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提问能力的培养论文(优质14篇)

时间:2023-12-17 22:13:43 作者:薇儿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精彩的句子和词汇的使用方法。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总结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提问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与学习技能,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提问,这才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就要从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根源入手,对症下药,制订有效策略,这样才能让学生敢于提问,积极提问,学会提问。

关键词:自主提问;敢问;乐问;会问。

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解决问题只是一种手段,而引导学生展开广泛而积极的思维,自主地提出问题才是最终的教学目的。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教师的一味讲解与灌输,而是要给予学生更多自主的空间与权利,引导学生展开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将数学学习与生活与现实密切结合起来,展现自己的个性,能够自主地提出问题。

(一)畏于教师与教材的权威,不敢提问。

一是教师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是将知识单向地传给学生,在学生眼中教师就是经典与权威,而不敢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二是教材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传统教学中视教材为权威,在教学中严格地照搬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教材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学生就要怎么记,教师不鼓励也绝不允许学生有与不同教材与教师的观点与见解。学生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之下,使得原本就薄弱的问题意识倍受压抑,而更加不敢提出问题。

(二)处于完全被动状态之中,不能提问。

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以教师为中心,整个教学就是教师一个人自导自演的独角戏,将学生完全排斥在教学之外,学生只是教师的附属品,是教学的被动参与者,根本就没有自主发言与提问的时间与机会。

(三)没有掌握相关学习方法,不会提问。

许多学生能够勇敢地提出问题,但是由于没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与提问技巧,所提出的问题大多是一些是与非的判断型题目,有些问题甚至与教学内容关联不大,或是错误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并不能将独特的想法准确而科学的表达出来,这些问题都是没有思考与探索的价值,这样的提问同样是低效的。

(一)营造民主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每个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喜爱问为什么,但是学生自主而积极的提问是建立在心理自由与安全的基础之上。为此,要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实现自主提问,就必须要努力为学生营造民主而和谐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与顾虑,让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一是重新定位师生角色,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不能因学生小而包办代替学生的一切行为,包括学生的思考与思维,而是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与学习需求,与学生一起平等地参与到数学探究活动中来。二是摆正教材的位置,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新课标提出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要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而不再是传统教学中带着重教材走进学生。

(二)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提问。

教师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本课堂,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仅要在时间上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更要为学生开辟更为宽广的空间,这样才能确立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时间提问,有机会提问,拥有自主提问的主动权。这就需要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机械灌输,改变教师独揽大权的局面,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这一内容时,教师让学生剪切出任意三角形,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展开主动探究。教师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并不做过多的干涉,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与空间。各小组学生都能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思维与探究,可以总结出多种求解的方法,自然也会产生更多的问题。

(三)传授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提问。

教学也是如此,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让学生学会,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到方法,让学生会学。学生只有掌握学习方法与提问技巧,才能自主地提出更多富有价值的问题来。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扶放有度,启发学生思考,进而使学生逐渐摆脱教师这根拐杖,能够独立行走。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着眼于学生的实际运用来设计与提出更多具有实践性与创新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实现学生更加灵活地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机械而被动地死学书本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学会自主提问。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更宽广的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学知识,长技能,学会自主提问。

参考文献:

[1]邹启远,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提问更有效[j].新课程:小学,2014(4).

[2]焦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6).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性的培养论文

创造思维思维方式乃人的思维活动的顶级具体方法,乃许多思维的统一合并得出的,乃最终造出创造力的必须。所以,鼓励刺激孩子们的创造思维意识乃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第一要务。可惜,现在的中国在教书育人的观念上依旧还有着原本落后的教育观念的想法,还有社会上的诸多职业在选择就职者时把学历看得很重,同时忽略了个人的能力,这直接导致学校的老师在教书育人时着重于“分数”,把分数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认为思维与创新可有可无,只有分数高才是王道。而与此同时,孩子们同样如此,他们只是一味地追求高分以及得到文凭,因此,就只是抓住死知识死记硬背反复操练而从不知变通。这样一来,就过早地把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对于创造的灵感以及兴奋给丢掉了,取而代之的是生硬的一个个数字。所以,当孩子们面对一道更深层次的需要自己开动脑经活跃思维的题目时,孩子们就只能烦躁得想不出个所以然来,无法解答,更不懂得创新。另外,中国现如今的高中数学课本里放入了一些和高等数学相关的内容,孩子们仅仅碰到一点基础的定理,换言之,即只碰到高中数学的表面形式,但是对于数学原理的具体产生发展的过程并未曾深入探讨了解。由此直接使得高中数学新旧知识点之间未曾修建完成“媒介点”,导致孩子们对于那些概念定理存在着了解上的片面问题,以及理解上的错误认知,从而在面对高中数学的时候,存在着懈怠甚至于讨厌继续学习下去的厌学情绪。再加上,因为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底子并不一样,对于数学问题在认知理解当然也就不一样,由此使得孩子们有着在数学概念定理领会上的误差。这具体表现在当他们处理数学题目的时候,并不看重深究此数学题目里的暗含条件,把握不住题目里的明确条件;与此同时,孩子们面对某些题目的最终结果没有多个方向的理解分析与判断,没有对自我思维进程的掌握,由此使得他们的数学思维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根据高中学生在高中数学研究时所遇到的诸多思维阻碍,老师要把确定学习“目的”当作重点,把孩子们的“兴趣”当做方法,把孩子们的“好奇心”当做重要方法,慢慢地一步步解决孩子们脑海中的数学思维阻碍。要做到这样,老师在数学传授知识的时候,把那些和孩子们的周围事物的情况接近、且有一定趣味性的真实题目当做问题的基本材料,讲述题目的背景、目的以及要求,使得孩子们理解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对象以及特点,创建数学模型,进而把握有着特殊地位的基础数量关系,同时明确他们之间的联系,进而利用数学概念、符号来表现事物对象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全部化成数学题目并处理问题。使得孩子们在处理实际问题的同时深切领会数学学习的根本目的乃处理问题的能力。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思维意识的潜能,老师仍需要巧妙地设计情境,鼓励孩子们利用其爱好与好奇心。归根结底,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间断地挖掘、理解以及处理问题这样一个不确定的步骤。创造设计问题的情境乃在教科书上的死知识以及孩子们的思想两者相互之间增设某种不协调,从而让孩子们进入一个与题目相联系的情境里,刺激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好奇心”,提高孩子们的求知欲,让孩子们学习数学时更加地积极主动。

二、养成创造思维的习惯。

数学思想、思维、修养以及文化不仅仅是数学里更深一步概念里的基本要点,还是处理问题时所用的思维策略。于提高大家的素质上具特别作用,由此使得孩子们养成在纷繁的关系里考虑问题的好习惯。所以,在数学传授知识的时候,非但要使得孩子们得到某些新东西,还要让他们在进行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培训时提高其思维能力,加深处理问题的能力。老师在数学传授知识时要刻意地加入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和孩子们进行概括理解比如说,数学里许多基础方法不但是处理题目的基础方法,还是数学思想的具体表现。因此,数学中的所有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能够和数学特定知识的学习和利用相联系,变成数学知识传授里的有机组成部分,于潜移默化中慢慢让孩子们形成数学创造素养,甚至跟随孩子们的成长延伸到其他地方。

三、发挥创造思维的潜能。

根据数学教学慢慢地加深层次,孩子们相关的知识一直累积,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数学修养以及数学文化慢慢地于此过程形成,于是就培养出了孩子们创造思维的潜力。使得孩子们在探索未知问题时,创造出新思想、发展出新理论、开设出新方法、确定新战略,提升其自信心。所以,老师处于数学教学时应该慢慢引导孩子们激发创造思维的能力。数学的知识体系有着一定的系统性,所以,当教学时,提高孩子们发散思维的能力乃处理数学问题的有用方法。可分为以下三点:

(一)变式设置。在处理数学里的定理与问题时,做不一样的角度、层次、情形、背景的其他表现形式,指引孩子们由表面提供的条件作为出发点,想尽一切办法向多个方向加深理解。不要被既定的模式蒙蔽双眼,只求一个固定结果。

(二)变通。孩子们有阻碍时,老师要根据形势进行指引,让孩子们自己转换考虑方式,并找到另外的解决方法。

(三)培养孩子们的“奇异”设想能力。主要强调的是:。

1、“独”与“异”,创新特色,不拘于固定格局;

2、“突破”,勇敢打破固有格局,进行创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提问的培养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重在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学习品质,课堂提问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中,老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与学情,设计问题与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并积极回答,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深刻了解,训练学生思维,检测掌握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构建互动课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需要通过互动提问来生成。老师在课堂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都是重点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理解。小学数学老师要根据课程需要,设置问题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加深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同时加强师生互动,加强交流,笔者将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小学生天真活泼,他们的学习兴趣比较容易调动与激发,但是我国当前的小学教育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积极性,缺乏兴趣。原因主要在于我们教学没有很好地进行提问教学。在课堂提问中老师提问方式过于死板,比如老师会问“这个问题谁能回答一下”“谁会这个问题”,这样的问题会让学生反感,如果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不确定,就不会主动回答;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如果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假设回答错误,自尊心会受挫,降低学生主动回答的积极性,学生在以后的提问环节就很难主动回答问题,所以老师正确的提问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部分老师对课堂提问存在差异,老师经常采用直接提问的方式,没有对问题进行编制,提问过于直接不具有生动性,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总结缺乏实质性、层次性。

二、实行有效提问策略的途径探讨。

针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合理的提问战略进行有效提问,这就需要我们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培养学生感想敢问意识。

2.有效引导形成解决思路。

在数学课堂上,当学生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就会退缩,不愿意做深入的了解,说明学生不愿意自主解决问题,很少主动对疑难问题进行解析;而所谓的学习就是完成老师的作业,将教材上的知识死记硬背下来,实际上根本不知道知识该怎么运用。这时候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中提到“分米和毫米”的十进制转化等知识,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式提问“一根铅笔大概几厘米”“书本的长度大概是多少厘米”等问题,让他们思考有哪些方法解决这样的问题,重视合作探讨和多种结题思维的训练。

3.创新型提问方式适时追问。

老师在数学课堂上可以实行创新型提问,比如在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中“加法结合律”中的三个数相加,可以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c=a+(b+c)。老师可以在实际中进行应用,其次老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内部之间进行提问,同样的提问方式,通过自行交流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有教学中,老师可以开展多媒体教学,活动教学;针对学生的回答的偏差进行追问,让他们提升思维的严密性与思考的严谨性。

4.精心设计问题以少总多。

老师要根据课本知识重点,结合自身能力,精心设计问题。重视对重要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性概括,让学生明确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梳理重要的知识点,创建创新型情境,集中学生注意力。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老师稍加引导,学生就会很容易掌握知识点,通过这种方式学习,印象更深刻,记得更牢固。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中提到的问题:东山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6公顷,实际造林20公顷,实际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对这个问题怎样理解,首先老师要明确思路,先算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多少公顷,然后除以原来的造林数,也可以先算实际造林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然后减去百分之百。老师可以多种方式进行提问,提高学生思维转化能力,然后让学生概括这样的题型解题的注意点和方法总结。如此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知识水平。另外,要重视联系实际、灵活处理的提问。比如对于一个复杂的问题,老师可以将问题分解化,从易到难,逐渐引导学生,让学生一步步解决问题,对于较难的题目老师可以换种方式进行提问,联系实际,让学生发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总之,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能起到检查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因此,我们互动提问过程中要注意方法,重视与学生学情与思维能力相结合,突出精选精制问题,突出有层次的有针对性的问题生成提问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形成一定的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尹素文.浅谈小学数学的课堂提问策略[j].教育观察,2014(13)。

[2]程训华.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j].小学教学设计,2014(32)。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压抑的课堂环境下,学生很难迸发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也就很难发现问题而提出问题。因此,学习环境对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只有氛围活跃的学习环境,才能让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和提出问题。因此,数学教师要努力创造一种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教师不仅仅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还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是构建数学兴趣课堂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个人的教学模式就尤为重要,只有课堂活跃起来,学生才会大胆的开口。教师要改变照本宣科的应试教育模式,比如可以从备课入手,将课堂内容进行精心准备和补充,让教学内容更具趣味性。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让课堂活跃起来。另外,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一些电子设备,例如电脑、投影仪等,用新的展现方式来吸引学生的目光。教师还可以适当的引入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将生活和数学知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从根本上认清为什么学习数学,发现原来学习数学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比如在教学“大树有多高”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室外去亲自测量、计算,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比例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另外,构建学习小组,相互协作学习,也是构建自由民主的学习环境的重要手段。当班级营造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之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口提问,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大胆质疑,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提问能力。

现在绝大部分的数学课堂仍旧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从根本上说就是老师在照本宣科的把数学中的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说是汇报,并不能称之为交流。优秀的课堂,缺少了交流,犹如缺少了灵魂,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的。学生的思维过于简单,缺少了交流,学生获得的知识仅仅是生搬硬套,缺少了科学性的论证。在课堂是,鼓励学生大胆的交流,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到解放,更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建立了平等的师生关系,为知识的传递打造了坚实的基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对于建立好的生生关系有巨大的帮助,也是营造自由民主的学习环境的重要因素。

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入新学习的知识,是小学数学课堂上常见的教学手段。很多老师认为数学答案是唯一的`,不具有多元性。实际上数学答案唯一性的背后是解决问题思路的灵活性和方法的多样性。一题多析和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提升发散性思维的重要训练手段。将一题多变和多题同解的思路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上,对于培养小学生细心观察,纵向比较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具有很好的提升作用。

教师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对自己学习的状态进行反思,发扬优点,改正不足,从而更加理性的学习。新时代下的教师评价不能再以考试的分数作为评价的基础。曾几何时,成绩优秀的同学得到表扬,成绩一般的同学直接无视,成绩差的同学得到的是满满的批评和嘲讽。这种评价方式会严重抑制学生思维探究的能力和提问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必须改变这种评价方式,积极实施多元评价,全面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质。教师可以将分层教育的思想融入到学生评价中,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和班上学生的学习基础,设置不同的荣誉,争取让各种基础的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奖项,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做最好的自己,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例如可以设置“勇于求知奖”、“创新思维奖”,分别颁发给本学期提问最多的同学,和提的问题最具价值的同学。通过不同奖项的设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总之,努力改变学生在接受知识的环境背景下,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主动提问,教师一定要明确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不仅要改变教学模式,让课堂活跃起来,引导学生大胆开口,还需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自主质疑能力教育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学生数学教学课改探索,提出老师要树立两个改变,激发学生课堂学习提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三种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提问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对中学新课程改革要求改“接受”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这三个学习方式中,自主是前提,合作是重点,探究是关键,而自主的关键是自疑,学生不能自主提出问题,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本人结合多年数学教学工作的探索和体会,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实现两个改变,把提出问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1改变狭义的素质观。

新课改中,已经把“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作为培养目标之一,写入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是培养学生质疑素质,提高探究、创造能力的极佳素材。“数学的本质是自由”,它最能激发人的自主探究、自由创造的本能。它的方法灵活性与多样性使人敢于突破常规,不迷信书本、权威,有创造的胆略和勇气。但是许多人甚至许多数学教师,一提到素质、探索、创造就觉得很神秘,高深莫测,认为与中小学数学不沾边,在教学中仍习惯地按老一套照搬照套,缺乏对学生质疑素质,探究能力有意识的培养及潜移默化地影响。归根结底,是认识不到位,观念没转变。对于中小学生,我们要广义上理解素质的含义,把素质的范围看得广一点。只要有点新想法、新设计、新方法,就称得上有素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要过低地估计学生素质,认为学生什么都不会,事事包办代替,点点沫沫一讲到底,自然走入接受学习的老套。要相信学生,通过设置氛围、营造问题情景,给学生思考、自疑、探索、表达的机会。做到学生能学会的知识不讲解,学生能发现的问题不设问。

“数学是煅炼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理应是培养学生质疑素质、探究性思维的“操场”。数学教师应该是“导演”而不是“演员”。

2改变“满堂问”的教学习惯。

探究性教学显著特征之一是教学内容问题化。数学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只是将过去的“满堂灌”改为“满堂问”,只重视向学生提问,忽视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不到发展,真正的探究性学习也就难以实现。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由学生自行设计并控制整个学习过程,人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始终把提出问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通过再现知识产生过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并启发他们深入探究问题,尊重学生个体体验。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为重要”。

二树立三种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能力。

1树立情境意识,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敢疑。

首先要创设一个充满理解与宽容的心理环境。只有保障学生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才能使学生大胆质疑。如果学生的质疑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认可,反而经常遭到批评、讽刺、挖苦,那么学生的质疑欲望和行为就会受到压制,久而久之就没有学生再敢质疑了。

因此,教师要扮演好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建立起和谐、民主、平等和相互尊重,互相学习,共同促进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充分交流、自由交往、民主讨论,彼此激励,平等对话的小组合作络。最大限度地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一种最佳心理状态,通过心理上的接受,达到问题情境的共鸣和融合,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地去想象、思考和探索。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评价”,教师应站在建设性的高度、赞赏的立场,尽可能多地给予鼓励、肯定和表扬,倡导学生大胆想象,提出别出心裁甚至古怪的问题。

其次要帮助学生冲破迷信权威的心理障碍,给学生以质疑的信心。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教辅等权威书籍中的不足、遗漏甚至错误,以及教师“无中生有”的故意出错。让学生明白任何人都会出错,没有绝对的权威,老师专家也不例外。鼓励学生大胆向权威的观点提出挑战。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学生“免疫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批判精神和质疑品质,有助于质疑意识的形式。

2树立过程意识,再现知识生成过程让学生有疑。

数学是在实际应用中不断产生并发展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的重心要转移到引导学生自身操作过程上来。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的过程,包括知识产生的背景、知识的价值和应用、知识的未来和发展等。如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时,为了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的过程,教师可引用生活中的实例:学校准备在宿舍楼后面修建一个面积为50平方米的长方形自行车棚。一边利用宿舍楼的一后墙,并利用已有总长为25米的铁围栏,请你设计。如何搭建较合适?学生列出方程后跟学一元一次方程比较,很自然提出疑问,这是个什么方程?这种方程如何求解?再现“过程”,让学生有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的观察、联想、类比猜想,进而鼓励学生提出合理的疑问并积极探究。

3树立反思意识,强化反思让学生会疑。

问题的解决,并不意味着思维活动的结束,而是深入认识的开始。反思是对整个解决问题活动过程的反思,是对解决问题过程的深层思考,是一种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学习一个概念、定义时可问:定义是怎样引入的?能否换一种方式?若把其中的关键词进行改换或增减会怎样?学习定理或公式时可问:定理或公式是怎样提出的?证明的思路是什么?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逆命这是什么?是否成立?结论不变,条件是否可以减弱?条件不变,结论能否改进、推广?解完题可问:主要应用的是什么方法?这种解法的关键是什么?这种解法还能解决哪些类似问题?这种解法是怎样想到的?依据是什么?有无更简单的解决?结论可否改进、推广或引申?改变部分与条件又会得到什么结论?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深入反思,不仅能巩固知识、方法,避免错误,而且能使学生逐步掌握质疑的主法和策略。

培养学生自疑精神、自疑能力的方法很多,远不止如上所说。我之本意在于说明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问,在问题中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为这不仅是落实新课标的需要,也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更是实现“教最终达到不复教”的必要。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使学生能够解释和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一些实际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把“解决问题”贯穿到小学各册数学教材的始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下面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因为数学具有抽象性这一特点,学生往往感到数学知识难以学懂,尤其是解决数学问题更让学生感到神秘。因此,“解决问题”的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使之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来。例如:在教学求部分“解决问题”时,我出示这样的例题:妈妈有8元钱,买苹果用去7元,还剩多少元钱?这让学生在一开始学习“解决问题”时就感受到解决问题来自于生活,这样就很容易掌握所要解决的问题数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和解题方法,消除“解决问题”的畏惧心理。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数学是一门无处不在学科。

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必须到实践中去运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例如学习了求平均数“解决问题”时,有这样的题目“5个同学做了30个风车,平均每人做了几个?”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后体会到这也是一个“数学问题”。“爸爸昨天拿12元钱给我买了3辆小汽车玩具,你猜一猜每一辆小汽车用多少元?”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后体会到这也是 “数学问题”。教育学生将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是解决问题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

直觉思维不是学生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无缘无故凭空臆想的,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提供一定条件,运用科学策略加以培养。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就要给学生创造有利于直觉思维生长的环境——开放、活跃的教学气氛与和谐的师生关系。特别在学生解决问题出现错误时,教师不应因此而嘲笑或批评,而应刺激、扶植学生的自发性思维。例如:有一名学生在计算2.5÷3时,得出的结果是:商0.8余1。学生都笑起来了,我没有批评这名学生,而是让他说说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听了他的解题方法,一下子明白此题错在什么地方,纷纷发言:余下的不是“1”,而是“0.1”。我又问:为什么?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如此一来,该学生真正知道此题究竟错在哪里了。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收集条件和问题

识别或收集条件和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收集信息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在低年级往往要求学生口述已知条件和问题,到中高年级也可以教给学生用图(如线段图)或表来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学生清楚地表述和表示一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解题的重要前提。一般地说,题中的问题和所需的条件都已直接给出。但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正确收集必要的信息能力,在适当年级也可适当出现信息不完全或多余信息的题目。例如鱼缸里有红金鱼7条,花金鱼9条,让学生从实际中收集条件,加以补充。能力较强的学生看到题后很快指出不需要的数据,而能力较差的学生则需要教师的帮助。经常进行这方面练习对于培养学生正确收集必要信息的能力很有好处。

2.分析数量关系

这是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的开始,也是解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无论解决简单问题还是复合问题,都要认真分析已知条件之间和已知条件与问题的数量关系,才好确定解答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从条件入手;另一种是从问题入手。前者比较容易掌握,从问话入手稍难一些,但能使学生从整体出发,根据所解的问题想出所需的条件,从而较正确地确定“中间”问题,达到解题目的。

3.理清解题思路

这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的继续。就解决一般的问题来说,它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在小学教学中,解答复合问题时有必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这往往要与上一步的分析数量关系或下一步的解答合并起来。因此,教学时在这方面适当加以训练,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合作学习能力有一定的好处。

4.正确解决问题

这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最后阶段。如果说前面各阶段主要是思维的过程,那么这个阶段要产生思维的结果,当然这个阶段也是有思维过程的。例如解答每一步要选择哪两个已知数量,进行何种运算,如何使计算正确等,都要深思熟虑,这样才能得到最终的正确结果。

总之,在“解决问题”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创设应用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学生如何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教”很大程度决定着教育的成败。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我们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假如教师有个正确的“育人观”,就会在数学的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教师自身也应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的想象力、创造力。当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时候,我们应带着一种宽容、豁达的态度对待学生,以便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容易产生创造性思维。心理学家曾经说到:处于压力下的思维是带有强迫性的,这种思维很难产生创造灵感。创造性能力的产生需要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老师和学生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学生对教师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因此,教师应该主动去引导学生,使学生持有一种愉快的心情,这将会使“教与学”更加和谐。所以,教师要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有助有调适学生心理,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这有助于提升学生个人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主动观察能力。

首先,我们要从习惯入手,在观察中我们要做到,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乐于观察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强力的好奇心,这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去引导学生对好奇的事物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例如,学生在学习“图形的认知”,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找出事物的形态和特征,找出事物间的区别和联系,并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事例,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观察的好习惯。其次,学生的观察要有目的性。所谓目的性就是要有目的地去体检、去观察,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获得认可。反之,如果是漫无目的的体验、观察,将会无法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因此,有目的性的观察,也就是最有效的观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带着问题去思考、去观察。最后,学生要养成仔细、认真的观察。学生认真的态度有利于仔细、认真的观察。如果回圈吞枣,匆匆一览,就很难发现事物内部一些细微的东西。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仔细而认真地观察,培养学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不为一般人所知的细微现象,我们通过以上的观察,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费赖登塔尔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索精神”。由于中小学学生的年龄偏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普遍较弱。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利用己有图形或物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把操作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注重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迁移能力是培养学生对己有知识和技能掌握后,如何对新知学习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己有知识的“例子”作用,引导学生对类似学习内容、类似学习方法以及类似解题技能的知识进行分析,凭借知识方法的共同点,可让学生举一反三进行迁移,于同中见异,刻意求新。

五、倡导学生的求异能力。

教学中求异是创新的基础,教学中倡导求异,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一题的思维习惯,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面对教材权威敢于“班门弄斧”,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见解。例如,解答梯形面积公式,教材提示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时候,旋转平移两个完全一致的梯形,得出面积公式。在教学时,有的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这样做麻烦,提出只要连接梯形上底任一顶点与对角的顶点,将梯形转化为两个三角形,运用己学到的三角形面积公式,就可以得出梯形面积公式。在学生求异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新见解,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培养学生在数学科目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由此可见,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在主动、迁移、求异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六、结语。

教师在课堂上应积极地采用鼓励性评价,表扬后学生会感到如沐春风,之后课堂上会敢讲敢做。只有这样,才能展现学生的活力、才能张扬学生的个性,课堂教学也会充满活力。这样学生积极性就提高了,就有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由“苦学”转换到“乐学”,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力。总之,在数学的教学中,应从生活入手,通过多种形式,创设问题—激励解答一鼓励表扬,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数学学科成为学生在学习中的“快乐的海洋”。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论文

在认真听取博兴一小宋春景老师的精彩分析后,我收益匪浅。实践活动课是非常花精力的课,需要准备材料,组织室外纪律,提高教学效率都是大家需要想到。如果组织好了,学生可以说终身受益;反之学生只是放放风而已。

数学实践活动,以数学知识为支点,以丰富的生活实际为背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调查、猜想、验证、推理等,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了解数学的简单应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如实践活动中测量学校的一草一木让学生感受到100米的到底有多么长,小红的身高是多少……”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数学知识,以富有个性的方式解决问题,感受到了生活的丰富多彩,领悟了数学学习的用处之大。

二.培养合作能力。

数学实践活动,较课堂中数学学习有很大不同,更能体现小组合作的价值,在遇到富有挑战性,学习独立学习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往往需要合作,提高活动的`效率。如:实践活动“测量男女生的脉搏”,在学生掌握脉博的检测方法后,需要通过互助合作完成,在活动前,要分成若干小组,分工协作,做到人人有事做,个个口、心、脑并用。同学之间增强了合作的意识,培养了合作能力,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三.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能只在一朝一夕,更不可能依靠课堂短短的40分钟来实现。数学实践活动能张扬学生的个性,较好地体现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结束后,让学生用所学的平面图形拼成一些美丽的图案,这样的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运用基本知识的能力,更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受到很多的困难,从中培养了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其次,学生通过对一些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能够作出比较客观的判断,形成了正确的情感道德观。如对居民节约用水情况的调查分析,及我国乃至全球水资源情况的调查分析,就能使学生明白节约用水的目的和意图,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这样让学生早点接触社会,融入了社会中学习数学,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我们在培训中更清楚地认识到实践活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为了能够确保对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进行有效培养,要求教师应该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并以新颖、先进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样,在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拥有先进、高效的教学理念,以此来确保教师能够拥有科学、合理和高效的教学方法,进而确保其在初中数学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进行培养。

二、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实践研究。

1.改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

在新一轮课改中,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进行全面培养之外,还要求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以新颖、高效、活跃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并在教学中不断对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进行培养。在我国传统数学教学中,都是以老师为主体进行主动传授,学生被动接受来完成数学教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不重视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该种教学方式教学成果只体现在学生成绩上,而无法体现在学生的能力上,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成长造成限制[2]。因此,为了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新一轮课改之后,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理念,还要求教师要主动对自身教学方式进行改变,在教学中主动对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进行培养。

2.联合实践对初中数学进行教学。

在对学生数学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对象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并先通过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数据计算能力、逻辑思考能力和空间换算能力等数学能力进行培养,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打下良好基础。对于学生而言,其数学应用能力的主要体现在于学生是否能够应用数学知识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已经开始接触应用问题,因此,为了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对学生应用能力进行培养,教师就应该有效联合实践对初中数学进行教学。在对圆柱的侧面积计算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用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应该先举几个圆柱的例子来使学生对圆柱进行初步了解。比如,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烟囱、排水管道、普通杯子等,都属于圆柱体,如此一来学生对于圆柱体就会拥有较为全面的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提问几个问题,比如如果在生活中需要用油纸对抽油烟机的管道外围进行包裹,那应该怎么购买合适大小的油纸;同时,在此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的了解和掌握,还可以向学生讲述曹冲称象和爱迪生量灯泡体积的故事,诱导学生变相对圆柱侧面积进行计算。最终,学生就会想到将圆柱裁开进行计算的方式,就会明白圆柱侧面积计算方式的由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数学,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引起足够重视,并通过合理利用生活实例进行教学的方式来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摘要:长期以来,小学的美术教学提倡是“看画”或“临画”为主要教学方式,而获得的结果也是以“相似”为最终获得的结果,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接下来,我们探讨关于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与根本。《美术课标》也明确指出: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作为小学美术教学教师应该深刻领会《美术课标》的宗旨,在教学过程中把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美术教育的出发点,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基础,积极挖掘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广大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全面体察美术的艺术感,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创造的激情,从而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当前,小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存在积极性不高,一遇到困难与挫折就会心生畏惧的表现。一方面是小学生他们受年龄与心理双重因素的正常制约,造成他们情绪不稳定,往往起伏不定,另一方面是教师教学给他们的任务时,由于不能够有效反映他们自身的生活主体性表现活动,容易造成他们失去信心,更没有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爱好。如:教师在实际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绘画,通常是让学生“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的方式进行,这样极容易导致小学生失去兴趣,枯燥、呆板的教学方式,会造成学生误认为美术课就是单一的模仿“画画”,并不需要进行思维的反思,一方面扼杀了小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还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这种呆板、陈腐的艺术教学方式,学生由于反复枯燥的模仿,会让学生失去兴趣,因此会造成学生越来越不喜欢美术教学。真正的美术教学,“美术”与“创新”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才是美术教学的真谛。

1.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长期以来,小学的美术教学提倡是“看画”或“临画”为主要教学方式,而获得的结果也是以“相似”为最终获得的结果,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是前文提到的,就是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发挥,学生的灵感也会在“临摹训练”中逐渐泯灭。因此,优化课堂教学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临摹是教学的一种方式,也是基础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完全的临摹就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那么在临摹教学中,应该强调以学生个体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思维特性。如,我们在教“小鸟”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临摹一幅画,然后当学生临摹好以后,我们给他们放一些短视频或者给他们听一段大自然的各种鸟叫声,这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在临摹的画上进行再创作。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大胆尝试,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也增加了课堂的活力和兴趣,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与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打下了基础。

2.改变评价方式。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影响,教师应该保护好学生,努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当前,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作业好坏评价依然是一个重要过程。过去,教师在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时,通常会以“像不像”作为作业的评判标准,这样无形中就会扼杀学生创新,导致更多的学生不敢进行画的创新。因此,需要改变这种评价方式,对画的评价方式应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表现。勇于发现学生作品里面的“闪光点”,并给予高度的表扬和肯定。哪怕是画中的一块色彩、一根线,只要有着学生的思想表现,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让学生对自己的画充满信心,引导他们培养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以便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逐步培养其创新能力。

3.走出美术课堂,开阔视野。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生活中到处都是艺术的气息,而是欠缺被发现的一双眼睛。小学阶段作为培养学生对美术产生兴趣,增强创新能力的阶段,美术教师除了教会他们应有的基础知识外,还需要教会他们自己学习的能力,让他们融入大自然环境里面。教师尽量多带学生走进大自然中去,让他们多亲近一下自然,多与大自然交流的机会,这样让他们有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都是他们学习的对象。例如,在教《走进春天》一颗时,学生通过走进大自然,感受春天,比较四季的变化。教师可以让学生开阔自己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用画笔绘画出来春天里的所见所闻和喜欢的事物,这种轻松、活泼又充满生活情趣教学方式,会无形中增加学生的爱好,提升其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俞辉.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作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06).

[2]段君友.浅谈如何运用多媒体辅助小学美术教学[j].中国新通信,(14).

[3]彭一邶.小学美术手工教学思路探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06)。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论文

把学生被动的学生知识,变为主动探索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具体采取了以下几方面的做法。

1让学生学会看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看书,从教材中获得知识,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条主要途径。

1.1激发学生看书的兴趣。

为此,在看书之前,教师要以趣激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看书,寻求答案,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1.2指导学生掌握看书的方法。

在让学生看书之前,教师都要出示提纲,注意提纲的,有陛。

1.3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看书习惯让学生做到“三看”,即课前看,了解所学知识的大概;课上看,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课后看,巩固运用所学的知识。

2让学生说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和语言有着密切联系。思维表现于语言,而语言的发展又促进思维的发展。所以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口述训练,在发展他们语言的同时,培养思维能力。

在学习时,要求学生边看边说,把看到的,想到的,弄明白的,都有条理地说出来,或者和同桌交流一下,并引导学生对自己说出来的语言进行组织调整,以表达准确的概念。学生的思维也就得到了锻炼。

看书后,让学生相互把看书的结果汇报一下,对于不同的看法,可以互相讨论,这时候主要是引导学生把话说准确,说明·43·白,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同时,促进表达能力的发展。

3让学生动手。培养学的操作能力手的动作可以促进脑的灵活。为了培养许的操作能力,教师应该经常引导他们勤动手,多动脑,从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对于某些教学内容,让学生动手实验,通过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形式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比如,在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时,先让学生准确大小不同几种长方体,上课时让学生观看这些图形,并动手摆一摆,使他们真正理解物体的表面积是物体的总面积的概念,之后,在让学生找出这些物体的特征。这样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观察比较和独立思考,使学生深刻理解表面积的概念,并掌握了它们的特征。

4让学生批改,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判断正误的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教师在课堂练习后,出示答案,让学生对照答案通过自检和互检的方法进行批改,并且自我订正。对于某些典型题目,组织学生讲评,通过讲评,不但使他们明辨施肥,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在讲评过程中,由于学生要表白自己的看法,所以表达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在时代的发展下,数学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应用渗透在了社会的各个方面,价格计算需要数学,电量计算需要数学,火箭和太空飞船的制作需要数学数学影响了整个人类的发展史,它的作用和重要性更加凸显,社会各界对于高素质数学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在培养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对教学模式、教材内容等进行必要的改进和完善,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下面就如何更好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上课注意力,为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埋下伏笔。创设情境能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减少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从而达到提升创新能力的目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过往的教学模式中,往往采用“老师讲,学生听、做笔记”的单一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单调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而且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僵化,被动学习的局面,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创设一些有趣积极的情境来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活跃度,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创新能力。例如,在给学生介绍图形的时候,可以事先准备一些玩具和模型,在课堂上把这些东西分发到学生手中,然后在黑板上画出一些基本的形状,要求学生对这些玩具和模具进行图形分类,玩具和模具能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这个分类的过程中。这些有趣的玩具是学生喜欢的东西,他们除了会对自己的玩具进行分类外,也会去关注其他同学的玩具形状,从而增强他们的图形认知能力,学生们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增加了转动脑筋的次数,提高了自身思维的活跃度,帮助他们能够更高效地培养自己的数学创新能力。

二、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实施民主教学法。

对于同一个问题的思考,学生们往往见仁见智,利用这样的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一个比较有意义的问题,然后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的解题思路,其他学生通过聆听别的同学的不同想法,能够帮助自己拓宽思考的广度和深度,营造出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例如某工厂生产了300个产品,5天卖了20%,那么还需要几天才能把产品全部卖完?学生一般的思路是直接计算:300÷(300×20%÷5)-5。教师可以通过“其他人有没有不一样的解题方法”来激励学生思考问题,促进学生去勇敢地回答问题,刺激他们的思维运转,有的学生就会想到用解方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先设还需要x天才能把产品全部卖完,然后建立方程:,这样就能得出正确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对自己的解题思路进行创新,从而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不仅如此,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心智尚未成熟,思考过程可能进行缓慢,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发挥教师本身的引导性作用,用一些微妙的语言来暗示学生应该往哪个方向进行思考,这样能够让学生更高效地拓宽自己的思路,提高创新能力。

三、更新教师的教学理论,提高学生思维活跃度。

传统的数学教学一味地让学生进行数学练习题的运算,学生在机械重复的做题过程中,不仅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消磨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乐趣和热情,造成他们思维活跃度的降低,为此,教师应该认识到数学教学的重点不在于对习题的练习,不在于对学生强化原有的解题方法,习题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和掌握学过的数学知识,帮助他们巩固基础,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要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当中,解决具体的实践问题。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理论,用更加生动、贴近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频率,从而帮助他们培养优秀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给学生介绍圆形的性质的时候,可以把圆形和自行车的车轮联系起来:自行车的车轮形状为什么是圆形的,而不是三角形或者是正方形的呢?从中又说明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之间存在怎样的性质差异呢?通过知识和生活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从而促进他们的思考过程。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学生的想法,理解他们的观点,不能因为学生的想法不合乎常理或者不合乎自己的价值理论就快速地否决学生,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抑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要细心倾听学生的心声,让自由思想的火花延续下去。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这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帮助他们更好地激起思想的火花,让他们能够在自由的数学教学氛围中感受思考的魅力,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金梅.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原则与方法解析[j].课程教育研究,(17):55.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说”

在数学课上,平时“能说会道”的总是那么一小部分同学,还有一部分同学即使会说、想说,但却不敢说。我们常常埋怨学生表达能力不强,为什么有的班级,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没有几句话,而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而有的班级,老师“夸夸其谈”,而学生“沉默寡言”。我觉得问题在教师,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做学生真正的“朋友”,教师对学生充满信任感,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大胆积极地思考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而学生赢得了教师的信任,就有了被尊重感和安全感,这样,学生才“敢说”。为此,笔者关注了以下几点:一是平等对话;二是信任学生。三是赏识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用欣赏的眼光去支持,用鼓励的语言去激励。这样,学生在每次尝试中感受“说话”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为鼓励学生“敢说”,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我们允许补充、修正、重说。这样就消除了学生说话时的紧张心理,使学生“敢说”了。

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想说”

在教学中,哪个班级都会有一小部分同学既“敢说”又“会说”,但就是“不想说”。这部分同学往往成绩很好,很自我;还有一部分学生正好相反,是既不“敢说”,又不“会说”,还不“想说”。这部分学生往往成绩很差。在课堂上,他们就像是个旁观者。针对这两类学生,我主要采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使同一内容,同学之间采取的学习方法、所经历的学习过程也存在着差异,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充分、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获得自身价值的肯定,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接受他人的意见,可以使每个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扩展学习过程,帮助自己的学法在“求异”中“求佳”。

三、扩大学生主体表达空间,使学生“会说”

学生喜欢“表现自己”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笔者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学生最大化的创设表达空间:一是索新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说思维过程;二是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说解题方法;三是在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在解疑中创新。使学生“质”的有理“、解”的精彩;四是在课程结束时让学生说收获。这个过程训练学生高度的语言概括、归纳和表达能力。

四、结语。

总之,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孩子们能快乐地学数学、说数学。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说”出口才“,说”出胆量“,说”出本领,更“说”出智慧!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论文

新的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以及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明确的说明。所以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呢?以下是我的几点简单的认识:

一、与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可见,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我有几点自己的看法:

1、让学生敢于提问。

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学生习惯于解决教师或教材提出的问题,而不习惯也没有机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设置“问”的情境,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减法时,我首先出示了商店里的一角里的物品以及价钱,问学生,看到这些,你想提什么问题?学生在思考后提出了如下问题:一个羽毛球和一枝钢笔一共多少元?一本书比一个练习本多多少元?一个乒乓球比一个篮球便宜多少元?三个羽毛球和三个乒乓球一共多少元?等等。这些问题有学过的加法的问题,我就及时解决,复习了旧知识,而也有新知识,可尽管这节课无法一一解答这些问题,但这些问题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提出来的,他们渴望将这些知识弄明白,因此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知识。

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游戏、比赛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物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心理上的疑问,形成悬念问题。也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给课堂教学增添无穷魅力。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教师先出示利用各种不同颜色的图形组合成的一个个漂亮的图案,在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让他们动起来,组成了一幅画,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在学生欣赏这幅画的同时,让学生说说图中有些什么,从而激发学生产生深入了解的欲望:“是用什么图形拼成的?”“我们也来做一幅吧”。进而争先恐后地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

2、让学生善于提问。

首先要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如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也就是要在实现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知识的“结合点”找问题,也就是要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不清楚的地方找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发现处处有数学问题。

再次,交给学生分析与综合的方法。从结论出发,追溯到必须知道的条件,或从条件出发,逐步推导出结论。如,要求这个问题,必须知道哪些条件?根据这些条件,能解决什么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为提问而提问,要逐步提高问题的质量,尽可能清楚明白地表述问题,鼓励学生提出具有独创性的问题,使提问切实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3、让学生乐于提问。

适时进行正面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就会乐于提问。教学中,学生即使提出一些很简单或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的问题,教师都必须根据情况作出积极的评价,并抓住时机进行引导,教学生如何分析题意,怎样问才有意义。对问得不好的同学,千万不要责备,讥笑,也决不允许班上其他同学取笑,尤其对学困生,只要他们提出问题,教师就要给予充分的表扬和鼓励,注意保护这些学生“问”的积极性,他们为了追求一次一次的成功,积极思考,全心投入,只要有机会,有疑问,便会毫无拘束地抢着提问,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解决问题是数学的核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国内外历来的数学课程都把解决问题作为重要的目标。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的名言:“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表达了问题在数学学科中的重要。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的《怎样解题》之所以成为数学教育研究中的经典,也正说明解决问题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一直努力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也做了一些自己的尝试:

1、问题中基本数量关系的训练。

掌握数量关系是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依据,学生不会审题,不理解题意是数学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加强对学生进行基本数量关系的强化训练,就会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合理地解题,如在教学两步应用题时,结构特点是只给出两个已知条件,但在解答过程中,有一个已知条件要用两次,这是解答两步应用题中的难点,如果数量关系掌握不好,常常导致计算的错误,如:“红花有10朵,白花比红花多6朵,一共有多少朵花?”在解答这道问题的过程中,“10”用了两次,可是有的学生竟错误地把算式列成10+6=16(朵),结果是一共有16朵花。怎样教会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题中的数量关系呢?可以把题拆开,把拆题和数量关系的分析有机结合,先给时间进行分组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的机会进行训练。

2、利用线段图帮助分析,讨论汇报,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上要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它是让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采用多种形式,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在做应用题“饲养小组养10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多6只,一共养了多少只兔?引导学生画线段图,让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在线段图中,白兔的只数怎么表示?这一问题是解决本题的难点,留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这条线段怎样画,才能使白兔比黑兔多6只?”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开阔了思路,得出了结论。这种抽象的问题通过讨论,转化成直观的线段图,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升华,发挥了学生间优势互补作用,提高了参与的效度,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索的兴趣。

3、在观察比较,辨别异同中解决问题。

在低年级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是学习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设计出能突破难点的具有对比性的练习,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形成新旧知识矛盾冲突,激起他们寻根问底的认知心理趋向,如教学两步应用题,设计了复习题:饲养小组养了10只黑兔,16只白兔,一共养了多少只?例题:“饲养小组养10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多6只,一共养多少只兔?”把第二个条件改为:“饲养小组养10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多6只,一共多少只兔?”理解新知后,教师有计划地在黑板上出示这三道题,引导学生观察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在比较这三题解答方法的异同点。通过分组讨论,自主地解决问题,突破了难点,掌握了知识重点。

总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教师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发现问题让学生积极地去探索,去寻找解题方法,那么,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发展,学生才能自觉地走上创造性学习之路。数学教学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数学素养就会全面得到提高。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