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草原说课稿人教版(通用14篇)

时间:2023-11-15 18:03:04 作者:BW笔侠 最热草原说课稿人教版(通用14篇)

使用教案模板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从优秀的教案模板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特点和规律,值得我们借鉴。

草原说课稿

了解有关蒙古族的风土人情,让学生感受蒙古族音乐豪放的风格特点,掌握蒙古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感受蒙古族音乐豪放的风格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演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能够以小组合作进行舞蹈,打击乐和演唱表演等活动。

本课的教法、学法、教学手段等在教学程序中体现。共分为四个部分:

(一)导入:播放多媒体课件,在本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音乐声中,带领学生坐上音乐列车去旅行。这一环节的设计,使课题巧妙地展开,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从开始就进入到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通过欣赏不但了解蒙古风土人情,拓宽了视野,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了音乐知识。并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伴奏音乐《草原就是我的家》,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进行了歌曲渗透,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聆听音乐,感受情感,用情歌唱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主要部分歌曲教学怎样才能教得扎实、新颖,让学生爱学、乐学,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歌曲演唱,而且要以情带声的演唱是我的目标,于是在导入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以马儿上山坡的音阶小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1、音阶练习

师读:骑着马儿上山坡

生唱:1 2 3 4 5 5 5

师读:骑着马儿下山坡

生唱: 5 4 3 2 1 1 1

师读:骑着马儿走一走

生唱: 3 5 3 5

师读:骑着马儿跑一跑

生唱: 1 1 1 1 3 3 3 3 1 —

师读:骑着马儿跳一跳

生唱: 1 1 1 1

师读:马儿马儿快停下

生唱: 1 7 6 5 4 3 2 1

接下来通过教师的范唱让学生熟悉旋律,用身体动作去感受,下面就由我来做一下范唱,然后让学生按节奏读词,舞蹈欣赏等形式,学生在多次学习体验中一直在无形地感受着歌曲的魅力。紧紧抓住了音乐教育以听为中心的原则,使后面的教学水到渠成。只经老师简单点拨,学生便能轻松学会歌曲。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歌曲情绪。我启发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大胆表现,怎样唱歌会更好听?运用教学课件启发学生,表达音乐情感。并运用声势节奏为歌曲伴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三)歌曲拓展

学习简单的蒙古族筷子舞的基本动作,我为同学们准备了筷子,通过舞蹈学习,让学生全体参与,共同感受蒙族音乐美、舞美,加强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体验。

(四)即兴创编,表现音乐

本环节是本课的高潮部分也是难点部分。通过让学生分组抽签来完成不同蒙古包上的任务。

第一个蒙古包是让学生跳起欢快的舞蹈,要让学生听清要求:学生可以用老师教的动作或自己创编的动作来表演,无论怎么样跳都要跟上音乐的节奏,而且动作要优美舒展,注意音乐一停,马上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

第二个蒙古包的问题是请学生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听清要求老师准备了一部分的打击乐器,有的同学有,有的同学没有,没有的同学请你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或周围的物品来为歌曲伴奏,拍手拍腿都可以,注意也要跟上音乐的节奏,音乐停伴奏也要停。

第三个蒙古包的问题就是请学生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美丽的草原(如时间不够回家完成)

在这个活动中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作欲望,也使学生学会相互合作与沟通,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自由发展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与平台。在培养集体意识的同时,感受集体创作带来的无穷快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坐上火车结束了我们本节课的蒙族之旅,紧扣“游”这一情境,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思,快乐地结束了本节课。

以上是我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不足之处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草原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草原》一课。

《草原》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五十年代访问内蒙古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写下的一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根据课程标准及教材所处年段的要求,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能力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情感目标: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依据上述教学目标,我所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目标的分解与时间安排:

本课准备用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尝试着读出感情,整体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教学目标中2、3的要求。今天我重点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根据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和直觉性的特点,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真真切切地读,在朗读中有所感悟,读出趣味。尝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自读自悟,达到“情由景生”的效果,领略草原的特点,陶冶爱美的情趣。

本文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积累优美的话句,更应该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课文的问题,借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上课所采用的策略主要是朗读、图像、交流、写作、资料、制作手抄报,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好良好的网络环境,使其在图、文、声、像等信息的刺激下充分感知,在这种新的学习环境下,营造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为落实以上教法与学法,需要制作一个网站型课件,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资料库中进行阅读与探究,以解决学习中的疑难。这样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信息空间,为学生创设一个信息量大、且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听录音:配乐朗诵《刺勒歌》,揭示课题。(这样的设计的目的在于:以著名的草原民歌《刺勒歌》开课,把学生带入美丽、神奇的大草原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

2、教师小结揭示探究主题。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回顾,直接切入教学重点,把“天涯碧草”和“蒙汉情深”这两部分有机结合。指明探究方向。)。

小问题:这是怎样的草原?

1、这是()的草原。

括号中填自己的感想,横线上填写课文中的相关句子。

2、认真读读这些句子,体会其中的美。

1、打开网站课件,草原资料库,学生根据问题,通过视频欣赏、阅读课文、品析词句、感情朗读的方式进行学习。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点拨、小结。

3、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草原美的惊叹之情?听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这样的设计在于:学生根据子问题,利用课件,进行探究学习,让学生既领略到草原美景,又品味文字,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深入感悟语言,受到美的熏陶。在此基础上,倾听草原歌曲,更激发了学生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小问题:这是怎样的草原人?

1、蒙古族人民怎样接待远方的客人?

2、小组成员选择适合本组的,能最大限度的表现蒙古族人民接待远客的汇报方法,如感情读、抓词句说、讲故事、想象描述、表演……等进行汇报。

1、自己观看“接待远客”的视频、图片、动画资料和文字介绍,小组选择喜欢的内容,合作学习。

2、小组交流、老师指导。

3、学生汇报。

(这样的设计目的在于:利用多媒体资料库进行自主探究和协同学习,展开小组讨论,集体汇报交流,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行为上更具主动性,互动性,创造性。着重体现了学生对问题深入全面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的加强,思维条理性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合作,提高了协作学习的能力。)。

2、你们心中所有的千言万语,概括起来就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前面的探究,使学生对草原的风光美与人情美发出内心由衷的赞叹,体会了“何忍别”,升华了感情)。

1、学生网上阅读。

草原说课稿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2.通过多读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4.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及热爱西部的情感。

熟读课文,弄清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是本课的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不仅一碧千里,而且生机勃勃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说过: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特制定本文的教法如下:

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诵读课文,从读中学,从读中悟,让学生在读书声中理解课文内容,受到优美文字的熏陶。

2.谈话法:在教学过程中,多次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主讨论,汇报自己的收获。

新课程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1.预习方法的指导:在预习中注重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文意,提出问题。

2.思维方法的指导:教学中,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的内在联系,诱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

3.读书方法的指导: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物特点,品读精彩语段。

2.初读课文感知美:小组长组织组员读书,或齐读,或个别读,或二人读。读书形式由组长决定。听读过程中要完成三个任务:

(1)纠正字音,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讨论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3)要互相质疑尝试解疑.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弥补独立学习的不足.

3.自读课文感悟美: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明白了什么?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4.品读体验,走进美

〈1〉走进“景色美”。

a.草原景色美丽。那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才把草原的景色写的如此美丽的呢?学生默读,勾画出语句找学生回答。

b.生汇报: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通过“高歌”一词引导学生朗读。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然后让学生看画面读句子。

(3)羊群一会上了小丘,一会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锈上了白色的大花.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小学音乐说课稿《来自草原的故事》人教版小学音乐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选取我国蒙古组的民族乐器马头琴,以民间传说故事引起学生兴趣,讲述乐器的来历,欣赏马头琴演奏的乐曲,使学生对马头琴这一少数民族乐器、乐曲,从形象、声音到发展过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根据教材内容及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第一,学生在听《马头琴的传说》的过程中,认识和了解蒙古组的乐器——马头琴,结合欣赏马头琴的乐曲及蒙古族的民歌与风光,了解蒙古族人民的风俗、传说、乐器及各种艺术形式。第二,通过欣赏歌曲、乐曲及其他一些活动,使学生对马头琴的造型、材料、音色特点有深刻的认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透过马头琴艺术了解蒙古族的音乐艺术精华。

二、说学情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某些少数民族已经有所了解和认识,但较为模糊,甚至会产生混淆。我通过让学生搜集图文资料、欣赏歌曲乐曲、听辨乐器音色,使学生在视觉、听觉、感觉等多方面学习了解蒙古族和马头琴。根据三年级学生好动乐演的特点,我用故事、律动、表演等学生喜欢又容易接受的形式来让他们走进蒙古族,了解蒙古族,并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艺术表现力。

三、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认知规律中,低年级学生以感性思维为特征,而进入中年级的三年级,在感性基础上会稍稍增加一些理性的色彩,因此,我在本课中设计了这样一些认知活动,让学生通过听辨多种乐器的声音,和辨别多种乐器的图片,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去感知马头琴;通过交流各自搜集来的关于马头琴和蒙古族的资料,让学生课前就去接触了解有关内容,使得学习更深入、更有针对性;通过欣赏马头琴乐曲和蒙古族歌曲使学生对蒙古族音乐特色有进一步的了解。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我让学生课前去搜集一些关于蒙古族的资料,可以是故事、传说、风俗、音乐等等,我也制作了教学课件,课件包括音乐、图片、歌曲、风光短片等内容,有利于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并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更有声有色,教学结构更为严谨,教学环节更为紧凑,教学效果更为突出。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马头琴的传说”、“草原上的歌声”和“马背上的民族”三大版块的学习活动。

首先是第一板块:马头琴的传说。

接着让学生互相交流课前各自搜查到的相关资料,然后一起聆听以马头琴演奏为北京音乐的故事《马头琴的传说》。媒体出示马头琴的图片,边听边观察马头琴的外形结构特点。(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拉弦乐器,他的音箱是梯形的,两面蒙着马皮、牛皮或羊皮,以琴头似马头而得名,用两根弦拉奏。)。

听辨两首乐曲的片段,分别是马头琴演奏的乐曲和二胡演奏的乐曲,从比较识别中进一步感受马头琴的独特音色。让学生通过听、辨、说多种方式对马头琴的音色特点感受更加深刻。(马头琴的声音低回婉转,深情动人,好似马儿在向主人倾诉……)。

接着是第二板块:草原上的歌声。

媒体画面出示多种乐器的图片,让学生很快找出马头琴。然后我深情地说:在绿色的草原上,生活着勤劳的蒙古族,马头琴的背后藏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你知道嘎达梅林的故事吗?(请学生简述故事)。

播放蒙古民歌《嘎达梅林》,听时出示卡片欢快、忧伤;热情、沉静。听完后让学生根据感受到乐曲情绪做出选择。然后让学生轻声跟唱,先唱会歌曲后再唱唱乐谱,说说哪个音出现得最多,了解小调歌曲的调式特点。

最后是第三板块:马背上的民族。

蒙古族人民勤劳勇敢,他们生活在广阔的大草原上,他们是游牧民族,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哪里有青草,就在哪里居住,因此他们的房子是可以移动的蒙古包。(媒体出示蒙古包)因此蒙古族还被大家称作“马背上的民族”。在蒙古族舞蹈中也常常有骑马的动作,他们的服装也都是为了方便骑马而设计的,如穿的鞋子是马靴。

欣赏蒙古族的舞蹈,体会夸张而强烈的动作和节奏。让学生看后说说感受,然后再请大家分组来模仿其中的动作表演,大家给予评价。

通过以上三个板块的学习,同学们对蒙古族和马头琴应该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时,画面停留在辽阔无边的大草原,并配以马头琴的背景音乐,老师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让我们记住这伟大的民族、动人的歌舞和美妙的音乐吧!以求收到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以上是我对《来自草原的故事》一课的教学构思与设想,在实际教学中也可能会出现一些新问题或一些即时的场景,我会尽量发挥教学机智,处理、把握好,如果处理得好,那将会是本课教学过程中独具特色的亮点,学生对教学内容也会更加记忆深刻,本课教学任务也能完成得更加出色。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小学音乐说课稿《来自草原的故事》人教版小学音乐说课稿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2、通过多读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4、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及热爱西部的情感。

三、说重难点。

熟读课文,弄清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是本课的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不仅一碧千里,而且生机勃勃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说过: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特制定本文的教法如下:

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诵读课文,从读中学,从读中悟,让学生在读书声中理解课文内容,受到优美文字的熏陶。

2、谈话法:在教学过程中,多次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主讨论,汇报自己的收获。

五、说学法:

新课程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1.预习方法的指导:在预习中注重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文意,提出问题。

2.思维方法的指导:教学中,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的内在联系,诱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

3.读书方法的指导: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物特点,品读精彩语段。

六、说教学过程:

1.激趣揭题,通过我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激发学生兴趣,揭示出本课课题《草原》。

2.初读课文感知美:小组长组织组员读书,或齐读,或个别读,或二人读。读书形式由组长决定。听读过程中要完成三个任务:

(1)纠正字音,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讨论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3)要互相质疑尝试解疑、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弥补独立学习的不足。

3、自读课文感悟美: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明白了什么?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4、品读体验,走进美。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通过“高歌”一词引导学生朗读。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然后让学生看画面读句子。

(3)羊群一会上了小丘,一会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锈上了白色的大花、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草原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以人音版小学音乐三年级第五册第二课《我是草原小牧民》,向大家汇报我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以及如何将信息技术运用到音乐课堂中,并发挥它的实效性。

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为2/4拍,五声羽调式,全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动的节奏,具有舞蹈性的律动感,表现了小牧民手擎羊鞭、快乐欢唱的形象。重复的曲调更进一步表达了草原儿童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

新课程中提出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的活动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根据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特点我确立了教学目标为以下三点。

1、认知目标:学习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能用欢快、自豪的声音演唱歌曲。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为歌曲伴奏、创编舞蹈等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我是草原小牧民》,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的品质。

1、重点:通过唱、舞、奏、创等音乐实践,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

2、难点:歌曲节奏较密集,附点音符及八分休止符的把握。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遵循直观性、创造性原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想象力。重点采用舞蹈引入、听唱法、难点提炼、体验创新等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力图体现: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他们真正的感受到“以情感人、以美动人”是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愉悦和快乐。

(一)、舞蹈引入。

新课伊始,我伴着美妙的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翩翩起舞,让学生感受到大草原的美丽,仿佛把他们真正带入其中,然后问学生你们喜欢这个舞蹈吗?愿意和老师一起跳吗?他们非常感兴趣,接下来就跟老师学两组动作,然后随音乐师生共同翩翩起舞。这样,让学生在自己的舞蹈中再次感受到草原的美丽。这时继续播放我在东师信息教育平台上搜集的草原风光片,并介绍蒙古族的美丽景色。(音乐配话:离开城市的喧嚣,有一处景致令人心弛神往,脚步落定这里,绿色更愉悦我们的双眼,这里毡房若花,碧草连天,居住着富有传奇色彩的蒙古族人民,千百年来他们过着迁徙的游牧生活,足迹遍布每一寸草地,他们被誉为草原骄子。)这样,为后面的歌曲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学习歌曲培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一环节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让学生随着动听的音乐律动起来,唤起学生的饱满情绪。在学唱歌曲中我主要采用聆听范唱、学生随琴用lu模唱、视唱曲谱、随录音演唱、提炼难点等几个环节进行。教师抓住全曲中的灵魂句“草儿青青羊儿肥,美在眼里喜在心,喜在心。”进行节奏和声音的处理,让同学们准确掌握附点音符及八分休止符。为了提高学生的演唱及表演能力,我又播放两首蒙古族儿童歌曲,第一首《我是草原小骑手》并让学生学习小歌手自信的演唱,潇洒的动作。第二首《草原赞歌》是两位双胞胎小姐妹声情并茂的表演。我让学生们学习两个小歌手的演唱情绪及表情,使同学们的演唱更加完美。

(三)、体验创新激发热情。

“鼓励音乐创造”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造性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立了音乐实践活动。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舞蹈组、唱歌组、伴奏组,我让学生自由组合,相互配合。这时教室里有唱、有跳、有敲、师生共同表演,将学生的体态语言、声音表现、情感体验融为一体,课堂气氛推向了最高潮。这充分体现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

(四)回归生活享受音乐。

优美动听的蒙古族歌曲可以说是不胜枚举,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蒙古族曲目,我在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上网搜集有关内容,让他们演唱其中的几段。这样能使学生真正的参与课堂,更加喜爱我们的民族音乐。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师充分的运用多媒体、视频资源将信息技术手段与音乐学科有效的整合,不仅能使学生开阔眼界,也能让学生在歌唱中享受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谢谢大家。

小学音乐说课稿《来自草原的故事》人教版小学音乐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认为对教材的深入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草原》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第一组第一课,这篇写景抒情的散文,给我们展现一幅美丽的草原风光,也给我们展示了热情的草原民族,文章条理清晰,作者从风景到人情的描写展现了草原上的风土人情,最后用一句含义深刻的诗结尾,体现了作者对草原的依依不舍。

二、说学情。

我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五年级的学生对这样写景抒情类型的文章并不陌生,但对于内蒙古草原上的风土人情不能很好的理解,需要教师加以适时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的渲、勒等生字,明确文章分为风光和人情这两个部分,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感悟理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草原风光的美丽,感悟草原民族的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两个主要描写方面,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草原风光的美丽,感悟草原民族的真情。

五、说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

六、说教学过程。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一)导入新课。

我会采用视频导入,播放关于草原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眼中所看到景象,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在这样的大草原上,可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顺势导入本课,跟随作者老舍一起走进美丽的草原。这样导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能够让学生感受草原的风光,顺势导入本课。

(二)整体感知。

首先,让同学通读全文,设置这样一个问题:

1、通过课题我们知道了本文主要是描写草原的,那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对草原进行具体描写的呢?梳理文章大意,标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引导学生发现,本文从风光和人情两个方面展开描写。适时讲解生字“渲”字,并板书:风光,人情,渲。

2、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在学生了解本文是围绕两个部分展开描写的之后,我会把全班分为两个小组,分别去朗读相应的段落,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最后,引入赛读:男女生比赛从文中选取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看看那组读得更有感情。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并且对于文章的语言有了初步的感悟。

(三)深入研读。

这一环节是逐步引导学生走入文本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这样一句,“四面都有小丘……轻轻流入云际。”并且体会句中说的“白色的大花”指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将羊群比喻为白色的大花,生动形象的为我们展示了草原的生机,并且讲解比喻的修辞手法。板书:比喻。

接下来,我会引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渲染”“勾勒”体会画面感。草原风光的总特点是洋洋洒洒的,风过草原给我们呈现了一幅绿色的中国画,而不是一幅描绘细致的工笔画,这里从侧面写出了草原的意境美。

下面我会设置承上启下的问题,在这样的草原上生活着一个可爱的民族,他们对待客人是怎样的呢?请你找到关于“人情”描写的相关段落,勾画出草原人们待客的句子和客人的表现。引导学生由景色入情,体会草原民族的热情,迎客、吃饭、饭后载歌载舞。

引导学生思考,客人与草原民族的语言是不相通的,我们为什么能如一家人一般其乐融融呢?引导学生感悟草原人们的热情,民族团结深入人心。

最后,全班朗诵文中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体会作者分别时的心情,总结全文。

通过这样层层深入的问题,学生可以把握文中的主旨,感悟蒙古族的真情。至此,我达成了教学的三维目标,做到了语文教学时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四)延伸作业。

搜集与蒙古族相关的资料,思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画出你心目中的草原,并且为你的画配上相应的文字。这样不仅能够巩固课上所学,同时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的目的。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抓住了文章的两个重要部分,草原和人情,并且各选一处的进行精讲,最后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难舍难分”的感情。这样的板书清晰直观,重点明确。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草原》说课稿

(一)内容:

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辽阔的草原》。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认知目标:学习歌曲《牧歌》,能用较强气息控制能力的声音表现辽阔的草原情景。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男女分组唱、自由组合唱、个人比赛唱、接口唱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对歌曲的二度创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感受内蒙古美丽的大草原,感悟社会主义国家丰富的人文内涵,激发学生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用悠扬而连贯的声音表现和感悟歌曲的美丽情景。

2、难点:教学难点则是对歌曲的表现,对旋律的把握,我将紧紧围绕全曲的灵魂,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充分挖掘,渲染语言文字的感染力,拨动学生的情弦。

二、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听”“唱”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歌曲的情绪、演唱方式。听唱法和教唱法的综合运用,将使学生自主地学唱从而来完成能力目标,最后通过实践演唱亲身体验音乐的内涵。

三、说教法。

为了能帮助学生了解《牧歌》的音乐风格,使他们更好地表现音乐情绪。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情境法:一般学生对《射雕英雄转》都比较了解,在欣赏乐曲录音的同时,配以电视剧照,给学生视听结合,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2、兴趣法:通过对比汉族人民与蒙古族人民生活习惯,演唱风格,演唱方式等,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

3、体验法:音乐审美必须要求体验到音乐的意境。在教学中我还创设情景,让学生以相同的剧情体验恰当和不恰当的音乐对表演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请跟我一同走进教学过程进行策略分析,在这里,将呈现我的教法和学法指导。

(一)兴趣导入揭示课题。

以同学们非常感兴趣的课余爱好旅游作为整个课堂的导入主题,让学生一进入课堂就能够放松自己,有一个愉快而轻松的课堂氛围,从而为学生作为主体更好的融入课堂作好铺垫。这样的情景引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这无疑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搭起学生、教师、教材三者沟通的第一座桥梁。

教师问: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些旅游胜地?(学生答:济南、青岛、烟台、北京等等)。那么有同学去过蒙古吗?(学生答:从电视上我们看到过),大家能不能说出蒙古族的人们与咱们有哪些不同啊?(学生答:喝羊奶、有大草原、蒙古族衣服、喜欢骑马射箭、有蒙古包------今天我们就走进蒙古音乐《牧歌》,去感受一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大草原风情。(板书:《牧歌》)。

(二)激情演唱散发风采。

1、听录音,整体感知。

让学生完整欣赏歌曲范唱,让学生感受优美、抒情的歌曲情绪,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求知欲。教师抓住这一热情,进行按节奏拍手朗读歌词,这样由语言文字与音乐共同创设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情绪领域的影响会是多么的深广。采用听唱法学习歌曲,当孩子们听录音对旋律有了初步的旋律线条以后,就可以分组进行自学。

2、合作学习培养能力。

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识谱能力,自由组合,分小组自学歌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真正实现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个乐句进行学习,以降低教材难度,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你认为这一乐句应该怎样来演唱,怎样把它唱到最好,然后用自己学习的方法来教大家!教师放手让同学自己学,自己教,教师给予积极的评价、指导。让每位同学都有自信心,让每位同学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抓住全曲中的灵魂美丽的蓝天白云羊群情景进行渲染,让同学们切实的从身边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无疑是师生间,同学间融洽互助学习,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达到作者的德育目的。

3、难点反馈,深层感受。

在学生自学基础上教唱歌曲,使学生能够有的放矢,从而反馈歌曲,加深印象。教师强调音准、节奏、咬字及声音运用,教师参与其中,帮助有困难的小组解决问题,真正起到伙伴、引导、组织的作用。

4、体验创新激发热情。

歌曲完成好以后,让学生自由组合,自己创作演唱方式,不同的组合上台为大家表演。

(教室里的气氛异常活跃起来,歌声一浪高过一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景、协作”对学习成功致关重要,所以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学生的角色扮演,尽可能营造逼真的学习情景,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来再现歌曲形象,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至此,学生的大脑被激活,情绪也自然如清泉奔涌,师生一起跟录音表演,将课堂推向高潮,学生的情感体验,体态语言,声音表现水乳交融,师生情感相互碰撞,这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实现课我合一。这样的氛围,学生不仅学好歌曲,心中的爱国主义热情也会由然而生。

5、感受音乐,放射美丽。

通过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了解合唱的最高形式,并以此来了解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欣赏《万马奔腾》,体验蒙古族特有的乐器马头琴的音色,并形成热爱民族的共鸣。在热爱少数民族的基础上加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6、课后延伸资源共享。

新课标指出:教科书已越来越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课堂也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我在教学本课后,就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课后可以发展特长;图片文字资料了解多元文化及各地风土人情;在下一节的课堂交流中实现资源交流共享。这样富有弹性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音乐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使我们的教育成为可持续发展教育,这一举措使教学更加开放,给学生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向以资源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这正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要为儿童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提供养料和机会。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蒙古族音乐,感受到了他们的民俗风情。看到了我们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励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五、板书设计。

1、牧歌。

2、无伴奏合唱。

3、万马奔腾腾。

《草原》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您们好!下面我将《草原》一课的教学设计向大家做一汇报。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着重记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通过学习,达到如下目标:

1、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内蒙古大草原景色美丽,感受到兄。

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意。

2、领悟课文具体描写景物的一些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4、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

难点:体会草原不仅一碧千里,而且生气勃勃。

下面从五方面谈一下本课的教学思路:

1、围绕教学重点设计教学环节。

我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中的“何忍别”作为教学的突破口,把体会草原一碧千里、生气勃勃的美景与感悟蒙汉之间的深情厚意有机的结合起来,设计教学环节,以避免逐段逐句的烦琐分析。

2、精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学习“天涯碧草”这部分内容时,我力求通过多层次的读,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首先引导学生抓住“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个重点句自读课文,初步感悟语言;然后通过同学交流、看古今草原的对比图片、教师导读、配合风光片段和音乐朗读等手段深化感悟,欣赏品味语言;最后在练习背诵的过程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

3、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培养语文综合能力。

文中的叙事部分是教学的重点,在“读、画、批”的自学基础上开展小组学习。四位成员共同选择适合本组的、能最大限度的表现蒙汉情深的汇报方法,如感情读、抓重点词句说、讲故事、想像描述等等,而且学生还可以边说边播放老师准备好的课件或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以增强汇报效果。小组成员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锻炼了语文综合能力。

4、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体现教学手段的最优化。

5、自己选择作业,加强课内外联系。

在布置作业时,我力求体现课内外结合。必做作业是根据教材要求制定的,主要涉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选做作业是根据教材的题材、体裁等方面向课外延伸,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做,使他们“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

以上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草原》说课稿

各位老师:

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艺术教材三年级第七单元《民族乐器的传说》,本单元含“来自草原的故事”、“瑶家敲起郭咚郭”、“叶笛声声”三个课题,教材旨在通过让学生从了解几种较有特色的民族乐器,进而去了解这些更有特色的民族,从而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角度感受和体验少数民族富有特色的艺术。下面我主要针对“来自草原的故事”这一课题谈谈自己的教学设想。

本课选取我国蒙古组的民族乐器马头琴,以民间传说故事引起学生兴趣,讲述乐器的来历,欣赏马头琴演奏的乐曲。使学生对马头琴这一少数民族乐器、乐曲,从形象、声音到发展过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根据教材内容及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第一,学生在听《马头琴的传说》的过程中,认识和了解蒙古组的乐器——马头琴,结合欣赏马头琴的乐曲及蒙古族的民歌与风光,了解蒙古族人民的风俗、传说、乐器及各种艺术形式。第二,通过欣赏歌曲、乐曲及其他一些活动,使学生对马头琴的造型、材料、音色特点有深刻的认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透过马头琴艺术了解蒙古族的音乐艺术精华。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某些少数民族已经有所了解和认识,但较为模糊,甚至会产生混淆。我通过让学生搜集图文资料、欣赏歌曲乐曲、听辨乐器音色,使学生在视觉、听觉、感觉等多方面学习了解蒙古族和马头琴。根据三年级学生好动乐演的特点,我用故事、律动、表演等学生喜欢又容易接受的形式来让他们走进蒙古族,了解蒙古族,并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艺术表现力。

在认知规律中,低年级学生以感性思维为特征,而进入中年级的三年级,在感性基础上会稍稍增加一些理性的色彩,因此,我在本课中设计了这样一些认知活动,让学生通过听辨多种乐器的声音,和辨别多种乐器的图片,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去感知马头琴;通过交流各自搜集来的关于马头琴和蒙古族的资料,让学生课前就去接触了解有关内容,使得学习更深入、更有针对性;通过欣赏马头琴乐曲和蒙古族歌曲使学生对蒙古族音乐特色有进一步的了解。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我让学生课前去搜集一些关于蒙古族的资料,可以是故事、传说、风俗、音乐等等,我也制作了教学课件,课件包括音乐、图片、歌曲、风光短片等内容,有利于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并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更有声有色,教学结构更为严谨,教学环节更为紧凑,教学效果更为突出。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马头琴的传说”、“草原上的歌声”和“马背上的民族”三大版块的学习活动。

首先是第一板块:马头琴的传说。

我用大屏幕播放一段描写蒙古大草原的风光短片,并以马头琴音乐为背景音乐。然后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从而引出蒙古族代表乐器——马头琴。接着让学生互相交流课前各自搜查到的相关资料,然后一起聆听以马头琴演奏为北京音乐的故事《马头琴的传说》。媒体出示马头琴的图片,边听边观察马头琴的外形结构特点。(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拉弦乐器,他的音箱是梯形的,两面蒙着马皮、牛皮或羊皮,以琴头似马头而得名,用两根弦拉奏。)。

听辨两首乐曲的片段,分别是马头琴演奏的乐曲和二胡演奏的乐曲,从比较识别中进一步感受马头琴的独特音色。让学生通过听、辨、说多种方式对马头琴的音色特点感受更加深刻。(马头琴的声音低回婉转,深情动人,好似马儿在向主人倾诉……)。

接着是第二板块:草原上的歌声。

媒体画面出示多种乐器的图片,让学生很快找出马头琴。然后我深情地说:在绿色的草原上,生活着勤劳的蒙古族,马头琴的背后藏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你知道嘎达梅林的故事吗?(请学生简述故事)。

播放蒙古民歌《嘎达梅林》,听时出示卡片欢快、忧伤;热情、沉静。听完后让学生根据感受到乐曲情绪做出选择。然后让学生轻声跟唱,先唱会歌曲后再唱唱乐谱,说说哪个音出现得最多,了解小调歌曲的调式特点。

最后是第三板块:马背上的民族。

蒙古族人民勤劳勇敢,他们生活在广阔的大草原上,他们是游牧民族,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哪里有青草,就在哪里居住,因此他们的房子是可以移动的蒙古包。(媒体出示蒙古包)因此蒙古族还被大家称作“马背上的民族”。在蒙古族舞蹈中也常常有骑马的动作,他们的服装也都是为了方便骑马而设计的,如穿的鞋子是马靴。

欣赏蒙古族的舞蹈,体会夸张而强烈的动作和节奏。让学生看后说说感受,然后再请大家分组来模仿其中的动作表演,大家给予评价。

通过以上三个板块的学习,同学们对蒙古族和马头琴应该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时,画面停留在辽阔无边的大草原,并配以马头琴的背景音乐,老师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让我们记住这伟大的民族、动人的歌舞和美妙的音乐吧!以求收到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以上是我对《来自草原的故事》一课的教学构思与设想,在实际教学中也可能会出现一些新问题或一些即时的场景,我会尽量发挥教学机智,处理、把握好,如果处理得好,那将会是本课教学过程中独具特色的亮点,学生对教学内容也会更加记忆深刻,本课教学任务也能完成得更加出色。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草原》说课稿

《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描写了我国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和草原上欢腾的场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学习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我国草原的热爱,同时体会课文从不同方面描写草原特点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像,理解句子的意思。

通过听王老师的课使我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首先,草原的美丽不仅仅表现在它的广阔,还体现在其自然景观的无雕琢,蓝天白云,大大小小清亮的湖水,湖水中闪烁的太阳的七彩光芒,绿色草原上盛开的各色野花,组成了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作者在这部分的描写中由远及近,层层展示了草原的广阔美丽。其次,草原上欢腾的场面是由动物无拘无束的活动,牧民们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构成的。课文中描写的动物从天上飞的到地上跑的,进行着各自的活动互不干扰,小牧民神气活现的歌唱着自己美好的生活。草原从静态的广阔美丽到动态的欢腾,展现了生动的生活气息。

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整体把握使我站在了一个比较高的位置,在课堂教学中能做到心中有数,收放自如。在教学中,我按照王老师的思路,在我们班上了一节。但是我又加入了更多的相关资料充实课文的内容,如:课题“锡林郭勒”的意思;内蒙古的地图;草原上各种湖水、野花、动物活动的图片等,我把这些资料制作成课件,在课上提供给学生,作为他们理解课文内容的依据,并在学习野草时复习学习过的古诗《草》,在体会草原上牧民的生活时介绍蒙古族的民情生活,这些资料的融入极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草原、对牧民的生活有了更多感性的认识,由于有了这些资料的铺垫,学生在编写歌词时变得轻松、自如,不觉得没话可写。

结尾和小牧民一起歌唱,在歌声中结束教学,使学生觉得意犹未尽。

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充满了新意,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有体现,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这样几个例子:在总结草原广阔美丽时,毕云瀚说:草原是美丽的,有一碧千里的野草,有清亮的湖水,有各种各样的野花,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方法。

俗话说“兴趣是的老师”,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教学开始我播放草原色彩艳丽的图画,草原上各种湖水、野花、动物活动的。图片等,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到草原的广阔,美丽,带着这种感觉来从文字上来感受草原的广阔,美丽。使学生眼中有图,心中有话,并能激发学生想说,敢说,抢着说。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的表达能力,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体会草原上牧民的生活时介绍蒙古族的民情生活,这些资料的融入极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草原、对牧民的生活有了更多感性的认识,由于有了这些资料的铺垫,学生很快理解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能说出有哪些动物在活动,对草原的喜爱不言而喻。结尾和小牧民一起歌唱,在歌声结束教学,使学生觉得意犹未尽。

整堂课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充满了新意,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有体现。学生自读自悟,介绍大草原的美丽、广阔、欢腾,品味其中的重点词句。孩子们抓住“清亮、一洼洼”感受湖水的清透;通过“开满”“各种各样”“清香”等词感受野花的多、美、香。抓住“一直”“铺向”来理解草原的广阔。

学生有了初步的感受还不够,若要亲身感受草原的景色就要披文入境、发挥想像。在学习野草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们通过抓住“满眼绿色”想到草很多,我问“假如此时你站在草原上,放眼望去,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昵?”学生说“野草很多,很多,到处都是绿绿的青草,真漂亮!我又继续引发学生想像那绿绿的青草一直铺向远方,都铺到了哪里?学生答:“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很远很远的地方,望不到边”。

此时,我出示了一张图片,说“那青青的野草一直铺向远方,仿佛与蓝蓝的天空连在了一起,多辽远啊!”这张图片及教师的语言给了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此时再让学生朗读则读出了草原的广阔与美丽。

在学习湖水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感受到湖水的神奇是难点,我用两组句子进行对比,让学生谈有什么不同感受:

1、草滩上嵌着清亮的湖水。

2、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学生体会到了第二个句子不仅写出了湖水清透干净,还写出了湖水很多,但学生并没有感受到湖水的神奇。于是,我请大家轻轻把眼睛闭上,我来描述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草原湖水的神奇美丽,又突破了难点,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当然,课堂教学是难以完美的,本教学还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需要改进:

1、教师语言的感染力不够,导致有部分学生发言不积极。

2、在介绍欢腾的草原这一节,没有更深的理解“欢腾”的世界。

《草原》说课稿

音乐教育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为:从感性入手,采用体验的方式,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教育的潜效应。

《草原放牧》是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中的一段音乐。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与钢琴协奏曲《黄河》、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并称为我国的三大协奏曲。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是依据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中的主题歌《草原赞歌》编创而来的。本课欣赏的《草原放牧》这段音乐表现了龙梅和玉荣这对小姐妹欢乐放牧的情景。新的时期重温英雄小姐妹的事迹对促进当代儿童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本课的特点,结合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设计教学目标如下:

1、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2、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乐曲的情绪、情感及表现内容,初步了解民族乐器——琵琶。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音乐感知能力。

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感知力和音乐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乐曲的情绪、情感及所塑音乐形象。

(一)欢乐舞蹈渗透主题。

教学活动伊始,我设计了以电影《草原英雄小姐妹》主题歌《草原赞歌》为伴奏的一段简单的蒙古族舞蹈,与同学们一起欢乐舞蹈,同时利用心理学无意注意的原理,渗透主题,加深学生对主旋的注意。

(二)创设情景引入主题。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追求一种无权威的学习机制,追求一种自由、和谐、双向交流的教学分为。我首先将感情的纽带抛给学生,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形势了解了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既体现了学科综合的基本理念,又为教学营造出了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在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描述完草原之后我说:同学们想一想,蓝天白云下,羊群如同碧空中流动的白云;马群好似绿浪中奔腾的浪花;乳白色的蒙古包犹如撒落在翡翠盘中的珍珠。放眼望去,天地相连、浑然一体,仿佛一伸手就能触摸到那洁白的云朵。同学们,你们想不想马上走进这美丽的大草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这迷人的草原风光。

我以诗化的语言配上优美的多媒体课件和无伴奏合唱《牧歌》的背景音乐,为教学创设了情境,使学生仿佛真的置身于美丽的草原之中。

(三)强化体验深入主题。

在欣赏音乐时,为解决本课难点,强化学生对音乐的体验,有效帮助学生理解乐曲的情绪、情感和所塑音乐形象,我选择了协奏曲中的另一段音乐《与暴风雪搏斗》和本课音乐《草原放牧》对比欣赏的方法。《草原放牧》这段音乐:节奏轻快活泼,具有舞蹈性,表现了两姐妹在草原放牧欢歌跳舞、天真烂漫的快乐情景;《与暴风雪博斗》:用琵琶模拟风雪声,主旋律若隐若现,表现了两姐妹为保护羊群,不畏严寒,与风雪博斗的情景。音乐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为学生的不同想象与联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能力和音乐感知能力,我首先让学生自己感受音乐塑造的形象,畅所欲言。这时我适时引出《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然后再度欣赏《草原放牧》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对音乐形象的正确理解。情绪、情感截然不同的两段音乐,有效帮助学生理解了乐曲的情绪、情感和所塑音乐形象。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我牢牢把握情感这条主线,积极引导学生对所听音乐做出反应如:语言反应(描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身体反应(运用动作表现音乐);歌唱反应(模唱乐曲的主题旋律)等。通过音乐情绪与情感的这种特质,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情感强度,使人的情绪、情感同音乐的情绪、情感和谐地沟通与交流。

(四)开阔视野拓展主题。

弘扬民族音乐是音乐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通过欣赏琵琶协奏曲《草原放牧》和琵琶独奏《草原放牧》使学生对民族乐器琵琶的音色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亲眼看琵琶、亲手摸琵琶、亲自弹拨琵琶,使学生对琵琶这一古老的民族乐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欣赏《女子十二乐坊》的表演激起了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热情,使他们对民族音乐产生了热爱之情乃至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随着音乐的流动,学生的兴趣在体验中得到激发;学生的想象在体验中得到发展;学生的情感在体验中得到升华。我想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说为学生终身热爱音乐、学习音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草原》说课稿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作者笔下的草原风情图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读的极好素材。通过感情朗读的训练可以深化对文章表达情感的体会。因此,第二个教学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反复地、有感情的朗读,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通过突出重点借以突破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师生一起解决了为数不少的生字,读熟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是着力表现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此次,我向大家汇报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教法与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说过: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通过抓住明线、紧扣暗线的做法,牢牢掣住“情”字这个关键,把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升华民族精神的教育融为一体。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美景,动听音乐想象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再现场景等多种形式,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拓展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美的意境,最终“水到渠成”,轻松地突破了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并大胆鼓励学生质疑,巧妙引导,资料铺垫,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实现整个教学目标。

1、激趣揭题,牵出明线。

学的课文充满了期待,为心的继续飞翔鼓足了劲、加足了油。学生在第一课时理清文章线索和快速浏览课文的基础上,很快牵出文章表现草原景色美、人情美的这条明线,并迅速开始了认识草原景色的学习。

2、“读占鳌头”、突出重点。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语文,首先要把握好语言的工具性。多读、多背,是古今中外公认的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上升到饱含深情、充满激情的诵,也是衡量学生是否突破难点理解“蒙汉情深”的关键。因此,接下来的课文教学,我采取的“读占鳌头”的学习方法。

首先是精读草原景色一段,品味意境美,掣起“暗线”,品味“动情”。

启发想象,体味文章的意境美。审美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发达的想象、联想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多种多样的艺术形象,发展学生感受美的能力。《草原》中写羊群在小山丘上“上上下下”,真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向老舍先生学习,用自己的比喻句重新描述这样的美景,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原文描写的羊群的静态和动态的美,而且拓展了自己的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了美的意境。

《草原》评课稿

本学年是三年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重点锁定“强推广,凝特色”,同时,继续深化基础学科课程改革,凸显律动课堂的特色,全面提升巴蜀课程品质。形成创造与个性共生的课程文化:课堂因学生而变、管理因学生而变、课程因学生而设。

黄老师执教的一年级唱歌课《草原就是我的家》:

一、能把知识点巧妙的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这节课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是初步了解和感知音的高低,并能结合生活中的声音听辨、感受。黄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训练,例如:生活中布谷鸟和牛妈妈的声音、小朋友和老爷爷的声音等,让学生很直观、充分的认识音的高低,不抽象。然后从生活中音的高低过度到音乐中音的高低,例如:音乐中碰钟和木鱼的声音,钢琴弹奏的音,这就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体现了学校“尊重”、“激发”、“共生”理念中的“尊重”,它体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生和生之间的互动,个体和群体之间的互动,在课堂上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体现了对孩子个性的培养。

二、抓住音乐教学的特征,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兴趣是兴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黄老师利用《我是人民小骑兵》的故事,主人公小巴特去草原上当自愿者,为牧民们放牧、帮牧民们挤羊奶等活动去触动孩子们的心灵。

三、教学细腻落实,为了建立学生音的高低的概念,老师从生活中音的高低到音的高低再落实到歌曲中音的高低,不停的和孩子们一起用探究、寻找的方法,通过手找音的高低,童谣,体现了教学的循序渐进,以学生的能力定教,注重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的玩中学,学中玩。

四、教学环节非常清晰,整个课堂结构从探知、创设情景、设疑,给孩子一个探究问题的空间,把学习的权力下放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去认识音的高低,最后达到了“共生”,孩子们能够有表情的演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不仅学会了音乐知识,而且体会了音乐带给孩子们的美感,达到了教学目标。

五、教态自然大方。老师的教态亲切、大方、自然也是这节课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教学案活动的整个过程中,黄老师积极投入,深入思考。在设计时,把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探究过程,教与学思路和师生双边活动等进行精心设计。教学思路清晰、循序渐进的、符合儿童认知规律。明确在课堂中主要解决学什么、怎样学,全方位地构建强化师生间的交流,真正促成了教师专业化的成长。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