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论文(热门20篇)

时间:2023-12-12 05:36:16 作者:文轩

范文范本可以为我们提供写作的思路和框架,让我们更有目标地进行总结写作。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推荐了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鉴赏。

加强文秘专业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论文

职业教育是培养应用型、实用型的人才,不是理论型的研究人才,所以作为中等职业学习,开设普通话口语课,加强对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加强口语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显得十分必要。几年来,本人在担任文秘专业《普通话口语课》时,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注重开展专业特色教学,提高中职学生的语言素养和能力。本文侧重讨论如何提高文秘专业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加强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一些具体做法。

培养。

3.提高口语能力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中教学目的要明确,对于自己的教学对象要提出什幺要求应了然于胸,实施起来才能措施有力、有条不紊。文秘专业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3.1语音要标准。

书,接待上级领导,在乘船参观郊区时,喜滋滋地对上级说:“坐在床上看娇妻,越看越美丽。”领导听了一头雾水,原来他要说的是“坐在船上看郊区,越看越美丽”,却因语音不准(i、u不分,前后鼻音混同)而使意义迥异。所以,语音准确是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前提。

3.2用语要准确规范。

口头语言虽然多有口语化倾向,书面语较少,但在用语上的准确规范却是共同要求。文秘专业的学生,可以参照应用文写作对语言的要求,首先要做到语言准确、恰当,少用方言土语,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形态,表达说话人的意图。其次是平实质朴,表达时不言过其实,不哗众取宠,让人接受、相信并实行。再次是明快简洁,少说空话、套话,废话,直截了当,清楚准确,使人易于理解。最后是语言得体,讲话时要讲究艺术,掌握分寸感,不能口无遮拦,要弄明白什幺该说,什幺不该说。

3.3表达要完整、有条理。

要教会学生耐心倾听,在倾听过程中,抓住对方讲话的主要信息,经过思考后再做表态,表达起来才会完整而有条理。因为在信访工作和接待工作中,多数来访者都来自基层,而且都是有事而来,心情都比较急切,表达时往往语无伦次,这就需要秘书耐心听取来者的诉求,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回答对方的问题,使对方感到满意。

3.4语气要亲切。

秘书工作不仅是为领导服务的,也是为群众服务的。所以,接待群众来访,进行调查研究时,要语气亲切、切忌生硬、简单粗暴。语气亲切要防止“亲切地”打官腔,说些无关痛痒的话,或油腔滑调,敷衍塞责,使人寒心。平时要求学生讲话时应尽量做到有礼貌,善解人意,不要以“二首长”自居,擅作主张。

中职的普通话口语课教学,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重读写、轻听说的教法,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学活动应围绕具体内容展开,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把语言学习与语言应用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口语表达上能做到学有所用,学有专长,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把握好一个“度”,所采取的措施才能有效地施行,不至于喧宾夺主,所采取的措施必须考虑到各方面的'条件,要具有可操作性,过高了是脱离实际,对教学对象而言,无异于拔苗助长;过低了则毫无意义。

4.1重视课堂效应。

传统的教学法主要是教师的口头讲,学生的耳朵听,即所谓“口耳教学”。而今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科学知识的不断更新,单靠“口耳教学”已不适应新的形势要求了。所以,跳出“口耳教学”的圈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显得尤为重要。怎样使学生从单纯地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呢?首先应是教师如何教得生动活泼,其次是如何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要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教师必须考虑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上,首先要营造一个生动活泼、轻松愉悦的气氛,应采取双向互动的措施,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接受知识,才能积极地开动脑筋、大胆实践,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4.1.1让每个学生有发言机会。

要使学生的口语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需要大量的操练和实。

践。因此,在课堂上可经常采用绕口令、课文短剧、课文小品、讲故事、听诗词朗诵等形式,让学生欣赏、模仿。实践证明,这样做可以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在展示个人才能的同时找到自信,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并使学生愿意配合,必须有一定的措施。例如,建立一个档案,上面是全班同学的发言记录情况,学生的每一次发言均记录在案,到了期末,作为考核总评成绩的依据之一。然后,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否则就无法实施本计划。除了课堂提问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课间留下一些时间,让学生轮流上台发言,内容可以是自我介绍、生活见闻、当日天气、家乡情况、小故事、周边的好人好事等学生感兴趣又说得来的内容,也可以是美文朗读、诗歌朗诵等等,不拘一格,发言时要求学生要尽量使用标准的语音,规范的语言来传递信息。

4.1.2组织课堂讨论。

这是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的一个重要途径,有计划地组织课堂讨论,既可增长学生的才识,又可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不过,课前教师应出示自学提纲,或设置话题,引导学生积极地自找材料,做好充分准备,那幺,多数学生就能够围绕教师出示的自学提纲或话题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对有争论性的问题,讨论时气氛活跃,效果很好。当然,限于课时,讨论次数不宜过多。

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在开始阶段:第一,要鼓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对他们的表现应多鼓励,少指责,培养学生的自信,从而使学生的个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第二,也要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发表看法,尽量不拾人牙慧,要有创新意识,积极进行富有个性化的口语交际。这样,在学生获得满足感的同时,也会觉得课上得有新意。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论文

云南镇雄县实验中学(657200)。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新课本安排了大量的实验(包括小实验),初中生好奇心强,又有动手的习惯,特别是在学生实验一些小实验中,他们眼、耳、手、脑并用,往往会因为自己验证了某物理规律或现象,而感到心里的满足,产生“我要学”的愿望。教师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全方位的组织实验教学,以便投其所好。具体方法为:

1.1开足分组实验,创设条件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

环境设计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为了进一步验证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笔者所在的工商管理系组织全体教师,从2011年开始,利用近三年的时间对05届(31名)、06届(28名)、07届(5名)、08届(16名)、09届(17名)等五届总计97名有代表性的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研。

结合企业实际调研结果、结合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拟定从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培养三方面为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内容框架。

(一)理论知识培养。

1.重视基础理论课与后续专业技术课的衔接即在设计课程体系时,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层次性就是指在学生四年的教学任务中,专业课的难度应是递进关系的,且每年之间的专业课应有承接关系,避免专业课之间出现脱节现象。针对性,就是在设置专业课时要符合学生未来就业、考研等不同需求,以强化其适用性。

2.强化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需要的紧密结合主要从三个环节来保证:一是师资这个环节,要求专业教师对专业课的理论研究加大深度,在此基础上,还要深入企业亲身体验,逐步增加“双师型”的教师比例;二是在教材选用上,尽可能选取突出应用性较强的课本;三是外语教学上,在推进英语四、六级的课程基础上,强化专业英语的学习,即结合就业后企业的实际需求,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外语课程,如行政办公英语、职场英语等。

3.增加理论课程中的实训环节为了突出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将对课堂授课进行改革,将专业理论课中同学难于理解的部分或与在未来实际工作中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采用实训授课的方式,如增大理论课中能在实验室教学的内容比例,工商管理专业有15门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的授课方式;另外根据课程内容设立研究专题,由老师带领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实际调查;结合授课内容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针对性的参观见习、顶岗实习等。

(二)实践能力培养。

1.加强校内实践课程建设,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力求加大实训课程的范围,并纳到实验室来上。尽量选用具有“双师”资格的教师来完成教学任务。目前,我系共有7个实验室,分别承担着工商管理专业10多门主干课程的授课任务,其中包括生产运营、企业资源计划、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实训、erp沙盘模拟实验等课程。走进实验室上课比在教室上单纯的理论课效果要好很多,这是强化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

2.增加校外实习基地,实现学生对口顶岗实践工商管理系近几年一直在努力寻求有代表性、并能让学生得到顶岗锻炼的实习基地。目前欧亚商都作为商业实习的主要基地已接纳了我们系四届毕业生的实习任务。我们还在积极寻找工业实习基地,以更好地完善实习基地建设。通过顶岗实习可以真正为学生在实习期间提供真实的独立操作的专业工作岗位,可以加深学生对校内所学专业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还能更好地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心,体验实际企业的管理模式从而尽快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综合素质培养综合素质高是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提出的新要求。

1.强化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教育各有其自己的内容要求,不能混为一谈。政治素质教育旨在引导、帮助和教育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增强大学生的政治鉴别能力,增强实现民族宏伟目标的精神动力;通过思想素质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思想方法,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想,使得大学生都能健康的成长。通过道德品质的教育,引导大学生了解社会道德准则与规范,树立共产主义的道德观,掌握做人标准,学会如何做人,培养优良品德、高尚人格。但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互为条件,三者的合力是共同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是充分发挥公共课堂教学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主导作用。二是设立导师和辅导员并行的管理制度,使每个班级都有固定专业课教师负责学生的学习指导。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疏导并鼓励其去心理咨询室,使其及时调整不正常的心态,尽早步入正轨。三是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其行为,促使大学生心理素质得到健康发展。

2.增加人文社科课程,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体现,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原来我系课程体系在塑造学生人文高素质方面是有所忽视的,所以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语言文字修养、文明礼仪修养等方面都离企业要求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我们今后在引导学生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修养。一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寻找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新的生长点。在选修课中,允许学生跨系全面选课。二是丰富第二课堂教育。定期开设人文知识系列讲座,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提升人文素养的大赛,全面提升自身人文素质。

3.培养学生为基层服务的意识现代大学生吃苦耐劳精神不够、为基层服务的意识较差。独立学院由于大多数学生的家庭条件都很优越,在家都习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这方面问题就更为严重。而现在的用人单位恰恰又非常注重这点。因此我校逐步强化学生从底层做起、甘为基层服务、能吃苦耐劳的理念。一是课堂上要求教师不能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还要适时地向学生灌输社会用人的要求,让学生认识当前就业的严峻形式,逐步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意识,形成踏踏实实、不浮夸的处事原则。二是通过顶岗实习这种手段,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现实企业的用人条件。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拥有吃苦耐劳精神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三是定期举办一些有意义的讲座。聘请企业的一些知名的成功人士来学院给学生做报告,让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不断加深企业用人观。

4.实施“一本多证”的培养模式,提高就业率我系对学生实施“一本多证”的培养模式,鼓励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及个人特长,积极参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审员、人力资源师、心理咨询师等)。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带动就业率的上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地方高校广播电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论文

摘要:

当前,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既给我国职业院校的电子商务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何提高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已经成为我国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关键。本文从职业院校培养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当前职业院校培养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

职业院校;电子商务;实践能力。

1.1服务地方经济和职业院校自身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世界范围内各大企业之间展开激烈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企业急需大批精通信息技术和市场管理知识的专门人才。加强电子商务实践课程内容,培养和造就大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直接影响地方电子商务系统的建立,从而间接影响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作为职业院校,更加需要适应社会需求,不断调整、更新自身专业设置。

1.2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许多传统的中小企业由于缺乏专业人才,成为企业深入开展电子商务应用的障碍。而随着电子商务在企业中的渗透率越来越高,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在逐渐加大的同时,企业对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如掌握经济管理知识、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国在推进企业电子商务普及应用的同时,还要不断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具备实践能力的电子商务人才。

2.1不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

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和经济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要。但是当前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育课程无法满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互联技术的进步,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增加,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反观传统的电子商务专业仍然存在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等不足之处。对此,职业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要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围绕互联网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需求来进行调整,改革课程设置,增加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毕业生的适应性。

2.2理论教学企业需求脱轨。

随着中职教育大众化,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然而,从当前职业院校课程的内容看,基础理论部分占有很大的部分,而忽视与电子商务职业实际相联系的部分。由于电子商务专业属于复合学科,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本就是双轨同步发展的,不仅包含深厚的理论性,更多体现在运用信息系统实践的过程,但许多学校注重的是学生的理论知识只要学生了解、掌握理论知识即可,对学生的企业电子商务运营和管理需要等实践能力不闻不问。受此观念的影响,教学自然有所偏重,使得实践教学课时较少,理论教学与学生无法产生共鸣,严重阻碍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电子商务技术理论与电子商务企业无法很好的对接应用。

2.3学生实践技能丢失。

电子商务技术课程涉及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具有极高的实践性,要求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后,对其衔接性的实践学习。但就其课程内容而言,往往出现重复颠倒、连贯性差等问题,导致了学生基本功不扎实,在就业时缺乏竞争力。同时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任课教师来说,大多都不具备真正的实践技能能力,理论知识充足但实践技能相对缺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给学生提供实际工作中针对性的技术,无法满足现代电子商务行业的快速发展的要求。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学生丧失了对实践的学习机会。

3、如何加强电子商务专业培养中的实践环节。

3.1建立电子商务仿真模拟试验室。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职业院校必须要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相应的实践教学,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实习条件相对较差的情况下,通过建立电子商务仿真模拟试验室,构建一种电子商务实践教学的新模式,进行电子商务仿真模拟实训,可以使学生对电子商务实践有直观形象的认识。而在软件方面,可以购买、录制光盘,或者开发符合自己学校教师和学生特色水平的电子商务仿真模拟教学系统软件,以提高教学的起点和授课信息量和教学的质量。电子商务仿真模拟试验室也是目前各职业院校最为主要的培养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方式。

3.2组织学生进行创业项目。

在电子商务的核心专业课程中,都有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部分。任课的老师可以根据课程进度,申请针对性的项目基金,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创业。学校也可以设立创业基金,鼓励能力强、有好想法的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还可以将所学的电子商务知识进行大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意识以及人际沟通能力。

3.3校企合作,建立教学实习实训基地。

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就业矛盾突出,许多企业的对人才的要求是马上就能适应工作岗位。因此,对于毕业生来说,增强实践能力具有重大意义,直接影响其毕业后的发展。职业院校应充分重视社会与毕业生的需求,使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利用实习实验、科研立项、电子商务技能大赛等教学环节,开展第二课堂,尽量与国家职业资格要求接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实用性。同时探索校企合作,建立具备鲜明电子商务特色的复合型实习基地。来组织老师到企业实践、学生实习,根据企业需要和学生认知规律,提炼专业必备知识。对于企业来说,也能够直接从实习生里挑选优秀人才,一举两得互惠双赢。

4、结束语。

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是职业院校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学校开设电子商务实践课,一方面可以拓展教师的教学空间,另一方面也可激发学生认知的主观能动性。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用创新以及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在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明确规定了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三大目标,即“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文件明确体现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师学前教育课程取向。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倡导树立“能力为重”的基本理念,对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与理论相结合的保教能力”,“研究幼儿的专业能力”,“反思提高的自我发展能力”等三项能力。因此,作为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高师院校,应立足于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准确把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要素,积极探索学前教育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系,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当前高师院校对学前教育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存在偏差。

(一)认识层面,对学前教育学生职业能力的认识不到位。

传统的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文化素质轻教学技能的弊端。有人认为职业能力就是教师职业技能、教育知识运用能力,就是教育工作能力和教育实践智慧。过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较为偏重艺术技能课,轻视教师教育类课程,淡化对学生师范精神的教育,过于强调学生单项技能的培养,忽略学生整合能力的提升,致使学生缺乏幼儿教师必备的保教实践能力。高知低能甚至低知低能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弊端,致使培养的学生进入幼儿园无法胜任保教工作或保教实践能力薄弱化。总之,目前高师院校对学前教育学生的职业能力还缺乏科学全面的认识。

(二)课程层面,未能保障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

多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完善,直接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一是培养目标中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并未在课程中体现。二是过度重视艺体技能,忽视保教能力。三是专业实践课程分配较不合理。理论课程往往占据大量课时,实践课程课时不足,且主要安排在毕业年级,致使课时分布过于集中,整体呈现不均衡的状态。四是实践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没有真正与幼儿园实践场所需的职业能力结合起来。这样的课程设置和幼儿教师的培养目标不相吻合,而且实践过程中也主要是一些理念的引领、理论框架的构建,缺乏统领全程的课程和具体化的可操作方案。

(三)教学层面,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脱节。

职业能力的培养要以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以职业技能知识为支点,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联系,才能促进学生的专业化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培养过程中,一些学校一味地强调实践教学,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忽略教师教育理论知识教学。部分教师把学生看作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主要使用一些传统理论教学方式进行讲授。有的教师虽具备渊博的理论知识,但缺少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缺乏鲜活生动的教育教学案例,使得课堂教学没有生机,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实践指导也有失针对性,这势必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一)构建系统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内涵体系。

职业能力指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某种特定技术、技能和素质。学前教育教师的职业能力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学前儿童教育教学的相关知识与经验促使儿童学习,达成学前教育目标的一系列行为方式[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是单一教学技能的训练,是多项能力的综合;不仅包括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包括专业情感的养成;不仅要求实践教学的技能、教学场景的把握,还要求学生自我建构,获得专业成长的能力。[2]依据《专业标准》中规定的幼儿教师专业能力范畴,立足于当前幼儿园教师职业岗位对专业人才的能力需要,我们将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解析为:职业知识(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通识性知识)、职业技能(语言技能、保教技能、艺术技能、研究幼儿的能力、反思提高的自我发展能力)、职业情感(对幼儿教师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幼儿的态度和行为、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教师自身应有的修养与行为)这三部分。

(二)设置完善的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本着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的目的,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结构,合理优化现有的课程设置,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即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与职业情感三大模块。职业知识模块,包括学前卫生学、学前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幼儿园课程概论等专业理论课,专业理论课程是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根基,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学前教育的原理、规律、理念等。职业技能模块,包括艺体类课程:乐理与视唱、钢琴、声乐、舞蹈、绘画、手工、幼儿歌曲弹唱与创编、幼儿舞蹈创编、幼儿律动操创编等,艺体类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幼儿艺术创作能力;专业技能课:幼儿游戏与指导、五大领域教育活动设计、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幼儿园与家庭和社区教育、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等,专业技能课重在培养学生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组织与实施教育活动的能力、自我反思与成长能力等综合能力。职业情感模块,包括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幼儿教育政策法规、幼儿教师语文素养、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等,重在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专业认同、正确的教育态度、积极的教育情感。通过设置完善的课程体系,为高师院校学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课程保障。

(三)构建全程系统的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生的职业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发展和提高。所以,构建全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平台。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实际,立足幼儿教师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能力需求,设置了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实践目标在内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构建了系统化的“1234”实践教学体系。“1”是指一个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实践教学目标;“2”是指来自校内外技能训练指导的两支师资队伍;“3”是指校内实训基地、校外教育见习实习基地、以及学生社团活动平台等三个实践教学平台;“4”是指包括《见习实习指导方案》、《实训活动指导方案》、《毕业论文指导方案》、《专业成长指导方案》等方案。

(四)探索多维立体的职业能力训练模式。

学前教育专业所需的职业技能相对较多,丰富的职业技能训练项目与形式是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以学生为主体,行动取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全程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多维立体的职业能力训练模式。对应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内涵体系,我们详细制定了各能力模块对应的具体要求,通过多种训练模式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前,我们初步拟定了“142”职业能力训练模式,“1”是指“一个体系”,以培养学生扎实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全程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4”是指内容上包括基础课程教学、保教模拟训练、幼儿园实践、艺体技能训练与竞赛等四种训练模式;“2”是指空间上不仅立足于校内,还扎根于校外,让学生真正在实践中锻炼职业能力。

(五)建立健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自觉提升职业能力的积极性,还能规范引导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高师院校应立足于幼儿园教师的实际需求,依据《专业标准》、本校学生自身实际特点,有机结合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的要求,科学制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标准。在“全实践”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初步建立了囊括多方位、多主体、多维度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包括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教知识、语言技能、保教实践能力、艺术技能等;评价主体包括校内教师、幼儿园实践指导教师、学生自身和班级其他学生等多个主体;在整个教学实践评价过程中,将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相结合,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通过多种评价方式的有机融合,实现评价的科学化、合理化。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发展与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果,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近年来,学生获得各类技能比赛奖项明显增加,在河南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年年获一等奖,在大学生文化艺术展演、职业规划大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学生就业形势良好,就业满意度较高,获得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现拥有两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先后被河南省教育厅确定为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河南省教育厅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单位。

【参考文献】。

文档为doc格式。

畜牧兽医专业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论文

国家畜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需要大量的掌握高端科学知识和技术水平的专业素质人员,去帮助农民一起去发展畜牧业。中等职业学校注重培养具有专业素养和知识的技术人才,在培养专业畜牧兽医专业的技术人才具有很大潜力和发展前景。但是目前来看,我国中职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硬件配备,尤其是实训基地的建设都还处于尚不够完善的地步,教师的教学也存在注重理论不顾实践的情况。

(1)高水平师资力量的欠缺。

畜牧兽医专业既要求教师具备的完善的科学知识,有专业理论做基础,又要求教师具备专业技术的操作能力,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的畜牧兽医专业教师往往只具备科学理论知识,却对相应的技术运用和实践欠缺经验。这是由于畜牧兽医的工作地点往往条件艰苦地点偏远,畜牧兽医工作又需要很长的时间进行适应,很多毕业生没有去过一线进行工作和实践,所以欠缺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更不可能去教中职学生进行有效地实际训练。

(2)课堂教学方式的不合理。

前文说到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师往往只是具备理论知识,欠缺实践操作经验。在课堂的教学中受此影响,教师通常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授课,而很少安排实际的专业训练授课。畜牧兽医专业是一门应用性课程,强调实际的操作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应该更注重实际的操作训练。在课时的安排中,本该安排更多的操作训练课,但是为了更高的卷面成绩和升学率,教师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填鸭式教学。

(1)建设高水平的师资力量。

针对前文提到的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首先就是要建设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打造一支高水准的专业教学队伍,让我们的教学改革有坚强的后盾。建设高水平的师资力量,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教师进行培训,一方面包括专业理论的培训,例如可以聘请大专院校的讲师或者教授对中职学校的教师进行专业的理论知识的培训,尤其是最新的教学理论和知识,充实中职学校教师的理论知识库;另一方面要对中职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进行培训,例如可以邀请位于第一生产线的各大畜牧企业的高级工人来进行培训和经验分享,提高中职教师实训课教学的水平。理论+实训,双管齊下,全面提高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

(2)加强对学生实际操作的训练。

中职教育一般情况下更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尤其像畜牧兽医这种应用型的专业,培养学生掌握利用专业知识进行现实操作的'能力是终极目标。畜牧兽医的教学应该与生产第一线保持同步,及时把握生产前线的技术更新情况,跟上畜牧业发展的步伐。教师在课时安排上,要适当增加实训操作的课时,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实践训练。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提高学校的硬件水平,为学生提供实训操作的场所。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与企业的联合,与一些畜牧兽医企业签订校外教学实践协议,多方面地开发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到第一生产线实践的机会。教师也可以经常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去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生长环境等,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动物繁殖与改良》课程的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提供进入畜牧场进行实习的机会,让学生真正进入第一生产线进行学习和实践,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解释畜牧场动物繁殖与生长的各种特征,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才会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使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

中职学生知识底子薄弱,使用传统的黑板板书、挂图片的教学方式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板书讲解较为死板,枯燥无味变通性差,难度较高的知识点也很难清楚地进行讲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好,对畜牧兽医专业的兴趣也会逐渐降低,甚至有抵触心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例如近些年发展迅速的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让课堂变地丰富立体,教师可以尝试音频、视频、动画等形式将知识多样化的展示,让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知识。丰富的教学形式也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禽病防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动画类的小视频进行引导,向学生展示禽类患病的原因及表现,吸引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环境设计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摘要:作业作为广告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不仅可以有效的巩固知识、促进教学等,同时作业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章将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广告学作业设置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关键词:广告学;作业设置;创新能力。

一、作业的相关概念。

(一)作业作业的概念有多种,辞海中将作业定义为“为完成生产、学习等方面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1]。《实用教育大词典》中解释到:作业是为完成学习任务而由学生独立从事的学习活动[2]。因此笔者将作业理解为:作业是由老师根据教学目的和目标而布置,为巩固知识、提高技能、促进教学等,由学生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

(二)作业的分类根据笔者对作业相关理论的整理分析,以时间为维度作业可分为两大类: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

1、课内作业:又被称为课堂作业,即老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各种任务和练习等。如口头形式、书面形式、课堂讨论、实际操作等。

2、课外作业:与课内作业是相对的,指的是学生在上课时间之外,根据任课老师的安排完成的学习任务及活动。

(三)广告学的作业设置根据上述作业的相关概念,笔者认为“广告学的作业设置”即针对广告学的学生,任课教师为达到一定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相关技能,根据课程内容及广告学学生的心理特点等,对课内及课外作业进行科学化设计与制定的行为。

二、作业的功能。

作业既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又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重要途径。主要有以下功能:。

(一)对学生而言:首先,作业可以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完成作业,便于学生对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使课堂知识得到更好的巩固、拓展与深化,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并应用理论,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其次,完成作业的过程可以引导学生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作业中通过同学间的沟通,可以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通过小组分工,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完成作业的过程,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因人而异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

(二)对教师而言:通过作业的完成,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中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教师有针对性的改善教学环节;同时,作业设置题目的好坏,也是体现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因此,作业的设置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提升、学生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

三、广告学作业设置的意义。

对于广告学作业的设置及探索主要有以下方面意义:。

(一)可以使广告学的作业设置更加合理,从而减少学生抄袭应付的现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及质量,使作业真正成为学生巩固和掌握知识的'有效手段。

(二)可以使广告学的作业设置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作业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设置得当、巧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对广告学作业设置的研究,可以使广告学专业的老师在作业设置方面多投入一些精力,使广告学作业设置的探索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作业对教学及学生的促进作用。

(三)可以探索广告学的作业设置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作业这个途径,能够养成积极主动思考的习惯,锻炼他们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掘他们打破常规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培养出一个广受社会欢迎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对于广告学作业的设置及探索将有着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四、广告学作业设置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一)是培养广告学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创新能力是指“在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3]从定义中得知,创新能力是通过一定的技术和实践而体现出来的。创新能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在后天不断的实践中得以锻炼和提升。而作业正是一种“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而从事的学习实践”,通过课堂和课外的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不断训练中得到提高。因此,作业是培养广告学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可以促进对广告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教育百科全书》中提到:“…学生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与消化所学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与习惯,发展学生的智力与创造才能具有重要意义。”广告学作业就是由专业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而设定的一个个学习任务,学生完成作业时,需要根据要求进行自我思考、分析、同学间相互交流与讨论等,发挥各自的优势,从中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创新能力也正是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得到体现和发展,在平时点滴经验的积累中得到提升。因此,广告学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会在不断的分析和思考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也可以较好的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作业不仅是学生巩固知识、理论结合实践的重要方式,是教师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更是提升广告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而这些功能的实现必须靠科学的作业设置为前提。因此,对于广告学作业设置的探索研究,将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

[2]王焕勋.实用教育大词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贺莉.浅谈创新能力的培养[n/ol].吉林日报,2015.。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论文

摘要:通过社会调研,作者就目前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工商企业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的内涵进行了分析,明确了该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构成的具体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并就高职院校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实践性管理人才及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问题进行了探析。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

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变革,旨在实现学生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树立围绕职业岗位、完成职业任务的能力观念,充分实现学生个性的发展。

因此,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其专业的建设、教学计划的设计和课程内容的开发,必须坚持以市场和企业所需岗位对人才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要求为出发点,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努力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与岗位职业能力对接,使学生真正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更具竞争的'优势。

衡量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之一是其培养学生的社会和用人单位认可度,是学生适应社会和职业岗位要求的实际能力。

因此,评判某一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不能站在学校的角度,只看教了什么课程,教了什么内容,学生的考试成绩如何,而要看学生掌握某一职业或某一岗位职业技能的水平和所具有的职业素养。

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也能比较客观地反映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高低。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

职业能力包括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职业能力和职业综合素养。

一般职业能力是指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的能力,如学习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数学运用能力、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等;专业职业能力指从事某一职业所需的专业技能;职业综合素养主要指工作的责任心、忠诚度、吃苦耐劳、团队协作和心理承受能力等。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专业,它为工商企业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线管理人才,其专业职业能力主要体现在从事工商管理职业活动、完成工商管理职业任务、解决实际管理问题所应具有的能力,并在对工商企业人、财、物等各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活动中显现出来,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普通本科及更高学历层次培养目标是有区别的,它的定位应倾向于企业基层和中层的管理人员,更强调动手、动脑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社会、行业和企业到底对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职业能力方面有什么具体的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否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是否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工商企业对从事管理工作人员的知识、能力有何要求?如何评价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和状况?围绕以上的问题,我走访了一些相关的工作人员,并对20多个工商企业开展了问卷调查。

环境设计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自身是关键主体[15]。从定义看,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加强自己的'就业能力,寻求解决就业的方法,注意构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培养自身主动学习探索的积极性。5.2加强教师就业能力提升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电子商务本来就是个新兴专业,作为专业老师,不仅要学习书本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深入实践企业和公司学习;老师也要改变教学方法,提倡“以赛代教”“、以赛代练”。学校应该通过企业选聘、企业实践、挂职锻炼、高校招聘、社会服务等途径,培养“双师型”教师。电子商务技能大赛是实践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技能竞赛促进学生学习,更好地培养专业技能,同时帮助学生主动开阔眼界,培养形成创新思路,提升创业技能,增进创业成功的信心[16]。

学校应坚持与时俱进,在课程的选择和安排时要与实际紧密结合,要对教学大纲进行调整。能找到并选择适合自己学校的教学模式,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上做到进一步的改进,教育教学模式要能真正适应本学校本专业学生,和社会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能够真正得到检验,在实践的基础上更加有效地对课本知识进行融会贯通,能在实践的基础上做到活学活用,不断提升和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和转化能力[17]。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课程结构,通过对毕业生调研所显示的具体数据和社会市场需求导向修订教材,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在课程安排和教学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学生和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使学生所具有的能力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使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适应社会需要[18]。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寒暑假时到相关工作岗位进行本专业实习,或者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和见习活动,建立学校内部就业信息交流平台[19]。要建立健全以学校为主导,以学院为主体的学科联盟就业工作机制,从制度层面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20]。建设高水平的电子商务实验室,学校教学要能体现出理论和实践之间充分结合。理论不应该是空洞的,要能真实地加强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专业实操能力。实验室能提供更好的平台,将产品实物以及操作流程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和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产品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实验层面。

5.4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有效地将理论和实践、学校和社会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了实习的机会。在校内创业园区真实运作电子商务企业模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企业电子商务运作模式及相关工作岗位流程和职责,充分了解和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创业,可以培养和加强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提高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创业打好坚实的基础。校企合作能够将高校和企业中的优质资源进行结合,充分做到“产学结合”。在高校中营造良好的实践氛围,加强“校企合作”,以实践教学环节为主导。将校内外一切资源充分利用,使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关系加深。在理论教学之外,大力加强实习基地和创业孵化园区的建设,为学生增加实训机会,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除在校企合作中开展的实践活动外,校企之间可以进行研究和探索出学生在实践项目中所存在的问题,总结出学生在哪一环节或者哪些能力上还有欠缺,共同探讨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设置的目标,有针对地和更加实用地进行教学内容,去掉教学中空泛的内容,从而更好地提高高校学生就业能力[21]。

5.5把握就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关系。

大学生在注重就业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应该注意综合素养的培养,不能一味地注重就业能力,忽视综合素养。综合素养是就业的基础,要把握好两者的关系,掌握好一个尺度。

参考文献:。

[5]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3).

[6]朱艳艳,蓬耀.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前景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10).

[8]张琛麟,崔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对策研究[j].科技教育,(21).

[12]杨旭华.“90后”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研究[j].人口与经济,(2).

[13]肖云,杜毅,刘昕.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异研究——基于对重庆市1618名大学毕业生和272家用人单位的调查[j].高教探索,(6).

[14]刘奎颖,郄丽娜,黄春萍.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及其与就业满意度关系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12).

[15]薛荣生,眭国荣,徐源.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能力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9).

[16]孟娟娜.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15(04).

[17]阮灵杰,费江波.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现状调查报告[j].创新教育,2015(21).

[18]孟晓红,何伟峰,王秋红.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5(4).

[19]罗小涛.大学生就业能力教育的缺失与治理[j].中国成人教育,2015(4).

[20]王渤,游菲.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创新与践行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5(06).

[21]徐帅.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5(04).

地方高校广播电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论文

摘要:文秘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如何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和胜任将来的工作,是文秘教育专业要解决的最大的难题。对文秘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从了解行业需求、建立有效体系和利用多种资源等,这是解决这一难题可行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文秘;实践;教育体系;能力培养。

在社会步伐不断加快的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从业人员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秘书工作者作为众多行业不可缺少的人员,尤其需要更为全面的专业技能及深厚的职业素质。当前,对于培养秘书人员后备力量的各类学校来说,如何使文秘专业学生在在校期间,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具备秘书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是面临的一个重点、难点问题。特别是文秘工作者面对的是涉及极为广阔的工作内容、接触其他各种行业的实际情况,这一点为文秘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增添了更多需要考虑到的细节。因而,对这一专业也应投入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秘书人员是一种对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群体,这些技能不仅包括熟悉文秘领域的各类基本业务能力,如撰写不同种类的公务文书、熟悉现代化的办公系统、承办会议的流程、文件档案的管理等等,更包括了工作中所面对的纷繁复杂的实际情况。而文秘专业学生的培养需要一个周期,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多方位地对学生进行立体式的培养,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相关专业领域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紧跟时代步伐,了解行业需求。

文秘专业是一项应用型教育,有着明确的行业指向,为社会提供合格、优秀的文秘工作人员。何谓合格?即能够适应该行业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并将自身所学在工作中发挥实际效能。在目前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前提下,秘书人员面对的实际情况也更趋复杂。而文秘人员又是一个集体或组织的枢纽,连接上下,沟通左右,稍有失误便有可能影响到全局。因此,对行业需求做明晰的了解和把握,就是培养人才的先决条件。充分了解行业需求,也会为开设文秘专业的相关课程提供可靠的导向。

人员需求量的大幅度增加。从人才市场需求情况来看,工商企业、私营机构都对具备基本经济背景的应聘者兴趣较大。但目前我国大多数设置有文秘专业的高等院校或职业院校,并没有独立的文秘专业,而是依附于其他有深厚教育基础的专业,如中文专业,从而造成在经济知识方面的缺失。因而即便是进入社会、成为正式秘书工作者的人,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也会遇到经济知识匮乏的尴尬。再比如相关的法律知识也较为欠缺,现代社会是一个越来越需要按照法律法规进行工作和生活的社会,再说,我国民众的法律意识迅速增强,以法办事的法制环境和法制氛围基本形成。文秘人员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事务和内部工作,更需要具有浓厚法律意识和扎实的法律知识来从容应对,既能在必需时为领导和服务单位提供基本法律意见,同时也能在工作中避免出现法律纠纷,给单位带来损失和麻烦;而当利益受到侵害时,也能运用法律法规维护正当的权益。[1]目前我国高校或职业院校中,对法律知识的普及大多数是通过《法律基础》之类的公共课来实现的,内容较为庞杂,但不够精细。因此,适当开设与有针对性的法律课程,能够为将来学生较快地适应实际工作打下基础。甚至诸如近些年非常兴盛的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补充,也能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就业前景。

二、明确专业方向,建立有效体系。

对一个准秘书人员而言,综合能力是由各种基本能力构成的,包括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工作态度三个方面。与秘书专业教育的实际需要形成反差的是,高校文秘专业绝大多数没有自身完整的体系,阻碍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造成专业教学方面的局限,比如教学内容薄弱,教材缺乏创新性;教学方式单一,多数课程采取的是传统的`讲授方式;实践环节相对滞后,学生的实践活动时间少,内容简单,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因而,对于综合性极强的文秘专业来说,应建立起符合实际需要的有效体系,以“课程―实训―考核”三个环节形成完整的教学过程。

(一)课程建设是基础。课堂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理论知识,开发思维能力,目的是奠定专业基础。文秘专业课程需整合理论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就要在保证基本素质培养的前提下,对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进行科学整合。在开设“公文写作”、“秘书实务”、“办公自动化”等为核心的专业课基础上,删除理论性过强、实用性小的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对相近重复的课程进行整合,减少课时占用,为实践性教学让路。同时,也可以通过其他形式,如采取座谈、现场讲课、参观相关单位等课外空间,达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二)实训锻炼是重点。文秘行业的实际操作能力是考查学生的一项重要标准,如何在有效时间内让学生得到多方位、更充分的锻炼,是对其进行实训的最终目的,也是一个难点。目前,大多数院校的文秘专业都能够建立起专门的文秘实训室,主要从办公自动化的角度,让学生接触电脑、打印机、传真机、扫描仪、碎纸机等现代办公设备,锻炼动手能力。但这只是秘书工作中一部分而已,其他诸如写作、文件归档、材料整理、档案保管等内容,则可以在教室、图书馆、资料室等地进行;在适当的场所设计办公情境,在模拟环境中对学生达到相关训练目的,同时也可考察学生在待人接物、语言表达、行为举止、仪表礼仪方面的表现,发现不足,及时弥补。而效果最佳的方式应该则实地实训,既让学生在单位中亲身体验,真正融入到工作环境中,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技能,并从中认识到秘书行业的要求及自身的缺失之处,有利于有的放矢,提高学习兴趣,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实训的场所从学校院系的部门,扩展到社会上的其他单位;学期内的实训时间有限,寒暑假则是很好的补充。

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论文

摘要:近年来,国家综合国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国民经济水平也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在建筑行业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国人对土木工程的建设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边坡支护技术的水平,对整个土木工程的质量至关重要,它是土木工程保障质量的基础。中国目前在土木工程中所应用的边坡支护技术已经变得越来越成熟,并不存在较明显的技术问题。只要严格把控施工过程,土壤性质重点勘察,重视检查施工环境,注重施工队伍的素质培养,技术攻关,制定符合实际情况,切实有效的边坡支护方案,使整个工程项目的安全和和施工效率得到有效的保障。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边坡支护技术。

引言。

要确保土木工程的顺利进行,制定科学合理的边坡支护技术方案,是整个工程顺利进行的关键。边坡支护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中合理应用,可以有效的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保障工程项目长期有效运行。具体施工中,要对工程的各种环境因素、危险源、工程性质做到综合全面的分析,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高效的边坡支护方案。边坡支护技术的应用,不仅给坡体结构的稳定提供了基础的保障,而且可以使施工现场的环境得到良好的改善,同是也能明显提高整个土木工程的施工效率。边坡支护是土木工程最基础的部分,也是保障后期施工效率和项目质量的.关键,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1.1土钉支护施工技术。

一些特定土质边坡,在地下水位不太高,基坑边坡深度不足12m的情况下,应用得最多是土钉支护施工技术。具体的施工工艺如下:先做基坑降水,然后开挖,再开始基坑修坡,成型后初喷混凝土,钻成孔,将制作好的土钉插孔,插孔后进行注浆,再将准备好的钢筋网进行绑扎,然后在对边坡进行混凝土喷洒施工等工序。此项技术的采用,不仅稳定性高,节省了工程材料,降低施工成本,而且适应性强,安全性能好,同时还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

1.2锚杆支护。

此种边坡支护技术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挡土墙和土层锚杆系统。此项技术的采用就是要通过锚杆将工程结构物或者挡土墙与地基的土层或者岩层进行相联接,从而获得锚固在地基的土层或者岩层中的一段作用力,实现结构物的上托力、拉拔力与侧倾力的有效承载。此项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对边坡的有效稳定。在具体项目施工过程中,通常要根基墙背土的压力,锚杆的内力计算等实际情况,对设定的整个支护体系的相关参数,进行适当的修改调整。锚杆挡墙支护技术在滑坡区和切坡后应用最为广泛。这种情况极易出现沿外倾结构面滑动的危险,破坏后果严重,采用此项技术,可以提供充足的支护力。但锚杆挡墙方案不适用于高度超过6m的基坑,支护力不足,容易造成塌陷。

1.3开槽施工技术。

具体施工之前,首先要对边坡进行实地考察,结合边坡支护的实际情况,再开挖基坑内槽,采用内部支撑的技术,对边坡形成挡体,以次来做好基坑内槽土体结构的固定,以确保工程质量的稳定。

1.4重力式挡土墙。

重力式挡土墙,是通过挡土墙自身所承受的重力来实现自身结构的稳定。这项边坡支护方式目前在我国的工程施工过程应用得最为普遍。工程形体基本为梯形,就地取材,使用石质或者混凝土作为挡土墙施工材料,既经济,又便于施工。挡土墙开挖时,要根据仰斜墙背拥主动土压力比较小,俯斜墙背拥主动土压力非常大的理论原理,俯斜墙背做好土质回填。

2优化土木工程施工中边坡支护技术的策略。

在土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为了便于施工管理,一定要做好资料的搜集与编制。目前我们很多施工单位在资料数据的管理上,依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而每一个土木工程的施工项目,都有着大量的施工技术资料,要做好这项工作,就要建立完善的资料管理体系,责任到人,落实到位。根据个人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提出以下管理建议,希望对行业以后的管理工作有所帮助。设置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项培训,明确职责权限,奖惩落实到位。施工前,要求对所有的项目施工材料进行收集,做好技术审核,保证施工技术切实可靠;对资料统一分类编号,便于检索,确保施工工程中和后期责任追查有据可循。

2.2做好基坑开挖。

正常情况下,在对土木工程边坡支护的施工过程中,特别是在土体开挖过程中,易造成土体结构受损,密实性降低,从而增加开挖难度。尤其是在后期容易出现变形或移位的现象。所以在基坑开挖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工作流程,确保挖掘完成后,土壤平衡性不会遭到破坏,才可以展开下一阶段的挖掘工作。在具体施工中,通过对基坑及周边情况的分析,可以使用必要的支撑设备,可以有效的提升工程质量,避免出现不良问题。

2.3如何做好施工管理。

要确保施工安全和效率,必须要做好对施工过程的管理,才能保证边坡支护技术在工程中得到良好的运用和体现。做好这项工作,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加强内部学习,不光要做技术技能的培训,规范操作流程,还得狠抓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对环境因素的识别能力,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加强工程机械操作专业技能培训,特种设备,持证上岗;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招聘高、精、尖的专业技术人才,组织技术人员对外调研,外培学习,增加技术学术交流,提稿整体队伍的技术水平和文化素养。提高整体施工队伍的素质建设,强化施工技术含量,既有利于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又能推动行业进步,保障工程质量,造福一方百姓。国家及行业有关管理部门,要强化监管力度,通过监督审查,不定期抽查等多种方式,立体监控,全面保障施工质量。

3结语。

总而言之,边坡支护技术的应用,在土木工程建设中,可以起到增强与稳固基坑性能的目的,特别是在基座土层性质较为特别的土木工程基坑处理上面,采用这种施工工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施工的质量水平。施工前要做好严格的技术调研和审查,在具体施工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环境条件,采用合理的作业方式,最后才可以保证边坡支护技术在土木工程项目施工中收获较好的施工成效。

参考文献。

[1]李阳.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边坡支护技术探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5(17):57~58.

[2]赵莹.刍议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边坡支护技术要点[j].江西建材,2016(24):75.

文档为doc格式。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实践论文

摘要:近年来,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我国加大了人才培养的力度,与此同时,中等职业学校在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为我国培养出了大量专业型人才。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要想积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并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展开教学,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从中等职业学校园林专业入手,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展开探讨,希望对中等职业学校人才的全面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前言:

近年来,社会经济取得较快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从而有效带动园林业的快速发展。而在中等职业学校当中,同其他专业相比,园林专业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现阶段,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还应当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本文首先对现阶段积极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相关措施,希望对加强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全面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1.1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在科学和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各行各业在积极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过程中,必须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够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就园林业而言,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社会对从事园林行业的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必须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及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思考能力,也才能够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提升[1]。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在积极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学生就业为目标,因此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目标当中势在必行。

1.2中等职业学校园林专业学生培养中的不足:

现阶段,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仍然以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为主,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课堂主体,学生作为客体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模式,学生无法对知识进行自主思考,更无法将理论知识同实践进行紧密的结合,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低。尽管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实施的过程中,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积极增加了实践教学的环节,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大缺陷:首先,没有在实践中将多门学科进行紧密相连,对学生而言,实践能力仍然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其次,实践教学过程中,仍然将教师作为课堂主体,学生只能够对教师的实践动作、顺序等内容进行记忆,自己真正动手参与实践的几率较小等。以上种种不足,仍然无法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偏离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

2.1应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园林专业同其他专业相比,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应当学会思考和质疑,从而才能够在大量经验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及时抓住问题的关键,并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园林专业教师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将实践教学同理论知识的教学进行紧密的结合,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思维能力得到有效锻炼。现阶段,学生在充分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当对具体而真实的园林设计过程和施工流程进行全面的掌握,运用自身的基础知识,解决和面对这一过程中的全部问题[2]。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及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走入实践基地,为学生构建实践的机会和环境,由此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紧密相连。学生在实践基地,能够运用自身的基础知识,亲自动手来解决实际问题,实践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2.2分层次展开实践教学。

: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园林专业教学过程中,在积极强调实践教学重要性的同时,不可以忽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应将二者进行紧密的结合,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学生在实践中无法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思考。在这种情况下,中等职业学校,首先应同当地相关园林企业及实践基地构建紧密联系,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紧张的工作氛围;其次,不同年级学生应当具有不同的实践内容[3]。例如,低年级学生在进行园林知识实践的过程中,应侧重于基本能力的培养,而高年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当逐渐引导其在学习过程中,自主的将理论知识同实践内容相结合,从而促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际动手能力都得到有效提升。例如,低年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其在充分观察园林建设地点的基础上,自主进行资料的搜集,并积极参与到设计研究过程中,并对整体项目的实施进行跟踪学习。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同时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团队精神等都能够得到有效培养。

3结论。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园林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积极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提高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同实践知识进行紧密的结合,并积极同当地企业进行沟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更好的适应工作环境,运用知识对实际中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论文

学前教育的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应立足于职业岗位对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以幼儿教师教育技能为核心、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全学程实践教学体系。

近年来,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各校特别注重幼教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对幼教专业实习及学生幼教技能考核等工作进行了大胆尝试与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理论课程偏多偏深,大多以课堂教学形式为主渠道,德育课、文化基础课、学前教育专业课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教学时间,而且课程内容与现实幼教工作脱节,实用性不强,实践环节重视不够,实践课程开设较晚。占总课时很少部分的教育实践课程进行集中实习,虽有利于校方管理,但易造成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之间的割裂,不能对理论知识进行实时的实践理解与消化,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另外,学校在安排实习时间时,每年都是在毕业季,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过于频繁且无规律,会使得教育实践课程的效果大打折扣。艺体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力度不够,对学生说、唱、歌、舞、画等能够启迪儿童启蒙教育方面的实践技能,课程开设时间偏少、硬件不足、形式单一。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高职学历的幼师生,若不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扎实的职业技能等优于本科生的优势,那么这样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将很难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

针对现状,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幼教“准教师”培养目标定位存在偏差。

对于就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首先应该将他们作为“人”来看待,他们的第一需求是获得生存技能。一旦选择幼教职业,学校首先要教给学生生存技能即教学技能。只有以此定位培养目标,对“教什么”、“如何教”、“教得怎样”做出相关界定,才能进一步考虑学生作为一个完整“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要以教授对象儿童的特征及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围绕儿童发展为中心思考幼教老师应做的职业准备。从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目标取向看,体现的仍是传统的教师“塑造”观。所谓“塑造”,即是依靠外力把事物的外形改变成人们主观上所期望的形态,这是一种不考虑被塑者的身心发展需要及作为一个完整“人”的正常成长过程的观点。显然,这种理念过于把培养目标理想化、培养对象同质化、培养路径格式化、培养方式简单化。所以,目标定位的偏差,势必会影响实践课程设置上理论与实践应用的脱节。

2.对幼教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衔接不顺畅。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幼教师资的职前培养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技巧轻观念、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专业理论课程多,从理论到理论,较少关注实践训练,缺乏全实践理念的更新指导,结果难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和现代幼儿教育的师资。现有课程脱离实际,实践性课程薄弱,专业技能课程针对性不强,课程内容重复性大,内容零散不系统,教学实践硬件资源匮乏,实践课教学效果不理想,忽视隐性课程对培养目标的影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内容上大多沿袭中师或高师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多,专业实践课安排较少。这种课程体系的弊端在于实践课程附属于理论课程,课程设置重复交叉,各方对实践环节普遍不重视,理论知识偏深、偏旧,培养出来的学生技能特长不过硬。

3.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缺乏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目前的教育实习(践)带有“任务性”,对实习学生提出的要求宽泛笼统,太过宏观,操作性差,有走过场、形式敷衍之嫌。幼教学生在例行实践中往往被动地被实习计划程式化,缺少情境下的现场演练与锻炼交流。对学前教育实践课程设置没有总体框架安排,诸如实践内容、实践形式、课时安排、组织管理等没有明晰的制度设计,随意性大。对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心理学、教学法、游戏活动组织设计等方面没有具体操作细则和执行规范,以及评价标准。这就使得学生在参加实践训练时主要是听课、观察、照顾儿童的生活起居,协助教师做好教学、管理等日常工作,短暂的实习时间很难达到学习初衷。这种状况,不仅削弱了学生对教育实践的兴趣,更降低了高职院校在实践环节教育管理方面的办学水平。

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层次和目标的要求,从实践教学目标与内容、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等方面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以幼儿教师教育技能为核心的全学程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系统的训练,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具有幼儿园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能力。

1.转变观念,提升专业实践技能课的教学地位。

幼教对象是低龄儿童,其施教能力及效果取决于儿童对其言传身教的'感受与认可度。虽然公共文化课对提升教师的文化涵养有着基础性作用,但站在儿童的认知角度,能歌善舞、爱心尚善的形象可能更符合幼教的角色定位。因此,在幼教课程的整体安排上,要转变观念,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实践性,在教育目标上突出能力性,在教育方法上突出互动性,在教学效果上突出丰富性和反馈性,理论与实践并重,不断提升专业实践技能课在课程培养体系的重要地位。除了保留必要的文化基础课,更应该从时间上全程延通,多安排一些实践性项目,从内容上全面整合,多采用实验、实训和实习等方式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从空间上全方位拓展,以学校课堂教学、特定情境教学、户外实习场地等开展不失时机、不遗余力的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总之,要在理念上全面浸透,在课程体系上全面统整,努力形成实践课程不拘一格、培养情境无处不在的良好氛围。

2.突出学前专业特色,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遵循低龄儿童自身的身心成长和科学的认知规律,认真研判幼教学生的教育规律,以学前教育特点为依据,建立开放动态的课程体系,整合理论课程,加大实践课比重。通过开设实践选修课,如角色游戏、娱乐游戏、体育游戏、儿童律动、舞蹈、绘画、儿童信息教育、安全教育、环保教育、情感教育、性教育等,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注意儿童之间的年龄差异、个体发展差异及文化背景等各方面差异,扬长避短,充分自由地选择不同课程。总之,要有针对性地研发专业实践课程群,既要从宏观上综合考虑实践课程的全程性,更要从微观层面考量实践课程的设置,挖掘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选修课等现有课程中的实践意蕴,增强实践的教育性,使学生在连续不断的实践性教育中拓展能力,提升实践智慧。

3.加强实践教学运作体系的细化和可操作性。

对于处于启蒙期的儿童,幼教老师教学方法是否得当至关重要。学生除了需要具备一般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外,还应具备艺体等特殊职业技能。这些技能大致分为基本技能与综合技能,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唱歌、弹琴、舞蹈、绘画、手工制作、口语表达、操作等方面,综合技能主要指学习能力、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上述技能培养主要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计划管理实现。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践类课程教学大纲,对课程性质、主要内容、目的与要求、学时分配、教学形式和手段、教学所需实施条件、考核要求等做出明确规定,具有可操作性,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

4.逐步建立完善实践课程评价体系,改进原有的培养模式。

为了引导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应制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考核标准》,规定考核项目、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办法。通过课程考核、技能展示、竞赛活动及幼儿园内实习等多种途径,对学生技能进行评价,重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将技能转化为职业能力。特别是要引进过程式评价,运用学科内容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策略、学习环境、交流能力、计划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合作精神和专业素养等评价指标,激发和引导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塑造。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及制度建设,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满足多种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改进培养模式,凸显实践是学习主体内化、重构知识的前提、中介和归宿,在服务幼儿园的同时提升学生本领,实现双赢。

总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将专科层次全学程的所有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定位和统筹安排,努力实现实践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为促进幼教老师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为培养合格教师提供坚实保障。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实践论文

摘要:

当前,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既给我国职业院校的电子商务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何提高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已经成为我国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关键。本文从职业院校培养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当前职业院校培养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

职业院校;电子商务;实践能力。

1、职业院校培养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1.1服务地方经济和职业院校自身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世界范围内各大企业之间展开激烈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企业急需大批精通信息技术和市场管理知识的专门人才。加强电子商务实践课程内容,培养和造就大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直接影响地方电子商务系统的建立,从而间接影响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作为职业院校,更加需要适应社会需求,不断调整、更新自身专业设置。

1.2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许多传统的中小企业由于缺乏专业人才,成为企业深入开展电子商务应用的障碍。而随着电子商务在企业中的渗透率越来越高,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在逐渐加大的同时,企业对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如掌握经济管理知识、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国在推进企业电子商务普及应用的同时,还要不断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具备实践能力的电子商务人才。

2.1不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

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和经济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要。但是当前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育课程无法满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互联技术的进步,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增加,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反观传统的电子商务专业仍然存在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等不足之处。对此,职业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要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围绕互联网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需求来进行调整,改革课程设置,增加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毕业生的适应性。

2.2理论教学企业需求脱轨。

随着中职教育大众化,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然而,从当前职业院校课程的内容看,基础理论部分占有很大的部分,而忽视与电子商务职业实际相联系的部分。由于电子商务专业属于复合学科,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本就是双轨同步发展的,不仅包含深厚的理论性,更多体现在运用信息系统实践的过程,但许多学校注重的是学生的理论知识只要学生了解、掌握理论知识即可,对学生的企业电子商务运营和管理需要等实践能力不闻不问。受此观念的影响,教学自然有所偏重,使得实践教学课时较少,理论教学与学生无法产生共鸣,严重阻碍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电子商务技术理论与电子商务企业无法很好的对接应用。

2.3学生实践技能丢失。

电子商务技术课程涉及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具有极高的实践性,要求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后,对其衔接性的实践学习。但就其课程内容而言,往往出现重复颠倒、连贯性差等问题,导致了学生基本功不扎实,在就业时缺乏竞争力。同时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任课教师来说,大多都不具备真正的实践技能能力,理论知识充足但实践技能相对缺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给学生提供实际工作中针对性的技术,无法满足现代电子商务行业的快速发展的要求。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学生丧失了对实践的学习机会。

3.1建立电子商务仿真模拟试验室。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职业院校必须要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相应的实践教学,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实习条件相对较差的情况下,通过建立电子商务仿真模拟试验室,构建一种电子商务实践教学的新模式,进行电子商务仿真模拟实训,可以使学生对电子商务实践有直观形象的认识。而在软件方面,可以购买、录制光盘,或者开发符合自己学校教师和学生特色水平的电子商务仿真模拟教学系统软件,以提高教学的起点和授课信息量和教学的质量。电子商务仿真模拟试验室也是目前各职业院校最为主要的培养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方式。

3.2组织学生进行创业项目。

在电子商务的核心专业课程中,都有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部分。任课的老师可以根据课程进度,申请针对性的项目基金,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创业。学校也可以设立创业基金,鼓励能力强、有好想法的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还可以将所学的电子商务知识进行大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意识以及人际沟通能力。

3.3校企合作,建立教学实习实训基地。

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就业矛盾突出,许多企业的对人才的要求是马上就能适应工作岗位。因此,对于毕业生来说,增强实践能力具有重大意义,直接影响其毕业后的发展。职业院校应充分重视社会与毕业生的需求,使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利用实习实验、科研立项、电子商务技能大赛等教学环节,开展第二课堂,尽量与国家职业资格要求接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实用性。同时探索校企合作,建立具备鲜明电子商务特色的复合型实习基地。来组织老师到企业实践、学生实习,根据企业需要和学生认知规律,提炼专业必备知识。对于企业来说,也能够直接从实习生里挑选优秀人才,一举两得互惠双赢。

4、结束语。

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是职业院校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学校开设电子商务实践课,一方面可以拓展教师的教学空间,另一方面也可激发学生认知的主观能动性。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用创新以及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2]刘喜咏.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j].电子制作,2015,04期(04).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论文

摘要: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求,尤其是在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上比较陈旧.本文对当前电子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改进的对策.

1引言。

当今社会,各高校需要去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就是怎样培养同时具备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一流高水平人才.实践能力是一个人在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所具备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电子专业学生不管毕业后参加工作还是继续更高阶段的学习,其实践能力对其事业的发展和人生的规划都显得格外重要.但目前高校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相对薄弱,本文以我院在校和已毕业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分析了电子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并提出了解决思路.

目前我国电子专业大学生实践培养还处于萌芽阶段,虽然培养形式和途径很多,但除了有一定规模的学术竞赛外,其它实践活动大都是在小范围内进行的,这种模式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目前的培养模式基本上还延续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讲授、验证、模仿,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显得力不从心,从而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进程.我们对本校的在读和已毕业的200名学生以及部分用人单位领导、研究生导师和本校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表明我院电子专业学生存在以下问题:

通过调查,电子专业大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中实践能力的自我培养意识较为淡薄.45%的学生认为自身努力不足,缺乏信心,参加实践的机会比较少;28%的学生认为自我培养实践能力的意识淡薄;只有27%的学生能够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能积极参与各种校内外实践活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比较滞后,与社会的发展脱节,开设的课程比较陈旧,技术落后.课堂教学方法依然以讲授为主,学生机械记忆、被动学习,从而使思维活跃,喜欢新奇实物的90后大学生觉得乏味,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想法,从而在学习积极性上大打折扣.很多大学生不能够深刻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对今后自己工作和学习的意义,不愿花费精力去专研,去创新;更有甚者,一小部分的大学生只是为了应付学校、老师和父母,获得一纸文凭,所以抄作业、考试作弊,引发了社会对当今大学生素质滑坡的讨论.

2.2专业技能的实践和组织管理能力较差。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中国的学生学习非常刻苦,基础知识丰富、扎实且善于考试.但他们却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不善于提出问题等缺陷.”这句话一针见血指出了我国大学生在实践动手能力方面的问题.由于目前大学教育偏重课堂知识的教学,而在实践教学方面相对不足,多数大学生在学习中只掌握了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却缺乏实践锻炼,眼高手低,毕业后不能立刻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往往需要几年的继续培养才能胜任工作,因此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意聘用应届毕业生,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象.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的指导和引领特别重要.为此,教师需要具备很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但是高校教师因为缺乏考核的压力,在知识的更新和技能的提高上面不够主动及时,从而对学生的指导显得力不从心,效果也不够明显.调查显示,半数以上学生认为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一般,7.58%的学生甚至认为教师指导学生的能力较差.

在教学活动中,为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师应该因材施教,使用各种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但是由于学生不主动配合、教学设施落后、课时有限等因素的影响,54.55%的老师不常使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而学生中有26.5%认为现有的课堂教学方法对提高其社会实践能力的帮助较小,希望教师能改进教学模式,使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科学的课程考核模式,可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考核模式还不能起到这样的作用.调查显示,31.82%的教师及40.31%的学生认为大学现在的考核模式对提高其实践能力的帮助比较小,主要表现为:考试形式少,主要是闭卷方式;考试内容只是侧重于理论测试而不重视能力的考核;考试命题多出自书本,考记忆的内容较多,考知识的理解应用较少;考试手段上,平时考核力度很小,成绩评定上以分数定高低.通过调查,反映出目前我院电子专业大学生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无论是学生的自身认识,还是学院的培养方案、老师的指导等都非常不足,若不对目前的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势必会出现滑坡现象,最终导致大学生的能力下降,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轨,进一步影响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因此,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它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发展,也关系到整个民族社会的发展,高校应该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3研究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电子专业学生自我培养社会实践能力观念差,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到位,以及大学现有的课堂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模式比较陈旧,这些都不利于电子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了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其真正实现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对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3.1夯实基础,实践教学贯穿于理论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革新,我国在生产模式、经济结构和人才需求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创新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沃土,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谈到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而创新能力是基础知识培育出来的花朵,我们加强基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创新,所以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贯穿实践教学,从不断的实践中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培养他们创新的能力.

3.2改革传统实验体系,加强实验技能训练。

实验课是学生实践锻炼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方式.通过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复习学到的课堂知识,更深一步了解器件、电路的原理,提高自身的专业应用能力.目前的实验教学受场地和课时的限制往往还是验证性实验占了较大的比重,教师讲解实验原理、示范实验过程,学生模仿,这种方式可以比较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受到很多老师的青睐,但是对学生的培养和锻炼有限,尤其对学生学习兴趣、好奇心的激发不利.为了有效利用实验课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强化实践的过程和意识,我们对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和新的尝试.我们以实验教学的层次化为改革思路,分三个阶段开设实验课,初级阶段、综合阶段、创新阶段.具体的做法是减少验证实验,增加综合实验、创新实验.低年级侧重基础知识的验证,我们重新设计实验题目,改验证的方式为自己设计电路,通过实验验证理论;三年级开始将各课程的知识综合在一起,以项目的方式完成实验,可以小组配合完成;四年级进入创新阶段,开设创新实验,以小毕业设计的形式进行.经过四个年级的实践表明,学生的实验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达到了更高水平.

3.3开放实验室,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创新平台。

实验课课时受教学时数的限制,而且教师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仅仅依靠实验课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锻炼和培养显然不够.作为实验课的延伸和补充,我院设置了开放实验室,全天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在开放实验室进行有目的的实践训练.结合我院实施的全程实践教学活动,教师提供实践内容,学生具体设计实践方案,以小项目的形式完成实践训练.根据不同年级,可以分层次进行:低年级侧重基本电路、基本理论、基本仪器的使用等等;对于已经对基础专业知识有一定了解的二、三年级大学生,可以对他们进行各类电子器件组装研发的培训.对于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综合能力较强,就可以侧重他们创新能力训练,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获得研发产品的初步经验,培养科研的意识.从实际情况来看,经常到开放实验室训练的学生,其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其他同学明显突出,自信心明显增强,在就业、考研等方面表现出更强的竞争力.

3.4充分利用校外专业实习基地,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体验。

电子产业发展迅速、仪器设备和技术更新很快,而高校教育有其特有的规律,无论是理论方面、实践方面还有理念方面都跟不上社会的发展.积极开辟校外专业实习基地,让学生有机会真正了解社会,感受电子产业的新发展、新思路、新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和能力非常有效,它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我院近年来与多个电子公司签订了实习协议,学生至少利用半年的时间在实习基地实习,实习结束后,学院组织学生及时总结经验,通过各种形式跟低年级学生交流,使他们了解专业发展的方向,调整学习状态,激发学习兴趣,在全院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氛围,有效地改善了学习风气.

3.5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术竞赛活动。

参加一些比较权威的学术竞赛活动,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检验和强化.近年来我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组织学生培训,参加各类学术竞赛.如学校组织的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等.通过参加比赛,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和学习积极性,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参加学术竞赛通常是学生自愿报名,利用课余时间训练,学生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因此通常会表现出更强的积极性和自律性,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效果更加明显.

总结。

本论文通过对我院各年级和毕业生等进行的调查,对当前电子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分析了高校在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电子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李志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4).

〔2〕张策.电子商务专业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中国市场,2015(2).

〔3〕曹一江等.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以哈尔滨理工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2).

〔4〕樊坤,呼鑫,王璐.参加创业类大赛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及其效果评估[j].中国林业教育,2015(4).

〔5〕李素云,张红燕.构建学科竞赛平台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价值工程,2012(33).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物流专业学生职业规划与能力培养论文物流专业岗位

摘要:本文根据实验教学实践,就电工学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和实验室管理等作了详细阐述,对进一步完善新形势下的电工学教学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电工学;实验;自主设计。

《电工学》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工科类专业的一门主要的技术基础课程,是从事工科类专业的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电工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在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人在多年《电工学》教学过程中,深刻感悟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不断总结和探索,将实验部分分成三种模式来进行教学。

一、传统实验的教学模式。

《电工学》课程一般为工科类专业首批开设的技术基础课,在《电工学》开始阶段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底子薄,接触课程浅,大多数初次接触实验设备和仪器仪表,对课程和仪器设备都很陌生,在实验时不知如何开始、如何动手,这时,我们采用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是比较合适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着重要求学生掌握电类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和安全用电的基本知识,着重掌握实验设备中各种仪器仪表和元件的正确使用方法,规范电工操作方法和流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操作习惯。

二、自主设计实验的教学模式。

《教育学》中对于教学是这样定义的:“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在教学中,怎样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从“要你学”转变为“我要学”,是很多教师颇下功夫的地方。《电工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学生掌握了电工实验基本操作规范和要求后,对于部分灵活性强的实验,例如,分压器的设计、戴维南定理的验证等等,可采用自主设计实验的教学模式。这种方法,给学生留了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探索和思考,让学生有兴趣地、自主地开展实验,观察实验,总结实验,引导学生走自行解决问题的道路,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虚拟实验的教学模式。

《电工学》中许多概念和原理经常是通过实验来帮助学生加以理解,但有些知识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在一般的实验中予以解决,而且电工实验中分析的对象大都与电流电压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实验过程中,有时误操作会导致实验数据不准确而失去实验的本来意义,或者使元器件损坏,特别是在强电实验中,操作不当甚至可以造成人员伤亡。虚拟实验是利用虚拟实验室仿真软件和多媒体技术,可以很方便地模拟实际中我们不能完成或者比较难完成的电工实验。例如,在《电磁感应》这一章的教学中,电场和磁场的变化过程是实际中看不到的,若采用多媒体三维动画技术模拟该过程,学生就能够很清楚地看到电力线、磁力线的整体分布和动态变化过程。再例如,分析电路中的电容出现漏电、开路、短路时对电路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理论上我们可以分析出来,但实际上比较难以用实验去实践,若采用虚拟实验室仿真软件来仿真实验,我们只要改变电容的参数就可以模拟出各种故障时的情况。可以说虚拟实验模式弥补了实际实验中的种种不足,从而让学生有机会去认识并掌握更多的知识。

四、《电工学》实验教学改革建议。

(一)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实验型教师队伍,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实施者,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提高。我院现阶段电工实验的教学,都由任课老师独立担任,实训部的电工实验指导教师只参与电工实训,不参与电工实验,而任课教师大部分为理论课教师,动手能力不强。为此,应打破理论教师与实验教师的界限,安排多年从事实验教学,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实验教师组成实力雄厚的实验指导教师阵营,培养一批理论知识丰富的理论课教师,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不论是理论教师还是实验教师都应积极学习,努力进取,拓宽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为切实提高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水平,打下夯实的基础。

(二)加强实验教学硬件建设,扩大实验教学范围。实验教学硬件是实施实验教学改革的基石。根据电工学实验教学要求,应建设有:电工实验室、电子实验室、电机与拖动实验室;多媒体应用实验室等。为实验教学营造良好的环境,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提供优越的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创造意识与创新精神。

(三)加强校外合作,将理论与实践真正联系起来。教师要多组织学生到工厂、车间、电站、企事业等单位或部门进行实地教学参观,通过学生的实际观察和了解,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在毕业后真正称为社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五、结语。

电工学实验教学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不仅需要先进的教学理念作指导,而且也是一门实践课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找到适合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模式。通过电工学实验教学的不断更新实践,我们的体会是加强实验室建设,充实和更新实验内容。从培养开拓型人才出发,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放到重要位置。为此,必须改变旧的传统观念,在加强培养实验技能的同时,势必要削弱偏重验证理论的内容和要求。我们应舍得放弃那种以开了多少项实验、验证了多少条定理,测量了多少个数据为衡量实验质量的观点。实验内容必须结合实际,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郭娜.电工电子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思路[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1).

[2]梁亨.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2009,(21).

[3]耿大勇,李亮之,王俊生.面向21世纪电工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8,(5).

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论文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实际培养效果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说明只有贯彻就业导向原则,才能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本文结合唐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具体情况,提出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与设想。

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课程改革是核心。因此,我们应以就业创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基础,设计课程结构体系,确定能力培养目标,最终实现学生就业的目的。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创业能力研究。

(一)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

根据课程开发的要求,我们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了《初级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企业纳税实务》、《会计电算化实务》等课程。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身订制”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内容,发挥行业、企业专家在课程开发和建设中的作用。

(二)实现课程结构模块化和立体化。

按照就业导向原则,我们设计了职业基础模块、职业技能模块、职业延展模块和创业就业模块课程体系。这种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不仅增强了课程的弹性,而且对职业化的课程进行了优化和补充,有利于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三)实行双证融通,技能培养与职业证书相结合。

按照会计行业的准入制度要求,我们开设的《基础会计实务》和《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就与会计证的取得融为一体;《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和《中级会计实务》课程与助理会计师和会计师证书的取得融为一体。这种以岗位技能训练和行业证书培训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随着教学模式改革的深入,基于素质、创新等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形成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亮点。这些教学模式主要有:

1.互动式教学模式。

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就是创造师生平等、合作、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师生在知识、情感、精神等方面相互交融,学生由吸纳向创新、创造转变,由单一知识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的转变。

2.自主式教学模式。

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相互的有效交流,帮助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工学交替的模式在专业学习模块时进行的,将使专业理论的学习更贴近生产实际,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用能力很有好处,并使学生毕业后就能顶岗工作,取消了见习期。

4.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校企紧密结合,以科研部门参与为基础,促进教育、科研、产业互动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学院教师刘玉祥教授主持研究的“秋红早蜜”、“秋红蜜”、“秋红晚蜜”桃树系列晚熟、极晚熟新品种和果品安全生产技术,作为我市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我国高职课程改革颇受关注,其中课程评价更令人关注。(教高[2006]16号文件)中就明确提出“加强教学评估,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由此可见,高职课程评价问题不仅是国际高职课程发展与改革的趋势,也是我国高职课程自身发展与完善的一个必要条件。

1.高职课程评价的方法。

(1)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随着高职课程评价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以过程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形成性评价越来越被人所重视。要坚持以过程评价为主,同时,做到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依然是课程评价中的常用方法。但是,为了确保课程评价的客观、公正,提高课程评价的效率,采用客观测量、实验设计和统计推论等具有量化功能的方法,对课程实施和课程效果进行评价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3)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按课程准备、课程实施、课程结果三个环节加强过程控制,构建以学校职能部门、学生主体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评价机制。

(4)评价反馈与改进提高相结合。在高职课程评价体系中,评价反馈是课程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也是课程评价必不可少的环节。课程评价的反馈是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结果的全面分析,为今后不断改进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提供依据。

2.高职课程评价的内容。

(1)文本评价的内容。文本评价主要包括:课程方案内容的评价和课程方案水平的评价。其中课程方案内容的评价主要包括课程方案是否完全覆盖或反映出课程评价目标,应该如何表征课程方案及课程方案的合法性,而课程方案水平的评价主要指课程方案的创新度、课程方案的契合度即能反映出地域特色,所制定的课程评价标准能否检验课程本身及其各个工作环节的效率,课程评价的结论是否可以为课程控制提供依据,对课程可行性的分析,课程方案的科学性评价、课程方案的影响力评价等。

(2)课程开发过程的评价。课程开发过程的评价以内部教学质量为视角,从课程的开发、决策、设计等开始介入到课程评价。包括对课程开发、课程决策、以及课程设计、课程实施所涉及的因素进行评价,它是一个动态的评价过程。

(3)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效果的评价应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包括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掌握的程度、应用的能力等方面)、教师的教学角度(包括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安排、教学成果等方面)以及学生岗位职业能力表现(包括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等进行评价。

[1]吴亚萍.高职院校双证融通课程评价的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9)。

[2]蔡其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讨》[j].教育探索,2006,(06)。

[3]葛振网.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研究[m].2004(3)。

[4]邓泽民.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畜牧兽医专业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动物群的生存和健康发展也越来越关注,因此,兽医专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中职院校中,畜牧兽医专业的培养计划有其特殊之处,其和高等院校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它更加重视实践应用能力,重点培养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但是,培养人才的实际过程中,很多中职院校过多重视理论教学,未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此,教师应根据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优化的措施。

关键词:中职;畜牧兽医;教学;优化措施。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畜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因此也对畜牧业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畜牧兽医专业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中职院校主要是为了培养高技能的人才。就目前人才培养的情况来看,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对理论教学比较重视,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因此,要优化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的策略。

大部分中职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教材的内容已经陈旧,很久没有改动,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中心,他们的讲授占据了几乎全部的时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另外,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方式比较落后,尤其是实训基地的建设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基础设备落后,学生缺乏实践等。此外,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师资源也不够壮大,很多教师都是转行而来,他们长期脱离社会实践,对社会的'需求了解不足。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仍然限于考试的形式,轻视实践,学生的专业素质不高,增加了学生就业的压力。

二、畜牧收益专业的理论教学优化。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学生首先要培养自己学习的兴趣,才能更好地参与实践活动。中职学校要想优化理论教学的内容,就要重视培养学生对畜牧兽医专业的浓厚兴趣。教师在课堂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敢于提出质疑,针对教材设置一些相关的问题,同时还要适当了解学生的业余时间。这样可以保证听课的高效率,保证良好的课堂效果。另外,在开展教学工作时,教师要有针对性。中职学校学生的年龄较小,而且注意力比较分散,想象力比较丰富,他们具有自身特定的思维方式,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在课堂中引入恰当的学习方法进行讲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可以依据课堂的要求,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活动的效率。

(二)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在中职畜牧兽医专业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将板书和挂图相结合,其手法比较单一,而且学生往往兴趣不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各种新技术也逐渐在教学中采用,比如多媒体技术等。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传统教学方式的弱点,给以学生更加生动、形象的直观效果。同时,学生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热情。因此,对于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师来说,要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尤其是要掌握现代科技技术的应用,可以采用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丰富教学形式,增强教学活动的感染力,同时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一)优化教学环节。

在中职畜牧兽医专业中,要重点突出实践教学。通常来说,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可以分为:备课、授课、学习指导、实践报告审核、评定成绩等。在每个教学阶段中,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教学规章制度和规则。比如,教师在备课时,要保证教学的规范性,要阐释原理、使用的方法和器械,并做好实践记录等工作。而当处于教学指导环节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检查,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解答,要及时检查机械设备发生的故障,同时要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另外,对于学校来说,其要制定一定的考核制度,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及时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二)优化使用的教材。

中职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新的改革背景下,要不断优化教材。教材要具备几个方面的特点:

(1)新。新主要是教材的使用要和时代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并且对教材中滞后的内容进行纠正。

(2)实。实主要是指教材的内容既能够推动教学工作的开展,还要将其与目前企业发展采用的技术、设备密切结合,从而可以使学生和企业接轨。

(3)变。变主要是指教材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由于现代科技发展较快,而且设备更新也较快,所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充分满足社会的需要。

对于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来说,要想优化其教材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要合理选择教材。因此,需要从目前现有的教材中合理选择,确保教材能够符合理论的内容,又能够推动实践教学的需要。

(2)要加强对教材的编制工作。教师要依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保证教材内容符合学生的接受情况。

(3)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明确学生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但是不提供具体的教材,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建设实训基地。

中职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学校要强化实训基地的建设,并将其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从而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在建设基地的过程中,要进行恰当的规划,还要加强对人员和队伍的管理,壮大教师的队伍,采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高效利用资源等。为了更好地优化教学资源,在实训基地中,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的集中管理,从而充分利用各项资源,合理调配人、财、物。

(四)强化学生的管理。

要加强对学生的岗前培训,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培养他们的职业责任感,使他们积极适应工作的环境。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强化基本理论、技能等的学习,给学生恰当的指导,并给予学生更多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过度重视理论教学,教材内容比较陈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因此,教师要从理论和实践上优化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泉.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育教学的优化措施[j].中国畜禽种业,(6):26.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实践论文

摘要: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直接影响其就业竞争力,高校针对行政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培养采取了系列措施,仍存在学生主体性缺失、认识不到位、实践课时欠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弱、实践基地数量不足等问题。为此,需通过提高师生及合作单位的认识水平、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等举措,进一步促进学生能力提高,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困境;出路。

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从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组织领导、统筹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再次推动了各高校不同专业依据自身培养目标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计划,并不断压缩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积极创新实践教学形式,以期为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良好保障。同时,一些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展开了积极探讨,内容主要集中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内涵与特征、现状、国外培养模式、提升途径及实践能力的测评等。笔者拟在实地调查基础上,针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生成及提升,提出针对性的改革思路。

一、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困境。

实践能力是指主体有目的、自觉地改造客体的能力[1]。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则指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专业素养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2]。一般来说,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就业竞争力。同等学历下,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更容易找到就业机会,实践能力不足者往往就业困难。近年来,安徽财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所在院系根据学生的素质发展及就业需要采取了多项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该专业正式招生,共培养了近900名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在校内公共管理类专业中一直处于前列。但从对部分毕业生和在校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情况来看,学生的实践能力及该专业的培养方式都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调查发放问卷300份,毕业生与在校生各150份,回收问卷287份,回收率为95.7%;有效问卷277份,有效率为92.3%。(一)学生对现有实践活动内容及效果的满意度较低为强化高校实践育人的工作职责,管理人员针对行政管理专业在实践层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实施“素质拓展周”,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团体开展相应活动等。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实践活动内容的满意度不高,被调查者中56.7%的学生认为以上措施“基本合理”,31%的学生认为“不合理”,7.2%的学生选择“不清楚”,仅有5.1%的学生认为“很合理”。可见,实践教学内容有待进一步优化。而对实践活动效果的评价,只有14.6%的学生认为对自身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影响”,41.7%的学生认为“有影响”,21.3%的学生认为“有影响,但是很小”,22.4%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说明实践教学效果亟待提高。(二)对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满意度较低调查中,在对“现有专业课程的设置能否提高自己实践能力”的评价上,总体趋势比较一致,主要集中在“一般”“较大”“较小”[3]。选择“一般”的比例最大,达到了48.3%,有56.2%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中实验和实践课时较少。对于教师的专业操作与实践指导水平,54.7%的学生认为采用“启发式”和“参与式”教学方法不够,62.4%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在引导学生从创新思维层面解决问题上有待改进,72.3%的学生认为授课老师的科研活动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不够紧密。(三)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存在误区调查中,针对“您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什么”(多选题)的回答,学生的选择为:65.2%的学生是为了“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43.2%的学生是为了“拿到实践学分”,还有17.4%的学生仅仅为了“结交朋友”,虽然选择“没必要参加”的比例只有5.1%,但也反映出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态度,其对社会实践关乎自身成长重要性的认识明显不足。

针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所在学院管理者、授课教师都做了努力,但所培养学生与用人单位的期望还存在一定差距。究其原因,学校、社会和学生都负有一定的责任。只有从三方面进行整体分析,才能探索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形成、发展与提升的主要原因,推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机制不断发展。(一)管理者与教育者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不足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学校有关部门、学院及教师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校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仍是规定性地完成上级要求,很少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设计、组织和开展实践教学。以2015级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为例,该方案要求学生应取得的最低学分为160学分,其中必修课86学分,选修课54学分(包括通识选修、特色平台、专业拓展、个性化学习的平台),实践环节20学分。虽在必修课和拓展课中安排了17学分的实验课时,但总的实验与实践学分仅占23%,且实践环节的20学分中还包括了军事训练、毕业论文等综合性实践环节。因此,真正用于专业实习与社会实践的时间很有限。另外,学校虽然要求学生必须有2学分的创新实践经历,可人才培养计划中并未明确创新实践环节的具体要求,社会实践活动也并不能覆盖到每个学生。(二)专业课程实践课时欠缺及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专业课程的学习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途径[4],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载体。长期以来,受高等教育的学术性理念取向及社会资源匮乏等因素影响,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实践性不是很明显,总体安排上仍延续传统体系,存在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重学科课程、轻综合课程,重认同性课程、轻创造性课程等缺陷,导致培养学生行政实践能力和技术方法的课程及课时严重不足。此外,教师实践教学经验欠缺、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偏低也不可忽视。因为教师扎实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起着关键作用。调查发现,行政管理专业授课教师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较突出。64.8%的学生对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情况评价为“一般”,还有7.3%的学生认为老师“从不理论联系实际”。这可归因于两个方面:一是部分教师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没有经历过正规、系统的社会实践训练[3],缺乏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的经验与能力。二是作为地方性财经类高校,专业建设资源有限,实际配置中又往往向会计、金融等优势学科或专业倾斜,致使行政管理专业建设资源不足,缺乏吸引优秀师资及教学资源的良好平台。(三)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足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是教育部“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促进高校和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人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该工程启动以来,学校行政管理专业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现有的8个基地远不能满足学生社会实践的需要。实践基地数量不多的原因:一是学院及专业对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不够,社会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二是社会支持力度不够,一些单位认为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费时耗力,没有经济效益;三是学校及合作单位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和保障机制,参加实践的学生不能真正深入到实践单位的日常工作中,实践效果较差。47.6%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中的收获“很一般”,16.5%的学生认为“没有什么收获”,只有4.7%的学生认为“收获很大”,其余学生则没有做答。(四)部分学生实践能力养成的主体性缺失实践能力的养成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自身来体现,这就要求其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发挥主体性。调查发现,部分学生虽在老师的教育引导下认识到实践能力的培养对自身未来发展的积极作用,但对社会实践总是“三分钟热度”,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不愿从基层做起。譬如,抱怨“学院组织的社会实践很多是下基层、下乡调研,锻炼不到什么”。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是拿奖学金、考各种证书,所谓社会实践就是参加各种社团或到校外参观、调研,很浪费时间”。

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行政管理专业院系管理者应结合专业实际情况,采取相应举措,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一)努力提高师生及合作单位的认识。

思想转变是行动的先导。鉴于部分教师、学生及合作单位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要采取以下积极措施。第一,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教育理念。要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知识运用、社会适应、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素质与能力,帮助其“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5]76。第二,学生作为实践能力养成的受益主体,应培养其端正态度,转变观念,不能把参加社会实践视为学校和老师“要我参加”的一项任务,敷衍了事。学生不仅要积极参与、合理规划,还应该在每一次活动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通过“实践、实践、再实践”,针对性地锻炼自我。第三,与社会实践单位进行沟通和交流,争取社会支持。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校外企事业单位的支持,要通过充分交流,使这些单位认识到接受部分学生到单位实习,是一件互利双赢的好事。

(二)重新定位培养目标,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专业培养目标是由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决定的,并随学生所在学校的类型、层次而变化。地方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要围绕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办学能力及专业特色,不断修正培养目标。在重新定位培养目标的同时,该专业需要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教学要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不断完善由教学、校园实践、社会实践所组成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由实验、实习、实训三个层次构成。实验要充分利用学校优势学科的资源;实习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向实践应用的转化;实训则要求专业核心课程结合教学内容,实施和推广情境模拟教学。此外,要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例如,该专业以前曾“设置了公共行政和企业行政两个方向模块,既满足了部分同学考研、考公务员的需要,也为其他同学进入企业工作提供了知识准备”[4]。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使其成为既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人文素养,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长效培养机制不可或缺。为此,行政管理专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培养机制应由领导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组成。领导机制层面应由专业负责人、本科生导师、辅导员组成领导小组,制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各项制度,并对每个班级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确保活动能有效地开展。保障机制层面要结合专业实际,针对学生各项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制定方案,在经费上给予相应保障。如对“三下乡”“挑战杯”等创新实践活动所需费用,应以专项经费的名义给予支持。评价机制层面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实践活动从活动内容、活动效果、实习单位评价、指导教师评价、实践总结等方面进行考评,并作为学生综合测评、评奖评优的参考指标[6]。激励机制层面要通过项目运作方式激励学生自主实践,即学生自由组团,自行申报,也可以根据团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有目标地组建社会实践团队[6],通过公开评选的方式,选取好的项目由专人予以指导,同时提供经费支持。另外,为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对那些指导工作比较突出的教师,应在评奖评优、教学科研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作者:张志胜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天勇.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j].企业导报,(1):248-251.。

[2]张莉梅.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

[6]汪淑娟.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研究[d].吉首:吉首大学,2013.。

培养学生能力教育论文

摘要:高中语文是一门培育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为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打下基础。

关键词:高中语文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高中语文是一门培育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为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打下基础。

应试教育局限了学生的视野,最根本的是妨碍了兴趣的发展。一般来讲,许多人谈创新总是从系统论、控制论等方面说,对学生来说,不妨从最简单的入手,兴趣正是纷繁芜杂的大理论下所掩盖的创新的基本要素。语文课本应是最具魅力的课堂,学生学起来热门、有趣、投入。只有先调动了学生兴趣,然后才能谈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语文课讲得妙趣横生,满堂皆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胃口,然后根据每节课的特点,设计成有趣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使得每堂课都是内容尽而趣未尽,课结束而味幽远,始终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向往语文课的状态。

只要师生之间能够平等对话,就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信息交流,有利于民主教学思想的充分发挥,有利于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的创设,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供前提和基础。课堂上语文课的学习,大多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语文教师只需要起到引领作用,合理分配时间,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去读书、思考、讨论、练习。对于那些不必要的环节和无重点、无层次、无深度的串讲分析,要坚决予以杜绝,空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动口、动手、动脑,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之目的。

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改革教学方法,挣脱传统教学的束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挖掘。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设计和创造良好的情境,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根据问题层层深入进行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教摘要高中语文是一门培育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为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打下基础。

关键词高中语文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学中,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自主学习的作用,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教师要抑制自我中心意识,让自己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既学到知识,又能挖掘出创新潜能。开展活动的形式很多,如课前几分钟演讲、诗歌朗诵、开辩论会等,还可以编演课本剧。

这些活动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动笔等能力。另外搞好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延伸和必要的补充,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语文课外活动的范围很广泛,方法也多种多样,既可以开展读书报告会、举行演讲和辩论,可以开展个人或集体采访调查,还可以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思考探究或在自行实验和制作中去大胆创新等。这样既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深度。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创新理念的培养。大量书籍的阅读,拓宽思维的领域,进行大胆的想象,可以让学生冲破精神的枷锁,突破思维的定势,垒筑思维的支点,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个人或集体采访、调查以及到大自然中去思考探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高中语文教学应走向生活,语文教学如果远离了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就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应走向实践,语文惟有运用于学生的实践中,融合到学生的血液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永恒的精神财富;应走向综合,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只有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才能成为一种综合素养。走向智慧,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语文与生活同在,生活与语文共存,教师应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走向生活,把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开辟学生智能活动空间,让学生自由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交友,向劳动人民学习,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创造储存,给学生创造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教师引导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生活的拓展过程可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让学生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创造,从而提升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开放式的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与创造性。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有关的实践活动上,这就要求教学设计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

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提供给学生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己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语文思想和方法,获得深切的活动体验。

提倡质疑问难,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一种善于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宝贵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种。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从新知与旧知、本类与它类、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多方面的思考。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个性特长,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之中,注重开发学生智力,采用多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开辟多种训练途径。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这样才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促进教学的互动,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