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医院行政管理问题与对策论文(优质12篇)

时间:2023-12-04 09:05:27 作者:飞雪

行政工作要求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决策能力,以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和问题。如果你正在写一篇行政总结,不妨来看看下面为大家准备的一些行政总结范文,说不定能给你一些灵感。

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高校行政管理,是指高校党政部门对学校事务的组织管理活动,是高校在设定了工作的目标之后,通过运用一定的行政方法和行政措施,领导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利用既有资源完成学校的各项工作任务,实现既定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高校行政管理的主要工作在于处理好教职工、学生与党政部门的关系;教学、科研与管理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以及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一、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意义。

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高低集中体现高校管理与服务的水平,直接反映高校的对外形象。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学校的三要素为:行政管理、教育与研究。教育与研究是高校的基本社会功能,它们的实现需要由行政管理做基础,需要发挥好行政管理的服务功能。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高校行政管理水平在取得了长足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这对高校行政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许多高校在迎接新形势和新问题的过程中显得缓慢而被动。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正确认识和分析高校行政管理的特点、提高效率的意义及面临的新问题,据此得出问题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探求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方法和路径,是服务“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实现高校“培养人才、研究科学、服务社会”三大社会功能的必然要求。具体来说,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高校提高竞争力的必然途径。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高校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更是扩大到国际范围。但高校间竞争的层次反而有所降低,从原先高水平的学术竞争,演变成低级别的生源争夺竞争。例如当前香港高校和内地高校之间对优秀生源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内地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高校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生源争夺竞争。高校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科研与教学水平、人文素养以及行政管理水平等综合实力的竞争。高校在竞争中的成败实际上取决于自身实现三大社会功能的优劣程度,高校如果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应通过提高自身的行政管理效率,来提升自身的科教水平和人文素养,最终以综合实力战胜对手。

(二)是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各项事业高速发展,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校的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进行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呼声。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有赖于高效率的行政管理能力。当前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在机制转化、减员增效和精简机构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成绩不够大,改革的速度比较缓慢。这就要求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以加快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速度。

(三)是高校社会形象的重要决定因素。

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不仅限于从事高校日常的行政管理,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服务,而且还要充当高校与社会各界交流的纽带。因此,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社会各界对高校的看法,直接关乎高校自身的形象。另外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的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从而影响高校三大社会功能的.实现情况,这就间接地影响了高校自身在社会中的形象。因此,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是高校塑造良好社会形象的必由之路。

(一)管理制度落后制约管理效率提高。

当前高校的行政管理制度比较机械、单一,主要依靠岗位目标责任制和各类规章制度对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这虽然能够保证政令的畅通与落实,但却极大地压制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这种管理制度之下,管理人员容易产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滋生思想惰性,办事循规蹈矩而又缺乏服务意识和竞争意识,这就严重地制约了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

(二)权力过于集中导致管理框架存在不合理性。

由于高校管理模式存在路径依赖的现象,长期实行的权力集中的管理模式得以沿袭至今,各级管理机构和人员按照岗位的级别被限制在各自的权责范围内,由上到下层层节制,权力过分向上集中,形成金字塔式的组织管理框架。这种管理框架虽然便于保障管理工作运行的平稳,却容易滋生“官本位”的思想。在这种管理框架之下,领导具有极大的权威,民主氛围欠缺,管理人员唯上不唯下,为了向领导负责甚至牺牲工作效果。权力的过分集中容易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可能削弱科研和教学在高校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容易形成管理人员的权力崇拜。

(三)机构设置和人员安排缺少科学性。

高校行政管理机构在设置上模仿政府机关的机构设置,导致了高校行政管理机构臃肿、权责不清、令出多门、人员冗杂、人浮于事、决策和执行效率低下等问题。机构设置和人员安排的不科学导致部门和人员职责的重叠,同一件事情往往涉及到几个部门或几个管理人员。一旦出现问题,部门和人员之间相互推诿和扯皮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在增加了高校行政管理成本的同时,反而降低了行政管理的效率。在当前国家整合教育资源,高校合并频现和高校扩招的背景下,高校行政管理机构进一步的庞大带来了管理问题的进一步严重。

(四)管理方法和理念跟不上时代要求。

当前是知识经济和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新的理论和技术层出不穷,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很多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却并未跟上时代的步伐抓住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对新知识、新方法、新理念的认识和掌握不足。仍在凭过去的经验和方式从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甚至固步自封,抵制新知识、新方法和新理念。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有涉及面广、涉及对象复杂多样、工作量大和重复性相似性工作内容多等特点。实践证明传统的工作方法和理念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难以满足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要求,成为制约高校行政管理效率提高的巨大障碍。

(五)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培养人才、研究科学、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社会功能,教学和科研工作理应处于高校工作的核心地位。但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也应得到足够的重视,以服务好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当前许多高校并未认识到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只重视改善教学科研条件和增强师资力量,忽视了对行政管理队伍的建设和投入。导致当前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中普遍存在管理人员来源复杂,专业管理知识欠缺和业务素质不高等情况。这就严重制约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到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许多高校也并未重视对行政管理人员业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处于一种受忽视的氛围之下,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受到打击,缺乏职业使命感和归属感,更遑论高校行政管理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一)完善行政管理工作绩效管理体系。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绩效管理体系的完善,是改善当前落后的管理制度,从制度层面提高管理工作效率的现实措施。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首先,明确各岗位的职责。通过科学地分析各个岗位的特点,明确岗位的职责内容、职责权限和职位要求。然后根据岗位特点和人员特点来安排合适的人员,实现人员与岗位的匹配。其次,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目标。通过全面考虑各岗位的特点和性质,制定合理可行的绩效目标,激发人员的积极性。再次,制定科学的绩效考评办法。在制定了合理的绩效考核目标之后,绩效的考评办法就成为保障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制定科学、合理、全面、可行的考评办法,对管理人员工作中的表现进行考评,以确定奖惩程度。最后,有效地利用考评结果。将考评结果和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机会、职位晋升和薪酬调整等联系起来。同过考评结果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引导,激发他们提高工作效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改善行政管理体制并调整管理部门和精简人员。

当前高校普遍建立起校、院两级行政管理体制,以应对办学规模的扩大。但这种管理体制下权力还是处于过于集中的状态,这不利于提高院系的运作灵活性,压制了基层组织创新的积极性。权力的过于集中还会使上层管理人员面临道德和法律风险,滋生“官本位”的思想。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分配格局应进一步下移,使基层管理组织具有更多的权力和自主性。同时调整行政管理部门和精简管理人员。通过合并和裁撤等方式使部门权责进一步清晰,部门间工作范围的界限进一步明确。依照部门职责精简管理人员,以杜绝部门或人员之间扯皮、推诿的现象,提高工作效率。

(三)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并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影响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直接因素之一。综合素质包括:工作能力、道德修养、业务知识、政治思想以及工作观念等内容。通过培训和组织学习等方法使管理人员树立民主的管理理念,改变行政权力至上的思想,提高管理工作的能力和自身的道德修养,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注重现代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引入和学习,以此来提高在岗人员的综合素质。另外,需要提高对人员聘用环节的重视,通过引入管理合约机制和岗位竞聘机制等先进方法,从源头上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并做到人岗匹配。

医院行政管理问题与对策论文

为了促进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我们可以针对其展开集中教育培训,提高其管理水平和综合能力,这样才能够真正确保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行政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能力直接决定了行政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所以定期组织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培养行政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在这一前提下,要求行政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学习,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理论知识,尽可能让所有行政管理人员都能够具备更加专业丰富的管理素质。对于行政管理人员自身来说也应当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充电,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培养良好的工作态度。

2.2坚持以人为本管理。

任何管理制度若不能够从人的真实需求出发,单纯凭借其强制性,都难以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医院行政管理制度最终是为了医院各项管理工作服务的,是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服务的,目的在于确保医院自身发展的持续性,同时确保医务人员的职业发展,最终获得双赢的效果。医院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应当积极寻求各方意见,营造更好良好和谐的工作氛围,树立医务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让其能够处理好自身利益和医院发展的关系,将自己和医院作为利益共同体,主动支持和配合行政管理工作,为医院的持续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3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属于医院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医院实际发展状况科学的调节人才配置,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在医院内部营造出一种良好的竞争氛围,这样有助于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于部分基层医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态度不端正的问题,应当通过完善的奖惩措施,构建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坚持奖罚分明,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实际工作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医务人员都存在一定的倦怠心理,他们在一个岗位上工作多年,工作激情不高,所以我们将绩效考核结果和薪酬福利直接挂钩,通过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的双重方法来激发医务人员的工作激情,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从而让其充分发挥出主观能动性,更主动的投身于工作中来[2]。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医院行政管理工作也面临着很大程度的改变,行政管理应当坚持与时俱进,要更好的.适应新时期医院的功能和业务。对于行政管理部门职责交叉重叠的问题,应当借助于完善管理机制来确保各个部门工作的规范化,清楚的规定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范围和工作目标,让相关人员能够牢记自身责任,防止出现推诿责任的问题存在。通过完善的管理制度来强化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促进医院内部各项事务执行力的提升,确保各部门工作的有序开展。当出现问题后,行政管理人员应当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并严格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同时行政管理部门还需要确保医院内部各部门相互之间关系的协调,不断提高医院办事效率。

行政管理人员应当树立较强的服务意识,促进各部门的沟通联系,确保医院各岗位职能的充分发挥。行政管理工作主要包含了行政职能、管理职能以及服务职能,所以行政管理人员必须要在正确思想理念的指导下,履行好自身职责。要充分认识到,行政管理人员不单单是医院领导的助手,通过调查了解医院各项工作的动态来协调各部门工作,确保医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应当为医务人员的救治和其他工作提供更多的方便。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应当为临床科室带来更加便捷和全面的服务保障,确保医疗服务的有效开展,还应当对各科室工作实施有效监督,提升行政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3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医院经营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行政管理工作方面应当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从本质上来说,行政管理工作关系到医院自身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所以我们必须要结合实际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来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策略,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行政管理工作效率,为医院各项医疗服务给予必要的帮助和保障,促进现代医院的持续健康发展。

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来源主要有三方面[1],即“业务转型人员”、“高等院校毕业生”、和“军转人员”,其中以“业务转型”的行政管理人员居多。这些人主要是从医师、护士、医技部门转岗到行政岗位,他们通常在本单位工作多年,具有学历高、职称高的特点,部分人员在担任行政管理工作的同时还兼顾临床工作,往往存在着在实际行政管理工作中投入的精力不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医院行政管理教育和培训等问题,在工作中主要依靠经验的传统管理方式。第二类“高等院校毕业生”,他们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医院行政管理岗位,普遍年纪轻、学历高,掌握了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但是由于医院的工作环境特殊,他们往往没有接受过医疗相关知识的培训,对于医院工作的流程和特殊性缺乏实践经验。第三类“军转人员”,从军队转业到地方医院,由于部队的管理对象、管理方式方法与地方医院不同,因此“军转人员”要尽快适应地方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特点。

1.2.1管理经验少。由于历史原因,造成医院行政管理人员来源多样,结构复杂,素质参差不齐。具有管理专业学历者少,在学历、知识和年龄结构上均欠合理,多凭资历、经验和行政命令进行管理,工作中缺乏科学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管理技能严重落后,无法满足现代医院行政管理的实践性和创新性要求。由于当前医院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远远不如卫生技术人员,加之缺乏现代管理知识和技能,大多数行政管理人员感到工作压力大,工作效率低下[2]。

1.2.2行政人员个人因素。有些行政管理人员对工作没有更高的追求,缺乏有针对性的管理知识,在工作中缺乏创新、开拓和研究能力。同时,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奖金收入普遍低于同级的临床医务人员,也是影响工作积极性的因素之一。

2.1部门职责交叉重叠。

医院行政管理中,存在各部门和各级职务的职责范围过于笼统,缺乏更加精确明晰的界限,以及内部管理相关职责和规定长期呈“静止”、“慢跑”状态,无法满足管理活动快速发展的需要。由于部门职责范围和内容不能与时俱进,造成职责“真空”地带,为推诿扯皮等现象的滋生提供了“土壤”[3]。

2.2部门之间协调机制运转不畅。

医院科室是人才密集、技术密集和装备密集的单位。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的科室逐渐由多专业相对集中的大而全转向以学科、以专业划分[4],且这种划分呈现越来越细的趋势。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能够促进医院医、教、研等工作的全面开展,增加医院在医疗服务市场当中的竞争力,但同时复杂的组织机构也带来了沟通协调方面的问题:复杂的机构如果没有良好的沟通方式,面对复杂的工作状况时难以高效运转;上级机关因其关注点不同,往往对下级机关提请的协调事项置若罔闻,导致自下而上的协调存在难度;有的部门领导主动协调意识不够,平级协调的难度较大,若一个事项涉及多个部门,有时主办部门积极与同级协办部门协调,却因协办部门的“冷落”而挫伤积极性;有的分管领导之间缺乏积极性或缺乏沟通意识,增加协调的复杂性和协调成本,现有的协调机制常常难以应付。

2.3行政管理流程不合理。

现代化医院业务流程可以分为核心流程和辅助流程。与医疗服务直接相关的流程,如门急诊流程、住院流程、临床诊断、临床检验等均属于医院的核心流程;而人事管理流程、科研管理流程、后勤管理流程、事物汇报和审批流程等行政流程,属于辅助流程[5]。当辅助流程设置不合理,给临床科室带来很多困难和压力。例如,当医疗设备、耗材购置审批流程不合理时,临床科室要申请购置新设备、使用医疗耗材,需要跑很多部门,大大降低工作效率。

2.4人力资源管理滞后。

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停滞不前,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统筹规划,人才短缺与过剩、人才流失与浪费并存,有些人力资源的潜力未能得到合理的发掘和培养,有些培养后的人力资源无法合理利用,教育培训成果难以转化,产生一定程度的浪费。

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企业在行政管理科学化方面仍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企业行政管理指的是企业行政部门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依靠一定的制度、法律、方法及原则对企业进行智能性管理的统一。企业行政管理具有服务、管理、协调三大功能,作用于企业建设和发展,其意义十分深远。但是现实中,企业行政管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此,需要采取相应的创新对策来进行改善,这即是本文所要阐述的重点内容。

一、企业行政管理内容概述。

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总体来讲,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第一,计划工作。就是对管理的内容及目标加以确定,明确其如何达到这一目标。现代企业行政管理要求必须具备计划性,只有做好对于工作的预测,其行政管理工作的进行才有所依据,这亦是实现企业行政管理科学化,保证其管理作用发挥的重要前提;第二,组织工作。企业运作的基本结构是企业组织结构,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必须对自身工作任务加以明确,将具体的任务分配到个人;第三,指挥工作。企业行政管理中,采取具体的相应措施,对企业员工的合作分工关系进行确定,明确其在责、权、职层面上的结构体系,以充分调动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缓解彼此的冲突,使行政管理人员间的关系得到协调;第四,控制工作。即是对指挥工作各项措施进行控制、监督和调整,通过建立监督系统、奖励机制和奖惩条例来促使其规范地进行,从而使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具备合理性和有效性。

(一)“游击作风”十分普遍。

在企业行政管理的操作实践当中,普遍存在着完全凭借主观意愿进行管理的“游击作风”。企业中规章制度尚不完善,明确的分工、逐级授权的工作程序等都存在着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的现象。管理中完全凭借负责人或老板的意愿,缺乏科学的决策、研究及落实程序,这种运气主导下的管理形式,使得部门、机构、各级责任人形同虚设,严重影响着员工的势气和行政管理效率,导致了人、财、物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照搬党政机关行政管理模式。

受计划经济思维惯性的.影响,我国企业行政管理操作中,行政管理干部仍存在着一些机关习气、机关作风,这些干部对企业的行政管理特点和企业实际需要不加考虑,而照搬党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模式,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按部就班,繁文缛节,官样文章,文牍主义,笔墨官司,公文旅行,咬文嚼字,纸上谈兵,不讲实效,颐指气使,这样的管理形式,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一种极大的浪费,直接导致员工士气不足、行政管理效率不高,不利于企业效益的提升。

(三)企业缺乏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体系。

当前,企业行政管理的重点仍放在文书档案管理、办公室管理、总务后勤管理等具体行政事务当中,这一形式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此外,企业为了同国家的政府机关相匹配,亦会在其内部设置了相应的管理机关,而对这一机关的管理就成为行政管理中的主要内容,企业行政管理活动受到局限,研究范围集中于事务性活动。也正是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工作的开展始终围绕着一些具体性的失误,导致了企业行政管理体系的欠缺。

(四)企业行政管理工作脱离实际。

在企业,行政管理工作脱离实际的现象十分普遍,一些行政管理人员对企业业务不熟悉、不了解,在实施管理时,难以结合部门实际,所发布的规定难以推行,受到其他部门的排斥和反感。受到排斥之后,行政管理人员对各业务部门情况的了解就更加欠缺,进而形成一种恶性的循环。

(一)选择规范化的行政管理模式。

“游击作风”现象的实质反映的是企业行政管理体系的混乱。要改变现状,就应将企业行政管理的重点放在合理的、行之有效的结构体系和管理制度规章制度设置上,从而使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各部门岗位处于一种良性的运作状态。在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中,各岗位和上下级间的工作不仅要细化,还要对职责和权力加以明确,以减少管理人员间的相互推倭。

(二)确保行政管理工作的合理性。

为了消除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问题,就要求结合企业行政管理特点和企业实际需要来开展工作。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必须从企业经济利益角度出发,明确自身服务角色,切忌居功自傲的心态。此外,企业行政管理部门还应进一步强化自身管理职能,将一般性质的企业管理职能注入到企业行政管理实践工作当中。将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深入到企业各相关业务部门当中,改善双方关系,促进部门协调,形成良性循环。

(三)建立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

企业行政管理体系的构建应包括权利体系、技术体系和事务体系三方面内容。权利体系即行政架构,其建立时应涉及职能分解、人事相合。结构设计等多个概念;技术体系的建立以达到技术职称的作用,应包含管理中的领导与管理、沟通与协调、控制与监督;事务管理体系的建立同其他事务体系密不可分,应包含文书档案、办公室管理、会议管理等各方面的管理。

(四)工作的开展应联系实际。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应时刻以服务企业经济利益为着手点,根据企业实际需要,灵活变通地开展。同时,还应联系实际,构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行政管理人员的忠诚度和责任意识。此外,还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行政管理制度,内容涉及业务考评、工作要点、服务要求等方面内容,进一步规范行政管理工作。

四、结论。

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不仅要同企业实际情况相联系,还应从管理体系、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等各方面入手,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并积极的实施,从而使行政管理工作有条可依、有章可循的进行。

医院行政管理问题与对策论文

1.1医院普遍忽视档案管理。

档案管理对于医院的长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医院档案管理都是一个大问题,很多医院的档案管理体系都不健全,深究其原因,大都是由于院方机构对档案管理不重视。医院的医疗档案与科研档案、教学研究档案不同,医疗档案的使用频率较低,且档案量比较大,管理的难度很高,再加之医疗档案并不能直接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致使很多医疗机构都不重视医疗档案管理。医院方面不重视档案管理将直接导致医院管理混乱,也会导致医院科研档案丢失,影响医院的长期发展。而且,医疗档案的丢失将对医院处理医患纠纷带来负面作用,一旦出现医疗纠纷,医院方若拿不出医疗方案则会导致纠纷难以处理。

1.2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档案管理人员是医疗档案管理的直接参与者,也是档案管理的直接负责人,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将直接影响档案管理的效率。而如果档案管理人员工作出现问题,那势必会导致医院档案管理混乱,造成档案丢失、档案外泄等问题,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就目前来说,很多医院的档案管理人员都是兼职人员,他们缺乏足够的工作技能与工作经验,在工作中很难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再加之一些档案管理人员工作态度不积极,存在侥幸心理,没有落实档案管理工作,造成医院档案管理混乱。为了让医院档案管理走上正轨,医方需排除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档案管理,避免因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而造成档案管理问题。

一直以来,医院的档案管理都存在漏洞,一些医院将档案管理的工作交由档案管理部门进行管理,但没有安排专门的的监管机构,缺乏足够的监管体系,或者安排档案管理部门进行自我管理,造成了管理的漏洞,导致档案管理工作出现问题却无人知晓。除此之外,一些医院的医疗档案还存在着管理不均衡的问题。一些医院存在重视病历档案管理,而忽视了其它档案的管理的问题。医疗档案是医院进行医疗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学的实例教案、科研的基本素材、解决医患纠纷的重要证据,故很多医院都重视病例档案的整理、归档以及后续的利用,但对科研档案、设备报表、会计报表的'管理和利用,则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2.1重视医疗档案管理。

医院落实档案管理对于医院的长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落实医疗档案管理工作可以大幅提高医院管理效率,可有效的提高医院的医护水平,也利于医院的科学研究,对于医院的长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很多医院的档案管理仍旧经常出现问题,例如档案管理混乱、档案经常丢失、档案利用率低等,这些问题追根究底还是由于院方忽视了医疗档案管理重要性所致。因此,为了做好医疗档案管理,院方需要改变态度,积极采取多种方式落实档案管理。从领导的角度来讲,院方领导应该改变思路,将眼光放长远,不要因为医疗档案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就忽视了医疗档案管理工作。而档案管理人员也要重视对档案管理的宣传,积极结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利用丰富的工作经验,积极的为院方档案管理建设献计献策。

2.2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

档案管理人员是医院档案管理的核心,如果档案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强,素质不高,那么档案管理的效果可想而知。为了做好医院档案管理,院方管理人员应该改变管理模式,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积极寻求有效的管理方案。对人员的管理可从两个方面入手:培训与监管。为了使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达到要求,院方管理人员应该定期组织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技能培训,确保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达到要求。而从监管的角度考虑,院方还应该定期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技能考核,确保其工作达到要求,考核分为两个部分,工作态度和工作效果,考核一定要详细、认真,对于一些工作不认真、态度不积极的工作人员,院方要及时对其提出警告,严重时要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

2.3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

一个完善的档案管理体系档案体系需要有统一的管理机构,然而很多医院的档案都是由几个兼职人员进行管理的,很少有医院能够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因此,档案管理效果也就很一般。故,院方应该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安排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管理。除了建立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以外,院方还需要将将档案工作的“三纳入”、“四同步”管理列入院方规章制度,付诸实施,以最大程度保证归档材料的齐全和完整。除此之外,很多医院的档案管理都存在体制不完善的问题,再加之部分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不高,在工作中游手好闲,很多档案的管理都有漏洞,导致档案管理十分混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院方应该应该积极的寻求改革,建设适合本院的档案管理制度,并建立专门的档案管理监督体系,来提高档案管理效率。举例来说,某医院档案管理部门长期存在着归档率低,档案丢失率高等问题,院方在了解情况之后,改变了部门自我管理的模式,并在监管部门中建立专门的档案管理小组,来对档案管理部门进行管理,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3结语。

医疗档案的种类众多,除了病例档案以外,科研数据、财会报表、设备报表也都是医疗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很多医院的档案管理都过于重视病例档案,而忽视了其它档案的管理,导致了档案管理的不均衡,给不法份子以可乘之机。医疗档案管理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工作,为了做好这一工作,医院方面应该提高认识,改变以往的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医疗档案管理体系,安排专门的管理人员来对医疗档案进行管理,确保档案管理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

作者:芦婷婷单位:牡丹江市肿瘤医院医保科。

医院行政管理问题与对策论文

第一,医院行政管理工作流程不合理。导致行政管理工作难以有序开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行政管理体系不完善。这一问题主要表现为医院行政管理工作流程设置不科学,对内部各科室以及各部分的职责分工不清晰,其他管理工作如人事管理、后勤管理、财务管理等也没有拟定科学的管理流程。

第二,医院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能力有待提升。部分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并未通过系统化的培训学习,其自身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还有很多年轻的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没有充分结合医院的性质和特点,不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这些问题也导致了医院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缺乏强大的中坚力量[1]。

第三,医院内部各部门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职责交叉。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各部门具体工作职责划分不清晰,岗位責任的模糊导致很多工作存在交叉重叠的问题。如很多时候同一份工作往往是几个部门在同时进行,这是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晰所导致的。当有工作任务时,各级管理人员无法在短时间内高效的完成人物。

第四,医院行政管理体制不完善。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逐渐推进要求医院内部行政管理工作必须要不断创新发展,针对过去所存在的机构冗余以及规章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必须要尽快解决。但目前依旧还有部分医院并未制定更加科学健全的行政管理机制,导致一些事务无章可循。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问题对策作用研究论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医疗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导致医疗行业的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不管是公立医院还是私立医院,都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和发展挑战。医院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提升竞争力,就必须制定出符合医院实际的发展战略,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储备,这就要求医院要对人力资源管理引起高度重视,强化对该项工作的管理。但是从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来看,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有待改进。为了提高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本文在简单阐述人力资源管理意义基础上,对其现状和对策展开了如下讨论。

(一)内涵。

我们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在借助一定物力基础上,对人力进行的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节,实现人力和物力的最佳配比的方法就是人力资源管理。除了上述内容之外,人力资源管理还包含了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指导和控制,最终的目的就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才的最大化利用,完整企业的发展目标。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为了完成医院各项活动,从而发挥人力作用的管理活动。

(二)重要意义。

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可以从如下两方面表现出来:一方面,这是实现医院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复杂的人员力量为医院的人力资源带来了难度,大多数医院的人力资源部门的设立不失为实现对人力资源有效管理的一种主要手段。即使如此,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下,由于在人员选配、管理上存在诸多漏洞,导致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经常出现人员流失的现象,给人力资源部门增加了工作负担,妨碍了医院的进一步发展。人力资源部门优化资源配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弊端,加强对医院人员的管理,促进医院的进一步发展。

另一方面,这是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当前,各种各样医院在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医院竞争主要是在技术、设备、人才、服务上的竞争,其中人才的竞争是医院获得市场竞争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只有获得较高素质的人才,部队医院才能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获得长期发展的生命力。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是市场竞争对医院提出的新要求。

在进行管理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时,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就是要营造一个有助于推进改革计划实施的大环境,这就需要医院内部员工对改革达成共识。如果无法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就无法顺利推进改革。但是从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来看,管理思想相对落后是存在的主要问题,因为在现有的管理方式中,工作人员的压力较小,所以不愿意接受新的管理方式,这样就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只能流于形式。

(二)人才队伍建设落后。

目前,医院的人员岗位相对固定,各个岗位上的人员更新慢,新进人才少,这就使得工作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呈现出年龄较大,职业水平停滞不前的现象,这种失衡的局面无法应对医疗市场中的竞争加大的要求。

(三)工作人员缺乏工作热情,积极性不高。

工作人员缺乏危机意识,在工作的过程中没有尽心尽力,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就可以,质量问题并不放在心上。这是因为医院工作没有形成一个标准明确的管理评判机制。

(一)不断学习,进行思想创新,与时代同进步。

医院管理思想的相对滞后性已经对自身,甚至是整个医疗行业的发展产生了阻碍,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医院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一定要与时俱进,从当前医疗产业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客观认知多元化文化思想以及医疗市场的变化给医院发展带来的挑战,树立危机意识,并坚持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医院的整体竞争优势。同时,人力资源也需要接受新思想,改革醫院落后的运行机制,为医院的改革和创新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建立健全内部的考核机制。

医院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长远发展,就需要在行业内部进行良性竞争,这样才能提高传统医院整体的竞争力。从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在医院内部推动人才考核,形成一片热火朝天的竞争形式。在开展医院工作人员的良性竞争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健全的人才考核机制。第一,在内部定期进行工作考核。对于考评不合格的工作人员责令其加强自我学习,提高业务能力,若连续3次考评不合格则予以淘汰,增加他们的.危机意识。第二,加强人才引进,及时招聘或者引进更有能力的专业人才,保证工作有一定的流动性,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全身心地参与到医院活动的各项工作中来。第三,提高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度,充分认识到提高人才素质对于医院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为工作人员提供固定培训和深造学习的平台,健全人才的培养机制,对正式员工进行思想教育和技术理论指导,增强他们用新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挖掘人才潜力,留得住人才。

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是企业进行人力管理的重要手段,其中最基本的要求就要做到赏罚分明。惩罚的最终目的是让员工明白自身工作的不足之处,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并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自己,避免再次出现类似错误。而对那些为提高医院服务质量做出突出贡献的工作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是人才激励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其最终目的是为了鼓励工作表现优秀的员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同时激励平时表现不佳的员工努力工作,在医院内部营造一种人人奋勇争先的环境,让员工感受到自己的付出具有价值。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医院在进行人才激励时,真正贯彻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政策,这样也有助于保证医疗人才队伍的稳定性。

(四)加强人事部门的管理制度建设。

人事管理是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的主要途径,所以人力资源管理手段的创新改革也离不开人事管理制度建设。例如,某医院开始对聘用制度进行改革,最终实现了全员招聘制,并和编内人员正式签订劳动合同,并为他们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编外人员也开始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初步建立起了稳定和流动相结合,长期和弹性相结合的人员新机制。他们通过对编外人员进行短期培训,清退了不合格的编外人员,实现了用工的规范化,解决了困扰医院的编制外用工问题。

除了上述措施之外,还可以采取对医院的人力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对工作岗位进行合理安排,提高招聘人员的综合素质,实现人才储备等方式来加强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

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3.1.1人是行政管理的主体,医院行政人员素质的高低对于管理活动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完善医院行政管理工作,行政管理人员要不断加强品德、才能、知识等方面的修养和学习,掌握现代行政管理的规律和特点,使每位管理人员成为具有全局意识、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具有良好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全面型优秀管理人才。

3.1.2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学习是提高个人素质的主要途径。对于医院行政管理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教育培训,以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理论水平和管理素养。例如:以全脱产、半脱产或继续教育的形式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系统、规范的培训;组织行政管理人员参加各种类型管理业务知识及能力的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由医院组织人员到外单位短期进修实习培训或请专家教授到医院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专题讲课培训。

3.1.3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强管理的执行力。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助于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组织成员的活性化是当代管理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概念之一[6]。在活性化组织中,管理工作绝不只是简单化的命令和控制,而是要激发职工责任感、增加知识面及释放被约束的创造力,为职工提供做好工作和不断成长的环境。医院领导者应采取物质、精神激励的方式调动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管理人员敢于承担责任、积极开拓创新、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以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增强管理执行力。

3.2完善医院行政管理体制。

3.2.1完善医院内部协调机制,增进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要增强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协调意识,变被动协调为主动协调;因体制原因,医院办公室与决策层是上下级关系,与其他科室部门是平级关系,协调力量和作用有限,可以通过适度授权来增强办公室的协调力量;利用非正式沟通的协调作用满足组织成员社会交往的需要,提供快速、有效的沟通途径;医院各临床科室和职能处室之间必须消除利益壁垒,相互之间积极协作,为完成医院整体的发展目标而努力。

3.2.2有效消除管理职责的“真空”地带。根据管理工作需要,调整各部门内部管理职责,细化管理职责的内容,使每个部门的职责都能够符合组织整体管理和发展需要。定期总结工作中新出现的工作内容,落实到有关部门职责中。尽量避免部门职责交叉,不能避免时应明确主次关系,避免出现工作无部门负责现象。当决策层领导调整和变动时,要及时明确和调整分工,避免因工作失去指导而造成脱节。

3.2.3优化医院行政管理流程。医院行政管理流程设置的原则是在为临床科室提供直接、快速、全面服务保障的基础上,支持、督导和评价临床科室工作,努力为核心流程的效益最大化做贡献。设置行政流程时应充分考虑如何方便临床科室,尽量对临床科室采用“一站化”服务模式,即凡涉及临床科室的工作只需要申报或审批一次即可[7],要严格设置申报或审批时间,避免拖沓。

3.2.4加快推进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培养医院管理职业人团队。对医院现有人力资源状况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分析,充分利用现存人力资本,做到能级对应。以“三角形”模式制定适合医院发展的人才需求计划,为有效实施人才的选拔、配置、教育和培训奠定基础。医院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管理。科学的管理模式、先进的管理体系和行政管理人员良好的素质可以提升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准,塑造良好的医院品牌形象,能够为医院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赢的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电力企业行政管理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对策论文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力企业应在行政管理方面做出不断的创新和改进,目前,电力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模式、方法等仍然滞后于电力企业发展速度,对其进行及时反思和改进势在必行。鉴于此,本文对电力企业行政管理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并就行政管理工作的完善和创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自国家实施电力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电力行业逐步形成了一个在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体系,电力企业不可避免的置身于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中。不可否认,电力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电力企业在适应市场竞争、开展企业化经营、满足社会化大生产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此同时,电力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却依旧延续了电力体制改革前的旧观念和旧方法,为了更好地适应电力市场环境和电力企业的发展需求,及时反思和改进电力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行政管理定位不准确。现有行政管理组织对行政管理工作的定位不准确,导致“服务”、“协调”的工作理念和相关工作内容在现有管理组织内传导不畅,而制约了行政管理工作的整体成效。此外,由于企业文化建设和宣传工作滞后,部分电力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改革面临着较大的阻碍,相关领导和部门对行政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支持不足。

行政管理结构不合理。市场经济环境下,部分电力企业并未审时度势,及时对现有行政管理体系进行创新和完善,甚至于部分企业的行政管理体系长年没有改变,這样在时代不断进步的形势下,管理效率会大大下降。

行政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许多电力企业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行政管理规章制度。部分企业所出台的新的行政管理制度,虽然各方面都有涉及,但在具体执行上却很不理想,很多管理工作只是停留在表面,且部分规章制度延续了以往陈旧的管理理念,可操作性偏低,且制度的权威性和约束性也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最终导致管理效率的下降。

优化行政管理氛围。电力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绝非一蹴而就,因此我们必须为行政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以保证各项行政规章的执行,行政手段的创新能够落到实处,为此应注意以下两点:首先,企业各级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要首先树立科学的管理意识,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对此,企业领导和各级行政管理人员,应有计划地组织企业领导班子宣传教育活动,使企业管理队伍经常反思、和剖析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共同寻找科学的解决对策,以更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其次,应重视企业文化建设,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宣传,培养电力企业全体员工的责任感,提升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根本上优化企业职工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整体修养,进而为电力企业各项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调整行政管理结构。针对目前电力企业行政管理结构臃肿的现状,应结合企业经营、发展目标设定,积极调整行政管理组织结构。对此,首先要精简企业行政管理组织,取消一些所谓的可有可无的岗位,构建紧凑、千练的扁平化管理结构,以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其次,应将“服务”、“协调”理念渗透到各个行政管理层级,本着更好地服务企业发展,和更有效地协调各部门工作的原则,强化行政管理组织内的`沟通与信息传递,以提升管理组织整体效率。

完善行政规章制度。电力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应在遵循国家政策法规和行业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经营情况、组织构架和发展目标、市场定位等因素,制定全面、详细的行政规章制度,将各项行政管理工作的流程、方法、审核指标进行明确和规范。另外,针对行政规章制度执行不力的问题,应制定配套的行政管理监督制度,对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的部门或者个人要进行严肃追究,以保障企业制度的权威性。

提升管理前瞻性。“事后管理”是以往电力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制约该项工作时效性的根源所在。今后,我们应在行政管理工作中渗透危机意识,在认真观察、预测市场发展动态,充分认识市场不确定性因素的基础上,针对企业各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作出提前判断、事前防范,实现全过程化、前瞻性的行政管理。

除此之外,电力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应打破以往墨守成规的局面,在认真执行国家政策和号召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大胆摸索先进的管理方案,避免一味因循守旧。例如:在当前,电力企业间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行政管理工作中应就如何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即如何节约经营、管理成本,如何提升生产、营销成效等问题进行思考和创新。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电力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要进一步完善电力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方法,提升行政管理成效,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对此,电力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应在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认真反思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关键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并有的放矢地予以改进和创新,以不断提升行政管理工作有效性,推进电力企业行政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完善。

公立医院人力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人力资源论文

本文首先对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进行了明确,同时阐述了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披露中需要遵循的相关原则,进而针对信息披露面临相关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最后提出了一系列应对信息披露的对策。

现阶段,国内会计学界对于人力资源会计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同时获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目前现有的一些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在理论以及实际操作方面依然存在较多问题,导致人力资源会计工作无法有效地应用于实践活动中。而人力资源在企业运营中具有极大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不断优化人力资源会计工作,特别是要强化人力资源的会计信息披露。

一、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

第一,就投资者方面来说,人力资源对于企业的发展是一项最具活力、最有创造性的因素。知识经济时代,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人力资源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投资者也更加重视人力资源信息,这也极大地推动了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

第二,就企业管理者来说,以往的会计利用职员薪酬、费用等科目将人力资源相关费用列入企业的各个时期的损益中,但是并没有将人力资源相关投资以及经济效益等信息进行明确的提供,所以难以应对企业管理者在人力资源管控方面的需要。

第三,就国家宏观调控而言,根据人力资源会计相关信息,政府能够对社会整体的人力资源保护以及开发状况,与此同时,政府也可通过税收等形式给予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鼓励,由此使经济发展保持充足的后劲。

第四,就人力资源所有者而言,知识分子对于自身在企业中价值以及经济贡献,希望在人力资源的信息披露中进行更加精准的定位和选择。

二、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则。

因为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披露自身具备一定的特点,所以,在披露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的过程中,需要切实按照一定的信息披露原则以及实际信息情况进行。而有关信息披露原则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真实完整性原则。

会计信息最根本的特性就是真实客观。其真实性常常被视为会计的生命。根据《会计法》规定,会计信息必须绝对真实可靠、完整有效[1]。企业会计制度同样将真实性看作会计信息最重要的一项原则,会计核算工作必须以实际的交易以及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为标准,真实地体现企业当前的经营状况、财务情况以及现金流量。所以,企业就人力资源会计进行报告的过程中,需要为企业提供完整、真实有效的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禁止对某些数据瞒报或者忽略。

(二)谨慎性原则。

人力资源自身具备一定的特殊性,由此在其计量的过程中必然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关于人力资源价值的确定以及计量[2]。人力资源的流动性非常强,由此其计量准确性大大降低,由此在进行人力资源信息披露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谨慎性原则进行。

(三)及时性原则。

会计信息自身的有效性一方面体现在信息的真实可靠,另一方面体现在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上。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规定企业对自身相关信息的披露必须及时高效,尤其是对于企业的发展可能形成极大影响的人力资源变动信息必须在第一时间进行披露,防止给信息使用者形成一定负面影响,妨碍其正常的工作。

(四)重要性原则。

人力和物力资源存在一定的差别,在物力资源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的传统行业,企业对于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可以从简;而对于高新技术行业,人力资源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我们需要对其内部的人力资源信息进行详细的披露。此外,对于不同的项目需要进行区别对待,比如和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存在较大联系,形成较大影响的管理或者技术人员信息,可以单独进行披露,而其他影响力较小的人员可以合并起来进行信息披露。

(五)成本和效益原则。

因为人力资源会计信息需要通过很长时间多个环节才能形成,所以采集以及运用该项信息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站在经济效益的角度分析,会计信息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比付出的成本高,此时的信息才是有效的、有价值的信息。会计信息形成的成本所涉及的内容信息的采集、整理、信息报表的编制、签证审核、信息解析等,此外还可能含有因为相关信息的披露,从而给同行业竞争者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这部分成本需要企业来负责。但是有的情况下也可向财务报表使用方转移,所以在披露人力资源信息的过程中必须切实遵循成本和效益原则,否则得不偿失。

三、人力资源信息披露出现的不足。

(一)缺乏成熟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

关于人力资源的计量以及确认理论界并没有给出一个定论。其一,因为人力资源自身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严格地讲,人力资源并不满足资产确认要求,也不符合资产的定义,也无法有效计量,而根据现有的会计原则只可以近似的定义人力资源为资产。所以,现阶段,人力资源能够定义为企业资产并没有准确的定论。其二,人力资源会计相应的计量模式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当前实行的计量模式多为价值会计模式、人资成本模式、智力资本模式、劳务权益模式、生产剩余模式、当期实现价值模式等六项会计计量模式[3]。模式的不同其自身的特点也不同,其优缺点也较为明显,而国内目前并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科学的计量模式。所以,国内现在缺乏成熟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在进行人资会计信息披露时也必将面临诸多困难。

(二)相关法律保障不健全。

当前人力资源会计很难进一步的推行,一方面是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持,另一方面是欠缺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障。现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已经发布了人力资源会计有关的会计准则,但是国内现在实行的《公司法》《会计法》《物权法》等对于人力资源会计没有过多的涉及。当前实行的会计准则没有详细规定人资信息披露方面的内容,只是在《财务报表列报》使用指南中指出企业报表一般都需要附注人力资源相关信息,具体的披露内容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国内在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披露仍然只是处在理论阶段,并没有相关有力的制度和法律予以保障。

(三)企业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披露动力。

现阶段,国内人力资源信息只是在内部进行简单的披露并不会对外进行公开。《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一些人力资源信息必须纳入披露内容,但是企业自身并没有对信息披露给予正确的认识,自身信息披露动力并不充足,导致信息披露过于形式化,没有实质意义可言。

四、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披露对策。

(一)拓展思维。

根据人力资源会计相关理论分析,各种会计模式主要目的在于核算以及报告,单纯地根据以往的模式对其确认、披露。但是人力资源会计属于一个全新的会计领域,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缺乏成熟理论的时候,盲目套用传统模式必然会出现排斥等现象。现阶段,人力资源会计有关研究工作一直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更多是因为研究人员一直固守传统会计理论,对此我们应当跳出这一怪圈,打破固有思维,找出新的研究途径。人力资源无法符合资产定义,但是从这一角度讲,人力投资可以通过货币进行计量,是企业可以进行控制的'资源,所以也可以将其看作企业资产,不必过于纠结。当前最需要解决的是怎样披露信息才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信息使用者,披露的确认则在其次。关于人力资源计量问题,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成熟经验,采取员工持股比例以及干股策略,这样可以躲开资本计量问题,由此可以对其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模式进行进一步的简化。

(二)确定全面的规章制度。

当前,更多的上市公司了解到人力资源信息披露的价值,但是苦于欠缺相应的制度进行规范,企业的人力资源会计工作没有一定的制度可以遵循,只是简单的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进行。各个企业在进行信息披露的过程中形式多种多样,披露程度差别也较大,人力资源会计工作非常混乱,使得会计信息可比性大大削弱,对于投资决策非常不利。怎样将二者的矛盾进行有效的调和,企业不知从何做起。所以,必须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信息披露制度,进一步规范和管理信息披露工作。

(三)转变企业固有观念。

现在,企业缺乏充足的人资信息披露动力,因为企业管理层更多着眼于眼前的利益,并没有过多考虑长远利益。但是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可以提高投资者对于企业信赖度,由此可以为企业吸引更多的投资,企业可以获得更加充足的资金,推动企业进一步的发展。与此同时,企业对于人力资源培养更加重视,人力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所以,政府需要积极的进行人力资源信息披露宣传工作,引起企业管理层对信息披露的重视,促进企业观念的转变,与时俱进,科学、合理地披露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会计信息[4]。对于人力资源信息企业一直持有保留态度,主要是因为人才稀缺。企业为了防止人才流失而避免信息披露[5]。所以,国家需要积极地进行人才培养,从整体上提升人才专业素养,消除企业顾虑,促进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披露的有效推行。

五、结束语。

综上,当前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越发重要,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披露也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但是目前在国内关于这方面的会计信息披露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对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探讨相关应对措施,使得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更加准确、高效地披露,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充分体现其价值。

基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人才培训存在问题及相关对策建

工会组织在职工群众中的吸引力、凝聚力,直接体现在基层工会的各项工作中。伴随着工会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工会工作逐渐呈现出形式多样化、业务复杂化趋势。在当前进一步严格整肃党风党纪、依法行政、依法治会的大背景下,规范、科学、高效地运用好工会经费,是按照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履行好工会职责,顺利完成工会各项工作的有力保障。作为基层工会组织及财务人员,应尽快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认清并有效解决当前基层企业工会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深入推进工会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中,提升自身素质,全面提升工会财务管理水平。

(一)对工会经费预算管理重视不够。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些基层工会未能按照规定,及时足额地提取缴纳工资总额2%的工会经费。二是有些单位预算编制工作比较粗略,没有根据本单位的'财力状况、工会工作需要和工作重点,科学合理地安排各项资金,只求不编赤字预算、达到收支平衡。三是由于缺乏科学的预算编制意识和实际依据,导致预算执行流于形式,预算执行中不得不根据实际情况多次更改。四是在预算编制中,经费安排向普惠工作倾斜意识不够,突出表现在:一些以工会名义开展的活动仍缺乏普惠性,活动内容局限于传统的吹拉弹唱、打球照相、办节办会等,没有充分考虑当前职工需求的多样化,职工参与度不高。

(二)财务基础工作不完善、不规范。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工会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不具备任职资格。基层工会配备的财务人员多以兼职为主,工会财务专业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有些人甚至不具备基本的平衡、借贷关系等财务基础知识,造成一些工会开支与行政开支界线无法明确划定。此外兼职工会财务人员变更频繁,且无完整、规范的交接手续,导致有些账目衔接出现纰漏,财务管理出现阶段性真空。总体而言,部分基层工会财务人员还难以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财务工作的新要求、新挑战。二是财务基础核算不够规范。部分企业工会财务未开立单独银行账户,工会经费未实行独立核算;财务日常业务处理滞后,有的数月或一年才做一次账;一些基层工会账务处理还处于手工状态,没有实行电算化,有的单位实行了电算化,但账册从未打印;部分基层工会财务人员只以原始凭证登记了“银行存款”和“现金”日记账,没有按照实际发生经济业务事项编制记账凭证;有的单位未按《工会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建立工会明细账和总账账簿,仅以收支流水代替账目,账簿建立、登记不规范等。三是有的工会经费开支未实行工会主席“一支笔”审批制度,而是由行政负责人或企业老板随意行使审批权。

(三)审计监督作用和内部控制系统薄弱松懈。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审计监督作用薄弱。一些基层工会对上级工会的审计敷衍塞责、应付了事;对同级经审监督只局限于汇报工会经费收支完成情况及使用情况,使审计监督不能在工会财务管理实践中和审计广度、深度上发挥作用。二是内部控制系统松懈。突出体现在内控意识淡薄,财务监督机制薄弱,一些单位核算记账与资金收付均由一人完成,缺乏相应的监督和稽核;财务专用章、法人章均由一人保管,取用随意,缺乏相互牵制与制约。由于内控制度不完善,导致一些单位工会经费脱离了内控制度的约束,经费使用偏离了为职工服务和为工会工作服务的方向,令职工不满意,行政不乐意。

二、针对问题的改进建议。

(一)强化预算管理,实现资金有效使用。

一是要严格执行《工会法》第43条规定,基层工会要敦促企业、事业单位及时、足额缴纳工会经费。二是要树立预算管理理念,强化预算约束手段。在预算编制环节,要以“细”为立足点;在预算批复环节,要以“准”为立足点;在预算执行环节,要以“严”为立足点;在预算评价环节,要以“实”为立足点。三是要加强资金使用追踪问效,依法科学理财,在经费预算安排时,要保障送温暖、金秋助学、大病补助及困难职工帮扶资金;要加大对职工法律援助、职业培训、人文关怀、疗休养等普惠化服务的经费支出比例和支出总量。

(二)要加强基层企业工会财务基础核算规范化建设。

一是要抓好基层工会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建设。业务素质是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基础。针对工会财务人员大部分是兼职或转岗人员,专业基础不足等现状,要加大政策法规和实务能力培训。要把《会计法》《工会法》《工会会计制度》等相关财务、业务法规教育作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重点常抓不懈;要加大基础业务知识和操作能力培训,包括会计账务处理、资产管理、账簿登记、凭证装订、档案保管等。二是要抓好基层工会基础财务核算。首先,要加强工会账户管理,严禁将工会账户并入单位行政账户;严禁单位行政将相关资金转入工会账户,作为单位“小金库”支配使用。其次,要依法做好工会经费核算工作,加强对发票真实性、规范性的审核,力促把有限的工会经费用在维护职工权益、关心职工生活、切实为职工办好事、办实事的“刀刃”上;要准确使用会计科目编制会计凭证,据此登记明细账与总账;要按规定编制并提供真实、有效的工会财务报表。三是要做好基层工会财务规范管理。首先在工会经费使用上要坚持:“计划在先,统筹安排,勤俭节约”原则,统筹做好预算编制和执行。其次是经费支出要按照规范程序和要求执行审批流程,要坚持主要领导负总责,预算内收支严格执行工会主席“一支笔”审批,重大支出决策经集体研究决定,把好制度流程关口。最后是工会纪检部门要强化监督检查,以领导干部为重点,以规范和制约权力为核心,建立对工会经费使用管理责任的追究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纠正。对违反工会经费收缴、管理、使用规定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肃责任追究,保证工会财务运行和经费使用合法合规。

(三)切实强化经审会对工会经费的审计监督。

一是各级工会领导班子应自觉接受上级工会经审会的审查审计监督,依照审计结果及整改意见,明确责任,制定措施,落实整改,并将审计或整改结果作为考核、任用和奖惩干部的重要依据。二是各级工会经审会要依照规定职责、权限和程序,对工会经费收支、资产管理情况实施全过程审查监督。要加强对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相关工作的监督力度,对于违反规定的公务活动,或在履行公务中超出规定范围、标准和要求使用工会经费的行为,开展专项检查;要强化对工会资产的审查审计监督,确保工会资产安全、完整、效益;要进一步加强对大额项目经费使用情况的专项审计,防止违纪违规行为的发生。

(四)抓好基层工会内部控制的建设。

一是要健全内控制度。要按照内控原则和要求,结合单位实际,建立各项内控管理制度,包括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等关键制度;要健全相互制约、牵制机制,把内控制度、机制贯彻到各项工会经济活动中,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二是要强化内控制度的执行。要从整体布局入手,在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分工的基础上,形成有效的权力限制、流程控制、岗位制衡机制,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制度,狠抓落实,真正用制度管权,按制度管事,依制度理财,靠制度管人,确保制度的高效、有力执行。

总之,在当今新常态环境下,基层企业工会将面临更多的新问题、新要求,同时也将迎来更多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努力提升工会财务管理水平,在保障工会资金、资产安全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工会经费效能,为工会工作服务大局,为职工享有更多权益提供物质保障,为进一步促进基层工会的各项管理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做出积极努力。

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论文

对于公立医院而言,人力资源是指具有学历、职称的管理人员,或者专业技术人员、后勤人员等。如果按照组织结构和职能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医疗卫生人员;二是工程技术人员;三是行政人员;四是工勤人员。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是采用合适的方法对人力进行配置,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以实现医院的发展目标。简单来说,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选择人才、培养人才、利用人才、留下人才,各个环节相互促进、不断循环。

我国在,颁布了医院卫生体制改革意见,标志着新的医疗改革工作开始了。其中明确提出改革医院内部的运行机制,尤其是人事制度改革、分配激励机制等,以实现多元化的办医体制[1]。当前医疗市场竞争加剧,医院的发展不仅取决于规模大小、服务水平,人力资源也是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可以说,医院之间的竞争,最终落脚点就是人才的竞争。面对当前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公立医院只有分析管理现状、明确管理问题,并实施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才能够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医院的长远发展。

1.管理认识问题。

由于医院服务工作的特殊性,管理人员大多来自临床一线,也就是由医务人员转岗而来,因此真正出自管理专业的人才数量少。这些管理人员具备精湛的医疗技术,但是管理知识、管理方法相对缺乏。针对公立医院的调查研究发现,多数医院管理人员并没有树立人本思想,因此管理意识不强。在管理工作过程中,大多采用人事管理模式,行政色彩强烈,容易造成管理的盲目性、随意性。另外,部分管理人员认为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投入,所带来的利益是看不到的,因此将其当作是一种费用负担,没有看到长远的利益。

2.人才聘用问题。

在医院的人才招聘中,科学的岗位分析、完整的招聘计划,是招聘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合理的招聘能增加人力资源总量,为医院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不合理的招聘则会增加医院成本,对管理效果产生不利影响[2]。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公立医院规模扩大,对于医务人员的需求也在提高。受限于编制因素,医院只能从社会上招聘管理人员,尽管待遇上和编制人员一致,但是流动性大、安全感缺乏,难以全面投入到管理工作中。

3.技能培训问题。

医疗技术水平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进步的,因此对员工开展培训工作,才能满足医疗发展需求。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技能培训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培训才能够弥补不足、完善自我。欧美国家认为,用于员工培训上的资金具有较高价值,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综合效益。对于医院来说,员工的技能培训工作不到位,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同时也阻碍了医院的发展,不利于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另外,部分员工职业意识薄弱,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对于职业前景的认同度低。

4.激励机制问题。

一项针对离职医务人员的调查结果表明,福利待遇差是产生离职意愿的首要因素[3]。我国医院在员工的薪资待遇上,采用平均化的模式,也就是“做多做少一个样”,削弱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虽然目前医院采用绩效工资制度,但工龄、职龄并不能反映出分配制度的优势,没有考虑到员工的业绩和贡献。综合来看,激励机制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没有将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模式有机结合;二是薪资和绩效的关联性不强;三是和其他行业相比,医务人员的现有工资水平较低。

5.文化建设问题。

文化建设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不仅会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同时必须依靠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依靠。由此可见,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够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充分发挥出文化建设的指导性作用[4]。然而当前公立医院的文化建设,精神内容和物质层面分离开来,往往只注重其中的一个领域,难以转化为员工的实际行动。因此,医院文化建设工作刚刚起步,要想向深层次进展,就必须在现状的'基础上实现突破。

1.创新管理理念。

人力资源是公司、企业的核心资源,其他资源则具有附属性,对于公立医院而言也不例外。基于此,医院要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必须具备优秀的人才队伍,其前提是具备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5]。医院领导应该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通过招募人才、培养人才,来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具体到各个科室,科室主任和负责人也应该重视人才作用,推动人才梯队建设。管理人员要树立人力资本理念,也就是将医务人员当作资本要素,在管理工作中突出医务人员的价值,增加人才培养上的投入,继而转化为人力资本。

2.完善薪酬体系。

薪酬体系公平合理,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节约人力成本的同时,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为了实现薪酬体系的公平性,要求薪酬设计期间,一方面做好科学的分析、评价工作,严格遵循按劳分配、同工同酬的原则。另一方面薪酬分配要拉开档次,依据指标是工作岗位、工作态度、工作强度、个人业绩等。另外,还要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适当提高技术骨干、管理骨干分配系数。只有这样,才能肯定员工的劳动价值,继而提高院外人才的吸引力。

3.实施绩效考核。

实施绩效考核,是对医务人员劳动的认同和评价,也是薪酬支付的重要依据。对于医院而言,应该构建科学规范的考核体系,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具体操作如下[6]:第一,考核制度的建立,应该考虑到医生、护士、技术人员、行政人员的类别,继而确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和内容,可以从责任、风险、含金量、工作强度等方面入手。第二,考核工作要具有公平性、透明性,不公考核会引起员工不满,打击工作积极性。第三,重视绩效反馈和改进工作,可以采用面谈的形式,分析员工工作的不足之处,为后续改进提供明确的方向。

4.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制定合适的用人制度,在分析各个科室工作特点和需求的基础上,采用公平竞争的原则选人用人,为技能培训、薪酬待遇等工作打下基础。另外要大力引进人才,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政策扶持,对于潜力大、贡献多、态度正确的员工,在评优晋升时给予倾斜,从而激发员工活力。二是加强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委派医务人员到重点医院、重点科室进行学习,或者邀请专家教授进行业务指导,通过建立重点专业学科,来带动其他专业学科的发展。

5.加强员工培训。

员工的培训工作从两个方面开展:第一,职业规划。依据医院职位结构和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培训方案,了解哪种人才是医院急需的,从而满足医院发展需求。职业规划评估体系的形成,首先要分析医院的发展现状和目标,考虑到职位变动情况;还要针对不同岗位制定评估标准,保证评价的科学性[7]。第二,继续教育。在医院培训的基础上,鼓励员工继续教育,一方面应该落实各项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以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员工在医学专业上继续深造,并将其用于实际工作中,促进医院医疗水平的持续提升。

四、結语。

综上所述,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分析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可见问题集中在管理认识、人才聘用、技能培训、激励机制、文化建设等方面。对此,改进措施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创新管理理念,二是完善薪酬体系,三是实施绩效考核,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五是落实员工培训工作,希望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