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电影读后感(优秀24篇)

时间:2023-12-06 13:15:37 作者:文轩

读后感可以是纯粹的情感宣泄,也可以是对书中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和探讨。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书籍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

观后感红色电影抗日战争

在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牺牲之重、作用之巨,是前所罕见的。通过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国在国际舞台的作用。那么你看过什么抗日战争电影呢?不妨写一下观后感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观后感红色电影抗日战争,希望你喜欢。

看完电影,我思绪万千也想到了自己,嘎子的形象总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嘎子与我虽然是同龄人,拿我和他一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我显得是那么渺小,真是惭愧之极。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我们生活在这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老师、父母对我们关怀备至,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奋发向上呢?哪又怎样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呢?困难和挫折不仅在艰苦残酷的战争年代,同样也会出现我们的学习中,我们只有像嘎子哥一样,勇于挑战困难和挫折,不断努力,才能使逆境变为顺境,从而到达理想的彼岸。

今天,我国已经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回顾过去,我们雄心激扬;盛世年华,我们信心百倍;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沧桑的岁月已留痕,繁华的祖国正兴盛。这片热土早已是天翻地覆慨而?,龙腾虎跃今胜昔了。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国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

牢记苦难的昨天,珍惜美好的今天,建设更好的明天。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我坚信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祖国的明天,天会更蓝;水会更清;空气会更清新;经济会越来越繁荣;人民会越来越幸福;国力会越来越强盛;祖国的明天会更美好;祖国会因为有了我们而骄傲、自豪!

今天早上,我收看了中央6台播出的《鸡毛信》。被主人公海娃的勇敢深深的感动了。

一天早上,海娃住的村庄被鬼子扫荡了。鬼子把海娃抓走当带路的。在这之前,一位八路军队长交给海娃一封鸡毛信,里面装着重要信息。晚上,鬼子们又冷又饿,便把海娃的羊抢走杀了吃,海娃想:幸好领头羊没有被抢走,要不然鸡毛信就完蛋了……。

为了把鸡毛信及时送给张连长,海娃想出了一个办法,“逃走”。凌晨,海娃的计划开始实施,海娃跑呀跑,终于跑到了第一座山,山上有鬼子挥动红旗,海娃也跟挥手。结果,把信甩掉了,海娃过了关以后,便翻山越岭,在休息的时候,发现信已经丢了,他便回去找信,虽然找到了,但又被鬼子发现了,海娃只好硬着头皮回去。第二天,海娃骗鬼子说他知道一条捷径,便带领鬼子走进了山道狭窄的石公山,而鬼子却不擅长走山路,海娃呢?趁机跑了。随后几个鬼子追了上去……。

鬼子越追越紧了,海娃对鬼子喊:“八路军来了。”鬼子便信以为真,等他们反应过来,海娃早已跑远了,正在这危机关头,八路军战士从天而降,把海娃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最后,信安全地送到了张连长手里。接着,张连长发动了攻势,活捉了日本鬼子首领。

看完电影以后,我感觉海娃是个勇敢,机智的孩子,而且有一些办法我们跟本想不出来。有一次我遇到了一件危险事,便大呼小叫,而影片中的海娃在大敌当前时却十分镇定。所以,我们一定要向海娃学习。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8月31日18时,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自治区党委各部、委、办、局干部职工900余人,在自治区党委会议中心二楼礼堂观看了影片《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晋察冀边区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在这次战役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敌后抗日军民,齐心协力,前仆后继,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在《伟大的道路》一书中如此记述:“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战斗日以继夜,一连厮杀了五个月。敌人所有的煤矿、电厂、铁路、桥梁、公路、车辆和电讯都遭到破坏。”当年,聂荣臻元帅在答《抗敌报》记者问时指出,“百团大战”是一个主动的进攻战役,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井陉煤矿被彻底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正”“以战养战”等阴谋计划。敌华北方面军在其作战记录中也承认“此次袭击,完全出乎我军意料之外,损失甚大,需要长时期和巨款方能恢复。”彭德怀元帅曾在自传中写到:这次战役大大提高了华北人民群众敌后抗日的胜利信心,对日寇当时的诱降政策以及东方慕尼黑阴谋以很大打击,给蒋管区人民以很大兴奋。此役也给了投降派又一次打击,提高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的声威,打击了国民党制造所谓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谣言。

由此观之,百团大战的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遏制了妥协投降的逆流。它用事实证明,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抵抗日寇的中流砥柱。百团大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今年8月28日,以此历史事件为背景创作的电影《百团大战》将在全国院线上映。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重点影片,《百团大战》以类型化的电影语言,再现了这段永不磨灭的抗战记忆,弘扬了永不屈服的抗战精神,也提醒今天的中国人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按照中宣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关于组织观看电影《百团大战》的通知要求,作为自治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一项重要活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已经安排组织全区各地、各单位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各族各界人士观看影片。

在笔者看来,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观看电影《百团大战》,感受最强烈的就是全民抗战生生不息的精神。试想,当时我们在那么贫弱的条件下,凭借着坚定的信念赶走战争恶魔,迎来和平天使。但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抗战精神不能丢,我们永远不能忘却那段民族苦难的岁月,永远不能忘却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浴血奋战的前辈英雄,永远不能忘却今日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

由台湾知名女导演郑芬芬执导的电影《畹町桥》在云南省畹町举行开拍仪式。影片将通过一名远征军老兵回国寻亲的故事,追忆远征军滇缅抗战历史。

电影《畹町桥》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远征军的滇缅抗日战场为背景,以一名远征军老兵上官青回国寻亲的回忆为主线,用上官青与远征军连长凌河和当地傣家姑娘玉香3个年轻人在战争中的命运、情感,再现惨烈而英勇的滇缅抗战历史,追忆入缅作战远征军的功绩。

导演郑芬芬说,这次拍摄抗战题材影片,与自己以前的风格不太一样,但是远征军在中国抗日历史上功勋卓著,她希望以电影的视角,讲述一个充满人性内涵和对战争反思的远征军抗战、情感故事,让人们了解远征军入缅作战历史。

畹町桥是中缅两国交界河上的界桥,于1938年抢修滇缅公路时初建,是当时中国对外联系的重要国际交通口岸。1942年,中国十万远征军从畹町桥出境,赴缅作战,抗击日军,在对日作战岁月里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创造了辉煌的抗战历史。

正值“九一八事变”83周年之际,由香港导演吕小龙执导并主演,严歌苓任文学顾问,郑佩佩携女儿原子鏸,搭档老戏骨曾江领衔主演的首部“慰安妇”题材电影《黎明之眼》,今日曝光海报及预告片,影片正式定档9月18日全国公映。影片以真实故事为蓝本,用写实手法全景记录“慰安妇”所受的非人待遇,在揭露日军侵华暴行的同时,更揭开至今仍未被正视和尊重的“慰安妇群体”的生命档案。

全景记录——“慰安妇”群体无法愈合之伤。

1994年,由吕小龙自导自演的影片《地狱究竟有几层》引发各界人士对“慰安妇”历史的关注。20--年间,吕导持续深入研究“慰安妇”问题,面对日本政府“不道歉、不赔偿”的消极态度,以及“慰安妇”相继含恨离世的紧迫现状,他首度聚焦“慰安妇家族伤痛”这一题材,不仅全景呈现出抗日战争年代“慰安妇”这一饱受摧残的悲惨群体,更以跨越祖孙三代的全新视角审视“慰安妇”历史所带给后人难以愈合的情感裂口。导演吕小龙表示:“我曾亲自拜访过一些‘慰安妇’,她们之中不少已经90岁高龄,疾病缠身,晚年生活尤其困苦,更有不少故去的老人等不到日本的道歉,至死不能瞑目。这让我感到时间的紧迫,我们必须要为这些老人做点什么,也必须让国人铭记这段屈辱的历史。”

首搬银幕——定档9.18揭日军侵华暴行。

电影《黎明之眼》最终将上映档期锁定在“9.18国耻日”。主创团队排除万难取得大量史实影像资料,并首次将“慰安妇”这一敏感题材搬上大银幕,承载着强烈的民族情怀。片方负责人表示:“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强迫亚洲妇女充当‘慰安妇’起,83年间这段历史得不到日本的正视,和对军国主义侵略恶行的忏悔。我们看到的反而是篡改历史教科书、解禁集体自卫权、参拜靖国神社、美化‘南京大屠杀’,种.种劣行践踏着中华民族的宽容底线。影片选定9月18日上映,就是想警醒世人,有些历史我们无法忘记、也不能忘记,被日本侵略的屈辱历史就是不能被忘记的。而战争的伤痛,对于女人,比男人更深。《黎明之眼》就将用镜头还原这段更应被正视的‘慰安妇’伤痛史。”

双发海报预告——打开慰安妇的生命档案。

在日前曝光的影片先导预告中,现代场景与黑白影像交互出现,将和平年代下人们的记忆拉回到那段屈辱悲惨的历史中,打开慰安妇群体的生命档案。而同时发布的“黎明之眼”版海报,则透过一只沧桑流泪的眼睛,影射出慰安妇被日军凌辱的凄凉惨象。导演吕小龙透露:“20--年间对‘慰安妇’历史史实的深入研究,让我愈发认定那段历史不应被国人遗忘,更不应被日本扭曲。《黎明之眼》将直面战争对女性肉体和灵魂的双重迫害,同时将片名定名为‘黎明之眼’,也寓意着对未来的殷切希望。虽然战争的痛苦永远留在了人们心底,虽然让日本正视历史问题的道路依旧艰辛而漫长,但对于那些曾被战争伤害的人们,我们始终坚信黑夜总会过去,黎明的曙光将照亮双眼,温暖每颗曾饱受摧残的心。”

昨天我们全校一起观看两部抗日战争《紫日》、《东北归纵队》。

在《紫日》这部电影片中它讲述的是在1945年俄国向日本宣战中的一位俄国女中尉娜莎和中国农民杨玉福、日本女中学生秋叶子在逃亡路上的一切困难险阻。故事一波三折,紧扣心弦,跌宕起伏,虚实并存。在广大的原始森林中,他们经历几次险难之后回到了现实生活中。在森林中,他们因为仇恨几次想杀对方,特别是杨玉福和秋叶子。在秋叶子遇险时,杨玉福几次想让她自生自灭,但由于我国思想传统的深厚影响下,在复杂的心理较量下,最终还是救了秋叶子。故事虚实交换,扣人心弦,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在杨和秋叶子之间的矛盾中,反复地写了杨的复杂心理。杨是个老实的农民,只因在日本侵略军残忍地杀了他的母亲和他的乡亲后。在一次日本扫射中侥幸生存了下来,正好俄国军队来到,和俄国军队一起离开的,却不料,阴差阳错地进入了日本的生活区,遭到日本敌军的反抗。与娜莎一起逃亡,并找了俘虏秋叶子,叫她带他们走出森林。于是故事就这样精彩地展了开来。

我很佩服杨玉福,在敌人面前,他能忍下满腔的仇恨屡次救了敌人的族人。而秋叶子的表现与杨玉福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秋叶子在几次闲下中想杀了杨玉福,但没有机会,有机会时下不了手。但令人婉惜的是秋叶子为了告诉她的族人战争平息了被她的族人杀死了。在这片电影中,三个主人公之间的所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有着很好的借鉴。都反映着在当代的国家的思想传统:杨玉福所代表的是我国以德为思想传统的表现,杨玉福运用得很好;秋叶子所代表的是日本的道德思想以败失尊严为思想传统的'表现;娜莎代表的是俄国军人以服从为思想。一个国家的兴盛主要表现在国民的身上,一个国民所受的文化素质之深浅关系到国家的兴盛。如果国民的文化素质不深,不会关注国家的兴亡,他只会关注自己的生活是否过得好不好。

在片中我也学到了一些常识:例如说在草原上发生大火时,不要顺风而逃,而是在一与火绝缘处用东西保护头部扒以地面。

纪念抗日战争读后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政冶意识形态色彩日益淡薄,人们越来越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包括重新认识那段抗战历史。近年来反映国民党军队抗战历史的影视剧陆续播出,让离那段历史越来越远的今天的人们能更客观全面的了解国共合作抗日争取民族解放的那场伟大战争的真实情况。

这本来是件好事,可偏偏与之相随的是沉渣泛起,混淆视听。一些国民党军队的余孽及共产党的反对者们借机大肆吹嘘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诸如忻口大捷、台儿庄大捷、万家岭大捷、长沙大捷等“一系列”胜利,似乎是这“一系列”胜利造就了抗战的胜利,更有甚者以国民党军抗战消灭日军人数超过共产党军队消灭的日军人数来公开诋毁共产党的抗战主力的功绩,宣称国民党军队才是抗战的主力,是最大的功臣。

这些逆潮还颇有迷惑力,让一些人真的开始认同国民党军队是抗战主力而鄙视共产党是游而不击出工不出力。拿数据一看可不是吗?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八年抗战大小数万次战斗消灭日军合计五十二万多人,而国民党军所谓“正面战潮消灭日军合计七十多万;八路军新四军除了平型关和百团大战外,都是游击战,哪比得上国民党军“一系列”战役的胜利那么“辉煌”啊!而且国民党军抗战中死亡将士远超过中共-军队,也是“铁证”啊!

乍一听似乎很有道理,可要真的将这些证据与抗战时的整体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就会显得及其荒唐和闹剧。

国民党所谓的大捷大多发生在抗战初期,如果将这些大捷按时间及地点排序的话,基本是两条线,一条是从北向南,一条是从东向西,最后都共同指向中国西南地区,即国民政府及国-军沿这两条线大溃败后最后的落脚点。敢情这些大捷是在一路溃败中“创造”出来的,它们既没扭转溃败的战局,更没转化成战略上的胜利对抗战产生深远的影响,除了增加点敌人的伤亡数外,最大的意义就是为国民党军逃跑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对于国民党军在抗战中的伤亡数远大于共产党军队伤亡数,因此国民党抗战的功劳比共产党大的说法,本人更觉可笑。国民党军素质低,战斗力差己是不争的事实,要不然也不会在后来的三年内战中被共产党军消灭八百多万而逃亡中国台湾了。日军是很瞧不起国民党军的,他们对国民党军的战斗配置是1:10,即以一个中队(连建制)或加强中队打国民党军一个团,居然每每得手,令国-军损失惨重。对八路军日军开始也不放在眼里,仍按1:10进行战斗配置,及至屡吃苦头后开始重视,改1:5配置,仍不行,再改1:3配置,改1:1配置,最后不得不说“杀鸡也要用牛刀”。即使这样也还是出现了二千五百多日军将两连八路军当主力部队包围在村庄,激战一天也不能攻克,反让两连八路军趁夜杀出重围。天亮后日军进庄才明白真-相,狂妄的日军无法面对这一现实,一名日军中队长精神崩溃而自杀。

以上可以看出,尽管武器装备和补给上存在巨大差异,国民党军队战斗力却根本比不上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因此死伤人数多就不值得炫耀了。如果共产党军队和日军战亡比是1:1而国民党军是2:1或3:1的话,只能说明国民党军无能,太差劲,应该感到惭愧而不是将之吹嘘为自己功劳大,更何况其所阵亡的人数中还有并不令人尊敬的“水分”在里面。

以南京保卫战为例,当时国民党调集十五万人(多为装备差的杂牌军)守卫南京,可由于准备仓促,且没有坚守的决心,布置不当,指挥混乱,很快失败,高级将领抢先逃离,军队各自溃逃。日军攻打南京时,尚有数万未逃脱的国民党军队放下武器投降,最后被日军象宰羊一样一批批砍头、活埋或作活靶子射杀,这些人当然被作为抗战阵亡将士统计到国民党军的阵亡人数中,并作为比共产党军队死亡的多而证明国民党军队比共产党军队功劳大的证据了。何其荒唐!

将帅无能,官兵素质差,贪生怕死没有必死之决心,甚至于内部争斗借日本人之手消灭杂牌军等等都是造成国民党阵亡数异常的原因,居然把它说成是抗战功劳大的证据,简直是厚颜无耻!

抗日战争电影观后感

翻开中华民族的史册,从各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到八国联军侵华,再到1937年日本鬼子践踏到中国这片土地……一百年来,中华民族被侵略、被侮辱、被欺压,被戴上“东亚病夫”的帽子……侵华战争,多少无辜的中国人被屠杀,被蹂躏,还好现在中国已经翻身了。那么你看过什么抗日电影呢?不妨写一下观后感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抗日战争电影观后感250字,希望你喜欢。

我利用了暑假的时间看了一部红色经典抗日战争片《铁道游击队》。每当想起这首《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眼前便浮现出游击队员们趴火车,打鬼子的情景,想到这些事,我的心对游击队员的精神与勇气而感到自豪与骄傲。

《铁道游击队》这部电影主要叙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鲁南铁路上有一支活跃的游击队,他们专门破坏日本铁路运输,使日军得不到互相照应。游击队员控制了火车头,也牵制了敌人的兵力,有力的打击敌人。在日寇和国民党两派的夹击下,很好的互相配合。他们沉着稳定和破灭不了的执着信念、勇于拼搏的精神,多次阻击了敌人的进攻,最终,他们消灭了鲁南地区上的鬼子,为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看了这部电影感觉无比的自豪,当日军说出‘‘我们失败了。’’中国人民的心是那么的一致,那么的高兴,那么的自豪!如果,人们永远记住抗日战争时期,那么中国人民永远走的是上坡路,中国永远是最伟大的。‘‘中国人是打不死的。’’因为中国人有着不怕困难的精神,才取得了抗日的胜利,这时,我感到骄傲。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时代,但不能真正体会的抗日的辛苦和失去亲人的痛苦。游击队失去生命才换来今天的和平生活,so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不要浪费几百条的性命换来的1分钟,为国效力。最后,我想呼吁:中国是最强大的国家!

《铁道游击队》这部电影对我的启发很大,所以我们更要珍惜现在的生活。

昨天我们全校一起观看两部抗日战争《紫日》、《东北归纵队》。

在《紫日》这部电影片中它讲述的是在1945年俄国向日本宣战中的一位俄国女中尉娜莎和中国农民杨玉福、日本女中学生秋叶子在逃亡路上的一切困难险阻。故事一波三折,紧扣心弦,跌宕起伏,虚实并存。在广大的原始森林中,他们经历几次险难之后回到了现实生活中。在森林中,他们因为仇恨几次想杀对方,特别是杨玉福和秋叶子。在秋叶子遇险时,杨玉福几次想让她自生自灭,但由于我国思想传统的深厚影响下,在复杂的心理较量下,最终还是救了秋叶子。故事虚实交换,扣人心弦,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在杨和秋叶子之间的矛盾中,反复地写了杨的复杂心理。杨是个老实的农民,只因在日本侵略军残忍地杀了他的母亲和他的乡亲后。在一次日本扫射中侥幸生存了下来,正好俄国军队来到,和俄国军队一起离开的,却不料,阴差阳错地进入了日本的生活区,遭到日本敌军的反抗。与娜莎一起逃亡,并找了俘虏秋叶子,叫她带他们走出森林。于是故事就这样精彩地展了开来。

我很佩服杨玉福,在敌人面前,他能忍下满腔的仇恨屡次救了敌人的族人。而秋叶子的表现与杨玉福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秋叶子在几次闲下中想杀了杨玉福,但没有机会,有机会时下不了手。但令人婉惜的是秋叶子为了告诉她的族人战争平息了被她的族人杀死了。在这片电影中,三个主人公之间的所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有着很好的借鉴。都反映着在当代的国家的思想传统:杨玉福所代表的是我国以德为思想传统的表现,杨玉福运用得很好;秋叶子所代表的是日本的道德思想以败失尊严为思想传统的'表现;娜莎代表的是俄国军人以服从为思想。一个国家的兴盛主要表现在国民的身上,一个国民所受的文化素质之深浅关系到国家的兴盛。如果国民的文化素质不深,不会关注国家的兴亡,他只会关注自己的生活是否过得好不好。

在片中我也学到了一些常识:例如说在草原上发生大火时,不要顺风而逃,而是在一与火绝缘处用东西保护头部扒以地面。

正值“九一八事变”83周年之际,由香港导演吕小龙执导并主演,严歌苓任文学顾问,郑佩佩携女儿原子鏸,搭档老戏骨曾江领衔主演的首部“慰安妇”题材电影《黎明之眼》,今日曝光海报及预告片,影片正式定档9月18日全国公映。影片以真实故事为蓝本,用写实手法全景记录“慰安妇”所受的非人待遇,在揭露日军侵华暴行的同时,更揭开至今仍未被正视和尊重的“慰安妇群体”的生命档案。

全景记录——“慰安妇”群体无法愈合之伤。

1994年,由吕小龙自导自演的影片《地狱究竟有几层》引发各界人士对“慰安妇”历史的关注。20--年间,吕导持续深入研究“慰安妇”问题,面对日本政府“不道歉、不赔偿”的消极态度,以及“慰安妇”相继含恨离世的紧迫现状,他首度聚焦“慰安妇家族伤痛”这一题材,不仅全景呈现出抗日战争年代“慰安妇”这一饱受摧残的悲惨群体,更以跨越祖孙三代的全新视角审视“慰安妇”历史所带给后人难以愈合的情感裂口。导演吕小龙表示:“我曾亲自拜访过一些‘慰安妇’,她们之中不少已经90岁高龄,疾病缠身,晚年生活尤其困苦,更有不少故去的老人等不到日本的道歉,至死不能瞑目。这让我感到时间的紧迫,我们必须要为这些老人做点什么,也必须让国人铭记这段屈辱的历史。”

首搬银幕——定档9.18揭日军侵华暴行。

电影《黎明之眼》最终将上映档期锁定在“9.18国耻日”。主创团队排除万难取得大量史实影像资料,并首次将“慰安妇”这一敏感题材搬上大银幕,承载着强烈的民族情怀。片方负责人表示:“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强迫亚洲妇女充当‘慰安妇’起,83年间这段历史得不到日本的正视,和对军国主义侵略恶行的忏悔。我们看到的反而是篡改历史教科书、解禁集体自卫权、参拜靖国神社、美化‘南京大屠杀’,种.种劣行践踏着中华民族的宽容底线。影片选定9月18日上映,就是想警醒世人,有些历史我们无法忘记、也不能忘记,被日本侵略的屈辱历史就是不能被忘记的。而战争的伤痛,对于女人,比男人更深。《黎明之眼》就将用镜头还原这段更应被正视的‘慰安妇’伤痛史。”

双发海报预告——打开慰安妇的生命档案。

在日前曝光的影片先导预告中,现代场景与黑白影像交互出现,将和平年代下人们的记忆拉回到那段屈辱悲惨的历史中,打开慰安妇群体的生命档案。而同时发布的“黎明之眼”版海报,则透过一只沧桑流泪的眼睛,影射出慰安妇被日军凌辱的凄凉惨象。导演吕小龙透露:“20--年间对‘慰安妇’历史史实的深入研究,让我愈发认定那段历史不应被国人遗忘,更不应被日本扭曲。《黎明之眼》将直面战争对女性肉体和灵魂的双重迫害,同时将片名定名为‘黎明之眼’,也寓意着对未来的殷切希望。虽然战争的痛苦永远留在了人们心底,虽然让日本正视历史问题的道路依旧艰辛而漫长,但对于那些曾被战争伤害的人们,我们始终坚信黑夜总会过去,黎明的曙光将照亮双眼,温暖每颗曾饱受摧残的心。”

由台湾知名女导演郑芬芬执导的电影《畹町桥》在云南省畹町举行开拍仪式。影片将通过一名远征军老兵回国寻亲的故事,追忆远征军滇缅抗战历史。

电影《畹町桥》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远征军的滇缅抗日战场为背景,以一名远征军老兵上官青回国寻亲的回忆为主线,用上官青与远征军连长凌河和当地傣家姑娘玉香3个年轻人在战争中的命运、情感,再现惨烈而英勇的滇缅抗战历史,追忆入缅作战远征军的功绩。

导演郑芬芬说,这次拍摄抗战题材影片,与自己以前的风格不太一样,但是远征军在中国抗日历史上功勋卓著,她希望以电影的视角,讲述一个充满人性内涵和对战争反思的远征军抗战、情感故事,让人们了解远征军入缅作战历史。

畹町桥是中缅两国交界河上的界桥,于1938年抢修滇缅公路时初建,是当时中国对外联系的重要国际交通口岸。1942年,中国十万远征军从畹町桥出境,赴缅作战,抗击日军,在对日作战岁月里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创造了辉煌的抗战历史。

1937年8月28日,上海火车南站拥挤的人群中,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一个大约三岁的小男孩正准备上火车。年轻夫妇背着沉重的行李。突然,一声剧烈的警报声伴随着飞机的轰鸣声响起。人群骚动起来“轰-”人们的前方已经冒起了浓烟。只听见有一位年轻人大叫:“快跑呀!日本鬼子轰炸到这里啦!”

人群如遇到地震似地逃跑。一时间车站里只能听见妇女的尖叫声、小孩子和男人的叫喊声。慌乱中,年轻夫妇与三岁孩子挤散了。年轻夫妇的随身行李也不见踪影了。“轰-!”又一个炸弹从天而降,铁轨断成两截,断裂的铁轨向上翘着;天桥塌下来,只见桥上的行人跌落下来。他们张着大嘴,大声的求救声被淹没在隆隆的炸弹声中。几秒钟的时间,昔日人来人往的上海火车南站成了血的海洋。

爆炸声还在不断的响,人已经差不多跑完了,只留下一些和家人失散、跑不动的老人和孩子。在离铁轨比较近的一块空地上,一个三岁小男孩坐在满是血污的地板上哭着。旁边躺着许多惨不忍睹的尸体,一连几个炸弹还在小男孩的身边发出巨响。这个小男孩的未来是生?是死?我真不敢想象。

现在,虽然人们已经步入21世纪,但地球上还有许多地方站或仍未停歇。战争,使别的地区孩子们失去了家园和童年,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失去了幼小的生命。我们渴望和平,我们希望世界不再有战争,不再有痛苦!

今天,我看了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那就是《地雷战》。这部电影讲述的是1942年抗日时期最艰苦的年月,抗日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日本强盗斗争的故事。

那一年赵家庄的民兵赵队长刚学会了使用地雷的本领,当时的黄村还是鬼子一个重要的据点,鬼子还在黄村的周围设了很多据点。弄得赵家庄人心惶惶,都逃进山里了。

“我们”准备用地雷和敌人作战,并准备抢敌人的枪。赵家庄联合其他村子用地雷和鬼子作斗争,并趁敌人被地雷炸的时候趁其不备抢了敌人的枪。这时,“我们”的地雷不够用了,上级发了一些铁雷,“我们”还造了石雷…,又给地雷的打法取了很多名字,如子母雷、连环雷、碎石雷…赵队长还把碎石雷叫做天女散花。

日军调集工兵用了金属探测器,“我们”绞尽脑汁又发明了一种专门对付金属探测器的雷,这种雷十分敏感,只要日军一碰马上爆炸。有一次日军来了,“我们”用了新发明的雷:头发丝雷。“我们”果然再一次炸了日军。后来,日军来偷雷,想搞清雷的结构。“我们”特意给了他们一个延迟爆炸的雷。为了避免踏雷,敌人又想出了一条更毒辣的手段,这就是让老百姓在前面开路。有一次,敌人要出来抢粮,就从驻地附近抓了一些老百姓,强迫他们牵着牲口在前面踏雷开路,敌人跟在后面。为了不伤害群众,“我们”发明了“长藤雷”,前面的群众走后,埋伏的民兵迅速引爆地雷,就这样,敌人被炸,老百姓却安然无恙。“我们”又让其他村的老百姓掐断敌人供给,并教他们埋地雷。

就这样,敌人陆地运粮被地雷炸。海上运粮被民兵发现,民兵又用水雷炸。空中运粮矮了怕被攻击,高了又不能运,运来的大部分都投到民兵那里去了。从此以后,日军天天被炸,死伤无数。最后,民兵们终于获得了胜利。

这时,电影结束了,可我还未缓过神来,依旧沉醉在民兵用地雷炸鬼子的场面上。《地雷战》虽然是一部老电影,但是他们使我收获了很多知识,我也特别佩服他们,因为他们保护了中国的领土,免受其他国家的欺凌,才能有我们现在美好的日子。

纪念抗日战争读后感

纪念抗日战争读后感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纪念抗日战争读后感》的内容,具体内容:作为一个爱国人士再看纪念抗日战争之后又什么感受?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希望能够给大家以启迪。篇1下午我查到了抗日战争的资料。抗日战争是1937年7月至194...作为一个爱国人士再看纪念抗日战争之后又什么感受?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希望能够给大家以启迪。

抗日战争是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进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第29军发动进攻,第29军奋起抵抗。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8月13日,日军又进攻上海,同样遭到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至此,中国结束了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的不正常状况,开始了有组织的全面抗战。

八年抗战中国的损失,抗战胜利后,抗战赔偿委员会作出的《中国责令日本赔偿损失之说贴》指出,沦陷区有26省1500余县市,面积600余万平方公里,人民受战争损害者至少在2亿人以上。自1937年7月7日至战争结束,我军伤亡331万多人,人民伤亡842万多人,其他因逃避战火,流离颠沛,冻饿疾病而死伤者更不可胜计。直接财产损失313亿美元,间接财产损失204亿美元,此数尚不包括东北、台湾、海外华侨所受损失及41.6亿美元的军费损失和1000多万军民伤亡损害。此外,七七事变以前中国的损失未予计算;中共敌后抗日所受损失也不在内。经过中国历史学家多年研究考证、计算得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8月15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951年8月13日,周恩来签署中国人民政府政务院通告,规定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这场战争是血泪的教训,真是可歌可泣,这场战争一直在提醒我们:珍惜和平,勿忘国耻。

篇2李云龙是一个叱咤风云、百战沙场的职业军人,是一个一生都在血与火中搏斗的名将,他的人生信条是: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在战争与和平的时空转换中,他的命运注定要充满悲欢离合—无论是政治生涯还是婚姻、爱情......。

李家坡战斗开始之前,李云龙正在水腰子兵工厂和后勤部长张万和软磨硬泡。李云龙中等个子,长得很均匀,就是脑袋略显大了些,用他自己的话解释,是小时候练武,师傅老让他练头功练得狠了些,净拿脑袋往石碑上撞,一来二去就把脑袋撞大了。李云龙已和张部长纠缠了两个多小时了,不为别的,就是想多弄点边区造手榴弹。这是八路军太行兵工厂的土产。

平心而论,李云龙一点儿也不认为这种土造手榴弹有什么好,比起日军的那种柠檬式手榴弹差得太远啦,边区造的铸铁弹体质量太差,爆炸后有时只炸成两半,弹片的杀伤效果极糟糕,这种玩艺儿在战斗中常耽误事。可话又说回来了,就这种边区造也不可能敞开了供应部队,用李云龙的话说:能拔脓就是好膏药,有总比没有强。后勤部长张万和是李云龙的大别山老乡,在红军时期就是老熟人了,所以说话也随便惯了,似乎彼此不骂几句就太见外啦。张部长说:你狗日的就不像个当兵的,是他娘的商人,心算是黑到家了,我已经多给了你们独立团十箱了,还他娘的贪心不足。我早听别人说后勤部长张万和其实不是大别山人,早先是从山西这边逃荒过去的,我还不信,这回可真信啦,是他娘的抠,这又不是金元宝,你存着想下崽咋的?操,你要不给,老子今天就不走了,你小子还得管饭。

这狗日的哪像个团长?无赖嘛,都像你们团这么软磨硬泡,我这后勤部长就别干啦。行吧,我再给你十箱,得了,你还先别道谢,老子不白给,你得拿东西来换。李云龙眉开眼笑地说:咱穷光蛋一个,连老婆都没有,真要有老婆,就拿老婆跟你换50箱手榴弹。张部长哼了一声挖苦道:啧,啧,你那老婆还不知道在哪个丈母娘肚子里呢,你狗日的还提前预支啦。

再说了,什么金枝玉叶能值十箱手榴弹?美得你吧,老子别的不要,再打仗时,你得给老子弄把日本指挥刀来。李云龙一听便放了心,大包大揽地说:我当是什么宝贝,小菜一碟嘛,刀好办,冈村宁次的刀咱弄不来,弄把佐官的还不难。这样吧。你再给十箱,我顺手再给你弄个日本娘们儿来......去你娘的吧......李云龙哪里知道,他正和张部长纠缠时,日军山崎大队正稀里糊涂地朝八路军太行根据地。日军山崎大队长像那个年代大多数日本男人一样,个子矮矮的、罗圈腿、身材壮实、脖子和脑袋差不多粗细,猛一看像一颗大号的猎-枪子弹。他的脸上带着日本军官惯有的神态:冷酷和坚毅。他是个随时准备为天皇陛下献身的武士,从来没拿自己的生命当回事。一个连自己的生命都不当回事的人,自然就更不会拿别人的生命当回事。所以,这次扫荡,山崎大队没有找到八路军的主力,可漳水、沁河两岸的老百姓可倒了霉,山崎大队一路烧杀,如入无人之境。

篇3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政冶意识形态色彩日益淡薄,人们越来越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包括重新认识那段抗战历史。近年来反映国民党军队抗战历史的影视剧陆续播出,让离那段历史越来越远的今天的人们能更客观全面的了解国共合作抗日争取民族解放的那场伟大战争的真实情况。

力的功绩,宣称国民党军队才是抗战的主力,是最大的功臣。

这些逆潮还颇有迷惑力,让一些人真的开始认同国民党军队是抗战主力而鄙视共-产-党是游而不击出工不出力。拿数据一看可不是吗?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八年抗战大小数万次战斗消灭日军合计五十二万多人,而国民党军所谓"正面战潮消灭日军合计七十多万;八路军新四军除了平型关和百团大战外,都是游击战,哪比得上国民党军"一系列"战役的胜利那么"辉煌"啊!而且国民党军抗战中死亡将士远超过中共-军队,也是"铁证"啊!乍一听似乎很有道理,可要真的将这些证据与抗战时的整体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就会显得及其荒唐和闹剧。

国民党所谓的大捷大多发生在抗战初期,如果将这些大捷按时间及地点排序的话,基本是两条线,一条是从北向南,一条是从东向西,最后都共同指向中国西南地区,即国民政府及国-军沿这两条线大溃败后最后的落脚点。敢情这些大捷是在一路溃败中"创造"出来的,它们既没扭转溃败的战局,更没转化成战略上的胜利对抗战产生深远的影响,除了增加点敌人的伤亡数外,最大的意义就是为国民党军逃跑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对于国民党军在抗战中的伤亡数远大于共-产-党军队伤亡数,因此国民党抗战的功劳比共-产-党大的说法,本人更觉可笑。国民党军素质低,战斗力差己是不争的事实,要不然也不会在后来的三年内战中被共-产-党军消灭八百多万而逃亡台湾了。日军是很瞧不起国民党军的,他们对国民党军的战斗配置是1:10,即以一个中队(连建制)或加强中队打国民党军一个团,居然每每得手,令国-军损失惨重。对八路军日军开始也不放在眼里,仍按1:10进行战斗配置,及至屡吃苦头后开始重视,改1:5配置,仍不行,再改1:3配置,改1:1配置,最后不得不说"杀鸡也要用牛刀"。即使这样也还是出现了二千五百多日军将两连八路军当主力部队包围在村庄,激战一天也不能攻克,反让两连八路军趁夜杀出重围。天亮后日军进庄才明白真-相,狂妄的日军无法面对这一现实,一名日军中队长精神崩溃而自杀。

以上可以看出,尽管武器装备和补给上存在巨大差异,国民党军队战斗力却根本比不上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因此死伤人数多就不值得炫耀了。如果共-产-党军队和日军战亡比是1:1而国民党军是2:1或3:1的话,只能说明国民党军无能,太差劲,应该感到惭愧而不是将之吹嘘为自己功劳大,更何况其所阵亡的人数中还有并不令人尊敬的"水分"在里面。

以南京保卫战为例,当时国民党调集十五万人(多为装备差的杂牌军)守卫南京,可由于准备仓促,且没有坚守的决心,布置不当,指挥混乱,很快失败,高级将领抢先逃离,军队各自溃逃。日军攻打南京时,尚有数万未逃脱的国民党军队放下武器投降,最后被日军象宰羊一样一批批砍头、活埋或作活靶子射杀,这些人当然被作为抗战阵亡将士统计到国民党军的阵亡人数中,并作为比共-产-党军队死亡的多而证明国民党军队比共-产-党军队功劳大的证据了。何其荒唐!对这几万"军人"的死,我们除了表示同情外,却无法对其表示尊敬。他们能称之为英雄吗?他们几万人的死换了一个鬼子的死吗?他们这样的死去有功于抗战、有功于国家吗?"这是沙子堆起来的军队",《我的团长我的团》剧中的台词用在这儿再合适不过了。类似情况国民党战场不止一次地出现过,只是规模大小不同而己。难道就因为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未出现过类似几万人不抵抗任由鬼子杀死的情况,就可以笑话共-产-党军队死的人不够多、功劳不够大吗?将帅无能,官兵素质差,贪生怕死没有必死之决心,甚至于内部争斗借日本人之手消灭杂牌军等等都是造成国民党阵亡数异常的原因,居然把它说成是抗战功劳大的证据,简直是厚颜无耻!

抗日战争电影的观后感

《兰亭》让我们看到电影应该回到文化、回到现实、回到人本,中国电影已经到了重视生活本真而透射时代真义的关口了。

看侯孝贤监制、程晓玲编剧、肖风导演的抗日电影《兰亭》,不由想到:中国电影理应走出去,但首先要走进人心;要入人心需要先有信心,这信心来自于文化精神的坚守。真正的好电影是给人情感律动和精神愉悦的,看了难以忘怀,思绪翻腾,心中激荡起恋恋不舍的情感。《兰亭》就是这样一部独特的作品。

眼下这个年代,电影屈就于行进中的市场化,已经渐渐丧失文化坚守,执着于精神创造变得稀罕。像《兰亭》这样不俯身于娱乐市场法则,是中国电影乃至中国艺术多么需要的沉静个性!被惊心动魄的奇观震撼、走出影院却很少回味的电影太多太多,动感似乎是时代给予的常态,不如此不足以吸引人,但吸引人的同时又有多少能入心动情?危险在于,越来越多的国产电影模仿好莱坞类型片,试图大收回报,遑论收益回报是否实现,大收观众的情感却成为难题。我们珍惜《兰亭》,是珍惜美好的观赏感受:在一种朴素纯净的情态里,不动声色地呈现真切的历史和情感,既触动神经末梢,也触及情感泪腺。在很多宏大的作品变成“神剧”的时候,《兰亭》围绕着小人物的悲欢,却不是写个人小小的哀愁,而是将个性精神和时代氛围巧妙结合,发自内心地书写宏伟历史。

《兰亭》的主人公林耕,一个多少有些江湖气息的小人物,在抗日年代却娶了一个温柔的日本妻子秀代,他试图隐瞒秀代的身份以免她受伤害,却看到亲人兄弟们被无辜屠杀,卷入抗争的被动和最初解救女人的被动一样,都源自中国人骨子里的忠义情感,最终在不能不反抗的心理驱动下,完成了极有代表性的中国百姓的抗争心路。《兰亭》的独特性依存于创作者始终不懈地抗争着电影追逐时潮的趋向,坚守着理解历史大义和理解普通人心的统一:抗战不是儿戏一般的一呼百应,而是被屈辱被压抑之下的揭竿而起。从个性角度看待历史却得到历史真相的呼应,冷静描摹普通百姓的心路历程却恰好排斥了虚无夸饰的浮华表现,贴近人生真实的残酷和抗击残暴行径的高尚都那般栩栩如生。

《兰亭》的独特在风格,在故事,在角度,也在情感表现。导演肖风一贯的风格是奇峻蕴藏于常态、散文诗般的行云流水却高潮迭出。非职业演员让影片一开始就恍如生活之不起眼,战争的危险并非剑拔弩张,呈现的反而是蝴蝶湾的悠然安宁,但正是在这样的常态下暗流潜滋默长,紧张慢慢袭来直至残暴屠杀降临,战争的可怕和反抗的渐生因而让人印象深刻。

故事的奇特之处在于中日人物之间异常的纠葛。林耕原本喜欢日本女孩秀代,她却以自身残疾为由冷酷地拒绝了;日本商人井上落魄时投靠林耕并且信誓旦旦不做军人,最后却成为对自己孩子和中国百姓下毒手的施暴者;秀代爱上林耕和中国,愤怒斥责父亲的残暴,和丈夫一起帮助游击队;林耕原本靠武力谋生江湖,却慢慢卷入抗战大业而英勇捐躯,等等。在初衷与结果大相径庭的演进中,一个传奇般的江南抗战故事发生了。

《兰亭》角度非为一般战争片的轰轰烈烈,而是在舒缓的生活情态、人际纠葛中慢慢展开,凸显侵略暴戾的可怕和人民变为勇士的合理性。中日两国个体身上又巧妙折射了敌友的微妙关系,大到侵略与保家卫国,中到诚信守义与否,小到恩怨德行的把持,等等,都令人信服。

进一步看,《兰亭》将情感沉淀与民族历史的挖掘交融在一起。我们看历史不应该遮蔽毛糙的一面,不应该忽略多样性,人性的复杂在林耕的反抗中体现出来,那既是江南地域独特性使然,又是整个国家的真切折射。守着自己的蝴蝶湾却被侵略打破,护卫着个体私情却不能不投身民族大业的洪流,从“活着就有一切”的信念,到为正义事业哪怕是死也快慰等,表现得都那样自如,情感铺展动人。看到绍兴街巷里弄的老太太不动声色地锤击鬼子兵的沉稳,我们知道当一个民族哪怕是江南那温柔之地的老人都起来反击时,抗战怎么会不取得胜利。当发誓不当军人的井上最终成为侵略者并且杀了抗日义士、杀了亲生女儿时,当守着妻子躲避在世外桃源的林耕最终成为杀敌勇士时,当秀代当着父亲的面说出“你是人类的耻辱”时,影片巧妙完成了个体情感透射时代大义的艺术表达,爱恨的故事鲜活地呈现着时代生活的必然。《兰亭》让我们看到电影应该回到文化、回到现实、回到人本,中国电影已经到了重视生活本真而透射时代真义的关口了。美好来自于真实的情感投入而不是投机的夸饰。不能不惊讶于一个柔弱山水中小人物的情感故事,居然在影片收尾处顺乎情节自然地从池塘泥水中挺立起一群被掩护的抗敌伤员们,这雕塑般的群像就是普通人成为国家精神的象征。所以可以坚定地说:人文情怀的坚守不仅是表现的需要,而且是中国电影应该把守的精神境界!

抗日战争读后感字

我看了《成成烽火》这部电影后有许多感想。

太原城,晋祠旁,有我成成读书郎,明德明理耀长夜……每当我听到着首《青春热血铸辉煌》我就想起来我看过的系列电影《成成烽火》。

作为中国共-产-_建_90周年的献礼影片,电影《成成烽火》真实反映了游击第四支队坚持敌后抗战八年这一历史故事。该剧共十部,讲述了成成中学师生投笔从戎、共赴国难的全过程。

山西太原成成中学成立于1924年,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名校,全校师生以“明德明理、成己成人”为校训。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中共山西省工委三大机关进驻成成中学,周恩来、刘少奇、_-小-平、朱德、彭真、杨尚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留下了战斗的足迹,成成中学成为中国共-产-_领导北方抗日战争的前线指挥部。

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成成中学的四百余名师生在中国共-产-_领导下,投笔从戎,共赴国难。整建制地组成抗日游击队,转战晋西北,进军大青山,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气吞山河的爱国主义华章.

《成成烽火》告诉我们,在任何时候之下,我们不应该放弃理想,而是应该争取实现理想的机会,最重要的,我们要极力保护好自己的祖国,信仰共-产主义,并且誓死不做亡国奴!

想看抗日战争电影观后感

从1937年到1945年,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中国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那么你看过什么抗日题材的电影呢?不妨来写一下你的观后感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想看抗日战争电影观后感,希望你喜欢。

看完电影,我思绪万千也想到了自己,嘎子的形象总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嘎子与我虽然是同龄人,拿我和他一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我显得是那么渺小,真是惭愧之极。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我们生活在这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老师、父母对我们关怀备至,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奋发向上呢?哪又怎样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呢?困难和挫折不仅在艰苦残酷的战争年代,同样也会出现我们的学习中,我们只有像嘎子哥一样,勇于挑战困难和挫折,不断努力,才能使逆境变为顺境,从而到达理想的彼岸。

今天,我国已经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回顾过去,我们雄心激扬;盛世年华,我们信心百倍;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沧桑的岁月已留痕,繁华的祖国正兴盛。这片热土早已是天翻地覆慨而?,龙腾虎跃今胜昔了。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国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

牢记苦难的昨天,珍惜美好的今天,建设更好的明天。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我坚信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祖国的明天,天会更蓝;水会更清;空气会更清新;经济会越来越繁荣;人民会越来越幸福;国力会越来越强盛;祖国的明天会更美好;祖国会因为有了我们而骄傲、自豪!

昨天我们全校一起观看两部抗日战争《紫日》、《东北归纵队》。

在《紫日》这部电影片中它讲述的是在1945年俄国向日本宣战中的一位俄国女中尉娜莎和中国农民杨玉福、日本女中学生秋叶子在逃亡路上的一切困难险阻。故事一波三折,紧扣心弦,跌宕起伏,虚实并存。在广大的原始森林中,他们经历几次险难之后回到了现实生活中。在森林中,他们因为仇恨几次想杀对方,特别是杨玉福和秋叶子。在秋叶子遇险时,杨玉福几次想让她自生自灭,但由于我国思想传统的深厚影响下,在复杂的心理较量下,最终还是救了秋叶子。故事虚实交换,扣人心弦,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在杨和秋叶子之间的矛盾中,反复地写了杨的复杂心理。杨是个老实的农民,只因在日本侵略军残忍地杀了他的母亲和他的乡亲后。在一次日本扫射中侥幸生存了下来,正好俄国军队来到,和俄国军队一起离开的,却不料,阴差阳错地进入了日本的生活区,遭到日本敌军的反抗。与娜莎一起逃亡,并找了俘虏秋叶子,叫她带他们走出森林。于是故事就这样精彩地展了开来。

我很佩服杨玉福,在敌人面前,他能忍下满腔的仇恨屡次救了敌人的族人。而秋叶子的表现与杨玉福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秋叶子在几次闲下中想杀了杨玉福,但没有机会,有机会时下不了手。但令人婉惜的是秋叶子为了告诉她的族人战争平息了被她的族人杀死了。在这片电影中,三个主人公之间的所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有着很好的借鉴。都反映着在当代的国家的思想传统:杨玉福所代表的是我国以德为思想传统的表现,杨玉福运用得很好;秋叶子所代表的是日本的道德思想以败失尊严为思想传统的'表现;娜莎代表的是俄国军人以服从为思想。一个国家的兴盛主要表现在国民的身上,一个国民所受的文化素质之深浅关系到国家的兴盛。如果国民的文化素质不深,不会关注国家的兴亡,他只会关注自己的生活是否过得好不好。

在片中我也学到了一些常识:例如说在草原上发生大火时,不要顺风而逃,而是在一与火绝缘处用东西保护头部扒以地面。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8月31日18时,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自治区党委各部、委、办、局干部职工900余人,在自治区党委会议中心二楼礼堂观看了影片《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晋察冀边区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在这次战役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敌后抗日军民,齐心协力,前仆后继,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在《伟大的道路》一书中如此记述:“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战斗日以继夜,一连厮杀了五个月。敌人所有的煤矿、电厂、铁路、桥梁、公路、车辆和电讯都遭到破坏。”当年,聂荣臻元帅在答《抗敌报》记者问时指出,“百团大战”是一个主动的进攻战役,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井陉煤矿被彻底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正”“以战养战”等阴谋计划。敌华北方面军在其作战记录中也承认“此次袭击,完全出乎我军意料之外,损失甚大,需要长时期和巨款方能恢复。”彭德怀元帅曾在自传中写到:这次战役大大提高了华北人民群众敌后抗日的胜利信心,对日寇当时的诱降政策以及东方慕尼黑阴谋以很大打击,给蒋管区人民以很大兴奋。此役也给了投降派又一次打击,提高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的声威,打击了国民党制造所谓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谣言。

由此观之,百团大战的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遏制了妥协投降的逆流。它用事实证明,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抵抗日寇的中流砥柱。百团大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今年8月28日,以此历史事件为背景创作的电影《百团大战》将在全国院线上映。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重点影片,《百团大战》以类型化的电影语言,再现了这段永不磨灭的抗战记忆,弘扬了永不屈服的抗战精神,也提醒今天的中国人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按照中宣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关于组织观看电影《百团大战》的通知要求,作为自治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一项重要活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已经安排组织全区各地、各单位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各族各界人士观看影片。

在笔者看来,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观看电影《百团大战》,感受最强烈的就是全民抗战生生不息的精神。试想,当时我们在那么贫弱的条件下,凭借着坚定的信念赶走战争恶魔,迎来和平天使。但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抗战精神不能丢,我们永远不能忘却那段民族苦难的岁月,永远不能忘却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浴血奋战的前辈英雄,永远不能忘却今日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

正值“九一八事变”83周年之际,由香港导演吕小龙执导并主演,严歌苓任文学顾问,郑佩佩携女儿原子鏸,搭档老戏骨曾江领衔主演的首部“慰安妇”题材电影《黎明之眼》,今日曝光海报及预告片,影片正式定档9月18日全国公映。影片以真实故事为蓝本,用写实手法全景记录“慰安妇”所受的非人待遇,在揭露日军侵华暴行的同时,更揭开至今仍未被正视和尊重的“慰安妇群体”的生命档案。

全景记录——“慰安妇”群体无法愈合之伤。

1994年,由吕小龙自导自演的影片《地狱究竟有几层》引发各界人士对“慰安妇”历史的关注。20--年间,吕导持续深入研究“慰安妇”问题,面对日本政府“不道歉、不赔偿”的消极态度,以及“慰安妇”相继含恨离世的紧迫现状,他首度聚焦“慰安妇家族伤痛”这一题材,不仅全景呈现出抗日战争年代“慰安妇”这一饱受摧残的悲惨群体,更以跨越祖孙三代的全新视角审视“慰安妇”历史所带给后人难以愈合的情感裂口。导演吕小龙表示:“我曾亲自拜访过一些‘慰安妇’,她们之中不少已经90岁高龄,疾病缠身,晚年生活尤其困苦,更有不少故去的老人等不到日本的道歉,至死不能瞑目。这让我感到时间的紧迫,我们必须要为这些老人做点什么,也必须让国人铭记这段屈辱的历史。”

首搬银幕——定档9.18揭日军侵华暴行。

电影《黎明之眼》最终将上映档期锁定在“9.18国耻日”。主创团队排除万难取得大量史实影像资料,并首次将“慰安妇”这一敏感题材搬上大银幕,承载着强烈的民族情怀。片方负责人表示:“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强迫亚洲妇女充当‘慰安妇’起,83年间这段历史得不到日本的正视,和对军国主义侵略恶行的忏悔。我们看到的反而是篡改历史教科书、解禁集体自卫权、参拜靖国神社、美化‘南京大屠杀’,种.种劣行践踏着中华民族的宽容底线。影片选定9月18日上映,就是想警醒世人,有些历史我们无法忘记、也不能忘记,被日本侵略的屈辱历史就是不能被忘记的。而战争的伤痛,对于女人,比男人更深。《黎明之眼》就将用镜头还原这段更应被正视的‘慰安妇’伤痛史。”

双发海报预告——打开慰安妇的生命档案。

在日前曝光的影片先导预告中,现代场景与黑白影像交互出现,将和平年代下人们的记忆拉回到那段屈辱悲惨的历史中,打开慰安妇群体的生命档案。而同时发布的“黎明之眼”版海报,则透过一只沧桑流泪的眼睛,影射出慰安妇被日军凌辱的凄凉惨象。导演吕小龙透露:“20--年间对‘慰安妇’历史史实的深入研究,让我愈发认定那段历史不应被国人遗忘,更不应被日本扭曲。《黎明之眼》将直面战争对女性肉体和灵魂的双重迫害,同时将片名定名为‘黎明之眼’,也寓意着对未来的殷切希望。虽然战争的痛苦永远留在了人们心底,虽然让日本正视历史问题的道路依旧艰辛而漫长,但对于那些曾被战争伤害的人们,我们始终坚信黑夜总会过去,黎明的曙光将照亮双眼,温暖每颗曾饱受摧残的心。”

今天早上,我收看了中央6台播出的《鸡毛信》。被主人公海娃的勇敢深深的感动了。

一天早上,海娃住的村庄被鬼子扫荡了。鬼子把海娃抓走当带路的。在这之前,一位八路军队长交给海娃一封鸡毛信,里面装着重要信息。晚上,鬼子们又冷又饿,便把海娃的羊抢走杀了吃,海娃想:幸好领头羊没有被抢走,要不然鸡毛信就完蛋了……。

为了把鸡毛信及时送给张连长,海娃想出了一个办法,“逃走”。凌晨,海娃的计划开始实施,海娃跑呀跑,终于跑到了第一座山,山上有鬼子挥动红旗,海娃也跟挥手。结果,把信甩掉了,海娃过了关以后,便翻山越岭,在休息的时候,发现信已经丢了,他便回去找信,虽然找到了,但又被鬼子发现了,海娃只好硬着头皮回去。第二天,海娃骗鬼子说他知道一条捷径,便带领鬼子走进了山道狭窄的石公山,而鬼子却不擅长走山路,海娃呢?趁机跑了。随后几个鬼子追了上去……。

鬼子越追越紧了,海娃对鬼子喊:“八路军来了。”鬼子便信以为真,等他们反应过来,海娃早已跑远了,正在这危机关头,八路军战士从天而降,把海娃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最后,信安全地送到了张连长手里。接着,张连长发动了攻势,活捉了日本鬼子首领。

看完电影以后,我感觉海娃是个勇敢,机智的孩子,而且有一些办法我们跟本想不出来。有一次我遇到了一件危险事,便大呼小叫,而影片中的海娃在大敌当前时却十分镇定。所以,我们一定要向海娃学习。

由台湾知名女导演郑芬芬执导的电影《畹町桥》在云南省畹町举行开拍仪式。影片将通过一名远征军老兵回国寻亲的故事,追忆远征军滇缅抗战历史。

电影《畹町桥》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远征军的滇缅抗日战场为背景,以一名远征军老兵上官青回国寻亲的回忆为主线,用上官青与远征军连长凌河和当地傣家姑娘玉香3个年轻人在战争中的命运、情感,再现惨烈而英勇的滇缅抗战历史,追忆入缅作战远征军的功绩。

导演郑芬芬说,这次拍摄抗战题材影片,与自己以前的风格不太一样,但是远征军在中国抗日历史上功勋卓著,她希望以电影的视角,讲述一个充满人性内涵和对战争反思的远征军抗战、情感故事,让人们了解远征军入缅作战历史。

畹町桥是中缅两国交界河上的界桥,于1938年抢修滇缅公路时初建,是当时中国对外联系的重要国际交通口岸。1942年,中国十万远征军从畹町桥出境,赴缅作战,抗击日军,在对日作战岁月里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创造了辉煌的抗战历史。

抗日战争电影读后感字

当天,影片原型、南平市延平区法院少年庭庭长詹红荔也赶到了首映现场,她说:'邬君梅老师是我特别喜欢的演员,她来扮演电影里的我,让我特别高兴。'观看影片的过程中,詹红荔数次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她表示,邬君梅在戏中的表现十分出色,深情而又准确地诠释了自己。

一部影片的主题思想,决定了其所承载的价值观,而影片主创通过塑造艺术形象、表现社会生活而传达的基本思想,是创作的目标和指南,是一部影片的灵魂。影片《南平红荔》恰是通过新闻之外的视角,将影片的主题思想向最广处扩展,向纵深处开掘。《南平红荔》向观众传递的,一是父母对儿女的亲情。影片中,无论是被害少年母亲的哭诉,还是犯罪少年父母的忏悔,都会深深刺痛观众的神经。二是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的怜爱,对不幸的孩子抱以同情,对失足的孩子施以援手,这种情感发自每一个成年人的潜意识。影片中那些走上犯罪道路的懵懂少年,那些意外夭折的年轻生命,会让每一个观众感到惋惜和心痛!剧中所有人物,无论是法官还是百姓,无论是被害人还是被告人,都有一颗向善的心。这体现了创作者的积极心态:向观众传达正能量,带来对真善美的追求和期盼。

一部影片总体呈现出来的独特个性和鲜明特色,就是这部影片的艺术风格,它充分体现着创作者的艺术感觉和审美趣味。

影片的叙事风格,力求平实、质朴,将影片空间尽量从办公室、法庭拉出来,置于闽北的山水之间,置于一个个案件的庭外工夫之上,展现出一个不停奔波的詹红荔。通过丰富饱满的环境,将高坐在审判庭上的法官,拉回到日常生活中重塑。

在美术上,廊桥、山路、古镇、豆腐铺等大量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的运用,还原了生活本质。另一方面,影片尽力展示闽北特色的景象,廊桥、山门、盘踞于山间的村庄,以诗意的手法体现人物内心。

电影里的詹红荔,是一个真实的人,面对别人的不幸或误解,也会难过委屈,甚至流下眼泪;她是一个善良的人,始终以悲悯眼光对待失足少年及其家人,力所能及地给他们以安慰和帮助;同时,她也是一名充满理性的少年审判庭法官,除了怜悯与疼爱,她更会冷静地运用法律手段去关照失足孩子的未来。

何刚、李成龙、方超3个失足少年的不同命运构成了影片的核心故事。懵懂无知的何刚在多方爱心浇灌下积极接受改造;忧郁内向的李成龙出狱之后没有被人接纳,再次锒铛入狱;一心向上的方超最终无法忍受别人的歧视,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3个孩子的不同命运让人欷歔不已,让观众情不自禁地跟随着他们,牵挂着他们,或喜、或悲、或叹。这3个孩子的故事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从不同侧面推证出詹红荔积极倡导的未成年人轻罪档案封存的重要意义。

短短90分钟内,不同的故事和不同人物的命运得到充分的展示。影片结尾,交代了新刑诉法中引入未成年人轻罪记录封存制度,这'画龙点睛'地展现出一名基层法官以自己的司法实践推动国家立法进程的勇气与努力,恢宏大气的主题得以烘托和升华。

电影《青春雷锋》,是一部试图将“雷锋”请下精神圣坛的传记性电影。影片撷取了雷锋短短20xx年的生命中的最为动人的青春故事,真诚地塑造了一个真实的雷锋,一个闪耀着当代精神的可亲近、可学习的光辉形象,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可以接近的老乡。

虽然如此,让人好奇的是导演、剧组何以万人海选一个“外国人”(外籍华人)出演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神级的雷锋形象?要知道,雷锋的扮演者胡家华,出生于荷兰鹿特丹,成长于德国,据他自己说在接戏之前,他从未了解过这个人物,对他的生平更是一无所知。更加让人感到神奇的是一个“外国人”把雷锋演得“神似”,征服了中国观众,何以成为可能?当然,他似乎与雷锋有有着冥冥中的缘分,他不但与雷锋长的形似,而且他的出生与雷锋的出生相隔51年,他在大荧幕上出演雷锋与雷锋的去世也恰恰相隔51年;再有,他的成功肯定与他对演技的悉心揣摩和向老演员的虚心学习有关。但我以为根本而言毋宁是人类高尚精神的相通。雷锋生于中国,“雷锋精神”却绝非中国独一份的土特产。中国人学习雷锋做好事,西方同样有人无私奉献社会。令人汗颜的是,许多去过国外的人会发现,西方某些国家似乎遍地是雷锋,而中国的雷锋们似乎越来越成为“少数派”。20xx年在东莞来自巴西的老外抓小偷被暴打,却引来数十国人围观,治安员竟称不在服务区;经常见到北京地铁里老外主动为老人、残疾人提包,而他们身边的中国年轻人却无动于衷。非常戏剧性的是,20xx年7月在合肥来自美国的一位小伙在广州闹市区连追四条街抓小偷被誉“洋雷锋”,如此看来,超越胡家华和雷锋之间的国家、民族、宗教、代际的这种神秘力量恰恰在于“雷锋精神”的普世价值性。雷锋所选择的道路也即“雷锋精神”,实在是人类任何一个人类社会实现社会和谐,任何人类个体实现个人价值的必由之路。

《青春雷锋》表现的“雷锋精神”的标本意义还在于它是一条实现“抽象的人”与“具体的人”结合的唯一现实之路。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曾经在其名著《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批判法国大革命中的罗伯斯皮尔等极端革命者只爱“抽象的人”而不爱“具体的人”,是导致法国大革命走向血腥清洗的重要原因。的确,古今中外掌握了道德制高点的人很容易走向“道德绝对主义”,要么抛弃众生,独享高尚的孤独,要么以火与血疯狂改造社会,最终走向反人类的邪路。雷锋有着自己的处事原则与精神追求,但他却以一个现实主义者的高尚情感与冷静理智几近完美地演绎了一个“具体的人”带领一群“具体的人”如何克服人类的缺点从而达到完满,实现幸福的传奇人生。他不但想往彼岸的“理想社会”,而且对此岸的生活充满热爱,感恩社会,珍视生命;他不但爱抽象的“理想的人”而且爱有瑕疵的“具体的人”,不抱怨,不气馁,以其脚踏实地、可亲可敬的现实主义态度与激情飞扬的的浪漫主义情感相结合的巨大榜样力量,感染人,帮助人。

不去品尝生活的苦就不会懂得幸福的真谛。从古至今,有谁没有遭遇过挫折,又有谁没有过不幸的时刻呢?但不论如何,坚强的人都会努力克服艰难而坚持活下去。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显得脆弱。但人只要有毅力和决心,就会发现活着就是幸福。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就是要演绎这种坚忍的“活着”。

《活着》讲述的是中国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个富有家庭里发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夫妇,丈夫富贵,妻子家珍。由于吃喝享乐,沉迷于赌博,富贵最终把家里的财产输得一干二净。父亲因为他的堕落气得生病而死。从此,家破人亡,他们两口子不得不面对苦难的生活。

俗话说:“有果必有因”。富贵家境衰落,他妻离子散的悲剧是他走上堕落的不归路,成日不思进取吃喝赌博的结果。在此之外,还有别的原因吗?是不是他的父亲和妻子不关心他呢?答案是否定的。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富贵固执的本性。他漠视父亲和妻子的多次规劝,执迷不悟,最终致使家境衰败、贫穷潦倒,天天过着痛苦的生活。他曾被国民党抓住并差点丧命;他曾在被别人鄙视的环境中醒悟。也就是在那时候,他才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价值。影片中有一个关于他教训孩子的情节值得我们思考。“小鸡长大会成鹅,鹅长大会成羊,羊长大会成牛。”小鸡怎么能变成鹅呢?或许想告诉孩子,再贫困弱小的人也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吧。是啊!生活虽然不是什么时候都尽如人意,但只要付出努力,拥有信心,明天将会更好。

另外,影片中另一重要的角色家珍又是怎么样的人呢?现在我们来给她作个分析吧。影片中描绘她的部分没有富贵多,可是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个既通情达理又温柔贤惠的妻子。人总是有喜怒哀乐的,家珍有时也生丈夫的气,所以她才在怀孕时带着个哑巴女儿回娘家。可是富贵那时候怎么知道家珍——一个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他,一个夜夜哭泣劝告丈夫不要赌博的妻子正在家乡艰难地供养着孩子,并且期盼着他早点醒悟。要是没有毅力,没有信心,说不定这个柔弱的农村妇女早已经没有勇气生活在这世上了。这个女人的生命是很苦的,也是很坚韧的。怪只怪富贵这个男人不懂得珍惜她,所以他们俩才只能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

这个故事说到这算是告一段落,不过剧情仍未结束。也许导演还要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中国的环境不断在变,人也随着不断地变。但是不论如何,不论发生什么事,活着的人还得活着,在漫漫人生路中品尝酸甜苦辣与喜怒哀乐。

富贵和家珍的故事伴着前进的历史走到中国建国初期。这期间,他们的孩子友庆被春生(他们的老朋友)骑车撞死了。其实春生不会开车,却自以为是,结果。。。。。。。这个可怜的孩子再也没有机会品尝妈妈给他做的12个饺子了。作为编剧,导演,为什么安排了这样一个情节呢?是否想通过加深富贵和家珍的痛苦,来表现他们生活的毅力?我想除此以外,他们还想提醒人们,做事时不要不懂了装懂,否则酿成悲剧再怨天尤人也无济于事了。有庆的死真是令人扼腕叹息啊!

还有一个令人痛心的情节是富贵的女儿在生孩子时也不幸死去了。她的死并不像人们说的那样是由老天爷安排的,我觉得是由当时迂腐的社会观念造成的。我们都知道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让许多知识分子被批判为资产阶级。影片中的医生是个典型的例子。如果给富贵的女儿接生的接生员是个有经验的医生的话,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了。这种情节真令人悲哀愤怒。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死去,身为父母该有多痛苦呀!我原以为富贵和家珍会承受不住孩子死去的打击而丧失理智和生活下去的勇气,可他们却能面对现实,承受苦难,顽强地活着、活着!我深深地被他们的坚强与勇气打动。

《活着》是一部意味深长的电影。富贵和家珍夫妇的人生经历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生活就像是一条路,不总是平坦而笔直的。人只有一勇气、毅力和信心去面对和克服种种的挫折与不幸,体会幸福的不易与甜蜜,才会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活着是一种证明,是一种历练。

文档为doc格式。

纪念抗日战争读后感

可你,是否想过,现在的幸福生活来的?这可是战士用自己滚烫滚烫的鲜血换来的这个代价太大了!今天,让我们来顾过去的点点滴滴吧!

“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的忠贞奖章,“血战台儿庄”的杀敌大刀,“武汉会战”中毙敌3000余人的万家岭大捷中缴获的战利品……抗战初期,国民党数百万军队对日军进攻进行了正面作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速战速决”的美梦。

“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坚持统一战线,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

中国共产党,率先吹响抗战的号角。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推动下,国共两党抛弃恩怨再次走到一起,中华民族全面神圣抗战从此以燎原之势燃烧起来。

战士们就是这样抛头颅,洒热血,用汗水和鲜血换来的新中国。让我们勿忘国耻,好好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将来振兴中华!革命战士永垂不朽!

抗日战争的读后感

只要你听过《松花江上》这首歌,就不会不知道“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日8夜10时20分,日本河本末手中尉率领日本士兵来袭击中国。由于中国-军队缺乏统一指挥,又得不到增援,所以连连败阵。1932年2月5日,哈尔滨沦陷,从此,东北的土地完全在日本军国主义的掌握之中。东北同胞不想做亡国奴,就向关外逃难。没有想到,日军竟在路上拦截、屠杀逃亡的中国难民。

大家知道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吗?那真是一个惊天动地的日子。日本鬼子对我们实行了烧杀淫掠等极其残忍的手段。他们不仅把我们残杀了,而且还把坦克行驶到我们的尸体之上,另外还把尸体抛入长江,不到几天,长江上的尸体堆积如山,腐臭味充满着南京城。残暴的日军还举行了骇人听闻的杀人比赛,有的还因为不清楚谁赢了,还要再杀人。再这段时间中,南京城成了间地狱。

现在我们生活富裕了,丰衣足食,都是先辈们的功劳,我们不该忘记抗日的历史,忘记历史就不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而是一个叛徒。前辈们把历史铭记在心,我们也应永世不忘。

抗日战争的读后感

泱泱大中华之东南海滨,有一弹丸小国,名曰日本。其国土之居民相貌猥琐,身高不足三尺,国人谓之倭寇。其人蜗居孤岛久矣,渐生掠夺之鬼胎。于明朝中叶大肆进击广东、福建等天朝辖区。帝令将军戚继光统兵反击,逐出外患。然倭寇之狼子野心未殆耳。

近代之世界,日本步入工业国家,千疮百孔之旧天朝方拥立新政府。自日本觊觎东三省时日,弱国与强国之殊死对决已然拉开帷幕。m之d,蒋介石之国民党军队,结成统一战线,施以持久战之法,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卢沟桥之英勇不屈,松沪会战之悲壮激烈,台儿庄之英姿飒爽,百团大战之大快人心......实属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之先例。加之万民同心,可谓无坚不摧也!我华夏儿女奋战于前线后方,葬日寇于人民之汪洋大海。历十四余载浴血反抗,终于民国三十四年,倭国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膏药旗徐徐降下中华之最后一寸土地。举国欢庆,国民雀跃,同时思索更多......

三部之巨著,拟八年之传奇,文章既见鲜活之描摹,亦不乏准确资料,字里行间,抛头颅洒热血之中国军人钢铁般形象挥之不去,杀贼报国之沸腾呐喊犹入耳边,冲锋号于枪声中嘹亮,军旗在硝烟里鲜艳。千钧一发之刻,民族尊严与苟延残喘孰轻孰重?番邦之斗胆侵略,乃主权之践踏,生灵之涂炭,民族之轻侮,国家之冒犯,实是悖以道德之不义豪夺,幸甚千千万万民族英雄之壮举,救国民于水火之中!

吾等少年身处盛世,更需刻苦学习,磨砺意志,丰满羽翼,报效中华,不辜勇士以鲜血换来之橄榄枝。愿吾少年负民族伟大复兴之光荣使命,于漫漫征程之上砥砺前行!壮我中华!

纪念抗日战争读后感

抗日战争是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进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第29军发动进攻,第29军奋起抵抗。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8月13日,日军又进攻上海,同样遭到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至此,中国结束了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的不正常状况,开始了有组织的全面抗战。

战争结束时,接收投降日军128万余人,接收投降伪军146万余人关于八年抗战中国的损失,抗战胜利后,抗战赔偿委员会作出的《中国责令日本赔偿损失之说贴》指出,沦陷区有26省1500余县市,面积600余万平方公里,人民受战争损害者至少在2亿人以上。自1937年7月7日至战争结束,我军伤亡331万多人,人民伤亡842万多人,其他因逃避战火,流离颠沛,冻饿疾病而死伤者更不可胜计。直接财产损失313亿美元,间接财产损失204亿美元,此数尚不包括东北、中国台湾、海外华侨所受损失及41.6亿美元的军费损失和1000多万军民伤亡损害。此外,七七事变以前中国的损失未予计算;中共敌后抗日所受损失也不在内。经过中国历史学家多年研究考证、计算得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8月15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951年8月13日,周恩来签署中国人民政府政务院通告,规定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这场战争是血泪的教训,真是可歌可泣,这场战争一直在提醒我们:珍惜和平,勿忘国耻。

李云龙是一个叱咤风云、百战沙场的职业军人,是一个一生都在血与火中搏斗的名将,他的人生信条是: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在战争与和平的时空转换中,他的命运注定要充满悲欢离合—无论是政治生涯还是婚姻、爱情……。

李家坡战斗开始之前,李云龙正在水腰子兵工厂和后勤部长张万和软磨硬泡。李云龙中等个子,长得很均匀,就是脑袋略显大了些,用他自己的话解释,是小时候练武,师傅老让他练头功练得狠了些,净拿脑袋往石碑上撞,一来二去就把脑袋撞大了。李云龙已和张部长纠缠了两个多小时了,不为别的,就是想多弄点边区造手榴弹。这是八路军太行兵工厂的土产。

所以说话也随便惯了,似乎彼此不骂几句就太见外啦。张部长说:你狗日的就不像个当兵的,是他娘的商人,心算是黑到家了,我已经多给了你们独立团十箱了,还他娘的贪心不足。我早听别人说后勤部长张万和其实不是大别山人,早先是从山西这边逃荒过去的,我还不信,这回可真信啦,是他娘的抠,这又不是金元宝,你存着想下崽咋的?操,你要不给,老子今天就不走了,你小子还得管饭。

这狗日的哪像个团长?无赖嘛,都像你们团这么软磨硬泡,我这后勤部长就别干啦。行吧,我再给你十箱,得了,你还先别道谢,老子不白给,你得拿东西来换。李云龙眉开眼笑地说:咱穷光蛋一个,连老婆都没有,真要有老婆,就拿老婆跟你换50箱手榴弹。张部长哼了一声挖苦道:啧,啧,你那老婆还不知道在哪个丈母娘肚子里呢,你狗日的还提前预支啦。再说了,什么金枝玉叶能值十箱手榴弹?美得你吧,老子别的不要,再打仗时,你得给老子弄把日本指挥刀来。李云龙一听便放了心,大包大揽地说:我当是什么宝贝,小菜一碟嘛,刀好办,冈村宁次的刀咱弄不来,弄把佐官的还不难。这样吧。你再给十箱,我顺手再给你弄个日本娘们儿来……去你娘的吧……李云龙哪里知道,他正和张部长纠缠时,日军山崎大队正稀里糊涂地朝八路军太行根据地。日军山崎大队长像那个年代大多数日本男人一样,个子矮矮的、罗圈腿、身材壮实、脖子和脑袋差不多粗细,猛一看像一颗大号的猎-枪子弹。他的脸上带着日本军官惯有的神态:冷酷和坚毅。他是个随时准备为天皇陛下献身的武士,从来没拿自己的生命当回事。一个连自己的生命都不当回事的人,自然就更不会拿别人的生命当回事。所以,这次扫荡,山崎大队没有找到八路军的主力,可漳水、沁河两岸的老百姓可倒了霉,山崎大队一路烧杀,如入无人之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政冶意识形态色彩日益淡薄,人们越来越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包括重新认识那段抗战历史。近年来反映国民党军队抗战历史的影视剧陆续播出,让离那段历史越来越远的今天的人们能更客观全面的了解国共合作抗日争取民族解放的那场伟大战争的真实情况。

这本来是件好事,可偏偏与之相随的是沉渣泛起,混淆视听。一些国民党军队的余孽及共产党的反对者们借机大肆吹嘘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诸如忻口大捷、台儿庄大捷、万家岭大捷、长沙大捷等“一系列”胜利,似乎是这“一系列”胜利造就了抗战的胜利,更有甚者以国民党军抗战消灭日军人数超过共产党军队消灭的日军人数来公开诋毁共产党的抗战主力的功绩,宣称国民党军队才是抗战的主力,是最大的功臣。

这些逆潮还颇有迷惑力,让一些人真的开始认同国民党军队是抗战主力而鄙视共产党是游而不击出工不出力。拿数据一看可不是吗?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八年抗战大小数万次战斗消灭日军合计五十二万多人,而国民党军所谓“正面战潮消灭日军合计七十多万;八路军新四军除了平型关和百团大战外,都是游击战,哪比得上国民党军“一系列”战役的胜利那么“辉煌”啊!而且国民党军抗战中死亡将士远超过中共-军队,也是“铁证”啊!

乍一听似乎很有道理,可要真的将这些证据与抗战时的整体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就会显得及其荒唐和闹剧。

国民党所谓的大捷大多发生在抗战初期,如果将这些大捷按时间及地点排序的话,基本是两条线,一条是从北向南,一条是从东向西,最后都共同指向中国西南地区,即国民政府及国-军沿这两条线大溃败后最后的落脚点。敢情这些大捷是在一路溃败中“创造”出来的,它们既没扭转溃败的战局,更没转化成战略上的胜利对抗战产生深远的影响,除了增加点敌人的伤亡数外,最大的意义就是为国民党军逃跑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对于国民党军在抗战中的伤亡数远大于共产党军队伤亡数,因此国民党抗战的功劳比共产党大的说法,本人更觉可笑。国民党军素质低,战斗力差己是不争的事实,要不然也不会在后来的三年内战中被共产党军消灭八百多万而逃亡中国台湾了。日军是很瞧不起国民党军的,他们对国民党军的战斗配置是1:10,即以一个中队(连建制)或加强中队打国民党军一个团,居然每每得手,令国-军损失惨重。对八路军日军开始也不放在眼里,仍按1:10进行战斗配置,及至屡吃苦头后开始重视,改1:5配置,仍不行,再改1:3配置,改1:1配置,最后不得不说“杀鸡也要用牛刀”。即使这样也还是出现了二千五百多日军将两连八路军当主力部队包围在村庄,激战一天也不能攻克,反让两连八路军趁夜杀出重围。天亮后日军进庄才明白真-相,狂妄的日军无法面对这一现实,一名日军中队长精神崩溃而自杀。

以上可以看出,尽管武器装备和补给上存在巨大差异,国民党军队战斗力却根本比不上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因此死伤人数多就不值得炫耀了。如果共产党军队和日军战亡比是1:1而国民党军是2:1或3:1的话,只能说明国民党军无能,太差劲,应该感到惭愧而不是将之吹嘘为自己功劳大,更何况其所阵亡的人数中还有并不令人尊敬的“水分”在里面。

以南京保卫战为例,当时国民党调集十五万人(多为装备差的杂牌军)守卫南京,可由于准备仓促,且没有坚守的决心,布置不当,指挥混乱,很快失败,高级将领抢先逃离,军队各自溃逃。日军攻打南京时,尚有数万未逃脱的国民党军队放下武器投降,最后被日军象宰羊一样一批批砍头、活埋或作活靶子射杀,这些人当然被作为抗战阵亡将士统计到国民党军的阵亡人数中,并作为比共产党军队死亡的多而证明国民党军队比共产党军队功劳大的证据了。何其荒唐!

将帅无能,官兵素质差,贪生怕死没有必死之决心,甚至于内部争斗借日本人之手消灭杂牌军等等都是造成国民党阵亡数异常的原因,居然把它说成是抗战功劳大的证据,简直是厚颜无耻!

论抗日战争的读后感

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共同的中国梦。在中国_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国人民义无反顾投身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之中。

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铁骨铮铮、视死如归,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民族英魂杨靖宇,狼牙山颠五壮士,铁血军魂刘老庄连就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杰出代表。正所谓“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当然,在这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还有一群为战士们疗伤的医者为战士们进行简单的医疗,而这一切因为白求恩的到来而改变了。

他因为一个小小的医学梦不远万里的来到中国,在硝烟战火中忘我的救治八路军。他为中国献出了他生命中最后的1年零8个月。他在死亡的边缘救死扶伤,他在战火中传递爱与希望。他是白求恩,他如星星之火,照亮前方,他以精湛的医术晚回了战士的生命,他以他的仁爱温暖了一方国土,一切源于梦想。

说到梦想,也许在卖火柴小女孩眼里,梦想是奶奶温暖的双臂;在邓亚萍眼里,梦想是坚持,是心中永不服输的信念,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眼里,梦想是不停地突破和探索,是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创造;在“千手观音”邰丽华的眼里,梦想是聋人可以“听”得到、盲人可以“看”得到、肢残朋友可以“行走”。而正是因为梦想才让中国腾飞。

中国之所以不再是“东亚病夫”,是因为那些英勇牺牲的战士,他们梦想有一天,自己能为祖国战死沙场,让祖国富强;中国之所以在奥运会上大放异彩,是因为那些运动健儿,他们梦想着有一天,自己能获得金牌,为祖国争光;中国之所以能在航空事业取得傲人的成绩,是因为那些航天员和工作人员,他们梦想着有一天能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做出贡献……正是这些有自己的梦,有中国梦,勇敢拼搏的人,使我们的祖国放光发亮。

梦是我们最坚强的依靠,让我们挺到最后一秒,梦是我们用骄傲的青春共同打造,努力是我们的讯号,这就是追逐永不放慢的步调。梦想起航就算是风浪滔天也要努力追梦,不怕前方有再多险阻,筑梦让中国更强。放手翱翔,张开梦的翅膀在此刻,中国梦已无可阻挡。让我们勇往直前,使梦在将来绽放!

激烈抗日战争电影

血战台儿庄。

八百壮士。

南京南京。

浴血太行。

太行山上。

狩猎者。

1、是日本人对我国人民的残酷,激起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

2、在当时日本人少、国小、资源缺乏;。

3、日本铺的战场面积太大,由于长年战争死伤人员太多,能作战的士兵太少;。

4、国内为战争准备物资跟不上战争的需求;。

5、德、意不能有效的支援;。

6、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反侵略战争和全民族解放战争,无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还是在中国历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着伟大意义,从此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振兴。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在外敌入侵时屡战屡败的历史,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从1840年开始,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入侵中国,由于清政府腐败软弱,最后都以割地赔款而告终。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百年来的民族耻辱。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彻底打败了日本这个世界第二号法西斯强国。这是中华民族的胜利,是世界和平民主力量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胜利。

(二)抗日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前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抗战以前,中国在世界上毫无地位可言。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四大国之一。

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是由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它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可以一直冲向中东。”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说:“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面作战。”英国首相丘吉尔说:“如果日军进军西印度洋,必然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因此,1942年1月,26个反法西斯国家的《联合国家共同宣言》,中国作为四大国之一在宣言上领衔签字。1945年4月筹建联合国,会议在美、英、苏、中四大国首席代表轮流主持下进行。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拥有一票否决权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这种国际地位的变化,在中国近代史上是有重要意义的。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挣脱了大部分束缚在自己身上的枷锁,废除了帝国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在1942年以前,苏联宣布放弃沙俄在中国的特权;美、英两国政府也于1942年10月通知中国,表示愿意废除领事裁判权及其他特权(九龙租借权除外)。中国还收回了被日本侵占达半个世纪的中国台湾、澎湖列岛等中国领土,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四)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中华民族从此由衰落转向振兴。

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最危急时刻,被人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华民族终于觉醒了。中国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原来“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中华各界各族人民和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广泛参加的一次全民抗战。海外赤子心系祖国,泰国1000多名华侨司机回国参加军事运输,美国华侨飞行员回国参战……抗战的胜利鼓舞了中国人民,振奋了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五)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根本转折,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由此走向胜利。

《抗日战争》读后感【】

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一本让我印象深刻的书——《抗日战争史》。翻开《抗日战争史》,映入我的眼帘的是连天的炮火、浓烟滚滚的战场。一个个满身鲜血、汗流浃背、奋力拼搏的。八路军战士。无数英雄事迹能够让我们感慨万千,而伟人们的事迹也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传颂。也许正如“距离感产生美”这一句话所说的一样,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我对于那些广为流传的故事不是十分地敏感,而更加喜欢关注的却是一些鲜为人知的小故事、小情节。当中,一封简短的书信《告全军将士书》就让我感触良多。那是发生在淞沪抗战的过程中事情:即将投入战斗的第五军广大官兵,士气高昂,决定与第十九路军团结一致,并肩战斗,抵御暴日侵凌。此时军长张治中特发布的《告全军将士书》中写道:“深望我军将士,人人抱必死之心,以就国家,以救民族。假如日军犹有一兵一卒留我国内,我们的责任即未完成;反之,我们如尚有一兵一卒,必与日军拼命到底。60年前,当中华民族最终夺取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血火淬炼的抗战精神,在历史的星空定格成永恒。

60年后,伟大的抗战精神昭告我们:万众一心,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敢于胜利。

爱国主义旗帜下的大团结、大联合,既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首要前提,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保证。慷慨赴死、不怕牺牲、百折不挠、艰苦奋斗,是伟大的抗战将士留给我们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国难当头,英烈辈出。从杨靖宇、彭雪枫,到佟麟阁、张自忠……无论是共产党员,还是国民党中的爱国将领,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爱国之歌。

勿忘国耻,让我们记住这一段艰难岁月,记住这一首首荡气回肠的英雄之歌。铭记住用鲜血染红的爱国精神。

《抗日战争》读后感【】

“经我们血染的山河,一定永久为我们。所有民族的生存和荣誉,只有靠自己民族的头颅和鲜血才可保持。”一寸山河一寸血,正是抗日战争的真实写照!

1937,南京雨花台,国民革命军第88军营长,罗雨丰。日军猛烈的重炮火力下,罗雨丰所在营仅剩100余人,弹尽粮绝。在一片血光与火光的映照下,罗雨丰营长拿着一支上了刺刀的步枪,“跟我上!”跳出了战壕……南京城沦陷后,两个坦克兵选择了留下,当十几个鬼子经过一辆“报废”的坦克时,坦克炮塔转动了,“咔”,猛地喷出火舌,将民族的仇恨!保家卫国的热血!向敌人喷去。罗雨丰营长在炮声中的怒吼,坦克炮塔无声而又凝重的转动,既是一个时代的悲凉与沉重,也是一个爱国者一个普通人在民族危亡时刻的奋起与反抗!

这样的例子很多,1940的南瓜店,张自忠将军身陷重围,面对扑至眼前的鬼子,将军怒目而视,似乎要喷出火来!面对如此英勇的对手,日军也不得不敬佩,刺杀张自忠将军后,他们将他埋葬,数千日军脱帽肃立半分钟。“若精诚抗敌,决不至于亡于三岛倭奴之手!”这是张自忠将军对自己民族的自信与热爱,是面对强敌是气壮山河的豪气!

抗战时期,千千万万的人象张自忠、罗雨丰、无名的坦克士兵为保家卫国抛头颅,洒热血。大军阀杨森,在凇泸会战中死守阵地,击退日军十几次进攻,直到自己的27集团军所剩不到万人。素以保存实力著称的庞炳勋,在临沂战役中亲自抱枪上阵地,“今日不退日寇,誓言不撤兵!”汪精卫叛国后,本想将军阀龙云拉走,却遭到一顿痛斥。汪精卫不会懂!日本人也不会懂!为什么平时割据一方,鱼肉百姓的大军阀,竟会毫不动摇地抗击他们!在民族大义面前,人人心中有一腔热血,一团热火,都有一份保家卫国,救民族于危亡之中的责任!这就是民族的强大凝聚力,人人都在大喊:“还我河山!”

一寸山河一寸血,这是中国人面对强敌入侵时表现出来的力量。我们称颂这股力量的同时,应该反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因为当时的中国太弱了,在弱肉强食的年代,弱者不会得到怜悯。一寸山河一寸血,既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民族精神,也是我们沉痛的耻辱。所以,在今天,天下和平,人人皆以饱食的年代,我们更应该居安思危,记住这种精神,记住这种耻辱。不忘“一寸山河一寸血”以此来激励我们新的一代,奋勇前进,创造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

抗日战争读后感字

抗日战争在反法西斯世界大战上有很高的地位和业绩。

在中**亲的怀抱里,有多少人洒下了鲜血,留下了多少感人泪下的故事,有黄继光堵枪眼、董存瑞炸碉堡、刘胡兰……,还有小英雄王二小。就让我们回顾一下这令人悲痛的历史吧。

黄继光从小就立志当一名军人,终于,他完成了自己的愿望。就在他们在支缓朝鲜战争时他拉开了他一生最感人的一幕:黄继光所在的团已经占领了许多高地,就在他们要占领最后一个,也是最关键的一个高地时,天已经快亮了。可是,这里太难攻了,战士们屡次攻击,都被打了下来。这时,黄继光挺身而出,要求自己带几个战士去打仗。很快,他得到了同意。黄继光带了两个战士,弓着腰,向高地走去。敌人发现他们了,顿时,子弹像暴风雨一样向他们袭来,他们快速的卧倒,可是一位战士已经被打死了。黄继光和另一位战士只好含着泪向前爬去,子弹越来越密,在他们头上扫来扫去,他们经受不住这样的考验,另一位战士服了重伤,再也前进不了了,这个重任全压在了黄继光的身上。此时此刻,黄继光也多处负伤,但他毫不畏惧,坚强的向前爬。他已经不行了,晕倒了,可他又醒了,顽强的向前爬呀爬,五十米、四十米、三十米、二十米、十米……,越来越近,越来越近。忽然,他站了起来,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了起来!他扑向枪眼,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枪眼。战士们愤怒了,他们像海涛一样涌了上去,占领了高地。

自从反法西斯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许多外国历史文学家都声明,抗日战争只不过是日本侵略中国,中国人民本能的抵抗的小战争,与反法西斯世界大战没有任何关系,况且,没有任何资料能证明抗日战争是反法西斯世界大战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中华儿女怎能安稳的'坐视外人对祖国的羞辱呢?一股强烈的爱国之心使我们站了起来,我国的历史文学家很快做出了应答。他们声明,抗日战争是反法西斯世界大战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抗日战争打乱了日本法西斯的计划,使他们坐立不安。

我认为,中华儿女为了反法西斯大战能够胜利,挥洒了多少鲜血,8年的努力,8年的心血,终于迎来了胜利,深深的打击了日本法西斯,使整个法西斯都大为震撼。倒过头来,反而被人家说是本能的反应,谁听了不会心痛。

自反法西斯大战结束以来,已有整整六十年了。整整六十年,中国无处不被外国人们的话语摧残着;整整六十年,历史文学家间的舌战从不间断;整整六十年,中华儿女无处不为祖国袒护着。

中国,是一个呼吁和平的国家,它纯洁、善良、天真,没有邪恶,没有战争,不是一个天天充满硝烟的国家,为什么为了别人,花费了心血,反而被别人骂,太不合情合理了。我们争夺的并不是那个荣誉,那个地位,我们要的是祖国的尊严,我们要的是祖国可以在别的国家前抬起头来。

爱国的中华儿女们,我们要为祖国的欢呼,我们要为祖国凯歌,我们要为祖国而牺牲。我们还要担负建设祖国、接过维护和平的使命来!

八路军抗日战争电影

国抗日战争题材电影以反映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主旨,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表现抗战艰苦卓绝的伟大历程,体现出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为民族尊严和独立舍生取义、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和百折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路军抗日战争电影,供大家分享。

由中国台湾知名女导演郑芬芬执导的电影《畹町桥》在云南省畹町举行开拍仪式。影片将通过一名远征军老兵回国寻亲的故事,追忆远征军滇缅抗战历史。

电影《畹町桥》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远征军的滇缅抗日战场为背景,以一名远征军老兵上官青回国寻亲的回忆为主线,用上官青与远征军连长凌河和当地傣家姑娘玉香3个年轻人在战争中的命运、情感,再现惨烈而英勇的滇缅抗战历史,追忆入缅作战远征军的功绩。

导演郑芬芬说,这次拍摄抗战题材影片,与自己以前的风格不太一样,但是远征军在中国抗日历史上功勋卓著,她希望以电影的视角,讲述一个充满人性内涵和对战争反思的远征军抗战、情感故事,让人们了解远征军入缅作战历史。

畹町桥是中缅两国交界河上的界桥,于1938年抢修滇缅公路时初建,是当时中国对外联系的重要国际交通口岸。1942年,中国十万远征军从畹町桥出境,赴缅作战,抗击日军,在对日作战岁月里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创造了辉煌的抗战历史。

正值“九一八事变”83周年之际,由香港导演吕小龙执导并主演,严歌苓任文学顾问,郑佩佩携女儿原子鏸,搭档老戏骨曾江领衔主演的首部“慰安妇”题材电影《黎明之眼》,今日曝光海报及预告片,影片正式定档9月18日全国公映。影片以真实故事为蓝本,用写实手法全景记录“慰安妇”所受的非人待遇,在揭露日军侵华暴行的同时,更揭开至今仍未被正视和尊重的“慰安妇群体”的生命档案。

全景记录——“慰安妇”群体无法愈合之伤。

1994年,由吕小龙自导自演的影片《地狱究竟有几层》引发各界人士对“慰安妇”历史的关注。20xx年间,吕导持续深入研究“慰安妇”问题,面对日本政府“不道歉、不赔偿”的消极态度,以及“慰安妇”相继含恨离世的紧迫现状,他首度聚焦“慰安妇家族伤痛”这一题材,不仅全景呈现出抗日战争年代“慰安妇”这一饱受摧残的悲惨群体,更以跨越祖孙三代的全新视角审视“慰安妇”历史所带给后人难以愈合的情感裂口。导演吕小龙表示:“我曾亲自拜访过一些‘慰安妇’,她们之中不少已经90岁高龄,疾病缠身,晚年生活尤其困苦,更有不少故去的老人等不到日本的道歉,至死不能瞑目。这让我感到时间的紧迫,我们必须要为这些老人做点什么,也必须让国人铭记这段屈辱的历史。”

首搬银幕——定档9.18揭日军侵华暴行。

电影《黎明之眼》最终将上映档期锁定在“9.18国耻日”。主创团队排除万难取得大量史实影像资料,并首次将“慰安妇”这一敏感题材搬上大银幕,承载着强烈的民族情怀。片方负责人表示:“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强迫亚洲妇女充当‘慰安妇’起,83年间这段历史得不到日本的正视,和对军国主义侵略恶行的忏悔。我们看到的反而是篡改历史教科书、解禁集体自卫权、参拜靖国神社、美化‘南京大屠杀’,种种劣行践踏着中华民族的宽容底线。影片选定9月18日上映,就是想警醒世人,有些历史我们无法忘记、也不能忘记,被日本侵略的屈辱历史就是不能被忘记的。而战争的伤痛,对于女人,比男人更深。《黎明之眼》就将用镜头还原这段更应被正视的‘慰安妇’伤痛史。”

双发海报预告——打开慰安妇的生命档案。

在日前曝光的影片先导预告中,现代场景与黑白影像交互出现,将和平年代下人们的记忆拉回到那段屈辱悲惨的历史中,打开慰安妇群体的生命档案。而同时发布的“黎明之眼”版海报,则透过一只沧桑流泪的眼睛,影射出慰安妇被日军凌辱的凄凉惨象。导演吕小龙透露:“20xx年间对‘慰安妇’历史史实的深入研究,让我愈发认定那段历史不应被国人遗忘,更不应被日本扭曲。《黎明之眼》将直面战争对女性肉体和灵魂的双重迫害,同时将片名定名为‘黎明之眼’,也寓意着对未来的殷切希望。虽然战争的痛苦永远留在了人们心底,虽然让日本正视历史问题的道路依旧艰辛而漫长,但对于那些曾被战争伤害的人们,我们始终坚信黑夜总会过去,黎明的曙光将照亮双眼,温暖每颗曾饱受摧残的心。”

《一九四二》错了。

电影《一九四二》热映被批反映史实存伪记者核实三大质疑——。

“一段被遗忘的历史,一个必须面对的真相”,以此为宣传语的电影《一九四二》正在热映中,该片描述了1942年到1944年之间,河南省因为天灾人祸发生的大饥荒,引发了不少观影者对那段饥荒岁月的哀痛和反思。

然而最近,一篇题为《戳破〈一九四二〉的伪历史》(以下简称《戳破》)的文章在网上热传,其中指出这部号称还原历史的电影当中,存在诸多错误描述。

记者通过资料查证发现,电影当中确有不够精准甚至错误的描述。

争议一。

当时政府禁止报道?

在电影当中,有这样一段情节:蒋介石因听说《大公报》报道了河南饥荒的事情而大为光火,下令《大公报》停刊三天,并且要重新刊发文章,以正视听。

《戳破》一文指出,当时的国民政府并没有对河南饥荒的事情进行封锁,媒体也在不断报道此事。自1942年8月到1943年2月3日《大公报》被停刊这段时间里,据作者的不完整统计,报道河南饥荒的新闻已多达40余篇。

同时《戳破》提出,当时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王世杰在1943年2月4日的。

日记。

披露,《大公报》被停刊的真实原因是“指摘限制物价之失败”。尽管王世杰在1942年12月7日辞职,但《戳破》一文的作者认为他属于知情人。

记者核实。

新闻管制存在《大公报》被停刊或因豫灾。

根据资料,《大公报》在1943年2月3日、4日、5日被勒令停刊。

昨天下午,记者在国家博物馆微缩胶卷阅览室调看1942年9月到12月的报纸,发现《大公报》至少刊登“豫灾”15次以上,大多刊登在2版或者3版。

同时,在重庆发行的《新华日报》,从1942年年底到1943年上半年,同样有不定期的对河南灾情的报道。各类报道加起来,至少有一百篇以上。

《戳破》一文提到的《大公报》“指摘限制物价之失败”,在1943年2月2日的社论《看重庆,念中原!》中,是和河南饥荒一起提出来的,文中在接近结尾处说:“我们为什么又重复这一段话(指摘限价)?老实说,是因为对河南灾情有感而发。”这篇文章刊发后第二天,《大公报》就遭停刊。

而根据《新华每日电讯》今年9月14日刊发的《1942年河南大饥荒与〈大公报〉“血泪之笔”》,时任《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事后回忆,当时他曾向相关人员询问《大公报》被停刊的原因,证实是因为报道河南灾情。

据此,虽然不同资料的记录有出入,但当时新闻管制还是存在的,而且《大公报》被停刊也不能排除是因报道豫灾所致。

-彭德怀评冈村宁次:很厉害的人值得学习。

-44年冈村宁次的侄子被俘记:被民兵活捉。

-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撼山易撼薛将军难。

-冈村宁次无罪释放之谜:汤恩伯劝蒋介石放他一马。

争议二。

美国记者报道后赈灾才开始?

在电影当中,有一大段情节描述美国记者白修德独自一人深入灾区,采访了大量一线情况,他辗转见到蒋介石后,在他采写的内容的推动下,蒋介石开始下令全面救灾,赈灾粮才开始运往河南。

对此,《戳破》一文指出,白修德的报道刊发之前,赈灾已经全面展开了。

记者核实。

美国记者没来赈灾就已开始。

记者查证发现,根据白修德的回忆录,1942年10月,他第一次听说河南有灾情,并且在没来得及到灾区采访的情况下,他已经在《时代》周刊发表文章,描述灾区情况。

然而记者通过当时的媒体如《新华日报》等的报道发现,赈灾应该从1942年9月就已经开始了,例如当年9月30日就有报道《行政院决议救济豫灾》。

而根据河南省地方史志的描述,从1942年9月到10月间,灾民分类登记、灾情考察等工作已经展开,到1942年底,国民政府已经多次发放赈灾款。

不过,前面提到的《大公报》1943年2月2日的社论中称:“截至本报通讯员上月十七日发信时,尚未见发放赈灾款之事。”

而当时《大公报》记者是亲赴河南采访,其反映的情况也有一定可信性,可见当时至少在某些地方还有赈灾款未发放的情形存在。

由此可见,政府的赈灾工作在白修德去灾区之前就已经开始,在这一点上,影片的逻辑是错误的。

不过当时确实有可能存在白修德的文章刊发前还有赈灾款发放不到位的情况,但这不构成逻辑出错的理由。

另外记者还发现一个小漏洞,那就是白修德并非孤身一人去灾区,而是和好友《泰晤士报》记者福尔曼一起前去,这与影片不符。

争议三。

日军发放军粮救命?

电影临近结尾处,侵华日军的指挥官之一冈村宁次乘飞机视察灾区,并且提出要用军粮赈灾,其目的是收买人心,为其所用。对此刘震云说:“1943年,日本人开进了河南灾区,这救了我的乡亲们的命。”

但《戳破》一文指出,日军并没有主动放粮赈灾。

记者核实。

无日军放粮记录,饿死乡亲的是日本人。

由于影片中要求放粮的人是冈村宁次,其身份为华北方面军司令,其要求发放军粮赈灾,应该是一项政策性措施。不过,记者在其回忆录当中,并未查到相关的记录。

同时,侵华日军相关政策的执行者日伪政府,也没有相关的记录。

按照《一九四二》的原著《温故一九四二》的描述,作者刘震云主要是以他的老家延津出现灾情、饿死大量老百姓为主轴,回溯、展现整个河南省的灾情,并称日军开进河南救了乡亲的命。

然而记者查证发现,延津在1942年灾荒到来之前的1938年就已经沦陷。由此看来,饿死乡亲的也是日军。

质疑者声音。

希望电影正视历史。

专家说法。

靠历史表达观念不可取。

对于电影《一九四二》及其原著《温故一九四二》,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黄道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纯粹是一部虚构的小说,那倒没关系。

问题在于,刘震云在那本书中以发现者自居并叙述历史。“他想表达一个观念——国民党对老百姓太坏。我不想评论这种观念,但是,他把历史当做了他表达这种观念的工具,这就很不可取了。”黄道炫说。

在黄道炫看来,当年灾民的苦痛,和天灾肆虐、生产力低下、政府腐败、日军侵略战争造成的巨大破坏息息相关,从中抽掉任何一点都不足以全面认识。

记者从前天起就试图通过跑娱乐口的同事与华谊公司及刘震云方面联系,但直到今天上午,没有收到来自上述两方的任何回应。

谌旭彬告诉记者,他抱着工作的心态,在首映日便观看了该电影。他对电影本身并没什么意见,但对其事实部分产生了一些看法。关于这部电影的一些史实性问题,有很多网友在微博讨论,也曾向他提问。这也促成他写这样一篇文章,给那些感兴趣的读者。

抗日战争故事读后感

一文叙述了1941的秋天,五位抗日英雄胜利地完成了阻击敌人,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转移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在弹尽粮绝,就要被敌人俘虏时,毅然跳崖,以身殉国,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乐章.

文中这样一个片断令我最感动:五壮士高呼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然后昂首挺胸,迈开大步,相继跳下悬崖.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喊出了中国人的肺腑之声.多么伟大的五壮士啊!他们毫不畏惧,不怕牺牲的崇高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每当回想起五壮士惊人的壮举我就感到非常惭愧.我作为一名少先队员,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在学习上遇到难题就退却,有时甚至就放弃了.而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赴汤蹈火,为国捐躯.我遇到的这点困难与他们相比算得了什么再说正是因为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如果今天我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打退堂鼓,那明天怎么去为祖国做贡献呢我又怎么能对得起先烈们的英灵呢我羞愧万分,不断地责备自己.我们作为新中国的少先队员应该以先烈们的精神为动力,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练就过硬的本领,做跨世纪的接班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五壮士的英雄壮举正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是中华儿女的楷模;他们的英雄气概将浩气长存,他们的英勇事迹流芳百世,永垂不朽……不知不觉,我心中耸立起一座雄伟而庄严的丰碑,上面镌刻着的名字: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让我们永远记住1941年秋日的这一天吧.向我们展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将光照千秋。

《亮-剑》是一篇新派作家退伍军人都梁的处女作,开创全新概念战争小说之先河——“市场化风格的战争故事”,一经推出就博得了广大读者的称赞,成为当代最畅销小说之一。

《亮-剑》作品中的主角——李云龙是一个叱咤风云、百战沙场的职业军人,是一个一生都在血与火中搏斗的名将。他的人生信条是: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在战争与和平的时空转换中,他的命运注定要充满悲欢离合—无论是政治生涯还是婚姻、爱情……。

李家坡战斗开始之前,李云龙正在水腰子兵工厂和后勤部长张万和软磨硬泡。李云龙中等个子,长得很均匀,就是脑袋略显大了些,用他自己的话解释,是小时候练武,师傅老让他练头功练得狠了些,净拿脑袋往石碑上撞,一来二去就把脑袋撞大了。李云龙已和张部长纠缠了两个多小时了,不为别的,就是想多弄点边区造手榴弹。这是八路军太行兵工厂的土产。

平心而论,李云龙一点儿也不认为这种土造手榴弹有什么好,比起日军的那种柠檬式手榴弹差得太远啦,边区造的铸铁弹体质量太差,爆炸后有时只炸成两半,弹片的杀伤效果极糟糕,这种玩艺儿在战斗中常耽误事。可话又说回来了,就这种边区造也不可能敞开了供应部队,用李云龙的话说:能拔脓就是好膏药,有总比没有强。后勤部长张万和是李云龙的大别山老乡,在红军时期就是老熟人了。所以说话也随便惯了,似乎彼此不骂几句就太见外啦。张部长说:你狗日的就不像个当兵的,是他娘的商人,心算是黑到家了,我已经多给了你们独立团十箱了,还他娘的贪心不足。我早听别人说后勤部长张万和其实不是大别山人,早先是从山西这边逃荒过去的,我还不信,这回可真信啦,是他娘的抠,这又不是金元宝,你存着想下崽咋的?操,你要不给,老子今天就不走了,你小子还得管饭。这狗日的哪像个团长?无赖嘛,都像你们团这么软磨硬泡,我这后勤部长就别干啦。行吧,我再给你十箱,得了,你还先别道谢,老子不白给,你得拿东西来换。李云龙眉开眼笑地说:咱穷光蛋一个,连老婆都没有,真要有老婆,就拿老婆跟你换50箱手榴弹。张部长哼了一声挖苦道:啧,啧,你那老婆还不知道在哪个丈母娘肚子里呢,你狗日的还提前预支啦。再说了,什么金枝玉叶能值十箱手榴弹?美得你吧,老子别的不要,再打仗时,你得给老子弄把日本指挥刀来。李云龙一听便放了心,大包大揽地说:我当是什么宝贝,小菜一碟嘛,刀好办,冈村宁次的刀咱弄不来,弄把佐官的还不难。这样吧。你再给十箱,我顺手再给你弄个日本娘们儿来……去你娘的吧……李云龙哪里知道,他正和张部长纠缠时,日军山崎大队正稀里糊涂地朝八路军太行根据地。日军山崎大队长像那个年代大多数日本男人一样,个子矮矮的、罗圈腿、身材壮实、脖子和脑袋差不多粗细,猛一看像一颗大号的猎-qiang子弹。他的脸上带着日本军官惯有的神态:冷酷和坚毅。他是个随时准备为天皇陛下献身的武士,从来没拿自己的生命当回事。一个连自己的生命都不当回事的人,自然就更不会拿别人的生命当回事。所以,这次扫荡,山崎大队没有找到八路军的主力,可漳水、沁河两岸的老百姓可倒了霉,山崎大队一路烧杀,如入无人之境。

《亮-剑》作者用冷静凝重的笔触,刻画了李云龙和他的战友们极其鲜明的性格和十分传奇的故事,读来令你手不释卷,掩卷不能不深思、落泪……。作品中的亮-剑精神对于后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是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抗日战争》读后感

同学们,我们是年轻的一代,是幸运的一代,是幸福的一代。我们的生活可以说是比蜜还甜。但是,当我们享受美味的汉堡包,兴高采烈地迎着朝阳上学时;当我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手捧江苏省免费教科书,聆听老师的教诲时;当我们晚饭后,兴致勃勃地在网络里遨游时……我们是否意识到自己是生活在幸福之中呢?我们不能忘记:这幸福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上帝恩赐的,而是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

周恩来总理曾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读读《抗日战争中的元帅将军》吧!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山河破碎起英雄。读着文章,我仿佛也跟着来到了一九三七年,9月6日凌晨,黑云翻滚,细雨蒙蒙。在一片开阔的田野,几千士兵正翘首以待。这时,刘伯承元帅站了出来,为了民族的存亡,他誓与华北共存亡,并取得了抗战历史上最振奋人心的百团大战的胜利。

碧血丹心昭千古。足智多谋、高瞻远瞩的叶剑英元帅,创办南岳游击干部训练营,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他,一生戎马喧嚣,亮剑总在风雨时。他,总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哪里枪声最激烈,他就赶到哪里指挥,冲锋在前,毫无惧色。他,拯救了无数的生命,也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

浩然正气荡沙场。叱咤风云的杨靖宇将军,小女儿才降生5天,他就离开亲人奔赴战场,从此一去不复返。他指挥部队转战松江南北,打了许多胜仗,威名远扬……后来他被叛徒出卖,遭敌包围,壮烈牺牲,残暴的敌人解剖了他的遗体,发现这位拖着上千之众在冰天雪地中周旋多日的抗联将领,胃里竟然全是草根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其英雄壮举,令敌人骇然!连他们都不得不承认他是“顽强的人”,“不愧是一个将才”!这是何等的英烈啊!

不该淡忘的先烈们,我们要永远铭记于心,弘扬并继承你们的精神。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你们用鲜血和生命浇灌出来的。正如有首歌唱的,“众手浇开幸福花”。

抗日战争故事读后感

抗日战争表现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艰辛历程。读完抗日战争故事,你都有什么感悟呢?来看看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抗日战争故事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就在这几天,我读了一篇关于抗日的故事:《李爱民的抗日故事》,让我深有感触。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八路军的钟营长让他穿过敌人的封锁线去送一封“十万火急”的信。李爱民二话没说,回家赶上心爱的小毛驴,带上草绳和镰刀,把信装进袜子里便出发了。走着走着,他忽然发现前面不远的土堆上有个端着枪的人影在晃动。不好!鬼子的流动哨兵盯上他了。于是,李爱民抓起一把湿牛粪,涂得满身都是,“八格亚路,举起手来!”“不,我是放驴割草的,你们看,那是我割的一堆草,那不是我的小毛驴吗?”李爱民机智地回应。鬼子看他满身是粪,像个放牲口的穷孩子,就放他走了。就第二天深夜,我八路军14团战士和联防民兵一起把这个据点的鬼子全消灭掉了。

是这样英勇的小英雄给了我们这么美好的明天,让我们能在这么美好的中国生活,这来自于成功。在xx年,北京举行了奥运会,我认为奥运会的圆满成功,来自于大家的共同努力和付出,有不知多少人流泪和流汗,奥运会的最终成功,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人掘起。还有xx年的世博会在上海举行,举行的圆满成功,不少外国人都纷纷来观赏,得到了大众的好评。

平如是一个男人的名字,美堂是这个男人的妻子,这本书是平如在美堂过世之后对这一辈子的回忆,从打小开始到遇到美堂,到美堂过世。整本书没有任何华美词汇的点缀,有的是真情的流入,有的是一个老人对人生的诠释,有的是铅华落尽后的平常,有的是让我们这些晚生对人生真谛的感悟。

老人这辈子是不虚此生的,经历总是美好的,人生的经纬度因为经历而更加完整。孩童时期的平如是大户人家的少爷,他经历过富家子弟的日子。他喜欢丰子恺的画画风格,当自己八十多岁的时候开始描摹丰大师的作品,学习画画,然后把对儿时的一些记忆画出来,让我们这些晚生也能生切了解属于那个时代的一些文化。

平如和美堂是媒妁之言的婚姻,他们的相见、恋爱、结婚,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平常常。柴静有一次问老人:“第一次见到美堂,觉得美吗?”老人如实回答:“那时觉得女孩子都是好看的。”相亲结束,平如带着几张美堂的照片回部队,继续战争,那时候他站在船头,看滚滚长江上波光,觉得他自己的命从此轻慢不得,因为生命中多了一个人,他还拿着照片给他的战友们看,这些点点滴滴是多么的幸福。真正的感情就是如此,不需要太多的誓言,太多的物质,真正爱一个人会把他放在心上,而不是嘴上。

有人说夫妻之间吵吵闹闹才是正常的,貌似两个人在一起肯定会吵架、吃醋、相互折磨,美其名曰“在乎”,我不这么认为。老人回忆说他记忆中只有和美堂吵过一次,老人说那时候年轻气盛,之后就在也没有争吵。两人彼此不说话,过了两三个小时,他过去拉她要劝解,没想到美堂倒噗哧一声笑了起来。我觉得爱一个人是信任和包容,而不是占有、比较。今天我爱你多一点,明天你一定要爱我多一点,我觉得这样爱情是交易,付出计较回报,所有世间美好的东西都会打折。

平如说:“看电视,一个男的也五六十岁了,跟老伴儿吵架了,这个男的说他老婆如何如何不好。她没你文化高,她智商不如你,你的逻辑好,你会分析,她不会分析,她讲不出理由,她对你好的时候你想过没有。你有理,可是你无情。”这是一种暖暖的智慧,这是一种包容和谅解。活着本来就不要太多的斤斤计较,当下的得失,如果把时空无限拉长以后,谁得谁失谁知道。活着,爱着就好。

暑假一开始,妈妈就给我买了一本《抗日英雄小故事》,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其中"同仇敌忾,血战宝山"--记凇沪战场抗日英雄姚子青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我们就离宝山不远,没想到英雄就在我们身边,我请求妈妈带我去他们牺牲的地方看一看.妈妈爽快地答应了.

我们走进宝山临江公园,一棵棵参天大树映入我们眼中,里面有银杏树和柳树.我急忙四处张望,寻找书中写的那片草丛.果然在公园西首的大草坪上我找到刻有"姚子青营抗日牺牲处"绿色大字的天然巨石,站在纪念碑旁我仿佛听到姚子青慷慨激昂的演讲,仿佛看到全营士兵英勇地与敌人肉搏拼杀,以钢铁般的意志铸成的防线把敌人拦截在城垣之外的景象.站在这片绿草如茵的土地上,我不会忘记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是他们用身命换来的只有国家富强了才不会被人欺负.

我们要珍惜革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和平和幸福的生活,努力学习.长大以后建设祖国,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奋斗.

《抗日战争》读后感【】

《铁道游击队》是讲述一个真实的抗日故事。1939年在鲁南铁路沿线有一支铁道游击队。他们扒飞车、抢机枪、撞火车、炸桥梁。他们破坏日军铁路运输,有力的打击了敌人。

我们的军队非常勇敢、机智。由于他们想要有一把枪,就想了一个办法:装成日本鬼子的样子,帮日本鬼子运枪。火车开了,大队长爬上火车,把枪扔下火车,再跳下火车。就这样,他们一不花钱,二不被日本鬼子发现而得到了枪。

正如,影片主题歌是这样唱的:“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到。”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

我想,我们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管谁来欺负我们,都要勇敢、机智的面对和还击,把他们赶出去。

《抗日战争》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抗日故事》,看后,我万分激动。

《抗日故事》里讲述的每一个故事都是那样的惊心动魄,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狼牙山五壮士》将抗日战士们的英雄气概、日军的滔天罪行尽显在眼前。

1938年10月上旬,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一部在牡丹江地区乌斯浑河渡口准备渡河时遭遇日伪军的猛烈攻击,这时,准备渡河的妇女团八名女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渡河,毅然放弃了渡河,与日伪军展开激战。她们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使部队主力得以迅速摆脱敌人攻击,但是他们被敌人围困在河边,在没有子弹的情况下,她们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她们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乌斯浑河,集体沉入江底,壮烈殉国。

这些抗日英雄为了祖国的自由,为了祖国美好的明天,他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英勇奋斗。所以,每当我看到五星红旗的时候,都会想到这是用抗日英雄们的鲜血染红的;每当想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每当我戴上红领……我就会觉得很幸福,很自豪,我们要从小学好本领,长大后去创造更美的未来。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电影

优秀的抗日题材电影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同时弘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歌颂革命烈士们的英勇无畏——既有艺术性,也有着教育宣传意义。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电影,供大家分享。

由导演许鞍华执导的电影《明月几时有》将登陆全国各大影院,与观众见面。这部集结了周迅、彭于晏、霍建华、郭涛、黄志忠、蒋雯丽、梁家辉、鲍起静等众多实力派演员的良心之作,齐聚多位影帝影后,向观众讲述了香港社会中平凡小人物的英雄故事。演员黄志忠在影片中首次挑战文人墨客的角色,穿上西装、戴上眼睛,演绎了在战争中流亡的学者、政治家邹韬奋,干净利落的发型,不仅突出了文人的斯文儒雅,还显得整个人神清气爽,平添了几分帅气。

据了解,该片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在香港抗日的大背景下,描述了热血抗战的小人物不平凡的经历与付出。在以往的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中,黄志忠一直都是扮演冲锋陷阵的战士、军官或者将军的角色,与漫天飞舞的硝烟战火零距离接触。这次,在电影《明月几时有》中,他不上战场,拿起纸笔,诠释了饱受战争苦楚的文人,在抗日小分队的护送下,进行了大逃亡,在路上与郭涛饰演的茅盾先生以及其太太(蒋雯丽饰演)相互扶持、相互依靠,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终点。片中,黄志忠戴着圆形眼睛,模样斯文有礼,所有的情绪在眉眼中流露,受到了提前观影的影迷的夸赞。

自古道婊子无情,戏子无义,坊间这句老话,说的是旧社会把人分成三六九等,除了社会偏见,实际上说“婊子”与“戏子”为了生存而没有气节,但有一部电影却展示面对民族危亡时这群人的大义凛然,为救他人勇敢献出自己,面对危难勇于承担。这部剧就是《金陵十三钗》。

一部电影见证中国抗战的辛酸。

金陵十三钗。

《金陵十三钗》是20xx年张艺谋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并执导的战争史诗电影。影片筹备4年,投资6亿元人民币。瞄准全球市场,首度邀请好莱坞战争特效团队和一线影星克里斯蒂安·贝尔加盟,并启用数十位新人出演。于20xx年12月15日在中国上映,获得国内普遍好评,口碑令其票房不断攀升,在国内累计取得6.2亿人民币的票房,该片是20xx年国产电影票房冠军。

一部电影见证中国抗战的辛酸。

本片讲的是在1937年南京沦陷,只有一座天主教堂暂时未被占领,教会学校女学生、秦淮河畔风尘女子、军人和伤兵,还有一个美国人约翰,都先后进了教堂。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他们共同面对一场生死浩劫,产生了各种各样奇妙的感情。然而,教堂也不是永远的净土,暂时的宁静很快被打破——日军冲进教堂并且发现了女学生,殊死抵抗的军人在千钧一发之际开枪救女学生,英勇牺牲。

一部电影见证中国抗战的辛酸。

一部电影见证中国抗战的辛酸。

战争中最悲惨的牺牲总是女性。女性是征服者的终极战利品。女性承受的痛苦总是双倍的。并且无论在何种文化里,处女都象征一定程度的圣洁,而占领者不践踏到神圣是不能算全盘占领的。这就是男性游戏——战争致于女性的悲剧。

一部电影见证中国抗战的辛酸。

面对残酷的战争,这一群人让我们看到了民族的脊梁,我们会沿着他们的道路勇敢前行。

与新中国同年诞生的《中华女儿》,是我党直接领导建立的电影基地——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于创办之初拍摄的。它取材于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东北的“八女投江”壮举,再现了八位抗联女战士为牵制敌人掩护主力,与日军血战到底决不屈服,最后集体殉国的英雄业绩。初涉人民电影事业的艺术家,满怀虔诚地将她们的动人事迹搬上银幕,使之成为新中国第一部抗日题材的影片。影片生活气息浓厚,表演朴素真实,情节激动人心,有颇强的艺术感染力量,曾在第五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荣获“自由斗争奖”。

“夺下这个碉堡来”

《中华女儿》的诞生,源于中共中央宣传部于1948年11月发出的《关于电影工作给东北局宣传部的指示》。这一实际成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纲领的文件,是对创建伊始的东北电影制片厂。

工作计划。

的批复,对电影创作等提出了明确的思想和方针,关于题材范围要求“主要的应是解放区的、现代的、中国的”。正在积极筹划故事片生产的东影,根据指示加紧相关剧本组织和拍摄工作,积极调遣人员深入工厂、农村和部队,进行“写工农兵”的创作,其中“兵”即是同日本帝国主义展开长达20xx年艰苦斗争的东北抗日民主联军。曾是东北抗联著名将领、时任松江省人民政府主席的冯仲云,向东影建议“抗联事迹很英勇,很值得用电影的形式来表现。”这一创作任务,交给了刚刚完成东影第一部故事片《桥》剧本的于敏和新近随东北文工团调入东影的颜一烟,二人后来分别成为与《中华女儿》的编剧。

对于从事电影剧本创作,颜一烟感到大为意外。抗战开始即投身进步文艺工作的她,曾参加过宣传抗日救亡影片的拍摄,但从未做过编剧。她找到时任东影党总支书记兼艺术处长的陈波儿,说:“做编剧,我的条件不够,我过去演过话剧,还演过一部电影,我很愿意演戏,叫我做演员吧!让我在实际工作中学习一段时期,熟悉了电影之后,再做编剧吧!”陈波儿严肃而又耐心地对她说:“党分配我们做一项工作,不是问我们做过没做过,而是要问今天人民需要不需要。谁是天生的作家呢?当然,能够事先好好学习学习再做是最好的了,可是今天党需要我们立刻把新中国电影事业创建起来,人民、国家需要我们很快地制作出我们的故事片。是的,我们现有的几个编剧,都是新手,要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是会有许多困难的!然而,共产党员是永远不会向困难低头的!我们要用坚强的党性,克服种种困难,努力完成人民、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这个光荣任务!”当陈波儿恳切地激励她说:“这是一场争夺阵地的政治仗,党现在命令你去冲锋陷阵,你是共产党员,对于党给的这个重大任务,你该采取什么态度呢?”颜一烟坚毅地作出回答:“一定努力完成党给我的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随后,颜一烟立即赶赴东北各地搜集抗联材料,历时五个多月,先后到过齐齐哈尔、克山、北安、佳木斯、哈尔滨、长春、沈阳、牡丹江、安东等十多个城市,访问了一百多位参加过抗联的同志,从李延禄、冯仲云、周保中、陈雷、张瑞麟等领导人到普通战士。还特地钻过密林,体验抗联在林海雪原里的游击战斗生活。东北抗联在极其严酷的环境下坚持抗日游击战争,从长白山麓到松花江畔,这支钢铁般人民武装爬冰卧雪、浴血苦战,其环境之艰苦、斗争之残酷、牺牲之壮烈,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罕有,涌现了许许多多气壮山河、光彩照人的英雄事迹。颜一烟曾由衷感喟:“在几个月的采访过程中,我逐渐完全忘记了我是在为写剧本搜集材料,而是越来越深切地感到:自己是在上党课!”

在采访过程中,令颜一烟最为受到触动并产生强烈创作冲动的,是在人民群众中口口相传的“八女投江”的故事,她们是抗联第五军妇女团的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1938年10月下旬,抗联第五军第1师的一支百余人的队伍在征途中被乌斯浑河挡住去路,陷入1000多名日伪军的包围之中。为掩护部队突围,八名女战士果断从背后袭击敌人,牵制吸引日军火力。敌人以为中了埋伏,慌忙调转方向还击,我大部队乘机突出包围圈。她们背水作战直至弹尽,誓死不屈,最后砸毁枪支,毅然跳入滚滚洪流,写下以身殉国的瑰丽篇章,其中年龄最大的23岁,最小的只有13岁。

牲,颜一烟在采访中未能获得有关她们生平的详尽材料,连全部姓名都不很清楚,只简单听说其中的冷云以前是佳木斯的小学教员,做过地下工作,与丈夫一起到了抗联,胡秀芝打仗很英勇,再就是八人中有两位是朝鲜人,一位姓安。后来创作剧本时,她们的身世及表现都是根据所搜集的抗联众多素材加以概括构成的,最后“投江”的情节则是完全真实的。初稿写出后,颜一烟曾送请当年抗联三路军政委冯仲云审查,特别问及“关于八位女烈士的生前事迹,实在访问不到更多的材料,我这样描述,可以不可以?”冯仲云非常肯定地表示:“当然可以!艺术不是照相。你这样写,虽然对于八位女英雄说来,不完全是真人真事。可是,对于整个抗联说来,就相当真实可信,因为你反映了当时东北抗联的真实。”原来颜一烟为剧本取名叫《抗联的女儿》,长春市委领导审查后提出:“这种精神,这种伟大的气节,是足以代表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的,为什么不叫‘中华女儿’呢?”由此有了正式片名。

颜一烟回顾总结《中华女儿》创作过程曾说:“这个任务,对我来说,确有很大的困难。但是,难道会比在零下四十多度的冰天雪地里浴血苦战的东北抗联的英雄们更困难吗?我决心向英雄烈士们学习,以冲锋陷阵的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夺下这个碉堡来!”

“拍一部有分量的作品”

执导《中华女儿》的任务,交给了曾在解放区文艺界以“拼命三郎”和博才多艺著称的凌子风。凌子风早年在北平、南京专门攻读过美术、雕塑和舞台装置。进入抗日根据地后从事戏剧编导,曾任西北战地服务团编导委员长、冀中军区火线剧社副社长,与他人合作拍摄过《八百壮士》等影片。他创造了曾活跃敌后的以乡村自然环境为舞台的富有真实性和战斗性的“田庄剧”演出形式,还雕刻出中国第一枚毛泽东像章,作为延安鲁艺向党的七大献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凌子风年轻时因参加左翼美术活动,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坐过牢,投身革命后又在敌占区当过武工队排长,与日本鬼子真刀实枪交过手,延安保卫战中担任战地摄影队长,拍摄过毛泽东、周恩来等指挥作战的著名照片,阅历极为丰富。

接受《中华女儿》的拍摄任务后,凌子风首先认真研究了剧本。他认为,剧本给每人写了一段身世,是平均主义的做法,等于没有重心的八幕戏,提出由其来拍,就要对剧本进行修改,八个女战士每人都有自己的经历,但不可能逐一加以表现,建议选择其中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着重刻画,把情节集中到这个人身上,并具体设想可选择其中的胡秀芝作为她们的代表。编剧颜一烟起初不同意,后经仔细考量还是表示服从。于是由凌子风直接操刀修改剧本,突出描写了胡秀芝由普通农村妇女成为自觉革命战士的经历,她在丈夫惨遭日寇烧死后,满怀国恨家仇毅然参加抗联,经过艰苦战斗锻炼考验,终于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直至最后英勇牺牲。凌子风为她设计了剪去象征“封建疙瘩”的旧式发髻、第一次行军礼手心向外等诸多细节和在攻打敌人据点楼山镇进攻中不幸负伤、强忍剧痛追赶返回连队等重要情节,以展示其一步步成长过程,使之形象更为具体、丰满、生动,并以此为线索串连起指导员冷云、朝鲜族安大姐等其他女战士,让她们一起在冰天雪地的丛林中忍饥挨饿、英勇顽强地同强大的敌人进行周旋、战斗,最终寡不敌众视死如归,从而成功塑造出一群为国家和民族勇于献身的中华女儿的光辉形象。

进入实际拍摄,凌子风的拼命精神与艺术功力更是得到充分发挥。本着陈波儿的“提倡从纪录片基础上来发展我们的故事片”精神,凭借对战争生活的熟知和创造“田庄剧”的经验,从《中华女儿》的特定内容出发,凌子风确定以纪实手法和原态风格加以表现,特意率领全体演职员开赴东北镜泊湖地区的原始密林,深入抗联当年战斗过的地方体验生活,并完全运用当地实景进行拍摄,就连战斗场面也是真枪实弹,一鼓作气艰辛奋战3个月完成任务。

因是初次执导,没有条条框框,加之素有不拘一格的创作个性,凌子风不愿受清规戒律约束,在电影手段所主要体现的镜头运用上,没有囿于固有规矩,坚持服从再现生活。全片近600个镜头,仅全景就有270个左右,占了近一半,这在中国电影里极为罕见,但却是与抗联生活和战斗以及特殊环境相适应的,也是影片表现所需要的。而绘画和雕塑的美术擅长,又使之十分注重造型表现力,画面构图、光线处理、气氛渲染等相当考究,不仅契合纪实风格,而且增强感染力量。这样的拍摄做法在当时可谓标新立异,因而招致不少压力,但凌子风坚持了下来,后来他曾回忆说:“那会儿拍《中华女儿》,我是第一次做导演,就那么硬拍了。”

拍摄任务得以圆满完成,与参与摄制的其他主创人员通力合作分不开。他们中大多经历过抗战血火洗礼,而且来自延安等根据地,熟悉影片所表现的战争生活,满怀对八位抗联女英雄的深切理解与崇高敬意,投入辛勤的艺术创造实践。奉派作为联合导演于中途加入的翟强,负责演员工作,不仅按照凌子风已写出的分镜头剧本精心组织排练,还亲自饰演抗联部队的领导人王大队长,最后又一起参与了全片剪辑工作。领衔主演的张铮、岳慎,分别饰演胡秀芝、冷云,以及扮演其他女战士的柏李、秦布华、薛雁、周苏菲、孙月枝、周莹箴等,按照导演要求从外形到气质都努力接近角色,以朴素自然的表演,使人物形象真实可信。摄影钱江首次独立掌机,虽不是摄影科班出身,却有从小主攻美术的底子,善于领会并体现导演的意图,非常重视人物与环境密切关系的把握,营造既有人、又有景的生动画面,深刻展示抗联女战士为保卫祖国壮丽山河与可爱家乡而英勇战斗乃至壮烈牺牲的动人风貌。作曲家葛炎运用民歌音调,并在配乐上相应使用了板胡独奏,创作了具有民族气息的悲怆壮烈的主题曲,为影片增添了光彩。

“中国人,伟大!”

影片于1949年11月摄制完成,即送中央电影管理局审查,受到中宣部、文化部领导及各方面热烈称赞,认为该片较好塑造了胡秀芝、冷云为代表的抗联女战士的光辉形象,着力表现她们对敌人的无比仇恨、为全局利益承担最大风险的崇高思想品格和誓死不屈的自我牺牲精神,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朴实、自然、激越、乐观,不仅反映了中国妇女献身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伟大风貌,而且表现了不甘被奴役的人们是怎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起来同敌人进行殊死斗争的悲壮图景。此时袁牧之已调任中央电影局长,继任厂长吴印咸在送审后写给厂里的信中,通报了部局领导审查肯定的情况:“《中华女儿》昨在京审查,颇得好评。西蒙诺夫同志也称赞此片与苏片相似,文化部决定将此片作为庆祝苏联电影三十周年纪念节的礼物之一,送给苏联,此片将在莫斯科放映,将献给参加苏联电影节的各国代表,这个光荣是《中华女儿》导演与全组同志四个月来精心努力的结果。”曾为组织该片创作呕心沥血的陈波儿倍感欣慰,这时她亦已调任电影局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她给主创人员写去了热情洋溢的祝贺信:“我被你们的表演和导演的处理感动了”,认为影片深化了剧本的主题,“人们看完这部片子,会增加对我党的认识和尊敬。”

《中华女儿》通过审查后,应有关方面要求,首先被安排为12月10日至16日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妇女代表大会献映。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境内召开的第一个国际性会议,共有23个国家派来代表出席,对提高中国及中国妇女的国际地位,展示新中国及中国妇女的精神风貌,具有颇为重要的意义,因而特意在影片开始加印了英文字幕“献给亚洲妇女代表大会”。影片在会上放映取得良好效果,代表们从中看到中国妇女在抗日战争中不仅没有走开,而且付出比男性更为沉重的代价。

首都电影放映系统获悉后,争相要求拿到影院对外放映。凌子风将这一情况向袁牧之、陈波儿作了反映,他们表示可以满足,因为新中国成立后,北京还没有放映过新中国拍摄的影片,净是过去的老片子,应当演我们自己的电影。只是当时仅有临时赶制的一个拷贝,就交由长安大戏院试映,结果海报刚贴出,买票的人们就一下子排起好长的队伍。凌子风兴奋地跑到电影院去了解观众反应,亲眼看到随着那参天茂密的大树、湍急流泻的瀑布、巍峨庄严的松林,以及抗联战士打死的大野猪,广阔雪野上孤零零艰难前行的爬犁,活跃在大森林中的抗联战士们的联欢会,联欢会上欢乐的朝鲜舞,庄严的入党宣誓仪式,直至最后七位女战士簇拥着指导员的遗体,被滚滚的江水吞噬等情景,渐次呈现于银幕,观众既觉得新奇,又深受感动,不时还发出细细的叹息声。次年1月正式公映后,这样的情景出现在首都乃至全国城乡的各处放映场合。据统计,该片映出受到广大观众热烈欢迎,各项业务指标都创造了新纪录,仅北京就映出3360场,观众238万人次,发行收入52772万元(旧币)。观看此片的人数,按当时北京常住人口计算,全市城乡人均看片1.1次以上。

电影界的反应甚为热烈而巨大。资深影评家钟惦棐在《人民日报》撰文称赞:“它毫不夸张地把中囯人民所走过的艰难路程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用宝贵的生命换得了今天的胜利。它证明了,我们是一个不可侮、不能屈的伟大民族!今天,我们正需要努力去发掘、描写二十多年来革命斗争历史的题材,《中华女儿》正是这样一个作品。它的确足以教育广大中国人民认识自己民族的真实面貌。”著名电影艺术家孙道临直到晚年还对该片保持深刻印象,曾记忆犹新而充满钦佩地回忆说:“上海刚解放不久,我就看了凌子风在长影拍摄的《中华女儿》。尽管可以看出,这是一位初次拍摄故事片的导演,手法上还显生疏,但通篇洋溢着的气概征服了我。那八位青年女性臂膀挽着臂膀向滔滔江水中走去的情景,给了我极大的震动。那滚滚江涛、年轻女战士们义无反顾的神情,至今还在我眼前跳动,成为我所看过的影片中最难忘的场面之一。当然,至今我也还能感受到影片导演在拍摄这部影片时的火热的心的搏动。”影片独具匠心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更是为后来的电影创作和拍摄起了示范作用。与凌子风同为“第三代”导演的谢晋,曾直言是看着《中华女儿》学拍电影的,其代表作《红色娘子军》女主人公琼花形象的塑造,就暗合胡秀芝“封建小媳妇——抗联女战士——中国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成长线索,娘子军连队战斗、生活场景的表现亦近乎师承。而运用青松、白云、高山等富有象征寓意的“空镜头”,以烘托八女投江行为壮烈与精神伟大,几乎是后来影片英雄人物牺牲场面的通用方式,全景加特写两极镜头并用,到了“第五代”导演成为标志性影像语言。

作为新中国首批对外输出的影片之一,《中华女儿》也在国际范围赢得赞赏。首先对该片予以关注的,是根据斯大林指示派来中国的苏联作协副、著名军事作家西蒙诺夫和莫斯科高尔基电影制片厂导演格拉西莫夫、苏联中央文献电影制片厂导演瓦尔拉莫夫。他们分別担负采写记述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报告文学《战斗的中国》、与中国合拍《解放了的中国》、《中国人民的胜利》两部彩色纪录片的任务,在《中华女儿》送审时看到影片,感到很为震撼和振奋,当即向时任文化部长的茅盾、副部长周扬提出,将该片带回苏联放映,故有文化部将其作为庆祝苏联电影三十周年纪念节礼物送给苏方之举。影片在苏联放映时,格拉西莫夫、瓦尔拉莫夫均在《真理报》发表署名文章予以高度评价:“从东北电影制片厂所摄制的《中华女儿》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伟大革命斗争的情景”,“影片摄制得朴素而明了,具有深刻的信念,毫无虚假掩饰。在影片里用毫无人为的纯朴和真实显示了中国游击队的生活、劳动和日常战斗生活”,“片中主人翁所表现的甘苦共尝,善于克服一切困难和英勇果敢的性格,就是为争取人权,为历史的前途而斗争的革命人民典型的特征”,并对新中国电影发出热情欢呼“新的、前进的人民电影艺术降临了!”

由于片中出现的八名女战士有来自朝鲜的安大姐和小金,这是对中朝两国人民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联历史的真实具体反映,表明日本法西斯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敌人,也是一切被压迫民族的敌人。影片发行至朝鲜及东南亚地区,反响同样十分强烈。朝鲜各报都在显著位置发表文章,高度评价了影片的艺术成就,有的还介绍了故事梗概,称赞“在中国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下的抗联英雄,不惜牺牲一切。为祖国、为人民洒尽了最后一滴鲜血”,“英勇的抗联战士是中国优秀儿女,是中国人民的好榜样”。在印度尼西亚放映时曾以《游击女儿》作为片名,放映创造了空前的纪录,不仅受到华侨欢迎,而且许多印尼人也非常喜欢它,印尼共机关报《红星》杂志发表文章说:“《游击女儿》是革命英雄主义的示范,是人民英雄无比力量的证明。”

《中华女儿》在国际最具影响的,是荣获1950年第五届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的“自由斗争奖”,这是新中国电影首次摘得国际大奖。卡罗维·发利电影节是世界上历史最久的电影节之一,其主旨是为和平、为人类幸福、为各国自由而斗争,同不道德影片作斗争。《中华女儿》在电影节上很受瞩目,虽然它在艺术和技术上并非最为完美,但所展现出来的中国人民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令评委大为感动,因而被授予5项主要奖之一的“自由斗争奖”,另有同时送去参赛的故事片主要演员石联星获演员优胜奖,《百万雄师下江南》、《红旗漫卷西风》、《大西南凯歌》、《东北三年解放战争》、《踏上生路》分別获得纪录片荣誉奖、短片荣誉奖。

当《中华女儿》获得国际大奖消息传出,正值该片经译制配音后在苏联隆重上映,激起强烈而巨大反响。恰随中共中央宣传工作团赴苏参观的陈波儿,亲眼看到这一情景很受鼓舞,在给电影局领导的信中写道:“我们代表团的住地每天不断有人前来祝贺……我们在莫斯科大街上走的时候,老太太们拥抱着我们,两眼含泪,伸着大拇指说:‘中国人,伟大!’”后来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曾亲自审看过此片的周恩来,特意将与会的颜一烟找到身边,向毛泽东主席介绍说:“这是影片《中华女儿》的作者!”毛主席向她微笑点头,亲切地和她握手,并一起坐在前排合影。1957年,该片再获文化部颁发的1949─1955年优秀影片二等奖。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