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电影读后感(热门17篇)

时间:2023-12-04 20:33:38 作者:ZS文王

读后感是一种表达读者对所阅读内容理解和感受的文章,它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和吸取书中的教益。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读后感,供大家欣赏和学习。

抗日战争读后感字

我看了《成成烽火》这部电影后有许多感想。

太原城,晋祠旁,有我成成读书郎,明德明理耀长夜……每当我听到着首《青春热血铸辉煌》我就想起来我看过的系列电影《成成烽火》。

作为中国共-产-_建_90周年的献礼影片,电影《成成烽火》真实反映了游击第四支队坚持敌后抗战八年这一历史故事。该剧共十部,讲述了成成中学师生投笔从戎、共赴国难的全过程。

山西太原成成中学成立于1924年,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名校,全校师生以“明德明理、成己成人”为校训。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中共山西省工委三大机关进驻成成中学,周恩来、刘少奇、_-小-平、朱德、彭真、杨尚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留下了战斗的足迹,成成中学成为中国共-产-_领导北方抗日战争的前线指挥部。

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成成中学的四百余名师生在中国共-产-_领导下,投笔从戎,共赴国难。整建制地组成抗日游击队,转战晋西北,进军大青山,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气吞山河的爱国主义华章.

《成成烽火》告诉我们,在任何时候之下,我们不应该放弃理想,而是应该争取实现理想的机会,最重要的,我们要极力保护好自己的祖国,信仰共-产主义,并且誓死不做亡国奴!

纪念抗日战争读后感

纪念抗日战争读后感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纪念抗日战争读后感》的内容,具体内容:作为一个爱国人士再看纪念抗日战争之后又什么感受?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希望能够给大家以启迪。篇1下午我查到了抗日战争的资料。抗日战争是1937年7月至194...作为一个爱国人士再看纪念抗日战争之后又什么感受?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希望能够给大家以启迪。

抗日战争是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进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第29军发动进攻,第29军奋起抵抗。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8月13日,日军又进攻上海,同样遭到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至此,中国结束了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的不正常状况,开始了有组织的全面抗战。

八年抗战中国的损失,抗战胜利后,抗战赔偿委员会作出的《中国责令日本赔偿损失之说贴》指出,沦陷区有26省1500余县市,面积600余万平方公里,人民受战争损害者至少在2亿人以上。自1937年7月7日至战争结束,我军伤亡331万多人,人民伤亡842万多人,其他因逃避战火,流离颠沛,冻饿疾病而死伤者更不可胜计。直接财产损失313亿美元,间接财产损失204亿美元,此数尚不包括东北、台湾、海外华侨所受损失及41.6亿美元的军费损失和1000多万军民伤亡损害。此外,七七事变以前中国的损失未予计算;中共敌后抗日所受损失也不在内。经过中国历史学家多年研究考证、计算得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8月15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951年8月13日,周恩来签署中国人民政府政务院通告,规定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这场战争是血泪的教训,真是可歌可泣,这场战争一直在提醒我们:珍惜和平,勿忘国耻。

篇2李云龙是一个叱咤风云、百战沙场的职业军人,是一个一生都在血与火中搏斗的名将,他的人生信条是: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在战争与和平的时空转换中,他的命运注定要充满悲欢离合—无论是政治生涯还是婚姻、爱情......。

李家坡战斗开始之前,李云龙正在水腰子兵工厂和后勤部长张万和软磨硬泡。李云龙中等个子,长得很均匀,就是脑袋略显大了些,用他自己的话解释,是小时候练武,师傅老让他练头功练得狠了些,净拿脑袋往石碑上撞,一来二去就把脑袋撞大了。李云龙已和张部长纠缠了两个多小时了,不为别的,就是想多弄点边区造手榴弹。这是八路军太行兵工厂的土产。

平心而论,李云龙一点儿也不认为这种土造手榴弹有什么好,比起日军的那种柠檬式手榴弹差得太远啦,边区造的铸铁弹体质量太差,爆炸后有时只炸成两半,弹片的杀伤效果极糟糕,这种玩艺儿在战斗中常耽误事。可话又说回来了,就这种边区造也不可能敞开了供应部队,用李云龙的话说:能拔脓就是好膏药,有总比没有强。后勤部长张万和是李云龙的大别山老乡,在红军时期就是老熟人了,所以说话也随便惯了,似乎彼此不骂几句就太见外啦。张部长说:你狗日的就不像个当兵的,是他娘的商人,心算是黑到家了,我已经多给了你们独立团十箱了,还他娘的贪心不足。我早听别人说后勤部长张万和其实不是大别山人,早先是从山西这边逃荒过去的,我还不信,这回可真信啦,是他娘的抠,这又不是金元宝,你存着想下崽咋的?操,你要不给,老子今天就不走了,你小子还得管饭。

这狗日的哪像个团长?无赖嘛,都像你们团这么软磨硬泡,我这后勤部长就别干啦。行吧,我再给你十箱,得了,你还先别道谢,老子不白给,你得拿东西来换。李云龙眉开眼笑地说:咱穷光蛋一个,连老婆都没有,真要有老婆,就拿老婆跟你换50箱手榴弹。张部长哼了一声挖苦道:啧,啧,你那老婆还不知道在哪个丈母娘肚子里呢,你狗日的还提前预支啦。

再说了,什么金枝玉叶能值十箱手榴弹?美得你吧,老子别的不要,再打仗时,你得给老子弄把日本指挥刀来。李云龙一听便放了心,大包大揽地说:我当是什么宝贝,小菜一碟嘛,刀好办,冈村宁次的刀咱弄不来,弄把佐官的还不难。这样吧。你再给十箱,我顺手再给你弄个日本娘们儿来......去你娘的吧......李云龙哪里知道,他正和张部长纠缠时,日军山崎大队正稀里糊涂地朝八路军太行根据地。日军山崎大队长像那个年代大多数日本男人一样,个子矮矮的、罗圈腿、身材壮实、脖子和脑袋差不多粗细,猛一看像一颗大号的猎-枪子弹。他的脸上带着日本军官惯有的神态:冷酷和坚毅。他是个随时准备为天皇陛下献身的武士,从来没拿自己的生命当回事。一个连自己的生命都不当回事的人,自然就更不会拿别人的生命当回事。所以,这次扫荡,山崎大队没有找到八路军的主力,可漳水、沁河两岸的老百姓可倒了霉,山崎大队一路烧杀,如入无人之境。

篇3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政冶意识形态色彩日益淡薄,人们越来越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包括重新认识那段抗战历史。近年来反映国民党军队抗战历史的影视剧陆续播出,让离那段历史越来越远的今天的人们能更客观全面的了解国共合作抗日争取民族解放的那场伟大战争的真实情况。

力的功绩,宣称国民党军队才是抗战的主力,是最大的功臣。

这些逆潮还颇有迷惑力,让一些人真的开始认同国民党军队是抗战主力而鄙视共-产-党是游而不击出工不出力。拿数据一看可不是吗?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八年抗战大小数万次战斗消灭日军合计五十二万多人,而国民党军所谓"正面战潮消灭日军合计七十多万;八路军新四军除了平型关和百团大战外,都是游击战,哪比得上国民党军"一系列"战役的胜利那么"辉煌"啊!而且国民党军抗战中死亡将士远超过中共-军队,也是"铁证"啊!乍一听似乎很有道理,可要真的将这些证据与抗战时的整体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就会显得及其荒唐和闹剧。

国民党所谓的大捷大多发生在抗战初期,如果将这些大捷按时间及地点排序的话,基本是两条线,一条是从北向南,一条是从东向西,最后都共同指向中国西南地区,即国民政府及国-军沿这两条线大溃败后最后的落脚点。敢情这些大捷是在一路溃败中"创造"出来的,它们既没扭转溃败的战局,更没转化成战略上的胜利对抗战产生深远的影响,除了增加点敌人的伤亡数外,最大的意义就是为国民党军逃跑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对于国民党军在抗战中的伤亡数远大于共-产-党军队伤亡数,因此国民党抗战的功劳比共-产-党大的说法,本人更觉可笑。国民党军素质低,战斗力差己是不争的事实,要不然也不会在后来的三年内战中被共-产-党军消灭八百多万而逃亡台湾了。日军是很瞧不起国民党军的,他们对国民党军的战斗配置是1:10,即以一个中队(连建制)或加强中队打国民党军一个团,居然每每得手,令国-军损失惨重。对八路军日军开始也不放在眼里,仍按1:10进行战斗配置,及至屡吃苦头后开始重视,改1:5配置,仍不行,再改1:3配置,改1:1配置,最后不得不说"杀鸡也要用牛刀"。即使这样也还是出现了二千五百多日军将两连八路军当主力部队包围在村庄,激战一天也不能攻克,反让两连八路军趁夜杀出重围。天亮后日军进庄才明白真-相,狂妄的日军无法面对这一现实,一名日军中队长精神崩溃而自杀。

以上可以看出,尽管武器装备和补给上存在巨大差异,国民党军队战斗力却根本比不上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因此死伤人数多就不值得炫耀了。如果共-产-党军队和日军战亡比是1:1而国民党军是2:1或3:1的话,只能说明国民党军无能,太差劲,应该感到惭愧而不是将之吹嘘为自己功劳大,更何况其所阵亡的人数中还有并不令人尊敬的"水分"在里面。

以南京保卫战为例,当时国民党调集十五万人(多为装备差的杂牌军)守卫南京,可由于准备仓促,且没有坚守的决心,布置不当,指挥混乱,很快失败,高级将领抢先逃离,军队各自溃逃。日军攻打南京时,尚有数万未逃脱的国民党军队放下武器投降,最后被日军象宰羊一样一批批砍头、活埋或作活靶子射杀,这些人当然被作为抗战阵亡将士统计到国民党军的阵亡人数中,并作为比共-产-党军队死亡的多而证明国民党军队比共-产-党军队功劳大的证据了。何其荒唐!对这几万"军人"的死,我们除了表示同情外,却无法对其表示尊敬。他们能称之为英雄吗?他们几万人的死换了一个鬼子的死吗?他们这样的死去有功于抗战、有功于国家吗?"这是沙子堆起来的军队",《我的团长我的团》剧中的台词用在这儿再合适不过了。类似情况国民党战场不止一次地出现过,只是规模大小不同而己。难道就因为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未出现过类似几万人不抵抗任由鬼子杀死的情况,就可以笑话共-产-党军队死的人不够多、功劳不够大吗?将帅无能,官兵素质差,贪生怕死没有必死之决心,甚至于内部争斗借日本人之手消灭杂牌军等等都是造成国民党阵亡数异常的原因,居然把它说成是抗战功劳大的证据,简直是厚颜无耻!

抗日战争的读后感

泱泱大中华之东南海滨,有一弹丸小国,名曰日本。其国土之居民相貌猥琐,身高不足三尺,国人谓之倭寇。其人蜗居孤岛久矣,渐生掠夺之鬼胎。于明朝中叶大肆进击广东、福建等天朝辖区。帝令将军戚继光统兵反击,逐出外患。然倭寇之狼子野心未殆耳。

近代之世界,日本步入工业国家,千疮百孔之旧天朝方拥立新政府。自日本觊觎东三省时日,弱国与强国之殊死对决已然拉开帷幕。m之d,蒋介石之国民党军队,结成统一战线,施以持久战之法,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卢沟桥之英勇不屈,松沪会战之悲壮激烈,台儿庄之英姿飒爽,百团大战之大快人心......实属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之先例。加之万民同心,可谓无坚不摧也!我华夏儿女奋战于前线后方,葬日寇于人民之汪洋大海。历十四余载浴血反抗,终于民国三十四年,倭国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膏药旗徐徐降下中华之最后一寸土地。举国欢庆,国民雀跃,同时思索更多......

三部之巨著,拟八年之传奇,文章既见鲜活之描摹,亦不乏准确资料,字里行间,抛头颅洒热血之中国军人钢铁般形象挥之不去,杀贼报国之沸腾呐喊犹入耳边,冲锋号于枪声中嘹亮,军旗在硝烟里鲜艳。千钧一发之刻,民族尊严与苟延残喘孰轻孰重?番邦之斗胆侵略,乃主权之践踏,生灵之涂炭,民族之轻侮,国家之冒犯,实是悖以道德之不义豪夺,幸甚千千万万民族英雄之壮举,救国民于水火之中!

吾等少年身处盛世,更需刻苦学习,磨砺意志,丰满羽翼,报效中华,不辜勇士以鲜血换来之橄榄枝。愿吾少年负民族伟大复兴之光荣使命,于漫漫征程之上砥砺前行!壮我中华!

想看抗日战争电影观后感

从1937年到1945年,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中国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那么你看过什么抗日题材的电影呢?不妨来写一下你的观后感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想看抗日战争电影观后感,希望你喜欢。

看完电影,我思绪万千也想到了自己,嘎子的形象总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嘎子与我虽然是同龄人,拿我和他一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我显得是那么渺小,真是惭愧之极。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我们生活在这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老师、父母对我们关怀备至,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奋发向上呢?哪又怎样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呢?困难和挫折不仅在艰苦残酷的战争年代,同样也会出现我们的学习中,我们只有像嘎子哥一样,勇于挑战困难和挫折,不断努力,才能使逆境变为顺境,从而到达理想的彼岸。

今天,我国已经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回顾过去,我们雄心激扬;盛世年华,我们信心百倍;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沧桑的岁月已留痕,繁华的祖国正兴盛。这片热土早已是天翻地覆慨而?,龙腾虎跃今胜昔了。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国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

牢记苦难的昨天,珍惜美好的今天,建设更好的明天。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我坚信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祖国的明天,天会更蓝;水会更清;空气会更清新;经济会越来越繁荣;人民会越来越幸福;国力会越来越强盛;祖国的明天会更美好;祖国会因为有了我们而骄傲、自豪!

昨天我们全校一起观看两部抗日战争《紫日》、《东北归纵队》。

在《紫日》这部电影片中它讲述的是在1945年俄国向日本宣战中的一位俄国女中尉娜莎和中国农民杨玉福、日本女中学生秋叶子在逃亡路上的一切困难险阻。故事一波三折,紧扣心弦,跌宕起伏,虚实并存。在广大的原始森林中,他们经历几次险难之后回到了现实生活中。在森林中,他们因为仇恨几次想杀对方,特别是杨玉福和秋叶子。在秋叶子遇险时,杨玉福几次想让她自生自灭,但由于我国思想传统的深厚影响下,在复杂的心理较量下,最终还是救了秋叶子。故事虚实交换,扣人心弦,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在杨和秋叶子之间的矛盾中,反复地写了杨的复杂心理。杨是个老实的农民,只因在日本侵略军残忍地杀了他的母亲和他的乡亲后。在一次日本扫射中侥幸生存了下来,正好俄国军队来到,和俄国军队一起离开的,却不料,阴差阳错地进入了日本的生活区,遭到日本敌军的反抗。与娜莎一起逃亡,并找了俘虏秋叶子,叫她带他们走出森林。于是故事就这样精彩地展了开来。

我很佩服杨玉福,在敌人面前,他能忍下满腔的仇恨屡次救了敌人的族人。而秋叶子的表现与杨玉福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秋叶子在几次闲下中想杀了杨玉福,但没有机会,有机会时下不了手。但令人婉惜的是秋叶子为了告诉她的族人战争平息了被她的族人杀死了。在这片电影中,三个主人公之间的所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有着很好的借鉴。都反映着在当代的国家的思想传统:杨玉福所代表的是我国以德为思想传统的表现,杨玉福运用得很好;秋叶子所代表的是日本的道德思想以败失尊严为思想传统的'表现;娜莎代表的是俄国军人以服从为思想。一个国家的兴盛主要表现在国民的身上,一个国民所受的文化素质之深浅关系到国家的兴盛。如果国民的文化素质不深,不会关注国家的兴亡,他只会关注自己的生活是否过得好不好。

在片中我也学到了一些常识:例如说在草原上发生大火时,不要顺风而逃,而是在一与火绝缘处用东西保护头部扒以地面。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8月31日18时,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自治区党委各部、委、办、局干部职工900余人,在自治区党委会议中心二楼礼堂观看了影片《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晋察冀边区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在这次战役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敌后抗日军民,齐心协力,前仆后继,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在《伟大的道路》一书中如此记述:“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战斗日以继夜,一连厮杀了五个月。敌人所有的煤矿、电厂、铁路、桥梁、公路、车辆和电讯都遭到破坏。”当年,聂荣臻元帅在答《抗敌报》记者问时指出,“百团大战”是一个主动的进攻战役,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井陉煤矿被彻底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正”“以战养战”等阴谋计划。敌华北方面军在其作战记录中也承认“此次袭击,完全出乎我军意料之外,损失甚大,需要长时期和巨款方能恢复。”彭德怀元帅曾在自传中写到:这次战役大大提高了华北人民群众敌后抗日的胜利信心,对日寇当时的诱降政策以及东方慕尼黑阴谋以很大打击,给蒋管区人民以很大兴奋。此役也给了投降派又一次打击,提高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的声威,打击了国民党制造所谓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谣言。

由此观之,百团大战的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遏制了妥协投降的逆流。它用事实证明,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抵抗日寇的中流砥柱。百团大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今年8月28日,以此历史事件为背景创作的电影《百团大战》将在全国院线上映。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重点影片,《百团大战》以类型化的电影语言,再现了这段永不磨灭的抗战记忆,弘扬了永不屈服的抗战精神,也提醒今天的中国人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按照中宣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关于组织观看电影《百团大战》的通知要求,作为自治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一项重要活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已经安排组织全区各地、各单位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各族各界人士观看影片。

在笔者看来,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观看电影《百团大战》,感受最强烈的就是全民抗战生生不息的精神。试想,当时我们在那么贫弱的条件下,凭借着坚定的信念赶走战争恶魔,迎来和平天使。但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抗战精神不能丢,我们永远不能忘却那段民族苦难的岁月,永远不能忘却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浴血奋战的前辈英雄,永远不能忘却今日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

正值“九一八事变”83周年之际,由香港导演吕小龙执导并主演,严歌苓任文学顾问,郑佩佩携女儿原子鏸,搭档老戏骨曾江领衔主演的首部“慰安妇”题材电影《黎明之眼》,今日曝光海报及预告片,影片正式定档9月18日全国公映。影片以真实故事为蓝本,用写实手法全景记录“慰安妇”所受的非人待遇,在揭露日军侵华暴行的同时,更揭开至今仍未被正视和尊重的“慰安妇群体”的生命档案。

全景记录——“慰安妇”群体无法愈合之伤。

1994年,由吕小龙自导自演的影片《地狱究竟有几层》引发各界人士对“慰安妇”历史的关注。20--年间,吕导持续深入研究“慰安妇”问题,面对日本政府“不道歉、不赔偿”的消极态度,以及“慰安妇”相继含恨离世的紧迫现状,他首度聚焦“慰安妇家族伤痛”这一题材,不仅全景呈现出抗日战争年代“慰安妇”这一饱受摧残的悲惨群体,更以跨越祖孙三代的全新视角审视“慰安妇”历史所带给后人难以愈合的情感裂口。导演吕小龙表示:“我曾亲自拜访过一些‘慰安妇’,她们之中不少已经90岁高龄,疾病缠身,晚年生活尤其困苦,更有不少故去的老人等不到日本的道歉,至死不能瞑目。这让我感到时间的紧迫,我们必须要为这些老人做点什么,也必须让国人铭记这段屈辱的历史。”

首搬银幕——定档9.18揭日军侵华暴行。

电影《黎明之眼》最终将上映档期锁定在“9.18国耻日”。主创团队排除万难取得大量史实影像资料,并首次将“慰安妇”这一敏感题材搬上大银幕,承载着强烈的民族情怀。片方负责人表示:“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强迫亚洲妇女充当‘慰安妇’起,83年间这段历史得不到日本的正视,和对军国主义侵略恶行的忏悔。我们看到的反而是篡改历史教科书、解禁集体自卫权、参拜靖国神社、美化‘南京大屠杀’,种.种劣行践踏着中华民族的宽容底线。影片选定9月18日上映,就是想警醒世人,有些历史我们无法忘记、也不能忘记,被日本侵略的屈辱历史就是不能被忘记的。而战争的伤痛,对于女人,比男人更深。《黎明之眼》就将用镜头还原这段更应被正视的‘慰安妇’伤痛史。”

双发海报预告——打开慰安妇的生命档案。

在日前曝光的影片先导预告中,现代场景与黑白影像交互出现,将和平年代下人们的记忆拉回到那段屈辱悲惨的历史中,打开慰安妇群体的生命档案。而同时发布的“黎明之眼”版海报,则透过一只沧桑流泪的眼睛,影射出慰安妇被日军凌辱的凄凉惨象。导演吕小龙透露:“20--年间对‘慰安妇’历史史实的深入研究,让我愈发认定那段历史不应被国人遗忘,更不应被日本扭曲。《黎明之眼》将直面战争对女性肉体和灵魂的双重迫害,同时将片名定名为‘黎明之眼’,也寓意着对未来的殷切希望。虽然战争的痛苦永远留在了人们心底,虽然让日本正视历史问题的道路依旧艰辛而漫长,但对于那些曾被战争伤害的人们,我们始终坚信黑夜总会过去,黎明的曙光将照亮双眼,温暖每颗曾饱受摧残的心。”

今天早上,我收看了中央6台播出的《鸡毛信》。被主人公海娃的勇敢深深的感动了。

一天早上,海娃住的村庄被鬼子扫荡了。鬼子把海娃抓走当带路的。在这之前,一位八路军队长交给海娃一封鸡毛信,里面装着重要信息。晚上,鬼子们又冷又饿,便把海娃的羊抢走杀了吃,海娃想:幸好领头羊没有被抢走,要不然鸡毛信就完蛋了……。

为了把鸡毛信及时送给张连长,海娃想出了一个办法,“逃走”。凌晨,海娃的计划开始实施,海娃跑呀跑,终于跑到了第一座山,山上有鬼子挥动红旗,海娃也跟挥手。结果,把信甩掉了,海娃过了关以后,便翻山越岭,在休息的时候,发现信已经丢了,他便回去找信,虽然找到了,但又被鬼子发现了,海娃只好硬着头皮回去。第二天,海娃骗鬼子说他知道一条捷径,便带领鬼子走进了山道狭窄的石公山,而鬼子却不擅长走山路,海娃呢?趁机跑了。随后几个鬼子追了上去……。

鬼子越追越紧了,海娃对鬼子喊:“八路军来了。”鬼子便信以为真,等他们反应过来,海娃早已跑远了,正在这危机关头,八路军战士从天而降,把海娃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最后,信安全地送到了张连长手里。接着,张连长发动了攻势,活捉了日本鬼子首领。

看完电影以后,我感觉海娃是个勇敢,机智的孩子,而且有一些办法我们跟本想不出来。有一次我遇到了一件危险事,便大呼小叫,而影片中的海娃在大敌当前时却十分镇定。所以,我们一定要向海娃学习。

由台湾知名女导演郑芬芬执导的电影《畹町桥》在云南省畹町举行开拍仪式。影片将通过一名远征军老兵回国寻亲的故事,追忆远征军滇缅抗战历史。

电影《畹町桥》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远征军的滇缅抗日战场为背景,以一名远征军老兵上官青回国寻亲的回忆为主线,用上官青与远征军连长凌河和当地傣家姑娘玉香3个年轻人在战争中的命运、情感,再现惨烈而英勇的滇缅抗战历史,追忆入缅作战远征军的功绩。

导演郑芬芬说,这次拍摄抗战题材影片,与自己以前的风格不太一样,但是远征军在中国抗日历史上功勋卓著,她希望以电影的视角,讲述一个充满人性内涵和对战争反思的远征军抗战、情感故事,让人们了解远征军入缅作战历史。

畹町桥是中缅两国交界河上的界桥,于1938年抢修滇缅公路时初建,是当时中国对外联系的重要国际交通口岸。1942年,中国十万远征军从畹町桥出境,赴缅作战,抗击日军,在对日作战岁月里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创造了辉煌的抗战历史。

抗日战争的读后感

只要你听过《松花江上》这首歌,就不会不知道“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日8夜10时20分,日本河本末手中尉率领日本士兵来袭击中国。由于中国-军队缺乏统一指挥,又得不到增援,所以连连败阵。1932年2月5日,哈尔滨沦陷,从此,东北的土地完全在日本军国主义的掌握之中。东北同胞不想做亡国奴,就向关外逃难。没有想到,日军竟在路上拦截、屠杀逃亡的中国难民。

大家知道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吗?那真是一个惊天动地的日子。日本鬼子对我们实行了烧杀淫掠等极其残忍的手段。他们不仅把我们残杀了,而且还把坦克行驶到我们的尸体之上,另外还把尸体抛入长江,不到几天,长江上的尸体堆积如山,腐臭味充满着南京城。残暴的日军还举行了骇人听闻的杀人比赛,有的还因为不清楚谁赢了,还要再杀人。再这段时间中,南京城成了间地狱。

现在我们生活富裕了,丰衣足食,都是先辈们的功劳,我们不该忘记抗日的历史,忘记历史就不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而是一个叛徒。前辈们把历史铭记在心,我们也应永世不忘。

纪念抗日战争读后感

抗日战争是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进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第29军发动进攻,第29军奋起抵抗。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8月13日,日军又进攻上海,同样遭到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至此,中国结束了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的不正常状况,开始了有组织的全面抗战。

战争结束时,接收投降日军128万余人,接收投降伪军146万余人关于八年抗战中国的损失,抗战胜利后,抗战赔偿委员会作出的《中国责令日本赔偿损失之说贴》指出,沦陷区有26省1500余县市,面积600余万平方公里,人民受战争损害者至少在2亿人以上。自1937年7月7日至战争结束,我军伤亡331万多人,人民伤亡842万多人,其他因逃避战火,流离颠沛,冻饿疾病而死伤者更不可胜计。直接财产损失313亿美元,间接财产损失204亿美元,此数尚不包括东北、中国台湾、海外华侨所受损失及41.6亿美元的军费损失和1000多万军民伤亡损害。此外,七七事变以前中国的损失未予计算;中共敌后抗日所受损失也不在内。经过中国历史学家多年研究考证、计算得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8月15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951年8月13日,周恩来签署中国人民政府政务院通告,规定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这场战争是血泪的教训,真是可歌可泣,这场战争一直在提醒我们:珍惜和平,勿忘国耻。

李云龙是一个叱咤风云、百战沙场的职业军人,是一个一生都在血与火中搏斗的名将,他的人生信条是: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在战争与和平的时空转换中,他的命运注定要充满悲欢离合—无论是政治生涯还是婚姻、爱情……。

李家坡战斗开始之前,李云龙正在水腰子兵工厂和后勤部长张万和软磨硬泡。李云龙中等个子,长得很均匀,就是脑袋略显大了些,用他自己的话解释,是小时候练武,师傅老让他练头功练得狠了些,净拿脑袋往石碑上撞,一来二去就把脑袋撞大了。李云龙已和张部长纠缠了两个多小时了,不为别的,就是想多弄点边区造手榴弹。这是八路军太行兵工厂的土产。

所以说话也随便惯了,似乎彼此不骂几句就太见外啦。张部长说:你狗日的就不像个当兵的,是他娘的商人,心算是黑到家了,我已经多给了你们独立团十箱了,还他娘的贪心不足。我早听别人说后勤部长张万和其实不是大别山人,早先是从山西这边逃荒过去的,我还不信,这回可真信啦,是他娘的抠,这又不是金元宝,你存着想下崽咋的?操,你要不给,老子今天就不走了,你小子还得管饭。

这狗日的哪像个团长?无赖嘛,都像你们团这么软磨硬泡,我这后勤部长就别干啦。行吧,我再给你十箱,得了,你还先别道谢,老子不白给,你得拿东西来换。李云龙眉开眼笑地说:咱穷光蛋一个,连老婆都没有,真要有老婆,就拿老婆跟你换50箱手榴弹。张部长哼了一声挖苦道:啧,啧,你那老婆还不知道在哪个丈母娘肚子里呢,你狗日的还提前预支啦。再说了,什么金枝玉叶能值十箱手榴弹?美得你吧,老子别的不要,再打仗时,你得给老子弄把日本指挥刀来。李云龙一听便放了心,大包大揽地说:我当是什么宝贝,小菜一碟嘛,刀好办,冈村宁次的刀咱弄不来,弄把佐官的还不难。这样吧。你再给十箱,我顺手再给你弄个日本娘们儿来……去你娘的吧……李云龙哪里知道,他正和张部长纠缠时,日军山崎大队正稀里糊涂地朝八路军太行根据地。日军山崎大队长像那个年代大多数日本男人一样,个子矮矮的、罗圈腿、身材壮实、脖子和脑袋差不多粗细,猛一看像一颗大号的猎-枪子弹。他的脸上带着日本军官惯有的神态:冷酷和坚毅。他是个随时准备为天皇陛下献身的武士,从来没拿自己的生命当回事。一个连自己的生命都不当回事的人,自然就更不会拿别人的生命当回事。所以,这次扫荡,山崎大队没有找到八路军的主力,可漳水、沁河两岸的老百姓可倒了霉,山崎大队一路烧杀,如入无人之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政冶意识形态色彩日益淡薄,人们越来越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包括重新认识那段抗战历史。近年来反映国民党军队抗战历史的影视剧陆续播出,让离那段历史越来越远的今天的人们能更客观全面的了解国共合作抗日争取民族解放的那场伟大战争的真实情况。

这本来是件好事,可偏偏与之相随的是沉渣泛起,混淆视听。一些国民党军队的余孽及共产党的反对者们借机大肆吹嘘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诸如忻口大捷、台儿庄大捷、万家岭大捷、长沙大捷等“一系列”胜利,似乎是这“一系列”胜利造就了抗战的胜利,更有甚者以国民党军抗战消灭日军人数超过共产党军队消灭的日军人数来公开诋毁共产党的抗战主力的功绩,宣称国民党军队才是抗战的主力,是最大的功臣。

这些逆潮还颇有迷惑力,让一些人真的开始认同国民党军队是抗战主力而鄙视共产党是游而不击出工不出力。拿数据一看可不是吗?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八年抗战大小数万次战斗消灭日军合计五十二万多人,而国民党军所谓“正面战潮消灭日军合计七十多万;八路军新四军除了平型关和百团大战外,都是游击战,哪比得上国民党军“一系列”战役的胜利那么“辉煌”啊!而且国民党军抗战中死亡将士远超过中共-军队,也是“铁证”啊!

乍一听似乎很有道理,可要真的将这些证据与抗战时的整体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就会显得及其荒唐和闹剧。

国民党所谓的大捷大多发生在抗战初期,如果将这些大捷按时间及地点排序的话,基本是两条线,一条是从北向南,一条是从东向西,最后都共同指向中国西南地区,即国民政府及国-军沿这两条线大溃败后最后的落脚点。敢情这些大捷是在一路溃败中“创造”出来的,它们既没扭转溃败的战局,更没转化成战略上的胜利对抗战产生深远的影响,除了增加点敌人的伤亡数外,最大的意义就是为国民党军逃跑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对于国民党军在抗战中的伤亡数远大于共产党军队伤亡数,因此国民党抗战的功劳比共产党大的说法,本人更觉可笑。国民党军素质低,战斗力差己是不争的事实,要不然也不会在后来的三年内战中被共产党军消灭八百多万而逃亡中国台湾了。日军是很瞧不起国民党军的,他们对国民党军的战斗配置是1:10,即以一个中队(连建制)或加强中队打国民党军一个团,居然每每得手,令国-军损失惨重。对八路军日军开始也不放在眼里,仍按1:10进行战斗配置,及至屡吃苦头后开始重视,改1:5配置,仍不行,再改1:3配置,改1:1配置,最后不得不说“杀鸡也要用牛刀”。即使这样也还是出现了二千五百多日军将两连八路军当主力部队包围在村庄,激战一天也不能攻克,反让两连八路军趁夜杀出重围。天亮后日军进庄才明白真-相,狂妄的日军无法面对这一现实,一名日军中队长精神崩溃而自杀。

以上可以看出,尽管武器装备和补给上存在巨大差异,国民党军队战斗力却根本比不上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因此死伤人数多就不值得炫耀了。如果共产党军队和日军战亡比是1:1而国民党军是2:1或3:1的话,只能说明国民党军无能,太差劲,应该感到惭愧而不是将之吹嘘为自己功劳大,更何况其所阵亡的人数中还有并不令人尊敬的“水分”在里面。

以南京保卫战为例,当时国民党调集十五万人(多为装备差的杂牌军)守卫南京,可由于准备仓促,且没有坚守的决心,布置不当,指挥混乱,很快失败,高级将领抢先逃离,军队各自溃逃。日军攻打南京时,尚有数万未逃脱的国民党军队放下武器投降,最后被日军象宰羊一样一批批砍头、活埋或作活靶子射杀,这些人当然被作为抗战阵亡将士统计到国民党军的阵亡人数中,并作为比共产党军队死亡的多而证明国民党军队比共产党军队功劳大的证据了。何其荒唐!

将帅无能,官兵素质差,贪生怕死没有必死之决心,甚至于内部争斗借日本人之手消灭杂牌军等等都是造成国民党阵亡数异常的原因,居然把它说成是抗战功劳大的证据,简直是厚颜无耻!

纪念抗日战争读后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政冶意识形态色彩日益淡薄,人们越来越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包括重新认识那段抗战历史。近年来反映国民党军队抗战历史的影视剧陆续播出,让离那段历史越来越远的今天的人们能更客观全面的了解国共合作抗日争取民族解放的那场伟大战争的真实情况。

这本来是件好事,可偏偏与之相随的是沉渣泛起,混淆视听。一些国民党军队的余孽及共产党的反对者们借机大肆吹嘘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诸如忻口大捷、台儿庄大捷、万家岭大捷、长沙大捷等“一系列”胜利,似乎是这“一系列”胜利造就了抗战的胜利,更有甚者以国民党军抗战消灭日军人数超过共产党军队消灭的日军人数来公开诋毁共产党的抗战主力的功绩,宣称国民党军队才是抗战的主力,是最大的功臣。

这些逆潮还颇有迷惑力,让一些人真的开始认同国民党军队是抗战主力而鄙视共产党是游而不击出工不出力。拿数据一看可不是吗?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八年抗战大小数万次战斗消灭日军合计五十二万多人,而国民党军所谓“正面战潮消灭日军合计七十多万;八路军新四军除了平型关和百团大战外,都是游击战,哪比得上国民党军“一系列”战役的胜利那么“辉煌”啊!而且国民党军抗战中死亡将士远超过中共-军队,也是“铁证”啊!

乍一听似乎很有道理,可要真的将这些证据与抗战时的整体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就会显得及其荒唐和闹剧。

国民党所谓的大捷大多发生在抗战初期,如果将这些大捷按时间及地点排序的话,基本是两条线,一条是从北向南,一条是从东向西,最后都共同指向中国西南地区,即国民政府及国-军沿这两条线大溃败后最后的落脚点。敢情这些大捷是在一路溃败中“创造”出来的,它们既没扭转溃败的战局,更没转化成战略上的胜利对抗战产生深远的影响,除了增加点敌人的伤亡数外,最大的意义就是为国民党军逃跑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对于国民党军在抗战中的伤亡数远大于共产党军队伤亡数,因此国民党抗战的功劳比共产党大的说法,本人更觉可笑。国民党军素质低,战斗力差己是不争的事实,要不然也不会在后来的三年内战中被共产党军消灭八百多万而逃亡中国台湾了。日军是很瞧不起国民党军的,他们对国民党军的战斗配置是1:10,即以一个中队(连建制)或加强中队打国民党军一个团,居然每每得手,令国-军损失惨重。对八路军日军开始也不放在眼里,仍按1:10进行战斗配置,及至屡吃苦头后开始重视,改1:5配置,仍不行,再改1:3配置,改1:1配置,最后不得不说“杀鸡也要用牛刀”。即使这样也还是出现了二千五百多日军将两连八路军当主力部队包围在村庄,激战一天也不能攻克,反让两连八路军趁夜杀出重围。天亮后日军进庄才明白真-相,狂妄的日军无法面对这一现实,一名日军中队长精神崩溃而自杀。

以上可以看出,尽管武器装备和补给上存在巨大差异,国民党军队战斗力却根本比不上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因此死伤人数多就不值得炫耀了。如果共产党军队和日军战亡比是1:1而国民党军是2:1或3:1的话,只能说明国民党军无能,太差劲,应该感到惭愧而不是将之吹嘘为自己功劳大,更何况其所阵亡的人数中还有并不令人尊敬的“水分”在里面。

以南京保卫战为例,当时国民党调集十五万人(多为装备差的杂牌军)守卫南京,可由于准备仓促,且没有坚守的决心,布置不当,指挥混乱,很快失败,高级将领抢先逃离,军队各自溃逃。日军攻打南京时,尚有数万未逃脱的国民党军队放下武器投降,最后被日军象宰羊一样一批批砍头、活埋或作活靶子射杀,这些人当然被作为抗战阵亡将士统计到国民党军的阵亡人数中,并作为比共产党军队死亡的多而证明国民党军队比共产党军队功劳大的证据了。何其荒唐!

将帅无能,官兵素质差,贪生怕死没有必死之决心,甚至于内部争斗借日本人之手消灭杂牌军等等都是造成国民党阵亡数异常的原因,居然把它说成是抗战功劳大的证据,简直是厚颜无耻!

抗日战争读后感字

65年前,当中华民族最终夺取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时,血火淬炼的抗战精神,在历史长空定格成永恒。65年后,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处于一个关键时期时,永垂不朽的抗战精神,又再次令我们忆起那段屈辱的受难史。

以史为鉴,毋忘国耻。“起来,不愿当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每当威武雄壮的国歌奏响时,你都听到了民族的呼喊,祖国的召唤,战士的怒吼吗?65年前的战火硝烟早已散尽,但高亢的旋律依然激起我们奋斗的豪情;65年前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虽已完成,但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依然是我们最珍贵的财富。低首冥思,我不知该以什么形式来纪念抗战胜利65周年,因为每一次的回忆和查找资料都是一次伤口的撕扯。我无法控制内心的汹涌,当看到那一幅幅记录着日军兽行的图片时,无尽的悲伤和愤慨向我涌来,如野兽般将我吞噬干净。

艰苦的磨难,压不垮中国人民;残暴的敌人,只能激发起中华民族誓死抗争的英雄气概。“风在喉,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振聋发聩的吼声,伴随着黄河的滔滔水声,流传至今。这是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誓言,是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宣言,是抗战精神生动、有力的诠释和展现。

看!国难当头,英烈辈出。从杨靖宇,赵一曼到齐白石,梅兰芳……无论是共产党员,还是生活名流,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爱国之歌。抛头颅,洒热血。当打完最后一颗子弹时,狼牙山五壮士毅然砸枪跳崖;当被敌人围困于河边时,8位女英雄誓死不屈,挽臂沉江。

壮烈浩气长存,公道自在人心。历史女神高悬天际,如今,她扇动翅间清风,吹散迷雾,还长眠于九泉之下的中华英烈们以公道,令他们的英雄事迹永载史册,万古流芳;令他们的名字永远在中国人的心扉上熠熠生辉。

历史无言,精神不朽。我以我最深最真的笔触,走过时间的沧桑,空间的辽阔。我想令人们回忆起65多年前那场悲壮激越、一寸河山一寸血的反法西斯斗争;我想揭示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一个国家和民族所迸发出的神奇力量。我们纪念这场战争,不是为了仇恨,而是着眼于未来。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忘记意味着背叛。这段历史,本应渗入我们的血脉,合成在我们的dna中,成为子孙后代与生俱来的记忆。就像一个永远醒着的伤口,以一种永远无法回避的痛楚,时时提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中华当自强!

65个春夏秋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已65周年了,由此而激发出的爱国主义热情在神州大地上激荡,在华夏儿女心中涌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当前,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都应为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这个大局,把满腔爱国之情化为发愤学习之动力,热忱报国之行动。就让我们飞扬的青春和年轻的生命在为祖国强盛而奋斗的过程中闪耀出夺目的光彩吧!

抗日战争电影经典台词

抗日。

战争。

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从1937年七七事变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将士书》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结束历时八年被称为八年抗战、或简称抗战。

什么叫先进,什么叫优秀,什么叫平蛮攘夷!什么叫推行王化!我来告诉你吧!我怏怏中华,自古以礼仪立邦,以德化服人。何曾暴戾欺人,何曾以强凌弱!你刚才讲过,你们日本曾在千年以前就向我中华来。

学习。

因为我们比你们先进比你们优秀可那时候我们先进优秀之中华来扫除你们这些垃圾来消灭你们这些废物了吗!没有。我们以教化服之以。

文明。

导之,不以你日本粗鄙落后,愚昧无知而将其视为可欺可压任我宰割的犬羊,而是敞开国门,大张教化,我之先进,我之优秀,任尔学之!你日本蕞尔之邦,蛮夷之地,才得以有了文字,有了衣冠,才有了礼数,才学得了三分人样!这才是我中华推行的王化。再说说平蛮攘夷,是,我中华兴兵动武也在所难免,可那也是蛮夷跳梁,先扰我疆土,一如今日,你们日本侵我家园,杀我同胞,我中华奋起抗争,这才是真正的平蛮攘夷,这才是为真正的佳兵者不详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的道理,你现在应该明白了吧,王化是什么,德化也,何谓德,道义二字,可惜啊,可惜你们学不会,三分人样还没学出来,七分兽性却根深蒂固!

圣人之言怎么到了你们日本人的口里,就变成了烧杀抢掠,野蛮凶残的遮羞布。铁蹄之下,我中华大地已是尸横遍野,血流漂杵啊。以你们这般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禽兽,也配谈先进,也配谈优秀,也配谈平满攘夷。也配谈推行王化吗?不!你们根本就不配。

做人。

你们什么也不是。

瞿先生的这席话,深刻揭露了日本侵略者残酷、无人道的侵略本质,也就激怒了那个日军指挥官,所以最终瞿先生被他杀害了。

我华夏也曾有过汉唐盛世,大唐时我华夏国民是如何与尔等交往的,何时失了礼数!尔等的衣物茶书,哪一样没有我华夏风俗的印记,你我是交好的友邦啊!看尔等今日仗着西洋人的法度利器,竟把厚德友邦当成了牛羊一般地宰割啊!

《抗日战争》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抗日故事》,看后,我万分激动。

《抗日故事》里讲述的每一个故事都是那样的惊心动魄,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狼牙山五壮士》将抗日战士们的英雄气概、日军的滔天罪行尽显在眼前。

1938年10月上旬,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一部在牡丹江地区乌斯浑河渡口准备渡河时遭遇日伪军的猛烈攻击,这时,准备渡河的妇女团八名女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渡河,毅然放弃了渡河,与日伪军展开激战。她们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使部队主力得以迅速摆脱敌人攻击,但是他们被敌人围困在河边,在没有子弹的情况下,她们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她们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乌斯浑河,集体沉入江底,壮烈殉国。

这些抗日英雄为了祖国的自由,为了祖国美好的明天,他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英勇奋斗。所以,每当我看到五星红旗的时候,都会想到这是用抗日英雄们的鲜血染红的;每当想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每当我戴上红领……我就会觉得很幸福,很自豪,我们要从小学好本领,长大后去创造更美的未来。

抗日战争故事读后感

抗日战争表现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艰辛历程。读完抗日战争故事,你都有什么感悟呢?来看看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抗日战争故事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就在这几天,我读了一篇关于抗日的故事:《李爱民的抗日故事》,让我深有感触。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八路军的钟营长让他穿过敌人的封锁线去送一封“十万火急”的信。李爱民二话没说,回家赶上心爱的小毛驴,带上草绳和镰刀,把信装进袜子里便出发了。走着走着,他忽然发现前面不远的土堆上有个端着枪的人影在晃动。不好!鬼子的流动哨兵盯上他了。于是,李爱民抓起一把湿牛粪,涂得满身都是,“八格亚路,举起手来!”“不,我是放驴割草的,你们看,那是我割的一堆草,那不是我的小毛驴吗?”李爱民机智地回应。鬼子看他满身是粪,像个放牲口的穷孩子,就放他走了。就第二天深夜,我八路军14团战士和联防民兵一起把这个据点的鬼子全消灭掉了。

是这样英勇的小英雄给了我们这么美好的明天,让我们能在这么美好的中国生活,这来自于成功。在xx年,北京举行了奥运会,我认为奥运会的圆满成功,来自于大家的共同努力和付出,有不知多少人流泪和流汗,奥运会的最终成功,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人掘起。还有xx年的世博会在上海举行,举行的圆满成功,不少外国人都纷纷来观赏,得到了大众的好评。

平如是一个男人的名字,美堂是这个男人的妻子,这本书是平如在美堂过世之后对这一辈子的回忆,从打小开始到遇到美堂,到美堂过世。整本书没有任何华美词汇的点缀,有的是真情的流入,有的是一个老人对人生的诠释,有的是铅华落尽后的平常,有的是让我们这些晚生对人生真谛的感悟。

老人这辈子是不虚此生的,经历总是美好的,人生的经纬度因为经历而更加完整。孩童时期的平如是大户人家的少爷,他经历过富家子弟的日子。他喜欢丰子恺的画画风格,当自己八十多岁的时候开始描摹丰大师的作品,学习画画,然后把对儿时的一些记忆画出来,让我们这些晚生也能生切了解属于那个时代的一些文化。

平如和美堂是媒妁之言的婚姻,他们的相见、恋爱、结婚,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平常常。柴静有一次问老人:“第一次见到美堂,觉得美吗?”老人如实回答:“那时觉得女孩子都是好看的。”相亲结束,平如带着几张美堂的照片回部队,继续战争,那时候他站在船头,看滚滚长江上波光,觉得他自己的命从此轻慢不得,因为生命中多了一个人,他还拿着照片给他的战友们看,这些点点滴滴是多么的幸福。真正的感情就是如此,不需要太多的誓言,太多的物质,真正爱一个人会把他放在心上,而不是嘴上。

有人说夫妻之间吵吵闹闹才是正常的,貌似两个人在一起肯定会吵架、吃醋、相互折磨,美其名曰“在乎”,我不这么认为。老人回忆说他记忆中只有和美堂吵过一次,老人说那时候年轻气盛,之后就在也没有争吵。两人彼此不说话,过了两三个小时,他过去拉她要劝解,没想到美堂倒噗哧一声笑了起来。我觉得爱一个人是信任和包容,而不是占有、比较。今天我爱你多一点,明天你一定要爱我多一点,我觉得这样爱情是交易,付出计较回报,所有世间美好的东西都会打折。

平如说:“看电视,一个男的也五六十岁了,跟老伴儿吵架了,这个男的说他老婆如何如何不好。她没你文化高,她智商不如你,你的逻辑好,你会分析,她不会分析,她讲不出理由,她对你好的时候你想过没有。你有理,可是你无情。”这是一种暖暖的智慧,这是一种包容和谅解。活着本来就不要太多的斤斤计较,当下的得失,如果把时空无限拉长以后,谁得谁失谁知道。活着,爱着就好。

暑假一开始,妈妈就给我买了一本《抗日英雄小故事》,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其中"同仇敌忾,血战宝山"--记凇沪战场抗日英雄姚子青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我们就离宝山不远,没想到英雄就在我们身边,我请求妈妈带我去他们牺牲的地方看一看.妈妈爽快地答应了.

我们走进宝山临江公园,一棵棵参天大树映入我们眼中,里面有银杏树和柳树.我急忙四处张望,寻找书中写的那片草丛.果然在公园西首的大草坪上我找到刻有"姚子青营抗日牺牲处"绿色大字的天然巨石,站在纪念碑旁我仿佛听到姚子青慷慨激昂的演讲,仿佛看到全营士兵英勇地与敌人肉搏拼杀,以钢铁般的意志铸成的防线把敌人拦截在城垣之外的景象.站在这片绿草如茵的土地上,我不会忘记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是他们用身命换来的只有国家富强了才不会被人欺负.

我们要珍惜革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和平和幸福的生活,努力学习.长大以后建设祖国,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奋斗.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电影

优秀的抗日题材电影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同时弘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歌颂革命烈士们的英勇无畏——既有艺术性,也有着教育宣传意义。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电影,供大家分享。

由导演许鞍华执导的电影《明月几时有》将登陆全国各大影院,与观众见面。这部集结了周迅、彭于晏、霍建华、郭涛、黄志忠、蒋雯丽、梁家辉、鲍起静等众多实力派演员的良心之作,齐聚多位影帝影后,向观众讲述了香港社会中平凡小人物的英雄故事。演员黄志忠在影片中首次挑战文人墨客的角色,穿上西装、戴上眼睛,演绎了在战争中流亡的学者、政治家邹韬奋,干净利落的发型,不仅突出了文人的斯文儒雅,还显得整个人神清气爽,平添了几分帅气。

据了解,该片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在香港抗日的大背景下,描述了热血抗战的小人物不平凡的经历与付出。在以往的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中,黄志忠一直都是扮演冲锋陷阵的战士、军官或者将军的角色,与漫天飞舞的硝烟战火零距离接触。这次,在电影《明月几时有》中,他不上战场,拿起纸笔,诠释了饱受战争苦楚的文人,在抗日小分队的护送下,进行了大逃亡,在路上与郭涛饰演的茅盾先生以及其太太(蒋雯丽饰演)相互扶持、相互依靠,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终点。片中,黄志忠戴着圆形眼睛,模样斯文有礼,所有的情绪在眉眼中流露,受到了提前观影的影迷的夸赞。

自古道婊子无情,戏子无义,坊间这句老话,说的是旧社会把人分成三六九等,除了社会偏见,实际上说“婊子”与“戏子”为了生存而没有气节,但有一部电影却展示面对民族危亡时这群人的大义凛然,为救他人勇敢献出自己,面对危难勇于承担。这部剧就是《金陵十三钗》。

一部电影见证中国抗战的辛酸。

金陵十三钗。

《金陵十三钗》是20xx年张艺谋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并执导的战争史诗电影。影片筹备4年,投资6亿元人民币。瞄准全球市场,首度邀请好莱坞战争特效团队和一线影星克里斯蒂安·贝尔加盟,并启用数十位新人出演。于20xx年12月15日在中国上映,获得国内普遍好评,口碑令其票房不断攀升,在国内累计取得6.2亿人民币的票房,该片是20xx年国产电影票房冠军。

一部电影见证中国抗战的辛酸。

本片讲的是在1937年南京沦陷,只有一座天主教堂暂时未被占领,教会学校女学生、秦淮河畔风尘女子、军人和伤兵,还有一个美国人约翰,都先后进了教堂。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他们共同面对一场生死浩劫,产生了各种各样奇妙的感情。然而,教堂也不是永远的净土,暂时的宁静很快被打破——日军冲进教堂并且发现了女学生,殊死抵抗的军人在千钧一发之际开枪救女学生,英勇牺牲。

一部电影见证中国抗战的辛酸。

一部电影见证中国抗战的辛酸。

战争中最悲惨的牺牲总是女性。女性是征服者的终极战利品。女性承受的痛苦总是双倍的。并且无论在何种文化里,处女都象征一定程度的圣洁,而占领者不践踏到神圣是不能算全盘占领的。这就是男性游戏——战争致于女性的悲剧。

一部电影见证中国抗战的辛酸。

面对残酷的战争,这一群人让我们看到了民族的脊梁,我们会沿着他们的道路勇敢前行。

与新中国同年诞生的《中华女儿》,是我党直接领导建立的电影基地——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于创办之初拍摄的。它取材于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东北的“八女投江”壮举,再现了八位抗联女战士为牵制敌人掩护主力,与日军血战到底决不屈服,最后集体殉国的英雄业绩。初涉人民电影事业的艺术家,满怀虔诚地将她们的动人事迹搬上银幕,使之成为新中国第一部抗日题材的影片。影片生活气息浓厚,表演朴素真实,情节激动人心,有颇强的艺术感染力量,曾在第五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荣获“自由斗争奖”。

“夺下这个碉堡来”

《中华女儿》的诞生,源于中共中央宣传部于1948年11月发出的《关于电影工作给东北局宣传部的指示》。这一实际成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纲领的文件,是对创建伊始的东北电影制片厂。

工作计划。

的批复,对电影创作等提出了明确的思想和方针,关于题材范围要求“主要的应是解放区的、现代的、中国的”。正在积极筹划故事片生产的东影,根据指示加紧相关剧本组织和拍摄工作,积极调遣人员深入工厂、农村和部队,进行“写工农兵”的创作,其中“兵”即是同日本帝国主义展开长达20xx年艰苦斗争的东北抗日民主联军。曾是东北抗联著名将领、时任松江省人民政府主席的冯仲云,向东影建议“抗联事迹很英勇,很值得用电影的形式来表现。”这一创作任务,交给了刚刚完成东影第一部故事片《桥》剧本的于敏和新近随东北文工团调入东影的颜一烟,二人后来分别成为与《中华女儿》的编剧。

对于从事电影剧本创作,颜一烟感到大为意外。抗战开始即投身进步文艺工作的她,曾参加过宣传抗日救亡影片的拍摄,但从未做过编剧。她找到时任东影党总支书记兼艺术处长的陈波儿,说:“做编剧,我的条件不够,我过去演过话剧,还演过一部电影,我很愿意演戏,叫我做演员吧!让我在实际工作中学习一段时期,熟悉了电影之后,再做编剧吧!”陈波儿严肃而又耐心地对她说:“党分配我们做一项工作,不是问我们做过没做过,而是要问今天人民需要不需要。谁是天生的作家呢?当然,能够事先好好学习学习再做是最好的了,可是今天党需要我们立刻把新中国电影事业创建起来,人民、国家需要我们很快地制作出我们的故事片。是的,我们现有的几个编剧,都是新手,要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是会有许多困难的!然而,共产党员是永远不会向困难低头的!我们要用坚强的党性,克服种种困难,努力完成人民、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这个光荣任务!”当陈波儿恳切地激励她说:“这是一场争夺阵地的政治仗,党现在命令你去冲锋陷阵,你是共产党员,对于党给的这个重大任务,你该采取什么态度呢?”颜一烟坚毅地作出回答:“一定努力完成党给我的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随后,颜一烟立即赶赴东北各地搜集抗联材料,历时五个多月,先后到过齐齐哈尔、克山、北安、佳木斯、哈尔滨、长春、沈阳、牡丹江、安东等十多个城市,访问了一百多位参加过抗联的同志,从李延禄、冯仲云、周保中、陈雷、张瑞麟等领导人到普通战士。还特地钻过密林,体验抗联在林海雪原里的游击战斗生活。东北抗联在极其严酷的环境下坚持抗日游击战争,从长白山麓到松花江畔,这支钢铁般人民武装爬冰卧雪、浴血苦战,其环境之艰苦、斗争之残酷、牺牲之壮烈,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罕有,涌现了许许多多气壮山河、光彩照人的英雄事迹。颜一烟曾由衷感喟:“在几个月的采访过程中,我逐渐完全忘记了我是在为写剧本搜集材料,而是越来越深切地感到:自己是在上党课!”

在采访过程中,令颜一烟最为受到触动并产生强烈创作冲动的,是在人民群众中口口相传的“八女投江”的故事,她们是抗联第五军妇女团的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1938年10月下旬,抗联第五军第1师的一支百余人的队伍在征途中被乌斯浑河挡住去路,陷入1000多名日伪军的包围之中。为掩护部队突围,八名女战士果断从背后袭击敌人,牵制吸引日军火力。敌人以为中了埋伏,慌忙调转方向还击,我大部队乘机突出包围圈。她们背水作战直至弹尽,誓死不屈,最后砸毁枪支,毅然跳入滚滚洪流,写下以身殉国的瑰丽篇章,其中年龄最大的23岁,最小的只有13岁。

牲,颜一烟在采访中未能获得有关她们生平的详尽材料,连全部姓名都不很清楚,只简单听说其中的冷云以前是佳木斯的小学教员,做过地下工作,与丈夫一起到了抗联,胡秀芝打仗很英勇,再就是八人中有两位是朝鲜人,一位姓安。后来创作剧本时,她们的身世及表现都是根据所搜集的抗联众多素材加以概括构成的,最后“投江”的情节则是完全真实的。初稿写出后,颜一烟曾送请当年抗联三路军政委冯仲云审查,特别问及“关于八位女烈士的生前事迹,实在访问不到更多的材料,我这样描述,可以不可以?”冯仲云非常肯定地表示:“当然可以!艺术不是照相。你这样写,虽然对于八位女英雄说来,不完全是真人真事。可是,对于整个抗联说来,就相当真实可信,因为你反映了当时东北抗联的真实。”原来颜一烟为剧本取名叫《抗联的女儿》,长春市委领导审查后提出:“这种精神,这种伟大的气节,是足以代表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的,为什么不叫‘中华女儿’呢?”由此有了正式片名。

颜一烟回顾总结《中华女儿》创作过程曾说:“这个任务,对我来说,确有很大的困难。但是,难道会比在零下四十多度的冰天雪地里浴血苦战的东北抗联的英雄们更困难吗?我决心向英雄烈士们学习,以冲锋陷阵的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夺下这个碉堡来!”

“拍一部有分量的作品”

执导《中华女儿》的任务,交给了曾在解放区文艺界以“拼命三郎”和博才多艺著称的凌子风。凌子风早年在北平、南京专门攻读过美术、雕塑和舞台装置。进入抗日根据地后从事戏剧编导,曾任西北战地服务团编导委员长、冀中军区火线剧社副社长,与他人合作拍摄过《八百壮士》等影片。他创造了曾活跃敌后的以乡村自然环境为舞台的富有真实性和战斗性的“田庄剧”演出形式,还雕刻出中国第一枚毛泽东像章,作为延安鲁艺向党的七大献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凌子风年轻时因参加左翼美术活动,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坐过牢,投身革命后又在敌占区当过武工队排长,与日本鬼子真刀实枪交过手,延安保卫战中担任战地摄影队长,拍摄过毛泽东、周恩来等指挥作战的著名照片,阅历极为丰富。

接受《中华女儿》的拍摄任务后,凌子风首先认真研究了剧本。他认为,剧本给每人写了一段身世,是平均主义的做法,等于没有重心的八幕戏,提出由其来拍,就要对剧本进行修改,八个女战士每人都有自己的经历,但不可能逐一加以表现,建议选择其中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着重刻画,把情节集中到这个人身上,并具体设想可选择其中的胡秀芝作为她们的代表。编剧颜一烟起初不同意,后经仔细考量还是表示服从。于是由凌子风直接操刀修改剧本,突出描写了胡秀芝由普通农村妇女成为自觉革命战士的经历,她在丈夫惨遭日寇烧死后,满怀国恨家仇毅然参加抗联,经过艰苦战斗锻炼考验,终于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直至最后英勇牺牲。凌子风为她设计了剪去象征“封建疙瘩”的旧式发髻、第一次行军礼手心向外等诸多细节和在攻打敌人据点楼山镇进攻中不幸负伤、强忍剧痛追赶返回连队等重要情节,以展示其一步步成长过程,使之形象更为具体、丰满、生动,并以此为线索串连起指导员冷云、朝鲜族安大姐等其他女战士,让她们一起在冰天雪地的丛林中忍饥挨饿、英勇顽强地同强大的敌人进行周旋、战斗,最终寡不敌众视死如归,从而成功塑造出一群为国家和民族勇于献身的中华女儿的光辉形象。

进入实际拍摄,凌子风的拼命精神与艺术功力更是得到充分发挥。本着陈波儿的“提倡从纪录片基础上来发展我们的故事片”精神,凭借对战争生活的熟知和创造“田庄剧”的经验,从《中华女儿》的特定内容出发,凌子风确定以纪实手法和原态风格加以表现,特意率领全体演职员开赴东北镜泊湖地区的原始密林,深入抗联当年战斗过的地方体验生活,并完全运用当地实景进行拍摄,就连战斗场面也是真枪实弹,一鼓作气艰辛奋战3个月完成任务。

因是初次执导,没有条条框框,加之素有不拘一格的创作个性,凌子风不愿受清规戒律约束,在电影手段所主要体现的镜头运用上,没有囿于固有规矩,坚持服从再现生活。全片近600个镜头,仅全景就有270个左右,占了近一半,这在中国电影里极为罕见,但却是与抗联生活和战斗以及特殊环境相适应的,也是影片表现所需要的。而绘画和雕塑的美术擅长,又使之十分注重造型表现力,画面构图、光线处理、气氛渲染等相当考究,不仅契合纪实风格,而且增强感染力量。这样的拍摄做法在当时可谓标新立异,因而招致不少压力,但凌子风坚持了下来,后来他曾回忆说:“那会儿拍《中华女儿》,我是第一次做导演,就那么硬拍了。”

拍摄任务得以圆满完成,与参与摄制的其他主创人员通力合作分不开。他们中大多经历过抗战血火洗礼,而且来自延安等根据地,熟悉影片所表现的战争生活,满怀对八位抗联女英雄的深切理解与崇高敬意,投入辛勤的艺术创造实践。奉派作为联合导演于中途加入的翟强,负责演员工作,不仅按照凌子风已写出的分镜头剧本精心组织排练,还亲自饰演抗联部队的领导人王大队长,最后又一起参与了全片剪辑工作。领衔主演的张铮、岳慎,分别饰演胡秀芝、冷云,以及扮演其他女战士的柏李、秦布华、薛雁、周苏菲、孙月枝、周莹箴等,按照导演要求从外形到气质都努力接近角色,以朴素自然的表演,使人物形象真实可信。摄影钱江首次独立掌机,虽不是摄影科班出身,却有从小主攻美术的底子,善于领会并体现导演的意图,非常重视人物与环境密切关系的把握,营造既有人、又有景的生动画面,深刻展示抗联女战士为保卫祖国壮丽山河与可爱家乡而英勇战斗乃至壮烈牺牲的动人风貌。作曲家葛炎运用民歌音调,并在配乐上相应使用了板胡独奏,创作了具有民族气息的悲怆壮烈的主题曲,为影片增添了光彩。

“中国人,伟大!”

影片于1949年11月摄制完成,即送中央电影管理局审查,受到中宣部、文化部领导及各方面热烈称赞,认为该片较好塑造了胡秀芝、冷云为代表的抗联女战士的光辉形象,着力表现她们对敌人的无比仇恨、为全局利益承担最大风险的崇高思想品格和誓死不屈的自我牺牲精神,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朴实、自然、激越、乐观,不仅反映了中国妇女献身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伟大风貌,而且表现了不甘被奴役的人们是怎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起来同敌人进行殊死斗争的悲壮图景。此时袁牧之已调任中央电影局长,继任厂长吴印咸在送审后写给厂里的信中,通报了部局领导审查肯定的情况:“《中华女儿》昨在京审查,颇得好评。西蒙诺夫同志也称赞此片与苏片相似,文化部决定将此片作为庆祝苏联电影三十周年纪念节的礼物之一,送给苏联,此片将在莫斯科放映,将献给参加苏联电影节的各国代表,这个光荣是《中华女儿》导演与全组同志四个月来精心努力的结果。”曾为组织该片创作呕心沥血的陈波儿倍感欣慰,这时她亦已调任电影局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她给主创人员写去了热情洋溢的祝贺信:“我被你们的表演和导演的处理感动了”,认为影片深化了剧本的主题,“人们看完这部片子,会增加对我党的认识和尊敬。”

《中华女儿》通过审查后,应有关方面要求,首先被安排为12月10日至16日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妇女代表大会献映。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境内召开的第一个国际性会议,共有23个国家派来代表出席,对提高中国及中国妇女的国际地位,展示新中国及中国妇女的精神风貌,具有颇为重要的意义,因而特意在影片开始加印了英文字幕“献给亚洲妇女代表大会”。影片在会上放映取得良好效果,代表们从中看到中国妇女在抗日战争中不仅没有走开,而且付出比男性更为沉重的代价。

首都电影放映系统获悉后,争相要求拿到影院对外放映。凌子风将这一情况向袁牧之、陈波儿作了反映,他们表示可以满足,因为新中国成立后,北京还没有放映过新中国拍摄的影片,净是过去的老片子,应当演我们自己的电影。只是当时仅有临时赶制的一个拷贝,就交由长安大戏院试映,结果海报刚贴出,买票的人们就一下子排起好长的队伍。凌子风兴奋地跑到电影院去了解观众反应,亲眼看到随着那参天茂密的大树、湍急流泻的瀑布、巍峨庄严的松林,以及抗联战士打死的大野猪,广阔雪野上孤零零艰难前行的爬犁,活跃在大森林中的抗联战士们的联欢会,联欢会上欢乐的朝鲜舞,庄严的入党宣誓仪式,直至最后七位女战士簇拥着指导员的遗体,被滚滚的江水吞噬等情景,渐次呈现于银幕,观众既觉得新奇,又深受感动,不时还发出细细的叹息声。次年1月正式公映后,这样的情景出现在首都乃至全国城乡的各处放映场合。据统计,该片映出受到广大观众热烈欢迎,各项业务指标都创造了新纪录,仅北京就映出3360场,观众238万人次,发行收入52772万元(旧币)。观看此片的人数,按当时北京常住人口计算,全市城乡人均看片1.1次以上。

电影界的反应甚为热烈而巨大。资深影评家钟惦棐在《人民日报》撰文称赞:“它毫不夸张地把中囯人民所走过的艰难路程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用宝贵的生命换得了今天的胜利。它证明了,我们是一个不可侮、不能屈的伟大民族!今天,我们正需要努力去发掘、描写二十多年来革命斗争历史的题材,《中华女儿》正是这样一个作品。它的确足以教育广大中国人民认识自己民族的真实面貌。”著名电影艺术家孙道临直到晚年还对该片保持深刻印象,曾记忆犹新而充满钦佩地回忆说:“上海刚解放不久,我就看了凌子风在长影拍摄的《中华女儿》。尽管可以看出,这是一位初次拍摄故事片的导演,手法上还显生疏,但通篇洋溢着的气概征服了我。那八位青年女性臂膀挽着臂膀向滔滔江水中走去的情景,给了我极大的震动。那滚滚江涛、年轻女战士们义无反顾的神情,至今还在我眼前跳动,成为我所看过的影片中最难忘的场面之一。当然,至今我也还能感受到影片导演在拍摄这部影片时的火热的心的搏动。”影片独具匠心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更是为后来的电影创作和拍摄起了示范作用。与凌子风同为“第三代”导演的谢晋,曾直言是看着《中华女儿》学拍电影的,其代表作《红色娘子军》女主人公琼花形象的塑造,就暗合胡秀芝“封建小媳妇——抗联女战士——中国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成长线索,娘子军连队战斗、生活场景的表现亦近乎师承。而运用青松、白云、高山等富有象征寓意的“空镜头”,以烘托八女投江行为壮烈与精神伟大,几乎是后来影片英雄人物牺牲场面的通用方式,全景加特写两极镜头并用,到了“第五代”导演成为标志性影像语言。

作为新中国首批对外输出的影片之一,《中华女儿》也在国际范围赢得赞赏。首先对该片予以关注的,是根据斯大林指示派来中国的苏联作协副、著名军事作家西蒙诺夫和莫斯科高尔基电影制片厂导演格拉西莫夫、苏联中央文献电影制片厂导演瓦尔拉莫夫。他们分別担负采写记述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报告文学《战斗的中国》、与中国合拍《解放了的中国》、《中国人民的胜利》两部彩色纪录片的任务,在《中华女儿》送审时看到影片,感到很为震撼和振奋,当即向时任文化部长的茅盾、副部长周扬提出,将该片带回苏联放映,故有文化部将其作为庆祝苏联电影三十周年纪念节礼物送给苏方之举。影片在苏联放映时,格拉西莫夫、瓦尔拉莫夫均在《真理报》发表署名文章予以高度评价:“从东北电影制片厂所摄制的《中华女儿》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伟大革命斗争的情景”,“影片摄制得朴素而明了,具有深刻的信念,毫无虚假掩饰。在影片里用毫无人为的纯朴和真实显示了中国游击队的生活、劳动和日常战斗生活”,“片中主人翁所表现的甘苦共尝,善于克服一切困难和英勇果敢的性格,就是为争取人权,为历史的前途而斗争的革命人民典型的特征”,并对新中国电影发出热情欢呼“新的、前进的人民电影艺术降临了!”

由于片中出现的八名女战士有来自朝鲜的安大姐和小金,这是对中朝两国人民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联历史的真实具体反映,表明日本法西斯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敌人,也是一切被压迫民族的敌人。影片发行至朝鲜及东南亚地区,反响同样十分强烈。朝鲜各报都在显著位置发表文章,高度评价了影片的艺术成就,有的还介绍了故事梗概,称赞“在中国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下的抗联英雄,不惜牺牲一切。为祖国、为人民洒尽了最后一滴鲜血”,“英勇的抗联战士是中国优秀儿女,是中国人民的好榜样”。在印度尼西亚放映时曾以《游击女儿》作为片名,放映创造了空前的纪录,不仅受到华侨欢迎,而且许多印尼人也非常喜欢它,印尼共机关报《红星》杂志发表文章说:“《游击女儿》是革命英雄主义的示范,是人民英雄无比力量的证明。”

《中华女儿》在国际最具影响的,是荣获1950年第五届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的“自由斗争奖”,这是新中国电影首次摘得国际大奖。卡罗维·发利电影节是世界上历史最久的电影节之一,其主旨是为和平、为人类幸福、为各国自由而斗争,同不道德影片作斗争。《中华女儿》在电影节上很受瞩目,虽然它在艺术和技术上并非最为完美,但所展现出来的中国人民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令评委大为感动,因而被授予5项主要奖之一的“自由斗争奖”,另有同时送去参赛的故事片主要演员石联星获演员优胜奖,《百万雄师下江南》、《红旗漫卷西风》、《大西南凯歌》、《东北三年解放战争》、《踏上生路》分別获得纪录片荣誉奖、短片荣誉奖。

当《中华女儿》获得国际大奖消息传出,正值该片经译制配音后在苏联隆重上映,激起强烈而巨大反响。恰随中共中央宣传工作团赴苏参观的陈波儿,亲眼看到这一情景很受鼓舞,在给电影局领导的信中写道:“我们代表团的住地每天不断有人前来祝贺……我们在莫斯科大街上走的时候,老太太们拥抱着我们,两眼含泪,伸着大拇指说:‘中国人,伟大!’”后来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曾亲自审看过此片的周恩来,特意将与会的颜一烟找到身边,向毛泽东主席介绍说:“这是影片《中华女儿》的作者!”毛主席向她微笑点头,亲切地和她握手,并一起坐在前排合影。1957年,该片再获文化部颁发的1949─1955年优秀影片二等奖。

《抗日战争》读后感

同学们,我们是年轻的一代,是幸运的一代,是幸福的一代。我们的生活可以说是比蜜还甜。但是,当我们享受美味的汉堡包,兴高采烈地迎着朝阳上学时;当我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手捧江苏省免费教科书,聆听老师的教诲时;当我们晚饭后,兴致勃勃地在网络里遨游时……我们是否意识到自己是生活在幸福之中呢?我们不能忘记:这幸福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上帝恩赐的,而是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

周恩来总理曾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读读《抗日战争中的元帅将军》吧!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山河破碎起英雄。读着文章,我仿佛也跟着来到了一九三七年,9月6日凌晨,黑云翻滚,细雨蒙蒙。在一片开阔的田野,几千士兵正翘首以待。这时,刘伯承元帅站了出来,为了民族的存亡,他誓与华北共存亡,并取得了抗战历史上最振奋人心的百团大战的胜利。

碧血丹心昭千古。足智多谋、高瞻远瞩的叶剑英元帅,创办南岳游击干部训练营,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他,一生戎马喧嚣,亮剑总在风雨时。他,总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哪里枪声最激烈,他就赶到哪里指挥,冲锋在前,毫无惧色。他,拯救了无数的生命,也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

浩然正气荡沙场。叱咤风云的杨靖宇将军,小女儿才降生5天,他就离开亲人奔赴战场,从此一去不复返。他指挥部队转战松江南北,打了许多胜仗,威名远扬……后来他被叛徒出卖,遭敌包围,壮烈牺牲,残暴的敌人解剖了他的遗体,发现这位拖着上千之众在冰天雪地中周旋多日的抗联将领,胃里竟然全是草根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其英雄壮举,令敌人骇然!连他们都不得不承认他是“顽强的人”,“不愧是一个将才”!这是何等的英烈啊!

不该淡忘的先烈们,我们要永远铭记于心,弘扬并继承你们的精神。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你们用鲜血和生命浇灌出来的。正如有首歌唱的,“众手浇开幸福花”。

《抗日战争》读后感【】

“经我们血染的山河,一定永久为我们。所有民族的生存和荣誉,只有靠自己民族的头颅和鲜血才可保持。”一寸山河一寸血,正是抗日战争的真实写照!

1937,南京雨花台,国民革命军第88军营长,罗雨丰。日军猛烈的重炮火力下,罗雨丰所在营仅剩100余人,弹尽粮绝。在一片血光与火光的映照下,罗雨丰营长拿着一支上了刺刀的步枪,“跟我上!”跳出了战壕……南京城沦陷后,两个坦克兵选择了留下,当十几个鬼子经过一辆“报废”的坦克时,坦克炮塔转动了,“咔”,猛地喷出火舌,将民族的仇恨!保家卫国的热血!向敌人喷去。罗雨丰营长在炮声中的怒吼,坦克炮塔无声而又凝重的转动,既是一个时代的悲凉与沉重,也是一个爱国者一个普通人在民族危亡时刻的奋起与反抗!

这样的例子很多,1940的南瓜店,张自忠将军身陷重围,面对扑至眼前的鬼子,将军怒目而视,似乎要喷出火来!面对如此英勇的对手,日军也不得不敬佩,刺杀张自忠将军后,他们将他埋葬,数千日军脱帽肃立半分钟。“若精诚抗敌,决不至于亡于三岛倭奴之手!”这是张自忠将军对自己民族的自信与热爱,是面对强敌是气壮山河的豪气!

抗战时期,千千万万的人象张自忠、罗雨丰、无名的坦克士兵为保家卫国抛头颅,洒热血。大军阀杨森,在凇泸会战中死守阵地,击退日军十几次进攻,直到自己的27集团军所剩不到万人。素以保存实力著称的庞炳勋,在临沂战役中亲自抱枪上阵地,“今日不退日寇,誓言不撤兵!”汪精卫叛国后,本想将军阀龙云拉走,却遭到一顿痛斥。汪精卫不会懂!日本人也不会懂!为什么平时割据一方,鱼肉百姓的大军阀,竟会毫不动摇地抗击他们!在民族大义面前,人人心中有一腔热血,一团热火,都有一份保家卫国,救民族于危亡之中的责任!这就是民族的强大凝聚力,人人都在大喊:“还我河山!”

一寸山河一寸血,这是中国人面对强敌入侵时表现出来的力量。我们称颂这股力量的同时,应该反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因为当时的中国太弱了,在弱肉强食的年代,弱者不会得到怜悯。一寸山河一寸血,既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民族精神,也是我们沉痛的耻辱。所以,在今天,天下和平,人人皆以饱食的年代,我们更应该居安思危,记住这种精神,记住这种耻辱。不忘“一寸山河一寸血”以此来激励我们新的一代,奋勇前进,创造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

纪念抗日战争的电影

《白马飞飞》,抗日时期一匹战马的传奇经历。

《双栖间谍》,抗日双料女间谍的惊险历程。

《步入辉煌》,杨靖宇将军的最后战斗。

《冲出死亡营》,国共战俘合力逃出战俘营。

《刺杀汪精卫》,rt。

《大捷》,抗战初期山东一支杂牌军的血战。

《喋血黑谷》,抗战初期华北一支国军的故事。

《东宁特遣队》,东北抗联敌后小分队的战斗。

《烽火》,集结号原班人马打造。

《国际大营救》,抗日军民携手国际人士。

《黄河绝恋》,八路女战士与美军飞行员的爱情故事。

《绝境逢生》,精彩与幽默的特战故事。

《将军与孤女》,聂荣臻元帅救助日本孤儿美穗子。

《军列杀出重围》,我军军列护卫战士与日军残余的周旋。

《马石山十勇士》。

《秘密大追杀》,敌后谍战片。

《战争子午线》,十个小八路的壮烈西征。

《燃烧的港湾》,与国际友人一起越狱。

《三毛从军记》,很有名的不提了。

《晚钟》,抗日结束后的一段插曲。

《血性山谷》,护送代表回延安路上的激战。

《夜袭》,陈锡联奇袭阳明堡。

《一个和八个》,八路指导员改造土匪抗日。

《紫日》,不说了。

《贞贞》,被日军侮辱妇女的抗争。

《地狱到底有几层》,慰安妇的悲惨遭遇。

《鬼子来了》,很有名滴禁片。

《烽火佳人》,刘德华主演,抗日飞行员的爱情故事。

《狩猎者》,从小猎人成长为抗日战士。

《血战陈庄》。

抗日战争(warofresistanceagainstjapan)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

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制造事端、挑起战争,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美国的罗斯福政府正式对日宣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对外扩张。

甲午海战。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便是其对外扩张侵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这次战争是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日中两国国力的悬殊对比以及国际社会绥靖主义政策等多种因素作用的后果。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的迅速强大,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发展成为军国主义国家。

1894年甲午战争后,中国与日本签署了《马关条约》,日本利用条约中从中国夺得的赔款2.3亿两白银中的80%来发展军事,开始走上对外侵略的道路,并把“大陆政策”定为基本国策。

1920xx年,因为庚子事变问题,日本作为八国联军的主力之一,占领天津、北京,并利用《辛丑条约》在京、津一带驻屯重兵。

1920xx年到1920xx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攻克俄国建立的旅顺口要塞,并于对马海战中重创俄国波罗的海舰队,从俄国手中夺取了在中国东北的特权,更加加强了日本的野心。1920xx年日韩并合,更使日本有朝鲜作为侵略中国的跳板。

袁世凯。

1920xx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对德国宣战,入侵胶州湾的德国势力,进而占据山东。1920xx年,跟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彻底取代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张作霖。

1920xx年,中国国民革命迅速发展,日本一面策划“满蒙”独立,一面出兵济南阻止国民革命军北伐。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内阁在东京召开有外务省、陆海军省、参谋本部、关东军及有关中国问题专家等人参加的“东方会议”,制定了《对华政策纲领》,确立了先占东北、内蒙,进而侵占全中国的扩张政策。随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又向天皇上奏了《田中奏折》,明确提出了“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扩张总战略蓝图。《对华政策纲领》和《田中奏折》的出笼,标志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不可避免。

1920xx年6月4日,奉系军阀张作霖的专车开到皇姑屯车站以东的京奉、南满两铁路交叉点的桥洞时被日本人事先埋在桥下的炸药炸得粉碎,张作霖身受重伤后不治身亡。这就是轰动中外的“皇姑屯事件”。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从而在世界东方形成第一个战争策源地。

1936年11月25日,日本与德国在柏林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翌年意大利也加入这个协定,形成“柏林——罗马——东京”的轴心国联盟,标志世界法西斯国家侵略联盟正式建立。

经济危机。

1920xx年10月,由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日本在危机中遭受沉重打击,国民经济亏损,黄金不断外流,工业萎缩,农业告急。为了摆脱世界经济危机造成的深重困扰,转移国内的注意力,日本帝国走上侵略道路,日本军国主义者加紧实施其既定的侵华政策。

国际环境。

九一八事变后,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特别是各主要国家对日本侵略中国所采取的绥靖政策,客观上纵容了世界法西斯势力的发展和相互勾连。

中国政府曾将希望寄托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然而西方政治家们此时主要精力集中于欧洲战场,未向中国伸出援手。国联的绥靖态度使日本对国际社会不再心存忌惮,它向日本发出了一个错误的信号,尝到了甜头的日本从此在侵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抗日战争读后感字

《兰亭》让我们看到电影应该回到文化、回到现实、回到人本,中国电影已经到了重视生活本真而透射时代真义的关口了。

看侯孝贤监制、程晓玲编剧、肖风导演的抗日电影《兰亭》,不由想到:中国电影理应走出去,但首先要走进人心;要入人心需要先有信心,这信心来自于文化精神的坚守。真正的好电影是给人情感律动和精神愉悦的,看了难以忘怀,思绪翻腾,心中激荡起恋恋不舍的情感。《兰亭》就是这样一部独特的作品。

眼下这个年代,电影屈就于行进中的市场化,已经渐渐丧失文化坚守,执着于精神创造变得稀罕。像《兰亭》这样不俯身于娱乐市场法则,是中国电影乃至中国艺术多么需要的沉静个性!被惊心动魄的奇观震撼、走出影院却很少回味的电影太多太多,动感似乎是时代给予的常态,不如此不足以吸引人,但吸引人的同时又有多少能入心动情?危险在于,越来越多的国产电影模仿好莱坞类型片,试图大收回报,遑论收益回报是否实现,大收观众的情感却成为难题。我们珍惜《兰亭》,是珍惜美好的观赏感受:在一种朴素纯净的情态里,不动声色地呈现真切的历史和情感,既触动神经末梢,也触及情感泪腺。在很多宏大的作品变成“神剧”的时候,《兰亭》围绕着小人物的悲欢,却不是写个人小小的哀愁,而是将个性精神和时代氛围巧妙结合,发自内心地书写宏伟历史。

《兰亭》的主人公林耕,一个多少有些江湖气息的小人物,在抗日年代却娶了一个温柔的日本妻子秀代,他试图隐瞒秀代的身份以免她受伤害,却看到亲人兄弟们被无辜屠杀,卷入抗争的被动和最初解救女人的被动一样,都源自中国人骨子里的忠义情感,最终在不能不反抗的心理驱动下,完成了极有代表性的中国百姓的抗争心路。《兰亭》的独特性依存于创作者始终不懈地抗争着电影追逐时潮的趋向,坚守着理解历史大义和理解普通人心的统一:抗战不是儿戏一般的一呼百应,而是被屈辱被压抑之下的揭竿而起。从个性角度看待历史却得到历史真相的呼应,冷静描摹普通百姓的心路历程却恰好排斥了虚无夸饰的浮华表现,贴近人生真实的残酷和抗击残暴行径的高尚都那般栩栩如生。

《兰亭》的独特在风格,在故事,在角度,也在情感表现。导演肖风一贯的风格是奇峻蕴藏于常态、散文诗般的行云流水却高潮迭出。非职业演员让影片一开始就恍如生活之不起眼,战争的危险并非剑拔弩张,呈现的反而是蝴蝶湾的悠然安宁,但正是在这样的常态下暗流潜滋默长,紧张慢慢袭来直至残暴屠杀降临,战争的可怕和反抗的渐生因而让人印象深刻。

故事的奇特之处在于中日人物之间异常的纠葛。林耕原本喜欢日本女孩秀代,她却以自身残疾为由冷酷地拒绝了;日本商人井上落魄时投靠林耕并且信誓旦旦不做军人,最后却成为对自己孩子和中国百姓下毒手的施暴者;秀代爱上林耕和中国,愤怒斥责父亲的残暴,和丈夫一起帮助游击队;林耕原本靠武力谋生江湖,却慢慢卷入抗战大业而英勇捐躯,等等。在初衷与结果大相径庭的演进中,一个传奇般的江南抗战故事发生了。

《兰亭》角度非为一般战争片的轰轰烈烈,而是在舒缓的生活情态、人际纠葛中慢慢展开,凸显侵略暴戾的可怕和人民变为勇士的合理性。中日两国个体身上又巧妙折射了敌友的微妙关系,大到侵略与保家卫国,中到诚信守义与否,小到恩怨德行的把持,等等,都令人信服。

进一步看,《兰亭》将情感沉淀与民族历史的挖掘交融在一起。我们看历史不应该遮蔽毛糙的一面,不应该忽略多样性,人性的复杂在林耕的反抗中体现出来,那既是江南地域独特性使然,又是整个国家的真切折射。守着自己的蝴蝶湾却被侵略打破,护卫着个体私情却不能不投身民族大业的洪流,从“活着就有一切”的信念,到为正义事业哪怕是死也快慰等,表现得都那样自如,情感铺展动人。看到绍兴街巷里弄的老太太不动声色地锤击鬼子兵的沉稳,我们知道当一个民族哪怕是江南那温柔之地的老人都起来反击时,抗战怎么会不取得胜利。当发誓不当军人的井上最终成为侵略者并且杀了抗日义士、杀了亲生女儿时,当守着妻子躲避在世外桃源的林耕最终成为杀敌勇士时,当秀代当着父亲的面说出“你是人类的耻辱”时,影片巧妙完成了个体情感透射时代大义的艺术表达,爱恨的故事鲜活地呈现着时代生活的必然。《兰亭》让我们看到电影应该回到文化、回到现实、回到人本,中国电影已经到了重视生活本真而透射时代真义的关口了。美好来自于真实的情感投入而不是投机的夸饰。不能不惊讶于一个柔弱山水中小人物的情感故事,居然在影片收尾处顺乎情节自然地从池塘泥水中挺立起一群被掩护的抗敌伤员们,这雕塑般的群像就是普通人成为国家精神的象征。所以可以坚定地说:人文情怀的坚守不仅是表现的需要,而且是中国电影应该把守的精神境界!

2.电影《活着》观后感。

《活着》是一部很好的电影,它将中国社会的缩影投射到小人物福贵身上,让我从电影里深切生动地感受到了中国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社会变化,尤其是农村因为政治变革所发生的变化。不得不感叹,人总是活在时代里,历史是被推动着前进的。

四十年代,战乱与变革。根据历史书所传达的信息,四十年代大概是一个战乱频繁的年代。那个时期初期抗日战争刚结束就开始了接着解放战争,后来新中国成立了,又开始了土地改革。福贵,一个嗜赌如命的顽固子弟,几经变故,却仍旧活着。影片是具有戏剧性的情节,龙二费尽心思以赌的方式骗取了福贵家的老宅,却因此丢掉了性命。福贵因为赌失去亲人,却戒掉了赌,洗心革面做人;被拉去参战险些丧生,却凭借之前所学一技之长得以活命。这大概就是活着的戏剧性,你永远不知道生活会发生什么预料之外的事情。

五十年代,盲目追逐。这个时期充斥着活在时代里的愚昧,片面追求快速的经济发展,不顾实际情况违背生产规律搞“大跃进”。福贵一家活在这个时代里,此时福贵的性格发生了一些变化,从之前破罐子破摔的放荡不羁变成了努力生活的小心翼翼。而家珍之前没有的强硬风格就被凸现出来了,在旧中国,她是面对丈夫日日赌博不着家只有吞声咽气的女子,在五十年代她敢于和丈夫争执,说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是时代给予她的改变。影片中还强调了时代赋予人的悲剧,有庆的'死是“大跃进”对人民生活破坏的一个剪影,虽然和原著不同,但这个改变或许是导演张艺谋渴望借助来表达他对一些政治事件的看法。但是我不太理解为什么要特意刻画凤霞对春生说”春生你欠我们家一条人命”这一情节呢?只知道有庆虽然死了,但是其他人仍然活着。

六十年代,动荡不安。然而虽然福贵一家属于城镇平民,仍然受到文革的影响,那么文革对于知识分子家庭甚至不属于当时认可成分家庭的迫害简直不可想象。影片在这里使用先扬后抑的艺术表达方式,凤霞嫁了一个工人,生活幸福,福贵一家的日子慢慢变好。出人意料的是,事情在往好处发展的时候发生了一场惨烈的悲剧,不幸再次发生。老教授吃了七个馒头差点被噎死,令人悲哀;凤霞因红卫兵没有经验大出血而亡,令人心痛。然而生活还在继续,人还是要活着。

对于电影最深的印象,不是活着的人,而是一件死物。剧中的皮影戏,伴随了福贵大半辈子,从最初的赌馆浪荡,到之后的生活维艰,从最初的活命之物,到之后的灰烬青烟,短短几十年,却是沧海桑田。而人类即使面对生离死别,历经风风雨,却因繁衍生生不息,仍然存在。几十年里,中国农村在变化,中国农民仍然活着,活在时代里。

《地道战》这部影片从小就是我最喜欢的一部抗日电影,每当电影里传来“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这样坚定而雄壮的旋律,我心中都不禁热血沸腾,仿佛置身于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抗战时期。这部电影的经典程度在于它至今仍让人百看不厌,影片智能双全的高传宝,一片忠诚的老钟叔,还有汉奸汤司令以及那个穷凶极恶的日本山田队长,都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如片中的那些动听的音乐也如天籁,紧紧萦绕耳际,挥之不去。

这部电影讲述了1942年,抗日持久战的第五年,日本侵略者禁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急于要把华北变成兵站基地,大规模的掠夺人力、物力资源。从而开始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发动了更加疯狂残酷的大扫荡。冀中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群众性的游击战,创造了各式各样的作战方法,充分发挥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没有先进的武器,但高家庄的人民想出了挖地道的好方法。他们在平原的地下开凿地道,家家相连,户户相通,地上地下连为一体,为鬼子布下天罗地网。有几个汉奸冒充八路军武工队来到高家庄,想刺探高家庄的地道位置。开始高家庄的接待人员差点上了这些汉奸的当,后来这些汉奸露出了一点狐狸尾巴,被高传宝发现了,他很机智地把这些汉奸引到了一个地道里面,把他们制服了,真正的八路军武工队来了后,汉奸面目全部暴露。后来日本鬼子对高家庄进行了疯狂的报复,派了几百个鬼子扫荡高家庄。高家庄的男女老少都武装起来参加了反扫荡的斗争。整个高家庄,村里村外,到外都成了埋葬日本帝国主义的汪洋大海,房上房下,火坑上,灶台下,到处都是复仇的枪口和子弹。敌军大败,原本耀武扬威的他们,现已闻风丧胆,以前狼烟四起的高家庄,现已欢呼雀跃:刚刚气势汹汹的鬼子,现已抱头鼠窜……我想人民的智慧真是无穷无尽的,人民的勇气更是可歌可泣的,难怪有人说:“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车轮!”

一部精彩的革命影片,能反映出人民的机智勇敢;一部感人的革命影片,能使人百看不厌;一部成功的革命影片,能让人感受到无穷的斗志。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回望这六十年的峥嵘岁月,高家庄的地道,虽然已经在历史的车轮中远去,但其彰显的祖国抗日优秀儿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中华民族的伟大凝聚力和中华民族的无上智慧,却仍然让我们肃然起敬。从地道里埋伏而出的不是望而生畏的千百万神兵天降,而是一股席卷一切的黄色风暴。

作为交通银行的新员工,同时也是一名光荣的党员,我从《地道战》这部老片中也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启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越是铺满荆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们去开拓,越是困难的时候,就越需要坚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排除万难的决心、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永远不灭的激情,更要注重工作方法和方式。我们的革命先烈在困难的环境中开动脑筋,发挥主观能动性想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好方法,犹如神兵天助一样打的敌人措手不及。我们湖北交行面临的情况也是一样的,在员工培训的时候领导就对我们说过湖北交行作为一个环境资源并不突出的中部地区,却做出了全国交行系统内排名突出的业绩,靠的就是我们员工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主动的探索和发掘。我们只有努力提高自主性、创造性,发扬爱岗敬业的精神,才能和湖北交行一同进步成长!

抗日战争故事读后感

里有: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在战斗中他们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毫不犹豫地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5位战士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民群众誉为“”。我很佩服他们能有这样的一种精神,让我永生不能忘记,这样的精神是令人为他们感到敬佩和爱戴啊!

也是具有这样的精神,被原来自己的同伴出卖了,也是那样的不服输的精神。每次看到革命战士的感人故事,我都会去看一看,有些人会看到感人故事会流一把心酸泪,不过我不会那么爱哭,但我为革命英雄的牺牲感到惋惜,为了保住百姓们,自己的性命也不顾,我觉得很伤心。

今天,我读了《抗日英雄小故事》一书,增添了不少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痛恨.使我更了解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和我军英勇抗战的事迹.

抗日英雄吉鸿昌在刑场上,大义凛然做了一首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同时厉声对刽子手说:“我为抗日死,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也不能倒下!给我拿个椅子来,我得坐着死。”接着又对敌人说:“我为抗日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一下敌人的子弹怎么打死我的。”当刽子手颤抖地举起枪时,吉鸿昌奋力高呼:“抗日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

还有一位小英雄王二小,他面对敌人的金钱,不给敌人带路;面对敌人的刺刀不害怕,机智勇敢地把敌人引进埋伏圈,在与敌人地周旋中,他被敌人的子弹击中,又被敌人的刺刀刺中,英勇牺牲时年仅13岁,他的鲜血染红了南河滩。文艺战士方冰和劫夫知道了王二小的事迹后,谱写了著名的儿童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至今仍广为传唱。

我读了这几个抗日的英雄的故事以后,我非常的感动,因为吉鸿昌在刑场上还为我们中国共产党说出了誓死也不会归顺日本人,还编了一首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还有小英雄王二小,自己不要敌人的金钱,也不给他们带路,把敌人引进大部队的埋伏圈里,在敌人的子弹和刺刀打了以后,他才13岁就英勇的牺牲了,他死后,共产党为王二小谱写了著名的儿童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抗日英雄小故事》,将激励我更加认真地读书,更加珍惜这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为抗日战争胜利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们,他们将永远活在我的心中!永远激励这我前进!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