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分五年级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精选19篇)

时间:2023-11-27 22:01:54 作者:薇儿

五年级教案的编写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提高教学效果。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五年级教案的案例分享,希望能够给教师们提供一些帮助和启示。

《通分》教案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

教材第65页的例4,及随后的“试一试”与“练一练”,完成练习十二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初步理解通分及公分母的意义。

2、能正确地把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它们相等的同分母分数。

3、通过亲历探索通分的意义与方法这一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说一说下面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4和68和920和5。

2、把以下分数化成分母是20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二、自主合作主动探索。

1、初步理解通分。

(1)谈话:这几天我们学习了分数,现在请同学们每人写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

学生汇报,教师记录。

如3和546。

师:请你们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特点?

学生议论,发表意见。

介绍:像这样分母不同的分数叫做异分母分数。

(2)、提出要求:把3和5改写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46。

学生尝试改写,并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

2、小组汇报:

33×3955×210。

44×31266×212。

33×61855×420。

44×62466×424。

(3)指出:刚才的过程就是通分。

a思考:什么叫通分?

b学生讨论,并交流。

c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明确通分的要点:

第一、要把异分母分数改写成同分母分数。

第二、通分前后分数的大小不能改变。

揭示通分的意义:把分母不同的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通分过程中,相同的分母叫做这几个分数的公分母。

d问题:你觉得通分的依据是什么?

e找一找:在刚才两组通分结果中,

(4)问题:观察刚才两个通分过程,你觉得用哪个数作公分母比较简便?为什么?

教师:在进行通分的时候,公分母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通分时,一般用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通分五年级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一)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二)理解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算理,掌握方法。

(三)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比较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二)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片,有数轴的小片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教师:请说出几个4的倍数,几个6的倍数。(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46。

812。

1218。

1624。

2030。

…………。

教师:我们列出的两组倍数,都分别是4或者是6一个数的倍数。前面我们已研究过两个数的约数,今天来研究两个数的倍数。

(二)学习新课。

1.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1)投影片出示数轴。

老师:请在数轴上分别找出表示4的倍数和6的倍数的点。

学生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点在自己的数轴(小片子)上分别描出这些点。教师:从数轴上可以看出4和6公有的倍数是哪些?最小的是几?有没有最大的?(学生口答后,老师再在投影片上表示出来。)。

教师:想一想我们已经学过的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谁能给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和其中最小的一个取个名字?(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教师:请说一说什么是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学生口答老师板书。)板书: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师:研究两个数的倍数,主要是研究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个内容。板书课题:最小公倍数。

教师:为什么集合圈里要写上省略号?(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几个数的公倍数也是无限的。)。

(3)练习:(投影片)。

把6和8的倍数和公倍数不超过50的填在下面的空圈里,再找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几。

请一位同学填在投影片上,其余同学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2.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师:上面我们用列举的方法找到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下面来研究如何直接求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请回忆一下,求最大公约数是通过什么途径研究的?(分解质因数。)。

(1)教师:我们也从分解质因数入手,看一看一个数和它的倍数的质因数之间有什么关系。(用口答复习题的板书,把4,6的倍数逐个分解质因数。)。

板书:

4=2×26=2×3。

8=2×2×212=2×2×3。

12=2×2×318=2×3×3。

16=2×2×2×224=2×2×2×3。

20=2×2×530=2×3×5。

24=2×2×2×336=2×2×3×3。

…………。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或贴出小黑板)。

4的倍数的质因数包含了4的全部质因数;6的倍数的质因数包含了6的全部质因数。

教师:12是4的倍数吗?请说明理由。

(2)板书例2,求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

请用短除式分解质因数。(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学生口答后,老师用红色粉笔将2,3框上,说明这是公有的质因数,其余的3是18独有的,5是30独有的质因数。

学生讨论时老师巡视。然后学生总结,老师板书: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

2×3×3×5=90。

(3)教师指板书问:为什么18和30全部公有的质因数只各选一个数(即“代表”)?

学生讨论后归纳:为了保证倍数最少。

教师:请再说一说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里包含哪些质因数?(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

(4)老师:利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可以求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了简便,通常用一个短除式来分解。板书介绍写法。

方法:用公有的质因数2去除,用公有的质因数3去除,商3,5为互质数。把所有的除数和最后的商乘起来。

练习:求30和45的最小公倍数。(一位同学写投影片,其余同学写本上。)。

订正时要求说出过程。教师:除数是什么质因数?商呢?

(公有的,各自独有的。)。

教师:请说一说用短除式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归纳: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般从最小的开始),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最后的两个商连乘起来。

(三)巩固反馈。

1.口答:(投影片)。

10的倍数();15的倍数();

10和15的公倍数();10和15的最小公倍数()。

2.口答:(投影片)。

60=2×2×3×5;90=2×3×3×5;

60和90公有的质因数是();

60独有的质因数是();

90独有的质因数是()。

4.用短除式求下面两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18和2736和42。

5.讨论解答:

a=2×5×7b=()×()×5。

a,b的最小公倍数是2×3×5×7=210。

(四)课堂总结和课后作业。

1.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两个数的质因数里包含哪些质因数。

2.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3.作业:课本75页练习十五,1,2。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根据教材编排顺序,先利用倍数的旧知识,和数轴表示数引入公倍数和最小倍数概念,再用集合图表示来加强概念的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里包含了全部公有的质因数和各自独有的质因数。教学中,安排学生借助分解质因数式子进行对比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几个数的公倍数里,要包含这几个数的全部质因数,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里,公有的质因数只选一次,即是选“代表”,否则将不是“最小”。在学生理解了算理、了解了算法后再介绍用短除式求最小公倍数的一般形式,进而归纳出求解的步骤。

新课学习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学习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第二部分学习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板书设计。

《通分》教案设计及反思

学生视角:

教学难点:

应如何理解“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这句活?

教师思考:

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中感悟作者在表达方法上的独到之处。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

设计特色:

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学生板书课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体验学习主人的自豪感,展示自己优美。

的字迹,体会做教师的骄傲。)。

i.对于课题想提出什么问题?

2.师生共同梳理提出的问题,梳理后的问题请学生写于板侧。

(梳理问题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过于简单的问题去。

掉,把暂时弄不懂的按教师意图排列。这样,学生自己的问题会激发。

自身的关注,以激起解决问题的欲望。)。

3.交流光于查询到的燕子的资料,为学习课文打好基础。

(1)有能力自学生词。认识生字,拼读正确,组词扩词。并提出形近词。

(2)有能力解决书中不太理解的词语,查找工具书、字典,把不理解的。

词语做出合理的注释,再联系上下文理解。

(3)有能力把自已喜欢的句子读好,读得有感情,并体会为什么。

会喜欢它.怎样才能读好它。

(4)有能力把每个自然段都写些什么讲清楚。初步理清作者的思。

路;

(重视学生自学,在有限的时间内,合作解决大量的问题。自学。

要有层次,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小组的同学再进行交流,相互弥补自。

学中的遗漏,这样的合作,会给学生的思想和思维带来解放。)。

2.汇报报自学所得。按照字、词、句,段的顺序展开汇报.组内。

同学相互补充,其他同学边听边记,适时把自己的想法与学到的知识。

介绍给大家,

3.教师评价:

{对于学生的回答一定要给予肯定,找出学习中的闪光点,提出。

思考过程的遗漏之处。)。

l教师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

2.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情况。

五、课堂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俊凑()谱()沾()。

竣()揍()普()站()。

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复习回顾。

1你都能回忆起上节课的哪些内容?

2回答上节课我们未能解决的问题.哪些问题可以解决。

二、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品味其表现魅力。

1读第一自然段,说-说写了什么内容。

2作者眼中的燕子什么样,可以概括地说,也可以选用自己喜。

欢的表达方式来说。

{学生可以概括,找出描写燕子外形特点的词;也可以画画,简。

单的几笔勾勒,还可以用朗读等自己喜欢的其它方法,以展示学。

生的学习能力。)。

3喜欢这段吗?为什么?

(经过上个问题的铺垫,自然引起学生对这一段落的注意,也自。

然能体会抓住特点、语言简洁的好处。)。

4,你还喜欢哪部分,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习。

(给学生选择的权力和自由鉴赏的空间,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和表达方法。)。

自由结组,第二自然段,拟人的写法写明艳的春天,燕子助春天。

展示生机;第三自然段,写燕子飞翔的姿态、速度等,抓住“掠、一。

转眼、沾、停”等词语,写出燕子的特点;第三自然段,理解最后一。

句话,这一比喻句不仅形似,更表达出作者对于春天的赞美。

学生的学法也自己选择,可以读、可以画、可以说,从各个角度。

来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

5学生汇报。把黑板交给学生,小组可以边讲,边读边展示,

(教师要肯定地听,建议地改,指导地读。提倡和鼓励其他的学。

生边听边修改与补充。同时,把学生讲解过程中理解了上一课时未能。

解决的问题擦掉。)。

6.朗读比赛。

(欣赏了作者的文章,感受了作者的独特的语盲魅力,就要把这。

些读出来,感受出来。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充满感情地读出来,

无疑是积累语言、培养情操的好办法。)。

三、总结。

教师、学生分别从总结中再次感受课文的内容。

四、课堂练习。

仿照句子特点写句子。

(1)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

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2)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根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

五、实践活动。

在光彩夺目的春天里,岂能只有小燕子为它带来生机,我相信,

还有很多小动物也为美妙的春大带来生气,说说你观察到的,再把它。

有条理地说下来。

板书设计:

燕子。

活泼机灵:俊俏轻快剪刀似的。

飞向柳树掠过湖面。

赶来迎春:尾尖沾水荡起波纹增添生机演奏赞歌。

飞落电线谱写乐曲。

1、训练点。

《燕子》的第l自然段:“一身乌黑光滑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个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2.训练目的。

学习抓住外形特征来描写小动物的表达方法,训练语言的准确性,并进行迁移,练习抓外形特征来写一种自己熟悉或喜爱的小动物。

3.训练过程。

(1)默读片断,思考:片断中抓住哪些方面来描写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

(2)听教师读、删减比较。

a.你们发现老师读的与原文有哪些不同?有“**”标出。

师读:“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加上一个尾巴,凑成了小燕子。”

(学生标出不同之处;乌黑光滑的、俊俏轻快的、剪刀似的、活泼可爱的)。

b.读这些词语,说说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点?分别写出了燕子的什么?

c.讨论:这些形容词删与不珊,哪种更好?为什么?(初步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3)替换比较、巩固练习。

学生尝试换上其他词来说说小燕子的外形,并与原文比较。(进一步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4)新旧比较,知识迁移。

a.把《燕子》中的燕子外形描写与《翠鸟》中的翠鸟外形描写进行比较:

《通分》教案设计及反思

“通分”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通分的意义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它是分数基本性质的一种应用,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后面学习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奠定基础。

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1、开门见山,出示例题。让学生读题理解,明确要求。

2、让学生自己确定分母,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改写。

3、集体交流。

4、介绍同分母分数,异分母分数,通分,公分母的概念。

5、明确通分的方法,寻找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通分的方法其实不难,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和通分的方法,通分一般采用什么方法是在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争论辩解的氛围中明确的,让学生大胆猜测,大胆设想,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所以,如果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注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适时点拨,当学生的思维遇卡时,教师巧妙催化,这样会使学生在题中数量间自由地顺逆回环,导致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困惑与不足:

尽管在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时,我试图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仍然一步步在引导学生:引导学生把这些分数转化成同分母或同分子的分数;引导他们找出公分母可以是几。生怕他们会偏离我的教学设计之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其实教师只需提醒学生一句,遇到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情况时,可以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然后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探索各种比较的方法,这样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火花,开启他们智慧的闸门。

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我努力设计成不同层次的几种类型。但最后由于时间紧张,练习做得不够扎实。其实作业完不成,完全可以放在课下,而不应追求形式上的完整。

总之,通过对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感悟到:老师应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探索数学规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作为教师,除了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外,还应着重在教材和学生身上多花些时间进行钻研。力求每节课,都能使学生有所提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通分五年级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本课时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通分》。通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一种应用,是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步骤,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通分的意义,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学会把两个分数通分,能通过通分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在发现中体验成功,在练习应用中感受知识应用的价值。

三、说教材重点和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通分的算理以及通分的关键(找准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四、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讨论法。通过学生的讨论让他们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2、借助多媒体的演示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通分的算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3、运用口答、多媒体课件等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使教学得到反馈。

4、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动手,逐步掌握新知。

五、说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通过对操作演示的观察、分析,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体现了学生的自主。

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对本课进行了如下的预设:

六、说教学过程:

(一)再现导入。

通分是在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在新授前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安排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比较分数的大小的复习。复习第(1)题让学生回忆了两个数是互质关系、倍数关系和一般关系时怎样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复习第(2)题让学生回顾分数的基本性质,为通分过程打好基础。这两题都分散了教学中的难点。

(二)引导探索。

1、教学例3时,我先出示世界地图并提出地球上的陆地多还是海洋多的,让学生观察、判断。然后给出条件(陆地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让学生自己说方法,说结果,说理由。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尝试完成课本第93页的两行填空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归纳两行分数的共同点,并自己总结出怎样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怎样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

2、在教学例4时,我先通过让学生思考:如果两个分数既不同分母也不同分子那又该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呢?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每一组推荐一名代表来说出思路,这时会有两种不同的思路: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化成同分母分数比较。我首先肯定这两种思路都是可以的。然后借助题中具体的分数,引出异分母分数的概念,再引导启发学生把和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公共的分母必须是5和4的公倍数,从而引出了公分母的概念,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了计算简便,取哪一个公倍数作公分母,然后出示了通分的关键。

3、在教学通分过程时,我重点是解决对照公分母思考把原来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引导学生想:公分母是原来分母的几倍,原来分数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通分的道理,我借用多媒体演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照板书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4、在教学例4后,我就指导学生练习“做一做”,有利于进一步巩固通分的道理和通分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我把它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首先我安排了练习十八第1题,教学时,我让学生直接口答,没有作过多的追问,由学生自己填写,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第二层次:我安排的是练习十八第2题,因为通分的关键是找准分数的公分母,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此题的安排有利于巩固学生对公分母的确定,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掌握解题的技能,夯实学生的基础。

第三层次:我安排了练习十八的第3题,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防止通分的两种错误类型。

第四层次:我安排了竞赛题。把下面分数通分。三组题,男女生竞赛,每个小组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出正确答案,推举一个成员到前面抢答,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四)反馈总结。

最后我进行了课堂总结,让学生自己归纳:这堂课,你学会了什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对所学知识的梳理,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网络。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要求做到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便于理解。

这是我对这部分内容粗浅的理解和预设,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各位的耐心倾听!

通分五年级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2.掌握最简分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

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并能够准确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互质数.。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135÷552÷1333÷356÷799÷3。

45÷966÷1124÷836÷12125÷5。

2.投影出示下列各题,学生自由回答.。

(1)说出能被2、3、5整除的数有哪些特征?

(2)说出下面每组两个数的公约数.。

18和2412和309和72。

(3)指出下面哪两个数是互质数.。

3和812和85和27和4。

(4)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出你的根据.。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例1.把化简.。

1.启发学生思考化简的实际含义.。

教师提问:看到例题1这个题目,你想做些什么呢?

2.分组讨论:结合分数的基本性质,怎样将化简?

(1)分母24、分子18有公约数2,先用公约数2去除分子、分母。

(板书:)。

(2)9和12还有公约数3。

(板书:)。

教师明确:分子和分母是互质数就不能再化简了,这种过程叫约分.。

3.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约分的意义.。

板书:

4.揭示最简分数的概念.。

5.反馈练习.。

指出下面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

(二)教学例2.。

例2.把约分.。

1.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师生共同小结:在约分时要把分子、分母的公约数记在脑子里,直接口算,通常要。

3.反馈练习.。

把下面的分数约分.。

三、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谈谈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四、随堂练习.。

1.回答.。

(1)判断下面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并说出为什么?

(2)观察下面每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哪些有公约数2?哪些有公约数5?哪些有公。

约数3?

2.下面哪些分数没有约成最简分数?

五、布置作业.。

把下面各分数约分.。

六、板书设计。

课题二:通分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朗读中感受洪水的危急、肆虐。在品读课文中感受老汉的“如山”形象。

教学重点:在品读课文中感受老汉的如山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桥”的象征意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计:

一、引入:孩子们,请静下心来,静静地看老师写,板书《桥》。读读课题。

师:有一个小村庄,曾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它陪着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这样平静地过了许多年。可是有一天黎明,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这一切都改变了。这究竟是一场什么灾难呢?孩子们,你们都预习了课文,能告诉我吗?(山洪暴发了。)。

二、教学新课:

(一)、朗读课文,感受洪水的危急。

生读课文后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2)、男生读读这个句子,想想:山洪像什么?山洪像怎样的野马?山洪像一匹受惊的野马吗?(三个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能真实地感受到山洪的可怕)。

师:这样一群受惊的野马,它们桀骜不驯,力大无穷。读读这句话,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场面?(让学生想象,感受万马奔腾、浩荡而来的场面,从而感受洪水的可怕。)。

(3)、齐读这个句子,理解“势不可当”的意思。

师: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山洪的可怕,还有哪些句子也写出了山洪的可怕?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1)、师:一米高有多高?大家比一比,估计在你身体的哪个部位?(生纷纷用手在自已的身上比划后得出结论。)。

(2)、师:“跳舞”这个词多美!但在这里,我们的感受是怎样的呢?(可怕,恐怖),因为洪水跳得是“死亡之舞”啊!

(3)、指名读这个句子,相机指导朗读。将“一米高”和“跳舞”这两个词略重读。

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也能让我们感受到洪水的可怕?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生齐读这个句子,师:读着这个句子,你仿佛听到了什么?谁在笑?在怎样的笑?(得意、猖狂、)。

课件出示这三个句子,自由读读这三个句子,想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应该怎样读?可以讨论。(洪水越来越近,情况越来越危急。在朗读时语气要由轻到重,语速要由慢到快。)学生汇报后,指导朗读。

(二)、品读课文,感受老汉的“如山”形象。

师: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谁出现了?(老汉)。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汉?孩子们,快速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描写老汉的句子,把你的感受批在旁边。可以写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个短句。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a: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1)、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你读出了什么?(镇静、从容)。

(2)、从哪些词语中可以感受到老汉的从容、镇静?(不说话、盯着)。

(3)、创设情境朗读:

a:师:倾盆大雨中,面对你拥我挤的人群,生接读: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b:师:山洪咆哮,死神一步步逼近,面对疯了似的人群,生接读: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c:师:窄窄的木桥,跌跌撞撞蜂拥而来的人群,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生接读: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师:此时此刻,我想你们一定明白了这样一位清瘦的老汉为什么像一座山,他是一座什么山?(人们的靠山)。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b: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1)、咱们一起读读这句话,然后我请你们来说说你读出了什么?生汇报。

(2)、孩子们,看看这句话,短短十几个字用了三个感叹号!老汉的声音虽然是沙哑的,但却是铿锵有力的!想想,我们在读这句话时应该怎样读?(指导学生读时语速可稍慢一点,语气要有力!)。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c: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孩子们,咱们来猜一猜,老汉为什么要单单把小伙子揪出来呢?

生汇报:a:因为他是老汉的儿子。师:你从哪儿知道的?孩子,你可真会读书,你真正读懂了这篇课文。

b:小伙子是个共产党员。师:对,小伙子是个共产党员,他可能排在了什么地方?

(2)、师:小伙子不光是老汉的儿子,他更是一位共产党员。所以老汉把他揪了出来,让他排到了后面!就这样,村子里的其它人都安全地撤离了,只剩下了老汉和小伙子。此时此刻,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汉?(大公无私、顾全大局、不徇私情……)。

生汇报:狠心的父亲。

生汇报:不称职的父亲。

……。

生汇报,师相机指导。

师:是啊,当村子里的其他人都安全了,只有老汉和儿子时,他就是一位普通的、平凡的父亲。他和我们每个人的父亲都一样,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儿子。他比谁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活下来。这就是“父爱如山”。

过渡:村民安全地撤离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也在洪水中消失了,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三)、感受“桥”的深刻含义。

(1)、音乐响起,孩子配乐读最后几段。

生讨论后汇报。

(2)、这篇课文以《桥》为题,你认为“桥”仅仅是指那座窄窄的小木桥吗?

小结:是啊,桥不仅仅是那座小木桥,它更是老汉用自己的生命为村民搭建的生命桥、希望桥。

三、板书设计:

老汉。

村民               桥              小伙子。

课题二:通分

二、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一年级下册p78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及练习十四的1-4题。

三、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巩固100以内的加减口算方法,帮助学生在头脑中获得相对系统的知识结构。

四、教学重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五、教学难点:用语言表达口算过程。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谈话法等。

七、教具:口算卡片、小黑板等。

八、教学课时: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今天我们一同来回顾一下本单元所学的内容。

1、独立完成78页上第1题并让学生说口算方法。

2、引导学生讨论:

想一想,这些题目可以分为几类?(加法和减法)。

按照小朋友自己的想法,加法又可以分为几种情况?减法呢?

在口算时,比较难的哪几道题?(引导学生关注进位加法和减法的复习)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板书。

3、说算法:

39+40,怎样想能很快算出得数?(先说出一般的算法;然后再说怎样算得快。)。

36+7,怎样想能很快说出得数?先说出一般算法;然后再说怎样算得快。

65-7,你是怎样想的?得多少?怎样想能很快算出得数呢?

(二)、教学效果测评。

1、听算: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口算方法。

2、判断:

54-6=58(  )   76+6=72(  )。

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不出错、少出错呢?

3、练习十四的第1题。

(1)、全体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组织交流,集体订正,学生用手势判别。

4、 练习十四的第2题。

练习十四的第3题。

(1)学生口算各题的结果。

(2)引导学生把口算的结果与另一个数比较。

(3)填上“〈”、“〉”和“=”。练习十四的第4题。

十、课后小结:

向狼借路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教案设计

知识要求:

1、会认6个生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力培养:

从课文中感受爷爷对后辈的关爱和寄予的希望,体会爷爷与“我”之间真挚的亲情。

重点:从读中体会祖孙之间的浓浓的亲情。

难点:在熟课文的基础上能体会体会祖孙之间的浓浓的亲情。

教法:读中感悟。

教学内容。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会得压岁钱)。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压岁钱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初读文章。

1、学生初读课文。

思考:文章讲了几件事?都是围绕什么来讲的?

学生汇报。

2、再读课文。

要求:圈画课文中要求会认和会写的字,在读中认识这些字。

学生读文。

交流:你认识了哪些字?是怎样记住的?你是通过什么方法了解这些字的字义的?

3、小组读文。

要求:看谁读的又快又流利。

评价。

4、悟。

你读懂了什么?

爷爷给我几次压岁钱?分别都放在什么地方?想一想,他为什么这么做?

交流,不会的问题在读中解决。

5、根据课文内容分段。

学生根据问题独方分段,师相机指导。

三、自由读文。

四、交流:你拿到压岁钱是什么样的心情?有哪些想法?

板书设计1、爷爷的压岁钱。

压藏在鸡窝里。

岁藏在菜园里。

钱藏在“我”的衣袋里。

教学总结。

成功之处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不足之处分段时,学生段意概括的不够简明扼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要求:

1、会写12个生字,理解并读写“一往情深”等词语。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培养:

从课文中感受爷爷对后辈的关爱和寄予的希望,体会爷爷与“我”之间真挚的亲情,培养珍重亲情、珍惜生活、珍爱人生的美好品德。

重点:理解爷爷说的话的深刻含意,从爷爷的话语中感受对“我”的关爱和深切希望,

难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弄清叙述顺序,学习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法:读中感悟、合作学习。

教学内容。

一、导入。

长辈给晚辈压岁钱,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但是爷爷每次给孙子压岁钱的时候,都没有直白地说出来,而是试用一种更朴实的方式引导孙子去明白其中的道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一课《爷爷的压岁钱》。板书课题。

二、读中学。

1、学习第一段。

指名学生读文。

想象:接到压岁钱时我应该是什么样的心理?

思考:现在让我回味的是什么?

师介绍时代背景。

2、学习第二段。

学生自由读课文。联系上节课学生掌握的知识学习课文。

合作:这段可以分为几层?说说分层的根据。

(1)指读第一层。

这一层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导读爷爷的话。

引:这压岁怎样得来的?农民养鸡有什么用途?

结:农民养鸡是为了攒零用钱,贴补家用,可以这压岁钱来得不容易。

讨论:爷爷是想通过把压岁钱藏在鸡窝里让我明白什么道理呢?

学生根据以上学习方法自学第(2)(3)层。

3、学习第三段。

指名学生读课文。

三、悟。

板书设计。

总起--回忆爷爷给“我”压岁钱希。

7岁时藏在鸡窝里。

1爷爷的压岁钱分述10岁时藏在菜园里。

12岁时藏在“我”的衣袋里望。

总结--“我”的感悟。

五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本组课文都记叙了漂泊在外的人们,怀着一颗眷恋家乡的赤子之心,怀念和赞美故乡。古诗词三首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张籍的《秋思》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都通过诗词的形式展示了离别家乡人的思念情感。这情感在“春风又绿”中,在“临发又开封”里,更在“故园无此声”里。《梅花魂》借外祖父珍爱梅花,展示了老华侨内心深处对中华民族深深的爱,梅花是国之魂,是融入到每个炎黄子孙血脉中的。《桂花雨》,似春雨把对家乡热爱的思想植入孩子心中。母亲的话语以及作者回忆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这阵阵桂花雨,无不是家乡思念的依托。《小桥流水人家》作者热爱家乡在“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这样直接的倾诉中,在优美的风景中,在平淡的叙事中。围绕一个情字,一枝一叶总让人难忘,总流露出这份思乡情感。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并理解关键词语表达的思想情感。

3.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4.继续深入把握同主题的阅读方法,学会把握单元学习的方法。

理解关键词语表达的思想情感。

5 古诗词三首

1.知识目标

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2)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一、导入

古诗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瑰宝,今天又到了欣赏古诗的时间了,首先,让我们来进行背诗大赛。

二、学生自学

先让学生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小组选择喜欢的方法,共同学习古诗教师桌间巡视。

三、汇报自学

小组选出代表汇报自学情况。

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1.重点词语:绿。

2.诗句的意思。

3.几个问题

(1)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

(2)体会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用法

(3)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四、总结延伸

1.熟读成诵。

2.练习背诵。

3.改写短文。

4.你离开过家吗?你能体会思念家乡的滋味吗?用几句话写下来。

五、课堂总结

学生自由谈本节课的收获。

一、回顾复习

指名背诵泊船瓜洲,总结上节课的学法。

二、导入

1.出示古诗。

2.指名朗读。

三、学生自学

分组自学后两首古诗,教师巡视指导排忧解难。

四、汇报自学

小组代表汇报本小组的学习情况,集体纠正。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重点指导。

1.有感情的朗读,杜仲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时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3.指导背诵。

五、感情升华

商的近似值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根据实际需要求小数乘法中积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

会根据实际需要求小数乘法中积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口算。

0.21×0.43×0.62.5×40.17-0.08。

0.2×0.31.2×0.050.43×200.5÷10。

(二)按要求取下面各小数的近似值.。

0.384(保留一位小数)2.859(保留两位小数)。

3.4(保留整数)7.996(保留两位小数)。

二、导入新课。

(学生试做)。

教师:填的对不对呢?学完今天的知识,看谁能帮助营业员阿姨填一份标准的发票?

三、指导探索。

(一)出示例5。

1.请同学根据题意列式解答(指名板演)。

2.讨论:为什么结果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应看哪一位数字?

3.教师介绍“四舍五入法”

4.计算下面各题。

0.8×0.9(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7×0.4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四、课堂总结。

五、巩固练习。

(一)一种面粉的价格是每千克1.92元,买14千克应付多少元?

(二)一种面粉的价格是每千克1.92元,买1.4千克应付多少元?

(三)出示图片:发票,由学生完成.。

六、课后作业。

(得数保留整数.)。

七、板书设计。

积的近似值。

----“四舍五入法”

教学设计点评。

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通过帮助营业员阿姨开发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学好数学能解决大量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于积的近似值的探究活动。

1.班内开展一次“用自己零花钱,募捐希望工程”的活动,把每人捐款情况记录在黑板上(钱数用小数表示),请同学帮助算出总钱数(得数保留整数)。

提示:如果有捐款数目相同的,可以用乘法表示并计算。

2.在家长的陪同下,带着计算器完成一次为家里买菜的任务(去自由市场),计算出所共费的总钱数。

操场面积。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活动准备。

计算器,米尺,记录单。

活动过程。

1.测量一下自己一步的长度大约是几米(一般走路时的步长),并记录这个数值.。

2.先步测操场的长,用正常步长走路;记下有多少步,算出操场的长.。

3.用同样的方法算出操场的宽.。

4.计算整个操场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五年级乌塔教案设计

1.能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语。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乌塔是如何独自一人游欧洲的。

1.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要认真思考,要有自己的见解。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使学生从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中受到启示:我们中国孩子也应该学会自立。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其自身的语文自学能力在研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生活中得到提高发展,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快乐。培养他们自主、自信的优良品质。

自读自悟,小组研讨、全班汇报交流。

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着重探讨:年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2.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她的爸爸妈妈会不会担心她?她的父母对此事会怎样想?

1.可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了解的有关外国孩子生活和学习情况的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

2.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想,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1课时

电脑课件。

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发动学生互助解疑,在讨论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旅游时,你们是不是由爸爸妈妈带着?可是一位14岁的德国小姑娘竟然独自一人游欧洲。你们想不想了解这位小姑娘是怎样独自一人旅游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7课。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交流初读感受,提出疑难之处。

(教师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认真思考,自读自悟。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互助解疑。

(1)教师引导学生着重研讨“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有的同学会认为乌塔还小,不应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样太危险;有的.同学认为只要做好充分准备,乌塔可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对她今后有好处……)

(2)谈一谈你对“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的理解。

(3)你认为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吗?

(4)(点击课件,出示课文插图)看插图,你认为乌塔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了本课后,你有何感受,受到什么启发。

自主选择一题完成:

1.根据搜集了解到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写一篇关于中国孩子与外国孩子的调查报告,并写上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2.设想如果乌塔真的到中国来旅游,你和她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她来到中国会有何感受。

设计好旅行路线,日程

相遇问题二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本节课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快捷的物流运输―解决问题》信息窗中第二个红点问题,即构建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并借此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为相遇问题牵扯到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其中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学生要首先理解和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的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创设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情境,在一步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数学模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1、在具体情境中,御用模拟演示和画线段图等方法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初步构建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用画线段图的策略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构建其数学模型。

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构建数学模型“速度和×时间=总路程”和“路程1+路程2=总路程”。

多媒体课件,两个能在一条线上自由活动的小人。

一、情境导入,复习旧知。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刘老师家住哪儿吗?悄悄告诉你们吧,刘老师家离着人民公园非常近,到底有多近呢?你们来看。

ppt出示:刘老师从家出发步行去人民公园,每分钟走60米,5分钟后到达。

根据这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ppt出示:刘老师家距离人民公园有多远?

你会解决吗?

ppt:60×5=300(米)。

这60表示什么?5呢?300呢?

通过这个小例题,我们总结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间的关系是:速度×时间=路程(课件出示)。

今天我们就在这个关系式的.基础上来研究点新问题,好不好?

二、合作探究,构建数学模型。

1、初步感知相遇问题。

预设:让学生用语言或者肢体动作来解释这几个词的含义。

把这几个关键词搞明白了,大家再来读这个题。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之前学的行程问题是几个物体在运动?今天研究的问题是几个物体在运动?而且是怎么运动的?(同时出发、相对运动、最后相遇)我们就把这类问题称作“相遇问题”,板书课题。

此处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表演,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两个物体相对运动的表象,理解并抓住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同时、相对、相遇。

2、合作演绎相遇问题。

现在你能和你的同桌合作把这个题目表演出来吗?用2只笔分别代表小明和李老师,同时从桌子的两端出发相对而行,只走一遍,相遇了就停在相遇点别动了。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询问不同的小组)你们相遇在哪里?相遇点离谁家比较近?为什么?

预设:出现相遇点在中间和相遇点不在中间两种情况。

通过同桌两人的模拟表演进一步理解相遇问题的运动过程和基本特征,同时学生们也在“相遇点在哪儿”的讨论和交流中进一步理解了:速度不同,相遇点不可能在中间,而是离速度慢的一方较近,从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动脑思考的好习惯。

3、理解速度和。

老师制作了两个可以自由活动的小人分别代表小明和李老师,请两名同学上台来慢放一遍刚才的相遇过程,生边操作老师边提问:

一分钟后他俩分别走了多少?一共走了多少?

两分钟后他俩又走了多少?一共走了多少?

三分钟?四分钟?五分钟呢?

通过两个可活动的小人一分钟、一分钟地走,帮助学生理解“单位时间内他俩一共走的路程”,即速度和。同时能够直观地看到相遇点离速度慢的一方较近。

4、画线段图。

你能根据刚才的演绎把相遇过程和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及问题在线段图中表示出来吗?

投影学生作品,点评。你能看明白他的线段图吗?还有哪些补充和改正的?

学生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线段图。

师出示课件演示画线段图的过程。

5、自主解决问题。

你会解决这个问题了吗?自己动手试试。做的快的同学你还有没有别的方法?两种方法都做出来的同学组织一下自己的语言,争取一会儿发言时让大家都能听明白你的意思。

找2生板书2种方法,点评。

回顾这两种方法,我们是怎么解决相遇问题的?

小结:方法1:路程1+路程2=总路程。

方法2: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6、体会线段图的好处。

对比题目文字和线段图,你有什么感觉?

小结:线段图能够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更直观,便于我们理清楚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像这样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的思想就是数学上非常重要的“数形结合思想”,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还会用到。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两列火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开出,4小时后相遇。甲车的速度是110千米/时,乙车的速度是100千米/时。求甲、乙两地间的路程。(先画图整理条件和问题,再解答)。

2、

两队分别从两头同时施工,4个月开通。这条隧道长多少米?(只列式不计算)。

3、两人同时打印一份稿件,甲的打字速度是85字/分,乙的打字速度是65字/分。1小时后两人共同录完。请问这份稿件一共多少字?(只列式不计算)。

刚才这些问题也不是相遇问题呀,为什么你还用这种方法呢?

小结:他们的题型都跟相遇问题差不多,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都是一样的。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

德州市实验小学刘丽。

向狼借路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教案设计

知识要求: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并读写“大吉大利”等词语。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培养: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我”和“妈妈”互相关爱的深情。

重点: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我”和“妈妈”互相关爱的深情。

教法:熟读课文、感悟课文。

教学内容。

一、导入。

同学们爱吃饺子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饺子的文章。

板书课题。

二、读文。

1、初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

交流。

2、再读课文。

要求:圈画生字,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师指名学生接力读文,检验学生识字读文情况。

出示生字新词,要求学生认读,联系上下文解释字、词含义。

3、自由通读全文。

思考:根据课文内容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

交流。

小结:课文一共可以分为三段。

讨论课文结构:总--分。

4、悟。

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记叙的?(花边饺子)。

三、指导书写。

1、学生认读生字词,说说记字方法。

2、练习书写。

3、找多音字“和”、“据”、“调”

四、总结。

在你的身边发生过类似花边饺子的事吗?你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感情?给课文划分段落。

板书设计2、花边饺子。

妈妈给我和弟弟包饺子。

母子情。

我给妈妈包饺子。

教学总结。

成功之处学生能熟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不足之处分段时有学生把第二自然段划分到第二大段说明学生对分段的依据掌握不够准确。

第二课时。

知识要求:

1、用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和“妈妈”两代人之间相互关爱的深情,懂得回报亲情。

能力培养:

学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重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具体描写,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难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具体描写,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法层层深入。

教学内容。

一、导入。

板书课题。

二、读中学。

1、学习第一段。

指名学生读第一段。

思考: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从哪里可以看出妈妈很喜欢包饺子?

把出重点词,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段。

自由读课文。

思考:当时的生活条件怎样?是不是随时都可以吃到饺子?

我和弟弟把饺子弄混,妈妈是怎么做的?说明妈妈的什么品质?

妈妈为什么包花边饺子?这里面蕴含了什么?

指导朗读。

3、学习第三段。

思考:现在家里生活条件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画出妈妈包饺子时的欣喜。

我为什么要包花边饺子?里面包的到底是什么?

妈妈吃到花边饺子高兴吗?

指导朗读。

三、结:你的身边有哪些亲人间感人的事,讲给大家听。

体会花边饺子的深刻内涵。

板书设计2、花边饺子。

花边饺子小时候:妈妈给我和弟弟包母子情深。

长大后:我给妈妈包花边饺子。

商的近似值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5.456456……≈()17.49898……≈()。

0.08383……≈()1.89726……≈()。

16.353535……≈()2.05656……≈()。

重难疑点,一网打尽。

2.计算下面各题。(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9.4÷715.6÷0.274.15÷1.8。

3.做一张方桌需要2.5平方米木板,9.9平方米木板最多可以做几张方桌?

源于教材、宽于教材、拓展探究显身手。

5.先算出(1)(2)(3)题的'商,找出规律后直接写出后面几题的商,并求出它们的近似值。(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五年级数学下教案设计

1、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实践活动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一系列“自主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体验其中的成就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等。

一、旧知复习,蕴伏铺垫。

复习时我安排了两道练习,引发学生记忆的再现,为学生选择原有知识中的有效的'信息做好铺垫。

1、展示问题:

(1)什么是倒数?

(2)你能举出几对倒数的例子吗?

(3)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

2、展示多媒体:笑笑和淘气去买白糖。

问题1:他们每人买了两袋白糖,一共买了多少袋白糖?

问题2:这些白糖一共重2千克,每袋白糖有多重?

问题3:如果笑笑家15天吃完一袋白糖,那么平均每天吃多少千克?

二、创设情境,理解意义。

展示多媒体: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1、利用准备好的纸,先把纸平均分成7份,再涂出其中的4份,然后再将这4份平均分成2份,将其中1份涂色,最后看看涂上色的这部分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

2、汇报。

三、大胆猜想。

学生通过操作,明白2/7是怎样得到的。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分数除法呢?让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刚才的推理,很容易得出“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的计算方法。

四、再次探究。

1、学生很快发现有些算式是无法用以上结论计算出来的,如4/7÷3,分子4除以3是除不尽的。

2、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涂一涂,然后再让他们进行小组交流。

3、得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分解质因数2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1.使学生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

2.熟记20以内的质数.。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2.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

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例1.写出下面各数的所有约数:

1的约数:2的约数:3的约数:4的约数:

5的约数:6的约数:7的约数:8的约数:

9的约数:10的约数:11的约数;12的约数:

二、探究新知.。

(一)引导学生归纳.。

1.按这些约数个数的多少,可以分为哪几种情况?

2.分组讨论后汇报.。

3.引导学生说明:

有一个约数的.(板书:有一个约数的)。

有两个约数的.(板书:有两个约数的)。

有三个约数的,有四个约数的,有六个约数的.。

教师提示:像有三个、四个、六个甚至更多的约数,我们把它们归纳为一种情况,用一句话概括为有两个以上约数的.(板书:有两个以上约数的)。

(二)按约数个数的多少,把自然数分成三种情况.。

1.分组再讨论.。

2.汇报讨论结果.。

3.引导学生说出:1的约数是:1(板书:1的约数:1)。

有两个约数,它们分别是:

板书:2的约数:1、2。

3的约数:1、3。

5的约数:1、5。

7的约数:1、7。

11的约数:1、11。

有两个以上的约数,它们分别是:

板书:4的约数:1、2、4。

6的约数:1、2、3、6。

8的约数:1、2、4、8。

9的约数:1、3、9。

10的约数:1、2、5、10。

12的约数:1、2、3、4、6、12。

(三)观察比较发现特点.。

1.观察2、3、5、7、11的约数,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

2.观察4、6、8、9、12的约数,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

3.教师明确:根据这些数约数的个数的多少,给这些数分类,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

的新知识,质数和合数.(板书课题:质数和合数)。

(四)质数、合数的定义.。

1.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板书)。

2.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

3.教师提问:1是质数还是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板书)。

(五)按约数个数的多少给自然数分类.。

1.按照能否被2整除可以把自然数分为奇数、偶数,那么,按照约数个数的多少,自然数又可以分为哪几类?(三类:质数、合数和1)。

2.教师提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关键是找什么?(关键:找约数的个数)。

(六)教学例2.。

1.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2229353787。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熟练运用找约数的方法,这种做题法是做对题的关键.。

2.反馈练习:下面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

19214367。

(七)介绍100以内的质数表.。

1.除了用找约数的方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还可以用查质数表的方法.。

2.用质数表检查例2。

检查方法;表中有17、29、37,说明是质数;

22、35、87表中没有,又不是1,说明是合数.。

五年级人教版精选语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难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理解课文最后两段话。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情景教学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材分析:

本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去看一个孩子童年时的回忆,特别是骆驼队,它们脖子上的铃声,是童年中美妙的音响。就在这种淡淡的回忆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恋恋不舍。选编这篇文章,目的是使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

学情分析:

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唯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体会童年的美好,感受作者的情感,领略语言的特点。因此,可采用以下思路展开教学:

第一,激发兴趣,唤起学生读书的欲望。

第二,充分自读,读熟课文,了解内容。

第三,品赏朗读,感悟语言,体会真情。

学生活动:

同兴趣的同学自愿结合小组,互相交流、探讨。

学法指导,课件设计(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学校或班级):

查找工具书或资料,第3题小组讨论;多媒体课件。

求平均数2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后,我又联系学生熟悉的“买半票”引出身高的话题,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身高,随意抽取几位作比较。接着,我又请第一排和最后一排同学起立,比较身高并说说你是怎么比的。学生会觉得这个问题太容易了,因为坐在最后的同学往往个子比较高。我又请第3小组和第4小组同学起立,再进行比较,学生发现高矮不一,不好比,想到把每人的身高加起来再比,又发现两组人数不一样,还是无法比较。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最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比较第3小组和第4小组哪组更高,使学生体验用自己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成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继续挖掘表格中隐藏的信息,交流体会,提出新的问题“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让学生估算,再通过笔算验证,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知道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后,我又顺势出示全国四年级小学生10年前和现在的平均身高统计表,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进行比较,教育学生要积极锻炼,并且珍惜幸福的生活!

(四)实践运用,体验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应用于生活,才能体现其价值及魅力。在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后,我又引入了以下现实情境:

1、小明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所以他的身高一定是140厘米。对吗?

为了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用途广泛,我又让学生自由交流生活中所见到过的平均数,再通过报刊新闻开扩学生的视野,体会平均数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用途。

(五)评价总结,拓展延伸。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