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说课稿(精选17篇)

时间:2023-12-17 17:13:18 作者:笔尘

在教学工作计划中,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个教学工作计划范例,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借鉴,一起来看看吧。

登高语文教案说课稿

一、说教材。

《登高》这首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目标是鉴赏唐代诗歌。在《登高》之前,本单元已经学习过李白的古体诗和杜甫的两首诗歌。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诗歌鉴赏的方法,本节课结合以上三首诗歌讲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赏析.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准确、全面地把握诗歌的内涵,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根据大纲要求和学情分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赏析情景交融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这课的教学,主要采取如下方法:

1、以读代讲。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的去读,调动学生读的兴趣。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中品评语言。

2点拨议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讨论,平等对话,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3、规律总结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规律总结,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学生特点分析:我校普通班的学生特点,聪明,不好学;积极,不主动;想学,习惯不好。因此学习中需要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本课,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习:

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通过潜心把玩,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渗透式指导法:在教学中将鉴赏诗歌的规律方法不断的提出,使学生在自觉中掌握学习方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是按“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背诵、默写)—练习—归纳总结—作业”进行教学的。

1、导入新课:

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巧用导语,有助于将学生注意力拉回课堂,为此我设计这样的方法导入“秋天是个神秘的季节,仿佛一个遗世独立的清丽女子,像一本耐人寻味的书,不管什么时候读,都会别有情味。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有人伤别,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秋雨中,柳永读到的是凄苦。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那么杜甫笔下的《登高》又是怎样一番情致呢?让我们进入作品尽情品味吧。”

2.新课传授。

结合鉴赏诗歌的五个步骤,我的设计如下:。

第一步:知人论世。

第二步:读诗歌浅层意:。

1.教师范背诗歌.此设计意在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背诵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让学生对《登高》一诗的情感基调有个感性的认知。

2.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此教学设计目的在于进行诵读指导,让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体味本诗音韵低沉的特点。

3.学生自由朗读后结合注释默读。此教学设计本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宗旨,目的是让学生思考,领悟诗歌的大意。

此环节完成本课教学目标中的掌握吟诵的方法,将学生带入一种低沉悲哀的情境中。

第三步:把握意象,品味意境。

1.自读全诗之后,根据注释,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分析诗歌的浅层意思。

2.从第一层出发,设计如下的三个问题。

(1.)这四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2)这八种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诗人分别用哪些词语来描绘它们?

(3)这四句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传达出诗人当时怎样的感情?

意思却十分丰富,含有八层意思,大家能不能找出来?

以上的问题设计从两个层面解决诗歌怎样鉴赏写景的问题。

教学是逐步深入的过程,鉴赏文本应把握文本背后的思想内核,情感内涵,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第四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

此问题所涉及的层面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了解杜甫的经历和诗作风格,因此在讨论和总结起来并不难。

第五步:鉴赏本首诗歌的艺术特点。这点采用规律总结的教法,请学生自我总结.

3当堂成诵。

在完成探讨景、境、情关系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全诗。此设计有利于实现教学大纲中要加强学生的积累,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这一教学目的。

4达标测试:此环节的设计是为高考名句名篇默写题型服务的。体现了教学中讲练测相结合的方式。

本题目设计再次巩固了本课的重难点。

6课堂小结:请学生自我总结,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同时再次总结关于诗歌鉴赏的答题规律,体会情景交融艺术特点。最后由教师进行全面总结。

7关于作业。

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把《登高》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此作业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又巩固了学生对本首诗歌的理解.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就是微型教案,集中体现本课重难点、即景情境的关系,清晰明了。

六、说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既是对话就不能训话,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从而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去朗读、去感悟、去探究、去积累、去运用,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这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小学语文公开课说课稿教案

小学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小学语文公开课说课稿教案,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一、说教材。

《要下雨了》一课是人教版小语教材第二册第六组中的讲读课文。这是一篇科学童话,它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下雨前种种自然现象,而且是一篇发展学生语言、发展学生思维的好课例。针对课文特点,在第一课时教学字、词和进行初步阅读之后,我把本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了解预示下雨前的自然现象。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语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品德目标: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掌握下雨前的自然现象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说教法。

我们强调一堂好的语文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主动参与、主动获取,由于本文浅显、易懂、对话分明、结构大体一致,不需要教师做更多讲解、分析。所以本节课我以一个教练的身份,适当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儿歌、图片、朗读、各种形式的读,以及动口说等,训练语言、积累语言、感悟语言,创造了一种形、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三、说学法。

语文学习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妙在导法。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而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平,我引导学生运用听、画、说、读、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不但领悟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读、说、思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上课,我采用让学生自己教认字、组词、说话这一环节不仅复习了旧知,而且培养了学生及时应用所学知识的良好习惯。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兴趣是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新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我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导课,儿歌内容是儿童知晓的生活常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知水平,既有利于激发兴趣,将学生引入情境,又能引出本课课题,同时向学生渗透认识现象之间的联系,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初学课文,理清脉络。

这一教学环节,为了把握儿童的心理,吸引调动其多种感官,以情境激趣,为学生兴趣盎然地思考、理解奠定基础。我首先说了这样几句话:同学们,你们知道下雨前的一些自然现象吗?动物王国的小动物们都忙碌起来了,想知道它们干什么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文,一边听录音,一边看课文。然后让学生说出找着的动物,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简笔画画出小动物,这样从整体入手,既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理清了文中的角色及条理。

(三)学习课文,了解内容。

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指导学生读好课文。在教学中我以情境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要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让他们感到自己就是文中的小白兔、小燕子、小鱼、蚂蚁。这样一来,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肯定了学生的进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又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教师创设的情境里面,让学生在尝试读好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体会到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尤其是对文中的情感因素有着各自不同的体验,这正是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尊重学生阅读时的独特体验”,而且感情朗读不仅是手段,它更是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

(四)角色朗读,深化体验。

这篇课文对话比较多,便于分角色朗读,老师可以为学生创造朗读氛围,让不同角色相互配合,这样既加深了对本课意境的体会,又培养了同学间的团结合作精神。

(五)鼓励质疑,拓展思维。

在本节课接近尾声时,我不失时机地问学生:在这节课里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动物的活动与天气变化有关?这些提问既是对本节课的总结,培养了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又拓展了知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六)布置作业。

我设计的作业是回家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告诉爸爸、妈妈,并且问问爸爸、妈妈看看下雨前还有哪些自然现象,将课堂教学延伸到家庭教育,不仅使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向家长做了反馈,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懂得不仅从书本上可以学习,从老师那儿可以学习,生活是更大的课堂。

教材分析:

《日月水火》是北京市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识字课。本单元共安排了6课,体现了3种不同的识字方法,本课为看图识字,配有4幅插图,右下角分别写出了古代的象形字,这就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素材,所以学生在学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简单的识字方法。本课教学任务分两课时完成,我所展示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据此,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1.会读“日、月、水、火”4个生字,认识“横折钩”1个新笔画。结合插图和生活实际了解生字的意思,会用这个字组词或说句子。2.能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的书写日和月。因为这是一群刚入学才一个多月的孩子,本课使他们第二次接触汉字,对于他们来说把横写平,竖写直都很困难,所以我将本课的难点定为:能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的书写日和月。

学情分析:

刚入学的孩子在课堂上面临面临以下几个问题:学生字枯燥的。无趣的,而天性好动的性情又使他们在长达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注意了很难持久,基于此,我会将学生的养成教育贯穿课堂始终,用自然的提示语,表扬话,手势动作牢牢地吸引孩子的眼睛,注意力始终保持。

教法分析:

根据教学的重难点,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兴趣教学法。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容易分散,而兴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教学中,我通过运用恰当的肢体语言和生动、活泼的儿童化语言;形式多样的识字游戏;从始至终让孩子们的注意力都放在课堂上,达到识字和组词的目的,提高识字能力。

2、情境教学法。这是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现学科整合这两方面去考虑的。在教学中我通过讲故事,图画,生动形象的板书重现知识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直接参与学习,在创设的情境中促使学生更好地识字。

3、赏识教学法。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在学生练读字,词、参与游戏、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相机指导等环节,我活用赏识语言;当众表扬赏识;用欣赏、赞许的目光赏识;用友善的动作赏识;用模糊赏识等赏识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给学生注入了巨大的学习动力。

教学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的确,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强化剂。新课标对识字、写字教学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我想,学生也只有在感兴趣的基础上才会产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我将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时时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处处催化学生的情感,让他们玩得不亦乐乎,学得不亦乐乎。

根据教材特点和确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分为以下五步。

1.图画导入,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2.听故事,感悟汉字的演变过程。

六七岁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如果生硬的讲解这个字第一笔什么,第二笔什么,你应该怎样怎样写,无疑使孩子感到学汉字是枯燥的,没有意思的。如果让刚学汉字的六七岁孩子在生动的故事,美丽的图画中学习汉字,无疑是激发学习汉字的好方法。所以,我以“日”字为例,安排学生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描画太阳,讲一讲古人是怎样造出这个字的,为孩子架起与古人对话的桥梁,让孩子亲身体会古人造字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_。使汉字不仅仅是方块字,而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更加生动。也为下面的自学打下基础。

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_,尤其是一年级的小孩,于是我安排了为形声字配图,再与现代字相对应的找朋友游戏,让他们自己学习汉字极大地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和_。

通过找,叫名字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音、形的记忆。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的地位和作用。

《我站在祖国地图前》是语文s版六年制小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首一首赞美祖国的诗歌。作者看祖国地图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赞美了祖国土地的辽阔、山河的壮丽,展望了祖国的美好前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能理解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采用指导朗读、利用文本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祖国的美丽和伟大,引导学生由境入情,感受祖国的雄伟和山河的壮丽,激发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沙漠”、“海湾”、“健康”、“三峡”、“泰山”、“宏伟”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

2、理解每一小节内容展开想象,理解诗句意思,

情感态度目标。

1、以问题为线索,理解我站在祖国地图前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激发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懂得现在应好好学习,将来长大后建设祖国。

三、说教学对象。

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些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时边读边想,不动笔墨不读书,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力较丰富,但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有所欠缺。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以学生的充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为主,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读、看、想等方式,逐步深入学习课文。

为了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特点,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培养人的情感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达到情感升华”。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引导学习,掌握学法,重点段落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指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在学习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所以,本节课我将充分利用课外知识,拓展文本,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真正做到课内课外学语文,用语文。同时,我将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教学方法:

1、复习导入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根据学生的遗忘规律,因此每一节课的复习必不可少。

2、自主学习法。

将课堂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新课改的主题。学生自主学习,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

3、合作探究法。

小组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分组讨论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没有情感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导入新课:(3—5分钟)。

展示祖国地图,激情导入。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确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1、复习生字新词导入新课。

2、深入学习,品词品句体会情感。这个分析课文的过程中,我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珠穆朗玛峰的峰势雄伟;南沙群岛的多、美、迷人;五岳的雄、奇;三峡的险要;泰山的雄伟壮观。配上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时我还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认真品读精美词句。

当然,语文课堂中也不可缺少说句写句练习,这个环节,我会贯穿在学文之中,让学生想象自己站在祖国地图前会想些什么,这样不仅对学生进行了双向思维的训练,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拓展延伸,深化主题。这个环节我会让学生结合自身,谈谈自己将如何报答祖国。

(四)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

七、说教学评价。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本科教材内容有一定增减。

教学策略:

(一)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二)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这些策略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让学生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说教材。

我所说的是语文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5《老人和海鸥的故事》的第二课时。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通过学习,领悟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情厚谊,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人与自然之间和平相处所带来的那份珍贵的情谊。使我们读过之后不得不为人和动物之间有这样的真挚的情感而感动。

二、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在情感朗读中感受海鸥与老人之间的真情,了解真情是文章的灵魂。

2、通过对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词句的理解,从而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是我们的亲密朋友,我们对他们所付出的任何一份情,都能得到他们的加倍回报。

三、说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通过重点词语与句子的深刻理解,真切地感受到老人与海鸥那份感人至深的亲情。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先让学生回忆昨天所学内容,谈谈令你感动的地方。根据学生的谈话内容,再现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为后面的海鸥对老人的深情教学做好感情基础,为感情朗读和感受海鸥对老人的深情打好伏笔。这样也利于突破教学重点。

(二)、品读课文,感悟深情。

这一环节,我是这样处理的:

1、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和交流的时间,问题设计整合,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时,我没有用琐碎的问题牵制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句子:老人一到江边,海鸥就飞过来了,有的直接从老人手里啄虫子吃。这时,他心里一定荡漾着一片温暖,内心深处的孤独一定被这些可爱的翅膀带走了。

: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机,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交流时,仍然把自主权交还给学生,教师只是在学生交流时相机点拨、引导,体现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

2、以读代讲,以读悟情。

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读占熬头”,特别是精读课文的阅读教学中,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理解内容,那样的阅读教学是残缺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要以读代讲,以读悟情。课文中描写海鸥的句子写得非常生动传神,也十分感人。教学中我将朗读和体会结合起来,在学生品味理解课文后适时指导学生朗读。加上采取不同方式的读(范读、指名读、引读、男生读、女生读、配乐读、齐读)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真正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目的。

3、挖掘文本中的空白,注重读写结合。

写应成为中高年级学生阅读教学中不该淡出的环节,读写应有机结合。因此,我在教学中趁热打铁,顺势迁移,注重读写结合,在学生充分品读感悟的基础上,解说省略号的意义,然后让学生去想象还会发生哪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安排学生写话的过程,是练笔的过程,也是对文章感情的体会和升华的过程。这样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有“语文味”。

4、恰当使用多媒体,让媒体为教学服务。

使用悲伤的音乐渲染气氛,把学生带入到的适当的感情基调中,利于学生准确把握情感,品出情,写出情,读出情。

三、拓展延伸:搜集资料:人与动物互相关爱的故事。

推荐欣赏:丹顶鹤的故事。

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保护动物应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

评课稿。

本教学设计本着以学生为本,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我自己认为比较出色的地方有: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我制定的目标有两个:一是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二是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由于目标明确、合理,保证了整个教学过程不枝不蔓,弛张有度。

二、读悟结合,将文字形象地转化成一张张画面。

教学设计本着真正体现和谐的主题,以一个“情”字贯穿始终,如要求学生找出描写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以及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都形象地转化成一张张画面,悲壮画面的句子朗读,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真挚感情。

虽然自己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还是有不足之处:

1.写法的指导,缺乏语言训练指导。

2.板书设计过于简单,我认为本课板书作用发挥不全面。

3.教师范读安排不够,好的范读不仅能起到示范作用,还可以内化学生感受,升华文章情感。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19课《金色的玉米棒》。《金色的玉米棒》是一篇挺有意思的童话故事。课文讲的是在秋天小兔藏起了三个玉米棒。到了冬天,松鼠、松鸡、刺猬分别找小兔借玉米棒,小兔没有借给他们,而是送给他们干蘑菇、豆子、红枣。到了春天,小兔种下了玉米,秋后收了好多玉米棒。送给他们各一筐,松鼠、松鸡、刺猬他们也挑了三个的玉米棒藏了起来。教材借这个童话故事,让学生知道:只有留下种子,才有足够的粮食!告诉学生一个道理: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粮食,要从小爱劳动!

2、学习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天__动、富于想象的特点的认识,特制定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认识16个生字;其中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方法目标:利作多媒体辅助教学、朗读感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激活教与学的气氛,力求教学过程的生动活泼。

3)情感态度目标:从内心喜欢阅读、朗读童话故事;充分让学生体会到丰收果实带来的乐趣。

3、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阅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尤其是对二年级学生更不能做过多的讲解,而应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生字。

因为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阅读能力,要在语言文字中准确把握所蕴涵的情感世界,真正品出语言的味道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小兔不借玉米棒的原因。

二、说教法学法。

在这堂课中,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朗读主线”的原则,根据教材特点和配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学法则以诵读、发现、感悟、体验为主,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三、说教学程序。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让他们在感兴趣的、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特将本堂课的教学思路拟订为:激趣导入、感受乐趣——研读课文、体验乐趣——拓展思维、升华乐趣——布置作业、延伸乐趣。

(一)激趣导入、感受乐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的老师”,这一点对于低年级学生尤其重要。创设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于是,上课伊始,我就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让学生感受乐趣。

首先让学生猜谜语,猜出后我出示一个玉米棒实物,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是什么颜色。从而引出课题:金色的玉米棒。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自然地引出了本课内容。

(二)研读课文、体验乐趣。

和事件要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基于以上对《新课标》要求的理解,及本课重难点的把握,我在第二版块“研读课文、体验乐趣”的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初读感悟。

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初读感悟之中去,我说:围绕这金色的玉米棒,森林里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然后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识字。最后再听课件中的范读,加深印象。

2.深入研读。

新课程关注的不只是。

学习。

结果,更关注的是学习过程。我采用分段研读的方法帮。

学生。

理解课文。首先,跟随课件学习第一自然段。让学生思考回答: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接着跟随课件学习松鼠向小兔借玉米棒的事。针对学习过程,我设计了几个问题:

(1)为什么借?

(2)小松鼠借到玉米棒了吗?为什么?

(3)小松鼠带什么东西回家了呢?

(4)小兔不借玉米棒,可为什么又给了松鼠一把干蘑菇?

学生边读边想,然后回答这四个问题,理解词语:肯定。从而明白:小兔是心地善良的,是乐于助人的。同时在读的时候,随文识字。

后面我就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说一说,松鸡、刺猬向小兔借玉米棒的经过。同时理解比喻句:北风刮在脸上像针扎一样。

然后理解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理解词句:“淅淅沥沥”的春雨说明是春天播种的季节到了。“一个个小坑”说明挖的坑多,多播种,就有多的收获。

3.猜心理,感情朗读,现场表演。

的台阶。并且对表演得好的学生未完行表扬。

(三)拓展思维、升华乐趣。

每一篇课文都要给学生一种思想的启迪,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生命。这篇课文的教育价值就在于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劳动,做一个勤劳的人。所以在第三版块“拓展思维、升华乐趣”中我让学生谈谈:你通过劳动,得到了哪些收获?就是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这也是让学生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了运用语言的舞台。

(四)布置作业、延伸乐趣。

一节好的语文课一般都有扣人心弦的“起调”,引人入胜的“主旋律”和余音饶梁的“终曲”,这种精彩的“终曲”不但可使课堂气氛__迭起,而且能让学生把这种情感延伸到课外,达到“课虽终,思未了,趣不尽,情更浓”的境界。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我设计了一个延伸性和开放性很强的练习:

1.续编课文。

2、做课件中的练习,这是一个可以动手的题。可以让学生在电脑上自由输入词语,句子。

四、说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做到了形象直观,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起到了深化主题、回顾中心的作用。

力求体现新的课程观念。

登高语文教案说课稿

《登高》选自劳动教育出版社全国中等职业技术通用教材版语文第七单元《古代诗词五首》中的第三首。在缤纷灿烂的唐代诗苑,杜甫是当之无愧的花王之一。《登高》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韵律华美,犹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它被誉为“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充分体现了杜甫的人生情怀和律诗风格。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初中起点的模具、数控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上的优势有: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敢于表达,但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学习兴趣不高、探究能力不强、审美意识欠缺。

三、教学目标分析。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杜甫及其写作背景,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

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念。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中景、境、情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悲秋的真正含义,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五、教法、学法分析。

诗歌是文学中的精品,是语言与情感的巧妙结合。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诗要反复地读”,只有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所以我将采取诵读法,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吟诵,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使其进入诗歌的情境。在本诗的`鉴赏中,由于学生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运用讲析法和点拨法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所以我还将使用讨论法使学生参与讨论,让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学生将采用诵读品味法、自主探索法、小组合作法开展学习活动。

六、教学过程分析。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分为自读课文,信息整合,分组合作,推选代表四步骤。

首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班级qq群进行课前预习,然后让学生运用手机、图书馆资料查找跟杜甫相关的知识信息,接着以寝室为单位分组进行资料整理,最后每个寝室推选一位学生代表作为课堂发言人。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背景音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人独自登高的场景,学生以情景剧的形式表演诗人登高,引领学生较快地走进文本。

(二)知人论世。

本环节由学生结合课前预习任务自主完成,设计一个问题: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杜甫。

回味杜甫漂泊的人生经历和他忠君爱国、心系天下的情怀,引入本诗写作背景。

(三)、沉浸文本、整体感悟。

在整体感悟环节,以学生自主品读为主。我会紧扣朗诵,发挥诵读传情达意,移情会意的作用。

首先我会配音听读诗歌,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萧瑟的水墨动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并了解杜甫律诗抑扬顿挫的形式美。

再次角色饰演、移情诵读,师生点评,体会情感,要求学生找出诗歌的诗眼。

(设计理念:通过多种方式的吟诵让学生体会诗人悲壮愁苦的情怀,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四)、分析意象、品味意境。

(五)、合作交流,探讨情感。

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命将尽而事业无成。在重阳佳节这天,诗人独自登上高处,面对万里江天,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在悲叹景色之秋,悲叹个人命运之秋时,更加悲叹国家之秋。.这一过程,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领悟诗人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突破教学难点。大多数学生只能领悟诗人从悲自然之秋到悲人生之秋的过程,教师把握教学难点,围绕课堂的核心问题追问“诗人为何而悲”,结合诗人创作背景,以“艰难苦恨”的理解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从小我到大我的飞跃,由悲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提升。

(六)拓展延伸。

秋天是中国古代诗人经常吟咏的意象,想一想我国古代诗歌中有关秋天诗句的描写。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设计理念:体会不同诗人对待秋的不同情感,强化学生对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

回顾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

学生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八)、作业。

找出《登高》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述,字数不少于100字。

七、板书设计分析。

写景:首联:风、天、猿(悲自然之秋)。

渚、沙、鸟。

颔联:落木。

长江。

抒情:颈联:万里、多病、独登台(悲人生之秋)。

尾联:艰难苦恨、潦倒新亭(悲国家之秋)。

八、教学反思分析。

在本堂课授课结束后,我从以下方面进行反思:

1、引领学生用多种方式品读文章,让学生沉浸文本,获得情感体验。

2、通过探究、合作、讨论等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由于学生基础不一,个别学生没能深刻领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敬请批评指正!

登高语文教案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一个颠峰时期,诗体完备,名家辈出,风格多样,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杜甫和李白又以其各具特色的艺术创作,唱出了唐诗最美的乐章。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第二单元集中选录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的七首诗歌,其中杜甫诗就有三首,这三首诗均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韵律华美,有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而《登高》又最能代表其“沉郁顿挫”之诗风,极具审美特质。(出示课件一:《登高》的写作背景)。

《登高》写于唐代宗天历二年秋天的重阳节,当时杜甫流浪到了夔州,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以水急、风大、猿多著称。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都相继辞世。安史之乱虽已结束四年,可唐朝,地方军阀们趁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然一处混乱。在如此之境中,具有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的杜甫,一人拖着病体登高,写下了本诗。

(出示课件二:登高杜甫)。

风疾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本诗首联起笔扣题,几种景物不以任何关联词语组合在一起,视角由高及低,由远而近,动景和静景相衬,生灵情状对举,构成鲜明生动的意象之美。把人带入一种天高地远、寂寥空旷的意境,感受到无穷无尽的秋意。

颔联将源远流长的长江与广袤无垠的天地绾接,以时间和空间立体交叉的手法,工稳对仗中创造出了超越现实的博大宏伟、深沉凝重的意境,引发深沉的感慨。

颈联依然以“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的时空交融写法,流露感情的真实底蕴——一联八意,意意言悲,字字珠玑,如泣如诉。

尾联以生活细节见长。从侧面,我们看到了在重重悲苦的重压下的杜甫,仍心系人民,心忧国家,这份深挚的感情和崇高的精神足以让人泣下。

本诗感情之深厚丰富已让人感喟不已,而四联又皆对仗工稳,(出示课件三)明代擅长音律的诗论家胡应麟称赞本诗为:“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许印芳《律髓辑要》中又做了如下评价:“七言律八句皆对,首句仍复用韵,初唐人已创此格,至老杜始为精密耳。”也难怪它以“律细”而冠绝古今。

(出示课件四)。

针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还有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要求: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并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我设计了如下三维目标:(出示课件五)。

知识目标:了解杜甫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能力目标(重点):

1、培养颂读诗歌的能力。

2、赏析情景交融,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情感目标(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启迪爱国主义情怀。

其中,能力目标是教学重点,情感目标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诗是最适于吟诵的。本课主要釆用吟诵法和引导点拨法进行教学;学生则在吟诵和联想描摹中体味理解。

三、说教学设计。

本课釆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具体教学程序如下:

1、导入新课:因课前已印发了资料《杜甫的一生》《杜甫诗歌名句集》,并布置了预习,用猜猜出他是谁的课件导入,既可以对杜甫多一层理性认识,又可以把学生的目光、思想集中在杜甫身上,为下一步的漫谈作者作品做铺垫。

2、漫谈作者作品:这一环节釆用漫谈的方式完成了知识目标,并充分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

3、指导诵读理解,走入诗境:这一环节从整体感知到逐联解读入境,从理解到想像描摹,从诵读到体味吟咏,教师只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教给学生四则读诗之法,即知人论世,披词入情,想像入境,感受韵律。同时,指导学生从理性和感性两方面理解“意境”“沉郁顿挫”“情景交融”等概念。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釆用吟诵法和引导点拨法,以突破教学重点。

4、课堂拓展: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要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教育,首先应育人,其次才在育才。杜甫崇高的人格,深广的忧思,豁达的心胸,无不可以启开我们的思想之门,情感之闸,尤其是他晚年的作品,更是思想的沉淀,情感的升华,艺术的完臻。因此,我选取了他的晚年作品《江汉》,要求学生诵读想像,描摹杜甫的形象,并寄一语给杜甫,来表达自己的情思。如此,便把学生对杜甫的理解、崇拜等感情内化为自己思想情感的一次累加,潜移默化中启迪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5、小结:这一环节主要对杜甫晚年创作特点作一总结,使学生形成一种整体认识,以便于学生能站在更高的视角自读杜甫的诗作。最后以深情的配乐背诵做结,学生可在音乐和文学的双重美感中得以情感的陶冶,也是一次艺术修养得以提升的机会。

6、作业:为杜甫写一二百字的小传。这既是一次小练笔,又是一次资料、思想、情感的整理,可以说是对本课的一种课外延伸。

四、总结:诗歌是灵魂的声音,是优美的旋律,是人格的净地。有人说:“读诗可以使人巧慧。”我要说,读杜甫的诗,可以使人变得深沉、真诚。

谢谢大家!

小学语文文学社戏说课稿教案

教学目标:

一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二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三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一安排四教时。

二课文的。写作年代和该文所反映的时代距离今天的时间较远,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读懂弄通原文上,亦即首先让学生理解字、词、句、篇最基本的东西;在这基础上,再懂得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这后面两点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读写结合,进行一次记事为主的。写作练习。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及题解;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课,引出新课。

问: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哪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什么内容?

答:上学期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写了百草园中生活的趣味、欢乐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对束缚儿童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批判。

教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文章,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的,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的艺术概括,它的题目叫“社戏”。

社戏鲁迅(板书)。

二作者介绍及题解。

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课文叙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儿”)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鲁迅把这些事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鲁迅能写出象《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三正音。

四补充注释。

(1)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2)日里:白天。(3)神棚:供神名牌位的凉棚,演社戏时,搭在戏台正对面,意思是请这些神看戏。(4)白篷船:船篷没有加油漆的船,旧时绍兴人民一般都使用这种船。(5)乌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课文中指财主乡绅使用的船。

五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考虑课文大意。)。

六划分结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板书: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我”的乐土平桥村。(从“我们鲁镇的习惯”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第二部分,“我”在乐土中也有不乐的时候。(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第三部分,“我”与农民孩子们到赵庄去看戏的情景。(从“这天我不钓虾”到“各自回去了”。)。

第四部分,“我”对吃豆和看戏的怀念。(从“第二天”到文末)。

七布置作业。

读课文(要求能读准字音。辨析词义,复述课文大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旧课部分内容,指导学生学习第一、二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旧课。(以下内容预先写在小黑板上)。

(一)辨别字音:

行辈、银行、()、行()走、归省()、省()略省()悟。

(二)辨别字形并组词:

(三)解释下列各词并指出词类:

朦胧模糊皎洁飘渺婉转悠扬。

明确:朦胧,在课文中指月光不明亮的样子。模糊,指不分明、不清楚。(其余词的解释可参阅课本注释)以上这些词的词性都是形容词。

(四)学生朗读课文第一、二两段。(要求学生注意,课文中最能表现“我”的乐与不乐心情的词语。)。

二指导学习课文。(教师板书:(一)(二)(三)(四),后面的内容要学生回答。)。

明确:课文写乐土平桥村,用这样一句话:(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虽然只有一句话,但表达内容很丰富。第一,写清了它的位置:离海边不远,临河;第二,交代了环境:极偏僻;第三,指出人口:住户不满三十家;第四,点明了平桥村人民的生活情况: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说明多是劳动人民。这样,以极少的文字,表现丰富的内容,文章就精炼了。

(二)为什么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乐土的乐的?

明确:因为“我”在平桥村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课文写乐土之乐很具体。先从与农民孩子的关系上来描写乐土:客人是“公共”的;游乐时所谓“犯上”之类的封建伦理观念已被打破。再从生活情趣上写乐土:“我”对农村中钓虾、放牛等事充满兴趣。钓虾、放牛在农村中原是极平常的事,但作者却满怀深情地叙述,充分反映了“我”对农村生活的新奇感。

课文写乐土的乐正是为了反衬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乐,因为十一二岁的孩子成天要死记硬背这些时代隔得远,语言差别大的句子,肯定要感到乏味和讨厌。这也反映了作者对封建教育的厌恶。

(三)平桥村既然是乐土,“我”为什么会有不乐的时候?课文怎样写“我”的不乐?

明确:因为“我”在平桥村所“第一盼望”的,是到赵庄去看戏,可是没有船,不能看戏,所以“我”很不乐。

“我”的不乐,课文抓住心情急剧变化来写。先是“盼”,接着是“急”,“急得要哭”。最后是猜测:“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这样的猜测,把儿童特有的焦躁心情活龙活现地表现出来了。写“我”的不乐,课文还从不同的角度渲染:外祖母“气恼”“絮叨”;母亲既怕外祖母生气,又怕“我”和别人同去会使外祖母担心。

齐读“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怕外祖母要担心”,体会对不同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

写“我”的不乐,实际上是欲扬先抑,为烘托下文看戏之乐作了铺垫。

明确:第1组第一句表达较笼统。第二句把着急的程度描写得具体,“我”所第一盼望的看戏的愿望没有实现,“急得要哭”是很自然的事。第2组第一句与事实不符。第二句的“似乎”一词用得很好,因为这是猜测。正因为有这猜测,所以有“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的推测。从猜测到推测,反映了儿童的焦躁的心理状态,写得确实生动形象。

由此可见,鲁迅用词是准确、鲜明、生动。当然,需要说明一点:由于课文的。写作时间以及所反映的生活距离今天较远,特别是“五四”时期有些词的用法与现在有点不同。如结构助词“的”和“地”不分,一律用“的”;人称代词“他”和“它”不分,都用“他”。这方面的问题,我们读课文时要注意。

三布置作业。

1、复习第二部分,着重注意作者是怎样描写外祖母、母亲和“我”的不同神态和心情的。

2、阅读第三部分,熟悉从出发看戏到回家的记叙过程。

3、抄写词语:

怠慢大悟撺掇委实凫水篙磕潺潺朦胧婉转悠扬。

疏疏朗朗瓢缥缈融蹿踱颇懈楫。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旧课作业,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三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堂课作业。

(一)检查抄写的词语。并在检查时改为课堂听写。

(二)复述课文第5、第6段内容,把“气恼”、“絮叨”、“宽慰”、“急得要哭”、“嘱咐”、“装模装样”等词语用进去。

二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三段。

(一)引导讨论第三段的记叙层次。明确:这一段写晚上乘航船到赵庄去看戏,是课文的中心部分,写得具体、生动,按照事情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五个层次(分行板书):

1、双喜的好主意(7―10段);2、行船到赵庄(10―16段);3、船头看戏(17―21段);4、返航路上(22―27段);5、平安到家(28―30段)。

(二)根据“思考和练习一”,引导学生讨论课文怎样写出双喜、阿发这些劳动人民。

小学语文文学社戏说课稿教案

【教学目标】:

一、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并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二、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三、学习虚词的用法,识别偏正短语。

四、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一、本课教学重点应放在叙事的详略上,至于人物性格特点只要稍作了解。

二、本文开头和结尾是学习的难点,二者对表达中心又很有作用,可引导学生分析这两段与看“社戏”这一主要情节有何关。三、本文篇幅较长,可以用讲读研讨之法突出重点,再加进课堂练习,深化巩固,以达到教学目的。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他写的文章《社戏》。(板书并解释课题)《社戏》:“社”原指土地庙。从前,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社戏》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的艺术创作,因此,文中的“我”(迅哥儿)以及其他一些人物都是作者塑造出来的。

二预习课文。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见预习提示)。

2.根据课后练习一所提示的内容,快读课文。再按课文叙述的先后重新编排顺序。

明确:课文叙述顺序是:g、f、c、b、a、d、e。

3.讨论课文段落层次。

(2)除了看社戏以外,前前后后还写了哪些活动?

提示:

开头写: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钓鱼放牛的乡间生活。(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结尾写:六一公公送豆。

小结: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时间、地点的转移,因此,本篇小说内容可分为三段。

三研习课文。

着重理解前后两部分与中心情节的关系。

1.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答案在第一节里可以找到:“离海不远”,“偏僻”,“临河”,“不满三十家”,都是“种田”,“打鱼”的,“只有一个杂货店”。

2.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为什么是“我”的“乐土”呢?

讨论归纳:

(1)“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来到自由天地欢乐地生活。

(2)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

(3)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3.这一部分与中心情节有什么关系?

这一部分为中心情节的展开作了重要的铺垫。

4.在中心情节“看社戏”叙述完之后,为什么又写“六一公公送豆”呢?

孩子们“偷”了六一公公的豆,第二天六一公公“不料竟非常感激起来”,并又送上一大碗罗汉豆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人的宽厚慈爱,进一步说明“我”之所以爱平桥村,正是因为平桥村的人善良可爱,从而深化了主题。

四、课堂练习:习题七1、2(了解连词的作用)。

五、布置作业。

根据课后练习习题三2、3,四、五、六预习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平桥村之所以“在我是乐土”是因为什么?

1.可免读难懂的书,过着自由快乐的生活。

2.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3.有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钓虾、放牛)。

小说还写了一个什么生活内容呢?

与孩子们一块去看社戏。

登高语文教案说课稿

《登高》选自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3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深邃的人生感悟。本诗是作者晚年流落夔州,重阳节登高远眺的感怀之作,饱含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感慨。学习本文有助于学生获得审美体验,体会作者沉郁顿挫的词风。本课计划用时1课时。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古诗文知识,但鉴赏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本节课的三维学习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品读语言,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词作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重点:赏析语言,体悟情感。教学难点:通过意象鉴赏词作。

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文化,因此,本课将采用情境教学,以情促读、以读促思的教学方法;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朗读法、问题探究法完成学习目标。

为实现高效课堂,课前准备多媒体、微课视频。

本着“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拟定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用时约3分钟。

古人云:“未见兴趣,必不乐学。”多媒体播放一段秋日悲歌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同学们,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展现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景象,马致远的《秋思》描绘了古道西风瘦马的萧条,那么,杜甫笔下的秋日又将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顺势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初读品析,用时约10分钟,分2步展开。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我将对易读错、易写错和难理解的字词进行讲解。

2、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我将播放一段名家范读的微课视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思考: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师生讨论,共同明确,本诗是作者晚年流落夔州,在祈求长寿的重阳节登高远眺,国势艰危,身世飘零,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这位曾高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人,不禁生发无限感慨,极为沉郁。

第三环节:精读探究,用时约20分钟,分2步展开。

1、读中悟情,深入文本。我将播放一段微课视频《诗歌中的意象》,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共描写了哪些意象?小组讨论、展示,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补充:这首诗前两联写景,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而颔联只选取了落木和长江,由落木联想到自身孤苦伶仃,人难免一死,而滚滚长江又摆脱了上联悲哀之调,显出豁达、开阔的意境。

2、以情促读,探究文本。本诗的文眼是“悲”字,是什么使诗人感到“悲”呢?小组交流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写作背景加以分析。

第四环节:拓展升华,课堂小结,用时约5分钟。

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通篇关目,全在一“悲”。古往今来,身世家国,荣辱人生,沉浮世态,得失人心,杜甫一肩挑起了推排不尽、驱赶不绝的千斤悲愁。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怎样的体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

预留3分钟,让学生回顾当堂所学。我将进行课堂巡视,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整堂课,以问题为导向,充分发挥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作用,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完成课前预设,促进精彩生成。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比较赏析本诗与《沁园春・长沙》的异同。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的板书设计如黑板所示。课后我将及时进行总结反思。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

(擦黑板,道别)。

小学语文文学社戏说课稿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故事情节与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的关系。

2、学习本文具体的叙述和景物的描写方法。

3、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劳动人民、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的中心。

需要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说知识,着重于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二、解题、复习作者的作品。

三、略读课文,了解本课的生字词(略)。

四、让学生讨论:

2、平桥村为什么是“我”的“乐土”?第一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为以后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突出平桥村村民的质朴、善良的特点,这是故事的引子)。

3、文章的结尾主要写了哪件事(六一公公送豆),作者抒发了什么情感(对那夜的豆、戏的怀念),重点研讨课上练习一。

4、理清主体部分的结构层次:分为四个层次ddd戏前波折、月夜行船、赵庄看戏、归途偷豆)。

5、找出本文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1)双喜:聪明能干、有责任心、驾船技术高、具有一定的领导才能。

(2)阿发:憨厚无私、勤劳肯干。

(3)六一公公:善良、纯朴。

6、体会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1)夜航见闻:作者调动视觉、触觉、听觉、嗅觉以至味觉,多方面地观察景物。观察有目的(突出了平桥村的.环境的优美),有重点;观察过程中还展开了联想和想象,虚实相结合。

(2)回望戏台:在返航时,作者对戏台也进行了优美的描写,突出了“我”对社戏的恋恋不舍的心情。

7、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回忆江南水乡的童年生活经历,形像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纯朴、善良、友爱的美好品德,展现了广阔的农村充满诗情的儿童生活,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五、作业:课后练习。

《社戏》教学设计21这一教案。

一年级语文说课教案:松鼠和松果说课稿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2、能力目标:通过识字、阅读等活动,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简要复述课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感悟课文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植树造林,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识字,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说教材。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个性特点,我以“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合作交流、边读边悟”的教学方法为主,精心组织学生开展趣味性、互动性的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本课教学始终与日常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生活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环保,维护生态平衡的积极性。教学中充分发挥字词卡片和多媒体的作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三、说教学程序。

围绕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激情导入,展开教学。

猜谜语是学生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开课时,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则谜语:树上树下采果欢,大大尾巴真好看。高高跳下不受伤,只因带了降落伞。(打一小动物)学生很快就猜出来了,一齐兴趣盎然地大声喊:“松鼠!”我紧接着鼓励同学们:“真聪明!那你知道松鼠最喜欢吃什么吗?”学生马上又齐声回答:“松果!”老师随即在黑板上贴出松鼠和松果的图片。这样,很快就引出了课题。

这样的导入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步学习中。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松鼠和松果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最有好奇心的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地要打开课本了。于是,我迅速带领大家走入课文中。这一教学环节是分四个步骤进行的:

首先,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接着,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文中的生字。

然后,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识记生字的办法。

最后,老师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方法有指名认读带音节生字词,脱音节开火车认读,全班齐认读,在认读的过程中,同学们互相纠正错误读音。老师重点强调了“泼”的读音,它在“活泼”一词中读轻声,单独时读一声。还比较了“摘”和“栽”这两个字,学生通过拼读音节,看图片和做动作演示,区分了它们的读音和字义。

在组织交流记字方法时,我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

大家的方法有利用熟字加偏旁,减偏旁来记字,音近字、形近字比较记忆,还有的用换偏旁、换部件、编字谜的方法来记字。其间,我还引导学生将“聪”字进行分解编成了一首小儿歌:“小朋友,上课听讲要专心,耳朵认真听,眼睛仔细看,嘴巴大胆说,心儿细细想,人人都夸你聪明。”以此来帮助学生记忆这个字。

在识字的'过程中,学生已经能够将前后知识进行联系,并且积累了一些识字方法,培养了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为了巩固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我又采用了分段读文,做识字游戏的方式使生字在不同的情境中复现,加深了学生对生字的记忆。

(三)感情朗读,边读边悟。

疏通了生字障碍,朗读课文就容易多了。这一环节是分这几步来进行的:

首先,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和体会朗读课文时轻松活泼的基调。要求学生认真听,体会小松鼠的情感变化。

第二步,学生分组朗读,要求同学之间互相帮助,读准字音,反复练习,读得流利。鼓励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必要时,可请老师参与小组讨论。

第三步,师生交换读。学生提出自己最喜欢或感受最深的句子,大屏幕显示,与老师交换读。要求学生认真听老师范读,再仿读。老师听学生朗读,根据情况提示学生注意,然后再范读,学生再读。在交换读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联系重点词句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几个句子作了重点指导:

1、每个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从“那么……那么……”和“香、可口”谈理解和体会。)。

2、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了!(读好感叹的语气)。

3、没有了松树,没有了森林,以后到处光秃秃的,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他们吃什么呢?到哪儿去住呢?(读好疑惑忧虑的语气,体会小松鼠的情感变化。)。

4、将来,这里会是一片更茂密的松树林。(用自信的语气去读)。

在交换读的过程中,课件随机出示课文插图,生动活泼的动画情景,不仅使学生兴致倍增,还帮助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读、看、想、议,学生了解到松鼠喜欢吃松果,但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松树总有一天会没有的。没有松树,将来的松鼠孩子们就没有东西吃,没有地方住。我还启发学生想象松树也像人一样,也有一定的寿命,也会老,会生病死亡。于是,学生对只摘松果,不栽松树的后果认识得更加深刻。

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课件又出示画面,松果里有松子,埋在地下就长出了小松树,以此来帮助学生对松鼠想出的“每次吃松果,吃一个,埋一个”这个好主意的理解。然后学生讨论松鼠想出的主意好在哪里。通过观察、讨论,学生认识到这样做既可以满足松鼠自己的需要,也为大森林的长盛不衰,为子孙后代的生活打下了基础。

以后的松树林会是什么样子呢?同学们经过丰富的想象,描绘出了一幅幅树木郁郁葱葱,各种动物安居乐业的森林景象。

多好的一个环保教育的素材呀!学生将课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从中受到了启发,体会到了人类在向自然索取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

登高语文教案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登高》,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登高》选自劳动教育出版社全国中等职业技术通用教材版语文第七单元《古代诗词五首》中的第三首。在缤纷灿烂的唐代诗苑,杜甫是当之无愧的花王之一。《登高》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韵律华美,犹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它被誉为“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充分体现了杜甫的人生情怀和律诗风格。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初中起点的模具、数控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上的优势有: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敢于表达,但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学习兴趣不高、探究能力不强、审美意识欠缺。

三、教学目标分析。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杜甫及其写作背景,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

2、能力目标: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结。

协作意识;

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念。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中景、境、情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悲秋的真正含义,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五、教法、学法分析。

诗歌是文学中的精品,是语言与情感的巧妙结合。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诗要反复地读”,只有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所以我将采取诵读法,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吟诵,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使其进入诗歌的情境。在本诗的鉴赏中,由于学生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运用讲析法和点拨法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所以我还将使用讨论法使学生参与讨论,让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学生将采用诵读品味法、自主探索法、小组合作法开展学习活动。

六、教学过程分析。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分为自读课文,信息整合,分组合作,推选代表四步骤。

首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班级qq群进行课前预习,然后让学生运用手机、图书馆资料查找跟杜甫相关的知识信息,接着以寝室为单位分组进行资料整理,最后每个寝室推选一位学生代表作为课堂发言人。

(设计理念:旨在运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背景音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人独自登高的场景,学生以情景剧的形式表演诗人登高,引领学生较快地走进文本。

(二)知人论世。

本环节由学生结合课前预习任务自主完成,设计一个问题: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杜甫。

回味杜甫漂泊的人生经历和他忠君爱国、心系天下的情怀,引入本诗写作背景。

(设计理念:为下文的诗歌鉴赏奠定基础。)。

(三)、沉浸文本、整体感悟。

在整体感悟环节,以学生自主品读为主。我会紧扣朗诵,发挥诵读传情达意,移情会意的作用。

首先我会配音听读诗歌,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萧瑟的水墨动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并了解杜甫律诗抑扬顿挫的形式美。

再次角色饰演、移情诵读,师生点评,体会情感,要求学生找出诗歌的诗眼。

(设计理念:通过多种方式的吟诵让学生体会诗人悲壮愁苦的情怀,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四)、分析意象、品味意境。

(设计理念:旨在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运用意象—意境—情感分析法,解读诗歌,理解诗人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突破教学重点。)。

(五)、合作交流,探讨情感。

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命将尽而事业无成。在重阳佳节这天,诗人独自登上高处,面对万里江天,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在悲叹景色之秋,悲叹个人命运之秋时,更加悲叹国家之秋。.这一过程,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领悟诗人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突破教学难点。大多数学生只能领悟诗人从悲自然之秋到悲人生之秋的过程,教师把握教学难点,围绕课堂的核心问题追问“诗人为何而悲”,结合诗人创作背景,以“艰难苦恨”的理解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从小我到大我的飞跃,由悲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提升。

(设计理念:通过思考、合作、点拨、体悟这一逐层深化的过程,完成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达到审美体验的高度。)。

(六)拓展延伸。

秋天是中国古代诗人经常吟咏的意象,想一想我国古代诗歌中有关秋天诗句的描写。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设计理念:体会不同诗人对待秋的不同情感,强化学生对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

回顾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

学生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八)、作业。

找出《登高》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述,字数不少于100字。

七、板书设计分析。

写景:首联:风、天、猿(悲自然之秋)。

渚、沙、鸟。

颔联:落木。

长江。

抒情:颈联:万里、多病、独登台(悲人生之秋)。

尾联:艰难苦恨、潦倒新亭(悲国家之秋)。

(设计理念:主要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发展。)。

八、教学反思分析。

在本堂课授课结束后,我从以下方面进行反思:

1、引领学生用多种方式品读文章,让学生沉浸文本,获得情感体验。

2、通过探究、合作、讨论等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由于学生基础不一,个别学生没能深刻领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敬请批评指正!

教案说课稿

一、说教材。

《观潮》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组课文是围绕“自然奇观”的专题来写,《观潮》是这组课文的第一课,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通过作者对潮的生动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更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魅力,体会大自然那种魔术般的神奇。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为了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为了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重点词句、重点语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根据中年级学生的特点和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我认为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应该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等词语。

2、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地3、4自然段。

4、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

难点:突破体会课文中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二、说教法。

本课我将采用创设情境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因此,我将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法进行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我认为本课可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讲了什么,引导学习生字,并且学习第3、4自然段。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词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由于时间关系,我着重谈谈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意图。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课一开始,我就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潮吗?因为我们这里远离大海,可能大部分学生没有见过,所以我就以课件的方式播放钱塘江大潮的画面,让学生形象地感知。教师解说:我们刚才看到的就是钱塘江大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想知道为什么吗?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来学习《观潮》这篇课文,找出答案。

板书:观潮(齐读课题)。

这一环节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疑问、矛盾的心理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是启发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有效途径,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

中年级学生在课前已经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接下来。

老师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

1、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出现本课的生字词,以检查的形式,指名学生读一读,当读到“罩”时教师强调翘舌音读到位,读到“鼎、崩”时强调后鼻音读到位。接着,让学生齐读巩固字音。

2、让学生说说那个生字记起来有困难,如“鼎”字,笔画复杂,字不常见,我用字理来讲,“鼎”是古代煮东西的锅,上部装东西的部分演变成“目”,下部的三根支架演变成下部分,如果不用字理来讲的话学生很难理解。

3、让学生通过开火车读、赛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进行巩固生字词。这样,多种形式的读,既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在这评价的过程中,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他们为了评价别人而主动学习,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习的能力.

2、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教师随机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这样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知道了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中、潮来后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后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他们汇报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体现他们自己从课文获取知识的过程。

(四)品读重点段,深入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示时间、地点、人物的词语。

2、引导学生结合第一幅插图理解“人山人海”的意思,并说说“人山人海”说明了什么?

3、再读:体会江面的特点和人们此时的心情。

(五)感情升华,拓展训练。

想想假如你在场会是什么心情?

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六)指导书写。

中年级的教学目标主要是:1、独立识写课文生字,能掌握大部分生字;2、通过老师指导,能够掌握难写、易错的字。所以,在这一课我就重点指导“蒙、薄、昂”这三个字,“蒙”中间的短横不能丢,“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昂”下半部分的左边不能加点。

教案说课稿

《要下雨了》这是一篇科学童话,他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下雨前的种种自然现象,而且还可以发展学生语言及思维。针对课文特点,在第一课时教学习字、词和初步阅读之后,我把本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了解预示下雨前的自然现象。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品德目标: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掌握下雨前的自然现象。

根据本课浅显易懂,对话分明,结构大体一致的特点,及聋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方法的总体构想上,我采用情景教学法,运用版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通过语言描绘及提问、启发、点拨学生。

结合聋生的认知特点,我多次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学习课文。

导入新课前,我采用卡片,让学生开火车认字,组词,说话。这一环节不仅复习了旧知,而且培养了学生及时应用所学知识的良好习惯。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这一过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那个和谐的童话世界,激发兴趣,将学生引入情景,又能引出本课课题,同时向学生渗透认知现象之间的关系,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初学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教学环节,为了把握学生的心理,吸引调动其多种感官参与,以情景激趣。我首先说了这样几句话:“要下雨了,动物王国的小动物们都忙碌起来了,想知道它们都在干什么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文,一边朗读一边用笔划出文中的小动物。”然后让学生说出找到的小动物,教师按顺序出示图片。这样从整体入手,既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理清了文中的角色条理。

(三)学习课文,了解内容。

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教学中我以情景引导学生,让他们感到自己就是文中的小白兔、小燕子、小鱼、蚂蚁。为了体现师生民主互动合作的教学思想,我也参与扮演其中一个角色,在共同参与情景表演的过程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四)分角色扮演,深化体验。

这篇课文对话比较多,便于分角色表演,老师为学生创造表演氛围,及制作各个小动物的头饰,让不同角色相互配合。这样既加深了对本课意境的体会,又培养了同学间的团结合作精神。

(五)引导质疑,拓展思维。

在本课结尾时,我不失时机的问学生:“这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动物的活动雨天气变化有关?”这些提问既是对本节课的总结,培养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又拓展了知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六)布置作业。

我设计的作业是回家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告诉爸爸妈妈,并切问问爸爸妈妈看看下雨前还有那些自然现象。将本堂课教学延伸到家庭教育。不仅使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向家长做了反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不仅书本上可以学习,从老师那可以学习,生活也是个大课堂。

幼儿教案说课稿

对教材进行分析之后,我将本教学活动的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学习新歌—爱干净的小牙齿,了解歌曲内容愿意大胆表现歌曲内容。

主要依据《纲要》中提出的:进行艺术活动时,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来定位的。目标(一)是认知目标,重在帮助幼儿熟悉歌曲的旋律,对歌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铺垫作用。

2、培养幼儿养成保护牙齿的好习惯。

这点体现了《纲要》中要求突出“习惯”、“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它是情感目标,在学习歌曲的基础上,学习体验与教师、同伴共同表演的乐趣。

为了能有效地运用这些教学法,本活动我还借助材料来使这些教育手段发挥它最大的教育功能。

1)视觉材料:道具来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歌曲。

2)语言材料: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演唱和生动形象的讲解,为幼儿提供可模仿榜样。

3)实物材料:牙齿的服饰等。

根据中班班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在逐渐发展的特点及实际发展情况,我将在教学活动中采用以下教学法1、观察学习法我将在前面部分使用观察学习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幼儿提供一个具体、形象生动的学习对象,用合适的方式引导幼儿观察、理解、掌握,让幼儿在连续不断的启发观察下有效地进行学习。通过观察,引起孩子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牙齿有它独特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再加上平时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事物,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具有教强的吸引力。能从一开始就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2、游戏法: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这个活动我将重点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游戏贯穿始终。让幼儿在玩耍中不知不觉得学会。我采用幼儿最感兴趣的游戏,通过让幼儿扮演小牙齿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本活动可以分步安排幼儿进行游戏活动:首先,可以让幼儿扮演成牙齿,模仿一下牙齿的房子。主要是让幼儿探索牙齿的外形特征,大胆运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再次,可以让幼儿模仿小牙齿是如何被蛀的,幼儿在看一看、玩一玩、学一学中获得感知,养成刷牙的好习惯。

另外,我还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穿插运用了启发联想法,模仿学习法等教学方法,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做到寓教于乐。

教案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7个生字,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学会朗读问句。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喜欢观察动物尾巴特点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认识7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是读好文中的问句。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猜谜语。引出课题,练读课题,指导读好轻声“巴”。

二、识字教学。

1、多媒体出示小动物图,请同学们和小动物打招呼。

2、多媒体出示拼音和汉字,请学生当小老师带领拼读。

3.动物和同学们捉迷藏,多媒体去掉动物图片。请学生指名读词语,全班齐读。

4.拼音娃娃和同学们捉迷藏,出示动物词语。请学生指名读词语,男女生比赛读。

三、说话训练,说话小游戏。

多媒体出示:1、……、……和……来参加比尾巴。2、参加比尾巴的有……,有……,还有……指名说。全班齐读。

四、学习课文前两节。

1、小动物是怎样比尾巴的?请学生翻书自读课文。

2、学习生字“长”“短”“把”。

3、教师指导朗读三个问句。指名读,老师示范读,指导全班读。

4、比赛开始了,小动物都把尾巴翘起来了,当小裁判观察一下,小动物的尾巴怎么样?多媒体出示猴子、兔子、松鼠图片。

5、讲解小动物尾巴特点。松鼠尾巴好像一把伞,像什么伞?为什么像降落伞?小松鼠有这样一顶降落伞心里一定非常高兴,你能念好最后一句话吗?指名读,生齐读。

6、读课文。老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老师连起来问三个问题,学生连起来问三个问题。(师生拍手问答)。

五、学习课文后两节。

学习公鸡、鸭子、孔雀比尾巴。

1、学习生字“最”。你会用“最”说个句子吗?

2、多媒体出示公鸡、鸭子、孔雀图。讲解小动物尾巴特点。

公鸡的尾巴弯,鸭子的尾巴扁,为什么说孔雀的尾巴最好看?(颜色好看)看看有哪些颜色?有这么多颜色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来说。(五光十色)在阳光的照耀下,孔雀的羽毛闪闪发光,五光十色。你能来夸夸孔雀吗?有这么漂亮的羽毛,如果你是孔雀,心情怎样?(高兴)你能来念念这句话吗?指生读,生齐读。

3、读课文。同桌问答。谁会连问三句?谁又会连答三句?指生读。分组读。两组问,两组答。

六、知识拓展。

同学们动物的尾巴不仅漂亮,还有许多作用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播放《动物尾巴的妙用》。

七、读课文。

做动作读课文,用唱的形式背课文。

八、布置作业。

给课本85页的小动物画尾巴。

板书设计:

六、课后反思:

在教学《比尾巴》一文中,我首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我穿插了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如同桌对读、师生合作读、男女读、集体表演读等等,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实践,提高了语文课堂的实效性。整节课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的答案,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代替整体划一的理解和指导,整个过程充分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

1、注重情境创设。

一年级学生课堂常规较差,好动、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所以我用猜谜语导入新课,引起他们学习兴趣。小朋友们喜欢小动物,我创设一个与小动物打招呼的情境贯穿课堂,“和小动物热情打声招呼吧!”学生们给小动物们挨个打招呼“小松鼠,你好!”“小孔雀,你好。”……这些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始终情绪盎然,有声有色地投入学习中去。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促使学生主体能动作用与现实环境的统一,使学生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实现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性的充分发展。因此我在教学上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创设出理想的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使教学不断发展和提高。

2、趣味对读,熟读课文。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只有学生走进了文本,对所学内容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他们才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和体验。有了上面观察和练说的基础,学生要读好课文并不难。接下来,我安排了趣味对读:请同桌你问我答地来读课文。让他们边读边做动作,然后分组对读,配上节奏读、和老师合作读,指名读。不同形式的读,使全体学生都处于读书训练之中,学生想读、乐读,在读中感知、理解。

3、不足之处。

(1)我在评价语言的设计上还要加强,从而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学习主动性体现的更明显。

(2)上课整体节奏上有点快,以至于自己没有完全投入到讲课状态中去。让学生说的有点少,没有让学生畅所欲言。而且自己讲课语速有点快。

体育教案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水平年级的xx。下面我从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程序等方面进行说课。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课的整体设计评价,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xx(体育游戏)这一体育教育的好途径,通过游戏规则要求,教师言语激励,评价反馈等,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公平竞争,实事求是,顽强拼搏的优良品质和优秀的体育道德作风。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体现体育的教育性原则。

本节课面对的是xx年级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的教学优势在于:他们性格活泼好动,对体育活动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强,愿意接受新知识;勇于表现,喜欢创新,敢于在同学面前展示自我等。这些优点有利于教师把学生带入到学习情境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但是他们也存在这一些缺点:他们的体育基础知识、技术、技能还处在薄弱环节;注意力容易被外界影响;喜新厌旧,容易对已学知识、技术感到厌倦,降低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应该结合游戏这一有效的教学途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安全意识淡薄,教师应该加强安全教育,以防运动损伤。

运动参与目标:xxx。

运动技能目标:xxx。

身体健康目标:xxx。

心里健康目标:xxx。

社会适应目标:xxx。

五、教学与学法:本课根据学生的生理机制规律变化,将教学过程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教法以学法为依据。在准备部分中教师:

学生:xxx。

在基本部分中教师:xxx。

学生:xxx。

在结束部分中教师:xxx。

学生:xxx。

教案说课稿

根据中班幼儿与人交往能力较差,缺乏友爱、助人为乐意识的年龄特点我选择了《我想帮忙》这节活动。这节活动选自凤凰康轩中班上册语言领域《好朋友》这一主题。本活动选用了幼儿熟悉的小兔、小鸡、小羊等动物形象为角色,以主角河马的思想、行为活动为主线展开情节讲述。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我首先以谈话导入,创设一个幼儿想说、敢说、愿意说、有机会说的语言环境,又抓住幼儿喜欢小动物的心理出示动物形象,激发幼儿学习兴趣。通过设置悬疑问题引导幼儿积极动脑思考,充分发挥想象,进一步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欲望和兴趣。又利用情境表演环节帮助幼儿感受和体验河马助人为乐的情感,同时培养幼儿的自信,进而学习帮助他人。

《纲要》中提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根据这一要求,我从认知、能力、情感三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能看懂画面的主要内容,并尝试讲述画面中的故事。(体现在教学环节一)。

2、能用完整的话说出河马帮助了谁?怎么帮的?(体现在教学环节二)。

3、帮助幼儿感受与体验河马助人为乐的情感。(体现在教学环节三)。

现在的幼儿通常生活在成人的"保护圈"里,与人交往的能力较差,自我意识强,缺乏友爱、助人为乐的意识,我把"帮助幼儿感受和体验河马助人为乐的情感。"定为本次活动的一个重点。为了培养幼儿养成说完整话的习惯,根据本次活动的目标,又把"能看懂画面的主要内容,并尝试用完整的话说出河马帮助了谁及所用的方法。"做为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

课件、动物头饰、字卡"帮忙"。

直观法、提问法、情境表演法等。

(情境表演法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故事的内容。幼儿在情节表演的过程中不仅能感受主角的快乐,又能充分展现自我,同时培养自信,学会帮助他人。)。

观察法、谈话法、游戏法等。

(游戏法的运用是为了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巩固对词语的认识和理解。)。

本次活动我设计以下三个环节:

一、展示《我想帮忙》课件,引导幼儿看图说话,并认读词语:帮忙。

二、引导幼儿情境讲述,进一步理解画面内容。

三、尝试表演,感受和体验河马助人为乐的情感。

教案说课稿

一物多玩作为体育活动的一种形式,较适合在大班幼儿中开展,大班幼儿思维敏捷、运动能力较强,能够运用多种运动技能探索出器械的多种玩法。轮胎作为一种常见的器材,经常在幼儿园中使用,然而对于大班幼儿来说,运用轮胎能进行哪些方面的运动呢?能促进幼儿哪些基本动作的发展呢?大班幼儿能探索出更加新颖的玩法吗?将这些问题带进活动中,这节“百变轮胎”活动就这样产生了。

1、尝试运用轮胎进行一物多玩,促进跑、跳、爬、平衡等身体基本动作的发展,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目标一从学科特点的角度出发,结合一物多玩体育活动的特点,从幼儿的多种玩法、多种基本动作的综合角度提出活动的要求,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身体综合素质的提高。

2、在观察、讨论、探究、练习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侧身运轮胎的方法。目标二从策略方法的角度出发,教师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预设幼儿在活动会出现的困难,事先预设解决困难的方法策略,以幼儿的学习策略为主,渗透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以达到完成活动重、难点的目的。

3、活动中大胆尝试、积极创新,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活动中得探索精神、创新精神是体现幼儿运动能力的心理因素;同时在许多体育活动中,团队协作能力则是完成活动任务的社会性因素,因此本节活动的情感目标定位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方面。

一节体育活动的开展前期准备很重要,其中包括了物质准备,场地准备,和幼儿的运动经验准备。在这节活动活动的运动经验准备中,教师提出“幼儿会玩向指定方向滚轮胎的游戏,幼儿已初步掌握接力赛的规则”,这使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了一定的经验基础准备,避免了活动中教师的无效语言增多。

开始部分的“向指定方向滚轮胎”,以及有针对性的“热身操”,都是为后面基本部分活动的开展做好了经验储备。

基本部分,从单人玩轮胎,到多人玩轮胎的设计,从人数的增加到玩法的多样,其目的在于引导幼儿创造多种的玩法。在学习重点运动技能的环节中,通过空手练习、分散练习、集体练习,每个环节的设计不同、要求不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体现了环节的层次性。

结束部分,教师在带领幼儿进行放松活动的同时,询问幼儿哪里最疲劳,其目的在于引导幼儿学习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放松活动。

体育活动中的策略可以分为两种,教师的指导策略和幼儿的学习策略,在这节活动中,教师运用的指导策略主要包括:示范讲解、个别指导、游戏竞赛等,幼儿的学习策略主要包括:观察、讨论、练习等。两种策略的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共同解决活动的重难点,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