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校体育体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模板17篇)

时间:2023-12-10 07:36:19 作者:BW笔侠

范本的选取和使用是有技巧的,我们应该选择与我们写作目的和要求相符合的范本进行参考。范文是指在某一领域或某一类型写作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作品,它可以帮助我们规范写作格式和用词表达,范本是提供给人们参考、模仿或学习的样例,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是许多人关心和追求的问题,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需要我们将自己融入到所写的主题中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和丰富的词汇是写一篇较为完美范文的要素之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学习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高校体育体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

: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在教育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进步,不仅仅采用了中西方结合教育的方式,也将原先的以国文教育为主演变为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格局。在众多的高校中,都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政治、生物、地理、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条件比较好的高校中,体育课程的教学中不仅仅包含了最基础的跑步、跳远、跳高等项目,还开设了游泳、舞蹈、武术、拳击以及瑜伽等课程,借助这些课程,教师可以一方面培养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可以锻炼到学生的心理素质。那么,在高校游泳课程中,“情绪调节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起到很有效的教学运用,更好地帮助到学生掌握游泳的相关知识。所以,本文就情绪调节教学模式在高校游泳教学中的运用谈谈我的看法和观点。

:情绪调节;高校游泳;教学运用。

我们都知道,游泳是一门很考验人的肺活量的运动,在游泳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吸气吐气,并且蹬动双腿,这些运动的完成都建立在学生对于游泳理论知识的掌握之上,因此,教师在教学生如何游泳的前期,首当其冲应该教给学生游泳方法基础知识以及在游泳方法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时处理的方法,在教完理论知识后,教师就进入到实际教学中,最后再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从整体上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在这一系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好情绪调节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面就具体来说说情绪调节模式在教学游泳中的运用。

不管是学习什么,都需要从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学起,就像学开车一样,在之前都要学习一段时间的理论,理论学完之后再进入到实践的教学当中,科学也证明,在学习实际操作之前,理论知识掌握的相关程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是否可以学好这门技术。

1.1做到耐心、细心地学习游泳课程理论知识。

游泳课程的理论知识对于大多数高校学子来说是无聊且枯燥的,书中谈到的水温,水深,水质以及空气质量等等一系列的理论知识无一不是站在专业的角度来进行讲解的,而专业性的知识对于不懂游泳的学生来说,无疑增加了学生对学习游泳的畏惧之感。教师应当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对症下药,利用情绪调节的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改正这种消极的心态。比如说,教师可以在教室内给学生放有关游泳理论知识的视频,或者是将游泳有关的知识点打印成讲义样式,然后人手一份,教师首先要分配好每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在课堂上及时地布置好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去浏览一下相应的讲义,并且要求学生将认为是重点的知识用红笔划上一道直线,然后在下节课的开始前五分钟,教师喊同学上台提问底下的学生有关这节课学习内容的问题,在这里,要提的事,该上讲台提问的学生所提问的内容的答案应该可以在讲义中直接地找到,通过学生提问学生的方式,一方面来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游泳理论知识的兴趣,从另一方面来看,教师也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学生也可以渐渐地形成乐于学习游泳的心态,这时教师再通过其他方法来维持学生这种乐学的心态,就可以更有效率的教会学生游泳。

1.2情绪调节模式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具体影响。

上文简单的讲述了“乐”这个积极的情绪对于学生学习游泳理论知识的意义,下面说说其他可以调节的情绪在学习游泳理论知识中的意义所在。首先,学生产生对学习游泳方法兴趣,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学习游泳理论知识的兴趣,之后,过了一段时间,学生就会感觉到学习游泳理论知识比较无聊,甚至有些厌烦这样的学习,然后学生就会有这么一种心态:“学什么理论知识呀,在实际教学中谁还记得这些知识和注意点,还不如直接去学习怎么游泳呢!”学生出现这种心态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教师应当理解学生会有这种心态。那么教师应该怎么去帮助学生调节这些消极的情绪呢?首先,教师应当使用一定有效的方法去保持学生学习游泳有关的知识的热情和兴趣,这些方法可以是给学生播放教学视频,还可以是和学生分享一些有关游泳课程教学中曾经出现的幽默的故事,诸如此类。其次,教师应该时常对学生进行提问,对重点和注意点的知识进行循环式提问,比如说,对于“在游泳过程中,如果出现了抽经这个突发状况怎么办?”类似这种和我们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知识,教师尤其要强制要求学生掌握。当学生出现厌学的消极心态时,教师应当主动与这些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师生交流的话题不一定要是和游泳课程有关的,可以是平时的生活中的小趣事或者是在生活中遇到的烦心事,通过富有生活化的交流,学生向教师敞开心扉,一方面可以增加师生间的感情,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以积极的学习心态去对待自己喜欢的教师的课。至于那些认为不需要学习理论知识的同学,教师可以采用给学生讲述有关名人传记或者是作文的方式来让学生感知到游泳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以此改正掉不以为然的学习态度,用心去学习游泳的理论知识。

说完了情绪教学模式理论知识的运用,下面就进入到情绪调节教学模式在高校游泳实践操作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从以下两点出发:

2.1实践中做到耐心和专心地进行游泳课程训练。

对于刚接触游泳不久的学生来说,游泳的实践教学并不像起初想象的那么简单,只需要照着书上的理论步骤进行操作就可以,学生们尝试首次游泳的结果往往是呛到大量的水。其实,最初进行游泳实践还需要给每位学生佩备一个泳圈,并且要求学生穿上统一鲜艳的泳衣,对于一开始进行游泳实验而惨遭呛水的学生,教师应当给予足够的鼓励,以平和奋进的话语去激励学生的内心,让学生不要轻易地放弃,也不要因此而感到害怕。教师应当了解到学生的迷糊状态,用鼓励的话语去改善学生内心地焦躁和烦闷,教师可以这么说:“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也是第一次学习游泳,我还记得那时候我很担心,老师说下水的时候,全班一排嗯女生就我一个不敢跳下水,直到老师一个脚把我弄到了水里,我扑腾了一下,呛了一口水,然后脑子里飞快的闪过书上学过的理论知识,然后像神仙附体一样,就学会了游泳。直到现在回忆起来,我都觉得其实游泳真的不难,只是我们对他太过畏惧了,在心里就认定了自己不行,这样就打击了我们的信心,不管学什么东西,人的信心都是很重要的。”讲完这句话,教师要留意学生的面部表情,然后和学生进行交流,去安抚并鼓励要学生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2.2不放弃、不抛弃、坚定地学习高校游泳课程。

在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对于一些学生没能及时的学习到游泳的相关理论,所以造成了在实践教学中,表现地较为糟糕,教师应当将安抚学生,让她们将重心放在实践上,在空闲时间补理论知识,要赶上集体的步伐,尝试着去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不让消极情绪影响到自己的上课效率和质量。做到不放弃、不抛弃、坚定地学习高校游泳课程。

总之,高校游泳课程虽然对于教师和大多数学生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困难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教学中运用“情绪调节教学”的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应当从游泳课程的理论知识入手,再进入到游泳实践的教学中,以这样的教学次序再结合情绪调节模式,不仅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是对于教师的教学效率都是非常有益的,所以,教室应当积极使用“情绪调节模式”到教学中,发挥积极情绪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随着教育的发展,我国积极寻求更好的教学方式,目的在于不断提高教学的水平与质量,让广大学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依照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就是教学模式多样,且教学形式丰富。针对不同的体育项目,都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总体来讲,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有三段型、三基型、俱乐部型等,这些教学模式应用在当代体育教学中,为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并且也得到了更好的效果。在这些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更加具有科学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学习方法也得到了进步。在学习效果方面,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呈现出了多样的特点,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2教学特征鲜明。

当代体育教学也有着它的独特之处,正是因为这些独特之处,才让高校的体育教学焕发出了迷人的光彩,并且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与进步。在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所选的课程为主,根据该课程的特点以及要求,严格实行体育教学。目前有很多高校都是采取学生自主选择体育课的方式来开展体育教学,并且非常注重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考核。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呈现出了严谨的特点,并且其中还体现出了学生的自主性,为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奠定了基础。此外,当代体育教学还存在采用以俱乐部的形式展开的情况,这种体育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展现学生的自主性,将学生的兴趣爱好放在首位。让体育教学呈现出了自主性的特点。

1.3学生选课占主导位置。

在众多高校中,体育教学采用的最多的一种方式就是让学生提前进行体育课的选择,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这种体育选课的方式具备许许多多的优点,能够将学生放在首位,在教学中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基于学生对所选课程的喜爱,那么在教学中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不断提高自身。学生选课的体育课选择模式早已形成并且已经趋于完善,在当今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这种体育课程选择的方式也受到了广大学生的热爱。因此,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也应该将这种教学方式作为重点,并且进一步将其完善。但是广大教育者应该注重的问题是,在教学中,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在体育教学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1.4优缺点并存。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存在两面性,都有着优点和缺点,因此,为了强化教学模式的优点,就要不断改进其中的不足,不断赋予它新的优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三段型、三基型、俱乐部型等,这些教学模式具有鲜明的特色,都是优缺点并存。比如三基型教学模式,虽然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到许多体育知识与技能,但是其中的不足点在于它过分注重教师的地位,而没有将学生放在主导位置,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的过程中失去兴趣,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但是它也具有许多优点,以教师为主导,能够较好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其中的疑问也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这说明了多种多样的体育教学模式都存在优点和缺点,这是体育教学中不可避免的,要正确对待,让体育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果。

2.1教学方式多样化。

在当代高校中,体育教学呈现出了教学方式多样化的特点,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不断开发并实施不同的体育教学方法,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且在此基础上提高体育教学的水平。让学生能够不断增强自身的体质,拥有健康的体育精神。目前众多的高校不仅拥有三基型、三段型的体育教学模式,而且还开发出了俱乐部型的体育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更加现代化,能够更大程度得满足学生的需要,也能够更好得吸引学生的兴趣,将体育变为自身不可缺少的一种锻炼工具,并且真正热爱体育运动,产生终身学习体育的思想观念。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为高校体育教学带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2.2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性。

为了增加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参与度,广大学校不断改进教育模式,开发出了许多新的教育模式。不管是体育选课的形式,还是俱乐部型的体育学习方式,都体现出了学校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尊重。这种方法是科学而又明智的,因为学生的兴趣能够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促进学生保持对体育的热情,不断加强对体育课程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体育学习能力与水平。以俱乐部型的体育教学模式为例,这种教学模式深刻地体现出了它的现代化特征,并且与其他教学模式不同的是,它能够较好地避免其他体育教学模式的不足,那就是体育设施、经费等方面的不足。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发挥其自主性。

2.3有利于学生正确体育意识的形成。

体育讲究的是学生的运动,培养学生不断运动、锻炼自身的能力。当代高校体育教学遵循的教育理念在教师的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但是众多的学生却没有正确地理解这个道理。学生大多是抱着应付的态度接受体育教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难以真正做到脚踏实地。因此,新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形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养成科学的运动与锻炼习惯,不断增强自身的体质,让自身的精神面貌有一个更大幅度的提升。在众多的体育教学模式中,俱乐部型的教学方式体现出了其中的巨大优势,因为它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导,热爱体育的学生能够以这种方式进入到俱乐部进行学习,这种科学的教学模式能够让体育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校体育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该校的体育水平,如果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能够较好地重视教学效果,那么将能够取得更好的体育教学成果。根据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运用多种多样的体育教学模式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增加学生参与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利用科学的教学模式,能够针对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科学地解决其中的问题,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院较好地实行体育教学,能够提高整个学校的体育水平,从整体上提高学校的体育实力。

3.1高校树立科学的体育教育思想。

高校体育教学思想的树立能够对体育教学起到指导性作用,并且能够指引体育教学朝着正确高效的方向发展,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每一个高校都应该树立正确科学的体育教育思想,将体育教育作为一种改善学生精神面貌的重要途径,要对教师进行科学的教育,帮助他们在教学中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在正确思想的引领下,教师才能够不断保持体育教学的热情,不断探索更加高效的教学方法,在体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增加其动力。各个高校在树立体育思想的过程中要充分注重体育精神,起到鼓励学生终身践行体育理念的作用,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生活中,都能够做到不断发挥体育精神,不断运动,改善自身的精神体魄。

3.2选择正确的教学模式。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须首先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而教学模式的选择必须从体育项目和学生两个方面考虑。从体育项目来看,若需要更加注重教师的主体性,就不能采用过分注重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模式。比如在体育啦啦操项目的学习中,因为啦啦操需要得到教师的指导,所以就应该在教学中体现教师的主导性,让教师充分发挥指导性的作用,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教学内容,严格认真地学习。另外,在网球等体育项目中,就可以采取俱乐部型的教学模式,因为这项体育运动相对来讲更加得自由,也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性,才能够达到体育教学的目标。因此,根据体育项目的不同特点,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3.3注重对学生的监督。

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学习有着具体的要求,体育教师应该为他们设立学习要求以及考核规定,起到相应的督促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师的指导,还要相应地辅之以科学的监督方法,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知识。在三基型模式的体育教学中,教师的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项体育教学涉及到基础体育知识的学习,学生必须根据教师的要求,认真学习基础体育知识。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以及要求,要加强或者弱化对学生的监督。在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中,就应该适当弱化其监督,因为这项体育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兴趣以及自主性,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也能够自觉地进行体育运动与学习。因此,就能够获得更好的体育学习效果。

3.4加强考核。

在高校中,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对学生进行考核,这样才能够起到督促与鼓励的作用,让学生不断改进自身,让自身的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在体育教学中也是如此,不能忽视了对学生的考核,否则就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懈怠的思想,难以在体育教学中完成教师要求的任务。所以,教师要格外重视体育考核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打好基础,最好采用定期考核的方式,帮助学生稳扎稳打、脚踏实地,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学生在学习中也不能存有临时抱佛脚的不良思想,而是要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在期末考核的时候能够凭借自身坚实的基础取得优秀的成绩,提高自身的体育素质。

4总结。

当今高校非常重视体育教学,体育作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一门学科,应该受到全体学生的高度重视,并在实际的学习中做到积极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体育能力。此外,广大高校在教学方式方面,要注重方式方法和教学效率,改进教学中的不足部分,为体育教学增加发展的动力,在今后能够不断改善教学的情况,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并且增加学生对体育的热爱,为学生今后体育的学习增加乐趣。在教师方面,为了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注重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不断赋予体育教学新的内容,让学生保持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些途径,可以不断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水平,改善教学情况,让体育教学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

高校体育体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

体育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学生锻炼身体,强健体魄,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爱好,特别是高中体育教学,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业压力最大的时期,这时候需要学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时常的体育锻炼。很多的高中体育教学工作者为了提高高中体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提出了分类教学的教学模式,笔者从事高中体育教学多年,对分类教学模式也有自己的探讨和研究。

每个学生都是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的,特别是在体育学习上面,学生们喜欢的体育活动不一样,每个学生的体质也不一样,能够从事的体育活动也不一样,而且男女生之间更有着不可忽视的差异,学生们之间存在这么多的差异,如果对所有的学生都采取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方式、同样的教学要求,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学生们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体育项目根本不会想要尝试,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效率十分低下,因此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应该对学生进行分类教学。那么,分类教学在高中体育教学模式应该怎样应用呢?笔者想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很多高中老师会发现学生们进入到高中阶段之后对待体育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之前在小学和初中时期,学生对体育课是非常期待的,充满热情的,而到了高中阶段学生们对体育的热情也逐渐消退,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学生很少愿意主动参与到体育项目当中。我们经常观察到,在高中体育课堂上,如果老师管理比较松,学生们甚至不愿意下楼,只在教室里做作业,或者是趴在桌子上面休息,如果老师管理比较严,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下楼的时候,很多学生会躲在老师看不见的角落低声交谈。现在,高中生对体育课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厌烦心理,尤其是女生,有些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有些女生觉得做完体育活动会出一身大汗,她们就不太乐意进行体育活动,而男生则是觉得老师们讲解体育知识的过程非常枯燥,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因此不愿意从事体育活动。基于学生们对待体育课的态度,老师们应该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手段,让学生们感受到体育课堂的趣味性,从而激发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1.改革课程内容。

高中的体育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一定要完全根据教材来进行教学,教材也是由一些老师们进行编排的,也有一定的不合理性,而且每个学校、每个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也不一样,因此老师们可以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安全状况为主。老师们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们可以接触到各种体育活动,老师们也可以把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活动引进到课堂中,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增强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老师们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学习内容,而且要多给学生一些选择,让学生能够选到符合自己心意的体育课,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了解学生的需求,比如说,学习体育舞蹈的学生们想要学习小苹果,这时候学生们就可以跟老师提出自己的想法,老师们在考虑学生想法的可行性的基础上来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

2.丰富体育项目选择。

丰富体育项目选择在高中体育分类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有了丰富的体育项目可供选择,学生们才能够选择到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老师们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收集资料和学生的想法,能够增添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老师们可以将体育课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选修课,另一部分是必修课,必修课的内容包括体育健康知识和急救知识等的教学,选修课的内容包括一些具体的体育项目的教学,比如说篮球、足球、健美操、武术、散打、跆拳道等。这样的分类教学的体育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帮助学生把兴趣变成习惯,让学生能够坚持进行体育项目的训练,从而强身健体。

3.改革教学形式。

老师们在进行体育分类教学的时候需要把学生原本的班级打乱,比如说,一个年级有十个班,然后老师们需要把这个班的学生重新分班,学生可以自己选择班级,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班级,有的学生喜欢篮球,就可以选择篮球班,有的学生喜欢健美操,就可以选择健美操班。这样的分班教学,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学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帮助学生健康发展,也可以让学生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老师们在分类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教学方式的趣味性,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娱乐性、竞技性的活动,增强班级同学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还可以让学生们通过比赛看到自己的不足,更好地发展和进步。

分类教学模式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老师们可以改革教学内容,提供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老师们也应该丰富体育项目选择,让学生可以选到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老师们还应该改革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1]郝志洁.高中体育分类教学模式[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3(3).

[2]刘晋、邓日桑、王素珍.高中体育分类教学模式[j].体育旬刊,2001.

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1.1这种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具体运用时,就是在大一阶段开设体育基础课,在大二阶段开设体育专业课,在大三、大四阶段开设体育专项选修课。总体来说,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打下扎实的体育基础,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观念及习惯。一体化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注重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体育锻炼习惯。这种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具体运用时,就是将高校体育教学从课堂延伸到早操、课间操等业余时间段,因而有助于将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衔接在一起,使高校体育教学更具完整性和整体性。并列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注重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关注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并注意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体育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具体运用时,就是在大一阶段和大二阶段同时开展体育基础课和专业课,因而有助于学生依据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等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1.2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不断进行发展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决定着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制定,而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也将不断进行发展,以更好地适应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还存在着很多的弊端:第一,高校体育教学的教材内容单调而重复,尽管当前的教材中已经列入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但却因条件所限开设很少;第二,高校体育教学的方法单调而呆板,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总是无法达到理想的体育教学效果;第三,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普遍存在着重技术教学轻理论教学、重教师教轻学生练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体育知识和技术技能;第四,高校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过于对教师主导地位的强调,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教学效果差;第五,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通常将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否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导致一些高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偏移。

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其存在弊端的分析,可以预测出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3.1更加注重健康体育观念的树立当前,人们对于体育的认识日益深入,也越来越意识到其对健康的重要性。但是,如果对进行体育锻炼的方式和运动量的把握不科学,则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时,要更加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而健康的体育观念。

3.2更加注重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多元化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思想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而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也随之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在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时,要更加注重要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3.3更加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要想发挥出其重要作用,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切实将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决策者和建设者,将学生作为体育教学的主体性,从而使体育教学在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合作关系中顺利开展。因此,在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时,要更加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3.4更加注重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化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化,即评价内容的合理、评价过程的民主和评价结果的客观全面,有助于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时,要更加注重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化。

试析构建高校开放型公共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论文

1、教学思想的开放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是培养学生有能力把体育作为生活内容,有能力参加与享受社会体育文化,并具有身心全面适应21世纪需要的结实健壮的体魄。因此开放型教学的前提是教师的思想开放,教师要敢于冲破传统的观念的束缚,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观。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目标,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一切从高校教师学生的实际出发,立足培养面向21世纪的人才。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现象的本质特点规律及对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解,因而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是学校体育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这一切都需要公共体育课教学思想开放。

2、教学主体开放教学主体开放,是指营造民主氛围,激发学生创造性动机,真心诚意与学生平等交流,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教学主体的开放是强调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它不仅是让学生主体感知、理解、掌握、巩固、应用体育理论与实践的过程,而且是知、意、行、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辨证统一的'过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尊重信任学生,给学生以自信、自主、自由,既让他们独立学习,又让他们合作讨论,大胆猜想,质疑问难,不唯师、不唯书、不受旧理论旧观念的影响,敢于提问,敢于争辩。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参考材料解决在体育学习中碰到的困难,要善于运用教师教给的学习方法,在自己学习中灵活运用,形成知识社会所需要的更高层次的自学能力、技术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人、学习的主人、创造的主人。

3、教学内容开放开放型体育教学要求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内容以《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大纲》为依据,以课本为基础,以学生需要为补充,立足课本,又不局限于课本,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地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对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可以适当加大课的比重,根据地域特点,精心选择开设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的运动项目教学,教会学生二至三种简单易行而且行之有效的运动技能和锻炼方法,使之终身受益。而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不但要教考试内容,而且要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的非考试内容。不但要教体育科学知识,而且要教涉及本学科内容的其他学科知识,加强学科间的渗透。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体育要冲破学校范围与野外体育及社会体育相沟通。首先是让学生更多到野外去,到大自然中去,从事各种体育活动。这种开放性教学既锻炼身体又陶冶情操和提高生存能力,与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同时学生也能自主地积极参与社会体育及与同学、亲朋好友一起愉悦身心。

4、教学时空开放教学时空是指发生在操场上的场地的大小、器材的安排、气候的好坏、时间的长短等等。传统班级授课制将学生关闭在学校的围墙内,按年龄、班级、专业、知识水平编成的固定班级使用统一教材,安排固定教师,按编制上课,这种封闭式教学,禁锢了学生的时空,束缚了学生学习内容自由和个性发展,压抑着学生的创造潜能。开放型公共体育教学模式反对封闭教学,并不是取消课堂教学,而是要拓开课堂教学的时空格局,使之出现弹性化、多样化的趋势,即刻板化的时间模式将被打破,课堂上学生活动一旦展开,便不多加限制,根据学生的活动情况,适当延长和缩短上课的时间,以及教学空间构成多样化,学生站位、排列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行列式,进行小组学习,而是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的异同自由组合小组练习,在比较宽松的课堂的自由的时空中,发挥学生的特长。

5、教学过程开放开放型教学要求围绕教学目的所开展的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做到课堂内外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师生双边活动多样化,使之从课堂中走出来,从单纯的学科教学中表现出来。它可以在各种课外兴趣小组甚至课余训练以及体育教师指导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开展课堂教学的延伸。过程开放是开放型教学重要标志,这要求教师既要讲知识的结论,更要讲知识发展过程,要注重学生认知结构发展的研究,加强学习法的指导,要组织学生参与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环节,让学生的情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

6、教学资源开放体育教师一般是经过高等师范教育培养出来的学士、硕士、博士等,具有专业技术的教育人才,各有专长,各具特色,班授课制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授课面。为了让学校真正成为每一个学生成长的摇篮,应做到如下三点:一是教师所上课程,由上课学生所选择决定。二是上课学生的内容、项目由学生自由选择上课,校内的每一位体育教师向全校学生开放。做到学生上课可选任何一个教师,而不受年级、班级和学科的限制。三是物质资源的开放,目前各校都建了一批体育场馆,设置了一些体育图书资料,配置了电视电脑等教学设备,但利用率不高,对学生开放并不多,教学开放就要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应用价值。要适当安排时间,开放体育图书资料室,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吸取营养,要开放体育场馆,给学生以更多亲身练习机会,要根据体育学科特点,自觉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效率。

7、教学评价的开放教学评价是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应注重师生的双向评价,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突出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所以选择考核内容要能较全面反映学生的健康水平,覆盖面要广,主要通过教学的评价、学生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从教学评价中,得到新的目标和新的动机,通过学生评价教师的教学,促进教师科学安排和控制教学过程。考核内容,应包括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体育运动能力、心理素质、身体机能和学习态度及学习过程等方面。综上所述,教学评价的开放,是一项重要而又细致的工作,确定评价考核办法,应从实际出发,把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有机结合起来,使评价结果能较客观地反映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水平,又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有利于鼓励全体学生努力学习,促进学生的健康水平的全面提高。

高校体育体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体育教学机制也在不断的进行调整,其中,体育舞蹈已经成为高校体育课程当中的重要内容,但我国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学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没有教学实践性,学生缺少对体育舞蹈的认识。本文通过分析体育舞蹈教学的重要性,探讨了体育舞蹈教学当下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积极的改革与创新意见。

体育舞蹈这种新型舞蹈是在19世纪,英国通过将传统的舞种进行规范,逐渐形成了体育舞蹈这种新舞种。体育舞蹈与传统的舞蹈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身体关节的改变上,展现了各种难度不一的动作,表现了舞蹈者的体态和舞技。通过这种体育舞蹈,不仅能展现舞蹈者的身体素质,也能展现其精神、情操的深刻表达。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社会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高校学生,就更应该加强自身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素质,为今后步入社会做准备。在素质教育观下,我们强调学生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体育课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关键性课程,体育教学在高校的教学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而新兴的体育舞蹈也受到了广大高校学生的喜欢。首先,体育舞蹈能够提高高校学生之间的交往,其具有一定的交际功能,通过体育舞蹈,使高校学生能够加强交流的机会,从而扩大社交范围。其次,由于高校学生受到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导致心理问题,而在体育舞蹈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一些缓解压力、使人放松的舞曲,在这样的体育舞蹈教学下,放松学生的紧张情绪,比如桑巴音乐,可以提高人的兴奋性。最后,体育舞蹈动作也可以为观赏者带来美的享受。通过学习体育舞蹈,学生在这其中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体验体育舞蹈教学的美感,并且在编排舞蹈动作的过程中,提高创新意识,将这种美感继续传播下去。

当前的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缺乏统一的教学管理模式,许多高校在教学内容上就采取不同的教学版本,没有达到教学目标的统一要求。有些高校选用旧版本,教师也采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通过先讲解理论知识,再进行动作示范,让学生去练习[1]。这种教学方式枯燥乏味,使学生缺少学习体育舞蹈的兴趣,而且这种教学方式也很难使学生掌握体育舞蹈的动作要领,学生不能领会舞蹈动作,导致体育舞蹈教学的质量不佳。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最有力检测,而很多高校在教学评价上一贯采用以往的卷面评价方式,常常是将学生的期末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在期末的时候学生进行一段体育舞蹈表演作为最后的成绩,而没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没有对学生平时的舞蹈表现进行评价,显然这种以往的教学评价方式已经不适用于体育舞蹈教学评价。而且体育舞蹈教学采用这种评价方式,也不会关注学生在学习体育舞蹈中的学习能力、表现能力等,缺乏总体评价性。

对于体育舞蹈教学来说,其对教学场地有着严格的要求,而我国绝大多数的高校在体育舞蹈教学上的投入力度不够。一方面是没有体育舞蹈的练习场地,很难进行高质量的体育舞蹈教学,达不到课堂教学标准。另一方面是体育舞蹈缺少相关的音乐、服饰等配件,使体育舞蹈的教学枯燥,很难表现出体育舞蹈的精神,而学校更没有举办相关的体育舞蹈活动,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加入到体育舞蹈活动中,进行体育舞蹈教学的实践[2]。

在体育舞蹈的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改革以往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应进行舞蹈的示范,然后对舞蹈进行分布教学,让学生能够进行初步认知并记忆动作,这种讲解示范法学生也更容易接受,特别是舞蹈的节奏、技巧衔接等环节,学生更能够去实践掌握。教师也可以采取领带法,教师先向学生展示体育舞蹈,然后再带领学生一起做,通过边讲解边进行舞蹈动作的演练,使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下掌握体育舞蹈的动作技巧。

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学评价应改革以往的教学评价方式,丰富体育舞蹈的教学评价方式,比如,教师可以将每月作为学生的考评期,将几个月考评结果的平均值作为学生的期末成绩,而针对考试内容主要应包括学生的日常表现、在体育舞蹈的学习上、表现力上的评价,也可以包含平时参加体育舞蹈比赛的成绩等,实现学生体育舞蹈的高效教学评价。

体育舞蹈教学有助于当今的高校大学生身心的发展,提高其身体素质,适应今后的社会发展。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师应该分析当前教学模式出现的问题,不断的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闫亭亭.创新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方法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15(05):104+106.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构建论文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出的,加德纳指出:智能是在一种或者多种文化背景下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智能概念的含义主要是指智能并非像传统观点认为那样以语言和数理为核心,而是以解决问题及创造出有效产品的能力为关键,与一定的社会文化价值有关。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包括言语、逻辑、音乐、视觉、身体、人际交往、自我反省、自然等8种智能。这8种智能在每个体身上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发展顺序。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流行的概念,主要是指学校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的课程开发策略。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条件。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体育发展的区域性差异较大,这要求在体育课程学习内容的确定方面,应具有变通性,使课程更符合本各地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使每一个学生受益的原则。归纳起来,所谓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为达成体育目的,根据学校体育资源情况和学生体育需求,以学校成员为主体所进行的体育课程开发过程。

2、多元智能理论、校本课程开发及素质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多元智能理论与校本课程开发二者互为补充。课程在教育体系中属于核心地位,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和媒介。同时课程也是实施多元智能教育的途径。长期以来,我国课程高度集中和统一,尽管也涵盖了语言、逻辑、身体、音乐等智能内容,但在课程中缺乏个体智能的多元性,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我国的国情下,可以通过校本课程来贯穿多元智能教育,将有助于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既符合国家的课程规划,也利于学生发展。其次,三者之间具有一致性。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素质的教育,即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社会素质教育,以此提高民族素质。而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待于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全面发展学生的潜能就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多元智能理论也是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最大限度的去挖掘学生的潜能。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有的放矢的教育,而对公共体育课程开发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再次,文化是契合三者的主要因素。智能是在一定文化环境中有价值的能力,个体智能的取向往往是文化的价值取向。体育是一种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而体育课程则是一种体育文化的载体,对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充分考虑我国各地文化差异比较大这一根本的问题,才能更好的进行开发研究。由此可见,文化是三者之间的主要因素。

(1)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1996年,教育部确定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随后制定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正式确定三级课程的实行。文件的出台为进一步明确高校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法规保障,也为公体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的政策保障。校本课程的确立充分考虑了各地学校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学校拥有了更多的课程自主权。

(2)基础教育改革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经验。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并取得了巨大成绩,这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使得高校课程改革也逐步成为了一个关注课题。

(3)高校发展的需要。高校课程建设和教学各具特色,但现在各高校的体育校本开发还没有形成真正的规模。而新形势下,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思想的提出,对高校的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这种需求促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

(4)体育课程资源丰富。高校体育资源比中学更加丰富多样。普通高校作为学校和社会的纽带,体育课程的资源是丰富多彩,可分为校内和校外的课程资源。其中,校外课程资源如踩高跷、舞狮子、民间舞蹈等经过体育教材化后可以进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来。除此之外,学校领导和体育工作者的积极参与是开发的重要保障。三级课程的确立,使学校体育工作者加强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支持,使学校的课程管理权有了充分的保障,充分调动了体育教师参与课程决策的积极性,提高了课程的适应性,使课程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需要。

4.1目标构建。

学校体育课程目标是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指一定时期内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目前我国体育课程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注重体育文化知识、卫生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为培养新型的现代人才服务。高校的学生身体发育已经接近完成,应进一步加强体育学习要求。但是,目前高校体育课开展基本上为选项课教学,忽视了学生一般身体素质的锻炼。因此,高校开设的体育课程目标应定在发展学生的全面上。概括起来分为以下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在这个参与目标中,要求学生掌握一定体育知识技能后可以积极参与和欣赏体育运动。

(2)运动技能目标。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两项以上的运动基本方法和技能,并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

(3)身体健康目标。通过体育课程学习后,学生利用一些有效手段提高身体素质,这个目标必须在多元智能的身体智能中来实现。

(4)心理健康目标。学生经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和锻炼,以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养成乐观的生活态度。

(5)社会适应目标。在体育活动中,需要合作和交往。这些属于社会适应的目标内容。同时,在体育活动中,要理解竞技精神和体育道德,注重他人的沟通和交流。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更加追求学生的个性,更加重视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因此,构建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应结合多元智能理论,以校本课程开发为落脚点来制定。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语言文字智能内容。这主要是有关技术动作的描述,力求文字简洁,如体育赛事解说、赛事分析等,也是锻炼学生实际能力的有力手段。

(2)数理逻辑智能内容。体育运动中,蕴含着丰富的体育数理逻辑知识内容,需要推理和判断,如体育内容中涉及到的直线运动或曲线运动、周期运动或非周期运动等运动轨迹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复杂而准确的计算。因此,在课程内容设计中,教师要有这方面的备课才能更好的利用这个智能和发展这个智能。

(3)人际关系智能内容。在体育课程的内容上,要关注人际关系智能的达成。

(4)身体动觉智能。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把身体运动作为一项重要智能来看待,要强调身体运动智能的重要性。

(5)视觉空间智能内容。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要利用空间智能掌握技战术,利用体育运动来发展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

(6)音乐节奏智能。音乐与体育关系密切,如健美操、舞蹈等运动项目都需要音乐配合。因此,在体育运动项目中,要重视音乐节奏智能的培养。除此之外,还包括自知自醒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的培养。

4.3课程的实施。

在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校本课程的实施主要有通过多元智能而教模式和为了多元智能而教模式。其中,前者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各种智能在教学中的作用。而后者是着眼于个体的智能发展,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把多种智能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设计出多方面智能的课程。

4.4体育课程结构。

高校体育课程结构本着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和学生各项智能发展的原则,进行以下课程结构构建。

(1)体育理论知识与体育实践相结合。在高等学校里,应开设相对较多的理论课,把体育理论知识在体育实践课上进行10~15min左右,这样就建立起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结构。

(2)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体育应该进行课上和课下相结合,把课外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比赛作为体育教学的`延续和补充。

(3)保健与康复相结合的课程。针对部分身体异常的学生,高校要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

4.5课程评价内容。

对多元智能校本课程的评价应该多元化,不应只局限于对学生的量化评价方式。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从学生的学习、教师教学和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首先,多元化学生学习评价要使每个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激励,引导学生都能认识到自己的智能强项。对评价的手段上,采取自评、他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其次,对教师教学多元评价。教师的评价主要有教师自评、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和社会评价等。再次,体育课程建设评价。体育课程的建设评价,应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学校老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这样才有利于课程建设与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策略论文

摘要:俱乐部教学改革是体育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了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以浙江科技学院篮球俱乐部为例,运用文献资料法、实践法、理论归纳法,分析了浙江科技学院篮球教学的现状,根据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践和积累,提出以教学实践为基础,从制度、职责、组织机构、课程体系、“1+1”模式、积分指标五个方面构建篮球俱乐部的教学模式,以便为全国普通高校推行篮球俱乐部教学改革及健康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高校;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构建。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贯彻落实,体育教育改革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确立了新的目标,使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向着注重培养当代大学生自主化、个性化,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教学模式迈进[1]。为了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得以蓬勃开展,为学生提供了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训练的平台,有机地将课内教师指导教学和课外学生自主活动结合。由于各个高校的情况各不相同,如何构建符合自己校情的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成为实践界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为此,本研究以浙江科技学院为例,探讨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为各高校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建议。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浙江科技学院篮球俱乐部。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根据本研究的需要,通过中国知网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阅了“高校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相关文献资料,通过浙江科技学院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宁波图书馆查阅了相关的文章和专著,为本文的研究思路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1.2.2实践法。构建“1+1”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即每周“课内”教师指导时间不少于1小时,“课外”学生自主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课内”以教师传授篮球的技术、技能、专项技战术、整体配合、专项理论为主,“课外”以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训练,即“三自主”为主,主要通过篮球俱乐部的助理教练以点名签到的形式对课外参加自主活动的学生进行管理,并组织举办篮球俱乐部的各种方式的比赛。

1.2.3理论归纳法。通过对浙江科技学院篮球俱乐部的教学模式实践运行,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同时咨询、征求同行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相关的分析和归纳,了解到新型的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一种方向,高校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构建的好与坏,也直接影响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失败。

2浙江科技学院篮球俱乐部的基本情况。

从目前查阅有关构建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相关文献资料来分析,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以理论研究为侧重点的教学模式,从性质、宗旨、依据、意义、制度、体制、具体实施措施上来构建篮球俱乐部的教学模式。第二种以实践经验的总结为侧重点的教学模式,即从指导纲要、师资力量的现状、篮球场馆的利用、课程体系的组成等来论述构建篮球俱乐部的教学模式。第三种以实现理论和实践经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篮球俱乐部的教学模式。浙江科技学院体育部对每个俱乐部的总体要求和框架是:每个俱乐部每周主教练指导和开展教学活动时间不少于9小时,活动天数安排大于或等于两天。篮球教学师资配备情况:专职篮球教练7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1名、讲师4名;从学历分布来看,博士1名、硕士3名、本科3名。篮球场地实际状况:小和山校区共计9个篮球教学场地,其中包括一个室内场地,有3名篮球教练进行教学,服务对象为大二、大三、大四、研究生和留学生,2015学年3983名大二学生中选篮球俱乐部的学生共计618人,占15.516%,2016学年4036名大二学生中选篮球俱乐部的学生共计646人,占16.001%。安吉校区共有19个室外的篮球教学场地,有4名篮球主教练进行教学,服务对象为大一的新生,2015学年4052名大一学生中选篮球俱乐部的学生共计830人,占20.484%,2016学年4083名大一学生中选篮球俱乐部的学生共计905人,占22.165%。截止到2016年年底,浙江科技学院体育部共计有35名体育专职教师,承担着15个不同项目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活动。经过走访和调查发现,篮球作为一门广受学生喜爱的体育课程,自有它的魅力之所在,篮球运动不仅包含着投篮、运球、传球、配合和掩护等许多技巧,而且能把运动锻炼、增强体质、竞争娱乐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培养学生一种拼搏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因此,近两年从学生选篮球俱乐部的现状来看,学生喜爱篮球人群的比例相对还是比较高的。基于浙江科技学院篮球俱乐部的基本情况,构建出侧重于以实践经验总结为主的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依据校训“崇德、尚用、求真、创新”,与原先篮球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出具有浙江科技学院特色的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

3.1制度、职责的构建。

制定切实可行的篮球俱乐部相关制度是保证普通高校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构建的重要前提。在高校篮球课程教学改革中,立足本校,构建出可操作的普通高校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相应的制度和职责,是实行俱乐部教学改革顺利与否的重要保障。篮球俱乐部性质:在校体委和体育部的领导下,在体育俱乐部要求的指导下,按照学校“学以致用、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和“优化基础、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鼓励创新”的教学改革要求,以选修篮球的同学为主体的同时兼具体育教学和学生社团性质的校内篮球俱乐部。篮球俱乐部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培养学生对学习篮球的兴趣和爱好,努力使学生掌握一些篮球的技术和技能,尽力使学生篮球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校园篮球运动,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篮球运动的整体水平,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篮球俱乐部会员的资格要求:凡是喜爱篮球俱乐部活动,承认本章程并遵守体育俱乐部规定的本院学生和教师均可申请加入篮球俱乐部,每学年开学初以选体育俱乐部的形式,统一组织在规定时间内自由选择申请加入篮球俱乐部新会员的活动,原则上其它时间不进行招取。结合选课的情况,根据篮球运动的技术水平可以把选修篮球俱乐部的会员分为3个层次:高级会员:篮球运动的整体技术水平较高、对团队具有较强的责任感,良好的默契和团队合作精神,组织能力较强,能代表学院参加各种重要比赛或表演的同学;中级会员:有一定篮球运动的基础,能参与一般比赛或表演能力,能参加本个篮球俱乐部内部比赛的同学;普通会员:对篮球运动有兴趣,希望通过学习篮球项目,提高篮球运动技术水平的同学。每次篮球俱乐部活动的人数控制在60人之内。同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规定篮球俱乐部的会员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3.2组织机构的构建。

3.2.1主教练和助理教练的职责。每一个俱乐部设主教练1名,助理教练若干名,助理教练配备的人数以每30∶1的比例进行设置,助理教练报学校同意纳入勤工助学的范畴。主教练负责篮球俱乐部的技术指导,教学安排,确定俱乐部教学时间,制定参加人数等任务。助理教练服从主教练的工作安排,在自主活动时间,内容以及规定人数内开展工作,为篮球俱乐部的其他同学提供服务和技术指导。3.2.2助理教练的产生。每个篮球俱乐部的主教练由体育部委派的教师担任。助理教练由主教练所在的篮球俱乐部内的学生担任,可以由主教练通过一定的考核途径产生,也可以通过竞聘、选举产生。

3.2.3助理教练的要求。必须严于律已,严格遵守校纪校规,遵守篮球俱乐部一切规定,积极配合好主教练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坚决服从篮球俱乐部管理中心的安排,宣传和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推动校园“阳光体育工程”,提高俱乐部同学的身体素质和篮球运动的技、战术水平,普及体育知识、增进同学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2.4主教练负责制。主教练负责全权管理和处理篮球俱乐部内外各种事务,对篮球俱乐部的每位同学负责,同时又受同学的监督。在条件和活动经费许可的情况下,可以成立相应的策划部、秘书部、财务部、教练部等机构。策划部:负责日常宣传和活动策划,包括本俱乐部的形象策划、竞赛海报、宣传横幅、啦啦队组织以及新闻报道;秘书部:负责比赛的联系,处理对外的交流,比赛的组织,招收新会员以及争取活动赞助经费;财务部:在学校允许的经费内,负责财务的管理;教练部:负责篮球俱乐部课外自主活动的组织、开展、辅导、成绩记录、后勤服务以及开展比赛的裁判工作等相关事宜,同时也负责篮球等活动器材的管理、场地安全检查、比赛的器材租借等相关工作。策划部、秘书部、财务部、教练部的相关人员由助理教练担任。

3.2.5制定授课计划,做好总结和评估。通过制定篮球俱乐部的训练、竞赛、辅导等教学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组织俱乐部的各种篮球活动,引导学生科学地健身,增强俱乐部团队的凝聚力,培养学生的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制定俱乐部学年授课计划,每学期结束时对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找出问题与不足,及时向体育部进行沟通和交流,对主教练的指导活动进行评估。

3.3课程体系的构建。

3.4“1+1”模式的构建。

根据浙江科技学院的实际情况,我们采用“1+1”模式的教学方式,即每周教师在课内指导学生篮球教学时间不少于1h,每周学生在课外时间段,在助理教练的组织下,自觉参与篮球活动时间不少于1h;“课内”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的主导作用,传授篮球的技术、技能、专项技战术、整体配合、专项理论,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篮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和爱好,通过示范和互动,向学生灌输健康、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课外”以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训练即“三自主”为主,主要通过助理教练以点名签到的形式对课外参加自主活动的学生进行管理,培养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篮球学习、训练的过程,为学生“终生体育”的养成奠定一定的基础,并组织举办篮球俱乐部的各种方式的比赛。

3.5积分指标的构建。

俱乐部积分指标或篮球成绩指标,包括考勤指标、校内或者俱乐部比赛成绩指标、体质测试成绩指标、诚信慢跑数、篮球专项成绩指标、对外比赛成绩指标。会员积分制实际上是一学期以来,对篮球俱乐部每个学员的一次考核,依据积分的多少来考核和评定每个学员一学期篮球总评成绩。出勤次数:一般来说每次缺席篮球俱乐部活动的扣0.5分,占据篮球俱乐部总评成绩的10%,每学期缺席超过1/3课程的同学,这学期不给于篮球俱乐部的评价成绩;体质测试成绩:每学期把体质测试成绩计入本学期篮球俱乐部成绩,通常来说,有参加学校规定的体质测试全部项目的这学期,占据篮球俱乐部总评成绩的30%,不参加体质测试全部项目的这学期,则选取体测的三个项目,分别是50m、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也占据总评成绩的30%;诚信慢跑数:按照每5km积1分的比例来计算,每学期慢跑的里程数达到125km(即获得25分),占据总评成绩的25%,里程数超过125km的,特设5分附加分,按照每10km积1分来计算,最大值是175km(即30分),每位俱乐部成员通常选取下载一个手机跑步动力软件来进行评价;篮球专项成绩:是学生经过一学期篮球的学习、练习和训练,掌握篮球技术、战术、和整体水平体现的一个评价,列入俱乐部积分,占据总评成绩的35%;对外比赛成绩指标一般为在校生参加浙江省大学生运动会或浙江省大学生锦标赛获得比赛名次的,可以考虑给予适当的加分。

4结果和建议。

4.1结果。

从制度、职责、组织机构、课程体系、“1+1”模式、积分指标五个方面构建了篮球俱乐部的教学模式,通过篮球教学的改革,实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由被动接受型教学向主动参与型学习的转化,提高了学生学习篮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篮球训练、交流、互动的平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动了课外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实现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为培养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和理念打下了基础。

4.2建议。

在篮球俱乐部教学改革中,以浙江科技学院为例的普通高校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在实施和操作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改进。

4.2.1迫切需要提升篮球教练的业务能力和素质。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打破原先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安排时间,指定篮球老师上课的惯例,改由学生选老师、选项目、选时间,这种“三选”的规定,迫使主教练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和业务水平,培养学生学习篮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地提升学生选课的吸引力。在实践操作和实施过程中,学生选体育俱乐部,各个俱乐部教练之间、相同的俱乐部不同教练之间,存在着选课人数的差异性,甚至会出现比较大的结果,这种现象从客观上讲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理论上讲,存在着体育教师“下岗”的可能性。

4.2.2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平衡参与人数。安排篮球俱乐部教学时间、选课人数存在困惑。当选体育俱乐部项目结束后,需要商议对选篮球俱乐部同学的活动时间,活动人数统一编排,明确上课时间和人数。在“民主和商量”的前提下,在商定“活动时间和人数”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主教练决定上课时间与活动参与人数严重不足的矛盾、学生提出的活动时间和主教练无法满足的矛盾、各个活动时间段之间参与人数差异性大的矛盾。安吉校区相对表现的尤为突出,两个校区相距1.5h的车程,学生较为理想的活动时间段是每周一到周五随意选择,而主教练则喜欢在两天时间内确定6个时间段让学生选择,由此会出现一个活动时间段内只有几个学生,而另一个时间段内的学生往往会超过60人,这一现象违背体育俱乐部的原则,而参与人数多会给主教练教学活动带来一定难度。

4.2.3加强监管,落实实施过程。“课外”以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训练即“三自主”为主的自主活动,缺乏监督和管理,从时间和内容上看,流于形式;学生的自觉性不强,课外的学生自主活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对于部分学生“点名签到就走人”的现象比较常见;“代签现象”时有发生。

4.2.4强化学科地位,杜绝“退选”现象。对于已经确定活动时间段的学生,因公“请假,换课”比较频繁,在学校教务处的课表上,查不到篮球俱乐部的上课时间表,而选课来自全校的各个学院的学生,有教师在活动时间段内出现补课,或加课的现象,这个“补课”班级的学生会出现集体“请假,换课”,上“补课”的课程去了,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久而久之,形成了篮球俱乐部同样是必选课的地位在不断下降。对于国际合作办学的学生来说,选修“篮球俱乐部”的同学出现随意退选的现象,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模式以及国籍的差异,体育作为一门必修课对于联合培养的国际班学生而言,成了一门“选修课”,出现可选可不选的随意现象,第一学期选了体育俱乐部,第二学期可随意退选,甚至干脆可以不选体育俱乐部。

4.2.5完善考核方式,优化评价体系。“诚信”跑步在制度、政策的推行过程中,指导思想和出发点是好的,大力提倡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活动时间内进行身体锻炼。但事实上,在具体的操作和执行过程中,特别是每学期期末来临之际,在统计“诚信”跑步的实际公里数时,学校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实施细化的可操作依据,凭借每位教练各自的责任心和“诚信”跑步执行总体思路来进行操作,有的教练通过“助教”进行统计、有的教练自己直接进行统计,“诚信”跑步的统计软件各式各样,对那些不太“诚信”的同学来说,因缺乏管理和监督,产生“弄虚作假”的方式,故规范和细化“诚信”跑步的制度和手段迫在眉睫,通过诚信跑步正真到达强身健体的目的,为主教练在统计学生诚信跑步的实际公里数时,提供可操作性比较强的跑步平台,杜绝或减少“弄虚作假”的现象。同时,通过专家和同行的咨询和交流,调查发现,占据考核成绩30%的“诚信”跑步,比例过高,需合理调整。

5结语。

普通高校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是现阶段高校篮球教学的主要模式,反映了时代的需求,在篮球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学模式的构建往往停留在理论上,在实际的实施和运作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它的构建是多种多样的,因人、因校而异,只有立足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篮球场地、篮球教师的师资配备情况,以及学生选择篮球俱乐部的人数等实际因素,积极有准对性地选择和构建篮球俱乐部的教学模式才是上策。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从指导思想出发,不断开拓新的教学方式,通过浙江科技学院为例的普通高校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从制度、职责,组织机构,课程体系,“1+1”模式,积分指标五个方面来改革、创新现有模式,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尽力使学生篮球整体水平有较大提高为目标,最终构建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文档为doc格式。

高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平台的构建论文学校体育服

首先,高校体育课程应具有创新性,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授课内容的创新,这要求必须有创新的老师。其次,高校体育课程应具有明确的目标,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就是掌握基本健康知识、医学常识和体育基础理论,使课堂所学知识应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掌握正确的健身方法,进行自我锻炼,培养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最后,高校体育课程应具有多样性,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同时开展,充分考虑学生的体育需求和个性发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体育活动中去。

2.1.2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和群体活动。

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俱乐部制的师生课外体育活动及竞赛方式是课外体育活动的不二选择。高校体育部负责构建完善的师生俱乐部制度,学校公会和学生会体育部负责俱乐部相关活动的开展,体育部定期对俱乐部进行考核,体育教师俱乐部的辅导老师,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1.3合理的场馆开放和资金投人。

据不完全统计高校体育场地数量与国家规定的基本配备标准比较,仍存在一定差距。其中本科院校的体育场地资源相对丰富,专科院校体育场地资源情况则不容乐观,而民办高校的体育场地资源情况最为紧张。同时,各高校的场馆开放制度还需更加合理化,制定相应的场馆开放制度,增加室内场馆的开放时间和开放面,提高室外场地的使用率,使在校师生能充分利用场地、器材进行锻炼;同时政府要加大对高校体育的投资,一方面,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和改造;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活动经费的投人。

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第十条写到:总结经验,拓宽思路,继续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并向社会公示开放时间和服务内容会同教育等部门,努力提高具备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的开放率。高校在不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的前提下,适当的向公众开放,既能减缓政府公共体育服务的压力,也可以达到创收的双赢性。

2.2.1高校体育场馆设施面向校外公众公益性开放。

高校应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面向校外公众开放的方式,对于场馆维护成本较低、管理方便,危险系数低的运动项目可以选择免费开放。比如高校田径场可以选择在早晨上课前和晚上公益开放。

2.2.2高校体育场馆设施面向校外公众商业性开放。

高校体育场馆设施虽然多数由政府投资建设,但是高校学生基数大,高校校园体育活动数量多,场馆、器材维护费用高,且对校外开放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对于像健身操房、羽毛球馆、乒乓球房这些维护费用比较昂贵、并且人民群众需求比较高的项目采取收费的方式对外开放。收费的方式有政府对高校的付费以及消费体育公共服务的公民对高校的付费两种。

结论。

高校公共体育服务过程的资金、安全和协调是高校公共体育服务的保障措施。资金保障在高校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平台构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在使用过程中的物耗费、维护费每年会支出很大一比资金、另外水、电、煤等的开支和管理费用都应由政府、社区、高校共同承担。安全问题在高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平台构建中是不可回避的问题,社区街道应承担社区人员的保险费用,用于支付进校活动人员可能造成意外伤害而需办理的商业保险。协调工作主要由高校工会和体育部门负责,主要协调在高校有限的体育场馆设施的情况下,高校在校师生和周边居民体育活动时间调控,提高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效能。

如何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构建的体育文化论文

所谓体育教育是指“学习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教育活动;是对人体进行培育和塑造的过程。”[1]其是我国从小学教育一直持续到高等教育的具有持续性的教育内容,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其更成为了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教学科目体育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的,组织学生学习体育知识以及保持体育锻炼,而更为重要的是传递给学生优秀的体育文化,其包括了,不仅要发展体力、增强体质、还要通过体育文化传递给学生有关于意志、协作、竞争、规则等精神文化层面的教育。高校体育教育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塑造优秀的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不仅仅在求学阶段,更是在整个人生过程中锻炼身体保持健康体魄,积极进取保持良好精神面貌,合理、健康的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往往被师生们理解为教会我们体育运动的基本技能,组织学生运动,其是竞技性、表现性、娱乐性、教育性的教育活动,但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教育课程改革不断加快,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也从原来的强身健体逐步上升为素质教育,也更强调了高校的`体育教育育人的功能。而体育教育育人的功能,最根本与具体的体现就是高校的体育文化。体育文化是实现体育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素质的具体途径。

科学发展观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高校的体育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时代赋予了其新的历史责任,其不仅仅是要培养了学生健康的体魄,终生锻炼的习惯,更是在体育运动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法使得学生在意志、协作、竞争、规则等精神文化层面的受到优秀体育文化的教育。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中师生应清晰的知道现代时代与社会的需求下构建优秀的体育文化,是潜移默化中使得学生获得体育观念、精神、道德等各方面的体育文化的熏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人生观念的基础,并在教育过程中遵循这一教学理念,力图把构建优秀的体育文化做到实处。

曾有人说“体育文化:健全各优秀文明的缩影”。[2]确实,在体育文化传递给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积极态度与理念,它包含了历史中、社会上各种积极的优秀文明成果,“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谈到的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构建优秀体育文化,实质上它是系统而全面的工程。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采取构建优秀的体育文化一系列的措施,从具体到整体,去构建高校优秀的体育文化体系。

首先,体育教育的基础设施,是体育文化,在物质文化上的体现。有形的物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并且是传播该文化理念的有效途径。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构建优秀体育文化,高校应加大对体育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对高校体育教育中基础建筑、场地、器材等的配备的完善,为学生在良好的体育教育的物质文化中,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提供物质上的保障,也以有形的彰显着体育文化的基础设施,潜移默化的对大学生进行体育文化的熏陶。

其次,课堂中与课题外相结合的高校体育教育活动开展,是涵养优秀体育文化的有效措施。高校体育教育中,体育课以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为中心,教会学生锻炼的各种体育技能,培养学生竞争、顽强性格以及相互协作精神等等,但我们知道课堂是有限的,仅要求课堂中教师通过短短的教学时间来实现对优秀体育文化的构建是远远不够的,就目前大学生的课外时间,极大多数学生是倾向于开展各类体育的活动,比如说一个寝室的挑战另一个寝室的去打篮球并邀请其他寝室的同学联谊等等,这正是高校体育文化的具体表现。因此构建高校体育教育中优秀体育文化,就是要实现高校课堂中与课题外相结合的高校体育教育活动开展,其是构建优秀体育文化的有效措施。

再次,多种形式的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以竞技性、趣味性、多元化为基础,以广大学生为对象,多种形式的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是构建高校体育教育中优秀体育文化的有力杠杆。具体来说,高校的体育教育中应体现各种多元的体育文化,可以通过少数民族体育图片展、画报展和广播宣传等各种形式给大学生们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印象,使得体育对于大学生来说更增其魅力。高校的体育教育中也可以通过对大学生以校为单位或以院、系为单位的各种大学生体育文化节组织,以各种体育形式的竞赛,在轻松与快乐的氛围中,感受运动、享受健康,给予大学生优秀体育文化的良好氛围,也为优秀体育文化的构建提供了有力杠杆。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教育中,构建优秀体育文化。体现了高校体育教育不仅仅是给予了大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培养,更着重于对大学生良好精神面貌和优良心理素质的培养方面。如何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构建优秀的体育文化是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在我们的高校体育教育中构建优秀的体育文化首当其冲的是要更新高校体育教育理念,并且积极采取构建优秀的体育文化一系列的措施,从具体到整体,一点一滴的来构建高校优秀的体育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1]毛秀珠编著.体育社会学.北京市:人民体育出版社,.

[2]田玉川著.中国社会病与新千年.北京市: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高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平台的构建论文学校体育服

摘要:我国政府已经明确提出把构建公共服务体系作为新时期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项基本任务。国家体育总局在发布的《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加快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同时指出“认真研究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内容和范围,明确政府及体育主管部门的责任,扩大公共体育服务的盖面,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推进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

1引言。

公共体育安全保障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能够全面有效地提高全民参与公共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为增加体育运动的全民化普及与建设,并进一步推进健身娱乐的影响力,我们以上海市的体育公共服务为主要切入点,主要通过对目前上海体育公共服务内容进行梳理及对上海公共体育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通过资料整合后找出上海公共体育服务中显而易见的一些不足,并结合小组调查及分析讨论后提出一些较为可行的改进方案。

为更好地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工作、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政府和民众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作为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在推进工作的同时还要做好如下几方面的突破:

政府行为以公共利益为服务为目标。对于政府而言,要保障公共体育服务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民众,就要建立并完善公共体育服务安全保障体系,并且要做好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规划。公共运动设施作为公众运动的基础,政府在完备安全保障体系的前提下首先要做好运动设施的安置工作和设施安全保障工作,最大程度满足民众所需。时代的变迁导致民众对运动的观念发生改变,为更好地做好公共体育服务工作,应大力宣传科学合理的运动理念,激励人们主动运动、科学运动。随着工作的不断开展,通过调查等方式寻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的不足,在根据民意所需做出调整和改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和决心参与工作。

2.1.1设施安全保障标准化。

今年来随着国家地方政策的支持,上海市各大小地区都新建或添置公共运动器材或公共运动场所。随着使用人数和时间的增长,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民众的关注和担忧。在器材的使用中并没有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保障运动设施的安全性,导致器材损坏引起不必要的伤害。政府应建立标准化的设施安全标准,要求各场馆地方配备专业人员定期检查,并严格按照指定的设施安全标准执行。设施安全保障的标准化,也是对市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护和重视。

2.1.2收费公平化、合理化。

来自京华时报的一条报道:由于公共运动场馆收费高,接近89.0%受访者抱怨运动不起。这是现在大多数城市都存在的现象,这也是中国在大力推进“加强国民体质”工作中的矛盾点。高收费已经成为限制民众参与运动的首要因素。政府在投入相关工作的同时,应尽可能多的将场地公开给民众。或者对各个场馆指定明确的作息时间、收费时段。

2.1.3运动项目布局合理化。

民众对上海市运动设施项目分类和安置布局并不是十分满意。社区中多为简单运动设施,例如单双杠、肋木等。羽毛球、游泳等场馆相对集中在大中型运动中心,收费相对较高。民众为改善运动,占用车道、公共场地打羽毛球等,或者在河道中游泳,运动危险系数大增。而且,有民众表示:由于居住地远离运动中心,所以不愿去。运动项目布局越合理,民众的满意程度就会越高,这就要求政府在规划公共设施的时候,充分考虑距离为民众带来的不便;可能多的安置多样化的运动项目设施,为民众运动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2.1.4运动场地管理专业化。

场地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了该场馆在民众眼中的印象。就大多数场馆现状而言,设施损坏是民众最担心的问题。大多数公共场馆没有配备专业养护人员,仅仅是定期检查,而且间隔较长。对于大多数收费场馆而言,虽然配备了相关人员进行定期检查,但是缺少专业的检查设备或者检查间隔较长。这样的状况严重影响运动质量,导致公共体育服务工作推进滞缓。这样的状况还有可能导致场馆无人问津,造成空间浪费。政府应重视相关现象,制定明确的管理规定和措施。加大安全保障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对运动场地的管理,才能更好地保障民众的利益。

公共体育服务功能包含了体育活动组织、体育信息网络建设、运动指导等多个方面。体育服务功能能够有效保障运动质量、有效监测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变化,为运动研究提供大众化的数据。就上海市现状分析来看,基层建设仍然不足,人民需求日益扩大,导致供不应求的局面。从民众的角度来看,民众更在意如下几方面:

2.2.1体育活动开展多样化。

体育活动的展开,有利于体育运动的宣传,也有利于提高民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提高体育运动在民众中的影响力,也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质等等。上海市热门的运动项目主要有篮球、足球、台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民众所参与的运动项目较为集合。政府在建设公共体育设施时,选择民声较旺的项目,因此社会中存在着很多冷门项目。但造成冷门的原因还有可能是因为项目本身存在较大的危险系数和难度系数等。而这些运动又通常作为一种供人们观赏的运动存在,例如杂技等。随着现状的不断发展,这些运动将面临无人问津的危险。政府或地方社区在开展活动同时也不忘组织相关冷门运动的表演,一方面展示运动的行为艺术,另一方面为改项目的传承奠定基础。无论是单纯的体育活动还是表演,都需要大量资金。资金是体育活动多样化开展的必要基础,如何管理资金使投入得到最大的效益,还要看政府或地方如何管理、统筹,以及民众的参与度。

2.2.2体育组织建设公众化。

就目前形势来看,体育组织主要以俱乐部形势存在于社会,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运动场所。俱乐部是一批有相同兴趣的人进行社会交际、文化娱乐等活动的团体和场所。运动俱乐部在社会中广为存在。但就俱乐部而言,所面向的社会群体较少,而且较高的收费让大多数人望而却步。营利性质的运动场所,面向人群较广,收费相对较为合理,是人们健康科学的运动的首选。政府在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建设时,其场馆服务模式可以参照俱乐部、社团等,但其运动项目设置、日常收费标准应进一步适应大众。在建设的同时也要通过政策限制非公共场馆的数量,将更多的市场投入到公共利益上来,从而更好地将服务回馈给民众。

2.2.3体育运动指导专业化。

公共体育作为自愿参与的运动,其科学性无法掌控。就社区运动建设而言,应成立运动指导小组,以传单、授课、广播、设指导站等方式向民众倡导科学运动及提供科学指导。条件较为成熟的地区在建设公共体育服务时,可以在运动场地附近设置指导站,一方面可以提供专业的指导,还可以参与设施检修的工作。这项工作进行时,还要考虑指导站人员的专业等级及指导人员专业涉及面。政府可以通过招募、培训等方式培养一批专业的指导员,为公共体育服务增添一份坚实的基础力量。

2.2.4体育信息网络建设丰富化。

信息发展水平决定城市发展水平。信息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人们时时刻刻在接受信息处理信息,体育运动也不例外。如若民众不知道某种体育活动的存在或开展,体育本身就会变得无人问津。而民众了解信息的媒介主要是电视、互联网。就上海目前状况来看,电视节目发展水平已经到一定高度。信息化的程度也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水平。但还是存在很大一部人民众通过传统信息渠道了解信息,例如公示牌、广播等。为促进公共体育服务进一步深入民众生活,应当进一步拓宽信息渠道。可以将电子信息网络建设作为工作重心,配合公示广告、互联网信息建设、媒体媒介传播共同发展,在社会中形成一个全方位的信息网,将大小信息及时全面地传递给民众。通过先加强构建信息网、再加强信息内容传递的途径,不断丰富和发展现有信息网络。

公共体育服务的产出主要表现在参与运动人群相关测试数值的变化、与体育服务相关的建设状况、活动开展状况及资金的筹备状况。让人民参与到运动中来,一方面为推进我国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为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奠定基础。为更好地了解各方面的变化,有关部门应在政府建立好基础设施的前提下,进行长期调查:统计场馆数量、总结服务需求、调查运动场所覆盖率等等。调查结果可以较为详尽和准确的反应出运动人群比例、群众需求等,以便与更好地推进公共体育服务的相关工作。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第560号)、《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以及《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上海市制定了――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为积极推进体育生活化、科学化、信息化、法治化,上海市进一步完善如下几方面的工作:一、健身设施大幅增加。上海市已建成社区健身苑点7741个、公共运动场316、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33个、建成健身步道859条469公里、全市80%的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二、健身组织不断壮大。全市建有社区健身俱乐部108个,社区健身团队1万余支;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23000余人;开展了体育健身配送服务。三、健身活动创建品牌。每年举行的“全民健身周”、“社区健身大会”、“全民健身节”已成为本市市民体育健身的三大活动;创办了中国上海国际大众体育节、世界著名在华企业健身大赛等综合性全民健身活动品牌。四、体质监测深入推进。全市建成9个区级体质监测指导中心和81个社区体质监测站,依据体质测试结果,开具运动处方,指导科学健身,上海市民的身体素质综合指数位列全国第一。五、宣传平台有效拓展。各级体育部门建立站,方便市民进行网上简易体质测试,及时公布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名单,创办《健身时代》栏目交流健身技能,向市民普及健身知识。

通过上海市关于公共体育的一系列改革、改善,市民健身素养普遍增强,市民健身意识、健身知识和健身能力明显提高,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基本生活方式。据统计,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6%。市民主要体质指标处于全国前列水平。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以及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海市民的体育健身需求仍然保持大幅度的增长。从当前情况看来,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完善基础设施,但是与市民的体育健身需求相比,体育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还显得不足,并且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进程中:体育主管部门的服务功能还没有最大程度地发挥;全方位的体育健身“组织网络”还没有完整地建立;上海各类体育社团因为缺乏体育主管部门的扶持和关注,社会影响力不足;体育总会与单项体育协会功能“缺位”,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活动较少,社会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上级政府支持,社区、街道为主导的大众体育活动常年开展,但是,大众性体育比赛却较少、开展项目也较少;体育健身场地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

5.1创新发展模式。

目前,上海市工作创新实现较大突破。设立“上海市全民健身服务指导中心”,主要承担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项目推广、活动组织、体质监测、健身指导等工作,有效管理和处理体育公共服务各项事务。

政府职能转变是由强势的管理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要求政府确立公共服务的战略思想,确保可持续的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为深化体育改革、建立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政府应首先建立并完善服务型政府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宏观调控、法律等方式,对社会中提供体育服务的部门、场所进行管理和监督;确立统一标准,严格评价服务质量;从民众需求出发,均衡供求关系。

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职能之一,如何保障民众公平地享受到公共服务与政府如何规章、财政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资金是政府开展活动、推进工作的基础,政府有责任协调好多方财政关系,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财政收支体系,以加大资金投入到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中。

公共服务渠道的拓宽建立在服务水平提升的基础上,这就需要体育公共服务供给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加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为宗旨,努力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包括业务能力、服务规范服务项目在内的各方面素质。在此基础上,将不同人群所需要的服务进行分类,有所侧重地进行管理并提供服务。

一、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民众基本需求。基层民众长期依赖都是社会的主体,他们的利益代表社会中大多数人的利益。基层消费水平较低,所参与的运动属于大众运动,其场所主要依赖于公共场地。完善基础设施是进一步建设的基础,也是评价公共服务质量的社会标准。

二、发展第三部门,拓宽服务渠道[1]。在政府公共体育服务总量供给不足、服务供给形式和内容单一的现阶段,大力发展第三部门不仅能够满足社会中少数市民的异质性体育健身要求,还能发动社会力量,为非营利体育组织拓宽市场,从而拓宽公共服务供给渠道。

三、支持体育社团,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在服务供给不足的情况下,社团、俱乐部等能够为公共服务减轻负担。政府可以将一些公用场地交予相关组织管理,以减小政府压力。在公共场地密集度小的地区,政府可以向地方相关组织租用场地以供民用。这样既能提高场地利用率还能在移动程度上提升服务质量。

5.3广纳民声、保障民权。

上海市经济发展良好,城市建设先进。但是,城乡地域差异和经济建设差异显著,要更好的发展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质量,首先就要求政府统筹城乡体育服务的发展。从郊区状况来看:一、加大郊区公共体育场所的建设,让民众先有地可去。二、建立服务供给站(点)。这要求政府培养并合理调配一定数量的高素质指导员,去郊区场馆进行指导。三、合理管理郊区场馆,防止场地占用或浪费。其次政府还要关心社会中一些弱势群体。满足弱势群体所需要投入的资金巨大,但是是全面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必要过程。另一方面也是衡量公共服务质量的另一个标杆。

参考文献:

[1]曹可强.完善上海市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若干对策建议[a].体育科研.2008。

如何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构建的体育文化论文

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它是以人的意识形态显现的,是无形、内隐并且不易觉察的,它是蕴藏在人们头脑中的各种体育观念及信仰,主要突出在高校体育思想、观念、精神、道德风尚和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校园风气等方面。任莲香(20xx)指出,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以“发展高校篮球、培养篮球人才”为宗旨,担负着培育人才、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重任。cuba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推动高校篮球事业向高水平发展的同时,更将一种奋斗、合作、拚搏、进取的篮球精神带入校园、推向社会,有助于高校体育精神的形成,可在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高桂银(20xx)指出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奥林匹克”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拼搏精神以及学生体育价值观等内容,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张志刚(20xx)指出:精神文化层面,主要是指校园体育文化的潜在意识形态,表现为校园文化整体氛围中形成的体育道德意识、作风口号以、团结协作、拼搏勤劳等传统优秀文化的再延续。秦华奇(20xx)认为:大学要着重宣传中华体育运动员在大型国际比赛过程中战胜困难、超越自我、为祖国争光的众多事迹,激起老师和学生的爱国情怀与自豪感。高校还需要将高校体育文化精神的构建和高校学风紧密融合,正确引领学生们持续优化其人生观和价值观。欧秀伶(20xx)点明:高校体育文化精神建设重在丰富文化内涵,够体现体育文化精神。高校体育文化精神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整个高校文化发展的精神载体和重要支柱。杜放(20xx)提出:需要构建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发挥精神文化“培育人”“造就人”“启发人”的功能,让师生从体育道德、体育风尚的视角去领悟体育文化的真谛。以上所做的研究都是以不同的角度作为切入点,有专门从高校体育文化的物质层面进行的研究,发现了高校在体育的物质文化建设方面还很不完善,大都因为场地、器材的建设问题,导致高校体育活动开展得不够理想;也有专门从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方面进行研究的,高校几乎都没有建立非常完善的规章制度;精神层面校园文化建设还远远不够,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进而使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更加完善。还有一些研究探索了隐蔽课程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提出要不断发挥体育教师的指导作用、体育社团促进高校文化建设、创建和谐校园的作用等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研究展望。

文献综述表明,学者们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非常重视,但是,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却仍然不容乐观,因此,高校必须把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纳入高校整体规划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在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要传授运动技术和方法,还要通过体育教学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等。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所做的梳理研究都是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某一方面的研究。众所周知,仅侧重于单一方面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是远远不能看到整体布局,也容易忽视其他层面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只有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多方面研究,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今后在建设高校体育文化时,要加强体育传统项目建设,引入新型项目、民族传统体育、地方民俗体育及其一整套文化体系。引导广大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应该成为高校体育工作重要的任务;高校运动会应该成为全校师生人人能够参与的活动。加强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管理,提升教师素养,积极主动与当地政府、企业、校友会沟通交流,并赢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打造出一些精品赛事,举办体育摄影竞赛、体育知识讲座和竞赛,实施体育明星校园行活动,评选优秀体育社团、俱乐部和体育工作先进人物,引导学生阅读体育报刊、观看体育节目,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应根据高校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校园体育文化,加强高校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宣传工作,如广播体育信息动态、体育海报、体育标语、体育雕塑、体育名人名言、建立校园体育网页以及其他宣传媒体,加大宣传力度,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标语的独特作用,形成浓厚的高校体育文化氛围。

5结语。

以上仅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论述了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其实,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此三个层面是相互关联、紧密结合的,任何一个层面的发展都会影响到其他两个层面。所以,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必须多管齐下,相互促进才能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

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受教育者;从而决定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客观地位;另一方面看,学生正处于发展中,具备主观能动性。人有学习的潜能,这种潜能只开发了很小一部分。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角度看,每个学生都有学习和发展的需求,都有成就欲望,都渴望实现自身的价值。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学生不再只是学生的客体,还是成为学习的主人、自我教育的主体。从这里可以看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好地发展,动态、可持续地认识学生,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教师在体育课程中引入这种学习方式,不但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压力,还给了学生学习和克服困难的信心,使其更多地关注自身以及自身的需要,从自我出发,客观认识和评价自我的行为,并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新体育教学大纲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要求,这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简单的学习方式,也同样是指导学生学习的原则,对重塑学生体育学习方式、内容、计划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极大提升,更乐于合作、探究,且养成了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这种习惯让学生的思维、行为触角更为宽泛,接触到知识、文化概念更为多元,掌握的知识技能更为完善。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身体和心灵都会得到升华,学习过程不但是知识积累、身体锻炼的过程,也是创新、发展的过程。

2.1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学氛围是课堂教学的客观环境,是创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必要条件,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在健康、互相尊重、主动的学习氛围中,教学活动的开展更为顺利,教学效果更为理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自己看作学生的“朋友”、“伙伴”,亲近学生,深入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异同。只有如此,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想象力以及创造性思维。只有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学生的要求才能满足,才能够畅所欲言,展示自己的才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2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引导。

在开展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切不可漫无目的,为了“自主”而自主。自主教学和一般教学一样,也需要设置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并按部就班地实施,只有如此,才能确保体育课程教学的完成进度和质量。教师应该搜集学校可以提供给学生的'设备、器材以及相关资料,深入研究教学课时、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协调针对不同学生教学产生的矛盾、分层问题。只有深刻把握这些问题,设置明确的自主学习目标、要求,贯穿课堂上下,才能让学生明白运动技术的结构、要点,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潜心训练和研究运动技术,提高其身体素质和运动理论水平。

3.1进行差异化分组。

合作学习建立在科学分组的基础上,在分组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班级人数等因素,采取差异化的分组方式,确保组际平衡,组内互补。一般来说,小组以5-7人为宜。教师给予每组分配相同或者差异化的任务,并指派小组长,由小组长确定其他成员的职务分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3.2精选合作学习内容。

合作学习的核心在于合作去做一些具有挑战、值得合作、难度系数合适的活动,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那样就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意义。教师要抓住合作学习的契机,找寻课堂教学中可以用于合作学习的内容,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加强对合作、团体的认识,增强团体协作意识,促进成员之间的交流,促进心智方面的成长。

4结束语。

开展探究学习的过程之中,教师的任务和角色就发生了改变,从以往传统的教学,转变为学生排忧解难;从以往的主导者,变成了引导者。为了让学生明白探究的意义、方法、流程,使其得到充分的滋养,教师应该创设一个良好的应答性环境,确保学生能够良好的自主探究的情境,只有如此,才能使其更好地发现因果关系、关联关系、本质表象关系,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建立独立的学习逻辑,培养成熟的探究精神。

参考文献:

如何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构建的体育文化论文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出的,加德纳指出:智能是在一种或者多种文化背景下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智能概念的含义主要是指智能并非像传统观点认为那样以语言和数理为核心,而是以解决问题及创造出有效产品的能力为关键,与一定的社会文化价值有关。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包括言语、逻辑、音乐、视觉、身体、人际交往、自我反省、自然等8种智能。这8种智能在每个体身上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发展顺序。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流行的概念,主要是指学校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的课程开发策略。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条件。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体育发展的区域性差异较大,这要求在体育课程学习内容的确定方面,应具有变通性,使课程更符合本各地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使每一个学生受益的原则。归纳起来,所谓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为达成体育目的,根据学校体育资源情况和学生体育需求,以学校成员为主体所进行的体育课程开发过程。

2、多元智能理论、校本课程开发及素质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多元智能理论与校本课程开发二者互为补充。课程在教育体系中属于核心地位,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和媒介。同时课程也是实施多元智能教育的途径。长期以来,我国课程高度集中和统一,尽管也涵盖了语言、逻辑、身体、音乐等智能内容,但在课程中缺乏个体智能的多元性,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我国的国情下,可以通过校本课程来贯穿多元智能教育,将有助于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既符合国家的课程规划,也利于学生发展。其次,三者之间具有一致性。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素质的教育,即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社会素质教育,以此提高民族素质。而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待于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全面发展学生的潜能就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多元智能理论也是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最大限度的去挖掘学生的潜能。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有的放矢的教育,而对公共体育课程开发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再次,文化是契合三者的主要因素。智能是在一定文化环境中有价值的能力,个体智能的取向往往是文化的价值取向。体育是一种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而体育课程则是一种体育文化的载体,对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充分考虑我国各地文化差异比较大这一根本的问题,才能更好的进行开发研究。由此可见,文化是三者之间的主要因素。

(1)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教育部确定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随后制定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正式确定三级课程的实行。文件的出台为进一步明确高校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法规保障,也为公体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的政策保障。校本课程的确立充分考虑了各地学校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学校拥有了更多的课程自主权。

(2)基础教育改革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经验。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并取得了巨大成绩,这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使得高校课程改革也逐步成为了一个关注课题。

(3)高校发展的需要。高校课程建设和教学各具特色,但现在各高校的体育校本开发还没有形成真正的规模。而新形势下,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思想的提出,对高校的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这种需求促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

(4)体育课程资源丰富。高校体育资源比中学更加丰富多样。普通高校作为学校和社会的纽带,体育课程的资源是丰富多彩,可分为校内和校外的课程资源。其中,校外课程资源如踩高跷、舞狮子、民间舞蹈等经过体育教材化后可以进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来。除此之外,学校领导和体育工作者的积极参与是开发的重要保障。三级课程的确立,使学校体育工作者加强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支持,使学校的课程管理权有了充分的保障,充分调动了体育教师参与课程决策的积极性,提高了课程的适应性,使课程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需要。

4、多元智能视角下高校体育校本课程构建。

4.1目标构建。

学校体育课程目标是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指一定时期内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目前我国体育课程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注重体育文化知识、卫生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为培养新型的现代人才服务。高校的学生身体发育已经接近完成,应进一步加强体育学习要求。但是,目前高校体育课开展基本上为选项课教学,忽视了学生一般身体素质的锻炼。因此,高校开设的体育课程目标应定在发展学生的全面上。概括起来分为以下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在这个参与目标中,要求学生掌握一定体育知识技能后可以积极参与和欣赏体育运动。

(2)运动技能目标。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两项以上的运动基本方法和技能,并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

(3)身体健康目标。通过体育课程学习后,学生利用一些有效手段提高身体素质,这个目标必须在多元智能的身体智能中来实现。

(4)心理健康目标。学生经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和锻炼,以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养成乐观的生活态度。

(5)社会适应目标。在体育活动中,需要合作和交往。这些属于社会适应的目标内容。同时,在体育活动中,要理解竞技精神和体育道德,注重他人的沟通和交流。

4.2教学内容的构建。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更加追求学生的个性,更加重视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因此,构建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应结合多元智能理论,以校本课程开发为落脚点来制定。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语言文字智能内容。这主要是有关技术动作的描述,力求文字简洁,如体育赛事解说、赛事分析等,也是锻炼学生实际能力的有力手段。

(2)数理逻辑智能内容。体育运动中,蕴含着丰富的体育数理逻辑知识内容,需要推理和判断,如体育内容中涉及到的直线运动或曲线运动、周期运动或非周期运动等运动轨迹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复杂而准确的计算。因此,在课程内容设计中,教师要有这方面的备课才能更好的利用这个智能和发展这个智能。

(3)人际关系智能内容。在体育课程的内容上,要关注人际关系智能的达成。

(4)身体动觉智能。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把身体运动作为一项重要智能来看待,要强调身体运动智能的重要性。

(5)视觉空间智能内容。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要利用空间智能掌握技战术,利用体育运动来发展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

(6)音乐节奏智能。音乐与体育关系密切,如健美操、舞蹈等运动项目都需要音乐配合。因此,在体育运动项目中,要重视音乐节奏智能的培养。除此之外,还包括自知自醒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的培养。

4.3课程的实施。

在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校本课程的实施主要有通过多元智能而教模式和为了多元智能而教模式。其中,前者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各种智能在教学中的作用。而后者是着眼于个体的智能发展,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把多种智能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设计出多方面智能的课程。

4.4体育课程结构。

高校体育课程结构本着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和学生各项智能发展的原则,进行以下课程结构构建。

(1)体育理论知识与体育实践相结合。在高等学校里,应开设相对较多的理论课,把体育理论知识在体育实践课上进行10~15min左右,这样就建立起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结构。

(2)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体育应该进行课上和课下相结合,把课外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比赛作为体育教学的`延续和补充。

(3)保健与康复相结合的课程。针对部分身体异常的学生,高校要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

4.5课程评价内容。

对多元智能校本课程的评价应该多元化,不应只局限于对学生的量化评价方式。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从学生的学习、教师教学和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首先,多元化学生学习评价要使每个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激励,引导学生都能认识到自己的智能强项。对评价的手段上,采取自评、他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其次,对教师教学多元评价。教师的评价主要有教师自评、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和社会评价等。再次,体育课程建设评价。体育课程的建设评价,应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学校老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这样才有利于课程建设与发展。

如何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构建的体育文化论文

关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有不少学者从体育学、教育学、文化学等角度对文化、高校校园文化、高校体育文化的定义、结构、内涵、特征与功能进行了理论探讨与阐述。高校体育物质文化是外显的,是看得见、摸得着、使人一目了然的,表现为校园的容貌,体育建筑及环境,体育器材和体育服装用品等。王爱华(20xx)认为:要将高校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到高校整体物质文化建设的规划中去。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相对于校园其他文化建设来讲,场馆设施的建设好坏直接影响着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崔学臣(20xx)指出:高校在修建或筹建体育场馆设施之初应充分考虑当今社会主流文化的特征和高校所处的地域特点、立足综合利用和开发,作出合理、科学的规划设计,这样才能为体育设施的长期使用、功能的更新改造奠定基础,节约后续资金;李辉(20xx)提出:加大经费投入,强化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汪美芳(20xx)强调: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是高校体育文化的物质载体,是高校体育文化的物质形态。卢聚贤(20xx)点明: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首先是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体育建筑、场地、设施是师生进行体育锻炼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在高校体育文化环境的构建中,物质文化是重要的基础。刘吉峰(20xx)指出:高校完善的体育建筑、运动场等物质设施,也会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设施的美感,从而促进大学体完美统一。以上所述:都是对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的研究,都强调了物质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又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可见,高校体育物质文化既是高校体育文化的物质载体,又是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如何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构建的体育文化论文

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教学的核心,但目前我国高校体育的课程体系还很单一,教学模式也非常单一,这也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多年来一直探索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不断被提出,例如:发现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陶冶教学模式、目标调控教学模式、自练指导教学模式等等,这些教学模式的共同之处是都强调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虽然如此,但这些教学活动并没有针对学生的个性以及年龄等特征进行开展。其实,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就要树立以“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思想,并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个性特征以及学校的实际,以现代化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正确的教学方法为前提,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根据高校体育教学课程的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来创设教学情境,合理地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并通过评价和反馈不断提升教学效果。所以,在构建高校新的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积极地锻炼,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

2、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高校体育教学是学生进行运动学习以及提升学生全面素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通过相互的互动沟通而实现知识的传递,同时,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通过运动知识的传授、反馈使得教学不断的深化,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方法起着组织、控制、激发、引导、示范、说明、概括、评价等作用,学法则起着主体、目的、内化、发展等作用。[1]教学活动是一个双向的活动,必须有双方的互动才能完成,而教法又必须根据学法来选择。所以,教师教学的时候,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法。因为运动技能的掌握其实是学生进行自我完善以及动作技能不断优化的过程,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运动技能的提升其实就是其不断创新的过程。运动技能的习得具有“自我表述”和“自我相关”的特点。每个能进入高校的学生都是综合素质比较好的,在自我学习以及自我控制力上都表现出色,具备教学主体的素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运动场地为阵地,以教材为内容,采用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练习、复习的方法显得十分落伍。[2]为了打破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创建新型的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校体育教学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体育教学,要把教法与学法有机结合,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教学手段为核心,以教学组织为主线,以教学策略为龙头,选择合适的方法,这样才能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3、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锻炼效果综合评价体系。

高校对学生体育课的考核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运动技能以及身体素质的考核,但是这种考核很大程度上受一些先天因素的影响,而且学生在运动技能以及身体素质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所以考核的标准很难制定。尤其是体能类的项目,更是存在较大的差异,有些同学先天素质较好,几乎不用锻炼就能获得较好成绩,而有些学生即便非常努力的锻炼也无法达到较好水平,有时候学生运动技能的好坏和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的关系越来越不明显。这使得体育测试失去了意义,而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受到打击,有些学生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所以,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测试评价体系就显得非常必要。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评价体系,就是要摒弃一切不符合以学生为本的测试评价方法,克服教什么考什么的弊端。在一个学期内,可根据学生运动技能的成绩、体育课出勤、课堂表现、体育健康基础理论知识来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形成知识、态度和运动能力的结构评价体系。这样就能够真正构建以学生为主的体育评价体系,不断激励和提升学生的锻炼热情,促进高校体育课的发展。

4、结语。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巩固。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自身的个性和才智,变成真正的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法,使得教学由平面转向立体,由静止转向运动,由文字到声音图解的多元化模式。课堂信息传递也由单一模式转变为多元化模式,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创新能力,掌握基本运动技能技术,树立良好的终身锻炼习惯,能快速吸收和运用知识的社会人。所以,教师只有认识到其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完成构建,教学活动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浅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俱乐部制教学模式论文

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届国际高等教育展望会上,美国教育博士斯坦伯格(schuttenberg)提出了“自导式学”的概念(selt—idrectde[eaxnign),认为培养学生自导能力是全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综合这一教育学派中诺里布鲁克非尔、纽曼等人对自导学习(sdl)概念的阐述,其内涵包括:教学过程的重心由教师移到学生。学生能判断学习需要,形成学习目标,了解学习条件,选择和实施学习策略,评估学习效果。教师的职责是为学生进行自我指导式学习铺平道路,当好指路人,重视与学生沟通,用最有效的方式与学生交流,这逐渐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潮流。

1987年,美国健康、体育、休闲、舞蹈联盟(aahperd)在原有体育教育的基础上,发展建立了以教育培养学生健身意识为重点,以发展青少年“健康体适能”为目标,集健身、教育和娱乐于一体的“最佳体适能”。目前美国成千上万所中小学校都应用该指导思想、教法手段进行体育教育,效果甚佳。

实践表明,这一教法思想和手段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加体育活动,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培养21世纪全面发展的接班人意义深远,深受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欢迎。香港教育学院体育及运动科学系钱铭佳博士和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杨静珍等就“最佳体适能”在我国运用的组成部分、构成要素、工作程序及主要特点等进行剖析,探讨了“最佳体适能”的教法思想、教法手段的前景和意义。

在当代以人为本思想越来越被重视的形势下,2l世纪体育教育将把重点放在人的发展上,讲究综合、整体的效益,即生物一社会一心理发展统一的体育思想。因此,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教授“终身体育”的思想和方法成为当今体育教育的核心。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