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实用23篇)

时间:2023-12-04 08:57:54 作者:BW笔侠

三年级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分析学生的学习问题和困难,做好教学辅导。良好的教案范文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创新和提高教学水平。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放飞蜻蜓》教案

对于陶行知先生,做老师的我们并不陌生,他的教育思想之精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提得多么精彩,朴素浅显,通俗易懂。先生的一些经典论述我们还大多能出口成诵,什么《人有两个宝》《小孩不小歌》等等学生们也是会背的。特别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一至理格言,则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放飞蜻蜓》这一课就是叙述了陶行知和小朋友之间的一个小故事。

对于这课的教学重难点,很多教学用书大多是将“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作为重难点。可是我并不赞同这个观点。尽管教参上有这样的建议,尽管在本单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等是训练重点,但我细读课文后仍觉得将这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并不妥。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1、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至于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我以为并不难,学生只要读读课文就能说出来,但仅限于了解还远远不够,学会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才是重难点。

在课上,我跟孩子们一同探究着,感悟着先生的亲切的态度,启发引导的巧妙。学生们喜欢上了这位离他们原先较遥远的先生。可亲可敬的陶先生就这样走进了学生们心间。我也在努力学习着先生,当他们在读课文准备介绍蜻蜓时,我在学生的座位间穿梭着,倾听着,启发着,点拨着。课上,学生们眉飞色舞地介绍着蜻蜓,那些数字,那些小故事在他们的唇间动情地倾吐着,我知道,课文的重难点他们已经大多掌握了。

临下课时,我问孩子们学完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谈了许多,有说关于蜻蜓的,有说关于先生的,有说要保护动物的等等,看来他们的收获还真不少。我建议他们课后再去找一找关于陶先生的资料,相信他们一定会更好地了解先生,从先生教育学生的一个个小故事中得到启发。而我,则从这节课中更好地明白了:“小孩并不小!谁若说小孩小,他比小孩还要小!”他们关于蜻蜓的知识其实并不比我们做老师的少!

走进新课程,我们为师者首先应是一个善于学习者,向书本学习,更新理念;向学生学习,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陶先生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狼和鹿》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二类字只识不写。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通过诵读,从人们肆意杀狼,貌似护鹿,反而害鹿,使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的事实中,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30课《狼何鹿》。(板书课题)。

2、看了课题,说说狼和鹿之间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3、过度:课文中的狼和鹿之间是什么关系?如果消灭了人人讨厌的狼会怎么样?请自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自读要求: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下列字词的意思。

贪婪哀嚎提防狩猎青烟袅袅。

2、学生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词语。

葱绿捕杀灾难下毒手生机勃勃。

枯黄功臣威胁传染病生儿育女。

(2)出示句子,读准多音字。

狼一个跟着一个哀嚎着倒在血泊中。

人们特意保护的鹿,倒成了“大坏蛋”。

(3)理解词语:

贪婪哀嚎提防狩猎青烟袅袅。

(4)指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说说每个自然段将了什么?

(三)学文。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一、三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这两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2、交流。

3、出示插图。

(1)第一幅:请你仔细观察画面,然后到课文中找一找哪些语句是描写这个画面的?交流。

(2)第二幅:课文中哪些语句又是描写这个画面的呢?

(3)同样的森林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请你结合课本上的文字来谈谈凯巴伯森林前后的变化。

交流:森林、鹿、狼。

4、啊,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小鸟歌唱,小鹿嬉戏,一幅多么美好和谐的画面啊;而如今的凯巴伯森林却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美丽可爱的鹿在一只只死去。

如此鲜明的变化,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请你找到刚才那两段话,练习有感情朗读。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男女生分读。

交流。

6、现在你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了吗?请你用几句话概括地说一下。

填空:在森林中,狼是鹿的天敌,于是人们()狼,()了鹿,使得鹿群(),造成了森林的和鹿群自身的()。

7、明白整件事的来龙去脉,老师这儿现在有三顶“帽子”要你戴“功臣”、“大坏蛋”、“自由王国”。

读一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然后同桌讨论一下这些“帽子”该戴在哪儿?为什么?

(四)延伸明理。

2、现在有人想在凯巴伯森林入口处竖一块警示牌,你认为该在上面写些什么?

3、质疑。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放飞蜻蜓》教案

《放飞蜻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21课。这一单元还有《在金色的沙滩上》《和时间赛跑》《“计算机之父”的童年》三篇课文,在教学时要做到认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他们的好思想,好品质,《放飞蜻蜓》排在本单元的第一位,引领着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本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对于本课我主要的设计理念是这样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课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在阅读的语气背后挖掘人物品质的学习过程。

根据新课标对中年段孩子的要求,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了解他们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培养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体会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代的谆谆教导。

其中,目标1、2是教学重点,目标3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我带来了奖品以及与教学同步的课件为上课做好准备。本课需要二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要完成目标1,2这里我着重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安排“谈话激趣引入蜻蜓;交流探究蜻蜓,朗读感悟陶行知;拓展延伸”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个环节是谈话激趣引入蜻蜓。首先,我会亲切地和学生谈话:孩子们大家好,我很想了解一下咱们三年级的小朋友认识昆虫吗?说说你知道的昆虫。(生回答)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种昆虫,想不想知道是什么?想知道就把眼睛闭上,老师数到3再睁开。然后出示“蜻蜓”的图片。通过闭眼、睁眼的过程给学生以神秘感,通过观察美丽的图片,激发学生对蜻蜓美好的情感。这个环节的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将对后面的教学产生铺路搭桥的作用。

第二个环节是交流探究蜻蜓,朗读感悟陶行知。这个环节要做到了解蜻蜓的相关知识,懂得保护蜻蜓,体会陶行知对儿童的尊重,关爱,谆谆教导。首先,我会引导学生找出本课讲了蜻蜓哪些方面的知识,包括三个方面,食物、眼睛以及尾巴。在讲解食物这一方面时,我会出示蜻蜓的食物图片(苍蝇、蚊子、孑孓),问学生:你们喜欢他们吗?并说一说它们的危害。孩子们可以认识到,蜻蜓的食物是害虫,蜻蜓是益虫,我们应该把蜻蜓当朋友。我又接着问:你们应该怎样对待好朋友呢?然后让孩子们拉勾为誓,记住自己的承诺。学生通过交流深入探究,懂得我们应该保护益虫,也为突破“为什么放飞蜻蜓”这一重难点埋下伏笔。在教学眼睛和尾巴这两方面时,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方式,找出蜻蜓眼睛尾巴的特点和作用并出示眼睛和尾巴的图片,以及课外拓展资料,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眼睛和尾巴进行描述,在描述过程中,学生说的不通顺的句子,我要及时纠正,补完整的语句我会帮助他补充完整。讲述精彩的同学,要给予奖励。这样的安排可以使他们的口头表述能力得到锻炼,对蜻蜓的眼睛和尾巴的认识更加深入。

本文有大量的人物对话,抓住对话的朗读,可以让学生感悟到陶行知对儿童的关爱、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等闪光点,这也是本课的重难点。要做到朗读到位,必须抓住关键词。比如,陶行知和翠贞的对话,必须抓住“慈爱”和“抚摸”这两个词语,引导学生理解“慈爱”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再做一做“抚摸”的动作,想一想该用什么表情,什么语气来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就能感悟到陶行知对孩子的亲切关爱。课文的最后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在朗读这一句时,要抓住“商量”这个词语,读出“商量”的语气,如果学生不知道怎么读,我可以先示范读,再让学生自己读,然后链接第一课时了解到的陶行知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一个了不起的人居然和一个孩子商量,说明他是多么的尊重儿童啊,那么陶行知先生“为什么要放飞蜻蜓呢?”前面有陶行知对蜻蜓的食物、眼睛、尾巴的介绍做铺垫,学生不仅能理解到放飞的原因是,“蜻蜓会为人类做贡献,是人类的好朋友”,还能感受到陶行知为了让孩子们放飞蜻蜓的良苦用心,在这里来突破重难点,可以让孩子们的童心得到升华和释放,此刻我会深情地做一个小结。

第三个环节,巩固、拓展、延伸。在这个环节里,我设计了一道选择题,让陶行知住进学生的心里,我也布置了课后作业:通过查找资料,培养学生把课堂学习的习惯延伸到课外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保护蜻蜓的宣传语,是为了让学生把保护动物的意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上,为保护人类的朋友做贡献;爸爸妈妈是孩子最忠实的听众,孩子把学到的内容讲给他们听,会得到由衷的赞赏,从而让孩子获得满足感,同时也可以把保护动物的意识传递给他们,呼吁大人们也行动起来。

你希望陶行知成为你的()。

a、父亲b、老师c、朋友d、榜样。

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学生说得精彩,我都会给予奖励,这道题的设计,更加深了学生对陶行知的崇敬和喜爱。

三、作业设计。

1、蜻蜓饿极了时,会吃自己的尾巴吗?通过观察或查找资料完成。

2、写一句保护蜻蜓的宣传语。

3、把你了解到的蜻蜓给爸爸、妈妈说一说。

四、板书设计:(略)。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放飞蜻蜓》教案

3,通过朗读感悟,体会陶行知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2-10小节)。

听课文录音2-10小节,观看多媒体,整体感知。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指名交流。

评议,补充完善。

完整地,有条理地叙述蜻蜓的相关知识。

教师总结。

感悟朗读。

自读。

指名读。

学生评议。

练读。

感情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11小节)。

自读,感悟:你读懂了什么?

讨论交流(理解孩子们放飞蜻蜓时的迫切心情)。

朗读感悟。

三、自读讨论,感悟陶行知的为人。

自读思考:陶行知是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交流。

教师归纳总结:陶行知是一个慈爱,有学问,尊重学生,懂得教育方法的大教育家.

四、课后调查。

陶行知说: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这个说法对吗?查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

20,放飞蜻蜓。

陶行知。

捉放。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狼和鹿》教案

2.学会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2.指名读第一段(出示图画),

小朋友们,我们做游戏时是那样的开心,无忧无虑,可这些鹿为什么一边做着游戏,一边东张西望,还向后看呢?它们怕什么呀?(生答)。

狼在死之前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进行说话练习和想像训练)。

4.图文对照,对比读第一三自然段。

游戏:时空隧道    。

一百多年前—— 投影填空(   )的鹿在林间(    )。

(   )的小鸟在(    )。

二十五年后——投影填空(   )的鹿在林间(    )。

(   )的小鸟在(    )。

鹿为什么会无精打采的?小朋友,你来猜猜看有哪些原因?(饥饿、生病)。

鹿饿了,干吗不去找吃的?这么多的鹿怎么会一下子生病了呢?

通过这件事,我们能不能把狼消灭掉?为什么?(师小结)。

7出示词语:             葱绿 嬉戏 贪婪 提防。

捕杀 哀号 血泊 饥荒。

消退 传染 繁殖 祸首。

根据词语复述课文。

8.听了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

板书:             14狼和鹿。

森林  葱绿    枯黄。

小鸟  歌唱    (哀鸣)。

鹿    四千只   十万只。

狼    吃鹿     捕杀。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槐乡五月》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批注式阅读品味本文优美的词句。

3、感受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感受槐乡孩子的勤劳能干、热情好客和淳朴可爱,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欣赏、品读本文优美词句,感受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槐乡“花美、人更美”,从而获得美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地方出示:槐乡。

2、指名读。读得很正确,真了不起。“槐”可是一个生字,看老师在黑板上写。板书:槐(左边木,右边鬼)。描红“槐”。什么样的地方被称为槐乡呢?见过槐树吗?(出示投影)师介绍。

3、五月,洋槐开花了。出示第一句:指名读。

二、初读课文。

要求:自由朗读课文,争取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遇到难读的词语或句子多读几遍,并标上小节号。

三、检查朗读,随文识字。

都读好了?你标出了几个自然段。(4个)你想读哪个小节?

(一)预设第一自然段(这小节可长了,建议和同学合作读,怎么分工自己思考,也是学问)。

1、第一块:指名读第一块。(你有什么要表扬或提醒他的吗?)。

正音:披散多音字小辫儿儿化音。

(1)读着读着,你有什么词语不太明白吗?(生说)预设:(山山洼洼、坡坡岗岗)有谁懂?指名说。画图(点图哪里山洼、坡岗)。让我们读好这两个词(齐读)。

瑞雪初降:真的是下雪了吗?

出示“玉雕”

出示“维吾尔族姑娘”(简介齐读词语)。

指导书写“肩”

这部分告诉我们什么?

(2)、不管是山头还是洼地,山坡还是山岗,到处都盛开着雪白的槐花,想看吗?

2、第二块:盛开的槐花引来了谁呢?朗读,正音。

(1)点击出示“挎”:懂吗?除了挎篮儿,还可以挎什么呢?(挎包)胳膊也能挎呢,师生表演:咱们手挎手,好朋友一起走。“挎“还有很多兄弟姐妹呢,脚动作跨组词。

(2)文中带“挎”的这句话谁来读给大家听?指名读。这部分写的什么?

3、第三块:指名读,正音。这部分你读懂了什么?

(2)有一个词把这么多的香就包括其中了——香海,此时走在槐乡,不管在哪儿都能闻到阵阵香味。如果一个地方有数不清的花呢,我们就可以说——花海,图书馆的书很多——书海,有很多树——不是树海,是林海。还有什么海?(竹海、人海)。

(二)预设第二自然段。

1、过渡:槐花的美,美在它的样子,美在它的香味。在洋槐开花的季节,如果你走进槐乡,一定会被香气熏醉而不想回家。不过,别担心,你一定不会饿肚子没饭吃的,因为槐乡的孩子特别好客,不信,读读第二自然段。

2、出示,指名读第二小节。你有什么要对他说。正音。

3、槐乡的特产可多啦。你找到了什么?有槐花干、槐花蜜、还有槐花饭!

你最喜欢吃什么?(槐花饭)出示句子。

4、几种吃法?两名学生分读。

(1)咸:还有什么味儿?酸甜苦辣。

(2)蒜、芝:都带着一顶小草帽呢。字谜记忆:二小二小,头上长草。(指导书写蒜)。

(3)炒、拌:都是烹调方式,“拌”是常用的,因为要用手,所以是提手旁。你见过谁拌过什么?炒要用到火,所以它是“火字旁”。

(4)还有想吃槐花饭的吗?指名读。

(三)预设第三自然段。

2、指名读。正音。

3、我们也来做一次槐乡娃,参加到他们的活动中好不好?女同学加入姑娘们的队伍;小小子们,你们想有这口福吗?那就挺起腰板别掉队!老师读第一句。出示句子。

4、像甜丝丝、香喷喷这样的词课文里还有很多呢,你找到了吗?(你还能再说几个吗)。

5、在这小节中你感受到最多的是什么——(生说。)板书:快乐。

(四)再读课文。

1、通过读课文,(看板书)我们在第一自然段里欣赏了槐花美、香,在第二自然段里感受了槐乡孩子的热情好客,第三段里了解了槐乡孩子的快乐。

(五)第四自然段。

1、课文读到这儿(出示)五月的槐乡,(),你最想说——。

2、出示最后一段,齐读。再读。

四、指导其他生字书写。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槐花美香。

槐童好客快乐。

小学三年级语文

教材分析:

《荷花》这篇课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按看荷花的顺序描述了公园里的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时的感受.全文不到400字,却把一池的荷花写活了,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目的:

一、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

二、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一、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想象这一池荷花为什么像“一大幅活的画”;

二、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教学过程:

一、设境激趣,触发语感。

1.交流资料,让学生自由地交流对荷花的了解.2.播放荷花录像,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形象感知.3.谈谈感受:看完录像,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你所看到的荷花吗?(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白态的荷花……)。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2.把你喜欢的段落绘声绘色地读给同桌听,让他和你一同分享作者优美的语言.3.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可以是自己的感受、体会,也可以是自己的疑问.4.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以把学生的发言小结一下:瞧,同学们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大家说得多好啊,老师把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总结以下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己的感受,一方面是自己的疑难.现在,我们先来欣赏美丽的荷花.刚才好多同学都夸荷花很美,你们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你认为写得特别美的句子划出来,读一读,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同学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5.小组学习、交流,然后全班交流: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个句子写出了荷叶的多、大、绿.(出示课件,体会荷叶的挨挨挤挤)。

生:我觉得“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个句子写出了荷花的不同姿态.(出示课件,体会荷花的三种不同姿态)。

生:我觉得“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冒”字。

百度教学、应有尽有百度文库:教学资料。

用得特别好,它把白荷花写活了.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除了课文中讲到的,还有别的什么不同的姿势?你们可以比一比,也可以说一说.(学生自由发言,比划)。

师:同学们,这么美丽的荷花,真令人陶醉啊.现在,你们就是这满池荷花中的一朵了,哪一朵最美你就是哪一朵.你们穿着雪白的衣裳,在微风中摇摆.现在,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教师配乐朗读,学生用心倾听)。

师:啊,这么多的小动物都来了.刚才还有哪些小动物告诉你什么悄悄话呢?

生自由表达:小鸟告诉我……蜜蜂告诉我……蝴蝶告诉我……青蛙告诉我……。

师总结:同学们,荷花是美丽的,它不仅外表美,内在也很美,它能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依然那么纯洁,那么努力向上,让我们热爱自然,热爱荷花,热爱生活吧.作业:(任选一项完成)。

1、画一幅荷花图。

2、写一首赞美荷花的小诗。

3、办一期有关荷花的手抄报。

4、深情地颂读课文。

教学设计理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槐乡五月》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槐乡五月》是一篇散文。作者以优美形象的语言,生动的描绘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表达了作者对美丽迷人的槐乡五月,对勤劳能干、热情好客、淳朴可爱的槐乡孩子的喜爱。文章写花又写人,花与人交织在一起,使花美人更美的主题自然的生发开去。

课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五月的槐乡到处盛开着槐花,婀娜多姿,香气醉人。第二自然段写被香气熏醉的孩子们尽情享受槐花饭的香甜。第三自然段写孩子们用槐花装扮自己,表示他们对槐花的喜爱之情。第四自然段总写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课文的语言如诗般动人,对称句式的错落有致,描写抒情的水乳交融,使全文呈现出较强的节奏感和浓浓的意境美,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材料。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能写出和"白茫茫"等词语结构相似的词语。

3、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槐乡孩子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可爱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

录音、挂图、小黑板、学生每人准备一串槐花。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

3、针对课题质疑: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槐乡五月什么样子?那里的槐花什么样子?)。

(二)初读课文,解答刚才的疑问。(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1、自由读课文。

2、讨论交流:从刚才的阅读中,你知道了什么?

3、全班交流。

4、刚才读课文的时候遇到了哪些“拦路虎”(生字词)?想办法赶跑它。

5、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划出生字词,并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生字。(选择自己的喜欢的学习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体性的表现。)。

6、(出示卡片)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2)指名读,齐读。

(3)指名理解词语(联系课文内容理解)。

(4)齐读词语。

7、方法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词的?

8、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9、分自然段指名读,及时纠正。

10、理清课文脉络。出示思考题:

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1、自由读课文,看看自己喜欢哪一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给同桌听。

12、文中哪些地方你读不懂,提出来交流。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听读评价。

2、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全班交流。(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对课文第一段的内容产生整体印象,把握主要内容。)。

3、出示“槐乡的山山洼洼……”句,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答,明确:槐花多、美。

哪些词语表明槐花多、美?

想不想带我们到槐乡看一看?学生自由读,指名感情朗读。

4、出示“有的槐花……”句。自由读,思考:

(1)这句话写了什么?这两句话中有几个比喻句,分别把什么比成什么?

(2)读一读,从这比喻句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5、出示:“嗡嗡翁……啪啪啪……”句,

指名答。

谁能读出这种喜悦?

自由读,指名读,评议。(让学生自己认识朗读中的不足,自我纠正,自我提高。)。

齐读。

6、出示:中午……这时候……在香海中了。

齐读:你闻到了什么?有几种味道?

从“浸在香海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美读:读出这种香气四溢的感觉。

7、范读课文,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还想到了什么?(这几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从课文生发开去,展开想象的翅膀,听弦外之音,会言外之意。)。

8、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四)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想一想:这一段写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全班交流。

2、指名读第一层。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齐读第二层。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五)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

2、思考: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3、自由读一读,槐乡的孩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想不想尝尝做槐乡孩子的感觉?男同学扮演小小子儿,女同学扮演小姑娘,试一试。(在表演中实现师生与文本的交流、互动。)。

5、指导朗读。

(六)学习第四段。

1、齐读。

2、说说五月为什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3、你喜欢槐乡吗?喜欢槐乡的孩子吗?为什么?

3、讨论:最后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七)总结课文。

1、教师小结。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精品教案《练习7》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交互过程,是一种双向互动式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实践或模拟训练开辟一条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本次话题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际自主权和自由度,为此本课设计力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巧妙创设情境,注重双向互动。让学生在“演中说”、“说中创”,初步学习推销物品与购物讲价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实践能力与生活技能,最终提高学生日常生活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教学要求。

1.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往的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

四、课前准备i。

1.把教室布置成小小展厅。

2.教师准备一个多功能铅笔盒。

3.学生自备图书、玩具、价格牌、自制纸币。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展开话题。

1.开门见山,引生入境。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板书。(板书:卖物详细介绍,演示试用,热情有礼)。

[片断实录1]。

生1:您应该具体介绍这个文具盒到底有哪些功能,还可以操作一下。

生2:我觉得应该先说说文具盒漂亮的外观,这样也可以吸引人购买。

生3:老师说的时候还要说普通话,这样所有人听懂了才能买呀。

生4:还有对人介绍时要有礼貌,不能凶,不能把人家吓跑了。

师述:同学们的主意不错,下面我就按照大家说的来推销一下我的铅笔盒。

2.因势利导,指导购物。

听了老师的推销,你们想拥有这样一个美观大方、使用方便的铅笔盒吗?我这个原价28元,但今天不少热心同学教了我推销方法,就优惠点,26元怎么样,想买的同学请举手。

(二)联系生活,获取经验。

1.联系生活。

2.学生发言,介绍经验,教师概括提炼。(板书:买物摸清情况,想好底价,语言文明)。

3.过渡:下面我们就来用这些方法在展览会上进行自由买卖,好吗?

(三)自由买卖。模拟训练。

1.在买卖之前,我们先来说一说买卖的注意事项,指名说。

2.同学们让我们开始面对面地进行交易,等一会儿老师再请你们到台上来表演,谁演得最好,老师的多功能铅笔盒就做为奖品送给他!

3.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四)边演边评.锻琼能力。

1.指名学生上台表演,请其他同学当评委。

2.学生分组上台表演,教师相机点拨。

[片断实录2]。

卖主:小朋友,买书吗?这可是最新上市的畅销书呀,多有趣啊!

买主:真的,多少钱一本?

卖主:很便宜的,15元钱。(面带笑容)。

买主:啊,挺贵的。给打个折,行吗?

卖主:小朋友,你这就不懂了。你靠近。

点,这书内容好、包装美,已经不算贵了。

买主:(拿过来一看)呀,你看,都卷角了,这还叫最新吗?人常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你看看你的书,还没有那个摊子上卖的好呢。(一本正经,还装着来回走动着)。

卖主:要不,你到那边去买吧。(用手指着那个方向)。

买主:去就去。(装着要走)。

卖主:好了,好了,不说了,打个九五折卖给你。

买主:八五折,卖不卖?

卖主:看你这么想买,九折吧。

买主:不行,你不诚心想卖就算了。

卖主:好吧。(买主付款,成交)。

3.学生点评优点及不足,教师应提醒其他同学学习和借鉴,对点评的学生及时表扬,提高学生听说的积极性。

4.刚才他们用了哪些方法呢?你还知道其他方法吗?

(五)布置作业。课外实践。

总结:我们在学习中不光要学到文化知识,还要学会生存的本领,今天的家庭作业就是请同学们到市场进行实地购物一次,能够运用今天所学到的方法,争取花最少的钱买到自己喜爱的商品,并把过程写在日记本上。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植根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交际中积累了经验,培养了能力,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言实践能力。同时在教学中,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学生观。学生是口语交际的主体,更是认识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本课各个环节的展开都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立足于构建学生的知识、技能的过程,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均得到了和谐发展。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放飞蜻蜓》教案

应该说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学案例,是生活即课堂的案例。对于我们老师的成长来说,这是篇非常有启发性的案例,这一课可以让我们懂得陶行知的教学方式及教学理念。对于学生来说,生活中有许多东西看似是简单的,其实里面的知识可多了,如果只是简单地玩一玩,等于是丧失许多学习机会。现在各门学科都在讲究探究性学习,其实这一课也是探究性的案例。

读这一课,我们可以发现这篇文章有多个问题出现,认识这些问题,明白这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其实就是交给孩子一把探究性学习的金钥匙。

这个教学故事其实是从陶行知从村里走出来,看到孩子在捉蜻蜓谈起的:

问题一:“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学生的答案,学生一下子可以读到。吃虫子,吃露水,吃草,吃树叶,吃泥土……]孩子的答案是开放的,这些答案到底哪个正确?陶行知在孩子们回答之后,给了学生更明确的答案。

问题二: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简单的,当然这是第一个问题的思想提升。孩子初步理解了,肯定会有明确的认识。所以第七自然段开头就说“孩子们点点头。”

问题三: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这又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从第一问题来看,学生答案这么多,这个问题肯定也难以回答,孩子只能假设。所以就出现了直接观察性的答案——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一种猜测性答案——尾巴是掌握飞行方向的。在学生不知之时陶行知向孩子介绍了蜻蜓的尾巴,非常有趣,孩子们读这个答题也会感受到原来蜻蜓的尾巴真的值得研究。

问题四:关于蜻蜓的头部,其实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虽然这个问题没有提出,陶先生沿着尾巴的作用直接谈起,实质上却是一个重要问题。把其放在一起,更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蜻蜓。

问题五:“把它放了,好不好?”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成了文章的结局,这个问题的出现,肯定是在最后,放是有理由的,放是学生真正明白以后才能做的事。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将起到“纲领”之作用,提起这个“纲领”,前面所有的问题会接二连三的出现,并且得以解决之后,才能高兴地放飞蜻蜓。

研究上面这五个问题,其实给学生一个很大的启示,那就是平时生活的许多事都可以研究,怎么研究?设计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只要设计几个问题,或者发现到一些问题,将其逐步解决了,就是适应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一课抓住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可以让学生收获到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理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新修订听课教案模板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渗透正确的审美观教育。

2、读懂课文内容,能有条理地讲述这个故事。

3、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默读课文第3、4自然段,能简要口述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小朋友见过骆驼吗?在哪里见过?它是什么样的?(指名学生说一说)。

2、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讲骆驼的,题目是: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板书)。

(二)自学。

1、出示自学题。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读下面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注意带点的字。

疙瘩自豪骆驼委屈足够沙漠小溪陷进养料。

风沙茫茫贮存俯下身子铺天盖地。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及时辅导后进生。

(三)自学生字。

用钢笔描红。

(1)引导学生观察哪些字容易写错,教师提醒学生注意“鼻”和“陷”的写法。

(2)学生当堂描红,教师注意学生写字习惯的养成,还可以适当播放一些轻音乐,以减轻学生课堂疲劳。

(3)及时反馈,指出优缺点,进行强化练习。

(四)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说一说课文哪一部分是讲小骆驼跟着妈妈到沙漠旅行的。(第3、4自然段)。

4、指名读自学题(2)的词语,注意3个带点字都读轻声,教师领读这3个词语。

5、说一说“自豪、委屈、足够、小溪、陷进、养料、风沙”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学生说出意思后,教师要进一步追问是怎么学会的。学生说不出来要引导他们反复读课文、看课文插图来加以理解。

6、小结自学情况,表扬学得好的,鼓励学得不够好的。

(五)精读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思考第1、2自然段写什么。

2、引导学生归纳。

3、指导朗读这一部分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读。

(3)指名读,引导学生说一说读得怎么样,提醒学生注意通过读体会小骆驼照镜子时候的心情,读准小红马批评小骆驼难看时的语气,并通过读进一步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4)分组齐读这一部分课文。

(六)精读课文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完成课文后第四题。

2.教师巡视,相机辅导后进生。

3.讨论课文后第四题的答案并板书。学生根据板书检查自己做的答案。

4.指导朗读课文。

(1)学生琢磨这一部分改怎么读。

(2)指名读,引导评判是否读得有感情,提醒学生:通过读突出沙漠的广大和环境恶劣,体会妈妈的良苦用心,体会文章用词造句的精妙。妈妈的话耐人寻味,要反复读,读准妈妈说话时的语气、感情。

(3)学生再练读、齐读。

5、小结。

(1)这一部分课文写了什么?请同学说一说。

(2)指名同学复述这一部分课文。

(七)精读第五自然段。

1、过渡:妈妈的亲切教导,自己的亲身体验,使小骆驼明白了什么呢?

2、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

3、指名读课文,引导评判学生是否带了自豪的感情读这一部分课文。指导学生读好这一段。

(1)思考:小骆驼想到了什么才说“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呀”?

(2)讨论。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齐读、

4、教师小结。

(八)总结。

1.分组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说话训练:同学们,小骆驼以后再听到小红马说它难看会怎么说呢?

三、教学结束:

作业。

1.抄写课后第三题的词语,每个词语四遍。

2.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三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学生独立识字6个,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等词语。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草地颜色的变化及原因,引导学生体验文中“我”对蒲公英的感情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片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

4.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同时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2.抓住蒲公英在一天之内不同时间的变化,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都见过草地吗?谁来形容一下你见过的草地。

2.读了课题之后你们想到了什么?(这片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板书:金色的草地)。

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带着心中的疑问听老师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2.自由读,检查生字:

(1)预习时大家已经养成了独立识字的习惯,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

3.指名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思考: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老师帮助学生梳理问题。

三、理解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2.讨论交流:“我们住在乡下,窗前是一大片草地。”这句话告诉我们草地的位置。“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这句话告诉我们草地是金色的跟蒲公英有密切关系。

3.指导朗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感悟童真:

1.弟弟和哥哥玩了什么好玩的游戏呢?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出答案认真读一读。

2.指导学生看图说说弟弟和哥哥玩了怎样的游戏。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探究“变色之谜”:

1.听老师读课文,思考:我有什么新发现?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

2.分组讨论交流。

我的发现:

早晨草地是绿色的;中午草地是金色的;傍晚草地又变绿了。

草地会变颜色的原因:

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早晨,花朵(合拢),是(绿)色的,草地也是(绿)色的;。

中午,花朵(张开),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

傍晚,花朵又(合拢),是(绿)色的,草地就变成(绿)色的。

3.为什么小作者这么厉害,能发现这个秘密?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有了这一发现之后,小作者对蒲公英的感情又有了什么变化?

2.讨论交流。

3.体会句子的作用:“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四、总结全文。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

1.学生独立识字6个,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等词语。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草地颜色的变化及原因,引导学生体验文中“我”对蒲公英的感情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片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

4.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同时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案

1.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

北大荒的秋天的天空有什么特点?(一碧如洗)理解"一碧如洗"。

天空的的陆云是什么样儿?

指名读第二句。

"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色彩真多呀!课文中把流云比作什么?(五彩斑斓的锦缎)。

"五彩斑斓"什么意思?

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练习朗读和背诵。

小结:这一自然段描绘了北大荒的秋天的美丽。

2.学习第三自然段。

轻声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填空:

小河(),如同(),静静地躺在()。一全小鱼()游过去,()水面上顿时漾起了().

理解"清澈"。

为什么把"小河"比作"一条透明的蓝绸子"?

指名朗读和背诵。

小结:这一自然段描写了北大荒的秋天小河的美丽。

3、学习第四自然段。

默读第四自然段,数一数一共有几句话,那一句话能概括这一段的意思,用"-----"划出来。

指名回答。(原野热闹非凡)。

"热闹非凡"是什么意思?(十分热闹,超出一般)。

那几句具体写"热闹非凡"?

读这句话时,要把农民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读出来。

练习朗读,指名读。

练习背诵。

4、学习第5自然段。

指名读第5自然段。

理解:"大豆摇铃千里金""茫茫""草甸子""沉甸甸"。

练读第5自然段。

小结:北大荒的秋天不仅景色优美,而且物产丰厚。

5、齐读第6自然段。

用赞美的语气读。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课文中的小伙伴们通过劳动实现愿望后的喜悦心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体会小伙伴通过劳动实现愿望后的喜悦心情。

教学准备:

课文朗读带、生字卡片、有关资料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认识“苋”字,简介马齿苋的样子、味道。

你吃过马齿苋吗?

2、你们想知道课文中围绕马齿苋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认读。

4、将生字词语放入课文中,读课文。

5、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围绕“马齿苋”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边读课文边思考:小伙伴们是怎样实现进城愿望的?找出有关的句子画记,读一读。

2、小伙伴们的心情怎么样?读给同桌听一听。

3、他们卖了“马齿苋”以后在城里做了什么?心情又怎样?读有关段落。

4、你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愿望的事例吗?谈谈自己的事例,再体会一下小伙伴们的心情。

5、小组内比赛读课文。

四、小结。

五、作业:

1、搜集有关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读一读。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巩固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后评价。

2、开火车认读生字新词。

二、指导写字。

1、出示8个要写的字,认真观察并识记。

2、自己记生字,组词,说句子。

3、练习写字,注意写字的姿势。

4、学生写完后,评价学生的书写。

三、拓展延伸:

1、自由说说自己学完这一课后有什么感受。

2、自由组合,把文章内容表演出来。

3、推荐上台表演,下面认真观看,看后评价。

四、小结。

五、实践活动:

1、搜集有关苋菜的资料,制作成知识小卡片。

2、找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读一读。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文的6个生字,会写8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参照“我的词语库”和课后习题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通过识字、读书活动,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法识字;通过诵读课文,展开想象,感悟、积累语言;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识字与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写字;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准备:

有关蝈蝈的知识;课外读物《金色的草地》。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播放蝈蝈发出的声音,猜一猜这是那种昆虫发出的声音?

2、介绍蝈蝈的有关知识,如果让你给蝈蝈的歌曲一个好听的名字,你会去什么样的名字?

3、板书课题《绿色的歌》,为什么歌是绿色的?

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感悟,自主识字:

1、初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和自然段的序号。

2、小组合作识字,学文。

3、检查识字情况。

4、巩固月字旁的字,找出“真挚”的近义词,“朴素”的反义词。

三、朗读评比:

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做好竞赛的准备。

2、学生汇报朗读课文,全体参与评价。

3、老师评价朗读情况,重点指导第2自然段的朗读。

四、学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仔细观察。

2、自由发言: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为什么?

3、教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

4、独立练习,揣摩,老师巡视,指导。

5、书写评价。

五、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说说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设计:

1、把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

2、想想你还听过哪些小动物的歌声?

3、积累形容词。

()的晚霞()的月亮。

()的秋天()的心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导入:

1、认读生字卡。

2、出示本课学习任务。

二、精读课文:

1、要求学生齐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说说每一段写了什么?有哪些小动物唱歌?

3、哪一段写了蝈蝈的歌好听?画出各个时间蝈蝈的歌有什么不同?找出比喻句。

4、自由发言:小歌唱家在什么地方歌唱呢?

5、讨论:为什么说是“绿色的歌”呢?

飘着“金色的梦”又是怎么回事?

三、指导朗读:

1、激趣:谁愿意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2、重点指导朗读方法。

3、师生一起读感悟。

四、语文实践活动:

1、想想,你还听到过哪些昆虫的歌声?由此你会产生什么感受?

2、抄一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五、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是按总—分—总的顺序来写的,写得非常优美,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写作顺序来写作文。

六、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推荐学生阅读《金色的草地》。

三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学习达丽玛知错就改的勇敢精神,以及老师真挚的爱,激发他们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师生之间真挚的情感。

2、在朗读、讨论、感悟中理解课题“春天的雨点”的含义。

3、抓住第1和第20自然段体会达丽玛的变化,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感悟,体会课文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懂得“春天的雨点”指的是师生之间细腻、真挚的情谊,并引导学生感受、表达这情意。还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谈一谈老师对学生的关爱。

教学准备:

学生读一读课文,认一认生字。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内容:

熟读课文,15个生字。体会老师对学生的爱。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再这如油般贵重的雨滴下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1、师:同学们昨天都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你了解了哪些词语?

2、检查生字的读音(小黑板出示)。

特别提出多音字:蒙、调(通过组词来掌握)。

3、找同学读课文(每人一段)。

[设计意图:

1、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2、一步巩固生字。

(二)学习课文。

1、教师帮助学生总体感知课文脉络,渗透学习方法和写作方法。

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

有哪几个时间?(上课、补课、回家、第二天)。

分别在什么地点?(课堂、办公室、路上、师门前)。

2、学习1-3自然段(课堂上的故事)。

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课堂上的故事?(学生举手表示)。

(1)请同学自读1-5自然段提出问题。

初读课文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将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因势而问。

(2)请同学们带着以下几个问题自学课文:

[培养自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体会出老师的认真负责和对学生的爱]。

3、自学4-6自然段。

(1)朗读课文第4-6自然段。说说达丽玛为什么有了这样的变化?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畅所欲言,将自己的感受表达清楚,从而体会深厚、真挚的师生情。

(三)有感情朗读全文。

回到整体,再次品味。

三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

学生视角:

《画杨桃》中小主人公的爸爸和老师,在画画时教会他怎样遭到同学们的嘲笑。这样的经历,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能遇到类似的问题。应怎样面对他人的误解,这是很值得学生去探讨的问题。

难点:

能联系全文内容,感悟父亲和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并学会怎样实事求是地思考问题,处理问题。

教师思考:

课文教育学生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就会有所不同。这正是树立学生自信心,坚持自己正确观点的契机。

重点:

边读边思,体会通过画杨桃这件事反映出的深刻道理。

设计特色:

指导自学,精讲深化。

信息资料:

1、课文中生字新词卡片。

2、杨桃不同角度图的投影片。

3、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投影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学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2、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听说的道理。

3、在老师的提示下,通过默读、朗读自学课文,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

4、培养学生读中自我感悟的能力,感情朗读能力。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读、写本课13个生字。查字典,联系上理解理解“审视”“和颜悦色”的词语。

2、整体感知,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3、能在熟读的基础上,设身处地地想象小作者和同学们的不同的心理活动。

教学流程:

一、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画杨桃》,谁能给大家介绍杨桃是什么样的水果?

“杨桃,又名‘阳桃’、‘羊桃’,学名‘五敛子’,又因横切面如五角星,故国外又称之为‘星梨’,是久负盛名的岭南佳果之一……”

二、给充分时间读书自学。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自己独立自学生字、词,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来解决。

(2)读后思考文中围绕画杨桃讲了一件什么事?

2、多种感官参与读书,提高学习效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引导学生敏锐察觉课文的主要话题,画出主要的句子。

三、汇报自学,提出问题。

教师梳理出问题:同学们为什么笑?老师为什么要严肃地说那一番话?

四、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五、学习“画杨桃”这—部分(2—5自然段)。

1、默读第2自然段,画出作者看杨桃和怎么画的句子。

2、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说明什么?

4、出示讨论题“同学们为什么会笑小作者画的杨桃?”

5、老师的神情有什么变化?请读读相关的句子。

6、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再想想作者听到同学们的笑声会怎样想?

六、激活经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你在学习生活中是否遇到像作者一样难堪的情形呢?当时你是怎样想的?

2、那么我们究竟应持什么样的态度面对他人的嘲笑呢?学完一课,大家一定会有启发的。

七、课堂练习。

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2、理解父亲和老师的话中蕴含着的深刻的道理。

3、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流程。

一、观察实物,从多角度看。

教师拿一个几何形体,让几名学生坐在不同位置进行观察,然后让他们向其他同学汇报看到的物体的样子。

二、学习第6自然段。

1、指名读,重点指导读出几个省略号的语气。

2、你发现同学们又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3、分角色朗读这—部分。

三、学习第7自然段。

1、思考:老师说了几句话?你能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吗?

2、投影出示“老师的话”。引导学生结合前文内容感悟老师说话的含义。

重点理解“相信自己的眼睛”。

3、感情朗读,并试着背诵下来。

四、小结学习,思想升华。

1、什么是教诲?为什么他们的教诲让我一生受用?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分角色朗读,老师也参与朗读。

六、教师总结全文。

当别人的想法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轻易下结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去看的;自己也应实事求是,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样我们就能在生活中科学、客观地处理问题。

七、课堂练习。

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八、实践活动。

1、日常生活中你听到或遇到过像画杨桃那样的事情吗?如果有,请讲给同学们和父母听。

2、写一篇《画杨桃》的读后感。

三年级语文苏教版教案

教材分析:

《小萝卜头的故事》通过小萝卜头捉虫子、放虫子的所思所想,体现了小萝卜头固然身陷逆境,但他珍爱生命,渴望自由、对解放后的'生活充满希望。小萝卜头这种善良、乐观、向上、渴望自由的精神是他人性的闪光点。这也是他短暂人生的超人之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了解小萝卜头虽身陷困境,但是对自由生活有着无限的追求和向往。解析小萝卜头对小虫子“一捉一放”的心理变化。

3、由“骄傲”(例中学)“若有所思”(实践悟)两个词语展开想象,填补课文空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重难点:

由“骄傲”、“若有所思”这个词语展开想象,填补课文空白。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情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吃着霉米饭长大,不知糖是什么味儿的小朋友,他就是我们的同龄人——小萝卜头。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关注小萝卜头,感受他那不一般的生活!

2、谁来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以情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回顾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梳理课文思路。

二、品读文章,例中学。

1、找学生读学案第一部分的要求。

2、学生默读,师巡视并提出默读要求。

设计意图;默读是三年级学生的起始阶段,培养学生正确的默读习惯。

3、汇报展示:

预设:

(1)小虫子外形的描写读中悟,指导朗读。

(2)小萝卜头两手轻轻捧着那只小虫子,唯恐伤害了它。(小萝卜头动作的描写,体会小心翼翼。)。

(3)入春以来,这种虫子很多,常常撞进铁窗,陪伴着常年呼吸不到自由空气的人们。

(失去了自由的人们看到飞来的小虫很亲切,小虫们似乎也很懂事,知道来陪伴这些禁锢已久的人们。)。

(4)又飞来一只,他们并排在一起,故意在人面前骄傲地爬着。

抓“骄傲”“并排在一起”两个词,体会小虫子可能在想什么?

小虫可能在想:我有(),你没有()。我能(),你不能)。我可以(),你不可以()。

师小结方法:

设计意图:给学生支架填补课文空白,降低了难度,多样选择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三、填补空白,实践悟。

1、小萝卜头这么喜欢小虫,为什么又把它放了呢?

预设:

他正要关上盒子的时候,突然瞥见那只虫子,在盒子里不安地爬动。啊,它失去了自由。小萝卜头若有所思地停住了手。

(学生也可用自己的话说)。

2、“若有所思”这个词语展开想象,填补课文空白。

3、学生练写。

4、展现学生作品。

5、师小结。

设计意图:体验情感,由动嘴说到动笔写,写作是阅读知识的巩固和发展,这是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

四、布置作业,迁移用。

“小萝卜头大概刚下课,他把每天读的书放在楼栏杆旁,双手抓住比他还高半头的楼栏杆,踮起脚,看白公馆墙外的群山。”

小萝卜头可能看到了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动笔写一写。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财富。

3、畅谈梦想,祝愿梦想成真。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讨论,理解彼得最后说的话。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从中悟出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劳动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由梦想引入课文。

许多人都有过寻找到金子发财致富的梦想。“金子”我想大家都知道,它是一种贵重的金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金子有关的生动有趣而又蕴涵道理的故事。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词句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读情况。

四、自学课文。

要求:

(1)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和句子。

(2)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读不懂?

五、检查:

1、指名朗读课文,及时评价。

2、通过认真的聆听,相信同学们一定看出来了:

(1)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2)他有什么样的梦想?

(3)他一开始有没有实现梦想?(一无所获)。

(4)后来他有没有实现呢?(找到真金)。

3、回答上面的问题。

六、作业:

1、写字。

2、组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财富。

3、畅谈梦想,祝愿梦想成真。

课前谈话:

同学们,我们平时积累了很多名言,你最喜欢哪句名言,愿意跟大家说说吗?

同学们知道的名言可真不少。从名言中,我们不仅获得了很多知识,而且懂得了不少道理。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会懂得更多。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揭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一起读。板:22金子。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彼得的梦想是什么?板:梦想。

3、过渡:那么,他的梦想到底有没有实现呢?

二、整体感知,学生质疑。

1、轻声读读4-7自然段,想:他的梦想有没有实现?

2、交流,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出示“我是惟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初读彼得的话)。

(1)轻声读这句话。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读着读着,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4)小结: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了很多有价值、有水平的问题。老师想了想,其实你们的问题都可归纳为这样一个问题:这里的“真金”指什么,他是怎么找到“真金”的?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那其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就让我们从书中去寻找答案吧!

首先请同学们认真读。

三、突出重点,读议课文。

1、自读自悟,学习。

(1)轻声读读,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出示)。

(3)指导读好第一句。

就在他即将离去的前一个晚上,天下起了倾盆大雨,并且一下就是三天三夜。

(4)师描述:

(5)想象:看到这些生机勃勃的小草,你会想些什么呢?

(6)过渡:彼得又是怎么想的,一起来看看。

2、感情朗读,感悟彼得的想法。

(1)哪位小彼得来读读?

(2)赛读:哪位小彼得敢于挑战,再来读一读?

(3)从彼得的想法中,你听出了什么?

(4)小彼得们,让我们随着优美的音乐再来想一想。

(5)过渡:信心和希望,使彼得留下来。

3、理解“真金”,懂得道理。

(1)出示前半句:谁来读读这句话?

(2)听了他的朗读,你仿佛看见了什么?(体会:全部精力)。

(3)齐读前半句话:彼得留了下来,他把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

(4)过渡:彼得的辛勤付出换来了什么?

(5)出示后半句: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齐读。

(6)瞧,鲜花盛开了。(出示鲜花图)。

(7)亲爱的小彼得们,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鲜花,你想告诉大家什么?

学到这儿,你认为“真金”是什么?

过渡:是呀,彼得找到了“真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板:梦想。

4、再读彼得的话。

所以他不无骄傲地说:“我是惟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生接)。

5、故事学完了,老师很受启发,你有启发吗?

四、畅谈梦想,愿梦想成真。

1、其实,不仅彼得有梦想,老师也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希望自己活到一百岁,在100岁的生日时你们都来祝我生日快乐。

2、那你们的梦想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愿意跟大家说说吗?

五、作业: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

1.指出下面形声字的构型:装、蚊、泻、爸、、型、、跨、、同桌,并指名答案。

2.在生字表中找出一个形声字,并在旁写上它的构。指名回答。

3.出三个同形旁的字,并明其异同。

范例:江、河、湖、海、泪、

4.出三个同声旁的字,并明其异同。

范例:叮、

5.明下面形声字的形旁,并根据其形旁判断其意。

面壁思完璧。

人心惶惶灯火煌。

6.字填空。

心()。

眼()。

情清。

()()坐。

晴睛。

()。

()天。

7.根据形声字的常,改正下面中的字:

1.曲折蜿蜓(蜒)。

2.星期布(棋)。

3.架()。

4.涅着(捏)。

5.棉起伏()。

6.四啼生(蹄)。

三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

教学过程:

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板书课题)敦煌莫高窟是古代无数无名的工匠创造的艺术宝库。敦煌的塑像,每一尊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每一幅壁画都是那么精美动人。因此,敦煌莫高窟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你们有谁去过吗?能给大家谈谈感受吗?其他同学想不想饱览一下莫高窟的塑像和壁画呢?(学生谈内心的想法)。

同学们都盼望一睹敦煌莫高窟的风采,老师今天就带你们去。

二、教师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叙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具体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塑像和壁画)。

三、自渎课文,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2、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自读、识记、交流。

3、引导叙述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四、理清课文层次。

1、默读或自由轻声读课文,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自然段中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归纳各自然段段薏。

第1自然段:介绍了敦煌莫高窟是浩瀚沙漠里的一颗闪光的珍珠。

第2自然段:介绍了莫高窟中彩色塑像和壁画的数量多。

第3自然段:介绍了敦煌的虚象和壁画的精美。

第4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敦煌的壁画。

第5自然段:赞美了敦煌的壁画。

2、给课文分部分,概括段意。

课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体介绍了敦煌莫高窟是浩瀚少摸里的一颗闪光的珍珠。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具体介绍了敦煌的塑像。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赞美了敦煌的壁画。

五、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自由读课文。

2、小组内谈谈文中哪些语句写得生动优美。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听写生词。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读第一部分。

2、质疑、合作探究。

作者把莫高窟比作什么?

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用简单的话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课文,体会课文内容。

2、学生汇报对课文的理解。

3、抓重点句子进行理解。

a、“在保留下来的492个洞窟中,共有彩色塑像2000多尊,各种壁画45000多平方米。”“在保留下来”说明还有很多洞窟没有被保存下来,这个句子从数量方面介绍了敦煌的洞窟多,彩色塑像多,壁画多。

b、“的佛像有九层楼那么高,最小的菩萨还没有一个手掌大。”这个句子介绍了敦煌的和最小的菩萨,是从大小两个方面介绍的。把“的佛像”和“九层楼”进行比较,“最小的菩萨”和“一个手掌”进行比较,分别表现了佛像的大和菩萨的小,表现了敦煌塑像的精美。

c、“在万紫千红懂得鲜花丛中,有些描绘的是古代劳动人民打猎、捕鱼、耕田、收割的情景,有表现的是人们奏乐、舞蹈、演杂技的场面,还有许多讲述的是佛教故事。”“万紫千红”,是说敦煌的壁画非常多、精美。这个句子具体介绍了敦煌壁画的内容,敦煌的壁画不但十分精美,而且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艺术成就很高,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和创造力。

d、“站在壁画前,眼前的一切仿佛都活了起来,能听到流水淙淙和琴声丁冬,能看到奇妙的舞姿和会说话的眼睛。”这句话写了敦煌壁画栩栩如生,精美动人的特点。

4、教师领读课文,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

5、讨论交流。

你认为课文中描写敦煌壁画的句子,哪些最生动?哪些词语用得好?说说他们的意思。

6、学生汇报,读中品位、感悟。

四、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思考:最后一段写了什么内容?(赞美了敦煌的壁画)。

找出概括敦煌壁画特点的词语。(精美动人)。

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敦煌壁画精美动人,艺术成就高)。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案

课前,老师请大家每人做了一张个人档案卡,在卡上写上自己的生日、性格、兴趣、爱好、优缺点、喜欢玩的……大家做得非常好。老师把你们的档案卡装在这只箱子里(出示箱子)。今天,我们来进行一次有趣的活动。

揭题(板书:我的自画像),目的是让每位同学能更好地认识自我(板书:认识自我)同时,进一步认识班上的其他同学。(板书:认识他人)。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