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变化英语(热门14篇)

时间:2023-12-04 19:19:30 作者:文轩

英语是一门对逻辑思维和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语言,学好英语可以培养我们的思维方式。这些英语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度借鉴和修改。

高三城市变化英语作文

看,我们的市民广场。原来是脏、乱、差,现在成了名副其实的小桃园,每当桃花盛开的季节,千株桃花竞相开放,红的、粉的、白的争奇斗艳。看,我们的学校。有高大的白杨树,有碧绿的柿子树,有宽敞的跑道,有先进的多媒体设备,让我们更方便、快捷的学习。我们在绿色校园中学习,我们更加快乐、健康!看,我们的城市。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座比一座高。

现在垃圾桶越来越多,乱丢垃圾的人越来越少了。现在,红绿灯越来越多,违反交通规则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我们城市变得更加干净、文明了。让我们一起爱护美丽的南京城,让天空更蓝,让河水更清。

高三城市变化英语作文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城市里有什么很大的变化吧!

现在的,城市有许多的变化,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吧!比如:以前的书包是自己做的,现在的书包是可以拉着走的;以前的衣服了有些是有几个洞的就只能补丁把它补上的,而且有一件新衣服就已经是不错的了。现在的衣服只要是有一个洞就吵着爸爸妈妈买新衣服;以前没有灯,只有蜡烛,如果蜡烛用完了就只得借着月光写作业,不像现在的我们,作业没写完可以用电灯照着课本写完;以前没有风扇,就只能用自制的扇子扇风,而我们有了风扇,不仅不费体力,而且还可以吹一个晚上;以前没有闹钟,只有看天色估计时间,现在,有了闹钟,只要调好时间,早上到了那个时间闹钟就会响;以前只能穿布鞋,穿几天就磨坏了,现在有了高跟鞋、运动鞋、皮鞋、休闲鞋、绣花鞋;以前的文具盒最高档次使用铁做的,现在的文具盒是用塑料做的,而且还有指南针,还可以弹出来;以前用的是木头铅笔,现在用的是自动铅笔;以前的尺子用断了还能用,现在是用断了就重新买一把;以前用井水,现在用自来水;以前是马车,现在是汽车;以前用算盘,现在用计算机;以前是用信来联系,而现在是用电话给家人联系;以前用柴来取暖,现在用天然气取暖,以前没有吹风机,只有用毛巾把头发擦干,现在是用吹风机来把头发吹干的;以前的桌子是自己用木头做的,现在是用大理石做的,以前没有零食,如果有一块糖就已经不错了,可现在我们有了零食还不满足!

这就是以前与现在的鲜明对比,也是城市的变化。

高三城市变化英语作文

枝江,我的家乡,你已历尽无数个春秋,你已历尽世态炎凉。现在的你与以前的你有着天壤之别。你正一步一步走向繁荣。

五十年前,你面容憔悴,百废待兴。听我爷爷讲,那时正在粮食过渡,爷爷还说他们队里有三十几个人,结果饿死了十几个人,当爷爷讲起这些事,心里不由感慨万分。听着爷爷的讲述,我想道:现在的我们吃饭都会剩一点,还总抱怨这不好吃那不好吃。爷爷他们那时吃树皮、花生壳都过得好好的,令我无比震撼的还有他们那时罕有的零食,竟然是—饭团!从爷爷的口中,我还知道了他们小时候都是玩的“天然玩具”—捡猪草,放牛……在他们紧张的学习中,还掺杂了许多家务。

再说说那时的房子吧!每个都是土坯房,哪有现在的高楼大厦,哪有现在楼房美丽的外观。你能想象当宽阔的公路变成窄窄的田埂子吗?当然,在以前,没有宽阔的马路,没有照明的路灯,更没有人行道。那田梗子的两边是田地。晚上,走在这田梗子上,能不使人毛骨悚然吗?没有马路,那就更没有红绿灯了。不过,那时候,虽然没有红绿灯,但那时的车祸数量可大大减少了。

做为新一代的我们,生活在如此美丽的生活环境里,该是多大的荣幸呀!我一定要勤奋学习,为你增光。

家乡变化初中英语作文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作文,二十年后的家乡,让我们一起感受时代的进步。

我乘坐时光机来到了二十年后的家乡,看到家乡的那一刻,我目瞪口呆,家乡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啊!

家乡的环境焕然一新,蔚蓝的天空晶莹剔透,朵朵云霞无忧无虑地漂浮着,放眼望去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家乡的图景就像是一幅引人入胜的画卷。如果站在最高处遥遥远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使人们难以想象到其之前的模样,这曾经是一间间低矮的平房。环绕着这些建筑的是一条条纵横交错的街道,这些街道仿佛换上了新装,再不是狭窄泥泞的乡间小道,而是改头换面,变成了一条条宽敞平坦的马路。再仔细一看,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村民门前还是大马路上,地面上都是干干净净的,以前随处可见的垃圾现已经回到它应该待的地方了。

走在家乡的街道上,我仿佛置身于国际大都市的中心,四面八方高楼耸起,街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道路两旁商贾云集,店铺前门庭若市,商品琳琅满目,显现出一派繁华非凡的景象。往来的人们精神抖擞、意气风发,都为了明日的美好生活而阔步前行呢。居住在家乡的人们生活在优美的环境中,小孩嬉戏打闹,老人悠闲自在,家家户户都和和美美、其乐融融,大家仿佛泡在幸福的蜜罐里。

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真大,变得如此繁华美好,我怎能不爱我的家乡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三城市变化英语作文

姥姥家住在比较偏远的农村,村子里都是一些用砖砌的房屋,我很喜欢去那,每次去姥姥家都兴奋不已,因为那的空气新鲜,而且只要出门就是可以任我玩耍的广阔天地,比起我的家到处都是高高的楼房,我更喜欢姥姥家那可以任我玩耍的地方!

我嘟着小嘴在妈妈耳边抱怨着:“为什么我们不住在像姥姥家一样的房子里呢?”妈妈摸着我的头,笑着对我说:“傻孩子,在你还不懂事的时候,我们的家也是像姥姥家一样的用砖砌的房子,那时我们冬天得用炉子生火取暖,有时弄不好就得冻着睡觉,有时为了屋子里更暖和,我们就得加很多很多的煤炭或干柴,一不小心就会弄的屋子里乌烟瘴气,呛得人张不开嘴、睁不开眼,那叫一个活受罪,而到了夏天,我们又得在原本闷热的屋子里挂上蚊帐,如果不那样做,那蚊子可就美死了,因为不挂蚊帐就逃不过被它们偷袭,它们一定会饱餐一顿的,而在我们身上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个又一个又红又肿、又大又痒的包了,它们的毒性那叫一个强,被咬后不但好几天都不会好,而且还会钻心的痒。我问:“那么交通情况呢?”妈妈叹口气说:“虽然白天出门道路两旁会有浓郁茂密的大树为我们遮阴,但要是想坐车,你一定得走好远好远,所以等待你的必定是被汗水浸湿的衣服和满头的汗珠。”我接着说:“对了妈妈,现在家里住的是楼房,就算冬天外面再冷风再大,只要在家里面休息就完全感觉不到严冬的寒意,因为家里可以开空调把屋子的温度调高,也会有热热的暖气,只要关好门窗,就算外面的风再大再冷,屋子里得人也完全感觉不到。

到了夏天我们可以开窗透风,也可以开空调将屋子里的温度调低,站在窗边感受着微风拂过脸庞,放眼望去,窗外风景美丽,就算这样打开着窗户也丝毫不用担心晚上会有蚊子来袭击我们了,因为我们住的楼房很高很高,就算蚊子再厉害也不一定能飞到屋子里,而现在的交通也是如此的方便与发达,只要下楼稍稍走两三步就会有公共汽车,如果有急事或者是身体不舒服,我们就可以在楼下直接乘坐出租车就可以了。”妈妈笑着说:“这样的生活不是很好吗?如今的生活如此不是很好的说明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在进步吗?你呀你呀,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我听了妈妈的话才知道我们现在的生活如此的幸福,原来我们的城市的变化真的很大。我听得很入迷,上了瘾,一直缠着妈妈,希望她能再多给我讲一讲那些以前我不知道的故事,我废了九牛二虎之力,在我的死缠烂打下,妈妈终于同意再给我讲一些有关我们的城市变化的事了。妈妈接着说:“那时我们公路的大桥下是混混的臭水,没有人处理。而现在,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桥下的水变得清澈见底,以往的臭味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小鱼们在水里游来游去……”

那天妈妈给我讲了很多很多,我开始喜欢上了如今城市的生活,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像妈妈嚷着要住姥姥家那样的房子。时间的流逝改变了很多,这些证明了我们的城市一天天的变化和发展,只有有这样的进步,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的美好!

高三城市变化英语作文

时间在变,岁月在变,美丽的家乡徐州也在变。从一个淳朴没人知道的小地方,变成了一个繁荣昌盛,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城市,这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走在一条条宽阔的马路上,让我不禁想起了我们家门口那条泥泞的小路。以前这条小路非常的窄,只能供行人通过,而且到了下雨天,这条小路便泥泞不堪,让人无法行走,现在经过政府的大力改造,这条泥泞的小路已经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人们再也不为出行发愁了。

城市的居住环境变了,人们的心情也随之改变。看,满大街的人们穿着五彩缤纷,款式新颖的服装,人们以前的衣服颜色只有黑色蓝色,样式也不好看,这不更能体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吗!

原来大街上交通秩序非常乱,交警叔叔不仅要指挥交通,还要查处违规车辆,人们认为耽误自己的时间,就不顾生命的安全,乱闯红灯,横穿马路,导致道路发生堵塞,事故。而现在,人们不仅不横穿马路,乱闯红灯,而且看到违反交通秩序的还能主动制止,既减轻了警察叔叔的工作强度,也为家乡徐州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徐州的变化可真大啊!我们要保护这赖以生存的城市,保护这美好的环境,让我们在这个“大家庭”中健康成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时间变化英语作文

或许是从一开始你就知道晚上你不会多少时间去忙碌,这样着那些字媒体的。所以你就把看书,阅读等等各种各样的任务都放在白天进行。所以晚上尽量不要让自己熬夜就你自己也多睡一会儿觉,保持着充足的睡眠。

其实有时候我挺喜欢你的生活方式的。但是却不明白为什么其他人都不能够理解这样的生活方式。

或者说本来就是很多人都想不开,到底是为什么才会走上这样一条路。也许你会有很多钱,但是你却不知道有这些钱要做什么有意义的事情,才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在你贫穷的时候,你给自己定的目标和梦想就是变得有钱要赚很多的'钱。可是当年真的有钱了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来梦想真的都已经消失不见了,人生也开始变得越来越没有意义。

是不是就是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我们越来越找不到自己了呢。

人口的数量变化说课稿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散见于诸多历史文献资料之中,统计范围、口径、方法杂乱不一,因此对统计结果历来争议较大。笔者根据这些文献资料所载,统计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在此基础上,运用数量分析原理、方法,对历史人口数量的增减变化作简单分析,以期比较形象地描绘出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减变化,以及各个时期人口增长率变动趋势,从而更好地查看人口数据的差异、比例和变化趋势,分析其变化特点、探究其发展规律。

一、从传世典籍中所见的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

魏晋间著名学者皇甫谧所着《帝王世纪》,是专述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迹的一部史书,所叙上起三皇,下迄汉魏。内容多采自经传图纬及诸子杂书,载录了许多《史记》、《汉书》阙而不备的史事,分星野,考都邑,叙垦田,计户口,尤其对研究先秦时期人口数量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其中记载,夏禹时,“民口千三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三人”;周公相成王时(公元前1043年),“民口千三百七十一万四千九百二十三人,多禹十六万一千人,周之极盛也”;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时,“至于庶民,凡千百八十四万七千人;除有土老疾、定受田者,九百万四千人”;元始二年(2年),“民户千三百二十三万三千六百一十二,口五千九百一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人,多周成王四千五百四十八万五十五人,汉之极盛也”;中元二年(185年),“民户四百二十七万千六百三十四,口二千一百万七千八百二十人”;永寿二年(156年),“民户二千六百七万九百六,口五千六万六千八百五十六人”;永嘉二年(146年),“户则多九十七万八千七百七十一,口七百二十一万六千六百三十六”。上述这些人口数字,没有交代具体来源,特别是夏商周三代的人口数量,更加令人生疑;同时,这些数字也与《晋书?地理志》、《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的记载有所出入。宋、元《地理志》及《清实录》等历史典籍也有一些各个时期的人口数字。综上,笔者对中国历史时期人口数量的数理统计分析,以这些传世历史典籍为基本材料,参考前辈时贤的有关论述,简要统计出有明确记载且为多数学者认可的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详见表1。

据皇甫谧考证,夏朝时(公元前2070年),“及禹平水土,……是以其时九州岛之地”,人口1355万。有商一代,人口无数考证。到周成王时(公元前1043年),人口增加到1371万,千年之间人口增长率年均十万分之一。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时,人口1184万,人口减少13.6%,出现了第一次负增长0.41‰。公元前2秦始皇统一中国时,秦朝的人口一说万,有人认为“估计有3000万或更多”。秦末汉初,迭经战乱,人口数量有人认为约在1500-1800万。现存最早的一项全国性和分政区户口统计数,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5959万,“民户千二百二十三万三千六十二,口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汉极盛矣。”[1](《地理志》)。

这个数字应当比较接近实际情况。公元前221年至2年,人口大幅增加,这段时间人口增加了近2倍,人口增长率年均4.91‰。可以看出,西汉时期,人口数量的总趋势是平稳增长的。9年王莽篡汉,至25年刘秀建立东汉,人口数量下降3000多万,损失一半还多。据《后汉书》记载,光武中元二年(57年),人口数量才恢复到2100万。嗣后东汉一代,人口数量一直徘徊在4900万左右,人口增长率年均最大值为27.33‰,有些时期还出现负增长,平均在1%。直到东汉后期的永寿三年(157年),人口5648万,才又接近西汉末期的人口规模。从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到2三国鼎立形成这个期间,人口损失巨大,仅存约1000万。这一时期,中国人口数量出现了第一次严重大衰退。“刘备章武元年,亦以郡国封建诸王,或遥采嘉名,不由检土地所出。其户二十万九十。孙权赤乌五年,亦取中州嘉号封建诸王。其户五十二万三千,男女口二百四十万。”[2](《地理志》)合计,三国时期魏灭蜀(263年),人口数量约为767万。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平吴,大凡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1](《地理志》),人口数量为1616万。此后南北分裂,北方进入十六国时代,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的大业五年(6),才恢复到4601万。“五年,平定吐谷浑,更置四郡。大凡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四十六,口四千六百一万九千九百五十六。垦田五千五百八十五万四千四十一顷。其邑居道路,山河沟洫,沙碛咸卤,丘陵阡陌,皆不预焉。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东南皆至于海,西至且末,北至五原,隋氏之盛,极于此也。”[3](《地理志》)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大幅下降,有说唐初人口仅有2500万。

至安史之乱前夕的天宝十四年(755年),又增至5291万,大致与西汉末元始二年的5959万、东汉末永寿四年的5648万旗鼓相当。总之,隋唐时期,较之魏晋南北朝时的1616万,人口增加了约2倍;自大业五年至天宝十四年,人口增长率年均0.96‰,增长平稳而缓慢。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到960年宋朝初建时只有3000万左右。北宋真宗咸平六年(10),人口数量为1427万。这一时期,中国人口数量出现了第二次严重大衰退。之后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人口为4673万,至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则历史性地达到了7681万的第一次人口高峰。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但此后南宋和金的人口都有增长。

蒙古灭金和西夏造成空前浩劫,北方人口损失较多。元朝建立初期,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人口数量为5883万。“初,太宗六年甲午,灭金,得中原州郡。七年乙未,下诏籍民,自燕京、顺天等三十六路,户八十七万三千七百八十一,口四百七十五万四千九百七十五。宪宗二年壬子,又籍之,增户二十余万。世祖至元七年,又籍之,又增三十余万。十三年,平宋,全有版图。二十七年,又籍之,得户一千一百八十四万八百有奇。于是南北之户总书记于策者,一千三百一十九万六千二百有六,口五千八百八十三万四千七百一十有一,而山泽溪洞之民不与焉。”[4](《地理志》)之后,一直未超过6000万。明初的人口不足6000万,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5987万,明末天启六年(1626年)人口下降到5165万,期间最高值为6659万。可知有明一代,人口保持在6000万左右,低于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7681万的第一次人口历史高峰,与西汉末元始二年的5959万、东汉末永寿四年的5648万、唐天宝十四年(755年)的5291万基本相当。

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锐减。清顺治八至十三年(1656年),人口徘徊在1000多万。康熙二十三年至五十八年(17),人口保持在2034万-2502万。雍正十二年(1734年),人口数量也仅为2735万。可见清朝早期的90年间,中国人口数量出现了第三次严重大衰退,与秦朝人口数量基本相当,时间倒退了近。与此同时,至乾隆六年(1741年),人口数量出现了激增,达到14341万,中国人口数量第一次突破亿人大关,达到了第二次人口高峰。与雍正十二年相比,人口增长率年均26.7%,除了盛世人丁滋生快速,还一定与清初以来持续实施的摊丁入亩的政策有莫大关系。之后,中国人口一直持续增长,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突破两亿大关,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三亿大关,道光十四年(1834年)则突破了四亿人口大关,即使清末宣统三年(19)人口仍保有37767万。自顺治八年至宣统三年,260年间人口数量增加了31倍之多,人口增长率年均13.8‰。

三、中国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的数量分析。

借助数量分析之原理、方法,我们可以更加形象地描绘出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减变化的柱状图和散点图,以及各个时期人口增长率变动趋势,从而更好地查看人口数据的差异、比例和变化趋势,分析其变化特点、探究其发展规律。各个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分布的柱状图,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第一,三个人口数量低谷期。先秦时期(前2070―前221年),人口数量不超过2000万;三国魏晋时期(263―280年),人口数量不超过1700万;清朝初期(1651―1734年),人口数量不超过2800万。

第二,三个人口数量平稳期。两汉时期(2―157年),人口数量保持在5000万上下;隋唐时期(609―755年),人口数量保持在5000万上下;宋明时期(1110―1626年),人口数量基本上普遍突破5000万。

第三,三个人口数量冰点。三国时期(263年),人口数量为767万;北宋初期(1003年),人口数量为1427万;清朝初期(1651年),人口数量为1063万。第四,一个持续增长期。乾隆道光时期(1741―1845年),人口从1.4亿持续增长到4.2亿。

第五,四个人口数量关键值。1741年人口数量过亿人,1762年人口数量超两亿,1790年人口数量超三亿,1834年人口数量超四亿。

各个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分布的散点图如图2所示,由图2可以看出,中国人口数量的增减变化可以大致划分为三大阶段。

第一,温和平稳阶段:前2070―前221年。

第二,持续发展阶段:前221―1734年,其中出现了四个调整点,57年、263年、1003年、1651年。

第三,高速增长阶段:1741―1845年。各个历史时期人口增长率分析图如图3所示。由图3可以看出,中国人口的增长率经历了四个时期。

图3中国历史人口增长率分析图。

第一,低速期:前2070―2年,最大值不过5‰。

第二,紊乱期:57―609年,期间出现了三次较大的人口负增长。

第三,变化期:726―1626年。第四,剧烈期:1651―1911年,期间最高的人口增长率为267.1‰,最低的人口增长率为-18.2‰。

四、结语。

通过对中国历史时期人口数量的数理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历史人口数量出现了三个低谷期、三个平稳期、三个冰点、一个持续增长期、四个关键值,其增减变化可以划分为温和平稳、持续发展和高速增长等三个阶段,其增长率则经历了低速、紊乱、变化、剧烈等四个时期。

人口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利用图表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明白人口迁移是人类经常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人口迁移的流向(迁出国家、地区,迁入国家、地区)。

3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原因。

教学难点:

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流向、特点及其原因。

教学工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思考:深圳市人口增长为什么这么之快?是因为人口自然增长吗。

学生:略。

教师:人口的变化不仅仅包括人口的数量的变化,还有人口的空间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人口的空间变化。

教师:请同学们先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人口迁移?

学生:略。

教师:1用案例引出人口迁移的概念,并明确指出人口迁移需满足的条件(板书)。

【投影】示意图(下图),提问,图中哪几种方式属于人口迁移?

【过渡】:人口迁移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分为多种形式,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人口迁移的具体形式。

人口的数量变化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变化的量》。《变化的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8页上的内容,是学习比例的第一课时,主要体会生活中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认识变化特征。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充分感知了常见的量,对量有丰富的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学习正、反比例以及今后将要学习的函数的基础。作为一种新知识的开始,本课内容具有重要作用。

教材在编排上,从学生的生活出发,通过表格、图像、关系式等多种方式,充分感知不同的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变化的量的特征。这样的内容初看十分简单,但是细细品味,隐藏于基本知识后面的常见的量向变化的量的飞跃,表格、图像、关系式等不同解题策略的训练,定向思维向多向思维的转变等,都是重要的教学点。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变化的量,感觉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认识变化特征。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能力,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

3、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体验用多种方法研究问题的乐趣,感觉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安排了多个生活情境,以表格、图像、关系式等不同方式呈现,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认识变化的量的特征。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具体情境,感觉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认识变化特征。

六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以前从未接触过变化的量,从之前熟悉的定向思维模式转向多向思维模式,并认识变化特征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用多种方式认识变化的量的变化特征。

本课需要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准备学习单。

二、说教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我主要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教学中,在感知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环节,创设了小明体重变化、小明步行上学、买邮票等丰富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公感知生活中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对变化的量的规律有一定了解,突出了教学重点,为后面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比较教学法。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教学中,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情境有了充分和感知,了解了一定的规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信比较情境中的变化规律,然后对情境进行分类;在学生对情境初步分类之后,再次引导学生对同增、一增一减这两类进行再比较,再分类。通过一次次的比较,一次次的分类,让学生深入认识到变化的量的变化特征,较好地突出了教学重点,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我还运用了复习导入法、谈话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主要指导学生运用了以下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法。《新课标》指出: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感知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环节,师生一起研究了小明体重变化的情境后,指导学生自主探索其余五个情境中量的关系,通过计算、观察、思考、抽象等,自己体验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之后,继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对情境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分类,最终深入认识变化规律。整个过程让学生充分经历研究的`过程,学生获得了丰富的直接经验,突破了教学难点。

合作交流法。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情况是有差异的,学生之间合作交流,能达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的目的,学生可以自愿与他人合作,教师也参与到合作之中去,然后进行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不同层次的交流,让学生的智慧相互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运用多种策略研究的方法。常常教学的根本就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而多种策略的运用正是发展学生思维直接的体现。教学中,为学生精心设计了三张学习单,研究问题时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学习单,从而使用表格、图像、关系式等多种策略来研究问题,使学生思维更加开阔,更加深入。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准备通过以下三个环节开展教学: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师:以前我们认识了很多量,你能举例说说什么是量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认识有些量会随着一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引入新知:变化的量。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自己发现变化的量的起因,顺利完成了“常见的量”向“变化的量”的飞跃。

(二)、自主探究,攻取新知;

1、感知身边变化的量。

出示六个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自主体验,感知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

2、根据变化的规律分类。

深入探究同增和一增一减两类变化的量的联系和区别。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逐层认识变化规律和特征,研究与总结方法齐头推进。

(三)、知识回顾,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对于学生的问题,能在课堂中解决的,请同学们来解决;不能解决的,提议让学生课后自己想办法解决。

五、说板书。

我的板书采用框架式结构,主要反映变化的量的分类情况,简单明了。

论变化英语诗歌

变,这个词语大家不是很陌生,但怎么变,如何变?变是否可以推动事物的发展,是否可以检验真理的进步?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曾被取笑是阿蒙,即没有文化的将军,但,吕蒙认真好学,等到鲁肃来问他国家大事,吕蒙对答如流,鲁肃十分震惊,吕蒙则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这件事告诉我们要学会变通,如果不变人家进步则就是你的退步。哲学曾说,事物是不断变化的,新事物的产生就意味这旧事物的灭亡,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所有的变化都是有益的,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如果不顺应时代的潮流,必将灭亡。

古往今来,中国有太多的变化,我国比较著名的改革,商鞅变法,虽然当时有很多人,诋毁商鞅,向秦孝公诬蔑商鞅,说什么祖宗之法不能改变,改变会天下大乱的话语,但由于秦孝公支持商鞅,才轰轰烈烈展开了一场变法远动,也就是因为这场变法,秦国在其他六国之中,迅速成长起来,灭掉齐,楚,燕,韩,赵,魏等国家,一统天下,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封建国家—秦朝。虽然商鞅因为贵族猜忌,还有秦孝公死后,新统治者的不理解,导致商鞅起兵,兵败被杀。但,商鞅虽死,秦法依旧,社会不会因为少某一个人的存在,而停止前进的步伐,虽然商鞅死亡,但他的变法内容,还在延续,也就是因为商鞅不畏贵族的要挟,尽管最后杀人成仁,但,商鞅变法,顺应历史的潮流,对于秦国后来统一天下来说,发挥了它巨大的优越性。

当然不是所有的变化都是好的,辛亥革命以后,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胜利果实被大军阀袁世凯所盗取,但由于袁世凯想复辟封建帝制,这是革命人士所不能忍受的,结果袁世凯只做了83天的皇帝,就在革命人士的讨伐声中下台,后来又有人潜入东北,利用清朝末代皇帝傅仪想在此复辟,当然好戏不长,在革命人士的讨伐声中再次失败,傅仪在十几天后宣布退位。这里当然也是有变化的,但他们想复辟封建帝制,明显违背了历史的潮流,封建帝制早已成为过去,新兴的无产阶级即将到来,这种变化还是少点为好。

对英语的心态变化作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对英语的心态变化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的.英语成绩一直就不好。现在是初三了成绩怎么也上不来,人家说初三该懂方法了,我却一点头绪也没有。

“我回来了!开门!”我敲着门。

“回来了?快点洗完手去读英语去。”妈妈一边开门一边说。我“哦”了一声就进去了。

我慢慢地走向阳台,偷偷地拿出历史书,不停地翻看。在这时,妈妈已经不知不觉地走到了我的身后。“要你读英语,你在干吗?”我吓了一跳。连忙连声诺诺地应着,心里却有一百个不愿意。

我打开了复读机,跟着放出的外文哼着。妈妈还要炒菜,说“读大声点哦。”就走了。她走后不久,我就感到很无聊。终于让我想出个好办法来了。

我把复读机的音量开到最大,自己又拿出那本历史书来看。这样过了一些时候,听见妈妈叫道:“怎么没声音了?”我想:没读当然没声音啊。但是当然不能说出来,否则会被罚的,“马上让您听见。”我应付着,但是不久就忍不住又看历史去了。

看着看着,突然觉得有点不对劲————妈妈的炒菜声怎么停了?心中暗暗叫苦,然后回头一看——有一个人站在我后面,就是我妈妈。“好啊,名为读英语,实际上是在看历史书,拿来!”妈妈大怒,我只好悻悻地站起来,把历史书交给妈妈。妈妈一把夺去——走了!

我无奈地耸耸肩,随着那催人睡觉的英语一起读着。不久,爸爸回来了。妈妈居然向他告状,什么就只知道看历史书,不喜欢读英语都用上了。不,其实,我不是那么痛恨英语的。它再怎么说也是一门主课吧。最近因为我的英语小考只有59分,妈妈让我把原来回家休息的时间用来读英语,这让我很生气,再怎么样,也不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这上面吧。

在月考时,我的英语有了很大的进步。当我把成绩给妈妈看时,妈妈不可理解地看着我。我在心里偷笑,我想爸爸也是一样吧。

正如梁启超所说: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而主观的心,就是你对这事的心态,心态好了,就是刀山火海也不难度过;心态不好,即使是唾手可得,对你来说也是高不可攀的高岩。逼是逼不出来的,没有好的心态,什么时也办不了。

人口变化心得体会

人口变化是当代社会一个极其重要的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而对于这一现象,我也有了一些心得体会。首先,人口变化引发了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其次,人口结构的变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带来了深远影响。此外,政府应重视人口变化对政策制定的影响。最后,每个个体也应对人口变化有所认识和思考,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

首先,人口变化带来了社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人口数量的增加意味着更多的劳动力和消费者,潜在的市场需求也会扩大。这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促进了产业的繁荣和文化的多样化。同时,人口的流动和迁徙也为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创造了条件。

然而,人口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资源的有限性、环境的破坏以及社会的不平等等问题也随之而来。过多的人口对粮食、水资源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可能导致资源供应的紧张,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也成为了加剧的风险。此外,过多的人口还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如就业难、住房紧张、医疗资源匮乏等问题。

其次,人口结构的变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带来了深远影响。随着生育率下降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这意味着养老、医疗和社会保障等社会问题将日益突出。对此,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支持养老、医疗等方面的投入,制定更加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应对老龄化的挑战。另一方面,人口结构的变化还会对产业和劳动力市场产生重要影响。技能结构的适应性和培训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以满足未来市场需求。

除了对政府的影响外,人口变化也对每个人的生活产生了影响。个体应该认识到自身的职业规划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也需要与人口变化相适应。我们应该关注社会的发展方向,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了解人口变化对行业、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及时做出调整和适应。对于在职场上的人来说,需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适应能力,以应对未来变化带来的竞争。

最后,政府在面对人口变化时也应格外重视。应建立科学的人口政策体系,包括合理的人口调控和管理措施,制定适应人口变化的政策,以应对经济的需求和社会的挑战。例如,对于老龄化问题,应加大对养老和医疗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此外,政府还应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培训水平,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和提高整个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人口变化是一个多方面的议题,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人口变化对个体和整个社会的深远影响,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动,以适应社会变化。政府也应关注和应对人口变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社会向着更加持续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迎接人口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并推动社会进步。

家乡的变化高一英语作文

长这么大,从未离开过家乡。也许,是这方净土让我得到了依靠;也许,是这片天空让我有了慰藉;也许,是这里的变化让我有了眷恋。

世界永远在变,家乡也在变化。从我出生到现在,也有十五个年头,在这十五年里,扬州不断发展创新。若要说,扬州的变化,恐怕说几天几夜也说不完。

小时候,家里居住在郊区,路都是泥泞小路。上学放学也不方便,周边都是田野,人迹罕至。可现在郊区的面貌已是焕然一新。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一条条蜿蜒的柏油路,车水马龙。设备齐全的西区大润发,热闹非凡的京华城,扬州体育公园、图书馆、音乐厅、美术馆、博物馆等均坐落在这一带,更是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了不少方便。

奶奶总是给我讲他们那个年代的故事。几十年前,他们住的是茅草屋。夏日炎热,酷暑难耐,冬天寒冷,寒风刺骨,一家人挤在一间房子里过日子。那时候,家里有一台黑白电视机,全村人都来小茅屋看电视,由于屋子太小容纳不下太多人,许多人也没有机会看上。奶奶又告诉我,后来,祖国飞速发展,村里人又集资修建了瓦房,才变成如今高大的楼房。这一切的一切都得感激祖国,感激劳动人民,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所以要报效祖国!

听了这些,让我愈发不想离开扬州,不想离开伟大的祖国,愈发立志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短短的时光,扬州有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短短的时光,祖国飞速发展。我为此感到高兴,感到自豪,人们正向小康生活迈进,祖国正向伟大的志向努力。

我坚信,家乡会越来越美丽,祖国会越来越强盛!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