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变化英语(实用22篇)

时间:2023-11-30 20:04:31 作者:FS文字使者

英语是一门重要的国际语言,掌握好英语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机会和发展空间,我们应该在学好英语方面进行总结。看看下面这篇出色的英语学习总结,或许它能给你带来新的认识和思考。

高三城市变化英语作文

枝江,我的家乡,你已历尽无数个春秋,你已历尽世态炎凉。现在的你与以前的你有着天壤之别。你正一步一步走向繁荣。

五十年前,你面容憔悴,百废待兴。听我爷爷讲,那时正在粮食过渡,爷爷还说他们队里有三十几个人,结果饿死了十几个人,当爷爷讲起这些事,心里不由感慨万分。听着爷爷的讲述,我想道:现在的我们吃饭都会剩一点,还总抱怨这不好吃那不好吃。爷爷他们那时吃树皮、花生壳都过得好好的,令我无比震撼的还有他们那时罕有的零食,竟然是—饭团!从爷爷的口中,我还知道了他们小时候都是玩的“天然玩具”—捡猪草,放牛……在他们紧张的学习中,还掺杂了许多家务。

再说说那时的房子吧!每个都是土坯房,哪有现在的高楼大厦,哪有现在楼房美丽的外观。你能想象当宽阔的公路变成窄窄的田埂子吗?当然,在以前,没有宽阔的马路,没有照明的路灯,更没有人行道。那田梗子的两边是田地。晚上,走在这田梗子上,能不使人毛骨悚然吗?没有马路,那就更没有红绿灯了。不过,那时候,虽然没有红绿灯,但那时的车祸数量可大大减少了。

做为新一代的我们,生活在如此美丽的生活环境里,该是多大的荣幸呀!我一定要勤奋学习,为你增光。

高三城市变化英语作文

时间在变,岁月在变,美丽的家乡徐州也在变。从一个淳朴没人知道的小地方,变成了一个繁荣昌盛,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城市,这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走在一条条宽阔的马路上,让我不禁想起了我们家门口那条泥泞的小路。以前这条小路非常的窄,只能供行人通过,而且到了下雨天,这条小路便泥泞不堪,让人无法行走,现在经过政府的大力改造,这条泥泞的小路已经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人们再也不为出行发愁了。

城市的居住环境变了,人们的心情也随之改变。看,满大街的人们穿着五彩缤纷,款式新颖的服装,人们以前的衣服颜色只有黑色蓝色,样式也不好看,这不更能体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吗!

原来大街上交通秩序非常乱,交警叔叔不仅要指挥交通,还要查处违规车辆,人们认为耽误自己的时间,就不顾生命的安全,乱闯红灯,横穿马路,导致道路发生堵塞,事故。而现在,人们不仅不横穿马路,乱闯红灯,而且看到违反交通秩序的还能主动制止,既减轻了警察叔叔的工作强度,也为家乡徐州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徐州的变化可真大啊!我们要保护这赖以生存的城市,保护这美好的环境,让我们在这个“大家庭”中健康成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三城市变化英语作文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城市里有什么很大的变化吧!

现在的,城市有许多的变化,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吧!比如:以前的书包是自己做的,现在的书包是可以拉着走的;以前的衣服了有些是有几个洞的就只能补丁把它补上的,而且有一件新衣服就已经是不错的了。现在的衣服只要是有一个洞就吵着爸爸妈妈买新衣服;以前没有灯,只有蜡烛,如果蜡烛用完了就只得借着月光写作业,不像现在的我们,作业没写完可以用电灯照着课本写完;以前没有风扇,就只能用自制的扇子扇风,而我们有了风扇,不仅不费体力,而且还可以吹一个晚上;以前没有闹钟,只有看天色估计时间,现在,有了闹钟,只要调好时间,早上到了那个时间闹钟就会响;以前只能穿布鞋,穿几天就磨坏了,现在有了高跟鞋、运动鞋、皮鞋、休闲鞋、绣花鞋;以前的文具盒最高档次使用铁做的,现在的文具盒是用塑料做的,而且还有指南针,还可以弹出来;以前用的是木头铅笔,现在用的是自动铅笔;以前的尺子用断了还能用,现在是用断了就重新买一把;以前用井水,现在用自来水;以前是马车,现在是汽车;以前用算盘,现在用计算机;以前是用信来联系,而现在是用电话给家人联系;以前用柴来取暖,现在用天然气取暖,以前没有吹风机,只有用毛巾把头发擦干,现在是用吹风机来把头发吹干的;以前的桌子是自己用木头做的,现在是用大理石做的,以前没有零食,如果有一块糖就已经不错了,可现在我们有了零食还不满足!

这就是以前与现在的鲜明对比,也是城市的变化。

家乡变化初中英语作文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作文,二十年后的家乡,让我们一起感受时代的进步。

我乘坐时光机来到了二十年后的家乡,看到家乡的那一刻,我目瞪口呆,家乡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啊!

家乡的环境焕然一新,蔚蓝的天空晶莹剔透,朵朵云霞无忧无虑地漂浮着,放眼望去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家乡的图景就像是一幅引人入胜的画卷。如果站在最高处遥遥远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使人们难以想象到其之前的模样,这曾经是一间间低矮的平房。环绕着这些建筑的是一条条纵横交错的街道,这些街道仿佛换上了新装,再不是狭窄泥泞的乡间小道,而是改头换面,变成了一条条宽敞平坦的马路。再仔细一看,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村民门前还是大马路上,地面上都是干干净净的,以前随处可见的垃圾现已经回到它应该待的地方了。

走在家乡的街道上,我仿佛置身于国际大都市的中心,四面八方高楼耸起,街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道路两旁商贾云集,店铺前门庭若市,商品琳琅满目,显现出一派繁华非凡的景象。往来的人们精神抖擞、意气风发,都为了明日的美好生活而阔步前行呢。居住在家乡的人们生活在优美的环境中,小孩嬉戏打闹,老人悠闲自在,家家户户都和和美美、其乐融融,大家仿佛泡在幸福的蜜罐里。

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真大,变得如此繁华美好,我怎能不爱我的家乡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三城市变化英语作文

看,我们的市民广场。原来是脏、乱、差,现在成了名副其实的小桃园,每当桃花盛开的季节,千株桃花竞相开放,红的、粉的、白的争奇斗艳。看,我们的学校。有高大的白杨树,有碧绿的柿子树,有宽敞的跑道,有先进的多媒体设备,让我们更方便、快捷的学习。我们在绿色校园中学习,我们更加快乐、健康!看,我们的城市。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座比一座高。

现在垃圾桶越来越多,乱丢垃圾的人越来越少了。现在,红绿灯越来越多,违反交通规则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我们城市变得更加干净、文明了。让我们一起爱护美丽的南京城,让天空更蓝,让河水更清。

学校变化英语作文

开学了,新的一个学期又到了。开学这几天呀,我妈妈给我做了一个生活计谋,每天早上我们都是五点钟起床,带好昨天晚上做的饭菜,就到学校去了。

我呀,不能先吃饭,得先在学校教学楼里的走廊上跑圈。跑圈时呀,我才发现教学楼的变化。我从三层往下跑,。第三层是有关于科技的主题。墙上都是关于科学的图片。如火箭、导弹、装甲车等武器的图片;关于科学家的画相。第二层一看就知道是关于外国的历史、建筑的、也可以说是放世界。墙上的画就更精彩了。有古巴比伦城堡,联合国大厦等等最吸引我的是有关于吸烟危害大脑的。图上画着一个发青、发绿还淌着血的大脑。旁边还有一盒烟。我想:如果我爸爸看到了一定不会吸烟了。第一层是有关于中国的,有领导人画相、国歌等等。

我们的校园在一点点变好,我希望大家要爱护这些东西学校的变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口变化英语作文

【讲述】这个小孩的出生,意义重大,据说他很荣幸地成为了“世界公民”,可以享受许多优惠的政策。从这个图片,我们看到了世界的人口不断增长,目前已经达到了相当庞大的数量,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7000多万的数量在继续增大。

【提问】请同学计算到今年,世界人口大概达到了多少?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一)人口的数量在时间上的变化。

学生自主计算问题的结果;让学生自主思考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人口基数的关系;

学生讨论从中得到的启发。

【小结】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讲述】10万年以来的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特点:

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较少,人口增长缓慢;

农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人口数量增多;

工业革命开始,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继续较快;

人口增长的总体趋势是不断增长。

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最根本的是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继而影响人类生存环境、生活水平、医疗水平等,从而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导致人口增长数量变化。

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

对比100年以前的人口增长特点(在图1.2中找到图1.3的时段):

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人口增长速度加快的原因:

100年以来,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等方面的不断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适应性不断增强,进而使人口数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承转】人口的数量变化不仅在时间上有差异,同样在空间上也是有差异的。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往往也具有不同的`人口自然增长特点。

【板书】(二)世界人口增长在空间上的差异。

【读图】请大家看图1.41950年-2000年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并结合p4的读图思考题,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人口增长的空间特点;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人口数量增长的地区差异的原因。

【提问】世界各洲的人口总数量、人口增长数量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差异和比较。

【答案】人口总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增长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依次是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

目前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发展中国家。

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二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上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

【读图】请大家读图1.5,p4读图思考和p5的阅读,通过由学生自主阅读各国采取的人口政策的差异并让其讨论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讲述】世界各国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日本大力推广鼓励生育的政策;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印度控制生育政策。

原因: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太慢,劳动力不足,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开发,空间得不到合理利用,人口老龄化,个人及社会赡养负担增加,社会福利和保障面临的压力增大,国防兵员不足。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太慢,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加,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卫生、交通等方面的社会开支扩大,压力增大,影响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资源需求增大,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废弃物增多,造成资源和环境问题,人地矛盾进一步被激化。

【作业】复习这节课的内容并预习人口的增长模式。

第二课时。

【新课教学】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人们衡量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是通过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来衡量的,而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这三项指标相结合就形成了人口再生产的不同特征,形成了不同类型,构成3种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

【读图】请大家阅读图1.6和p6读图思考。

【板书】二、人口的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一)人口增长模式。

【提问】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比较。

【答案】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讲述】比较原始型和现代型这两种“低增长率”的本质区别:

原始型的低增长率是因为很高的死亡率造成的,而现代型的低增长率是因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这种模式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

原始型--农业文明时期;传统型--工业文明时期;现代型--后工业文明时期。

【学生讨论】结合p5的阅读,学生讨论世界各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以及影响因素。

【板书】(二)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讲述】发达国家--现代型,如欧洲、北美洲;发展中国家--大多属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阶段,如亚非拉地区;总体来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模式转变的影响因素有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等。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现代型。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学生自主探究】案例1“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学生分组讨论,联系前面所学知识自主探究完成p7活动,自主地归纳总结出针对芬兰这个国家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

【课堂总结】。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世界人口的增长现状:1、数量大2、增长快。

二、世界人口的自然增长。

1.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2.人口数量增长任何时间间的不匀速性。

总趋势:不停增长。

3.世界人口增长在空间上的不平衡性。

发达国家:增长慢;发展中国家:增长快。

【复习巩固】。

1.“世界人口日”是指()。

a.每年的11月7日b.每年的7月11日c.每年10月12日d.不确定。

2.人口数量会逐渐减少(即人口呈现负增长)的国家是()。

a.德国、巴西b.俄罗斯、印度c.德国、日本d.日本、巴基斯坦。

3.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时。

人口变化英语作文

(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

课标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源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替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4、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地区分布;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影响因素;

人口增长模式的指标及其转变。

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比较法、因果联系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2课时。

板书设计: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高三城市变化英语作文

这几年来,我们家乡城市的建设突飞猛进,也让我们感到骄傲自豪,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以前我们住得都是低矮的平房,取暖要烧柴火。可是现在大家都住上了高楼,取暖用的是集中供热,不用每家每户各自烧火了。洗澡有了太阳能热水器,热水自然而然就流到了屋里。有了这些,我们又方便,又节省能源。

以前,我们看的电视是黑白电视,屏幕又小,有了彩色电视机以后,又笨重又占地方,影响了屋子的空间。现在都是液晶电视了,而且还是挂在墙上的,屏幕又大、又清晰,种量又轻,还不占地方,现在家家户户又都安上了数字电,清晰度是以前的好几倍呢!现在有了全自动洗衣机,有了它我们洗衣服的时间就可以做其他事情,省时又省力,现在的人们真是在享受生活啊!

城市的变化真快啊!转眼几年时间就变了样,我更加热爱我的祖国了,我为我的祖国的变化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高三城市变化英语作文

以前的郑州街头,除了在个各地方都可以看见的车站牌。普通的马路也没有什么特色的之处,也没有值得关注的地方,就连公务员也是一样,可是现在的郑州街头是那么的丰富多彩。今年春节郑州的大街小巷每棵树上都挂上彩灯。电线杆和路灯杆上也会有发亮的中国结,井盖上画有各种各样的图案,有哆啦a梦,小黄人等。还具有中国风的山水画遍布整个郑州。就连一些车站盘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带有古代时候的房屋的屋檐设计,还有的带着一种具有现代化的高端。

据我了解,郑州西区ccd将成为我们郑州最耀眼的名片。ccd是郑州中心城区西部的中央文化区区城内,建有省级重点项目计划投资300万的四个中心,(奥体中心,文博艺术中心,市民活动中心,现代传媒中心)大家都知道东区的cbd。也是很有名气的,就是为了平衡西区和东区的发展,才把尿尿递增到西区的,然而地铁也是那里的重中之重。地铁十号线是郑州新区建设呼声最高的一条交通线路。他将上街,荥阳,郑州在西部中心城区连接在一起。未来将极大带动周边城区的发展,目前是一些十号线多数站点已经开建,根据有关部门显示,地铁十号线内的世纪华通车日期在20xx年下半年。

郑州的变化翻天覆地,我们也要加快我们的脚步,跟上时代的变化,大步迈向新的未来!

人口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课标分析】把握本课标重在“举例”两字上,主要看学生是否能用具体实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本条课标的认知水平应为运用水平,运用本地的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的迁移特点,同时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等基础知识是达成这条课标的必要知识铺垫。

【教材分析】。

本节就体例而言,与第一节有相似之处——即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举例来透过现象分析本质。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尺度表述我国和世界人口迁移的“事实”,并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本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人口的迁移,第二部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材第一部分人口的迁移是“第一节人口数量变化”的延续,也是引起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另一重要因素。主要内容包括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的分类,国际、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首先通过对概念的理解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人口迁移,并由此讨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特点,这样引发学生对人口迁移原因的好奇,人口为什么会出现大量迁移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要注意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概念的区别,引导学生读读图1.8总结我国人口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迁移的主要方向,并分析原因。

第二部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是本节内容的重难点。教材通过设问的方式巧妙的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主要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因素,其中主导因素是经济因素。教材以美国的人口迁移为案例,分析美国人口发生迁移的因素。教学时可以适当的多举案例引导学生来分析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

【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一节学习的基础上明白,就世界范围来看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是人口的自然增长,但就一个地区或国家来说人口的迁移(人口的机械增长)也是其原因,而且人口迁移是很常见的社会现象,与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兴趣浓厚容易理解。

【教学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人口不同特点。

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

3、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人口迁移是人类活动经常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2.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

1、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际)。

2、际人口迁移原因,特点和移民的流向。

3、国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和移民的流向。

【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讨论分析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过程】。

一、人口的迁移。

注意区分概念:

1、人口移动和人口迁移。

人口移动泛指人口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化,如旅游、出差、购物等。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指的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即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

“人口迁移”这个概念中包括了三大要素:空间移动,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移动距离的长短并不能作为人口迁移的标准。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人口迁移的规模大小(或人口流动的流量大小)。

(2)人口迁移的方向(或迁出区和迁入区的分布)。

(3)人口迁移方式(例如自发的,政府组织的,外力强迫等)。

(4)人口迁移特点形成的原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等)。

(5)人口迁移的意义(或作用),包括对迁出区和迁入区的作用。

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

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3、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读图思考。

点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往来和交通条件的日益便利,我国的人口迁移不仅数量增加,而且频率加快,使各地区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活动。

1、你的祖籍在哪里?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国界)移动的历史,请说一说每一次移动给家庭带来的影响。

点拨:

让学生讲解个人所在家庭的迁移经历进行探讨分析,然后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点拨:

从迁出地来看,人口迁移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对更好地保护农村的自然环境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人口迁出也容易造成迁出地的人才外流现象。

从迁入地来看,为东南沿海地区工农业发展提供劳动力,积极地推动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但大量的人口对迁入地来说,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口拥挤、人口压力过重、甚至社会治安混乱的现象。如,一部分流动人口工作不稳定,收入低,很难找到合适的住处,他们私搭乱建各种“窝棚”,往往成为城市环境“脏、乱、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承转:

我们学习了国际人口迁移和我国人口迁移的有关知识。那么,我们就要问,人们为什么要迁移?迁移受哪些因素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是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

两方面。

二是政治因素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因素。

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因素的综合反映。人口是否从某一个地区迁移到另外一个地区,要看迁入区是否有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可能因环境或个人的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

案例2。

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从16世纪起,欧洲人开始移居美国。可以说,没有国际人口的迁移,就没有今天的美国。移民对美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美国曾出现过的四次国内人口迁移高潮。

第一次是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造成的人口大规模西移;。

第四次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还出现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案例3。

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我国古代人口的变迁。

人口的数量变化说课稿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散见于诸多历史文献资料之中,统计范围、口径、方法杂乱不一,因此对统计结果历来争议较大。笔者根据这些文献资料所载,统计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在此基础上,运用数量分析原理、方法,对历史人口数量的增减变化作简单分析,以期比较形象地描绘出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减变化,以及各个时期人口增长率变动趋势,从而更好地查看人口数据的差异、比例和变化趋势,分析其变化特点、探究其发展规律。

一、从传世典籍中所见的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

魏晋间著名学者皇甫谧所着《帝王世纪》,是专述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迹的一部史书,所叙上起三皇,下迄汉魏。内容多采自经传图纬及诸子杂书,载录了许多《史记》、《汉书》阙而不备的史事,分星野,考都邑,叙垦田,计户口,尤其对研究先秦时期人口数量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其中记载,夏禹时,“民口千三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三人”;周公相成王时(公元前1043年),“民口千三百七十一万四千九百二十三人,多禹十六万一千人,周之极盛也”;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时,“至于庶民,凡千百八十四万七千人;除有土老疾、定受田者,九百万四千人”;元始二年(2年),“民户千三百二十三万三千六百一十二,口五千九百一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人,多周成王四千五百四十八万五十五人,汉之极盛也”;中元二年(185年),“民户四百二十七万千六百三十四,口二千一百万七千八百二十人”;永寿二年(156年),“民户二千六百七万九百六,口五千六万六千八百五十六人”;永嘉二年(146年),“户则多九十七万八千七百七十一,口七百二十一万六千六百三十六”。上述这些人口数字,没有交代具体来源,特别是夏商周三代的人口数量,更加令人生疑;同时,这些数字也与《晋书?地理志》、《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的记载有所出入。宋、元《地理志》及《清实录》等历史典籍也有一些各个时期的人口数字。综上,笔者对中国历史时期人口数量的数理统计分析,以这些传世历史典籍为基本材料,参考前辈时贤的有关论述,简要统计出有明确记载且为多数学者认可的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详见表1。

据皇甫谧考证,夏朝时(公元前2070年),“及禹平水土,……是以其时九州岛之地”,人口1355万。有商一代,人口无数考证。到周成王时(公元前1043年),人口增加到1371万,千年之间人口增长率年均十万分之一。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时,人口1184万,人口减少13.6%,出现了第一次负增长0.41‰。公元前2秦始皇统一中国时,秦朝的人口一说万,有人认为“估计有3000万或更多”。秦末汉初,迭经战乱,人口数量有人认为约在1500-1800万。现存最早的一项全国性和分政区户口统计数,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5959万,“民户千二百二十三万三千六十二,口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汉极盛矣。”[1](《地理志》)。

这个数字应当比较接近实际情况。公元前221年至2年,人口大幅增加,这段时间人口增加了近2倍,人口增长率年均4.91‰。可以看出,西汉时期,人口数量的总趋势是平稳增长的。9年王莽篡汉,至25年刘秀建立东汉,人口数量下降3000多万,损失一半还多。据《后汉书》记载,光武中元二年(57年),人口数量才恢复到2100万。嗣后东汉一代,人口数量一直徘徊在4900万左右,人口增长率年均最大值为27.33‰,有些时期还出现负增长,平均在1%。直到东汉后期的永寿三年(157年),人口5648万,才又接近西汉末期的人口规模。从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到2三国鼎立形成这个期间,人口损失巨大,仅存约1000万。这一时期,中国人口数量出现了第一次严重大衰退。“刘备章武元年,亦以郡国封建诸王,或遥采嘉名,不由检土地所出。其户二十万九十。孙权赤乌五年,亦取中州嘉号封建诸王。其户五十二万三千,男女口二百四十万。”[2](《地理志》)合计,三国时期魏灭蜀(263年),人口数量约为767万。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平吴,大凡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1](《地理志》),人口数量为1616万。此后南北分裂,北方进入十六国时代,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的大业五年(6),才恢复到4601万。“五年,平定吐谷浑,更置四郡。大凡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四十六,口四千六百一万九千九百五十六。垦田五千五百八十五万四千四十一顷。其邑居道路,山河沟洫,沙碛咸卤,丘陵阡陌,皆不预焉。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东南皆至于海,西至且末,北至五原,隋氏之盛,极于此也。”[3](《地理志》)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大幅下降,有说唐初人口仅有2500万。

至安史之乱前夕的天宝十四年(755年),又增至5291万,大致与西汉末元始二年的5959万、东汉末永寿四年的5648万旗鼓相当。总之,隋唐时期,较之魏晋南北朝时的1616万,人口增加了约2倍;自大业五年至天宝十四年,人口增长率年均0.96‰,增长平稳而缓慢。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到960年宋朝初建时只有3000万左右。北宋真宗咸平六年(10),人口数量为1427万。这一时期,中国人口数量出现了第二次严重大衰退。之后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人口为4673万,至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则历史性地达到了7681万的第一次人口高峰。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但此后南宋和金的人口都有增长。

蒙古灭金和西夏造成空前浩劫,北方人口损失较多。元朝建立初期,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人口数量为5883万。“初,太宗六年甲午,灭金,得中原州郡。七年乙未,下诏籍民,自燕京、顺天等三十六路,户八十七万三千七百八十一,口四百七十五万四千九百七十五。宪宗二年壬子,又籍之,增户二十余万。世祖至元七年,又籍之,又增三十余万。十三年,平宋,全有版图。二十七年,又籍之,得户一千一百八十四万八百有奇。于是南北之户总书记于策者,一千三百一十九万六千二百有六,口五千八百八十三万四千七百一十有一,而山泽溪洞之民不与焉。”[4](《地理志》)之后,一直未超过6000万。明初的人口不足6000万,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5987万,明末天启六年(1626年)人口下降到5165万,期间最高值为6659万。可知有明一代,人口保持在6000万左右,低于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7681万的第一次人口历史高峰,与西汉末元始二年的5959万、东汉末永寿四年的5648万、唐天宝十四年(755年)的5291万基本相当。

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锐减。清顺治八至十三年(1656年),人口徘徊在1000多万。康熙二十三年至五十八年(17),人口保持在2034万-2502万。雍正十二年(1734年),人口数量也仅为2735万。可见清朝早期的90年间,中国人口数量出现了第三次严重大衰退,与秦朝人口数量基本相当,时间倒退了近。与此同时,至乾隆六年(1741年),人口数量出现了激增,达到14341万,中国人口数量第一次突破亿人大关,达到了第二次人口高峰。与雍正十二年相比,人口增长率年均26.7%,除了盛世人丁滋生快速,还一定与清初以来持续实施的摊丁入亩的政策有莫大关系。之后,中国人口一直持续增长,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突破两亿大关,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三亿大关,道光十四年(1834年)则突破了四亿人口大关,即使清末宣统三年(19)人口仍保有37767万。自顺治八年至宣统三年,260年间人口数量增加了31倍之多,人口增长率年均13.8‰。

三、中国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的数量分析。

借助数量分析之原理、方法,我们可以更加形象地描绘出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减变化的柱状图和散点图,以及各个时期人口增长率变动趋势,从而更好地查看人口数据的差异、比例和变化趋势,分析其变化特点、探究其发展规律。各个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分布的柱状图,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第一,三个人口数量低谷期。先秦时期(前2070―前221年),人口数量不超过2000万;三国魏晋时期(263―280年),人口数量不超过1700万;清朝初期(1651―1734年),人口数量不超过2800万。

第二,三个人口数量平稳期。两汉时期(2―157年),人口数量保持在5000万上下;隋唐时期(609―755年),人口数量保持在5000万上下;宋明时期(1110―1626年),人口数量基本上普遍突破5000万。

第三,三个人口数量冰点。三国时期(263年),人口数量为767万;北宋初期(1003年),人口数量为1427万;清朝初期(1651年),人口数量为1063万。第四,一个持续增长期。乾隆道光时期(1741―1845年),人口从1.4亿持续增长到4.2亿。

第五,四个人口数量关键值。1741年人口数量过亿人,1762年人口数量超两亿,1790年人口数量超三亿,1834年人口数量超四亿。

各个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分布的散点图如图2所示,由图2可以看出,中国人口数量的增减变化可以大致划分为三大阶段。

第一,温和平稳阶段:前2070―前221年。

第二,持续发展阶段:前221―1734年,其中出现了四个调整点,57年、263年、1003年、1651年。

第三,高速增长阶段:1741―1845年。各个历史时期人口增长率分析图如图3所示。由图3可以看出,中国人口的增长率经历了四个时期。

图3中国历史人口增长率分析图。

第一,低速期:前2070―2年,最大值不过5‰。

第二,紊乱期:57―609年,期间出现了三次较大的人口负增长。

第三,变化期:726―1626年。第四,剧烈期:1651―1911年,期间最高的人口增长率为267.1‰,最低的人口增长率为-18.2‰。

四、结语。

通过对中国历史时期人口数量的数理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历史人口数量出现了三个低谷期、三个平稳期、三个冰点、一个持续增长期、四个关键值,其增减变化可以划分为温和平稳、持续发展和高速增长等三个阶段,其增长率则经历了低速、紊乱、变化、剧烈等四个时期。

人口的数量变化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变化的量》。《变化的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8页上的内容,是学习比例的第一课时,主要体会生活中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认识变化特征。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充分感知了常见的量,对量有丰富的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学习正、反比例以及今后将要学习的函数的基础。作为一种新知识的开始,本课内容具有重要作用。

教材在编排上,从学生的生活出发,通过表格、图像、关系式等多种方式,充分感知不同的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变化的量的特征。这样的内容初看十分简单,但是细细品味,隐藏于基本知识后面的常见的量向变化的量的飞跃,表格、图像、关系式等不同解题策略的训练,定向思维向多向思维的转变等,都是重要的教学点。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变化的量,感觉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认识变化特征。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能力,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

3、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体验用多种方法研究问题的乐趣,感觉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安排了多个生活情境,以表格、图像、关系式等不同方式呈现,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认识变化的量的特征。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具体情境,感觉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认识变化特征。

六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以前从未接触过变化的量,从之前熟悉的定向思维模式转向多向思维模式,并认识变化特征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用多种方式认识变化的量的变化特征。

本课需要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准备学习单。

二、说教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我主要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教学中,在感知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环节,创设了小明体重变化、小明步行上学、买邮票等丰富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公感知生活中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对变化的量的规律有一定了解,突出了教学重点,为后面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比较教学法。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教学中,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情境有了充分和感知,了解了一定的规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信比较情境中的变化规律,然后对情境进行分类;在学生对情境初步分类之后,再次引导学生对同增、一增一减这两类进行再比较,再分类。通过一次次的比较,一次次的分类,让学生深入认识到变化的量的变化特征,较好地突出了教学重点,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我还运用了复习导入法、谈话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主要指导学生运用了以下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法。《新课标》指出: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感知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环节,师生一起研究了小明体重变化的情境后,指导学生自主探索其余五个情境中量的关系,通过计算、观察、思考、抽象等,自己体验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之后,继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对情境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分类,最终深入认识变化规律。整个过程让学生充分经历研究的`过程,学生获得了丰富的直接经验,突破了教学难点。

合作交流法。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情况是有差异的,学生之间合作交流,能达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的目的,学生可以自愿与他人合作,教师也参与到合作之中去,然后进行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不同层次的交流,让学生的智慧相互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运用多种策略研究的方法。常常教学的根本就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而多种策略的运用正是发展学生思维直接的体现。教学中,为学生精心设计了三张学习单,研究问题时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学习单,从而使用表格、图像、关系式等多种策略来研究问题,使学生思维更加开阔,更加深入。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准备通过以下三个环节开展教学: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师:以前我们认识了很多量,你能举例说说什么是量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认识有些量会随着一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引入新知:变化的量。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自己发现变化的量的起因,顺利完成了“常见的量”向“变化的量”的飞跃。

(二)、自主探究,攻取新知;

1、感知身边变化的量。

出示六个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自主体验,感知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

2、根据变化的规律分类。

深入探究同增和一增一减两类变化的量的联系和区别。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逐层认识变化规律和特征,研究与总结方法齐头推进。

(三)、知识回顾,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对于学生的问题,能在课堂中解决的,请同学们来解决;不能解决的,提议让学生课后自己想办法解决。

五、说板书。

我的板书采用框架式结构,主要反映变化的量的分类情况,简单明了。

人口变化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变化成为了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人们对于人口变化的关注和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在我个人的观察和思考下,我深深感受到了人口变化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人口变化的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并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为人口增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食物供应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类的预期寿命不断延长。这使得人口数量急速增长,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口过多会带来许多问题。例如,食物短缺、水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等都是人口增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人口增长问题,同时采取措施调控出生率,以维持人口的合理规模。

其次,我发现人口老龄化是目前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寿命的延长导致了老年人口的增加。老年人口增加带来的社会和经济压力不容忽视。养老金和医疗保障体系的不完善,老年人的健康和福利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因此,我们应该加强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完善相关政策并创造良好的养老环境。

除此之外,我认为人口流动也是一个重要的人口变化现象。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民工和务工人员大量涌入城市,从而改变了人口的分布和结构。人口流动带来了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同时也带来了城市资源的压力和社会秩序的挑战。我们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确保人口流动的有序和稳定。

最后,我认为人口变化也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人们对教育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父母们越来越重视子女的教育,教育资源供求的不平衡成为了一个突出的问题。我们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分配效率,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总而言之,人口变化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问题,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通过对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和教育等方面的观察和思考,我深刻认识到人口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只有通过加强政策调控,提高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才能更好地应对人口变化带来的问题,创造更加繁荣和美好的未来。

家乡的变化高一英语作文

长这么大,从未离开过家乡。也许,是这方净土让我得到了依靠;也许,是这片天空让我有了慰藉;也许,是这里的变化让我有了眷恋。

世界永远在变,家乡也在变化。从我出生到现在,也有十五个年头,在这十五年里,扬州不断发展创新。若要说,扬州的变化,恐怕说几天几夜也说不完。

小时候,家里居住在郊区,路都是泥泞小路。上学放学也不方便,周边都是田野,人迹罕至。可现在郊区的面貌已是焕然一新。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一条条蜿蜒的柏油路,车水马龙。设备齐全的西区大润发,热闹非凡的京华城,扬州体育公园、图书馆、音乐厅、美术馆、博物馆等均坐落在这一带,更是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了不少方便。

奶奶总是给我讲他们那个年代的故事。几十年前,他们住的是茅草屋。夏日炎热,酷暑难耐,冬天寒冷,寒风刺骨,一家人挤在一间房子里过日子。那时候,家里有一台黑白电视机,全村人都来小茅屋看电视,由于屋子太小容纳不下太多人,许多人也没有机会看上。奶奶又告诉我,后来,祖国飞速发展,村里人又集资修建了瓦房,才变成如今高大的楼房。这一切的一切都得感激祖国,感激劳动人民,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所以要报效祖国!

听了这些,让我愈发不想离开扬州,不想离开伟大的祖国,愈发立志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短短的时光,扬州有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短短的时光,祖国飞速发展。我为此感到高兴,感到自豪,人们正向小康生活迈进,祖国正向伟大的志向努力。

我坚信,家乡会越来越美丽,祖国会越来越强盛!

对英语的心态变化作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对英语的心态变化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的.英语成绩一直就不好。现在是初三了成绩怎么也上不来,人家说初三该懂方法了,我却一点头绪也没有。

“我回来了!开门!”我敲着门。

“回来了?快点洗完手去读英语去。”妈妈一边开门一边说。我“哦”了一声就进去了。

我慢慢地走向阳台,偷偷地拿出历史书,不停地翻看。在这时,妈妈已经不知不觉地走到了我的身后。“要你读英语,你在干吗?”我吓了一跳。连忙连声诺诺地应着,心里却有一百个不愿意。

我打开了复读机,跟着放出的外文哼着。妈妈还要炒菜,说“读大声点哦。”就走了。她走后不久,我就感到很无聊。终于让我想出个好办法来了。

我把复读机的音量开到最大,自己又拿出那本历史书来看。这样过了一些时候,听见妈妈叫道:“怎么没声音了?”我想:没读当然没声音啊。但是当然不能说出来,否则会被罚的,“马上让您听见。”我应付着,但是不久就忍不住又看历史去了。

看着看着,突然觉得有点不对劲————妈妈的炒菜声怎么停了?心中暗暗叫苦,然后回头一看——有一个人站在我后面,就是我妈妈。“好啊,名为读英语,实际上是在看历史书,拿来!”妈妈大怒,我只好悻悻地站起来,把历史书交给妈妈。妈妈一把夺去——走了!

我无奈地耸耸肩,随着那催人睡觉的英语一起读着。不久,爸爸回来了。妈妈居然向他告状,什么就只知道看历史书,不喜欢读英语都用上了。不,其实,我不是那么痛恨英语的。它再怎么说也是一门主课吧。最近因为我的英语小考只有59分,妈妈让我把原来回家休息的时间用来读英语,这让我很生气,再怎么样,也不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这上面吧。

在月考时,我的英语有了很大的进步。当我把成绩给妈妈看时,妈妈不可理解地看着我。我在心里偷笑,我想爸爸也是一样吧。

正如梁启超所说: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而主观的心,就是你对这事的心态,心态好了,就是刀山火海也不难度过;心态不好,即使是唾手可得,对你来说也是高不可攀的高岩。逼是逼不出来的,没有好的心态,什么时也办不了。

论变化英语诗歌

变,这个词语大家不是很陌生,但怎么变,如何变?变是否可以推动事物的发展,是否可以检验真理的进步?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曾被取笑是阿蒙,即没有文化的将军,但,吕蒙认真好学,等到鲁肃来问他国家大事,吕蒙对答如流,鲁肃十分震惊,吕蒙则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这件事告诉我们要学会变通,如果不变人家进步则就是你的退步。哲学曾说,事物是不断变化的,新事物的产生就意味这旧事物的灭亡,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所有的变化都是有益的,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如果不顺应时代的潮流,必将灭亡。

古往今来,中国有太多的变化,我国比较著名的改革,商鞅变法,虽然当时有很多人,诋毁商鞅,向秦孝公诬蔑商鞅,说什么祖宗之法不能改变,改变会天下大乱的话语,但由于秦孝公支持商鞅,才轰轰烈烈展开了一场变法远动,也就是因为这场变法,秦国在其他六国之中,迅速成长起来,灭掉齐,楚,燕,韩,赵,魏等国家,一统天下,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封建国家—秦朝。虽然商鞅因为贵族猜忌,还有秦孝公死后,新统治者的不理解,导致商鞅起兵,兵败被杀。但,商鞅虽死,秦法依旧,社会不会因为少某一个人的存在,而停止前进的步伐,虽然商鞅死亡,但他的变法内容,还在延续,也就是因为商鞅不畏贵族的要挟,尽管最后杀人成仁,但,商鞅变法,顺应历史的潮流,对于秦国后来统一天下来说,发挥了它巨大的优越性。

当然不是所有的变化都是好的,辛亥革命以后,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胜利果实被大军阀袁世凯所盗取,但由于袁世凯想复辟封建帝制,这是革命人士所不能忍受的,结果袁世凯只做了83天的皇帝,就在革命人士的讨伐声中下台,后来又有人潜入东北,利用清朝末代皇帝傅仪想在此复辟,当然好戏不长,在革命人士的讨伐声中再次失败,傅仪在十几天后宣布退位。这里当然也是有变化的,但他们想复辟封建帝制,明显违背了历史的潮流,封建帝制早已成为过去,新兴的无产阶级即将到来,这种变化还是少点为好。

人口的数量变化说课稿

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辽海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家乡在变化”中的第二节“生活的变化”。

教材、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了解到家乡的自然条件和历史发展以及现实社会生活状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书中选取了多幅图片来彰显生活的变化,意图透过人们的衣食住行来反映人们的生活变化,进一步了解家乡,体会到我们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促使他们树立为家乡的明天、祖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条主线”即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点面结合。“面”是指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点”是儿童社会生活的几个重要因素,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我将本次活动设计为由课堂到课外,再从课外回到课堂的交叉反复的一系列活动,今天所说的是课堂教学部分。

三年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享受着温馨与幸福。他们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没有很好的思考过生活的变化,感受不到过去的艰辛与困苦,因此往往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感谢。

教学目标:

鉴于以上的分析,以课标为依据,以教材为桥梁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家乡人民生活的变化。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过去人们生活的艰辛,今天生活的温馨,珍惜今天的生活。

教学重点:

了解家乡人民生活各方面的突出变化。

教学难点:

通过交流、汇报,体会过去人们生活的艰辛,今天生活的幸福与温馨。

教法、学法:

课标中指出,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期,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适于和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采用互动教学、直观教学。突出体验、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受。

教学过程:

基于对教材的上述理解,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本课主要分为四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生活导入,调动体验。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近些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细心观察的你们,都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时候相比变化就更大了,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去了解家乡人民生活的变化。”从中引出课题,教师板书:生活的变化。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教科书56~59页内容,学生可自己阅读,也可以小组合作阅读,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同时向学生提出问题:“想一想,书中的家乡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读书后交流汇报。

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观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初步感知到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在此基础上转入课堂。

第二环节:交流体验,引起共鸣。

这―环节,分三步来完成。

一、交流资料。

参与学生的活动。

示图片讲解:过去的服装,款式陈旧,颜色单一,人们都穿一样的衣服,现在的服装,款式新颖,颜色鲜艳,面料考究;爷爷奶奶小时候只能吃到窝头、玉米饼和简单的蔬菜,就是这样有时还吃不饱。爸爸妈妈小时候虽然能吃饱,但食物的种类还是比较单一。现在水果、蔬菜应有尽有,想吃什么就可以吃到什么,人们不仅要求吃饱,同时还要吃出营养,吃出健康。过去的住房,低矮,阴暗,窄小,不方便。现在高楼林立宽敞明亮,既舒适又方便,过去人们出行路不平,靠步行,马车或自行车。现在道路平坦,车的种类繁多,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便利。

这一层次的设计学生通过交流、汇报,结合教师图文并茂的讲解,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从中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过去人们生活的艰辛,今天生活的温馨与幸福。

二、交流问题。

在各小组汇报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随机提问:“我们的生活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变化给我们带来了哪些问题呢?”这一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使学生认识到生活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学生可能会说环境的污染,资源浪费等等,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生活的不断发展与变化,随之也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可以去注意,去避免,有些问题,现在还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这就需要同学们现在好好学习,将来去创造、去发骨、去改变!”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三、交流收获。

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访问、交流、汇报,从课外到课内的一系列活动中对家乡生活的变化已有了深刻的体会。于是,我请学生来谈收获,谈体会,学生可能会说:过去生活艰辛,今天生活幸福,要珍惜今天的生活;也可能会说爷爷奶奶小时候吃不饱,我要把好吃的留给他们,做一个孝顺的孩子,还可能会说要好好学习把家乡、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第三环节:演演说说,以情促行。

请学生自由结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长辈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生可能会用各种方式如:小品、快板、歌曲,时装表演等来展示自己的才华。

学生表演后教师小结:“通过调查、交流,你们已经感受到了家乡的变化,看了你们的表演,老师也感受到你们对长辈,对家乡,对祖国的那份浓浓的热爱之情,相信这份爱会让我们携起手来,努力学习、努力奋斗,让我们的生活越变越好!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创作能力,给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学生的才华展示将整个活动拉向高潮。教师充满激情的小结,把学生带入一个渴望努力、渴望实践,争取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家乡的无限遐想之中,达到预期教育的目的。

第四环节课后延伸升华情感。

请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制作成《家乡人民生活变化》的展板,在校园中展出。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整理运用资料的综合能力,也使学生通过这一实践活动感受家乡生活的变化,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人口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利用图表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明白人口迁移是人类经常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人口迁移的流向(迁出国家、地区,迁入国家、地区)。

3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原因。

教学难点:

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流向、特点及其原因。

教学工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思考:深圳市人口增长为什么这么之快?是因为人口自然增长吗。

学生:略。

教师:人口的变化不仅仅包括人口的数量的变化,还有人口的空间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人口的空间变化。

教师:请同学们先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人口迁移?

学生:略。

教师:1用案例引出人口迁移的概念,并明确指出人口迁移需满足的条件(板书)。

【投影】示意图(下图),提问,图中哪几种方式属于人口迁移?

【过渡】:人口迁移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分为多种形式,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人口迁移的具体形式。

人口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通过有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结合实例,学会案例分析的方法。

教学重点: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定义。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实例分析法、归纳法、图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前面讲从全球来看人口的增长只取决于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但对一个地区来说,人口增长除了受出生率、死亡率的影响外,还受人口迁移的影响。

一、人口的迁移。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

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做人口迁移,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和“长期”变化的运动,才被当做人口迁移。这就是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强调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就是要把人口迁移与人们每天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往返、外了购物、出差等活动区分开。另处,按照这一定义,游牧民的迁徙、季节的季节流动、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也不应包括在人口迁移之中。

第二、人口迁移的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有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距离”。

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

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3.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点拨:

时间迁出地区迁入地区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四川省主要在内地和边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内地省、自治区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往来和交通条件的日益便利,我国的人口迁移不仅数量增加,而且频率加快,使各地区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活动。

1.你的祖籍在哪里?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国界)移动的历史,请说一说每一次移动给家庭带来的影响。

点拨:

让学生讲解个人所在家庭的迁移经历进行探讨分析,然后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点拨:

从迁出地来看,人口迁移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对更好地保护农村的自然环境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人口迁出也容易造成迁出地的人才外流现象。

从迁入地来看,为东南沿海地区工农业发展提供劳动力,积极地推动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但大量的人口对迁入地来说,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口拥挤、人口压力过重、甚至社会治安混乱的现象。如,一部分流动人口工作不稳定,收入低,很难找到合适的住处,他们私搭乱建各种“窝棚”,往往成为城市环境“脏、乱、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承转:

我们学习了国际人口迁移和我国人口迁移的有关知识。那么,我们就要问,人们为什么要迁移?迁移受哪些因素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两方面。

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因素的综合反映。人口是否从某一个地区迁移到另外一个地区,要看迁入区是否有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可能因环境或个人的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

案例2。

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从16世纪起,欧洲人开始移居美国。可以说,没有国际人口的迁移,就没有今天的美国。移民对美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美国曾出现过的四次国内人口迁移高潮。

第一次是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造成的人口大规模西移;。

论变化英语诗歌

很快就变成了生。

家也是一条变化的'河流,

很快就变成了鸟的家,蜘蛛的家,和蝙蝠的家。

爱情也是一条变化的河流,

很快就变成了怒目相视的仇恨。

人也是一条变化的河流,

很快就变成了皮包骨,

居然连呼吸也不能保留,

连一根针也不能带走。

死亡啊,多少死亡白白流逝了,

连一个肃穆、端庄的世界也派生不出来。

很快,落日的光暗淡了,

连人世的语言我们也会忘记。

人口的数量变化说课稿

“十年的变化”一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加与减(一)”这一单元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和活动过程等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百以内加减法以及整十、整百的加减法口算、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万以内加法的计算应该比较容易掌握,稍有困难的是万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中连续进位的加法的口算和笔算。为此,本课教学中,在注重学生已有的计算基础上,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在积极思辨中发现,在具体运用中理解的方法进行“连续进位加法”的教学。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以及对编写者意图的理解,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自己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与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推理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养成认真、有条理的计算习惯。

(2)通过情景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是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三位数加法中的连续“进位”方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创设了十年前我去动物园参观的情境激趣引出课题,与今天再去逛时情境的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出知识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良好数学品质。整个课堂我创设小动物参与的环节,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三、说过程设计。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实践活动”的教学建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活动过程设计如下,具体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下面我就这四个教学过程做具体的阐述: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开课伊始,我通过情景创设我十年前逛动物园的情境,与今天学生再逛动物园的情境作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引入今天的知识点,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既现实、又有趣,同时还受到了环保教育。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中改变学生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汇报自己或小组的成果,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1.录音和字幕出示青山县野生动物园相关数学信息。

(1)思考并回答:对比同一个动物园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2)提出数学问题。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学生独立计算。

(2)四人小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口算数线在计数器上拨珠计算。

尝试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小老师板书,讲解)。

4.小狮子知道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法时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你愿意告诉它吗?

5..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补充课题)。

6..趣味练习,评选动物园环保之家(板演)。

(三)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这一环节设计了“帮森林医生啄木鸟找对错”,“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两个环节,目的是为了对今天学习的连续进位的加法进行巩固练习。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通过创设小老虎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最后的总结与交流,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一节课的收获和体会,不但学会反思和评价自己,而且学会反思和评价他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