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认识于实践的教学心得(实用15篇)

时间:2023-11-30 07:59:32 作者:书香墨

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和有效沟通。以下是一些教师们分享的教学反思案例,欢迎大家一起学习和交流。

《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学习心得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要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教科书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老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教与学中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或添或删,灵活使用教材,使教材更具开放性。现行教材采用的是模块教学法,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知识涵盖广,外延大,需要教师去挖掘、去领悟、并创造性地使用,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入手进行预设,有备而来,有备无患,尽可能多的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预设到,以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及时调控,适当删减或调整,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二、促成生成,精彩新课堂。

大家知道,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生成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等。

三、课后教学反思,提升教学智慧。

由于课堂教学的许多临时生成性因素,致使事先设计好的教学同实施之间有一定的落差,所以每一堂课后要及时反思,及时写下心得体会,总结“成功亮点”,考虑“失误不足”,思考“创意闪光点”,不仅要善待“生成的问题”,还要会鼓励、期待甚至帮助学生去“生成”问题,不要害怕自己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只要培养自己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就可能将这些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把原先可能成为难点的问题转化成教学的亮点。

总之,只有教师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学习心得

“有效教学”是课程改革深入推进过程中,伴随着课堂低效、无效问题而被提出的重要命题。假期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了有效教学和谐课堂这本书。关于课堂有效教学,书中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为老师们进行剖析和策略指导,感受颇多,受益匪浅。本文是《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的学习心得,仅供参考。

常常说的有效课堂原来是这样的,我现在才了解。要是不看这本书,我也还是不能够真正了解什么是有效课堂。我读了这本书,心里有一些自己的体会。

首先,我知道自己以前真没有真正理解有效课堂的含义。我只会上课,至于课堂是有效还是无效的问题,我压根就没有反思过。原来自己的教学效果不怎么样,我都找不到原因呢!现在我读完这书了,我知道了有效课堂的原理。

我感觉这本书很值得老师们阅读的,特别是我们这些正在不断成长的老师。我们现在已经有十年以上的教龄了,但我们现在还是需要不断学习才能够有所进步。还有一个地方,我也没有做好。我在自己的教学中,不会总结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当然,也可以说是不知道怎么去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以便让自己的课堂是有效的。

我也知道,作为一个老师要不断成长进步。课堂是展现我们教师才华的最好舞台,可是我的舞台效果却一直不理想。我无时无刻不在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可是很难。现在我知道了,我应该多读一些有用的书籍。特别对我们教学有帮助的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书,就想这本书。

总之,我读完了这本书感觉很有收获的。我想我以后会把这书中的好的理论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的。我也想让自己的课堂是有效的,让我的学生取得好的成绩。我应该把搞好自己的教学作为己任,把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当做必须完成的任务来完成。我相信我自己,在好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有所进步,有所成长。

20xx年6月8日,我听了李伟老师的《有效教学实践与反思》讲座,对于我有了好大的帮助并指明了我们以后工作的方向,在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吃透教材,精心设计预案。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要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教科书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老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教与学中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或添或删,灵活使用教材,使教材更具开放性。现行教材采用的是模块教学法,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知识涵盖广,外延大,需要教师去挖掘、去领悟、并创造性地使用,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入手进行预设,有备而来,有备无患,尽可能多的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预设到,以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及时调控,适当删减或调整,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二、促成生成,精彩新课堂。

大家知道,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生成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等。

三、课后教学反思,提升教学智慧。

由于课堂教学的许多临时生成性因素,致使事先设计好的教学同实施之间有一定的落差,所以每一堂课后要及时反思,及时写下。

心得体会。

总结“成功亮点”考虑“失误不足”思考“创意闪光点”不仅要善待“生成的问题”还要会鼓励、期待甚至帮助学生去“生成”问题不要害怕自己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只要培养自己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就可能将这些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把原先可能成为难点的问题转化成教学的亮点。

总之,只有教师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那么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呢?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做:

鉴于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教师首先要在以下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理念是灵魂。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推行新课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

2.丰富个人知识储备。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可见,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3.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

教案。

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

其次,要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从课前的准备、课堂的组织、课后的练习等几个环节来提高实效性。

(一)课前的有效准备。

大凡成功的课必定是充分准备的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有效的备课必须体现出:

目标的有效:清晰、简明。目标是方向,方向正确才能保证有的放矢,教学目标的高、多、空只能使教学任务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完成。备课时制定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确立重点,优化教法,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内容的有效:适量、适度。一节课教师讲多少内容,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讲多了学生嚼不烂,讲少了学生又不够吃。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科学地安排与搭配教材内容,合理地组织各部分的练习,不能“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图便”。

教法的有效:灵活、恰当。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法效果就会不同,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优化教学方法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出发,扬长避短选用教法。教法贴切,教学方有效。

(二)课堂的有效组织。

这一环节,教师要做到:

语言组织准确、简练。纵观那些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课,无一例外都是教师的喋喋不休、啰里啰嗦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一个教师,课堂上一定要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

时间组织恰到好处。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分配,教者在备课时应预计,讲课时要调控。但有时候,因为课堂上不变的因素较多,也许不是重点内容的教学却占用了一些时间,这时候,教者一定要站在整堂课的角度来安排时间。不言而喻,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越好,浪费的时间越少,课的密度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

教学组织面向全体学生。一位好的教师应该得到全体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一位好的教师应该使所有学生都受益。在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安排要尽可能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以个别提问、小组交流、课堂检测等多种形式来了解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情况。

(三)课后的有效练习。

课后练习不在多,贵在精。现在有的教师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大搞题海战,使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反复的抄写上,思维与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了解学情,因课设计练习,让学生在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有效教学给当代的教育注入了活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关注学生,力求课堂实现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学习心得

效率就是速度,凡事追求快!课堂有效教学要求立竿见影,在乎眼前的教学效果,马上教,马上会,“即教即学即会”“当堂达标”。现实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的现象和做法:把教学时间“精细管理”到分分秒秒,正所谓“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无节制地增加单位时间的教学内容,扩充教学容量,加快进度,强化训练,挑战学生学习和接受能力的极限。

正如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所观察到的,“在这些教师的教室里,那些慢慢思考问题的或用不明确的语言描述自己并进行思考的学生,就会被贴上‘理解缓慢’‘发言不积极’的标签而被撇到一边,被教师以达不到所要求的‘明晰的’语言和表达力而‘善意’地撇到一边”。这种快教学、快学习、快思维导致了所谓的“效率过剩”,它有两大害处,一是违背了儿童生命生长的内在程序和认知发展的固有规律。

据说,大约20多年前,美国曾面向小学生征集最聪明的一句话,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 “我的手很小,请不要往上放太多东西。”二是导致了知识教学的“走过场”现象。这样,表面上学生学到了很多知识,速度快,效率高,实际上学生对所学知识是食而不化,只是被太多的知识所填满、所撑胀而已,而没有真正的理解和消化,更没有成为学生带得走的能力,知识成为学生的精神负担和累赘。不仅如此,学生对这种学习会产生倒胃口的反应,即回避、厌恶、排斥、拒绝,并因此导致“学习兴趣和热情淡化、消退了,学习思维固化、僵化了,学习灵性以及可持续学习力亦严重受挫,乃至丧失殆尽。”

我们看到不少所谓的高效率的课堂“只是着眼于如何快速有效地让学生把握具体知识,于是学生们知道了知识,却不知晓知识间的意义和联系;掌握了解题方法,却不能理解背后的原因和思路;他们手里握住了大量的‘枝叶’,却放弃了最为重要的‘根茎’”。

“教学是一门慢的艺术”,教学的很多效果(包括能力的提高)是要慢慢显示出来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先生说得好:“语文教学的特点是慢热、恒温,不适合爆炒、猛煎,就像广东人煲汤一样,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心。”实际上,所有学科的学习都是如此的。不少专家都强调说,教育是农业,要做慢教育,最好的教育者都是缓慢而优雅的。韩国有本畅销书叫《好妈妈慢慢来》。好教师也要慢慢来,对待学生、对待生命、对待心灵,需要的是耐心、诚心、恒心。

由“快学习”转向“慢学习”是对学习本质的复归,它让学习者在从已知到未知的探寻之旅中,能惬意地同新的世界对话,同新的他人对话,同新的自身对话,而非做一个匆匆过客,走马观花。“慢学习”充分考虑学生具有的独特知觉、意义和洞察力,关注学生创造性学习潜能的挖掘,还教师以自主性专业发展的空间,使得学习在自主对话的轻松意境中,阐明争论和思想,传递尊重和信任,构建关怀和友谊的情谊。

有效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是客观的、可观察的、可测量的。布卢姆指出: “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的确,教学目标作为学生的预期行为变化,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师生的教与学具有突出的指向和标准功能,使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均有方向感,教学结束时均有达标感。

按照格朗伦德的说法,作为学习结果之表述的教学目标,应当具有“行为目标”“达成目标” “可计测目标”的性质。就是说,课堂教学目标要十分具体,必须是课堂教学结束以后可以检测的,因此它的表述只能借助于动词,即使是情意领域的教学目标,也要用行为描述的方式呈现出来。表述清晰、准确的教学目标是实现目标教学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但是,目标和目标教学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使教学变得明确、清晰,便于师生集中精力完成任务、达成目标,从而提高效果。另一方面,它使教学变得功利、窄化、被动,因为,课堂教学对学生发展所产生的“效果”并不都是可检测的、可观察的, “教学效果”的概念要远远大于“教学目标”。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了。”我们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和开展目标教学的时候,只是关注到了人的发展和教学活动可控的一面。

一位小学教师曾反思说:“实事求是地说,一节课的知识目标是否达成,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检测来加以判断———因为它们都是显性目标,易于辨别。但也正因为它是显性目标,我们有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目标的全部。”实际上,人的发展还具有不可控的一面,生命具有开放性、生成性, “教学是一种生命历程”,教学的很多效果(特别是能力和品格)具有体验性、模糊性、潜在性。“眼下我们所提倡的有效教学,恨不得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直指教学目标的达成,恨不得老师说的每句话都能产生相应的教学效果。殊不知,教育教学里存在大量混沌的、灰色的地带,在这些地带,并不是所有的教育教学手段都能产生相应的教育教学效果。这是因为,教育教学所作用的人,其生命成长本身就具有致密、混沌、复杂、非匀速的特征。”

按照佐藤学的观点,课堂中的混沌的、灰色的地带对学生的发展可能意义更大,他指出: “在教学中价值最高的也许恰恰是这种模糊的多义的意见。尊重这些模糊的多义的意见,能建立起教室里对个性多样性的意识,从而在相互的交流中,能使每个人的认识达到更加丰富、深刻的程度。”

“学生在认识和表现事物的同时,也在表现自己并构建和他人的联系。在这类学习行为中,其不确定的思考或表现与那些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明晰的思考或表现容易变成一种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为,而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在创造性的思考和表现中更能发挥威力。

有效教学强调教学程序、形式、模式、规定和制度,追求统一的、标准的、固定的教学过程,这种教学预测性、控制性太强,太过刚性。一些地区和学校在推进有效教学改革时,出现了极端模式化的做法,对课堂教学的环节设置和时间安排以及师生教学行为都进行了详细的刚性规定,课堂教学成了工厂的加工流水线。

客观地说,教学模式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有益处的,没有模式和程序,缺乏可操作性,要大面积提高教学效果是不可能的。但是,试图将教学活动模式化,不考虑学科性质特点以及师生的个性差异,追求统一的固定的教学模式,那对教学的损害则更大。当前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一校一模”甚至“一个地区一模”(多课一模、千课一模)的做法,严重违反了教学规律(是对教学规律的误读和误用),抹杀了师生的个性和生命力(是对师生自由和潜能的控制)。这种同模同质的课堂情景可悲、可怕,让人窒息!

从教育的角度讲,这是一种典型的设计心态。金生鈜教授指出: “这种心态相信, 教育必须按照社会的要求培养儿童的适应性,教育只有按照一套统一设计好的模式、途径和方法,才能塑造出儿童的完美人格。

教育对儿童人格和未来生活的设计其实是对儿童发展的一种预定和控制,因为,儿童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可能性,是不确定、不可限量的,也是不可算度的。由于人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教育和教师不可能决定也不能决定每个儿童的生活道路,无法了解和预测每个儿童人格发展的未来和前景,结果是只能用一种统一的程序、唯一的目标要挟每一个儿童,把他们塑造成一种人。

教育为了实现统一的目标,必定对儿童进行监督和控制,把不适合统一要求的东西修理掉。因此,教育对儿童的任何设计只能导向对儿童成长的控制、包办和干预,最终造成对儿童人格的完整性的破坏。一旦教育的设计心态相信自身是完美无缺的话,教育就可能用专横的手段改造人,造成教育灌输和压制。教育的设计心态必定导致对儿童的强制和发展的干预。

美国著名教育史家和教育政策分析家戴安娜拉维奇说: “在教育中没有捷径,没有乌托邦,没有毕其功于一役的终极武器,没有神化也没有童话。学校的成功很难像生产线一样移植。”佐藤学在做了20多年的课堂观察后指出: “我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然而在观摩教学时,无论访问哪间教室,大同小异的教学却让人产生误会,以为发生的问题都是一样的。

如同在日本找不到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是完全相同的一样,彼此完全相同的教室是不存在的。由于地区的风土和文化、学校的历史和传统、教师的经验和个性、学生的生活和性格等等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每个教室都形成了彼此各异的富有特色的面貌,并按各自的状态构筑着各自独特的世界。” “生命不能被保证”,真正的教学一定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综合生成过程。教育是个“不确定系统”,它的改革没有单一答案;教育模式带有个体经验的色彩,其复制往往难于实现。

总之,追求教学的效果、效用、效率是对的,但凡事都有个度,物极必反。过分强调效果会导致“知识过剩”,来不及消化、吸收,变成怀特海所说的“死知识” “无活力”的概念;过分强调效用会走向实用主义的泥潭,这样的教学必然以近害远,以表损里,阻碍未来发展;过分强调效率必然丧失品质,没有品质的效率只是“表效”、假效、短效,它们或昙花一现,或徒有其表,不禁风霜,不堪一击。

《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学习心得

20xx年6月8日,我听了李伟老师的《有效教学实践与反思》讲座,对于我有了好大的帮助并指明了我们以后工作的方向,在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要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教科书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老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教与学中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或添或删,灵活使用教材,使教材更具开放性。现行教材采用的是模块教学法,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知识涵盖广,外延大,需要教师去挖掘、去领悟、并创造性地使用,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入手进行预设,有备而来,有备无患,尽可能多的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预设到,以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及时调控,适当删减或调整,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大家知道,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生成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等。

由于课堂教学的许多临时生成性因素,致使事先设计好的教学同实施之间有一定的落差,所以每一堂课后要及时反思,及时写下心得体会,总结“成功亮点”,考虑“失误不足”,思考“创意闪光点”,不仅要善待“生成的问题”,还要会鼓励、期待甚至帮助学生去“生成”问题,不要害怕自己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只要培养自己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就可能将这些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把原先可能成为难点的问题转化成教学的亮点。

总之,只有教师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学习心得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

低效、无效教学一直是困扰我们的教育顽疾。近年来,全国各地中小学围绕有效教学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在取得经验和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从实践层面讲,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效率就是速度,凡事追求快!课堂有效教学要求立竿见影,在乎眼前的教学效果,马上教,马上会,“即教即学即会”“当堂达标”。现实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的现象和做法:把教学时间“精细管理”到分分秒秒,正所谓“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无节制地增加单位时间的教学内容,扩充教学容量,加快进度,强化训练,挑战学生学习和接受能力的极限。

正如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所观察到的,“在这些教师的教室里,那些慢慢思考问题的或用不明确的语言描述自己并进行思考的学生,就会被贴上‘理解缓慢’‘发言不积极’的标签而被撇到一边,被教师以达不到所要求的‘明晰的’语言和表达力而‘善意’地撇到一边”。这种快教学、快学习、快思维导致了所谓的“效率过剩”,它有两大害处,一是违背了儿童生命生长的内在程序和认知发展的固有规律。

据说,大约20多年前,美国曾面向小学生征集最聪明的一句话,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 “我的手很小,请不要往上放太多东西。”二是导致了知识教学的“走过场”现象。这样,表面上学生学到了很多知识,速度快,效率高,实际上学生对所学知识是食而不化,只是被太多的知识所填满、所撑胀而已,而没有真正的理解和消化,更没有成为学生带得走的能力,知识成为学生的精神负担和累赘。不仅如此,学生对这种学习会产生倒胃口的反应,即回避、厌恶、排斥、拒绝,并因此导致“学习兴趣和热情淡化、消退了,学习思维固化、僵化了,学习灵性以及可持续学习力亦严重受挫,乃至丧失殆尽。”

我们看到不少所谓的高效率的课堂“只是着眼于如何快速有效地让学生把握具体知识,于是学生们知道了知识,却不知晓知识间的意义和联系;掌握了解题方法,却不能理解背后的原因和思路;他们手里握住了大量的‘枝叶’,却放弃了最为重要的‘根茎’”。

“教学是一门慢的艺术”,教学的很多效果(包括能力的提高)是要慢慢显示出来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先生说得好:“语文教学的特点是慢热、恒温,不适合爆炒、猛煎,就像广东人煲汤一样,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心。”实际上,所有学科的学习都是如此的。不少专家都强调说,教育是农业,要做慢教育,最好的教育者都是缓慢而优雅的。韩国有本畅销书叫《好妈妈慢慢来》。好教师也要慢慢来,对待学生、对待生命、对待心灵,需要的是耐心、诚心、恒心。

由“快学习”转向“慢学习”是对学习本质的复归,它让学习者在从已知到未知的探寻之旅中,能惬意地同新的世界对话,同新的他人对话,同新的自身对话,而非做一个匆匆过客,走马观花。“慢学习”充分考虑学生具有的独特知觉、意义和洞察力,关注学生创造性学习潜能的挖掘,还教师以自主性专业发展的空间,使得学习在自主对话的轻松意境中,阐明争论和思想,传递尊重和信任,构建关怀和友谊的情谊。

有效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是客观的、可观察的、可测量的。布卢姆指出: “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的确,教学目标作为学生的预期行为变化,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师生的教与学具有突出的指向和标准功能,使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均有方向感,教学结束时均有达标感。

按照格朗伦德的说法,作为学习结果之表述的教学目标,应当具有“行为目标”“达成目标” “可计测目标”的性质。就是说,课堂教学目标要十分具体,必须是课堂教学结束以后可以检测的,因此它的表述只能借助于动词,即使是情意领域的教学目标,也要用行为描述的方式呈现出来。表述清晰、准确的教学目标是实现目标教学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了。”我们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和开展目标教学的时候,只是关注到了人的发展和教学活动可控的一面。

一位小学教师曾反思说:“实事求是地说,一节课的知识目标是否达成,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检测来加以判断———因为它们都是显性目标,易于辨别。但也正因为它是显性目标,我们有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目标的全部。”实际上,人的发展还具有不可控的一面,生命具有开放性、生成性, “教学是一种生命历程”,教学的很多效果(特别是能力和品格)具有体验性、模糊性、潜在性。“眼下我们所提倡的有效教学,恨不得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直指教学目标的达成,恨不得老师说的每句话都能产生相应的教学效果。殊不知,教育教学里存在大量混沌的、灰色的地带,在这些地带,并不是所有的教育教学手段都能产生相应的教育教学效果。这是因为,教育教学所作用的人,其生命成长本身就具有致密、混沌、复杂、非匀速的特征。”

按照佐藤学的观点,课堂中的混沌的、灰色的地带对学生的发展可能意义更大,他指出: “在教学中价值最高的也许恰恰是这种模糊的多义的意见。尊重这些模糊的多义的意见,能建立起教室里对个性多样性的意识,从而在相互的交流中,能使每个人的认识达到更加丰富、深刻的程度。”

“学生在认识和表现事物的同时,也在表现自己并构建和他人的联系。在这类学习行为中,其不确定的思考或表现与那些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明晰的思考或表现容易变成一种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为,而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在创造性的思考和表现中更能发挥威力。

有效教学强调教学程序、形式、模式、规定和制度,追求统一的、标准的、固定的教学过程,这种教学预测性、控制性太强,太过刚性。一些地区和学校在推进有效教学改革时,出现了极端模式化的做法,对课堂教学的环节设置和时间安排以及师生教学行为都进行了详细的刚性规定,课堂教学成了工厂的加工流水线。

客观地说,教学模式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有益处的,没有模式和程序,缺乏可操作性,要大面积提高教学效果是不可能的。但是,试图将教学活动模式化,不考虑学科性质特点以及师生的个性差异,追求统一的固定的教学模式,那对教学的损害则更大。当前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一校一模”甚至“一个地区一模”(多课一模、千课一模)的做法,严重违反了教学规律(是对教学规律的误读和误用),抹杀了师生的个性和生命力(是对师生自由和潜能的控制)。这种同模同质的课堂情景可悲、可怕,让人窒息!

从教育的角度讲,这是一种典型的设计心态。金生v教授指出: “这种心态相信, 教育必须按照社会的要求培养儿童的适应性,教育只有按照一套统一设计好的模式、途径和方法,才能塑造出儿童的完美人格。

教育对儿童人格和未来生活的设计其实是对儿童发展的一种预定和控制,因为,儿童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可能性,是不确定、不可限量的,也是不可算度的。由于人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教育和教师不可能决定也不能决定每个儿童的生活道路,无法了解和预测每个儿童人格发展的未来和前景,结果是只能用一种统一的程序、唯一的目标要挟每一个儿童,把他们塑造成一种人。

教育为了实现统一的目标,必定对儿童进行监督和控制,把不适合统一要求的东西修理掉。因此,教育对儿童的任何设计只能导向对儿童成长的控制、包办和干预,最终造成对儿童人格的完整性的破坏。一旦教育的设计心态相信自身是完美无缺的话,教育就可能用专横的手段改造人,造成教育灌输和压制。教育的设计心态必定导致对儿童的强制和发展的干预。

美国著名教育史家和教育政策分析家戴安娜拉维奇说: “在教育中没有捷径,没有乌托邦,没有毕其功于一役的终极武器,没有神化也没有童话。学校的成功很难像生产线一样移植。”佐藤学在做了20多年的课堂观察后指出: “我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然而在观摩教学时,无论访问哪间教室,大同小异的教学却让人产生误会,以为发生的问题都是一样的。

如同在日本找不到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是完全相同的一样,彼此完全相同的教室是不存在的。由于地区的风土和文化、学校的历史和传统、教师的经验和个性、学生的生活和性格等等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每个教室都形成了彼此各异的富有特色的面貌,并按各自的状态构筑着各自独特的`世界。” “生命不能被保证”,真正的教学一定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综合生成过程。教育是个“不确定系统”,它的改革没有单一答案;教育模式带有个体经验的色彩,其复制往往难于实现。

总之,追求教学的效果、效用、效率是对的,但凡事都有个度,物极必反。过分强调效果会导致“知识过剩”,来不及消化、吸收,变成怀特海所说的“死知识” “无活力”的概念;过分强调效用会走向实用主义的泥潭,这样的教学必然以近害远,以表损里,阻碍未来发展;过分强调效率必然丧失品质,没有品质的效率只是“表效”、假效、短效,它们或昙花一现,或徒有其表,不禁风霜,不堪一击。

数学《认识钟表》教学反思和心得

本册教材第七单元安排的认识钟表主要有以下内容:(1)认识钟面,知道钟面上有2根针,分针又细又长,时针又粗又短;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2)学会了认整时的方法,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3)学习了认大约几时了,也就是快几时了和几时过一点儿。(4)学会了简单的时间计算,1小时前是几时或再过1小时是几时。(5)在钟面上画指针,能区分出分针长,时针短。

本单元内容整理复习时,我先让学生同位合作,边翻看课本边想一想本单元学习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特别好,基本上这些知识点都想到了,一年级的小孩子能做到这一点真的很不容易了。

回顾本单元的教学,主要是注重通过让学生动手拨时间,来加深印象,巩固认识本单元的知识点。我们班的家长统一用班费给每个孩子买了一个钟表模型,认识钟面,认识整时,都是借助钟表模型形象的完成的。学生认识了整时后,我让学生同位合作,反复的在钟面上拨整时,一人说一人拨或是一人拨一人认读。认识大约几时的时候,我说一个时间,也是反复的让学生拨,播完后同位再比较有什么不同,例如9时过一点儿,有的学生分针指到1,有的学生分针指到12和1之间,总之,我给学生总结:几时过一点儿,分针一般是过了12,在12和1之间,指到了1也可以,但是一般最多不超过1,超过了1就不是过一点儿了。快几时了,分针一般也是差一个大格到12。我还布置学生回家和家长一起拨钟表认时间,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浓厚。

通过反复的拨钟表练习,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掌握非常好。

文档为doc格式。

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学习心得体会

20xx年6月8日,我听了李伟老师的《有效教学实践与反思》讲座,对于我有了好大的帮助并指明了我们以后工作的方向,在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吃透教材,精心设计预案。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要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教科书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老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教与学中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或添或删,灵活使用教材,使教材更具开放性。现行教材采用的是模块教学法,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知识涵盖广,外延大,需要教师去挖掘、去领悟、并创造性地使用,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入手进行预设,有备而来,有备无患,尽可能多的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预设到,以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及时调控,适当删减或调整,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二、促成生成,精彩新课堂。

大家知道,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生成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等。

三、课后教学反思,提升教学智慧。

由于课堂教学的许多临时生成性因素,致使事先设计好的教学同实施之间有一定的落差,所以每一堂课后要及时反思,及时写下心得体会,总结“成功亮点”,考虑“失误不足”,思考“创意闪光点”,不仅要善待“生成的问题”,还要会鼓励、期待甚至帮助学生去“生成”问题,不要害怕自己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只要培养自己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就可能将这些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把原先可能成为难点的问题转化成教学的亮点。

总之,只有教师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认识源于实践心得体会

认识源于实践这一观念,表达了人们对于认知过程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亲身经历,不断地对事物进行观察和体验。这种实践的过程,帮助我们理解并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实践,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事物的真相,提高认知能力,同时也能够加深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我的学习和生活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认识源于实践的重要性。下面我将从实践中获得知识的过程、实践对于知识的修正和丰富、实践在成果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促使将实践贯穿于学习和生活中等几个方面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是一种直接的认知方式。光靠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够的,唯有亲身经历,我们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事物。例如,我曾经在学校参加数学竞赛,通过实际计算、推理和解答各类问题,我理解了许多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原理,提高了自己的数学能力。又如,我参加社团活动,通过实践学习和实际操作,我体验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并学到了领导和合作的技巧。在这些实践中,我从中获得了远比书本知识更精准和丰富的知识。

实践对于知识的修正和丰富是不可缺少的。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促使我们反思和思考。通过与实际情况的对比,我们会发现原先所学的知识可能存在偏差或不完整的地方。然后,我们会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正,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比如,我在学习中的实践中意识到自己的复习方法存在问题,通过自我反省和与他人交流,我调整了复习策略并获得了更好的学习效果。

实践还可以将已有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成果中。知识只有在实践中得以应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和价值。例如,在学习过程中,我熟悉了Python编程语言的知识,并在一个科研实验中将其应用到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中。通过实际的操作和改进,我成功地分析了大量数据,得到了有实际意义的结果。这样的实践不仅巩固了我对于知识的理解,也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

为了能够将实践贯穿于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需要培养良好的实践习惯。首先,我们应该关注实践的机会,如参加课外活动、实习、志愿者工作等。其次,我们要善于总结和反思,在实践中不断地思考和思维碰撞。最后,我们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不断地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和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实践中不断地获得新的认识和体验。

总之,认识源于实践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通过实践,我们能够直接获得知识,不断修正和丰富已有的知识,将知识应用到实际成果中。为了将实践贯穿于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需要培养良好的实践习惯。我相信,只有真正地进行实践,我们才能更全面地认识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

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实践总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重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引出重量单位,让学生认识到重量单位与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了解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

1、掌握重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1、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2、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具准备:商店买来的标有重量的食品、汽水、一桶10千克重的水、小豆子(黄豆、豌豆、胡豆等)、1克重的小石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喝汽水吗?

生:喜欢。

生:敢!

师:看来这汽水,糖果太诱人了。显然大家还不知道10千克有多少,那老师告诉你们吧,10千克的.汽水就相当于我讲桌上放的这一桶水这么多,你们还敢试吗?(出示一满桶水)。

生:不敢了!

师:那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重量单位。

二、授新。

1、观察、操作领悟新知。

生:一瓶胶水大约2两一包夹心饼干大约半斤。

一支牙膏大约1两多一袋盐1斤重。

一个果冻重150克、、、、、、

(当有人说出克或千克时,教师应给予表扬,他真聪明,已经知道了克(千克)这个单位。)。

师:好了,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们真聪明。我想你们在家里一定是爸爸妈妈的好帮手吧!现在大家再观察包装袋,袋上标有了这个物体的重量,大家一起找一找好不好啊?(学生观察后汇报结果)。

师:你们真聪明。我们日常生活中都习惯用斤或两作重量单位,可是为了方便,我们国际上就给重量规定了新的单位。(板书:克)。

2、认识“克”与“千克”

师:同学们,现在观察你们课桌上的小石子,用手捻一捻,猜一猜有多重?

生:大约1克重。

师:真聪明!老师告诉你们吧,它就是1克重。现在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有多重!(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到各小组去指导)。

刚才你们已经感知了1克的重量,现在看看你们桌子上的小豆子,大约几个有1克?

(学生动手操作,用手掂一掂)。

师:现在老师要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猜一猜,我左手的小石头重还是你们捻的这1克小豆子重?(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最后教师要强调:1克的小石子和1克的小豆子一样重,只是体积不一样。

师:(出示糖果)现在老师手上有包糖果,里面有9颗糖果,共重18克,那你们告诉老师,每一个糖果有多重?(复习前面的除法)。

现在看看你们桌上的盐,观察一下,一袋有多重?

生:500克。

师:那两袋呢?

生:1000克。

生:是。

师:那今天老师就在告诉你们一个新的重量单位----千克(板书)。

1000个1克就是1千克,所以1千克=1000克(板书,并齐读1000克=1千克)。

现在大家分别用手再掂一掂,这两袋盐,也就是1千克,看看1千克有多重?

比一比:1克和1千克谁重?

老师再问你们一个问题:什么时候用克比较好,什么时候用千克比较好?(学生自由讨论发言后,教师总结)。

师:一般说来,我们称重的物体用千克,轻的物体用克。

那你们想一想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用克?那些用千克?

(学生讨论并发言。教师在学生说了后,可补充并举例说明,为课后作业打基础)。

3、游戏。

左边一位小朋友手拿“克”,右边小朋友手拿“千克”,请几位小朋友上来,听老师说题,学生自己选择该站在哪一边。例如:

师:一个苹果重150学生马上选择该站在哪一边。

教师也可出示实物。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1)、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2)、小明体重30克。()。

(3)、一袋面粉重35千克。()。

(4)、一头大象重500克。()。

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是人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在学习时,学生由于没有基础,为了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接受,我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现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

1、与生活相联系。

我在设计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抛弃了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课堂实践的活动中。例如:在教学内容引入时,我选择了“喝汽水”这个引子,学生不知道10千克的汽水有多少,表示愿意尝试,可当知道了讲桌上放的一桶水就相当于10千克水时,才明白原来10千克这么多啊!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激发学生投入到对知识的追求和探索中去,这样学起来就很轻松了。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在教学中,让学生分组自己动手去捻一捻、掂一掂,等活动中,让学生自主探索,我想这样可以活跃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改变一下单调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3、教具直观、形象。

在课堂上我选择了农村孩子最常见的东西作为教具。例如:小豆子、小石头及一些零食等,这样就更加贴近了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数,不可貌相倒数的认识教学实践与反思

《倒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倒数主要是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做准备的。因为一个数除以一个分数的计算方法是归结为一个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也给了我不少启示:

启示一:处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关系。

当新课程以全新的理念走进课堂时,我们也应积极参与,并努力超越,实现用活教材,落实新理念。那么如何用活教材呢?这节课上,我采用了开门见山式的教学方法,正确处理了“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关系。

1、在本课的引入中,我没有采用多种铺垫,而是直接通过让学生计算教材中的三个乘法算式,观察积的特点与算式中两个因数的特点,直接对倒数形成了初步的认识,更明白了只要调换分子与分母的位置就会得到一个新的分数。然后让学生对具有这样特点的两个分数起名,学生不约而同的叫它们倒数。

2、变例题教学为学生举例说明。学生在深入思考中得出结论,这就是学生学习的成果。我觉得,这样做不仅增添了课堂活力,而且还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解决了学生的困惑,更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3、丰富练习的形式。在充分利用教材的练习同时,我还适当地补充了练习的内容,如在倒数意义揭示后,为了巩固对概念的理解,进行了一组针对性练习。

启示二:相信学生,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通过教学,我感受到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并积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正确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使学生不是坐等听别人讲,而是能养成先自己积极思考的习惯。教学中,我在让学生举例时不仅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而且让学生把算式写下来。

2、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当学生有困惑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决困惑。

3、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新课标强调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为此作为教学活动中合作者、组织者,在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上应多“扶”。

当然这节课,在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由于自己的性格所至,仍然存在着对学生不放心的思想,放手不够大胆,总要讲得面面俱到,导致后边的教学时间仓促,在概括方法、比较大小时主要以教师为主,处理的比较匆忙,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一定的程度束缚了学生的发展。

2、对于有些问题的处理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评价,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更深刻的掌握知识。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使自己的教学相得益彰,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尝试反思这样才能不断成长进步。

文档为doc格式。

寓教于乐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

2、引入新课: 。

师:这些数都是几以内的数?                 。

生:10 。

师:比10大的数还有哪些?你能举些例子吗? 。

生1:11 。

生2:15 。

生3:100 。

…… 。

师:是啊,比10大的数多得数也数不完,今天我们先来认识11—20各数。 。

二、探索讨论,展开新授 。

1、  出示主题图 。

师:哎,这是什么地方?         。

生:马路。 。

师:马路上这一条条白色的是什么线? 。

生:斑马线。 。

师:它提醒人们过马路时要走斑马线,这样才能保证人身安全。 。

师:周围这些人在干什么?       生:骑车。 。

认识源于实践心得体会

近年来,实践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实践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在我多年的学习和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认识源于实践的真谛。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经历,就这一主题进行探讨与反思。

首先,实践教育可以帮助我们巩固和扩展学习的知识。在课堂上,我们只是学习了一些基本理论和知识,但是当我们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时,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价值和意义。比如在学习计算机编程时,我们只是学习了一些基本的语法和编程规则。只有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门学科。通过编写程序、调试错误,我们不断地巩固和发展自己的知识。因此,实践教育是学习之后最好的巩固方式。

其次,实践教育可以锻炼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在大学中,我们需要学习各种各样的专业知识。然而,现实中的工作环境却远比课堂教学复杂和具备挑战性。通过实践教育,我们可以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这些都是课本无法教授的宝贵财富。例如,在大学期间我参与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我遇到了许多问题和困难。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我不仅解决了问题,还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这正是实践教育的力量。

此外,实践教育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团队合作和组织管理能力。在现代社会,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工作岗位上,团队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实践教育可以通过团队项目、实训等方式帮助我们培养合作与沟通的能力。在国际物流实践课程中,我被分到国际贸易小组。我们需要负责整个国际物流业务的流程设计和组织管理。通过实际操作,我学会了与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合作和沟通,学会了如何分配任务和管理时间。这些经验对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然而,实践教育在我们的学习中只是起到一个补充和巩固的作用,理论仍然是我们学习的核心。通过课堂教学,我们获得了广泛的知识面和理论基础。只有在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实践。同时,理论和实践也是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的。实践教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而理论知识则是实践的基础和指导。

综上所述,认识源于实践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通过实践教育,我们不仅可以巩固和扩展自己的知识,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实践教育可以培养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然而,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是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的,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在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实践,将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学习心得

一、从教学目标入手:

重视课前的备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着课堂的进程与发展。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多元的,它不仅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质即学生获得发展。因此,要把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有机地整合于教学之中,这正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真正内涵。

二、重视课后的教学反思课后反思:

即教师在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后,对自身在课堂中的教育教学行为及其潜在的教育观念的重新认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后反思就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如何进行课后反思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方面是反思教师的教。它包括:

(2)查找不足的病因,探索对应策略。不是每节课都一帆风顺,尽如人意,教师面对自己失败的课(即课堂教学效益低下的课),更应该及时查找失败原因,找准不足之处,并进行分析,找到应对的策略,记录下这些策略,对以后的教学帮助会更大。

另一方面是反思学生的学。我们的'教学始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在反思时,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困惑与问题,或在某一个教学环节中的奇思妙想、创新见解,记录下这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学习心得体会

教学实践反思是教师以自己实际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教师在每一堂课结束后,要静下心来认真地进行自我反思,思考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断值得仔细咀嚼,哪些突出问题让你措手不及,哪些环节的掌握有待今后改进等等。

即使是颇有造诣、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所谓成功、完美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失误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总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或是说话不当,或是教学内容处理不妥,或是教学方法使用不当,或是习题难易不均,或是突发事件未机智应对等等。对这些情况教师要冷静思考,仔细分析,有序梳理,全面回顾,对其作深刻的反思、剖析和探究,使之成为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以利于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不断提高。

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往往给人以自然、和谐、舒服的感觉,每一位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闪光点。例如: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导入语;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重、难点创新的突破;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过渡语;对学生做出合理赞赏的评价语;课堂教学临时应变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育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受;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从“独奏”到“伴奏”的师生有序互动;某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等等,反思时详细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和推陈出新。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地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思维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该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思路、好方法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反思后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教育学家古德森说:“教学首先是一种道德和伦理的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担负着既教书又育人的责任,教师应以高尚的师德影响学生,以人格的魅力感染学生,以良好的修养熏陶学生,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强的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应反思如下内容:即学生在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教师是正确引导和耐心帮助,还是批评和讽刺挖苦?对差生是因材施教,热情鼓励还是冷眼相对,漠不关心?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教师是否拥有灵活的教学机智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平息事件而达到了育人的目的?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是否融入了“无言之教”之中?课后,教师要冷静思考和客观分析,因为,反思+实践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范式。

六、反思因材施教的举措。

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有些教师口头上喊因材施教,而在实际教学中又用一样的标准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同样多的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教师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向更高层次前进,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适当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最终达到优等生学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差等生跟得上的目标。教学反思可以使我们及时发现,及时调整。

通过教师的认真反思,教学的成败得失记录在册,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就可以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新的境界。

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学习心得体会

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值得一读。《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的培训应聚焦有效教学的具体问题。下面是本站带来的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学习。

心得体会。

希望大家喜欢。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有效教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是否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施有效教学,我想有效备课是基础是前提;有效课堂教学是重点;有效课后反思是创新。我对有效教学的理解是:达到了预期的和生成的教学目标,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面对当前教育教学的严峻形式,我们应该把课堂作为自己专业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在教学中要做到:语言清晰精练、重点突出、逻辑性强,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授课;课前应有明确的任务目标,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要会引导学生主动参加教学活动,能积极思考,动手操作并讨论交流;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并且,要会运用学生的回答来促成课时目标,让学生使用自己的思想、经验和思维模式详细阐述和扩展所学内容;能在一堂课的起始部分提供先行组织者和心理策略,用多种要求创设活动结构;运用内容问题和过程问题传达事实,并鼓励学生探询和解决问题;在课堂讲授中通过语言的抑扬、手势、目光接触以及活力等展示生气、投入、兴奋和兴趣。

备课应是在自己以前教学的基础上的深思、加工和创生,教学目标的设定,重难点的确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备课之前应认真研读课程标准,通览教材,合理处理教材,对教学内容、知识的延伸应把握一个什么样的“度”,在备课中都应进行认真思考。备课应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预设,设计包括:教学流程和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教与学活动的设计;教学语言的设计等。设计能保障教学的流畅,设计能避免教学的盲目性,设计能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要尽可能地考虑到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特别要考虑如何解决问题,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牵着学生走,而是事先想好用什么样方式或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这比课堂上现想要合适和有效的多。

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适时的总结、反思、沉淀是有效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新课程更强调教学反思,教后反思也是有效备课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备好课,上完课,这节课并没有结束,课后教师还需要静下心来反思。针对备课时的初衷与课堂的实施作一番回顾和比较,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策略是否得当、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足够的尊重、课堂生成处理是否妥当、问题设计是否有意义、情景创设是否到位等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再思考、再认识,并及时把感想、心得和调整策略等内容认真整理在备课本上。如何培养好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我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

在教育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言语去打动学生,把自己对人或事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以此使师生间产生心灵的共鸣。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善良和真诚爱心,才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地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给学生,与学生通过交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教师的语言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趣味,同时又要富有理性。这样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愿意接受,达到教育的目的。暖人话语,滋润心田。温暖的的话语,可以使学生深深感到教师真诚的关爱,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教师对学生还要有一种充满责任感和理智感的爱,这种爱就是严格要求,严而有度,更要严而有理。

有了有效的教学,还要有有效教师。我们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课堂教学的实验者,更要成为一个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而教师能够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由“经验教学”转向“反思教学”,是否能够由“经验教师”走向“反思教师”后“”反思性实践者“。教师只有成为”反思性实践者“,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才能不断开发和生成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实现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课案设计息息相关,在课前教师要反复推敲、斟酌教学设计与流程,过滤和压缩无效言语,增加学生练习与思考的时空,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做到:给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填充,给一段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安排,给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给一个困难——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使学生有时间、有空间将老师的思路方法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智慧的挑战、人格的熏陶和教与学关系的和谐。从而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所以说,只要我们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组织教学,数学课就再也不会给人以枯燥乏味的感觉,数学课就一定能低消耗高效能,学生就一定能学得轻松,学得牢固.对教学追求有效,已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只有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不断升华,才能使这一目标全面达成。让我们携手前进,让我们一路耕耘一路欢歌,共谱游仙教育的新篇章!

教学实践反思是教师以自己实际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教师在每一堂课结束后,要静下心来认真地进行自我反思,思考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断值得仔细咀嚼,哪些突出问题让你措手不及,哪些环节的掌握有待今后改进等等。

即使是颇有造诣、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所谓成功、完美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失误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总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或是说话不当,或是教学内容处理不妥,或是教学方法使用不当,或是习题难易不均,或是突发事件未机智应对等等。对这些情况教师要冷静思考,仔细分析,有序梳理,全面回顾,对其作深刻的反思、剖析和探究,使之成为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以利于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不断提高。

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往往给人以自然、和谐、舒服的感觉,每一位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闪光点。例如: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导入语;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重、难点创新的突破;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过渡语;对学生做出合理赞赏的评价语;课堂教学临时应变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育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受;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从“独奏”到“伴奏”的师生有序互动;某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等等,反思时详细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和推陈出新。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地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思维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该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思路、好方法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反思后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教育学家古德森说:“教学首先是一种道德和伦理的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担负着既教书又育人的责任,教师应以高尚的师德影响学生,以人格的魅力感染学生,以良好的修养熏陶学生,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强的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应反思如下内容:即学生在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教师是正确引导和耐心帮助,还是批评和讽刺挖苦?对差生是因材施教,热情鼓励还是冷眼相对,漠不关心?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教师是否拥有灵活的教学机智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平息事件而达到了育人的目的?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是否融入了“无言之教”之中?课后,教师要冷静思考和客观分析,因为,反思+实践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范式。

六、反思因材施教的举措。

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有些教师口头上喊因材施教,而在实际教学中又用一样的标准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同样多的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教师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向更高层次前进,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适当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最终达到优等生学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差等生跟得上的目标。教学反思可以使我们及时发现,及时调整。

通过教师的认真反思,教学的成败得失记录在册,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就可以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新的境界。

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主题是实现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的培训应聚焦有效教学的具体问题,结合相关案例,增强教师对有效教学的核心内涵和表现特征、有效教学必须遵循的特殊教学规律和原则以及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等问题的认识,通过学习、体验,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实施有效教学的具体行为,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培训工作的基本思路: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专题讲座的形式组织培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不泛谈理念;充分挖掘学习者资源,力求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引发每位参训者的思考,激发其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潜力,搭建其交流及后续研究的的平台,以此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使老师们的教学逐步走向高效。

各校承担二级培训的主管语文教学或任教语文学科的教务主任以及各年级组教研组长。

培训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通过余文森教授的通识专题讲座,帮助培训者提高对有效教学相关重要问题的认识,掌握相关理论及策略,提升理论水平。第二部分主要通过两个不同主题的微型讲座,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思考并实践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第三部分主要是组织各位参培者对该课程二级培训。

工作方案。

进行研讨与交流。

建立和谐、平等、信任的培训者和学习者的关系,以新课程所提倡的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展开培训工作,将老师们的自主学习研修、微型讲座以及教学实践相结合;创造平等对话的环境,让大家畅所欲言;提出实践中的热点问题,让不同的观点相互交锋;通过小组活动,增强学习者的自学意识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承担责任、分享经验的意识。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