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不要心太软范文(13篇)

时间:2023-11-26 18:36:14 作者:琉璃

优秀作文具有扎实的文采和准确的表达,能够让读者一目了然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启示和参考。

父母心得:不要随便逗孩子

小升初一年,孩子和家长的心理压力都逐渐增大。父母教育孩子时,容易因心里着急而采用不合理的方法,造成新的矛盾。相关老师建议,父母教育孩子,最好就事论事,忌翻孩子旧账。

“我早就告诉过你不要这样……”、“上次那件事儿,我就说过了,你就是不长记性……”类似这样的话,很多家长都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说过,这也是跟孩子翻旧账时常见的开场白。

小王最近的学习状态不太好,几次小测验的成绩都不理想。于是,妈妈开始唠叨:“以前成绩下滑就是因为周末总看篮球比赛,不学习造成的。平时提醒、督促你不听,现在怎么样,成绩下降了吧……”小王的妈妈一边抱怨他从小就不听大人话,一边又把小王以前犯下的种种过错数落一遍。妈妈这种翻旧账的习惯经常把小王弄得很苦恼。

相关老师认为,家长教育孩子应该就事论事。孩子犯错,如果家长在过去已经跟他们讲明道理了,就应该翻过这一页。就算孩子再犯类似错误,家长也要就事论事,而不要出现一个问题,就连根拔起翻旧账,把问题无限延伸。过去的'事已经成为过去,家长不要总是记着孩子以前不好的地方,这样会让孩子感觉在父母面前永远无法翻身。孩子正处在不断学习、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学会原谅孩子的过错,动辄翻旧账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会让孩子产生自己一无是处的错误认识。

父母要容忍孩子的缺点,努力帮助孩子改正错误,不断进步。家长尤其不要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就想当然把孩子的这次错误与以前的联系在一起,而要遇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家长还要不断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并给予孩子充分肯定,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信心。

父母千万不要溺爱孩子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漫画的“忠实画迷”。漫画中那些幽默的画面,总是能让我捧腹大笑,这是我十分喜欢看漫画的原因之一,还有就是漫画中蕴含的道理。今天,我看了《父与子》这幅漫画,使我深有所触。

漫画的画面是这样的:一天,小东阴着脸回到了家,坐在做作业的桌子面前,正准备做家庭作业。小东的爸爸满脸笑脸地走到小东面前,亲切的说:“宝贝儿子,今天,还要我帮你做作业吗?”小东满怀怨气地对爸爸说:“不敢让你做了,昨天你把‘一顿饭’写成了‘一吨饭’。害得老师骂我是大饭桶!”“对不起,对不起啊,儿子,老爸不是故意的。”爸爸十分抱歉的说,“要不这样吧,今天我帮你做作业,如果我写错了字,我请你吃肯德基,怎么样?”“这还差不多,你慢慢做,我先去踢足球了!”小东说完就走出了家门。爸爸拿起笔,开始做了起来……。

不会吧?这不是真的吧?我看了好几遍,都还是不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一切。

图中的爸爸太溺爱孩子了,连做作业的事也给“包”了。图中的爸爸教育方法出现了严重的偏差。这样持续下去,小东会变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使小东变成生活在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更别说做搏击长空的雄鹰了!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溺爱孩子的父母们也随处可见:有一次,我和妈妈一起上街,看见一位母亲带着一个年幼的小弟弟。一位卖冰糖葫芦的叔叔走了过去,小弟弟看见了冰糖葫芦,便叫妈妈买,一开口便要4根。我想这位妈妈一定不会给他买,没想到这位妈妈毫不犹豫买了4根冰糖葫芦。我妈妈看了对我说了两个字:溺爱。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父母对孩子不要心太软作文字

网络游戏作为一种现代娱乐项目,30多年来,一直受到孩子们乃至许多成年人的青眯,可见它的魅力。其实孩子玩玩网络游戏,无可厚非,毕竟通过玩游戏可以从中得到一些知识,也能锻炼孩子的思维和创造能力,不过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成瘾就有问题了。

沉迷网络游戏,最主要的伤害对象便是那些无知的孩子,他们每天每夜的泡在网吧里,尽情忘我疯狂地打游戏,弄得有家不回,有学不上,有的甚至导致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由此可见,沉迷网络游戏的人对这个社会的危害是多么的大。

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根据我的调查,我发现了都是那些喜欢玩游戏,能在网络游戏中得到认可的那些孩子。我把这些孩子分为4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小孩子在幼年的时候有被抛弃的经历,比如父母离异后,孩子被父母交给别人去带,这样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可能会迷上网络。这些孩子小的时候被迫接受了一个他不喜欢的人际环境,在大脑深处隐藏了许多负面的情绪,比如害怕、担心、恐惧、不安全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能力增强了,但是这些负面的情绪并没有从他的脑海中消失,他随时随地都会寻找支持、安全、爱等等,许多孩子虽然长大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依然找不到他一直渴望的那种东西。突然,有一天当他走进虚拟的网络世界,发现网络游戏能够满足他这些需求,便如饥似渴地从中索取,就算他知道这不正常也欲罢不能。

第二种情况,也有的父母管的太死,或者经常指责孩子、打骂孩子,在生活里还是没有自主权,这样的孩子也可能迷恋网游,在网络游戏里失败的时候没人批评,反而得到鼓励,成功了不仅得到称赞,而且还有奖励,还会升级升官等等。在这里,孩子的成就感会大大得到满足。想想,谁不希望说他好,谁不希望经常得到夸奖呢!

第三种情况,在住校的孩子,这种现象在三线城市或者农村孩子中学异常显著,农村的孩子过去接触这些新鲜东西比较小,上中学进城住校以后,一是能够更多的.接触网吧之类的场所,还有就是远离父母,缺少起码的约束。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那些成绩差的孩子。在学校里,成绩差的孩子往往得不到老师的重视,甚至经常挨批评,让孩子抬不起头来,可悲的是这些孩子回到家里,家长也会因为成绩不好,没有好脸色看。这些孩子的情绪,持续悲观低落,这群孩子一旦接触到网络,就会发现在那个虚拟的世界里,不仅可以不用学习,只要你能做好某一件事情,就可以有所成就。所以他们便会到网络里去寻找学校里找不到的那种成就感。

从上面四种情况来看,孩子们之所以迷恋玩游戏,因为他们在玩游戏世界里可以得到肯定和认可,可以满足自我价值。说白了,是因为游戏世界里可以满足孩子内心的渴望,可以补偿生活中缺失的部分东西,要想把孩子从游戏里拉出来,作为家长,恐怕要想办法让孩子在你那里也能尝到游戏里的那种爱和关心。

由此看来,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它不仅可以摧残人生,毁掉你的前途,而且还危及社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但是仔细一想,我们也可以看出,其实还是孩子们沉迷网络游戏,事情父母对她的疏忽和照顾不够而导致孩子沉迷网络游戏。这种伤害,是心灵上的一种伤害,也许后果会比那沉迷网络游戏所带来的伤害会更大,会让孩子们得到心理上的阴影,让他们抬不起头来做人,失去代生活的信心和态度,从而被这个社会淘汰。

因此,为孩子的父母,应该足够引起对孩子的关爱和关注。父母忙,必须要带他们的孩子负责,多陪陪他们,用心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的想法,这才是解决那些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的好办法。

真正迷恋网络游戏的话,家长就要用足够的爱心,加上足够的信心和决心,耐心允许孩子从网络游戏里面慢慢地走出来,也允许他们有时候有小小的反复。不过,只要孩子有所行动,家长就要鼓励和奖励,让孩子看到希望。

我想家长大概应该从这几方面做起:

第一,给孩子更多的关注,尤其是那些离异家庭的父母,要多跟孩子谈心,生活上多给一些关照,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第二,孩子找一些有意义,可以宣泄情绪的活动,比如运动、游泳和阅读等,让孩子在这些活动里感受到比网络游戏更精彩的世界,这些恐怕是孩子离开网游最健康的方式。

第三,创造孩子与人交往的机会,家长多和孩子一起活动,或者鼓励孩子多交朋友,这些朋友自然不能是网友。

在这里同时也要告诫父母,自己要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做个好榜样,让孩子看到你身上的正能量,他自己也会奋发图强,努力生活,对自己以后的人生负上责任。与此同时,家长一定要对孩子有信心,也要有持之以恒的心态,如此才会收到好的好效果。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应该好好爱护。

父母对孩子不要心太软作文字

孩子早晚都要脱离父母走向社会,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应把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让他们离开父母的庇护也能独立生活,能够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父母如果心太软,对孩子的事情包办过多,往往容易造就懦夫和懒汉。“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这样的教训数不胜数。只有放开手脚,让孩子自己在人生的海洋中去搏击,孩子才能经得住风浪,而不至于被淹没。不要帮孩子扛孩子的问题,走出替代的误区,这是现代父母必须具备的素质。

当孩子做不好事情或遇到困难时,父母应该做的是鼓励,而不是替代。可是有些父母往往不能明智地对待孩子,处心积虑,唯恐照顾不周;宁愿自己受苦,不愿孩子受累。一所学校对学生进行“在家是否做家务”的调查,竟然有2/3的学生回答“爸爸妈妈不让我们做,怕我们做不好”。很明显,我们的父母对孩子替代有余,鼓励不足,如此状态下的孩子不但四肢不勤,而且受不得任何挫折和困难。

美国一对年轻夫妻带着6岁的儿子在郊外骑车时,男孩的自行车陷到了泥地里,父母只说了句“闯过来”就径直走了。孩子实在骑不动,只好慢慢推过去。当孩子满头大汗地赶上父母时,父母夸赞儿子:“非常好!你像个男子汉!”

有这样一个新闻:学生小张考取了国内某名牌大学。可入学后,他不但无法换洗衣服,无法去食堂吃饭,更无法适应没有父母照顾的集体生活,无法在宿舍睡眠。入学不久,他就因为生活不能自理退学了。

美国父母看着孩子“受罪”却如此狠心,这在国内一些父母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但不可否认,对比国内一些父母的做法,造就小张这样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大学生,美国父母的做法确实值得所有中国家长进行回味和反思。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新世纪的教育宗旨,要求受教育者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还有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发展,等等。目的是要受教育者全面发展,既要学习掌握科学知识,又要学会做人;既要有扎实的文化理论功底,又要有多种能力和强健的体魄。21世纪对孩子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是发展的趋势。但能否顺利实施,实施效果如何,不在于孩子,而在于成年人,放到家庭教育中,就在于父母。如果父母不注意去读书,去学习,不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质,那么对孩子的素质教育将是一句空话。

对比一些其他国家的孩子,中国孩子的表现让人触目惊心。在1992年那次中日少年夏令营中,中国孩子的无组织、无纪律、眼高手低、以我为中心等毛病曾经引起众人的痛心和沉思。然而,生活中还是经常可以看到孩子类似的表现:每逢学校组织出游,恨不得把食品店都带上;上课忘带书本会理直气壮地埋怨“妈妈忘记了”;学校打扫卫生让家长去代劳;十几岁了从未洗过袜子和内衣是常事;学校门口已经是交通堵塞最严重的地方;大学生入学由父母帮忙办理入学注册,进行行李安置等;考取名牌大学的高分学生却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而退学……这究竟是为什么?就是因为中国的'父母心太软,帮孩子代劳的事情太多。对于孩子有求必应,照料周到,无微不至。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孩子的大事小事,一律代劳,甚至孩子完全可以自己做的事情,也舍不得让孩子去做。更有甚者,干脆告诉孩子,只要学习好,什么都可以不做,什么要求都会尽量满足。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离开父母后甚至无法打理自己的日常生活,更不用奢谈对社会做出什么贡献了。

俗话说:父母疼孩子没够。不管是哪一位父母,都是心甘情愿地为自己的孩子服务,从小时候的吃喝拉撒睡,到长大后的升学、就业、成家立业,无时无刻不在替他们操心费力。孩子小,有些事情自己做不了时,父母帮忙做倒也无可厚非,但是不分原则地替孩子扛起所有问题,包办所有事情,就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了。

因此,中国的父母也要心肠“硬”一些,让男孩早日长出独立的翅膀。每位父母在感叹“如今的孩子怎么了”的同时,也要反思一下。同时,还要捧起书本学习一些新的教育思想,改变一下头脑中旧有的教育观念。“养”孩子不单单是照顾孩子长大的意思,还要教会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孩子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如何与人相处,与自然和谐相处。

父母千万不要溺爱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微不至的,但是如果父母对孩子过于照顾,保护,倾注给孩子的爱抚程度很强,已超过一般限度,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形成了过分强烈的依赖关系,孩子很容易表现出依恋性强、骄纵、缺乏独立性等。不适应集体生活习惯和性格特征,从而导致幼儿入园困难。

所以父母应该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不要对孩子过分溺爱,让孩子在幼儿园感到不适应。在家中对待孩子始终把握一个度,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上的认识与习惯养成,为进入幼儿园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准备。

父母心得:不要随便逗孩子

本月买了《父母改变孩子改变》的书,这本书虽然不厚,但是谈论的问题却是沉甸甸的。

对自己的拷问――――下班的路是回家的路。这也是现在的现状,尤其是爸爸们,正处于事业上升期,为了工作,不停加班不停应酬,回到家不是孩子已经睡了,就是自己疲惫不堪哪里还顾得上陪伴孩子。所以“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我周围一般都妈妈陪伴孩子为主,加上本身北方男人那种根深蒂固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爸爸的角色能扮演好的有,但是不多。他们也说自己的童年中爸爸的印象比较淡,但为什么对自己孩子继续重复自己的历史呢?父亲在育儿角色中的缺少,导致孩子一般和妈妈、姥姥或者奶奶一起生活为主,在育儿过程中两代人的观念差异必然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这对母亲的要求更高了,如何协调好教育孩子和协调家庭成员关系,这大概本身就是一个课题。

对自己的提醒―――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这个观念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是上帝给我们的礼物,但他或多或少都缺少了一部分,就是他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书里还有句话对我来说印象深刻“你的孩子缺土”,说的也是有个孩子体弱多病,妈妈带他去看中医时,老中医说他孩子缺土。按照现在意思理解就是不接地气。我们就是这样,从小在家为主,很少玩土啊之类的东西,也很少去大自然中玩耍,因为害怕生病所以呆在家中,反而陷入有点风吹草动就生病的循环中。宁宁就想一朵温室里的花。

这大概就是看书的收获,书就像一面镜子,看到自己的言行,看到自己的不足;书就像一位学者,向我们娓娓道来为人处事之道。这本书还没完全读懂读透,需要时间去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我想这也是作者最大的心愿,也是读者最大的收获吧。

千万不要做教育孩子被动的父母

面试中,求职者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让面试者尽可能多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价值。因此,他们必须争取在面试过程中尽量多说一些,但是如何通过言谈得体地展现自己,却是大有学问,有些求职者为了加深面试者对自己的印象,在面试中夸夸其谈、东拉西扯,竭力要表现自己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好象招聘的岗位非他莫属,往往留给面试者“言过其实”、“过于自负”的印象。

反客为主。

一般情况下,应该由面试者主导整个面试的过程,并向求职者提出问题。但有些求职者却反客为主,不等面试者开口,就不断向面试者发问,特别是那些关于工资待遇等问题,诸如,“你们提供什么样的福利待遇”,“是不是有很多加班”等等,这样容易引起面试者的反感,认为你对工作以外的东西更为关心。其实,面试者通常是希望求职者,先不要问:“我们能为你干什么”是先告诉我们:“你能为我们干什么”。

纠缠不清。

经过一段时间的交谈后,面试者会明示或暗示求职者?今天就谈到这里吧,但是有些“拎不清”的求职者,继续缠着面试者问这问那。虽然面试者出于礼貌,一般会继续耐着性子解答这些问题,但其厌烦情绪会油然而生,对求职者先前的一些好的印象也会大打折扣。

目的不明。

一些求职者对应聘的公司或岗位不甚了解,对自身的定位也不清楚,但又非常希望得到一个“饭碗”,于是在面试中便问求职者,“你看我适合干什么”他们虽然摆出一副愿意听从安排的样子,似乎很有求职的诚意。但是,面试者常常倾向于认为,一个不知自己想干什么或能干什么的人,又怎么能指望他把工作干好。

家属陪同。

有一部分求职者,特别是一些刚踏入社会的青年学生,由家长或其他家属陪同到面试现场。更有甚者,有些家长越俎代庖,代求职的孩子填表、介绍情况、回答问题。他们惟恐孩子涉世不深,不能正确应对面试中的问题,而失去工作的机会。这就会使面试者怀疑,一个事事由别人包办的人,是不是有能力独立应付工作的压力。

孩子不要再辜负父母啦

父母,始终是父母。

——题记。

童年的学习时代,我们因为年龄,“稚嫩”“无知”这个词高挂在头上,放学了,回到家里,往常一样地打开电视机看动画片,妈妈走了过来,只听“啪嗒”一声,妈妈一气之下把电视关了,你跟妈妈犟了起来,不吃饭来威胁妈妈,你跟同学说你的妈妈好讨厌,连电视都不让看,真的好讨厌。孩子,妈妈其实是想让你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妈妈斗大的字不识几个,唯有你是她的希望,她的寄托。哪怕你能给她一丁点的慰籍,妈妈其实很容易满足。

初中了,社会日益的发展,“时尚”“潮流”这些词驻扎于每个人的心底,同学间的攀比心理日益加剧,看到同学穿一些漂亮,潮流的衣服,你让父母给你买,父母说:“孩子,只要你学习好,我们尽量满足你的需求”。一贯在学校拿着父母的钱显大气的你,带着父母来到了商场,看到一件中意的衣服,上前问价,“200块”那售货员一口价。平时很少买衣服的父母惊讶了,他们连50块钱的衣服都不曾穿过,200块买一件衣服真的是很不可思议,但是为了你,拿出了平时买菜还价的利嘴,与售货员展开了一场口舌战,身为初中生,高贵的你会觉得很没面子,跟父母说:“我不买了还不行吗,舍不得就是舍不得”气愤地大步甩开回家。父母最终还是帮你买了。孩子,家里一个月才能挣七八百块钱,还要吃饭,还要给你零花钱,还要买日用品,还要存钱供你上高中,上大学,为你盖楼房,取媳妇,哪一样不要钱,哪一样不是一大笔的数目,你一件衣服开支了家里一个月三分之一的收入,孩子,你忍心吗?每一分钱都是父母一把汗一把泪换来的,省吃俭用省下来的,而你为了一件中意的衣服,满足你攀比的虚荣心,炫耀你引以为豪而父母会心痛的衣物,炒作你在女生心目中的地位。你何以忍心。你怎么不站在你父母的角度深思下。

高中了,高中算是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不得不说也是未来的一个转折点,你很清楚。父母时刻不忘之用简单。

励志。

的语言对你的教诲。因为学习,要住校了,父母不在你的身边。网络的心开始泛滥了,一“网”情深的时代来了,网络的诱惑,同学疯狂地网游,而你,尽管生活不是很好,始终没有经得起网络的引诱,跟同学通宵了,被网络迷惑了,学习沉沦了,日益的沉迷于网络,钱不够用了,跟父母说:“我的生活费不够用”,父母心疼你给送来了,沉迷更深了,钱还是不够,再以欺骗的方式跟父母说:“学校要教补课费”。一次次的满足,你彻底误入歧途了。很快,你的钱还是不够用,实在没有理由了,在家里偷偷地拿父母的钱,跟同学、朋友借钱,甚至以冠冕堂皇的理由请假,甚至逃课,去满足那虚拟的升级游戏。孩子,网络是工具,不是玩具,这个时代会上网没有错,利用好了网络你可以享受网络所带来的快乐,得到许多受用的知识,反之你将玩物丧志。辜负了父母对你的一切期望,毁了你的一生最宝贵的时光。你想过没有你的父母,父母若有一天在一家网吧看到你身靠沙发,嘴里叼着一根连父亲从没抽过的名牌香烟,大腿架在二腿上,眼睛眨都不眨地直视着游戏中的角色,展现一副社会流氓的角色在父母面前,父母是什么感想,会叹息、会流泪、会绝望、会因为你的所做所为而失去斗志,自己含辛茹苦,辛苦养育十多年的亲生孩子,如今沦落到了如此田地,孩子,你这样已经将让父母的一切日夜操劳,辛苦奋斗的努力失去了任何意义。你想问为什么吗?因为你,才是他们奋斗的根本动力。没有你,他们可以简单的生活。

是的,每个父母都有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父母给与的一切虽然比不上那些出自豪门的家庭,当你抱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不是大款的时候,抱怨父母比不上别人家的父母的时候,孩子,你错了,父母还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强呢!父母人穷志不穷,因为没有文化,对于你,一个有学识的人来说,当今社会,没有文化在社会中要承受多大的压力,你是知道的,父母把希望寄托给了你,可是你又是怎么做的呢!一次次让父母失望,一次次给父母闯纰漏,孩子,父母的爱你懂了多少,那些曾经颓废的时光加起来可以陪父母走过多少天,父母的辛酸,你又懂了多少,父母在社会中低着头背着做人的原则去为你挣学费,你对父母说过一声:“爸,你辛苦了,妈,您辛苦了”了没。没有,因为什么?因为面子,因为羞涩。

“不辜负”这个词所能包含的太多了,古人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句话我们不用古人的解释,用现实的语句来说,父母与我们之间的代沟,年龄的差距、父母们曾经不寻常的经历导致父母赶不上我们的脚步,跟不上时代的节奏,父母们的思想,理论有时候是同我们很是排斥,作为子女的我们,“包容”“谦让”才是我们一个孝顺父母应该做的。步步相逼,与父母争执那所谓“你想要的结果”更不是一个有学识的所做出的举动,这里看来,其实包容、谦让也可以说是一种“不辜负”的体现。

我们都是孩子,在父母眼中,永远都是,有句话叫“大恩不言谢”父母所给予的一切,你不能简简单单的说声谢谢,尽管父母并不期望你能回报,但是你必须做到,不要把回报当作是一种法律上的约束,一种义务。抛开一切,你们有的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这是你一个为人子女为“善”“忠”“孝”的体现。这里看,一种无言的回报不能不说也是一种“不辜负”父母的体现。

电视上看到一些女孩子因为爱情失败而放弃了宝贵的生命,真的是令人很悲痛惋惜。所谓的感情,在这个时代不得不说很具有杀伤力,罪魁祸首大部分都是男生,这里,我只想对那些正在爱情路上失败的女孩子人说几句,如果你因为爱情失败而有了轻生的念头,因为那个男人不爱你了,你想用轻生的念头来让他看到这就是“你抛弃我的结果”。我告诉你,你错了,伤心绝望的人是你的父母,不是他。你忍心让你的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吗?你忍心让你的父母看到辛苦养育20多年,因为一场爱情而放弃生命的情景吗?是不是该深思下。这里特别强调“爱自己”更是一种“不辜负”父母的体现。

教育孩子父母不要以我为主

我认为,谦让是一种美德,但我更愿意在这句话之前设个前提:辨别谦让的需要,谦让才是美德。孟德斯鸠说过,美德本身需要限制。没有原则的谦让是一种懦弱,在竞争面前的谦让是一种逃避,在危险面前的谦让是一种退缩,在荣誉面前的谦让是对胜利的不尊重,一味地强调谦让行为而不辨别谦让的原因是一种不明智的行为。

所以,谦让更需要智慧,父母要帮助孩子辨别是否应该谦让,是否能够谦让。

亭亭妈妈。

父母指导特别重要。

首先我觉得要肯定地教育孩子:谦让是一种美德。否则我们的社会就会变成一个没有礼仪、没有道德的社会了。但是在教育孩子谦让的同时,要帮助孩子分析“谦让”、“竞争””和“维权”的.区别。

以前儿子有过一次乘公交车让位的经历,那天晚上我认真地夸奖了他,并为他解释谦让的含义:如果在实施谦让时是自愿的、让出来的东西是自己可以做主的,同时不会让自己感到伤害和难受,那就让;如果让出的“东西”不是自己的,“让”的行为也不是自愿的,且让出后心里不舒服,那就不要让。在以后的日子,儿子学着尝试很多次谦让和维权,事后我都会为他进行浅而易懂地分析,就这样,现在儿子已逐渐学会了谦让。

点评:在传统教育中,谦让和礼貌、尊老爱幼等内容一起,都作为一种美德教育传授给孩子。其实,即使在现今强调竞争的社会中,谦让仍然还是一种美德。重要的是,父母应如何智慧地教育和引导孩子,在谦逊、知礼的同时,还应有进取心和竞争力,以适应今后的社会生存。

千万不要做教育孩子被动的父母

这些都是溺爱孩子的行为,家长千万不要做!

1、轻易满足。

孩子想要多少零花钱就给多少、想要名牌就给买……总之就是有求必应。这样孩子就没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体会不到金钱来之不易,很容易形成铺张浪费、自私自利的性格。

2、注意力过度集中。

全家人都围着孩子一个人转,把孩子当宝一样供着,目光都集中在孩子身上,给孩子过隆重的生日、儿童节……这样孩子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感受,自私的性格。

3、害怕孩子哭闹。

父母从小迁就孩子,孩子不如意的时候就坐在地上哭闹不止,甚至不吃饭,不睡觉,不上学……溺爱孩子的父母没办法,只好哄骗、迁就、顺从。父母一再迁就孩子,只会让孩子越来越放肆,甚至忤逆等等。

4、当面袒护孩子。

自古以来都有严父慈母的说法,当孩子犯了错,父亲批评他的时候,母亲和爷爷奶奶都站出来替孩子说话求情,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侥幸心理,反正犯了错有人替我求情,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样不仅破坏了家庭的和谐,甚至会造成孩子性格的.扭曲。

5、不让孩子独立。

父母总是怕孩子受到伤害,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不让他独立做任何事情。甚至有的父母把孩子变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的性格缺陷。

6、过分操心,小题大做。

孩子摔倒了、磕着了、碰着了家长都很心疼,本来孩子受点伤可以不哭不闹的,但家长的表现让孩子有一种娇惯的优越感,渐渐地孩子就会养成懦弱的性格。

7、包办一切。

给孩子穿衣服、喂饭、穿鞋……十多岁了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等,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失去上进心,什么都不愿意做,养成好吃懒做的坏习惯。

end。

孩子早恋父母千万不要急着棒打鸳鸯

孩子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珍贵礼物,不可否认,每个孩子的诞生都会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完美,给一个家庭带来莫大的惊喜。而惊喜之余也有烦恼,其中孩子的吃饭问题就是一个最常遇到的烦恼,很多时候这也是最大的烦恼。

作为父母的我们对此都有深刻的体会,他们不是一边吃饭一边玩就是直接无故不吃饭,或者挑食严重,只吃零食等等,对于如此“不省心”的孩子,很多家长都会采用“威逼利诱”的方式来让他吃饭,或许这种方式在短期内,或偶尔也能起到一定效果,可是,这种方式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一、威逼利诱孩子吃饭的不利影响。

1、心理上产生负担。

逼迫孩子吃饭会让孩子在心理上产生不安全感,因为逼迫的过程难免会出现训斥、责骂、甚至是“武力伺候”的情况,这样每次都会让孩子处在紧张、恐慌的氛围中吃饭,从而让孩子对吃饭产生反感,把吃饭当成一种负担,严重影响良好进食习惯的养成。

2、引起消化不良。

逼迫孩子吃饭会造成消化不良,为了避免大人的训斥,孩子要在非常消极的情绪下,很不愉快的心情下吃饭,为了尽早结束吃饭这个过程,他们会“狼吞虎咽”般把饭菜吃完,在没有仔细咀嚼就咽下去了,他们把吃饭只是当做一个任务,根本无法体会吃饭也是一种享受,无法感受饭菜的可口。另外,在压抑的心境下吃饭,即便把饭菜吃下去了,可能食物也无法得到充分的消化,在营养的吸收上也就出现了障碍,久而久之,难免会造成消化不良,营养不足,最终影响了孩子的生长发育。

3、养成谈条件的坏习惯。

逼迫孩子吃饭有很多坏处,那利用奖励的方法诱导他吃饭行不行呢?比如好好吃饭,给买玩具,给买衣服,给其他好吃的等等,这实际上是很不可取的。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谈条件的坏习惯,把吃饭当成一种交易,当成一种得到某种东西的手段,每次吃饭都会跟你谈条件,谈妥了吃,谈不妥就不吃,最终把这个坏习惯扩展到其他方面,做什么事都要有条件才行,长此以往,对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二、如何解决孩子的吃饭问题。

对于有“吃饭问题”的孩子我们真的就无计可施了吗?非也。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来解决孩子的吃饭问题。

1、限制零食。

很多孩子不肯吃饭的原因是因为不饿,为什么不饿呢?因为零食吃多了。因此,快要吃饭的时候,千万不要让孩子吃零食。当然了,孩子没有不爱吃零食的,很多家长经不住孩子的软磨硬泡,就给孩子吃了。但是零食也是需要时间去消化的,这样,到了吃饭的时候,零食还没有消化完,当然就吃不下了。不过,完全不给孩子吃零食也是不现实的,可以在两餐之间,给孩子少吃一点,每次都控制好零食的时间和数量。情况应该会有所改观。

2、变着花样做菜。

有些家庭做菜总是一成不变,而孩子是有好奇心的。他们也许并不是因为挑食不肯吃,而是因为每天吃同样的食物,有些腻了。因此,家长们在做菜的时候应尽量变换点花样,让孩子有新鲜感。这样也能使孩子的吃饭问题得到改善。

3、把不喜欢吃的食物替换掉。

不只是孩子,就是大人,也不可能是任何食物都喜欢吃的。如果有一种食物营养特别丰富,而恰好就是孩子不喜欢吃的,也不要太强迫孩子,越强迫越有逆反心理。不如找其它具有类似营养的食物替代,反而能起到好的效果。

结语:孩子不好好吃饭是很多家庭的烦心事,家长都希望孩子能不挑食,多吃一些,摄取更多的营养。但是往往事与愿违,令家长们不得不采取“威逼利诱”的方式来对付孩子的吃饭问题。但是,这样只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其实可以换种方式,如做菜的时候多换花样,把不喜欢吃的食物替换成孩子爱吃的,还有就是要限制零食,不要让孩子因为吃多了零食而不愿意吃饭,这样会使导致营养失衡。

千万不要做教育孩子被动的父母

此刻二胎家庭越来越多,那么有很多关于二胎的问题就随之而来,其中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家长如何能做到“一碗水端平”做事情能不能做到不偏不倚。有很多父母都会说,都是自己的孩子怎样可能会偏心呢,都心疼。但是在有些时候,可能就是你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就会让大一些的孩子产生爸爸妈妈已经不再爱我的感觉。

二胎的到来使家里的老大本身就会产生一些危机感,感觉是不是有了比他更小的孩子的到来就会让自己在家里失宠。总看到会有新闻报道说,因为家里要了二胎所以老大因为不平衡而离家出走了。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我认为家里如果想要二胎的,必须先要跟家里已经有的孩子商量好,让孩子从心里上理解这个会新进入到自己生活的家人。

让孩子对新到来的家人产生期盼,让孩子从内心里产生职责感,家长在这方面的引导是十分的重要的.。新的宝宝到来以后,要尽量让大孩子帮忙照顾这个小宝宝,让两个孩子之间产生感情,自然而然的大孩子就会在心里理解这个比他小的宝宝,而且还会去爱护他。

家长要做到不要因为小宝宝小而去因为一些事情去责怪大孩子,那样会在孩子心里产生父母爱小宝宝不在爱我了,尤其是3岁以后的宝宝会有一个比较叛逆的阶段,就需要父母在关爱小宝宝的同时不要忽略了大孩子的心里成长。

千万不要做教育孩子被动的父母

那是年轻的我,为了做个称职的母亲,所熬过的一个个夜晚。

多么温馨宁静的夜啊!二十二年前的景象,依然让我回想、留恋。

多想再牵牵那稚嫩的小手,多想再摸摸那肉乎乎的小脚丫,可那个熟睡的婴儿已经长大,带着母亲的祝福,徜徉在世界的科学殿堂。

和儿子一起成长的时光,留给一个母亲的欣慰和幸福,足够我用一生珍藏!

伴随着孩子呱呱落地的声音,我成为了幸福的母亲。我一边充满爱怜地呵护着那个新生命,一边翻看着我能够搜集到的所有的育儿书籍。其实,那些书在孕期我就开始翻阅了,只是还没用到实践中。

不打无准备之仗,这是我一贯的作风。在做母亲上,我也是试图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且随着儿子的不断成长,我也在不断学习中提高自己。

现在科学育儿的书琳琅满目,但在二十年前,这方面的知识还未普及。当时,我几乎收集到了国内所能见到的所有幼儿教育书籍,有四五十本。《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我都认真研读,并在教育儿子中付诸实践。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值得庆幸的是,我曾经看过的那些书,都是些很权威很正规的教育学、心理学书籍,使我在教育儿子的最初时期没有被误导。受那些书的启发和指导,我从儿子出生的第一天就开始“教育”。这个教育是“人之为人”的大教育,是按照他的心理年龄、生理年龄,施以他可以接受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社会所需的健全的人为导向的。

我一直向那些准妈妈、新妈妈们建议,为了有效地节约时间,看一些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学的书,会有助于自己了解孩子的真实世界和真实所需,而不是按照我们的想当然,给孩子所谓的“教育”。那样有可能拔苗助长,有可能荒废孩子成长的时光,有可能错失教育孩子的良机。

每一个母亲都对孩子倾注了无尽的爱,都重视孩子的教育,但重视教育不等于懂得教育。孩子的成长是转瞬即逝的事,没有超前的眼光,没有科学的方法和观念,就难以承担孩子诞生和成长中衍生出的责任和义务。

我告诉自己,为人父母,应该懂得孩子那充满好奇的眼睛在期待什么,应该知道孩子的哭声和咿呀学语在暗示什么,应该明白孩子蹒跚的脚步在找寻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应该熟悉婴儿的感知与运动,知道婴幼儿的言语模式,了解早期儿童的信息加工能力,懂得青少年的情绪意志特点。

教育孩子从教育父母开始。科学会给我们答案和方法。

我的一个朋友跟我说,十几年前,当她把幼小的女儿捧在手中,以为仅凭她爱的心,她会成为称职的母亲。但是,十几年过去,她却在遗憾中发现,原来面对一个成长中的孩子,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爱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每一个做了母亲或父亲的人天生具备的,而是我们心怀温存的爱和责任,在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岁月中、在不断的学习中慢慢增长的。

我认同她的观点。

世界上的很多事情是无法重复的,比如养育子女,当你刚刚摸索出一些经验的时候,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因此我下决心不做被动的父母,在儿子生命的起点,给予他我所能给予的科学和无私的爱。

看书学习是辅助实践最直接、最科学的捷径。

什么样的喂养方式是强健孩子身体的最佳方式?什么样的教育是顺应孩子天性的教育?怎样让孩子更聪慧?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创造力?怎样为他创设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在他独立进入社会之前,父母应当为他做好哪些准备?……我试图在书中找到这些我一直寻求和探索的答案。

对儿子的教育,我是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二十年过去,我的儿子夏杨已经长大成人,那些他成长过程中我所做的细枝末节的东西,已经沉淀为一种教子理念,并成为我在英才学院里教育其他孩子的理念。

面对每一个新生命,我们做父母的责任重大。为了给孩子打下最正确的底稿,让我们来做有准备的父母吧!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