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人教版教学教案设计(汇总14篇)

时间:2023-12-17 17:12:18 作者:翰墨

六年级教案是一份详细而系统的教学设计,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学习。通过阅读这些六年级教案范文,教师可以了解到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下的教学设计和组织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教学设计

--滨西一小 吴小彬。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文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遣将、计策、眺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赤壁之战的过程领悟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原因。

2.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时数:

2课时。

四.教学准备:

cai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课文5----11自然段,总结全文。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4自然段,知道了曹操的军队和周瑜的军队在两岸对峙,战争已经不可避免,我们先来复习这篇课文的生字词。

cai出示课文词语,开火车读。

二.新授:

学习5-----9自然段:

1.这是双方当时的基本情况,(出示cai),“东吴”3万人,而曹操号称80万人,但战争结果怎样呢?弱小的东吴战胜了强大无比的北魏,东吴军队究竟怎样战胜北魏军队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2.快速找出周瑜获胜的办法,找到了吗,一起说。(火攻)。

板书:火攻。

3.那现在我们来看课文,分析周瑜火攻的计策是怎样一步一步实施的?

4.出示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思考a.火攻分为哪几步实施,每一步主要做了什么?

(2)找出描写东南风的句子,分析东南风和火攻有什么帮助?

自读提示:a.轻声自读找到的段落。(读)。

b.画下你认为能解决问题的词句。(画)。

c.细读词句,说说你从中懂得了什么。(议)。

“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这句鸡蛋指的是什么?(东吴的军队)石头指的是什么?(曹军)那周瑜3万人的军队跟曹操80万人的军队硬碰就叫“自不量力”。明白了自不量力的意思了吗?(实力强的跟实力弱的硬碰)。

相机板书:写信假降,靠近曹军,火攻曹营,追杀曹军。

5.cai出示东南风的句子。

这一天,东南风很急,江面上波浪滔天。

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帆,趁着东南风向北岸驶来。

不错,趁着东南风来的正是黄盖的船,一共二十条,都用幔子遮着,里面不是兵士,也不是粮食,而是芦苇,上面铺着火硝、硫磺。

黄盖的船离曹操的船队不到二里了,黄盖叫兵士把二十船芦苇一齐点着,大家上了小船,解了缆绳,让这二十条火船趁着东南风冲进曹操的船队。

6.小结:东南风对火攻战术帮助很大(船速快,火势大,蔓延快)。

东吴他们利用了东南风这种有利的条件,又避免了硬碰这种不利的条件,叫扬长避短。

板书:利用天时地利   扬长避短。

7.这次火攻能取得成功,除了周瑜、黄盖聪明,能随机应变之外,还有一个人也起了很大作用。

请看这些句子:  a.曹操接到黄盖的信,欢喜得不得了。

b.曹操笑着说:“黄盖没有失信,果然来投降了。”

c .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了,高兴还来不及,哪儿想到防备。

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曹操这人怎么样?(轻敌)。

朗读训练,读出曹操轻敌的语气(同桌互读,个别指名读,齐读)。

学习10,11自然段。

1.师:曹操这一仗输得太惨了,我们来看当时的场面(视频)。

2.刚才我们看的内容可以在文章哪些自然段找到(10,11)。

3.课文怎样形容曹军落败的场面,请同学自由朗读10,11自然段,画出有关词语(丢盔弃甲,无心应战)。

4.除了课文的这些词语外,你还想到其他什么词语(狼狈而逃,落荒而逃,抱头鼠窜,残兵败将,哭爹喊娘,狼狈不堪,惊慌失措)。

5.我们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一边把10,11自然段读一读,读出狼狈的语气。(个别读,范读,齐读)。

三.总结:

(手指板书)周瑜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又加上有黄盖的计策,扬长避短,使这样一次力量对比极大的战事,以少胜多,东吴取得了胜利。

板书:以少胜多。

四.拓展竞赛:

老师知道有不少同学都喜欢《三国演义》这部名著,下面请同学们以课文为内容,运用这些关联词语,说说你对赤壁之战的认识。

因为所以                     之所以是因为。

如果就                       即使也。

不但而且                     虽然但是。

尽管也                       非不可。

不是而是。

师举例:东吴虽然弱小,但是面对强大的敌军,它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动脑筋,想办法,看准对手的弱点,狠狠地打,使战斗取得了胜利。

附板书:

17.赤壁之战。

写信假降。

靠近曹军        知己知彼。

以少胜多  (火攻)        火攻曹营        扬长避短。

追杀曹军       利用。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词语铺垫导入,揭示新课。

1、词语铺垫。

丑陋   渺小  鸿毛   卑微   唾弃   灭亡。

美丽   伟大  泰山   崇高   爱戴   永生。

2、本单元我们已学过关于鲁迅的哪些文章?你了解到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生简单汇报。

3、揭示课题,板书,齐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纪念鲁迅的文章,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写的经典诗篇《有的人》)。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指三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正确。

2、根据朗读表现,简单评价。及时指导字音,呵在诗中读啊的音。呵平时读---笑呵呵,还可以读-----呵斥,呵在这应该读第---四声。试着读好这一句。

四、对比品读,理解内容,体验情感。

1、可是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明显的节奏,更表现在它独特的写法上。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生默读体会)。

2、生汇报发现:对比的写法,读出相应诗句。再读读,还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每小节中还有对比,2、3、4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5、6、7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其实这两部分内容之间又是一一对照的。)。

3、根据学生汇报的适时出示插图和文字,图文对照,男女生对比朗读。

4、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这“有的人”指的就是哪两类人?引读第一小节,这两类人你能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吗?(虽生犹死,虽死犹生);对这两类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生汇报出几种态度:批判,赞扬,热爱。你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呢?充分激发学生情感。

对待不同的人,势必会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语气。请同学们两两对读,一人一句,让我从你们的表情中看看谁最能读出臧克家的心声。

5、师生对读,烘托诗情。

小结:同学们读得真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我们更--爱戴、敬仰、怀念…….损害人民利益的人我们更--痛恨,蔑视,憎恶。。。。。。

五、研读品悟,升华情感。

1.看课文题目,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齐读),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你发现了吗?诗中却没有提到鲁迅的名字。诗人该不会忘了吧?你一定能从文中找到鲁迅的影子。学生读诗找诗句。

2、汇报读诗句。结合所学课文简单谈谈你的理解。

4、让我们把深深的敬仰献给那些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人。齐读描写鲁迅的诗句。

六、课堂小结,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打算做个怎一个什么样的人?

3、总结:读两句诗,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用到学习,工作生活中。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两节小诗,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3、根据本单元小课题研究情况,办一期手抄报:“走近鲁迅”。

20《有的人》。

虽死犹生   骑   人民恨。

对比。

虽生犹死   俯   人民爱。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会写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导入新课。

师:的确,林清玄的散文总是让人在平凡的小事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章。(板书:桃花心木)。

课件出示桃花心木的有关图片及资料,让学生了解桃花心木。(桃花心木常绿乔木。树皮淡红色。鳞片状剥落。羽状复叶,小叶4-6对,卵形或卵状披针形,两侧不等。春夏开花,圆锥花序,花白色。蒴果大,卵形,木质,五瓣裂。原产南美洲,中国南部有栽培。木材色泽美丽,能抗虫蚀,适于制作车船、家具等,为世界名贵木材之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把不懂的生字词用彩笔给画出来;

3、在课堂上交流自学的成果,老师适时反馈意见;

出示课件的生字词练习,检查和巩固自学成果。

萎(  ) 秧(  )番(  ) 锻(  ) 勃(  )雅(  )。

委(  ) 殃(  )翻(  ) 段(  ) 脖(  )难(  )。

三、再读课文。

1、理清文章的整体脉络,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交流解答,老师适时引导、点拔;

3、赏析美词佳句,边读边画,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并有感情的读一读。

四、感悟种树人奇怪做法。

1.提出问题:种树人的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请大家默读课文3-11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有关句子,并在句子旁边简单写一写自己的感悟。

2.学生读出句子,其间教师引导说出怪在哪,理解“莫名其妙”,然后指导读出抓住“有时”等读出“奇怪、疑问”的感觉。

板书设计:

3、桃花心木。

秧   萎   番   锻   雅   勃。

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桃花心木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引导学生观察一次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技能:引导学生紧扣文题,把自己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完整。

能力: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内容写具体,情节写生动。

情意:能主动修改自己的习作,逐步养成多读多改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把实验最精彩,最动情的地方写具体。

对策:做一个实验,把实验的过程写具体。

课前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习作准备。

在本次习作前,老师已布置学生一项活动: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就自己比较喜欢的领域设计一些小实验做一做,并做好条文式的记录;或者把科学课上做过的有趣的实验简要记录下来。

二、引入习作话题。

1、最近我们都做过些什么小实验呢?今天我们再来回忆一下这些实验的内容和过程。

二、口头交流习作内容。

1、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1、实验的名称,需要的材料。2、实验的过程:

2、实验小组推荐代表进行大组交流。

三、学生写习作提纲。

1、按照实验的顺序把实验过程有条理地写出来。

2、把文章的主体部分比较详细地写出来。

四、交流习作提纲,完成习作。

1、实验小组内交流。

2、大组交流文章主体部分内容,师生评议,补充。

3、学生习作。

五、交流教师的“下水文”。

有趣的实验。

我将信将疑地开始做起来。首先,我找来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子和一张长方形的白色纸,来到厨房,在杯子里注满自来水,然后小心翼翼地把那张纸盖了上去,然后,用手轻轻地盖住杯口一会儿,把杯子倒了过来,倒数一、二、三、四、五,把手放开,嗨!神了,纸头真的把水托住了,这怎么可能?小小的一张纸怎么可能托住一杯水呢?我又试了几遍,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真理。

为了炫耀我的实验的成功,也为了我的实验成功的把握率高一点,我决定用半杯水在爸爸,妈妈面前表演一下我的魔术。

为了把气氛搞得富有神秘感,我学着魔术师的样子,放了音乐,还拿了根筷子作为魔术棒,把杯子倒过来让他们看清楚,把白纸放到他们眼前让他们看清楚,然后倒入半杯水,把纸盖上去,按刚才的顺序用手轻轻按压,倒过来,为了提高魔术的惊险性,我把杯子放在头顶上,数一二三,放手!顿时,我傻眼了,我成了一只落汤鸡,我呆住了。爸爸,妈妈捧着肚子笑得喘不过气来。

妈妈说:快快换衣服。爸爸说:快快上查一查。

原来:一张纸是顶不住一杯水的,而真正起到神奇力量的是大气压,当水杯灌满水盖上纸后,杯中的大气压就低于杯外的大气压,杯外的大气压就压住了纸,水就流不出来了。半杯水比一杯水轻,但是,半杯水,还有半杯是空气,大气压就帮不上忙了,于是,水就流出来了。

通过这次实验,我懂得了两个道理:

一是,有关大气压的问题,大气压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为人类创造着魔力,比如:用吸管喝饮料,中医火罐疗法,输液等等。

二是:更让我懂得了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凭空想象,要有根据,要善于观察事物,善于研究,从而发现问题。

1、教师朗读“下水文”。

2、学生评议老师的“下水文”。给老师打分,并说出打分的理由。(对照要求)。

3、学生就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

4、师生交流“下水文”的成败,提出修改建议。

六、习作评议和修改。

1、根据刚才对老师习作的和补充,修改各自的习作。

思考一下:着重从哪些方面来修改?

2、学生自己修改习作。

3、学生自由选择交流和帮助批改的对象。

板书设计:

作业4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有条理地记叙。

最精彩或最关键的部位写具体、写生动。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

色的艺术形式。

教学重点:

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搜集关于藏戏的图片、音乐集文字资料;搜集感兴趣的其他剧种的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个性化修改。

一、导入。

昨天已经让大家对戏曲进行了相关的了解,今天在开课前老师就想请大家来听听戏,看看大家能分辨出是什么戏吗。(川剧、豫剧、越剧、京剧、黄梅戏)。

其实,还有一种戏,它比京剧还早400多年,被称为藏族文化的“活化石”,它叫“藏戏”( 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介绍: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钹伴奏;复杂到每个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就让我们近距离的来接触这神奇的剧种--藏戏。(板书课题)。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

1.细心的同学发现,这篇课文带星号,我们知道阅读课文要抓住什么?(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

2.我们要抓住其中的哪两个词来学习这一课?(形成和特色)。

3.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段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4-7段讲的是藏戏的形成,8-20段讲的是藏戏的艺术特色)。

三、自主研读4-7段,感受藏戏形成的神奇。

1.咱们还是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每场藏戏开演前,雄谢巴都会先从戏神讲起;今天这出《藏戏》,当然少不了“雄谢巴”。谁来担当“雄谢巴”向观众们来介绍藏戏的形成。

那时候(关键词),雅鲁藏布江上没有桥梁,很多船只被掀翻在江流中,百姓也不能过江。年轻时唐东杰布发誓:要为百姓架桥。

于是(关键词),唐东杰布在山南琼结结识了七位能歌善舞的姑娘,组成了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用歌舞说唱的形式,表演宗教故事、历史传说等,换来人们的善心和造桥的钱财。

就这样(关键词), 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他成为藏戏的戏神。

其实,这三个词就是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这个传奇故事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表达,如唐东杰布为民造福的美好心愿,七位姑娘的义举,…… )。

3.把你的感受带入文中,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4.这个传奇的故事深深扎根在藏民的心中,唐东杰布不愧被誉为藏戏的开山鼻祖,时至今日,在每一个藏戏剧团,都会供奉有他的画像,接受着一代代艺人的膜拜,也让我们顿生出几分神圣和肃穆感。下面就让我们融入这藏戏之中,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自主研读8-20段,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1.请大家读读1-3和8-20,说说发现了什么?(总分)。

2.通过1-3自然段,总结出藏戏的特色。

找出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3.藏戏除了“演出时间长”和“没有舞台”外,最大特点就是面具了。(面具图片)。

看着七彩斑斓、风格迥异的面具时,请大家多读几遍课文:

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的,白色代表纯洁;

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

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柔顺;

**的面具是黄色的,黄色代表吉祥;

……。

(1)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来写面具的?(排比)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手法?(一目了然,个性鲜明)。

(2)通过这几段你了解到了什么?

了解藏戏的面具,我们可以感受到藏族人民的智慧,感受到藏戏的独特魅力。现在老师就让大家看一段藏戏,看完后说说自己的感觉。

4.看,作为观众的我们乐在其中,根本不在乎这出戏是否有舞台。请大家来完成一道填空题:

(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5.填完词后,你们有没特别的感受?

6.对照开头,体会写法。评评这样开头的好处。

7.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1)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自然段。

(2)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和18自然段。

(3)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20自然段。

8.总结: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雨洗礼之后,时至今日,犹如一朵盛开在西藏高原上的雪莲花,深深地扎根在西藏人民的心灵深处。藏族人民通过它歌颂生活的真、善、美,鞭笞现实中的假、恶、丑。可以说,她是藏族群众衡量生活的一把尺度,是高原儿女创造的一个艺术奇珍。(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话)。

四、补充资料,更多的了解藏戏(机动,看时间而定)。

五、课堂五分钟练习:写写学完藏戏后的收获。

作业布置。

模仿本课的写法,写一写其它剧种的形成及特色。

板书设计。

藏戏。

怎样形成:唐东杰布。

独特魅力:面具。

( 人物不同面具不同  运用象征、夸张)。

背景  剧情   固定程式。

唱腔、动作丰富多彩,不一而足一出戏演三五天。

教后反思。

[藏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

读读写写:

读读记记:

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恶作剧、奇妙无比、不拘一格、年过花甲。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张维屏)。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

读读写写:

读读记记: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她,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巴金)。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教学设计

1、结合搜集查阅的资料和对两首咏梅词的比照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及思想感情,丰富语文积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梅花的高贵品质中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染熏陶。能够创造性地处理使用搜集的材料,并能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

二、教材分析:

梅花是我国历代诗人所爱吟诵的物象,她具有色、香、姿、韵的外形美和内质美,一向被视为坚贞高洁和顽强不屈的象征。特别是一些品格正直的诗词作家,往往借梅花以抒发内心未申之志,喻节操之高洁,表达不与浊世同流合污之骨气。但古代诗人的咏梅诗,往往在傲骨厌俗中,也难免带有孤芳自赏甚至是顾影自怜的气质,感情天地和精神境界毕竟不够广阔。毛泽东同志作为伟大领袖,他高瞻远瞩,洞察世界风云变幻,托物言志于日理万机之中。他也喜欢以梅喻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精神。全词以昂扬饱满的情绪,乐观向上的精神,豪放粗犷的风格,描绘了“梅”独特的性格,超凡脱俗的气质,充分表现出乐观主义精神和必胜信念。作品语言通俗,耐人寻味,画面感强。

三、学情分析:

赞颂梅花的诗,学生已学过多首,而赞美梅花的词,尚未学过。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水平和文学积累,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特殊身份,对学生构成了一定的吸引。教学这首词时,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词的内容,体会作者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本文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为同题作品。毛主席在创作本词时就曾提到“反其意而用之”,所以两词在风格上对比鲜明,这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了契机。另外《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出于以上的考虑,我认为:将两词对照起来,引导学生自读研讨,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人教大纲版六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能力:

1.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根据每个人课下搜集资料,创造机会充分练说。

2.培养学生换位想象的能力。

知识: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实际,充分朗读课文,知道文中颜色各指什么?

3.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仿说《寻找冬天》。

情感态度:

通过讨论秋天到底是什么颜色的,感受秋天景色的美丽。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仿说《寻找冬天》。

2.结合实际,充分朗读课文,知道文中颜色各指什么?

3.通过讨论秋天到底是什么颜色的,感受秋天景色的美丽。

教学难点:

1.通过讨论秋天到底是什么颜色的,感受秋天景色的美丽。

2、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仿说《寻找冬天》。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现在正是初冬的季节,秋姑娘刚刚才和我们说再见你们还记得秋姑娘都给我们送来了那些礼物吗?赶快回忆回忆,因为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与秋天有关的文章。(出示课题:寻找秋天),齐读课题。“寻找”是什么意思呀?希望这节课通过我们的成功合作,能够把秋姑娘曾经送给我们的礼物一一寻找到。

二、新授课。

(一)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充分练说。

1、看图说一说秋姑娘给你带来了什么礼物?

师:同学们老师找到了秋姑娘送给我的礼物,你们快看(出示:

金色的稻田图)!秋姑娘给我带来(金色)的(稻田)。

你也把自己寻找到的礼物跟你的朋友说一说。

2、小组讨论。

刚才老师看大家讨论的特别好,谁愿意把你刚才说的跟大家说说?

3、指名说一说。

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他小伙伴都寻找到哪些秋姑娘送的礼物呢?

他们找到得跟你们的一样不一样呀?请同学们赶快打开书看看。

(二)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1、范读课文。

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想课文中还有谁在哪里寻找秋天?

(生1:有王老师、小文、小方和小力到野外去寻找秋姑娘给他们带来的秋天的礼物。)。

问:“野外”是什么意思?

问:课文中小朋友寻找到了秋姑娘送的哪些礼物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出示图片)原来他们也寻找到了那么多秋姑娘送的礼物,我想他们跟我们一样也特别喜欢秋天,你能不能试着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出示板书)。

2、练习朗读。

(1)那么赶快跟你的小伙伴练一练。

(2)谁想给大家读一读。

(3)你们读得真好,老师也想读一读行吗?

(4)还有这么多同学都想要读,那咱们就一起读好吗?

(5)你们读得这么好,我想考考谁的记忆力最好。把书扣上。

谁能连贯的把他们的话说一说。

(6)合作朗读,师读第一句,大家读小朋友说的话和最后一句。

3、积累词语。

4、换位想象。

师:秋天的景色太美了,你们看这么美的景色还吸引谁呀?

(大雁)快想一想它们会说些什么呀?

5、一分钟休息,猜谜语。

全班玩猜谜语的游戏,你们也像小文、小方、小力一样用说说“秋天是的”,请你的朋友猜猜秋姑娘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礼物。

(三)仿照原文,口头作文《寻找冬天》。

要求仿照《寻找秋天》这篇课文来说一说。说得好的我们要推荐到学校的小广播站请他给全校同学说一说。我们看看到下期的“广播时能听到我们一1班哪位学生的声音。

(1)先给你们一点时间,闭上眼睛好好想一想冬天的景色。

(2)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冬天的图片。

(3)把你想到的,看到的和你的同桌先说一说。

(4)全班交流。

下节课我们选出班里说的最好的同学到小广播站去广播。

三、总结。

感谢同学们与我的合作,正是因为我们的合作才发现了五彩缤纷的秋天,而且发现了冬天的美丽之处。老师特别希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能够合作得更好,去发现更多更美丽的事物。

板书设计:

寻找秋天。

小文蓝色。

小方黄色。

小力红色。

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荔枝》一文以荔枝为线索贯穿全文,赞扬了母亲的伟大,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念念不忘母亲的恩情。本文描写十分细腻感人,如写母亲洗沙果的事时,一方面写出了母亲勤俭朴实、节约持家的优秀品质,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母亲对儿子无比关爱的品质,字里行间包含着对母亲的赞美、热爱与怀念之情。再如母亲第一次吃荔枝时,课文细致地描写了她的动作,从中可以体会到母亲对荔枝的喜爱,还可以体会到母亲看到荔枝,就犹如看到了儿子的一片孝心,心里特别的高兴。再如,课文写母亲利用上茶的机会端走沙果的事情,体会到母亲时时处处为儿子着想,尽管那盘荔枝是她自己买的,她把它就势端走了,自然地消除了儿子的尴尬,维护了儿子的自尊心。还体会到了母亲的机智。在课文中,这样描写细致的地方有很多,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细微处,抓住一些重点词句与段落让学生读读想想,读读悟悟,深刻地领会文章中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10个生字,认识“荔、棠、疤”等生字。能准确读写下列词语:“工资、安慰、筋脉、剥开、妥帖、慰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体会母亲的慈爱及作者思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歌颂母亲的名言和诗歌。

2、教师准备文中插图。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1、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2、课文中重点所写的是荔枝的形、色、味吗?

3、让我们认真读课文,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自学课文。

1、练习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课文围绕荔枝写了哪几件事?选一件说说你的体会。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你感受最深的那件事。

4、提出认真思考后仍不能理解的问题。

三、交流自学。

1、用按自然段轮读的形式,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2、交流第二题,让小组成员结合具体事例充分说出自己的感受。

3、小组讨论哪件事最感人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讨论解决不懂的问题。

四、全班交流讨论。

1、各小组同学商量一下,看你们对哪个问题解决得最好,就向大家汇报。

2、小组选派代表交流汇报。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荔枝》,教师板书课题。

2、本课以荔枝为题,是否主要在写荔枝,那它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物思人,托物寄情。从荔枝想起吃荔枝一件小事,体现了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3、结合第一单元习作命题谈谈命题的方法。

二、选举典型,全班读悟。

1、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同一个句子每个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读,那就会有不同的体会。(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2、出示句子。

母亲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

学生读句,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母亲是第一次吃荔枝,她非常喜欢荔枝)。

(这样细致的动作描写,可以体会到荔枝在母亲的眼里是格外的珍贵,她像对待一个小生命一样认真细致地剥开,仔仔细细地欣赏,像个孩子一样高兴,也可以说体会到了母亲对荔枝的一种无比的喜爱,母亲仿佛看到了儿子的一片孝心,心里面是特别的高兴。)。

三、自选内容,全班交流品读。

站在荔枝摊前,脚挪不动步。

(表现出作者对年近70岁的老母亲的拳拳孝心)。

每个沙果都显得晶光透亮,沾着晶莹的水珠,果皮上红的纹络显得格外清晰。

(母亲买处理的沙果一事,可以看出生活的困苦和母亲的勤俭。)。

(这样的细节描写可以让我们体会到老母亲为了让儿子吃上水果,只能去买处理水果,而后又认真地细致地付出极大的耐心和劳苦,才将那些劣质的、别人不愿吃的沙果变得如此漂亮。)。

母亲端上茶来,笑吟吟顺手把沙果端走,那般不经意,然后回过头来对客人说:“快尝尝荔枝吧!”说得那般自然、妥帖。

(母亲利用上茶端下沙果一事,可以体会到母亲处处为儿子着想,尽管那盘沙果是她买的,她就势端了下去,留给儿子买的荔枝,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儿子的尴尬,维护了儿子的自尊心。这儿也可以体会到了母亲的机智。)。

母亲去世很久,我才知道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了她心爱的太馋嘴的小孙子吃了。

(母亲临终前未能吃上荔枝一事,可以体会到母亲把舍不得吃的、最爱吃的荔枝都给了儿子和孙子,那种殷殷的舔犊深情。)。

(还可以体会到作者因母亲临终前不能吃上荔枝,而产生的深深的遗憾和无法弥补的痛楚。)。

(也可以说是因小孙子的年幼无知,给父亲留下了终生的遗憾。)。

四、随文小练笔。

1、根据课文结尾“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体会作者饱满的情感,在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几句作者没有说出的话。

(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而我慈爱的母亲却再也看不到、尝不到荔枝了。我真希望在另一个世界里,也有鲜嫩的荔枝,让母亲好好地享受一番。)。

2、学生交流小练笔。

五、语言积累,布置作业。

1、把你最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摘抄喜欢的词句。

板书设计:

6、荔枝。

借物思人。

母亲-----------------------------“我”

托物寄情。

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六年级语文《穷人》教学设计

1、在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中感受西蒙、桑娜一家的贫穷,体会桑娜的善良及忐忑不安的原因,体会渔夫的善良和坚强。

2、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激发学生对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德的向往之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学生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感受渔夫和桑娜的善良。

从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句子中有更深刻的感悟。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跳水》这篇课文,还记得它的作者是谁吗?

2、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列夫·托尔斯泰照片),这就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不朽的名作。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穷人》。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2、谁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同学们,这篇课文情节曲折,感人至深,下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

4、谁能说一说你提出了哪些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

5、大家不仅能够根据课文的重点词句和主要内容提问,而且多数同学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老师把同学们的问题归纳整理,做为我们一会儿深入学习课文的要求。想知道我们的学习要求是什么吗?请同学们看屏幕(大屏幕出示学习要求),谁来读读学习要求?(学习要求:结合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谈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2、桑娜把孩子抱回来后,心里为什么忐忑不安?

3、渔夫身上的担子那么重,为什么还要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动笔到书中画一画有关句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四、汇报交流。

(一)、汇报交流第一个问题。

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体会桑娜对两个孩子的关心和对邻居西蒙的同情。

3、指导学生朗读以下段落:

(2)师:此时,我们感受到了桑娜的身上有一种伟大的力量,那就是善良的力量,那就是爱的力量,此时桑娜除了抱回两个孩子外,她没有别的选择。教师范读这句话: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师:让我们再来感受桑娜的善良,谁来读这句话?(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4、指导学生朗读以下段落:

“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桑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

教师范读,再指名读。

(二)、汇报交流第二个问题。

2、引导学生体会桑娜矛盾、忧虑、担心的复杂心情。在学生汇报过程中,引导学生弄清下列问题。

(1)多了这两个孩子后,桑娜家的生活状况会怎样呢?

(2)桑娜都爱谁?

教师小结并板书:生活的贫穷是桑娜忐忑不安的重要原因。(边说边板书)桑娜现在的生活就很穷,收养了两个孩子后生活会更穷。

(3)自由读这段话(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从桑娜矛盾的内心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她收养两个孩子的愿望的强烈,决心的坚定。

3、指导朗读:师:虽然桑娜的愿望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生活的贫穷让桑娜矛盾重重,忐忑不安。怎样才能读出桑娜不安的心理呢?谁来读这段话?(9—11自然段)。

请同学们评一评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老师也想读读这段话,行吗?师范读。

此时的桑娜多难啊!如果是老师我会溜泪的?谁再来读这段话?(配乐读)。

这段话中的省略号可能省略了桑娜的一些想法,让我们来试着补充一下。

(三)、汇报交流第三个问题。

2、引导学生体会渔夫的善良、坚强。相机引导学生弄懂下列问题:

(1)、你认为渔夫对邻居的事应该负责任吗?

(2)、“熬”还可以换成哪个词?你认为用哪个词最好?

(3)、在困难面前,渔夫是多么坚强,下面就请同学们听着风声、海浪声想象一下,在这个死里逃生的夜晚,渔夫是怎样与风浪搏斗的?(播放风浪声)。

(4)、为了抚养西蒙的孩子,桑娜和渔夫在今后的日子里会怎样熬下去呢?

教师小结并板书:透过这个“熬”字,我们不难体会到渔夫和桑娜的身上有着一种“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3、指导朗读。渔夫虽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他的话语是那么朴实、那么感人。让我们来读读渔夫的话。(大屏幕出示句子: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如果是你,你能熬过去吗?这就是渔夫的善良带给我们的深深的震撼。让我们再来读这段话,从渔夫的身上汲取更多的力量。(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4、指导分角色朗读。我们刚才学得只是课文的高潮部分,怎样才能读好12——27自然段渔夫和桑娜的对话呢?下面我们分角色来读,让我们体会桑娜和渔夫共有的善良。谁读桑娜的话?谁读渔夫的话?谁读旁白部分?(配乐分角色读。)。

评一评他们读得怎么样?

你认为你现在最能读好谁的哪句话呢?谁来试试?

五、拓展升华。

1、请同学们看图,当西蒙拉开帐子后,他和渔夫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呢?

2、同学们,这是一幅多么感人的图画,现在让我们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吧!

老师起的名字是:爱心无价,真情永存。

3、课文以穷人为题,你认为穷人穷吗?

语文六年级教学设计

1.读懂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综合利用”、“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等词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至第6自然段。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大兴安岭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所起的巨大作用,从而受到热爱祖国山林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特点,采用对比、联想、抒情、议论、拟人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3.背诵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边背诵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学习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课文内容,按照参观顺序给课文分段,说出段意。

(二)学习第1段,了解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时的感受。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

(1)“云横秦岭”是什么意思?(形容云在山头飘浮,说明秦岭很高。)

(2)“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在课文中的意思应该怎么理解?(在课文中是形容山峰一个个耸立着,像傲慢的人一样气势逼人。)

(3)“俏丽”怎么讲?作者在这里为什么用“俏丽”而不用美丽?(“俏丽”是俊俏美丽。作者写“俏丽的白桦”,不仅写白桦的美丽,更突出它的俊俏,即把白桦比作青松的“银裙”。)

(4)什么是“珊瑚珠”?(海里的珊瑚虫,分泌的骨骼聚集而成。有的形状像珠,也有的像树枝等,颜色有红、白、黑色。)

(5)“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兴”,兴盛;“安”,安定;“邦”,国。“兴国安邦”就是国家兴盛安定。把兴安岭和国家的兴盛安定联系起来,就更加感到亲切、舒服了。)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起了巨大的作用,作者非常喜欢大兴安岭。)

(三)放录音,听课文。

(四)默读课文,按照参观大兴安岭的顺序给课文分段。试说说各段段意。

(第1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时的感受。第2段〈第2至第6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讲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第3段〈第7自然段〉:讲参观林场时的见闻感受。)

(五)指三名学生读课文。

(六)学习课文第1段。

1.齐读课文。

2.说说作者初入这一原始森林的感觉怎样?(作者写原来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现在身临其境,改变了原来的看法。一般来讲,和自己距离近的事物,往往会给人以亲切、舒服的感觉,而“高不可攀”则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只会让人敬仰,不会让人亲切。正是因为作者“脚踩”、“手摸”后,才感到那样亲切与舒服。)

(七)作业。

1.读课文。

2.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第2段课文,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特点。

(二)描写大兴安岭的景物,产生联想,写到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边写景边抒情边议论,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作者初入大兴安岭时的感觉是怎么样?

(二)学习第2段。

1.默读第2段。说说这一段分几层?每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分两层。第1层〈第2至5自然段〉,主要介绍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景物特点。第2层〈第6自然段〉,主要写作者看到景物产生的联想。)

2.指名读第2自然段。

3.读第3、4自然段。

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大兴安岭“林”的特点。)这两个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第3自然段,总的写“林”的特点,第4自然段突出介绍了落叶松和白桦。)“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这句话中的“海”是指什么?“白色的浪花”又是指的什么?(“海”就是上一句所说的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指的是下一句所说的俏丽的白桦。)

4.读第5自然段。“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作者这样写说明什么?(说明野花的种类非常多。)作者是怎样写大兴安岭很会打扮自己的?(“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个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描写极其生动、形象,作者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

小结:从第2至第5自然段,作者按照岭——林——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5.读第6自然段。“千山一碧”是什么意思?(指许许多多的山岭都是碧绿的颜色。)“良材”怎么讲?(优良的建筑材料。)“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出产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大至砂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作者这样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小结:第1至5自然段写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第6自然段再写由看到的景物产生的联想,表达作者对大兴安岭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

6.指名读第2段。

7.说说第2段段意。(作者按照岭、林、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三)按课文填写。

1.目之所及,哪里都是________。的确是________,群岭起伏是________________。多少种绿色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3.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________、________,小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________,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________、________。

(四)背诵课文第3至6自然段。

(五)作业。

1.课后练习第1题。

2.继续背诵课文第3至6自然段。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第3段课文。

(二)进一步了解课文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读懂第3段课文,了解作者参观林场的所见所闻。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是怎样逐步加深的。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字、词。

秦岭 银裙 空隙 缺乏 广厦 伐木 良材 高不可攀 盛气凌人 综合利用 兴国安邦 2.检查背诵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3段。

1.指名读第3段。

2.“综合利用”是什么意思?(是对资源实行全面、充分、合理的利用,如对松树,除了直接生产原木外,枝桠可做纤维板,松脂可做松香、松节油等。)

3.“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兴”,兴盛;“安”,安定;“邦”,国。“兴国安邦”就是国家兴盛安定。作者在林场看到了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在原始森林里有了不少的市镇,人们在这里进行着愉快的劳动。一方面“伐木取材”,让大兴安岭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另一方面“造林护苗”,使林海万古长青,造福子孙后代。人们还在这里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长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作者由人与山的日益密切的关系,又联想到兴安岭这个名字,觉得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4.齐读第3段。

(三)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是怎样表达这种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文中作者三次使用“亲切、舒服”的语句。第一次是文章开头。作者走进这一原始森林后改变了原来“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想法,当作者“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时,感到“兴安岭”这个名字给人的亲切舒服之感是那么真实。第二次,当作者看到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的景物后,联想到这里出产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把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作者参观了林场,看到了今天大兴安岭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作者的感情更加热烈奔放,用了一句反问句,进一步强调了亲切、舒服之感。作者就是这样边观察边描写,在写景中一步比一步深入地写出了自己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在写景中抒情、议论、展开联想。)

(四)归纳中心思想。(赞美了大兴安岭对祖国建设的巨大作用和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作业。

找出文中的反问句,读一读,想一想,它在表达作者感情上的作用。

大兴安岭 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北起黑龙江岸,向南延伸到吉林、辽宁两省。呈东北——西南走向,是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山。长1200公里,宽200~300公里,主体部分在内蒙古境内。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长白山构成我国第一大林区,木材贮存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是我国森林资源宝库。盛产许多珍贵的动、植物。这里山岭西部平缓、山顶浑圆,近似丘陵、东部较陡,都在海拔1100~1400米以上。

秦岭 秦岭山脉西起四川、甘肃交界处的岷山,东至河南境内的伏牛山,长约1500公里。狭长的秦岭指陕西境内的秦岭中段,海拔20xx至3000米,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秦岭在我国中部地区,是我国地理位置上一条重要的分界线。是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是黄河和长江的分水岭;是黄土高原的南界;也是水旱作物的分界线。

落叶松 分兴安落叶松和华北落叶松。高约30米,木材坚实、耐用。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

詹天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积累词汇;联系上下文理解阻挠、要挟等词语意思。

2、注意当时当地的情况,了解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

3、认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努力锻炼自己的创造才能。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深刻领会詹天佑哪些言行感动了我们。

教学难点:

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社会背景和自然地理环境。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认识录像老师,建构阅读话题。

1、现场老师:同学们,今天孙老师将配合光盘中的宋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学习《詹天佑》这一课,齐读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内容,回顾难忘岁月。

1、录像老师:詹天佑的铜像落成了,你能在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题写吗?

现场老师:速读课文,找到你认为最准确的句子。

2、录像老师:出示句子(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读课文把相关语句划下来。

3、现场老师:引导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

三、精读:深入研读内容,体会创新设计。

1、现场老师:出示相关图表,同桌讨论后尝试用笔画出詹天佑开凿隧道的两种不同的方法。

2、学生讨论完成图表。

3、录像老师:讲读相关语句,动画演示两种不同的开凿方法。

4、现场老师:指名学生读第六自然段,指名学生演示火车上坡的过程。

5、录像老师:动画演示“人”字形线路上火车上坡的过程及讲相关故事。

四、品读:再现动人细节,感情朗读课文。

1、录像老师:詹天佑的杰出佑来源于什么呢?请同学们再一次读课文。

现场老师:轻声读课文第4自然段,在你感受深的地方写写批注。

2、录像老师:在修筑铁路的四年1400多个日子里,一定会有许许多多让人难以忘怀的动人细节。詹天佑当时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怎么想的?出示相关语句。

现场老师:组织交流,抓住文本关键语句,通过对重点词语的推敲,引导学生观察插图,积累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反复朗读,体会詹天佑在修筑铁路过程中的爱国精神、杰出智慧、顽强毅力、以身作则、与工人同甘共苦等优秀品质。

3、现场老师:重点指导朗读(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

(1)交流詹天佑当时遇到的种种困难。

(2)教师引读:

师:因为资金短缺,铁路修筑暂时陷于困境,此刻,詹天佑想:

生:“这是中国人……”

师:帝国主义者一直不放弃夺取铁路修筑权的野心,暗中阻挠,这时,詹天佑想:

生:“这是中国人……”

师:面对皇亲国戚横加干涉,无理取闹,詹天佑想:

生(齐):“这是中国人……”

师:亲友离开,女婿遭绑架,女儿身亡,詹天佑陷于巨大的悲痛之中,他想:

生(齐):“这是中国人……”

师:同学们,詹天佑不但自己经常这样想的,他也经常这样勉励他身旁的工作人员:(指名学生读:遇到困难,他总是勉励工程人员:“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

4、现场老师:孩子们,修筑铁路的日子里,詹天佑让人感动的细节,绝不只是课文里写的这些!如果,我们对当时当地的情况,有更多的了解,那么我们一定会对詹天佑更加肃然起敬。

五、研读:回眸百年沧桑,体会课文深意。

1、录像老师:帝国主义当时是怎样的表现呢?

现场老师:请大家用心地读读2、3自然段,边读相关句子,联系詹天佑修筑铁路过程中的一个个细节,边想一想:这两段话的哪些地方,让你的心久久难以平静?(默读,画出让自己心里不平静的句子)。

2、现场老师:孩子们,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回顾那一段岁月,我们的心情肯定是不平静的,谁来读读让你的心情感到不平静的句子?(交流感受,朗读体会--主要从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嘲笑;一路上的高山深涧;技术条件落后;国人的期盼等角度,理解詹天佑面临的重重压力)。

3、学生交流体会。

4、现场老师过渡:正是凭着这份坚定信念和对祖国的忠诚,也正是凭着这份坚定的信念和对祖国的忠诚,在詹天佑的带领下,京张铁路终于在198月11日全线竣工,不但比原计划提前两年,还为清政府节省了白银28万两。这是危难中的奋进!艰辛中的辉煌!)来,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最后一段,感受这艰辛的辉煌!(齐读最后一段)。

六、活读:倾诉满腔情怀,升华爱国热情。

1、现场老师:为了纪念那段难忘的历史,河北省政府在张家口重塑了詹天佑的铜像。孩子们,假如这一天,你亲眼目睹了铜像揭幕,我想,你的内心深处,一定会涌起很多感慨,你也一定有很多心里的话儿对詹天佑说。把要说的话写下来吧。(写的时候,可以适当用上课文里刚刚学过的词语:)。

阻挠要挟嘲笑毅然杰出爱国。

高山深涧悬崖峭壁狂风怒号回击竣工。

(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2、现场老师:同学们,让我们面对着詹天佑的铜像,尽情地诉说心理话吧……。

3、现场老师:听着大家的发言,老师不由想起了很多很多,我的脑子里,出现得最多的画面,是电影《詹天佑》中的一个片断。19,詹天佑拖着重病之躯,登上长城,深情地说(师朗诵):“生命有长短,命运有沉升……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根铁轨,也算是我坎坷人生中的莫大幸事了。”

4、录像老师:学习一首有关詹天佑的诗,升华感情,总结课文。

附:板书。

5、詹天佑。

杰出爱国。

京张铁路。

语文六年级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适度拓展,感悟人物语言所包含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的熏陶。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描写了钱学森赴美留学期间的一些经历以及漫漫归国路,文章语言朴实,却字字含情,令人感动!这节课让我们通过钱学森的语言,继续走近这个人物,并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体会他的殷殷赤子情,拳拳爱国心。

2、齐读题目

(二)读文悟情。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看钱学森说了几次话,用直线划出来,细细读一读,品一品,感受最深的地方,可以写写自己的想法。

2、学生自由读,划,味。

3、交流。(找到了几次话?第一次是在哪在哪里?出示第二自然段,生读句子,教师划语言:“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学生齐读。

(2)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祖国作准备,那么他在美国做了怎样的准备?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这一自然段,体会体会。

(3)交流(刻苦学习和研究)你从哪里看出来?(他成为了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两个“最”字可以看出钱学森在美国时学习非常认真,成绩也很优秀。)

这里的“得意”是什么意思?

(4)是啊,正是因为钱学森刻苦学习,所以得到了卡门教授的高度评价,他曾赞赏说:“36岁的钱学森是一位天才,他所做的工作对发展高速空气动力学和火箭推进技术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他如此发愤努力,为的是什么?(再读钱说的这一段话)

(5)那么钱学森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这段话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读上文,好好想想。(他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

(6)你能想象他的富裕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吗?(交流引导:住洋房别墅,出门有汽车代步,衣食无忧,生活非常得舒适;有著名的导师指导,有世界一流的实验室,这一切对他搞研究也极为有利)

(7)可是,丰厚的生活待遇、一流的科研条件,这一切并没能吸引住钱学森,他时刻想要回到祖国,他说——引读钱学森的话。(教师趁机板书:抵挡物质诱惑)

5、出示钱学森说的第二段话。

“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是需要我们——祖国的儿女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1)学生齐读。 这段话是钱学森对谁说的?(在美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

(2)他怎么会对中国留学生说这番话的?(出示留学生的话:留学生中有人劝他:“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高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

(3)同学们,从留学生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祖国贫穷和落后,各方面不能与美国相比;回去工作非常艰难)

(4)教师描述:是的,当时的中国经历了多年战火的洗礼,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一切都是百废待兴,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搞科研的环境、设备,与美国提供的有着天壤之别。然而钱学森却说(再读他的这段话)

(5)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是的,他明知祖国贫穷,却丝毫不嫌弃,毅然决然地想要回去改变祖国的面貌,这是一般的留学生做不到,也是他们不愿意做的,可他做到了,多么了不起啊!(再读)(板书:不嫌祖国贫穷)

6、学习第五、六小节。

(1)新中国的诞生使钱学森下定决心随时准备回国去,但是他要回国并不容易。让我们先来听听美国的一位高级将领是怎么说的?(指名读第五节。)

(2)从美国将领的话中,你能读懂写什么?

引导对“抵得上五个师”的理解(教师介绍:一个师相当于1万人或五千人)(他创造的社会价值也是巨大的,他为国家作出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他是一个杰出的人才,)

交流。

(我们会用更优厚的待遇,更多的钱来留住他。)

·是啊,面对金钱的诱惑,普通人的确很难抵挡。

(我们会给钱学森提供更优越的工作条件,让他能全力施展自己的才华。)

·对于一个渴求事业成功的人来说,能让他很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取得事业的成功,这也很具有诱惑力。

(4)美国政府也是这么做的。他们甚至诬蔑、监禁、迫害钱学森,为的就是阻止他回国。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也要回到祖国(板书:冲破百般阻挠)

(5)引读第六小节。

8、小结:钱学森回国的道路漫长而艰辛,国外丰厚的物质生活诱惑不了他,国内贫穷的创业条件也没有吓退他,甚至美国那冰冷的监狱大门也没能捆绑住他归国的脚步。真是殷殷赤子情,拳拳爱国心哪!(板书:殷殷赤子情拳拳爱国心)

(三)想象拓展。

1、创设情境:22年的努力,15天的漂泊,克里夫兰号巨轮终于靠岸了,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就在他双脚踏上祖国土地的一霎那,他内心感慨万千,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象说一说。

2、交流。(激动和决心)

(四)课后延伸。

1、当钱学森学有所成,他是多么迫切地要回到祖国,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当他回国后,又为建设祖国作出哪些卓越贡献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七自然段。

2、课文只用一句话介绍了钱学森的贡献,老师这有份资料,同学们可以读一读,对钱学森作出的贡献会有更多的了解。

4其实,有许多海外游子,都像钱学森一样,身在海外,心系祖国;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因为他们心中永远有一颗中国心!最后,让我们伴随着一曲《我的中国心》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

抵挡物质诱惑

钱学森 不嫌祖国贫穷 殷殷赤子情

拳拳爱国心

冲破百般阻挠

语文版六年级语文《稻草人》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稻草人》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稻草人的善良和尽职。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激发学生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同情。

5、教育学生有一颗善良的心,关心、体贴、协助他人。

1、体会稻草人焦急的心理活动。

2、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人物内心塑造人物形象。

1、生字词语卡片。

2、稻草人的图片。

一、揭示课题,介绍叶圣陶

1、教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

2、战士资料,介绍作者。

3、教师导读: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稻草人》就选自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

二、初读,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

(1)把课文读准、读通顺,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找出文中描写稻草人样子和结构的段落,读一读。

2、检查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明读一读,其他正音。

(2)教师仪进行再强调。

(3)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集体读一读。

3、指名反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稻草人看到一只飞蛾飞到主人的稻田里,并产下了子儿。稻草人很着急,想把情况告诉主人却无能为力,他为主人感到很悲伤。)

4、指名反馈:文中的稻草人长得什么样呢?文中的哪一个自然段进行了具体的描写?(第一自然段)

6、指名反馈。(先整体后局部,从上到下)

7、全班齐读这一自然段,加深感知。

三、再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

2、指名反馈:再读课文后,稻草人和老妇人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是一个()的稻草人;这是一个()的老妇人。

4、集体反馈。

5、教学建议:

(1)学生反馈语句,学生一起读一读。

(2)结合上下文,说说自身的体会。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教师导读:同学们,这是一个多么可怜的老妇人啊!所以善良的稻草人很想协助老妇人,可是他什么也做不了,他有多着急呀!请同学们找出描写稻草人焦急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

四、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这是一则悲戚的童话故事,稻草人的善良深深地打动着我们。伸出你的友爱之手,关心、协助一切需要协助的人吧!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