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人教版教学教案设计(精选14篇)

时间:2023-12-18 21:06:43 作者:笔砚

教学创新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和实践新方法、新手段的总结和分享。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不断总结和反思,这些六年级教案范文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考和启示。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引导学生观察一次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技能:引导学生紧扣文题,把自己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完整。

能力: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内容写具体,情节写生动。

情意:能主动修改自己的习作,逐步养成多读多改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把实验最精彩,最动情的地方写具体。

对策:做一个实验,把实验的过程写具体。

课前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习作准备。

在本次习作前,老师已布置学生一项活动: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就自己比较喜欢的领域设计一些小实验做一做,并做好条文式的记录;或者把科学课上做过的有趣的实验简要记录下来。

二、引入习作话题。

1、最近我们都做过些什么小实验呢?今天我们再来回忆一下这些实验的内容和过程。

二、口头交流习作内容。

1、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1、实验的名称,需要的材料。2、实验的过程:

2、实验小组推荐代表进行大组交流。

三、学生写习作提纲。

1、按照实验的顺序把实验过程有条理地写出来。

2、把文章的主体部分比较详细地写出来。

四、交流习作提纲,完成习作。

1、实验小组内交流。

2、大组交流文章主体部分内容,师生评议,补充。

3、学生习作。

五、交流教师的“下水文”。

有趣的实验。

我将信将疑地开始做起来。首先,我找来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子和一张长方形的白色纸,来到厨房,在杯子里注满自来水,然后小心翼翼地把那张纸盖了上去,然后,用手轻轻地盖住杯口一会儿,把杯子倒了过来,倒数一、二、三、四、五,把手放开,嗨!神了,纸头真的把水托住了,这怎么可能?小小的一张纸怎么可能托住一杯水呢?我又试了几遍,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真理。

为了炫耀我的实验的成功,也为了我的实验成功的把握率高一点,我决定用半杯水在爸爸,妈妈面前表演一下我的魔术。

为了把气氛搞得富有神秘感,我学着魔术师的样子,放了音乐,还拿了根筷子作为魔术棒,把杯子倒过来让他们看清楚,把白纸放到他们眼前让他们看清楚,然后倒入半杯水,把纸盖上去,按刚才的顺序用手轻轻按压,倒过来,为了提高魔术的惊险性,我把杯子放在头顶上,数一二三,放手!顿时,我傻眼了,我成了一只落汤鸡,我呆住了。爸爸,妈妈捧着肚子笑得喘不过气来。

妈妈说:快快换衣服。爸爸说:快快上查一查。

原来:一张纸是顶不住一杯水的,而真正起到神奇力量的是大气压,当水杯灌满水盖上纸后,杯中的大气压就低于杯外的大气压,杯外的大气压就压住了纸,水就流不出来了。半杯水比一杯水轻,但是,半杯水,还有半杯是空气,大气压就帮不上忙了,于是,水就流出来了。

通过这次实验,我懂得了两个道理:

一是,有关大气压的问题,大气压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为人类创造着魔力,比如:用吸管喝饮料,中医火罐疗法,输液等等。

二是:更让我懂得了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凭空想象,要有根据,要善于观察事物,善于研究,从而发现问题。

1、教师朗读“下水文”。

2、学生评议老师的“下水文”。给老师打分,并说出打分的理由。(对照要求)。

3、学生就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

4、师生交流“下水文”的成败,提出修改建议。

六、习作评议和修改。

1、根据刚才对老师习作的和补充,修改各自的习作。

思考一下:着重从哪些方面来修改?

2、学生自己修改习作。

3、学生自由选择交流和帮助批改的对象。

板书设计:

作业4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有条理地记叙。

最精彩或最关键的部位写具体、写生动。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会写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导入新课。

师:的确,林清玄的散文总是让人在平凡的小事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章。(板书:桃花心木)。

课件出示桃花心木的有关图片及资料,让学生了解桃花心木。(桃花心木常绿乔木。树皮淡红色。鳞片状剥落。羽状复叶,小叶4-6对,卵形或卵状披针形,两侧不等。春夏开花,圆锥花序,花白色。蒴果大,卵形,木质,五瓣裂。原产南美洲,中国南部有栽培。木材色泽美丽,能抗虫蚀,适于制作车船、家具等,为世界名贵木材之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把不懂的生字词用彩笔给画出来;

3、在课堂上交流自学的成果,老师适时反馈意见;

出示课件的生字词练习,检查和巩固自学成果。

萎(  ) 秧(  )番(  ) 锻(  ) 勃(  )雅(  )。

委(  ) 殃(  )翻(  ) 段(  ) 脖(  )难(  )。

三、再读课文。

1、理清文章的整体脉络,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交流解答,老师适时引导、点拔;

3、赏析美词佳句,边读边画,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并有感情的读一读。

四、感悟种树人奇怪做法。

1.提出问题:种树人的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请大家默读课文3-11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有关句子,并在句子旁边简单写一写自己的感悟。

2.学生读出句子,其间教师引导说出怪在哪,理解“莫名其妙”,然后指导读出抓住“有时”等读出“奇怪、疑问”的感觉。

板书设计:

3、桃花心木。

秧   萎   番   锻   雅   勃。

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桃花心木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

读读写写:

读读记记:

轻诺必寡信。《老子》民无信不立。《论语》。

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礼记》。

有所期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袁氏世范》。

读读写写:

读读记记: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

色的艺术形式。

教学重点:

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搜集关于藏戏的图片、音乐集文字资料;搜集感兴趣的其他剧种的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个性化修改。

一、导入。

昨天已经让大家对戏曲进行了相关的了解,今天在开课前老师就想请大家来听听戏,看看大家能分辨出是什么戏吗。(川剧、豫剧、越剧、京剧、黄梅戏)。

其实,还有一种戏,它比京剧还早400多年,被称为藏族文化的“活化石”,它叫“藏戏”( 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介绍: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钹伴奏;复杂到每个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就让我们近距离的来接触这神奇的剧种--藏戏。(板书课题)。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

1.细心的同学发现,这篇课文带星号,我们知道阅读课文要抓住什么?(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

2.我们要抓住其中的哪两个词来学习这一课?(形成和特色)。

3.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段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4-7段讲的是藏戏的形成,8-20段讲的是藏戏的艺术特色)。

三、自主研读4-7段,感受藏戏形成的神奇。

1.咱们还是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每场藏戏开演前,雄谢巴都会先从戏神讲起;今天这出《藏戏》,当然少不了“雄谢巴”。谁来担当“雄谢巴”向观众们来介绍藏戏的形成。

那时候(关键词),雅鲁藏布江上没有桥梁,很多船只被掀翻在江流中,百姓也不能过江。年轻时唐东杰布发誓:要为百姓架桥。

于是(关键词),唐东杰布在山南琼结结识了七位能歌善舞的姑娘,组成了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用歌舞说唱的形式,表演宗教故事、历史传说等,换来人们的善心和造桥的钱财。

就这样(关键词), 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他成为藏戏的戏神。

其实,这三个词就是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这个传奇故事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表达,如唐东杰布为民造福的美好心愿,七位姑娘的义举,…… )。

3.把你的感受带入文中,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4.这个传奇的故事深深扎根在藏民的心中,唐东杰布不愧被誉为藏戏的开山鼻祖,时至今日,在每一个藏戏剧团,都会供奉有他的画像,接受着一代代艺人的膜拜,也让我们顿生出几分神圣和肃穆感。下面就让我们融入这藏戏之中,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自主研读8-20段,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1.请大家读读1-3和8-20,说说发现了什么?(总分)。

2.通过1-3自然段,总结出藏戏的特色。

找出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3.藏戏除了“演出时间长”和“没有舞台”外,最大特点就是面具了。(面具图片)。

看着七彩斑斓、风格迥异的面具时,请大家多读几遍课文:

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的,白色代表纯洁;

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

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柔顺;

**的面具是黄色的,黄色代表吉祥;

……。

(1)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来写面具的?(排比)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手法?(一目了然,个性鲜明)。

(2)通过这几段你了解到了什么?

了解藏戏的面具,我们可以感受到藏族人民的智慧,感受到藏戏的独特魅力。现在老师就让大家看一段藏戏,看完后说说自己的感觉。

4.看,作为观众的我们乐在其中,根本不在乎这出戏是否有舞台。请大家来完成一道填空题:

(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5.填完词后,你们有没特别的感受?

6.对照开头,体会写法。评评这样开头的好处。

7.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1)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自然段。

(2)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和18自然段。

(3)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20自然段。

8.总结: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雨洗礼之后,时至今日,犹如一朵盛开在西藏高原上的雪莲花,深深地扎根在西藏人民的心灵深处。藏族人民通过它歌颂生活的真、善、美,鞭笞现实中的假、恶、丑。可以说,她是藏族群众衡量生活的一把尺度,是高原儿女创造的一个艺术奇珍。(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话)。

四、补充资料,更多的了解藏戏(机动,看时间而定)。

五、课堂五分钟练习:写写学完藏戏后的收获。

作业布置。

模仿本课的写法,写一写其它剧种的形成及特色。

板书设计。

藏戏。

怎样形成:唐东杰布。

独特魅力:面具。

( 人物不同面具不同  运用象征、夸张)。

背景  剧情   固定程式。

唱腔、动作丰富多彩,不一而足一出戏演三五天。

教后反思。

[藏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作文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阅读作品的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

2、了解人物遇到的困难及战胜困难的办法,关注人物的命运。

3、浏览精彩片段,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激发起学生对整部作品的阅读兴趣。

学习重难点:

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小黑板课外查找有关作品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读了两篇外国短篇作品,再来了解两篇外国长篇小说。出示《鲁滨孙漂流记》的小说,导入新课。

2、哪位同学通过你查找的资料,来介绍作者及作品。

一、出示学习目标。

二、阅读作品的梗概,整体感知作品的主要内容。(小组交流)。

1、快速阅读作品的梗概,你能说说小说的主要内容吗?重点部分是什么?

2、你能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主要事件吗?

三、小组交流,汇报。

四、再次默读梗概,小组合作研讨:

1、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上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又是怎样想方设法克服困难的?把他所遇到的困难及克服困难的办法做上记号。

2、通过鲁滨孙克服困难漂流的经历,你能从他身上学习到哪些精神?

五、小组推选中心发言人交流汇报,老师适时点拔,板书。

六、浏览精彩片段,围绕下面的要求进行自学:

你认为什么地方最精彩,把你的感悟用铅笔批在书上,准备交流。

学生自学,交流,老师适时点拔。

七、课堂训练。

1、《鲁滨孙漂流记》的作者是()国小说家(),是作者用第()人称写的长篇小说。

2、梗概按鲁滨孙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突出了鲁滨孙恶劣的生存环境,表现了他()、()、()的特点。

3、学习了《鲁滨孙漂流记》,你从鲁滨孙身上学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启示呢,把你的感想写一写。

九、你还有哪些想知道的内容?课下找到原著读一读吧。

《鲁滨孙漂流记》说课稿。

说课人:徐娜。

本文是略读课文,篇幅较长。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先让学生阅读梗概,整体把握梗概内容,简单讲述一些梗概中鲁滨孙战胜困难的经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浏览精彩片段,交流片段的精彩之处,以及自己对鲁滨孙的评价或读后的感受。

教学本课,要使学生感悟到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他在荒岛上的非凡经因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要达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熟悉鲁滨孙战胜各种困难的经历,尤其是应该让学生读精彩片段中的后关部分,体会他内心斗争中传递中来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对此我采用学生自学,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过程如下:

(见教案)。

[《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教学设计

--滨西一小 吴小彬。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文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遣将、计策、眺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赤壁之战的过程领悟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原因。

2.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时数:

2课时。

四.教学准备:

cai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课文5----11自然段,总结全文。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4自然段,知道了曹操的军队和周瑜的军队在两岸对峙,战争已经不可避免,我们先来复习这篇课文的生字词。

cai出示课文词语,开火车读。

二.新授:

学习5-----9自然段:

1.这是双方当时的基本情况,(出示cai),“东吴”3万人,而曹操号称80万人,但战争结果怎样呢?弱小的东吴战胜了强大无比的北魏,东吴军队究竟怎样战胜北魏军队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2.快速找出周瑜获胜的办法,找到了吗,一起说。(火攻)。

板书:火攻。

3.那现在我们来看课文,分析周瑜火攻的计策是怎样一步一步实施的?

4.出示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思考a.火攻分为哪几步实施,每一步主要做了什么?

(2)找出描写东南风的句子,分析东南风和火攻有什么帮助?

自读提示:a.轻声自读找到的段落。(读)。

b.画下你认为能解决问题的词句。(画)。

c.细读词句,说说你从中懂得了什么。(议)。

“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这句鸡蛋指的是什么?(东吴的军队)石头指的是什么?(曹军)那周瑜3万人的军队跟曹操80万人的军队硬碰就叫“自不量力”。明白了自不量力的意思了吗?(实力强的跟实力弱的硬碰)。

相机板书:写信假降,靠近曹军,火攻曹营,追杀曹军。

5.cai出示东南风的句子。

这一天,东南风很急,江面上波浪滔天。

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帆,趁着东南风向北岸驶来。

不错,趁着东南风来的正是黄盖的船,一共二十条,都用幔子遮着,里面不是兵士,也不是粮食,而是芦苇,上面铺着火硝、硫磺。

黄盖的船离曹操的船队不到二里了,黄盖叫兵士把二十船芦苇一齐点着,大家上了小船,解了缆绳,让这二十条火船趁着东南风冲进曹操的船队。

6.小结:东南风对火攻战术帮助很大(船速快,火势大,蔓延快)。

东吴他们利用了东南风这种有利的条件,又避免了硬碰这种不利的条件,叫扬长避短。

板书:利用天时地利   扬长避短。

7.这次火攻能取得成功,除了周瑜、黄盖聪明,能随机应变之外,还有一个人也起了很大作用。

请看这些句子:  a.曹操接到黄盖的信,欢喜得不得了。

b.曹操笑着说:“黄盖没有失信,果然来投降了。”

c .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了,高兴还来不及,哪儿想到防备。

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曹操这人怎么样?(轻敌)。

朗读训练,读出曹操轻敌的语气(同桌互读,个别指名读,齐读)。

学习10,11自然段。

1.师:曹操这一仗输得太惨了,我们来看当时的场面(视频)。

2.刚才我们看的内容可以在文章哪些自然段找到(10,11)。

3.课文怎样形容曹军落败的场面,请同学自由朗读10,11自然段,画出有关词语(丢盔弃甲,无心应战)。

4.除了课文的这些词语外,你还想到其他什么词语(狼狈而逃,落荒而逃,抱头鼠窜,残兵败将,哭爹喊娘,狼狈不堪,惊慌失措)。

5.我们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一边把10,11自然段读一读,读出狼狈的语气。(个别读,范读,齐读)。

三.总结:

(手指板书)周瑜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又加上有黄盖的计策,扬长避短,使这样一次力量对比极大的战事,以少胜多,东吴取得了胜利。

板书:以少胜多。

四.拓展竞赛:

老师知道有不少同学都喜欢《三国演义》这部名著,下面请同学们以课文为内容,运用这些关联词语,说说你对赤壁之战的认识。

因为所以                     之所以是因为。

如果就                       即使也。

不但而且                     虽然但是。

尽管也                       非不可。

不是而是。

师举例:东吴虽然弱小,但是面对强大的敌军,它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动脑筋,想办法,看准对手的弱点,狠狠地打,使战斗取得了胜利。

附板书:

17.赤壁之战。

写信假降。

靠近曹军        知己知彼。

以少胜多  (火攻)        火攻曹营        扬长避短。

追杀曹军       利用。

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2、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题目导入,检查课前预习。

1、直接导入,明确本课教学目的。

师:看一遍是了解内容,看两遍说明你对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三遍、四遍证明你动脑筋思考了,这很了不起,这就叫自学,自觉地学习。

2、回顾记叙文六要素,检查课前阅读情况。

师:谁能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把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一下?

生自由回答。

3、从题目出发,引出这“一面”的特殊意义,剖析重点。

(不好,在读《一面》这个题目时,我就想是谁见面?是怎样才见的?见面的情况怎样?这些问题都不懂。这样,就使读者争着去看文章。)。

师:对,有吸引力的题目是好题目。

……。

(课文结尾处写到: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我总是昂着头。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师:作者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什么?

(他战胜种种艰难困苦的勇气和力量来自鲁迅先生)。

师:就是来自那次偶然的见面时鲁迅先生给他的关怀,对吗?

生:对。

师:这实在就是《一面》的特殊意义和价值。作者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不但来自于与先生短暂见面获得的关怀,同时也来自对先生深刻的了解认识。

二、分析课文,学习观察人物的方法。

1、聚焦外貌,仔细研读。

师:现在我们思考一下作者是怎样了解鲁迅的。

生:通过与鲁迅先生的接触。

生:通过观察先生的外貌。

生:通过观察先生的语言、举止。

生:还有神情。

师:同学们谈的都对。我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

生:通过对鲁迅先生外貌、语言、举止、神情的观察来了解认识鲁迅的。

生:外貌。

师:文中有几次写到鲁迅先生的外貌?请同学们打开书,读书要学会做记号,读书做记号是留下你思考的痕迹。请你默读一遍,留下你思考的痕迹。画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和重点词。

师:文中有几次写到鲁迅先生的外貌?(六次)分别是怎么写的?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大屏幕)。

第一次: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第二次: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竖立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师:这次观察与第一次有什么不同?

生:这次观察的距离比第一次近。

生:这次观察是注意的,观察得比较清楚。

师:请你具体地说说。

(比如说鲁迅先生的面孔黄里带白,很瘦,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好像浓墨隶体一字。这里。作者能够观察到先生面孔的颜色,瘦的程度,精神状态,头发、胡须的样子等,就证明他观察得清楚。)。

第三次: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本好。”

师:这是一句什么句?(比喻句)把什么比做什么?(把手指比做竹枝)这两者有什么相像的地方吗?(都很瘦)。

师:现在我们再看第四次外貌观察。

第四次: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师:这与第二次外貌描写有些相似,作者什么会再次提起鲁迅的脸、头发、胡须?

生:说明鲁迅这些特征很明显。

师:这回观察得很清楚,不但观察到了鲁迅先生手中的烟嘴,连颜色等细节也观察到了。

生:还观察到了长衫是牙黄羽纱的。

师:这样描写的作用有哪些?

生:使我们更加了解鲁迅先生。

第五次:我又仔细的看他的脸——瘦。

第六次:他的手多瘦啊!

2、由表及里,由外貌描写体会鲁迅精神。

师:我们把这六处外貌描写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你觉得鲁迅先生留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瘦)。

师:为什么他如此瘦?

生自由回答。

师:除了“瘦”鲁迅先生还带给你什么印象?

生:精神抖擞。

师:这些都是鲁迅先生给人留下印象最深之处,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走近敬爱的鲁迅先生吧!

齐读六处外貌描写。

师:通过细读这些外貌描写,你体会到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吗?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让学生体会到鲁迅先生的性格刚毅坚强,他用笔当枪,与反动派、黑暗社会进行着不屈的斗争。)。

3、探讨语言、举止、神情的观察,学习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的方法。

师:事实上对鲁迅先生的了解是不是单纯依靠外貌观察呢?

生:不是的。

师:还有什么观察?大家说说。

生:还有语言、举止、神情的观察。

师:请说得具体点。

生:“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作者就从先生的那一眼中感觉到那是正直与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般的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师:如果没有对眼神的观察,作者是无从获得这种感受的。

生: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

师:通过语言的观察对先生的认识加深了。

生:鲁迅先生对作者说: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这件事情太出作者的外了,所以他感到惊奇诧异。对面前的这个人的认识又加深了。

师:这说明由于对人物了解加深了,观察的感受也就加深。反过来,作者的感受加深,就能更深入地去了解人物。

师:我们再看作者对鲁迅先生的观察除了上面讨论的那些外,还有别的方面吗?

生:还有鲁迅先生向作者解释为什么收他一块钱,使作者进一步认识到鲁迅先生是一个热情帮助进步青年的人。这是语言观察。

生:有。当作者看到〈毁灭〉的书脊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时,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生:从本篇中我先看那后记(我读鲁迅先生的书,一向是这么读法)这句话里可知作者经常读鲁迅的作品。

生:作者说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一一这也证明作者读过介绍鲁迅的文章。

生: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心里乱蹦这里也说明作者间接认识了鲁迅。

生: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

师:很好,这些都是作者对鲁迅先生的间接观察。到这里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在短时间里对先生能了解得那么深,原来他是把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结合起来。(师板书:间接)。

三、小结全文,主题升华。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作者观察人物的方法: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情、举止的直接观察和通过书刊了解人物的间接观察,了解认识人物内在品质的方法。希望同学们掌握运用这些方法观察人、了解人,逐渐培养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

题目《一面》除了可以理解为与鲁迅一面之缘,你还有其它不同的理解吗?(还可以理解为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一个侧面,即“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齐读: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板书:19一面。

主板书副板书。

外貌——瘦精神抖擞直接描写。

语言间接描写。

表情。

动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六年级语文教案《望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a、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b、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重点:

a、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

a、诗中哲理的理解;。

基础知识:

a、作者生平;。

b、泰山的有关知识;。

c、字音、字形;。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讲授新课:

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师板书: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这首诗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学们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一齐读两遍。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下面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然后老师将点名抽查掌握情况。

4.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下面同学们将课文一齐朗读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两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读呢?为什么?讨论一下,再试着读读。

同学们再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讨论一下,然后我请同学来读。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5.品读课文,理解景色的特点,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因景而生情,这是客观因素;有没有作者的主观因素在里面呢?当时诗人二十几岁,这也是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同学们一齐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这首诗写得很美,下面我请同学来谈一谈自己学了这首的感受。按照“我最欣赏诗中这一句,是因为。”格式说一说。

说得都不错,课后将这首感情背诵。课前,我让同学们找一关于泰山的资料,有没有找到?下面我请同学拿出来读一读。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材料。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三.总结课文:

1.小结:很好,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东西,我请同学来总结一下。好,下课。

2.布置作业:当堂检测。

教学反思:

杜甫的这首《望岳》是咏东岳泰山的名篇。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了“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本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和山东等地)时,是现存的杜诗中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教学中我紧紧围绕“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富有启发和象征意义的诗,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教学设计以读为主线,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会读,会思考,并会想像,读出诗的.韵味、诗的节奏变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我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充分的挖掘了自身的内存,为指导学生理解诗句奠定基础。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导语,力求以精炼优美的语言引领学生在充满诗意的课堂里畅游,而且用“我仿佛看到?这样的句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

教学基本按计划完成任务,但课下教研的时候,我认真反思自己的设计,古诗的教学,应该说并没有定式,但诵读是必要的手段,一定不能少,而且还要强化,这点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另外关于杜甫的资料和本诗的写作背景,什么时候交待恰到好处,一直还有待于商榷。

语文六年级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大意,感悟课文中所讲的“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3、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1、诵读、背诵,增强文言语感。

2、在朗读中,对照译文,理解词义、句意、文意。

[教学难点]

理解故事的深刻含义,感悟这个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1、教师将课文抄在黑板(或小黑板)上,学生边听教师范读课文,边领会如何停顿与断句。

2、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指导读准“蜀、僧、恃、钵”字音)、齐读。重点是断好句,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朗读停顿是: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1、投影出示注释

语:告诉。

欲之南海:想去南海。之,去。

子:古时对对方的尊称。

何恃:恃何,凭借什么。

买舟:租船。买,这里是租、雇的意思。

犹:尚且。

越:至、到

去:距离。

至:到。

2、对照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文意,先默读思考,自己说一说,再分小组互相说一说,最后在全班说。

(老师及时赞扬善于理解的同学,鼓励大胆试说意思。)

3、小结方法:把注释的字词意思放在句子中,逐句读懂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1、翻开书,自由朗读课文与译文。

2、两人一组,一人读文言文,一人读译文,逐句对应读,读错一句译文就让对方刮一下鼻子;分男女生全班对读。

3、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4、用古文说故事

a、用古文讲故事有什么要求?

b、学生准备

c、学生试讲第一句,教师强调有没有讲的味道?

d、教师边说现代故事,引导学生讲对应的古文故事

e、指名学生用古文讲故事

5、小结方法:在借助注释读懂句子意思的基础上,通过译文可以使我们理解得更准确一些。译文不是直接翻译文言文,它适当增加了词语和句子,显得更通顺、更连贯,整体意思更清楚、更通俗易懂。我们在理解文言文意思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1、先分角色朗读,请同桌二人分别来扮演富者和贫者。要求读出他们当时的神情和语气。再分别问贫者和富者:子何恃而往?强化朗读三句对话。以此为切入点研读课文。

2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联系自己学习与生活中的事例多角度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说,鼓励独特的见解。对学生的交流不必求全、求深,只要说出自己的感悟就行。如志向坚定,刻苦勤奋,即使客观条件很差也能取得成功,即有志者事竟成;有志向,但意志不坚定,终究实现不了目标、理想;面对嘲笑,要有勇往直前的勇气;在困难面前,要有无所畏惧的坚强意志和奋斗精神等等。

4、本文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是采用了什么手法?(对比手法)通过对比讲述,二僧的形象令人难忘。富者“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贫者仅凭“一瓶一钵”,跋涉“不知几千里”,终于到达目的地。鲜明的对比,深入浅出地说明了“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5、小结延伸:

(1)本文是节选,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原文《为学一首示子侄》的内容,是写给子侄们看的。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对原文的理解。目的是教育子侄们树立志向,刻苦学习,学有所成。

语文六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语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德。

2、学习文章表达方法。

重点:阅读理解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重点句,体会桑娜内心的矛盾和善良本性。

难点:文章的表达方式。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质疑。

围绕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课文的题目是“穷人”,但是在整篇文章中,并没有出现“穷”字。为什么?桑娜和渔夫为什么要收养西蒙的孩子?)。

二、细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桑娜的一家过着穷苦的生活?

2、学生自学,在书中标画出相关的内容。

3、学生汇报:

文章的开头就向我们介绍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又黑又冷的深夜,波涛轰鸣,狂风怒号,海上正起着风暴,渔夫为了一家七口人的生计,竟然冒着危险出海打渔,清早出去,深夜未归。桑娜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可见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十分艰难的。西蒙一家,丈夫已经死去,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惨的病死在稻草铺的床边。屋里又湿又冷,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亲旁边。在这样的描写中,我们已经深切地感受到穷人的悲惨命运。

4、有感情地朗读,汇报内容相关的句子,读出你的理解。

三、分析桑娜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崇高的品德。

现在,我们就同学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展开讨论。

1、出示文章中描写桑娜内心活动的段落。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2、出示自学要求:

(1)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这段话的大致意思。

(2)这段话里出现了几个省略号?请你想象出桑娜的内心活动。

(3)可以采用课本剧或者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示自学情况。

3、学生准备、交流。

4、汇报展示。

5、教师总结:

这段描写是桑娜抱回两个孤儿以后,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她紧张、担忧,甚至后悔的矛盾心理。造成桑娜内心矛盾的客观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而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作者在这段描写中,运用了直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展示了桑娜崇高的品德。

6、练习朗读。

四、分析渔夫的高尚品德。

1、教师导语:桑娜是善良的,渔夫面对妻子的举动,做出了什么选择?

2、学生朗读课文。

3、教师投影出示文章中的重点句: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4、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含义。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

这段话既是渔夫和桑娜商量,也是渔夫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写出了渔夫在决定抱回两个孤儿之前的一番深思熟虑。最后,他下定决心,宁可自己吃苦,也要把两个孤儿抱回来抚养。“熬”字恰当地表现了他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

五、总结全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和写作方面进行总结。)。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朗读。

3、以“桑娜拉开了帐子……”为话题续写《穷人》。

附:板书设计。

穷人。

穷桑娜:忐忑不安。

人淳朴善良。

不美丽心灵。

穷渔夫:受、熬。

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0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诞生经过。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二泉映月》乐曲的丰富内涵。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感悟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感悟并背诵课文,从而体验盲人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阿炳身世和他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用心灵聆听名曲。

1、同学们,你们平时都喜欢听什么样的音乐?(指名说)。

2、这节课,老师先播放一段感人的典子。世界的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这首典子时,曾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听这首曲子,应该跪下来听。”究竟是什么样的曲子,能如此地打动小泽征尔的心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吧!

3、播放《二泉映月》,生用心听,看自己听出了什么。听后谈感受,并说出曲子的创作者。

(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用心灵感受阿炳。

1、《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是阿炳用纤细的琴弦,苦难的人生坎坷的经历,用长期积淀的种、种情怀创作的。他一生的悲、一生的根、一生的爱全部融进了这首深情的旋律中,欣赏完这首感人的旋律,让我们走近阿炳,了解阿炳。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阿炳。

(出示阿炳像)。

2、他是一位双眼失明的盲人,这个世界再怎么五彩缤纷,对他来说都只有漆黑一片,他从小就没有爹娘,浓浓的父爱,伟大的母爱,对他来说却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他流落街头,形同乞丐,他生活贫困,疾病缠身。为了生活,他只得以卖艺为生,他饱受了人间的艰辛和苦难,更雪上加霜的是,他的亲人――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也离开了人世。

(出示词语:双目失明、没爹没娘、流落街头、形同乞丐、生活贫困、疾病缠身、卖艺为生、饱受艰辛)。

3、请同学们用心去读一读这些浓缩了阿炳悲惨一生的词语,让我们用心去感受这位盲人的不幸命运。

4、读完了这些词语,你想说些什么?(指名说)。

三、用心灵诵读课文。

1、这位尝尽人间辛酸的盲人为什么能创作出如此不朽的乐曲呢?打开课文,听听老师给大家带来的配乐朗读。

(教师范读课文)。

2、听完了朗读,你们觉得老师读得好吗?好在哪里?

(指名学生说)。

3、听着音乐,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课文第五自然段集中体现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所体现的内容和意境,自由练读课文。

(学生练读)。

5、指名诵读第5自然段。

6、评一评,说一说。

四、用心灵感悟内涵。

1、请同学们再好好地读一读这一自然段,你从中读出了阿炳的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生自读自悟、师巡视,个别交流点拨)。

2、谁来说一说,读了这一自然段,你从中读出了阿炳的什么样的内心世界?为什么?

(指名说,说完后,让学生将这些词语写在黑板上。如:悲伤、痛苦、爱、信心……)。

(指名读)。

(师生共同总结)。

5、总结升华。

五、回顾全文,课外拓展。

1、琴弦即心弦,琴声即心声。让我们用我们整个心灵再一次感受那动人心弦《二泉映月》。

(播放《二泉映月》再读课文)。

2、上网查阅资料,听阿炳的音乐开展“走近阿炳”的活动,感受民间音乐家坎坷的一生。

语文六年级教学设计

一边听音乐,一边认真地阅读《母子图》,你从图画中看出了什么?(学生反馈,教师点评)

(预案:1、年迈的母亲在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儿子在床上酣睡;2、夜已深了,母亲不辞辛苦地用自己的一针一线为儿子缝衣服,祝愿孩子远行平安,并希望早日归来。3、这是一个好学上进的孩子)

师述:看到这样一幅动人的母子图,你就会想怎样的一首诗?

(引出《游子吟》、作者:孟郊,唐朝诗人。)

师述:孟郊唐朝著名诗人,很早时候就失去了自己的父亲,与自己的母亲相依为命,自己从小刻苦攻读,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多次落榜,只到四十多岁才中进士,当了一名县官。这首诗就是孟郊当了县官了之后,回忆往事,思绪万千时候写就的。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古诗。

出示本诗,指导朗读,初步导出学生的感情。(用反复诵读的方式来激动学生的情感)

(1)请学生来朗诵。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2)让听的学生说出她读出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来?

(预案:深情的、语气先缓慢再强烈升高、有一种母爱的伟大与对母亲的关怀的感觉)

(3)带全体同学朗读,全体学生齐读、朗诵,也同样来读出这样一种感情来。

再读一读古诗,你说说有哪些意思不明白的。

(自由读,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直接向参考书寻求答案)

(借助:参考资料、图画、想象、以前的旧知识)

(2)、最后一句话最难以理解。

方法:

a、先来读一读。

b、这句话描述的是什么?

c、再理解重点的词语:

意恐心里担心、害怕;

寸草心小草,比喻儿女的心意;

三春晖三月里春天温暖的太阳。

d、最后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谁言寸草心,

语文六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悟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3、练习搜集有关资料。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初出茅庐的校报记者去采访一位前总统夫人,从夫人的话中得到了一个人生启迪——主动走向生活。学习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积极准备、大胆应对、广交朋友、主动走向生活的人生态度;二是一采访为拓展点,进一步练习搜集有关资料。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准备一条自己的座右铭。

2、搜集有关罗斯福夫人的资料。

3、汪国真的诗《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一、谈话导入。

记得去年学校庆典时,我班的蒋君锴同学超过采访了市长(出示当时的照片),请蒋君锴同学说说你当时的心情。

是呀,要成功的采访好一个对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在采访前做充分的准备,同时还需要勇气和智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顺课文,理清脉络。

2作者向夫人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她是怎么回答的。

三、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四、交流。

1、采访前,我的心情如何?是怎么准备的?

2、采访过程中,我向夫人提了什么问题?夫人是怎样回答的?

3、作者采访夫人有什么收获?

(获奖懂得“走向生活”这个人生哲学)。

五模拟采访,感悟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模拟采访过程。

(2)讨论:为了使再现采访能够比较成功,大家提一些建议;

(3)学生小组内排练;

(4)上台采访;

(5)细细地揣摩罗斯福夫人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进一步感悟广交朋友,走向生活的人生态度。

六、总结深化。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

走向生活,广交朋友。

是呀,其实一句格言,一个座右铭会影响人的一生。你有人生格言吗?请写下来,贴在桌子的右上角,让这些格言时刻激励我们。

七、延伸。

是的,只要我们摆脱了束缚,屏弃了羞涩,走向生活,广交朋友,那么我们的人生必将阳光灿烂。著名诗人汪国真送给我们一首诗《我微笑着走向生活》,希望大家也能和他一样微笑着走向生活。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汪国真。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报我以平坦吗。

我是一条欢乐奔流的小河。

报我以崎岖吗。

我是一只飞翔的燕子。

报我以不幸吗。

我是一根劲松经得起千击万磨。

生活里不能没有笑声。

没有笑声的世界该是多么寂寞。

什么也改变不了我对生活的热爱。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教学反思。

1、师生之间形成了积极的互动效应。我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比如在与学生谈话交流时,既注意认真倾听,又注重适时的点拨,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习活动的设计注重层次性。其中“再现当年科宁斯对罗斯福夫人的采访过程”这一环节,我没有满足于课堂表面的热闹气氛,尽量消除“为表演而表演”的倾向。我始终把握住语文课的个性特征,一切学习活动着力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不搞花架子,切实地帮助学生,给予学习方式方法上的点拨,使整堂课中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层次地提高。课尾,学生创作自己的人生格言时表现了极大的热情,体现了他们对课文重点——罗斯福夫人那段含义深刻的语言由衷的领悟和感慨,从而掀起了整节课的高潮。

《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环形,掌握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想像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推导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的面积计算方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含有环形的物体若干个、圆纸片,剪刀、环形纸片。

学生每人准备剪刀、一个半径为5厘米的圆片,里面画一个与其同圆心的半径为3厘米的圆。

一、复习准备,引入新课。

1、师出示一个圆,引导学生指出它的面积,回忆什么是圆的面积?

2、圆的面积公式是多少?

3、让生拿出课前剪好的圆,先求出大圆的面积,再求出小圆的面积。

(1)生独立计算。

(2)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操作:你能在一个圆内剪一刀就剪掉一个图形,使它变成一个新的图形吗?试试看?(教师指导学生剪的方法)。

5、把你剪出来的新图形展示给同学们欣赏,并告诉大家,你剪出的是什么图形,给新图形取个名字。

(建议:要求全班同学将剪出的图形举高,让大家都能够看见。师生共同评价学生作品。剪得较好的同学及时表扬他们,树立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6、判断下面图形的阴影部分是不是环形?说说理由?

()()()。

7、黑板出示一个环形。学生尝试概括环形的特点。

(1)两个圆的圆心在同一点上。(同心圆)。

(2)两个圆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8、举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环形或物体中有环形。谁能告诉大家?(师展示生活中环形的物体)。

9、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圆的面积的计算。这一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运用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来解决一些特别的圆,例如环形。(板书课题)。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学生独立思考,四人小组交流。

(2)指名汇报结果。

2、师小结板书:环形的面积=大圆的面积–小圆的面积。

3、我们已求出大圆和小圆的面积,下面请计算出这个环形的面积。

4、出示例2,求出这个环形的面积,想一想还有其它算法吗?

(1)学生独立思考。

(2)指名板演。(说明解题思路)。

(3)比较这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师指出运用乘法分配率这种方法,使计算更加简便)。

5、思考:要计算环形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师小结)。

三、反馈练习。

1、判断,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1、在圆内剪去一个小圆就成为一个环形。

()2、一个环形,外圆半径是4厘米,内圆直径是2厘米。计算这个环形的面积列式为:

3.14×4×4-3.14×1×1。

2、书上第70页第4题的图1,计算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4、书上第69页“做一做”第2题。

5、拓展。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2.56米,在它的周围铺上1米宽的甬路(如下图),求甬路的面积。

四、反思体验,总结提高。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学生充分参与环形的形成过程,通过画同心圆、剪环形等操作活动,理解了环形的特点,并清楚地认识到环形的面积就是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了求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对什么是外圆、内圆作一个说明,帮助学生理解。个别学生算出外圆、内圆的面积,忘了相减才求出环形的面积,教师应提醒学生计算完要细心检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