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语文教学反思论文(热门17篇)

时间:2023-12-12 07:17:02 作者:LZ文人

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更加客观地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找出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大家是否也想知道其他教师是如何进行教学反思的呢?下面是一些实际案例,供大家一起学习和交流。

新课程语文教学反思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新课程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实施,我们一线的实验教师都在潜心的研究着、探索着、实践着,新课程的理念时刻充盈着我们的头脑,指导着我们的课堂教学。但是,在实验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值得语文教师去深思。借此,我把自己在课改实验中的阅读教学反思与大家交流,以此共勉。

咬文嚼字是阅读教学的基石。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关注语言文字,让学生从咬文嚼字入手去培养语感。但是,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把重心放在了学生牵强的体验、感悟上,而很少静下心来让学生去透过语言文字,静静地走进文本。我们的语文课堂变成了朗读课、思品课、表演课等。阅读课上,教师教给学生的不能是空对空的感悟,而应是在学生真正理解了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后,才能有真正的感悟。试想,学生连字词的意思都不理解,又何谈体验与感悟呢?因此,我们呼唤语文课堂的回归,回归语文教学的传统——咬文嚼字。

珍视学生阅读的感悟和体验,倡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是新课标阅读教学的核心理念。但是,反思我们的阅读教学,又有多少是尊重学生的感悟和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呢?每节课,我们都是按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来牵着学生的阅读理解,学生在阅读课上表现出了兴趣不高、语言空洞、参与面小,也就不足为奇了。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实现教师和文本、学生和文本、教师和学生的真正对话。这样,学生才能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课外资源大量地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手中掌握了大量的语文资料,这无疑将成为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但是,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处理这些资料的呢?首先,课前让学生去搜集资料(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找到了资料);然后,课上检查学生搜集的资料(教师只关注学生手中是否有资料,而忽视了学生是否真的有心去掌握资料);最后,依然就课文教课文(把资料扔在了一边)。这种作法,并没有充分地利用课外资源,学生的语文实践就变成了流于形式。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在课外资源的利用上下功夫,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培养语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对各学段学生的阅读能力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逐步让学生学会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这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阅读能力。由于对课标把握的不够准确,教师对何年段培养学生何种能力茫然无知,无形中拔高或降低了要求,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最佳期一错再错。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深刻领会课标的理念基础上,有目的地进行各种方法的训练和指导,让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真正完成课程目标,使学生具备全面的语文素养。

新课程下语文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模式是体现生物学教学思想的工具,是生物教学的任务、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典范,是生物教学设计的模式。

1.主体参与及全面发展。新课程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得到个性发展。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应提倡发展学生的个性,每个个体的个性得到发展,也就奠定了全体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没有个体就没有全体。注意摆正个体和全体、个性与共性的位置,使教学模式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2.以学生为本。如果说以往的教学模式建立在以知识为本的基础上,那么现代教学模式必须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松的发展空间,让一代新人在学习中学会选择,在社会中认识社会,在参与中发展自我。我们的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即便是对新知识的学习,它的着眼点不单纯地就知识论知识,重要的是通过知识学习求得学生自身的发展,这就是以学生为本的中心思想。

3.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含义就是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使他们都能达到教学目的要求的标准,这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生物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一)组织课堂”学法“教学模式。

组织课堂”学法"教学模式的四个过程:(1)信息输入阶段:首先让学生明确新知识的特点,然后根据协同率的原则,在教学中让多种感官协同感知,增强感知的相互作用。在输入新知识的同时,尽可能让学生有看的、有听的、有摸的、有做的和有想的,以提高感知效应。(2)同化操作阶段:该阶段要求教师在学生感知新知识时,激活学生的`旧知识,伸出知识的挂钩,使新旧知识相互联系,形成新知识增长点。(3)记忆保持阶段:是强化学生头脑里新的知识结构,防止遗忘,以达到记忆保持目的的阶段。(4)迁移应用阶段:在学生保持记忆的基础上,注重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培养、技能的形成。

(二)讨论探究型教学模式。

该模式的核心是讨论与探究,一般情况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的讨论、探究,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模式。讨论和探究的问题往往是本节课的中心问题,如教学的关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等,设置问题大小、多少根据教学内容来定,提出问题的方式由教师直接发问,适当借助多媒体等手段呈现和说明。教师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和灵活性,学生现存的知识很难解决,需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在教师的引导下启发争论,最后得以解决。小组讨论以4~5人为好,小组长掌握讨论的进程,并负责收集和整理本组的讨论结果,选派代表发言。小组代表向全班进行汇报,这种组与组之问的交流,有利于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扩展思路,开阔眼界。教师在学生进行汇报时,可以适当地提示和引导,最后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并提出应注意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比较受教师们的欢迎,使用也较普遍。

(三)情境探究型教学模式。

情境探究型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创始情境--定向导入--合作探究--总结交流理解掌握。

(1)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通过问题的设置、语言的引发,实物的演示、音像的感染等,营造一种特定的环境和气氛,把学生有意识地带入这个环境中,创造有助于学习内容的情境。

(2)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能很快地集中注意力,并能根据教师的设疑,产生疑问,同时也能产生深入学习的动力。

(3)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的形式或集体的形式,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实验、资料图片等方式参与教学的全部过程。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不仅感受情景,也感受获得新知的愉快。

(4)在教师的组织下,小组将探究结果展示说明,然后通过教师的总结、提炼和归纳,将学生感受的零散知识内容概括为统一完美和谐的整体,最后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生物教学模式选择的依据。

1.依据教学目标选择。

教学目标是教学所欲达成的目的,是教学的终极追求,它是主导教学的统帅和灵魂。教学目标不同,所选择和采用的教学模式也应不同。如着眼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可采用自学式教学模式;着眼于在单位时间内传授较多的较为系统的基本知识,可采用传授式教学模式;着眼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等等。

2.依据教学内容的性质。

采用何种模式进行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来确定。如传授式教学模式和自学式教学模式比较适合于学习事实、现象、过程的基本知识;生物实验中训练技能技巧的内容则运用练习式教学模式比较适合;而生物课中概括性、规律性的知识,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比较适合,等等。

3.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已有知识水平。

从初中到高中,学生的学习自觉性逐渐增强,观察能力有显著的提高,更乐于独立提出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因此,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旧知的情况下,随着年级的增高,选择自学式、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可能性也就愈大。

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教学模式,例如讲授式、自学式、练习式教学模式等,以便于灵活变通地运用,逐步熟练掌握多种教学模式。教师要善于从教学实际出发,最优地选择适合具体教学情境的模式。创造性地、艺术性地运用,并从各种教学模式的结合与变化中寻求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范亚民.浅谈新课改下中学生物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向[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8).

[2]廖胜波.中学生物教学模式浅探[j].考试,2009(6).

新课程语文教学反思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面对新课程在教学中的全面铺开,从教新课程这六年来,感觉新课程就像是一个初生的婴儿,浑身上下充满了新奇和生命力,让人随着它的步伐,与时俱进,共同演绎一场变奏曲。

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要求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一堂课,如何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调动他们的思维;如何让学生学有所得,拿到学习的金钥匙,是评价一堂课的关键。首先要确立一个目标: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实质上就是让学生能够使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创新学习。在平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反思:“我的教学是不是让学生真正学会了学习?”,以此不断调整或者是矫正自己的教学工作。其次要解决好三个问题:学什么、怎么学和学到什么程度。知道学什么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研究怎么学,即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建立和创造一整套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到什么程度,是前两者的有机结合体现,通过前两步配合,使学生因人而异的掌握所学。

要优化课堂教学模式,集中体现为学生在课堂上究竟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领悟了什么等等方面。一堂好课应当是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教师应当随着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灵活调整教学步骤,充分施展自己的随堂机智。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课堂主旋律课这样安排:采用主动学习法,把课堂的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主要是针对较浅的、趣味性有较浓的课文;探究教学法,课内的阅读教材教师设计开放探究的问题诱导学生探讨,这种做法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注重探究方法的授予,为学生的课外自行探究提供某种观照;而对于课外阅读教材的探究课,学生的主体性则大大突出,基本上是学生自行确立学生目标,自行提问,自行解疑,而教师只起点拨引导作用。问题教学法,立足于学生阅读中的质疑,提高上课乐趣。

作为教学中的配乐和弦——教师,在角色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与学的主体,是学生的“知识源泉”。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也就是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新的语文实验教材、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行为,教师要由课程知识的施予者而成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者;教师不再做教材的单一阐释者和习题答案的唯一宣判者,而是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潜心关注者和学生个性成长的参谋人,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上,突出学生的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精神。

一句话,教育观念的改变,教师的角色必然要转换。教师角色的转换,主要有这些体现:做平等的合作者,教师走近学生,贴近学生,与学生交流,一起活动,共建和谐的教学氛围,要把学生的真心放在自己的心里;做谦虚的倾听者,老师注意倾听,并且及时让孩子说出怎样做就会更好吃,既尊重了儿童,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做真诚的赏识者,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的优良行为,还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做得法的组织者,要求教师淡化权威,建议学生应该做什么,参与学生的一些活动,有效地组织教学,做“平等中的首席”。

总之,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堂要注重学生良好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课堂要有开放意识,只有开放的语文课堂才是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才能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在新课标的大纲要求下,遵循基本原则,通过主音、旋律、和弦的有机组合,灵活变幻,使课堂更显风韵,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轻松、快乐地学到了知识。

新课程语文教学反思

(一)关注名家(《教师之友》和“教育在线”上的几篇文章)。

1、魏书生:《技术主义和权威人格的末路》。

魏书生缺乏超越于功利之上的人文关怀,缺乏站高望远的知识视野,缺乏对教育作为必要的乌托邦的切身理解,而只能成为一个对应试教育服服帖帖,对教学大纲亦步亦趋,惟技术论的、匠气十足的语文教师。

2、钱梦龙:《方格之内的圆融》。

钱梦龙倡导和践行的“三主三式导读法”无疑奠定了他在中学语文教学界实力派、技术派的地位,这一教学法虽有现代教育理论的包装但基本上还是属于传统教法的范畴,还是几十年来语文教学重视基础、讲深讲透讲实的技巧化的翻版。

3、于漪:《一个曾经的偶像》。

于漪孜孜追求的所谓“人文”,仍然是几十年未根本更易的在语文教育中进行的思想、道德、情感教育。无论是从"文道结合"的角度,还是从"文以载道"的角度,我们发现,更多的时候,于漪是以道为先的,有时甚至牺牲文,以文祭道。

4、“教育在线论坛”《不只是请教李镇西》。

水云香君:一直有个想法,一直不敢提出。但为了核实一下,还是要请教李镇西老师。多次听人说,李镇西老师的课上的好,班主任当得优秀,可是学生考得不好。

李镇西:是的,我有过考不好的时候,而且我从不讳言,多次在公开场合讲过。相反,我特别辉煌的高考和中考成绩,我则很少提及。像魏书生那样的常胜将军,我的确不是。

特崇拜魏、李两位:魏的人生观,李的教育观。我以为,魏书生有大师的魔力,李镇西有诗人的气质。

(二)关注现状。

1、教学目标虚化。

新课标中对语文知识的教学建议是“随文讲解”,一些老师对要不要教给学生系统的语文知识、到底哪些是有用的语文知识、采用何种方式教学语文知识等问题产生了认识上的混乱和偏差,在设计阅读教学目标时,知识目标缺失、含糊。由于有些人对“训练”提出质疑,因而能力目标处于悬空状态。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类情意目标本身模糊、隐性,更难落实。

2、教学内容泛化。

新课标强调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因此,有些教师,只要课文中涉及某种风土人情,便让学生去开发相关的民俗风情资源;只要课文涉及某门学科的知识,便让学生进行延伸、拓展与整合。语文课上成了知识常识拼盘课、五花八门杂烩课。语文课应该以语言和言语为核心,如果课文写什么就教什么,语文课就会被上成思想教育课、民俗文化课、旅游观光课、艺术鉴赏课、手工制作课、科学知识普及课……势必导致语文课的变味、变质。

3、教学过程表演化。

哗众取宠、标新立异。如:将学生分成几个方队,设男女主持人各一名,教师则以评委的身份出现。课堂气氛如同娱乐节目或“智力大冲浪”那般热闹,参与者(最优秀的学生)的情绪也高涨,但多数学生由听老师讲课的听众,变成了看同学表演的观众。又如:将学生分成小组,由学生选出组长,抽到或领到讨论题,经过一番看似热烈的讨论,小组派出代表(大多是组长)发言,美其名曰这是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实是花架子。这样的阅读课似乎很“活”,实现了所谓的互动,实际上却走入了表演化的误区。

阅读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的思维和情感顺着文思、文情、文势自然流动的过程,是他们不断调动自己的人生积累和作者交流的过程,是他们的思想、情感、心灵受到触动、陶冶、洗礼的过程,是他们渐渐领悟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奥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应该是集中的,情感是专注的,心灵是沉静的。这样才能使他们从字里行间捕捉到关键的言语信息,深深地思考,形成独特感受和独立见解: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品出意味、情味,悟出为文之道和做人之理。

4、教学手段形式化。

在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中,出现了赶时髦、图形式的现象,不仅没有很好地辅助学生的学习,反而弱化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比如,课文中有些能给学生带来丰富想像的文字描述,被一些教师变成了用幻灯打出的图画,结果使活生生的东西凝固、僵化了,使本可以由一个个大脑想像出一幅幅图画变成了教师大脑加工成的一幅画,这自然禁锢了学生的再造想像。

1、在教学目标上,突出自学能力的培养。语文完全可以自学,语文这个工具也只有*自学才能真正掌握。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自己进行听说读写实践活动的过程。要指导学生自己学习,教师的教就要着眼于学生的学,在教法中渗透学法,用教法指导学法。

2、在教学内容上,突出重点、难点、疑点。忌讳面面俱到。教语文课,一般无须逐段地分析,更不应该逐句逐句地讲解,只要抓住重点、难点、疑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

3、在教学设计上,要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语文教学的过程,本来应该是一个训练学生听说读写,并在听说读写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发展思维的过程。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要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语言文字训练指的是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的训练,其中重点是读和写的训练。

第二,语言文字训练包括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和训练语言。要让学生自己掌握那些用词准确、鲜明、生动的句子、段落、篇章。积累的主要手段是朗读、熟读、背诵、抄写、默写等。

第三,语言文字训练是凭借课文进行的。

4、在教学方法上,要突出启发诱导。要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在教师引导、指导下,学生自行探索、自己发现的过程,而不只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结论。

5、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1)是“首席”

(2)是“资源”

(3)是“关怀”

2、文本在阅读教学中的位置。

阅读教学要以“本”为本,不要忘本(三个“本”依次指“文本”、“教学根本”、“阅读教学的本质”)。

(1)文本是有规定性的,“文本的规定性严格制约着接受活动,以使其不至于脱离文本的意向和文本结构,而对文本意义作随意理解和解释。”

(2)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是情境性,语言活动。

(见“武进中学语文”《对新课程阅读教学的两点认识》)。

3、强调“读”

读(指朗读或诵读)是一种重要的语文综合能力。

1、朗读能力首先表现在心理素质上。

2、朗读也体现一个人的识字能力。

3、朗读还体现一个人的理解能力。

4、朗读更体现一个人的语感能力。

1、养成查字典的习惯。

2、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

3、养成积累运用的习惯。

4、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5、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

6、养成做文摘的习惯。

7、养高声朗读的习惯。

8、养成背诵诗文的习惯。

9、养成批注文章的习惯。

10、养成做阅读练习的习惯。

11、养成观察思考生活的习惯。

12、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13、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

14、养成写作提纲的习惯。

15、养成研究文章题目的习惯。

16、养成作文开头打草的习惯。

17、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18、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19、养成课堂大胆发言的习惯。

20、养成积极参加语文活动的习惯。

第一,要有整体性,序列性。

有些老师从初一起各老师便训练学生话题作文,其实一点意义也没有,而且容易弄巧成拙。话题作文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选取自己擅长的一种文体。”如果事先没有作过各项文体训练,又怎么进行选取呢?所以我们说,初一就老老实实训练记叙文,初二则说明文和记叙文,初三上学年还要训练议论文,下学年便主攻话题作文,这便是整体性,序列性。

面批,可细批,可组织学生互改等。

第二,要重视讲评,分类讲评。老师在浏览全班学生的作文以后,对存在问题的代表性作文(根据要求)与学生共同探讨,进行批改。学生明确要求后,再修改自己的作文,有时需要反复修改,提升作文的档次。

不要只评讲优秀作文,我们的学生缺少的不是欣赏优秀作文的水平,而是提升自己作文档次的方法、技巧。

至于话题作文,它包括许多综合的技巧。有几点要强调:

1、选好标题,力求新意(标题好本身可加分)。

2、开头不要过于追求词藻华丽而写些与中心无关的内容,入题要快,结尾应顺应文章,力求深刻。

3、要善于点题,与话题挂上钩。

4、营造“亮点”,特别是语言的生动性。

5、千万要写好字,要让老师赏心悦目地欣赏你的文章。

(一)乐观豁达。

1、以平静的心态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1)对领导,不亢不卑;对同事,以诚相待。

对学生,平等,关爱。“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一刻也不能忘了自己曾是学生”(李镇西)。

(2)适应现实,不埋怨。改变自己就是发展自己。

(二)教书育人。

1、教书的目的是育人,育人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感染、熏陶。语文老师要有童心。

2、会学习,善思考,勤反思。

新课程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程实验为教学提供了崭新的平台,给教师提供了自由伸展的空间。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新课程理念和旧的教学观念、传统的授课形式,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教师在学习新理念、改变旧观念的同时,正在研究、寻找既适合新理念和符合学生实际,又能体现自己教学风格的新型教学形式,然而,探索的过程是艰难的,在新课程实施中也产生了很多矛盾和困惑,这些困惑、矛盾和问题值得我们不断反思、总结。

个性化学习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这里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既指学生个性化学习带来的差异,也包括学生中发展快的与发展缓慢的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学生中发展快慢之间的差异。如在《小镇的早晨》一文的教学中,我布置学生回家读熟课文,一上课,我就说:“同学们昨天预习了课文,现在留在你脑海中的小镇的早晨是怎样的呢?”学生纷纷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有的说小镇的早晨船多;有的说小镇的早晨安静;有的说小镇的早晨小动物多;有的说小镇的早晨人多;有的说卖的蔬菜、水果品种多;当然有个别提到小镇的早晨是热闹的、忙碌的。这些回答显然都不太全面、准确。授课前我自认为这篇课文采用总分总的构段方式,而二、三、四自然段也是总分的结构,学生一读课文,马上就能归纳出作者在文中所描写的小镇的早晨的特点,没想到三年级学生的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不能全面准确地去概括,此时,我提醒大家课文里已经把小镇早晨的特点概括出来了,看看哪位同学能很完整地找出来?小组内合作交流,同学们马上又积极地重读课文后,有一部分学生很快地说出了小镇早晨的特点,而反应慢的却呆坐一边默不做声,这种差异会带来整体发展的不协调。

要解决这个矛盾,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要关注反应慢学生的学习习惯。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可见培养反应慢学生爱动脑动口、勤思考的学习习惯是促进他们思维发展,协调个性差异与整体发展的手段之一。其次,教师应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把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组合在一个小组,让他们相互融合、互相学习,并选出小组长,让组长负责全组的活动,帮助每个学生学懂知识,学会学习。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创新的基石。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们都很注意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创设适合创造性思维的情境,鼓励学生展开想像,发散思维,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开放、多样的特征。这样难免会出现一些学生思维的怪异、独特,甚至不符合实际情况。这些可能对训练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有好处,但在学生幼小时,老师还应该注意他们思维的准确性、完整性,有些问题老师有责任引导其向正确的思维方向迈进。像《爱什么颜色》这首诗歌,以简练的语句,相同的结构段式勾勒了三幅绚丽的色彩画面,抒发了作者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己理想的追求,授课时引导学生理解了第一小节后,分小组模仿老师的分析方法,讨论学习二、三小节,懂得作者所喜爱的颜色,实际上表达了他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然后顺势引导学生仿照本课在小组内说说自己喜欢的颜色,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发挥。结果有的说“我爱白色,因为墙是白色的,雪是白色的,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我穿的衬衣也是白色的。”显然这个回答不太全面、准确,这时若不及时引导,学生的思维只能是片面的、不准确的。若及时引导学生全面思考就会为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完整性奠定基础。此时引导学生要选择有意义的、鲜活的事物去描绘,如白色是纯洁、和平的象征,草原上奔跑的羊群是白色的,香气四溢的百合花是白色的,和平鸽是白色的,表示祝福的哈达是白色的的等等,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到应抓住周围美好的事物去抒发自己的情怀。只有这样不断的引导,才能培养出既具有创新能力,又具有正确解决问题、处理问题能力的全面人才。

新课程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是什么?新课程说的很明白,那就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体。所谓“人文性”,是指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受到文学素养的熏陶,学会做人;所谓“工具性”是指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一点一滴的知识学习中学会学习的能力。看来学会做人和学会学习,便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应该清楚的是语文只是教给学生学习其它知识的能力,而不是成为包罗万象的杂家,因为我们的语文毕竟姓“语”。

既然语文学科具有自身的特点,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立足于此,做到对症下药,在教学中练好“读”这个一字经。根据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实践,我认为“读”要落实在语文教学的课堂内外,落实在师生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也是教师教学艺术展示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在教学中让教学艺术不仅是个花架子,让学生充分“读”文本是很重要的。从教学效果来看,无论是散文,小说,还是诗歌教学,离开了读,我们的教学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有些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又是表演,又是对白,可真正学到知识的又有几个呢?这样的教学只不过是走过场,与课改是不相干的,更是误人子弟的。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有趣的美国课堂,说的是一群中国教育专家去考察美国国语教学,安排了一节示范课,只见这位美国特级教师上上课就开门见山,让学生读书,十多分钟后,学生一遍读完,教师问读明白的举手,只有几个学生举手,教师就让学生再读一遍。又过了十多分钟,这次有近一半学生举手了,教师让学生再读一遍。就这样三遍读完,该下课了,这次全部都举手了,教师高兴地说,看来你们都懂了,我们下课。我不能说,这样就好,但有一点是我们要学习的,那就是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还给学生认真读书。

阅读教学我认为应该注意这几个读的环节:第一,整体感知时,要让学生读完一篇文章,也许是三五分钟,也许是二十来分钟。(虽然读书时我们的语文教师没有了充分展示教学艺术的时间,但它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只有让学生读完了书,他们才会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也才会有对文本初步的理解,这是学习好课文的第一步。第二,研读文本时,要让学生细细品读,反复读,读反复,达到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学会读的目的。比如诗歌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与欣赏是重点,也是难点,我认为,教师的范读,学生的试读,小组的朗读,全班交流中的`朗读,等等形式会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朗读,并有一种成功的喜悦,并会把这种情感转化为学习诗歌的浓浓地兴趣;同时,也达到了理解诗歌的目的。第三,在积累阶短,要重视“背读”。几千年的传统教学成功经验,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多积累,多背诵名家名篇名段,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积累,每堂课我们让学生记住一点好的东西,日积月累,那好成为学生作文的“活水”。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课外资源大量地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手中掌握了大量的语文资料,这无疑将会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在课外资源的利用上下功夫,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培养语文素养。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得以延伸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立足于课文这个例子,但又不能死读课文。学生的很多知识自于课外阅读,而这些知识又在阅读教学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新课标向学生推荐的名著篇目,有计划,有针对性指导学生课外读书。我认为,课外阅读指导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切忌放羊式,做到有计划,在教学中把读书篇目分解到各个学年,每半年读一两本书是没问题的,还可以利用自习和阅读教学内容的需要安排学生读书,如上《纸船》一诗时,便可推荐学生精读《繁星。 春水》。二是布置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开好读书交流会。一般来说,读书是很难检查的,根据实践我认为有几种办法是有效的,比如教学中我在每节课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讲一个书中的故事,(这种形式可以是小组,也可以是全班性的。)这样就把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有机联系起来了。再比如,让学生办手抄报,写读书心得,并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评比。当然,在这中间,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上好名著导读课,让学生先对名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精读。同时教师的精要指导,可以让学生从一个相对正确的立场上学会读书,进而学会做人。

珍视学生阅读的感悟和体验,倡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是新课标阅读教学的核心理念。但是,反思我们的阅读教学,又有多少是尊重学生的感悟和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呢?每节课,我们都是按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来牵着学生的阅读理解,学生在阅读课上表现出了兴趣不高、语言空洞、参与面小,也就不足为奇了。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实现教师和文本、学生和文本、教师和学生的真正对话。这样,学生才能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咬文嚼字是阅读教学的基石。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关注语言文字,让学生从咬文嚼字入手去培养语感。但是,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把重心放在了学生牵强的体验、感悟上,而很少静下心来让学生去透过语言文字,静静地走进文本。我们的语文课堂变成了朗读课、思品课、表演课等。阅读课上,教师教给学生的不能是空对空的感悟,而应是在学生真正理解了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后,才能有真正的感悟。试想,学生连字词的意思都不理解,又何谈体验与感悟呢?因此,我们呼唤语文课堂的回归,回归语文教学的传统——咬文嚼字。

新课程标准对各学段学生的阅读能力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逐步让学生学会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这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阅读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深刻领会课标的理念基础上,有目的地进行各种方法的训练和指导,让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真正完成课程目标,使学生具备全面的语文素养。

以上,是我们高一语文组在新课程中教学的一点反思,不到之处,请斧正。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新课程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程语文教学反思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一次调查中,有位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教学《乌鸦喝水》时,我们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车的世界》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小小交通警》、《洒水车》、《让车》等十余首儿歌,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车、交通规则方面的知识,而且无形中又认识了许多生字。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水乡歌》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北方的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呢?通过录像展示美丽的水乡,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真诚地希望: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一忌病语。教师使用不规范的语言,会导致学生用语混乱,思维混乱,遗害无穷。

二忌冷语。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一些言行举止看不惯,觉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对学生讽刺、挖苦、嘲弄,什么“小聪明”、“大美人”等。这样会使学生受到不应有的刺激,使稚嫩的童心受到伤害。

三忌脏语。有的老师不能正确对待有缺点或缺欠的同学,对他们使用鄙视、侮辱性的语言,什么“丑小丫”、“笨猪猡”、“榆木疙瘩”等。这样会在学生的心里播下自卑的种子,给学生造成相当严重的心理负担。

四忌咒语。有的老师会对班里的个别学生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论式的`语言,如“天生的坏”、“从小就熊”、“神经病”、“傻子”、“没出息”、“没救”等。这类语言会在学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有的学生会千方百计报复老师、报复同学、报复社会;有的则会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沦,破罐子破摔。

五忌浮语。有的教师对学生喜欢用浮夸、吹嘘和不切实际的语言。这会使学生爱虚荣、爱吹擂,不能踏踏实实地为人、学习、做事。

六忌烦语。个别教师说话讲课总是?嗦重复,唠唠叨叨;或东山一犁,西沟一耙,废话连篇,离题太远。这样会使学生滋生厌烦情绪、逆反心理。

新课程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聚集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我们欣喜地看到,“满堂讲”、“满堂问”,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现象少了,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的现象多了;机械、单调的字、词、句、段的训练少了,丰富多彩的人文关怀多了;整齐划一的语文标准答案少了,珍视学生读书的独特感悟多了。然而,当我们在追寻语文教学的本真意义和核心价值时,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态”也出现了种种失调的现象。

一、识字写字中审美功能的缺失眼下的语文课堂,“生命意义”、“动态生成”、“对话”、“互动”等词语出现的频率很高,这些新课程理念确实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气象。但我们也发现,汉字的书写指导被大大地弱化,尤其是汉字特有的“形”和“意”的美感以及汉字教学的审美功能没有被挖掘出来,所以学生的写字能力越来越不如人意,甚至出现了年级愈高,字写得愈难看的怪现象。纵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般只能看到“读准生字的字音”这样的教学目标,“把生字写正确、美观”之类的教学目标少之又少,而从写字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就更是一种奢望了。写字教学既有利于写字技能的提高,也有利于增进学识修养。《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写字的审美功能有明确要求,如一、二年级要求学生“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五、六年级要求学生“能用毛笔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等等。因此,当前的语文教学要大力呼吁教师加强识字写字的教学,在书写指导中,既要促进学生写字技能的提高,更要注重发挥识字写字的审美功能。

二、“充分”朗读中情感体验的缺失眼下的语文课堂书声琅琅。读,成了学生学教师教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是否“充分”读书成了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标准之一。于是,我们常常看到学生在课堂上“丰富多彩”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挑战读、表演读、想象读等等,读了一遍又一遍,很是热闹;我们也常常听到“来,把这段话有感情地读一读”、“带着愉快的心情把这句读读”、“读出悲伤的语气”等之类的话。但是,学生没有感情的酝酿怎能“有感情地读”?在老师的指令下被动地读书,怎能“带着愉快的心情读”?学生没有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没有与作者和主人公的心灵碰撞、情感共鸣,又怎能读出这语气那语气?要真正达成读的目标与效果,除了要有读的层次、读的技巧等技术性因素外,还要有读的兴趣、充分的情感体验等非技术性因素。要让学生真正读出感情,读出预设目标中的效果,就要从激发学生的情感入手,让积极的情感成为学生读的内驱力。只有触及学生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样的读才会发挥最为有效的作用。

三、自读自悟中思维含量的缺失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然而,由于我们对这一理念不能正确理解,以致出现了一些误区:

一是教学目标缺失,学生没有真正走进语言文字的世界。整堂课学生自己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是吵吵闹闹的讨论,接着汇报一些片言只语的读书感悟或问题。教师则谨小慎微,话语不多,甚至无所事事,教学效率很低。

新课程语文教学反思

评价语文教学的优化,必须注意师生的时间精力的投放入。协调语文教学与家庭的关系是非常的重要的。

影响语文教学的因素众多,取得家长的关心支持和参与学科改革是非常的重要的。

确实,经过这些年的教学,特别是现在任教的这个班级,我的这个感受也是更加的深刻。家长的支持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是多么的重要。我们这个班级应该说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班级。能人也不少,根据以往的考试情况来看,应该说也是很好的。但是,我们班有一个最大的缺憾,那就是有人作业经常的不完成,而且也不是一个,二个。可以说,这些人影响了整个班级的成绩,也让老师,课代表,小组长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经过一个学期的接触,特别是和有的家长交流接触后。我深深地感受到,这和家长的态度,家长是否支持关系实在是太密切了。这些作业经常不完成的家长的态度足以说明家长的关心和支持对语文教学的改革是多么的重要。

这些作业经常不完成的学生的家长和他们交流时,他们无一例外的说同一句话:“我问她了,她说做好了。”更有一个家长说:“家校联系本我昨天问她了,她说签字了,让她爷爷签字的。”我把家校联系本给她看,她还在说着什么。不过她又说,:“以前她也经常不做。”从这几句话中我们是否可以看出一些什么。

还有一个家长跟我说:“晚上他不做,他总是早上起来做的。”说实话,我对这句话真的非常怀疑。早上起来做?那么晚上在家里干什么?冬天早上起来做作业,来得及?后来有一次,家长的话才道出了他的真实的想法。他说:“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好了。”看来,取得家长的支持和关心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观影响是非常的大。

当然也有的家长经常和教师保持联系,经常在家校联系本上写一些能够反映学生在家作业的真实情况。这样对我们教师的工作帮助是非常大的,我们教师的工作是在真实的情况下进行的。那么我们教师的工作肯定是有效的。

我们的语文教学是离不开家长的全力关心和支持的。

时代在变,教材在变,人的观念也在变。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研者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热点,更是课程改革的难点。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正悄然而起。我们语文教师努力学习新课标,同时又进行了有力的探索。

面对新课标,面对新教材,面对新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我们就有必要重新学习,甘当一名小学生。要认真领悟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区别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不同,吃透新教材的特点,重构新的教学体系。而不能自以为是,要不然在教学实践中只会“新瓶装旧酒”,或是“换汤不换药”而已。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载体,还有必要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充当教研的先锋。边教学,边研究,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同时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还要注意充当不同的角色。既要当学生的教练员,又要当学生的陪练员,有时还是学生学习中的伙伴。应当说,在新课程标准下,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若是把握不好课改中的位置,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只会失去方向,无所适从。

对于新课标,新理念,我们也要理性的对待。语文教学需要改革,这是必然的,于此我们就不能拘泥于传统,而裹足不前;但是,我们又不能急于冒进,要结合旧教材,结合传统教学法,构建“在实践中尝试,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学新模式。在每一天的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反思,从而得到不断的进步。教材资源的整合主要表现为语文教材内在知识结构的纵横交错,以及与其它学科、社会生活的联系。多年来,我们语文老师教学上习惯于“满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想象;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将一个个互为联系的知识点,肢解得零离破碎,学习新课标以后,在教科书的使用上,就要具备一种开放的理念。打破原来的照本宣科,提倡“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这是教学中的基本任务。再说语文课,也不一定就是局限于语文教材,应结合其它学习内容,拓宽学习资源。并且要结合生活,用于生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习资源的整合是一个极为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学习的方式、内容等方面。就学习的方式而言,有整体学习,合作学习,个人学习三种。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教师一言堂,是教师的独白,是一对多的单一交流,而忽视了其他几种学习方式。语文新课标就是提倡研究性、探讨性、自主性的一种学习方式,主张师生、生生、人机等多种互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仅有的学习资源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教学效益。教学资源的整合问题,是一篇大文章。在此,限于篇幅,就不多言了。

对于新课标,新教材,应当说大部分教师都尚处于学习阶段,并无多少实际的经验可言。也许正因此而增加了它的诱惑力。自然,我们为之研究的空间也是极为广阔的。当然,课程改革是漫长和艰巨的。“路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习新课标,不能形而上学,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歪曲曲解。对于传统的一套,我们要怀疑,要创新,但又不能完全摒弃。毕竟教有法,而又无定法。不然,我们又会陷入某种教学模式的泥沼,再一次模式化了。我想这当不是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新课程下语文教学初探论文

论文摘要:语文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学生难学,教师难教,根源在于现行的考试方式和教学评估方式不当。要改变现状必须改变考试方式和教学评估机制,保证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语文教学改革似乎越改越让人感到困惑,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的确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时代的特点,但要真正实行起来,恐怕不是那么容易。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既然是科学,就应该有它自身的客观规律。遵循规律,按照语文自身的特点进行语文教学是必然的。但从语文教学的实践来看,语文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学生难学,教师难教,让人感到语文教学的路越走越窄。

语文课堂上有几个学生能够坚持45分钟认真听课或者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活动的?教师辛辛苦苦地教,却是吃力不讨好。原因是什么呢?明眼人一看就清楚。都是考试惹的祸。学生都知道老师教的内容考试很少考,甚至根本就考不到。笔者曾经有过深切的体会。有一个学期三次考试,考前为学生做辅导,提一些重点,凡是背诵的课文都要认真准备,重点段落要背上,学生是听了我的话,认真复习,可是考试时却一点也没有考课本中的重点内容。评讲试卷时,我非常抱歉地对学生说,老师的功力还不够,下一次老师一定好好准备,尽量靠近考试题目。第二次考试之前,我真的下了一番功夫,把名篇名句弄得滚瓜烂熟,学生也准备得很充分,可是考试时,一题也没有碰上,我又一次汗颜。学生认为,听也没有多少效果,还不如考试时碰碰运气,能考多少是多少。但领导却要教师拿出成绩来,教师没有出色的考试成绩,怎么能是称职的教师?最终责任还在语文老师。

什么都要行政命令,什么都要统一,结果遭殃的是语文教学,受苦的是广大的语文教师和学生。其实,语文教学是不能统一的。如果能够统一,那么何不来一个全国统一,大家都学魏书生、于漪、冯梦龙的教学模式。他们的确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典范,可为什么全国至今也只有一个魏书生?原因很简单,语文教学是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可言的。

要真正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教学评估方式,重结果,更重过程,全面评价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对于语文教师来说,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容易挫伤教师的积极性,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可能在人平均分上超过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但我们不能说,老教师就不如青年教师。语文教学是综合的,语、修、逻、文,字、词、句、章哪一方面都要好,都要强,怎么能仅仅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呢?再说少一分或者少五分,语文的能力又能低多少?分数只是一种结果,并不能代表学生的语文素质。同时仅仅以学生考分来论英雄,严重地阻碍了教师的创造性的发挥。大家都在为人平均分而奋斗,还有谁敢放心大胆地搞语文教学实验?还有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过程、轻结果的评价,能够让语文教师轻装上阵,摸索语文教学的规律,也才能真正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语文新课标提出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多个维度,从显性和隐性的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的全新而又正确体现语文学科特性的评价策略,这是促成语文学科良性发展的有力保证。只有加强对语文学科的综合评估,采取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教师的教学实绩,实事求是地肯定教师的劳动,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真正改变语文教学现状,必须改变现行的考试方法。教什么就考什么,加大语文课文考查的力度。有许多优美的课文,就是非常好的阅读材料,为什么不能变成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考题?而偏要去找学生都不熟悉的文章为难学生呢?再说,那些文章阅读题答案设计者设计的答案就那么准确无误?笔者认为,语文考查完全可以用书本上的课文作为考试的材料,叶圣陶先生不是说过“教材是一个例子”吗?既然是“例子”,就应该也是考试的“例子”。

新课程下语文教学反思

(一)关注名家(《教师之友》和"教育在线"上的几篇文章)

1、魏书生:《技术主义和权威人格的末路》

魏书生缺乏超越于功利之上的人文关怀,缺乏站高望远的知识视野,缺乏对教育作为必要的乌托邦的切身理解,而只能成为一个对应试教育服服帖帖,对教学大纲亦步亦趋,惟技术论的、匠气十足的语文教师。

2、钱梦龙:《方格之内的圆融》

钱梦龙倡导和践行的"三主三式导读法"无疑奠定了他在中学语文教学界实力派、技术派的地位,这一教学法虽有现代教育理论的包装但基本上还是属于传统教法的范畴,还是几十年来语文教学重视基础、讲深讲透讲实的技巧化的翻版。

3、于漪:《一个曾经的偶像》

于漪孜孜追求的所谓"人文",仍然是几十年未根本更易的在语文教育中进行的思想、道德、情感教育。无论是从文道结合的角度,还是从文以载道的角度,我们发现,更多的时候,于漪是以道为先的,有时甚至牺牲文,以文祭道。

4、"教育在线论坛"《不只是请教李镇西》

水云香君:一直有个想法,一直不敢提出。但为了核实一下,还是要请教李镇西老师。多次听人说,李镇西老师的课上的好,班主任当得优秀,可是学生考得不好。

李镇西:是的,我有过考不好的时候,而且我从不讳言,多次在公开场合讲过。相反,我特别辉煌的高考和中考成绩,我则很少提及。像魏书生那样的常胜,我的确不是。

特崇拜魏、李两位:魏的人生观,李的教育观。我以为,魏书生有大师的魔力,李镇西有诗人的气质。

(二)关注现状

1、教学目标虚化

新课标中对语文知识的教学建议是"随文讲解",一些老师对要不要教给学生系统的语文知识、到底哪些是有用的语文知识、采用何种方式教学语文知识等问题产生了认识上的混乱和偏差,在设计阅读教学目标时,知识目标缺失、含糊。由于有些人对"训练"提出质疑,因而能力目标处于悬空状态。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类情意目标本身模糊、隐性,更难落实。

2、教学内容泛化

新课标强调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因此,有些教师,只要课文中涉及某种风土人情,便让学生去开发相关的民俗风情资源;只要课文涉及某门学科的知识,便让学生进行延伸、拓展与整合。语文课上成了知识常识拼盘课、五花八门杂烩课。语文课应该以语言和言语为核心,如果课文写什么就教什么,语文课就会被上成思想教育课、民俗文化课、旅游观光课、艺术鉴赏课、手工制作课、科学知识普及课......势必导致语文课的变味、变质。

3、教学过程表演化

哗众取宠、标新立异。如:将学生分成几个方队,设男女主持人各一名,教师则以评委的身份出现。课堂气氛如同娱乐节目或"智力大冲浪"那般热闹,参与者(最优秀的学生)的情绪也高涨,但多数学生由听老师讲课的听众,变成了看同学表演的观众。又如:将学生分成小组,由学生选出组长,抽到或领到讨论题,经过一番看似热烈的讨论,小组派出代表(大多是组长)发言,美其名曰这是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实是花架子。这样的阅读课似乎很"活",实现了所谓的互动,实际上却走入了表演化的误区。

阅读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的思维和情感顺着文思、文情、文势自然流动的过程,是他们不断调动自己的人生积累和作者交流的过程,是他们的思想、情感、心灵受到触动、陶冶、洗礼的过程,是他们渐渐领悟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奥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应该是集中的,情感是专注的,心灵是沉静的。这样才能使他们从字里行间捕捉到关键的言语信息,深深地思考,形成独特感受和独立见解: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品出意味、情味,悟出为文之道和做人之理。

4、教学手段形式化

在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中,出现了赶时髦、图形式的现象,不仅没有很好地辅助学生的学习,反而弱化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比如,课文中有些能给学生带来丰富想像的文字描述,被一些教师变成了用幻灯打出的图画,结果使活生生的东西凝固、僵化了,使本可以由一个个大脑想像出一幅幅图画变成了教师大脑加工成的一幅画,这自然禁锢了学生的再造想像。

2、在教学内容上,突出重点、难点、疑点。忌讳面面俱到。教语文课,一般无须逐段地分析,更不应该逐句逐句地讲解,只要抓住重点、难点、疑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

3、在教学设计上,要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语文教学的过程,本来应该是一个训练学生听说读写,并在听说读写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发展思维的过程。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要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语言文字训练指的是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的训练,其中重点是读和写的训练。

第二,语言文字训练包括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和训练语言。要让学生自己掌握那些用词准确、鲜明、生动的句子、段落、篇章。积累的主要手段是朗读、熟读、背诵、抄写、默写等。

第三,语言文字训练是凭借课文进行的。

4、在教学方法上,要突出启发诱导。要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在教师引导、指导下,学生自行探索、自己发现的过程,而不只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结论。

5、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1)是"首席"

(2)是"资源"

(3)是"关怀"

2、  文本在阅读教学中的位置

阅读教学要以"本"为本,不要忘本(三个"本"依次指"文本"、"教学根本"、"阅读教学的本质")。

(1)文本是有规定性的,"文本的规定性严格制约着接受活动,以使其不至于脱离文本的意向和文本结构,而对文本意义作随意理解和解释。"

(2)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是情境性,语言活动。

(见"武进中学语文"《对新课程阅读教学的两点认识》)

3、  强调"读"

读(指朗读或诵读)是一种重要的语文综合能力。

1、朗读能力首先表现在心理素质上。

2、朗读也体现一个人的识字能力。

3、朗读还体现一个人的`理解能力。

4、朗读更体现一个人的语感能力。

1、养成查字典的习惯          2、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

3、养成积累运用的习惯        4、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5、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      6、养成做文摘的习惯

7、养高声朗读的习惯          8、养成背诵诗文的习惯

9、养成批注文章的习惯        10、养成做阅读练习的习惯

11、养成观察思考生活的习惯   12、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13、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       14、养成写作提纲的习惯

15、养成研究文章题目的习惯   16、养成作文开头打草的习惯

17、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18、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19、养成课堂大胆发言的习惯   20、养成积极参加语文活动的习惯

第一,要有整体性,序列性。

有些老师从初一起各老师便训练学生话题作文,其实一点意义也没有,而且容易弄巧成拙。话题作文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选取自己擅长的一种文体。"如果事先没有作过各项文体训练,又怎么进行选取呢?所以我们说,初一就老老实实训练记叙文,初二则说明文和记叙文,初三上学年还要训练议论文,下学年便主攻话题作文,这便是整体性,序列性。

面批,可细批,可组织学生互改等。

第二,要重视讲评,分类讲评。老师在浏览全班学生的作文以后,对存在问题的代表性作文(根据要求)与学生共同探讨,进行批改。学生明确要求后,再修改自己的作文,有时需要反复修改,提升作文的档次。

不要只评讲优秀作文,我们的学生缺少的不是欣赏优秀作文的水平,而是提升自己作文档次的方法、技巧。

至于话题作文,它包括许多综合的技巧。有几点要强调:

1、选好标题,力求新意(标题好本身可加分)

2、开头不要过于追求词藻华丽而写些与中心无关的内容,入题要快,结尾应顺应文章,力求深刻。

3、要善于点题,与话题挂上钩。

4、营造"亮点",特别是语言的生动性。

5、千万要写好字,要让老师赏心悦目地欣赏你的文章。

(一)   乐观豁达

1、以平静的心态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1) 对领导,不亢不卑;对同事,以诚相待。

对学生,平等,关爱。"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一刻也不能忘了自己曾是学生"(李镇西)

(2)适应现实,不埋怨。改变自己就是发展自己。

(二)   教书育人

1、教书的目的是育人,育人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感染、熏陶。

语文老师要有童心。

2、会学习,善思考,勤反思。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新课程下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程下语文教学初探论文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新课程下的教学反思论文。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但是,从所听过、看过的教学观摩课中,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教师的导向有很大关系。在小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因为,这样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师检查。但是,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心得体会《新课程下的教学反思论文》。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也不要总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比如默读和浏览,要求学生将字码直接译为意码,这是一种高心智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对默读提出了具体的分段要求:

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手段较单一,教学方法简单重复,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文章就新课程背景下不断探求创新型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提出了实施对策:教学方法多变,拓宽、加深现有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得到全方位发展。

新课程提出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求我们要不断探求创新型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应该作为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点。创新高中语文教学模式,让学生创新学习,主动建构,拓宽、加深现有的教学内容,是创新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在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就创新型高中语文教学基本模式的构建和创新型高中语文教学基本模式的构建策略进行探索,与同仁共勉。

1.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定势。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学习,教师和学生是灌输者与被灌输者的关系,学生只能够被动学习,无法有效地将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2.教材内容较固定。

高中语文教材内容多少年几乎不变,即使有小幅度的调整,也是微乎其微,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固定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够学到固定模式的技能和知识,无法从本质上理解高中语文知识,更不能应用高中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无法及时了解高中语文理论中存在的争议和最新的问题解决方法。

3.教学手段较为单一和传统。

高中语文教学通常是通过黑板和一些简单的电化教学工具,如录音机、幻灯或多媒体,运用这种教学手段无法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影响了教学效果,无法与现有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无法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语文人才。

4.没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

目前高中语文课通常就是所说的诵读、作品欣赏、文言文教学和写作训练等教学,不能让学生形成较灵活的学习方法和较宽广的知识面等。

1.引导学生学会设定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目标的设定能够充分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激发出来,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应当能够明确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全方位地综合发展,帮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进而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

2.让学生学会质疑,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认知冲突的设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学生在观察、动手和思考的'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学到很多新的知识。教师和学生应当共同总结这些发展的问题,对学生学到的知识进行升华。

3.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学会创新学习。

经典诵读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探究性的学习模式在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模式能够有目的地对问题进行学习和探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营造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又要采用创新方法对学生的探究学习模式进行引导。

教学评价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合作和竞争的能力,在学生之间营造和谐发展的氛围。因此,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既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又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采用定时评价的方法对学习成果和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5.引导学生积极内化,让学生学会主动建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采用合理的教学设计方法保证知识的主动构建过程与发生过程相符合。教师应当以旧知识的增长点为基础找到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这种新的认知结构,可以采用迁移重组的方法对学生新知识的理解程度进行深化,这样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内化。

1.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技巧。

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认知冲突的设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在听课时分析问题,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学到很多新的知识。最后教师和学生应当共同总结这些发展的问题,对学生学到的知识进行升华。

2.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在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能够有目的地对问题进行学习和探求。教师既要营造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又要采用创新性的方法完善学生的探究学习模式进行引导,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进行多元评价,让学生学会自我发展。

教学评价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合作和竞争的能力,营造和谐发展的氛围。因此,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既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又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采用定时评价的方法对学习成果和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第一,启发式提问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善于提出问题,使学生从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到高中语文知识,学会用高中语文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第二,讨论式教学。对于教学过程中难懂的知识和高中语文实际问题,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几种解决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资料的查阅选择最有效的解决方法。第三,案例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对这些案例进行讨论,通过案例分析提高能力。第四,采用有效的评价方法。可以采用综合测试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能够较全面地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应当弥补现有考试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平衡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的比重。

5.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性教学。

应当以完善的高中语文教学设施为基础进行现代化教学,例如,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6.拓宽、加深现有的教学内容。

中学生应当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创新教学模式,既要使学生掌握相应的高中语文理论知识,又要使学生掌握常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够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新课程下语文教学初探论文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有学习的动力。长期以来,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的热情不高,兴趣也不浓厚,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应试教育不无关系。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不愿意去探究教学方法,不想转变教育观念,也没心情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只是讲道理,要求学生记忆学习要点和考试的考点,不注重学生能力和情感的培养。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就一定要钻研业务,研究学生,提升自己的素质。新课程改革明确规定,新一轮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学生的死记硬背,使学生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自主收集和处理信息、小组合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所以,教师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来教学,真正把学生学习的兴趣放在首要位置。

二、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习惯,并促使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实现主动探究,以便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精神得到提高和培养,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和创新活动实现个性的发展,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激发持久的学习兴趣,实现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并且能不断探究和创新教学方式。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如设计新颖有效的导入语,把学生吸引到教学活动中,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教育质量等。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时,教师要设计良好的教学环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找到每个学生的兴趣点,以使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如在教学《老人与海》时,个别学生不能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观点,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大海的音乐和图片视频,使学生融入其中来感受情感,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摒弃以往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倡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活动,给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得到提高。创建学习小组时应该遵循两个原则:一要合理安排小组人员。每个小组以6个人比较合适,6个人的小组不仅可以使每个学生能感受到合作的快乐,也能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发言和理解程度。二要使小组内的优差生得到合理的分配,既要考虑到男女的均衡,又要使小组成员能够互补,便于汲取对方的优势。在小组管理过程中,要体现民主的管理理念,每个小组的组长要通过民主选举产生,每个小组要有一个正组长和一个副组长,小组成员要各负其责,只有这样才会使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要考虑全面合作探究的内容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学模式与实际相结合,以便于学生不断探究和合作。一般来说,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教学内容和手段不能太过单一,设计要多元化,以便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掌握语文教学内容。总之,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加强思想重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要不断对教育方式进行创新,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及时总结反思,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完善和提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

新课程下语文教学初探论文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倾听。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采用自主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课堂的学习中。

1.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教学不只是教师将课本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并且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只是引导者,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索。

2.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首先要将学生分组,分组要本着优差生相混合的原则,不能将优等生全放在一个组,也不能将差生全放在一个组。然后在每个组里选出一个组长,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小组成员之间要进行讨论,讨论之后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其他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教师要鼓励他们勇敢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还可以将学习任务分配给每个小组的组长,组长再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究,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权威,师生关系并不平等。在这种教学观念下,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甚至有些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抵触心理。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积极自主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否能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学生只有对任课教师有好感时,才会主动去学习这名教师所教的课程,相反,如果学生不喜欢这名教师,就会失去学习这名教师所教课程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并且鼓励学生进行质疑。质疑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讲完一个问题后,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然后就这一问题,师生之间展开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要及时提问,教师则要耐心地解答。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都应该尊重、关心学生,加强与学生沟通与交流,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这样不仅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还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采用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采用轻松愉快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轻松愉快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能够将课本中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化。教师可以在课堂刚开始时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来引出这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播放视频的形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这堂课内容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间为学生展示图片或播放视频,将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对其产生浓厚兴趣。

2.组织课堂游戏和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应该积极组织一些课堂活动,如游戏、竞猜等,使学生在活动中放松自己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四、利用有效的课堂评价,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对其进行鼓励,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做到公平与真实,对于语文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教师要对其进行肯定与表扬,让他们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对于语文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教师在评价时要对他们多进行鼓励,使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课堂评价不仅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包括学生之间的评价。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回答完后,再让其他学生对刚才的答案进行评价,要求学生在评价时首先要对好的方面进行肯定,然后再指出不足的地方,并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样有效的课堂评价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并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五、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并且不断探究、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并采取丰富多样的、恰当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反思

(一)关注名家(《教师之友》和“教育在线”上的几篇文章)。

1、魏书生:《技术主义和权威人格的末路》。

魏书生缺乏超越于功利之上的人文关怀,缺乏站高望远的知识视野,缺乏对教育作为必要的乌托邦的切身理解,而只能成为一个对应试教育服服帖帖,对教学大纲亦步亦趋,惟技术论的、匠气十足的语文教师。

2、钱梦龙:《方格之内的圆融》。

钱梦龙倡导和践行的“三主三式导读法”无疑奠定了他在中学语文教学界实力派、技术派的地位,这一教学法虽有现代教育理论的包装但基本上还是属于传统教法的范畴,还是几十年来语文教学重视基础、讲深讲透讲实的技巧化的翻版。

3、于漪:《一个曾经的偶像》。

于漪孜孜追求的所谓“人文”,仍然是几十年未根本更易的在语文教育中进行的思想、道德、情感教育。无论是从"文道结合"的角度,还是从"文以载道"的角度,我们发现,更多的时候,于漪是以道为先的,有时甚至牺牲文,以文祭道。

4、“教育在线论坛”《不只是请教李镇西》。

水云香君:一直有个想法,一直不敢提出。但为了核实一下,还是要请教李镇西老师。多次听人说,李镇西老师的课上的好,班主任当得优秀,可是学生考得不好。

李镇西:是的,我有过考不好的时候,而且我从不讳言,多次在公开场合讲过。相反,我特别辉煌的高考和中考成绩,我则很少提及。像魏书生那样的常胜将军,我的确不是。

特崇拜魏、李两位:魏的人生观,李的教育观。我以为,魏书生有大师的魔力,李镇西有诗人的气质。

(二)关注现状。

1、教学目标虚化。

新课标中对语文知识的教学建议是“随文讲解”,一些老师对要不要教给学生系统的语文知识、到底哪些是有用的语文知识、采用何种方式教学语文知识等问题产生了认识上的混乱和偏差,在设计阅读教学目标时,知识目标缺失、含糊。由于有些人对“训练”提出质疑,因而能力目标处于悬空状态。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类情意目标本身模糊、隐性,更难落实。

2、教学内容泛化。

新课标强调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因此,有些教师,只要课文中涉及某种风土人情,便让学生去开发相关的民俗风情资源;只要课文涉及某门学科的知识,便让学生进行延伸、拓展与整合。语文课上成了知识常识拼盘课、五花八门杂烩课。语文课应该以语言和言语为核心,如果课文写什么就教什么,语文课就会被上成思想教育课、民俗文化课、旅游观光课、艺术鉴赏课、手工制作课、科学知识普及课……势必导致语文课的变味、变质。

3、教学过程表演化。

哗众取宠、标新立异。如:将学生分成几个方队,设男女主持人各一名,教师则以评委的身份出现。课堂气氛如同娱乐节目或“智力大冲浪”那般热闹,参与者(最优秀的学生)的情绪也高涨,但多数学生由听老师讲课的听众,变成了看同学表演的观众。又如:将学生分成小组,由学生选出组长,抽到或领到讨论题,经过一番看似热烈的讨论,小组派出代表(大多是组长)发言,美其名曰这是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实是花架子。这样的阅读课似乎很“活”,实现了所谓的互动,实际上却走入了表演化的误区。

阅读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的思维和情感顺着文思、文情、文势自然流动的过程,是他们不断调动自己的人生积累和作者交流的过程,是他们的思想、情感、心灵受到触动、陶冶、洗礼的过程,是他们渐渐领悟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奥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应该是集中的,情感是专注的,心灵是沉静的。这样才能使他们从字里行间捕捉到关键的言语信息,深深地思考,形成独特感受和独立见解: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品出意味、情味,悟出为文之道和做人之理。

4、教学手段形式化。

在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中,出现了赶时髦、图形式的现象,不仅没有很好地辅助学生的学习,反而弱化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比如,课文中有些能给学生带来丰富想像的文字描述,被一些教师变成了用幻灯打出的图画,结果使活生生的东西凝固、僵化了,使本可以由一个个大脑想像出一幅幅图画变成了教师大脑加工成的一幅画,这自然禁锢了学生的再造想像。

1、在教学目标上,突出自学能力的培养。语文完全可以自学,语文这个工具也只有*自学才能真正掌握。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自己进行听说读写实践活动的过程。要指导学生自己学习,教师的教就要着眼于学生的学,在教法中渗透学法,用教法指导学法。

2、在教学内容上,突出重点、难点、疑点。忌讳面面俱到。教语文课,一般无须逐段地分析,更不应该逐句逐句地讲解,只要抓住重点、难点、疑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

3、在教学设计上,要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语文教学的过程,本来应该是一个训练学生听说读写,并在听说读写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发展思维的过程。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要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语言文字训练指的是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的训练,其中重点是读和写的训练。

第二,语言文字训练包括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和训练语言。要让学生自己掌握那些用词准确、鲜明、生动的句子、段落、篇章。积累的主要手段是朗读、熟读、背诵、抄写、默写等。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