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策略应用下初中的历史论文(优秀19篇)

时间:2023-12-03 22:07:59 作者:梦幻泡

范文范本所涉及的主题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既有学术性的也有实用性的。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一些精选范文范本,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受益和启发。

教学策略应用下初中的历史论文

如何生动、有效地提高历史教学水平,是历史教师始终关注的问题。针对历史课堂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较全面的研究,分析历史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倡开放新颖的多元性多媒体课件,课件不求“多、快”,要求“好、省”,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健康。另外,教师要不断提高运用多媒体的能力,以便更好地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教师在以多媒体技术为主的历史课堂中应注意什么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相关的老照片、史料和音像资料,真实地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并且可以利用互联网方便与快速的特性,与学生一起查找资料,进行交流。目前,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怎样更生动、有效地建设历史教学课堂,是在现代化背景下历史教学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利用好信息技术与整合好多媒体辅助工具的关键点。对于学生来说,一方面,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确有相当的优势:首先,教学内容和作业的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其次,大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多媒体课件在应用于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很多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上课时,照“幕”宣科、盲目滥用、贪多求全,使学生无所适从,陷入信息的海洋,无法抓住重点。恰到好处地制作好多媒体课件,是历史教师需要重视的问题之一。在历史课堂中要倡导开放的多元性多媒体课件在现代历史课堂教学中,有一些历史教师由于多媒体技术不过关或为了省事,把多媒体课件制成流水账展示形式,形式封闭、内容死板,而开放的有交互特征的多元性网络型课件较少。或者仅仅考虑到“教”的层面,而没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的“学”的要求考虑,课件形式相对单调。这样的课件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突发情况无法适时做相应的调整,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多媒体教学应该具备的机动性和丰富性,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

二、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提倡主动学习,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着重培养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实践能力。因此,在现代历史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应注意利用开放的多元的多媒体技术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做到不求“多、快”,要求“好、省”据调查,只有不到30%的学生能适应多媒体教学的进度,而超过70%的学生在多媒体教学后没有及时记笔记,课后也没有按教师的要求下载课件。少数学生甚至认为反而降低了效率。不求“多、快”指不片面追求课件的容量大,内容种类多,播放速度快,也不能要求每节课都采用多媒体教学和马上显现教学效果。要求“好、省”是指宁缺毋滥,宁可课件不完整,也不能草率地完成。教师要做到节省课堂时间和精简课件内容,要充分留出学生观看、思考的时间。使用现代多媒体课件应更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健康。首先,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不能在师生沟通中设置障碍。要创造宽松的教学氛围,良好的课堂气氛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使课堂充满轻松愉快的氛围,学生才能对教师产生充分的信任,才不会限制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其次,创造开放的课堂空间,让学生能亲自参与一系列历史研究活动,在研究和相互交流中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不能仅是为了学习历史知识而学习,更大程度上是要能展示学生独特的思想风采。这样,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兴趣,促进学生健康、自信地成长。

教学策略应用下初中的历史论文

(一)教师本身素质。

作为一名教师,想要取得预想的教学效果,应把握好“寓理于情”。在课堂上,老师要具备真挚的情谊,让这份自然的感情渗透到教学中去,枯燥的说教是不能激发学生情感的。

(二)教学方式。

心中有情,自融于境。当教师在备课时,针对民主、法制这一块,充分考虑教材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体会历史事件中所蕴含的情境,老师在教学中犹如身临其境,才能有效的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带领学生一起“跨越”那历史的长河,让学生感觉事件就发生在自己面前,即丰富了学生的课本知识,也了解了教材的具体涵义。将民主、法制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的相连,紧扣学生的心理。如,在学习儒家核心思想后,引导学生领会目前我国政府推出的利于教育的政策,让学生找出已享受到的实惠,如学生都会想到免费的课本、义务教育中免学杂费等政策。学生自主的寻找,能够便于其思路的拓宽,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历史与法制意识教育。

历史教学的内容具有丰富性、广泛性。古往今来人物的多姿多彩,尽皆展示在历史教材中,出现在学生的视野里。在历史教学中,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中的人之楷模;像商鞅的“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让学生了解到一个国家进行改革的重要性;在《拿破仑法典》中,学生领略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以及文明。

历史教学还具有浓厚的趣味性,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趣”的作用,带领学生进入一个趣味的情境,来诠释法制的理念。如:统一的隋唐时代,看魏征的进谏,再看唐太宗的善于纳谏,并且让学生分析纳谏与进谏的原因,从而分析出唐太宗如何是一代明君。从宏观上来说,也看到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如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治国”的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去理解共产党员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作为历史教师,能够抓住最好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充分的利用历史课本里面的有效资源,让学生探索法制的渊源。

三、历史与民主教育。

(一)对民主“度”的掌握。

初中历史新课程,学生能从中西古文明中相比较的去学习,如: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政治文明发展中,皇权的不断加强是主要的线索,相对于中国,像古希腊罗马也出现了民主、法律,在明清时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时,资本主义民主革命已经在西方完成了。基于这点,老师若不能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学生容易在认识上出现一些偏见,误将优越、完美加于民主制度之上。历史上每一种制度的形成,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虽然民主具有充分的优越性,但其弊端也层出不穷,有可能会导致形成很多人眼中的“暴政”。对于民主的理解,需要掌握好“度”,不能过于盲目的信仰,也不可失去信心,在分析、了解民主优越性的同时,需要看清它的局限性。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认识民主一定要从客观出发。

(二)对民主“质”的界定。

民主一词始于西方,受到了环境、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随着历史不断进步,民主出现越来越多的特征。对于中国来说,民主不能看成简单的拿来主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让学生带着批判意识认识我国发展中的民主,再考虑我国的政治传统、经济传统以及文化传统,找到真正适合本土的民主模式。我国从民主主义革命到民主建设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历史老师在讲诉中国的民主进程的时候,需要区分民主革命前后的质变,在“质”上与西方有何不同,要让学生树立出正确的民主建设意识。

(三)以史为鉴,发挥民主教育的批判功能。

现今多数学生都是为中考历史分数而学习历史,很少有学生能够真正的.挖掘历史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当教师传达的知识不能有效的运用到学生已经学会的知识中去,只将知识看成最纯粹的言辞,也就没有真正的历史意义了。”民主性教育对我国的现实意义非常大,在教学相关的内容讲授中,需要考虑到现实情况,重视其批判功能。由于我国专制观念的根深蒂固的影响,就算民主制度正趋于日益健全,依然存在不少腐化的现象,导致民主只存在表面现象。这种不良风气使得初中学生这一正存于价值观形成期间的学生容易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学生不能正确的看待民主这一问题,从而对中国的民主建设产生一种悲观的情绪。在历史课程教学当中,需要让学生清楚的、深刻的认识到民主的内在,了解民主的全面发展过程,从而抵制社会上的这一种不良的风气。

总之,通过本文的简要阐述,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当中,主要是强调对学生的民主与法制相关方面进行教学,让学生真正的了解到历史不再是简简单单,而是要学生真正的感受到历史教学当中的韵味――民主、法制意识的培养。

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20xx年起,一股幸福的“龙卷风”自美洲大陆的哈佛大学刮起,很快就席卷全球。不少人被其威力所折服,并且从中学会自身获得幸福的方法,这就是美国沙哈尔老师的“幸福理论”一积极心理学。沙哈尔老师认为,和幸福相关的五个主题一自我和谐目标、自尊和自我独立、减压、克服完美主义、建立亲密关系。处理好这五个主题,幸福感就会有很大的提升。积极心理学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心理学家的关注及研究,并将之扩展到医学临床领域。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ternmns“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力量与美德的一门科学,是对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个体特征及促进发展的制度体系开展的科学研究。ternmns认为,积极心理学包括三个研究层面:一是主观体验层面,涉及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和快乐感;二是个体成长层面,涉及个体积极的心理特征’尤其是积极的内在力量、美德、审美体验、工作能力等;三是群体组织层面,涉及积极的组织系统,即需要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系统,以培养公民的美德。当时的积极心理学始终坚持积极的价值观取向。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断,战争及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病的研究,重点研究人的负面情绪对人心理活动的影响,心理学对人的积极情绪的研究似乎被遗忘。20世纪五六十年代,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理学家又开始研究人性的积极一面,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产生深远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引起心理学家对于积极心理活动的重视。21世纪,积极心理学迅速发展,在积极心理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心理学家要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系主任塞里格曼(seligman)。其将;理学引向探索和促进人类性格力量发展和美德完善的轨道,反转20世纪中后期心理学过分关注人性的消极面和弱点的研究取向,树立起积极心理学的大旗’开创一个新的领域一积极心理学,塞里格曼(seligman)界定了积极心理学三个明确的研究领域:积极的情感、积极的特征和积极的社会制度。其提出幸福的三要素原则,并运用幸福理论治愈抑郁和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在美国心理学会的年度大会上,塞里格曼在大会上明确提出21世纪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重点是建立和推动强调和理解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的积极心理学运动,这是心理学史上第一次在正式的场合使用积极心理学一词。后来在西方心理学界,美国、欧洲等地不仅成立积极心理学学会,而且这些地区还每年定期召开积极心理学研究年会;积极心理学每两年举行一次世界性的积极心理学高峰会议,可以说积极心理学巳经形成一种世界性潮流。我国是从以后逐渐开始这方面研究,大部分是从研究幸福感逐渐涉及到积极心理学。从研究成果和发展态势看,积极心理学不仅仅在心理学领域里取得巨大的成就,而且其思想巳经渗透进;理治疗、医学、教育、社会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多个社会领域。积极心理学越来越受到心理学家的关注和重视,其在;理学界的地位不可小觑。

2.积极情绪与健康。

积极心理学所关注的积极的情绪与健康关系密切。美国;理学家以日本大学生为被试做过一项实验,实验要求29名被试每天写下的一件快乐的事’连续四周,并且每次写完之后能够收到一份小礼物;另外29名学生为对照组被试,每天只写下中性的事件’并且写完之后不会收到小礼物。结果表明,实验设计引发的积极情绪显着提高大学生理健康状态。心理学家taylor等人也对感染aids的患者做过实验,发现那些对于自身的康复抱有高度乐观的患者在康复锻炼中表现更好;同时对aids感染者进行问卷调查并跟踪他们的病情发展,发现那些接受死亡现实的感染者问卷得分高,要比得分低者晚去世9个月,而且消极的预期会使感染者的aids症状更早出现。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情绪干预能够产生幸福感,巳经取得国内外一致认可,很多实验也证实积极的情绪确实对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产生正面的影响。对于积极的情绪有助于预防疾病和患者康复的原因分析发现,在生理学角度,积极和消极的情绪都与一种免疫抗体分泌s-iga(secretoryimmunoglobulina)的`水平变化有关。实验者labot和她的同事,让健康的女大学生被试分别观看滑稽和悲伤的录像片,其中观看滑稽片的s-iga水不升高,表明免疫系统活动增强;观看悲伤影片的被试s-iga水不下降表明免疫系统的活动受到抑制。说明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提高免疫系统的活动,消极情绪则相反。国内外有非常多的文献,都提到积极情绪对正常人及病患健康产生的积极作用。

既然积极的心理和情绪在保持生理健康上有重大的意义,所以积极心理学的临床研究受到众多国内外理学家的,积极理学所建的巳得到广泛应用,巳经建立积极心理学取向的病因学、诊断系统和干预体系。

学在临床护理领域的运用,一方面主要是将积极心理干预直接运用于临床护士群体,激发护士的职业幸福感,提升其工作满意度;另一方面是护理人员将积极心理干。积极干体,不但能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积极情绪及其创造力,对临床病患的康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研究显示,积极的心理可以提高护士的敬业度m,积极健康心理的护士更能人性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和工作对象。临床护士的积极心理品质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户士的希望度不高,对护理事业的精神信念不强,是导致护士离职的重要因素%。同时,积极的情绪干预还能处理好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又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心理变化。在很多大型医院,非常重视心理护理干预,作为护理程序的重要环节,是临床护士运用各种方法和策略影响患者心理的过程,是基于心理层面的情绪影响。在积极心理护理干预过程中,国内外巳经有很多的治疗万法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松弛疗法应用于高血压患者、认知疗法应用予早期脑卒中患者、行为干预应用于癌症患者等?。这些治疗方法都是封对特定疾病患者而开展’是护士对患者实施的心理护理治疗,是对患者心理障碍的纠正过程。积极心理学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不仅能提高护理队伍整体心理素质、能和效,且能护理的满意度,从而获得积极情绪,提高抗击疾病的能力,实现护理人员保持职业幸福感与患者获得满意服务体验的双赢。

用于临床药学也是依据心理干预与人的健康和疾病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我国古代,人们巳经认识到心理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将其列为人体产生疾病的内因。中医学认为若心理情绪失衡,就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将心理情绪作为疾病的诱因加以研究。近代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也以大量证据证明心理因素即情绪因素的,更加验理的。

从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变化看,人的心理情绪活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和全身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状态。不正常的心理因素、情绪改变可引起精神病、心血管疾病、肠胃疾病和多种神经症等疾病。因此,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必须配合心理治疗,这也是临床药师在指导合理用药时要注意和使用的。同时,针对成瘾性、习惯性的药源疾病也需要配合心理治疗,方可彻底治愈。3.3积极心理学与临床疾病治疗临床研究者在已经建立的积极心理学临床体系的基础上,对临床患者实施积极心理干预,临床治疗效果非常显着。特别是应用于胃肠疾病、精神疾病、抑郁症等与情绪密切相关的疾病临床治疗中,效果更加明显。美国^理学家johnson等将积极心理疗法运用到精神分裂症等消极症状的治疗上,对18名患有精神分裂个体进行积极干预,结果证明干预是可行的,被试随着积极情感的强度和频率的大量增加使整体的消极症状,尤其是快感缺乏不断减少u2]。临床上对直肠癌患者也做过相关的实验’实验对92例直肠癌住院患者,采用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结合跨理论模型对患者进行动机性访谈,分别于患者术后2~4天、出院前2天、出院后第1、个月各进行1次干预。分别于术后第2天、出院前2天及出院后1、3、6个月采用状态自尊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发现干预组的自尊总分、外表自尊、行为自尊及社会自尊分比对照组得分要高。说明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患者访谈,有助于提高直肠癌结肠造口患者的自尊水不同样,积极心理学干预可以改变消化道溃疡患者的应对方式及提高其主观幸福感等。有研究表明’积极心理学的疾病获益感因素可以通过影响人体内分泌和免疫功能、健康行为、感知到的社会支持促进疾病的康复m。基于积极心理学对于临床医学的促进作用,国内外理学专家和临床工作者越来越重视积极心理学的深入研究与探索,积极心理学巳经作为心理学领域一个重要的分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i防床治疗与恢复训综中。

4.1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

尽管积极心理学在理干预领域的研究巳经越来越丰富和成熟,但是许多研究仍然存在着局限和不足。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题较多,但缺乏成熟的理论基础。主要表现在积极心理学没有形成系统的心理学体系,其干预措施用于人文实验的较多,临床实验相对较少。

4.2临床治疗中的积极干预效果有待进一步科学验证。

积极心理学为发展新的临床体系提供新的视角,但积极心理学所建立的诊断系统、干预体系仍缺乏有效性与性。多实验然明积极理干预对于临床病患的治疗可能是有效的,但是缺乏对效果、适应性、安全性、特定性的科学系统的证明。积极干预仍需要认知疗法、行为疗法与药物治疗的配合,有人认为积极干预还只是一种先进的治疗理念。积极心理学要在临床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当前亟需解决是完善其临床体系。

教学策略应用下初中的历史论文

学生所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行素养内在结构是复杂的,但是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从广义概括看,包括了集体爱国主义和自身品行道德部分,也就是一方面在面对国家民族存亡危难之际,能够贡献出个人的力量,捍卫国家的主权、领土以及民族尊严,而另一个方面在和平时代,青年学生能够主动承担社会民族的责任,参与到社会主义的建设当中。因此,初中历史所包含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个部分,能够较好以生动的历史事实告诉学生,什么品德和行为是值得尊敬和学习的,什么行为和品格是让人所唾弃的。因此,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擅长运用多种不同的方式,促进学生形成完整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判断。

(一)历史事件具备强烈的爱国品德感染力。

历史事件的感染力比枯燥的道德说教更容易打动初中学生,因为历史事件非常生动,具备非常丰富的感染力,能够让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方式理解道德价值观这些抽象概念所产生的影响。比如在抗日战争历史的讲述当中,可以让学生非常直接理解到抗击日本侵略战争当中无数革命烈士选择杀身成仁的原因,特别是整个世界上,比人类生命更加高贵的是民族尊严。学生也能够从汉奸、特务背叛民族和国家利益的历史事实当中,理解到苟且偷生让人不齿的原因。这些方面都能够对中学生的爱国情怀进行培养。爱国精神对于新时代的青年学生而言,虽然已经不再是杀身成仁了,但是杀身成仁的历史事实可以生动地告诉学生,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肩负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责任,参与到社会的建设当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民族气节在中国古往今来的历史当中都是鲜活的、非常直观的品行事实。

(二)历史事件具备民族团结的培养力。

中国是一个不断融合的多民族国家。从古代中国炎黄部落战争,到中国和番邦结盟、民族大迁徙等历史过程,中国面对的分分合合是非常多的。而面对国家的分合,历史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对民族的团结和统一形成价值观取向。中国有很多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了维系良好的民族关系而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以及牺牲,诸如汉代的昭君出塞,唐代的文成公主和吐蕃联姻等,都是促进国家民族统一的行为,其彪炳功勋也和郑成功等民族英雄一样,都是为国家民族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些都是民族团结培养力量的重要来源。

二、初中历史教师运用历史教学进行品行塑造的思考。

(一)教师要深入到历史材料当中挖掘品行教育内容。

正如上述所分析的两种常见的历史教学的品行道德教学的影响方向,教师仍然可以继续挖掘出更多丰富的品行道德历史教学内容。历史教材本身的内容和跨度是非常丰富的,从古代到现代的历史发展当中,中国以及外国都有十分多的历史事实。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应该深入到历史教材当中进行教学,由教材当中挖掘出能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形成教育意义的历史材料,结合当前的一些现实状况,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塑造和教学。比如孔子的`儒家思想当中就包含很多道德品行的思考,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都可以进行适当地阐发,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而对于一些历史性的观点,教师也应该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法,要让学生能够分清楚一些负面的价值观、陈旧落后的价值观等,比如对于汉代学者董仲舒当时提出的一些观点,如天人合一等,应该去除其封建迷信的部分,将其正确和科学的观点予以吸收。这一点也是历史在进行历史材料的挖掘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点。

(二)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多途径地进行品行引导。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当中,历史教师可以考虑从不同的载体以及不同的途径当中,对学生进行品行和道德方面的引导。比如在教授一些相关的历史内容,如甲午中日战争,或者是巴黎和会,都可以把一些相关的历史影片节选之后进行播放,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当时的历史事件发展的过程,以及当时各个方面的价值情感状态。初中历史教师也应该更加大胆地进行创新,比如历史课题的探究,布置一些历史课题让学生通过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等途径去搜索,然后将这一部分的内容整理成为课外的历史探究报告等,而历史课题的探究可以结合道德品行方面的课题,比如巴黎和会上当中民国政府的和谈代表顾维钧拒绝各个国家公使的原因等,这一方面又可以从顾维钧个人的品行和价值观方面进行分析。而针对巴黎和会等,初中历史教师也可以举行模拟的和会,让各个参与的学生组成不同的国家,从当时各个国家的利益点出发,进行模拟和会磋商,从而感受到当时各个国家互相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碰撞,形成更为立体的价值观评价体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品行价值观。

三、结束语。

初中的历史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而初中历史教师不应该仅仅着眼在历史知识的教授上,更应该从多个方面挖掘历史材料本身的魅力和价值,从当前素质教育的观点出发,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教育培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素养,最终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培养更多品学兼优的初中学生。

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摘要:情境教学能够提高历史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改变学生对历史教学的认识。本文主要从初中历史教学实际出发,结合情境教学的创设方法,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应用教学情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历史教师习惯沿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加之历史知识语言表述的单调性使得很多学生丧失了学习历史的兴趣。但是这并不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鉴于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深入教学实际,合理应用情境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创设多媒体情境,提高历史课堂的生动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也逐渐被应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图文、影音等教学资源不仅可以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从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例如在《文化艺术之都:巴黎》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只是知道巴黎这个城市的存在,但是对这个城市一无所知。如果不应用多媒体很难让学生了解到巴黎的艺术性。为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首先,展示出巴黎城市独特的建筑风格,并以此引导学生自习观察,从而导入新课改学习。而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地图感知学习情境,让学生根据地图提供的欧洲西部行政区域图、巴黎城市地图以及西欧气候图来了解到巴黎的位置和气候特点。然后再创设巴黎街头篇、风景篇的多媒体情境,促使学生能够从多个方面入手感受巴黎的艺术性,从而完成教学。从中能够看出,通过运用多媒体不仅能够便于学生直观、形象地观察到巴黎,还能减少学生的陌生感,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鉴于此,初中历史教学在创设教学情境,要灵活、合理地应用多媒体,这样才能推动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生动性。

历史本身就是由故事组成,但是长久以来,很多学生认为历史比较枯燥、无味。为了改变学生的认知,提升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选择有趣的历史故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唐的盛衰》学习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讲述两个故事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第一个故事是唐太宗与太子间的一番对话。唐太宗:你知道舟是如何运行的吗?太子:不知道。唐太宗:隋灭亡之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你不久将做君主,岂能不畏惧!在这个故事讲述完之后,教师提问学生:你能说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所隐含的意思吗?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重要问题?第二个故事是唐太宗和魏征之间的故事,有一次,魏征当着众多大臣的面与唐太宗争执,一点面子也没给唐太宗,唐太宗退朝后来到后宫,来看唐太宗与太后的对话但是冷静下来后,唐太宗但还是采纳了魏征的意见。这时继续提问学生为什么唐太宗又接收魏征的意见了呢?之后,教师还可以展示有关唐朝科举、国家政策都有关的故事,让学生通过了解故事感受到唐太宗的治国方略,从而真正理解唐朝之所以兴盛的根本原因。显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有趣的故事,不仅能够渲染课堂学习气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鉴于此,初中历史教师选择能够融入故事的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以丰富历史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

历史既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鉴证,也是回顾过去的重要资料。创设问题情境最大的好处是能够活跃学生思维,促使积极、主动思考,从而真正理解历史内容。例如在《印度的觉醒》一节中,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教师在课堂的开始可以展示出甘地的照片,并提问学生这是谁?在学生完成回答之后,进入新课的学习:甘地是领导印度人民觉醒的领袖人物,那么印度人民为什么要觉醒?这样便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之后,在新课学习中还可以边出示有关图片,边提问学生以引导学生逐步投入到学习中。如出示一队大象拖着一个火车头到达印度中部和印度工人在铺电缆图片资料,提问学生:这组图片说明了当时印度的觉醒的哪个原因?出示生活在印度的英国人与他们的印度仆人和英国人与她的印度仆人的图片,提问学生:这组图片说明了当时印度觉醒的那个原因?从中能够看出通过不断的创设问题,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真正激活学生思维。为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从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四、总结。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能够增强历史课堂的学习氛围,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当重视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情境创设方法,以彻底改变传统历史课堂的授课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不仅是我国初中历史教学体系不断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新课改深入推行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教学策略应用下初中的历史论文

(重庆市涪陵区第九中学)。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数学教学效果。从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三个方面探讨了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策略问题。

关键词:数学;思维;情境;素养。

在新课程背景下,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数学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探究活动过程,是教学的动态化过程,教师既要重视教学结论的形成过程,更要重视教学策略的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能力,不断总结经验,发掘数学学习思想,探求新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以能力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发展创新思维,通过知识的运用,促进学生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与各门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数学必须学会应用,抽象的数学学科知识,在现实生活都有具体的反映,生活处处有数学,初中数学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服务生活是学科知识的最终作用,许多数学知识有着浓厚生活趣味,与人们的生活实际密切相连。数学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面对实际问题,尝试从数学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新课的导入、数学例题的设计都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分析与概念原理有联系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与商品价格有关的应用题”教学,创设小商店,教师扮演营业员,学生扮演顾客,进行购物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生观察和讨论,理解“利润是怎样产生的”,情境的创设激起了学生的探求欲望,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从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更容易理解。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手段得到发展,多媒体技术普遍应用到教学中,枯燥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的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多种感官的刺激,使学生进入抽象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共同参与的动态学习过程,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各种立体图形,学生一目了然,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化静为动的画面展示,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要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初中数学教师在新课导入时,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数学教师要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多媒体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相融合,科学合理地使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函数在中学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函数概念的引入,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如,一次函数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图象,可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图象轨迹,动态地展示函数图象的形成变化,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数形结合思想,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化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者。

三、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初中数学教学在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思考的广度与深度,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数学教学是学生主动探究未知领域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品质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理性地掌握数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分层次渗透数学思想,例如,“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教师先讲解“底数和指数为具体数的同底数幂”的运算方法,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归纳出一般方法,再用一般方法解决具体的运算问题,用归纳和演绎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数学思想的养成。数学思想的形成需要经过反复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形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加强学习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养。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激励学生大胆探究,建立合作学习小组,交流探究结果,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形成价值判断。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打造高效课堂,优化教学内容,发展创新思维,可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参考文献:

[1]黄家超。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30)。

[2]康丽梅。初中数学教学点滴谈[j]。数学周刊,2011(21)。

教学策略应用下初中的历史论文

1.联系生活。

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背景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激趣,其效果也非常显著。学生会对课堂上引入的自己熟悉的生活非常感兴趣,也就对历史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且注意力高度集中,也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并提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不懂的问题,及时请教,也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牢固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也学会了更多的历史学习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精心设疑,激发兴趣。

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巧妙设疑,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巧妙设疑既可以使学生对历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又可使他们带着疑问探究新知,在轻松愉悦趣味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新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在探讨历史问题的同时也深刻理解并掌握了知识点,发展了历史思维能力,从历史中学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这样,学生乐在其中,学习效率也得以提高,可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3.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宽松愉悦的情境可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不良的情境会使人注意力难以集中,干忧人的认识活动,降低智力活动的水平。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宽松、愉悦、启发性、思维性的,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充分、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首先,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都是过去的人和事,距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他们会觉得历史知识很枯燥。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营造历史环境,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使历史更直观、更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其次,历史涵盖了人类社会xx治、经济、军事、法律、宗教等非常广泛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方便展示大量的历史资料和信息,并能使学生快速、便捷地利用这些资料。最后,古今中外每个历史时期相关实物、历史遗址的图片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可使教学内容变得更直观,也可开阔学生的视野。总之,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历史教学中,不仅能使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来,而且能让学生在更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和理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三、串联知识教学法。

知识串联法是抓住历史线索,提纲挈领地掌握历史基本知识的方法。历史知识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要素,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这样,我们便可利用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使历史知识变得清晰化、网络化、系统化。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教学历史等。此外,还可以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弄清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社会矛盾、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革命),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原理分析历史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一切历史事件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矛盾引发的,而历史事件又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因此,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必须同一定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如评价历史事件的性质要看其主要方面,评价历史人物要用一分为二的全面的观点。

四、精心设计习题,巩固知识。

为了巩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的新知识、新方法,教师要精心设计习题,一般以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为宜,当然也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设计其他题型;设计练习时还要注意分层设计,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无论是课内练习还是课外作业,都要让学生及时完成。学生通过练习,可提高思维能力,并能打破思维定势,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新观点。此外,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适当选取一些典型性、示范性、开放性的例题,师生共同探讨,让学生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可以当堂理解、当堂掌握、当堂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可以为学生的课后练习扫除障碍。总之,中学历史教师应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激活历史课堂,以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教学策略应用下初中的历史论文

初中是整个中学学习的初级阶段,这是学生由少年向青年发展的时期,有着与小学、高中不同的特点,他们独立追求与感受的个性日益突出,活泼、想学但基础薄弱,还很幼稚;对生活、社会、客观世界充满新鲜和好奇,但认识不足。表现在作文中,往往是不会选题、不会集材、不会谋篇、不会措词,其问题的结症是我们几十年来一成不变的传统教育形式,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习惯于老师给他们命题、提示,甚至提供题材;这种照葫芦画瓢的结果是:一种形式、一个材料换个题目学生从小学带进了初中,或许还要带到高中和更高级的学校。长此以往,我们培养出来的将是怎样的社会人才。面临这种局面,我们的作文教学方法必须改革。然而,出路何在?在这里我仅就多年来在初中作文教学方面遇到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从港、台和国外中学作文教学看我们的差距在港、台和日本及一些西方国家作文训练方式大多以命题作文为主,但题目要求写的内容是学生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或者是比较熟悉的、感受比较深刻的。由于所写的东西针对性强,大多是发生在学生身上,比较具体和实际,易于发表看法,使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这就消除了写作的畏难情绪,同时也避免了那种空发议论的倾向。我们现行的作文训练从命题的形式来看与境外的差别不大,但我们的学生生活的范围很狭窄(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极为有限,写作时普遍感到内容贫乏、无从写起,有畏难情绪;老师对这个问题又往往是命题的同时交给学生题材,让学生按范文依葫芦画瓢,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卵翼”下写作,培养的是学生的惰性,独立写作能力始终没有得到提高。

训练时应注意和教材靠拢,重视读写结合。读写结合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或者说是练习写作的一条捷径,倍受国外教育界的重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目的是使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在写作上得到运用,让学生尽量把教材上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即学以致用。它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体现。在国内由于应试的教育体制,迫使学生围绕几本教科书死记硬背,教材以外的书籍几乎与学生无缘,升学的压力,呆板的教学形式,毫无创造力可言的作业,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的作文训练,认识性和实用性作文较少,以文学性作文(记叙文、议论文、散文)为主,写作教学的最终目的模糊不清;而国外的作文训练,以上三种类型都较重视,尤以认识性作文和实用性作文为主,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即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作文训练紧密结合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工作需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生活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我国作文教学的一般过程是: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整个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思想受到束缚,创造性无法得到发挥;而国外作文的教学过程是:取材——构思——记叙——推敲——评价,它的特点与学生的写作过程相一致,整个过程体现的是“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创作个性得到良好地发展。

在不同文体的训练形式上,我国大多数语文教师目前仍采用传统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单线文体训练,彼此之间仿佛是独立的学科;而国外一般采用不同体交叉的综合训练方法,三种文体相互穿插,相互渗透。这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能力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规律,是作文教学的共同发展趋势。

我认为,我们现行作文教学的最大失误,是没有把学生置入大社会、大自然之中,在他们的脑海里是一片灰色的世界,没有色彩,没有生机,唯独老师、家长是他们的影子,导致学生在写作时把心灵沟通、感情渲泄的快乐,变成言不由衷、动辄被咎的痛苦。初中毕业后还是被“怎样写”和“写什么”深深地困扰着。

方面,让他们树立“为学习而写作”的学习指导思想,即把写作当作学习其他学科的一种手段。其实在许多课程的学习中,写作已经在起这样的作用,只不过学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抽象地说教,可以把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环境中,使他们自己去感知生活确实离不开作文。如设计科际之间的作文题,并把学生带进工厂、科研单位实地参观考察,回来后要求他们写产品说明书,或设计一则简短的广告。学生经常在电视里、报纸里看到各种各样的广告,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使得他们认识到写作课与其他各个学科是密不可分的,写作正好为其他学科提供了基本的学习工具。在思想上对“为什么写”有了较为正确的认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很快被调动了起来。

二、搞活作文课堂教学,解决学生“怎样写”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双方共同的实践活动。因此,必须处理好“教”与“学”、“动机”与“效果”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谙熟学生的写作实际水平,针对学生“不知道怎样写”的问题指点门径,力求做到一课一得。

(一)引导学生分析命题(包括命意)作文的特点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怕写作文,其实最怕老师布置命题作文,学生对命题作文的内容不熟悉,感到无话可说,硬叫写,其结果只能是敷衍了事。任何一种作文命题,无论是何种体裁,也不管是何种形式,都具有限制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现行的课本中,有些文章由于所反映的内容与现代生活距离久远,降低了对学生的吸引力,我们应该另外选择内容比较新颖的文章作为剖析的对象,针对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每剖析一篇文章便能真正解决某种技巧问题,这样就容易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果学生能把握命题这一特点,就能避难趋易,像疱丁解牛那样,“以无厚入有间”,做到“游刃有余”。

(二)指导学生把握思维的方法同一个题材,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发现的问题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各有不同。作文教学要使学生在构思时思路开阔,八方辐射,“万涂竞萌”,要想使学生立意时独出机杼,不落窠臼,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必须在培养学生集中思维的基础上适当发展他们的多维思维方式。运用这种“扩散”型的思维,学生就会感到思如泉涌,要写的东西很多,就会感到作文绝非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样,就可以从诸多的角度中选择自己体会深刻、材料新颖、立意独特的角度来写,克服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毛病。

(三)引导学生辩证分析问题青少年学生最少保守思想,他们思想解放,喜欢独立思考,勇于标新立异,但和成年人比,他们还缺乏社会生活的经验,思想还幼稚,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没有深度。这些特点常常在他们的作文中表现出来。因此,教师应对他们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使之用全面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提高他们辩证分析能力。通过这样辩证地分析,才能去伪存真,寻找出材料所揭示的正确观点,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情,进行评论,文章必然会抓住要领,褒贬得当,就不至于泛泛而谈,单薄无力了。

在我施教的一次题为《我的一点建议》的作文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这样写:“我们在作文时,拿笔就头痛,总觉得没有东西可写,有时在头脑里想好了,一下笔又不知道从哪写起,脑子变成一片空白”。因此,“建议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带我们出去看看,玩玩”。这里说明了不知道“写什么”的问题依然困扰着学生。

在写作教学本体中,教学生“写什么”这一问题,长期以来就始终困扰着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同时也对写作教学方式作过许多探索,得到公允的开展课外活动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措施。至今开展课外活动也有半个多世纪了,并且作为教育的一种法则写进了教学大纲,可是仍然没有引起我们教育界乃至全社会足够的重视,学生还在为“写什么”而苦恼。国外的大量资料表明,在学校里人才成长的主要途径有三:一是课堂教学引导;二是课外科普、传记、文学读物的启迪;三是课外科技、文体、社会活动的培育。这后两条途径都属于课外活动的范畴,实际上是两条途径,即课内与课外。

陶行知主张:“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这句话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让孩子去接触大自然,运用课内学到的观察本领去广泛地观察大自然,从而丰富感性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二是让学生去接触社会,把语文教学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大课堂,从而在社会交际中,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实践证明,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参观、访问、搞社会调查,接触实际,接触社会,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了解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开拓知识领域,开阔眼界,丰富生活,激发与发展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写作的动机。同时,还使学生有机会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可以更好地掌握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提高获得知识、驾驭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手脑并用的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精神。

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伴随着心理学的理论发展和现代社会的客观要求,积极心理学成为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重视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目标在于帮助人们发挥自己的潜能,提升人们对情感、工作和生活的体验。心理学家马丁塞林格曼、谢尔顿等人倡导的积极心理学将心理学关注的主体由心理异常者转向普通群体,其中很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心理调节技术可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调节和群体疏导,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结合进行研究已成为科学研究的新导向。随着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不断加强,将积极心理学用于解决大学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已成为一种趋势。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运用科学、有效的干预方式,旨在帮助人们获得美好人生的学科。与心理学的其他分支相比,积极心理学注重帮助正常人获得更加健康、幸福的体验,而不是调节心理机能和矫正异常行为。这使得积极心理学对于帮助更广大的人群实现自身价值具有更大的意义。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个人的幸福感可以通过四个维度进行评判:身体的感觉、成就、社交和意义。在这四个维度中,积极心理学都有相关的理论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自我调节。

(一)身体方面。

在积极心理学中,正向积极的健康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其目标不仅仅是保持健康状态、预防和抵抗疾病,更重要的意义是激发出人们过上长寿、健康生活的内在动力。积极心理学家们提出了“健康是一笔财富”的理念,这种“健康资产”,就是影响健康水平,帮助人们战胜疾病风险的一种因素。该课题致力于探索某一特定的“健康资产”对于长寿、健康的影响。该课题的研究结果证明,无论是对于健康还是受疾病困扰的人群来说,积极正面的情绪状态都有正面效果。在保持同等水平的吸烟量、饮酒量、运动量和休息时间的条件下,情绪较为正面的人也普遍较长寿。干预性实验也表明,积极的情绪能更有效地抵抗流感。此外,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进食更多果蔬会增强幸福感。在韩国、伊朗、智利、美国等不同地区进行同类实验的心理学家都得出了类似结论:进食更多果蔬使人更易感到“非常开心”。这可能是由于大量摄入某些营养物质的原因。

(二)成就方面。

成就是指在一定动机的驱使下,促使个体接受教育或训练后获得的学习成果。影响成就的因素有遗传因素、社会因素及个体需求因素。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当人们满足某一层次的需求后,人们会进一步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成就属于最高需求层面――自我实现。受这一普适性理论的影响,成就则成为人们不懈追求的目标。在积极心理学中,成就是个体追求有价值的工作,使之达到完美状态,获得心理满足的行为。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或者工作满意度高的人比低成就或工作满意度低的人更容易获得幸福感。个体记忆中存在着与成就相关联的情绪体验,当获得成就的满意度更高时,愉快的情绪体验进一步促使人达成成就,由此获得良性循环。成就对于个体重要性在于工作本身,而不是随之而来的报酬。当人们在某项活动中获得成就时,满意感可以起到自我强化的作用,达到高峰体验。

(三)社交方面。

积极心理学的着眼点之一就在于积极情绪,而人际关系对于积极情绪起重要作用,不论这种关系是工作、家人、爱情还是友情。正如克里斯托弗皮特森教授的概括:“我们周围的其他人非常重要。”通过人际关系,人类可以接受、分享并且传播积极的能量。在这个过程中,人际关系也能够通过与他人积极互动得到增强。《性格优势和美德手册》首次尝试以研究群体的方式定义人类的积极心理特质。这些特质包括6种“核心美德”,下设26种可测量的性格优势。6种美德和26个性格优势如下:智慧和知识:创造力、好奇心、开放性、求知欲、洞察力勇气:勇敢、毅力、诚信、活力、热情人性:爱、友善、情商正义:公民意识、公平意识、领导力秉性:宽恕、怜悯、谦卑、谨慎、自制力神性:对美丽与卓越的欣赏、感恩、希望、幽默、灵性在这6种美德中,“人性”中的“爱”、“友善”、“情商”与人际关系直接相关,“开放性”、“诚信”、“领导力”、“宽恕”等与人际关系联系也较为紧密。因此,人际关系的维护在提升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中起到一定作用。

(四)意义方面。

意义是衡量幸福感的一个方面。有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的获得并不持久,在经历一段高峰期过后,幸福感回归原先的基线水平。所以想获得长期的幸福感与满足感,需要将外在激励转向内在激励,从考虑关注外在满足转向内在满足。意义是个体内在设立的为之不断努力奋斗的目标,并且当无人知晓个体的目标时,仍坚持继续,这个目标就是个体真正觉得有意义的事情。在积极心理学中,意义是个体价值、生活意义和对未来的期望的综合表现。个体的价值是指个体在生产、生活中为满足个人需要所做的发现、创造。经历同一件事情时,人们对事物不同的看法及态度将导致不同结果。积极心态面对挑战和打击会更好地克服压力,战胜它并走出困境,而消极心态往往会导致失败的结果。有意义的生活是人们对未来的设想,人们面对危机或创伤表现得更加乐观,就更有助于战胜困难。促进人们树立目标,寻求意义可以使人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人们对事物的认知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则有助于人们提升主观幸福感。高校学生树立更高的目标,对事物认识更为积极、有意义,是个人价值得以显现的最佳途径。

二、遇到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体质状况堪忧。

近20年来,我国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处于不断下降的状态,大学生体质问题亟待解决。根据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共同组织的第6次全国多民族大规模的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校学生的各项体质较往年呈下滑趋势。19-22岁年龄组,即大学生所处的年龄组爆发力、力量、耐力等方面的身体素质水平都有所下降,大学生的体质锻炼时间也有下降趋势。体育锻炼是指根据身体需要,运用各种体育手段,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的体育活动。体育锻炼对促进积极情绪产生,宣泄不良情绪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间的减少,不仅影响了体质,更间接地对心理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较低。

主观幸福感(swb)是指人们如何体验他们的生活质量,包括情绪反应和认知判断,swb的评判可以从情感平衡和生活满意度两方面衡量。良好的情感平衡是指愉快的情感体验与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相比较占优势。生活满意度是个人对生活的总体评价,独立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外,是衡量主观幸福感更有效的途径。笔者以安徽某高校2015届本科毕业生进行了校园生活满意度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1333份,收回问卷1333份,其中有效问卷1290份,占2015届本科毕业生总数的24.13%。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和整理得出:在1290份有效问卷中,每项满意率较上一年均有所下降:平均分在8分-9分有10项,较上一年的17项下降较多,剩下的10项均在7分-8分之间;20个项目的全校平均分为8.00分,较上一年低0.31分。具体表现:在评选奖学金、评选先进工作方面,学生满意度平均分为7.99;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效果方面,学生满意度平均分为7.67;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学生满意度平均分为7.77。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得出结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处于较低水平,而且有不断下降的趋势。

(三)大学生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较弱。

大学是从学生变为社会人的过渡阶段,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相比较为复杂,很多大学生第一次离开家人,来到陌生的环境,很多事情都需要他们独自处理。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阅历不够丰富,情绪较易冲动,事件的发生和处理不当往往会使他们产生负面情绪,进而导致不良后果。据不全面数据统计,我国大学生暴力犯罪的案发率逐年上升。突发性事件发生较为突然,带来后果比较严重,处理较为困难,因此会对学生,其家人、朋友乃至社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指导大学生如何预防、处理大学校园突发性事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大学生对未来发展方向感到迷茫。

大学生会面临许多不同的抉择:正在上大学,不知道以后做什么工作;快要毕业,不知道选择读研还是工作等。很多人会觉得是自己不够了解自己,试图通过向内思考的方式来探索自己、了解自己,但根本原因是缺乏足够的信息来做出决策。大多数同学在迈入大学后无法准确给自己定位,因为某些原因对学校产生抵触情绪,不能很好适应大学生活,自我调节能力较欠缺,对学习、生活得过且过。一些同学给予大学生活过多的期盼与憧憬,但实际的大学生活与想象有大落差:欠缺专业知识的拓展、没有合理分配课余时间和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生活等。安徽省某高校2015届毕业生校园生活满意度调查显示,不管毕业生是已落实就业单位、国内升学、出国(境)留学、自主创业、求职中还是暂不就业,他们对自己从业情况的满意度平均分为7.98分,处于一般满意的水平。数据证实: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考虑,职业方向感缺失;而即便考虑过的人对职业生涯也没有一个详细的规划,不知道该做哪些准备、锻炼何种能力,这同样会导致迷茫情绪的产生。

三、对于大学生积极情绪培养的若干建议。

(一)体质提升与体育锻炼是培养大学生积极情绪的基础。

应该树立大学生合理膳食的观念,为大学生提供健康均衡的饮食,促进他们的体质提升,进而促进积极情绪的产生。合理地增加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机会,树立大学生健康的生活观念。这不仅是为学习、生活打下基础,更是为了增进他们的正面情绪体验,进而获得幸福感。

(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是学生获。

得积极情绪体验的焦点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的一种补充,主张关注人的内在动力。在大学教育中,老师改善传统的教育模式,建立丰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带动活泼、自由的课堂氛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爱好,引导、激发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体悟在学习过程中高涨饱满的快乐情绪。高校教学需要因材施教。在进行因材施教的时候,需要考虑年龄、能力、性格等的个别差异,教师再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有弹性、有张力,适合不同类型的学生,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积极情绪体验。

(三)全面塑造大学生人格是培养大学生积极情绪的目标。

通过讲座指导、实践活动和课外实习的方式,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提升大学生挫折耐受力、自制力、毅力等,促进学生发挥自身潜力,预防突发性事件对学生产生的不良后果。注重培养学生性格的积极方面,运用内在力量与积极情绪战胜困难,在实践中全面培育人格,同时挖掘和塑造学生潜能。并在这个过程中,培育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增强积极情绪的互动。

参考文献:

[2]李怀玉.论心理新的研究趋势:积极心理学[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学策略应用下初中的历史论文

[内容]。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词汇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汉语和英语在。

许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给中学生学习词汇带来了不少困难。表现如下:

第一,学生在读音方面感觉困难很大,难以读准单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往往。

还用汉语为英语单词注音。第二,在拼写方面,学生没有意识到字母在单词中的。

读音与单词的拼写有着一定的规律。在记忆单词的时候,没有通过读音和字母。

的关系来记忆单词,常常是死记硬背单词字母的组合。第三,在记忆单词的意。

义的时候,过分注意该单词所对应的汉语意义的记忆,学生完全靠死记硬背掌握。

单词。在初中一年级时,由于内容较少,词汇简单,学生尚能应付,但随着年级。

的增高,英语内容的深化,词汇量的增加,学生越来越感觉到词汇的记忆已成。

为学习英语的最大障碍。于是,逐渐对英语产生厌学情绪,有的.甚至于放弃这。

门学科。

如何进行词汇教学呢?

首先,词汇教学也一定要贯彻“听说领先”的原则,按照我国九年制义务教。

育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初中年级,特别是一年级,一定要贯彻“听说领先”

的教学原则。因此,词汇教学也一定要首先是“听”。即教师在教单词时,先。

让学生听,让学生去“辨音”,教师所展示的不是课本里的文字,而是每个词是。

由几个音素、几个音节构成,重音在什么地方,这样才能从听的意义上掌握词。

汇。同时,又能为学生学好语音、语调打好基础,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听能,为。

以后更好地接收。

[1][2][3][4][5][6]。

教学策略应用下初中的历史论文

任何学习都离不开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新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初中的学习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处于叛逆期。为此,要注重学生兴起的培养,将学生视为教学行为中的主体,发挥主导作用,要培养他们主观能动性,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学习的高效。在历史课程的教学中,有目的的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有效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到历史课的教学行为中。教师要用心去设计恰当的教学情境,善于使用数字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向学生呈现真实、直接、客观的历史发展进程,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完全调动起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1.2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方式,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将自己完全置身于教学情境中,情感饱满而丰富,同时进行个性化的语言设计,保证教学情境与教学目标相符,具有目的性,使课堂教学活力四射,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思考,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创造思想,为更好地学习垫下坚实的基础,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1.3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被广泛应用于课堂学习中,促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和形象,情景引人入胜,以更直观、易懂的形式呈现历史人物和相关历史事件,枯燥的历史知识被具体化和生动化。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被历史事件和人物情感深深感染,掌握其中的关键知识,明白道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2.1教学情景要将教学目标进行设计。

在进行情境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准备充分,课前进行精心的准备,以教学目标和内容作为情景教学的基础,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下,形成生动、直接、形象的教学情境。历史情境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不断研究历史,深刻地思考历史,学习历史知识,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拓展,防止与主题不符现象的发生,同时也不能十分复杂,总之要掌握好度,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时间进行自我思考,保证较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2.2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作为重要目标。

历史教学情境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情感价值观。历史学科的思维学很强,为此,要运行具有探究特点的教学情境,发挥其启发和引导的功能,增加思维的深度,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促使他们继续探究历史的意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课堂情境进行分析,实现思维水平的提升。在讲解某些课程的时候,可以配合播放电影片段,让学校认真观看,根据电影片段分析总结,进行发问,探讨课堂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逐渐深入,学习热情得以提高。

2.3教学情景的设计具有针对性。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要点和难点,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为此,要将教学情境创设的前提设为课堂教学内容及难题,提高情境教学的效果,抓住重点和难点,扣住主题,实现教学互动性,以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4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实现其主体作用。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包含很多内容,如设置问题、播放声像、设置实物情境等,任何情境的'运用都要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发挥主体作用,将其迅速带入课堂气氛,防止出现学生游离课堂的现象,让他们在情境教学中进行知识的探索,形成有趣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从而具有较强的学习责任感,认识到历史课的重要性,实现自主学习的目的。

2.5利用语言的情境,渲染课堂气氛。

历史课的显著特征就是时代性,只有保证形象生动、引人入胜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教师语言上的描述起到了引导学生认知行为的作用。教师的情感表现会带动学生的认识行为,只有以情动情才能产生师生共鸣。例如,在讲解一些英雄事迹的时候要满怀激情,使学生体会到真情实感,产生由衷的钦佩。教师的语言情境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已经孕育其中。

2.6依据教学内容,设计表演的情境,挖掘学生的潜能。

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的教学方式是最能够被人接受的教学思想。尤其是时代的进步促使素质教育称为教学的最终追求目标。教学课堂突破了单一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对于潜能的挖掘。表演情境的设计可以很大程度上发掘学生的天分和能力,进入教学角色。在这种方式的推动下,内心的体会加深,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得以提升。同时,对于角色的扮演也一定程度上使得课堂氛围变得轻松和愉快,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加深对于人物和事件的理解,也使得其他同学看到了一个鲜活的历史现象,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提升。

3结语。

作为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就要热爱自己的事业,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要不断将情境教学进行深化和升华。要树立先进的教学观念,升级教学方式,促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成长。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启发探究课堂教学是指教师依据课本设置各类问题,设置各类问题的变式,以启发学生思维,进行探究教学.高中历史课的启发探究应把握好几个重要原则,并突出质疑,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作者:薛亚湘作者单位:如皋市薛窑中学刊名:新课程(教师版)英文刊名:xinkecheng年,卷(期):“”(7)分类号:关键词:启发探究历史教学策略

提问策略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老师和学生都积极参与、互相交流与互动、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在师生的双向交流过程中,提高课堂的提问效果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与质量。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中,如果能提出更具生物学特点的问题,不但能有效激起初中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还能更好地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生物概念与原理,更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好生物学打下基础。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提问;有效性。

如果初中的生物老师在课堂的提问中一直采用形式单一、耳熟能详的、周而复始的问题提问方式,学生就会产生反感,就会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心不在焉,那么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创造性、好奇心都会被严重制约和压制。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不但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更要改革一成不变的提问方式,从而使我们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方式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呈现出应有的新姿态,以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初中生物课堂提问中应遵循的原则。

1.提问的准确和科学。

向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应该做到概念准确,表达明确,不能模糊不清,模棱两可,让学生产生误解,从而无法正确回答。例如,“新生命的起点是从哪里开始的?”这样的提问是比较准确的,但是如果这样提问“新生命在哪里发生?”就会使学生产生错误的理解。这就要求初中的生物老师在向学生提出问题前,要能认真根据教材内容组织语言,做到问题设计既要符合自然科学的事实,又要语言准确精练科学。

2.提问的对象和难易度。

课堂提问中,要根据教材的内容、问题的难易度、得到的教学效果,选择合适的提问对象。对于比较难的问题,应该选择那些生物基础扎实,有一定水平的学生进行提问,其目的是为了让全体学生明白,生物不是很难学的,只要肯努力有基础就能学会。对于一般难度的问题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提问,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学生们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对于比较容易的问题,就应该提问基础差的学生,让他们能回答出来,以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从而更好地促使他们学习生物。

3.提问的精与滥。

课堂提问确实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掌握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但是要做到恰到好处,问题的提出要少而精,而不是多和滥。问题的提出要做到精,问题的设计就必须准确与科学,既能检测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又能发散他们的思维。如果问题的提出比较多和滥,就会使学生难于应付,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更不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究。

4.提问的技巧与评价。

向学生提出问题时,要应用一定的技巧,不能每次提问都平铺直叙,让学生没有新鲜感,从而丧失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的兴趣。技巧的使用应能激起质疑意识,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敢于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对错都要表扬学生敢于回答的精神,敢于表现自己的意识。对于回答特别好的学生也要真心的进行表扬,从而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回答不理想的学生要适时的给予鼓励和帮助,以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保护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二、初中生物课堂提问中应注意的事项。

1.提问要能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在初中生物的课堂导入环节,有效的提问不但可以承上启下,而且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教授《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时,向学生提出了如下的问题:长白山的气温和锡林郭勒的气温是非常类似的,但是二者的植被类型却不一样,什么样的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可先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思考后进行分组讨论,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要让每个学生都发言,以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参与热情。提出的这个问题,不但使学生明确了将要学习的内容,指明了学习的目的,而且还使学生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和交流。即使新课得到了有效的导入,又激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提问应掌握提问的艺术及方式。

对学生提问题时要讲究提问的艺术及方式。提问的时候要注意声音的大小、语调的快慢、语气的强弱、态度的变化等。要能使学生感到老师是信任和关心他们的,只有和学生搞好了关系,成为了朋友,才能使学生敢于回答老师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的答案与教师预想的答案不一致时,应能快速地找出学生答案中合理的部分,给以及时的肯定和表扬,而不是不一致时,全面否认学生的答案,从而打击学生的信心和回答问题的勇气。对于学生的回答,要能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去思考,而不是一味地催促他们赶紧答出答案。

3.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意识。

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是自我学习能力提高的表现。因此,生物老师在让学生学习了某节课的内容后,可让学生针对学过的内容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并相互回答,学会倾听和接受别人的观点,进而使全体同学都能提高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了《光合作用》后,让学生提出来自己没理解或有疑问的部分。学生经过思考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问题,比如“在种植水果的时候,怎样做才能让果子长的既大又甜?”等。这些问题不但使学生更深的理解了教材内容,更使他们感到学习生物是有实际用处的,从而促使他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学习和研究生物。总之,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提高提问的有效性,不但是老师教学水平高低的体现,更是老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机智的集中表现。有效的提问是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环节,离不开学生的配合,离不开生物老师对提问技巧的掌握,更离不开老师对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熟练掌握。只要我们教师能和学生在提出问题方面能够共同进步、共同提高,那么提高初中生物课堂的提问的有效性,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就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叶兴福.有效提问研究[j].青年文学家,05期。

[2]庞薇.对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j].广西教育,期。

[3]吴文展.探讨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年08期。

提问策略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starwalk(见图1)是一款从appstore购买的互动式天文指南,是一个让使用者无论白天还是黑夜,不仅室外即便室内都能清晰观察星空的天文学应用程序。该应用程序包括恒星列表、星座列表、行星列表和梅西耶天体列表,以及关于月相变化的信息,此外它还具备“时间机器”功能,让你能清楚观察星体的过去和未来。这是一款非常强大的天文教学软件,打破了以往星体观测只能在夜晚户外进行的局限,使用者无论白天黑夜、室内室外都可以自由观测,而且不受月光灯光、烟尘雾霾等因素的干扰,因此我们可以选择在周五的下午向学生开设这样一门特别的天文观测活动课。“室内天文观测”课是一门旨在帮助学生将课本上所学到的基础天文知识利用starwalk应用程序进行观测验证的活动课。高中地理教材第一篇“宇宙与地球”向学生介绍了有关天体系统、太阳与太阳系、星空星座、月相变化等天文学基础知识,但由于受上海天文观测环境及课堂教学条件的限制,传统的天文部分教学往往局限于老师“空讲”和学生“空想”的被动局面。而apple公司开发的这款starwalk应用程序恰好为教师解决这一教学难题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操作平台,利用轻便易操作的ipad平板电脑,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打开starwalk进行星空观测,验证课堂所学内容,体验天文观测乐趣。

二、基于ourchoice应用程序的“低碳生活与低。

三、以必修课为依托,摸索整合ipad多种辅教功能的地理教学新模式。

除了apple公司专门为学科教育开发的各种教育应用程序外,ipad本身就提供了很多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能效的多媒体辅助手段,如拍照、录像、录音、即时投影等,借助互联网还可实现视频聊天、上传下载等更多功能,大大方便和延展了师生间、生生间的课上及课后交流互动。继借助ipad成功开设两门微型选修课并获得热烈反响后,我们又开始尝试将ipad引入必修课课堂,希望能让更多学生来感受ipad带来的与众不同的学习体验。抓住2012年徐汇区开展青年教师大奖赛的机会,本人选取了“月球”、“文化与环境”两个课题进行重新备课,在部分教学环节中首次引入ipad辅助课堂活动设计,较为成功地解决了一些以往教学过程中的'困惑和难题,取得了颇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并荣获徐汇区一等奖。以下就两节课中涉及的ipad应用作简要介绍。在“月球”一课的设计中,本人在“课前准备”环节中要求学生“拍摄或手绘一张近期你看到的月亮图片”,在开课前一天利用ipad的拍照或邮件功能将学生上传的月亮图片进行收集并制作成图片集留作课堂教学资料用。在上课过程中,既有让学生利用starwalk应用程序进行实时月相观测,也有请学生将根据活动单要求制作的月相图表拍摄成照片即时投影到屏幕上供集体讨论。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利用ipad便捷快速的上网功能进行相关资料查询等。在该堂课的最后,我们还设计了一个学生短剧表演活动,要求学生“以大组为单位,根据课上所学内容,拍摄题为‘国人登月千年圆梦’的2分钟新闻现场报道。时间:2030年10月11日(农历九月十五)地点:中国文昌卫星发射中心角色:旁白(1人)、宇航员(1人)、项目总负责人(1人)、记者(2人)、发射基地工作人员(若干)”。该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考察学生在本堂课上学到的相关月相、月球环境的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从实施的效果来看该活动达到了本节课的高潮,上台表演的同学积极投入、表现出色,组员还利用ipad的录像功能进行了新闻拍摄。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邀请一组同学上台表演,对于其他几组跃跃欲试却来不及展示的同学,老师则鼓励他们在课后用ipad将所在组的表演展示拍成视频上传分享。在“文化与环境”一课的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一个题为“我们的地域文化”的学生活动,教师在课前利用ipad的keynotes应用程序制作了“傣族文化组”“西班牙文化组”“阿拉伯文化组”“草原文化组”四组包括图片、视频、文字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认领文化组任务后,通过阅读keynotes资料讨论环境对该地域文化的影响,最后作学习成果展示。教师鼓励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充分利用ipad的各种智能功能辅助自主学习,如学生在讨论分析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利用无线网络进行资料查询,学生在上台展示学习成果时也可以下载合适的音乐或视频进行背景渲染,其他组员在同组代表上台展示时可以在台下进行录像或照相记录等。ipad在以上两节常规地理课中的应用,除了starwalk、keynotes等专门应用程序外,其他的辅助手段虽然我们也可以借助传统的照相机、摄像机、笔记本电脑或投影仪等设备加以实现,但一台集多种功能于一体且轻便易操作的ipad使得课堂运作更轻松自如,教师教得更得心应手,学生学得更主动创新,大大释放了课堂教学的活力和潜能,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两年多的摸索和尝试使我们越来越着迷于ipad给课堂教学注入的活力与效力,学生们也越来越期待每一节有ipad的地理课堂。

在校内推广的同时,我们既忐忑又兴奋地和兄弟学校的教师们一起分享着自己并不算成熟的经验。2013年5月,哈尔滨第三中学特级教师郭迎霞女士、先生以及浦东新区地理教研员李功爱老师等一行十几人来到我校,观摩了一节“模拟星空观测——基于ipad的天文观测”活动课(见图6),反响十分热烈。课后我们就ipad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孩子因为ipad而更喜欢地理课,地理课也因为ipad而更精彩。正如波士顿霍特国际商学院校长stephenhodges博士指出的“ipad能够改变学习的体验,我们对此深表认同。透过应用ipad作教学之用,我们可以为学生和教授提供能提高学习效果的最新工具和培训”。可见将ipad应用于教学在国际上已不是新鲜事物或个案,但在我国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作为参与这项教学技术改革的一线教师,从选修课到必修课,我们通过两年多的摸索和尝试,感受到ipad能为学生带来截然不同的学习体验。当然,作为将ipad引入地理课堂教学的先行者,我们的研究能力和开发水平还十分有限,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

提问策略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门艺术。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课堂提问不仅对学生可以起到及时检查学情、开拓学生思路启迪思维的作用,还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尤其是比较抽象化和理论化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如果教师提问不得法,则往往会出现“冷堂现象”或者表面上的“热热闹闹”,使教师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而一节思想政治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提问将影响和制约学生思维训练发展和课堂效率的提高。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由于没有抓住提问的契机或者对提问艺术重视不够,导致了不少误区,主要表现为:

(1)提问内容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如,学生只需回答“是”与“不是”或者从书本上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

(2)提问含混不清,模棱两可,致使学生无所适从,犹如“雾里看花”。如,“看了这一段材料,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一内容反映了什么?”这一类问题看上去非常开放,似乎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但实际上由于问题过于宽泛,结果答非所问,偏离教学内容。

(3)提问在逻辑关系上不一致,“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甚至提问出现了随意性,想问就问,纯粹成为一种追求热闹的形式。

以上种种提问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和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来精心巧妙地设问、发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的“心窍上”。否则就会偏离课堂教学中心,无法获得提问应具有的效果。

一、抓住契机,设置疑问,激发兴趣。

由于学生对我们空洞的思想政治课并不是特别感兴趣,为此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疑问,勾起学生解疑的渴求,激发他们寻微探幽,通过这种提问真正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如,在“财政收入和支出”一框的教学中,我结合教材根据实际提出了下列问题:“请你调查你家一年纯收入是多少?这些钱是怎样花的?”“今年如果你当家,你打算怎样花这些钱?”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使枯燥无味的财政问题变得兴味盎然,同时还更好地理解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的内容,从而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

二、提问层次分明,难易适中。

要上好一节思想政治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我们的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够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高难度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在讲“国家宏观调控”时,我根据课程知识结构采用了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我先提出:“为什么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来――市场的弱点和缺陷。然后再问:“什么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目标及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时学生热情高涨,纷纷发言回答。在此基础上我因势利导,提出最后一个有一定难度、深度的问题:“国家是怎样进行宏观调控的?”通过这样一组由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学生对本框的重点的学习就容易多了,而且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提问效果。

三、提问灵活多样,引人入胜。

课堂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这样的提问感到索然无味。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想方设法运用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提问方式。如,可以设问不设答,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步步紧逼,层层追问,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可以在不经意处发出奇问,以激活学生思维;还可以提倡学生问教师、学生问学生,以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四、提问和颜悦色,如沐春风。

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尽可能多站在学生的旁边和中间,而不是站在他们的对面和上面,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善意亲切的微笑、充满期待的眼神、激励鞭策的手势、劝勉温暖的言语,都会给学生以信心和力量。适时适度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正如一位教育家说过的“鼓励对人类而言,犹如阳光一样,没有阳光就难以生存。”对于学生回答的失误,教师或者可超前性追问或再次递进提问,让学生对自己的失误恍然大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要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品尝成功的喜悦,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话尽说。

总之,课堂提问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可以说,没有好的提问就不会有成功的教法,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加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十分重要。

(作者单位甘肃省民勤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提问策略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音乐是人思想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也可以陶冶人的高尚情操。高中音乐教育对学生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和高尚人格精神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帮助。本文将从课堂教学策略的运用来讨论高中音乐教育。

音乐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精华,是人民思想情感表达的方式,是增强人们精神交流与沟通的桥梁。高中音乐教育是音乐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中学生理解音乐、欣赏音乐的主要途径,在高中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提高高中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是一个重视音乐,有着深厚音乐文化底蕴和发展史的国度,是一个尊重乐教,了解音乐价值的民族,如果没有了自己的音乐,就仿佛没有了国魂,没有了构成生命意义、文化意义的高等价值。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而在当前音乐教育被边缘化的今天,如何在高中音乐教育中,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如何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上,让45分钟的课堂缤纷多彩,让音乐真正的触动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精神品质,成了高中音乐教育普遍关注的问题。而这些都是需要建立在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之上,因此对高中音乐教师而言,要充分发挥运音乐的教育功能,就必须制定好的教学策略。下文将对几个常用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一、从精神层面着手,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如前所述,音乐是人类精神的体现,是生命的交响曲。人不能没有音乐,音乐从古至今都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追求理想,追求完美人格的主要途径。一个具备较高音乐素养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都会以平和的心去面对各种挫折,把人生和学习的坎坷当成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当作音乐的高低音调,当作音乐那快慢、张弛有度的旋律,这是一种精神高度。同时,对于大部分高中学生而言,高考是他们人生所面临的重大压力,随之而来的是家庭的`压力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在重压之下,学生的心灵感到疲惫那就在所难免了。而音乐正是缓解人紧张情绪,是疏导人心理压力的有效武器。因此,高中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到音乐这两方面的作用,并抓住这一特点,从人格精神的高度对学生进音乐教育,将音乐陶冶情操的教育功能发挥出来。如可以以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为教学案例。我们都知道贝多芬是音乐天才,但是也是命运坎坷,但是凭借着他对音乐的热爱和执著,对生命的热爱和执著,他毅然面对命运的安排,以坚强的意志去面对生活的挫折。而这正是音乐教育的本质,即让人的心灵感动,让人的精神得到升华。高中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由欣赏,然后杂志音乐中思考,思考人生的真谛。同时,要求学生发表个人感言,阐述自己对《命运交响曲》的理解,并谈谈音乐对人精神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的精神层面得到很好的教育,发挥出音乐的教育功能。

二、从音乐与表演的关系着手,提高学生音乐理解能力。

音乐,是拿来欣赏的。音乐是听觉的享受,是感觉的升华。但是,我们也不要忽略了音乐行为。音乐,不仅仅是一个个看不见的音符,同时也是实实在在的行为。任何音乐,都是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源泉的,没有生活资料,也就没有音乐内涵。因此,学习音乐,理解音乐,欣赏音乐,还需要对音乐背后的生活内涵进行挖掘和阐释。高中音乐教育也应该从欣赏着手,挖掘音乐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还原生活的原貌,即将音乐与表演结合起来,让学生把从音乐声中感受到的生活场景展现出来。通过音乐与表演的联系,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音乐,更好的深入音乐,从中得到更多的体会。还是以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为教学案例。在教学中,音乐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分组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体验到的音乐内涵和精神,进行相应的表演。以《命运交响曲》为音乐背景,学生随音乐的节奏进行舞蹈表演,将乐曲中那震撼人心的旋律,以行为舞蹈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在进行舞蹈的同时,也可以融入音乐节奏中,更能理解其中的精神内涵。

三、从音乐与影视的关系着手,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音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音乐与影视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而作为高中音乐教师,为了更好的将音乐的抽象性具体化,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到音乐的精神内涵,可以通过影视片段播放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既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把音乐的抽象性和具体性进行结合,是教师阐述音乐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学的有效策略。如在介绍我国各地的特色音乐时,教师可以把相关的影视作为教学辅助资料,让学生通过影视片断中的音乐,结合影视画面,来感受音乐的本质。如在学习高亢的西北腔时,教师可以把《黄土地》等影视片断作为材料,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西北地区的音乐特质,抓住音乐的本质。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引导,不能让画面取代了音乐,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

四、结束语。

总之,高中音乐在高中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教育也是培育学生多方面思想品质的重要途径。而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将音乐的教育功能完全发挥出来,因此高中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探索多种教学策略,以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和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提问策略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中学体育课堂需要作出一些改变,以更加适应学生的变化。本文主要对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进行探讨,提出可实施的课堂教学策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策略。中学体育。

自实施新课改以来,中学体育课堂中有不少问题的产生,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创造性,是当代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问题。问题解决的重要措施是常态课堂的回归以及创新课堂的有机结合,以学生作为课堂的出发点,建设创造性的、生态型的教学课堂,进而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

一、深刻把握体育课程标准,完成教学课堂设置的合理化。

课程标准是指在教学实施之前,所编写的教学内容的根本依据。课程标准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切合新时代学生的特点。中学体育教师应该对课程标准进行仔细研究,注意把握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的良好切入点。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是专家考虑实际情况所留下的,该差异性即是中学教师创造性建设课堂的空间。中学体育教师应该以本地实际情况为基础,充分调整教材中的具体教学内容,合理设置教学课堂。这种变化会给学生带来新颖性以及新鲜感,可以有效促进师生关系的完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对于教师而言,深刻把握课程标准是良好课堂建设的基础,有助于教师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进行不断调整,以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变化,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一定的预见性,促进学生对教学期望的了解。

二、追求教学形式、方法的多样化,实现课堂活动的丰富化。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该尽量避免教学形式的单调,避免使学生丧失学习激情。在课堂互动中,多采用对话式的交流方式,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尽量避免问答式等枯燥的形式,进而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化,促进教学活动的流畅完整性。中学体育教师必须要灵活使用纪律控制、评价控制以及目标控制等多种方法,注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利用教学双方的互动,逐渐推动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实施。

三、综合运用多种教育资源,促进教育活动的信息化。

中学体育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使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源,通过多角度的视觉冲击,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增进学生对中学体育的深入了解,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传统教学方法应该与信息化教学方法有效结合,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中学体育教师,必须要在教育过程中发现并总结遇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该与教育同行相互探讨,取长补短。教师必须要以信息技术作为技术支持,开发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找到通往成功的便捷途径,同时必须要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另外,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使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源,通过多角度的视觉冲击,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增进学生对初中数学的深入了解,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

四、维持师生关系融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体育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较其他学科比较多。因此,在中学体育中,必须要注重融洽师生关系的培养。主要可以采用的方法有:1.保持课堂的和谐氛围,维持师生的民主平等关系。2.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有效促进教学相长。3.换位思考,做到对学生的理解。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学会换位思考,教师的角色也会得到改变,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从课堂的主导者变为学生的帮助者,将单边的教学活动转变为双边的教学活动,促进教学的和谐。

五、提高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优化教学效果。

对课程标准下的中学体育教学而言,教师的教学能力依旧是一个重要的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2、保证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及科学性。

3、对所授内容的教学重难点突出,时间安排,语言组织合理。

4、保证教学项目的练习密度的合理性。

5、保证教案编写的科学性,教学手段、教师情况、学生情况以及教学目标在教案中得到体现。

参考文献:

提问策略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近年来,随着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执行,合作学习模式备受推崇与关注,不少体育项目都是团体运动,需要以学生合作为前提才能顺利开展。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运用合作策略,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促使彼此之间更加熟悉,并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与协作精神,完善他们的健康人格与思想品质,为将来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首先,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运用合作策略,比较注重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的自主性,将他们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主体,给予小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空间和运动时间,让他们自发性的共同参与到体育训练中。其次,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合作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促使所有小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他们通过讨论、分析和研究等方式,了解体育运动,掌握体育技能,这种合作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拓展小学生的思维,还能够提高他们合作处理问题的能力。再次,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通过合作策略的运用,教师为小学生提供展现自我体育技能的平台,满足其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调动其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与动力,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集体荣誉感,这也是他们参与体育训练的动力。

1.优化组合,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运用合作策略,教师首先应帮助学生组建合适的合作学习小组,打破传统的'自由组合模式。小学体育教师需优化组合,根据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兴趣爱好和性别等多种特点,进行灵活分组。同时,根据具体的体育运动项目,不断优化小组成员,让组内的学生能够尽量得以优势互补,组外的学生则进行公平竞技,最终形成一个良性的小学体育课堂合作学习氛围。例如,在进行篮球运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分为男队和女队两大队,然后再根据他们的身高、性格、篮球基础和学习能力等合理划分小组。小组成员的篮球水平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让篮球技巧较好的学生帮助水平一般者,进行组内训练。教师也可以挑选几名篮球水平较高的学生,给组外的同学展示自己的运动技巧,以此渲染课堂氛围,促使其他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再如,在投掷垒球的教学中,同样将学生按身高、性别、性格、投掷距离的差异性均匀分配到各小组(一般一组为5~6名),在最后组与组的展示竞赛环节,组织各组学生按投掷由远至近或由近到远的距离分5~6轮进行挑战赛,俗称为“强强对决”,让每个学生都有战胜对方的可能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自信。

2.分工合作,明确体育活动中的职责。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合作策略的学习效果越来越明显,组内成员的分工十分重要,备受体育教师的重视。在小学生体育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都应有自己的职能责任与角色定位,主要包括小组长、观察员、记录员、联络员、评价员和汇报员等,这样一来,每个小组成员明确自己的职责与分工,在共同参与体育训练时,不仅能够相互配合,也能分工明确,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有利于学生快速学习和掌握体育运动技能。例如,在进行跳绳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跳绳技能、身体素质、性别差异等分为多个小组,然后让他们思考如何提升跳绳技能,由组长组织学习;观察员注重观察不同成员的跳绳动作;记录员记录成员的跳绳成绩;联络员负责所有小组成员之间的消息传递;评价员负责总结与评价;汇报员负责向组长和教师汇报学习成果。同时,这些角色也可以随着运动项目的不同而变化,譬如:在初次接触脚内侧运球学习时,教师在示范讲解踢固定球或上步踢固定球时脚站位、触球点、触球部位、脚外展等动作要领后,在小组自我练习环节由小组长组织组员学习和学生循环练习,记录员可以兼做持固定球人员并记录踢球次数;观察员可以设置两位,一位观察踢球学生脚的站位及重心,另一位可以观察踢球脚的外展及其脚弓触球部位和触球的点;汇报员负责向老师和组长汇报学生完成情况。对于学习特别困难的学生,教师也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并及时辅导,让其技能也能得到较快发展。

3.抓住时机,拓展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小学体育教师在合作教学策略实施中,要善于抓住讨论时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发散其思维,拓展他们的体育运动能力,寻找解决困难的方式,以此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应深入分析和研究体育运动项目,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抓住小组讨论的时机,以此激发学生的活跃思维,解决学习困难,提升体育运动水平。例如,在进行乒乓球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握拍姿势、发球方式与接球能力之后,让他们分组探究如何实现削球。让小学生讨论到如何挥拍关键步骤时,教师应充分运用这一时机,引导他们在削球时应从挥拍的方向,以及接触乒乓球的部位出发,最终探究出在削球时,需要球拍后仰,由体侧上方向前下方挥拍,挥拍呈圆弧路线,在球的下降期触其中下部,掌握乒乓球的削球技能。总之,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运用合作策略,不仅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理念,还符合体育课程教学的特点,以及小学生学习体育运动技能的需求。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应合理运用合作策略,充分发挥教学优势,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

提问策略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健康第一的理念已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有广泛的运用领域,本文对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功能与作用及运用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体育游戏的特点,提出了在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在教学中更好的运用。

关键词:体育课;体育游戏;组织教学;锻炼身体。

1前言。

体育游戏在课堂中的灵活应用是至关重要的,在什么情况下应该用,用什么样的游戏,如何用,都是有规律有讲究的。良好的组织工作,会使游戏获得成功,否则,游戏就变成了“儿戏”。选择好了适当的体育游戏项目后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还应强调几个问题。首先要把体育游戏内容讲解清楚,讲解时,教师的位置要恰当,让参与者既能听清楚,又能看到示范。另外,体育游戏的开展应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进行,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有关体育游戏的资料。

2.2.2访谈法:通过在体育课中与学生的交谈,了解学生喜欢上怎样的体育课,期望怎样的教学组织。

3体育游戏的分类。

游戏是体育教学中重要的内容各手段。体育游戏分类的目的主要是使游戏能反映动作的`性质、内容、适用范围和重点及其难易程度。使教师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选用。它包括了活动性游戏(如:抓迷藏、贴药膏、搬运接力等);竞技性游戏(如:50米接力、球类活动、体操活动等);智力游戏(如:棋类活动、积木游戏、数字游戏等)。按游戏内容、性质、选用范围、场地设施及活动对象,通常分为智力与体力两大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年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形似的游戏。

4创编和选择体育游戏遵循的原则。

虽然体育游戏的形式多样,但并不是任何形式都适合教学活动,为了便于教学和取得教学的良好效果,在创编和选择体育游戏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4.1游戏的内容和形式必须是健康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游戏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有利于培养学生身体的正确姿势,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增强学生体质。要严格禁止那些无意义的、带有迷信色彩的以及庸俗的,有损学生身心的游戏。

4.2创编和选择的游戏必须有趣味性:创编和选择的游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游戏的动作、情节、规则和组织方法都要与学生的身体条件、认识能力和心理态度相适应。如果是太简单的游戏,高年级学生就没有兴趣;太难的游戏,低年级学生不易理解或者难以完成,他们同样也没有兴趣。只有学生感到有兴趣的游戏,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3创编和选择的游戏必须有智能性:通过游戏不仅使学生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而且要让学生学到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要反对那种牵强附会,生搬硬套,把学生的游戏变成知识教育课,但也不能把那些已经过时了的、陈腐的东西再教给学生。

4.4游戏的内容应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我们要通过游戏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团结友爱、遵守纪律、勇敢顽强的优良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也就是说通过游戏的教学过程陶冶学生高尚品德和情操。

5体育课中如何贯穿游戏教学。

小学生都具有活泼、好动、好胜和积极上进的心理特征,如果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启发、调动他们学习锻炼的积极性,并根据每次课题,贯穿体育游戏配合教学,就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练习动作的兴趣,使他们在紧张活跃的竞赛中提高练习次数,巩固技术动作,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6.2体育游戏在专门性准备活动中的运用:如短跑教学课,可采用训练反应速度和动作速度的游戏,如:“叫号起跑”、“喊号追人”等。在篮球课的准备部分,可采用“拦抢运球”、“篮球绕环全能赛”、“传球比快”等游戏使学生熟悉球性。运用体育游戏进行准备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从心理上和生理上为课的基本部分教学做准备,通过准备活动表现出良好的身体机能状态和心理状况,把学生的兴奋性调节在一个适宜的状态,因此教师在组织游戏时一定要有效的控制和调整。

6.3体育游戏在技术技能教学中的运用。基本部分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身体,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必要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自我锻炼的能力。在对学生进行技术、技能的教学过程中,正确运用游戏的方法,可以改变单一枯燥的练习形式,提高学习的兴趣,对技术、技能的掌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篮球教学中采用“运球接力”、“人手一球”、“一人运两球”、“投篮晋级”等游戏,将篮球的基本技术寓于游戏中,不仅灵活教学方法,而且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练习,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动作技术。

6.4体育游戏在身体素质练习中的运用:身体素质练习,一般动作难度小、负荷大、比较单调。采用游戏法练习,可以增加趣味性,调动学生练习积极性。

7体育游戏的组织教法要求。

讲解游戏内容与活动顺序。按游戏名称、目的意义、活动方法、规则要求和顺序一一讲解清楚;讲完,请参加者提问,对不清楚的地方,再重点讲解。方法和规则是重点,必须特别强调。

8运用体育游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体育游戏作为基本内容的辅助性练习和专项练习应紧扣课的基本内容.时间不要太长。游戏的动作必须在动作技术已经基本掌握的前提下来安排,对于动作要求高,难度大,危险性较大的内容,在选择游戏进行专项练习时一定要慎重。否则易形成不正确的动作定型,给教学效果带来不好的影响。

9结束语。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有目的的选择一些与基本教材相吻合游戏内容作练习,并且合理掌握体育游戏的运用时机,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等方面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提高学生联系的积极性和趣味性。

参考文献。

[1]孟刚.体育游戏与人的社会化[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5.5.。

[2]王占春.快乐体育与日本的教育改革.中国学校体育,1996.6.。

[3]彭利明.谈体育教学中辅助性游戏的运用.体育教学,1997.17.。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