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策略应用下初中的历史论文大全(17篇)

时间:2023-12-05 16:24:39 作者:文锋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拓宽思路,丰富语言表达,提高文章的质量和效果。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教学策略应用下初中的历史论文

[内容]。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词汇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汉语和英语在。

许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给中学生学习词汇带来了不少困难。表现如下:

第一,学生在读音方面感觉困难很大,难以读准单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往往。

还用汉语为英语单词注音。第二,在拼写方面,学生没有意识到字母在单词中的。

读音与单词的拼写有着一定的规律。在记忆单词的时候,没有通过读音和字母。

的关系来记忆单词,常常是死记硬背单词字母的组合。第三,在记忆单词的意。

义的时候,过分注意该单词所对应的汉语意义的记忆,学生完全靠死记硬背掌握。

单词。在初中一年级时,由于内容较少,词汇简单,学生尚能应付,但随着年级。

的增高,英语内容的深化,词汇量的增加,学生越来越感觉到词汇的记忆已成。

为学习英语的最大障碍。于是,逐渐对英语产生厌学情绪,有的.甚至于放弃这。

门学科。

如何进行词汇教学呢?

首先,词汇教学也一定要贯彻“听说领先”的原则,按照我国九年制义务教。

育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初中年级,特别是一年级,一定要贯彻“听说领先”

的教学原则。因此,词汇教学也一定要首先是“听”。即教师在教单词时,先。

让学生听,让学生去“辨音”,教师所展示的不是课本里的文字,而是每个词是。

由几个音素、几个音节构成,重音在什么地方,这样才能从听的意义上掌握词。

汇。同时,又能为学生学好语音、语调打好基础,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听能,为。

以后更好地接收。

[1][2][3][4][5][6]。

教学策略应用下初中的历史论文

1.联系生活。

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背景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激趣,其效果也非常显著。学生会对课堂上引入的自己熟悉的生活非常感兴趣,也就对历史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且注意力高度集中,也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并提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不懂的问题,及时请教,也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牢固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也学会了更多的历史学习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精心设疑,激发兴趣。

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巧妙设疑,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巧妙设疑既可以使学生对历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又可使他们带着疑问探究新知,在轻松愉悦趣味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新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在探讨历史问题的同时也深刻理解并掌握了知识点,发展了历史思维能力,从历史中学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这样,学生乐在其中,学习效率也得以提高,可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3.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宽松愉悦的情境可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不良的情境会使人注意力难以集中,干忧人的认识活动,降低智力活动的水平。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宽松、愉悦、启发性、思维性的,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充分、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首先,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都是过去的人和事,距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他们会觉得历史知识很枯燥。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营造历史环境,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使历史更直观、更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其次,历史涵盖了人类社会xx治、经济、军事、法律、宗教等非常广泛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方便展示大量的历史资料和信息,并能使学生快速、便捷地利用这些资料。最后,古今中外每个历史时期相关实物、历史遗址的图片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可使教学内容变得更直观,也可开阔学生的视野。总之,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历史教学中,不仅能使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来,而且能让学生在更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和理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三、串联知识教学法。

知识串联法是抓住历史线索,提纲挈领地掌握历史基本知识的方法。历史知识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要素,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这样,我们便可利用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使历史知识变得清晰化、网络化、系统化。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教学历史等。此外,还可以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弄清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社会矛盾、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革命),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原理分析历史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一切历史事件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矛盾引发的,而历史事件又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因此,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必须同一定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如评价历史事件的性质要看其主要方面,评价历史人物要用一分为二的全面的观点。

四、精心设计习题,巩固知识。

为了巩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的新知识、新方法,教师要精心设计习题,一般以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为宜,当然也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设计其他题型;设计练习时还要注意分层设计,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无论是课内练习还是课外作业,都要让学生及时完成。学生通过练习,可提高思维能力,并能打破思维定势,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新观点。此外,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适当选取一些典型性、示范性、开放性的例题,师生共同探讨,让学生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可以当堂理解、当堂掌握、当堂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可以为学生的课后练习扫除障碍。总之,中学历史教师应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激活历史课堂,以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教学策略应用下初中的历史论文

初中是整个中学学习的初级阶段,这是学生由少年向青年发展的时期,有着与小学、高中不同的特点,他们独立追求与感受的个性日益突出,活泼、想学但基础薄弱,还很幼稚;对生活、社会、客观世界充满新鲜和好奇,但认识不足。表现在作文中,往往是不会选题、不会集材、不会谋篇、不会措词,其问题的结症是我们几十年来一成不变的传统教育形式,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习惯于老师给他们命题、提示,甚至提供题材;这种照葫芦画瓢的结果是:一种形式、一个材料换个题目学生从小学带进了初中,或许还要带到高中和更高级的学校。长此以往,我们培养出来的将是怎样的社会人才。面临这种局面,我们的作文教学方法必须改革。然而,出路何在?在这里我仅就多年来在初中作文教学方面遇到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从港、台和国外中学作文教学看我们的差距在港、台和日本及一些西方国家作文训练方式大多以命题作文为主,但题目要求写的内容是学生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或者是比较熟悉的、感受比较深刻的。由于所写的东西针对性强,大多是发生在学生身上,比较具体和实际,易于发表看法,使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这就消除了写作的畏难情绪,同时也避免了那种空发议论的倾向。我们现行的作文训练从命题的形式来看与境外的差别不大,但我们的学生生活的范围很狭窄(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极为有限,写作时普遍感到内容贫乏、无从写起,有畏难情绪;老师对这个问题又往往是命题的同时交给学生题材,让学生按范文依葫芦画瓢,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卵翼”下写作,培养的是学生的惰性,独立写作能力始终没有得到提高。

训练时应注意和教材靠拢,重视读写结合。读写结合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或者说是练习写作的一条捷径,倍受国外教育界的重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目的是使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在写作上得到运用,让学生尽量把教材上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即学以致用。它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体现。在国内由于应试的教育体制,迫使学生围绕几本教科书死记硬背,教材以外的书籍几乎与学生无缘,升学的压力,呆板的教学形式,毫无创造力可言的作业,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的作文训练,认识性和实用性作文较少,以文学性作文(记叙文、议论文、散文)为主,写作教学的最终目的模糊不清;而国外的作文训练,以上三种类型都较重视,尤以认识性作文和实用性作文为主,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即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作文训练紧密结合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工作需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生活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我国作文教学的一般过程是: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整个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思想受到束缚,创造性无法得到发挥;而国外作文的教学过程是:取材——构思——记叙——推敲——评价,它的特点与学生的写作过程相一致,整个过程体现的是“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创作个性得到良好地发展。

在不同文体的训练形式上,我国大多数语文教师目前仍采用传统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单线文体训练,彼此之间仿佛是独立的学科;而国外一般采用不同体交叉的综合训练方法,三种文体相互穿插,相互渗透。这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能力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规律,是作文教学的共同发展趋势。

我认为,我们现行作文教学的最大失误,是没有把学生置入大社会、大自然之中,在他们的脑海里是一片灰色的世界,没有色彩,没有生机,唯独老师、家长是他们的影子,导致学生在写作时把心灵沟通、感情渲泄的快乐,变成言不由衷、动辄被咎的痛苦。初中毕业后还是被“怎样写”和“写什么”深深地困扰着。

方面,让他们树立“为学习而写作”的学习指导思想,即把写作当作学习其他学科的一种手段。其实在许多课程的学习中,写作已经在起这样的作用,只不过学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抽象地说教,可以把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环境中,使他们自己去感知生活确实离不开作文。如设计科际之间的作文题,并把学生带进工厂、科研单位实地参观考察,回来后要求他们写产品说明书,或设计一则简短的广告。学生经常在电视里、报纸里看到各种各样的广告,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使得他们认识到写作课与其他各个学科是密不可分的,写作正好为其他学科提供了基本的学习工具。在思想上对“为什么写”有了较为正确的认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很快被调动了起来。

二、搞活作文课堂教学,解决学生“怎样写”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双方共同的实践活动。因此,必须处理好“教”与“学”、“动机”与“效果”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谙熟学生的写作实际水平,针对学生“不知道怎样写”的问题指点门径,力求做到一课一得。

(一)引导学生分析命题(包括命意)作文的特点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怕写作文,其实最怕老师布置命题作文,学生对命题作文的内容不熟悉,感到无话可说,硬叫写,其结果只能是敷衍了事。任何一种作文命题,无论是何种体裁,也不管是何种形式,都具有限制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现行的课本中,有些文章由于所反映的内容与现代生活距离久远,降低了对学生的吸引力,我们应该另外选择内容比较新颖的文章作为剖析的对象,针对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每剖析一篇文章便能真正解决某种技巧问题,这样就容易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果学生能把握命题这一特点,就能避难趋易,像疱丁解牛那样,“以无厚入有间”,做到“游刃有余”。

(二)指导学生把握思维的方法同一个题材,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发现的问题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各有不同。作文教学要使学生在构思时思路开阔,八方辐射,“万涂竞萌”,要想使学生立意时独出机杼,不落窠臼,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必须在培养学生集中思维的基础上适当发展他们的多维思维方式。运用这种“扩散”型的思维,学生就会感到思如泉涌,要写的东西很多,就会感到作文绝非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样,就可以从诸多的角度中选择自己体会深刻、材料新颖、立意独特的角度来写,克服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毛病。

(三)引导学生辩证分析问题青少年学生最少保守思想,他们思想解放,喜欢独立思考,勇于标新立异,但和成年人比,他们还缺乏社会生活的经验,思想还幼稚,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没有深度。这些特点常常在他们的作文中表现出来。因此,教师应对他们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使之用全面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提高他们辩证分析能力。通过这样辩证地分析,才能去伪存真,寻找出材料所揭示的正确观点,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情,进行评论,文章必然会抓住要领,褒贬得当,就不至于泛泛而谈,单薄无力了。

在我施教的一次题为《我的一点建议》的作文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这样写:“我们在作文时,拿笔就头痛,总觉得没有东西可写,有时在头脑里想好了,一下笔又不知道从哪写起,脑子变成一片空白”。因此,“建议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带我们出去看看,玩玩”。这里说明了不知道“写什么”的问题依然困扰着学生。

在写作教学本体中,教学生“写什么”这一问题,长期以来就始终困扰着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同时也对写作教学方式作过许多探索,得到公允的开展课外活动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措施。至今开展课外活动也有半个多世纪了,并且作为教育的一种法则写进了教学大纲,可是仍然没有引起我们教育界乃至全社会足够的重视,学生还在为“写什么”而苦恼。国外的大量资料表明,在学校里人才成长的主要途径有三:一是课堂教学引导;二是课外科普、传记、文学读物的启迪;三是课外科技、文体、社会活动的培育。这后两条途径都属于课外活动的范畴,实际上是两条途径,即课内与课外。

陶行知主张:“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这句话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让孩子去接触大自然,运用课内学到的观察本领去广泛地观察大自然,从而丰富感性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二是让学生去接触社会,把语文教学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大课堂,从而在社会交际中,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实践证明,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参观、访问、搞社会调查,接触实际,接触社会,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了解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开拓知识领域,开阔眼界,丰富生活,激发与发展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写作的动机。同时,还使学生有机会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可以更好地掌握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提高获得知识、驾驭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手脑并用的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精神。

教学策略应用下初中的历史论文

如何生动、有效地提高历史教学水平,是历史教师始终关注的问题。针对历史课堂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较全面的研究,分析历史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倡开放新颖的多元性多媒体课件,课件不求“多、快”,要求“好、省”,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健康。另外,教师要不断提高运用多媒体的能力,以便更好地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教师在以多媒体技术为主的历史课堂中应注意什么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相关的老照片、史料和音像资料,真实地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并且可以利用互联网方便与快速的特性,与学生一起查找资料,进行交流。目前,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怎样更生动、有效地建设历史教学课堂,是在现代化背景下历史教学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利用好信息技术与整合好多媒体辅助工具的关键点。对于学生来说,一方面,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确有相当的优势:首先,教学内容和作业的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其次,大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多媒体课件在应用于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很多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上课时,照“幕”宣科、盲目滥用、贪多求全,使学生无所适从,陷入信息的海洋,无法抓住重点。恰到好处地制作好多媒体课件,是历史教师需要重视的问题之一。在历史课堂中要倡导开放的多元性多媒体课件在现代历史课堂教学中,有一些历史教师由于多媒体技术不过关或为了省事,把多媒体课件制成流水账展示形式,形式封闭、内容死板,而开放的有交互特征的多元性网络型课件较少。或者仅仅考虑到“教”的层面,而没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的“学”的要求考虑,课件形式相对单调。这样的课件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突发情况无法适时做相应的调整,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多媒体教学应该具备的机动性和丰富性,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

二、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提倡主动学习,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着重培养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实践能力。因此,在现代历史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应注意利用开放的多元的多媒体技术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做到不求“多、快”,要求“好、省”据调查,只有不到30%的学生能适应多媒体教学的进度,而超过70%的学生在多媒体教学后没有及时记笔记,课后也没有按教师的要求下载课件。少数学生甚至认为反而降低了效率。不求“多、快”指不片面追求课件的容量大,内容种类多,播放速度快,也不能要求每节课都采用多媒体教学和马上显现教学效果。要求“好、省”是指宁缺毋滥,宁可课件不完整,也不能草率地完成。教师要做到节省课堂时间和精简课件内容,要充分留出学生观看、思考的时间。使用现代多媒体课件应更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健康。首先,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不能在师生沟通中设置障碍。要创造宽松的教学氛围,良好的课堂气氛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使课堂充满轻松愉快的氛围,学生才能对教师产生充分的信任,才不会限制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其次,创造开放的课堂空间,让学生能亲自参与一系列历史研究活动,在研究和相互交流中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不能仅是为了学习历史知识而学习,更大程度上是要能展示学生独特的思想风采。这样,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兴趣,促进学生健康、自信地成长。

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伴随着心理学的理论发展和现代社会的客观要求,积极心理学成为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重视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目标在于帮助人们发挥自己的潜能,提升人们对情感、工作和生活的体验。心理学家马丁塞林格曼、谢尔顿等人倡导的积极心理学将心理学关注的主体由心理异常者转向普通群体,其中很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心理调节技术可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调节和群体疏导,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结合进行研究已成为科学研究的新导向。随着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不断加强,将积极心理学用于解决大学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已成为一种趋势。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运用科学、有效的干预方式,旨在帮助人们获得美好人生的学科。与心理学的其他分支相比,积极心理学注重帮助正常人获得更加健康、幸福的体验,而不是调节心理机能和矫正异常行为。这使得积极心理学对于帮助更广大的人群实现自身价值具有更大的意义。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个人的幸福感可以通过四个维度进行评判:身体的感觉、成就、社交和意义。在这四个维度中,积极心理学都有相关的理论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自我调节。

(一)身体方面。

在积极心理学中,正向积极的健康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其目标不仅仅是保持健康状态、预防和抵抗疾病,更重要的意义是激发出人们过上长寿、健康生活的内在动力。积极心理学家们提出了“健康是一笔财富”的理念,这种“健康资产”,就是影响健康水平,帮助人们战胜疾病风险的一种因素。该课题致力于探索某一特定的“健康资产”对于长寿、健康的影响。该课题的研究结果证明,无论是对于健康还是受疾病困扰的人群来说,积极正面的情绪状态都有正面效果。在保持同等水平的吸烟量、饮酒量、运动量和休息时间的条件下,情绪较为正面的人也普遍较长寿。干预性实验也表明,积极的情绪能更有效地抵抗流感。此外,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进食更多果蔬会增强幸福感。在韩国、伊朗、智利、美国等不同地区进行同类实验的心理学家都得出了类似结论:进食更多果蔬使人更易感到“非常开心”。这可能是由于大量摄入某些营养物质的原因。

(二)成就方面。

成就是指在一定动机的驱使下,促使个体接受教育或训练后获得的学习成果。影响成就的因素有遗传因素、社会因素及个体需求因素。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当人们满足某一层次的需求后,人们会进一步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成就属于最高需求层面――自我实现。受这一普适性理论的影响,成就则成为人们不懈追求的目标。在积极心理学中,成就是个体追求有价值的工作,使之达到完美状态,获得心理满足的行为。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或者工作满意度高的人比低成就或工作满意度低的人更容易获得幸福感。个体记忆中存在着与成就相关联的情绪体验,当获得成就的满意度更高时,愉快的情绪体验进一步促使人达成成就,由此获得良性循环。成就对于个体重要性在于工作本身,而不是随之而来的报酬。当人们在某项活动中获得成就时,满意感可以起到自我强化的作用,达到高峰体验。

(三)社交方面。

积极心理学的着眼点之一就在于积极情绪,而人际关系对于积极情绪起重要作用,不论这种关系是工作、家人、爱情还是友情。正如克里斯托弗皮特森教授的概括:“我们周围的其他人非常重要。”通过人际关系,人类可以接受、分享并且传播积极的能量。在这个过程中,人际关系也能够通过与他人积极互动得到增强。《性格优势和美德手册》首次尝试以研究群体的方式定义人类的积极心理特质。这些特质包括6种“核心美德”,下设26种可测量的性格优势。6种美德和26个性格优势如下:智慧和知识:创造力、好奇心、开放性、求知欲、洞察力勇气:勇敢、毅力、诚信、活力、热情人性:爱、友善、情商正义:公民意识、公平意识、领导力秉性:宽恕、怜悯、谦卑、谨慎、自制力神性:对美丽与卓越的欣赏、感恩、希望、幽默、灵性在这6种美德中,“人性”中的“爱”、“友善”、“情商”与人际关系直接相关,“开放性”、“诚信”、“领导力”、“宽恕”等与人际关系联系也较为紧密。因此,人际关系的维护在提升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中起到一定作用。

(四)意义方面。

意义是衡量幸福感的一个方面。有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的获得并不持久,在经历一段高峰期过后,幸福感回归原先的基线水平。所以想获得长期的幸福感与满足感,需要将外在激励转向内在激励,从考虑关注外在满足转向内在满足。意义是个体内在设立的为之不断努力奋斗的目标,并且当无人知晓个体的目标时,仍坚持继续,这个目标就是个体真正觉得有意义的事情。在积极心理学中,意义是个体价值、生活意义和对未来的期望的综合表现。个体的价值是指个体在生产、生活中为满足个人需要所做的发现、创造。经历同一件事情时,人们对事物不同的看法及态度将导致不同结果。积极心态面对挑战和打击会更好地克服压力,战胜它并走出困境,而消极心态往往会导致失败的结果。有意义的生活是人们对未来的设想,人们面对危机或创伤表现得更加乐观,就更有助于战胜困难。促进人们树立目标,寻求意义可以使人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人们对事物的认知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则有助于人们提升主观幸福感。高校学生树立更高的目标,对事物认识更为积极、有意义,是个人价值得以显现的最佳途径。

二、遇到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体质状况堪忧。

近20年来,我国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处于不断下降的状态,大学生体质问题亟待解决。根据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共同组织的第6次全国多民族大规模的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校学生的各项体质较往年呈下滑趋势。19-22岁年龄组,即大学生所处的年龄组爆发力、力量、耐力等方面的身体素质水平都有所下降,大学生的体质锻炼时间也有下降趋势。体育锻炼是指根据身体需要,运用各种体育手段,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的体育活动。体育锻炼对促进积极情绪产生,宣泄不良情绪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间的减少,不仅影响了体质,更间接地对心理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较低。

主观幸福感(swb)是指人们如何体验他们的生活质量,包括情绪反应和认知判断,swb的评判可以从情感平衡和生活满意度两方面衡量。良好的情感平衡是指愉快的情感体验与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相比较占优势。生活满意度是个人对生活的总体评价,独立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外,是衡量主观幸福感更有效的途径。笔者以安徽某高校2015届本科毕业生进行了校园生活满意度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1333份,收回问卷1333份,其中有效问卷1290份,占2015届本科毕业生总数的24.13%。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和整理得出:在1290份有效问卷中,每项满意率较上一年均有所下降:平均分在8分-9分有10项,较上一年的17项下降较多,剩下的10项均在7分-8分之间;20个项目的全校平均分为8.00分,较上一年低0.31分。具体表现:在评选奖学金、评选先进工作方面,学生满意度平均分为7.99;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效果方面,学生满意度平均分为7.67;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学生满意度平均分为7.77。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得出结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处于较低水平,而且有不断下降的趋势。

(三)大学生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较弱。

大学是从学生变为社会人的过渡阶段,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相比较为复杂,很多大学生第一次离开家人,来到陌生的环境,很多事情都需要他们独自处理。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阅历不够丰富,情绪较易冲动,事件的发生和处理不当往往会使他们产生负面情绪,进而导致不良后果。据不全面数据统计,我国大学生暴力犯罪的案发率逐年上升。突发性事件发生较为突然,带来后果比较严重,处理较为困难,因此会对学生,其家人、朋友乃至社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指导大学生如何预防、处理大学校园突发性事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大学生对未来发展方向感到迷茫。

大学生会面临许多不同的抉择:正在上大学,不知道以后做什么工作;快要毕业,不知道选择读研还是工作等。很多人会觉得是自己不够了解自己,试图通过向内思考的方式来探索自己、了解自己,但根本原因是缺乏足够的信息来做出决策。大多数同学在迈入大学后无法准确给自己定位,因为某些原因对学校产生抵触情绪,不能很好适应大学生活,自我调节能力较欠缺,对学习、生活得过且过。一些同学给予大学生活过多的期盼与憧憬,但实际的大学生活与想象有大落差:欠缺专业知识的拓展、没有合理分配课余时间和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生活等。安徽省某高校2015届毕业生校园生活满意度调查显示,不管毕业生是已落实就业单位、国内升学、出国(境)留学、自主创业、求职中还是暂不就业,他们对自己从业情况的满意度平均分为7.98分,处于一般满意的水平。数据证实: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考虑,职业方向感缺失;而即便考虑过的人对职业生涯也没有一个详细的规划,不知道该做哪些准备、锻炼何种能力,这同样会导致迷茫情绪的产生。

三、对于大学生积极情绪培养的若干建议。

(一)体质提升与体育锻炼是培养大学生积极情绪的基础。

应该树立大学生合理膳食的观念,为大学生提供健康均衡的饮食,促进他们的体质提升,进而促进积极情绪的产生。合理地增加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机会,树立大学生健康的生活观念。这不仅是为学习、生活打下基础,更是为了增进他们的正面情绪体验,进而获得幸福感。

(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是学生获。

得积极情绪体验的焦点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的一种补充,主张关注人的内在动力。在大学教育中,老师改善传统的教育模式,建立丰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带动活泼、自由的课堂氛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爱好,引导、激发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体悟在学习过程中高涨饱满的快乐情绪。高校教学需要因材施教。在进行因材施教的时候,需要考虑年龄、能力、性格等的个别差异,教师再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有弹性、有张力,适合不同类型的学生,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积极情绪体验。

(三)全面塑造大学生人格是培养大学生积极情绪的目标。

通过讲座指导、实践活动和课外实习的方式,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提升大学生挫折耐受力、自制力、毅力等,促进学生发挥自身潜力,预防突发性事件对学生产生的不良后果。注重培养学生性格的积极方面,运用内在力量与积极情绪战胜困难,在实践中全面培育人格,同时挖掘和塑造学生潜能。并在这个过程中,培育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增强积极情绪的互动。

参考文献:

[2]李怀玉.论心理新的研究趋势:积极心理学[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学策略应用下初中的历史论文

(重庆市涪陵区第九中学)。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数学教学效果。从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三个方面探讨了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策略问题。

关键词:数学;思维;情境;素养。

在新课程背景下,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数学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探究活动过程,是教学的动态化过程,教师既要重视教学结论的形成过程,更要重视教学策略的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能力,不断总结经验,发掘数学学习思想,探求新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以能力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发展创新思维,通过知识的运用,促进学生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与各门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数学必须学会应用,抽象的数学学科知识,在现实生活都有具体的反映,生活处处有数学,初中数学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服务生活是学科知识的最终作用,许多数学知识有着浓厚生活趣味,与人们的生活实际密切相连。数学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面对实际问题,尝试从数学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新课的导入、数学例题的设计都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分析与概念原理有联系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与商品价格有关的应用题”教学,创设小商店,教师扮演营业员,学生扮演顾客,进行购物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生观察和讨论,理解“利润是怎样产生的”,情境的创设激起了学生的探求欲望,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从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更容易理解。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手段得到发展,多媒体技术普遍应用到教学中,枯燥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的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多种感官的刺激,使学生进入抽象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共同参与的动态学习过程,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各种立体图形,学生一目了然,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化静为动的画面展示,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要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初中数学教师在新课导入时,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数学教师要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多媒体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相融合,科学合理地使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函数在中学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函数概念的引入,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如,一次函数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图象,可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图象轨迹,动态地展示函数图象的形成变化,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数形结合思想,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化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者。

三、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初中数学教学在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思考的广度与深度,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数学教学是学生主动探究未知领域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品质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理性地掌握数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分层次渗透数学思想,例如,“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教师先讲解“底数和指数为具体数的同底数幂”的运算方法,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归纳出一般方法,再用一般方法解决具体的运算问题,用归纳和演绎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数学思想的养成。数学思想的形成需要经过反复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形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加强学习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养。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激励学生大胆探究,建立合作学习小组,交流探究结果,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形成价值判断。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打造高效课堂,优化教学内容,发展创新思维,可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参考文献:

[1]黄家超。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30)。

[2]康丽梅。初中数学教学点滴谈[j]。数学周刊,2011(21)。

教学策略应用下初中的历史论文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由于多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单向灌输性的教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加上有的教师为了维护自己在历史课堂上的权威,很少给学生自主学习与主动探究的机会,这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掘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初中历史“激潜”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教育角色,将历史课堂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做历史课堂的“主人”,不要将学生的历史思维限定在教师预定思维和教材当中,而是允许和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探究,这样才能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之下进行学习。例如,在讲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四大发明”对我国古代历史以及现代生活的积极影响,充分感受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性,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学习热情,进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潜能。

2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打开学生的心智之门。

初中学生历史学习潜能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真正的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学龄特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历史事实和现实中的教育资源,引发学生的主动质疑,让学生能够通过已经掌握的历史常识或者自己已有的论点进行探究与思考,逐渐养成良好的探究学习习惯,不断提升自身的智力水平。例如,在讲到历史人物时,历史上和影视资料中对人物的评价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此时教师可以结合影视资料引发学生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质疑,如诸葛亮的八卦阵、神机妙算,曹操的奸诈,项羽过乌江时的情感态度等等,恰当的质疑和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敢于质疑、尊重史实的良好学习习惯,真正做到以史为鉴,不断提高自身的智力水平和创新能力。

3紧密联系生活,创设生活情境。

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很多学生虽然对历史课比较感兴趣,但是主要是被历史故事所吸引,在记诵相关历史知识时的学习积极性却非常低,个人的学习情感和历史情感也没有充内充分激发出来。对此,初中历史教师要积极做一个有心人,在现实生活中要积极的发掘教育素材,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生活化,这样可以使抽象的知识更加直观和形象,进而达到“唤醒潜能,激发心智”的教育目标。例如,在讲到“北平和平解放”时,历史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生活情境:每天早晨,国旗与太阳在天安门前同时升起,假如在平津战役中,中国共产党通过武力解决问题,那么现在的北京天安门会是什么样子,很多的历史古迹和古代文明是否还会存在,由此你又是如何理解《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思想的?问题一提出,学生不仅表达出了强烈的参与热情,更是激发出了学生对和平时代美好生活的热情。

4善于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文字和图片是历史信息的主要承载载体,而图片无疑更符合初中生的学习心理,能够向学生传达很多文字所传达不了的信息;同时,在近现代史上,还存在很多珍贵的音频、视频资料,加上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初中历史课程开展多媒体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初中历史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不受时空限制、表现效果强的特征,充分运用教材插图、历史图片、地图、影视剧片断等来为学生创设丰富而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历史,进而充分激发出个人的学习情感和学习潜能。例如,在讲到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时,初中历史教师完全可以播放新公布的日本投降的原始视频资料,以及在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的相关图片,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知道中国人民接受侵华的日军投降的旧址和特定历史背景,还实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拓展,让学生接触到了很多初中历史课本中没有的知识内容,这对学生学习潜能的激发也是非常有利的。

5结语。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中“激潜”创新教育的探索,是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重要手段,对学生心智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3]。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初中生的心智特点,重视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唤醒学生的历史学习潜能,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培养。

教学策略应用下初中的历史论文

任何学习都离不开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新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初中的学习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处于叛逆期。为此,要注重学生兴起的培养,将学生视为教学行为中的主体,发挥主导作用,要培养他们主观能动性,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学习的高效。在历史课程的教学中,有目的的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有效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到历史课的教学行为中。教师要用心去设计恰当的教学情境,善于使用数字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向学生呈现真实、直接、客观的历史发展进程,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完全调动起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1.2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方式,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将自己完全置身于教学情境中,情感饱满而丰富,同时进行个性化的语言设计,保证教学情境与教学目标相符,具有目的性,使课堂教学活力四射,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思考,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创造思想,为更好地学习垫下坚实的基础,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1.3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被广泛应用于课堂学习中,促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和形象,情景引人入胜,以更直观、易懂的形式呈现历史人物和相关历史事件,枯燥的历史知识被具体化和生动化。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被历史事件和人物情感深深感染,掌握其中的关键知识,明白道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2.1教学情景要将教学目标进行设计。

在进行情境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准备充分,课前进行精心的准备,以教学目标和内容作为情景教学的基础,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下,形成生动、直接、形象的教学情境。历史情境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不断研究历史,深刻地思考历史,学习历史知识,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拓展,防止与主题不符现象的发生,同时也不能十分复杂,总之要掌握好度,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时间进行自我思考,保证较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2.2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作为重要目标。

历史教学情境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情感价值观。历史学科的思维学很强,为此,要运行具有探究特点的教学情境,发挥其启发和引导的功能,增加思维的深度,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促使他们继续探究历史的意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课堂情境进行分析,实现思维水平的提升。在讲解某些课程的时候,可以配合播放电影片段,让学校认真观看,根据电影片段分析总结,进行发问,探讨课堂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逐渐深入,学习热情得以提高。

2.3教学情景的设计具有针对性。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要点和难点,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为此,要将教学情境创设的前提设为课堂教学内容及难题,提高情境教学的效果,抓住重点和难点,扣住主题,实现教学互动性,以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4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实现其主体作用。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包含很多内容,如设置问题、播放声像、设置实物情境等,任何情境的'运用都要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发挥主体作用,将其迅速带入课堂气氛,防止出现学生游离课堂的现象,让他们在情境教学中进行知识的探索,形成有趣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从而具有较强的学习责任感,认识到历史课的重要性,实现自主学习的目的。

2.5利用语言的情境,渲染课堂气氛。

历史课的显著特征就是时代性,只有保证形象生动、引人入胜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教师语言上的描述起到了引导学生认知行为的作用。教师的情感表现会带动学生的认识行为,只有以情动情才能产生师生共鸣。例如,在讲解一些英雄事迹的时候要满怀激情,使学生体会到真情实感,产生由衷的钦佩。教师的语言情境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已经孕育其中。

2.6依据教学内容,设计表演的情境,挖掘学生的潜能。

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的教学方式是最能够被人接受的教学思想。尤其是时代的进步促使素质教育称为教学的最终追求目标。教学课堂突破了单一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对于潜能的挖掘。表演情境的设计可以很大程度上发掘学生的天分和能力,进入教学角色。在这种方式的推动下,内心的体会加深,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得以提升。同时,对于角色的扮演也一定程度上使得课堂氛围变得轻松和愉快,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加深对于人物和事件的理解,也使得其他同学看到了一个鲜活的历史现象,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提升。

3结语。

作为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就要热爱自己的事业,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要不断将情境教学进行深化和升华。要树立先进的教学观念,升级教学方式,促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成长。

教学策略应用下初中的历史论文

(一)教师本身素质。

作为一名教师,想要取得预想的教学效果,应把握好“寓理于情”。在课堂上,老师要具备真挚的情谊,让这份自然的感情渗透到教学中去,枯燥的说教是不能激发学生情感的。

(二)教学方式。

心中有情,自融于境。当教师在备课时,针对民主、法制这一块,充分考虑教材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体会历史事件中所蕴含的情境,老师在教学中犹如身临其境,才能有效的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带领学生一起“跨越”那历史的长河,让学生感觉事件就发生在自己面前,即丰富了学生的课本知识,也了解了教材的具体涵义。将民主、法制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的相连,紧扣学生的心理。如,在学习儒家核心思想后,引导学生领会目前我国政府推出的利于教育的政策,让学生找出已享受到的实惠,如学生都会想到免费的课本、义务教育中免学杂费等政策。学生自主的寻找,能够便于其思路的拓宽,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历史与法制意识教育。

历史教学的内容具有丰富性、广泛性。古往今来人物的多姿多彩,尽皆展示在历史教材中,出现在学生的视野里。在历史教学中,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中的人之楷模;像商鞅的“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让学生了解到一个国家进行改革的重要性;在《拿破仑法典》中,学生领略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以及文明。

历史教学还具有浓厚的趣味性,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趣”的作用,带领学生进入一个趣味的情境,来诠释法制的理念。如:统一的隋唐时代,看魏征的进谏,再看唐太宗的善于纳谏,并且让学生分析纳谏与进谏的原因,从而分析出唐太宗如何是一代明君。从宏观上来说,也看到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如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治国”的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去理解共产党员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作为历史教师,能够抓住最好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充分的利用历史课本里面的有效资源,让学生探索法制的渊源。

三、历史与民主教育。

(一)对民主“度”的掌握。

初中历史新课程,学生能从中西古文明中相比较的去学习,如: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政治文明发展中,皇权的不断加强是主要的线索,相对于中国,像古希腊罗马也出现了民主、法律,在明清时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时,资本主义民主革命已经在西方完成了。基于这点,老师若不能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学生容易在认识上出现一些偏见,误将优越、完美加于民主制度之上。历史上每一种制度的形成,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虽然民主具有充分的优越性,但其弊端也层出不穷,有可能会导致形成很多人眼中的“暴政”。对于民主的理解,需要掌握好“度”,不能过于盲目的信仰,也不可失去信心,在分析、了解民主优越性的同时,需要看清它的局限性。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认识民主一定要从客观出发。

(二)对民主“质”的界定。

民主一词始于西方,受到了环境、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随着历史不断进步,民主出现越来越多的特征。对于中国来说,民主不能看成简单的拿来主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让学生带着批判意识认识我国发展中的民主,再考虑我国的政治传统、经济传统以及文化传统,找到真正适合本土的民主模式。我国从民主主义革命到民主建设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历史老师在讲诉中国的民主进程的时候,需要区分民主革命前后的质变,在“质”上与西方有何不同,要让学生树立出正确的民主建设意识。

(三)以史为鉴,发挥民主教育的批判功能。

现今多数学生都是为中考历史分数而学习历史,很少有学生能够真正的.挖掘历史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当教师传达的知识不能有效的运用到学生已经学会的知识中去,只将知识看成最纯粹的言辞,也就没有真正的历史意义了。”民主性教育对我国的现实意义非常大,在教学相关的内容讲授中,需要考虑到现实情况,重视其批判功能。由于我国专制观念的根深蒂固的影响,就算民主制度正趋于日益健全,依然存在不少腐化的现象,导致民主只存在表面现象。这种不良风气使得初中学生这一正存于价值观形成期间的学生容易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学生不能正确的看待民主这一问题,从而对中国的民主建设产生一种悲观的情绪。在历史课程教学当中,需要让学生清楚的、深刻的认识到民主的内在,了解民主的全面发展过程,从而抵制社会上的这一种不良的风气。

总之,通过本文的简要阐述,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当中,主要是强调对学生的民主与法制相关方面进行教学,让学生真正的了解到历史不再是简简单单,而是要学生真正的感受到历史教学当中的韵味――民主、法制意识的培养。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河北省平泉县小寺沟中学)。

摘要:在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难提起学习兴趣,学生的历史素养很难得到提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历史故事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强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历史教学忽视了历史故事在教学中的作用,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了学生分析、理解历史知识能力的提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分析了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巧妙应用策略。

一、运用历史故事,巧妙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亦是如此。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历史故事导入新课,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有效阅读,这样可以让课堂的有效性得到发挥。例如,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邓世昌坠身入海,在海中不接救生圈,决心与战舰共存亡的故事,通过这一故事,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被增强了,学习氛围也被渲染了,为之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新课标下的学生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还应该具有创造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历史故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很多学生的课外知识都比较丰富,他们知道不少历史故事,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积极地表现自己,给全班学生讲故事,这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还能够使学生拓展视野、提高综合素质。例如,在教学《戊戌变法》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去收集相关故事,课堂中讲解相关人物的故事,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已经成为了不可抵挡的趋势。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现历史故事,以重现历史事件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学科知识。例如,在教学《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新中国成立的视频,通过毛主席铿锵有力的语言再现新中国成立的盛大场面,也给学生上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将历史故事融入课堂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历史情景剧是指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历史人物的演绎,在课堂教学中重现历史的活动。本文以历史唯物史观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真实案例论证了历史情景剧的教学功能,阐述了历史情景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中的有效途径,旨在推动历史情景剧适应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一、历史情景剧的概述。

(一)历史情景剧的概念。

历史情景剧又叫历史角色扮演,是指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以教材资料为背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搜集历史资料并加以补充,形成一个整合型的历史剧本,在课堂上以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

(二)历史情景剧的两种类型。

其一,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堂中构建历史情境,由学生即兴表演发挥,以教材为依据,进行历史人物的对话和交流,以朗读或辩论为主要形式。其二,开展历史活动课,教师提前布置任务,由学生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搜集资料、编写剧本、制作道具、排练演出等。

二、历史情景剧的教学功能分析。

(一)改进教师教学方式提升教师职业素养。

一方面,历史情景剧推动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树立新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历史情景剧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协调者、启发者而非控制者,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历史情境剧成功的关键。另一方面,历史情景剧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机智水平,完善了教学艺术。将历史情景剧穿插在历史教学课堂中,有助于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提高课堂效率,但由于情景剧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在表演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突发状况。例如,学生准备不足,台词不熟;占用时间较长,打乱教学计划;剧本缺乏新意,学生兴趣不高等等。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面对这些突发状况,教师应沉着镇静,迅速反应,有效地发挥主导作用,课后及时进行反思总结。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1.创设历史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创设历史情境,用小舞台演活大历史,原本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富于感染力,生动形象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对传统历史课堂极大地突破与创新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第七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时,引入情景剧‘黄袍加身’作为新课的导入。由学生分别担任旁白、赵匡胤和两名将士。情景剧的导入方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当时严峻的背景形势,并为教材内容的进一步学习作好铺垫。

2.合理构建知识框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历史情景剧主要任务是辅助教学,有效地解决教学重难点,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编、自导、自演,揣摩人物心境,锤炼剧本台词,在反复专研与排练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对故事主题的把握,这是传统历史课堂无法取得的效果。

3.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增强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历史情景剧源于教材,但又不局限于教材,鼓励学生在不改变历史真相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学生可以联系自身所处的客观条件和情感经历,对剧本情节、舞台背景、人物动作等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和表演,通过表演或观察历史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体会历史人物的内心情感,了解历史,感悟历史。例如,学习七年级上第十课《秦王扫六合》时,老师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围绕着‘秦始皇统一全国的具体措施’创作情景剧。旁白:公元前2的某一天,秦始皇微服出巡,在集市上看到了这样一幕:甲:“卖包子,刚出炉的包子快来买呀!”乙:“老板,来两个。”甲:“好嘞!两个四个刀币。”乙:“老板我只有三个刀币,你收布币或者环钱吗?”甲:“我收环钱,两个环钱值一个刀币。”乙:“我们一直都是一个环钱抵一个刀币的,一个吧。”甲:“不行,不买就算了!”旁白:于是两个人吵了起来,引来了许多围观的人。上述表演耗时不到三分钟,却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的必要性和意义,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专研课本,联系实际,发挥想象力,生动形象的呈现了历史的本来面貌。

三、历史情景剧在教学运用中的有效途径。

(一)合理选题,突出教学重难点。

并非每一节历史课都适合采用情景剧的教学形式,一般而言,意义深远的历史事件,或是情节曲折、意外,人物个性鲜明,具有可演性的历史事件比较适合编演成历史情景剧。例如“赤壁之战”、“文成公主入藏”、“黄袍加身”、“美国独立战争”等。历史情景剧是服务于课堂教学的,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体现三维目标的要求,不能喧宾夺主,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要创造性使用教材。通常一节历史课只有40分钟,在宝贵的课堂时间内穿插情景剧就要求剧本短而精,正所谓“剧不在长,有魂则灵”。“短”即耗费时间少,“精”就是以课标为依据,突出教学重难点。列举一个成功的案例,在学习初三下册第四课《经济大危机》时,借助历史情景剧有助于学生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与实质,引入情景剧《农场工人的家》:甲(儿子):“妈妈,为什么有人把牛奶倒进河里?”乙(妈妈):“因为牛奶太多了,卖不出去。。”甲(儿子):“那我们家为什么不买呢?”乙(妈妈):“因为你爸爸被农场主解雇了,我们没钱买牛奶。”简短精致的情景剧形象具体地描绘了经济萧条时期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既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深受,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相对过剩。

(二)尊重史实,合乎情理。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是客观存在的。与其他学科的情景剧相比,历史情景剧更加强调真实性。历史教学实施情景剧的意图是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在历史情境中进一步探索、发现,但不歪曲事实,虚构历史。在情景剧的创作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要时刻注意历史情节、历史人物等每一细节的准确性,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当然,情景剧也强调创新,强调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到历史教学中。例如在上述的情景剧《荆轲刺秦王》中,太子丹与高渐离在易水河畔为荆轲送行的片段:甲(荆轲):“太子殿下,微臣准备出发了,请您放心,我一定会把秦王的头颅带回来!”乙(太子丹):“来喝一杯我们燕国自己酿造的“燕京啤酒”,为荆轲送行(三人举杯对饮)”丙(高渐离):(轻轻唱着)“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是否还在,琴声何来,生死难猜。。。”甲(荆轲):(擦拭泪水,低吟)“轻轻地,我将离开你,请将眼角的泪擦去(荆轲唱完,毅然乘车离去)”该情节在史书中的记载是:“荆轲刺秦王临行时,高渐离与太子丹在易水河畔为他送行,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学生在剧本创作中加入商品广告和流行音乐的创意是值得肯定的,但必须尊重历史,依据客观史实,适当的假设是合情合理的,不能过分渲染,一味的活跃气氛,而出现知识性错误。历史情景剧应具有真实性、严肃性,而不是单纯的娱乐性,否则夸张的情节和极具喜感的对话会误导学生,偏离教学主题、流于形式,影响教学质量和课堂秩序。

(三)师生互动,全员参与。

在历史情景剧的剧本编写和角色分配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适度地配合和指导学生的工作,“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善于发现学生个体的闪光点[15],”合理地布置任务和分配角色,尽可能的使每个人都能参与进来,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表演情景剧《赤壁之战》时,教师安排学生把课桌椅摆放成三国鼎立时期的地图形状,学生分为两块,分别代表曹操和孙刘联军的阵营,以此表示两军对峙的形势。每个阵营中的学生都是扮演者,共同参与着“草船借箭、借东风、苦肉计、舌战群儒”等一列故事的表演。这样的安排合情合理,避免出现“突出了个体,忽略了群体”的情况,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给予每位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

四、结语。

历史情景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是一门艺术,值得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发现、实践与反思,从而实现历史教学与历史情景剧的完美结合,显示其独特的教学魅力,促使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历史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提问策略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初中,是一个学生漫漫学习生涯中至关重要的一段时间。且此阶段学生的学习精力最为旺盛,对其引导得当,事半功倍;反之,事倍功半。

一、研究目的。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骨干进行分析研究,为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水平、优化体育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以苏州市吴中区长桥中学的届初三(1)班和初三(3)班为研究对象,初三(1)班人数为31名(男15,女16),初三(3)班人数为32名(男16,女16)。其中,初三(3)班采用选拔4名体育骨干进行教学的方法。

2.访谈法。

访谈相关专家9名,为本文的攥写提供理论支持。

3.问卷调查法。

共发放调查问卷63份,回收63份,有效回收率100%。

三、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在初三学年刚开始的调查中,初三(1)班和初三(3)班对体育课的态度相差不大,喜欢上体育课的人数为22对21。

t:为男女数值之和。

由表2得知,在初三学年刚开始的学生身体素质测试中,初三(1)班和初三(3)班在各项身体素质上,相差不大。由上看出,初三(1)班除了在实心球项目上较优于初三(3)班,其他项目上,两班几乎没有差异,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我们从表3可以看出,在5月的体育中考中,采用选拔4名体育骨干教学方法的初三(3)班,在被调查的各项身体素质中,初三(3)班的成绩都明显好于初三(1)班。实践证明,205月的体育中考,初三(3)班在体育考试中,各项成绩都非常明显的好于初三(1)班。这不能不引起我们体育工作者的深思。

1.体育骨干的选择。

骨干,在团队中,是领导者,更是组织者。其示范性和榜样性是团队进步的动力。因此,体育骨干的选择,是一门很重要的且很细致的学问。首先,体育骨干要具有很强的集体主义观念。其次,体育骨干的亲和力,是该团队获得稳步提高的保证。最后,体育骨干的表达、讲解能力必须出众。

2.体育骨干的运用。

2.1体育骨干在技术性项目中的'体现。在实心球实际教学中,在初三(3)班选拔4名体育骨干,进行分组学习,且各小组的人员组成始终保持不变。教师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给予各小组充分的宽松练习环境,教师只需要每堂课定时进行总结,并在隔两个星期左右的时间组织各小组进行实心球的比武活动。这就把一个班的人员组成分成了四个小班,相当于一堂体育课里有5名体育老师在上课,练习强度密度都增大,且增强了小班内的凝聚力。

2.2体育骨干在集体性项目中的体现。在跳绳项目中,发挥体育骨干的组织者、领导者的作用,体现集体性。在初三(3)班的跳绳体育教学中,选拔4名体育骨干,每个体育骨干带领其他7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每次练习各小组8名学生跳绳总数相加,并记录下每一次的成绩。每次练习后,由体育骨干进行总结。

2.3体育骨干在高竞争性项目中的体现。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跳远和50米向来都是主要的教学内容。由于其高竞争性,也是学生在该项目中自我展示的主要场地。在初三(3)班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统一教授了立定跳远和50米的动作要领以及练习方法之后,把指挥棒交给了4名选拔出的体育骨干,让其组织各组学生独立进行练习,形成了4组以立定跳远和50米为主项目的“田径队”。在跳得更远、跑得更快的目标刺激下,4名本身跑跳水平很高的骨干不断的鞭策着本组其他7名学生的训练热情,并督促着他们进行练习。骨干充分发挥了榜样的作用、教练的作用、竞争者的作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练习和超越的热情。

四、结论。

在对初三(3)班的体育教学实践证明,体育骨干的正确选择并任用,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一个好的体育骨干,必将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得力助手,也会使枯燥的练习内容变得生动、流畅,从而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练习内容的热情,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任莲香.关于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m]甘肃社会科学,1期。

[2]《江苏省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的报告》[j]。

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据相关心理学的研究报道,能将人们心理活动、愿望、意图等进行驱使的力量即为动机[1]。而引导、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强大动力与直接原因是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不仅能够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直接的影响,而且还能对其学习行为进行支配,并影响其努力程度与学习态度。随着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中职学校的教学中已经普遍开设了计算机课程。然而,中职学生具有基础文化较差的特点,在学习内容丰富的计算机课程时,难免会感到吃力。因此,教师应仔细分析积极心理学与计算机基础学习的关系,并将其进行充分地利用,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一、积极心理学。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赛里格曼曾提出积极心理学的含义,并使其得到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2]。积极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一种,该学科的主张为:在良好条件下,一般人该怎样更好地发展与生活,而有天赋的人又该怎样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教育教学中的积极心理学对教师有着以下要求: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动力、潜能与力量都应用一种具有发展性、开放性、欣赏的眼光进行看待,同时,将积极心理学进行充分地利用,使学生的健康心理得到培养、学习兴趣与素质均得到提高。

有资料表明,我国中职生具有以下几点心理问题:1.对学习缺乏自信,缺乏学习兴趣,没有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2.存在较为强烈的`消极、逆反心理;3.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较大障碍;4.缺乏控制情绪的能力;5.对个性发展进行盲目地追求[3]。虽然大部分的中职生存在以上问题,但是有数据显示,在节制维度、心灵触动、持重以及宽容等品质的得分上,中职生均比普通高中生高。由于在普通教育中中职生处于劣势,因此,其整体心理状态与普通高中生比较明显较低。但是,若将科学的教育方法应用于中职学校的课堂教育中,帮助学生将正确的发展道路进行挖掘,则会促进大部分中职生形成积极心理。所以,在中职计算机基础学习中应用积极心理学存在较为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职计算机教师应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4]。由于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内容丰富的课程,因此,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具有层次化以及多元化的。比如,在对金融、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excel知识与技能”的指导后,将其专业需求进行充分地结合,并适当地增加与专业相关的技能学习。其次,增加对情感目标的关注度。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目标,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将可考核、可量化的目标体系进行制定,从而使学生的良好品质得以更好地形成。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定方面,教师应及时地关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情况,并根据每一届学生的具体情况设定与时俱进的计算机课程内容。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的计算机教材内容只注重讲解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因此,中职计算机教师应重组教学内容,并突出课程的实践性与系统性。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主题班会ppt,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巩固了基础知识,并掌握了基础的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在教学方法方面,中职计算机教师必须将课堂任务进行明确,可以防止学生在课堂中产生“放空”状态;将课堂交流进行强化,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从而激发其学习潜能,并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计算机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个性化的任务,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实现,还能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应经常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发言与提问的内容可以是学生在生活中所遇到的,这样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并将学生“学习计算机是无用、枯燥、困难”的想法进行破除。在教学评价方面,中职计算机教师应经常使用恰当并激励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以满足其被欣赏的需求,并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首先,教师应将评价方式进行改进。可以利用电子学档将学生的电子档案进行建立,并给予每一位学生查看、互评与自评的权利,这样能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并将其个人强项进行充分地展现。其次,将积极的评价标准进行建立。让学生认识到必须通过积极地争取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最后,教师应对学生的进步进行关注,并让其发现自己的优点,从而使其学习能力进行提高。结语中职计算机教师应将积极心理学进行仔细地研究,对积极心理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意义进行充分地认识,同时,应明确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方法,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缓解,并使其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与积极性得到提高;使中职生在计算机基础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快乐感,并使其自信力得到成功地累积,最终能够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

参考文献:

[2]王艳华.浅谈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学习动机的激发[j].教育科学,(09):115.

提问策略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随着慕课在高校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转变了高校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在高校体育课堂中运用慕课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能够有效的改变传统体育课堂教学的不足,不仅能够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能提高学生对体育技能的掌握能力。

高校体育教学存在课时少、学生多、体育设施与场地不足的情况,而运动技能又非常适合采用视频的方式呈现,一般情况下,一个体育动作可以作为一个知识点,利用视频讲解一般需要10-15分钟,刚好与慕课的特征、要求相一致。

慕课在高校体育翻转课堂中的实施,转变了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模式,学生在课堂利用慕课视频来学习运动技能,通过视频对体育技能的每一个动作示范、分解、讲解,对容易出现的错误、练习的方法等进行分析,非常方便学生在课下进行练习,使得课程内容更加翔实,教学方式灵活多变。在课前,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学习运动技能的要领,并依据视频的讲解进行学习,发现自己的不足;在课中,教师通过对学生在课前学习的情况进行分析,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当之处,加深学生对体育运动技能的掌握与理解,从而能够提高高校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

2.保证每一个学生享受优质的体育教育资源。

首先,由于我国高校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匀,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资源也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使得大学体育教学的差距比较大;其次,由于高校的体育课时安排的`限制,一些同学往往选择不到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课程,影响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慕课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使得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慕课体育教学视频来学习自己喜欢的项目,不仅能够提升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体育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3.慕课促进体育教学分层次发展。

在翻转课堂中,学生通过学习慕课的教学视频,还可以回顾以前学习的内容,并能够通过网络进行相互交流与讨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轻松掌握、理解学习内容的平台。而且通过慕课平台,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于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个别化的辅导,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分层次发展。

1.优化翻转课堂的教学内容。

在高校体育翻转课堂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整个翻转课堂教学的流程进行设计,注意控制好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的时间与流程,并为学生的学习准备充分的学习资源。在课前,教师需要利用慕课平台录制相应的体育教学视频,并设计相应的学习问题,学生在课前利用慕课平台学习时,要求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并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线上讨论中,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时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便于学生能够及时的掌握学习内容;在课中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集中解决学生在课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2.提升学生运用翻转课堂学习的能力。

学生在利用翻转课堂进行体育学习时,教师要能够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参与翻转课堂学习的兴趣。一方面,教师要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能力,教给学生利用慕课平台的方法与技巧,帮助他们掌握网络学习的技能;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前学习时,教师要能够实时在线,为学生的学习给予指导与帮助,并针对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帮助学生制定良好的学习计划,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翻转课堂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比较高,教师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鼓励小组之间采用竞争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在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对体育教学进行评价时,需要结合慕课平台的优势,加强对学生的体育技能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将总结性评价、教师评价、过程性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通过制定学生成长电子档案袋来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进行立体化的评价,并能够及时的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虽然翻转课堂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已经十分广泛,但慕课在高校体育翻转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还不够深入,翻转课堂的理论还需要不断的完善,才能有效的指导体育课堂教学。慕课在高校体育翻转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学生可以观看不同体育教学视频,突破了传统体育课堂一门体育课程只由一个教师讲授的局面,这样体育教师就不得不认真备课,做好体育教学视频的录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来丰富体育课堂教学内容,进而优化了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效率。慕课在高校体育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转变了高校体育课堂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能够改变体育教学资源的应用,在促进体育资源均衡化发展的同时,也能够优化高校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国亮.翻转课堂引入体育教学的价值及实施策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5)。

[2]刘海军.基于“翻转课堂”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5)。

[3]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1)。

提问策略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理念的继续深入,大众的身体健康意识越来越高,这也就使学校中的体育教学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体育教学中,不仅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身体,还是为了能够培养出学生的“体育精神”。本文将结合一些相关的资料,来分析拓展训练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拓展训练;高中体育;应用策略。

伴随着健康意识在大众心理中所占的地位逐渐提升,体育教育也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高中体育教学也不例外。但是如何来提高高中体育教学的质量,却是教师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为了能够使得高中体育教学有所突破,教师可以将“拓展训练”运用进高中体育教学之中。其实,拓展训练也可以称之为“体验式培训”,而所谓的“体验式培训”,指的便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来提高自身技能的方式。对于拓展训练来说,玩各种游戏其实只是表面,需要对它的深层含义进行体会,从而来使得训练的目的能够达成。接下来,本文将以高中体育教学内容为例,探讨一下应该如何将拓展训练有效的应用进高中体育教学之中。

之所以会在高中体育教学之中应用拓展训练,是因为这种训练模式对高中体育教育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其中之一,便是可以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得到有效的培养。因为以往采用的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使得高中生一味地陷入学习中,他们的身体素质培养受到了忽视。但是没有健康的身体,哪来优秀的成绩,只有保障了学生的身体健康,他们才会有条件继续学习。其中之二,便是可以使学生的体育精神得到树立。在现如今全球化的趋势中,体育运动也成为各种交际的一种方式。通过将拓展训练应用进高中体育教学中,可以使得学生的体育精神得到有效的培养,而且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得到提高。其中之三,便是可以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在高中的体育教学中,它所包含的教学项目是很丰富的,所以说,如果结合这些项目来开展拓展训练的话,学生的潜能能够得到激发。而且,开展拓展训练,学生的意志力也能够得到锻炼,让学生勇于去挑战一些以往没有触及的极限。

(一)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

在以往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都对学生的体能培养投入太多的经历,但是至于学生的是否能够接受便选择性的忽视,这是极为不合理的。这样一种教学方式不仅是表现在体育教学中,其他学科之中也或多或少存在着。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教师就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从而来使得体育教学质量能够得到提高。由此,在高中体育教学之中,便需要采用一些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如拓展训练。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一种兴趣指引方式也同样适用于拓展训练。之所以要在开展拓展训练的时候注重兴趣指引,是因为拓展训练的强度其实是比较大的,而且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体能以及意志力都有极高的要求。如果不是学生自愿参与拓展训练的话,那么最后的训练结果便可能达不到预期。所以,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直接开展拓展训练的方式是不合理的,甚至会带来反效果。由此,在开展拓展训练的时候,需要先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然后选择扩展训练的内容你,以此来使得学生的体育素养得到提高。

(二)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方针。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这样一点,即一切以学生的身体健康安全为主,想要达成这样一点,就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方针。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额地方,概括起来分为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便是在训练之前需要进行热身运动。只有进行有效的热身,学生的身体健康才能够得到保证。因为足够的热身,会避免肌肉损伤、韧带拉伤之类的情况发生;第二部分,便是在拓展训练结束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放松性的运用,但是因为放松运动的形式是多彩多样的,所以这个时候教师便是可以进行自由性选择。比如说,带有竞技性质的体育游戏。通过参与一些游戏,来使得学生在拓展训练中受到高强度锻炼的身体得到放松,从而来使得学生感受到轻松之感。而且,在拓展训练后开展的放松运动,能够扩大学生心中的愉悦感,使得他们对体育的拓展产生兴趣,从而来提高他们的体育素质。

(三)采用合作竞赛的训练模式。

教师在开展拓展训练的时候,需要明确这样一个核心思想,即“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在以往的传统体育教学中,学生之间即使是发生一些碰撞也还是比较和谐的,也正因为如此,使得学生的体育活动缺乏一种竞技性,这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养成是没有意义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采用合作竞赛的训练模式,来提升学生身体之中的竞技意识。通过在拓展训练中融进竞技性质,不仅可以使得学生自身的潜能受到刺激,还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体育素养。而且结合合作竞赛训练的实验来看,采用小组合作竞赛模式能够对学生的竞争意识进行有效的提升。此外,便是在这种训练模式下,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以及团队精神能够受到培养,同时还可以通过互相竞争,来使得其他小组成员的潜能也被激发出来。这样一来,整体性竞争意识得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会得到提升。

三、结语。

总的来说,拓展训练能够推动高中体育教学继续发展,而且也正是因为拓展训练带来的种种好处,能够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有效的锻炼,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团队意识与合作意识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

参考文献:

[2]李贞玉,刘运彬.拓展训练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6(37):73.

提问策略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中学体育课堂需要作出一些改变,以更加适应学生的变化。本文主要对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进行探讨,提出可实施的课堂教学策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策略。中学体育。

自实施新课改以来,中学体育课堂中有不少问题的产生,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创造性,是当代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问题。问题解决的重要措施是常态课堂的回归以及创新课堂的有机结合,以学生作为课堂的出发点,建设创造性的、生态型的教学课堂,进而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

一、深刻把握体育课程标准,完成教学课堂设置的合理化。

课程标准是指在教学实施之前,所编写的教学内容的根本依据。课程标准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切合新时代学生的特点。中学体育教师应该对课程标准进行仔细研究,注意把握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的良好切入点。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是专家考虑实际情况所留下的,该差异性即是中学教师创造性建设课堂的空间。中学体育教师应该以本地实际情况为基础,充分调整教材中的具体教学内容,合理设置教学课堂。这种变化会给学生带来新颖性以及新鲜感,可以有效促进师生关系的完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对于教师而言,深刻把握课程标准是良好课堂建设的基础,有助于教师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进行不断调整,以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变化,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一定的预见性,促进学生对教学期望的了解。

二、追求教学形式、方法的多样化,实现课堂活动的丰富化。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该尽量避免教学形式的单调,避免使学生丧失学习激情。在课堂互动中,多采用对话式的交流方式,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尽量避免问答式等枯燥的形式,进而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化,促进教学活动的流畅完整性。中学体育教师必须要灵活使用纪律控制、评价控制以及目标控制等多种方法,注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利用教学双方的互动,逐渐推动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实施。

三、综合运用多种教育资源,促进教育活动的信息化。

中学体育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使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源,通过多角度的视觉冲击,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增进学生对中学体育的深入了解,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传统教学方法应该与信息化教学方法有效结合,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中学体育教师,必须要在教育过程中发现并总结遇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该与教育同行相互探讨,取长补短。教师必须要以信息技术作为技术支持,开发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找到通往成功的便捷途径,同时必须要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另外,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使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源,通过多角度的视觉冲击,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增进学生对初中数学的深入了解,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

四、维持师生关系融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体育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较其他学科比较多。因此,在中学体育中,必须要注重融洽师生关系的培养。主要可以采用的方法有:1.保持课堂的和谐氛围,维持师生的民主平等关系。2.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有效促进教学相长。3.换位思考,做到对学生的理解。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学会换位思考,教师的角色也会得到改变,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从课堂的主导者变为学生的帮助者,将单边的教学活动转变为双边的教学活动,促进教学的和谐。

五、提高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优化教学效果。

对课程标准下的中学体育教学而言,教师的教学能力依旧是一个重要的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2、保证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及科学性。

3、对所授内容的教学重难点突出,时间安排,语言组织合理。

4、保证教学项目的练习密度的合理性。

5、保证教案编写的科学性,教学手段、教师情况、学生情况以及教学目标在教案中得到体现。

参考文献:

提问策略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音乐是人思想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也可以陶冶人的高尚情操。高中音乐教育对学生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和高尚人格精神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帮助。本文将从课堂教学策略的运用来讨论高中音乐教育。

音乐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精华,是人民思想情感表达的方式,是增强人们精神交流与沟通的桥梁。高中音乐教育是音乐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中学生理解音乐、欣赏音乐的主要途径,在高中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提高高中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是一个重视音乐,有着深厚音乐文化底蕴和发展史的国度,是一个尊重乐教,了解音乐价值的民族,如果没有了自己的音乐,就仿佛没有了国魂,没有了构成生命意义、文化意义的高等价值。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而在当前音乐教育被边缘化的今天,如何在高中音乐教育中,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如何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上,让45分钟的课堂缤纷多彩,让音乐真正的触动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精神品质,成了高中音乐教育普遍关注的问题。而这些都是需要建立在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之上,因此对高中音乐教师而言,要充分发挥运音乐的教育功能,就必须制定好的教学策略。下文将对几个常用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一、从精神层面着手,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如前所述,音乐是人类精神的体现,是生命的交响曲。人不能没有音乐,音乐从古至今都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追求理想,追求完美人格的主要途径。一个具备较高音乐素养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都会以平和的心去面对各种挫折,把人生和学习的坎坷当成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当作音乐的高低音调,当作音乐那快慢、张弛有度的旋律,这是一种精神高度。同时,对于大部分高中学生而言,高考是他们人生所面临的重大压力,随之而来的是家庭的`压力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在重压之下,学生的心灵感到疲惫那就在所难免了。而音乐正是缓解人紧张情绪,是疏导人心理压力的有效武器。因此,高中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到音乐这两方面的作用,并抓住这一特点,从人格精神的高度对学生进音乐教育,将音乐陶冶情操的教育功能发挥出来。如可以以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为教学案例。我们都知道贝多芬是音乐天才,但是也是命运坎坷,但是凭借着他对音乐的热爱和执著,对生命的热爱和执著,他毅然面对命运的安排,以坚强的意志去面对生活的挫折。而这正是音乐教育的本质,即让人的心灵感动,让人的精神得到升华。高中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由欣赏,然后杂志音乐中思考,思考人生的真谛。同时,要求学生发表个人感言,阐述自己对《命运交响曲》的理解,并谈谈音乐对人精神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的精神层面得到很好的教育,发挥出音乐的教育功能。

二、从音乐与表演的关系着手,提高学生音乐理解能力。

音乐,是拿来欣赏的。音乐是听觉的享受,是感觉的升华。但是,我们也不要忽略了音乐行为。音乐,不仅仅是一个个看不见的音符,同时也是实实在在的行为。任何音乐,都是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源泉的,没有生活资料,也就没有音乐内涵。因此,学习音乐,理解音乐,欣赏音乐,还需要对音乐背后的生活内涵进行挖掘和阐释。高中音乐教育也应该从欣赏着手,挖掘音乐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还原生活的原貌,即将音乐与表演结合起来,让学生把从音乐声中感受到的生活场景展现出来。通过音乐与表演的联系,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音乐,更好的深入音乐,从中得到更多的体会。还是以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为教学案例。在教学中,音乐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分组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体验到的音乐内涵和精神,进行相应的表演。以《命运交响曲》为音乐背景,学生随音乐的节奏进行舞蹈表演,将乐曲中那震撼人心的旋律,以行为舞蹈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在进行舞蹈的同时,也可以融入音乐节奏中,更能理解其中的精神内涵。

三、从音乐与影视的关系着手,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音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音乐与影视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而作为高中音乐教师,为了更好的将音乐的抽象性具体化,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到音乐的精神内涵,可以通过影视片段播放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既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把音乐的抽象性和具体性进行结合,是教师阐述音乐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学的有效策略。如在介绍我国各地的特色音乐时,教师可以把相关的影视作为教学辅助资料,让学生通过影视片断中的音乐,结合影视画面,来感受音乐的本质。如在学习高亢的西北腔时,教师可以把《黄土地》等影视片断作为材料,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西北地区的音乐特质,抓住音乐的本质。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引导,不能让画面取代了音乐,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

四、结束语。

总之,高中音乐在高中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教育也是培育学生多方面思想品质的重要途径。而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将音乐的教育功能完全发挥出来,因此高中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探索多种教学策略,以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和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