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课文寓言教案(优质22篇)

时间:2023-12-04 18:59:43 作者:HT书生

教学方法是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教师通过一系列有组织地、合理地安排的活动和方法,使学生主体参与、积极思考和全面发展的方式和手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三年级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三年级语文教案

《灰雀》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

全文共1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列宁在郊外养病期间,每天都到公园散步,他非常喜欢公园里那:只灰雀。第2—10自然段讲有一天,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以为它冻死了,感到很惋惜。小男孩不敢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只是坚定地说,灰雀会飞回来的。第11~13自然段讲第二天,列宁果然又看见了那只灰雀,但他没有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课文以人物对话为主线,既写出了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又写了小男孩心理认识过程。人物的内心活动外化为语言,二者相互交错,推动情节发展,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为什么说小男孩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体会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及小男孩的认识过程。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质疑。

1.出示课题。

2.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有几只灰雀?灰雀什么样?围绕“灰雀”为什么用“灰雀”作课题?)。

二、初读课文。发生了什么事?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支理解词义。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特别注意以下读音。

白桦胸脯面包渣惹人喜爱。

(2)字形难点。

散:左下“月”的第一笔是“/”。右边的反文要写小一些。

惹:上中下结构。中间是“右”不是“古”。

或:左下方口的下面是“一”。右边一撇不要丢掉。

(3)理解词语。

郊外:城市外面的地方。

可惜:值得惋惜。

诚实: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

欢蹦乱跳:形容健康、活泼。

默读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情景引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多媒体演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

2.教师说: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人喜爱。你看它们可爱吗?

3.自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描写灰雀的语句并填空。的灰雀来理解。)。

4.朗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多媒体演示“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

二、学习课文第二至十自然段。

1.胸脯深红的灰雀到底去哪儿了?请学生默读课文,画出小男孩的语言。

(1)男孩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2)男孩看着列宁,说:“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的。

2.指导学生读小男孩的`话,再说说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认识过程:吞吞吐吐一想说不敢说一决心把灰雀放回公园,肯定地说。)。

3.课中质疑,让学生体会列宁育人过程。

(2)文中列宁是怎么说的?画出列宁的话。分组讨论,通过读列宁的话,读懂了什么?

a.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丁。天气严寒,它怕冷。”

(饱含着对丢失的灰雀的惋惜和惦念。他明知道小男孩把灰雀捉走了,却故意不明说,而用自己的感情来启发男孩自己觉悟,以情育人。)。

b.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有很多人喜爱灰雀,关心着灰雀的命运。)。

(3)创设情境,进行对话。老师为列宁,学生为小男孩进行对话。老师用责问的语气与学生对话。

(4)指导学生再读书上列宁的话,体会列宁育人的过程。

三、学习课文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

(1)小男孩为什么低着头?

(2)列宁为什么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然后微笑?

(3)列宁为什么不问爱说话的男孩,而问不说话的灰雀?

(4)列宁为什么不问那个男孩,就知道他是诚实的?

(因为男孩能认识错误,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

2.分组读书、讨论思考题。

3.小组代表发言。

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1.文章写了第1天、第2天、那么第3天、第4天……以后围绕列列宁、小男孩、灰雀,还会发生什么有意思的事呢?请学生小组讨论。

2.请学生评价文中人物。

五、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内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外()步胸()()孩。

一()()者()是面包()。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地说()地歌唱。

()/()/。

三、填空,再想想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灰雀在枝头()唱歌,()惹人喜爱。

2.列宁()说:“多好的灰雀呀,()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四、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符号。

1.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2.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五、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惹人喜爱。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1.给文中带点词换上一个意思相近的词。

2.写出文中的数量词:

3.从哪些地方看出列宁非常喜欢这三只灰雀?

4.你喜欢哪些动物呢?为什么?

三年级《寓言》教案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正确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寓言故事。

3、理解寓言的意思,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谁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教师小结:寓言故事中都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教师举例说明)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则寓言故事。首先我们学习第一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

1、自读《揠苗助长》,学习生字

2、检查自学生字的效果。

3、让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读生字。

4、再读课文,了解寓言的大致意思。

(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指名在全班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5、根据寓言内容,思考问题,读懂课文。

(1)种田人见到自己田里的庄稼总是不长,他的心情怎样?在文中画出最能表现心情的词语(焦急)引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把种田人的焦急的心情表现出来)

(2)种田人怎样做的?指名朗读课文的相关段落。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6、小组讨论:种田人觉得这种做法怎样?你觉的他这种做法怎样?

从“总算”“一大截”理解种田人的心情。

7、这则寓言最后的结果怎样?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小组交流,指名在班上说一说)

你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像故事中种田人那样的人?你想对那个种田人说点什么?

(先在小组里说说,再在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这则语言的含义。

(凡事都有它的自身发展的规律,如果违反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办事,就会把事情弄糟。)

第二课时

1、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揠苗助长》这个成语故事。

2、说说《揠苗助长》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自由读课文。

根据题目大致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理解“亡”丢失。“牢”这里指羊圈。

2、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

3、朗读课文,探究学习。

那个养羊人为什么丢了两次羊?后来为什么没再丢羊?

同桌互相说——全班交流。

4、评一评:你对这个牧羊人有何评价?

5、感情读故事。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接下来让我们有感情地读读这个故事。

(学生自己体会,教师加以点拨)

可以先在小组里讲,再派代表在全班讲。

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类似的问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

(小组内展开交流,把自己所遇到的`情况讲给小组同学听,并提出改进设想。

教后小结:

我们主张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包括时间、空间和锻炼的机会等。具体到语文课堂上,包括读的权利,写的权利,交流的权利、讨论的权利、评价的权利等。在这节课上,我让学生评价那个牧羊人,学生谈得头头是道,对寓意的理解水到渠成。这种效果远比问学生:你懂得了什么学生感兴趣得多。教育的方式很多,我们要做的是:站在学生的角度选择最佳方案,保证教学扎实有效。

寓言

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把一个深刻的道理寄托在精炼、生动的故事里。它是人民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来源于古代人民的口头创作,借助某种自然(动物、植物、无机物)或人的活动现象,来表现对某种人或社会现象的理想、评价、赞扬、批判或嘲讽的作品。它反映了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高尚道德情操的光芒,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表现了人民优越的艺术才能和幽默风趣。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寓言才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它主要的特点是:

(1)一般用一个假托的故事来隐喻,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大量采用拟人化手法。

(3)具有强烈的夸张和讽刺的意味。

三年级语文课文教案

1、会认5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特点,感受幽默的效果。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性格特点,懂得生活里不能相信迷信,要有科学的`人生观。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版块特点。

本版块带给我们三则小幽默,幽默是什么?

二、新课。

1、揭示本课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幽默,齐读课题——《秀才砍树》。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同桌间学习生字。

4、检查生字。

5、检查读文,分自然段读文。

6、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7、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8、快速浏览课文,把课文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一下段落?

9、同桌间说一下各段的段意。

10、指名说各段段意。

三、写字。

祖、犯。

教学目标:

1、理解"维持、状况、兆头、境地、根深叶茂"等词语。

2、通过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体会秀才的可笑之处。

3、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生活里不能相信迷信,要有科学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特点,感受幽默的效果。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性格特点,懂得生活里不能相信迷信,要有科学的人生观。

教学准备: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中悟趣、以读代讲。

1、指导学生学会揣摩人物心理活动。

秀才在想到"困"这个字的时候,他心里想什么?

2、分角色朗读,学会利用关键词演绎故事内容。

3、朗读评价,在相互评价中提高朗读水平。

三、合作表演。

1、小组内分角色。

2、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进行演绎,大胆展开想象,可以进行合理的、创造性的表演。

四、总结深化、揭示道理。

1、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这则古代笑话可笑在哪里?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秀才偏执迷信这一做法的可笑之处。

2、利用关键词复述故事,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化。

五、课后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预习下一课。

三年级语文寓言教案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亡羊补牢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

(1)记忆生字字型,并讲讲字是怎样记住的

(2)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

1.比一比再组词

悔()叼屈隆

梅()叨窟窿

2背诵这则寓言。

3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想法已经丢后悔

亡羊补牢做法不补赶快堵(未为迟也)

结果又少再没丢

教学过程(第2课时)

(一)齐读《亡羊补牢》。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1、出示图:棉队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3、回到课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

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

三年级语文教案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1课时

投影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则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

3、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 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

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作业设计:

1.背诵这则寓言。

2.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三年级语文教案

《灰雀》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

全文共1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列宁在郊外养病期间,每天都到公园散步,他非常喜欢公园里那:只灰雀。第2―10自然段讲有一天,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以为它冻死了,感到很惋惜。小男孩不敢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只是坚定地说,灰雀会飞回来的。第11~13自然段讲第二天,列宁果然又看见了那只灰雀,但他没有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课文以人物对话为主线,既写出了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又写了小男孩心理认识过程。人物的内心活动外化为语言,二者相互交错,推动情节发展,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为什么说小男孩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体会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及小男孩的认识过程。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质疑。

1.出示课题。

2.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有几只灰雀?灰雀什么样?围绕“灰雀”为什么用“灰雀”作课题?)

二、初读课文。发生了什么事?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支理解词义。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特别注意以下读音。

白桦 胸脯 面包渣 惹人喜爱

(2)字形难点。

散:左下“月”的第一笔是“/”。右边的反文要写小一些

惹:上中下结构。中间是“右”不是“古”。

或:左下方口的下面是“一”。右边一撇不要丢掉。

(3)理解词语。

郊外:城市外面的地方。

可惜:值得惋惜。

诚实: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

欢蹦乱跳:形容健康、活泼。

默读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情景引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多媒体演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

2.教师说: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人喜爱。你看它们可爱吗?

3.自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描写灰雀的语句并填空。的灰雀来理解。)

4.朗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多媒体演示“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

二、学习课文第二至十自然段。

1.胸脯深红的灰雀到底去哪儿了?请学生默读课文,画出小男孩的语言。

(1)男孩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2)男孩看着列宁,说:“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的。

2.指导学生读小男孩的话,再说说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认识过程:吞吞吐吐一想说不敢说一决心把灰雀放回公园,肯定地说。)

3.课中质疑,让学生体会列宁育人过程。

(2)文中列宁是怎么说的?画出列宁的话。分组讨论,通过读列宁的话,读懂了什么?

a.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丁。天气严寒,它怕冷。”

(饱含着对丢失的灰雀的惋惜和惦念。他明知道小男孩把灰雀捉走了,却故意不明说,而用自己的感情来启发男孩自己觉悟,以情育人。)

b.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有很多人喜爱灰雀,关心着灰雀的命运。)

(3)创设情境,进行对话。老师为列宁,学生为小男孩进行对话。老师用责问的语气与学生对话。

(4)指导学生再读书上列宁的话,体会列宁育人的过程。

三、学习课文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

(1)小男孩为什么低着头?

(2)列宁为什么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然后微笑?

(3)列宁为什么不问爱说话的男孩,而问不说话的灰雀?

(4)列宁为什么不问那个男孩,就知道他是诚实的?

(因为男孩能认识错误,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

2.分组读书、讨论思考题。

3.小组代表发言。

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1.文章写了第1天、第2天、那么第3天、第4天……以后围绕列列宁、小男孩、灰雀,还会发生什么有意思的事呢?请学生小组讨论。

2.请学生评价文中人物。

五、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内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 )外 ( )步 胸( ) ( )孩

一( ) ( )者 ( )是面包( )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 )\

( ) 地说 ( ) 地歌唱

( )/( )/

三、填空,再想想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灰雀在枝头( )唱歌,( )惹人喜爱。

2.列宁( )说:“多好的灰雀呀,( )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四、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符号。

1.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2.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五、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 )惹人喜爱。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 )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1.给文中带点词换上一个意思相近的词。

2.写出文中的数量词:

3.从哪些地方看出列宁非常喜欢这三只灰雀?

4.你喜欢哪些动物呢?为什么?

三年级《寓言》教案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3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1课时。

投影。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学习生字,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

(1)记忆生字字型,并讲讲字是怎样记住的。

(2)难字指导记忆书写街: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词。

悔()梅()。

叼叨。

屈窟。

隆窿。

2、背诵这则寓言。

3、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板书设计:想法已经丢。

后悔亡羊补牢。

做法。

不补。

赶快堵。

(未为迟也)结果。

又少。

再没丢。

一、齐读《亡羊补牢》。

二、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三、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

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棉队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3、回到课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

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六、写字练习。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寓言。

窟窿、劝告、软硬、狼群、法则、后悔、盘缠、叼走、街坊。

一、听写生字词语。

二、朗读课文。

并说一说每一则的寓意。

三、拓展活动。

四、完成同步练习。

文档为doc格式。

三年级语文教案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想象课文所描写的雨前、雨中、雨后景象,体会大自然景物的美。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摘抄形象生动的语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所描写的雨前、雨中、雨后景象。

体会雨水“流进人们的心窝里”这句话的意思。

一课时

一、审题入手,激发兴趣

(一)板书课题,齐读题目。

(二)据题质疑,激发兴趣。

学生可能提出:

1、此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时的一场雨?

2、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的?主要说的是什么?

3、下雨时自然景物有哪些变化?

(三)教师导入:

同学们都见过下雨,但雨在不同的季节是不一样的,雨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本文主要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一起学文来解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学生自己小声阅读全文,边读边想象下雨时的样子,雨后的景象有什么变化。在小组中把自己的感受讲给同学听。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这场雨是夏季的暴雨。如果学生答不出,引导学生读读第1自然段中的第二句,雨前的特点是:天暗、风狂、闷热。要是在春季和秋季绝不会如此。)

2、学生提出问题。

“我仿佛看到雨水流进地里,流进果园里,流进人们的心窝里”

(1)提问:这句话是什么句?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

(这句是作者的想象和推断,因为人们一直盼下雨,久旱逢雨,人们打心里高兴,这场雨给农作物带来了好处,给人们带来了喜悦,作者由大田里的玉米联想到整个庄稼地,果园和人们快乐的心窝。说明作者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2)用赞叹、舒畅轻缓的语气练习读第3自然段。

3、齐读最后一段。思考:雨后的景色是什么样的?抓了哪些景物?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视觉和嗅觉并用,从天上的太阳,观察到地上的树木,突出太阳的亮”,树叶的“绿”和泥土的“清香”,更加烘托出了这场雨的及时和适度,抒发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四、总结全文,朗读体会

(一)总结:

(这篇课文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按照雨前、雨中和雨后的顺序运用优美、生动的语言表现出了夏季降雨那特有的美,抒发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本文继续练习了抓住句与句之间联系的方法进行学文。)

(二)找出全文中你最喜爱的语句读读

(三)朗读全文,体会情感。

三年级语文《寓言两则》教案

1、知识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含义。

(2)用“……虽然……可是……”说句话。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质疑,理解能力。

(2)能够表演,再现课文情境。

3、情感目标:

做什么事必须把方向搞正确,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

体会南辕北辙的寓意:做什么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还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1、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或是有什么疑问也可以提出来交流交流。

2、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4、师:出示:“……虽然……可是……”

你们能不能仿照这个例子说说话?

5、师:板书:不解、告诉、诚恳。

6、能不能来说说“不解”、“诚恳”的意思?

7、季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9、理解“固执己见”的意思。

10、师: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表现季梁的诚恳,车上朋友的“固执”?请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11、师:我们一起来听听录音机小博士是怎么读的。

12、学生进行评议。

13、师生分角色朗读。

1、请同学们想象:楚国在南方,而那个去楚国却往北走,结果会怎样呢?

2、通过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师小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还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下面让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的故事。

1、小组合作演一演故事。

2、反馈交流。

3、如果你是车上的朋友,发现自己方向错了,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1、你有什么事情也是先前做错了,听了别人的劝告才改正了,能说说看吗?

(1)小组合作交流。

(2)反馈交流。

2、师小结:

是呀,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准方向,还要接受朋友善意的劝告。作为朋友看到自己的朋友发生了南辕北辙的行为,我们也应该要提出善意的劝告。

3、师:你们还知道道哪些成语故事呢?能不能讲一讲。

三年级课文《秋天》教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文章中的生字新词。

3、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理解诗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4、初步感受现代诗的意象美和韵律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通过诵读感受新诗的美。

:秋景的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

1、激趣:同学们,一年四季,季节更替,转眼,又到了秋天。秋天是硕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节,让我们跟着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田野里去感受明丽的秋天吧!

2、(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展示秋景)教师范读全诗。

3、学生自由谈:看了秋景,听了写秋的诗,你对秋天有了怎样的印象呢?

1、学生自读全诗,边读边标出诗歌的小节来。

2、指名读全诗,相机正音。

3、出示生词卡片,认读:

明丽酿造烦恼羊肠小道。

照耀珍藏柔韧井井有条。

4、再读全诗,将自己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

1、描红课后生字,小组给出评价。

2、熟读诗歌。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秋天的美,用读来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好吗?小组轮读课文。

1、精读感悟,体会秋天各样的美。

(过渡:跟着诗人我们走进了秋天,看到了秋天,你喜欢秋天的什么风景呢?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读完课文后学生自由谈,教师相机板书: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可以打乱顺序)。

重点品读:

a、秋风:

(1)你为什么喜欢秋风?指名学生答。(秋风像个淘气的娃娃,又像一把柔韧的梳子……)。

(2)“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个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好像是风在一点一点擦拭脚印,掩盖夏的痕迹。)。

(3)能把你的喜欢用读表达出来吗?(感情朗读这一小结,师生共同评价。)。

b、秋实:

(1)秋天里,有哪些果实成熟了?都是什么样子的?(稻穗、向日葵、苹果、葡萄……)。

(2)自读第三到五小节,感受丰收的喜悦。

(3)汇报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赛读,看谁先背下来。

(5)在看到累累秋实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了迷人的秋色,都有些什么颜色呢?(红、黄、紫。学生可以想象补充课文中没有的颜色。)。

2、回归整体,感受诗的韵律美。

(1)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呢?(写得美,读起来上口……)。

(2)你觉得这首诗还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自由谈,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重点指导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运用拟人的手法,用流畅明快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秋天的美。

3、再读全诗,试着背诵全诗。

1、同学们,金秋是美丽的,在每一个人心中,它又美得各不相同,下面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礼赞自己心中的秋吧!

2、自由组合,分组活动:

(1)、彩笔绘秋色,画出心中的秋。

(2)、深情颂秋天,读出心中的秋。(小组合作编排诗朗诵《秋天》)。

(3)、妙笔描秋景,写出心中的秋。(即课后练习4,将诗句改成一段话。)。

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1、背诵全诗。

2、课后收集写秋天的诗,古诗,现代诗都可以。

小学语文三年级课文教案

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熟读这两首诗,能背诵更好。

2、通过读注释,能大体了解诗意。

3、教师准备春景电子图片。

二、教学课题。

这两首诗描绘的都是春天的美景,有“诗画交融”的特点,要引导学生在脑中想象出诗中描绘的景色。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

2、背诵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三、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收录《咏柳》《春日》两首描写赞美春光的古诗,《咏柳》作者贺知章,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二月初春的嫩柳,充分利用了比喻修辞。《春日》作者朱熹,这是一首春游诗,描绘了一幅万紫千红的春景图。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2、理解并能运用比喻修辞,体会比喻修辞的生动。

教学难点:以诗句中绚丽的色彩为媒介,在脑中想象出每句诗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情画意。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相结合,以诵读法为主。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春天是美丽的,许多诗人都在赞美春天,你们知道哪些描绘春天的诗?找学生回答,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今天我们再来学两首描写春天的新诗,大家已经预习了,已经背下来的学生来背诵。感知诗人贺知章、朱熹笔下的春天呈现出的色彩。

(二)、初读感知。

1、背诵的同学注意停顿,纠正字音。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多找学生反复读,读至抑扬顿挫。在诵读中识字,自己画出生字,在诵读中识字。

就不认识的字和读不准的字音,或查字典,或向老师、同学请教。讲解:分析字形重点识记:“咏”,用口吟诵,与口有关,故口字旁,,意思是用诗词的形式描述。在本课是歌颂、赞美的意思。

“泗”、“滨”,与河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旁;。

“绦”,与丝织有关,左边是绞丝旁。

“裁”,与衣服有关,里面是衣字,比较“载”、“栽”;。

“剪”,用刀来剪,下面是刀字;。

“妆”,梳妆,女人爱梳妆,右边是女字旁。

指导写字时,注意让学生先读准字音,看清字形结构,再动笔写。教师重点提醒:“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滨”字第七笔是一笔撇,不是两笔;“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丢掉一点。

(三)、精读分析《咏柳》。

1、自由读,指名一个一个读,将诗的韵律读到位。

2、请你再看看注释,边读边想象。

“碧玉妆成一树高”:“碧玉”,绿色的玉,这里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妆”,打扮。“一树”,满树,“一”字这里不表示数量,表示满、全、整个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扮的一样。这里运用了比喻修辞,想象碧玉一般的树叶。参照百度图片:“万条垂下绿丝绦”:“万条”,泛指柳树枝条多。“绦”,一种丝织的带子。全句的意思是: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在头脑中想象千万条垂柳的情景。百度搜索图片地址:

“二月春风似剪刀”:似,好像。全句的意思是: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把春风比作善于裁剪的剪刀,更加生动。

学生读,心里想象着每一幅图画,有感情的自读、同桌互读、点名读。至能有感情有节奏的背诵。

(四)、精读分析《春日》。

我们学习的《咏柳》颜色是是春天柳树的碧绿,下面我们再读一下另一手描绘春天的诗。

1、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即晴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泗水”,水名,在山东省中部,源于山东省泗水县东蒙山南麓,因四源并发而得名。它是淮河的支流,流经曲阜,也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和死后安葬处的近旁。“滨”,水边。

全句的意思是:在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到孔子曾经呆过的地方。

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

“无边光景一时新”:“光景”,风光景色。“一时”,一个时辰,这里形容时间很短,一时之间。全句的意思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根据学生回答点评,如说花草,可问什么样的花草,让学生想诸如“姹紫嫣红”之类的形容词。再齐读诗,心中想象着你看到的春天。

参考百度搜索图片:

(3)、“等闲识得东风面”:“等闲”,平常、随便。识得,认识到。“东风面”,春风的面貌,因我国春夏季多为东南风,故称春风为东风。全句的意思是:平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

“万紫千红总是春”:“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奇斗艳的景色。“总是”,都是。全句的意思是: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景象都是由春风点染而成的。

(4)、《咏柳》中我们知道是谁把柳树裁剪成碧玉一般?(生回答:春风)那《春日》这首诗中又是谁带来了万紫千红的春天?(答:东风,即春风)。

小组讨论,教师总结。

不同之处:景物不同,颜色不同??

相同之处:都是春景,都很清新,都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都像一幅画??

(六)、小结:春天是五彩缤纷的,你们也拿起你们手中的笔,学着诗人,描绘一下你们眼中的春天吧!

三年级语文课文教案

知识与技能目标:

正确认读本课五个会认的生字,掌握九个会写的生字。

过程与方法:

1、多种形式朗读诗歌达到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读中感悟,边读边议,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情感的共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品读诗歌与诗中的小朋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激发孩子们读诗的兴趣,享受美好的儿童诗的润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师:“看到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1、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喜欢的方式解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质疑:课文还有不会读的吗?

3、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读,开火车读。

4、认读生字并组词。

质疑:还有不认识的生字吗?

5、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诱饵”等词语可以利用图片进行理解。

如:“尽情”、“香甜”、“原谅”等词语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对于其他词语可以师生共同解决。

三、浅悟课文。

1、读文,看看自己都知道了什么?

2、交流。

四、小结。

谈谈自己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师生谈话导入。

师导: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波爷爷的诗《带雨的花》,这首诗真美,把你把我都深深的陶醉了,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第19课《带雨的花》,那谁还记得,这首诗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作答。

师激情导入范读文本。(意图:学生在引导下回忆所讲内容,积淀情感。)。

二、教师范读课文。

师配乐范读课文。调动兴趣:你们想有滋有味的读读吗?(意图:教师的范读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情感,促使学生有朗读的兴趣。)。

三、细读文本,深入品味,并指导情感朗读。

1、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去体会文中小女孩当时的心情。

(1)找生说说自己和文中的小姑娘一样的经历。

(2)教师通过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偷偷的”、“尽情”等词语指导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

2、以文中的“我”偷跑出去都发生了哪些开心的事为主线索,继续朗读文本。(出示大屏幕)。

教师提问:你有没有追过蝴蝶?说说自己追蝴蝶的情景和当时的心情。并体会着去读读文本。

意图:(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充分调动他们的经验世界、情感世界产生情感共鸣。)。

3、继续故事情节的发展。找生读3、4小节。

师小结,过渡到下环节。

4、朗读5、6小节。

(1)师提问:下雨了,人们都在跑,小女孩又是怎么做的?生回答并体会试读文本。

(2)教师追问:她给妈妈采花时心情怎样?都想到些什么?生回答,并体会着读文本。

(3)指导“一束带水珠儿的鲜花!”最后为什么用感叹号?出示大屏幕。

教师小结标点的作用。(意图:标点符号的设计达到文本性和工具性的结合。)。

5、故事的尾声。

师过渡:玩了那么久,也玩痛快了,现在该回家了,此时小女孩是怎样的心情呢?

学生自读第7、8小节。

(1)学生自读文本,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当时小女孩的心情怎样?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着小女孩当时的心情读。

四、小练笔。

回到家里,小姑娘会挨妈妈一顿骂,甚至一顿打吗?如果你是那位妈妈,你会怎样对待孩子呢?。代替妈妈给孩子说说心里话。(课上时间充足可在课上写在小本本上。)。

(意图:换位思考,让孩子体会做家长的那份爱与关心,注重听说读写结合。)。

五、回读整首诗,整体感悟。

1、配乐朗读文本,并思考文中的小女孩是个怎样的孩子?(同时板书主要词语)。

2、在美妙的音乐中读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结束本课。(播放音乐)。

(意图:整体感知文本,体会诗歌的韵味美。最后音乐中升华朗读。)。

三年级语文课文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钥、匙、趁”等8个生字。会写“盒、扇、邮”等10个字。能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2、课文朗读录音磁带,《秋日私语》音乐录音带。

3、根据课文第2自然段内容绘制成各色秋景图,如枫叶图、菊花图等。

第一课时。

欣赏秋色,育情导学。

1、教师引述:这儿有几幅画面,想让同学们欣赏一下,并说说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好吗?

2、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教师一一出示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或展示课件。

3、唤起情感: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

4、学生交流看法和感受。

5、想象导学:

a、请发挥一下你们的想象力,说说是谁把美好的秋色带到我们的眼前?

听读课文,感知内容。

1、播放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

2、你们觉得秋天的雨神奇吗?

3、你们最喜欢哪几段内容?

1、品读第1自然段。

a、自由朗读:能不能怀着喜欢的感情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b、指名多人次地朗读第1自然段:谁愿意把第1自然段内容朗读给大家听听?

c、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情趣体悟情感:你觉得秋天的雨神奇在何处?

d、指名交流并读出神奇之处。

e、激发情趣:秋天的大门被打开以后,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

2、品读第2自然段。

a、引导学生朗读:秋天的大门打开后,作者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b、指名学生朗读后并回答。

c、采取赛读的方式让学生欣赏性地朗读课文,喜欢哪一句就读哪一句,并把那一句所描画的景物图片贴到黑板上。

d、品说文字:你觉得这一段中哪一句说得格外有趣?

e、联系生活,丰富想象:你能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色,像书上说的那样有趣吗?

变读为述,积累语言。

1、师引:假如是在诗歌朗诵会上,你打算用怎样的方式把这两段内容朗诵给大家听?

2、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进行朗诵练习。

3、指名学生上台进行表演性朗诵并评点。

习写生字和词语,当堂展评。

拓展练习。

1、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和自己喜欢的语句。

2、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点,仿照书上某一句式写一句话。(两个作业可以任选其一)。

第二课时。

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用多种方式激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语段。

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2、学生自读:要求学生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3、采用指名读、比赛读等方式激发学生朗读,丰富表象。

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1、品悟、想象第3自然段内容。

a、教师引导:谁能说说你从第3自然段里,看到了秋天的雨里还藏着什么?

b、学生交流后,再围绕“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让学生想象:秋天的雨里还藏着哪些香味。

e、让学生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再读第3自然段,可让学生评赏谁读得好,以评促读。

2、品悟、想象第4自然段。

d、语言训练:出示说话卡片:“它告诉大家,_________。小喜鹊______,小松鼠_______,小青蛙_______,松柏_______,杨柳树叶_______,大家都在准备过冬了。”先让学生说说其它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然后讨论交流这些话如果放在文中放在哪里最合适。

总结感受,拓展活动。

1、指名朗读第5自然段,用以评促读的方式让学生读好这段话。

2、联系全文内容,让学生思考回答:为什么说秋天的雨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a、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

b、然后集体交流。

3、引导学生拓展活动:美丽而又丰收的秋天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学了这篇课文后,此时同学们最想做的又是什么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课余组织指导学生开展观察活动,为语文园地的教学活动先作铺垫。)。

习写生字,当堂展评。

生字:梨、菠萝、粮、紧、杨。

三年级语文课文教案

教材分析:

本文通过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互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的故事,告诉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学生分析:

了解寓言故事不成问题,关键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寓言故事所揭示的深刻道理,然后联系实际谈感受。

设计理念:

以自渎为主,重在感悟积累。

教学目标:

1、理解文言文词义句义,能讲述文言故事。

2、有感情朗读,能背诵此文。

3、懂得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意思,熟读成诵,明白道理。

教学流程:

一、教师#三年级#导语。

1、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怎样学习寓言。

2、什么叫文言文,怎样学习文言文。

3、题解。

二、读通语句,整体感知。

1、教师泛读(或听录音)。

2、领读。

3、自由练习朗读。

4、指名朗读。

三、读懂课文,对照注释自悟句意文意。

1、让学生自己边读句子,边看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

2、汇报交流。

3、指名把故事完整的讲述一遍。

4、自由练习讲寓言故事。

5、练习感情朗读。

6、生齐读(要求读慢一点,学会吹嘘自己的矛和盾,注意反驳的语气)。

四、揭示道理,发散思维。

1、提出问题,学习小组分析讨论。

2、汇报小结。

五、总结全文。

六、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

七、作业:

1、帮助楚国人卖出矛和盾,该怎么做?

2、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语文三年级课文教案

1.认识“怒、暮、燥”等8个生字,会写“斗、艳、内”等14个字。能正确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等19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语境理解词语,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用不同的说法表现鲜花开放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用不同的说法表现鲜花开放的特点。

教学难点:弄清不同植物的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

教时划分:两课时。

1.生字卡片、课件等。

2.学生观察自己所喜爱的植物开花的时间和样子。

第一课时。

1.设情境,激趣导入。

2.自主朗读,感悟文意。

3.学习生字新词。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5.作业。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鲜花朵朵,它们装扮着我们的世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今天就让我们再走进花的世界,去领略一下它们的美丽与神奇好吗?(媒体出示)。

2.请你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描绘你刚才看到的景象好吗?

二、深入研读,文中寻美。

1.趣味比较,研讨句式。

(1)出示文段,进行比较。

导入:请同学们一起来看看,老师用下面的这一段话来写花,你觉得怎么样?

a.出示文段:(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傍晚六点,烟草花开了;七点左右,月光花开了;晚上八点夜来香开了;九点左右,昙花开了。)。

b.自己读一读,你觉得怎样?课文是不是跟老师这样写的?同样写“花开了”,文中是怎样写的?读一读,画一画,填一填课后练习。请挑其中一句,反复朗读,说说为什么喜欢它?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c.引导学生与课文第一自然段进行比较。(借助图片理解词句,积累好词好句)。

d.指导朗读。(个人、小组、全体配乐朗读)。

(2)句式训练。

a.用课文的“夜来香”进行说话。

导入:同学们,能用上一些好词语好句子来描写一下“夜来香”吗。

c.结合第一段内容,“认花钟”。用“大致”进行了说话训练,接着又用“也许、左右、大概、大约”等词来说,加深对“大致”的理解。

2.小组研读,共同探究: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

(1)四人小组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画出表示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说说昙花的开花时间和温度、湿度、光照等有什么关系。

(在说的过程中用上“因为……所以……”)。

(3)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熟悉的花什么时候开放,推测一下这是什么原因。

3.引发兴趣,共建花钟。

(1)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这位植物学家的做法妙在何处。

(2)引发兴趣:我知道同学们也搜集了各种花儿在二十四小时内的不同开花时间,现在四人小组合作,共同修建一座花钟吧。

1.学生自由组合,动手设计创作。

2.展示作品(在交流过程中最好用上第一段的好词好句子来说)。

三、心灵对话,交流体验与收获。

四、拓展实践。

1.背诵你喜欢的部分内容。

2.观察你喜欢的事物,写一篇观察日记。

三年级语文课文的教案

1.会认15个生字,学会其中13个。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心意”、“急匆匆”、“和蔼可亲”、“顺从”、“尊敬”、“深情”等词语;学会用“首先……然后……最后”写句子。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老师工作的辛苦,体会师生间的深厚情谊。

4.培养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事物的能力。

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

1、多媒体课件。

2、生字、生词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们尊敬、爱戴哪些人时,你们肯定会说—父母、老师。老师像父母、似朋友,在细心呵护我们成长,倾心培养我们成材。他们的无私赢得了学生衷心的爱戴。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故事,再一次感受师生之间的浓浓情谊。

板书课题:师生情。

二、引导看图,感知图意。

1、图上画了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2、看图时,你还注意到什么?

指导学生看图时,一要有序(可以按照先人后物的观察次序),二要有重点(着眼于人)。(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图上主要画了什么)。

三、自主读书,读通课文。

1、范读,边欣赏边画出生字。

2、自由练读,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3、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做好学习笔记(圈画关键词句,在课文空白处写上读书感受),为交流做准备。

(1)分辨清楚课文哪些是图上画的内容,哪些是写作者观察图画后联想到的内容。

(2)通过自读,你明白了什么?

自读自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4、填空练习,了解句式。

用“首先……然后……最后”造句子。

四、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对学生拼读不准确的生字要正音。

2、指导书写要求学会的字,要细心观察,认真书写。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一、检查读书。

学生自由读,自主选读。教师应鼓励不敢表现自己的或读书不够好的学生朗读。

二、图文对照,读懂内容。

1、自由练读,说说课文的哪些内容最让你感动?

2、对照插图,默读第四自然段,划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说说原因,并引导学生体会理解词语的方法。

3、小组探究,怎样读好第四自然段。

4、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通过文字想象画面。

5、感情朗读。

三、深入探究,体会感情。

思考以下问题,学生任选一题讨论交流:

(1)文中的“心意”指什么?

(2)“她们还是深情地看着,等着,心里默默地祝愿着。”说说她们在祝愿什么?

学生自读自悟,并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一起讨论,然后推选代表汇报。

四、拓展活动。

教师节到了,给老师写几句心里话,以表达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首先……然后……最后”写一句话。

教后小结:

在让孩子们用“首先……然后……最后”说话时,我发现两个问题:

一、意思过于简单。如:“我先放下书包,然后拿出书、文具盒,最后出去玩。”三年级了,说话意思应该更充分一些。于是,我问:“什么时候,你这样做的?”

学生继而改进:“来到教室,我先放下书包,然后拿出书、文具盒,最后出去玩。”这就好多了。就这样,学生逐渐把意思说充分了。

二、思路较窄。大多数学生只是说在学校、回到家,内容极其相似,不能在更广泛的生活领域运用这样的词来表达。于是,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能不能用上这些词说说怎样浇花?你还能用它说做哪些事?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

我想:课堂上,教师有时就是一把钥匙。

三年级《寓言》教案设计

1、理解寓言的含义。

2、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3、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1、理解寓言含义。

2、理解两篇寓言的寓意。

1、理解寓言含义。

2、联系生活实际,正确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一课时。

1、导入。

请学生讲述《塞翁失马》这个故事,由此引出对“祸”、“福”的看法:要以平常心看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坏事有可能变成好事,好事也有可能变成坏事。而具体应如何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呢?请看周国平的《人生寓言》。

2、讲解寓言的概念。

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伊索寓言》)或韵诗(《克雷洛夫寓言》)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同学们可参看本册课文第30课)寓言的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中国的寓言则散见于《庄子》、《韩非子》等作品中。

4、请学生讲述这篇寓言的寓意。

这则寓言的主题词就是“得失之患”,白兔得到的是它所不应拥有也不配拥有的月亮,不配拥有而拥有,就会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

这则寓言有两处转折。诸神之王宣布月亮归属于白兔,是一个转折,此前,白兔是心旷神怡地赏月;此后,却紧张不安,心痛如割。最后白兔请求诸神之王撤消决定,是又一个转折。前一个转折,前后构成鲜明对比;后一个转折,给人留下了一个启迪,寓意就是通过这样一个反复透露出来的。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未得到时,白兔是心旷神怡地赏月,得到之后,白兔却紧张不安,心痛如割。这不仅仅是看待财富的两种不同的眼光,更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作者提倡的是前一种,也就是审美的人生态度。

《白兔和月亮》中,好事变坏事可以给我们以启示,那么遭遇坏事又会怎么样呢?

落难王子的人生感悟:“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

所以,这篇课文将的是应该如何对待苦难的道理。道理有二:一是苦难是人生应有之义,我们切不可怀侥幸心理,认为苦难只会落到别人头上,而应该对自己遭遇苦难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二是遭遇苦难,我们就要勇敢面对,以有尊严的态度来承受。

这篇寓言的寓意是:厄运能使性格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6、品味语言。

《白兔和月亮》的语言很精美。例如:“慧心”、“风韵”、“闲话”、“绷”等用词很精当,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这个部分可让学生自己来从课文中找出好词好句。

7、总结。重申两则寓言的寓意,以及人们对待祸福的正确态度。

8、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2)、摘抄有关厄运、苦难的名言警句。

9、板书设计。

人生寓言。

周国平。

寓言: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

白兔和月亮落难的王子。

寓意: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厄运能使性格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无穷的得失之患。

启示:人们应该以正确的态度看待福祸。

小学语文三年级课文教案

教学要求:

1、会读会写本课生字。利用加一加、减一减、联系生活实际等识字方法记忆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分角色朗读中,能读好每个角色的语气,注意读出大家对开满鲜花的小路的赞美之情。

3、能够结合生活实际结合图画理解“五颜六色”、“绚丽多彩”等词语的意思。

4、能够通过“惊奇地”“奇怪地”等词语体会小动物们对开满鲜花的小路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自读识字。

1、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看到图上画了什么这是一条什么样的小路呢?

板书:开满鲜花的小路。是呀,这真是一条开满鲜花的小路(板书课题),一起读。

今天,我就要带大家走上这条开满鲜花的小路。这条开满鲜花的小路的来历还有着一个有趣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2、初读识字。

(1)你们想读一读这个故事吗?

(2)那就请同学们借助拼音大声读课文,别忘了和生字娃娃打打招呼。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学生朗读课文,自主学习。

第一关:看生词娃娃们可高兴啦,忍不住先跳出来和大家见见面,(出示生字卡)让我们一起叫叫生字娃娃们的名儿吧。全班齐读生词。

5、师:大家真棒,第二关等着大家呢?快来看生字娃娃们也跑出来了,让我们开火车读一读吧。

(1)开火车读生字。

(2)请个别同学试读。

6、第三关:下面它们脱掉了拼音小帽,变了样儿,你还能认出它们吗?(课件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

(1)指名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2)开火车读一个组一个词,进行检查过关。

7、师:生字娃娃很高兴和大家交朋友,不过,你们要想办法记住他们的样子才行。

(1)生自由认读。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识记字形的方法(主要利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引导识字,并出示词卡加强记忆。)。

(3)邮、递、裹、粒、懊、啊、猬、籽都可以运用熟字加偏旁识记。

(4)堆、礼可以利用熟字换偏旁识记。

(5)破、漏、局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形象识记。

8、检查读生字词。

同桌互相读生字,画笑脸鼓励。

二、品读领悟。

1、生字、生词宝宝又跑回了课文中,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大家思考一下:

课件出示:课文中出现的动物有()、()、()、)和()。(训练学生说完整的话)。

借机识记刺“猬”太太的“猬”字,利用象形字图形变化课件进行记忆。

2、这条开满鲜花的小路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为什么会在春天出现?这些鲜花是什么样子的?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这些美丽的鲜花?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课件出示)。

(1)看到门前开着一大片绚丽多彩的鲜花,她惊奇地说“这是谁在我家门前种的花?多美啊!

(2)看到门前开着一大片五颜六色的鲜花,她奇怪地问“这是谁在我家门前种的花?真美啊!

(3)松鼠太太走出门,花香扑鼻,她看见门前的小路上花朵簇簇。小松鼠、小刺猬和小狐狸在那里快活地蹦啊跳啊。

3、品读。

(1)见过开满鲜花的小路吗?是什么样子的?

(绚丽多彩的鲜花是指各种各样的花色彩灿烂美丽,形容色彩华丽,绚丽无比。)。

(2)课文中还有哪个词也是说明鲜花颜色多的?

(五颜六色)。

小路上有五颜六色的花,你猜一猜有什么颜色的?

这么美的小路、这么美的鲜花,谁能美美地读一读?(读完请学生评价)。

(3)分角色朗读7—11自然段。

4、谈话:同学们读得多好呀!这条开满鲜花的小路实在太美了。动物太太们赞不绝口,小动物们在小路上蹦啊跳啊。可是,这条开满鲜花的小路是怎么来的呢?怎么会开满鲜花呢?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下节课再来解决吧!

三、拓展延伸。

思考:这条开满鲜花的小路是怎么来的呢?怎么会开满鲜花呢?你能找到答案吗?试试看吧!

四、作业。

1、抄写生字并组词。

2、选择“绚丽多彩”或“五颜六色”任一个词写一句话。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一班共有学生30名从整体看,本班属于前面优等生出色,后面后进生较多这种情况。优等生能要求上进,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养成了主动阅读的好习惯,并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发展也比较全面。后进生没有养成良好的日常学习习惯,不能自觉做好上课准备,不能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听讲不够专心,课下阅读时间少,课外积累欠缺。在本学期对他们需要多一些关注与指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日常学习习惯,教给日常学习方法,使他们能和大家一起快乐日常学习,共同进步。

二、指导思想。

本册教科书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从选文到练习设计,从编排结构到呈现方式,有不少新的突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情况,更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课文30篇。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第二组和第五组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日常学习活动。附录部分包括生字表(一),要求会认的字;生字表(二),要求会写的字;词语表。教材共六个专题。它们依次是:走进春天;探索与发现;感受真情;儿童生活;生活哲理;安徒生和他的童话。

本册要求认231个字、写329个字。本册教材有以下几个特点:

1、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

2、结合专题继续安排综合性日常学习,体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和目标。

3、大量更新课文,使教材更加贴近儿童生活。

4、着力改进课文和课后练习的编排,促进学生日常学习方式的转变。

5、保持"综合日常学习"的框架结构,加强内容的整合和创新。

6、完善图像系统,注重图文并茂。

四、日常学习目标。

1、在语文日常学习中,体现6个专题的思想。

2、认识231个字,会写329个字。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继续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仿影。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日常学习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日常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词句的意思,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继续日常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诵读优秀诗文,练习复述课文。

10、继续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1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12、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理解的意见与人商讨。继续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能逐步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

13、结合语文日常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五、教学措施。

1、严格要求学生,持之以恒地坚持下来,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日常学习习惯。

2、注意把握教材之间的联系,把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3、充分利用一切教育资源。

4、注重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及写话能力的培养。

六、课题研究方向。

继续进行作文片断的练习。

七、增优补差。

为优等生多创造机会,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与创新能力,对差生加强日常学习习惯的培养及基础知识的日常学习。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写文章首先要确定好主旨的基本方法。

(2)围绕中心选择好的材料。

2.过程与方法。

评改结合,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与价值。

在习作中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培养写作的兴趣,提高写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围绕中心把内容写具体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进行习作。

四、教学工程:

(二)初试身手。

1.给出题目,给出材料,围绕中心作判断:戏迷爷爷。

2.给出题目,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好动的公鸡。

3.围绕中心选材料应注意:

(三)明确习作内容与要求。

1.甜乐泪暖悔望迷妙变忙寻让。

2.选择一个感受最深的汉字写一篇习作。首先根据汉字的文化内涵确定自己要写的中心意思。

3.根据中心意思,先列提纲,确定出自己选择的事例或哪几个方面。

(四)确定中心,列出提纲。

提纲示例:甜。

(五)交流提纲,互提建议。

1.把写好的提纲和同学交换,请同学读一读。

2.看看同学的提纲,选择的材料是不是能够表达中心意思,提出合理的建议。

3.根据同学合理的建议做修改。

(六)独立思考,认真写作。

1.根据修改后的提纲写作文。

2.注意重点部分一定要写详细、具体。

三年级语文课文的教案

感受想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并尝试运用。

一、导入:

同学们,浩瀚的宇宙,总是充满神秘,让我们对它产生许多美妙的遐想。当我们看到那皎洁的月亮,你想到了怎样的神话故事?(学生: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那夜空中美丽的银河,又让你联想到什么呢?(学生:牛郎织女)虽然我们知道这些都不存在,但我们依然为这些美丽的传说着迷。今天,让我们走近耀眼的大熊星座,听_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将一讲它的动人故事。

二、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注意语速,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故事内容。

2、你认为这个小姑娘是怎样的人?画出相关的语句做简单说明。

(学生:三次爱心行动;动词等。)。

3、小姑娘的小罐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把水罐写得这样神奇呢?

4、作者在故事中想歌颂什么?你从中受到什么教育呢?

5、体会下面句子表达了怎样美好的愿望?

"那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

6、闭上眼睛试想,如果没有爱心行动,世界会变得怎样?

三、想象力训练:

出示下列两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题(体现自主性,差异性),然后全班交流。

1、童话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如果小姑娘这时候做了个梦她会做一个怎么样的梦呢?发挥你的想像说说梦中的情景。

2、"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要讨水喝"假如你是作者,你会如何续写下去呢?给故事续写一个结尾。

四、课堂小结:

小姑娘的爱心,就想天空中的七颗钻石,闪闪发亮,照亮每个人的心灵。这堂课的学习是否也在闪光的东西留在你的心里了呢?谈谈你的一堂课的收获吧。(学生回答)。

五、课后探究:

收集关于宇宙中事物的神话传说,出一期小报,一个礼拜后交。

三年级《寓言》教案设计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两则寓言故事。

3、理解寓言内容,体会两则寓言的寓意。

在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

1、本课课件。

2、布置学生搜集、阅读寓言故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都爱看故事听故事,谁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2、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个有趣的寓言故事。板书:寓言两则(指导“寓”的书写)。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寓言故事《亡羊补牢》。

3、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

二、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由朗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读课文,相互正音。

3、指名朗读课文,相机检查字词的学习情况。

4、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三言两语概括?(先四人小组内练说,再指名回答。)。

三、交流体会,明了寓意。

1、小组内分角色读、演课文。

2、组内交流:我从这个故事明白了什么?

3、全班交流(引导联系学习、生活实际去谈感受)。

四、总结学法,自读自悟。

1、我们是怎么读懂这则寓言的?(引导学生总结寓言的学习方法。)。

根据回答,板书。

寓言故事学习法:

(1)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2)了解故事内容。

(3)体会故事寓意。

2、根据学法,自学第二则寓言故事《南辕北辙》。

3、组内交流各自的自学所得,提出疑难组内探讨。

4、汇报交流,释疑解惑。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

1、熟读课文,同桌互练,用自己的话讲述两个寓言故事。

2、指名上台复述故事,师生评议。

二、拓展延伸。

1、小组成员互相展示各自搜集的寓言故事资料,商讨汇报形式,做好汇报准备。

2、小组上台汇报。

3、评出最佳汇报小组。

三、堂上写字。

1、你觉得哪些字比较难写?(指导难写字的书写)。

2、抄写生字词。

3、听写生字词。

四、布置作业。

1、把这一课的两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小练笔:我从某个寓言故事想到的。

三年级语文课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5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能根据问题的提示理解长句与难句的意思;会背诵第2自然段。

2、初步学会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分段的方法,能抓住过渡段来研读全文。

3、能获得有关海底的一些知识,激发学生探索大海秘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学习“景色奇异”一部分。

教学重点:

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分段,读悟1、2自然段。

教学难点:

能仿照文中的句子说话;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海底景色的奇异。

教学过程:

一、读解课题,激发情感。

1、“海底”后面加上“世界”说明了什么?

2、看录像进一步理解课题。

看完录像你最想说什么?和大家交流一下。

二、整体感知,给课文分段。

1、自由读课文,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读完后,把最长、最难读的1—2个词句找出来,多读几遍。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段落,用“~~~~~~”划起来。

3、抓住过渡段给课文分段。

三、体会海底景色的“奇异”

1、理解“奇异”的意思。

2、读1、2自然段,用心体会,把你体会到特别“奇异”的地方找出来好好读一读,说说奇异在哪里。

3、交流板书:暗——光静——动。

(1)换词理解“波涛澎湃、依然”

(2)通过思考括号里的问题,理解句子的意思。

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深海里的光点,是怎样形成的?)。

(3)朗读理解“窃窃私语”。

四、说话训练,进一步感悟海底的“奇异”

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的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的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二部分“物产丰富”,总结全文。

教学重点:

合作学习第4自然段,知道各种动物的活动方式,了解海底物产的丰富。

教学难点:

自主选择学法学懂第4自然段,培养学生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在哪里?

2、齐读1、2自然段。

二、整体感知4、5、6自然段。

1、自由朗读。把课文中写到的具体的物产名称用“——”划出来。

2、给物产名称归类。

海参海藻煤乌贼天然气铁。

石油贝类章鱼梭子鱼。

三、研读第4自然段。

1、自由读。想想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划出。

2、讨论学法抓住“海底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式”我们可以运用哪些方法学懂这段话?

讨论得出:

(1)画表格;。

(2)出练习;。

(3)提问题;。

(4)有感情的朗读;。

(5)(略)。

3、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与选择同一学习方法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

4、运用所选的方法先自主学习,再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5、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6、朗读全段。

四、略读5、6自然段。

1、自由读。看看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自己能学懂的地方,有感情地把它读好。

2、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推荐课外资料。

你还了解海底的哪些知识,你是从哪里了解到的,介绍大家去读一读。

五、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全文。

2、写话练习,深化情感。

学了课文,听了同学们的介绍,你有什么想法,写下来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

六、巩固练习。

选做作业本中的作业。

三年级语文课文的教案

1.同学们,还记得龟兔赛跑的故事吗?谁能带领大家一同来回忆一下这个小故事呢?(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讲一讲)。

2.现在你能告诉老师这是一只怎么样兔子,又是一只怎样的小龟呢?

3.当年骄傲的小兔子输给了坚持不懈的小乌龟,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海龟的悲剧》,看看在这只海龟身上又发生了什么事呢?同学们伸出你的手和老师一同书空课题,随着老师的手势一同轻声的读课题.

在本文中的海龟身上,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要注意角色的语气,用你的话来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读后先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学生自由的读文,然后小伙伴们交流.

孩子们,现在老师也想知道这个故事讲了一个什么内容,谁愿意告诉老师呢?来吧,说吧!(学生汇报.)。

老师刚才看到同学们读课文时,完全的投入到文中的角色当中,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现在老师再给你机会来读文,这次是读你喜欢的语句,注意一定要读出它们不同的语气,先读给伙伴听,再读给大家听,同时不要忘记在你喜欢的语句旁边写来你的感受.

学生自主的读文,感悟,交流.

学生汇报.(谁愿意把你喜欢的语句第一个展示给大家呢?来吧!)。

在读的过程中,适时的指导朗读,并体会角色的特点,并适时的板书.

同学们,细心的你,注意到文中的海龟和海鸥进行了几次对话呢?(三次)那你们愿意把老师带入它们的对话之中吗?那就请你们准备一下,二人一组,进行对话练习.

学生进行对话练习,老师进行指导.

准备好了吗?现在我们就来展示一下吧!我们也来比试一下,看看哪个组表现的更好,更投入.

学生进行对话汇报.

刚才我们二组同学表现的都不错,那你们想不想尝试一下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呢?

那你们准备一下,合作完成,还可以根据角色的特点加入自己的话,先演练一下,然后展示给老师看好吗?(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表演)。

学生课本剧表演.

1.老海龟被渔夫翻了个四脚朝天,后来老海龟将会有什么样的下场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给老海龟的故事编个结局吧!

2.学生汇报.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