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专业21篇)

时间:2023-12-10 09:05:15 作者:纸韵

教学计划的制定应当充分考虑教学环境、时间和教学条件等因素,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学计划范文中的教学效果和评估结果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科的要求进行分析和总结的。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本节课是解决问题中的一种策略——倒推,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倒推的策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对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是有价值的。同时,能进一步增强学生运用策略分析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阅读《现代心理学》,我知道人们解决问题一般有两种搜索策略,即算法式和启发式。算法式即指按照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逐个去尝试,最终找到答案的方式。这种不依赖已有知识,通过尝试错误找到答案的方式是解决问题的弱方法;启发式,即指人们根据规律或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窍门解决问题的方式。该种方式只是进行选择性的搜索。虽然冒着不能解决问题的风险,但可把尝试的次数减到最小,而迅速、经济地解决问题。

在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我更明确地认识到我们的数学教材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编入,我们的教学也不可能把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一讲全,把每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教给学生,让学生一一认识。教学的功能是帮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常用的基本方法,并引导他们灵活应用这些方法,适应问题的千变万化,这就涉及到“策略”,所以我们把教学生会解决问题作为课程目标。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情境中的实际问题,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同时,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在读书中,我了解到,教学的真谛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方法的掌握,是当今学习的一个根本问题,“学会学习”的达成应该是衡量一个教学好坏的重要指标,而学习策略的研究与实践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条途径,我下大力气于于小学数学学习策略的培养,收到了积极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合理运用。如课前谈话,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揭示了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在生活中的应用。新知学习层次分明,由易到难,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例1让学生理解倒退策略的要点是从现在出发到推出原来;例2让学生掌握倒推的方法;发奖品送卡片活动,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练一练巩固新知并强调倒推的次序。本节课最后环节,告诉学生生活中许多地方应用倒推策略,让数学回归生活,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素养。使学生学会运用“倒推”的策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方法和步骤。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倒推”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并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中国人对“中国红”的喜爱,了解“中国红”的象征意义。

4.展开想象,能仿造诗中的表达说说“中国红”。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力,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生字,并会写。

教学准备:

教学软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围绕“红”字说词语。

(板书“红”)字,做一做词语与句子的文字游戏,好吧?

在做游戏之前,问大家一个小问题:你见过哪些红的事物?

2.破题。

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的小诗中,也写了八种红的事物。我们先来读题,叫什么?

生:中国红。

师:对,这些都是中国红!

二、初读课文。

1.听读,思考。

2.自己读,寻找“红”。

好了,自己再来读一读,读完后,找出红色的事物,并用铅笔做记号。

三、找找词语,积累。

1.请一个同学读一读,都找到了哪些红色的事物呢?

师:(出示:太阳、花儿、衣服、国旗、城楼、春联、笑脸)这些藏在课文里的词语都找到了。你们来试着读一读。

2.打乱次序再次认读。

屏幕上的这些词语站队友点乱,老师给它们重新排队,你还能认识吗?

3.你发现了没有,第一行的词语里有什么秘密吗?

第一行:太阳、花儿、衣服、国旗。

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联想记忆词语。

第二行:城楼、灯笼、春联、笑脸。

四、运用词语,说句子。

1.用句式,读短句。

出示:太阳是红的。

第一行的另外3个词语你能放到句子里读一读吗?

师:可以把4个词语都放进去吗?

生:太阳是红的,花儿是红的,衣服是红的,国旗是红的。

师:了不起!不过加上“也”字的话,就更好啦!

(练习)。

2.扩词语,读长句。

(1)这里的每个词语在课文中都有它的好朋友,请你到课文里用“--”画出来。

示范:什么样的太阳呢?

太阳--升起的太阳--东方升起的太阳。

花儿--开放的花儿--春天开放的花儿。

衣服--身上的衣服--妈妈身上的衣服。

(2)我想听一个小朋友读,要边读边摆出动作才像呢!

(生读)。

师:读的时候她摆出花儿开放的手型,真像!

3.完整读,来记忆。

4.填词语,学句式。

师:同学们,你们看,左边一列不见了,你会找到也像这样的词语来打扮它们吗?

(        )的太阳是红的,

(        )的花儿是红的,

(        )的衣服是红的,

(        )的国旗也是红的。

五、品味读,尝试背诵。

1.看图配音:学习完第一小节,看着图,来配音读读。

2.按照自己的记忆方式来背诵。

六、写字。

第2课时。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小节,还写了两个生字。

1.全班听写“妈、身”两个字。

2.指名学生背诵第一节。

二、读长句,品味“红”

1.你们刚才背诵的是小诗的第一部分,红色越来越清楚了,句子也变得越来越大了。

在第二部分中也有四处红色的事物,它们分别是哪些呢?(城楼、灯笼、春联、笑脸)。

2.看图,重点理解“春联”,认识“联”。

3.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方法,你们也来记住这一部分吧!

城楼--城楼是红的--天安门的城楼是红的,

灯笼--灯笼是红的--挂起来的灯笼是红的--高高挂起来的灯笼是红的,

春联--春联是红的--门上的春联是红的--家家门上的春联是红的,

笑脸--笑脸也是红的--一张张笑脸是红的--我们的一张张笑脸也是红的。

三、发散思维,寻找“红”

1.你还能想象到的红色事物有哪些呢?

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用上“……是红的……是红的……是红的……也是红的……”这样的句式。

3.中国红,这是一种多么喜庆、多么让人振奋的色彩,让我一起再来读读课文《中国红》。

附板书:

东方升起的太阳是红的,

春天开放的花儿是红的,

16中国红。

妈妈身上的衣服是红的,

迎风飘扬的国旗也是红的。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16《中国红》教学设计(共2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7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团团圆圆在台湾的生活,明白团团名字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力,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生字,并会写。

教学准备:

教学软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1.师:小朋友,你们见过大熊猫吗?在哪里见到的呢?

2.师:老师今天带小朋友认识的这对熊猫啊,它们住在美丽的宝岛台湾,它们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团团和圆圆”,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4.小朋友们,想了解我们“团团和圆圆”的生活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2.再读课文,把生字词和小节号画出来。

3.检查自学效果。(出示生字词)。

(1)自己读读生字词,想想:在字音上你有什么要提醒同学的?

(2)正音。

(3)指名读词,开火车读,齐读。把生字词带入课文再读一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4.指名读词,开火车读,齐读。

三、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小朋友们你找到答案了吗?跟你小组里的小朋友一起交流一下吧!

3.你能像刚才播音器里的阿姨一样,把这篇课文读给大家听吗?

(1)自读,指读,赛读。

(2)全班读课文。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巩固生字读音。

2.看课后笔顺表,自学生字的笔顺并描红。

3.反馈检查“宝、男、友”的笔顺。

(1)指导写字。

(2)范写四个字,生描红、临写。

(3)生写剩余的生字。

第2课时。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二、细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第一自然段。

2.师指导认读“宝岛台湾”和“木栅动物园”这两个短语,再连词成句,并强调逗号停顿的作用。

3.师:读完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1)有两只大熊猫分别叫“团团”和“圆圆”。

(2)它们住在宝岛台湾的木栅动物园。

4.师: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大家能试着背一背吗?

三、细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2.师:读完第二自然段,你又知道了什么?

(1)“团团”是男生。

(2)“圆圆”是女生。

3.师:它们两个的性格怎么样呢?请小朋友再次阅读第二自然段,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师:你喜欢团团还是圆圆呢?为什么?用文中的话有感情地说一说。

5.试背第二自然段。

四、细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3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好消息?

生:团团圆圆生宝宝了,熊猫家又有了新成员。

师:请小朋友们再读第三自然段,一定要读出开心、快乐的感情!

3.试背第三自然段。

五、细读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团团圆圆在台湾受欢迎吗?你从哪里可以看来?

(1)合影留念。

(2)制作纪念邮票。

师结合图片简单介绍一下邮票,问:邮票上会写些什么?画些什么呢?

3.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团团和圆圆这两个名字有何寓意吗?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

5.指导有感情背诵课文。

六、 总结。

1.学完这篇课文,你想去看看团团和圆圆吗?

2.你有什么话想对台湾同胞说呢?

3.齐声有感情朗读课文。

附板书:

17.团团和圆圆。

团团  男生。

宝岛台湾                 可受欢迎。

圆圆  女生。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17《团团和圆圆》教学设计(共2课时)]。

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三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原实际问题的编排设计为用下面两辆车运煤,如果每次每辆车都装满,怎样安排能恰好运完8吨煤?小货车的载质量为2吨,大货车的载质量为3吨。“怎样派车能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把不同的方案都列出来。”“如果只用2吨的车,正好运4次”。突出用列表法一一列举时,需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使学生感受到列表法的有序性和解决问题过程的完整性。

【设计理念】。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也非常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应充分考虑现实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例,帮助学生分析并理解题意。让学生思考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什么?用下面两辆车运煤,如果每次每辆车都装满,怎样安排能运完8吨煤?大货车的载质量为3吨,小货车的载质量为2吨。由于学生是二年级,于是把难度降低,可以找到不同方案,有有序地,有无序的,有全的,有不全的,通过补充、交流、整理,最后达到用列表的方法有序地把不同的方案都列出来,再选择恰好能运走8吨的方案。实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历和体验用列表法一一列举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达到“不重复,不遗漏,不多余”地列举各种方案的目的,感受这一策略的特点和价值。

【学习者特征分析】。

1.知能基础(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点和技能)。

学生已经掌握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学习兴趣及学习动机。

学生喜欢小组合作学习,喜欢利用平板电脑进行交流。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知识技能。

1.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过程方法。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3.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

【学习策略】。

1.问题任务驱动法。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大胆猜想----验证猜想---得出结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们不仅能学习到丰富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会通过自己对事物对现象的探索,学习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与同伴合作和交流,这对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都会有积极的帮助。

2.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学数学,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记录等活动,逐步归纳并建构列表法解决问题的意义,而不是老师生硬地把知识强加给学生。整节课的教学是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依托,展示研究问题的情景,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生动的感性认识,消除学生对“列表法”的神秘感和恐惧感,以此促进三维目标的达成。

3.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方法。

本节课信息技术成为创设情境的工具;成为交流协作的工具;成为提供丰富资源,进行信息加工的认知工具;成为彻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工具。

【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教师用的资源:自制ppt课件。

2.学生用的资源:平板电脑。

【教学过程】。

(一)、对话导入。

2.预设:1元5角。

20。

12。

04。

3.师:是否有遗漏、是否有重复呢?

师:怎样能做到不重不漏?

生:按照一定的顺序。

生:从1元考虑,最多2张,然后1张,最后0张。分别看一下还差几张5角纸币。

4.师:他是从1元入手考虑的,还可以从5角入手考虑,这就需要一定的策略。

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起学生的共鸣,在课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创设了学生熟悉的付钱场景,使学生初步感知在我们生活周围存在着“运用策略”解决的问题,以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补充课外知识,渗透爱国教育。

师:车票买完了,让我们出发吧,到达目的地,这是一个煤场。

你知道吗?我国地大物博,煤炭资源丰富,储量达几亿吨,非常多。这是我国煤炭分布图,这是个城市煤炭资源占有量的饼状图。在很久以前,人们亲自到煤洞挖煤,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人们用机器来挖煤。

2.师:煤挖出来之后,需要运煤,看一看在运煤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在等着我们。

师: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是什么?

如果你是调度员,由你来安排发车你需要什么?

生:需要车。

师:还需要知道有多少吨煤。

生:还需要知道车一次能运多少。

师:也就是载质量。

师:方案可能有一种,也可能有多种,为了让大家一目了然,我们记录在表格里。

资源准备ppt要求:同桌合作:

(1).思考:怎样派车能把8吨煤运完?

(2).把你们的想法记录在表格里。

师出示表头。

小组合作:列表法解决问题。(平板电脑)。

资源准备ppt要求:资源共享:

(1).小组内交流每个人的方案。

(2).浏览别人的方案补充在自己表格里。

(3).怎样做到不重不漏?

3.汇报。

4.探索方法。

师:我们可以从哪入手考虑?

生:从载质量2吨的车入手考虑。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师:运煤吨数是多少?

生:2x4=8(吨)。

师:这种运煤方案可行不可行?

生:可行。

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也就是我们需要根据2吨的车来调整3吨的车。

师:哪种方案更好?

生:方案1和4更好,恰好运完8吨煤。

派车方案载质量2吨(次)载质量3吨(次)运煤吨数(吨)。

1408√。

2319。

32210。

4128√。

5039。

师:还可以从哪入手考虑?

生:从“载质量3吨”的车子入手考虑。

6、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亲自动手列表,完成填表的过渡。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主动作用,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培养数学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

(三)、巩固练习。

1.自主选择不同任务(平板电脑)二选一。

任务一:

(1)用列表法,先填写表头。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案。

(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任务二:第33页“做一做”。

(1)用列表法,先填写表头。

(2)找全所有付钱方案。

(3)标注可行方案。

师: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有几个5元和几个2元,同时需考虑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有6张,即最多只能取6张5元或2元。

2.生生互评。

选择自己没有完成的任务,给予评价。

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把枯燥的练习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场景中,前后呼应,促使学生始终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在活动中练习,在练习中巩固,在交流中开阔思维,培养能力。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比较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选择符合条件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解决问题设计校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校园”的过程,进一步巩固所学有关知识。

2、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以及爱学校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一些简单的模型、彩笔、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小导游”识图。

教师谈话:同学们,假如我们学校来了很多客人,请你当小导游为客人们介绍我们的校园,你愿意吗?好,让我们先看看我们纸坊三小学校的平面图。(出示平面图),仔细观察。

你能指出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吗?你还看懂了什么?

厕所食堂。

综合楼。

教学楼。

教师办公楼。

文化长廊。

大门。

文化长廊。

花坛。

花坛。

可能出现的问答有:

生1:这幅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生2:我们平时在操场北面的教学楼里上课,食堂在校园的西北角。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本校和其它学校)。

可能出现的调查结果是:

生1:我喜欢纸坊二小东边的读书走廊和健身器材。

生2:我喜欢一初的操场和椭圆形的跑道。

生3:我调查的是我家附近的幼儿园,在校园的西南角有滑滑梯,跷跷板,还有小动物玩具,我非常喜欢。

三、讨论学校应添设什么。

师:大家了解了那么多的信息,真了不起!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我们学校的校园平面图,你认为校园中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改造?在小组内说说,向大家汇报。

可能出现的汇报结果有:

生1:我觉得在校园增设一个面积大一些的游戏活动区,里面有健身器材,这样课间追逐打闹肯定会减少。

生2:应该增设一个教师专用车棚。

生3:……。

教师小结:对!我们的学校要发展,同学们作为学校的小主人提出的`建议都非常好。如健身器材需添置,校园的环境要美化等,把我们的校园设计得更美、更合理了。今天我们要进行的活动内容就是“设计新校园”。(板书课题)。

四、设计新校园。

1、学生自己探讨设计的注意事项。

师:在我们动手设计新校园之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现在你就是小设计师了,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呢?在小组讨论。

可能出现的汇报结果有:

生1:我们在设计时要注意位置和方向。

生2:在设计时,一定要安排好建筑物的位置。

2、活动要求:

3、学生动手设计新校园,教师巡视指导,学生需要测量时,可拿着卷尺下楼进行实地测量。

五、展示与交流。

(1)由小组长把各组作品在黑板上展示。

(2)先在小组内说说最喜欢哪幅图?为什么?再向大家汇报。

六、展望未来,激励学生。

师:大家设计的新校园图都非常好,有很多优点,也有缺点。几年后,我们的校园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想不想看看?(出示校园规划图)。

这是由专家设计的我们未来的校园。到那时,你可以在花坛边倾听教室里传来的朗朗的读书声;也可以徜徉在读书走廊里,随意与同学进行英语对话,宽阔的运动场上,身手矫健的你可以一显身手;语音室、音美室、微机室可以使你的特长得以充分发挥。也许那时候你已经毕业了,到时候别忘记回到母校来看看这美丽的校园啊!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教学目标:

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3、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4、知道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5、能够长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对动植物的季节变化进行比较并记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难点:长期观察并记录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双面胶、记录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自从老师教科学课以来,就养成了一个观察自然、记录自然的习惯,下面给大家欣赏几幅老师在观察过程中拍摄的照片:(课件1:杏树开花图)这是老师校园里的一株杏树,通过观察,老师发现:它于的4月15日已经盛开;4月15日,它虽然没有怒放,但也悄悄地绽开了花蕾;的4月12日,一场春雪不期而至,将绽放的杏花掩藏在团团的白雪下;今年的4月17日,这株杏花又如期开放了。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认识气候特征和季节。

1、对呀,它们为什么会在每年的4月份开放呢?

每一年都会这样变化吗?

2、像这样在一定的地区,一年中天气的变化总是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这一地区的气候特征【板书:气候特征】。

3、具有特定气候特征的时间段叫季节【板书:季节】比如说,能让百花盛开的时间段,就被称为春季。

一年有哪几个季节?【板书:春夏秋冬】。

(二)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6、春季里有这样的气候特征,其它季节也有自己的气候特征,现在请各小组自由选择一个季节,来找一找它的气候特征。你们小组选择哪一季节进行探究?(小组汇报,力争使夏秋冬三个季节都有研究)。

8、探究前,老师先给大家一些温馨提示:【课件4】。

(2)选择你们喜欢的记录方式,把自己手中的“季气候特征记录”完成后,及时交给记录员粘贴在“气候特征展示栏”内。

(3)粘贴后请先在小组内交流,有新的认识及时补充,然后推荐一位代表在全班交流。

9、请各小组成员商议一下,每个成员都从哪方面去寻找气候特征。

10、发放记录单,学生合作探究,寻找并记录气候特征。

11、小组汇报交流。

三、拓展延伸,巩固创新。

11、我们知道了一年四季中有不同的气候变化特征,也知道了杏树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那么其他植物也会这样变化吗?(学生举例说明)【课件5示柳树的四季变化情况】)。

12、动物会怎样变化呢?(学生举例说明后,【课件6示青蛙、大雁、熊的四季变化情况】)。

四、课上反思,总结升华。

1、一节课快结束了,在这节课里,大家都有什么收获?

2、一节课里,有让你感到高兴快乐或不高兴的事吗?

五、作业布置。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附板书。

气候与季节。

气候特征:气温降水动植物变化人的服装变化。

季节:春夏秋冬。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巩固字词。

2.继续学习10---16段体会“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的真正含义。理解博莱克的自尊和自强。

3.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与残疾人相处要给予更多的关爱,让他们和正常孩子一样的到尊重。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角色扮演。

一、联系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儿童队员们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解决了那件让他们感到“棘手”的事,博莱克终于加入了检队伍的训练。今天,盼望已久的国庆节到了,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看图,说说看到了什么?(隆重、盛大….)。

2、品析10段(课文第10段就介绍了这个盛大的场面)。

(1)指名读:边边思考:哪个词句让你感受到场面的盛大的?

(2)品词“人山人海、彩旗飘扬、站满”体会仪式的盛大。

(3)再指名读:读出你体会到的隆重和盛大。

(4)齐读。

3、品析11---12段。

(1)师引读11段质疑:现在你最想看到谁?为什么?

(2)自由读12段:边读边用笔画出博莱克的表现?

(3)指名读:(几个学生试读,重点读好博来客的动作)。

(4)谈感受: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博莱克?(自信、勇敢、不怕吃苦、表现优秀……师相机肯定评价)。

(5)小记者采访:

a师:博来客,你为什么走的这么好?竟然能与大家保持一致,能说说吗?(反复让学生进行角色模拟体会博莱克的勇气和不辜负伙伴的期望之意)。

b儿童队员们:你为什么走的这么好?(生:为了给同伴鼓励和勇气….)。

(6)齐读:带上对博莱克和儿童队员的敬佩之情。

4. 品析13----15段。

(师过渡:老师仿佛看到了他们精彩的表演,似乎已经来到了高高的检阅台上)。

(1)指名读:

(2)质疑:你的视线集中在哪里?他(们)是谁?(完成板书)。

(3)讨论:观众们为什么这么说“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

(4)设问:师:他们棒在哪里?(指名说,再读出你的体会)。

(5)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6)质疑:师:如果你是博莱克,听到这样的称赞你怎么想?

(7)齐读:(读出能让博莱克的感到的自信和骄傲)。

5.小结:齐读16段。

师质疑:这长时间的掌声里包含着什么?

6.总结:师:多年以后,伯莱克一定还会记得那个火热的七月,那个让他一生难忘的检阅。

7.拓展小练笔:

8.交流练笔。

板书:

14检阅。

伯莱克                      儿童队员。

(自信、勇敢永不放弃)     (宽容、友善、不歧视同伴)。

真棒!

教后小结:

本课是第二课时,在授课时我能注意以旧带新,注意课程内容的链接,以故事形式导入展开第二课时的教学,在设计时,注意紧紧把握人物的心理和动作展开阅读教学,并能“以读引读,以读引说,以读引悟,以悟引写”,始终围绕揣摩“博莱克客自尊、自信、自强的“特点和群众的“宽容理解和尊重鼓励”的教学重难点进行设计,收效较好,不足之处,学生的“齐读”有些多了,个性化的朗读体现不足,另外板书稍显凌乱,有待改进!

解决问题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有特殊数量关系的连除问题。

2、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3、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4、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掌握“双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三、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 通过品读文本,能抓住关键动词体会槐乡孩子的热情好客和快乐开朗。

3.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准并受到美的熏陶。

一、复习导入赏槐花:

1.孩子们,这节课我们继续第21课-----“槐乡五月”。

我们一起读课题。

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出示: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3.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觉得槐花怎么样?

4.是啊,槐花很多很白很美,还很香:

这香味啊在文中想藏也藏不住呢?

你们看!

(1)出示:香  清香  浓香  醇香  香喷喷 香海 香气扑鼻。

请这一排开火车读。

(2)能把它们送进句子中吗?

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小蜜蜂采走了( 香)的粉,小朋友家里的桌子上摆上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设计意图:

通过第一。

二、乐在其中醉槐花:

过渡: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河水香了,泥土香了,小蜜蜂变香了,连洋槐枝头飞过的小鸟是香的,洋槐树下跑过的孩子也是------香的。

难怪作者说:(出示: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

作者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出示)。

板书:孩子。

槐乡的孩子们会干什么呢?请大家又轻又快地打开课本。

出示要求:

(1)自由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 ,用波浪画出来并读给同桌听。

(一)大家读得很投入,谁来读一读你最喜欢的句子?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1.“在洋槐开花的季节,只要哪位小朋友走进槐乡,他呀,准会被香气熏醉了,傻乎乎地卧在槐树下不想回家。”

(1)请用铅笔圈出表示动作的词。板书:卧。

(2)你还觉得那个字或词用得特别好?

“傻乎乎”是真的傻吗?

(3)通常人们喝酒才会醉,诗人李白好酒“斗酒百篇”,所以被称为“诗仙”。

文中的小朋友居然被香气熏醉了,可见槐花有多香,把小朋友都变成小“醉仙”了。

卧在槐树下的小醉仙,怎么还不回家呀?

读出你的沉醉吧。

小朋友,天都快黑了,怎么还不回家去呢?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

小朋友,快醒醒,槐花瓣都落在你脸上了,你刚刚做了个什么好梦呀?

读出你梦一样的感受!

看来我们都被槐花的香熏醉了,把你的醉读出来吧!

2.出示:

“槐花饭是用大米拌槐花蒸的。吃咸的,浇上麻油、蒜泥、陈醋;吃甜的,撒上炒芝麻、拌上槐花蜜。”

(1)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一段。

你有什么感受?

(2)这段文字到底有什么奥妙,让我们这么想吃?

请你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点击变红:蒸,浇,撒,拌。

做一做这几个动作吧。

点击变蓝:麻油、蒜泥、陈醋、炒芝麻、槐花蜜。

有了这些佐料,槐花饭别提多香了。

你看,准确的动词描写和细致形象的名词,真是能让我们垂涎欲滴。

(3)看,这就是香喷喷的槐花饭。

出示:槐花饭图片。

你想吃吗?

读一读,你会感觉你真的吃到了!

把你垂涎欲滴的感觉读出来吧!

我们中国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看,这是《舌尖上的中国》介绍的蜂蜜美食,五月,还还可谓是“舌尖上的槐乡”啊!

3. 槐乡的孩子还真是好客。

出示:“小朋友临走时,槐乡的孩子还会送他一大包蒸过晒干的槐花,外加一小罐清亮清亮的槐花新蜜。”

指名读。

如果我是这位小朋友,我一定很舍不得走。因为做一个槐乡孩子一定有无穷的乐趣。

板书:乐趣。

4.(1)“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她们的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戴着槐花,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

指名读。

这一句话中,有哪几个动词?请用铅笔圈出来。

这几个动词中,哪个词用得特别好。

板书:飘。

小姑娘为什么能“飘”呢?

采访:小姑娘,你的衣襟上还别着槐花,你想飘到哪里去呀?

带着你的美好梦想读!

发辫上戴着槐花的小姑娘,你头发都有香味了,你想飘到哪里去干什么呢?

小姑娘们,一起来飘一飘吧。

男孩子闭上眼睛,感受一下仿佛看到了什么?

(2)“小小子呢,衣裤的口袋里装的是槐花,手上拿的还是槐花。他们大大咧咧的,不时就朝嘴里塞上一把,甜丝丝、香喷喷的,可真有口福呢。”

指名读。

这里有哪几个动词?请用铅笔圈出来。

点击变红:装,拿,塞。

能学一学他们的样子吗?

你觉得他哪个动作表演得最传神?

板书:塞。

平常我们吃饭会不会这样塞?

采访一下小小子,你为什么要这样大把大把地塞呢?

我们一起来做做这个动作吧!

你快乐吗?

读出你的快乐!

你开心吗?

读出你的开心!

看看你们,可真是快乐如神仙啊!

男孩子们,把你们的乐读出来吧!女孩子们闭上眼睛,你能仿佛看到什么?

(3)槐乡孩子的快乐感染着我们,让我们也快乐地分享吧。

出示第三小节。

请一个女孩子读小姑娘这一句,一个男孩子读小小子这一句。第一句老师读,好吗?

你发现到投影上这段文字,和书上有什么不同吗?

其实呀,这是老师故意改的,洋槐开花了,大家多欢喜呀!

请一个同学读第一句,注意是感叹号哦!

所有女孩子读小姑娘这一句,所有女孩子读小小子这一句。

(配乐)师生共读。

尝试背诵:

这么多喜欢的句子,你能试着背出一句你最喜欢的句子吗?

小结:槐花是槐乡孩子最好的伙伴,有槐花的地方就有孩子,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槐花!

所以,(出示,齐读)。

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三、意犹未尽话槐乡。

1.从那些精准的动词,我们感受到槐乡孩子的无穷乐趣。学到这里,我们也像误入槐乡的小朋友一样,真不想离开呀。

出示:五月,洋槐开花了!我真想。

提示:注意用上合适的动词哦!

(1)生写。

(2)指名说。

出示《槐乡的孩子》片段。

师范读。

大家是不是很感兴趣呢,那就课后找来原文读一读吧。

下课。

板书:

孩子        飘       乐趣。

三年级数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教材第104页,练习二十三第11~13题。

1.学会用两步计算的除法和减法、除法和乘法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2.学生经历合作交流、分组讨论等学习过程,感受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建立学习自信心。

用两步计算的除法(乘法加法)解决问题。

能灵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1.自学书第103到105页第10到16题。自己读懂题目,独立解决问题。

(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用了什么方法?)。

2.描述情境:

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用用两步计算的除法(乘法加法)解决问题。有时也涉及到减法、乘法。大家要灵活运用。(板书课题)。

1.练习二十三第11题。

(1)自己读懂题目,独立解决问题。

(2)组织交流,订正。(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用了什么方法?)。

(3)你知道还有什么鸟或小动物能捕捉害虫吗?

(对学生进行保护益鸟、益虫,保护生态平衡的教育。)。

2.练习二十三第12题。

(1)读懂题意,怎样判断“买哪一种便宜?”

(3)交流、订正。

(4)本题通过计算单价,用比较的方法可以确定哪一种便宜。

不需要两步计算。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要学会灵活处理。

3.练习二十三第13题。

(1)读懂题意,要解决什么问题?独立解答。

(2)所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3)想一想:他们为什么选择租四人船呢?(合理、合算)。

1.甲种香皂买三送一要16元,乙种香皂买一块要460元,买哪一种便宜?

(1)读懂题意,甲种香皂买三送一要16元,就是4块要16元。

(2)分析:买哪一种便宜?只要先算出甲种香皂的单价就可以了。

(3)甲种香皂每块的价钱是16÷4=4元,乙种香皂买一块要460元,

因为4元460元,所以买甲种香皂便宜。

2.小红每天早上上学,中午回家,下午上学,晚上回家。两天之内一共走了2880米。小红家距离学校大约多少米?(考察学生收集对解决问题有用的信息的能力。)。

(1)学生独立读懂题意。

(2)分析:小红一天走几趟?(4趟)。

(3)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先解决一天走多少米?

2880÷2=1440米,再解决一趟走多少米?1440÷4=380米。

(4)小红走一趟的路程就是她家到学校的距离是380米。

1、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你觉得快乐吗?

2、希对实际问题灵活处理,能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3、想一想:周围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可以两步计算就解决的。

《作业本》第52页。

数学三年级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例3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想,看谁能很快解决下面的问题。

三(1)班同学,在做广播操时需站4队,每队12人,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

12×4=48(人)。

答:三(1)班一共有48人。

教师引导: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学习教材第52页例3.

出示例3.

教师:观察情景,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生共同探究解题思路。学生汇报如下。

(1)可以先求一箱保温壶能卖多少钱,再求5箱卖多少钱。

45×12=540(元)540×5=2700(元)。

(2)也可以先算出5箱共有多少个保温壶,再根据每个保温壶的价格求出一共卖了多少钱。

教师指名学生列式解答。

12×5=60(个)60×45=2700(元)。

教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教师引导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

45×12×5=2700(元)12×5×45=2700(元)。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每盒有2个球,每排5盒,求3排一共有多少个球。

2、每辆汽车每次运货物9吨,有6辆汽车,这些汽车4次运货物多少吨?

3、一中高级瓷砖每块13元,每箱有25块。小刚家装修时买了3箱一共要用多少元?

四、思维训练。

1、菜市场运来5车黄瓜,每车70袋,每袋20千克。一共运来黄瓜多少千克?

板书设计:

解决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要根据已知。

条件找间接量,确定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学反思:

本课引导学生学习解决乘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确了三步解决问题的方法;。

1、阅读与理解;。

2、分析与解答;。

3、回顾与反思。在仔细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再让学生自己列出综合算式,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年级人教版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63—64以及相应的练习。

达成目标:

1、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用“一一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能不遗漏,不重复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通过反思和交流,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从而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体会策略的价值,感受策略带来的好处,使学生能主动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能主动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提升对策略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草原牛羊成群图。

二、探究策略。

1、初次探究。

小黑板出示: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羊圈。

问:根据这句话的信息你想采用什么方法来帮牧民叔叔呢?

2、进一步探究。

问:你能把符合要求的长和宽可能性一一列举出来吗?

学生填写第63页的表格。

3、体会列表的特点。

问:反思一下刚才的思考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板书:有序(有条理)一一列举不遗漏不重复。

让学生再次说说应该怎样有条理地思考。

出示:像这样有条理的把可能性一一列举出来,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就叫列举。在列举时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这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进一步引导。

这几种围法中牧民叔叔会喜欢那种呢?为什么呢?

出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和宽的差越大,面积就越小;长和宽的差越小,面积就越大。

三、体会策略中的技巧。

出示例题2。

读题后问:“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是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并集体交流。

3+3+1=7种。

(有一定的规律列举,不重复,不遗漏。)。

四、巩固练习。

问:根据题意你想到了什么?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

交流,说出列举思考的过程。

五、交流中总结收获。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一一列举”对我们解决生活问题有什么好处?

六、课堂练习。

做练习十一的第1—3题。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是采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寻求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有效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多样的,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例1利用学生对长方形与它的长和宽关系的已有认识,要求学生找出用18根1米的栅栏围成长方形的各种方法,在寻找策略中体会“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例2是在例1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时,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过程。在探讨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具体生活中的运用,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运用所学到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兴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年级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例11是知道3头奶牛一周的产奶量,求每头奶牛一天的产奶量。题中“7天”这个条件通过“上周”这个词隐藏了起来,给学生分析题意时造成一定的困难,教学中要引起重视。重点集中在解题方法的探讨上,教材通过两个学生的对话提示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引导学生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

另外教材呈现了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解决问题。并且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如两个学生的思路、解题过程都没有完全呈现,让学生参与完成。“做一做”也是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题目,但和例11不同的是,在解决问题中不但要用到小数除法,还要用到小数乘法,知识的综合性更强。和例11一样,教材也是通过学生的对话强调从量的角度来分析数量关系,并呈现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时,可以采用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如果学生独立思考有一定困难,可以给予必要的提示,比如问学生“能一步算出每头奶牛每天的产奶量吗”,“如果不能一步算出来,那么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也可通过线段图形象地表示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向思维,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但不能要求每个同学都掌握多种解题方法,这样会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在例题和“做一做”的教学中,重点都要落到解题方法的分析上。

:

1、使学生掌握有特殊数量关系的连除问题。

2、使学生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解连除应用题的两种解题思路.。

:从量的角度来分析数量关系。

一、复习:口算:

0.18÷95.2÷0.26.9÷0.31÷0。5。

7.2÷0。728。25÷0.50。35÷0。57.4÷0.1。

二、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除法的计算,那么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板书课题)。

三、自主探索。

1、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尝试分析数量关系。

2、问:这题能一步算出最后结果吗?

3、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4、请学生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想法。

5、指名有代表性的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方法一:220.5÷7=31.5(千克),31.5÷3=10.5(千克)。

方法二:220.5÷3=73.5(千克),73.5÷7=10.5(千克)。

方法三:220.5÷(3×7)=10.5(千克)。

请同学说一说每道算式求的是什么?

6、观察对比: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四、应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做一做。

(1)先让学生独立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根据小明的提示列式计算。

(因为付钱时,一种情况付到角,另一种情况付到分,由于本题的单价是2.50元,所以根据实际情况,本题要求保留两位小数。

(3)提问:每一步在求什么?乘除混合的算式应该怎样计算?

4、小结:一般情况下,遇到除不尽的情况通常保留一位、两位或三位小数。解决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实际需要取商的近似值。

五、教学总结:。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有没有问题跟老师或同学交流?

2、出一道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题考考同桌。

六、作业设计:练习六1-5题。

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53、54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中的内容。本单元学生将系统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主要是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用相关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好本单元的相关知识,将是学生在第二学段学习两步以上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教学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问题,其掌握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后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材用烤面包的情境提供了现实素材。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结合已知条件分析问题,为列式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由于信息的复杂性,学生在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四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

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进行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在理解题意和分析解答环节将采用直观演示的教学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仅会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将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改进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导入新课。

1.根据下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明有20元钱,买钢笔用去10元。

2.要解决下面的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每个面包多少钱?

3.师:同学们的数学感觉真好!能从日常生活中准确地发现问题和提出数学问题。下面老师要带大家去逛一逛面包店,又有什么样的数学问题等着我们去发现和解决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铺垫孕伏的过程就是唤醒旧知的过程,为探究新知做好知识和思维上的准备。)。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情境图,理解题意。

师: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师:今天的信息有点复杂,为了帮助大家更清楚的理解题意,请出我们的小助手“色条图”来帮忙吧!

师:怎样在“色条图”上表示出这些信息和问题呢?

学生独立思考:在“色条图”上表示出信息和问题。

展示交流:为什么这样表示?

(设计意图:借助“色条图”这一直观图形帮助学生理解比较复杂的信息,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在表示和交流的过程中也就理解了数量之间的关系,为解决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师:想一想,该怎么解答呢?

学生尝试解答。

师: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呢?

(设计意图: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仅引导学生解决出问题,还渗透了分析法和综合法两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对比与小结。

师:比较一下我们以前解决过的问题和今天解决的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师:我们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解决出了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这类问题的结构,学会找出中间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题。

2.完成教科书第54页“做一做”。

(设计意图:力图体现练习的层次性,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解决的?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及时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学习过程,初步建立数学模型。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和体会。)。

板书设计:

知道了什么?

怎样解答?

(2)还要烤几次?=6(次)。

54÷9=6(次)。

解答正确吗?

答:剩下的还要烤6次。

教学反思:

1.重视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进行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引导学生借助几何直观描述和分析问题。

3.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评价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四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1、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合理的解题步骤,学会正确解答这类问题。

2、让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信心。

教学重、难点: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播放《曹冲称象》录像,感受策略。

一、引入。

1、刚才课前我们一起看了《曹冲称象》的故事。最后是谁帮曹操解决了问题。

(曹冲)曹冲真了不起啊!曹冲是用什么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的?(生答)。

2、师:石块的重量等于大象的重量,把大象替换了石块,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地称出来了。

3、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用“替换”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板书:替换)。

二、展开。

1、出示例1。

2、那老师把刚才题目中的条件换一下: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4倍。

(1)师: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每个同学有作业纸,请同学们自己先画一画,画出替换过程,并计算出来。

(2)指名上台展示并讲述。

过渡:同学们都很棒!老师再把题目换一下,好吗?

3、出示“小杯的容量比大杯少160毫升”。

(1)师:现在我们可不可以用替换的方法了?(上课时有的说可以,也有人说不可以)。

(2)请小组讨论一下怎样替换?小组讨论时注意这几个问题(手指屏幕)生读。

(3)小组汇报。(生答时演示过程)。

三、课堂练习。

1、过渡:我们班的洪老师遇到了一个问题,请同学们用刚才学过的知识来帮忙解决。

(1)出示题目。

(2)师:同学们先再作业纸上自己做做看。

(3)指名汇报。(找不同做法的学生汇报)。

(1)出示题目。

他们进了公园,来到水上乐园,其中有40人去划船。

每只大船比每只小船多坐2人,每只大船和每只小船各坐几人?

(2)左边三组完成第一个问,右边三组完成第二个问。

(3)指名汇报。

3、过渡: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种替换的现象。

(1)播放视频。(生活的替换现象)。

(2)老师真心希望同学们能用智慧的眼睛去发现,并能灵活运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在最后我播放了一段视频,是让学生了解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替换现象。]。

四、全课总结师:那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综合实践。

过渡:最后老师留给同学们一个综合实践题,课后想一想。

苏果超市用3个空啤酒瓶可以换一瓶啤酒。

王叔叔买了12瓶啤酒,他最多能喝到多少瓶啤酒?

四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二、教材简析(见教学用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方面:使学生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正确解答与长(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有关实际问题。

2、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方面:使学生经历画示意图描述和分析问题的过程,积累一些整理条件和问题、借助图形直观分析数量关系的经验,感受画示意图对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的作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几何直观。

3、情感与态度方面: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验经过克服困难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升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图形面积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帮助理解题意,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复习题。

师:观察这三幅示意图,你能说说每一题的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吗?

谁能口答算式?(数量关系式)。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评课稿

下面我就彭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一课,从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彭老师认真研读教材,把握学生“起点”,带领学生经历“感知策略——建构策略——内化策略”的过程,达成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通过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借助平台的“聚焦”与“互助”等功能,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促进同伴互助学习,进一步进行生命化课程资源开发。

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会用列表和画图来解决问题,对这两种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已经有了体验和认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不能直接从外部输入,只能在方法的实施过程中通过体验获得,而体验是一种心理活动,是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获得的意识与感受。学生从第一段无序列举、个别列举到第二段的有序列举、全面列举,再到第三段的切题列举、分类列举,但其基本思想不变,即把事情发生的情况一一列举出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让学生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就更容易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

纵观全课的流程:开放导入,引出策略;核心推进,感知策略;多元变式,提升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事无巨细地讲解,也没有不负责任地放手,而是引导学生整理信息、操作活动、选择策略、尝试列举、讨论思路、优化策略,让每个学生亲身经历“一一列举”策略的形成过程,获得丰富的策略体验。学生从无意识地列举到有意地运用策略解决问题,转识成智,实现策略教学的根本目的。

1、策略价值,彰显自然。

在策略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感悟到策略的价值,当他们体会到学习的这种策略对于解决问题有价值的时候,学习兴趣和热情自然就产生了。

在本案例课始——彭老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导入“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你能设计一种围法吗?”教师在此设计开放式问题打开学生思路,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然而然产生用“一一列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的内在需求,然后在平板上着手表示出来。课中——动手操作,学习指南:“先想一想会有哪些不同的围法?然后把每种围法用你喜欢的方式完整地记录下来。”随着问题情境的推进,由一种围法拓展到多种围法,不同资源直观对比,逐步凸显出“一一列举”在解决问题时的优势,既不重复,也不遗漏,从而形成用“一一列举”解决问题的积极心向和由衷认可。

2、策略操作,便捷有效。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动手操作则是他们思维的纽带。彭老师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利用数字化学习方式改善学生原有的课堂学习状态,在教学中安排多次“人机互动”活动。

例题1设计了“算一算、画一画”的活动:18根1米栅栏可以围成多少种不同的长方形花圃?又如例题2的教学方式有所改变,由起初的“先扶后放”变为“先放后扶”,但是仍然借助于数字化平板,允许学生学习途径多样化,通过“独立尝试——同伴互助——自我修订——交流完善”的数字化学习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分享的能力。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便于学生直观操作,也有利于教师第一时间掌握所有孩子的研究成果,并从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直接、具体、有针对性的指导,分析和比较,既共享了资源,又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课尾部分,彭老师通过程序化设计练习激发学生练习兴趣,并给予全课积分,再次激发学生数字化学习乐趣,尽可能地使策略操作走向便捷,这样学生才更加愿意使用策略。

3、策略形成,建模过程。

在教学时,我们希望通过数学建模,帮助学生进一步明晰题目的结果特征和相应的分析与解决策略,使学生通过学习能熟练地运用策略解题,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在这里,彭老师精心设计了两次“画一画”训练(即例1和例2),积极引导学生独立审题、仔细分析、一一列举、完成解答。在此过程中,彭老师还用不同色笔表达“一一列举”的步骤与优势,体现了思维的有序和严谨。例1和例2的主要思维过程是“识别——提取模型——重复已有的解决方法”;可以说,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某一个问题的解决,作业布置的“自我测试题”是另一种挑战性变式练习。学生学习时需要“探索研究——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经验——重组新的认识”,从而在解题活动过程中发展思维,形成策略。

然而,在数字化教学新浪潮的背后,却引发了我对当下“数字化课堂”的一些思考。

1、过多关注“外在形式”,忽略了“教学内涵”。

数字化课堂极易变成“电影式”教学,预设了演示过程,限制了课堂进程,生硬的让教师适应课件,机械的让学生配合教师。教师过多地关注课件媒体的操作,忽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记得彭老师总是在讲台前等待,直至学生完成后,就把所有资源大屏幕全体呈现。这个过程表明了该教师对于外在结论的重视,而没有“俯下身子”走近学生,对他们“半成品”进行指导,或者师生之间“答疑解惑”的情感交流。此处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课件只是教学活动的辅助工具,并不能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

2、缺乏“自我思考”,削弱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精致的数字化课件往往占用了教师大部分精力和时间,也极大地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使他们变为了课堂外的看客,并没有真正深入进课堂学习中去。我还察觉到:每一次的策略探究活动和变式练习,包括最后的自我测试题,彭老师都提供了多种帮助方式——“老师在线、同学互助”。这无疑大大降低了“自我思考、自主学习”的含量,也缺乏主动思考的空间。“同伴互助”更容易造成“千篇一律”的局面和“人人掌握”的假象,更谈不上个人想象力和自我创造力的发挥了。

数字化教学平台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为课堂教学带来了一次新的革命。相信今后的数字化教学能扬长避短,优势越来越明显,带给老师和学生更多的惊喜!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评课稿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在本节课课中,张老师围绕着教学目标,创设了一系列学生所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比如例题中的团体队形问题、练习中的晨跑问题、家庭中的垃圾问题、照片问题、春游问题等,学习材料充满了真实感和亲切感。学生根据这些材料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尝到了成功的乐趣,增强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设计,不仅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而且在数学与生活实际问题之间筑起了一座畅通的桥梁。

2、多样化的解决策略。

在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张老师始终让学生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并在多种方法的寻找中,加强学生的说理能力,让学生说说不同的方法所求的每一步分别表示什么,引导学生用语言准确、连贯地表述思维过程。

3、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展示数学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的练习即跑步问题、家庭中的垃圾问题、照片问题、春游问题由浅入深,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灵活性、多变性。学生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去选择、去优化,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如最后的春游问题,让学生在寻找哪一种方法更省钱的过程中,寻找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策略。这样教学不仅给学生萌发求异思维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而且也使学生切实地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4、注意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课堂上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创造了一种和谐的、民主和学习氛围。每个问题的提出,先是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到同桌商讨,最后再小组合作解决。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别人交流的能力。特别是最后一个旅游问题,学生一开始没有想到买团体票,他们觉得没有到50人,就不能买团体票,通过小组讨论,他们觉得可以加两个老师,最后又想到可以多买两张票来凑足50个人。在小组合作中,他们的思维更开阔了,数学应用能力也更强了。

但是,我在这里也碰到了预设与课堂生成的矛盾。我在预设中先告诉学生:老师是免票的。但上课时由于紧张,忘记告诉学生,在反馈时,学生想到可以加两个老师,我本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就加两个老师凑足50个人。但我想着自己的预设,就生硬地告诉学生说老师是免票的,错过了课堂生成精彩的好机会。事后我想了一想,可以在学生说加两个老师,赞同学生的做法后,再次提出如果老师免票的话,怎么办?再让学生思考。这样整节课可能更完善。

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春天轻轻悄悄地又来了。小朋友说说,你眼中的春天是怎么样的?

师:你们的春天真美!汪老师眼中的春天是生机勃勃,百花争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师在黑板上先摆一朵花。

师:瞧!黑板上现在就开了一朵花!这朵花有几片花瓣呢?

生:5片。

(板书:5)。

师:老师再来摆几朵!

(2)师在第二行摆2朵。

师:看,第二行我摆了几朵花呢?

生:2朵。

师:第二行用了几片花瓣呢?

生:10片。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摆一朵花用5片花瓣,摆两朵花要用2个5片,就是10片。

师:2个5片是10片。(板书:2个5)。

师:10和5比,10是5的几倍呢?

生:2倍。

师:为什么呢?

生:10里面有2个5,所以10是5的2倍。(2倍,2个)。

师:说得真好!谁再来试一试呢?

(板书:10是5的2倍)。

(请3~4个学生回答)。

(3)学生摆花。

师:如果老师给你们15片花瓣,这样的花你能摆几朵呢?

生:3朵。

师:是吗?我们同桌合作摆一摆。

师:15片花瓣这样的花你们摆了几朵?

生:3朵。

师:没摆之前你们为什么快就知道是3朵呢?

生:3个5片,就是15片。

(板书:3个5)。

师:15和5比,你也能这么说吗?

生:15是5的3倍。

师:你真是聪明,谁还能再来说一说呢?

(请个学生回答)(齐说)。

师:那为什么15是5的3倍呢?

生:因为15里面有3个5,所以15是5的3倍。

(4)练习。

师:15和5比,15是5的3倍。35和7比,35里面有个7,35是7的()倍;

师:全体男同学来回答,28里面有()个4,28是4的()倍。

(5)学生摆花。

师:如果我有20片花瓣摆花,说说这样的花我能摆几朵呢?

生:4朵。

师:你是怎么想的啊?

预测1:

生:因为4个5是20,所以是4朵。

(板书:4个5)。

预测2:

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因为20是5的4倍,所以是4朵。

师:现在20和5比,求20是5的几倍,你能列算式吗?在草纸上写一写。

(5)教学除法算式。

20÷5=4。

师:我请一位同学说说算式是怎么写的。

师:你们都是这么写的吗?那么20÷5=4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20里面有4个5;20是5的4倍!

师:真行!谁能把这两句话完整又流利地说一说!

(3~4个)。

师小结:求20是5的几倍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

师:这里汪老师还要提醒一下,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4的后面倍不用写。

师:15是5的3倍,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写在草稿纸上)。

生:15÷5=3。

师:这个算式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2个人)。

师:真不错!看来求10是5的几倍没问题了吧!我们一起来列算式!

(板书:10÷5=2)。

师:同桌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师:我想听听你们怎么说的,可以吗?

(5)小结。

师:同学们,像这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倍数问题,我们通常可以用除法进行计算。下面跟随汪老师走进生活,去找找生活中这样的数学问题,去解决这样的数学问题。

(板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尝试运用,解决数学问题。

(1)师:春天可是个锻炼身体的好季节。

电脑出示运动图片。

师:瞧!这里可真热闹!小朋友都在干什么呢?

生:拔河,跑步。

师:跑步有几人呢?拔河的有几人?

师:那么拔河的人数是跑步的几倍呢?谁来说一说?

生:4倍。

师:怎么列算式呢?

学生列式:16÷4=4。

师:谁来说说这个算式的意思?

生:16里面有4个4,16是4的4倍。

师:越说越好了!

(2)师:操场的这里也很热闹,你都看见了什么啊?

师:数一数,丢手绢的有几人,唱歌的有几人呢?

师:丢手绢的人数是唱歌的几倍?

师:草稿纸上列出算式。

师:异口同声告诉我算式。

师:这里有两个8,除号前的8表示什么?除号后的8表示什么?

师:解释得很清楚,求丢手绢的人数是唱歌的几倍,列式时就得是丢手绢的人数去除以唱歌的人数。

三、巩固练习。

1、师:我们身边的倍数问题还有很多,看!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发现了知道了什么?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一个有关倍数的数学问题吗?

师:听清楚了吗?好,谁愿意再来说一说!

师:在草稿纸上列出算式。

2、统计图中的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吗?认识吗?

生:统计图。

师:我也发现了,你们看!

小结:同样一张统计图,但随着同学们知识的增长,发现统计图中还有倍数关系。

3、师:好,下面咱们走出校园到郊外去看看!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又能提出些什么的数学问题呢?

师:同学们不仅问题提得好,回答的也不错,所以送你们几个灿烂的笑脸。

4、涂一涂,涂出倍数关系。

师:白色的笑脸有几个?

师:下面拿出准备好的两支水彩笔,在笑脸上涂一涂,涂出倍数关系。

学生涂色。

师:红色的笑脸有几个?绿色的笑脸有几个?他们存在什么倍数关系呢?

四、拓展延伸。

1、师: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啊?

生:4倍。

师:这么快怎么知道的啊?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去年妈妈的岁数是小朋友的几倍呢?

生:7倍。

师:你怎么算出来的呢?

3、师:在美好的春天,听着同学们这么精彩的发言,我感到特别的温暖。希望同学们趁着好季节多出去走走,去发现更多身边的数学问题。

三年级数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自制课件。

一、复习。

1、口算。

12÷48÷214÷724÷635÷772÷9。

2、口答。

(1)70里有几个十?500里有几个百?

(2)25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39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3、教师谈话收入课题。

二、教学例1。

1、出示第13页主题图,教师:问根据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运算?

2、出示例1。

(1)赵大伯3次能运完60箱,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观察:如用小棒来代替木箱,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

4、如果不分小棒,我们又怎样口算60÷3呢?结合学生汇报,

5、教师板书:这样算6÷3=260÷3=20。

6、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80÷460÷2。

(1)口算写出结果。

(2)说说口算方法。

1、出示第二个(2)问题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6÷3=2600÷3=200。

3、试一试。

360÷6640÷8。

四、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这样算24÷3=8240÷3=80。

五、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640÷8。

2、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17页1.2。

四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1课时,教材第68页—69页例2和练一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能有序、有效地思考、分析数量关系,初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2、能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初步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和推理等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能有序、有效地思考、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和推理等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单、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出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列式解答。

把720毫升果汁倒人9个同样的小杯子里,正好倒满。平均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数量关系:个小杯的容量=720毫升。

口头列式解答。

提问:和第1题相比,这道题难在哪里?(第1题是把720毫升果汁倒入一种杯子里,可以直接用除法计,这一道题是把720毫升果汁倒入两种杯子里,题中有两个未知数量。)。

3、揭示课题:这道题可以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探索策略。

1、教学例1。

(1)理解题意。

谈话:请同学们先观察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想一想,根据题意,你。

能找到怎样的数量关系,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些数量关系的。

揭示:6个小杯的容量+1个大杯的容证=720毫升。

大杯的容量x=小杯的容量小杯的容量x3=大杯的容量。

(2)确定思路。

谈话:我们知道,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要想办法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你有办法把这个问题变得简单吗?请先联系刚才理解数量关系式想一想,再和同学说说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反馈:请把你的解题思路分享给大家。

学生想到的思路可能有以下几种,结合学生的交流,分别作如下引导:

思路一: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

问:把720毫升果计全部倒入小杯,1个大杯要换成几个小杯?把大杯换成小杯后,正好倒满多少个小杯?先画线段图分析。

思路二: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6个小杯换成几个大杯?把小杯换成大杯后,正好倒满多少个大杯?先画线段图分析。

思路三:列方程解。

小结: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同学们想到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上面的几种思路都是抓住哪一个数量关系展开思考的?像这样通过假设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方法,也是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假设)。

(3)列式解答并检验。

谈话:选择一种方法完成解答,并检验解题的过程和结果。

完成解答后,让学生说说列式、检验的方法和结果。

(4)回顾反思。

(5)教学第二种思路。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教师巡视。

指名交流解题时的思考过程,以及列式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6)比较和回顾。

提回:通过解答上面的问题,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2、完成“练一练”。

(1)出示题目,提问:要求桌子和椅子的单价、可以怎样进行假设?让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完成解答,教师巡视。

(2)让不同思路的学生展示自己解题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一第1—3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疑问?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