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模板13篇)

时间:2023-12-14 17:42:40 作者:梦幻泡

教学计划能够提前预知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从而做好教学准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在编写教学计划时提供一些启示。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第2课时

1.审题。

指名读题,弄清题目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正音。

(3)学生自由读,要求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些成语的大概意思。

(4)同桌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5)学生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教师重点讲解以下几条成语的意思:

志同道合:志向相同,意见相合。

和衷共济:大家一条心,共同渡过江河。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

休戚相关:比喻彼此利害一致,祸福相连。

众志成城:大家一条心,就像坚固的城堡一样不可摧毁。比喻团结一致,力量就无比强大。

集思广益:集中众人的智慧,广泛吸取有益的意见。

急公好义:热心公益,爱帮助别人。

3.练习。

(1)自由读。

(2)同桌互相练背。

4.反馈。

(1)指名试背。

(2)集体背诵。

二、教学第六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请学生说说本题练习的要求。

2.指导。

(1)让学生小声地、自由地练读,要求读通,读顺,读懂。

(2)指名试读,教师注意纠正字音。

(3)教师范读后请学生齐读。

(4)再次让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要求联系课文《学会合作》来说说这几条谚语在意思上有何相同之处。

3.练习。

(1)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自由练读。

(2)指名读、齐读。

(3)练习背诵。

(4)指名试背、全班背诵。

4.反馈。

(1)检查朗读。

(2)检查背诵。

(指名背,表扬当堂能背诵出来的学生)。

[苏教版第11册练习3第2课时(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有特殊数量关系的连除问题。

2、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3、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4、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掌握“双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三、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7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团团圆圆在台湾的生活,明白团团名字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力,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生字,并会写。

教学准备:

教学软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1.师:小朋友,你们见过大熊猫吗?在哪里见到的呢?

2.师:老师今天带小朋友认识的这对熊猫啊,它们住在美丽的宝岛台湾,它们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团团和圆圆”,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4.小朋友们,想了解我们“团团和圆圆”的生活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2.再读课文,把生字词和小节号画出来。

3.检查自学效果。(出示生字词)。

(1)自己读读生字词,想想:在字音上你有什么要提醒同学的?

(2)正音。

(3)指名读词,开火车读,齐读。把生字词带入课文再读一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4.指名读词,开火车读,齐读。

三、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小朋友们你找到答案了吗?跟你小组里的小朋友一起交流一下吧!

3.你能像刚才播音器里的阿姨一样,把这篇课文读给大家听吗?

(1)自读,指读,赛读。

(2)全班读课文。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巩固生字读音。

2.看课后笔顺表,自学生字的笔顺并描红。

3.反馈检查“宝、男、友”的笔顺。

(1)指导写字。

(2)范写四个字,生描红、临写。

(3)生写剩余的生字。

第2课时。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二、细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第一自然段。

2.师指导认读“宝岛台湾”和“木栅动物园”这两个短语,再连词成句,并强调逗号停顿的作用。

3.师:读完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1)有两只大熊猫分别叫“团团”和“圆圆”。

(2)它们住在宝岛台湾的木栅动物园。

4.师: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大家能试着背一背吗?

三、细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2.师:读完第二自然段,你又知道了什么?

(1)“团团”是男生。

(2)“圆圆”是女生。

3.师:它们两个的性格怎么样呢?请小朋友再次阅读第二自然段,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师:你喜欢团团还是圆圆呢?为什么?用文中的话有感情地说一说。

5.试背第二自然段。

四、细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3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好消息?

生:团团圆圆生宝宝了,熊猫家又有了新成员。

师:请小朋友们再读第三自然段,一定要读出开心、快乐的感情!

3.试背第三自然段。

五、细读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团团圆圆在台湾受欢迎吗?你从哪里可以看来?

(1)合影留念。

(2)制作纪念邮票。

师结合图片简单介绍一下邮票,问:邮票上会写些什么?画些什么呢?

3.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团团和圆圆这两个名字有何寓意吗?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

5.指导有感情背诵课文。

六、 总结。

1.学完这篇课文,你想去看看团团和圆圆吗?

2.你有什么话想对台湾同胞说呢?

3.齐声有感情朗读课文。

附板书:

17.团团和圆圆。

团团  男生。

宝岛台湾                 可受欢迎。

圆圆  女生。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17《团团和圆圆》教学设计(共2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第2课时

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写为、家禽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之处,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受杨氏之子聪慧的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杨氏子的回答妙在哪儿。

教学过程:一 聊愚人节导入:看窗外阳光明媚,阳春三月即将过去,后天4月1日,你知道是什么节吗?现在好多人利用着这个节日开玩笑,来给生活找点乐子。然而玩笑不能开得太过分,为此沈老师送你们几句话:

课件出示: (1)、精炼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别人沟通。

(2)、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

(3)、机智巧妙的语言,可以摆脱困境或尴尬的局面。

二.1.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感受杨氏子巧妙机智的语言的魅力吧。

2.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本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生交流:孔君平开玩笑似的说,杨梅是他家的果子。杨氏子机智巧妙地做出了回答。)。

3.师导:学古诗要理解字词句的意思,首先要读的有节奏,心里得明白什么地方该做停顿,才能读得有味道。谁来第一个读?(其余同学仔细听:停顿是否恰当,字音是否准确,不当处家问号。)。

4.你有什么发现吗?(为和应的读音)(最有一句的停顿在家和禽的中间)。

5.讨论为什么应该分开来读。出示课件(两句不同的停顿)。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学生举例说明,老师随机引导:文中的禽指孔雀这种鸟,而合起来指家中驯养的鸡、鸭、鹅等。

7.生交流后出示中心句: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1)谁会读这句话,为什么这样读?(赞赏的语气)。

(2)其中的“甚”可以换成那些词?

(3)那么杨氏子的甚聪慧表现在哪儿呢?(找句读)。

(5)师生表演读:现在老师来客串孔君平,你们就是甚聪慧的杨氏子,准备好了吗?语气和表情要到位哦!(连续3遍)。

(6)读着读着,你们为什么笑了?(生交流:这玩笑开得很有趣)。

(7)这玩笑开在那两个词语上?(生交流;此和君家各指什么?板书:杨梅      杨家果)。

(8)让我们琢磨一下,孔君平要诱导杨氏子的意思是什么?(杨梅和杨氏子是一家人)。

(9)可是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子就听出来了,怪不得文章开头说--(学生接)。

(10)杨氏子不仅会听,更会巧妙回答,从哪儿看出来?(玩笑开在哪两个词上)。

板书:孔雀--孔家禽。

师引:这一招在兵法上叫以其人之道其人之身。

(11)如果当时面对孔君平的是你,你会如何回答?(生回答)。

–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3)比较这两句话的语气,你发现了什么?(同桌练读)。

小结:杨氏子的回答是如此快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礼,他果然---(生齐答。)。

这也应证了老师送你们的一句话:生读第3句--机智巧妙的语言化解尴尬的局面。

三.语言训练,品味回答的妙处。

1课件出示:

如此巧妙的回答:一妙在杨氏子回答得(       );二妙在他委婉地(    )了孔君平的说法,其实想告诉他既然(           ),那么(                 )。

或如果(            ),那么(                )。

2.同桌讨论,指名交流。

3.如果来客姓杜,那你想替杨氏子怎样回答呢?(改姓黄,白等,学生练说)。

4.老师小结:真不错,,看来我们也学会了机智又委婉地回答长辈的问话了。

四推荐故事,当堂练习。

师: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还有这样聪慧的小儿故事,你想读吗?(见每课必练24页)。

1.     学生练习,当堂交流{哪个孩子的表达妙?}。

2.     老师总结:我们的母语的确魅力无限,有妙语连珠的语言智慧,有唇枪舌剑的语言战争,更有妙笔生花的语言表达,让这样美妙的语言一直伴随我们的学习之旅吧!

板书设计:  孔君平(开玩笑)         杨梅   杨家果。

杨氏子(机智、有礼)     孔雀   孔家禽。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第2课时

1、按照惯例,我们要学新课文了,首先让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大家的预习收获吧!

2、 出示图片  初夏时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些小家伙们早早的飞来欣赏荷塘美景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小精灵吧。

3、 出示蜻蜓图   想说什么吗?指名(34个人)(四时田园杂兴)。

4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片有关蜻蜓的故事,读课题。

二、 初读。

1、大声朗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等会有个挑战赛等着你们额。

2、(出示蜻蜓图片) 同学们觉得自己课文读的如何,下面想来挑战一下吗?

这里有不同颜色的蜻蜓,里面挑战的内容也不一样,谁来,你选哪一个颜色?

词语(原来这里面是一些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先读指名读。

(这是文中最难读的两句子)孑孓是什么?(指名说)出示图片这就是孑孓,蚊子的幼虫。

一撅  尾巴一撅一撅的是什么样呢?图片出示  谁来替小蜻蜓做做这个动作。

它的眼睛也一闪一闪的,好奇特呢。

长句(这是课文中最长的句子)怎么读得这么好? 根据标点注意恰当的停顿。再来试。

3这次挑战非常成功,看来大家字音读准了,课文读通顺了大家一起为自己鼓掌,。(瞧小蜻蜓们也在为大家鼓掌呢)。

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捉蜻蜓),就和他们一起(讨论\认识\谈蜻蜓),最后孩子们(放了蜻蜓)。

过度:是呀,孩子们捉到了蜻蜓(班书捉)后来又放了(半数放),那陶先生到底和孩子们谈了些什么呢?(?)。

三精读1到6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1到6自然段。

陶行知和孩子们在讨论什么呢?指名(吃什么)。

那么蜻蜓吃害虫的本领到底有多大,谁课前了解到了,指名。

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现在我们知道了蜻蜓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

2、陶先生接着和孩子们还谈了什么,请同学们自学7到10自然段,把你了解到的知识圈画出来。

3、从他们的谈话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4、指名一个孩子读读自己圈画的东西(原来你是都画下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某某圈画了那些呢?(特点  作用)你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我通过朗读思考比较发现了一节一节写出了尾巴的特点,保持平衡,调整方向概括的写出了蜻蜓尾巴的作用。

5老师:你可真会读书,我们在读书时就该有所思考、有所比较,找出关键词并写写体会,这就叫批注,是读书的好方法。

6谁来读好这句话(尾巴)蜻蜓的尾巴作用真大。齐读。

7谈完了蜻蜓的尾巴,还谈到了蜻蜓的什么呢?

8指名 (眼睛),那么同学们能用刚刚学到的批注的读书发法来学习这句话呢?(出示眼睛那句)。

9汇报 我圈画出很大,复杂这是眼睛的特点,我用横线画出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这儿说明了眼睛的功能。

10同学们的学习能力越来越强了。

11,引述,特点,功能,变红。

12,出示图片,这就是蜻蜓的眼睛。

指名读补充资料,孩子补充。

蜻蜓的眼睛由两万多只小眼组成,叫复眼。在疾飞中能看清九米多以外的所有物体,以及活动状态中昆虫的每一个部分。还可以看清楚千米之外飞行的同类。

科学家模仿蜻蜓眼睛的构造,制成了复眼照相机,一次就能拍出千百张相片来。

指名说说蜻蜓的眼睛怎么样呀?神奇,独特,厉害。

老师总结  原来蜻蜓的眼睛里还蕴藏着这么多学问呢,大自然可真神奇啊,值得我们去探究探究!

总结全文;今天的课上,我们从陶先生的话中知道了蜻蜓的很多知识,出示句式:从陶行知先生的话中,我知道了(蜻蜓吃什么,它是益虫)知道了(尾巴的作用)还知道了(眼睛的特点和作用)。

师:指板书,所以后来孩子们把蜻蜓放了,擦去问号。

师:陶行知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下节课,我们就进一步认识他,了解他。

(蜻蜓的眼睛是怎样的,陶行知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下节课,我们就进一步认识他,了解他。)。

作业:

1、继续搜集陶行知的故事,练习讲一讲。

2、了解大自然中还有哪些昆虫是人类的好朋友?

小学数学三年级解决问题设计校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校园”的过程,进一步巩固所学有关知识。

2、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以及爱学校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一些简单的模型、彩笔、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小导游”识图。

教师谈话:同学们,假如我们学校来了很多客人,请你当小导游为客人们介绍我们的校园,你愿意吗?好,让我们先看看我们纸坊三小学校的平面图。(出示平面图),仔细观察。

你能指出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吗?你还看懂了什么?

厕所食堂。

综合楼。

教学楼。

教师办公楼。

文化长廊。

大门。

文化长廊。

花坛。

花坛。

可能出现的问答有:

生1:这幅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生2:我们平时在操场北面的教学楼里上课,食堂在校园的西北角。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本校和其它学校)。

可能出现的调查结果是:

生1:我喜欢纸坊二小东边的读书走廊和健身器材。

生2:我喜欢一初的操场和椭圆形的跑道。

生3:我调查的是我家附近的幼儿园,在校园的西南角有滑滑梯,跷跷板,还有小动物玩具,我非常喜欢。

三、讨论学校应添设什么。

师:大家了解了那么多的信息,真了不起!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我们学校的校园平面图,你认为校园中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改造?在小组内说说,向大家汇报。

可能出现的汇报结果有:

生1:我觉得在校园增设一个面积大一些的游戏活动区,里面有健身器材,这样课间追逐打闹肯定会减少。

生2:应该增设一个教师专用车棚。

生3:……。

教师小结:对!我们的学校要发展,同学们作为学校的小主人提出的`建议都非常好。如健身器材需添置,校园的环境要美化等,把我们的校园设计得更美、更合理了。今天我们要进行的活动内容就是“设计新校园”。(板书课题)。

四、设计新校园。

1、学生自己探讨设计的注意事项。

师:在我们动手设计新校园之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现在你就是小设计师了,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呢?在小组讨论。

可能出现的汇报结果有:

生1:我们在设计时要注意位置和方向。

生2:在设计时,一定要安排好建筑物的位置。

2、活动要求:

3、学生动手设计新校园,教师巡视指导,学生需要测量时,可拿着卷尺下楼进行实地测量。

五、展示与交流。

(1)由小组长把各组作品在黑板上展示。

(2)先在小组内说说最喜欢哪幅图?为什么?再向大家汇报。

六、展望未来,激励学生。

师:大家设计的新校园图都非常好,有很多优点,也有缺点。几年后,我们的校园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想不想看看?(出示校园规划图)。

这是由专家设计的我们未来的校园。到那时,你可以在花坛边倾听教室里传来的朗朗的读书声;也可以徜徉在读书走廊里,随意与同学进行英语对话,宽阔的运动场上,身手矫健的你可以一显身手;语音室、音美室、微机室可以使你的特长得以充分发挥。也许那时候你已经毕业了,到时候别忘记回到母校来看看这美丽的校园啊!

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三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1千克、1克、1吨有多少重,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

2、掌握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千克、克、吨的认识,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及千克、克、吨的简单应用。这些内容安排在“有多重”和“1吨有多重”两个情境活动之中。教材结合“有多重”的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有多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合“1吨有多重”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位,了解1吨有多重。

本单元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

题目1吨有多重备课人白丽芳。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盘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学。

重难点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教学。

准备电脑课件、实物。

课时。

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课件)。

1、故事导入。

2、建立物体质量的概念。

二、实践操作,建立概念。

(一)认识生活中的秤。

(二)看一看常见物品的质量。

课件演示:牙膏重190克、一包方便面重203克、一盒糖500克、一桶洗洁精2千克、一桶油5千克、一袋大米重25千克。

师:看了这几样物体的重量,有什么发现吗?

小结:千克和克是世界各个国家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还有一个有趣的英文名字,千克叫作kg。g是表示克的符号!

(三)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介绍台秤的使用方法,认识台秤称物体所用的质量单位是千克。

1、称一称。小组合作称出第一袋一千克的米米的质量。

2、掂一掂。掂掂手中这袋1千克米的质量并感受一下一千克的质量。

4、猜一猜。www.

(1)猜小猴为乌龟和兔子准备的物品中有两袋棉花和石头,它们谁重谁轻?

(2)称出石头和棉花的重量是两千在。

(3)感受物品不能从它的大小、多少来判断它的轻重,而应该实际的去称量才能知道。

5、拎一拎。把刚才称的两千克的物品拎一拎,感受两千克的质量怎样?

6、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物品是以千克为单位的呢?

(四)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认识克。

师:老师这有5个2分的硬币,它有多重谁来猜一猜?生猜。

师:看来大家意见不统一,我们来称一称吧?

2、称一称。称出5个2分的硬币。从而引出一个2分的硬币是1克。新课标第一网。

3、掂一掂,说一说一克2分硬币放在手中的感受。

4、找一找,学具盒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1克重呢?

5、比一比。把1克重的东西跟刚才1千克的米比起来,感觉怎样?

(五)感受千克与克的关系。

1、掂一掂。掂抽屉里一袋100克的糖物品。说说比1克怎样,比1千克怎样?

2、称一称。把学生的糖跟老师的糖合在一起,进行累加计算一下一共有几克?再拿到台秤上去称称看。

3、引出千克和克的关系。

1kg=1000g。

4、教1千克=1000克的读法。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板书设计。

有多重。

1千克=1000克1kg=1000g。

修改及补充内容。

题目搭配中的学问备课人白丽芳。

教学。

目标1、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利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2、培养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3、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

重难点通过各种搭配活动,能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

准备电脑课件课时。

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想和老师成为好朋友吗?(想)新朋友见面时,为了表示友好,一般都要握握手。周老师特别想和每个人握一下手,你们愿意与老师握手吗?(愿意)。

2、老师随意与学生握手,特别注意与特别激动的孩子先握,有意让秩序乱起来,有意重复握。

3、师:老师要与全班同学每人握一次,要握多少次?(59)刚才老师已经握了几个同学了?(不知道)你们为什么也没记住呀?(太乱了)。

4、师:是呀,太乱了!老师也不知道握了几个了。下面老师要是再握一次手,你们说应该怎么做?(注意点什么?)。

5、学生说,教师板书(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看来同学们都同意要有一定的顺序。

6、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像你们刚才所说的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这些就是我们数学中关于搭配的知识。我们今天就来研究《搭配中的学问》(教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新知。

师:搭配的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的特别多,不仅握手中会用到。像饭菜的搭配、穿衣服、选择行走路线等方面都会用到。这节课,我们首先来研究配菜,可以吗?(课件出示星期一菜谱)。

(一)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搭配。

1、师:来看星期一的菜谱!你看到了什么,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学生观察,说出荤菜和素菜。引导学生明白“荤菜和素菜”的意思。

2、师:如果按照一荤一素的的要求去搭配,星期一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呢?同时向学生渗透不挑食,合理膳食的思想教育。

3、学生独立思考配菜方案后。“把你的配菜方案给你小组的同学说一说,也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

4、在班内说说。“有几种配菜方法?”“你是怎么搭配的?谁来说一说?”

学生能够较容易的说出两种配菜方案“肉丸子和白菜、肉丸子和冬瓜”

5、课件演示:我们用荤菜--肉丸子配白菜,一种;用肉丸子配冬瓜,两种。星期一有两种不同的配菜配菜方法。

(二)探究搭配方法,能够进行有序思考。

过渡:我们根据星期一的菜谱进行了合理的搭配,如果再增加一道荤菜的话,会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请看星期二的菜谱。

2、学生独立思考。“把你的配菜方法写下来”学生独立探究,动手画或写。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有序搭配。

3、师:把你的配菜方法,讲给你们小组的同学听,小组长组织,让组员有秩序的说一说。

4、班内交流:“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配菜方法展示给大家看?”“选一个代表”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班内讲一讲自己的配菜方法。教师引导其他学生提问、补充(课件展示两种搭配方法,四种配菜方案)。

5、对比评价。“谁的配菜方法好,能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学生评价)他按一定的顺序搭配,所以没有重复的,也不遗漏。

6、师:我们一起来,有顺序的搭配一下!(课件演示,师生共同搭配)固定1种荤菜,用牛排配豆腐,一种;用牛排配油菜,两种;用荤菜中的鱼配豆腐,三种;用鱼配油菜,四种。一共有四种配菜方法。也可以固定1种素菜,……。

7、师:星期三有四种搭配方法。其实,每一种方法都是大家的创造。不论哪种方法,都要做到按一定的顺序搭配,就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三)运用方法,引申练习。

师:我发现,同学们都学会了按照一定的顺序配菜,如果有“两荤三素”,你还会搭配吗?

1、出示星期五的菜谱,独立读一读图中的信息,让学生说说星期五的菜。

2、师:按一荤一素的要求,星期五有几种配菜方法。(出示问题)。

3、学生独立做。做后,同桌之间相互说说。

4、班内汇报。“谁来展示一下,你是怎么搭配的?”让学生讲自己的搭配过程。

5、班内明确。星期五有6种搭配方法。教师让一个学生回答搭配方案,板书在黑板上。

6、升华:“大家搭配对了吗?”“很棒!都学会有顺序的搭配。来,表扬表扬自己!”有6种配菜方案,有两个荤菜,三个素菜。大家仔细看,配菜方法数与荤菜素菜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观察搭配图,说说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总结出荤菜数乘素菜数等于搭配的方法数)。

(四)小结。

师:同学们刚才配菜,配的都很好。你们为什么配的这么好,有什么秘密吗?说给老师听听?(学生说)很棒!你真会说!

三、巩固练习。

(一)出示情境图(p27、1),让学生想一想,做一做。

1、提问学生图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指导学生说说“经过少年宫”的意思。

3、然后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和填表。

4、反馈时,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按照什么顺序搭配的。

(二)出示情境图(p27、2),让学生想一想,做一做。

1、提问学生图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指导学生说说“一套衣服”的意思,并用文字或字母来表示衣服进行搭配。

3、教师拿出按照题目要求的实物来,让5个学生各拿一件进行搭配,其他学生记录。教师在黑板板书。

4、反馈时,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按照什么顺序搭配的。

四、师生总结概括。

板书设计。

搭配中的学问。

有顺序不遗漏不重复。

修改及补充内容。

题目有多重备课人张兵。

教学。

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吨有多重。

2、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

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吨”,掌握“1吨=1000千克”。

教学难点:认识和明确“吨”的实际意义。

教学。

准备电脑课件、桶装矿泉水课时。

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动物朋友。课件出示大象的图片。猜一猜这头大象有多重?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有的同学都会用“吨”来表示大象体重了,真了不起,这节课我们一道来学习“1吨有多重”板书课题。

对于这个问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想弄明白的问题)。

二、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1、提一提:感知1吨有多重。

让全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提一大桶矿泉水。

提完后,问:“你们觉得这桶水怎么样?”

“再给你加一桶,怎么样?”

“如果再加10桶呢?”

“50桶呢?”

学生猜这桶水的重量(猜后,教师出示精确的重量:20千克)。

50桶这样的水重多少千克?(生独立计算后指名回答并板书:1000千克)。

师:这50桶水重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

形成关系式1吨=1000千克。

读关系式;

2、算一算:小组合作,看图互相说一说多少物体的质量合起来是1吨。

分小组计算各图的物体数量。

小组汇报:

3头水牛约重1050千克,约1吨;10桶油约重1000千克,是1吨;

20袋面粉重1000千克,是1吨;40人约重1000千克,约1吨。

3、举一举:

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哪些物体要用到质量单位吨。

教师逐一出示教材中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图意。

4、理一理: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吨,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了哪些质量单位?

请大家把这些学过的质量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理一理。

反馈之后,教师问:“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千克和克呢?”

小结:通过刚才的整理,你知道这三个质量单位哪个最重?哪个最轻?

三、综合应用,巩固拓展:

1、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2、单位换算。

3、改错题。

早晨,我喝了一杯150吨的牛奶,吃了一个65千克的鸡蛋,然后背起3吨重的书包向学校跑去。在路上,一辆大卡车满载7克左右的水泥从我身边飞驶而过,把我吓了一跳!

师:听了这则日记,你们为什么笑了?

4、拓展应用。

(1)小组内讨论。

(2)全班交流,选出最佳方案,并说明理由。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有多重。

1千克=1000克1kg=1000g。

修改及补充内容。

四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策略的体验和理解。

教学过程:

分了五个环节。

第一部分是导入,先出示一个条件,让学生初步体验只有一个条件无法求出问题,接着提供两个条件,让学生选择一个能解决问题的条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只有两个相关联的条件才能解决问题。

第二部分是教学例题,感悟策略。出示例题后重点让学生理解“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从两个角度提炼出了数量关系,然后说解题思路,主要讲清楚根据哪两个条件求出什么,再根据哪两个条件什么。完成填表和列式后沟通了两者的关系,最后总结得出解决问题时我们紧紧抓住条件在思考。揭示课题。

第三环节是变式沟通,形成策略。通过两个变式的教学,让学生加深对策略的感知。接着安排了皮球那道题目,学生对条件的理解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安排了一个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四个题目结束后,安排了回顾反思,这一环节是新教材比较强调的,让学生在回顾反思中提炼出解决问题的`经验。

第四环节是练习巩固,运用策略。选取了想想做做第一题的第一小题,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再解答,最后在分析中提炼出解决问题的第三个小窍门。紧接着请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第5题。第5题的设计主要考虑到一是学生对游戏比较感兴趣,二是国际象棋是我们学校的特色,三是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四是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

第五环节是课堂总结,交流收获。回顾学习了什么内容,以及解决问题时是怎样一步步分析的。

四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二、教材简析(见教学用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方面:使学生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正确解答与长(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有关实际问题。

2、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方面:使学生经历画示意图描述和分析问题的过程,积累一些整理条件和问题、借助图形直观分析数量关系的经验,感受画示意图对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的作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几何直观。

3、情感与态度方面: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验经过克服困难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升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图形面积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帮助理解题意,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复习题。

师:观察这三幅示意图,你能说说每一题的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吗?

谁能口答算式?(数量关系式)。

三年级数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设计意图:在备课时,看到这道练习题就感觉有很多内容可挖,可以对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完整思考过程的训练,即“问题是什么——怎样解决——着手解决——回过头来看看”。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进行“枚举法”策略的渗透,培养学生有序、完整地思考问题,所以就把它进行了修改,作为一个例题教学。

1.出示例题图,如下。

引导学生观察图,想一想:从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可以知道一共有7个人要租船;

问我们该怎么租船。

2.引导学生思考:有几种不同的租船方法?

学生回答:可以全租双人船,要4条;

可以全租四人船,要2条;

可以租1条四人船,2条双人船。

追问:还有别的方法吗?

学生回答:没有了。

3.指导列表:我们可以把这三种方法用一张表格清楚的表示出来,先请大家看一看表格每项代表什么意思,再自己填一填。

租船方法双人船条数四人船条数。

学生独立尝试,填后可同桌交流:比一比谁的填法更合理。

反馈:比较一下下面的两种填法,你认为谁的填法更合理,为什么?

填法1。

租船方法双人船条数四人船条数。

方法一40。

方法二02。

方法三21。

填法2。

租船方法双人船条数四人船条数。

方法一40。

方法二21。

方法三02。

学生回答:填法2更合理,有规律;

可以看出双人船条数慢慢减少,四人船条数慢慢增加;

这样填不容易漏。

想一想:还有别的合理填法吗?

填法3。

租船方法双人船条数四人船条数。

方法一02。

方法二21。

方法三40。

学生回答:可以先全租双人船,然后慢慢减少双人船的条数;

也可以先全租四人船,然后依次减少四人船的条数。

5.进行选择:如果你也是其中一员,你会建议大家怎么租船?为什么?

学生回答:我会建议大家全租双人船,因为双人船坐着舒服;

我会建议大家全租四人船,因为四人船只要租2条,费用便宜;

我会建议大家租2条双人船和1条四人船,因为可能有的人愿意坐双人船,有的人愿意坐四人船。

想一想:我们一般是从什么角度去考虑该怎么租船的?

学生回答:从费用的角度。

那我们算一算:三种租法各要付多少钱?(把表格补充完整)。

租船方法双人船条数四人船条数总共费用。

方法一404×4=16(元)。

方法二214×2+7=15(元)。

方法三022×7=14(元)。

现在,你知道该选哪种租法了吗?

学生回答:选第三种租法,这样租费用最便宜。

6.延伸:出示第2个问题“玩1个小时,每人要花多少钱?”

四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数学(下册)第89——9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体会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会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教学难点。

掌握画示意图整理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策略的能力。

设计理念。

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反思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1、提问:

你能画一幅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的示意图吗?画画看。

说一说画图时要注意什么?

你会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吗?

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有什么关系?你会用哪些关系式来表达这三者的关系?

2、谈话:刚才你们画出了长方形的示意图,也解答了简单的求长方形面积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运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稍复杂的面积计算问题。(板书课题)。

学生独立解决、汇报。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题。

2、根据示意图分析、解决问题。

3、反思解题过程。

使学生明确:这是一个有关图形面积计算的问题,如果画个图就可以将题意表达的更清楚了。

(2)自主尝试画图。

要求画出的图能让人更清楚地看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组织交流:展示自己画的示意图,说说是怎么画出来的,结合示意图说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引导学生比较展示出来的示意图,观察这些示意图,你觉得哪些画的好?哪些需要改进?

重点引导学生关注:a。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是否都作了准确的标注;b。画的图是否美观清晰,有关长方形的长与宽是否大致符合比例。

根据刚才的讨论,修正自己画的图。

看示意图分析:要求原来花圃的面积要先求什么?根据什么条件可以求出原来花圃的宽?

你认为解决这一类实际问题一般怎样做?

明确:

理解题意画示意图整理信息。

根据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

学生自主阅读。

独立思考、交流。

学生尝试画图、交流汇报。

比较、改进自己的示意图。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解决问题,交流反馈解题的情况。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试一试。

出示题目,提问:你准备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问题?

按要求在教材提供的图上画出减少的部分。

2、想想做做第1题。

3、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自主阅读,

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画图,同桌检查。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解决问题并结合所列式子再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让学生展示自己所画的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说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先让学生从自己所画的示意图中指出增加的部分,再让学生结合示意图或所列的表格说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四、全课总结。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五、作业设计。

六、教后反思。

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春天轻轻悄悄地又来了。小朋友说说,你眼中的春天是怎么样的?

师:你们的春天真美!汪老师眼中的春天是生机勃勃,百花争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师在黑板上先摆一朵花。

师:瞧!黑板上现在就开了一朵花!这朵花有几片花瓣呢?

生:5片。

(板书:5)。

师:老师再来摆几朵!

(2)师在第二行摆2朵。

师:看,第二行我摆了几朵花呢?

生:2朵。

师:第二行用了几片花瓣呢?

生:10片。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摆一朵花用5片花瓣,摆两朵花要用2个5片,就是10片。

师:2个5片是10片。(板书:2个5)。

师:10和5比,10是5的几倍呢?

生:2倍。

师:为什么呢?

生:10里面有2个5,所以10是5的2倍。(2倍,2个)。

师:说得真好!谁再来试一试呢?

(板书:10是5的2倍)。

(请3~4个学生回答)。

(3)学生摆花。

师:如果老师给你们15片花瓣,这样的花你能摆几朵呢?

生:3朵。

师:是吗?我们同桌合作摆一摆。

师:15片花瓣这样的花你们摆了几朵?

生:3朵。

师:没摆之前你们为什么快就知道是3朵呢?

生:3个5片,就是15片。

(板书:3个5)。

师:15和5比,你也能这么说吗?

生:15是5的3倍。

师:你真是聪明,谁还能再来说一说呢?

(请个学生回答)(齐说)。

师:那为什么15是5的3倍呢?

生:因为15里面有3个5,所以15是5的3倍。

(4)练习。

师:15和5比,15是5的3倍。35和7比,35里面有个7,35是7的()倍;

师:全体男同学来回答,28里面有()个4,28是4的()倍。

(5)学生摆花。

师:如果我有20片花瓣摆花,说说这样的花我能摆几朵呢?

生:4朵。

师:你是怎么想的啊?

预测1:

生:因为4个5是20,所以是4朵。

(板书:4个5)。

预测2:

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因为20是5的4倍,所以是4朵。

师:现在20和5比,求20是5的几倍,你能列算式吗?在草纸上写一写。

(5)教学除法算式。

20÷5=4。

师:我请一位同学说说算式是怎么写的。

师:你们都是这么写的吗?那么20÷5=4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20里面有4个5;20是5的4倍!

师:真行!谁能把这两句话完整又流利地说一说!

(3~4个)。

师小结:求20是5的几倍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

师:这里汪老师还要提醒一下,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4的后面倍不用写。

师:15是5的3倍,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写在草稿纸上)。

生:15÷5=3。

师:这个算式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2个人)。

师:真不错!看来求10是5的几倍没问题了吧!我们一起来列算式!

(板书:10÷5=2)。

师:同桌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师:我想听听你们怎么说的,可以吗?

(5)小结。

师:同学们,像这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倍数问题,我们通常可以用除法进行计算。下面跟随汪老师走进生活,去找找生活中这样的数学问题,去解决这样的数学问题。

(板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尝试运用,解决数学问题。

(1)师:春天可是个锻炼身体的好季节。

电脑出示运动图片。

师:瞧!这里可真热闹!小朋友都在干什么呢?

生:拔河,跑步。

师:跑步有几人呢?拔河的有几人?

师:那么拔河的人数是跑步的几倍呢?谁来说一说?

生:4倍。

师:怎么列算式呢?

学生列式:16÷4=4。

师:谁来说说这个算式的意思?

生:16里面有4个4,16是4的4倍。

师:越说越好了!

(2)师:操场的这里也很热闹,你都看见了什么啊?

师:数一数,丢手绢的有几人,唱歌的有几人呢?

师:丢手绢的人数是唱歌的几倍?

师:草稿纸上列出算式。

师:异口同声告诉我算式。

师:这里有两个8,除号前的8表示什么?除号后的8表示什么?

师:解释得很清楚,求丢手绢的人数是唱歌的几倍,列式时就得是丢手绢的人数去除以唱歌的人数。

三、巩固练习。

1、师:我们身边的倍数问题还有很多,看!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发现了知道了什么?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一个有关倍数的数学问题吗?

师:听清楚了吗?好,谁愿意再来说一说!

师:在草稿纸上列出算式。

2、统计图中的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吗?认识吗?

生:统计图。

师:我也发现了,你们看!

小结:同样一张统计图,但随着同学们知识的增长,发现统计图中还有倍数关系。

3、师:好,下面咱们走出校园到郊外去看看!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又能提出些什么的数学问题呢?

师:同学们不仅问题提得好,回答的也不错,所以送你们几个灿烂的笑脸。

4、涂一涂,涂出倍数关系。

师:白色的笑脸有几个?

师:下面拿出准备好的两支水彩笔,在笑脸上涂一涂,涂出倍数关系。

学生涂色。

师:红色的笑脸有几个?绿色的笑脸有几个?他们存在什么倍数关系呢?

四、拓展延伸。

1、师: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啊?

生:4倍。

师:这么快怎么知道的啊?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去年妈妈的岁数是小朋友的几倍呢?

生:7倍。

师:你怎么算出来的呢?

3、师:在美好的春天,听着同学们这么精彩的发言,我感到特别的温暖。希望同学们趁着好季节多出去走走,去发现更多身边的数学问题。

数学三年级《解决问题》说课稿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节课就是用连乘来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好本课知识,必将为学生以后的解决数学问题提高一个阶层。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列出综合算式。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渗透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

3.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与习惯。

4.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初步体验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难点:主动获取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并能理清解题思路。

1、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跑步、等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教学时,我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于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信心。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角度去观察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这一环节,我从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入手,通过让学生根据两个信息提出一个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复习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接着出示一个问题,让学生来选择信息完成问题,进而揭示,要解决一个问题必须寻找两个与问题有直接联系的,有用的信息。

(二)注重发现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以境促情,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让学生自己根据卖保温壶的情景,自己动脑去分析解答。想一想第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再求什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不同解法的理解。使学生深刻的领会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教材里两种解法都采用综合法思路引导学生分析推理。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让学生用综合法思路来分析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找出不同的中间问题,理解两种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数量关系,明确两种解题方法的区别,便于学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课中穿插微课,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培养了学生从已知信息出发进行分析解答。然而分析问题的方法也不知一种,但为不给学生增加负担,我采用了用微课来讲解分析问题的另一种方法,就是从问题出发去分析,这样用微课展现出来,也能让学生集中精力轻松的观看,并理解。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这里我安排了跑步的练习,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索,在反馈时重点让学生来说说是怎样想的,并让学生讲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你今天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对本课有一个回顾,然后通过“你还想学什么”?这个问题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这两类两步计算问题的不同有一个初步的比较,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有所下降,很多的学生拿到题目后,总是很茫然,或是有些学生知道该怎么解决,但让他把想的过程说出来却很困难,那么他还不是真正地懂应该怎么做。拿到这一课时,我问了一些教过老教材的教师,她们认为以前教老教材时,用先提中间问题的方法来教,学生普遍掌握得比较好,思路很清晰。于是在本课中,注重解题思路的训练。

教学中,重点让学生先应用综合法,根据从已知信息出发去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算式说说想的过程,有条理地分析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找到中间问题,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让学生初步掌握连乘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把想的过程说出来以后,我把它板书在黑板上,一来想给后进的学生一个引领,当然最大的目的还是想把学生混乱的思维整理出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只是想尝试一下。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