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测量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汇总19篇)

时间:2023-12-05 20:10:10 作者:GZ才子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前准备好教学素材,并规划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和时间。四年级教案是指导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之一。如何编写一份高质量的四年级教案是每位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四年级教案范本,供大家参考学习。

《母鸡》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母鸡》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在本单元中通过作家笔下的小动物们,给我们生命的感动,那就是爱,尤其是母爱。母爱,伟大;母爱,就在身边,一点也不遥远。

教学重点难点。

(1)从母鸡的行为中,感受母性的爱,并感悟母爱的厚重。

(2)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

(播放课前录制好的班级同学玩《老鹰捉小鸡》的录像。)。

提问:1、游戏中有几种角色。2、你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同桌相互谈谈自己当时心里最期望的是什么?3、点名发言,并探讨母鸡、小鸡和老鹰和观众(看客)这几种角色当时最大的期望。

二、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将你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和不清楚的语句写到笔记本上。

2、将你读课文的理解和疑惑写在行间空白处。

3、将你觉得精美的语句或者段落画上横线。

【读书,并将有效的思考,呈现成文字,才能从散乱的思维灵光中找到进入文本的路径。】。

三、精读课文。

(一)概括课文:一个句子或者一段话皆可。

1、从你自己的角度,来概括课文,你读到一只怎样的母鸡?

2、从小鸡的角度,来概括课文,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3、从作者老舍的角度,来概括课文,我写了一只怎样的母鸡?

(二)朗读课文:专研一个板块,并记下笔记。

1、可以是你划下的不懂的部分;

2、也可以是你最欣赏的部分。

(三)黑板论坛:说出心中的疑惑,展示思维的成果。

1、将黑板分为两栏:左手边为问题栏,右手边为展示栏。

2、采取有奖竟答的方式,共同解决问题,尊重不同的理解。

3、展示栏的思维成果由当事人作为小老师来与大家交流,并以“答记者问”的形式,深入追问,深度碰撞,引导学生抓住母鸡的行为变化,追问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来感受作为母亲的舍得之间的选择,感悟母爱的厚重。

(四)朗读课文:融入感情。

1、选择你喜欢的段落,带着你的理解,读出有声音的文字。

(五)默读课文:老舍对母鸡的爱?恨?

1、先写恨,哪些是恨的体现?

2、后写爱,哪些是爱的体现?

3、先写恨,后写爱,为什么?

【体会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四、课堂作业。

仔细回忆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小动物身上,有令你感动的母性的行为和力量,用表格的方式作笔记。

实际测量2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能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会利用简单的工具沿直线测定指定的距离.。

教学难点。

会利用简单的工具沿直线测定指定的距离.。

教学准备。

卷尺,标杆,测绳,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测量工具.。

1、(播放农民在平整土地;工人在兴修水利、建造房屋时进行测量的场景)。

2、教师说明:测量土地时要用到标杆、卷尺、测绳等工具.(一边说一边出示)。

二、利用工具实际测量.。

1.如果要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可以怎样来测量?请同学来演示一下.。

2.教师小结:测量较近的距离,可以用卷尺或测绳直接量出.。

3.如果要测量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度应该如何来测量?测量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4.组织学生讨论,汇报(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演示课件“实际测量”)。

(1)两个人先在a点和b点各插一根标杆;

(3)用同样的方法再把另一根标杆插在d点……。

(根据测量距离的长短来确定分段测量的段数.)。

(4)把所有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定出了一条直线.。

测定直线以后就可以用卷尺或测绳逐段量出所要测量的距离了.。

三、步测和目测.。

1.步测.。

(1)(演示1步的长度)从后脚尖到前脚尖的距离.。

(3)强调:步子要均匀,不能忽大忽小;要尽量沿直线行进.。

2.目测.。

(1)你现在能不能坐在座位上估算一下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

(2)这种只用眼睛来估量一段距离的方法叫做目测.。

(3)出示图片“参照图”,帮助学生练习目测.。

四、实践活动.。

全班分成三组,分别进行实践活动.。

2.步测.。

(1)先测出自己的步长.50米的距离反复走3次求出平均步数,再算出平均步长.。

(2)步测学校大门口到教学楼的距离.。

(3)公布工具测量的结果与自己步测的结果进行比较.。

3.目测.。

五、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步测和目测与利用工具测量有什么区别?

(在缺乏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要求无需很精确时,可采用步测或目测.)。

六、板书设计。

小数的性质2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

(二)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习的难点.。

学习新课。

(一)复习准备。

1.下面各数不改变大小,变成三位小数.。

8.90.4213.4600。

2.填空.。

3.375千克=()克7.81千克=()克。

4.075千克=()克3.4千克=()克。

3.口算.。

0.4+0.32.5-1.41.28+1.214.6-3.2。

8.75-3.744.5+5.5456+344125-25。

2.引入.。

我们今天学习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计算法则.(板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1.。

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提问:应该怎样计算?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要把两个小队的千克数合并成一个数.。

板书:3.935+4.075。

提问:竖式怎样写?(学生可能会说出小数点对齐)。

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

整数加法怎样计算?(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加起.)。

为什么要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呢?(相同的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

板书:

那么小数加法也要相同的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怎样才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呢?

引导学生说出,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板书:

启发学生想,得数7.810末尾的0能不能去掉?为什么能去掉?

反馈:完成120页“做一做”.。

订正时说说怎样计算的.。

启发学生想: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在议论的基础上,明确:

相同的地方都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小数加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的数位对齐.。

不同的地方,整数加法是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是从低位加起.。

2.学习例2.。

引导学生把例2与例1对比,说明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两个小队采集的和,及第一小队采集的千克数,求第二小队采集的千克数.)。

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先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计算.。

学生算出:

如果用小数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算出,并说出算理.。

提问: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反馈:完成122页“做一做”,提示验算方法.。

订正时要说明计算法则及验算方法.。

3.统一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引导学生填空.(投影)。

计算小数加、减法,先()(也就是),再按照()法则进行计算,最后().。

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

阅读课本法则.。

(三)巩固反馈(投影)。

18.35+4.6521.37-8.37。

(突出得数末尾有0,怎么处理.)。

216.74+5.2383.4-0.56。

(突出位数不同,怎样对位.)。

36.42-4.28.3+10.17。

(位数不同,数字特殊,易按整数凑整法计算而忽略了法则,要及时纠正.)。

4.10-4.825-4.37。

(突出难点,从整数里减去一个小数.)。

5.指出错误并改正过来.。

(四)作业。

练习二十六,第1~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新课分为两部分.。

板书设计。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答:两个小队共采集了7.81千克。

7.81-3.735=4.075(千克)。

答:第二小队采集了4.075千克。

改错:

1.。

2.。

角的认识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认识角”一课意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比一比、等实践活动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通过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有大小。

3、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初步地认识角。

教学难点:

探索角的大小与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图形朋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都是谁?(教师出示课件)。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师:如果我们要将这些图形分成两类,你会怎样分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是一类,圆是一类。

师:说说你的理由,为什么这样分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三个图形都有角,圆没有角。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找角――直观感知角。

生:数学书上有角,黑板上有角,桌子上有角、三角板的上面有角等。

求平均数2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探究。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

2、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后比较哪一队高?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并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拓展与应用。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一些问题。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

五、作业练习十一4、5。

教学反思:

《母鸡》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母鸡》是人教版第七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本文的语言风格比较口语化,直白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

教学目标:

1、认识“怨、抗”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

要求:圈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思考:

(1)说说母鸡是怎样的?

(2)想想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2、反馈交流并板书。

过渡:为什么作者会讨厌这只母鸡?

3、学习1-3段。

根据学生的回答点拨,深化认识:

抓住:颤颤巍巍、如怨如诉,体会母鸡无病呻吟。

趁其不备、狠狠,体会母鸡欺软怕硬。

运用夸张的手法体现母鸡拼命炫耀自己。

三、升华主题。

(1)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第九自然段的理解。

(2)最后一段改成“我不再讨厌母鸡了”行吗?为什么?

点拨:作者不仅仅赞颂母鸡,更赞颂了普天下所有的母亲。“不敢”体现了作者对母爱的一种纯洁、神圣的尊敬。

四、比较写法。

2、交流:(1)结构清晰,善于运用总分段。

(2)情感上《母鸡》是先讨厌后喜欢。《猫》是一向喜欢。

(3)都通过动作神态的描写,写出了动物的特点。

(4)语言生活化、口语化。

五、总结。

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作者对它由讨厌到喜欢、敬佩。作者不仅仅赞颂母鸡,更赞颂了普天下所有的母亲。

六、作业。

阅读选读课文《麻雀》,体会麻雀的爱子之心。

板书设计。

16母鸡。

特点: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感情:讨厌喜欢敬佩。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实际测量》教案

教学内容:

根据测量的有关内容,自行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步测、目测等测量方法,了解光侧、影测、绳测等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2、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4、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并且知道了它们大概的长度,那么今天我们就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实际测量。在进行测量前,我们要了解哪些测量知识呢?例如:测量工具、测量单位、测量对象、测量方法等等。

(学生提到了进行测量的时候,要使用尺子,记录测量结果的时候要用到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

二、活动程序。

1、准备活动:展示人们测量一些建筑物的课件。

2、布置活动。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测量的相关知识,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实际生活,选择一个你想测量的对象,选用适当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测量要求。

(2)每小组要在活动卡片上做好记录。

3、提供给学生“实际测量活动”卡片。

卡片上记录了关于测量内容和测量方法的一些建议,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测量对象和测量方法,填好上面的表格。

4、活动开始。

每个小组选择1—2个测量对象进行实际测量,小组内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不同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全班交流总结:首先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对测量结果进行汇报。其次每个小组发言之后,其他小组进行评议。鼓励学生指出发言小组的不足与错误,并给予补充或更正。最后,教师针对全班的汇报结果进行总结。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实际测量的方法,我们要注意这些方法的实用性和合理性。在遇到实际测量问题时,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简单、巧妙地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信息技术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在word中插入简单的表格。

2、掌握对表格的一些设置,能在文章中将数据改为表格。

教学重点:

表格的插入和修改。

教学难点:

在表格中直接画直线和擦除直线。

教学准备:

联想传奇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一、介绍表格的基本知识。

在一篇文章中,如果使用了大量的数据,一定会使人厌烦,所以,这时候我们就应该把文章的数据改为用表格来表示,这样,既清晰明了,又简单易懂。

1、插入表格。

在word中,插入表格有两种常用的方法:

(1)、点住常用工具栏上的[插入表格]按钮,拖出一张表格。(行数和列数会在拖动框下显示出来)。

(2)、在[表格]菜单下选择[插入表格],输入行数、列数后单击[确定]按钮。

2、修改表格。

(1)、改变单元格的高度和宽度:将鼠标指针移到表格线上,指针会变成双向箭头。拖放鼠标,可以修改单元格的高度和宽度。但是要注意的是,如果要修改整行和整列的大小,可以直接去拖拽表格边线就可以了;如果改变的是某个单元格的大小,就必须先选定这个单元格,再去拖拽这个单元格的边线。

(2)、插入行、列:插入行时,只要将光标移到要插入的位置就行了,插入列时,要选定一列。

观察一下,当你由插入行操作变成插入列操作时,[表格]菜单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3、简单介绍[表格和边框]工具栏。

我们可以利用表格工具栏来画、修改表格,还能对表格内的文本进行调整。工具栏上还有设置表格边框颜色和底纹颜色的按钮。

4、画不规则的表格。

根据不同的情况,我们可以按[表格和边框]工具栏上的[绘制表格]按钮,这时,鼠标指针变成一支笔,就可以随心所欲地画表格了,画错了或是有些表格线你不想要了,也可以用擦除工具来擦除。

5、拆分、合并单元格。

您可将同一行或同一列中的两个或多个单元格合并为一个单元格。例如,您可将若干横向的单元格合并成横跨若干列的表格标题。

(1)、单击“表格和边框”按钮以显示“表格和边框”工具栏。

(2)、单击“擦除”按钮,单击并在要删除的单元格上拖动。

合并多个单元格的快捷方法是,选定单元格后单击“合并单元格”按钮。

二、制作表格,修改文章。

1、将光标移到文本后面,单击[插入表格]按钮,拖出一张3×4规格的表格。(3×4即行高×列宽)。

2、在单元格里输入数据。

3、删去原来文章里的文字数据。

4、调整表格的行高和列宽,使它看起来更美观。

5、选中所有的单元格,单击居中和垂直居中按钮,使单元格中的文字居中。

四、练一练。

同桌两位同学合作完成一张自己班的课程表。

五、总结。

word中的表格具有一定的智能性,除了今天我们介绍的功能外,表格还可以发挥许多特殊的作用,如国际象棋棋盘、中国象棋棋盘等等。

乘法估算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答乘法应用题.。

难点:准确地找到被乘数和乘数.。

教具和学具。

教具:准备3张图画,每张上有一个同学正在给4棵树浇水.。

学具:3个圆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列式计算。

3个4相加是多少?(4×3=12)。

5个2相加是多少?(2×5=10)。

2.看图列式计算。

先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再列式解答.。

(每瓶有4朵花,3瓶一共有几朵花?3个4是多少?4×3=12(朵))。

(二)学习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应用题,板书课题.。

1.出示例9。

同学们浇树,每个人浇4棵,3个人一共浇多少棵?

指名学生读题.这道题是什么意思呢?

这道题求的是什么?(3个人一共浇多少棵树)。

列式是:4×3=12(棵)。

口答:一共浇了12棵.。

从图上验证一下3个人一共浇了12棵.。

2.出示例10。

小明买了3个扣子,每个5分钱,一共用了多少钱?

(1)先由学生读题,指名读,每人自己读.。

(2)指导学生操作.。

求的是什么?(3个扣子多少钱)。

求3个5是多少用什么法?谁当被乘数?谁当乘数?(求3个5是多少,用乘法.5是相同加数,当被乘数,3是相同加数的个数,当乘数)。

教师列式;5×3=15(分)。

口答:一共用了1角5分.。

提问学生:15分也就是几角几分,因此,可以口答为:一共用了1角5分.引导学生比较:

提问:

(1)这两道题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为什么都用乘法?(这两道题都是求几个几的和,所以都用乘法解答)。

(2)这两道题已知条件的叙述顺序有什么不同?

(例9第一个已知条件是相同加数,第二个已知条件是相同加数的个数;而例10的两个已知条件的叙述顺序与例9相反,第一个已知条件是相同加数的个数,第二个已知条件是相同加数)。

(三)巩固反馈。

1.尝试性练习。

下面两道题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试一试画一个示意图,进行小组讨论.。

(1)小明做数学题,每行有5道,做了2行,一共做了多少道?

(2)小明做数学题,做了2行,每行有5道,一共做了多少道?

讨论结果,两道题都可以用下面的示意图表示:只不过在叙述时两个条件先后位置不同.。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都是求2个5是多少,列式是5×2=10(道).。

2.基本练习。

课本“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2题.。

第1题指名学生说出表格图的意思,怎样想,再全体列式解答.。

3.发展性练习。

“做一做”的第3题.。

小红买了4米带子,每米2角钱,一共用了几角钱?

指名学生解释一下书中的图什么意思,求一共用了几角钱,也就是求什么.。

由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指名学生说一说为什么“2”当被乘数,“4”当乘数.。

这道题除了用乘法解答:2×4=8(角).。

你还能想出另一种算法吗?

(2+2+2+2=8(角))。

4.课后作业:练习十第1题和第2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文档为doc格式。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信息技术教案设计

是以美化windows界面为中心的实践操作课,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强调使用者个性化设置,充分尊重用户个性发展。这对于学生培养对电脑的感情是非常有益的。

学情分析。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对话框”界面的组成。

2、熟练掌握应用显示属性对话框改变桌面的背景。

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完成学习任务。

情感态度。

价值观通过对桌面背景的改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美感,同时激发学生对学习电脑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改变桌面背景。

(2)通过“浏览”查找图片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课题:电脑桌面巧装饰。

让学生一起读课题。

师提出问题:从课题中你能获取什么样的信息呢?知道我们今天要到电脑城堡干什么吗?

2、出示教师机的桌面(autumn图):秋天到了,我们的桌面也披上了秋天漂亮的外衣。原来,我们的桌面是可以改变的,今天就让我们自己动手为电脑城堡的门面重新装饰一番。

二、新授:

(一)如何设置桌面的背景。

1、初步学会设置背景。

(1)教师提出问题,怎么样才能进行桌面的设置?打开课本p16,看看能不能从书中找出答案。(教师提出了问题,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第一个目标,使接下来的自主学习是有的放矢的,并不是放羊)。

(2)学生相互讨论,并且进行尝试。(在同桌讨论的基础上,尝试性的进行操作,在讨论操作过程中,可以借助课本,这样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协作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精神)。

(3)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总结设置方法。(这里请一到两个学生讲讲他们的操作方法,并把操作过演示给其它同学看。对于掌握得好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果被得到肯定,同时加深了他们自己的学习印象;在他们总结、操作的同时,又帮助了一部份掌握得不是很到位的学生,使他们在同学的演示下,也能很快的掌握这个方法。)。

(4)教师小结:

师提问:刚才在设置桌面的时候都是在哪儿完成的?

生:属性。

看来我们装饰桌面都是在这个特殊窗口中完成的,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先认识一下这个特殊的窗口——显示属性对话框。

出示课件:显示属性对话框。

让学生通过课件认识对话框的基本组成。

师:让我们一起再听听小博士是怎么装饰桌面的。出示小博士flash课件。

(5)学生练习:自己选择一幅喜欢的图片作为桌面墙纸。

(6)总结设置过程并板书:

设置:右击——单击“属性”——桌面——选择图片——确定。

2、如何通过“浏览”方式选择背景。

(1)出示教师机上的桌面(机器猫图片),问:刚才在背景列表框中有没有这幅图?生:没有。

师:windows提供的图片非常少,我们可以将一些存储在电脑里的精美的图片设置成桌面背景。在我们的电脑的.d盘上,有一个叫“图片”的文件夹,里面有不少图片,请你选择一张图片设置成背景,你会吗?现在就让我们打开书p17,听听小博士是怎么说的。

让学生一起读一读。

问:小博士说的“浏览”按钮在哪儿呢?谁上台来试一试呢?

(这里应该是对前面知识的一个提升,同时这也是一个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环节)。

(2)学生自己尝试学习、操作。(重在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给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

(3)学生小结操作过程,并演示学习方法。

(5)指出位置列表框中的三种位置“平铺”“居中”“拉伸”,到底有什么不同的效果,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尝试。

三、巩固练习。

3、分层练习。

a教师指定图片文件夹,学生选一幅喜欢的图进行操作。(所有学生)。

b试着三种位置有哪些不同的效果。(完成得较快的学生)。

c怎样把放上去的背景去掉。(掌握较好的学生)。

(这里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操作要求,对于大部份学生,要求完成的任务是教师指定的图片。对于操作较快的学生,提出了一个较高的要求,把你喜欢的图片设置成桌面背景。对于掌握较好的学生,提出了怎么样把背景掉。体现出分层设计的教学思想。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对于好的学生,一下子全操作好了,没事做了;而这时那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还在那儿“研究”着。为了不让这部分好学生浪费时间,我们给他们设计难度更高一点的学习目标,不但使他们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的学习兴趣会更高)。

四、课堂小结:

4、让学生试着总结三种不同效果和如何去掉背景图片。

(一)把学校的照片作为桌面。

1、同学们已经学会了怎样设置桌面的背景,我们的学校,有许多美丽漂亮的景点,老师把它们拍了下来,放在你们电脑的e盘上名为“学校”的文件夹中。请大家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景点作为桌面的背景。

2、转播一两个同学的设置,请他们介绍一下自己选择的景点。

(二)激趣。

1、同学们,刚才我们设置的背景都是静止不动的,在桌面上有一个名为“gif”的文件夹下,里面放了一些动画图片(本班的合唱比赛和坐场时的动画图)。请大家试试,将动画做成背景。

1、我们学会了设置桌面的背景,知道各种各样的图片都可以做种桌面的背景。那在高深莫测、千变万化的确良电脑世界中,还有很多方法可以设置桌面的背景,这些,我们以后慢慢学习。

2、我们学习电脑,要讲文明,在学校的公共用的电脑上,为了不影响其他班级同学的学习,一般不设置桌面背景,下面请小朋友们把设置的背景取消掉,当一个文明的学习者。

3、学生操作。

4、下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四年级《走月亮》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意境和情感。

3、正确认读本课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展开小组组讨论,对课文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师:孩子们,你们在晚上总能见到月亮,你眼中的月亮什么样?(学生交流)月亮下的景物又是什么样?(交流、讨论)今天我们就和一位朋友一起去《走月亮》好不好?(好)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认识新词。

1、学生自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同学,查字典等方式来解决;。

2、在读文过程中,勾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3、谈一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4、“是呀,如此皎洁的月光,如此美丽的景象给我们带来了诗一般的意境,让我们感受到了爱的怀抱是如此的温馨。”接下来,我要看一看词语宝宝是否找到了主人。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情感。

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月光下的美妙,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先欣赏一下老师给你们带来的一首歌曲,(欣赏《月亮船》,会唱的跟着唱,随着做一些简单的动作),歌声是如此的甜美,文中的语言描写又怎样呢?听老师读课文,闭上眼睛感悟月光下的美好意境。(听读课文,想象画面)慢慢地睁开眼睛告诉我你此时此刻的感受(自由谈感受)。那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用心来体会它的美吧!自由读文并思考课文哪些地方吸引了你?(自由读课文,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预设:

师:应怎样读这么祥和的山村月夜呢?(指导学生朗读)。

想一想它还有可能照亮什么地方?(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2、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第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师:读的可真好,你能想象当时的画面吗?(说一说)。

这么迷人的夜晚,动听的旋律,谁还想读?

3、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走着,走着……。

师:此时此刻你感到了什么?(说一说,突出主题——爱)。

这诗情画意般的文章,把我们带入了爱的天堂,到处充盈着快乐,幸福温馨,甜美之情。让我们再细细读读课文,找出最喜欢的词语,句子,段落等。

解决上节课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如“我和阿妈为什么要走月亮呢?”(全班交流,根据刚才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出爱的存在,爱的和谐,爱的温暖)。

总结:学完这篇课后,你最想说什么?(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课下搜集有关描写月亮的古诗或小短文,积累在采蜜集上,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

简单的数据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2、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做题习惯,并结合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制作复式统计表.。

教学难点。

复式统计表表头的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教师提问:如何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组整理?

2、请学生说一说根据每张表格,你能观察出哪些内容?

兴农小学活动课程四个小组的学生人数统计表。

数学小组生物小组。

性别合计男生女生性别合计男生女生。

人数22148人数1578。

航模小组美术小组。

性别合计男生女生性别合计男生女生。

人数17134人数。

241212。

二、学习新课。

(一)教师提问:

1、四张表格各自表示一项小组活动的情况,怎样才能很快地比较各个小组中人数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吗?(分组讨论.)。

2、想一想,能不能把这四个小组活动人数情况放在一个统计表里?

(学生尝试把四个统计表绘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

3、制作这个统计表时,要反映哪几方面的问题?怎样设计?(再分组讨论,回答.)。

兴农小学活动课程四个小组的学生人数统计表。

男生女生。

数学小组。

生物小组。

航模小组。

美术小组。

4、这个统计表中还有哪些项目不清楚?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5、如果想要统计每个小组中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应该怎么办?

6、如果想要反映出每个小组的总人数,又应该怎么设计?

(分组讨论、尝试独立设计表头及其它各项内容.)。

教师说明:表内的数据要反映四个小组的情况,所以表头的竖向分栏中写出了四个小组的名称和总计;同时表内还要能看出各小组男、女生人数,所以表头的横向分栏中写出了性别与合计.左上角一格用斜线分成三部分.)。

(二)学生独立填表。

(三)兴农小学活动课程小组人数统计表。

教师强调:

1、填整理好的数据;

2、再填合计、总计,根据这两项结果检查所填数据是否正确,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

3、检查统计表的名称和填表日期是否填写完整了.

(四)做一做。

一个书店第一季度的售书情况如下,制成统计表.。

一月份售出:文艺书1620册,科技书2087册,工具书153册;

二月份售出:文艺书4763册,科技书4262册,工具书425册;

三月份售出:文艺书2835册,科技书2247册,工具书363册.。

(五)教师提问:制作复式统计表的方法是什么?

教师明确:

1、先根据统计内容确定编制的统计表要分几项,横着和竖着各应该画几个格;

3、在画好的表格上面要写出统计表的名称和制表日期;

4、把统计好的数据一一填入表内;

亿以内数的写法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教案点评: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能正确地按级读出亿以内的数,并能正确地写出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按级来写亿以内的数。因此,复习准备阶段紧紧围绕以上三方面的内容。

新课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学习整万数的写法,使学生体会到,只要按照万以内数的写法来写,再在后面添写四个0就可以了,引导学生把旧知识迁移到新内容。第二层次学习含两级数的写法,先写万级,再写个级,放手先让学生试写,订正时,强调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引导学生总结出写法规则,并通过对比,学生体会到读法和写法的不同。

在巩固练习的设计上,注意由易到难,有一定的梯度。

探究活动。

智力拼数。

活动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亿以内数的结构,并能快速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活动准备。

1.若干组数字牌(上写零、一、二……九等大写数字)和文字牌(上写十、百……千万等数位)。

2.若干组写有亿以内数的纸牌(如13459000).。

活动过程。

1.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6人.。

2.教师出示纸牌,学生进行拼数.。

3.最先完成拼数的小组举手示意,其他小组停止拼数,共同检验.。

4.拼数正确记2分,错误则扣1分.。

5.分数最高的小组胜出.。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信息技术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位图转矢量图,掌握图片格式转换操作要领;

2.学会制作flash形状补间动画;

3.知道形状补间动画与动作补间动画的区别。

能力目标:掌握形状补间动画的方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以及从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以及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课时安排:

1课时(可根据需要二课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制作形状补间动画。

四、教学方法:

教师演示法:教师讲解、引导。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吗?

最喜欢里面的哪一个人物?

谁能给大家说一下孙悟空有什么本领?

那么大家想不想再看一次《西游记》?

好吧,今天老师就给大家播放一段老师自制的《西游记》片段(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播放flash动画,出示课件:即本课孙悟空变成大公鸡、房子、猪八戒和桃子的变形动画,并伴有动画片《西游记》里的主题歌)。

师:好了,大家欣赏完了,想不想自己做出这个小动画?(生:想)那好,今天就让老师和大家一起再来做一次。

(二)制作动画。

a布置学习任务,勇闯第一关。

要认真仔细的读要求,反复的推敲,然后按步骤完成?遇到困难时再仔细读读,答案就在里面。好了,开始闯关吧!

2、学生自主学习完成。

3、简单交流,恰当鼓励。

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主要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为学生树立信心,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读要求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b布置任务,勇闯第二关:

1、同学们真棒。第一关居然没有难倒我们,可是二朗神君的第三只眼睛一下子就认出来了,他变成了一只鹰,孙悟空一见不好,迅速变成了房子,现在老师宣布:挑战第二关开始!

2、学生自主完成。

(本关是本课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进行演示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最终引导学生完成任务)。

3、学生演示,全班交流,恰当鼓励。

这一部分教学是本课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但在设计上仍旧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来完成,尽量避免教师的讲解,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魅力和导向作用,让学生充满自信完成任务。

此外概念部分并没有象往常一样在上课伊始就提出,而是通过学生在学习尝试中领悟,从而自然的明白其中的含义。

c布置任务,勇闯第三关:

1、第二关居然没有难倒我们,可是二朗神君的第三只眼睛一下子又认出来了,他变成火要烧房子,孙悟空一见不好,迅速变成了猪八戒,当时猪八戒是天篷元帅,这下可好了,天兵们怎么也认不出。现在老师宣布:挑战第三关开始!

2、学生自主尝试完成“勇闯第三关”。(教师提示学生观看专题网站“勇闯第三关”中的“重点提示”;此外教师巡视指导,针对问题及时解答指导。)。

题,安排教师进行示范性操作。)。

4、学生完成“勇闯第三关”任务。(教师巡视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在制作中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因此安排了交流展示,既是对完成好的同学的鼓励,又能够充分调动没有及时完成动画制作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竞争能力,互帮互助,最终完成任务。

(三)勇闯第四关:

1、第三关居然没有难倒我们,可是二朗神君的第三只眼睛一下子又认出来了,他一个劲喊:屁股红的是猴子,孙悟空一见不好,正好前面有一棵桃树,他迅速变成了桃子,当树上全是桃子,二朗神君看了半天,怎么也找不到他。现在老师宣布:挑战第四关开始,帮肋孙悟空渡过难关。

2、学生自主尝试完成“勇闯第四关”。(教师提示学生观看专题网站“勇闯第三关”中的“重点提示”;此外教师巡视指导,针对问题及时解答指导。)。

3、教师讲解示范“勇闯第四关”。(因为本部分学习内容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且学生自选的图片又为其制作带来了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因此应结合教学实际针对共性问题,安排教师进行示范性操作。)。

4、学生完成“勇闯第四关”任务。(教师巡视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六、展示交流,综合评价(针对学生自己认为满意的作品及教师巡视中看到的好的作品结合课程时间情况展示3-5人作品,并且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充分鼓励和奖励。)。

通过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和培养竞争意识,为今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七、全课归纳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八、拓展延伸: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都已经掌握了孙悟空变化的本领,你的孙悟空能变化多少次?(生:无数次)说的真好,我们手中的孙悟空能变化无数次,下节课让我们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将你的孙悟空形象变化的千姿百态,多种多样!

反思:本课结束后,发现孩子们的想象是无可限量的,他们的答案也有独特之处,孩子们有自己看世界的眼光,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今后的课堂中,因更多的放手,给他们创造更广阔的自由空间。

认识几分之几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用整数乘除法的知识,来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现实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的优美。

3、让学生更加亲近数学,喜欢数学。

教学重点: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算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

利用分数的意义,正确求出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学生经验:

学生已经掌握了用除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现实问题。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的编排,与前面的认识认识几分之一类似。本节课是解决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由于有一定的'思考难度,所以教材在安排这类问题时,都注意让操作和直观作为学生思考的依托。想想做做的安排,也主要是先让学生利用直观和动手操作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解题思路。

教学准备:

12个圆片、挂图。

预习设计:

1、认真阅读书本p71~72页的内容,写出你的收获与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预设2分钟)。

1.组交流预习作业;

2.确本课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建构模型。(预设13分钟)。

1.照学习菜单,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小组交流。

(1)求这些蘑菇的3/4是多少,也就是求12的()是多少。

(2)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

小组交流要求。

按次序说,有不同方法及时补充。

2.全班交流,

追问1:如果兔妈妈采了16个蘑菇呢?20个、100个、1000个呢?

小组探索、交流,得出算式计算。

追问2:124算到的是什么?

33得到的又是什么?

3.谁来说说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要怎么算?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升(预设15分钟)。

1.基本题。

完成p71想想做做第1题。

(1)先分一分,再说一说可以怎样算?

(2)注意:分的时候强调用虚线,取的份数可用打来表示。

2.专项题。

完成p7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说说每次拿出多少个,再列式计算。

完成p72想想做做第3题。

(1)先在钟面上分一分、涂一涂,再回答。

(2)通过涂色,使学生认识到钟面的特殊地方:1时的1/2是30分,1时3/4的是45分。

3.整合题。

完成p72想想做做第4题。

(1)理解单位1,这里都是把这根绸带的长度看作单位1。

(2)3/5是指100厘米的3/5,2/5是指100厘米的2/5。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预设10分钟)。

简单的数据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能把不完整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你家有几口人?”

“我们班有多少学生?其中多少男生?多少女生”?

二、探究新知.。

1.教学统计表.。

出示例1.学生住家的分布挂图(例1图).。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做能使回答方便?(将各街人数分别记录下来)。

我们可以用画表的方法进行整理.出示下表。

街巷名称。

学生人数。

教师指出:第一栏不填写具体街巷名称,一般留做合计(一共多少人).。

街巷名称。

合计。

和平一巷。

和平二巷。

胜利一巷。

胜利二巷。

东大街。

学生人数。

41。

7

8

6

9

11。

4.组织学生根据表回答问题:

哪条街巷住的人最多,是多少?

哪条街巷住的人最少,是多少?

全班共多少人?

5.教学条形统计图.。

7.看条形统计图,回答:住和平一巷的比住胜利二巷的少几个人.。

8.反馈练习:

下图中是同学投垒球的成绩.。

姓名。

小芳。

小丽。

小玉。

小红。

小梅。

成绩。

14米。

16米。

12米18米。

15米。

(1)左图每格代表多少米?

(2)用图表示每人的成绩.。

(3)谁投的最远?

(4)谁投的最近?

三、巩固发展.。

种类。

合计。

连环画。

故事书。

科技书。

其他。

数量(本)。

同学们一共拿来了多少本书?根据本数制成条形图,画在下面的方格图上.。

回答下面问题:

(1)一个格代表多少本?

(2)哪种书最多?哪种书最少?

(3)科技书比连环画少多少本?

(4)故事书是其他书的几倍?

角的度量四年级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2.认识直角、平角、钝角、锐角和周角.。

3.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各种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

正确地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演示课件“角的度量”.。

提问:这些角你能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他们排一下队吗?

教师指出左端两个大小比较接近的角。

提问:你知道他们相差多少吗?

2.教师谈话:如果我们能够度量出每个角的大小,以上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究竟相差多少呢?(揭示课题“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

二、探索新知.。

(一)角的度量.。

1.继续演示课件“角的度量”,出示量角器的图片.。

2.(1)继续演示课件“角的度量”,播放视频“1°角的概念”.。

(2)出示几个不同的角,并估算角的度数.。

(教师:要想知道所估算的是否准确,还要通过测量.)。

3.量角的方法.。

(1)自学教材第123页第一、二自然段.。

(2)由学生汇报度量角的方法.结合黑板上的角,边度量边介绍.。

(3)继续演示课件“角的度量”,播放视频“量角方法”.。

(4)尝试测量角的度数(尽量使角的开口方向不同),巡视中注意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5)教师举出几种学生常见的错误:

错误类型一:学生量角时,量角器中心点和角的顶点没重合.。

错误类型二:量角器0°刻度线与边没对齐.。

错误类型三:看错了刻度,应看里圈,却看外圈刻度了,或者应看外圈却看里圈刻度了.。

(6)讨论:怎样避免前面的错误,正确迅速地量出角的度数呢?

(0°在哪个圈上,就在哪个圈上找角的另一边所对的刻度)。

(7)继续演示课件“角的度量”,播放视频“角的大小比较”.。

(播放前先请同学用估算的方法判断,播放后教师进行总结)。

(二)角的分类。

1.自学教材第124页《角的分类》.(可按书中内容边学习边操作)。

2.小组讨论:

(1)角可以分哪几类?每类角的特征是什么?

(2)直角、平角、周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3)平角和直线一样吗?

3.利用活动角,按老师要求摆角.。

(直角、钝角、平角、锐角……)。

三、巩固练习.。

1.量一量一副三角板中各个角的度数.。

2.完成教材第126页第7题.。

说出每个钟面上的时间,量出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度.。

提问:不用度量你能知道每个时刻分针与时针的夹角吗?

3.利用活动角的量角器摆出下面各角.。

(1)直角(2)平角(3)120°(4)30°(5)77°。

四、质疑总结.。

1.这节课都学会了什么?

(角的度量和分类.量角时要对齐顶点和0刻度线,如何确定看哪一圈刻度)。

2.教师整理成顺口溜助记.。

量角器量角很简单,角可分为五大类.。

中心重合角的顶点,直、平、周角最特殊,

一条边对齐0刻度,锐角小于九十度,

角的度数看另一边.钝角介于直、平间.。

3.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第127页第9题.。

把下面的角的度数分别填在适当的圈里.。

12°92°179°34°。

89°160°58°100°。

五、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比谁猜的准。

活动目的。

三角形的认识二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以及底和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概括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会画三角形的高。

教学准备:

课件、磁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课前谈话引入:

板书:认识三角形。

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片,你能从中找出三角形吗?出示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学生说说生活中的三角形(生活中有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

(二)探究。

1.学生动手操作、老师黑板摆三角形。

(1)师:刚才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三角形,你能动手画一个吗?

师:这里有同学们画的一些三角形,老师在黑板上也创作了一个三角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三角形有共同的特点吗?先想一想,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哪一位同学来说一说你的发现,

你能找出三角形的3个顶点、3个角、3条边分别在哪里?跟同桌说一说。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并板书)。

2.

试一试:

刚才同学们都很厉害,你会在方格纸上画三角形吗?先让学生说一说任选三个点是什么意思,再按要求画一画。尽可能多画几个。

思考:都能画出一个三角形吗?

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不能在同一条直线上。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同学们非常了不起)。

(2)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指名说一说量的是哪一条线段,和下面的横梁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3)测量人字梁的高。学生在书上独立测量人字梁的高,交流测量方法及高是多少。

(4)画三角形的高。

如果我们把人字梁所表示的三角形画下来,就可以这样表示出它的高和底。(课件出示三角形的高的变化动画,让学生说一说高是如何变化的)。

怎样利用工具规范的画出三角形的一条高呢,请看屏幕演示。(课件)看清楚了吗?

5.

学生做作业纸,不同的边做为底作高,得出三角形也有三条高。

展台展示学生作业,观察你有什么发现?(三条底对应三条高)。

(三)巩固。

1.

填空。

2.

判断。

3.

书本量高。

4.

书本作高。

(四)总结延伸。

1.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

好,同学们请看,老师将三角形的一条边变化一下,还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板书设计。

认识三角形。

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

3条边。

(底)。

3个顶点。

3个角。

口算加减法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78页,第1题,第79页练习十四第1、2、5题。

教学目标:

1.通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更加熟练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更加熟练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比较、综合等能力。

教学难点: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加强对比,强化计算方法。

我们学过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

(一)先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加法口算?让学生举例说:

出示第一组题:50+20、57+20、57+2、57+9先要求学生口算各题,并说出计算过程,再让学生比较。

提问:它们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老师结合学生讨论概括出:

1.相同点: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也就是要把相同单位的数相加。

2.不同点:整十数加整十数,只要把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两位数加整十数,把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个位上的数字不变。两位数加一位数,只需把几个一相加,相加不满十的,十位上的数字不变,相加满十的,十位上的数字增加一。

(二)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减法口算?让学生举例说:

先要求学生口算,再让学生比较。提问:它们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老师结合学生讨论概括出:

1.相同点: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减,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减,也就是要把相同单位的数相减。

2.不同点:整十数减整十数,只要把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减。两位数减整十数,把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减,个位上的数字不变。两位数减一位数,只需把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减,十位上的数字不变,个位相减不够减,十位上的数字要减少一。

(三)让学生比较两组题。

提问:这两组题的口算方法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概括出:相同点: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

不同点:个位相加满了十,十位上的数字增加,个位相减不够减,十位上的数字要减少一。

二、简缩思维,提高口算速度。

(一)。

加数50423576923。

加数203038817。

1.提问:已知两个加数,求和用什么方法算?

2.学生独立计算。

3.提问:42+30,怎样想能很快算出得数?(整十数相加,只需把40和30相加,个位上的数字不变,得72)。

4.提问:76+8怎样想能很快算出得数?(加的是一位数,把6和8相加得14,满了10,十位上应增加1,得84)。

(二)。

被减数607268413065。

减数40507348。

1.提问:已知被减数和减数,求差用什么方法算?

2.学生独立计算。

41-3,怎样想能很快算出得数?

(三)引导学生对比小结:

口算既要准确,又要迅速,就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方法,还要看清符号。特别要注意,个位相加满了10,在十位上要添上1,个位上不够减,十位上要减1。

三、加强练习,提高口算能力。

(1)教科书p78页,第1题。

(2)教科书p80页,第5题。

学生直接在课本上写得数,并统计5分钟完成的人数。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