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分苹果教学设计(精选17篇)

时间:2023-11-30 12:39:14 作者:ZS文王

教学计划的编写应该具备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避免为了追求完美而忽略了实际操作的难度和可行性。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可以参考其他学校和教师的成功经验,进行合理借鉴和创新。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百分数的应用,感悟百分数的意义,理解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的不同点,体会百分数与比的知识的内在联系,能说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学会写百分数。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渗透事物是普通联系的,并且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明确分数与百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学生准备:

课前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数,通过查找资料,请教他人,知晓关于百分数的有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生活导入,板书课题。

上一周,白蒲镇组织了期中考试,周老师把白蒲小学六年级数学成绩做了一个简单的统计:

白蒲小学六年级数学期中考试,及格的人数占98%,高分人数占89.2%,有12%的同学进步很大。

(1)哪位同学愿意把这一句话读一读。

(2)再请哪位同学读一读。

(3)这句话中有3个特殊的数,你知道他们是什么数吗?(百分数)

对,他们是百分数。百分数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今天这一堂课,周老师就我同学们一起来认识百分数。板书课题--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二、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感悟百分数的意义

1、寻找身边的百分数。

课前周老师请同学们寻找收集身边的百分数,都带来了吗?谁愿意介绍一下你寻找的百分数。

(1)衣服:棉60%,涤沦40%

(2)酒:酒精度42%。

小学数学《分苹果》评课稿

今天,听了杨惠琳老师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一节课,心里有些想法,现在把这些想法写出来。先说说这节课的三个难点:1,虽然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求整数的近似数”,但相隔这么长时间,况且在后来的学习中,又不怎么用到这一知识,所以,学生已有的经验淡忘了;2、对于例题中“精确到十分位”这样的数学术语,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不容易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即使学生读懂了题意,理解了精确到十分位就是保留一位小数,也必须熟练掌握“四舍五入”这一技术。弄清楚要看十分位下一位百分位上的数决定是舍还是入。学生会误以为精确到十分位就是将十分位上的数四舍或五入。不掌握技术要领,题目要求一有变化,学生会像无头的苍蝇,不知从何下手。3、是遇到需要连续进位的。如:将0.996保留两位小数。这里有两次向前进“1”第一次是因为千分位上是6,比5大要向百分位进l;第二次是因为百分位上9加上进来的l,满十写0向十分位进1。两次进1,原因却各不相同。特别是第二次进1,由于小数加法的内容位于本单元之后学习,因此,这又是一个难点。有的学生不理解进位的原因,在后面练习中遇到题目中有数字9的,就会不管三七二十一,都往前进1。在学生面前,学生当然不容易学懂。

整节课下来,我认为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1、借助旧知,探索新知。这节内容与前面所学求整数的近似数的知识有内在的联系,充分借助这一点,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空间,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对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进行大胆的猜想,激活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新课前的复习中,想办法唤醒学生对以前知识的记忆:如56640=()万327900000=()亿56640≈()万327900000≈()亿复习中,唤起学生“用四舍五人求整数近似数方法”的回忆,明确求“用万或亿作单位的近似数”时,要看万(或亿)后面一位干位(或千万位)上的数来决定“四舍”还是“五入”。在此基础上,引出本课学习内容“继续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小数的近似数”。

在求小数近似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保留几位小数的含义。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百分位,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这个环节我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先引出保留整数就是精确到个位。之后,学生就顺势理解保留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意义,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在求近似数的方法上,首先教学保留整数,在这里当学生理解什么是保留整数之后,我放手让学生试着求出其近似数,并与同桌交流你的想法。从课堂反馈情况看,学生基本上能在同伴或老师的帮助下求出近似数。之后,就大胆放手让学生求出保留一位小数的近似数。在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中,有效地掌握了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

2、在比较中,使知识得到升华。

1.50方法的不同,感知近似数1.50比1.5更精确。然后提问:近似数1.50末尾的“0”能去掉吗?为什么?5.结合板书,总结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

3、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于学。

整节课教师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以一个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使学生感到亲切、轻松,能主动的学习。

巩固知识,完善“求近似数”的认知结构。要设计有针对性的课堂作业。例如:按要求写出小数的近似数:

9.9674≈(精确到个位)。

9.9674≈(保留一位小数)。

9.9674≈(精确到百分位)。

数学分苹果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将一个物体分成相等的两份或四份。

2、探索物体等分的多种方法,激发幼儿对等分的兴趣。

3、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5、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

通过操作引导幼儿探索物体等分的多种方法。

活动准备:

绳子、剪刀、圆形、长方形、正方形若干。

活动过程:

1、分组活动。

(1)、请每组幼儿将绳子分成同样长的两份。

(2)、每组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的,用什么办法知道两根是一样长的?

(3)、请每组幼儿将绳子分成同样长的四份,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2、幼儿操作。

(1)、教师出示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教师示范做圆形的等分活动。

(2)、请幼儿做圆形二等分、四等分的折剪活动。

(3)、请幼儿探索长方形二等分、四等分的多种不同方法。

3、使用幼儿用书。

活动反思:

《新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和灵魂,探究性学习方式愈来愈被广大教师所采用,越来越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设计“分饼”这一教学时,我把本节课预设成探究课,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控究,在探究中学习新知识、发展能力。

本课时内容是北师大新教材第三单元第二课时,这节课首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西游记”(八戒分3张饼)故事引入,很快的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乐意、自觉地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

故事讲完后教师提问:“三张饼平均分给四个人,怎么分?”教师的提问把专心听故事的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个问题上来,唤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用圆片代替饼,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小组合作。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策略(1)先一张一张地分,既把每张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到1/4张,3个1/4张也就是3/4张。(2)把三张饼重叠地一起,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分到3张饼的1/4。既3/4张饼。在第一问题的基础上又去解决“九张饼,又该怎样平均分给四个人?”这样,学生在教师设置的一个个障碍中去探究真、假、带分数的产生过程,从而获得新知,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学生汇报展示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数学模型的同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用描述性的语言来叙述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意义、真分数与假分数以及带分数的特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最后学生自己举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反思本课教学,有三点启示和两点不足,启示是:一,创设故事情境要很好的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服务。在每节课的教学中,教学任务和发展学生能力是本,是根。再好的故事,也只是为其服务的,别本末倒置。二,要有实践空间。在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中,一定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实践空间。学生只有亲历动手、动口、动脑过程,才能提出属于自己的发现、假设、问题,才能充分验证、得出结论。三,从“独白”走向“对话”。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有意义的知识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活动体验而自主建构的。传统的教学是“独白”式教学,它忠诚于学科,却忽视了学生;体现了权威,却淡化了民主;追求着高效,却忘记了意义。本堂课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话,很好的解决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是师生在新课程中的成长之路。只有“对话”,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不足之处:

尽可能地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活动的空间,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但由于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受时间的制约,往往学生的探究不深入;其次,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时,应注意培养学生语言描述的规范性、逻辑性和严密性。在数学课堂中应把学生的口头表达作为一项基本的能力,良好的习惯来培养。

数学分数教学设计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多媒体教学·。

出示主题图·。

师:从图中知道了那些信息?要我们做什么?

师:有什么问题吗?

师:分数和小数之间能直接比较吗?怎么办?

学生试做·。

反馈:指名回答·引导出把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集体交流·。

总结方法·。

练习:

把9/25、5/6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

把0·3、0·13、0·213化成小数·。

1、小麦地的面积是7/8公顷,棉花地的面积是0·8公顷,什么地的面。

积大一些?

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之间交流·。

集体交流·。

2、小军做了1·1小时,小明做了6/5小时,谁做得快一些?

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之间交流·。

集体交流·。

a和b都是大于0的整数,当a()时,b/a是真分数;

当a()时,b/a是假分数;b/a能化成整数·。

小数与分数互化的方法是什么?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知识的一个重要的起始概念。同时这节课也是为后面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假分数与整数、带分数的互化、分数四则计算等打下基础的一课。因此本节在本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遍性和发展性,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以及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在基本思想中也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并掌握单位1及其分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单位1,归纳出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单位1及其分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手段及学法指导: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并能在网络环境下做出自我检测和评价。为实现上述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将本节数学课设计成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这个环境中,通过提供宽松的教学环境,相关的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去完成学习任务。对于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辅导与帮助,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一个有思想、会思考的探究者。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又快到了,你们高兴吗?每到这一天,我们学校都会组织野营拉练活动。

(播放情境动画: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向大山中走去)。

师:同学们在大自然中尽情地唱,尽情地跳。到了中午,大家席地而坐,一起用餐,别提多高兴了。可是有一个低年级的小同学在吃午餐时却遇到了一个问题。

(出示课件:一张饼,4个人分)。

师:从这里不难看出,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得到一些不能用整数表示的结果,比如分东西、测量或计算等,这时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数分数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分数。这节课我们就共同研究分数的意义。

说明: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的思想。

1.回顾旧知。

2.小试身手。

问:你们得到分数了吗?谁愿意说说是怎样得到的?

(指名选择不同物品,采用不同分法,得到不同分数的学生进行汇报)。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力求实现学习自主性。把学习资源交给学生,让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去操作,分得的结果必然各异,得到的分数自然也各不相同。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亲身体会分数的产生,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归纳,从而为独立归纳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3.尝试归纳。

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分数?

4.理解单位1。

问:同学们想一想,单位1可以指什么?

师:同学们说的都对,大到宇宙空间,小到微尘沙粒,我们想用分数的思想去研究谁,就可以把谁看作单位1。

说明:按照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展开新知的探索,并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归纳等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意识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这里新知的探索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平台上,并给他们一个自主、自由的探索空间,去主动构建知识的体系。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及思维特点,在探索中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感受知识产生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网络环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及合作意识。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建构,师生共同合作,共同探究,实现由不知到知,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认识,充分体现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5.即时训练。

问:你能找出这两则报道中的单位1吗?

(出示蛋糕的画面)。

问:同学们,看到这个画面你想到了什么?

再仔细观察,你还发现了什么?(上面有12支蜡烛、8朵玫瑰花)。

(动态演示:把蛋糕平均分成四份)。

从这个画面中,你发现了哪些有关分数的知识?

(学生可以分别把一整块蛋糕、12支蜡烛、8朵花看作单位1进行阐述,并从上得到相应的分数)。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这里,观察的角度不同,单位1也不同,通过观察和思考,使学生明确,虽然每一份都可以用1/4表示,但由于我们确定的单位1不同,这个分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也不同。

师:同学们现在又学会了很多关于分数的知识,请点击进入到自我挑战的内容。比比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挑战练习。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进入不同类型的练习,同时在学习活动中,充分信任学生,使学生能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活动,通过课件的反馈功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最后通过知识点的统计结果可让学生自我检测学习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师:同学们战况如何啊?完成所有挑战练习,而且全都正确的举一下手。

问:谁能说说,这些人还可以用哪一个数来表示?为什么?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巧妙地让学生把刚刚学到的分数知识适时恰当地运用于课堂当中,不但及时地检测了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情况,考察了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而且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了分数离我们的生活其实非常近。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组更难的挑战思维的练习,你们愿意尝试吗?(出示开放题)。

说明:练习设计,层次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节课的练习,分为自我挑战练习和开放拓展练习。这样的设计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而且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有用的数学,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

师:现在老师要进行一项小调查。请同学们进入到参与调查的界面,发表一下你对这节课的评价。

你认为这样的学习方式有趣吗?是觉得很有趣?还可以?还是没意思?根据你自己的意愿,选择一项提交上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自由选择提交)。

师:我们来查看一下结果。从这个结果中,你能看出什么?你能提出哪些关于分数的问题?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表达自己学习情感的空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对本节课的学习方式和效果进行评价,而且在统计结果中还可让学生根据相关信息提出分数问题,对理解分数的意义又一次进行了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和体验,请把你的想法签写到留言板上吧!

小学数学《分苹果》评课稿

汪燕老师评课:

今天,我听了鹿老师上的五年级数学上册的《求商的近似数》这一课后,有以下的收获。

教学设计符合理想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的主题地位。通过复习和谈话,既回顾了上节课的内容,又揭示了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为今天本堂课的学习内容作准备,为学生完整地认识取商的近似值作铺垫。引导学生温故知新,作好知识的正迁移,使学生在易接授知识信息的最佳时间内,快速而简捷地进入新课学习。

1、让学生知道取商的近似数是实际应用的需要,让学生理解在现实生活中,除法会遇到除不尽的情况,这时可以根据需要取商的近似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探索活动中去,并在数学探索活动中,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获得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2、板块的精心设计并不意味着教学的定格。教师在设计中尽量从学生的兴趣角度出发,激励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体现教学的开放性,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大胆地表达不同的见解,提出个性化、创造性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使他们有旁逸斜出的机会,经历错到对的过程,从中体会教学思考的乐趣。

3、教师的点拨适时到位。当学生发现除不尽的时候,教师说明实际计算钱数时,有时只算到“分”,使学生明确,算到“”分”,就是保留两位小数,就要算出三位小数,再按“四舍五入”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

陆晓明老师评课:

鹿老师在《商的近似数》这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目标制定明确、具体,切合教学实际,自学指导的提出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学生能充分自主学习,能在教师有效地指导下,进行思考、实践、发现新知,达成教学目标,教学效果明显。

在辅助环节的教学中,教师直入本课的教学目标,并进行有效地指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用填空的形式,“看()位进行四舍五入,表示计算到()”直奔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需要重点指导学生看书的地方,这样的设计为进行有效地自学奠定了基础。不足的地方是在第三个指导中“怎样得出1.62元的”似乎有些局限,是不是能说成“怎样得到近似数的,是看()位进行四舍五入的?”学生思考的范围会更广的。

刘华锋老师评课:

鹿老师在“后教”环节,教师仅用了6分钟的时间,分配合理,保证了后面巩固应用环节有足够的时间。不足的地方是教师指名学生板演时,应该让不同计算过程的学生,主要是有错误的学生进行解法的平行比较,这样更容易发现问题。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自己说计算过程,说一说自己在计算和取近似值后的感受,如,在近似值“1.62和1.6”的取舍上,教师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思考的,应在比较之后,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去体会,感悟。在“解题关键”的提出上,也应靠后些,在学生计算了多道题之后,再去思考,由学生提出,是不是会有水到渠成的效果。

总之,在这节课教学之后,学生对于“按需取舍”有了更深刻地认识,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小学数学《分数除以分数》教学设计

教学。

设计由本站会员“65a465654”投稿精心推荐,小编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分数除以分数》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6页例4、练一练,第48页练习七第9~14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数除以分数的试题。

使学生在探索分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口算。

23÷214÷4512÷10310÷6。

9÷3104÷452÷3141÷322、揭示课题:分数除以分数。

二、教学例41、出示例4,学生读题,列式。

提问:这是已知什么,要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追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怎样列式?

2、引导探索:分数除以整数怎么算呢?

(1)请大家画图探索一下这个算式得多少?

各自在书上的长方形里分一分,画一画。

(2)指名到黑板上画一画,使大家清楚地看出是3瓶。

(3)讨论:分数除以整数,能不能用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来计算呢?

请大家计算一下它的积,看得数与我们画图的.结果是不是一样?(一样)。

得数相同,你能猜想到什么?

3、练习,验证猜想。

完成练一练。

第1。

题:先再长方形中涂色表示,看看里有几个,有几个,再计算。

你发现了什么?

4、概括方法。

根据学生的讨论,板书:

三、

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练习后评议交流。

2、完成练习七第10题。

3、讨论练习七第11题。

引导:你能不计算,运用已经发现的规律直接填空吗?

4、讨论练习七第12题:

指出:交换被除数和除数,所得的商与原来的商互为倒数。

四、作业:

练习七第9、13、14题。

小学数学《分数除以分数》教学设计如果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请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小学数学《分数除以分数》教学设计范文。

二年级数学《分草莓》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激烈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练习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再探索、发现中体验乘法的喜悦。

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1.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一)复习。

1.提问: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和处世有什么关系?

2.练一练:

10÷516÷518÷520÷533÷5。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订正后让学生对5小题进行分类:有余数的算式,没有余数的算式。

(二)探索新知。

1.探究试商方法。

(1)课件显示“分草莓”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

(2)列算式:55÷8。

(3)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8×7=56比55大;8×6=48比55小。所以商是6。

2.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1)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2)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三)巩固练习:“练一练”的第1~5题。

(试商的方法)。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1、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单位。

2、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悟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体会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功、兴趣、愉悦、兴奋这些丰富的情感体验,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分数。

自主探究分数的意义。

建立单位“1”的概念。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分数3/7 6/8 1/4 认识吗?读一读。这些数都是我们曾经学过的'分数。

师:你们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吗?想知道吗?从古至今,我们在进行测量、分物的时候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就用分数来表示。(课件演示)

二、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理解1/4

师: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来认识分数,了解分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分数的意义,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个正方形、4支笔、8颗糖。

活动要求:现在我们以1/4为例,请同学们4人一组,通过折一折、分一分、涂一涂的办法表示出它的1/4。

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组1:我们选的是正方形。我们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了4份,每一份是这个正方形的1/4。

组2:我们选的是4支笔。把4只笔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一份是这些笔的1/4。

组3:我们选的是8颗糖。把8个糖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一份是8个糖的1/4。

3、建立单位“1”的概念

师:仔细观察这3幅图,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都是平均分成了4份,都表示了各自的1/4。

生2:被分的东西不一样,每一份也不一样。

师:对,大家都发现原来是因为被分的东西不一样,有的是一个物体、有的是一些物体。像这样的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我们都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整体。(板书“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

4、归纳分数的意义

师:谁来说说什么是分数?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一份或几份,就可以用分数表示。

师:一个整体用什么表示?平均分是什么意思?若干份是什么意思?(生:很多份)

5、练习:

四、认识分数单位

自学课本,学生汇报什么是分数单位。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师:你能个举例子来说明吗?

生:2/3的分数单位是1/3。(板书2/3)

师:他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2个)

师:3/4的分数单位是多少?11/23呢?17/120呢?你们找分数单位怎么又准又快呀?有什么简便的好方法?”

生:分数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分子是几,就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五、巩固练习

六、全课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学习情况进行简单评价。有收获的同学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百)在学习评价的时候也用到了分数,分数真是无处不在,希望大家课后到生活中去寻找分数,进一步去了解分数。

小学数学《分苹果》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体验重复取走的过程,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初步感悟除法。

2,学会将等量划分的行为用“连续减去相同数”的算式和a=()×4的乘式来表示。

3,知道“几里有几个几”的意义。

4,通过动手操作,表象训练及表达,经历从实物到算式的数学化过程。

教学准备:

媒体,板书,磁铁。

学具准备:

16粒棋子,盘子,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情景引入。

1,口算:(学生口答)。

3×4=4×6=5×8=16=()×43×5-4=。

4×3=2×6=10×4=18=9×()0×6+6=。

2,各人眼中的10(说一说)。

3,情景引入。

(1)引入:今天小胖家里来了一批客人,瞧,他准备了很多东西,请大家帮他一起分一分,好吗(媒体出示1)。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分一分”中的学问。(板书课题:分一分)。

二、动手操作,丰富经验。

(一)分草莓:学习“用连续减去相同数”表示。

1,明要求:先帮小胖分草莓,这里有12颗草莓,请每个小朋友用棋子代表草莓,从老师给你们的棋子中数出12粒,分成一堆堆,试一试。

2,动手试汇报,师配合分并板书(有多种方法)。

3,小结:这些都是减法算式,象刚才这样我们分的过程就可以用减法算式来表示。

4,明意义:在算式12—3—3—3—3=0里,“3”减了几次为什么要减4次呢说明12里有几个3呢所以分成了几堆(补充板书:4个3)。

(二)分苹果:学习“用()=()×()”表示。

1,提出问题:草莓分完了,我们再来帮忙分一分苹果,这次小胖有要求了,谁来读一读(教师板书:15个苹果,每5个装一盘,可以装几盘)。

2,明操作要求:请每位小朋友用15颗棋子来代表苹果,分在盘子里,试一试。

3,生操作,汇报,师媒体演示。

4,想一想:

(1)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刚才操作的过程吗(媒体出示:15-5-5-5=0)。

(2)为什么减数都是55减了几次呢。

5,说一说:思考的过程(教师示范,学生代表说,学生自己说)。

6,小结:刚才我们分草莓,分苹果时,每次分的数量都是一样的,象这样的分一分可以用减法表示,也可以用乘法算式来表示。

三、表象操作,建构模型。

(一)分橘子(说):建构想几里有几个几的思维。

1,看图不操作,想一想怎么分怎么想。

2,同桌说一说,个别回答。

3,问:这里每次分几个几次分。

4,说思考:分12个橘子,每次分4个,想12里有几个4。

(二)分糖果(练):熟悉思考方法。

1,看图,独立练习(练习纸)。

2,说一说:每次分几粒几次分完想:15里有()个3。

(三)分饼干(练):从图片到文字的抽象。

1,学生读题。

2,同桌说说。

3,个别汇报。

(四)想一想,用手势表示:

1,18里有()个2想:18=9×2。

2,16里有()个4想:16=4×4。

四、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3,拓展:24里有几个几。

(同桌合作,用24=()×()表示,能写几个就写几个)。

五、总结归纳: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学会了什么?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数学《分苹果》教案

1、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并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具:苹果实物、盘子、课件。

学具:小圆片。

切入举偶。

谈话引入。

星星幼儿园又到分水果的时间了,猜一猜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水果?

看来大家想吃的水果特别多。不过,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是水果之王——苹果。

谁来数一数这里有多少个苹果?

你们来帮幼儿园的老师算一算,如果每5个放一盘,20个可以放几盘?出示1。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想一想、算一算。

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独立思考解决。

20个苹果,每盘放5个,可以放几盘,你会算吗?

2、算一算、议一议。

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20÷5=4可以列竖式计算,试着算一算。

给同桌讲一讲竖式中每一步所表达的含义。

3、试一试。

进一步熟练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完成第2页试一试中的4题。

4、想一想、摆一摆。

通过动手实际操作,理解有余数除法。

(1)如果每盘放6个呢,怎样列式?出示2。

(2)用你手中的小圆片代替苹果分一分。

(3)汇报分的结果。

5、试一试。

由具体到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竖式的书写。

(1)小组内议一议,怎样用竖式表示,了解每一步的含义。

(2)交待写法,指名余数及单位名称的写法。

20÷6=3(盘)——2(个)。

(3)你能试着算一算,你的计算结果对吗?

学中做。

1、课件演示第3页试一试的第1题。

2、完成试一试(2)。

比较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做中得。

1、综合练习。

(1)完成练一练1。

(2)完成练一练2。

五年级数学《分饼》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34----35。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分一分,让学生体会把很多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以后用分数表示的含义。

2通过学习,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并且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1。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一:分饼。

1、讲故事引入。

2、用圆片代表饼,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

3、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板书并讲解。

(1)每张饼每个人得四分之一,每个人分得四分之三张饼。

师画图进行讲解。

(2)把三张饼放在一起分,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就是一张饼的四分之三。

4、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又得多少张饼呢?

用9个圆代替饼,分一分。

a)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我可以先分给1张,每人四分之一张,这样一张一张的.分,9个四分之一实际是四分之九。

b)可以先分8张,每人2张,再分1张,每人四分之一张,和起来是二又四分之一张。

c)介绍四分之九就是二又四分之一。

2、介绍真分数和假分数。

活动二:试一试。

分别写出几个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与同学进行交流。

活动三:练一练。

1、用假分数和带分数分别表示下列图中的阴影部分。

2、以7为分母,分别写出3个真分数和3个假分数。

3、在直线上填上假分数,在下面填上带分数。

自己动手操作,与同组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全班交流。

自己动手,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

自学概念,说说你的理解。

你是怎样理解带分数的?

自己独立完成。

独立完成,重点用假分数表示。

自己写,全班交流。

自己完成,说说假分数怎样化成带分数。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2、感受数学知识是在人类生产和实践中产生的,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理解分数的意义;

2、了解分数单位,并会找分数单位;

多媒体课件、小棒、一米长的绳子、小正方体、长方形纸等。

四、教法学法

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出示,这个分数读作?你能说一说它各部分的名称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数的相关知识,板书“分数的意义”。

(二)课堂新授

1、介绍分数的产生

生活中,在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我们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初步感知:

ppt出示,把一个饼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如果这样把一个饼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表示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没有平均分,板书“平均分”,强调在谈到分数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到平均分。

3、活动一、动手操作,再认识

(1)准备。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不同的学具,(出示学具)你能利用你手中的学具通过折一折、分一分、摆一摆等方法,表示出吗?找同学为大家朗读活动要求。

(2)小组活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汇报展示。你能表示出一张纸的吗?4跟小棒的应该如何表示?你还用什么表示了?

(4)总结,认识单位“1”。刚才我们都是把哪些物体平均分的?像把一张纸平均分我们可以说成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把一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我们可以说成把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把4根小棒、八个小立方体平均分,我们可以说成把一些物体平均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介绍这个单位“1”同我们之前学过的1不一样所以要加引号。

4、活动二、联系实际,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

(1)你举出用单位“1”表示一个物体的例子吗?你能举出用单位“1”表示一个计量单位的例子吗?你能举出用单位“1”表示一些物体的例子吗?总结,单位“1”可小可大,自然界中小到一粒尘埃,大到整个宇宙都可以用单位“1”表示。

5、活动三、理解分数的意义

(2)活动。你能任意写一个分数,并和同桌说一说你写的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吗?抽签决定第几小组给大家分享自己写的分数。教师板书。

6、认识分数单位

整数有计数单位个、十、百、千等,分数也有计数单位,分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就是分数单位”。以为例,把单位“1”平均分成5分,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是,所以的分数单位是。举例练习。

(三)生活中的分数

分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ppt出示:据统计五三班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你能说一说这里的所表示的意义吗?五三班在午托班吃饭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你能说一说这里的所表示的意义吗?人从小到大,身体的比例一直在变化,新生儿的头长占身长的,5岁时头长占身长的,成年人的头长占身体的。

(四)课堂小结

(五)练习巩固

接下来我们来检测下大家的知识掌握情况。

1、填空

(1)表示把x平均分成x份,取其中的x份。

(2)说出下面各数的分数单位。

xxx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分数。

xmxm

二、判断。

(1)把一堆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占这堆苹果的。x

(2)把5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7份,每份占全长的。x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惑?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1.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能结合单位“1”描述具体分数的意义。

2.学生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

3.学生在用分数描述和解释生活现象的过程中,体会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学好数学的信心。

理解单位“1”的含义,概括分数的意义。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

1.同学们,数学课当然离不开数,看这个数认识吗?(幻灯片出示1)

2.这可是大名鼎鼎的1,它能表示生活中的许多事物。

3.瞧!一个苹果,一张桌子,一个正方形,一把尺子…

4.你会用1表示生活中的事物吗?

5.学生一一列举。

6.能说完吗?是呀,说也说不完!的确1是万能的,不过听大家刚才说的,一个,一个,好像小朋友们也能说得出来,谁能说点高级点的1,像我们五年级的水平。

7.学生一一列举,适时点评,他说得与刚才同学说得有什么不同?

8.是呀!刚才大家说的是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他说得是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1的内涵更加丰富了。

9.谁还能接着说,能说完吗?同样也说不完。

:同学们,看来自然数1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表示由许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其实这个1在我们数学上还有一个更加专业的名字:单位“1”。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熟悉的自然数1入手,体会数字1在现实生活情境中的应用,通过用数字1描述生活中事物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数字1的应用范围,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许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从而揭示这其实就是数学中的单位“1”,每一种新事物、新名称的学习我们都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中自然地引出单位“1”,水到渠成。

2.明明这是4个月饼,你怎么用1来表示呢?有什么办法让大家一眼看起来就是1

3.如果我们把4个月饼看做单位“1”,以它为标准,那么…

………( )

………( )

……( )

……( )

:数学这门学科就是这样,不仅要认真观察,还要灵活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4.刚才我们把4个月饼看做单位“1”,理解了4个月饼的,继续看大屏幕,这些能看做单位“1”吗?请你表示出这单位“1”的,请在活动单上分一分、涂一涂。

5.纠错、展示学生作品

(1) (2)

(3) (4)

6.抽象本质。同学们,观察大家表示出的.,你有什么发现呢?

预设:

(1)只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3份,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与分的东西没有关系,分的形状也没有关系!

7.看来表示单位“1”的,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呢?

揭示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10.展示学生两种想法

(1)当成线段

(2)看成数轴

第二种进行:这位同学不仅找到了,关键是它没有把单位“1”看成是一条普普通通的线段,而是把它想成了数学中的数轴,真了不起!

12. 里面有4个,也就是单位“1”里有4个,刚才的单位1里有几个呢?借助刚才的示意图逐一进行验证!

13.揭示分数单位:

:同学们,像这样,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就叫做分数单位,所以就是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分两步进行,分数的意义必须建立在学生深刻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关注让学生发现分数存在的规律现象,抽象出分数的基本特征,提取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试着说说什么样的数叫做分数,是抽象基础上的概括。在不断认识中建立分数意义的模型,通过观察验证,发现只要平均分成4份,其分数单位就是,理清分数单位与平均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分数单位。

1. 的分数单位?的分数单位?的分数单位?

2.你们怎么回答的这么快?我还没有说出分子呢?你们怎么就知道分数单位了?

3.:看来,我们学习数学,能出表面现象中发现问题的本质,就可能处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你们的思维真好!

4.来快速完成一组练习吧!看谁有对又快!

5.巩固练习

用分数表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写出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设计意图任何一节数学课,脱离不了基础行的练习,练习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提升,通过一组题目的练习,增强学生对分数意义以及分数单位的理解,同时把单位“1”里面有几个分数单位凸现出来,为随后的带分数学习做好铺垫。

(1)黄山风景区面积约占黄山山脉的

(2)黄山年均雨日大约是全年的

怪不得!这大概就是红树铺燕云、黄山云成海的奇观缘由吧!

设计意图从数学中回到现实生活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丰富对单位“1”的理解,有助于提升对分数意义的认识水平,促进认知结构的建立和完善。

同学们,你们活跃的思维使得数学课堂熠熠生辉,相信大家,在每一节数学课中,无论从知识上、还是数学方法上,或是学习态度上都会有新的收获与发现,那么,这节课呢?有没有新的思考。

出示思考问题:

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

1.哪个知识点的学习让你记忆犹新?

2.你有没有领悟到一些不错的数学学习方法?

3.学习数学重要的一些品质有所体会吗?

4.或许,你还有别的……

设计意图如果在日常的教学中,能时常带领孩子们从知识、思考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反思,这将是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益的,因此,不让学生进行盲目的反思,而是根据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思考,这样更有助学生对于学习过程进行深度思考。

小学数学《分苹果》教案

2、通过操作活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乐意与同伴,成人分享好吃的食物。

1、奶奶、妈妈、小男孩、小女孩及1个盘子、3个大苹果、1个小苹果的图片。

3、每组1个点心盘,放入比幼儿人数数量少1个的橘子,水彩笔人手1只。

1、故事引入主题尝试为故事中的人物分苹果,初步了解与别人分享东西的方法。

故事:

一个星期天,奶奶带着小妹妹到欢欢家做客,妈妈端出一盘水果,让欢欢分给大家吃,欢欢最喜欢吃苹果了,他看看盘子里大小不一的苹果,很快将苹果分好了,小朋友你们看看欢欢分得合适吗?集体讨论欢欢分得是否合适,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如需调整,并请个别幼儿上前调整。

教师小结:

1、有好吃的东西时应互相谦让大的分给别人,小的留给自己。

4、欣赏歌曲《李小多分果果》。

教师小结:

小一班的小朋友你们真棒,大家都学会了如何来帮助欢欢分苹果吃。教师还发现了你们不仅学会了帮欢欢分苹果,而且还学会了分享,教师希望你们回家也给你们家里的人分苹果吃,大的分给别人,小的留给自己。

大苹果分给谁《大苹果分给谁》是一节小班社会领域的活动。这是一个培养幼儿学会谦让和分享的活动。幼儿,尤其是小班的幼儿,由于他们主要是以自我为中心,很少有与他人分享或谦让的机会。本活动通过让幼儿尝试不同的分水果的方法,能够培养幼儿形成好吃的东西与大家一起分享的意识和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以及与他人交往的方法。

小学二年级数学《分苹果》教案

1、借助分物活动,回顾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体会除法的意义,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课件。

小圆片。

一、谈话引入。

淘气和笑笑正在分苹果,他们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我们去帮帮他们,好吗?(大屏幕出示主题图)观看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

二、学习新课,合作探究。

2、算一算、议一议。小组合作。在小组内讨论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小组汇报。

a组、利用数数的方法,一盘:6个,两盘:12个,三盘:18个。可以利用手中的小圆片摆一摆,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摆小圆片的过程。(直观展示给学生。)。

b组、利用减法的方法:18―6―6―6=0。

c组、利用乘法口诀:三六十八。

d组、利用除法竖式的方法。

4、小组派两名同学,到黑板,一名演示竖式计算过程,一名讲解,每一部分表示什么?

5、结合学生板书,教师补充,强调竖式的'书写顺序: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在左侧写除数,商要和被除数的各位对齐。强调除法竖式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6、指明说一说除法竖式每部分的意思,同桌同学练习说一说。

三、学中做。

学生练习在小组内说一说除法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圈一圈,填一填。

3、()里能填几?

3×()258×()367×()29()×736。

4、小黑板出示:错题解析。

四、质疑。

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五、课堂检测。

8÷4=64÷8=81÷9=。

集体订正答案,好的提出表扬。

六、总结本课。

同学们,在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分苹果。

18÷6=3(盘)。

竖式。

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写除数,商和被除数个位对齐。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1、了解分数的产生,让学生理解单位“1”不仅是一个物体,许多物体也可以看成单位“1”。

2、学生能掌握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分数。

3、能用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4、学生能知道某一个量是整体的几分之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母,分子及分数单位的含义.

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数单位的含义.

课件

一、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数的意义。

二、揭示目标: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这个目标能当堂达到吗?:

1、什么情况下用分数表示。

2、分数四分之一表示什么

3、什么叫单位“1”

4、什么是分数单位?

五分钟后比一比,谁自学最认真,谁能做对检测题。

四、先学

一)看书(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的自学。

(二)检测(做一做):

1、完成课本46页做一做,指明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练习本上。(要求字写的大小适中,字体端正。)

2、教师巡视发现错例,准备二次备课。

五、后教

(一)更正:

观察黑板上的题,发现错误的进行更正。(不同颜色的粉笔)

1、看做一做的第1空,若对,问: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若错,问:为什么错了?

2、看做一做的第2空,若对,问: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若错,问:为什么错了?

3、看做一做的第3空,若对,问: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若错,问:为什么错了?

4、看做一做的第4空,若对,问: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若错,问:为什么错了?

通过刚才的解答,我们可以看出,(总结)一堆糖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可以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数,所以分数单位也不相同。(学生一分钟时间记忆)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知道了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可以看作单位1,把这个整体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学生记忆并板书)

七、当堂训练

1、课本63面练习十一第1、2、3题。(必做题)

2、有三个小盒里面装有小棒,我从第一个小盒中拿出一根小棒,这一根小棒是这个整体的五分之一,我从第一个小盒中拿出二根小棒,这二根小棒是这个整体的五分之一,我从第一个小盒中拿出三根小棒,这三根小棒是这个整体的五分之一。你能猜出每个盒子里面原来有几根小棒吗?那你能不能说一说这三个五分之一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思考题)

八、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可以看作单位1,把这个整体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本课教学的重点就是分数的意义。考虑到如果让我自己概括分数的意义,概念中“一份”我也会把它纳入到“几份”中去,让学生自主、完整地概括出这一概念几乎不可能。因此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各个分数的产生,使学生在回顾的过程中感受、理解、提炼出分数意义的模型,结合教师的板书补充,逐步形成分数的意义。而对于分数单位的教学,我是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之后,让学生通过看书,再通过尝试回答,去理解。在多次回答“它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它里面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之后,学生势必会有一些发现,再请学生概括出分数单位、分数单位的个数与分数分子、分母的关系,使学生在数学技能方面得到发展。

在设计练习时,我着重围绕本课重点既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行安排,既安排了完成书本上的习题,也设计了一道综合性、生活化、渗透数学思想的习题。首先是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际生活问题中理解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其次是使学生感受到同一个分数,“单位1”的量变化,所对应的数量也随之变化。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受到“单位1”的量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分数所对应的数量的变化的。二是发展学生数感,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其实也渗透深化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三是渗透数学思想,极限的思想。引导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景中,通过想象,体会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学生数感的发展需要专项的训练,但更需要教师课堂教学进行长期的、适时地渗透进行,数学思想、数学文化更是如此。这不是一蹴可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但是回顾整课的教学,还是存有一些遗憾。比如一些细节上处理还是不够好。在新授部分将许多物品作为整体呈现时还是需要用一些符号使学生深入感受到将它们看作一个整体,在学生看书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引导和指导。还有就是练习的量还是较少,学生在技能层面发展不够。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