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读书读后感(专业15篇)

时间:2023-12-14 00:25:25 作者:GZ才子

读后感可以培养我们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让我们更加理性和客观地对待所读的书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和启发。

《让读书与教师生命共成长》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让读书与教师生命共成长》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一文,是山东教育报刊社总编辑陶继新先生为姜堰市教育局赴山东教育科研考察团作的专题报告,多年前从网上看到,存于电脑硬盘中,为准备参加“读书”节目,而重新“发现”,细读之,感触颇多,暂先写几句于下。

该文以读书成为生命成长的必需(授业解惑、完善人格、生也有涯)、“取法乎上”乃读之“众妙之门”(鱼龙混杂、一以当十、与狼共舞)、诵读经典方能“不窥牖,见天道”(中国经典诵读结合、外国经典阅读为主)、疏离浮躁淡泊名利、读书教学相得益彰、读写成为生命成长之双翼、思考与读书同行、经典诵读的思考与行动、奇才问世的教育启示、终生幸福的`文化之旅等方面介绍自己和他人的读书收获及经验。

强调了多读与背诵的重要性,给人很大的启发。观照自己的读书,确实缺少了丰厚的积累,在背诵上也似乎缺些“天分”,不是我的强项,还真不知道自己在读书方面有无“天分”。但无论如何,作为一种娱乐的方式,也是非常好的,比玩游戏、聊空天要好多,至少不会引起人事纠纷,就当娱乐吧。多读几遍,应该会有所收获吧!周国平:“一开始就要读好书,要读一流的书,二流三流的书不要读,这样就可以识别了。”

钱钟书说:“没读过书的人,因为不识字,所以被别人欺骗;读了书的人,因为认识字,所以被印刷品欺骗。”又说:“世界上没有读书的人,只有读自己的人。”诚如是,读书要有选择,要把自己放入书中,浸入书中。

热爱生命读后感作文读书心得

杰克伦敦写的《热爱生命》给了我极大的震憾,每句话都激动人心。今天小编带给大家的是热爱生命读后感。

作文。

希望你能喜欢。

我已经慕名很久了,那篇能让伟大导师列宁在临终前仍念念不忘的文章——《热爱生命》。

当我如饥似渴地进行阅读时,不由地赞道,好书啊!杰克。伦敦对人物的细致描写,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加上他那精彩的语句,可以说《热爱生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我认为杰克。伦敦对人物的描写固然十分精彩,文章也十分精悍,但是书中主人翁身上的那种英勇无畏、坚忍不拔、顽强、勇敢精神更令人敬佩。

当没有水时,他吮吸含水的草根;当没有食物时,他吞咽野狼吃剩下的野兽的残骸;当他遭遇到一头咆哮的巨熊时,他挥舞着猎刀怪叫着,吓跑了巨熊;当他筋疲力尽,仰面朝天休息时,那条早已尾随多时的老狼便发动了攻击,此时他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放弃生命,坐以待毙,被老狼撕成碎片;另一种是与自己同样疲惫的老狼来一个你死我活较量!此时他选择了活下去,于是他用尽全身力气,咬住狼的脖子,饮下了狼的鲜血!直到最后,直到他丧失了知觉、听觉、视觉时,可还是一寸一寸地向着海岸蠕动向前爬行!他之所以这样,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活下去!!最终他获得了科考人员的救助,活了下来。

他身上那种钢铁般的意志,正是我们现在人们身上所缺少的,更是我们应去学习的,这种意志,理应万世永存!

我读了《热爱生命》这本书,书中主人公坚强的意志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明白了生命就是不放弃自己。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位淘金者在返回的途中被朋友抛弃以后,他独自在荒原上寻找出路,冬天逼近,环境十分恶劣,陷入困难,他忍着脚伤的疼痛和饥饿,途中还遇到狼的威胁,非常艰难地往前行走着,最后在与狼的生死搏斗中获得了胜利。他咬死了狼,喝了狼的血,他依靠自己坚强不屈顽强的意志,保住了自己的生命。

读了《热爱生命》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生命的可贵,一个人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做个坚强不屈的人。每个人都要热爱生命,珍惜自己,珍惜生命中的一点一滴,让自己的人生活的更加丰富多彩。

杰克。伦敦写的《热爱生命》给了我极大的震憾,每句话都激动人心。下面,就看看这生与死的埋拼搏吧!

那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美国西部的一位淘金者被返程的朋友给抛弃了,他只好独自在荒原上流浪,天越来越冷,食物也一点都没有了,他拖着腿上的伤在雪地上慢慢前行,有时碰到高一点的雪峰还要爬着前行,就在他身体非常虚弱的时候,他遇到了一匹病狼,这匹狼在他身后舔着他那腿中流出的血,就这样,一场生死的战斗开始了,他不停地在前边走,病狼也不停地追,最后,淘金者为了活下去,用自己全部的力量咬死了狼,喝了狼的血。最后被一艘捕鲸船中的人救上来了。淘金者最终生存了下去。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报纸上经常会有自杀跳楼的人,他们是多么的不珍惜生命啊!不像故事中的主人公,他是最有理由放弃生命的,但他却不屈服,坚持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因此他才能得救,然而,这些受到小小挫折,就感到生命没有意义的人,那就太不乐观了,要知道,要是每个人都开心、快乐,世界将变得很可爱。总之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每个人都要珍惜生命,不要因为生活中的坎坎坷坷就放弃生命,这是很不科学的选择。

生命,一个非常神圣的东西,我们每一个人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我读完了《热爱生命》这本书,这本书是杰克。伦敦19世纪中期写的。

书中每篇文章的主人翁都是不向困难屈服。比如书开头提到《热爱生命》故事主人公和他的朋友去你对孙子们了野外,他的朋友把他抛弃哦。在没有食物,没有水,没有力气的情况下,主人公还是坚持到“小树枝王国”去。一路上,靠自己的意志战胜了无衣无食,身体受伤,令人发呕的病狼等困难。重新做回自己。

还比如《强者的力量》说长须老头那一代人不团结,老师被敌人欺负。他们还抢同伙老婆。经常打斗,就成了家常便饭。最后他们那些人把我们都杀了,只剩我和那个臭虫了。长须老人对孙子们说:“只有傻子都死掉,人们把力量集中在一起,才会成为强者。

我明白了只有坚强,不屈不挠不向困难屈服,才会成为真正地强者,才会拥有强者的力量!

蒙田热爱生命读后感读书心得

蒙田在《热爱生命》中写道:“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本文是本站小编整理的蒙田热爱生命读后感,仅供参考。

我读了这篇短文,我知道了有二个人,这二个人要到一个叫小树枝国度的地方。第一个人他是一个完全正常的人,而第二个人是一个脚髁受伤的人。他们两人一起走过乳白色的小溪、走过山丘、走过科珀曼河,很多困难,最后他们终于到达了下树林国度。

我们应该象短文里的人那样坚持就是胜利。而且他们的困难是走过乳白色的小溪、跑过艰难的小山丘、走过水又深又多的科珀曼河,所以我们更应该象短文中的二个人学习。

最近因为没有网络,就在家看书,昨天看了一篇蒙田的。

散文。

《热爱生命》,也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喜欢看这方面的书籍了。看他是怎样用一种智慧和达观的心态去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的。他指出人的生命是大自然的恩赐,具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因此人们应该珍惜生命,不能虚度光阴。他说;“每个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他把内心对生命的热爱表达得淋漓透彻,鲜活自然,发人深思。

其实每个人都很热爱生命,珍惜生命。都想一辈子无忧无虑的生活。幸福,愉快,轻松,协调和欢乐是人们企盼的目标。只是现实的生活却往往是无情地向人们展示困难,失败和挫折。悲哀,愤怒,忧愁,病痛和烦恼无时无刻不给人们精神套上沉重的枷锁。为了我们的美好生命,一定要面对现实,战胜困难,做一个生命的强者。做一个热爱生命和爱惜美好生命的人。

所以,从现在开始,好好珍惜生命。积极锻炼身体,保持天天好心情。认真过好每一天,看到一切美的事物都要慢慢欣赏,领略美好的时光。好好享受自然的恩赐,忘却生活中的所有烦恼。也不惧怕自然规律带来的一切。我相信,只要不虚度过多光阴,尽量让生命感受阳光和快乐,至少也是热爱生命的一种表现吧。

刚刚过去的汶川地震中许多生命的故事让人动容也令人深思。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什么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热爱生命”,近读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次选录的法国重要的思想家和散文家米歇尔·埃康·蒙田的《热爱生命》。如醍醐灌顶,颇有感悟。

蒙田有一句话很震撼人心,但容易引起误解。这句话是“生之本质在于死”。乍看给人一种很消极的看破红尘的感觉。其实蒙田是从生命的终极意义和归宿上说的,只有那些真正意识到生的最后归宿是死的人才能“热爱生命”。他说“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什么是“乐于生”呢?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怎么办?蒙田说:坏日子,要飞快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要“慢慢赏玩、领略”和享受;如果视生命为一件“苦事”,就不会找到生命的乐趣。事实上,有时候,谁也无法回避生活的重压,但与“死”相比,生命仍然是“值得称颂,富有乐趣”的。

“热爱生命”的另一层含义是不将希望寄托于来世。活在当下,抓住生命的“现在进行时”是最重要的。蒙田说,“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可惜”。只有无悔生的人才能不惧死。我们要尽可能抓住现世的时光并在有生之年尽可能地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以延长生命的精神长度,丰富生命的维度。

蒙田说,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的确是这样的,很多情况下,不是生命无趣,而是人自身缺少关心生活的情趣;对生活多一份关注多一份品味,生命就多一份快乐和情趣。

这次汶川地震,使许多人从灾难这样一个极端状态认识到生命的本质;面对死亡的恶魔,许多生命表现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与崇高;在与死亡的较量中,许多顽强与坚韧的生命因为超越生死而焕发出耀眼的光芒;在舍己救人的大营救中,许多平凡的生命为了废墟下的生命而奋不顾身,这是一种超越了个人生死利益的大爱和人性之美!也是“热爱生命”的最高境界!

抓住生命的“现在进行时”不是空洞的哲学说教,为人为己,做你现在所能做的。

蒙田在《热爱生命》中写道:“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我觉得我们应当是这样对待生命的,。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好好利用生命,将每个人的生命过得充实、快乐而有意义。

我们常会听到许多中年人教导自己的孩子要珍惜青春,认真学习,才能将生命过得有意义。有些中年人甚至还抱怨自己的生命已过去了一半,自己却没有做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可生命又无法重新来过,便只好认命地浑浑噩噩的度过余生。

其实我觉得这样消极地对待生命真是太可惜了。并不是只有干出了大的成就或者每天在家享福的人的生命才叫过得有意义。人生命的意义在于体验“人”的酸甜苦辣的生活。只有尝遍了各种味道的生活,这样的生命才是丰富多彩,充满意义的。

再说人不可能都是成功的,每个人的生命不可能都过得轰轰烈烈,潇潇洒洒,平凡的也可以是伟大的。我们需要快乐地对待每一天的生活人,热爱生命中的每一次体验。找到属于自己,而且是自己能达到的理想,并努力为之奋斗。有奋斗、有目标的人生是快乐的。

记住:享受生活、体验生命是我们每个人的权利,有意义的人生在于我们热爱自己的生命,快乐地面对生命中的每一件事,微笑地生活,收获生命给予我们的快乐。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

书里引用了这样一段话:"他们走的时候,我很难过,很孤独,无论多大年级的孩子被父母抛弃时都有孤独感,为过往的时光,没有说出去的话语,为无法分享的,甚至无法用任何显示的方式表达的感谢,为他们在生命最后阶段所忍受的痛苦、无助、生理上的羞耻感,为所有这一切感到后悔。"。

连作者提及父亲的.时候都说,"母亲生病前,他们都习惯了选择性的忽略对方。"我们的家人朋友,在不能察觉的平日,我们可以随时获取对方给予的爱的礼物,但我们多数人都会不知不觉放弃了,无视了,无论是家人还是朋友,忙碌到了事后追悔的结局岂不可悲。

可惜大多数人都忘了,包括我在内,要过好的每一天是否可以不用这么忙?我特别喜欢书里提到的一个演讲主题:

李佩甫:生命册【读后感I读书笔记I读书心得I简介】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下面本站网要分享给你的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读书笔记。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二次看这本小说了。第一次看得有点快,觉得小说其实不好看。第二次看得稍微慢点,还是觉得小说不好看。小说就是小说,是讲故事的,把一个故事讲得好听就是好小说。

但是该小说目的不是讲故事,故事只是一个载体,小说好像由许多“哲思。

散文。

”组成。作者在书中,一章接着一章大发议论,发表哲学高见。就是这些高见影响了故事的流畅性,也加深了小说的思想深度和高度。不过,这些高见倒是合乎我胃口,我只是不喜欢小说写得如此艰深抽象。所以我在此好心提醒,没有一定人生阅历又不喜欢思辨的人不要看这本书,看了也白看,因为你看不懂。

有时候,我情愿看些能消磨时间而且有趣的不大用脑子的小说,精神之欢喜,好过思辨之无聊。看类似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样的小说,人容易变得神经兮兮,自以为是深沉,看透人生,其实只不过看了本怪小说而已。

既然这样,为什么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呢?呵呵,人是虚荣的。看这本可以显示自己有品位,显示自己阅读兴趣非凡,显示自己的思想达到某种高度。许多时候,阅读有时候是种炫耀。如暴发户炫耀他的钱,读书人炫耀他所看过的书。尤其说自己看懂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多么荣耀。

生命,我多么喜欢的词语。写文章时候,我爱使用生命这个词,来显示自己在思考。生命之轻,何其忧伤的的词语。生命轻飘飘如羽毛,被空气托起来,无法控制自己的飞翔方向,难道不让人伤感吗?这让我想起电影阿甘正传的开头和结尾,那飘飞的羽毛,是不是暗示生命之轻?生命之轻,竟然无法承受?!哲学意味多么浓啊。

作者是不按传统的模式来写的,什么情节,什么对话啊,不大考虑,小说中处处可见的就是思辨的光芒,对生命的议论,对性的议论,对爱情的议论,对共产主义的议论。作者无疑在书中思考灵和肉关系,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这些关系是否就是轻和重的关系?不过看完整本书之后,我强烈感觉到,作者最后鉴定的结果就是生命很轻,性是很轻的,爱情是很轻的,共产主义是很轻的,一切都是荒诞荒谬的,于是人生显得很虚无,这是不是也轻?所以一句话,就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有些地方简直写得莫名其妙的(用莫名其妙这个词,我是下了很大决心,因为一用这词,就意味我没有读书“品味”)。比如小说中,特别写到斯大林儿子之死,并由此讨论粪便和上帝关系、粪便和尊严关系等等、最后得出生命其实空虚,也因此强烈讽刺了斯大林。最后一章,就专门写一条狗的死亡,该章就叫卡列宁的微笑。卡列宁是谁?是托马斯和特雷莎的宠物狗。那么卡列宁的微笑意思就是狗的微笑。这章写得非常好,没有看过那个作者写一条临死的狗,写得如此出色,把人心写得如此脆弱。但是也没有人写狗写得如此高深。

虽然我读两遍了小说,但是总感觉自己还没有读透。可能作者本身就是在乱发议论,冒充深沉,自以为是哲学家,想说点人生道理却说得一滩糊涂,或者作者根本没有说透什么,所以我看不透。也可能我还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和思辨能力去理解作者。

我有理由怀疑作者没有说明白。因为他所写的关于生命之轻的思考,过分依赖于比喻,暗示,故事,意识流等等。这些描写是很含糊的,留下太多的空白。读者自以为是理解了,其实这些理解只是在填补作者留下的空白而已,把自己的理解当成作者的思想。也就是说,有人觉得自己理解了,可能从头到尾都是误解。说好听点,就是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理解。

另外的怀疑理由是,是否因为翻译?我们读者没有能力直接阅读原版小说,只能依靠翻译。所谓的翻译犹如别人嘴巴里咀嚼过的米饭,带着口水,喂到我们嘴里,我们吃到的东西,已经不是原来的香味和滋味。隔着这层口水,我们有什么资格评价一本难懂的小说?所以不评说,本文充其量是——读译作后感。

我不敢过分怀疑,因为这本小说实在太有名。我口口声声说不相信权威,其实还是有点相信,因为这不是权威啊,而是权威中的权威,成为经典了。所以我要谦虚地说:好好读书,天天琢磨。不过我想:“得了吧,还琢磨?就是要琢磨,也要过几年再琢磨,在那时,说不定不用琢磨就读透该书,会明白到底是作者太高深还是我太愚笨。”

最近,读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作者对人生命运与价值的思考,使我深受启发,像解开了一个困扰在心中多年的迷团,顿开茅塞。我长嘘了一口气,不由地感叹:人生原来如此美好又是如此无奈!

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源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把握。世界上许多人都在按自己的方式努力追求,而生命正是因为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无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都在无休止地重复着前人,因此,人类的历史只剩下两个字——“媚俗”。

书中主人公托马斯一直在固执地拒绝着“媚俗”,对爱情的追求也是如此。他不可遏制地爱上了特丽莎,但不愿做家庭责任的附庸,更不愿像别人一样甘于平淡地生活,去爱。他用很不负责任的不得已的方式向情人表明:我爱你,但我不属于你!他不断地与别的女人偷情,迫使所爱的人不固守自己,能给自己自由。可是,当他感到了自由,感到了失去责任的“轻”的时候,很快变得空虚难忍,他发现,承担一份家庭责任的“重”对生活本身何等重要!

追求爱情如此,对物质对事业的追求也同样如此。萨宾娜是一位画师,她坚决反对“媚俗”,认为坚持人的个性是最主要的,反对用不择手段的方式去追求金钱和名誉。可是,当国家动乱,她被迫逃亡到异国他乡生活没有着落时,也只好接受他人的同情,用高价卖出她的那些画得并不出色的画,赚取较高的利润。她亲眼看到,人们聚会、游行,反对战争,声援弱者,这是极端消除了个性的行为,这是“媚俗”,但这又是爱国、正义之举,是难以调和的矛盾。

人要是天生就具备了“轻”的一切条件,又会怎样呢?弗兰茨就是这样一位年轻人。他出身良好,才华出众,有稳定的事业与家庭,颇有名望。该有的都有,而且来得很容易。但是,他觉得生活太“轻”,他同样不能忍受,他强烈地向往反抗,向往在苦难中挣扎奋斗呐喊的那份激情。于是,他糊里胡涂地参与游行、示威、呼喊,令人难堪的是,一切努力像堂吉阿德愚蠢地与风车搏斗一样,结局徒劳无益,令人啼笑皆非。

这几位年轻人“追求”与反“追求”的矛盾,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谬与悖论:每个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个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虚,追求爱情时怨恨多于欢乐,追求名誉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遥不可及,追求钱财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透过种种幻觉,米兰昆德拉感到,也许这种“追求”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我想起了《红楼梦》中跛足道人唱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金银忘不了。终身只痕聚无多,待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这首《好了歌》,寓意是“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它暗含了西方悲观哲学家们持久的坚持:存在即痛苦,若要不痛苦,须是不存在。

没有悟透“好”和“了”之间的真谛,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我们身边的人生,那些为着庸俗的目的而挣扎的平庸的生命,为了“功名”,为了“金钱”,为了“娇妻”,为了“儿孙”,终生忙碌,义无返顾,到头来,一切都是虚无,一切都是空幻,一切是一场“空”!

恰如《圣经》中所描述的:“银链折断,金罐破裂,瓶子在泉中损坏,水轮在井口破烂。”

这种被动的“了”,不是好,是叹息,也是讽刺,是对那么多“忘不了”的人们的致命讽刺。人在欲望中挣扎,永远不得解脱,差不多是“把石磨套在脖子上,丢到海里”,在欲海中持一块磨盘而活,可悲,可叹的人生啊!

可是,我们仍然在忙碌,仍然在追求,永不停止奋斗的脚步。正如明朝诗人杨慎在《三岔驿》中写的:

三岔驿,十字路,北去南来几朝暮。

朝见扬扬拥盖来,暮看寂寂回车去。

今古销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树。

大街小巷,长亭短亭,碌碌红尘,人来人往。得意之徒,失意之人羁绊于名缰利锁,永远在奔波劳碌,没有谁能真正停下来。

也许,这正是人生的悲剧所在。我们的“向上精神”本源于愚昧,我们的“进取心”来自无知,而盲目的进取心又至少给了人生一个“重量”的感觉,使人生似乎有了“意义”和“满足”,正如在“三岔驿,十字路”上“扬扬拥盖来”的得意之人。但实际上,盲目的动力最终只能造就出一代又一代盲目的自我,看起来似乎幸福,却是本质上的空洞。特别是,当“追求”本身都值得怀疑时,人生便会陷入彻底的空虚中,失去任何“重”压的人生之“轻”,使一切的满足感荡然无存,自我便无法再支撑了。人生的命运都是如此无奈,如此令人愤怒。

人生是如此无奈,一心想羡慕神仙,想摆脱功名、金钱、娇妻、儿孙之“重”的困扰,但生命又不能承受摆脱困扰后的失重之“轻”,生生世世在这个永恒的悲剧中重复,再重复。

既然如此,人到底应该怎么面对这似乎无法摆脱也似乎无法选择的生存处境呢?

中国作家林语堂在《中国人》中认为:既然人的“追求”和追求后的“满足”都是一种空虚,那么,“回归自然”是一切美和幸福的永远源泉。人的一辈子应该考虑如何怎样真正的活着,而不是谋划如何发展;应该珍惜现在的时光尽情享受,而不是去奋发劳动;应养精蓄锐以备他日之不测,而不是发挥自己的精力。

同样的困惑在法国散文家蒙田心中也同样存在,但他反对虚无主义,提倡人总是应该有点精神的。他在《蒙田笔记》中认为:“糊涂的人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这本身违背了生存的意义。生活乐趣的大小取决于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不是任何外物的影响。只有自己才是生命的主宰。我们的生命是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而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人如果没有一定的目标和追求占据、约束心灵,心灵就会到处漂流,入于幻想的空泛境域里。灵魂没有目标,就会丧失自己。即使在闲逸时,也不能让灵魂丧失目标,要不然,最终会导致无数妖魔、怪物,无次序、无目的,一个个接踵而来。”

看来,还是要勇敢面对生命之“重”,而不是避“重”就“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去年第一次读它的时候,居然深感不安和迷惑――那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作品,字里行间闪烁着许多“不解之辞”――我的理解力居然很难渡过它艰深晦涩的语意之河。怀着自我挑战的心理,今年暑假又认认真真地把它重读了一遍。重读此书,却给了我完全不同的感受――好像我从来就未曾读过一样!那是一座感性与理性纵横交织起来的神秘幽深的城堡,看似简单的爱情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辨,闪烁着耀眼的思想的光芒。作者用讥讽幽默而冷静的笔调,剖开人类生命的外衣,探索灵魂的秘密,揭开人性深处隐秘的真相,展示了社会动荡和命运沉浮的人生图景,揭露了人类“媚俗”的天性。读罢掩卷,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现代主义的三维立体图画:破败的城市、游行的人群、缠绵的肉体、忧伤的眼神-----这一切杂乱地交织重叠成灰色的梦境,而这一切梦境的背后,则隐约可见无比温馨静谧的遥远的山村图景,那里斜阳暖暖,牧歌悠然。

这的确是一部值得反复读的作品。它就像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以我浅陋的理解和愚拙的笔触,如果勉强能触摸到它的三两片辉煌的树叶,也算很侥幸的了!

一、轻重之间。

“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得以无限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一想法是残酷的。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这就是尼采说永恒轮回的想法是最沉重的负担的缘故吧。

作家在小说开头第一章,便以一个哲学家高深莫测的姿态,抛出了尼采的“永恒轮回”说,并以大段的哲理思辨使我不得不陷入关于重和轻的凝重思索。

“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是真的美丽?”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就变得自由而没有任何意义。

那么,到底该选择什么?重还是轻?”

是的,究竟该选择什么?重还是轻?直到小说结尾,这个问题依然悬而未决……或许这是个连作家本身也尚未找到答案的人生谜题吧?我只能试图从作品的主人公身上,寻找作者思想的蛛丝马迹。

二人物小像。

托马斯――原为布拉格著名的外科医生,生性自由,以交往众多情人为嗜好,同时深爱着特蕾沙。苏联占领捷克后,携特蕾沙流亡瑞士。后又为了爱情重返布拉格。曾因政治迫害沦为玻璃清洗工,又在环境重压下隐居山村,当了一名卡车司机。他一生漂泊,不断地在生命的重与轻的漩涡中挣扎。最后与特雷莎双双死于车祸。

特蕾莎――一个柔弱,忠诚,纯真,善良的女子,一个不断审视自己灵魂的爱情信徒。原为布拉格附近某小镇乡村酒店的女招待,后为布拉格某新闻图片社的摄影记者,托马斯的妻子。深爱托马斯,不堪承受由于托马斯的不忠带来的嫉妒和痛苦,生活在噩梦和眩晕之中。也是一生漂泊,由小镇来到托马斯的城市布拉格,之后流亡瑞士,在感情的痛苦折磨中离家出走回到祖国,然后和托马斯一道隐居山村,做了一名牧羊女,最后和托马斯一起死于车祸。

萨比娜――布拉格年轻的女艺术家,托马斯的最重要的情人。弗兰次的崇拜对象。思想自由独立,生性叛逆,反对媚俗。她不断地背叛原来的位置:背叛家庭,背叛父母,背叛祖国,背叛爱情,抛弃了深爱她的弗兰次;她不断地叛己所叛,最后到了无可背叛的地步。她的生命无限轻盈,了无分量,没有何牵挂和责任,像漂浮在半空中半真的存在。她不停地流浪,从布拉格流亡到日内瓦,然后到苏黎世,最后到美国和一对喜欢她的画的老年夫妇生活在一起,而不久那对老年夫妇也将离开她到自己的女儿那里去。在无尽的背叛和漂泊中,她感受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残酷重压,在无限凄凉孤独和忧伤中,渴望着一扇遥远的童话中亮着温馨灯光的窗户。她是四个主人公中唯一存活下来的人,也是最悲惨的命运的牺牲者。

弗兰茨――日内瓦某大学的教授,梦想主义者,英俊健美,思想单纯,热衷于一切政治运动,崇拜并深爱着萨比娜。曾为了追求萨比娜而离开不爱的妻子,在萨比娜不辞而别之后,他又把年轻的女大学生当做萨比娜的影子,最后为了缥缈的爱情幻想投身到支援柬埔寨的国际医疗队伍的“伟大进军”中。他加入到“伟大进军”的理由也非常富有反讽意味――因为柬埔寨和萨比娜的祖国都是同样遭受被侵占的厄运的国家,他想:如果萨比娜知道他加入到支援柬埔寨的伟大进军,一定会感受到他对她的祖国遥远的支持和同情,她也就会因此而高兴的!当他终于从寄托在“伟大进军”上的爱情梦想中幡然醒悟的时候,却不幸被砸死于偶然的抢劫事件。

三、托马斯-----重与轻博弈中的真实存在。

“托马斯站在寓所的窗前,茫然地望着对面楼房的墙”。-----他在脑海里回忆着和特蕾莎相识的情景,并反复思忖着:究竟该选择什么?是接受特蕾莎来和她一起生活,背负起爱情之沉重责任,还是继续享受以往的自由轻盈?这是故事一开始作者为我们描述的场景。而且这一场景在小说中意味深长地反复出现了多次。

“人永远不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和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世加以修正”。

所以,每当他面临生命中重与轻的抉择的时候,他都会这样茫然无措,犹豫不决。事实上,托马斯短暂的一生的确是在重与轻的抉择和倾轧之中渡过的。他是布拉格的著名的外科医生,原本活得自由洒脱,自从爱上特蕾莎之后,身上便背负起一个女人全部的爱的重量和责任,这重量使他不堪重负,不断地下坠,下坠,像一片空中漂浮着的飞絮被雨水打湿,坠入地面,和大地融为一体。他的生命也因此被赋予了意义。在他的观念里,灵魂和肉体是截然分开的,他追逐众多女性的嗜好丝毫不会损害到他对特蕾沙独特而深刻的爱。一方面,他深爱着特蕾莎,认为特蕾莎是“漂在涂了油脂的篮子里的孩子,偶然漂到了他的床榻之岸”,他对柔弱的特蕾莎有着深刻的同情和“无法表达的爱”。另一方面,他又不肯放弃以往自由不羁交往众多女友的生活方式,不断的背着特蕾莎和其他女友约会。他生活在特蕾莎因嫉妒无助而产生的痛苦的噩梦的缠绕中,穿梭在谎言和爱情之间,对自己不忠的内疚,对特蕾莎的同情怜悯以及深刻的爱,交织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漩涡,把托马斯这叶自由飘荡的轻舟,一次次不断带入命运的深谷。

托马斯追随离家出走的特蕾莎从日内瓦回到祖国,应该是他继流亡瑞士之后命运的一次重大转折,也是他在轻与重之间抉择的最为显著的例证。我在想,如果在特蕾莎出走之后,托马斯没有回布拉格找她,而是留在日内瓦继续“风流”他的“韵事”,享受自由甜美的生命之轻盈,那么他的命运一定会是另一番完全不同的图景。我们也就不会看到小说结尾的悲惨结局了。事实上,当他又一次徘徊在轻与重的十字路口,站在寓所的窗口茫然地望着对面楼房的墙,他内心深处却反复重复着一句贝多芬的乐句:非如此不可!为何“非如此不可”?这可能就是他灵魂深处的声音。在特蕾莎离开他的最初几天,他一个人流浪街头享受自由空间的短暂的甜美,但他无法再去接触任何一个女性,他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特蕾沙无限悲哀的眼神和痛苦的表情。他在心里感受并放大着特蕾沙的痛苦,他无法摆脱特蕾莎的柔弱对他精神和情感的强大控制,他无法承受离开特蕾莎之后的“生命之轻”。于是,他放弃了轻盈的生活,重新回到祖国,回到了特蕾莎身边――他选择了“重”。

特立独行的托马斯在无限自由轻盈的生命状态下,被一次又一次地拖入命运“重”的泥潭,而这“重”的泥潭,除了他的爱情之责任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根源,那就是强大的无法抗拒无处可逃的社会动乱和“政治黑暗”。作者似乎在告诉我们,平凡的个人在社会政治的强大漩涡中无异于一只弱小的蚂蚁,个人的生活在无序癫狂的国家机器的碾压之下会被轻而易举地碾成粉碎。他厄运的开始源自一封影射当局的信件: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在完全无知无觉的情况下,犯下了弑父娶母的大罪,当他知道真相后,深感罪孽深重,无颜面见世人,于是自挖双目,流亡他乡,以残酷的自我惩罚来为无知犯下的罪过忏悔。难道无知者犯下的罪过就不该承担责任吗?一些苏联共产党当局以“当时什么也不知道”来搪塞以逃脱罪责,他认为是应该受到谴责的。就是这样一封对他个人生活看似“无关紧要”的信件,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于是,他由一名外科医生变成了街头的“玻璃清洗工”。

然而,使他写下这封信的动机是什么?是对政治的单纯热衷吗?我觉得不是。以托马斯特立独行的个性来看,他是“媚俗世界的恶魔”,他是不会热衷于政治的喧嚣去参与什么激进言论的。使他写下这封信的更为隐秘的原因,来自他那“危险的比喻”,这同样关乎他的爱情。

他无数次的深刻地感觉到,特蕾莎是一个被放在篮子里顺水漂来的孩子,有一天偶然地漂到了他的床榻之岸。是他收留了她。这个危险的比喻使他对柔弱的特蕾莎产生了深刻的同情和无法表达的爱。这难道不是命运?而俄狄浦斯这个希腊神话中的赎罪之神,不也正是一个被放在篮子里顺水漂来的孩子吗?这和特蕾莎有着多么致命的相似!所以,有一天当托马斯偶然在书架上翻到《俄狄浦斯》这本书的时候,又联想到了那个致命的比喻。于是,鬼使神差地写下了那篇改变他命运的关于俄狄浦斯的文章。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命运的阴谋”吧?于是,当他以知识分子的率真和孤傲拒绝在脱罪文书上签字的时候,他被政治巨手紧紧攫住的命运便不可逃脱了。于是,他失去了医生的优裕生活,成了玻璃清洗工。

那个时期,布拉格正被笼罩在斯大林的“共产主义运动”的红色恐怖中。大街小巷到处是政治话语的喧嚣,每一个生活的角落,似乎都有秘密警察的耳目,人们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似乎有被监视偷拍录音作为反动证据的危险。日复一日,人们惶惶然生活在这阴云密布的异常沉重的政治高压下。然而此时,托马斯的生命居然以空前的“轻”的形态展现出来。因为他终于卸掉了多年来一直郑重地信奉并身体力行的医生的“拯救人类生命”的神圣使命,一身轻松,一如继往甚至更为“狂热”地投入到探索不同女性的“事业”中,“用生命的解剖刀剖开不同女性身上的那神秘的百万分之一的不同”,乐此不疲。

这真是一支“重”与“轻”合奏的别具意味的的人生回旋曲!

当政治的混乱和社会的黑暗代替了人道和文明,当“政治媚俗”堂而皇之地跻身博爱民主的殿堂,渺小的个体,只能挣扎在不能承受的“重”与“轻”交织的漩涡中。我们很难用道德家的眼光来评判他,――——托马斯,在他身上,实在是存在太多的“卑劣”――放浪,好色,不忠,欺骗,他有着一切被道德君子所不耻的“无耻之徒”的特性,然而在他身上,同时又存在着正义,善良,仁慈,悲悯,率真,清高,自由等许多可以称之为“美好”的东西。他是一个在生命之“重”和“轻”的博弈中苦苦挣扎的真实存在。作者对他未加任何道德的评判,――在道德沉沦的世界,“一切都被预先谅解了,一切也都被卑鄙地许可了”。

五生命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

“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正确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正因为这样生命才总是一张草图。但“草图”这个词还不确切,因为一张草图是某件事物的雏形,比如一幅画的草稿,而我们的生命却不是任何东西的草稿,它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

小说主人公的悲剧,不仅是他们所属的那个时代的悲剧,同时也是我们许多现代人的悲剧。或许,作者正是在托马斯他们的身上,寄托了自己对人生无限未知可能性的探索吧。当看到小说结尾,我已经不能轻松地微笑,一缕深切的悲凉从遥远的天际袭来。

正如作家所感慨的那样,生命的初次排练便已经是生命本身,生命永远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生命之画图是如此的潦草,还未来得及修正,也根本没有机会修正,就画完了匆匆的那一笔。也许一切的结果,无论暗淡还是辉煌,都不值得追悔或者赞叹,一切的抉择也没有什么正确和错误的区别,那只是一道生命的轨迹,因为对于我们所选择的道路,我们根本没有机会比较其优劣!而使我们必须这样走的理由,便是无数偶然表象下的必然,是你命中注定的“非如此不可”。“这非如此不可”是加载在我们身上的一道命运的符咒,那或许就是你最想要而不能得到的部分,是你内心真正的渴望。我们总是会在一个地方反复犯着相同的错误,反复重演着同样的悲剧,我们正是从这反复重演的悲剧中,看到了自己生命的潦草画图,看到了自己的本性。它无关道德,只来自人心。

龚静:倾听生命【读后感I读书笔记I读书心得I简介】

读这本书之前,它已经不知道被多少身边的朋友推荐过。在众多好评声中,我抱着随手一翻的态度翻开了这本又像是自传又像是小说的书,但是我却没有停下来,直到最后一页。当我读完之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它记录了柴静作为一个记者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历了各种各样采访后的成长经历。这其中有挫折,有不甘,有无助,有内心的煎熬,当然,也有最大的收获——自醒和感悟、成长和思索。

之所以说它像小说,是因为柴静在描述采访经历的过程中既保持了还原性和客观性,又同时赋予了这些文字穿透力和感染力。书里的采访对象一个个就像站在了镜头面前,而柴静就是这个摄影师,通过自己独特的角度为读者还原这些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他们当中有处处钻营的官员,有不择手段的商人,有可爱可敬的医生,有坚强无比的夫妻……他们在各自生活的舞台上做着表演,有的精彩无比,有的落寞不堪,有的让人心疼,有的可恨可憎。我们都随着柴静的镜头观察着这些生活中也许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形形色色的人。在体会他们人生经历的同时,也同样在思考着我们自己的人生,思考着这个社会的未来。

之所以说它像自传,是因为柴静记录了十年以来她的采访和成长经历。最初她作为一名新闻主播,信心满满甚至不可一世,却因为经验不足而遭遇失败,这多像刚刚踏入社会的我们。成为记者后,她慢慢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不光非典现场、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等国家大事的现场可以见到她的身影;也不光药家鑫案、华南虎照等社会热点事件中可以看到她的报道。最重要的是她关注着一些构成着我们这个社会的普通人的生存状态。

在书里,我们好像在随着她在她的十年中不断成长,同时我们自己的内心也不断强大。她想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但不论是什么使命,首先要对得起自己的内心。

李佩甫:生命册【读后感I读书笔记I读书心得I简介】

《生命册》是李佩甫所著,4月出版的一本长篇小说。

《生命册》是其继《羊的门》、《城的灯》之后,“平原三部曲”的收官之作。这是一部自省书,也是一个人五十年的心灵史。追溯了城市和乡村时代变迁的轨迹,书写出当代中国大地上那些破败的人生和残存的信念。在时代与土地的变迁中,人物的精神产生裂变,都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在这些无奈和悲凉中,在各种异化的人生轨迹中,又蕴藏着一个个生命的真谛。

《生命册》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9月23日《生命册》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读书心得

维克多·弗兰克尔和他的“意义疗法”很少在国内的心理治疗教科书里出现,也不被收费不菲的心理培训行业所亲睐。“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句话更像一个哲学问题而非一种治疗方法,而且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个颇为头疼的问题,很难想象当代中国有人愿意为被问到这个问题而付费。

弗兰克尔也曾向自己的来访者解释过“意义疗法”。来访者问:“你能否用一句话告诉我意义疗法的含义?至少告诉我心理分析跟意义疗法的区别?”弗兰克尔说:“好的,但首先你能否用一句话告诉我心理分析的精华是什么?”对方答道:“在心理分析的过程中,患者需要躺在诊察台上,告诉你那些有时难以启齿的事情。”弗兰克尔说:“在意义疗法中,患者需要笔直地坐着,倾听那些有时很不中听的事情。”

同意义疗法一样,我目前找到的弗兰克尔唯一的中文译作——《活出生命的意义》也不是一本让人愉悦的书。这本小册子像个精神自传,一个本来就对意义问题十分感兴趣的心理学家,被历史扔进纳粹集中营。他活了下来,传奇的却不是他肉体的幸存,而是他对人性“高度”的关注——比之精神分析对“深度”的关注。

二十世纪是个充满着噩梦的世纪,纳粹集中营又是其中最可怕的噩梦之一。如果说电影、图片、历史资料是让我们一瞥那个噩梦的残片,那么弗兰克尔那么用他的书写,带读者重新经历了一遍那个噩梦。他对众所周知的集中营惨状着墨不多,却把里面各色囚徒——包括他自己——内心世界的真相呈现出来。身份、地位、自由、快乐、休息、独处、尊严、亲人,乃至最根本的生存物资……在这一切都被剥夺殆尽的环境中,弗兰克尔仍试图找寻生命的意义——也许不是“找寻”,长期饥饿、超负荷工作的他多半没有力气在食物和闲暇之外去“找寻”什么,他只是仍然对生命的意义保持敏感,对存在的每个当下保持敏感,从而,在幸运地从噩梦中醒来后,能以一种真实、深切、诚恳的态度,讲述噩梦(作为生命的一局部)对他的意义。

这种意义无法成为一个简单的答案。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克制而有力,温柔而强烈,出现在他人微薄的善意中,在瞬间所见的.自然美景中,在几分钟独处的闲暇中,在死神一次次的擦肩而过中,在人性被逼到墙角时呈现出的卑琐或光芒中。它让痛苦得以被忍受,让希望得以被维持。

也许是因为这样的体验,弗兰克尔反对把追求幸福作为心理工作的诉求,反对把人性复原成趋利避害的本能。对于一个曾多年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还被强制劳动的心理学家而言,维也纳会客厅里的柔软沙发不能满足他。也许在他看来,生命的救赎在于它的高度,以及这种高度所能承当的爱和责任。

在被送进集中营之前,他曾有时机获得美国签证平安离开奥地利。正当他犹豫着是否要抛下父母自求多福时,他注意到家里的一块大理石。这是父亲在被纳粹燃烧的维也纳最大犹太教会遗址上发现的,因为上面刻着十诫的局部内容,父亲把它带回家中。他问父亲是哪一条,父亲指着那些希伯来文解释说:“荣耀你的父母,地上的生命将能得到延续。”这一瞬间,仿佛得到神启,弗兰克尔放弃了美国签证。

读到这一节,想到精英阶层纷纷忙着“弃船”的当代中国,不仅掩卷。弗兰克尔说要上的生命将能得到延续。”这一瞬间,仿佛得到神启,弗兰克尔放弃了美国签证。

读到这一节,想到精英阶层纷纷忙着“弃船”的当代中国,不仅掩卷。弗兰克尔说要在美国西海岸树一尊“责任女神像”,以平衡东海岸的“我们求自由而不得,又被众多虚假、粗暴的所谓“责任”绑缚,眼见越来越多的虐待甚至性侵幼童,更不知道这片土地上的生命如何能得到延续。

新年伊始,自然的节律从不因历史走入死角而停下脚步。掰开光秃的树枝仍能看到孕育的绿芽,这便是希望和爱永恒存在的明证。一个心理工作者的责任,也许就是帮助保全并恢复最根本的人性——自己的,他人的。在此根底上,自由地选择、并去实践某种高度——或者深度。

文档为doc格式。

生命生命读后感

生命,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一条丑陋的毛毛虫,可能蜕成一只五彩斑斓的蝴蝶,一粒小小的中总会有盛开的时候。因为,生命本来就是一桩奇迹。让我们走近生命,用心倾听生命的真谛吧!

一只小小的、脆弱不堪的飞蛾,也许只有9天的寿命。但是就因为这短短的几天,它在人类的手指时没有选择放弃生命,而是选择努力的逃生,让我们感受到了它顽强求生的欲望。

一粒小小的香瓜子不怕困难,用自己的嫩芽冲破坚硬无比的外壳,不受周围环境的干扰,它知道自己生长在一个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但它并不畏惧,而是勇敢地面对。我很敬佩它那种不屈的精神。

再听听老师对作者:杏林子的资料,我感慨万千:杏林子12岁就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部分关节遭到损坏,手不能抬、肩不能举、头不能转、脚不能行。这一切使她的生活行动都很困难,可是经过他的坚强与努力终于有了成就。这让我们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是啊,生命是自己的,我们可以让它有价值,也可以让它。所以,我们要对自己负责。我们应好好珍惜生命,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出无限的辉煌。

《生命生命》读后感

今天,我们在语文课上学了一篇文章叫《生命,生命》。文中,作者问了一个问题,生命是什么?同学们认为,生命是“寿命”,生命就是“快乐”,在我看来,生命是奇迹。

飞蛾当时被作者抓住了,但它不放弃,依旧挣扎,作者放了它。此时,我感受到那飞蛾是多么热爱自己的生命啊!为了不让生命在下一步瞬间消失,它一直在呼喊:“我要生命!生命!”

一粒香瓜子掉进了一个环境恶劣的砖缝里,在那没有阳光,没在泥土,更别说水了。但它却那么顽强,即使砖头再硬,它也要冒出,就算它仅仅只活了几天。这是一桩奇迹!它如此顽强生命力,使我震憾,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不屈向上,还一直在心呼唤:“我要生命!生命!”

一天,作者用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那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让作者感到震撼。这生命只单单属于作者。而我们也有自己的生命,我们也要爱护它。

虽然,我们的生命十分短暂,但我们要把短暂生命变成无限的价值,让我们一起珍惜生命,爱护生命,活得更加光彩、明亮、生机、有意义!

《生命生命》读后感

当我学了这一课时,有很大的感悟。

当我读到飞蛾求生的那一段时,我体会到了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一个动物都有强烈的求生欲,都极其珍惜自己的生命,跟况人呢?这是我想到:在我上三年级的时在一节重要的数学课上,我因没有好好听讲,所以考试落了个不及格。我醒悟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不能再虚度年华了,因该好好学习。

当我读到香瓜子那一段时,体会到一股顽强的生命力。一个植物都能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里不屈向上。我们何不能在这样的环境下茁壮生长。

当我读到“我可以好好的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的糟蹋它。”我体会到一个人的生命只属于自己我们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的使用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努力学习,爱父母,还要爱老师,不让生命白白流失,不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生命生命》读后感

前几天,我学习了课文《生命生命》。我思绪万千。

《生命生命》主要通过写飞蛾求生、砖缝中顽强生长的小瓜苗和静听心跳这三件事,写出了生命的宝贵。

当我读到“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用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这句时,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生是短暂的。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创造无限的生命价值,使生命穿越时空,成为永恒。

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珍惜生命的例子:史蒂芬——霍金是当代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他也是一位坐着轮椅、挑战命运的战士。有一次,霍金坐轮椅回柏林公寓,过马路时被小汽车撞倒,左臂骨折,头也被划破了,缝了13针。大约两天后,他有回到了办公室工作。

虽然霍金身体的残疾日益严重,但他力图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完成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1985年,霍金做了一次穿气管手术,从此完全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他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极其艰难地写出了《时间简史》﹐探索着宇宙的起源。

雷锋叔叔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句话告诉我们:虽然生命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却可以用有限的生命做许多有意义的事,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生命生命》读后感

作家杏林子就在是《生命生命》一文中讲述了生命的意义。有强烈求生欲望的飞蛾,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成长、活了几天的香瓜子苗,我有力、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都展示着生命的重要性。

美国南部有一个小女孩,她19个月大时,一场疾病让她失去了听力和视力。她长大后,建起一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她是那么珍惜生命,还帮助其他残疾人的生命光彩有力,做了许多有意义的慈善事业的她,使短暂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我们要珍惜生命,让短暂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朝着梦想前行,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在生命旅途上发出绚丽的光芒!

生命生命读后感

生命可以体现在一只极力鼓动双翅的飞蛾;生命可以体现在一株掉在墙缝中茁壮生长的小瓜苗;生命可以体现在自己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不管怎样,生命是宝贵的,我们要好好使用它,不能白白糟践它,使它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在5。12大地震中,有这样一个鲜活的例子:一所小学,在大地震的那一刹那,和其它学校一样,都发生垮塌。全校师生全都被埋在了里面。正当大家焦虑不堪的时候,忽然听到废墟里传出了国歌声,先行到达的救援人员听了以后很震动,决心把这些孩子们救出来,在被埋28个小时以后,这些英雄的孩子们被成功救出。

我看了以后很震动,很感动,仿佛心灵上收到了一次洗礼。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娇生惯养的孩子在那么艰苦的的条件下,还能唱国歌,里面包含着一种对生命的渴望和期盼,那样强烈,那样鲜明。同时我也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

正是有了这种正视生命的可贵,所以中国人民才能克服种种困难,逐渐走上小康的道路;正是有了这种正视生命的可贵,坚强的四川同胞们才能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以后我要好好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出生命的出色!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