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研究心得(模板19篇)

时间:2023-12-06 17:43:08 作者:翰墨

读书心得是对读书过程中与作者对话的记录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接下来是一些值得一读的读书心得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

做一个研究型教师读书心得

以前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做研究是理论家的事情,在思想上没有足够的认识。在学习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受益匪浅,使我更加了解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什么是研究型教师,如何做一名研究型教师,还有如何写教育博客,等等。我逐渐认识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要成为一名研究者,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只有研究型教师才能胜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新课程的实施,更对教师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新课程尤其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确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观和人才观;注意学习有关研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书籍,从而能够适应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从根本上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做一个终身学习者,是教师专业化、自主成长和提升自己人生质量的重要前提。

要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就要不断地进行教育教学的反思,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够成功。教师要做一个善于研究的人,善于反思的人。经常反思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研究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养成对自己的教学与教育活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习惯,这是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基点。可以通过教学日记与教育笔记较好地记录下教育反思的成果。

教师教育研究的定位:行动研究。教师应立足于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大量的教学反思笔记,汇总一系列教育教学案例,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感悟、领悟,在实践中始终思考如何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变得更贴近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更接近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的行动研究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

《做研究型教师》读书笔记做研究型教师鲍传友读书心得

在新课程的培训中,我们发现:面对新课程全新的教育理念,许多一线教师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有人甚至说:我不会教书了。的确,新课程要求教师重新规划其职业生活,重新摆布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关系,重新调整教育教学行为,这对中小学教师而言无异于一次涅?。但是,只要我们勇敢地去面对它、分析它、研究它,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自觉摒弃传统教育思想中一些陈腐的东西,我们就能够在新的教育思想理念的指导下,找到实施新课程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也就是说,广大中小学教师要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就必须从传统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培养研究型教师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培训机构都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

什么是研究型教师?目前教育理论界尚无准确的界定。笔者认为,研究型教师是这样一种类型的教师:能根据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把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加以概括和提炼,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有效地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并不断地去探求教育中未知的规律。

研究型教师的概念是针对“经验型教师”提出来的,如果我们把中小学教师分为几个类型的话,大致可分为初学型、经验型、研究型、专家型等四种类型,一个初学型教师工作3-5年以后,一般都可以成为一个经验型教师,而经验型教师如果缺乏理论修养和对实践的反思意识,就会年复一年重复已有的经验而难于转向研究型教师,更不用说成为专家型的教师了。研究型教师是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的必要过渡,研究型教师通过实践-理论-实践的多次反复,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完善教学行为,探讨未知的规律,就会逐渐以其丰硕的研究成果和独到的理论建树而成为专家型教师。当然,最终成为专家型教师的只会是凤毛麟角,但通过各种渠道的培养,使广大中小学教师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变则是可能的,也是应该的。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要成为研究型教师,首先是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爱岗敬业,热爱学习,勤奋工作,乐于奉献。其二是要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离开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低效率的,也就不可能获得真知灼见,科学研究便无从谈起。其三是要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善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以研究,善于把研究中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敢于突破固定的程序和模式,提出独到的见解。其四是要掌握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能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手段获取教育教学信息和教改经验,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2、培养研究型教师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教师职业的认识存在着巨大的偏差,过于强调其外在的社会价值而忽视其促进教师生命成长和人生目标实现的内在价值。所以人们常用“春蚕”、“蜡烛”、“人梯”等比喻来表征教师形象,在人们眼中,教师是“牺牲自己,照亮别人”的悲剧形象。另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利益一元化,教师身份革命化,抵制一切形式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曾是我们社会惟一的价值准则,教师在个人发展上稍有动作便会被斥为“不务正业”而遭到“棒喝”和“封杀”,社会也总是以外部力量来约束、导引教师的发展,教师常常是背负着沉重的社会使命前行,往往因不堪重负而疲于应付,只能把自己的职业视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无奈地苦捱”。再加上不健全的教育评价机制的影响,导致一些教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年复一年重复着同样的教学活动。

今天,我们的社会已经转型,社会利益格局已成多元化,传统的泛政治化的价值观也必然要随之发生变化,崇高动机与利己动机、理想境界与世俗目标已没有明显分界。如果教师能立足于自己的岗位,边教学边研究,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谋求自身的发展而获得名利,理应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更为重要的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学习化的今天,教育处在科学知识剧增、技术革新不断、国际竞争愈益激烈的背景下,如若墨守成规、不思进取,教育就会落后于社会发展的要求,就不可能实现社会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不可能培训出高素质的人才,而不做研究型的教师就不可能成为高素质的教师。

3、培养研究型的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从教育理论的发展看,教育理论的发展需要研究型的教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故乡。教师成为研究者,在教学实践中学习、思考、研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决策和实践行为进行反思和研究,把成功的经验经过提炼上升为理论,就能够充实、完善已有的教育理论,促进对未知规律的探讨,推动教育理论的发展。

从学校的发展看,学校的发展需要研究型的教师。学校要在竞争中立足,就必须有一批名师支撑,可以说,没有学校的发展,就难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发展。名师从哪里来?主要靠我们学校自己培养。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都必须认识到,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是两个同样重要的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发展的意义更重于前者,因为教师发展是教育成功和学生发展的前提。经过三五年的努力,教师素质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也供会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以后,对教师素质又会提出更高要求,这样,二者便会形成一种良性互动,从而实现学校的腾飞。

从教师的发展看,做研究型教师是教师发展的内在需求。教师从事教学研究,能够提升职业生活的质量,使教学成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增强教师职业的和体会价值感、尊严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事实上,教师的职业特点也决定了教师必须以研究的态度对待工作,就象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一样,一名教师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课堂,因为教学处于一种流变状态,教师的工作永远充满未知的因素,永远需要研究的态度。英国课程论专家斯坦豪斯曾明确提出了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念,他说:“教育科学的理想是每一个课堂都是实验室,每一名教师都是科学研究共同体的成员”。教师成为研究者,能够促使教师更加关注具体的教学情境,把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先生说得好:“教师必须搞科研,这是培养教师的根本途径。”在钱先生看来,教师的提高主要不是靠进修听课,而是靠做研究,边工作边研究,边研究边学习,缺什么学什么,这是主要的方法。有研究表明,教师从教5年以后,其教学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与时间相关性很小,而与从事教育教学的研究呈正相关。因此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是重要的继续教育活动,是教师专业能力提高的主要途径。

研究型教师的培养是一项持久的教育工程,必须通过多方协作,充分利用各方面的外在驱动力、充分调动教师的内在驱动力,才能使教师既成为教育教学的实施者,也成为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者。

1、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

研究型教师的培养是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策略之一,研究型教师的培养靠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作保证。学校要充分尊重教师的民主权利,尊重教师点点滴滴的创造性劳动,并努力为教师的工作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和人文环境,营造出思想活跃、研究风气浓厚的校园氛围。在质量管理上,传统的质量观是分数第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静下心来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研究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也无需撰写心得体会和学术论文,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就无从谈起。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对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不能仅以学生的考分来论教师的成败,而应该采用多元化评价,通过多种手段,从多个视角来考核评价教师劳动的价值,既有教学方面的也有教研方面的,既有自上而下的评价,也有自下而上的评价,让学生、家长、教师自己、同行以及学校领导都参与到对教师的评价中来,使教师能从各个渠道获取信息,不断提高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其中,教师自评是评价对象依据评价原则,对照评价标准,主动对自己的工作表现作出评价的活动。应该让教师明确,教师自评是一种与奖惩脱钩的评价,其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的发展。它是一个批判反思的过程,更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是教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的建立是培养研究型教师的前提。

2、积极开展校本研究。

校本研究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解决发生在学校现场的教学问题为主的一种教研活动。学校要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建立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定期学习研究制度,帮助教师确立发展目标。可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不同教师的发展需求,制定出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体系,供教师制定发展目标时选择,这样教师制定的发展目标既是个性化的,又能体现出学校某个时期的发展趋向。

校本研究是一种教师集体的研究,惟有教师集体参与的研究,才能形成一种研究的氛围,一种研究的文化,一种共同的职业生活方式。在教师群体的研究中,教师之间协调合作,分享经验,相互学习,切磋技艺,甚至会有不同思想的碰撞,这都是非常可贵的,是研究型教师成长的沃土。

校本研究虽然是在校内进行的,但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也是校本研究不可缺少的因素。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校本研究向纵深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师或其他专业的研究人员要走下讲坛,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教师中间,与教师一齐制定发展目标,分析教学案例,开展行动研究。这种指导主要是理论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在研究的具体环节上就不要过多指手划脚,让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上他们自己的课,做他们自己的研究。专业研究人员是培养研究型教师的重要力量,校本研究是培养研究型教师的主要途径。

3、引导每一个教师参与研究。

外驱力必须通过内驱力的激发而起作用。要培养研究型教师,就要激发教师的成才欲望,帮助他们调整好心态,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使广大教师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研究中来,这是培养研究型教师的关键。

首先是心态问题,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其自身的心态密切相关。曾有人问三个工人在做什么,第一个说:砌砖。第二个说:我正在做一件每小时能赚9美元的工作。第三个说:我嘛,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后来,第一个人当了一辈子建筑工人,第二个人做了小商人,第三个人则成为一家大型建筑公司的老板。三个人对自己平凡的工作各有不同的态度。第三个人对自己平凡的工作充满着热情,认为工作虽然普通,却十分伟大。而其他二人,则对自己的工作自认为不重要,没意义,因此,工作就只能是一种赚钱混饭吃的苦役,他们的人生也会黯淡无光。如果中小学教师都能象第三个人那样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做一名研究型教师,就有可能使自己的人生变得辉煌。

其次是要帮助教师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对于教学一线的中小学教师面而言,最适用的研究方法有两种:行动研究和案例研究。

行动研究目前,行动研究以其灵活简便、容易操作的特点成为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主要方式。行动研究旨在提高实践者自我反思意识和调节行动的能力,并以解决问题、取得成效为最终目标。行动研究是解决教育研究中理论与实际相脱离倾向的良好途径,有利于改进学校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出研究型教师。有人对行动研究作了精当的概括: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教师即专家,效果即成果。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是一个行动研究的楷模。从1948年到1970年他跟踪观察和研究了29个班级共700余名学生从入学到中学毕业整个学习期间的生活,在长期的教学工作和教育研究中,他写出了41部专著和小册子,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文艺作品。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是从大量实践经验中研究提炼出来的。

案例研究案例是教育实践中发生的一个包含有问题情境或某些决策行为的真实故事。它通过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向大家提供具体的背景、人物、场合、事件与后果,引发人们的反思。案例研究即通过案例的撰写和典型案例的研讨将自身或他人的教育经验与教训提高到理性分析的层面去透视和反思,从而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教学行为,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中小学教师的最大财富就是掌握大量具体生动的教育教学事件,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这是专业研究人员和理论工作者不具备的优势。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些事情若不整理研究,事后便会烟消云散,若有了一种研究的态度和反思的习惯,把这些事件编写成一个个非常个性化的鲜活生动的案例,供大家分享、讨论,实际上就是一个重新认识这些事件、整理自己的思维、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

案例研究要进入一种情境,要根据特定的时空情境来解释某一事件,而不是抽象地考虑问题,作出结论。这里的情境是真实而不是虚构的,是自然发生的而不是人为控制产生的。另外,同样的事件在不同的背景下,可以作不同的解释,在相同背景下,由于研究者的视角不同也可以作出不同甚至相反的解释,因此不管什么案例,都存在着从不同侧面进行分析、研究和解释的可能性。

教师通过案例研究,向自己和他人的经验学习,以求得理论的检验与深化,从而更好地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更为有效地进行教学改革,促进教其专业发展。可以说,案例研究是研究型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

另外,应该特别强调的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彻底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职业生活,中小学教师应该把现阶段研究的重点锁定在新课程的研究上,从而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要研究以新课程为核心的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比如新课程在教学方式上由以讲为主转向以合作探究为主,在教学内容上,由封闭转向开放,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由单一时空转向灵活时空,在教学管理上由专制转向民主,在教学手段上,由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方式转向多样化和综合化,在教学评价上,由重甄别和选拔功能转向重促进发展的功能,由重单一评价转向重多元评价等。还要积极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来,新课程赋予了教师“课程携带者”、“课程开发者”等新的角色职能。研究课程资源的开发,首先要从大纲、教材的定型思维中解脱出来,在大脑中构建课程观念和课程意识及课程开发意识。然后,教师要研究当地经济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要研究学生的兴趣及喜欢的种种活动,根据学校及学生的发展需要,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调整、优化课程资源结构。教师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增强了课程的针对性和适切性,使课程更加完善,同时也实现了教师本身的专业发展。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是孔子的人生感悟。如果广大中小学教师能够象孔子一样,做一名研究型教师,把自己的所学经常运用到实践中去检验,坚持正确的,改进不足的,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地去探讨未知的教育规律,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那一定是非常幸福的事情。

做一个研究型教师读书心得

最近学习了《做研究型教师》这本书后感受很大,受益匪浅,成为我教学生涯中的一个新的'起点,鞭策我进步的动力。

作为一名教师,我总觉得做研究是理论家的事情,在思想上没有足够的认识。在为期一学期的学习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受益匪浅,使我更加了解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什么是研究型教师,如何做一名研究型教师,还有如何写教育博客,等等。我逐渐认识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要成为一名研究者,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只有研究型教师才能胜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新课程的实施,更对教师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新课程尤其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确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观和人才观;注意学习有关研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书籍,从而能够适应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从根本上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做一个终身学习者,是教师专业化、自主成长和提升自己人生质量的重要前提。

要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就要不断地进行教育教学的反思,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够成功。教师要做一个善于研究的人,善于反思的人。经常反思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研究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养成对自己的教学与教育活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习惯,这是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基点。可以通过教学日记与教育笔记较好地记录下教育反思的成果。

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能够持续不断地对教育和教学行为进行及时的反思,从而汇总自己的教育智慧,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就。教师研究的问题产生于实际的工作情境之中,并且研究的过程也是从实际情境出发,根据实际情境的需要,随时检讨,不断进行修正;行动研究同时也是教师对自身实践所进行的有意识的、系统的、持续不断的探究反思,它在突出教师实践的研究特征的同时,也突出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

整个研究过程中自始自终都贯穿着对教师自我反思的要求。这种自我反思,对于教师个人而言,是一种学习过程,对于教育实践而言,是找到针对即时情境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有效途径。教师始终是行动研究的主要研究者,研究的对象是日常遇到和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研究得目的在于透过科学方法的应用,以解决课堂内的问题因此研究的过程中必然主动容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行动质量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和理论,特别重视实际工作者对实践问题的认识、感受和经验。行动研究实质上也是研究过程和行动过程的统一体。

从实际中来。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主要围绕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其问题的来源从教育教学的疑难重寻找问题;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场景中捕捉问题;从阅读交流中发现问题;从学校或学科发展中确定问题。

从计划到反思。教师的教育研究活动的实施经历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几个步骤。首先对活动进行有意识的设计、设想或打算,教师有意识地将行为纳入研究的框架,持续不断地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其次教师在行动研究时不断反思与积累中,难免形成对问题的新的认识,也难免会有新的因素介入研究,从而影响原有计划的达成,教师行动研究时随着教育情境的变化和教师认识的加深,行动也在不断调整的。

第三教师注重收集行动研究过程相关的资料,以备后续的反思、改进之用;最后教师对计划、行动和观察进行分析和思考,全面系统描述整个研究过程,进行理智判断和评价,从而为下一阶段的行动提供科学合理的研究方向。

总之,通过学习,我意识到只有研究型的教师才能胜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当然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型教师,对我来说任重而道远。我将把参加这次培训活动当做一次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研究水平的契机,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在成为研究型教师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进。

《做研究型教师》读书笔记做研究型教师鲍传友读书心得

龙口西小学张蓉晖。

五天的上海之行很快结束,虽然每天都很忙碌,中午连午休时间也在上课,但过得非常充实,好像回到了学生时代。这一期的华东师大广州市天河区名师培养工程高级研修班内容丰富而精彩,聆听了大师们的报告后,我觉得就像与一位位智者对话,受益匪浅,有一种将学到的理论践行于实践的冲动。这一次的培训,无论是在个人的专业发展上还是对于教研组的建设上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追求高效的课堂教学。

高纪良老师所讲的《破译有效教学的密码》让我明白了怎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高老师用极其精炼的四个字“透”“瘦”“漏”“皱”高度概括了有效课堂教学的标准。“透”指的是教师要吃透教材、学科知识、学生,讲课要讲透讲深。“瘦”是指教学内容少而精,紧扣“核心知识”和“核心考点”.“漏”是指课堂留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活动和思维空间。“皱”是指课堂要有起承转合,有情趣,有悬念,有波澜。

他还指出了一节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高效率、高效益、高效应的“三高”教学,而这三高对应的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现在仍有很多老师只关注知识技能的培养,高老师用图表的形式直观地告诉我们知识技能只是海面上冰山的一角,不能只把眼睛盯在这一块上,其实发展能力,培养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等重要。反观我的课堂教学,我比较注重课堂的高容量,但却忽视了孩子的有效学习,比如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有些应该让孩子独立思考后再讨论的环节却压缩了时间,有时没了独立思考的时间,有时减少讨论时间,致使降低了学习的有效性。通过本次学习,让我对有效教学有更深的认识,我将努力地把所学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的效率。

我已经有的教龄,按杨玉东老师的分类我应该算一个经验型的老师,平时的备课、上课、评课,更多是依据自己的经验,对课堂缺乏研究。杨玉东博士和孔企平博士的课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平时着重于教课本,缺少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教学时其实有不少值得研究的典型案例和突发事件,但却没有及时反思、整理,记录成文,导致无法上升到理论层面,只是一些零碎的经验记忆。在今后的上课中,我要努力做到:确定研究的问题,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课后注意反思、总结,写成案例。

除了上课外,作为教研组长的我还应学会对课堂进行观察和诊断,组织老师开展研究课堂的活动,杨玉东老师所讲的《课堂观察技术和诊断》提供了多种课堂观察与诊断的科学方法,就如一盏明灯,给我指明了方向,让我茅塞顿开。原来听课光依据经验带有很大的主观性,而依据课堂观察,更为客观,能使老师们成为合作者,一起研究问题,还能成为同伴,提供建议。我想如能将学到的技术运用到教研活动中,会使更多的老师获益,会使教研氛围更为融洽。

五天的学习虽然很短暂,却在教学观念、教师发展、教研组的建设等方面让我获益良多。学习最重要的是运用,我将会在今后的工作中践行所学,使自己有更大地提升。

《做研究型教师》读书笔记做研究型教师鲍传友读书心得

一个教师如果只管按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只做解释式的教学,顶多只是个教书匠。在课堂上只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学生只是被动,强行的接受,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严重者可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从教学三方面做起:多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

人常说:教师要有一桶水,才会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如果对教材掌握熟练到精宜求精,再加之认真研究,那再给学生讲起来真可谓胸有成竹,信手拈来;学生就是多方位提问题,教师回答并和学生讨论、研究起来也会从容不迫,激情四溢。

学生的素质高与低都要求教师的教学能力要强,只是教师的出发点不同。

教素质高的学生,教师更要学富五车,情系学生的心扉,充分调动他们的自学能力并尊重他们的自尊、自信与自强,百般呵护和支持他们的人生美好追求,对于他们只要“指引”得方,定能成才。

对于处于末流的学生,这是个老大难问题,他们影响着班里的学习风气,他们是“研究学生”中的难点。

这类学生,由于他们本身的家庭教养、生活环境差,自身的素质更差,所以就表现为以下特点:逆反心理重,爱使坏和捣蛋,胆大妄为,不知天高地厚,承认和忘记错误都很快,管不住自己。他们不得已在家长的'逼迫之下来到了学校学习,想混个毕业文凭;或家长管不了,让学校来管教。所以根本就学不进去,好像来学校就是为了出出风头、玩一玩,时时捣乱课堂,他们构成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当然,这类学生身上也有优点:讲义气、重面子、爱出风头、爱干跟学习不沾边的活;头脑反应灵敏、社会经验与活动能力强,有些还有文体美等其它方面的特长。

对于这些学生,如果教育处理不当,会严重影响教师的身心及课堂教学。相反,如果教育得方,遇事处理得当,他们更容易在某些方面有独到的才能和表现。

我们试着从以下方面做起:

1.千万不要歧视他们,也不要纵容他们的缺点,从爱心出发去更加关心他们,因为他们的心理更脆弱,一旦心理防线一倒,会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

2.对于他们的学习成绩,只要看到进步,不管考什么成绩都应表扬与鼓励,他们的教育在于成人,其次成才。要想到,只要他们一天错误犯得少一点、小一点,就是进步。

3.找到他们身上好的一点,多鼓励多表扬,从而以点带面,突破这教育的难点,打开一些僵局。还要设法引导鼓励他们去干能发挥自己特长、感兴趣的事,或许,以后能成“正果”。

4.课堂上他们爱出风头,适当给他们一些机会,如果回答问题或表现有进步就适时表扬,从而给他们做人应有的自尊和一些成就感,他们就有可能打消一些自卑、自弃心理,在希望中崛起,而不走邪。

首先要看老师怎么教,学生才怎么学。当前我国教育评价体制上存在的严重不足也导致了我们教与学上的一些混乱。

1.教育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让他们在建立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去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师再加以引导。教师千万不要“一鞭子抽式”的在迫于要出成绩的约束和压力下,去抹杀学生兴趣式的自主学习,比如有些学校教师,学生如果一题没答对,一字或一个单词出了错,一次没考好就像犯罪了一样被打手掌、抄写数遍作业、写下几百字的检讨等方式来惩罚,这样下去就给学生燃烧起来的学习热情火焰不停地浇冷水,他们能建立起来兴趣吗?他们的兴趣能长久吗?我们都要记住:哀莫大于心死!

2.在应试教育指挥棒下的各种考试只是检验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方式,绝对不是目的,目的是:只要让学生树立努力成才的坚强信念和远大理想;建立各种成才的兴趣,围绕兴趣去投身种种学习与研究才是真正的宗旨。可眼下,一考定终身、学分是学生的命根、一分值几千几万元钱的各种不正确的人才评价体制,严重阻碍了人才的成长之路,以致于出现了各种为谋取高分而采取的各种虚假的手腕与手法层出不穷;各种因此而引发的悲剧也屡见不鲜;也造成社会风气的败坏等等。全社会在这种只看果不问因、只看症不看病、只管现在不管未来、只看分数不管能否成才的分数决定成败的不良思维观念和人才评价体制中,不知坑害了多少本应成才却成不了才的一些真有天赋的孩子。在应试教育的独木桥上,那些不适合这种教育的各种人才却纷纷被挤下马落下河。这难道不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吗?无怪呼有人大喊“何时中国也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多好!”“中国的基础教育做得太好了,而高等教育及科研与成果却比不上发达国家”,“中国的中小学生负担太重了,在现阶段元气都快耗尽了,将来怎么办?”等等。

围绕以上理论,我认为教师应牢固树立“教书先育人,教学为成才”的正确思想,要配得上“师如父母”,“灵魂工程师”的称号,我们国家应改变人才评价体制,让我们教师把应试考试放在第二位,全身心投入到真正培养国家有用人才的宏大事业中去;把金钱,名誉、地位看淡一些,希望社会风气好一些,让教育还回到“她”本来面目。

只要纲举正了,目才能张,那么,我们教师的教法就在这种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地有兴趣地以成才为目的的前提下去教与学,我们才是真正在搞教育,我们国家教育的百年大计才有希望早日实现。

让我们永牢记:永远尊循教育规律,成才第一,分数第二,千万别颠倒了。

教师课题研究读书心得

对于成长于文化断层年代的我们,胡适先生似乎只是历史的一个符号,他曾经走在文字改革的先端,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等,由于种.种原因,难得看到胡先生的文字,对于他的了解多来自片段性的轶事或宏大感受。近日于南图觅得一本《胡适的声音》,虽然只是一册不同时期的演讲集,但也足以窥见胡先生博大精深学养的沧海一粟。

“宁鸣而生、不默而死”,是《胡适的声音》一书的卷首语,这是胡先生一生主张并奉行的人生格言,由此看来,不论在什么语境下先生都会是一个“大右派”。作为一个有深厚旧学背景,在完善的西学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学者,胡先生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是真正学贯中西的大家。他的文字晓畅明白,朴实自然,没有精英意识,即使现在阅读也有极强亲近感,很符合他倡导的白话文应该是“活”的文字。

书中涉猎的领域和年代跨度很大,从“五四”时期到五十年代,几乎收录了胡先生一生中不同时期的各种演讲内容,让我们看到胡先生历经学者到官员(驻美大使)直至“中央研究院”院长等不同角色转化中为人,治学的态度,可以充分体现他毕生倡言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以及"认真的作事,严肃的作人"的为人之道。

对书中感触颇深的是一篇对“五四”事件的回顾演讲稿,具体而详尽的过程描述让我们身临其境。一方面,他承认“经过了这次轰动全国青年的大解放,方才有中山先生所赞叹的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另一方面,他坚持说,五四运动“实是这整个文化运动中的一项历史性的政治干扰。它把一个文化运动转变成一个政治”。他明确表达了:对抗争政府的同情和对运动方式的拒斥。胡先生作为独立知识分子,一贯坚持以自己的方式“宁鸣而生”。

另一篇极具特色的演讲稿是关于中国禅宗的发展史,从中国哲学史的角度系统讲述了佛教在中国成长发展的过程。胡先生关于禅宗发展史的研究考证翔实,表述客观风趣。胡先生本人没有宗教信仰,他的佛教研究完全从学问的视野进入。胡先生的禅宗研究源于他编著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到他离世只完成《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禅宗史是研究的不足之处,他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弥补。胡先生对禅宗史下过很多功夫,颇有心得,在研究的基础上专门为影响很大,成为一代宗师却不识字的六祖慧能的弟子,作了一部《神会和尚传》;晚年,又花很多时间去考证《虚云和尚年谱》。虽然禅宗史只是胡先生治学一隅,但严谨的态度足以描述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他的研究甚至曾引发日本禅宗学者铃木大拙与他的一翻论战。胡先生对于禅宗史的研究体现了他在治学中的“不默而死”。

多看看胡先生的研究,会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感受到他作为独立知识分子,用独立、理性、责任、正见、负责的言论来发表个人思考的行为特点。

如何深入的探寻与认同自己的文化,如何以独立知识分子的思维来“宁鸣而生、不默而死”,是我们需要一生探寻的问题。

《做研究型教师》读书笔记做研究型教师鲍传友读书心得

以前一直没有接触过论文,对于论文的理解也就从要毕业时的毕业论文,在自己最初的印象里,感觉论文就是写一篇文章,里面分为七大块:题目、论文摘要和关键词、目录、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和注释,但当时对于为什么要写论文?论文应该怎么写?怎么写好论文?等等概念都特别模糊,到了工作以后,慢慢接触多了,对于论文的概念终于有了一定新的认识。

文中说“我们进行教育科研、思考问题,只凭脑子想是不可能的,需要用文字把思考的问题、研究的成果进行加工、整理、提炼、记录下来,使创造性的思考一层层展开、一步步深入,并在纸上视觉化,这就是教育论文。”另外,书中还提到教育论文常见的几种类型,分为:研讨型论文、经验型论文、述评型论文、报告型论文、学位论文、叙事研究报告等等。并且对不同类型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这样一来让我们更加清楚适合自己撰写论文的类型,也让自己以后在组织活动中更加懂得留意、更加清楚应该留意些什么,关注些什么等等,并且及时记录下来,以便在论文中作为资料展现出来。

在日常的生活中,现在最适合我们撰写的是“研讨型论文”,它的关键是“立论”,撰写这类论文,所研讨的问题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以确凿可靠的材料为理论的一句,重在以事论理,结合平时的教学活动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并且要融入自己独到的见解以及其实用价值。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们也应该多留意身边的孩子、多关注身边的孩子,多反思、多思考、多看、多写;每天如此,我们等于向专业的教师迈进了一大步,同时离研究型教师也就越来越近了。

做一个研究型教师读书心得

我认真拜读了王晓春老师的著作《今天怎样当教师》,虽然书中的100个教育案例都是出自中小学校园,然而却关系到所有教育战线上的教师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当教师?书中一言以蔽之: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

要当好教师,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工作中,对待问题要多问“为什么”,学会理性的思考进行分析。下面对书中的一则案例发表自己的感触:下面对书中的一则关于教师的爱的案例发表自己的感触:

案例中讲的是一名老师帮助一个学习成绩差且没有兴趣的孩子培养兴趣,提高学习成绩的案例,案例中,那名老师的耐性让人佩服,他真的是倾注了自己的爱给学生。感动之余不仅想到,如果有人问我:“你会喜欢每一个学生吗?”在没有看书之前,我会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爱每一个孩子是教师的职责。这不正是经常教导我们的思想吗?要全身心的把爱无私的奉献给每一个孩子们?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不正是教师的职业精神吗?我们的教师行为是否与说的相一致?面对案例中的学生,自己是否能向那位老师那样耐心呢?这时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在看到成绩优秀同学那一字不差的作业时的心花怒放,和看到成绩较差同学那满是狼籍的作业时的怒火攻心,反省一下,我是否真的做到自己所说的爱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呢?细细品位王老师的点评,不禁让我感触颇深,她说:“要区分职业的爱和私人的爱”,书中说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主要是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因为任何一个人爱的付出,都是有选择,有重点的,“博爱”不仅会把人累死,更把教师的职责范围扩大。是啊,职业的爱是必须做到的,但私人的爱是无法强求的。教师就必须用教师的职业的爱去对待每一个孩子,在孩子有困难时,在孩子做错事时,在孩子得到进步时,作为教师才能一视同仁的对待,教师的爱就是渗透在平时的点滴中,贯穿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简单的几句话让我豁然开朗。

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个极端的教育谎言像枷锁一样天天束缚着我,使我常常生活在自责和愧疚之中,使我天天怀疑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我真的.就认为我就是那个不会教的教师,否则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学生不会学习呢。今天通过学习我才知道,它只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宣传鼓励口号,而绝不是评价教师工作的客观标准。

老师们,让我们轻松上阵,用智慧教出趣味,用新观念育出不同的人才,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工作,做一个享受教育的阳光教师吧!

”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长长的句子,艰辛是定语,耐心是状语,热情是补语;其实这些都只说了一半。因为,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我则认为:教育首先是一种服务,教师是一种带有浓厚服务性质的职业。一种为每一个幼儿健康成长提供帮助的服务,一种为社会培养健康健全的人类的服务。也惟有如此,作为教师心怀一种服务思想,才可能从过去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误区中走出来,走进幼儿,亲近幼儿,关心爱护幼儿,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们提供最切合实际的东西,才能为他们铺设好最适合他们的道路,让他们茁壮成长。作为当代的教师还应该”善思“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思想的芦苇。“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教师应该是个思想者。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去认真总结工作的得与失。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机会总是给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总之,今天要做一位合格的老师,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进取,不断攀登,与时俱进,才能去迎接一个新的挑战!

中小学教师研究读书心得

假期里,我阅读了《小学语文教师》六月刊的《“随文练笔”研究专辑》,让我在作文练笔这一块中顿感明朗,读着读着,时而倍有同感,时而像被指引导航,时而灵感顿生,让我对“随文练笔”教学有了更宽广的了解,更系统的认识。

“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因为随文练笔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紧随阅读教学,而且形式多样,丰富学生的习作色彩,学生负担少,因而在课堂中是颇受师生欢迎的一项习作训练。但在实际教学中,随文练笔设计的随意性,练笔的时机、方法、难易度把握不当等,往往导致训练低效甚至无效。如何实施有效的“随文练笔”策略,是我们当前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而在文本教学中找准切入点,是随文练笔练习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与保证。本人就学习前人的经验以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为找准随文练笔的切入点整理及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拓展文本空白处——与文本角色对话。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文质兼美的文章大都有让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只要我们善于挖掘,自有一片与文本交流的空间。如人教版十一册《草虫的村落》,课文的许多地方都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可以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巧设练笔的空间。如,“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这是甲虫夫妻间爱意的流露,在这深情的对视中,作为与丈夫阔别多时的妻子的你,会与丈夫倾诉些什么呢?又如,“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如果你是蜥蜴,看着这群好奇的小甲虫们,你会如何向它们讲述外面的大千世界呢?它们会向你提出那些新奇有趣的问题?在这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那奇异的想象得到驰骋,加上受到作者文中童心童语的感染,有了作者笔下草虫的世界这个大环境的渲染,学生练笔的情感被激发了,必然又产生一幕幕生动、有趣的情景。当然学生的语言也得到了有质量的训练。

学习教师怎样做课题研究读书心得

(2)不要贪大责备。如小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就显得大了些,假如改成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思惟特点的研究,就比较合适一线教师做。(3)重视平时积累,从小处着手:要做教育、教学的有心人,平时时时处处留意观察,在工作中要多问几个为甚么。善于发现工作中的题目,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反思。(二)做好方案一个详实的课题方案,是课题研究成功的保障。曾不止一次地听弄科研的专家说:课题方案制定好了,课题也就做好了一半。设计方案的基本框架(1)课题名称(2)题目的提出(3)研究的根据和研究假定(4)研究的内容(5)研究的方法(6)研究对象(7)研究步骤(8)研究保障(9)成果猜测(10)课题组的组成及分工(11)经费预算(12)资料附录预备阶段:1、理论预备。搜集、查阅、分析有关课题的资料;通过浏览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报刊和杂志熟习与课题相干的理论知识,研究方法等。2、方案设计。确定研究的内容、目标、步骤、研究保障等。修正、完善课题的研究方案。3、课题论证。请有关专家对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论证。实践阶段:1、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策略进行扎实的实践,不走过场、不玩花梢。2、记录、搜集实验的原始材料,包括阶段性报告、总结、个案分析数据等。

学习教师怎样做课题研究读书心得

11月9日,我们一改往日教研的风采,在郭主任等领导的主持下,由冯主任主讲,进行了课题研究培训,这个看似没有多大学问的内容,却让我茅塞顿开。收获颇丰。

首先,我曾经承担过区、市、省各级的实验课题,并且暑假中参加过市级实验课题的培训,实验课题获得了省成果二等奖,市区成果一等奖,但对于自己如何获奖,只认为是自己努力了,没想到其他,今天经冯主任一说,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能获得那么好的成绩,是承担的实验课题进行得规范的结果。对照冯主任的培训,检查反思自己实验的过程,无论是课题题目的拟定,还是撰写的实验方案,归纳出一个词,就是规范。这短短的培训,戳破了我心中的那层窗户纸,我那兴奋、自足的感觉,真爽!我得感谢冯主任的精妙的语言,感谢教务处组织的这次教研培训!

其次,对于我这个即将退休歇息的人来说,又系统地掌握了一个知识,那就是: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去做课题研究。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啊!今后,我将带领身边那群富有精力、朝气的年轻教师,认真去做课题研究,提升每个人的理论水平,提高每个人的研究能力,提升一个语文教研组的科研水平!

最后,我想说:时间真的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善于挤,总会是有的!并且,时间比海绵里的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为丰富和充足。请给自己经常加个“紧箍咒”吧,相信你会有所收获的!

做一个研究型教师读书心得

初次邂逅《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这本家庭教育书籍,是在长春的联合书城。当时和好朋友一起去买书,为了凑够买300元钱的书就能够办一张会员卡,我就毫不犹豫的听了书店工作人员的介绍买了这本书,理由是这本书书是师大附小的老师推荐给家长看的。

回到家之后,利用空闲时间慢慢品读,更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读了一遍后,又挑重点地方读了第二遍。本书的作者是刘称莲。她是一个普通的母亲,在培养自己孩子的过程中,注重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从实践中摸索出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倡导和谐的亲子关系,用科学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孩子,18年的时间,她培养了一个素质全面,成绩优秀的女儿,她的女儿同时被北大和香港大学录取。本书重点记录的她的女儿在小学阶段成长的点滴。

读完此书,作为教师的我才感觉到对自己儿子的教育与人家相比真的是汗颜。在培养孩子的写作潜力上,我没有像作者那样给孩子写“下水”作文;在培养孩子的耐心时,我不会像作者那样陪孩子一起玩拼图,让孩子从中体会到“输得起”的人生态度;在节假日,我没有把逛书店作为孩子休闲交流的地方,让孩子泡在书海中学习和感受……这一桩桩事例,无不体现出作者的出发点,都是基于有利于孩子成长来思考的。

看到儿子有主动读书的愿望,我没有吝啬钱,在网上给儿子买了全套的.《淘气包马小跳》共20本。看到儿子捧着新爱的书读的时候,我真的感觉的由衷的高兴,当儿子读完这一套之后,又读了杨红樱的《笑猫日记》全套16册和《漂亮老师和坏小子》系列。此刻每当我和儿子去吉林或者长春的时候,孩子最爱去的地方不是游乐园,而是书店。我们母子都喜欢在书海中漫步,畅游。如今,儿子读完的书已经有几十本了。这中间包括校园文学、四大名著、科普知识等等,只要是儿子买书的要求,我一律同意。此刻我感觉到儿子写作文不在像以前那样“词穷”了。书读多了,他的想象力也丰富了。每一天我家睡觉前都会看到我和儿子各持一本书在床头品读,虽然是个读个的,但孩子真的是爱上了阅读。

教师研究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是我们成长所必需的过程。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质量,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进行着研究。本文将以“教师研究心得体会”为主题,分享一下自己近期的研究心得与感受。

一.研究的动机。

首先,我想谈一下研究的动机。研究是我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我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途径。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对教师个人和学生都有好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不断地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二.研究的方法。

研究的方法很多,也有很多途径可以获取到更多的教学资源和资料。我比较喜欢参加研讨会,学习新思想和新概念。同时,网络也是我获取教学资源和资料的重要途径之一。当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单纯地抄袭和借鉴别人的学术成果,而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整合和创新。相信只有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研究成果,才会在实际中有所收获。

三.研究的成果。

研究的成果应该具有可实施性和实际指导性,能够为实际教学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帮助。例如,我之前针对学生的阅读障碍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和观察实验等方式,探讨了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和策略,最终找到了一些有益的指导性建议。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同时也为更多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帮助。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有一些得失和心得体会。研究需要一颗耐心的心,需要我们有足够的毅力和精力去完成研究过程,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研究也需要我们高度的责任和敬业精神,才能真正做出有意义的贡献。在我自己的研究过程中,我也经常感到困惑和迷茫,但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摸索和尝试,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五.研究的意义。

最后,我想谈一下研究的意义。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职业素养和学术水平;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贴近实际,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研究可以为学术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为教育事业的发展积累更多的力量。总之,研究对于教师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我们才能成为更好的教师,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研究读书心得体会

读书乃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阅读书籍,人们可以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高修养。而当我们站在研究的视角来看待读书时,它便会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我曾进行过对读书的研究,并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下面将结合自己的研究心得,谈谈对于读书的研究有何体会。

第一段:阅读是研究的基础。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阅读是研究的基础。没有多少人具备天生的知识,大多数的知识都需要通过读书才能获得。读书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首要途径,而在研究中,对书籍的阅读显得更为重要。我们需要通过大量阅读相关的著作和论文来扩宽研究领域,深入了解现有的研究成果和学者们的经验。只有具备了扎实的阅读功底,我们才能在研究中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第二段:研读要系统而有针对性。

其次,研读是阅读的高级形式,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研读技巧。在研究读书中,我们不能仅仅是快速地浏览,而是应该有目的地去研读。我们需要掌握如何在一大堆书籍中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和重要的观点,如何准确地理解和评价这些信息,如何将这些信息与自己的研究课题联系起来。通过系统而有针对性的研读,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为自己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段:研究读书是一个与他人交流的过程。

然而,在研究读书中,与他人的交流也显得尤为重要。毕竟,共同研究是促进学科发展的一项重要方式。通过与同学们的讨论和交流,我们可以相互启发、互相补充,共同推动学术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互相借鉴对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的研究。同时,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我们可以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研究人员,建立起广泛的学术网络,共同合作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工作。

第四段:研究读书需要多角度思考问题。

另外,研究读书还需要我们具备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是进行研究的关键因素之一,而通过深入阅读和分析后,我们必须能够运用自己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来解决问题。在研究读书中,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发展自己的独特观点。而多角度思考问题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研究内容,还能够提高自身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五段:研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最后,我们要认识到研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研读需要时间、精力和毅力的投入,不能指望一蹴而就。在研读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研究课题,与时俱进地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同时,研读也需要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不断积累和提升自己在研究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总之,研究读书是一项细致入微的工作,需要我们具备扎实的阅读功底、系统而有针对性的研读技巧、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通过研读,我们能够更好地拓展研究领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提升自身的思考和创新能力。因此,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应该一直坚持这一学术传统,不断深化对读书与研究之间关系的认识,努力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读书心得

作为小课题研究的实施者,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是十分必要的。你知道课题研究读书心得是什么吗?接下来就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课题研究读书心得,供大家阅读!

忙忙碌碌一年的小课题研究工作就要结束了,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们收获过、困惑过、欣喜过、苦恼过……。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所有课题组老师在成绩面前相互鼓励,在挫折面前从不气馁,一年的研究和实践,使我们得到了很多。

首先,我们坚持历史单元主题的教学原则,历史单元主题教学就是从历史学科的实际出发,根据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使教学按知识系统进行,真正达到高效课堂的要求的主题教学。是从更为宽泛、更为广阔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与定位的历史教学。脚踏实地的学习研究,真正的贯彻单元主题教学理论。而新课程历史教科书的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历史阶段,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研究课标、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改变以往备课时只着眼于某一节课的思维模式,而从单元组织的角度出发,进行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从而将某一节课的准备纳入单元教学的序列之中,从整体上构思单元学习主题的教与学,以单元主题为主线来进行教学设计。在课程上我们大胆尝试,立足课堂。

其次,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依据新教材主题教学的特点及教育教学因素进行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既符合新课程的创新理念,又适应了学生的学习规律,既可以突出历史重点和主干知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可以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率,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教育教学的新趋势。从教学实践上看,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他们投入很大的兴趣和老师一起进入探讨,并且改变了以往教学中上课不用听看书则可以的不良学习品质,真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另外,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还惊奇的发现,学生对单元主题的整合兴趣非常大,他们主动进行总结,归类,将历史纵向联系,达到了历史的时序性。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理论。

通过这个活动,课题组的老师教学态度和风貌也发生了改变,大家积极探索、学习研究,是教师的团队意识空前加强,听课、评课共同进步。对老师的个人教学能力、教师素养等各方面都有提高,新的教学理念也开始渗透,开阔了眼界,。学生对历史课也表示出了重视了,历史教学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新意不断。虽说以前的教学活动中也有类似的环节,可是没有做系统的收集和研究,因而没有这样强烈感悟。当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付出辛勤的汗水,收获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成绩,还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端正的学习态度,我们得到的很多很多……。

最后,我们要感谢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室,西安市基础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西安市未央区教育局教研室,以及西安市东元路学校所给予我们的帮助和支持,还要感谢指导老师的指点,谢谢!

首先,导语设计中,我们坚持设计原则,力争在每节课的备课中都体现这一原则。从实践看,学生感觉新奇,他们有兴趣和老师一起进入知识探讨环节,并且克服了以往教学中的无所谓习惯,真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结束语教研活动中,老师紧扣教学内容,或进行总结,或延展拓展,或引入下节课内容,或给学生留下想象空间。总之,学生对单调的历史课有了重新的认识,部分学生在课后还能向老师继续请教一下课外知识,这让老师非常欣慰。

另外,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学生对来自于导语或结束语中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兴趣较大,他们或评说,或探究,或用于其他课的学习中,或将语文中的知识用于历史课的学习中。如此,学生们真正的学起来了。

通过这个活动,参与研究的老师们也感到了学生的变化,大家一致认为,教学比以前有意思了,学生重视了。虽说以前的教学活动中也有类似的环节,可是没有做系统的收集和研究,因而没有这样强烈感悟。当然,对老师的个人能力、素质各方面都有提高,教学理念也有提升,也了解了更多的史学前沿动态,开阔了眼界,站的角度也会更高,对教学活动有很大帮助。

最后,我们要感谢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室,西安市基础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西安市未央区教育局教研室,以及西安市东元路学校所给予我们的帮助和支持,还要感谢闫璟老师的指点,谢谢大家了。

12月19日,学校领导请来了教研室李主任,我有幸听了《怎样进行小课题研究》的讲座,听后,让我耳目一新。讲座中首先阐述了康川学校教师课题研究的现状。具体说来,现状一:重申报,轻研究。现状二:课题又大又空。现状三:缺乏课题研究的动力。现状四:很多教师没有机会做课题研究。现状五:课题研究要求过高。现状六:课题研究的时效低。借鉴苏霍姆林斯基一段话,他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很显然,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教师坚持做教育教学研究的话,那么,教师的劳动就会成为一种乐趣,天天上课就不会成为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教师就会很幸福!有时我们的生活中也许就恰恰少了一点“研究”和“琢磨”的过程吧!而以往的我对于课题研究也是很迷惑,通过讲座明确了进行小课题研究一般有以下五个步骤:。

第一,发现问题。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这是进行研究的前提。不能跟风,选择的课题应该越小越好更重要的是要是自己熟悉的内容,还有就需要课题一定要有价值。实际上教师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是很多的,如一个问题的讲解、后进生的转化、某节内容的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学生上课不专心、作业安排等等。课题的价值有赖于有效的反思。

第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行小课题研究寻找方法其实。

也就是一个借鉴的过程,就是要在充分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个寻找方法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是小课题研究非常重要的一步。资料收集包括阅读书籍、查阅历史文献等收集书面资料,还包括通过实地调研,访谈获得直接研究材料,还可以通过体验取得有关材料,并对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为下一步研究做准备。

第三,解决问题。教师要先明确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可采用案例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应特别强调,小课题研究的核心是行动,行动是研究方案付诸于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寻找问题解决、创造教育实践新形态的过程,研究过程要充实、切实。要注意原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做过的事情,教师要随时记录、反思和总结。在研究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方法不能实施奏效,应该再回到第二步寻找更好的方法。要特别重视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些有意义的细节,注意对细节的反思与改善。

第四,解决过程总结出来。这是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过程。一定要努力把它写出来。这曾是我最匮乏的部分,而听了讲座后才发现其实没有那么难,总结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是“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更可以是“教育教学反思”。第五,把总结出来的方法应用与教育教学。就是把总结出来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这是小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这是第二次从理论到实践。在这一过程中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有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显著改进。经过讲座系统的归纳回头看看自己,身为一线的教师,其实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一些小课题的研究工作,只是我们缺少一些搜集、整理、总结概括的过程,没有形成一些科学的体系而已。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提高自己的科研意识,在解决教育教学中的一个一个小问题、实际问题的同时,让自己成长为专业化、科研型的教师。

课堂研究读书心得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有效教学实际上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这里的教育活动不仅仅指教师的教,还包括学生的学,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互动。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

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学生的进步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绝不能仅靠训练,而要靠思维过程,要靠个性化的思维。但知识转换为解题技能是要靠操练的,这种操练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和学业成绩;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从时间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

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对应的是课堂教学的“低效”。低效是相对有效教学而言。低效也可以说是有些知识不需要教师教,学生也能理解。从专业角度来说,就是没有得到能力的发展。而高效的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这是从新课程基本理念来规定“发展”。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每个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第一,要对课堂教学的低效行为表现进行梳理;第二,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第三,从长远角度说: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提高;第四,从机制来说,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构建评价问题是最紧要的问题。第五,课堂教学的前奏----备课和课堂教学的巩固----作业、练习的布置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要有系统性和计划性。

上文提到低效也可以说是有些知识不需要教师教,学生也能理解。

无论是备课还是作业、练习的布置都要求教师精心选题,是教师下题海,而不是学生下题海。教师精心选题还应做到不同题型选题,做到同一类题不要有太多的重复,或拿到某地的题不进行筛选就整套整套印发给学生做,挤去学生其他科的学习时间,应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就自己的薄弱学科加强学习,全面提高各科学习成绩。如果各科都搞题海战术,势必造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不符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原则,更谈不上科学性和计划性。

我们应该经常扪心自问:这节课的教学有效吗?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我们该怎么做?首先要了解学情,合理确定学生学习的目标,备好课。面向全体并不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不要简单地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问题,而是要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资源,教学中要充分地合理地艺术地利用这一资源,使学生之间发生实质性的互动,这是实现教学增值,也是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保证。根据学生实际,关注学生生活经验与原有基础。解读教材固然重要,解读学生同样不容忽视。

传统的课堂,教师总是首先考虑教什么,怎样教。而对我们的教学对象却缺乏必要的理解与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了解学生,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已经成为我们开展数学教学的重要前提。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课前的充分准备。教师在备课之前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备课时要吃透教材,弄清教材的重点、难点,才能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调控师生的作用,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在教学中,教师用肯定和奖励的评价方法,妙用竞争方法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课堂教学“活”起来。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事先预设的教法,只能作为备案,走进课堂。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教师不能无视学生所呈现的生命信息,来选择教法。教师要对课堂明察秋毫,适时调控,灵活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才能保证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要及时调整课堂练习。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理解掌握新知的情况与练习时间的长短,增减练习的数量。如每位同学独立练习有时可调整为分组练习。分组练习有时也可以调整为独立练习,让学生全员参与。有时还可以布置一些选择性练习,来调控课堂练习的量,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总之,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将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课堂研究读书心得

粗读了王鉴博士的《课堂研究概论》,才浅浅体会到课堂研究的实质是在课堂中进行课程与教学问题的研究,而非我们通俗所想的研究课堂本身。一直以来我总是混淆这个概念,而今虽有点体会,但还不是很深。当翻到第十八章的时候,觉得这个题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比较熟悉,因为近几年我们学科也一直在讨论这个课题,什么样的体育课才称得上有效?缘此,故细细地拜读了几篇,现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想法。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1、合理的教学设计

我们进行的教学设计应该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乐于接受,同时也学到和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教学设计中应围绕主题,选择各种趣味性的游戏,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而对那些单调、乏味、重复的教材进行改编,使之体现游戏性和竞争性。如教学设计中要注意队列队形的转换与衔接以及每个教学内容的教学意图。

2、合理的教学目标

目标统领内容,引领学生发展是有效教学的依据。教学目标过高则难以实现,就会使学生丧失信心,但是过于简单又无法起到激励的效果。如去年我们城东片教研活动时,有一位老师上的是小学二年级教材,要求掌握军事五项素质:有前后滚翻、向左右转走、头上方抛球等,我想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求过高了吧!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具体明确,有可操作性,并还需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3、合理利用场地器材

合理利用场地器材是上好体育课的前提,有效的场地器材布置可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如上半年“潮涌普陀”张其斌老师上的篮球课中,将学习篮球运球技能的场地划成一个同心圆,分前后排,这样既将学生都在自己的视野之内,又很好的解决了练习的密度和强度等等,使学生有强烈的兴趣来学习这节内容。

二、驾驭课堂要自如

驾驭课堂的能力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学习方法的引领是有效教学的重点,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有很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一般,将课堂上的“三有”即“有序、有趣、有味”处理好,我想已经是成功一半了吧!

1、课堂的有序

有序是指教学组织严密,教学步骤清晰,包括场地器材的安排简单、经济,以便于操作和组织教学。因此教学中应该加强体育课堂常规的要求,安排常规内容上不应经常变动,必须有一定的稳定性。而且要将常规要求体现在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上,平时要不断提醒,对于违反的同学要求其及时改正。整个课堂的有序,是上好体育课的基础。

2、课堂的有味和有趣

课堂的有趣和有味,将它合起来称其有趣味。就是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有趣味,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游戏就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由于学生天生好动,兴趣广泛,采用有趣味和竞争性的游戏组织形式,有利于完成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体育游戏的教学不仅要遵循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而且还需要重视弱势群体的需求,以促进学生增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将具体、枯燥的基础知识、技能融入有趣、活泼的活动或比赛中。让学生回味无穷,希望每节都是体育课。

有趣味还应表现于教师的语言,语言是师生间传递信息的最重要工具,教师语言的艺术性越高,则教学效果越好。人们往往以为,只有进行思想教育,传授文化知识的教师应该讲求语言的艺术性,可是我认为只要是一名教师就应该讲求语言的艺术性,这就是教师的职业特点。对于体育课,由于教师教学环境相对开阔,学生注意力就很容易分散,所以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用适当的模仿动作和适当富于表情的手势进行教学,同时还要用爽朗干脆、铿锵有力、亲切感人、充满活力的语言去感染、鼓励、吸引学生。我记得舟山蓉蒲学院的严老师讲过:特级教师最厉害的就是一张嘴,他在一节课中表扬学生的话从没重复过。

三、课后反思要深刻

课后反思促进教师进步,教学是永远无法达到完美的,因此在每次课堂教学后,进行反思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性质。反思所写的内容可以是:(1)写成功之处(2)写不足之处(3)写学生创新(4)写教学灵感(5)写教学中困惑的问题等等。

课后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思想、行为、效果等方面的理性思考,是一位教师业务提高的必要手段。一个只顾教课而不善于反思总结的教师,是难以成为名师的。写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最后,就像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查认为的那样,“如果使学生习惯简单的接受或者被动学习,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体育课堂就要求学生动起来,在玩中学,在笑中练,一张张稚嫩的脸上都带着汗水的笑脸!

希望自己片面的理解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结合,不断提高,使自己更有信心的面对新课改要求下的体育教学发挥出更有效的积极性,真正的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研究心得体会

研究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作为一名教师,我一直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也有了很多体会和感悟,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教师研究心得体会。

第二段:积极参与研究是教师发展的必然选择。

教学研究是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所在。如果教师不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研究活动,将会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下降,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随着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如不积极参与研究活动,就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和要求。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认识到积极参与研究是教师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三段:研究能够提升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教育教学研究是一种深入思考、创意性和实践性极强的活动。研究包含了对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考、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探索、对教学策略的优化以及对教师和学生的能力提升等一系列过程。研究活动所形成的教育资源、优质课程等都是教育教学活动中重要的部分,能够提升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质量。这也正是我们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的原因所在。

第四段:教育教学研究能够激发教师的创造力。

教育教学研究能够让教师充分调动思维潜能,不断挖掘和发掘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改善和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教师需要阅读、实践、总结和分享,这些过程能够帮助教师锻炼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创造力,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能从同行中获取更多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从而促进个人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第五段:结尾。

总之,教育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是实行教育创新和教育改革的前提条件。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不仅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更是一种自我提升和发展的良机。我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够为广大教师激励,激发更多教师参与研究的热情和动力,为打造更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书研究心得体会

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丰富人生的绝佳途径。在读书过程中,不仅可以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还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及价值观念。本人在长期的读书研究中,获得了不少有益的体验和心得,这些心得对本人的成长与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很多人阅读书籍只为了获取信息、吸收知识,而没能从书中发掘更深层次的价值。本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关注书中的思想内涵、价值观念等内容。尤其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本人会从作品中的语言、情节、人物等元素中细细揣摩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现象。这样的阅读方式,让本人不仅增长了知识储备,还提高了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对于理解与思考人生问题、人际交往、情感维系等方面均有所裨益。

第三段:读书的启示与思考。

读书能够开阔人的思想,让人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问题。在长期的读书过程中,本人总结出读书的三点启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看到自己应该要什么”、“更清晰地认识外部世界”。阅读人类的经验和智慧,能够帮助我们领悟到生命的真谛,不断提高自己的智慧和人生经验,帮助自己实现更高层次的人生价值。

第四段:挑战自我,努力成长的心得。

读书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常常遇到挑战自我的机会与困难。这些让本人学习到了如何挑战自我、学习成长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坚持读书以外的学习方式(如听课、听讲座等),不断扩大知识面和认知范围;选择自己感兴趣、符合自身专业或职业发展需要的书籍,强化自己的专业能力;建立“读书的计划与习惯”,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这些方法都帮助自己不断地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势、提高自己的学习品质,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拓展人生梦想。

第五段:结语。

阅读对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长期的读书研究,本人不断汲取养分,提高自己的理解力、思考力和创造力,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这些体会与经验,向更多有志于读书学习的人们传递出一个积极、进取的态度,为自己的生活和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