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师如何做研究心得(模板17篇)

时间:2023-11-03 11:18:39 作者:曼珠 读教师如何做研究心得(模板17篇)

心得体会是通过文字表达对过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许,是一种个人成长的见证和记录。通过阅读他人的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如何做研究型教师

教师决定着课改的成败。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成为一名研究者,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

首先,教师在重新确立在教学当中的角色时,遭遇作为教学组织者在诸多领域的知识、方法和实践经验储备明显不足。教师角色的确立,直接决定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影响着课程实施的走向和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在传统的教学当中,教师的角色是大纲、教材的解说者、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应对各种考试的组织者,教师可以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新的课程改革在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成为一名研究者,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对于相当数量的教师来讲,完成这样的角色转变,从根本上改革自己多年来形成的教学方式是一件十分复杂十分痛苦的事情,压力是很大的。这不仅是因为在应试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下教师已经形成了应对各种考试的有效的'教学方式,也还因为新课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法都提出了较以往不同的要求。新课程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新增了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作为教学组织者在诸多领域的知识、方法和实践经验储备明显不足。面对新课程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只有一种正确选择,那就是积极应对,在教改实践中不断学习,使自己成为一名有知识、会研究、善创新的教师。

事实上,新的课程改革在对教师传统角色、传统教学方式形成前所未有的冲击的同时,也为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把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学工作的组织者、研究者、领路人,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作为一种理念,作为一个追求的目标,在课程改革中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要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就必须做一个终身学习者,不断地进行知识的充电,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养水平。

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新课程的实施,更对教师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新课程尤其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理论,确立符合素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要求的教学观和人才观;学习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心理的有关知识,准确把握当代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的个性差异,从而做到因材施教;还要注意学习有关研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书籍,从而能够适应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从根本上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做一个终身学习者,不仅是为了民族的复兴与进步和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也是教师专业化、自主成长和提升自己人生质量的重要前提。

要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掌握和运用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教学研究的方法是很多的,诸如:课堂观察、问卷编制、案例研究、行动研究、校本研究等。同时,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学习内容的丰富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还应熟识和了解其它领域的研究方法,如组织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本领等。从理论专著中学习这些方法是必要的,但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应用之妙在于创新,教师只有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不断以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进行教学创新,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研究型的教师。

《中国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报》2003年7月10日第8版。

中小学教师如何撰写教育校本研修之三上中小学教师如何进行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中小学教师如何撰写教育叙事――校本研修专题之三(下)(2010-06-0911:25:52)标签:校本研修教育叙事研究教育分类:精雕细刻-师训四、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撰写(一)撰写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目的撰写教育叙事研究报告有明确的目的:一是记录自己教育工作的感悟心得,作为反思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升境界的素材;二是记录教育教学事件,记录学生和自己的成长历程,作为备忘和纪念;三是发挥教育叙事的交流、沟通作用,以报刊、博客或其他手段为平台,和学生、家长、同事建立互动机制,帮助自己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二)撰写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特点1、具有教师的亲历性:教师应把自己以及身边的人和事作为观察、思考与探究的对象,讲述自己亲历的故事,阐述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在教育叙事研究中,教师既是讲故事的人,也同时在故事里扮演着某个角色。2、具有故事的生动性:生动性是指所叙之事生动具体,尤其具有鲜活的细节,因而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而不是简单的铺叙或描述。3、具有案例的典型性:教育叙事不可能只叙一事,往往几个方面的事例同时呈现。因而要求所述之事例(案例)具有典型性,各有所证。4、具有意义的启发性:通过个人对自身教育教学方面的叙述,有目的的梳理个人专业成长之路,既能提升理论与实践的层面,又能让他人能从中受到教益、得到启发。5、具有评价的科学性:通过自身的教育叙事,教师既能比较客观地展示个人教育业绩及成果,也能让他人做出科学而正确的评价。(三)撰写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基本原则1、自我评价原则:自我评价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激发内在动因的过程,渗透整个教育叙事之中。2、评价的真实性原则:要求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可信性和有效性,既不过分自谦而贬抑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也不虚夸自己所取得的成绩。3、叙事的典型性原则:所叙之事从“质的研究(即定性的研究)”方面具有典型意义,并能有效地反映教师的教育教学业绩。4、评价的反思性原则:教师通过人生经历表达自己的教育理想与信念,通过教育故事再现专业发展的心路历程,通过教育教学行为诠释自己的业绩成果,通过自我反思表达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感受。(四)如何撰写教育叙事研究报告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内容由“教育叙事+教学反思”两部分构成,结构由“标题+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1、标题部分:由标题、署名、摘要、关键词等构成。1)标题:不求严谨、规范,但强调新颖、生动、吸引人,能突出中心。可以是单标题的形式,如《关于××的叙事研究》、《××的故事》、《教育叙事:我和blog有个缘》等;也可以是由“主副式”构成的双标题,主标题用形象化的语言呈现主旨,副标题则说明研究的对象、方法,如《学校春秋:一位小学校长的'笔记》。2)署名:注明作者单位全称、个人姓名;如是××学科小组等研究的集体则应根据研究贡献大小按先后顺序将所有参与人员逐一列出。3)摘要:又称概要、内容提要,即用简炼的文字概括主要内容的短文,让读者看后一目了然。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4)关键词:从论文中精选出来的用以表示主题的单词或术语,能揭示论文的主要内容、鲜明直观地表达主题。2、正文部分:通常包含四个基本要素:故事背景、情境描述、问题解决结果及效果的描述、反思或评析。1)故事背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但不必面面俱到,关键在于说明故事发生有何特别原因和条件。如正文之前有引言或绪论,则本内容可略。2)情境描述:选择真实故事情节,凸现焦点,能反映一个鲜明的问题或矛盾。要有细节描写,力求生动、引人入胜。先描述后分析,可叙议结合,或夹叙夹议。3)问题解决结果或效果的描述:用一句或几句简单的话,描述问题解决的结果或效果,以突出、强调,让人们进一步理解、感悟其典型的教育意义。4)反思或评析:反思、评析是对教学教育行为的成败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的分析。反思是指教师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本身作为研究的对象,多角度地进行审视、深思、探究与评价;评析是从观察者的角度对他人的教学叙事进行的分析和思考。正文部分是教育叙事研究的核心内容,它决定了论文质量的高低与品位。郑金州教授将这一部分浓缩为“三要素”,即:典型事件(包括人物、事件、情境对话和氛围的现场情境)、问题叙事(有关与问题的产生、解决方法与结果)和反思(对教育事件的理性思考,以阐述某中教育理论、观点、方法或策略)。3、结尾部分:由参考文献或注释、参考书目、附录等构成。1)参考文献或注释:补充说明文章内容、注明资料来源和引文出处。引注文献应标明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年月、页数;引注期刊应标明作者、标题、刊名、期数或卷数、页数。2)参考书目:参考有关资料的总目录。3)附录:即文章最后所附的资料。如调研问卷、访谈提纲、量表、测验等,重要的统计数据、旁证性资料等都可以作为附录放在结尾部分。当然,简单的教育叙事结尾部分可以忽略。我国教育叙事研究的“始作俑者”华东师大教科院院长丁刚教授曾对教育叙事给出过最高标准,其公式是:“好的叙事=生动的故事+精彩的内心活动”。优秀的教育叙事要注:内容真、理念新、情节精、感悟深、主题明。总之,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主体既可以是教师本人,也可以是其他教师;既要突出情节的完整,更要凸现情节的冲突;既要描写人物的言语行动,更要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既可以撰写成功的案例,也可以反映失败的案例。一部好的教育叙事研究,不仅是教师自身心路历程的真实反映,同时也是其他教师借以反思自身的基础和对照学习的镜子。在呈现教育叙事研究报告时,上海师大专家岳龙博士指出,叙事角度可以灵活多变,随心所欲地转换,这是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一大特色。撰写时可用听闻、查阅文件、采访、转诉等等方法来调度。常用的教育叙事方法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撰写教育叙事研究报告还可以采用深描的写作方式,其作用是使叙事显得真实、可信而且富有情趣。深描即详细介绍教育问题或教育事件发生与解决的整个过程,留意一些有意义的具体细节和情境,引入一些原汁原味的资料,如学生的作品、学生的日记、某一教师对该学生的评价,隐藏在学校建筑中的语言,等等。(五)应避免的误区和禁忌撰写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应避免四大误区、六大禁忌。1、四大误区。误区一:纯粹叙述故事(没有个人的反思、评价,无个性化的想法)。误区二:叙述感人至深的事情(未能在一些平凡的故事中蕴含教育的真谛)。误区三:陷于自我表彰或自我忏悔(那些源于平凡的教学生活、能体现先进教育理论的事件却未记录)。误区四:仅记录课堂中发生的事情(教师教育活动范围内发生的事情,如校园生活、学校管理等却没有反映)。2、六大禁忌。一忌平淡乏味:未选取一个好的题材、内容,缺乏冲突性的情节、戏剧化的结局。流水帐式的教育教学叙事,平淡肤浅的故事,失去研究价值与教育意义。二忌虚假编造:随心所欲地“编故事”,以为故事愈离奇曲折,就愈感人。真实才是教育叙事的生命,但也并不反对适当加工故事的真实细节,但须确保重要内容和本质的真实、原生态。三忌东拉西扯:没有中心、东拉西扯、漫无边际的故事。应如散文的写作做到“形散神不散”。四忌肤浅说教:叙事往往先入为主、生搬硬套,刻意图解某种理论或进行道德说教。故事内容力求真实,拒绝虚假的感情、思想。五忌一味拔高:总结时喜欢夸大其词、一味拔高,随意扩大它的适用范围。其实,任何教育叙事研究得出的结论或理论都是特殊的、情境性的,只供借鉴和参考,并不能简单套用。六忌千篇一律:文体结构往往千篇一律,受制于人。应少用或不用学术语言,回归生活,采用活生生的带有鲜明色彩的、富有情感性的生活语言,增强可读性。五、教育叙事研究对农村教师的意义开展教育叙事研究对农村教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指导意义。(一)有利于教学反思从“自发”到“自觉”无论研究者是否为教师本人,教育叙事研究的过程都贯穿了自觉反思:众多的教育教学问题或事件,需要教师反思、筛选;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方式,需要教师反思;教育教学问题解决后的效果如何,得到什么启示、经验、教训,更需要教师反思……因而,开展教育叙事研究活动能深化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并且形成了自觉的行为。(二)有利于教育科研走向“平民化”由于经济条件差,设施设备简陋、奇缺,师资不足、水平不高,农村中小学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困难很多。但是,开展操作简单、不需要什么资金和设施设备的教育叙事研究活动,只要中小学教师具备热情与恒心,就完全可以胜任,而且能有力促进教育教学的改善。教育教学研究的下移,实现、促进了教育科学研究的“平民化”。(三)有利于农村教师的成长教育叙事研究能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成长。主要表现于四个方面:1、能促进教师科研意识和素养的形成。通过大量的教学反思、经验总结,农村中小学教师逐步形成了科研意识,具备了一定的科研素养,为以后从事更高效、更复杂的教育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2、能促进教师有效处理师生关系和师师关系。教育叙事研究体现了教师对自己和学生生活世界的关注,于细微处研究并了解学生,更多地与学生对话、沟通、交流,实现了师生双方的深入理解。而且,教师群体也能在交流彼此的心声中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实现共同合作、互动成长。3、能促进教师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哲学。经常开展教育叙事研究活动,必然能促进教师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观点、教育教学哲学。4、能促进教师成就感、使命感的形成。在教育叙事研究过程中,农村教师不断激发出生命的激情和感性的灵光,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全面释放,教育教学效果得到提高,成就感的获得,也必然会促进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形成。二一年六月九日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心得体会

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指向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课例研究应重视对学习者的研究,不了解学习者及其特点,便不会有好的教学。下面是本站带来的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

希望大家喜欢。

课例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课例研究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研究人员、上课教师与他的同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讨论。

校本教研是“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简称,校本教研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着眼于在真实的学校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推动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是一种“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教学研究。校本教研的核心三要素:“自我反思”——教师个体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同伴互助”——教师集体在教学研究中的平等交流、经验分享和学术互助;“专业引领”——专业研究人员对校本教研的专业指导和支持。课例研究完全具有这三要素,是校本教研的一种形式,目标指向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我校在认真学习外地经验的同时,在课例研究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以下两种研讨形式:

1.一人同课多轮。

2.同课异构。

我们在“同课异构”的课例研究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该校采取的方式是:分年级商定出相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构思、不同的切入点、侧重点进行设计,各自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听完课后集体进行分析研讨,通过这样的活动旨在引导教师不要“唯教材、唯教参”,要把主要精力用在课程设计、分析学生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学生的真正需要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教师适度指导、学生主动参与。

第一轮的听课、评课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一轮课下来,在教学同一篇课文的过程中,不同的教师虽然教学风格各异,教学特点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在课后的研讨中,老师们通过比较、分析、肯定、否定,不断思考自己和他人的教学,从而扬长避短,各取所需。同时也提出值得关注、探讨的问题,例如:“怎样做到关注、尊重每一个学生?”“识字教学的游戏活动很多,但什么样的游戏策略更有效?”老师们在这样的基础上出谋划策,尤其是研究人中同提供有效的策略,为第二轮听课、评课夯实了基础。接下来的再次设计、听课,主要针对第一轮听课中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策略,促使教师行为进一步改进,以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这样的课例研究形式从比较教学设计、课堂试销、到研讨反思教学出现的种种问题,到提出改进策略并付诸行动,再次实践,再次反思,老师们在设计——行动——反思——行动——反思中,经历了先实践,再反思,再进行理论升华,再实践的过程,不断提升了自身的教学水平,增强了实践智慧。

我有幸听了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的申宣成博士《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的报告,申博士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将深奥枯燥的理论知识讲解的浅显易懂,让我们兴趣盎然的同时,深刻反思自己的言行,对所学内容回味无穷。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通过各种途径读了不少课例,自己也写课例,但却没有深入地对课例进行研究,缺乏理论的指导。听了申博士的讲解,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曾认为很骄傲的课例,发现自己曾有多严重的不足而不自知,明白了今后的课例研究该如何做起:课例是课堂教学的实录,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课例研究是以教师的教学实践为基础,通过对一节课或其中若干教学事件的描述和分析,在互助与反思中提高教学水平的教研活动。

我们做课例研究可以用专题分析法、情景填空法、结构复盘法三种方法,结合自己课堂实践进行。申博士结合大量生动、具体的课例来为我们解析这些理论,如拂面春风、如甘露入喉,我迫切地认识到自己思考、反思自己课例的需要。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教师的成长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能让自己不断提高的,是自己不断的研读与反思,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倍感动力百倍!

在华师大学习的第二周,又陆续领略了几位“名师”的风采,其中15日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杨玉东教授向我们主讲的“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通过上午三个小时的讲解,使我对课例研究有了重新的认识。

“课例”是一个课堂教学改进的实例,是对教学改进过程中的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和描述。以前我没有认识到“课例”在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和价值,平时把它当成一个负担,更谈不上在管理中指导教师进行“课例研究”。课例研究的价值在哪里?就参与教师来说,可以聚焦课堂、聚焦学科,促进学科教学内容知识发展,是传统教研活动的精致化研究。优秀教师积累的丰富的“实践智慧”需要通过课例加以传递;同伴的经验可以通过课例让大家共享;大量的教育教学案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

课例研究起源于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最早产生于医学领域,后来哈佛商学院将案例研究引入教学领域来培养和教育学生,每年每位哈佛商学院的学生都要研究300多个案例,因此而获得巨大成功,并为其它领域所借鉴。中小学教育教学借鉴案例的模式而形成今天的“课例研究”。

回到学校,我要“学以致用”,要开展课例研究的探索,首先发现问题、确立主题、设计方案:要对教师的需求进行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大多数教师的实际需求,摸清教师的认识和行为现状,然后据此确定课例研究的主题和形式。入口要小,便于深入研究,尽量避免“大”而“空”的主题。然后观察课堂、研究课例。课例研究需要先进的理论和课改理念做支撑。在课例研究过程中,有些教师缺乏理论底蕴,在自我反思、课堂观察、课例研讨等环节,仅仅停留在经验层面上,不善于对课堂中发生的问题做出理性的分析和深刻的反思,致使课例研究效果大打折扣。因此,理论学习是课例研究走向深度的关键。围绕主题学习理论,使理论学习与实践有效对接。最后行为跟进、持续研究。在课例研究活动的最后阶段,要集中大家的智慧,要对问题解决的多种策略加以比较和甄别,从中筛选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办法和有效策略,供大家在今后的教学中自主选择。当然,归结总结,达成共识,不是为了追求单一的、权威的改进建议,而是为了教学策略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更具有建设性,更容易被教师认同和理解。

课例研究是提升教师教学实践智慧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密切相关。从日常听课、评课到主题课例研究的开展,是一种课堂研究方法的改进,更是一种学习文化和研究文化的重建。

如何做研究型教师

教师的行动研究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能够持续不断地对教育和教学行为进行及时的反思,从而汇总自己的教育智慧,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就。教师研究的问题产生于实际的工作情境之中,并且研究的过程也是从实际情境出发,根据实际情境的需要,随时检讨,不断进行修正;行动研究同时也是教师对自身实践所进行的有意识的、系统的、持续不断的探究反思,它在突出教师实践的“研究”特征的同时,也突出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整个研究过程中自始自终都贯穿着对教师自我反思的要求。这种自我反思,对于教师个人而言,是一种学习过程,对于教育实践而言,是找到针对即时情境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有效途径。教师始终是行动研究的主要研究者,研究的对象是日常遇到和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研究得目的在于透过科学方法的应用,以解决课堂内的问题因此研究的过程中必然主动容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行动质量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和理论,特别重视实际工作者对实践问题的认识、感受和经验。行动研究实质上也是研究过程和行动过程的统一体。

教师研究问题的确定:从实际中来。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主要围绕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其问题的来源从教育教学的疑难重寻找问题;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场景中捕捉问题;从阅读交流中发现问题;从学校或学科发展中确定问题。

教师研究的基本程序:从计划到反思。教师的教育研究活动的实施经历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几个步骤。首先对活动进行有意识的设计、设想或打算,教师有意识地将行为纳入研究的框架,持续不断地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其次教师在行动研究时不断反思与积累中,难免形成对问题的新的认识,也难免会有新的因素介入研究,从而影响原有计划的达成,教师行动研究时随着教育情境的变化和教师认识的加深,行动也在不断调整的。第三教师注重收集行动研究过程相关的资料,以备后续的反思、改进之用;最后教师对计划、行动和观察进行分析和思考,全面系统描述整个研究过程,进行理智判断和评价,从而为下一阶段的行动提供科学合理的研究方向。

总之,通过学习,我意识到只有研究型的教师才能胜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当然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型教师,对我来说任重而道远。我将把参加这次培训活动当做一次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研究水平的契机,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在成为研究型教师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进。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心得体会字

第一,通过研读《教师如何做研究》后,我的教研观念有了新的变化。一直以来,我认为教学研究是专家们的事,教师的职责就是教好书育好人,于是在思想和行动上把搞研究当成任务和负担。通过研读《教师如何做研究》后,我明确了教育科研的指向。教育科研不是求新求异,不是贪大求全,不是跟风追潮,也不是课题至上和论文情节。教育科研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最有效的途径。我们身边也有不少教学能手,但是不进行教育科研,他们仅仅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更深层次地开展研究,所以只有感性的提升,其教育水平和影响非常有限。一个人追着问题不放,开展教育科研的过程,会主动积极地寻求各种资源,研究地宽度和深度得以拓展,进步和收获也就更多,再把研究整理成文成书,那影响范围更大,对教育事业的贡献也更高。

第三,我知道如何做研究。教育教学中每天都会遇到新的问题。以前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我通常只会在头脑里面想想,停留在思考层次,很少落实到行动上。通过对本书的学习,我对研究的基本程序、研究方案的制定、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些表达形式简单易行,操作起来比较方便,这让我对教育科研的敬畏少了几分。概括起来就是:“事事留心皆学问,反思实践即文章。”在《教师如何做研究》一书中详细介绍了一堂课后教师该如何反思:这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这堂课在哪些方面是成功的?哪些方面有待进一步改进?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行为有哪些差距?我在课堂上是如何处理这些差距的?处理的方式是否恰当?这堂课上发生了哪些令我印象至深的事?这些事件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以后需要关注什么?等等。

无论是教育日志、教育叙事的撰写,还是教育案例、课例的撰写、教育反思的生成,如果只是一时兴起,或只是迫于各种压力和要求而不得不写,那一定不会有真正的实效。“不急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想既然教研是无悔的选择,就应该用爱心和恒心去用心的做好我们的工作。

总之,这本书帮助我解决了教育科研的“为什么、怎么做、如何守初心”的疑惑,也给了我极大的信心鼓励,书中有很多不同学科的实例,示范的同时也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认识到教学处处是有问题,有心之处哪里都能激发智慧的火花。教师的研究是应基于教师自我成长的渴求。我们教师只有先点燃自己的智慧之火,才能点燃学生的一个个火把,才会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为了自己提专业成长,为了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我会坚持思考,坚持每天记录思想火花、教学得失,用科研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做一个智慧教育工作者。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心得体会

在高效课堂开展初期,学生对展示往往有很大的顾虑:怕出错,怕讲不好,怕同学、老师笑话,不敢展示。针对这种情况,我就在班级上树立“展示就是好样的”思想,跟学生讲,课堂上展示是允许学生光明正大“犯错”的时候,我们学习的进步就是在纠错的过程中实现的,培养学生形成这样一种意识:成功只会向积极勇敢的人点头微笑,只要你敢参与展示,哪怕是你讲错了,就凭勇敢展示的精神,其他同学也会给你掌声,为你喝彩!老师也会给予鼓励,为你加油!做为老师,当学生展示的好,要及时做出激励性、表扬性的评价,或给他所在的小组加分,让他感受到因他而给小组带来的荣誉,因他的表现而使小组增添光彩,从而使学生更加自信。自信繁衍成功,成功激活快乐,通过一段时间尝试,同学们放下顾虑,逐渐敢于并乐于在课堂上展示并努力做到更好。

二、精彩展示你准备好了吗。

由于高效课堂是要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的主角就是学生,学生在每一个环节做的好坏都直接决定着展示质量,所以要让学生明白,没有充分的自主学习,就没有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知识基础,就不会有你在小组讨论中与同伴的侃侃而谈,交流切磋,也使你吸收同学丰富思想的机会减少了。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求知欲强的学生往往会认真的自主学习,而另外的一部分学生就要靠另一种动力驱动他自主学习,那就是以第二天,他将要在全体同学面前展示自己为动力而进行扎实的自主学习。这个年龄的孩子真的很在意自已在全班同学面前的形象,他们很渴望在第二天的展示中塑造自己的光辉形象,在这样的心理驱动下,有了良好自主学习的第一步,就会有与同学充分交流合作的第二步,也会顺理成章有成功展示的第三步。

三、你会展出自己的精彩吗。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展示精彩,但哪个学生也不是天生就会,所以要告诉学生有意识地锻炼自已,展示前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准备好自己的知识,语言,声音,展示时要面向大家;声音要宏亮有力,语速适当。避免口头语;表情体态要落落大方,自然得体,避免扭捏;语言要逻辑性强,简洁标准,避免声小罗嗦;板书要规范,过程完整,避免字轻潦草。尽可能用学科专业语言,避免这个这个,哪个哪个,建议每个学生回家照镜子反复练习,让学生体会台到上十分钟上、台下十年功的道理。同时要求不展示的同学,一定要认真听讲,听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随时准备质疑,当展示者讲到精彩处要给以赞赏的掌声。

四、用真诚的语言评价展示。

人都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在学生展示后,老师不要急于去讲解学生展示不到的地方,当然学生展示不到位的地方,老师一定要讲的,讲之前,老师一定先给学生一个肯定的评价,也就是说,展示的不理想也要找到闪光点进行表扬,比如,他声音很小,你可以表扬他语言逻辑性强,如果前言不搭后语,你可以表扬他站姿标准,精神饱满,如果他一会挠头,一会咬手,你可表扬他声音洪亮,语速适当,如果他知识都讲错了,你还可以表扬他字很漂亮,(也可以表扬他你很幽默,给大家带来快乐)例如,我班有个内向的孩子,平时都听不到他说话,小组把他推出来展示,他展示后,我就说,你今天的展示,让我和同学们发现你的音质很好听,如果再大点声,就更好了。他露出愉快而腼腆微笑。还有一次我去听课,一个学生展示的有模有样,讲课老师这样评价:“咱们许正吉同学讲的真有老师的范儿”,咱想,孩子被老师这么一表扬,心里得多高兴,下次他就会更有范儿啦。总而言之,找到闪光点给予表扬,学生是很在乎老师的评语,如果你什么都没有说,就无声地打击了他展示的积极性,积极性没有了,展示的质量就不会好,要老师讲解的地方就更多了。这样就又回到原来的一言堂灌输式的教育。一句表扬,一句激励,对学生来说,听在耳里,美在心里,给他自信,催他上进,有了自信和上进心,什么事会做不好呢。

五、为质疑展示营造机会。

学生在充分展示的过程中,能出现质疑是很难得的,有效课堂上鼓励学生随时质疑,告诉学生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并将疑问尽量在第一时间解决掉,提出的问题由谁来解决呢,第一接球人当然是展示的学生,如果展示学生能很好的回答质疑,则问题顺利解决。但有时质疑提出来后,展示者给予解答后并不能让同学满意,这时同学们的思维都围绕问题而积极思考,看谁能说出令同学们信服的观点来,有的同学就会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积极解决问题,这时的课堂是一个开放的学堂,谁都可以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学间的观点有时是不同的,这时大家就会各说各的理,从而出现我们很难得难求的对抗场面。在质疑对抗中,有的同学充满激情地表达自已的看法,有的同学在倾听别人的发言时,捕捉瞬间跳跃的思想,也大胆阐释自己的主张,不盲从。在对抗中,学到了知识的真谛,同时,享受辩论的快乐,锻炼了口才,提高了自信。质疑对抗是学生学知识印象最深刻的时候,就像如果你与谁吵架了,别人据理力争的观点,你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所以我们老师要千方百计地创造质疑对抗的机会。曾经在我的'课堂上质疑对抗很少,我就很着急,感觉还是同学们放不开,不敢质疑对抗,于是我就私下里分别找到几个学生,对每一个同学都说,班级的质疑对抗环节,就少一个带头人,如果有人带头,其他同学都会勇敢地跟上,现在老师就靠你来带头了。试过之后,效课不错。

六、为学生展示及时指导。

有家长说:课上都是学生讲了,老师不讲课了,老师清闲了,其实不然,我们是放手不撒手,闭嘴不闭心,课上学生是主体,但老师是主导,老师是用心听学生的每一句话,随时准备解决课上的生成问题,欣赏学生的一举一动,让学生更加自信,同时创造平等、自由、和谐的氛围,理顺课堂环节,如果说学生的展示比做一颗颗明珠,老师就是将明珠连为一体的强而有力的`细绳。有效课堂中老师讲的少了,有人说不对,说的少学生不懂,老师讲的多了,有人说不行,没给学生展示机会,到底是怎么讲才对呢?当讲则讲就对了。这对老师的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变为适时精讲点拨。对学生的疑问,教师要耐心疏导,集中大家的智慧进行释疑。而不应像个篮球运动员,问题球来了就接,因为疑惑是教学的最佳时期,是教学的黄金时间,应调动学生的思维,问题球来了我们老师要像个足球运动员把球踢回去,但是学生来的球和老师踢回去的球不是同一个球,老师的聪明才智和作用就在这里。当然老师也要自行判断,该出手时就出手。

有效课堂让我们的教室成为知识的超市,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欢歌,我们见证了有效课堂的展示让每一个学生发生了令人可喜的变化,学生们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了,交流表达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提高了,但是我们还有许多需要完善和值得探讨的问题,课改的路依然很长,我们还需用心走好每一步。

文档为doc格式。

教师如何做研究心得体会

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时代发展很快,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很快。在信息化的社会里,要立足就必须有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要有勇于实践、创新的能力。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对我们老师提出的新要求: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教师在教育教学上能积极参与教科研的实践,自觉学习理论,更新教育观念,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教改,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大有裨益。

做课题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困惑。这些问题包括自己教学实践的问题、有学生行为习惯、道德表现的问题、有学校教育的问题,还有学校管理模式的问题。课题研究的严密性,也促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做课题时少不了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当你阅读了大量的有关教育、教学的书籍后,就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教科研实践活动不但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重要的是使我们养成一种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审视自己的日常工作的行为习惯;自觉地去改进自己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教学。

综上所述,课题研究是当代教师工作的基本方式之一,是当代教师进行学习的方式之一。课题驱动,行动研究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基本方法,教师职业化要求我们必须研究教育。必须由“教书匠”向科研型教师转变。

如何做研究型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我总觉得做研究是理论家的事情,在思想上没有足够的认识。在为期一学期的学习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受益匪浅,使我更加了解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什么是研究型教师,如何做一名研究型教师,还有如何写教育博客,等等。我逐渐认识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要成为一名研究者,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只有研究型教师才能胜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新课程的实施,更对教师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新课程尤其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确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观和人才观;注意学习有关研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书籍,从而能够适应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从根本上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做一个终身学习者,是教师专业化、自主成长和提升自己人生质量的重要前提。

要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就要不断地进行教育教学的反思,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够成功。教师要做一个善于研究的人,善于反思的人。经常反思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研究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养成对自己的教学与教育活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习惯,这是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基点。可以通过教学日记与教育笔记较好地记录下教育反思的成果。

如何培养教师教学研究习惯

一、通过游戏儿歌等的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洗手习惯。

我们通过儿歌如“小手真有用”、“小手洗一洗”让幼儿了解小手的作用,学会洗手的方法。手接触外界物体最多,最容易受到污染。特别是孩子,由于好动更易将不洁东西上的病毒、病菌附在手上,如果饭前不洗手,就会将手上的细菌吃进体内而生病。因此,洗手对保持皮肤清洁,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十分重要。通过生活老师的讲解,让幼儿掌握洗手的顺序(挽袖、打湿、打肥皂、手心、手背、手腕,用清水洗净,甩手上的水),刚开始学时,一不注意,孩子们的袖子就弄湿了,借此机会,我就给孩子们做示范――挽袖,并一边洗手一边教幼儿说:“搓搓手心一二三,搓搓手背三二一,手指头洗仔细,小手腕别忘记。”这样,孩子们把洗手当作游戏,使幼儿养成食前洗手的好习惯。

二、在日常生活中纠正幼儿的偏食、剩饭情况。

1、及时调查、了解幼儿的偏食情况。

在了解中,我发现幼儿的偏食习惯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种:家长从未提供或很少提供某种食物;身体因素,如脾胃不合等;生活习惯;情绪不稳定等。

2、因人而异,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

(1)榜样示范法。根据小班幼儿“喜模仿”“爱表扬”的特点,我就利用集体氛围的渲染,用情绪感染他们,为他们树立榜样。告诉他们老师最爱吃了,不知道哪些小朋友跟老师一样爱吃,并及时表杨,为他们树立榜样,幼儿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争先恐后地大口大口吃起来。

(2)“打预防针”的方法。我班有些幼儿对某种食物高兴时能吃一些,不高兴就少吃和一口不吃。对待这类幼儿,我采用“打预防针”的方法。在饭前,先做一些愉快安静的游戏,然后让孩子猜猜今天吃什么菜,孩子你一言,我一语说了许多,最后我告诉他们今天吃的是一种营养特别丰富的菜,多吃它会长高,长聪明,看谁吃得又多又香。这样,孩子们的情绪被调动,相互比着吃,往往会吃得很香。

(3)逐渐加量的方法。有些幼儿从小就不吃某种食物,因此要他一下子改过来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不太现实的。对这类幼儿我采用“逐渐加量”的方法。如我班有些小朋友不吃绿色蔬菜,开始她一看到绿色的蔬菜就摇头,现在能稍微吃点了。

(4)物质鼓励法。对偏食、剩饭的幼儿我那怕是一点点进步,我都给予鼓励,发给孩子一朵小红花,小贴画、小卡片等,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促使幼儿改正偏食和剩饭的不良习惯。

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我班偏食和剩饭的不良习惯得到了有效改善!

教师如何参与或进行教学研究

在科学教育中进行科学史教育时〔1〕,德育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史进行德育既是将理工科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的最佳点,也是理工科专业教师进行德育的最有效途径。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们的认识与作法,冀图取得抛砖引玉的作用。

1在科学教育中要重视人的作用。

自然科学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是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历史继承性。由于自然现象纷繁复杂,只有在继承前人业已获得的知识基础上前进,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才能从比较肤浅和零散发展到比较深刻和系统,从比较片面发展到比较全面。因此,科学决不是哪一个时代的产物,而是人类社会整个历史时期内不断积累起来的知识和智慧的结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经典力学的创始人牛顿评价自己:“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远些,只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2〕也正因为科学具有积累的特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在科学教育中忽视人的作用、忽视科学史是一个普遍现象。但是,如同不可否认杰出人物在历史中的突出作用。在科学发展史中,科学家的作用同样是很重要的,而科学家在追求真理时所表现的奉献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甘辛劳动与科学精神,科学家的成功与失误、科学家的成长与发展道路、科学家的品德力量……所有这些给人的启迪与教育,甚至超过了科学内容本身。正因为如此,许多著名科学家都十分重视科学发展中人的作用,爱因斯坦说:“联系科学的发展来追踪理论的形成具有特殊的魅力。”〔3〕诺贝尔奖获得者、反粒子的主要发现者之一塞格雷则说:“不过,我相信:物理学同样有一个丰富的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的。”〔4〕因此,在科学教育中,在以科学内容、科学方法为主的前提下,联系科学史进行德育绝不是强加的“政治任务”,而是科学教育中不可割舍的重要组成。

2科学道德教育是核心内容。

通过科学史进行德育,可以涉及许多方面: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科学道德、科学精神、科学作风等,其中科学道德是核心。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的功绩时说得好:‘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更大。”〔5〕多年的教师生涯使我们懂得:“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因此,在科学道德教育中,我们突出了如下几个方面:

(1)造福人类的献身精神。

纵观整个科学史,我们看到:优秀科学家,总是把献身科学、造福人类做为自己的崇高目的。诺贝尔曾毫迈地说:“我是世界的公民,应为人类而生。”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则说:“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开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造福。我们在世的短暂的一生中,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种服务更好的了。”〔6〕他俩的话是众多优秀科学家为造福人类、献身科学誓言的代表。

正是这种造福人类的崇高目的,激起了科学家不怕牺牲自身一切的献身精神。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居里夫人、诺贝尔为科学献身的光辉事迹是大家熟知的。美国动物学家卡尔・施密特(t,1890―1957)为科学献身的感人事迹却罕为人知:他在实验室观察一条美洲毒蛇时,不幸被蛇咬伤,由于种种原因,他无法逃脱死神的袭击,在生命最后弥留之际,他没有留下其他遗言,却以惊人的毅力记下了毒蛇咬伤自身的反应:“体温很快升到39.5℃”,“胃剧痛”,“燥热、耳鸣”,“睁开眼睛时,眼皮疼……”,“四小时了,我的伤口、鼻、嘴开始出血……”,“我看不见体温表了,情况非常严重……”,日记最后的几句话是“血从鼻子和嘴里淌出来,疼痛消失了,软弱无力,我想开始脑充血了。”这篇带血的日记,是后人鉴别、诊断蛇毒的珍贵资料,也是他为科学献身的壮丽史诗。

造福人类的崇。

[1][2][3][4][5]。

《教师如何做小课题研究》读后感

课题研究就是从规范性层面审视我们工作的合理性、科学性,把我们付出的努力成果化。教师课题有大课题与小课题之分,大课题主要是从片宏观的层面研究教育管理问题,目的在于解决学校的重大教育管理问题,主要采取综合研究的方法,具有投入大、周期长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的特点。小课题则从微观角度解决教学困难,旨在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素质,以行动研究为其方法,寻求提高教学效益与质量。投入的周期短、涉及面小。

专家讲如何做一名研究型教师

1000字最近学习了《做研究型教师》这本书后感受很大,受益匪浅,成为我教学生涯中的一个新的起点,鞭策我进步的动力,学习《做研究型教师》读书心得。

作为一名教师,我总觉得做研究是理论家的事情,在思想上没有足够的认识。在为期一学期的学习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受益匪浅,使我更加了解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什么是研究型教师,如何做一名研究型教师,还有如何写教育博客,等等。我逐渐认识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要成为一名研究者,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只有研究型教师才能胜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新课程的实施,更对教师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新课程尤其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确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观和人才观;注意学习有关研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书籍,从而能够适应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从根本上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做一个终身学习者,是教师专业化、自主成长和提升自己人生质量的重要前提。

要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就要不断地进行教育教学的反思,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够成功。教师要做一个善于研究的'人,善于反思的人。经常反思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研究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养成对自己的教学与教育活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习惯,这是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基点。可以通过教学日记与教育笔记较好地记录下教育反思的成果。

教师教育研究的定位:行动研究。教师应立足于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大量的教学反思笔记,汇总一系列教育教学案例,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感悟、领悟,在实践中始终思考如何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变得更贴近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更接近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

《教师如何做“小课题”》是一本论述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如何做小课题的专著。特别注意从基层学校老师的兴奋点、困惑点切入,以小课题研究过程中碰到的主要问题为体系,以教师身边的研究案例为基础,力求准确把握小课题的基本定位,帮助教师切实掌握从事小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灵活运用不同的文体形式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从而进一步增强参与新课程改革的信心和能力。本书作者祝庆东就职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负责培训中心的工作。本书是其从事基础教育领域的群众性教育科研工作的总结性成果,读来获益良多。下面,我将从“小课题的含义”、“小课题的作用”、“小课题的方法”三个方面谈谈感想。

一、小课题研究的含义。

课题研究就是从规范性层面审视我们工作的合理性、科学性,把我们付出的努力成果化。教师课题有大课题与小课题之分,大课题主要是从片宏观的层面研究教育管理问题,目的在于解决学校的重大教育管理问题,主要采取综合研究的方法,具有投入大、周期长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的特点。小课题则从微观角度解决教学困难,旨在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素质,以行动研究为其方法,寻求提高教学效益与质量。投入的周期短、涉及面小。

二、小课题研究的作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老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无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位教师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中小学教师搞教育科研,中小学生是直接的受益者。但是,中小学教育科研不能过于理论化,也不能过大。“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小课题研究是一种面对真问题,展开真行动,获得真发展的实践研究;是一种小步子推进,小环节切入,研究小问题的微型研究;是一种低起点、低要求、低重心的“草根”研究,正好呼吁了当下教育实践成果化、教学研究理论化、教研能力专业化的需求。

三、小课题研究的方法。

生个体的多样性,方法的效果可能并不好,需要不断重复进行第二步与第三步,即一个“扬弃”的过程。再次,将自己寻找方法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总结出来,形成经验性材料,这是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最后,把总结出来的方法运用到教学中,这是第二次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教学技能与教学效果都应当有显著的提高。

如何研究教材心得体会

学习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方式,而教材则是学习的重要工具之一。如何研究教材、获取知识以及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是每个学生都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在个人长时间研究教材的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愿意与大家分享。

首先,提前做好功课是研究教材的基础。在学习新教材之前,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文章、网站或者询问老师、同学来了解教材的背景和内容。了解教材的出版社、作者、版本信息,以及相关的教学要求和学习目标,这样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此外,通过提前做一些预习,掌握教材的基本知识和主要概念,可以提高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和记忆。

其次,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是研究教材的关键。在阅读教材时,我们可以采用快速阅读的方法,初步了解教材的结构和主要内容;然后再采用细读的方法,认真理解教材的每一个章节和内容,并进行标注和总结。同时,我们还需要善于利用教材的配套学习资料,如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教材网站等,这些资料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第三,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是研究教材的重要环节。教材中的知识点往往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描述,背后常常蕴含着深刻的思考和实践。因此,我们应该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尝试寻找相关的背景知识,进行相关的实践,以及参考相关的研究成果。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第四,与他人进行学习讨论和交流,也是研究教材的一种有效方式。与他人进行学习讨论和交流,可以互相启发和促进,帮助我们发现和理解教材中的问题,拓展和深化我们的思维。可以与同学、老师或者其他专家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了解他人的观点和见解。通过这样的交流,我们不仅可以增进自己的学习效果,还能够建立更广泛的学术和人际关系。

最后,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是研究教材的终极目标。教材的内容和知识点往往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或者提供实际指导而存在的。因此,我们在研究教材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可以通过实践、实验或者参与问题解决等方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并且从中获取反馈和经验,不断完善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能。

总之,研究教材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也是我们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提前做好功课,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与他人进行学习讨论和交流,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教材中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希望以上的心得体会能够对广大学生朋友们在研究教材的过程中有所帮助。

教师如何适应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调查中,同学们发现这些麻辣烫店大多数都是“即拆即走”的移动摊点,基本上都没有办理卫生许可证,更谈不上从业人员健康证了。在走访的过程中,还发现许多小贩图省事,在本应清洗的餐具上套上一次性方便袋,其实,这么做对顾客健康危害很大。许多方便袋是用农药、化学制剂、医学及化学品包装回收加工制成的,含有毒素。而且当温度超过70摄氏度时,塑料袋可能会产生一些聚二苯、聚三苯等致癌物质。

有关专家称,麻辣烫吃多了最直接的危害就是上火,容易出现肠胃问题、长痘痘,而且营养会失衡。街边麻辣烫很难掌握加热时间,常常是满满的一锅。如果汤没有彻底烧开、烫熟,病菌和寄生虫卵就不会被彻底杀死,这也是很多人吃完麻辣烫爱闹肚子的原因。麻辣烫虽好吃,但其卫生安全隐患太大,为了自己的健康,望大家管好自己的嘴。

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要研究的问题(或专题、课题)多来自学生生活着的.现实世界,课程的实施大量地依赖教材、校园以外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学生学习的途径、方法不一,最后研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各异,因此它必然会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这种开放性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首先它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

同学们通过走访、实地查看、调查问卷和上查阅资料,对街头串串香为什么会有很多顾客,特别是学生,这主要原因是比较经济实惠,但经济实惠的后面隐藏着多种卫生安全隐患,通过这次课题研究,小组同学决定在班级里出一期在关串串香卫生问题的黑板报,对同学进行食品卫生安全教育,让全班同学共同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与同学共同研究的过程,指导他们如何进行调查和资料的筛选,也是教师自身的学习和成长过程,研究性学习让我很好地体会到这就是师生共成长的过程。

如何培养教师教学研究习惯

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人的生理角度来说,他可以通过生物钟,通过条件反射,自动提醒你自觉的去做应该做的事情。

比如每天早晨及时起床,自觉的为上学做好一切准备,上课铃声一响自觉地跑回教室,做好课前的准备,放学回家,先复习当天所学的课程,然后在做作业,作业完成后如果有时间,把明天的新科预习一下,如果不是靠习惯,这许许多多多看似平常的事情做起来就会先得手忙脚乱设置丢三落四,甚至于你很被动,造成心烦意乱。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潜意识的角度来说,他可以调动潜意识为学习服务,潜意识的特点是直接收人的情感和需要支配,受情景因素影响,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大多数学生的心里已经清醒的意识到,嘴上也在说,贪玩不利于学习,学习比玩游戏更重要,今后不再贪玩了,可是一有空,一旦看到了别的学生在玩,自己也就鬼使神差的又贪玩了,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在他的潜意识中有一种强烈的玩的渴望,是潜意识在支配着他,如果是一个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的人,那么他对学习有一种亲和的心里,他从心底吧学习当成了自己的第一需要,当成一种乐趣。不学习便感到难受。

《教师如何做小课题研究》读后感

《教师如何做“小课题”》是一本论述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如何做小课题的专著。特别注意从基层学校老师的兴奋点、困惑点切入,以小课题研究过程中碰到的主要问题为体系,以教师身边的研究案例为基础,力求准确把握小课题的基本定位,帮助教师切实掌握从事小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灵活运用不同的文体形式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从而进一步增强参与新课程改革的信心和能力。本书作者祝庆东就职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负责培训中心的工作。本书是其从事基础教育领域的群众性教育科研工作的总结性成果,读来获益良多。下面,我将从“小课题的含义”、“小课题的作用”、“小课题的方法”三个方面谈谈感想。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