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习俗讲话稿(精选18篇)

时间:2023-12-18 12:40:48 作者:雅蕊

在撰写讲话稿时,我们要深入分析听众需求,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对于初次写讲话稿的人来说,参考一些范文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讲话稿的写作规范和方法。

崇明重阳节习俗的国旗下讲话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尊老爱幼新风”。

今年的农历九月初九,也就是10月__日,是我们中华民族又一个传统佳节——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什么叫重阳?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又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因此重阳佳节,寓意深远,所以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

“花无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作为高中的学生,我们应该发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在重阳节这天,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感谢他们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并致以节日的问候;在平时,帮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关心照顾他们,多陪他们聊聊天,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做他们的乖孙子。同时向社会的爷爷、奶奶伸出关爱、帮扶之手。

当然,尊老敬老绝不是重阳节一天的事,应该是在日常生活中,帮助老人解决生活的困难,给老年人跟多的关爱,多给老人一些心理慰藉。因此,我提议,每一位少先队员都要用实际行动向老人们献上我们的一份心意,为自己的爷爷奶奶排忧解难,让他们生活得更加幸福,安详地度过晚年。

重阳节习俗

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

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

簪菊花

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菊花又名“延寿客”,寓意也是十分美好的。

插菊花枝

在重阳节时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意思是“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佩茱萸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茱萸雅号“辟邪翁”。

追节

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互相送礼,称为“追节”。

放纸鹞

放纸鹞是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光绪《惠州府志》有记述。纸鹞意为现在的风筝。

饮菊酒

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早在屈原笔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吃重阳糕

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菊花酒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重阳节习俗

1、重阳节里话菊花,秋色的霜晨,秋阳的朝霞,公园广场马路街道社区庭院,五颜六色的秋菊,到处洒满着爱的秋晖。近伏远眺,仿佛站在一块可爱的五色土上。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质朴素雅的诗句,使我身居省会闹市,强烈的感受到了重阳节思故乡思朋友之情。爱不过古人如醉如痴。王勃《九日》直白道来:“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张籍《重阳日至狭道》的诗作,菊中有酒,酒中有菊。“无限青山行不尽,回看忽觉远离家。逢高欲饮重阳酒,山菊今朝未有花。”

3、大院的重阳节有一种传统,喜欢晚餐凑在一起吃。几家约好,把吃食端到一桌上。夜幕降临,灯光闪耀,人们饮着菊花酒、二锅头,吃着丰盛的饭菜,欢聚畅谈,交流情感。一张张笑脸,一阵阵笑语冲出狭小的房间,大家互相祝福着健康长寿、事事平安,大杂院处处洋溢着祥和的气氛。

4、杜甫《登高》,寄寓夔州,登城远望,触景生情:“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唱出千古绝唱。《九日》欣然登高,抒发情感,斟酌菊酒,尽赏九秋佳色。古人的重阳登高既反映了人们消灾避祸的美好愿望,又蒙上了一层迷信色彩。但现代却给它赋予了具有时代气息的崭新意义。秋高气爽,有人远足旅行,饱览风光,寄满腔热情于山水;有人参观菊花展会,抒节日愉悦之情于诗画;还有人去户外活动筋骨,调整心态,融健身、休闲于一体。

5、重阳节又叫老人节。古人对数字“九”很重视,把它当作“天长地久”的象征。在这一天人们要给老人赠送糕点,因“糕”、“高”谐音,体现对老人高寿的庆贺,也是祝福他们活得更长久的意思。从晋魏时期开始,我国就有将重阳糕和菊花献给老人的传统。现代社会的重阳节,各级老年协会都要给老人发放慰问金,并组织他们参加歌咏、舞蹈、书画等有益身心的庆贺活动,让老人们老有所乐,真正分享和谐社会带来的祥和与温暖。

6、 重阳佳节到来了,亲朋好友开怀笑,心情愉快外出游,心事统统来丢掉。九月初九好日子,登高望远吉祥拥,醇香美酒举杯饮,分享心中忧与乐。祝愿朋友重阳节快乐!

重阳节习俗

【江西】婺源县九月九日,篁岭举办晒秋节。婺源篁岭古村还保留较好的“晒秋”生产生活现象,秋季有大量新鲜蔬菜瓜果需要晒干贮藏,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景象。

【福建】长汀县农家采田中毛豆相馈赠,称为毛豆节。海澄县重阳节放风筝为戏,称为“风槎”。

【广东】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吴川地过重阳节有传统享宴高会的习俗,流行摆敬老宴。重阳节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日子;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 。

【广西】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隆安县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江苏】重阳节,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上海】上海豫园于重阳节办菊花会,以新巧、高贵、珍异三项评分定高下。

【浙江】绍兴府重阳节互相拜访,除非亲友家有丧事,才往灵前哭拜。桐庐县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

【安徽】铜陵县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削竹马为戏,据说可以驱逐瘟疫。

【湖北】武昌县于重阳日酿酒,据说此所酿之酒最为清洌,且久藏不坏。应城县重阳节是还愿的日期,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四川】旧时南溪县读书人于此日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民间旧俗,重阳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话说:“重阳蒸酒,香甜可口”。

【河北】香河县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永平府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重阳节若下雨,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典周县境内无山,县民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山东】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邹平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旧时,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陕西】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士子以诗酒相赏。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山西】山西晋南地区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习惯。饱览大好河山,观仰名胜古迹,成为节日的盛举。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名言。

【河南】20xx年中国民协授予南阳市西峡县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 ,并在西峡建立了全国唯一的“中国重阳文化研究中心”,每年农历九月九日这里都会举办“中国・西峡重阳文化节”。

重阳节习俗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当今的重阳糕,并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重阳佳节,中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重阳节又叫“踏秋”,是汉族传统的节日,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1、九九重阳日,蜻蜓点点心、果实名

答案:苹果

2、不妨风雨到重阳、四字常言

答案:有点过节

3、秋到重阳人重聚、商品

答案:香烟

4、“待到重阳日、古代科举名词

答案:探花及第

5、”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四字礼貌用语

答案:后会有期

6、九月九,酿新酒历法用语二、重阳,

答案:立春

7、“大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四字民俗

答案:重阳登高

8、重阳节前,门口邂逅、植物

答案:芦荟

9、”重阳泪落如珠、2字劝慰词

答案:节哀

10、重阳时节与君逢、香港导演

答案:王晶

重阳节习俗

登高是一项古老的活动,起源于狩猎。远古时代,人类以狩猎为生,他们钻森林、爬高山,以猎取野物。此外,重阳节以后就是霜降了,人们争先恐后在霜降之前上山采药、挖野菜。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登高的习俗。

民间认为九月初九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插茱萸是为了辟邪。唐代,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已经很盛行了。王维那首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虽然为怀人之作,但从中可以看出,唐代重阳节已经很盛行插茱萸之俗了。

茱萸是一位中药,又名“越椒”或“艾子”,有驱虫祛湿、逐风邪之效,能消积食、治寒热。

重阳佳节,秋高气爽,也是菊花盛开之时,除了登高以外,也适合饮宴赏菊。晋代,陶渊明爱菊成痴以菊为伴,号称菊友,被奉为“九月花神”。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菊花诗中的名句。

唐代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一诗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唐代人过重阳节宴饮友人、赏菊的风俗。

此外,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李清照的《醉花阴.九日》、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均有重阳节赏菊风俗的描写。

九月初九是海神妈祖升天之日,沿海和台湾地区都要祭拜妈祖。妈祖,名林默,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三月二十三日,卒于雍熙四年(987)。生前是福建莆田湄洲岛的巫女,死后被奉为海神,有“天妃”、“天后”等封号。湄洲岛的妈祖庙成为海神祖庙,是祭祀海神的中心。

重阳节饮食以吃糕为最,此习俗源于魏晋时代,初称面饼,唐代叫菊花糕,宋代叫重阳糕,明清则称花糕。重阳糕是用面粉蒸制作,以枣、栗子、肉为作料。

菊花不仅有观赏价值,还能用来做成重阳节的饮品。民谚曰:“九日重阳,携酒登高。”这里的酒就是菊花酒。据说古时候的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门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起用来酿酒,于次年的重阳节才可以开坛饮用。菊花可以明目、治昏、降血压,有减肥、轻身、补肝气、安肠胃、利血气之效。

据传说赏菊以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此外,重阳节的'一些娱乐活动有围猎、射柳、放风筝和举重阳旗等。

重阳节习俗

潮俗在重阳节祭祖的都是家境比较清贫者,他们无力在每个祖先的忌辰都祭拜,便在这一天做个总的祭拜,求得祖宗谅解。

登高

《澄海县志》说:“九月九日,是重阳节,登高饮酒,簪菊花,插茱 萸,仍遵照古人遗留下习俗,谚语说:‘九月重九,登高饮酒。’”这天 称为重阳节,是因为《易经》将九定为阳数,而九相重,称为“重九”。 又因为日、月俱为“九”数,两阳相重,又称为“重阳”。

重阳登高习俗,从西汉时期就已经流行。有关登高缘因,人们社撰了 这样一个传说。《续齐谐记》曰:东汉时汝南桓景,随方士费长房学道术, 游学多年。一天,费长房告诫桓景说:“九月九日这一天,你家有大灾。 你可速回家,让家人皆准备一只装有茱萸的绛色袋子,系于臂上,登高饮 菊花酒,便可消灾免祸。桓景听罢,匆忙回家,遵从师傅所嘱,令全家登 高。到傍晚回家一看,院中的狗、猪、羊、牛均已暴死。费长房闻讯说: 这是家畜代你全家受了祸。这传说虽属无稽之谈,但反映了古人迫切期望 消灾避祸、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随着岁月流逝,重阳登高习俗中的迷信观念日益淡漠,而登高习俗被 赋上新气息。九月九日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云淡山青,金桂飘香。 当此之时,邀请三四亲朋好友,欣然结伴出游,登高环望,极目天舒。那 漫山红叶,金黄果实,各种风光尽收眼底,顿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食“九皇斋”

潮汕重阳节保持中国传统的风俗,如高人雅士登高游赏,饮酒赋诗,老百姓翻晒衣物书籍、椅柜颇有古意。潮安、澄海且有一处结缘风习,即炸油麻丸分送亲友。丸与缘同音(粤语读音),意在结缘。另旧时潮州戏班自初一日起至初九晚上要食斋,称食九皇斋。自初一日起全班人员穿白衫裤,天天焚香敬奉,初九晚上,全体敬拜(连同玄武山佛祖和戏神田元帅一起拜)。民间也有拜九皇者。但在泰国潮籍华侨裔食九皇斋却很隆重,自初一至初九或初十,普遍有食九皇斋,祀拜皇神之俗。他们所祀的九皇神,与中国神书上所说的北斗辰宿不同,也与潮汕本土民间传说的人皇九个头,有九个兄弟,分管九州的九皇神不同。他们拜的九皇神,传说原是九个贼,后被观音大士收服,改邪为正,大慈大悲,做了许多善事,成为佛门的大弟子,而受人们的崇拜,构成了有异于本土的潮汕华侨民俗的一部分。

重阳糕

重阳吃“重阳糕”。重阳糕就是用粉面蒸糕,辅料有枣、粟或肉。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高,象座小宝塔,上面还做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的意思。

放风筝

清乾隆《揭阳县志》云:“重阳,俗不登高,士大夫好事者或为之。是日,儿童多放纸鸢(即放风筝)。”九月风信好,儿童多放风筝。有童谣说:“九月九,风禽线断满天走。”

潮俗又说:“九月九,风筝仔,满街走。”说的是潮汕人在这一天的 一项特殊习俗:放风筝。潮汕地区春夏多雨,冬天太冷,秋天最宜室外活 动。金秋季节,秋风送爽,蓝天下飘着一只只造形别致的风筝,使人觉得 生活充满生机,全然没有北方秋天的萧瑟景象。

潮汕地区的风筝不似潍坊风筝有名,但放风筝之俗较为普遍。 风筝多是小号的,削竹篾为架,糊上各种质量的白纸,再在自纸上画上各 种图案。常见的有鲳鱼、章鱼、蝴蝶、蜻蜒等动物造型。

菊花餐

重阳节古称菊花节。古人有:“九月重阳都下赏菊”、“九月九日饮菊酒,人共黄花醉重阳”及“九月黄花插满头”等诗句。

古往今来,潮汕人家,世代相沿,“九九”重阳有赏菊、餐菊、饮菊、插菊等风俗。古医籍《神农本草经》中有“菊花,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之妙效。故古人赞美菊花为“延寿客”,其功可知矣。

重阳节习俗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登高: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吃重阳糕:与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赏菊: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饮菊花酒: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佩茱萸: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重阳节习俗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因九是阳数之极,双九之日便称“重阳”。又因这一天日数最大,所以又叫“老人节”。

相传在东汉的时候,有个叫汝河的地方。这地方人杰地灵,物产丰富,男人长得健壮,女人生得漂亮,而且汝河附近村落的人寿命都特别长,活到一百岁的人算是短命的。

汝河边上有一个叫鱼头坝的村子,村里有一户姓恒的人家,祖祖辈辈都是长命人。到了恒景这辈上,恒家已经是六世同堂了,恒景是重重重孙子。恒景的老老太爷已经208岁了,仍然耳不聋,眼不花,声音如铜钟,走路一阵风。堪舆家说,鱼头坝风水好,整个村子就象一条鲤鱼,村口就是鱼头,扎在水里,村后就是鱼尾搭在山上,这样下接阴气,上接阳气,阴阳贯通,村里人自然长命。

堪舆家在村里转了一圈就走了,他走后没几天,村里就出事了。最先出事的就是恒景家,恒景的老老太爷恒源泉第一个出现了异常反应。

恒老爷子是村里年龄最大的人瑞寿星,本来身体倍儿棒,吃嘛儿嘛儿香,可自从堪舆家走了之后,恒老爷子就开始无精打采,脸色日渐苍白。没过几天,恒老爷子腰也弯了,背也驼了,眼也花了,耳也聋了。最后,恒老爷子竟变得骨瘦如柴,躺在榻上成了一具干尸。恒家觉得奇怪,便请来巫医诊治。可巫医从上到下把恒老爷子看了个遍,也没看出什么病来。最后,巫医在恒老爷子榻前开坛作法,向天地鬼神打听恒老爷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谁知,巫医坐在坛前刚口诀念咒,法坛竟“轰”地一声炸了。巫医吓了一哆嗦,赶紧起身施礼:“在下医术不精,法力不够,实在看不了老爷子的病,告辞告辞。”说着,一溜烟就跑了。

连巫医都看不了恒老爷子的病,说明那病实在是太怪了。恒老爷子就这么奇怪地死了,恒家人身着重孝把恒老爷子发丧了。谁知恒老爷子入土没几天,恒景的老太爷又得了恒老爷子一样的病,没几天也死了。

不到一个月时间,恒家上下二十几口都得了怪病相继死去,最后只剩下了恒景一人。恒景哭得死去活来,一家人好好的,怎么就遭此横祸呢?乡亲们都来劝,说生死有命,让恒景想开点。可恒景想不开,爷爷奶奶父亲母亲本来身体好好的,怎么就一下子没了呢?他一定要找个明白人问问清楚。

这天,恒景来到汝河边,想摆渡过河去找访高人。正往渡口走,迎面来了一个手拿拂尘的道人。只见道人手搭凉棚向鱼头坝观看,看完之后,道人点了点头,自语道:“哎哟,好大的妖气呀,看来村中已经死了二十几口子人了。”说着,又转身看向汝河,闭目掐诀口中叨咕了一会儿,突然睁开眼睛惊道:“唔呀,河中妖气更重,用不了多久,这一带的人就要死光了!”恒景一听,眼睛当时就瞪大了,赶紧跑上前去,给道人深施一礼,说:“请问道长,您刚才说的话是什么意思?”道人手捻采须髯,说:“你问这个干什么?”恒景把家里的遭遇一说,道人点点头:“年轻人,你家的遭遇只是你们村大难的开始,以后家家都会死人,直到村里的人都死光为止。”恒景问是怎么回事儿,道人说,他刚才掐算了,这汝河之中有一处是阴间和阳间都管不着的地方,叫做“阴阳界”,这阴阳界本是阴间和阳间的通道,阳死阴生皆通过此处。这里原本无人管辖,是个清幽之所,可是现在,这里却出现了一个瘟魔,专门吸人阳气。待人的阳气被他吸干,那人便会得“干尸瘟”而死。而这个瘟魔的功力也会随着阳气的增加而大长,他的道行也会因被吸食人的寿数而大增。现在,瘟魔已经吸了三十多人的阳气,道行已经超过千年,如果瘟魔的道行超过万年,他就成了瘟魔王,阴阳界就会被他控制,到那时,阴阳两界就会大乱,阳间的人死了无法转世,阴间的鬼魂无法投胎,天地又会变成一片混沌。恒景着急地问:“那怎么办呢?谁能治得了他?”道人摇摇头:“天地六道,瘟魔属阿修罗道,天道和地狱都离他甚远,只有人道与他最接近,因此,要想治服于他,必须找一个有仙缘之人,经得道高人点化后方可将他铲除。”

恒景看看道人,说:“您不就是得道高人吗?快去找有仙缘的人吧!”道人摇摇头:“贫道道行甚浅,只能算出瘟魔在此,铲除他还没有办法。”说着,仔细打量一下恒景,突然眼睛一亮:“年轻人,把你的生辰八字报上来,让贫道算算。”恒景说出了自己的生辰八字,道人掐指一算,连说:“善哉,善哉,你五行缺土,可任意穿行阴阳两界,正是有仙缘之人。”恒景一指自己:“我,是有仙缘之人?那您快说,得道高人在哪里?我要为家人报仇,铲除瘟魔!”道人想了想说:“得道高人距此八百里,住在山之始祖泰山之上,你若真想为家人报仇,救天地阴阳于水火,就马上去吧,不过此程艰辛,你若半途而废,这方圆百里的百姓可就遭殃了。”恒景使劲点头:“我不会半途而废的,可是我去找得道高人,不是一天两天能回来的,瘟魔这个时候出来祸害人怎么办?”道人说:“这个你放心,我在河岸边压一道符,瘟魔就无法从阴阳界出来,但贫道法力有限,只能将他镇住一年,一年之后你若还不回来,他就会出来害人了。”恒景说:“我一年之内定会回来!”道人给恒景深施一礼:“贫道代阴阳众生在此谢过。”说着,便拿出一道符,压在了岸边的石头下。

道人走了,恒景赶紧回家。这几天,又有几户人家死了人,村里已经人心惶惶了。恒景把他去找得道高人的想法一说,村里人全都支持,有的牵来马匹,有的拿来盆缠,让他赶紧去找高人,为百姓除害。

恒景骑着快马出发了。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这一日来到泰山脚下。恒景在山下跟人打听,那位得道高人住在哪里,可没人知道,恒景只好上山去找。恒景在山里转了七天七夜,马被大蟒吃了,他也险些葬身蟒腹。但恒景没有退缩,继续在山上找。又过了七天七夜,恒景身上的盘缠用完了,干粮也吃光了,四下一看,周围一户人家都没有。恒景有点心恢意冷了,心说我都快把泰山转遍了,哪有什么高人啊?恒景想下山,又一想不能,那位道人说得道高人就在此山中,自己必须心诚,不能半途而废。于是,恒景忍着饥饿继续往山上走。走着走着,就听头上传来“扑啦啦”一阵响,抬头一看,一只仙鹤落在了不远处。恒景高兴了,有仙鹤必有仙人,便向仙鹤落着的地方走去。仙鹤时飞时停,渐渐就上了山顶,落在了一片雾气之中,恒景也爬到了山顶,再看那仙鹤,翅膀一抖就没影了。恒景仔细一看,山顶雾气一片,山下群山起伏,哪有人啊?恒景实在是走不动了,身子一软就晕了过去。

也不知过了多久,恒景醒了过来。睁眼一看,见一个白眉老者站在他面前。恒景坐起来,问:“老人家,这是哪里?”老者一笑:“你要找哪里?”恒景说:“我要找得道高人。”老者哈哈一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贫道虽身居高处,但却不敢言高。”恒景听不明白老者的意思,但见老者生的仙风道骨,说话又高深莫测,便知他定是得道高人。于是,恒景跪倒磕头,把瘟魔祸害一方之一说了一遍,求老者指点,如何铲除瘟魔。老者点点头,说:“你不畏艰险来到此处,贫道就传你一套降妖伏魔剑法,你学成之后定要铲除瘟魔。”恒景一听,再次磕头谢恩。

恒景学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学成了降妖伏魔剑法。老者掐指算了算,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说着,把一把降妖伏魔剑赠给恒景,让他就用这把剑斩杀瘟魔。然后,老者又拿出两样东西,一样是茱萸叶,一样是菊花酒。老者说,泰山乃众山鼻祖,茱萸生在山顶之上,乃至阳之物,其阳气可令妖魔鬼怪退避三舍。菊花生在山脚,乃至阴之物,用酒泡过,阴气最盛,可令妖魔鬼怪元神凝结无法动弹。老者把这两样东西交给恒景之后,说:“要想降服瘟魔,需在明日午时三刻,那时天地间阳气最盛,你可用降妖伏魔剑将温魔魂魄打散,令其永世不得轮回。”说完,老者传授了茱萸和菊花酒的使用方法,恒景牢记在心。

背上宝剑,拿着茱萸叶和菊花酒,恒景发愁了:明天就要赶回去,这么远的路我怎么走啊?老者哈哈一笑,拂尘在空中一扬,一只仙鹤“扑啦啦”飞来,落在恒景身前。老者说:“骑上它,闭上眼睛,片刻便可回家。”说完,老者又一扬拂尘,若大一个道观不见了,山顶上还是恒景刚来时的模样。恒景向四周施礼,谢过老者,骑上仙鹤一闭眼,就觉耳边刮起一阵大风,只一会儿,风便停了。恒景感觉自己的脚已经落了地,睁眼一看,原来已经站在了汝河边。

此时,那位道人正手持宝剑被困在一团黑雾之中,见恒景来了,道士大喊:“年轻人,贫道支持不住了,瘟魔出来了!”恒景怒目圆睁,抽出降妖伏魔剑,大喝一声刺向黑雾,就听黑雾之中传来一声惨叫,“哧”的一声,化作一缕青烟钻进了汝河之中。道士喘着气走到恒景身边,说:“你来的正好,再晚一步,瘟魔就进村了。”恒景看一眼河水,说:“不怕,我已从得道高人那里学来了降魔之术,明日是九月初九,我要在午时三刻铲除瘟魔。”道人点点头:“好,贫道帮你。”

第二天早上,也就是九月初九辰时。恒景和道人把村里人都集中到村后的山顶上,每人分给一片茱萸叶和一盅菊花酒,然后让人们站成八卦阵,茱萸叶贴在额头,菊花酒端在胸前。只等瘟魔出现,恒景便念动咒语用宝剑将其除掉。

午时三刻就要到了,可瘟魔却还没有出来。恒景有些着急了,错过午时三刻,再杀瘟魔可就难了,怎么办?道人走到恒景跟前,说:“他不出来,你就把他打出来,待贫道作法,把你送进阴阳界!”说着,道人在恒景后背画了一道符,口念咒语,猛地在恒景背后打了一掌,恒景“哧”的一声就飞进了汝河之中。

此时的阴阳界里黑气一团,瘟魔被恒景刺了一剑,正在闭关疗伤。他已经好久没吸人的阳气了,又被恒景刺了一剑,功力大伤。瘟魔这个气呀,他本想在昨天干掉道人,到村里再吸几个人的阳气,没想到恒景半路杀出来,坏了他的好事。今天是九月初九,阳气最盛,他想过了午时三刻,再出去村里所有人的阳气都吸干。

瘟魔疗好伤,正打坐运气,恒景就提着降妖伏魔剑杀了进来。瘟魔一见,亮出九阴魔钩就与恒景打到一处。可恒景手中的降妖伏魔剑是太上老君丹炉中所炼,再加上那位老者传他的剑法,温魔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只几个回合,恒景手中的剑气已将阴阳界中的魔气扫净。没有魔气护体,瘟魔无法在阴阳界容身,便化作一缕青烟从阴阳界冲了出去。恒景手持宝剑,大喝一声:“哪里走?!”便飞身追了出去。

瘟魔从汝河里蹿出来,正好是午时三刻。抬头一看,见山顶上站满了人,便冲向山顶,一股脑把人们的阳气全吸尽,回头再与恒景打斗。就在他冲到山腰的时候,恒景从河里跳了上来。见瘟魔已接近村民,恒景立刻念动咒语。就见村民站成的八卦阵射出万道霞光,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也溢满山野。瘟魔被霞光一道,茱萸香气和菊花酒气一熏,立刻变得身形扭曲,痛苦不堪。趁此机会,恒景使出降妖伏魔剑法,口中默念“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三招五式便将瘟魔斩成碎片。恒景让村民赶紧把茱萸叶扔到还在蠕动的瘟魔碎片上,然后又用菊花酒浇。随着一阵惨叫,瘟魔化作一团青气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瘟魔被铲除,汝河一带再没人得怪病而死。为了纪念除魔的日子,也为了防止别的妖魔再来,汝河一带的人每到九月初九,就把茱萸搜到高处,然后酒上菊花酒。这个习惯渐渐传开,很快就传遍了华夏大地。于是,九月初九登高避疫、插茱萸、喝菊花酒就成了一种风俗。这个风俗流传千年,也就成了节日。

重阳节习俗

旧时南溪县读书人于此日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民间旧俗,重阳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话说:“重阳蒸酒,香甜可口”。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山东重阳节习俗

山东民间重阳节的习俗活动是吃花糕。花糕以面蒸做,双层中夹以枣栗之类果品,单层枣栗插于面上,有的还插上彩色小纸旗,谓“花糕旗”,有的上安两只面塑的羊,取重阳之象,谓“重阳花糕”。花糕既是节日食品,又是节日赠品,济南以东地区,重阳要给出嫁的女儿送花糕,胶东地区叫送菊花糕;济南以北地区不仅送糕,而且还送秋冬应用的衣物;济南以西地区,尤其是邻近河北省的一些县市,重阳节要请女儿回娘家吃花糕,故有“女儿节”、“女节”之称。

在山东,重阳节亦有“老人节”之称,节日期间慰问老人,组织老年人举行文体活动和旅游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项目。

魏文帝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重阳,又称重九、九日。重阳之称早见于战国时期,屈原的《远游》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宫兮”之句。据《西京杂记》记载,汉代九日已有饮菊酒、吃花糕、插茱萸的习俗,历代相沿,亦称此日为“茱萸节”、“菊花节”。

山西重阳节习俗

登高,古人本要是为了避邪。唐人王维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便是这种情景的写照。茱萸,是一种中药植物,气味辛烈。燃薰后可以辟虫虺。古人习惯在九月佩戴以驱邪。

山西晋南地区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习惯。饱览大好河山,观仰名胜古迹,成为节日的盛举。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名言。

乡宁县这天学校一般要放假,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登山活动。家长们往往要乘兴观看,一块攀缘。

万荣县传统在稷王山举行庙会。赶会的人,都以登高为乐事。

些青年学生,逢节喜欢相邀结伴,携带佳肴,欣然出游。登高环视,天高气爽,云淡山清,枝头硕果,田园禾熟,往往陶醉忘返。

九九重阳节,今天成了象征老年人长寿的佳节。是日习惯慰问老人。老人们喜欢到门外遛达遛达,锻炼锻炼。体魄强壮者还要登上附近的高处,极目远舒,以壮暮志。

赏菊也是重阳节的一项传统活动。金秋时节,正是菊花盛开的季节。古人在赏菊之时,还习惯痛饮菊花酒。今天,不少人仍喜欢在这天饮菊花酒。多数是在酒中泡点干菊花。晋北一些地方,饮酒喜在门外,称为辞青,意喻告别秋天。

城市在九月九日前后,习惯举办菊花展览。万人空巷,齐睹胜景。山西民间却习惯采一朵野菊花。插在头顶或戴在胸前。

旧俗九月九日,各村由学董牵头,组织村民杀一只羊做饭菜,盛情招待先生。同时商讨本村下一年的`教书事宜,或继续留聘,或另请高明。今天学校教师多为公职人员,不少农村仍然习惯在这一天宴请老师。

九月九日,农村妇女习惯休息一天,不干农活。嫁出去的闺女,习惯回娘家过节。

九月九日吃枣糕。取意早日升高。晋东南地区及五台县等地,习惯吃寿面。晋南地区有“九月九,家家有”的民谚,意思是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改善生活。

重阳节习俗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近似。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

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 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 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 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据说,早年不家用发面饼夹上枣,栗诸果的, 或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下银”的花糕。

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早在屈原笔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五曾在重阳赠菊给钟蹈,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上海市——上海豫园于重阳节办菊花会,以新巧、高贵、珍异三项评分定高下。

浙江省——绍兴府重阳节互相拜访,除非亲友家有丧事,才往灵前哭拜。桐庐县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

安徽省——铜陵县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削竹马为戏,据说可以驱逐瘟疫。

湖北省——武昌县于重阳日酿酒,据说此所酿之酒最为清洌,且久藏不坏。应城县重阳节是还愿的日期,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省——长汀县农家采田中毛豆相馈赠,称为毛豆节。海澄县重阳节放风筝为戏,称为“风槎”。

广东省——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南雄府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阳江市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广西省——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隆安县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四川省——旧时南溪县读书人于此日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民间旧俗,重阳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话说:“重阳蒸酒,香甜可口”。

山西省——山西晋南地区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习惯。饱览大好河山,观仰名胜古迹,成为节日的盛举。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名言。

河南省——20xx年中国民协授予南阳市西峡县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 ,并在西峡建立了全国唯一的“中国重阳文化研究中心”,每年农历九月九日这里都会举办“中国·西峡重阳文化节”。

江西省——婺源县九月九日,篁岭举办晒秋节。婺源篁岭古村还保留较好的“晒秋”生产生活现象,秋季有大量新鲜蔬菜瓜果需要晒干贮藏,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景象。

河北省——香河县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永平府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重阳节若下雨,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典周县境内无山,县民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山东省——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邹平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旧时,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陕西省——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士子以诗酒相赏。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江苏省——重阳节,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崇明重阳节习俗的国旗下讲话稿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九九重阳节,久久敬老情》。

最美的莫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每天,我们迎着朝阳上学,沐浴着夕阳回家,不知不觉又迎来了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什么叫重阳?重阳即是两个九叠加,“九九”与“久久”同音,,有长久长寿的含意,重阳佳节,寓意深远,古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今天的重阳节,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当年,我国把每年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人节。在属于老年人的节日里,祝愿所爷爷奶奶生活愉快、健康长寿!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尊老爱幼是我国优良的道德传统,尊老爱幼是人类敬重自己的表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儿童时代,每个人也都有老的一天。古往今来,多少个春夏,多少个秋冬,一代代人由小孩到老人,不管是处于盛唐还是当今社会,有一点却是相通的,那就是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尊老敬老不仅是重阳节一天的事,应该是在日常生活中,帮助老人解决生活的,多给老人心理慰藉。,我提议,每一位学生都要用行动向老人们献上的一份心意,为字节的爷爷奶奶或者邻居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帮洗衣、洗碗、扫地、叠被,多为着想,少让做那些本来应该是做的事,把好吃让给,把有趣的事告诉,对邻居长辈有礼貌,外出礼让老人。

愿所有老人都过上和一样幸福的生活!

重阳节习俗

上海豫园于重阳节办菊花会。

南雄府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阳江县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绍兴府重阳节互相拜访,除非亲友家有丧事,才往灵前哭拜。桐卢县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

海澄县重阳节放风筝为戏,称为“风槎”。长汀县农家采田中毛豆相馈赠,称为毛豆节。

重阳节,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南阳喊山大赛以“祝您长寿健康”、“白头偕老”、“家庭美满”等美好话语为主要内容,当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喊出独特的心里话。届时,99位老人将一同参加登山比赛,登顶后进行喊山大赛,工作人员将借助分贝仪,根据选手的声音大小决出比赛名次。

典周县境内无山,县民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香河县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永平府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重阳节若下雨,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

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邹平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旧时,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浪”的说法。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

德兴县九月九日割晚稻。

铜陵县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削竹马为戏,据说可以驱逐瘟疫。

武昌县于重阳日酿酒,据说此所酿之酒最为清洌,且久藏不坏。应城县重阳节是还愿的日期,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隆安县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旧时南溪县读书人于此日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民间旧俗,重阳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话说:“重阳蒸酒,香甜可口”。

山西晋南地区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习惯。饱览大好河山,观仰名胜古迹,成为节日的盛举。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名言。

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士子以诗酒相赏。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重阳节习俗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纸鸢亦现在的风筝。在民间传统,重阳节除了登高,放纸鸢也是一个特色。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登山祈福”的习俗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高风俗其由来大致有四: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源于登高“辞青”;其四是源于附会上一个荒谬传说“桓景登山避灾”。

远古时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形成“登山祈福”习俗。《礼记・祭法》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文献记载古人对山既敬畏又充满崇拜,“登山祈福”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开来。 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

按照天地日月运行规律,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这一天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于是“重阳登高畅享清气”便成了民间争相趋之的重要民俗事象。

登高“辞青”的说法则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为秋节,节后天气渐凉,草木开始凋零,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重阳节登高避灾之神话传说始于东汉,传说当时河南有个叫桓景的术士认为这一天里会有瘟气降临,人们要离开自己的家,尽可能到高处去,才能平安。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灾的荒谬故事,见于南朝梁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古时重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岭南一带仍盛行,人们会在每年的重阳节举行祭祖活动。无论是祭祖活动还是登高远望,其最根本的作用是增强人们文化认同感,加强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

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清明节)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如果说上巳节是人们度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节日,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们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间有清明节“踏青”,重阳节“辞青”的风俗。

重阳节的求寿之俗,有现存文献记载的最早见于汉代。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在祭天祭祖的基础上加入了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重阳时节的大型饮宴活动,其实是由先秦时庆丰收祭祀宴饮发展而来。

古代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越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祛火、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插茱萸等古俗则是民间登山驱风邪的行为,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重阳节清气上扬,浊气下沉,人们用天然药物茱萸等调整体魄健康,使其适应自然气候变化。

重阳节习俗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放纸鹞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风筝始见于春秋时期,初型均是鸟类。相传公输般(鲁班)“削竹为鹤,成而飞之”,“作木鸢以窥宋城”。这里的“竹鹊”“木鸢”,就是代风筝的雏型。不过,当时没有纸,只能用竹木制成。清人笔记中说“韩信率军十万围攻项羽于垓下,以牛皮制风筝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乡之曲,其声悲怨,楚军弟子八千人尽皆散去”。这里所说的汉代风筝,也只不过是牛皮制的风筝。东汉蔡伦造纸术面世后,始有纸制风筝,出现了“纸鸢”和“鹞子”的称谓。“风筝”之名的出现,据记是出现在五代,《询刍录》记曰:“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初,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采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俗呼风筝。”唐以后,风筝盛行,并定清明节为风筝节,宋已后更是在老百姓中间普及了。从这以后,风筝的形状已不局限于鹊、鸢、鹞等鸟类,虫、鱼、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后,风筝制作已成为一种十分精湛的手工艺术。

惠州民间的纸鹞,已非本来面目,多为四方平面,带一尾巴,其形状与民间所贴门神、神位相似,故疑为神状风筝的一种简化。在惠州民间,风疹制作极为简单,采竹一枝弯曲,一支直竖,撑住一张四方纸,贴上尾巴调好线,即可放飞。有一种不带尾巴,四方状纸稍大,称“阿婆鹞”,以放飞时平稳、安定而得名。

重阳节习俗

古时重阳节,饮菊花酒之俗,汉代已经存在,《西京杂记》即载有此事。据说古代的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制的。在重阳时节,采下初开的菊花和青翠的枝叶,与黍米和在一起酿酒,酿成后一直保存到第二年重阳食用。《梦粱录》则说:“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年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九之厄。”俗说饮菊花酒可以令人长寿。从医学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头昏、降血压,有益人们的`身体健康。重阳佳节,在登高赏菊之余,饮上一杯甘甜、健身的菊花酒,更增添了节日的情趣。

重阳节习俗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在重阳节里,有哪些传统的习俗呢?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阳节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第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唐诗。

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

诗词。

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习俗

古人重阳登高,本是为了避邪。唐人王维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便是这种情景的写照。茱萸,是一种中药植物,气味辛烈。燃薰后可以辟虫虺。古人习惯在九月佩戴以驱邪。

在山西晋南地区,自古也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习惯。饱览大好河山,观仰名胜古迹,成为节日的盛举。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名言。

过去在乡宁县,重阳节这天各学校一般要放假,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登山活动。家长们往往要乘兴观看,有的还跟着一起登山。而万荣县这一天的传统,是在稷王山举行庙会,赶会的人,都以登高为乐事。

而在晋北地区,登高习俗则比较淡薄,过去在农历九月九日,年轻人常常去打兔子或山鸡,属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骑马练射的遗风。近年来,一些青年学生,逢节喜欢相邀结伴,携带佳肴,欣然出游。登高环视,天高气爽,云淡山清,枝头硕果,田园禾熟,往往陶醉忘返。

九九重阳节,今天成了象征老年人长寿的佳节。是日习惯慰问老人。老人们喜欢到门外遛达遛达,锻炼锻炼。体魄强壮者还要登上附近的高处,极目远舒,以壮暮志。

赏菊也是重阳节的一项传统活动。金秋时节,正是菊花盛开的季节。古人在赏菊之时,还习惯饮菊花酒。今天,不少人仍喜欢在这天饮菊花酒。,多数是在酒中泡点干菊花。晋北一些地方,饮酒喜在门外,称为辞青,意喻告别秋天。

城市在九月九日前后,习惯举办菊花展览。万人空巷,齐睹胜景。山西民间却习惯采一朵野菊花。插在头顶或戴在胸前。

旧俗九月九日,各村由学董牵头,组织村民杀一只羊做饭菜,盛情招待先生。同时商讨本村下一年的教书事宜,或继续留聘,或另请高明。今天学校教师多为公职人员,不少农村仍然习惯在这一天宴请老师。

农历九月九日,农村妇女习惯休息一天,不干农活。嫁出去的闺女,习惯回娘家过节。

农历九月九日吃枣糕,取意早日升高。晋东南地区及五台县等地,则习惯吃寿面。晋南地区有“九月九,家家有”的民谚,意思是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改善生活。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