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教学高中语文论文(热门21篇)

时间:2023-12-08 17:04:28 作者:影墨

范文范本是在学习、写作等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的一种文本类型。以下是一些经过专业人士审校的总结范本,希望能给您的写作带来帮助。

湖南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指瑕论文

1.区分开“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含义。

高中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各个学校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也设置了各种各样的选修课程。通常,在我们的思维定义里,选修课仿佛就是必修课的对立面,必修课是必修,那么选修课就是无关紧要的了。这种概念是错误的,因此在开设选修课的前期就要明确选修课的必要性。倪文锦先生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中论述得十分精辟:“选修课不再是必修课的补充和附庸,而是语文课程双翼中的一翼,共同构筑了语文新课程。”由此可见,选修课和必修课有着同等级的地位,广大师生应当正确认识选修课程的重要性,转变之前的错误观念。

2.避免盲目教学,选取正确的教学模式。

不少的高中教师盲目地模仿大学的选修课教学模式,脱离了高中教材的规范性和内容难易性,随意扩展,脱离实际,导致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因此,高中教师需要注意并改正这一点,大学和高中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大学生和高中生在学识认知水平上也有着一定的差异,并且大学教学模式的优异性有时并不能适应高中的教学模式,高中教师在借鉴大学教学模式的同时,应分析高中生的学习状况适当地修整一下借鉴来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为学生思考,为学生服务。

3.不可过于注重目的性,扭曲选修课的实际意义。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的是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应试高考的压力下,把选修课强行转变成语文复习课,严重扭曲了选修课的实际意义和教学目的。高中语文教师通常都是根据历年高考的题型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而这种应试性的教学模式却大大折煞了语文选修课的培养目标,结果也是没有办法让学生在高考中发挥出理想的水平,考出理想的成绩。

1.避免盲目追求全面,防止舍近求远。

每次在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主要钻研一两个问题,选择性地进行讲解。切记在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不可过于追求面面俱到,如果追求得太多,结果只会适得其反。所以说,在每次的讲解中,教师要有选择性的确立所要讲解的重点和方向,全程主要围绕这些进行教学。另外,语文中是有很多“点”可以展开学习的,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当多加注重“点”的训练,不要过分追求“面”的学习。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避免被动接受。

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延伸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深度。因此,最重要的一点是,选修课需要学生乐于并且主动去学习,真正地做到自主学习。所以,在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性,防止学生被动接受。

3.丰富选题内容,避免单一重复。

选修课的教学内容虽然不需要做到面面俱到,但是也不可单一重复。选修课更注重的是扩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兴趣,同时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所以,在选择选修课的讲课内容时,每个课时都应该在选题上有所改变,这里所说的改变并不是细节上的一些变动。每次的选题可以有很大的转变,以此来保持学生学习的新鲜性和热情。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难点问题并不是就代表着重点问题,这一点是需要教师注意的。所以在日常的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地选择课题的难易度,不要专攻难点问题,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也是需要重点掌握和延伸的。另外,难易课题交叉教学可以照顾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精力,让学生们学娱结合,让学生们在难易程度适中的语文教学内容中,实现语文选修课程教学。

2.精选课堂内容,浓缩语文教学。

高中生都要面对的就是高考这一大难题,所以,普遍的高中教学课程量都很大,并且教学时间很紧迫。面对时间少但课程量大的教学难题,教师应当理性正确的处理。首先,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肆意地加大学生的学习时间,应当给予学生的休息时间需要正常休息。这样,可以在紧张的学习中适当地放松学生的紧绷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其次,在教学内容上,面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不够用的问题,教师就需要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上全面观测,找出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重点内容,放弃重复或者无意义的教学内容。

3.师生共同努力,分担语文学习压力。

在高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有着同样大的压力,教师在担负自己责任的同时更需要提高教师的修养和素质。准确的说,高考是教师和学生都要面对的难题,应该共同努力。所以说,在高中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也是重大的,教师的备课量大,同时又要讲究教学方法。因此,高中教师应该跟学生站在同样的位置,和学生一起努力。

总之,在高中语文选修课中,需要思考的问题有很多,广大教师应当在教学中不断发现并改进选修课的教学模式,相信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质量会在时间的积累下不断提高。

湖南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指瑕论文

选修课程的设计,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其目的在于更好地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为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奠定基础。高中语文应该在落实好必修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好选修课基础性、选择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开设出既能迎合学生兴趣和语文特点,又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选修课。

(一)髙中语文新课标中有关选修课程的要求。

高中课程设置中已有相当长的一段历史,但还没有哪一个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像这次的新课程标准一样对选修课程作了如此详尽的说明,可见国家对选修课程的重视。按照三级课程管理模式,选修课程包括国家选修课程、地方选修课程和校本选修课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特点已出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作了详细的说明。

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国家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分为“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每个系列可设计若干模块,学校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特点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课程。对于模块的内容组合以及编排方式,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从总体上看,新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性质上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选修课程必然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工具性,人文性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分为五个系列,即“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它们的设置就很好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2.设置上的专题性与针对性。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选修课程的开设应遵循多样选择的原则:既要注重基础性,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选择性和差异性。五个课程系列的开设其选材范围必然很广也很自由,但这并不是说选修课程处于无序状态,五个系列可以视为是五个专题,它们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完整性。语文选修课程的设置除了专题性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针对性,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我们知道语文选修课程是针对必修课程的重要补充;其次选修课程是针对语文的实际应用;再次选修课程是针对学生的探究式、研究性学习方式设置的。

3.实施上的灵活性。语文选修课程的实施具有灵活性。我们知道新的课程改革实行三级的课程管理模式,这就给课程的直接实施者学校带来很大的自主权。灵活性一方面指的是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系列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灵活性的另一方面是指学生可以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及能力灵活地选择自己所需的课程,使学生能够在保证统一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多样的广泛的不同要求,这也说明了语文选修课程比必修课程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灵活性。

结合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实际,我想语文选修课程的实施将会遭遇如下一些困难:

(一)师资问题。

要素主义教育流派曾经认为“教师是宇宙的中心”,十分重视教师素养的培养,今天,我们依然认为教师具有如此重要的中心地位。但重视教师素养的培养对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很有启发,我们必须重视师资培养。实现教师专业化要实施新的语文选修课程,必然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上好选修课的必要条件。

(二)教材问題。

(三)评价问题。

高中语文新课标当中虽对评价有比较详细的建议,但笔者认为评价仍是语文新课改一个大的问题,甚至是“瓶颈”。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同志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评价与考试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保障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之一”。我们知道,评价具有诊断、导向、激励等许多功能,而在目前,髙中学习其评价主要是与考试结合在一起,特别是高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则很容易放弃选修课程的学习。因而要很好的发挥选修课的评价的各方面的功能,使学生积极地投人并很好地进行选修课程的学习。

(一)选修课课程设置要求。

1.选修课应在编制教学计划时与必修课统一考虑。选修课既应是必修课的补充,又应是必修课的延伸。应由必修课和选修课共同编制出完整的更广博的培养高中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课程体系。必修授课计划一定要根据课程的整体要求和学生的要求来制定。对此,选修课亦概莫能外。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应与知识需要接轨,对于选修课,不搞短期行为,也不搞临时行为。

2.对于教育思想的改革,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设计安排在选修课中进行实验性教学。

3.选修课的课程设置要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过去开选修课多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协商决定,较少听取学生意见,而忽视了学生常能够对他们自己需要和希望学的东西讲出很好的意见。

选修课的教学方法要灵活、生动。可以变换使用多种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讲授法外,还可以采用讨论法,使学生互相促进、互相启发;也可以使用调研法、演示法和模拟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传授本学科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以便学生能通过自学,学到许多课堂上没有教授过的知识和能力。

(三)选修课的课时安排。

选修课的总课时安排中必须占有足够的份额,例如占总课时数的2〇%?30%,以给学生留出足够的选择余地。而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国家和学校已规定出必须选够的数量。笔者以为,高中语文选修课在教师指导的前提下,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度,这样才有利于提髙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达到选修课的真正目的和效果。

湖南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指瑕论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已经由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机构颁布了,而且将于在全国范围内推开。作为一个普通的高中语文教师,怎样迎接这场语文教学的伟大变革呢?作者将自己对“选修课”的一些不成熟意见诉诸笔端,期方家斧正。

关键字:与时俱进的观念加强学养积淀弄清选修课的性质。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提出“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方面获得发展。”和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的是,《课程标准》提出了选修课的问题。在本部分的第二个专题“选修课程”中,又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这说明,高中语文选修课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近了,而且选修课本身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顾之川博士指出:必修课程10学分,选修课程可达14学分……选修课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一部分。设计选修课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为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每个系列可设计若干模块。学校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开设选修课。对于模块的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顺序编排,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变通实施。具体课程的名称可由学校自定。――这表明,过去由国家统编一套教材,全国学生共学一套教材的时代将一去一复返了。而且选修课本身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对于希望进一步学习的学生,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中任意选修四个模块,获得8学分,加上必修课的10学会,共计可获得18学分;对于语文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建议在此基础上,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3个系列,这样一共获得24个学分。”而语文学科的学分,则成为高等学校召生的依据。――根据先进地区的先进学校在选修课的尝试设置方面所获得的一些经验来看,语文教师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上是不能置身于事外的。那么语文教师该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以迎接选修课时代的到来呢?笔者有如下的一些浅见,供商榷。

一、语文教师应该有与时俱进的`观念,密切的关注身边所发生的事件(包括文学、影视、音乐、网络及一切可能的信息来源),进一步的注意生活与语文的联系,让所开选修课富于时代的气息。这既是《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前言部分明确指出,要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也是语文教学本身的要求。很难想像,一个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如果不接触或不熟悉韩寒的《三重门》和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不了解网络文学《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及《沙僧日记》;不接触《大话西游》,他能走进学生的世界,给学生开设一门让学生感兴趣和喜欢的文学选修课。而且,我认为语文教师仅仅限于了解,还是很不够的,因为,此类作品本身是精华与糟粕互见的东西,如果教师不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是不可能引导学生作出正确评价的。

如韩寒《三重门》,这是一部既引得中学生如痴如醉的作品,也引得社会各界为之侧目的作品。其精华部分自不待言,但是,就从在小说揭露的深刻性(钱钟书先生所揭示的人的婚姻与职业、人的生存状态、人性的盲目与混乱的深度,在中国现今的文人小说中,可能还处在无人能及的地步吧)和语言的凝炼上讲,《三重门》和它所刻意模仿的《围城》相较,确实是显得稚嫩了些。如果教师对《三重门》没有了解,那你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评价。

再如网络文学,尽管它和传统文学有差别,但由于它具有文学的特质,所以也将之归类于文学,而且由于互联网的越来越普及,它的普及面也越来越大,尤其为中学生所喜欢。因此直面网络文学,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不能忽视的问题。

当然,和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有其局限性,这是由于它写作的特点决定了的――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作者坐在电脑前边打边创作的,因此在结构和思想方面,肯定是不能和“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红楼梦》等作品媲美的(至今的中国文学,也找不出作品能和《红楼梦》媲美)。严格的讲,网络文学只能算是一种快餐文化。

但是作为快餐文化的网络文学,它能对现实生活作出快速的反映,其脉膊和时代一起跳动,时代性强;它在网络上创作、在网络上流传,能和读者作亲密接触,拥有的大量的青少年读者,而且不排除其它年龄段的读者;它利用了较新的语言形式,让聊天语言在作品里出现(比如《第一次亲密接触》),促进了文学语言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它直面了读者,让读者与作者有了直接的沟通,甚至可以让读者的意愿参与作品的创作,让读者在读书的同时能直接参与作品的创作等等优点,都足以让它具有强大的不容人所忽视生命力。

所以,尽管看惯了严肃文学作品的语文教师们面对乱七八糟的语言形式、稀奇古怪的故事情节可能会嗤之以鼻,但却没有理由不去关心它。因为,你的学生喜欢它,而且,作为文学的一种新的形式,你也没有可能绕过它。

二、语文老师本身应该加强学养积淀,让自己成为所开设课程方面的行家里手。这一方面是《课程标准》对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要求,另外一方面也是选修课本身对高素质教师的一种要求。

仅以“小说与戏剧”的课程构建与开发来说,《课程标准》提出了这样的要求“1.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戏剧作品的兴趣……5.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戏剧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这就要求教师对古今中外小说、戏剧有较广博的阅读面,另外还需要具有关于小说、戏剧的一定的专业知识,否则,一个素质不高的教师是不能完成“小说与戏剧”课程的建设与开发的。

以我国优秀小说《红楼梦》为例――如果高中要开小说选修课的话,《红楼梦》应该是一个不可以回避的话题――我想。而一个语文老师如果不具备“红学”的基础知识,他是不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和研究的,那么,语文老师应该具备“红学”的哪些基础知识呢?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应该是必备的:

1.关于《红楼梦》的历史地位的知识,应该有以下几个要点需要教师了解:a、其钞本高昂的价值――当时在江浙一带大概卖到三十两银子一本(本人实未曾考证过三十两银子在乾隆年代价值几何,但想来应是中国小说的最高价格是比较贵的);b、有关“奈何烧杀我宝玉”的传闻;c.毛泽东将《红楼梦》与我国的“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相提并论及“中国有三部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谁不看完这三部小说,谁就不算是中国人”的言论;和他认为这《红楼梦》要读五遍才有发言权有观点;d.在毛泽东的倡导下,以批俞平伯为中心的54年的红学大讨论……当然可以作知识储备的决不止这些。

2.关于《红楼梦》的版本问题。《红楼梦》的成书本身就迷团密布,前80回和后40回出现的衔接问题迄今仍在探讨。所以,任何一个人如果仅凭一本120回本的程高本,或仅就此本的知识,是不能完成“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戏剧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的选修课任务的。所以,在版本学方面,教师就有必要对脂本系统、程高本系统的各个版本有一点常识。这样,参照各种版本的观点,是可以指导学生对《红楼梦》有一点研究的。

湖南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指瑕论文

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实行已经有一段时间,但是对老师的评级系统却不够完善,从而导致选修课的监督制度不严厉,使得选修课的教学质量难以提升上去。然而,高中语文的考试中也会涉及到选修课的知识,评价系统的不完善,使得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提不上去,学生在选修课方面的成绩难以提升。

我们都知道高中语文选修科目较多,教材的种类也多,与当前汉语的教学不相复合。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应该缩短学习,减少课时。从“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这一点出发,语文选修课的模块、课程设置都应该加以重视。此外,选修课的学习不能像必修课那样全面兼顾到,要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们的喜好和擅长进行课程的设置。选修课教材只是提供一些材料,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进行相关的设置,充分利用课本材料,使学习达到最有效的学习目的。此外,老师也可以根据教学的分类目标的不同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例如:选修1中的“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等模块,其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与鉴赏的能力,也包括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但是实际上老师只看重其中的一个,而忽视了另外一个方面。如果两个方面都要兼有,就会使得课时不够;再如:“古典文学文化”模块,可以分成《古典诗歌鉴赏》、《李白诗歌鉴赏》,一个模块怎么教,要看老师怎么的拆分,需要老师花时间去思考。

(二)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和评价形式。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这样对教学方法多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类型以及不同内容,确定出教学重点,从而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老师可以根据教材的需要创设多种多样的学习情境。例如:在“主题辩论”“、影视欣赏”“、汇报演出”“、学生讲坛”等主题时,老师可以设置相关的情境,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前面讲到选修课评价系统不完善的情况下,老师可以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设计出自由灵活,可以提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评价内容及形式。例如:在学习《中国小说欣赏》这一节课的时候,老师可以设置以下的评价方案,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做出一个选择:

a、在学习这一节课前,请学生阅读两部相关的文章;

b、选择教材中人物进行评价,可以从人物、主题、艺术方面来进行评价;

c、围绕本节所讲的内容,组织一个辩论会或者演讲会。以上三种评价形式角度不一样,可以给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

(三)将泛读与精读区分开。

杨振宁教授曾经说过:“中美教育的差异在于,中国是按部就班的将知识传授给孩子,这样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好,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这样不利于学生自由发挥,抑制了学生的特长发挥,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对于欧洲的一些国家来说,他们要求高中生读一些本国作家的名作,不会给学生太多的选择,而是给学生更多的自由,他们只有一个要求:“必须完整的学习完一部文学作品,让所有的学生都要读完”。相比于这些欧洲国家,中国的高中生面临考试和高考的压力,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精读一些有价值的文学作品。我国高中生阅读面狭窄,再加上课程设计的不一样,就会使得学生有很大的差别。例如:选修课的教学,可以多一些“自选动作”,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老师在讲解选修课的时候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有选择性的去讲一些内容,可以读后回答一些问题或者读后对文章写一个点评以及总结。精读与泛读可以由老师来决定,老师可以根据内容适当的选择内容来进行授课。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选修课一直受到老师们的关注,但是,受到种种原因的限制,使得高中选修课的教学不是很理想,这就需要高中语文老师勇于探究,随着改革的深入,更需要老师们不断实践,总结出能够适应高中生的教学方法,达到学生成绩提升。

湖南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指瑕论文

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口说话就需要给他们创造一定的空间,让他们感觉到在一种宽松活跃的气氛中学习,这样他们才会积极发言,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到轻松活跃就需要老师有效地结合学情,改变教学方法,做到寓教于乐,也只有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之后,学生才能以极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其中。高中生喜欢直观形象化的知识呈现,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小品表演、课堂游戏、朗读比赛、情景表演等方式,给学生足够的评价机会和评价空间,激发学生评价的兴趣,调动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中国人一般比较含蓄,高中生在人际交往中还缺乏一定的交际技巧,再开口评价的起始阶段,教师一定要多鼓励学生说出自身的想法,对学生进行适当、正确、积极的引导评价,由此建立起学生课堂评价的信心。在学生基本开始参与评价之后,还要适当采取小组竞赛、大组交流等形式扩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让他们在交流中提高评价能力,掌握评价技巧,提高评价信心。

二、强化评价引导,给足评价时机。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开展语文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做到评价的有效、真实。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往往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评价的手段比较单一,很少给学生评价的机会,造成学生开口困难,敷衍心理较为严重。另外,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对于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很少进行课堂评价,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有资格评价,说得不好还会遭来同学的鄙视,教师对他们的关心明显不足。为了让课堂评价发挥应有的.作用,语文教师应该有效的了解学情,引导学生积极评价,对于处在中下层的学生来说,鼓励他们,并且让他们多评价,在课堂上保证他们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为他们提供积极参与课堂评价的机会。对于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做到引导为主、激发潜能。如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评价的难度,在评价形式和评价内容上提出相关的要求,而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则可以进行开放性评价,不约束评价的内容和形式,言之有理即可,这样慢慢地培养他们的评价习惯和评价能力。

三、重视自评与互评,提高学生评价能力。

在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在实施课堂评价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语文教师的评价、学生的互评和自评,形成三者的有效结合。高中生有了自我意识,他们的评价往往比教师更直接,更有代表性,因为学生之间的视野是相同的,评价更具有说服力。自评就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在开展自评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正确的认识自我,可以反思自己,找出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在朗读、背诵、生字默写、考试测试等方面进行学生自评,学生会及时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对策给予改正,这是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起不到的效果。学生互评就是学生之间的彼此评价,也是目前课堂评价使用较为频繁的评价形式,有效的学生互评不但可以让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有所提高,还能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鉴定能力和同学友谊。学生互评可以是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等。对于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优点的东西学生要借鉴学习,缺点的东西要反思总结,假如是自己,你会怎么做,这样不但进行了课堂评价,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这样的评价必然会给课堂带来巨大的向心力和助推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的思考论文

模块教学是高中课改推进的关键与核心。一切理念都要在教学上落实,教学上的变化才能体现新课程的变化。在高中课改推进一年多的实践中,我们认为,要把握好新课程模块教学的要诀,一是要吃透新理念,二是要摸清必修和选修模块教学的特性,三是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教材、学生和学情的实际情况出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总体原则是要积极探索,做好继承中的创新,在扬弃中前行。

教材处理:要学完,未必是教完。

高中新教材普遍的情况是容量大、内容多。如人教版5个必修模块,每一模块仅是阅读部分,就有4个单元共16篇文章,还有表达交流5个专题,梳理探究3个专题。一个模块实际的上课时间为9周共36学时,其中至少需要8-10个学时的作文课时间,还有梳理探究的内容,这样仅阅读教学最多剩下20个学时,加之相当多的选文有一定难度,一篇课文(尤其是文言文)按传统教学就需3-4个学时,教学上时间非常紧,按常规操作一般学校完不成教学任务。16个选修模块也是一样,如《中国小说欣赏》9个单元,每单元2部作品,涉及18本长篇大部头巨著,几乎是中文专业大学生一两年才能学完的内容,要在9周内教完,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在此情况下,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就要从实际出发,增加自主性和创造性。

长期以来,我们许多教师教教材教惯了,教学只停留在教的层面上,没有去用教材教。要思考的是:我们是以书本为本不敢越雷池一步,还是以学生为本灵活自主地处理教材?是从教师个人预设的教学任务出发、从教材内容出发,还是从学生实际、学习过程出发?是坚持统一要求、统一步骤,还是尊重学习个性和学习差异?是过于依赖教师个人,还是对学生不放心?是以教定学还是以学定教?回答好了这些问题,就能实事求是地审视、处理好高中教材。我们说,教材仅是一个学习的平台,师生是教材的主人,不是教材的奴隶,教材内容的取舍权在师生。教不完可能客观存在,但学生基本学完是完全可能的。

有的重点篇目可以集中时间认真研读赏析,有的课文则可以一带而过,有的则完全可以自学,不必在课内讲析;哪些是学生感兴趣的篇目、愿意学的篇目就集体学,有的则可个别化处理。哪篇课文适于练的就练,哪篇课文适于讲的就讲,适于读的就读,不平均使用力量。尤其是选修模块,内容精深,角度较专,于教师知识结构距离较远,教材容量明显偏大,以传统经验和传统方法,教不完教材是必然的,但并非是学生学不完。不宜以教完教材内容为重,应以学生学到多少为本。只有这样,长期积累,学生才有收获,教学才有效益。那种只顾加班加点拼命赶进度,只顾以教完教材为目的的教学操作只会成倍加重学生负担,是不科学的,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也是行不通、走不远的。

教学过程:要增强辩证性,加大弹性。

一是三维目标的辩证处理。在新课程实施中出现一种偏失,即死守传统的知识教学体系,以知识为本位。课堂上不落下任何一处知识点,动辄讲系统成型的文言语法,现代汉语修辞与语法知识,认为学生不弄懂这些东西,就不是在学高中语文;教师不讲这些东西,教学就无所依托,心里就会发虚。于是教学中亦步亦趋,死死板板,老一套,不肯改观。另一种偏失则是相当多的教师受弱化工具性观念的影响,不恰当地认为要弱化知识教育,反对知识本位,加之实验教材无论是课文前后,还是一本书的前后均将知识性内容作了弱化处理,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就不大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对课文内容匆匆带过,字词难点都没理解深透,就立马跨过课文本身做许多引伸与发挥,做些思想教育与精神培养的工作,把更多的目光聚焦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光环上。这是偏重了人文性,弱化了工具性,虚得没有着落,是另一个误区。这些误区均是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完整、不透彻造成的。应该是将三维目标完整、辩证地结合起来,妥善地处理好几者间的关系,不能走极端。

二是教学艺术上的辩证处理。虽然貌似热闹的形式主义不是课改的追求,但在教法上太实太死,课堂上一味灌输,沉闷而无生气,又不是语文课的特点。如果仅是为了追求实,而把重要的过程忽略了,其实是把重要的教学目标丢却了。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去学,不是教师纯粹的讲授所能替代的。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讲授,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没有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调动起来,他们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受到压抑,这是学习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应该要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权利,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体验过程,使课堂活起来。这是保证学生学完教材所必要的环节。但若在教学中片面夸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失却教师的引导作用,放任学生自流,纯粹追求学生的过程,仅只追求课堂的活跃而无实际成效,一节课下来学无所获,也是不可取的。这是两个方面度的把握问题。

所以说,我们既要重视课程显性、明确的目标(知识与能力),又不能忽视隐性、模糊的目标(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和内容既要死实,又不能太死太实,既要有一定的基础(或重点),又不能完全为基础(重点)而教,要有综合效益(三维目标)的追求;教学方式上要活,不要把课上得太死、太实,要把活虚的过程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但又不能太活太虚而没有实效,以致流于虚这大概是语文学科十分独特的地方。语文课的特别处就在于死活并重,实虚相间,这是个辩证法。

选修模块的教学:要突出学习内容、学习过程的选择性和个性化。

如何上好选修课,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我们认为,既不要将它当成一个全新的东西望而生畏,也不能以不变应万变,静态或消极地对待新的教学。要考虑到它与必修课的异同,既不要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复制品,又不能将选修课上成随意的讲座或活动课,这里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

选修课五大系列具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大约可分为三类。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系列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审美能力,是为了增加个人的文化底蕴;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系列,偏重于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文化论著研读则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理性解读能力、探究能力、综合学习能力,它们有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层次。

从本质上说,这些系列不管如何区分,只是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上的侧重点不同,它们都是语文课,是语文课程内容专门化的排列过程。这些内容不管如何新,不管如何编排,究其实都是语文内容,都必须要用学语文的方法来完成。这是基本点。因此,凡是语文课常见常用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都是适用于选修课的。不会因为这是一个新生事物,而必须要创造一套全新的教学方法来应对它。但因其是选修,是高中新课程的亮点和实施难点,又有内容侧重点的不同,有培养目标的不同,教学这些模块又需要有一些新的认识。

第一个原则在于选修课较之必修课更应突出选择性和个性化。即尊重和突出学生的学习个性和学习愿望,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注意构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空间。这是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理念,也是设计、构拟选修课程的初衷。重要目的是强化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培养学生有特色的学业素养和人格特征,使不同的学生发挥各自的才华和特长,获取多样化的成功。在这样在教学中,首要因素是要顾及学生的个别化特征,这也就是要顾及学情。在同一选修模块中,有的学生对这个专题、单元或领域有兴趣,有研究基础,另一些学生在另一专题、单元或领域有基础,可充分尊重其学习需求,准许其在学习探究的领域、角度有所侧重,尽量使学生各取所需,同时也要使其各尽所能。教学内容不要仅以教师一个人的设定作为目标。如中外诗歌散文模块,某一诗歌专题的内容,有的学生愿意研究其情感、意境,有的愿意研究诗人的创作背景,有的愿意研究其翻译的准确性很多学习任务的差异,课内要尽可能让学生自选。笔者有一个想法:选修课学生有所选,才能有所修,否则这个学习就没有什么特性了。当然这并不排除教师组织的集体学习和统一学习,而是要注意两者相结合。这是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的选择。在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上,也要允许学生有一定的自主选择。统一学习、个别性学习、合作学习,讲授式、资料索引研究式、专题辩论式、论文写作式多样化的方式都可在尊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基础上,自主确定。但重点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宜总是讲授和灌输,一定要将学习的自主权向学生倾斜,要将学习过程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学生学习个性化了,多样化了,主动性起来了,有了探究与合作,这个选修课就到家了。因此,选修课在教学上的核心问题仍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问题。

第二个基本点是选修内容的难度和深度上的处理要适宜。选修教材多是高校某一专业领域的资深教授(学者)所编,注重精深和系统,未必适合高中学情,同时高中不同于大学,高中学生的语文选修是初步的接触、了解和学习,不是高校中文专业专门化的、深入的研究,要防止类同于大学课程,不宜深挖、深究。教学要量力而行,对教材的内容要做适度取舍,与本地本校学情不太相符的要适度增删。

由于模块学习短时间、小容量、快节奏、多板块、个性化,不宜对学习做很高要求,不能贪多求深,不能求专求难,有了一些涉猎,能突破一些重点内容、顾及其他内容即可,要以学习实效为重。

第三个基本点是要遵循并围绕各选修系列的特点,根据选修课不同的性质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不同的模块系列,其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应该有一定的区别。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有的重在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有的重在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所以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如:文学欣赏类的课,要从阅读教学的本质出发,掌握文体特点和鉴赏方法,重在审美,重作品情感与人物的把握,重体验与感悟,要诵、读、评、议相结合。对应用与实践类的课程,如新闻写作语言文字应用写作语言规范与创新,要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理论与方法,适当采取模拟现实情境、展开调查、实地活动、专题探讨、多种方式训练等方法,通过观察、发现、讨论、对话、表演、写作等活动,给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机会,在体验、应用和实践中提高其语文素养。探究类的课程,如文化论著研读,重点要放在论著内容、观点的解读与探究上,通过质疑问难、探查讨论、深入思考,在展示、汇报、交流、辩论的过程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不同的观点争鸣,以积累文化底蕴,开阔文化视野,改善思维品质,提高探究能力。

不管如何因课制宜,选修课的教学总体上应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将学习方式的转变放在首位。

模块考评:摆脱急功近利思想,着眼于发展性评价。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相当多的学校将新课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与高考挂上钩,教学中仍以高考训练的模式套新课改,处处以训练为本,学习过程从头到尾都是练题,且试题又深又难,与高考的结构、题型一模一样,教学上急于获取模块学习的高分,欲使学生高考成功。这是有些急功近利的。语文学习是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过程,一个模块半个学期的教学时间怎能达到高考的要求?况且新课程也不是引导每个学生都去追求100分,而是要求学生基本达标即可(课程标准只是提供一个基本要求,并不是最高要求),评价也是采取区间区分(达标即给2个学分),不提倡精细区分,故在新课程的考试上不能随意提高考试难度,更不能让学生沿着传统的高难度的高考模式去检测,不然会让学生对语文新课程的学习产生挫败感和无成就感。过于急功近利,将高中教学的每一步每一方面都套上高考的枷锁,不符合语文学科的学习规律,是非常不利于课改的。

在学分评价上,应当要建立过程性评价体系,不能仅以一次考试和一次考试的分数衡量学生。总的来说,终结性考试权重不能太重,而是应将学生修习的课时记录,学生平时的作业、活动、态度及成果,均纳为学分认定的依据,分别赋予一定的权重。

在检测方式上,应该将笔试与各种形式的考核结合起来。如选修模块的测试应努力追求多样化,尽可能地尝试体验式、作业式检测。可以是开卷笔试式,学生在答卷过程中可以翻阅有关资料,然后对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可以当堂作答,当堂交卷,也可以延伸到课后。可以是小论文式,由教师或学生集体命题,学生选择进行写作,文章要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有理有据,不求其专和深,只要学会发表见解、合理组织语言即可。可以是口试式,由教师或学生共同设计问题,学生当场回答,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表达、思维等语文综合能力。可以是讲演式,由学生自行设计题目,最好结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就某一专题作出讲解,也可就曾从事过的语文活动、观赏过的影视作品、书籍进行宣讲,向全体同学做出较全面的介绍。诗歌和散文课可有一些背诵、朗读考试,或创作的成果评比展示;中外戏剧教学可让学生编排小型戏剧进行表演;应用性的课程,最好有实用性的设计。总之,一定要谨慎对待旧高考题对选修课考查的渗透,积极探索新型的、开放式的、发展性的评价路子。

湖南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指瑕论文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里,古典诗词犹如繁星点点,熠熠生辉。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我国向来重视经典诵读,从秦汉至清末,熟读精思,口诵心惟一直是语文教育最基本的教与学的方式,经典也是最基本的甚至是唯一的课程。新课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不仅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建议,而且对于阅读做出了量化要求,其中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可见,近年来,国内外基础教育领域,也都对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予以了焦点式的关注。

一.高职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的缺失。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一个重要的形式,它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现实情况是:高职校的学生总体文化基础薄弱,对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不能很好地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也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在经典诵读大行其道的情况下,许多高职校的校园里只能看见朗读外语的景象(英语有pets考试),诵读经典的景象可以说是凤毛麟角。长此以往,高职教育将无法承担培养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任。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校园里为什么会缺少传统文化的熏陶,笔者认为大概有以下几点原因。

1.快餐文化的强烈冲击,使学生不愿意阅读经典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社会节奏的加快,快餐文化进入了疯狂的时代,这慢慢演变成为一种时尚。大量的肥皂剧、流行音乐、、网络游戏以及恶搞艺术等娱乐文化充斥文化市场,高职生的阅读取向呈现出游戏性、娱乐性的走势。在不少高职校学生的观念中,那些经典的作品过于深刻严肃,读起来太累,不如快餐读物轻松、刺激,也不如时尚读物那样新潮、前卫,经典著作成为了“过时”的代名词。

2.专业素养的缺乏,语文教师无法肩负推行经典诵读的重任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本人必须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才能胜任教育教学任务。经典诵读的推行决非易事,它对语文老师的要求甚高。它要求语文教师,善于把语言学家的用词准确、教育家的逻辑严谨、演说家的论证雄辩、艺术家的情感丰富集于一身,教学语言做到对象明确,深度适宜,富有针对性;清晰准确,通俗易懂,富有逻辑性;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富有启发性;真情实感,潜移默化,富有感染性;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性。然而现实的情况是,高职校语文教师大都担任班主任,平日里忙于应付各种教育教学工作检查,每年的阅读量少得可怜,写作更是无暇顾及。一般情况下,语文教师都配有教学参考书供选用。这样做,固然对文本的理解和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所帮助,如果一味地依赖教学教参书,语文教师原有的专业素养包括文学素养自然会衰退。大部分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的偏低已经成为经典诵读实施的瓶颈。

3.技能大赛的强势推行,使学校没有精力顾忌其他工作“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创新,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技能大赛的成绩,被视为该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具体体现,是学校教学水平、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其排名代表着学校在全国、全省、全行业同类院校中的地位和社会声誉,是学校在社会上的“脸面”和学校领导的重要政绩。因此,受到参赛职业院校领导的极大关注和高度重视。目前各职业院校为准备技能大赛均采取了“举校体制”,抽调全校最优秀的教师、重金聘请企业的行家里手组成指导教师团队,选拔全校最优秀的学生作为参赛选手,校内所有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实验仪器均对参赛选手全天候免费开放,并根据参赛需要购置最新的实验设备和实验仪器,全体指导教师团队、全体参赛选手停课,针对竞赛题目或项目进行少则20余天、多则长达几个月的集中封闭式强化训练,举全校的人力、财力、物力,不惜一切代价培养参赛选手来实现技能大赛中一举夺魁。长此以往,学校根本无暇顾及其他工作,更别说无法短期奏效的经典诵读。

二.高职语文教学中加强经典诵读的可行性路径。

怎样去读经典作品?在高职教育中,如何实现经典教育,让读经适应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是当下高职语文学科需要探索的目标。

1.优化课程体系,建立传统文化教育模块即在原来高职语文教学的基础上加重诵读的比重,改良高职语文教学,增强人文素养的培养。如增加先秦思想文化中经典部分及其后来文学史中的经典内容等,教学中力求思想和文化知识并重。将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的模块确定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模块。学校可以先开设公共选修课,供有兴趣的同学选修,从而慢慢提高经典著作的影响,渐渐形成学生学习经典的良好风气。譬如可以开设“论语导读”“老子导读”“唐诗宋词欣赏”“明清四大名著欣赏”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赏析及诗词鉴赏等选修课程。让经典诵读活动融入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质量评价、教育教学督导中,给予读经活动制度层面的有力保障,体制机制的长期支撑,确保经典诵读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

2.依托科研强势,加强诗词教学研究把诗词教学列入教育教学计划,进而开发校本课程,编写诗词校本教材;根据高职学校学生的特点,推进诗教进课堂活动,提出相应的目标要求,采取相应的施教方法;注重诗教的融合和渗透,善于把诗教与语文教学中的诗词授课相结合,与政治、历史和公民素养教育相结合;开设诗词教学公开课;开展诗词教学课题研究,申报专项课题。在师生中间形成浓厚的诗词教学与研究氛围。

3.抓好社团建设,活化经典诵读形式以社团建设为抓手,常态性开展经典诗文的学习和诵读活动。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诗歌创作、诗歌赏析、诗词默写、诗词诵读比赛等系列活动。开设专题讲座,如先秦思想专题、通俗文学、武打小说专题;组织学生观看《百家讲坛》或经典名著影片等经典节目;组织学生排练如《北京人》、《雷雨》等经典剧目的片断和扮演经典人物角色等。在开展这些活动的基础上,给学生布置课诵读任务,结合活动开展的情况举办经典诵读感想交流会、经典诗歌朗诵会等活动,活动结束后召开“经典诵读”活动总结大会等,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4.拓展社会实践,丰富学生人生体验让经典诵读以开放的视角,参与到社会活动中,营造整个社会重视经典的氛围。高职校可以成立经典诵读志愿服务队,利用节假日走上街头、走进企业、进入社区,通过“摆摊设点”的方式,向市民们诵读经典,宣讲经典文献的精髓,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这样一方面巩固了学生的经典诵读知识;另一方面,又让学生所学的经典知识有了用武之地,同时,还加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一举数得。高职校的学生会与社团组织可以利用有利于弘扬经典诵读知识的节日与事件,以之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学习经典的意识,坚定符合社会道德与准则的人生追求。在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中国传统的节日里,可以在校园开展“经典诵读文化节”,将与之相关的经典诵读知识传播渗透在节日活动中。

三.高职语文教学开展经典诵读的意义。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代人阅读经典,不仅获取了知识,也使悠久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同时也是寻求一个完善、独立的自我与品格的好途径。我们从经典著作中可以明白古圣先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精髓,理解教人为人处世的道理,从而自觉地将古圣先贤的教诲融入自己人生成长的历程,自觉地消解外部世界的喧哗与浮躁,自觉地加强内在修养,强大自己的内心。诵读经典,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品位,加强了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的素质与能力,使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成为名符其实的“技师”。

2.推动学校品牌建设要使我们的学校具有有魅力,品牌特色不可或缺。教育部选拔建设的百所示范高职院校,大都显示了品牌和特色的力量。因此,学校可以尝试结合当地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和实际,组织力量选编能体现地域特色的经典读本及诵读、书写、讲解材料、教辅,提供教学资源;建立经典诵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依托区域经典文化来打造学校品牌。学生从经典中深刻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加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3.推进学校学风建设在高职院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组织班级进行演讲朗诵、学生早读背诵经典、进行诗词创作、做读书笔记、评选经典诵读先进个人和优秀班级、建立经典诵读资源库等活动,可以使学生受到校园浓烈的学习氛围熏陶,自觉地改变懒散的学习习惯,使学校的学风日趋向上,打造书香校园指日可待。四.结语总之,我们要借助语文课堂,用经典名著熏陶学生文化情操,用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力求把经典诵读教学渗透在高职校语文教学及各种活动中去,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既是职业学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需要,也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文化和谐发展的要求。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的思考论文

本文以徐州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专业为例,分析了选修课的'教学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从电子专业的特点出发,进一步提出了一些措施和建议,以真正发挥选修课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作者:黄智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江苏,徐州,22116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3)分类号:g64关键词:高校选修课教学情况问题措施

选修课教学中的高中语文论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已经由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机构颁布了,而且将于2007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开。作为一个普通的高中语文教师,怎样迎接这场语文教学的伟大变革呢?作者将自己对“选修课”的一些不成熟意见诉诸笔端,期方家斧正。

关键字:与时俱进的观念加强学养积淀弄清选修课的性质。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提出“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方面获得发展。”和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的是,《课程标准》提出了选修课的问题。在本部分的第二个专题“选修课程”中,又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这说明,高中语文选修课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近了,而且选修课本身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顾之川博士指出:必修课程10学分,选修课程可达14学分……选修课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一部分。设计选修课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为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每个系列可设计若干模块。学校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开设选修课。对于模块的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顺序编排,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变通实施。具体课程的名称可由学校自定。――这表明,过去由国家统编一套教材,全国学生共学一套教材的时代将一去一复返了。而且选修课本身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对于希望进一步学习的学生,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中任意选修四个模块,获得8学分,加上必修课的10学会,共计可获得18学分;对于语文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建议在此基础上,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3个系列,这样一共获得24个学分。”而语文学科的学分,则成为高等学校召生的依据。――根据先进地区的先进学校在选修课的尝试设置方面所获得的一些经验来看,语文教师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上是不能置身于事外的。那么语文教师该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以迎接选修课时代的到来呢?笔者有如下的一些浅见,供商榷。

一、语文教师应该有与时俱进的`观念,密切的关注身边所发生的事件(包括文学、影视、音乐、网络及一切可能的信息来源),进一步的注意生活与语文的联系,让所开选修课富于时代的气息。这既是《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前言部分明确指出,要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也是语文教学本身的要求。很难想像,一个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如果不接触或不熟悉韩寒的《三重门》和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不了解网络文学《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及《沙僧日记》;不接触《大话西游》,他能走进学生的世界,给学生开设一门让学生感兴趣和喜欢的文学选修课。而且,我认为语文教师仅仅限于了解,还是很不够的,因为,此类作品本身是精华与糟粕互见的东西,如果教师不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是不可能引导学生作出正确评价的。

如韩寒《三重门》,这是一部既引得中学生如痴如醉的作品,也引得社会各界为之侧目的作品。其精华部分自不待言,但是,就从在小说揭露的深刻性(钱钟书先生所揭示的人的婚姻与职业、人的生存状态、人性的盲目与混乱的深度,在中国现今的文人小说中,可能还处在无人能及的地步吧)和语言的凝炼上讲,《三重门》和它所刻意模仿的《围城》相较,确实是显得稚嫩了些。如果教师对《三重门》没有了解,那你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评价。

再如网络文学,尽管它和传统文学有差别,但由于它具有文学的特质,所以也将之归类于文学,而且由于互联网的越来越普及,它的普及面也越来越大,尤其为中学生所喜欢。因此直面网络文学,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不能忽视的问题。

当然,和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有其局限性,这是由于它写作的特点决定了的――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作者坐在电脑前边打边创作的,因此在结构和思想方面,肯定是不能和“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红楼梦》等作品媲美的(至今的中国文学,也找不出作品能和《红楼梦》媲美)。严格的讲,网络文学只能算是一种快餐文化。

但是作为快餐文化的网络文学,它能对现实生活作出快速的反映,其脉膊和时代一起跳动,时代性强;它在网络上创作、在网络上流传,能和读者作亲密接触,拥有的大量的青少年读者,而且不排除其它年龄段的读者;它利用了较新的语言形式,让聊天语言在作品里出现(比如《第一次亲密接触》),促进了文学语言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它直面了读者,让读者与作者有了直接的沟通,甚至可以让读者的意愿参与作品的创作,让读者在读书的同时能直接参与作品的创作等等优点,都足以让它具有强大的不容人所忽视生命力。

所以,尽管看惯了严肃文学作品的语文教师们面对乱七八糟的语言形式、稀奇古怪的故事情节可能会嗤之以鼻,但却没有理由不去关心它。因为,你的学生喜欢它,而且,作为文学的一种新的形式,你也没有可能绕过它。

二、语文老师本身应该加强学养积淀,让自己成为所开设课程方面的行家里手。这一方面是《课程标准》对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要求,另外一方面也是选修课本身对高素质教师的一种要求。

仅以“小说与戏剧”的课程构建与开发来说,《课程标准》提出了这样的要求“1.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戏剧作品的兴趣……5.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戏剧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这就要求教师对古今中外小说、戏剧有较广博的阅读面,另外还需要具有关于小说、戏剧的一定的专业知识,否则,一个素质不高的教师是不能完成“小说与戏剧”课程的建设与开发的。

以我国优秀小说《红楼梦》为例――如果高中要开小说选修课的话,《红楼梦》应该是一个不可以回避的话题――我想。而一个语文老师如果不具备“红学”的基础知识,他是不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和研究的,那么,语文老师应该具备“红学”的哪些基础知识呢?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应该是必备的:

1.关于《红楼梦》的历史地位的知识,应该有以下几个要点需要教师了解:a、其钞本高昂的价值――当时在江浙一带大概卖到三十两银子一本(本人实未曾考证过三十两银子在乾隆年代价值几何,但想来应是中国小说的最高价格是比较贵的);b、有关“奈何烧杀我宝玉”的传闻;c.毛泽东将《红楼梦》与我国的“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相提并论及“中国有三部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谁不看完这三部小说,谁就不算是中国人”的言论;和他认为这《红楼梦》要读五遍才有发言权有观点;d.在毛泽东的倡导下,以批俞平伯为中心的54年的红学大讨论……当然可以作知识储备的决不止这些。

2.关于《红楼梦》的版本问题。《红楼梦》的成书本身就迷团密布,前80回和后40回出现的衔接问题迄今仍在探讨。所以,任何一个人如果仅凭一本120回本的程高本,或仅就此本的知识,是不能完成“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戏剧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的选修课任务的。所以,在版本学方面,教师就有必要对脂本系统、程高本系统的各个版本有一点常识。这样,参照各种版本的观点,是可以指导学生对《红楼梦》有一点研究的。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策略论文

为适应高中教育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在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原则下,对课程结构作出了重大的调整。

本次高中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提高了新课程的选择性和多样化,最为明显的是改变了过去必修课一统天下的旧局面。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

毋庸质疑,无论是上选修课还是上必修课,都应该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基本理念。应体现“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的编写理念,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断发现和创新,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提高语文素养。

但既然选修课已经走进了高中课程,并付之于实践。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体现出必修与选修课堂实施的差别来。直白的说就是:必修课要有必修课的上法,选修课要有选修课的上法。如果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没有体现二者的差别,没有表现出二者的特色,那么这所谓的新课程结构只不过是形同虚设,多此一举。必修和选修绝对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必须学和可学可不学。这一年多来的大大小小新课改学习和培训,使我在接受新课改理念这方面的确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但就选修课的授课方式、方法上却没有得到多大的指导和引领。专家门在指导选修课的上法时,强调“高中选修课不能上成必修课,也不能上成大学选修课”,但却没有给教师提供选修课具体的上法,也没有提供选修课的范本和典型。2005年9月16日桓台宾馆高二语文集体背课会上,几位指导教师们为我们提供了选修课课堂教学的样式,但他们从教案设计到教学方法上一律按必修课课堂教学的模式来进行的。心中的疑惑愈凝愈重。

或许任何一次课改都要经历一个不断摸索和探索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新的课程结构对教师的授课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作为第一批乘上新课改列车的一线教师,我现在正处于刚结束必修课,已开始选修课的教学的阶段。不可避免地、甚至不由自主地思考到这个问题上来。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略谈一下对选修课课堂实施的具体认识。

《唐诗宋词》(选修)第一单元单元话题为“气势恢弘的初盛唐诗歌”,包括阅读文本、学习活动、课外自读三个部分。阅读文本包括李白诗二首(《将进酒》《蜀道难》)、杜甫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课外自读包括从杨炯到高适等诗人的十二首初盛唐诗歌。

既然单元话题定为“气势恢弘的初盛唐诗歌”,那么我认为首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好初盛唐诗歌的特点。而对初盛唐诗歌的特点的把握单靠学习阅读文本中李白、杜甫和张若虚的几首诗歌是远远不够的。我在进行这个单元的教学时,完全打乱了本单元所呈现的学习顺序。我是这样来安排课时的:

第1课时,以优美的语言导入对唐诗的学习,按年代的先后,引领学生浏览初盛唐成就显著的诗人。

第2课时,接触与学习“初唐四杰”的部分诗歌极其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第3课时,认识初盛唐诗人群体,特别是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和孟浩然。

第4课时,对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学习。

第5、6课时,才是对李白诗歌《将进酒》《蜀道难》的学习。

第7课时,对杜甫诗歌《登高》的学习。

第8课时,整合前面对初盛唐诗歌的学习,把握诗歌特点。

如果这是必修教材中的一个单元,我不会做这么大的调整,我会按照教材的要求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学任务。以上是从大面上对本选修课中本单元的安排,其实具体到每一堂课的教学上,必修和选修也应该是不同的。我们可以拿对李白诗歌的学习做为例子:刚刚结束的必修课本中有李白的诗歌《行路难》,我的目标很明确,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这首诗歌含义,把握诗歌感情,让同学们吃透这首诗歌;而现在来教选修课本中的《将进酒》《蜀道难》,我感觉绝对不能仅限于这个层面,更重要的是要以点带面,让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李白不同时期的诗歌极其风格,比较深入地走进李白,引领学生向纵深发展。

我再拿宋词《定**莫听穿林打叶声》的教学来继续阐述一下。

同样,我认为作为选修课中的阅读文本,绝对不能就学习本词而学习。如果这样,那只是停留在了必修课的阶段上。而应该在分析本词的基础上拓展开来,比较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作者和词风才是关键。必须结合具体的词篇让学生了解苏轼在豪放、雄健的一面还有婉约、冷清的另一面。由于受课本篇幅的限制,编者在后面的课外自读中列出了一首与其豪放风格迥异的词《江城子》。可见编者的意图。

总之,无论从哪个层面来说,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上,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是不能够同出一辙,同样对待的。

必修课程是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保证,体现了学生发展的共性的一面;而选修课程则旨在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使学生获得个性的发展。因而,必修课具体,针对性强;选修课重拓展,探究性强。可以说,高中语文选修课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创新,发展多向思维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不同课型的特点和目标,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真正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2、充分利用课后练习阵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课后思考练习题是教材编委会针对篇章节特点设置的知识要点、能力训练点和教学的重难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落实基础、提升能力的前沿阵地,也是教师备课时的指南针。精巧的练习设置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特点。笔者就语文学科课后思考练习题的设置来探讨怎样利用这块阵地发挥教材的优势,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纵观新旧教材两种版本的课后思考练习的设置特点,笔者发现:老教材十分注重“双基”训练,而新教材在练习的设置上已由基础性向能力性转化。尽管文言文单元课后练习没有多大差别,但新版教材中现代文教学单元、写作教学单元后设置的练习题体现了知识性、趣味性、能力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的特点。一些思考练习题更注重学生鉴赏能力、思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一些练习题把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代感。另外,新教材还增加了一些课外资料补白,既能激趣,又有助于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深层理解。

目前由于各种教参、教辅资料对教材内容的多元解剖,学生也配有多种同步练习,教师在备教时较少关注课后练习题,加上高考命题又不取材于教材,教师对课后练习处理就显得无足轻重了,甚至置之不理。在教学中忽视编排者的意图,忽视这一板块的教学作用,学生学习就会陷入不求甚解的泥淖中。其实,课后思考练习是一座蕴含量十分丰富的矿山,只要你去开发,就会挖到意想不到的矿物。

究竟课后练习题暗藏什么玄机呢?

第一、课后练习题的设置包含了本章节的教学重难点和知识要点,是教学环节中巩固落实的前沿阵地。

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篇章在思考练习设置的侧重点上是不尽相同的。古诗文练习设置十分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巩固落实,因此涉及语言语法方面的练习居多;现代文课后练习设置因文而异,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如小说单元课后练习设置多为文章语言、精彩细节、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和评价;杂文随笔、散文又注重主旨和思路的分析理解等等。总之,学生可以借助这一板块来巩固落实基础,提升理解能力,培养思维品质。它是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更是教学反馈的前沿阵地,因此一定量的课后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课后练习题有的十分注重初高中知识的纵横比较,总结归纳,体现了系统性、规律性、综合性的特点。这类对这类练习加强对比阅读,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归纳,也可把学生从课本学习引向课外拓展,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效果。

“本文和《陋室铭》在立意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本文和《荷塘月色》在比喻的运用上有什么不同?”(《我的空中楼阁》)。

“关于秦朝灭亡的议论,本文与《过秦论》有哪些相似之处?两文立论的角度有什么不同?”(《阿房宫赋》)。

“《滕王阁序》和《兰亭集序》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滕王阁序》)。

“试比较《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在写法上的异同?(《赤壁赋》)。

在课后练习中,这样的思考题比比皆是。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比阅读理解,并授之以渔,长期以往学生自然会养成一种比较阅读的习惯,从中总结出阅读规律和技巧,为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奠定一个强有力的基础。

第三、课后练习中富有创意的题目既扣住教学重点,又向适度向课外辐射,备课中巧妙利用,这类题目就可成为课堂教学的兴奋点,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课后练习中有些思考题是开放性的,它立足于课内要求联系学过的知识或生活实际来见仁见智发表意见。教师在教学中有机把它引入课堂,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思维能力。

譬如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课后有道思考题是这样设计的:“有人认为陶渊明不仅是一个田园诗人,而且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以本文和初中学过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为依据,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设置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全方位地去认识了解陶渊明的思想。课堂教学中,我以这个问题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多元思考,探讨陶氏的思想境界。学生能根据初中学过的文章及历史知识对陶渊明作出自己的评价:或认为陶的诗歌成就很高,在政治上是失败的;或认为他的归隐思想是消极的,是对自己、家庭和国家不负责任的表现;或认为他是一个空想主义者,当自己理想不能实现志不得伸时,愤世嫉俗地出走官场这是不明智的;……围绕陶渊明的思想,课堂上学生掀起了一股学术争论的高潮,课外学生还把讨论的结果用周记和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了。

又如在教完《师说》一文后,我把课后的一个思考练习题(课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念,是否适合现代社会?你认为最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作为一个专题用一节课让学生去讨论。仅一个问题,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还能利用课本观点联系社会现实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尤其是在第二问的讨论中,学生用一种求知的心态、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坦露真言,描摹出自己理想中的师生观:“课堂上是严师,课外是知己的平等友爱和谐的师生观。”“教师要用自己的才学、爱心和人格去感化学生。”“教师要深入学生生活学习中,与他们打成一片。”……争论是激烈而真诚的。从中我不仅了解到了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对教育的关注,而且还认识到了自己距学生心目中的教师还差很远。与其说是一节讨论课,不如说这是一次师生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沟通。把这个练习题引入课堂教学,真正意义上完成了智育、德育和美育的完美结合。

《祝福》课后对祥林嫂悲剧根源的多元化讨论,学生能从哲学的角度来探讨;《失街亭》课后“失街亭,谁之过”的讨论,学生能结合原著和电视剧来广泛讨论……课后练习题只要你巧妙构思、合理利用,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你就可以寻求到教学的突破口和兴奋点。引导学生广泛地讨论问题,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获得新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第四、认真研究课后练习题,你就会发现,有些思考题为学生课外练笔或课堂写作提供了写作素材、角度和契机。教师充分挖掘练习题中的能力元素,让学生进行仿写和再创造,从而打开写作难的被动局面。

先看看下列思考题:

“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分析祥林嫂、翠翠、水生嫂这三个不同时代的妇女形象,写一篇心得。“(《荷花淀》)。

“在你周围的生活中,是否也存在这样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样看待这些‘套子’的?”(《装在套子里的人》)。

“结合初中学过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谈谈你对中国文化“居安思危”思想的认识。(《k太宗十思书》)。

“话说‘凤辣子’”。(《林黛玉进贾府》)。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社会,试以‘大茶馆,小社会‘为题,……写一则短评。”(《茶馆》)。

仔细分析上述思考题,不难发现,课后练习题旨在引导学生由课内学习走向课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信息来拓展写作空间,如读书笔记、心得感受、甚至大作文。教学中把这些练习题引入写作教学计划,学生可趁热打铁,加深对文章内容理解的同时提高写作水平。如学完《装在套子里的人》后,我针对练习进行了一次以“套子”为话题的作文,结果写作很成功。学生或仿写或虚拟、或叙事或议论、或故事新编等,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诠释了现实生活中“套子”的内涵。尽管教材只是一个例子,但从此出发,可以让学生从已知走向未知,从课内走向课外,一步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最后,除了阅读教学能够利用课后练习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外,在“写作、口语与交际”板块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利用单元教学后设计的练习来训练学生大胆说话、朗诵、演讲、辩论、讨论等读写听说的能力,还可利用一些富有创意、富有时代感的话题开展一些语文课内、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达到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提升他们心理综合素质。

对面的老师同学看过来,这里的风景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工作总结

内容摘要:近年,我国普教系统对于新课改的实施倍加关注,而选修课的开设无疑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虽然在世界上选修课已有百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在中国,尤其是在中学教学中,选修课的开设还是第一次,并且在新课改中被列为重中之重。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选修课事实成为必修课的附属品,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中学语文选修课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有效的实施,成功的范例也是寥寥可数,以至于处于一个尴尬被动的地位。本文针对高中语文选修课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的操作建议,以期能够发挥选修课应有的作用,将新课改的要求落到实处,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与实践相脱节,很难有效实施。

1、选修教材的编订并没有考虑到每个地区的不同情况,只是一味地要求在教学中开设选修课,很多学校受传统固定的教学模式影响太深,一时难以转换思维方式和教学习惯。而且选修课以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精神为主,如果学校的教学硬件设备跟不上,选修课根本无法开展。

二、三个系列,其余的则根本不去过问。

3、教师消极应对选修课。

语文老师作为语文课改的主要参与者、实践者,一方面,按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积极开设选修课,应参与选修课教材的编写,这就在教学工作外又增加了很多额外的任务。另一方面,习惯了老教材、老教参的教师,面对这么多新增加的内容,不得不重新备课。新的内容的增加也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他们不断地|看书、进修,以充实自己。任务实施高中语文选修课困难何其多的增加以及要求的提高使得很多教师感觉疲惫不堪,积极性不高,因而易对选修课持一种敷衍态度,缺乏把选修课上好的进取精神。

4、学生没有选择权,选修课不选。

新课标要求学校和教师要做好对学生选课的指导,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开选修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帮助学生了解哪些选修课最适合自己,学会正确行使选课的自主权。但实际情况是学生在正式上课前对于所开选修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完全不了解,绝大部分学生认为选修和必修并无区别,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选过课,开的选修课都是由学校事先规定好的。因为高考要统一考,所以上面说怎么上,下面的学校就只好照办。更有很多经济条件较差地区的学校教材不全,只能领到什么教材就上什么课。选修课的初衷是“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现在学生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力,那么说什么“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只能是一纸空文。

5、选修课的评价难于脱离传统模式。

选修课教学没有真正有效实施,当然也就不会有恰当的与之相应的评价机制。虽然新课标要求“选修课的评价应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注意各类选修课本身的特点和要求,因课制宜地制定评价方案。”但在现行的以高考作为选拔人才重要模式的前提下,考试得高分才是硬道理,学生任何能力的提高也必须通过分数反映出来,因而选修课的评价必然还是落实于传统的考试,说什么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只是纸上谈兵。

在选修课的实施中,发挥关键作用的还是老师和学生,只有这两个主角扮演好在新课改中的角色,语文选修课教学一定会得到行之有效的实施。

(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师生互动作用。

1、教师主导。

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教学材料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实施等方面。

(1)深度阅读,早作准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决定了教师必须有丰富的阅读储备,这是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开好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前提条件。所以教师自己心中要装着几本能影响自己的人生也能影响学生人生的书,非如此就不能出现高质量的语文选修课。

(2)分组研讨,合作教学。这是教师主导作用在选修课开设的备课环节上的体现。教研组据本组教师的阅读兴趣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五个选修系列分配到教师个人或教师合作小组,要求教师对所分配到的任务进行深度阅读,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生的情况选准教学的切入点,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备课这一环节中,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研讨,明确教学目的,确定教学重点,使教学过程科学有序地进行。

(3)成竹在胸,有效施教。进入选修课的课堂教学阶段,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教师引导学生思维,二是教师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生思维的碰撞。前者主要是针对有一定难度的阅读文本而采取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体验,引起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然后师生共同对文本进行解读。后者主要是教师先就选定的文本设计出恰当而有一定讨论空间的问题,让学生针对问题发表各自的观点,进而激发学生积极地思考。这样就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从中解放出来,担当起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2、学生主体。

学生是选修课的活动主体。选修课的有效开设,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阅读时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措施:

(1)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必修课的教学虽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自我完满人格的养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必修课所提供的阅读材料毕竟是有限的,对学生的人生发展还远远不够。这时教师可向学生开出阅读参考书目,为他们提供阅读指南,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选定书籍进行阅读,同时写出读书笔记,由教师负责指导督促。

(2)教会学生利用闲暇阅读。闲暇阅读是一种极具效果的阅读,因为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身心处于相对放松状态,心无杂念,情绪、性格在阅读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要学会合理利用闲暇时间阅读,培养自己滴水穿石的精神。问题的关键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在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活中去发现闲暇。

(3)引导学生进行原点阅读。原点,即“一”、“始基”之意,原点具有化生万物的功能。原点性作品具有厚重、生生不息的文化魅力,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这种原点阅读对于人生成长的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相信学生有原点阅读的能力,帮助他们克服阅读过程中的文字障碍,鼓励他们积极地阅读。当然教师还必须有身体力行的阅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常以自己的阅读体验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这些原点作品,通过原点作品的阅读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师生构建。

通过师生的积极建构,死的文本就转化为富有生机的课程资源。这一原则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1)教师眼中的文本建构:教材。教学过程中将文本转化为教材,首先要求教师要对文本进行深度阅读,积极构建。教师要能让文本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将文本转化为教材。这一过程是教师对文本的“我思”而展开的。“我思”是教师教学主体性最好的表现。

(2)学生眼中的文本建构:学材。学生通过课前阅读对文本的内容已有初步感知。他们或从文学的角度、或从文化的角度、或从生命体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了解读。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之间有了初步的沟通。学生是把文本作为学习材料去阅读分析的,将文本转化为学材主要通过“情绪感染、审美体验、鉴赏分析”三个环节来实现。

(3)课堂活动中的文本建构:课程。

课程是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文本由外在教学过程的状态而进入师生间交互建构的教学过程之中,就转变成为正式的课程,这是语文选修课课堂教学活动的真正开始。课堂活动中,教师、学生要围绕着转化为课程的文本而展开教学对话,达成对文本的理解,生成生动的有生活意义的教学内容,最终实现语文选修课的教学目的。

(二)在教学中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1、教学的“实”

“实”是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科学而有效的关键。选修课教学的“实”必须做到如下两点:

(1)选修课的教学要抓牢“语言”这个思想的外壳。紧扣文本,以语言解读为基础,顾及文本的文学性、文化性。陶本一教授认为语文应由三个部分组成:“作为天赋的语文是指人天生具备、获得的语言本能。作为素养的语文是指人在言语实践中逐渐习得、学得和内化的一种综合语言素质。作为学科的语文是一个系统培养素质的逻辑体系。”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主要是以天赋的语文为基础,在素养的语文和学科的语文的基础上而开展语文教学活动。通过选修课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进行深度解读,读透一句话,牵动一篇文章,带出一种流派。对语文学科而言,语言表达形式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意义:其他学科都是通过语言形式去学习和掌握其内容,而语文学科则重在学习其语言表达形式。按张志公先生的说法是“带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即“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用的”。教学要既有深度,又能以点带面;既对学生进行语言的感知和鉴赏能力培养,又通过写作练习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教学的“活”

(1)教学形式的活。选修课的教学形式不拘一格,教师可以把讲台还给学生,在明确目标、确定内容、有效指导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在语文的天地里自由驰骋,施展才华。“专题讲座”、“定篇研究讨论”等都是非常有效的选修课教学形式。

(2)自主探究学习。语文选修课的自主探究学习可以安排在课内,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也可以安排在课外活动中,教师明确学习目标,分配好探究任务,学生独自查阅资料,完成学习的任务。这两种形式的区别在于,第一种探究形式,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严密的监控;第二种探究形式,学生的学习摆脱了教师的监控,学生的探究行为是在自然状态下完成的。

(3)小组合作学习。高中语文选修课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确定一个选修课题,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合作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合作完成组长分配给自己的探究任务。学习结果以研究报告、文艺小论文、课件等多种形式展示。小组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研究成果和学习体会,也可就对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互发难辩论。

新课改的道路任重而道远,虽然问题多多,但是我们相信,只要上级能在制定政策的时。

候将各个地区的实际教育水平充分考虑进去,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政策,从学校到老师,从老师到学生,协调一致地新课改进行到底,我们的语文选修教学一定会有光明的前途的。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让其“五味俱全”。这样,语文课堂才会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

一、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铸魂”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许多学生却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患上了“精神软骨病”。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二、注入“人情味”,让语文教学“育情”

记得有位前辈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教材(课文)也“不是无情物”――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背影》中感受父子深情,从《我与地坛》中体会母子情深,从《边城》中认识祖孙、兄弟之情,从《我愿意是急流》中领悟无私恋情,从《雨霖铃》中体悟“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的离情别绪,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的确,语文教学确实是情意绵绵,怎一个情字了得!

目前,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无硝烟的另类战场。课堂上到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被大多数教师异化成了传授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据统计,现行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文学类作品所占的比例都在60%以上。由此可见,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实现“诗化”,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

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四、引入“生活味”,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生活确实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犹如潮水,每时每刻都激荡着我们的情感,刷新着我们的知识。教师只要能在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动,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仔细玩味,语文课堂就必然会充满激情,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要想给语文课堂引入“生活味”,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既有经验为基础,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设各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通过内引、外联、对比等方法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做、动脑想等实践活动中,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能力。

五、导入“新闻味”,让语文教学“导航”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抓住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特征,将社会与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语文课堂上,教师恰当地导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类知识,可以创设新颖独特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激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激活他们的思维。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民生,鼓励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批判精神,让课堂这一小天地,成为学生的人生导航标。例如,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课前五分钟新闻发布会”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大量搜集新闻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发布。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让学生从各类新闻中了解众生百态、人情冷暖、世间万象――这些对整天呆在教室读书的学生来说,无疑既是一顿丰富的营养大餐,又是一份高品质的精神大餐。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策略论文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犹如吹来了一股温暖的春风。课程标准中将塑造良好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视为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和自身优势,在能力要求上又把审美教育当作语文课程的主要功能,特别提出“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这给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设一些选修课对其目标的实现会有很大的帮助。以下从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学生个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据对高中语文现状的调查中了解到,比较普遍的反应是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大。固然有多媒体的冲击,学生缺乏读书的兴趣,课外阅读的时间少,以及“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但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原来的课程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简单的评判标准,抑制了多角度的思考和个性化的体验。今天的社会需要多样化、有个性的人才。从学生自身来看,这些上世纪80年代末出生的一代人,受多媒体的冲击和社会影响更大,自己的思想也比较复杂,个性也更加明显。我们原有的思想和原来的课程已无法给他们造成更大的吸引力,所以开设选修课就成为了必然,这也是语文文化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的必然逻辑。

二、选修课的设置更能发挥教师的特长,促进教师的快速发展。

选修课不但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空间,也为老师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特长创造了条件。可能许多老师都有自己擅长的方面,有的长于诵读,有的善于鉴赏,有的工于语言修辞,有的痴迷写作。所以设置选修课,可以让老师的这一部分才能更加充分的施展出来。当教师开设了自己的选修课,他就会更加专注于自己的课,在上课的过程中,积累资料,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形成一位有个性、能独立思考与钻研的教师打下了基础。

三、选修课的设置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有效途径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设置选修课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这些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中国古代的优秀诗文,能产生无形而巨大的精神力量,能启迪人的智慧、积极向上的动力和创造潜能,能使人在诗文的`熏陶感染中激发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进而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也能鼓舞起对人类进步事业矢志不渝的奉献精神。所以,语文教育关涉到学生当前的实际应用能力,也关涉到他们的长远发展。

选修课的开设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各个学校由于师资力量、教材等的限制,还没有大范围的开设。笔者在上好课的同时,本学期尝试开设了选修课,名字定为《中国古代文化与诗歌赏析》。具体做法为:

1、精选古代的诗歌名篇。

选文有一个特点,尽量贴近中学生的实际,和学生一块讨论、探究。如《诗经》中的《关雎》同学们初中时接触过,但并没有深入去理解,上课的时候,我让同学们有感情地去读,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问题,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学生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不仅仅说它是写爱情的诗,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劳动情况,里面所反映的纯洁而真挚的思想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我们还选编了其中的《蒹葭》、《硕鼠》。从不同的方面对《诗经》进行了学习。我们主要对魏晋诗歌进行了学习,感悟到了魏晋诗歌特有的魅力。

2、介绍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

中国文化丰富多彩,诗歌所依附的文化背景对同学们有很大的吸引力。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也值得我们的学生去继承,在介绍文化的时候,我会结合社会的现实加以解释,找出最最根本的东西。端午节同学们都知道要吃粽子,但吃粽子只是形式,真正的含义是要求我们理解屈原的伟大精神与品格。把这些富有文化内涵的节日给学生讲清楚,不至于使他们在一个个“洋节日”的冲击下,迷失了自己。

3、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查找与整理。

选修课还没有正式的教材,讲课的随意性比较大,我就指导学生去图书馆、网上进行查找,浏览更多的材料,并加以整理,同学之间定期交流学习心得。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也感觉到自己一人力量的单薄,也感觉到学生之中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选修课确实为学生和老师开拓了更大的创造空间,为了高中语文教育的明天,我会“上下而求索”!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高中语文单元教学应分为五步进行,概括为“明确目标、学习知识、教读示范、自读深化、习作训练”十二字。

没有明确的目标,犹如“盲人骑瞎马”,到处乱撞,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在教学每一单元前,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单元教学的内容,确立教学目标。确立单元教学目标,要体现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要求。例如,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记游散文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所写景物的不同特点;体会文章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趣和哲理;理解写景抒情散文融情于景、托物传情的特点;学习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状物写景的方法。

学习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按游踪顺序状写较多的景物,学会写较复杂的游记。

能口头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个地方、一处风景,突出特点,明确方位,仿到口齿清楚,表达明白。

对以上教学的总目标不仅教师要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因此在开始教学之前,我首先将这一目标告诉学生,使学生心中有数,在学习过程中才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都是按文体划分单元来编排的,每一单元都由教学要点、课文和单元知识与训练组成。单元知识与课文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单元知识有统驭课文、帮助学生正确阅读理解课文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课文之前,应指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归纳知识要点,再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去分析理解单元课文。

教读示范,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教给学生一把分析、钻研同类课文的钥匙,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教读示范必须做到三点:(1)要突出重点,体现单元教学目标。(2)要落实知识,用课文印证单元理论知识,揭示知识的规律性。(3)要侧重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具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叶圣陶指出“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自读是学生由老师讲解到个人自学的过渡阶段。

所谓白读深化,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师在教读课文中示范讲解的方法去自学单元自读课文。通过自读实践,使单元知识得以进一步的巩固深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达到不教自会的境界。这一步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作点拨提示,切忌越俎代庖。有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自读课文,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诱导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钻研课文。例如,教学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两篇白读课文《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和《火刑》,根据单元理论知识和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1)两文表现了吴吉昌和布鲁诺两位科学家怎样的精神和品质?(2)两文各采用了什么样的线索来组织材料?(3)两文各按什么样的顺序记叙的?(4)两文各采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以上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采用讨论的方式去完成。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读写能力,巩固深化单元知识,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写,是学以致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最佳形式。单元写作训练,就是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吸取单元课文写法,进行创造性的实践练习。进行完前四步教学后,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有关文体的写作方法,进行习作训练自然是水到渠成。高中语文教材几乎每一单元后都安排有与单元知识和课文同类文体的写作训练,只要我们认真指导学生练习,就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策略论文

1、语文教育目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三个能力和两方面素质)。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注重语文的应用性特征,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口语、书面语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的社会更需要美,需要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2、语文教育内容:

高中语文课程应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世界,应以专门性和综合性、边缘性相结合的学习内容,向学生展示层次多样的语文课程图景,提供丰富的语文营养和多向度发展的途径,也给语文课程自身增添生长活力。

高中语文课程,无论必修还是选修,其内容和目标要充分反映时代的要求,注意和现代生活相联系,体现现代的思想意识、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对于传统的经典作品,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现代的观念,在历史的背景下去感受和思考。学习方式和教学、评价手段也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必修课必须突出课程的基础性,使学生具有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文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较为成熟的文化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选修课的特点是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同时也还承担基础性的教育任务。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不一定单单是讲解课文、处理习题,也可以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课堂上可以利用一些家电、药物等说明书,先让学生阅读说明,然后给大家具体讲解操作步骤和注意的事项,如果有不好理解的地方,不妨对照说明书边操作、边讲解,学以致用,更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的阅读理解及口语表达达到一定的水准。中学生一提到作文训练就头疼,不知如何下笔,究其根本就在于缺乏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感悟,不妨让学生准备一个“随记本”,遇到好的情境,鲜活生动的语言、细致入微的感触,都可以抄记下来,做日常生活的刻录机,积累多了就不怕没得材料写,作文水平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另外,学生热衷于“快餐文化”,对篇幅长的文章难于读完、读懂并深刻理解,我们不妨让学生当一当编剧,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自编自导,起初可能剧情幼稚,语言欠熟练,但学生热情高,参与积极性高,久而久之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语文学习也不应仅局限于课堂,我们可以多采用综合实践、社会调查的方式,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综合实践和社会调查等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他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明晰的对社会现象的辨别能力,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经过调查之后,再让学生针对这些在生活中既普遍遇到而又认识很难统一的问题展开讨论,经过思考、辩论,不但能提高认识能力,收到思想教育和思维训练的作用,还能提高口头训练能力,并促进写作。例如,本学期我班进行了“学生带手机与学习成绩”调查和“假期与网络使用”调查,通过这两次调查,学生都进行了讨论。得出以下结论:

(1)随着通讯网络的逐渐覆盖,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现象日趋普遍,即使学校明令禁止也不可能杜绝,且形成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2)学生自制力差,网络和手机上的游戏等不良信息诱惑着学生,大部分带手机上学和有网瘾的学生其成绩必然大幅度下降,这成为当今社会最头痛的问题之一。

(3)合理利用手机和网络,充分发挥手机和网络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将手机和网络转变为教育教学资源是当务之急。学生将调查、讨论的内容写成了作文或者调查报告,本学期内手机作弊、网聊、沉迷网络游戏的现象有了明确的好转。我们做到了语文的生活化,学生不觉得语文枯燥,学习兴趣自然有了很大的提高。总之,通过语文生活化的转变,扩大了学生的生活接触面,增强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的积极心和进取心,还养成了关心社会生活的自觉性,使学生最终真正成为新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程是我国各级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课程,也是学生的必修课程,在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语文教学实践入手,对逐步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措施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为语文教育教学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良好培养提供相应的支持。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在语文教学中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合理开展传统文化教学能够实现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良好培养,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新时期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措施,保证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作用的发挥,为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良好培养提供相应的支持。

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发现其重要性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体现:一方面,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学并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对传统文化教学进行优化调整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我国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和文明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底蕴深厚,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应用传统文化知识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不仅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还能够实现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化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有利于对素质教育思想的全面贯彻落实。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让学生对民族文化形成更为系统的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传承和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学生不仅能够受到其中教育思想的影响逐步强化自身综合素质,并且借助对传统文化教育材料的应用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形成多角度了解,促进学生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情感得到激发,为传统文化的在新时期的良好传承提供相应的支持。

新时期受到新课程改革思想的影响,高中语文教师虽然已经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尝试积极探索了传统文化教育措施,希望能够对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加以培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限制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逐步强化,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教师在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忽略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一般过于重视传统文化知识的讲解,希望能够借助系统的讲解让学生吸收传统文化基础知识,提升学生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但是对情感教育却相对忽视,无法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情感熏陶效果相对较差,严重限制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良好培养。其次,在教学方面对工具书的依赖程度相对较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理解的能力不足,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根本无法实现,学生传统文化鉴别和理解能力的培养也受到极大的限制,不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内容的深入学习。可见,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已经对传统文化教学的优化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所以新时期十分有必要对传统文化教学进行分析和阐释,制定更为科学的教学策略,对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进行合理培养。

基于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性,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可以积极探索传统文化教学优化措施,对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加以培养,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一)借助课堂氛围的营造对学生实施人文熏陶。

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离不开良好教学环境的熏陶,只有教师能够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才能够在特定的教学氛围中对传统文化形成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进而产生相应的思想情感,实现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如在讲解高中语文必修2现代文《荷塘月色》的过程中,教师要想加强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学之间的联系,就可以将教学内容向外延伸,将李白的《古风》、晋乐府诗中的《青阳渡》以及杨万里的《莲花》等诗歌引入到教学活动中,再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配置古风音乐,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传统文化情境中,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优美意境,再以此为基础学习《荷塘月色》,学生能够对《荷塘月色》教学内容形成更为系统的认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也能够获得良好培养,对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知识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二)课内外相结合对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加以培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不能只局限在课堂教学方面,还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借助课外阅读和课外实践活动逐步培养自身传统文化素养,切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化。如在讲解《孔雀东南飞》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外观看相关影片,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的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阶段阅读《红楼梦》接受其中的情感熏陶。这样教师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课外教学活动,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必然会得到相应的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增强。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视,并借助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加以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还能够辅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承,对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也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必须加强对语文教学中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养工作的重视,充分发挥出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为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提供良好的支持。

[2]江旭华.让传统文化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浅议中学生传统文化缺失之策略[j].考试周刊,20xx(55):37.

作者:张晓敏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长白学校。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散文作为高中语文的重要内容,重要培养学生的欣赏、理解、审美能力,尤其是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因此,应该加强对散文阅读的教学,但是当下高中语文散文教学存在着很大的缺点,所以,必须要采取有效地对策加以改进。本文主要围绕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瓶颈及对策展开分析和论述,首先介绍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瓶颈,然后提出加强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的有效对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重在传承中国的悠久文化,尤其是散文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十分有帮助,但是由于当下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的审美教学存在着一定的瓶颈,不仅缺乏重视,而且没有科学的审美教学培养目标,影响到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促使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效果得到提升[1]。

首先,在审美培养中,缺乏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在对高中语文散文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一般都是进行文章的分段讲解,主要让学生了解散文的中心主旨大意,缺乏审美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中难免忽视学生的审美教育。在当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缺乏明确的审美教学目标,影响到了学生阅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和培养。其次,缺乏对学生阅读审美过程的重视以及支持,在目前高中语文散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重视的是学生的阅读结果,而不重视对于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审美培养,一般来讲,当下教师教育关注的就是学生分析问题是否正确,答案是否与标准答案一致,在这种阅读目标培养下,难免导致学生在阅读中也忽视了审美能力,而单纯为了提高语文成绩,进行散文的阅读。甚至部分学校为了提高教学的成绩,要求学生对于散文阅读进行有侧重点的阅读和分析,导致学生很难培养自身的散文阅读审美情趣[2]。最后,缺乏科学合理的阅读评价。高中的学生本身在进行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很难准确的把握文章中心主旨大意,导致其学习兴趣不高,一旦教师不能够给以正确和积极的评价,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丧失对于散文阅读的兴趣。若教师只是根据答案进行散文的讲解,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一定的限制,无法进行个人思维的想象,降低了学生的主观性,使得学生在散文的阅读中,无法对自身的审美与阅读能力进行锻炼与提升[3]。

并能真正的在高中语文散文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必须要把审美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并针对性的开展散文阅读教学,注重在课堂上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比如说在对《荷塘月色》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其作为一篇优秀的散文,可让学生进行反复的阅读,甚至可以是背诵,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不断阅读或是背诵,使学生能够明白该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内涵,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审美技巧。在这篇课文教学目标制定的过程当中,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们掌握住景色描写的相关特征,并且能够利用景色来抒发自身的情感,从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4]。

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教师在进行散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不太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所以应该必须要加强散文阅读学习过程,同时要积极的引导学生掌握住散文阅读的要点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尤其是了解散文的表现形式,这样学生才能够渐渐的掌握住散文阅读的审美分析过程,从而不断提高散文阅读技巧,进而培养自身的散文审美能力。比如在学习《故都的秋》的时候,教师可让学生对本篇文章中的重点以及所描写的景物进行分析,并在适当的时机给予相应的指导,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文章的情感以及作者的情绪变化,也促使学生在不断的分析与教师的指导中,能够掌握该种类型文章的审美技巧。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其评价对于学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要把握住科学准确的评价方式,能够在进行散文阅读审美能力培养的过程当中给予学生积极肯定的评价。积极的发现学生散文阅读的不足以及优势,这样才能够及时的查漏补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尤其是在散文阅读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内心活动,经过认真的剖析,学生才能够了解散文阅读的分析技巧,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5]。第四,审美能力的培养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审美能力的培养并不是短时间的问题而是要循序渐进,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通过解读示范,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慢慢的学生就会“照猫画虎”,增强自身的散文阅读能力,准确把握散文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进而提升审美能力。例如,学习荀子的文章《劝学》,学生建立起来基本的审美标准以后,就能够在阅读中慢慢感受到文中的思想之美、韵律之美、节奏之美、结构之美、艺术之美,逐步增加他们的体验,渐渐提升他们自己的审美能力。

在高中教学中,散文阅读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着重把握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所以,面对当下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教学的瓶颈,必须要树立科学的审美教学目标,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散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学,另外最重要的也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真正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根据出土文物的佐证,中国最迟在三千五百年前就发明了文字。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文字记录、交流的国家之一,中国人书写汉字的历史十分悠久,在长期的书写过程当中,中国人形成了许多有条理的、框架宏大的、体系完备的书法理论与书法教学经验。中国的书法,用变幻莫测却有规律可循的线条与笔画,填充了空旷的白纸,美轮美奂,异彩纷呈,构成了世界上独有的一道文化景观。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说,高中语文教学当中,书法的教学,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是需要在语文课中,使用大量的教学时间进行教学的,对于书法,也是需要学生使用大量的时间,进行课下的学习以及巩固。高中语文教材对于书法的教学是极其重视的,在高一语文教材必修第一册的“梳理探究”这一环节,就有大段的关于古代以及现当代书法鉴赏、学习的篇幅。所以,语文教材的编写者,也是对高中语文的书法教学,倾注了极大的心血的。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高考取得的分数对学生的未来,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而在高考试卷的评判当中,学生书写优雅与否、清晰与否,对分数的高低,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学生的答卷越清晰、字迹越好看,评卷老师的心情就会越舒畅,所给分数就会达到极致。反过来,在高考与其他各类型的考试中,有不少的学生学习不错,在卷面上呈现的知识点颇为精确,但就是因为书写混乱不清,阅卷的老师经过努力也认不清,最后只好按错误处理,这样就降低了学生的考试成绩,对人生发展前途造成了不好的影响。由此可见,书法的训练,尤其是硬笔书法的训练,对于学生试卷的解答,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的,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应当将硬笔书法的教学置于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书法的教学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更长远的是,通过潜移默化,可以让学生深入品味到中华文化的精髓和韵味,增强中国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艺气质,对他们的人生产生长远的积极的影响。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当今的语文课堂上对于书法的教学,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首先是由于语文教师对于书法教学的忽视,以及学校在教学资源上的提供不充裕,所以在当今高中语文课堂上的书法教学,呈现出了边缘化、淡漠化的状态。其次,即使有的语文教师根据课程的要求,开展书法教学,教师也大多因为没有受到过系统的书法教学的培训,使用效率不高或是错误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书法教学,这样,即使学生付出颇多的心血去学习以及练习书法,也事倍功半,从实践效果来看,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

高中语文课堂上的书法教学,首先需要的就是学校在条件方面的大力支持,以及师生对这件事的重视。第一是学校方面应该做的事情,学校应该首先明确书法的学习对于语文以及其他各科成绩的重要意义,在高一以及高二年级,安排足够数量的书法教学课时,应当积极联系出版社,为学生订购书法学习配套教材,为学生学习书法、师生之间互相切磋提供教室。同时,学校方面从激励学生苦学书法这一角度考虑,应当多多举办类似书法竞赛、书法节之类的活动,促使学生们踊跃参加。第二,教师要对书法教学予以重视,把眼光放得长远,不能被分数的功利性牵制,应当从学生的终身素质的培养高度着眼,在高一、高二阶段,尤其是高一阶段,教师应当侧重于学生基本功的培养以及文化的熏陶,尤其注重对学生书法的教学,而在布置练习题方面,应当尽量以做精题、精做题为主,避免因为学生陷于题海战术耽误了学习书法、陶冶情操的宝贵时间。另外,身为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应当在课余时间积极充电,学习更多书法以及高中书法教学的知识,这样书法教学才能丰富多彩,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

在高中书法教学上,光有学校方面的主动,以及教师的辛勤奉献,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如果学校以及老师采取了并不是很理想的书法教学方法,那么学生学习书法的效果同样会大打折扣,这是由于学生个人的书法写得怎么样,学生个人的天赋以及认知的差异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学生只靠对学习的激情以及长期的坚持是远远不够的。高中生如果想要练就一手优美的书法,并且形成鉴赏书法的深厚素养,还是需要教师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辅导以及训练。首先,教师要慎重选择书法教学的教材范例。当今的社会风气异常浮躁,书法出版物鱼龙混杂,有很多字帖、教材是不适合高中生临习的,比如说很多当世所谓名家的字帖,其实只是徒有虚名,仔细看来笔意媚俗。但是可悲之处就在于,高中语文教师,往往对学生临习的字帖不加甄别,让学生胡乱去书店买字帖临习,但是,学生的鉴赏能力赶不上老师,往往会买一些粗制滥造的字帖,这样就会造成学生练字的成效低下,甚至会越练字,书法越差。其实,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进行书法教学的时候,没有为学生选择好临习的范本。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在为学生选钢笔行书字帖的时候,以邹慕白的行书字帖为最佳,因为邹慕白的行书,不仅笔画构造相对简单,而且笔意连起来看,具有藕断丝连之感,适合高中生进行答题以及快速书写。在为学生选择钢笔楷书字帖的时候,需要注意学生的性别、天赋,现当代书画家的字帖,是不适合给高中生练的,因为当代的楷书字帖缺少意蕴。所以,高中语文教师们可以多为学生们选一些古代书法名家的字帖进行教学。一般来说,女孩子适合学习元代书画家赵孟頫《三门记》、《胆巴碑》的硬笔化字帖。赵孟頫的楷书,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女孩子多临写赵体的硬笔楷书,可以养成柔中带刚、风姿绰约的形态。而男孩子则更适合学习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玄秘塔碑》的硬笔化字帖。柳公权的楷书,结构严谨,笔画锋棱明显,如斩钉截铁,偏重骨力,书风遒媚劲健,可与颜真卿的雄浑雍容书风媲美,被后人誉为颜筋柳骨。男孩子临习柳体楷书,不仅与男孩子阳刚的本性相得益彰,而且可以培养男孩子的骨气。对书法天赋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学习唐代钟绍京的《灵飞经》的硬笔化字帖,《灵飞经》是唐代小楷的巅峰,堪称字字飘逸,字字绝妙,天赋好的学生临习《灵飞经》,可以增添飘逸峻拔之气。而对于那些较为欠缺书法天赋的学生,教师应当指导他们使用薄薄的描红纸,附着在语文教材之上,每日坚持描画印刷体的文字。因为印刷体的铅字,有着横平竖直的显著特点,既没有结构上的灵巧,又不要求写字时候的腕力,所以即使书法天赋很差的学生,只要坚持描写印刷体文字,也可以最终做到在答卷的时候字迹清晰工整,即使不能加分,也起码可以做到不扣冤枉分。

在高中语文书法教学当中,即使教师为学生量身定做了合适的字帖,但是如果在指导学生临习字帖的时候,培训方法不得法,也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现在的语文课堂上书法教学,教师往往就是让学生买字帖,不再进行学习书法方法的指导,学生也不了解学习书法的方法,因此学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单纯的去描字帖上面的描红纸。这样,学习书法的效果不会太好。其实学习汉字书法的最有效方法,在古代就基本已经成型了,古人常常这样进行书法教学,那就是描红、临摹、创作有机结合,三者缺一不可。但是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古代人练习书法有充裕的时间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当代的高中生,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还有大量的其他课程作业需要完成,因此,书法教学中的描红、临摹、创作,都不大可能被分配到足够的时间。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可以如此布置作业,每日只练习字帖里面的两行字,在描红字帖之前,先对要描红的.部分进行临摹,之后进行字帖的两行描红,描红之后再对这几个字怎么写进行反思,反思过后再一次临摹,最后进行创作,也就是自己写两行字帖以外的内容,创作的内容以规定背诵的语文文言文为主,这样的书法学习作业使得描红、临摹、创作三者有机结合,总共练字的内容只有8行,这样既不会因为学习书法给学生造成太大的负担,又可以督促学生背诵课内文言文。

高中语文硬笔书法教学是极其重要的,教师不仅应当足够重视对学生书法技能的教学,也应当深入研究字帖的选择、学习的程序。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教师可以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之中利用网络信息帮助教学,提升教学的效率,这个已经成为语文课堂的一个较大的趋势了。但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网络信息的应用还不是非常的熟练和成熟,所以教师应将网络技术在语文课堂中有一个更好的应用,让整个课堂变得更为高效。因此,高中语文教师需要熟练地运用网络技术去帮助教学,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

网络教学是一种比较特别的教学模式,但是高中语文毕竟是语文课,语文课是有一定的文本特性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要对整个文本进行一个解读,让学生更好地熟悉整个文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在理解文本方面已经不仅限于简单地浅层次理解课文,而是要对文章有一个深层次方面的情感体验。比如说,有这样一节网课,是对《雨霖铃》这篇文章的解读。整首词主要利用的是一个幽冷凄清的秋天的景色来衬托出诗人和自己的情人之间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这里面是一个离别之情。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是让学生先随着音乐进行朗读的,这是为了在课堂上营造一个较好的氛围,然后教师再利用网络提供一些与词有关的大量的信息。但是有的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教学的信息量不够集中,如果只是一个画面的话是可以较好地说明问题的,但是如果是多个画面在一起就不能够较好地表达出问题了,甚至于这些画面还会产生自相矛盾的问题。最后教师虽然让学生积极讨论,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也被很好地调动起来了,但是学生在一起讨论的却是与整个文本没有很大联系的东西,关注点不在文章上面。这就说明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重点不够明显,对于文本的分析鉴赏也不够,对学生语言文字方面的训练也不够,学生不能够很好地融入到文章的意境之中。所以说,教师在利用网络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要顾及到语文的特殊性,在教学的时候要考虑到语文中蕴含的人文性、规律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学生的参与是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授课要求,通过学生参与能够实现课堂的良性互动和主动学习。在这里以作文为例,探讨高中生的课堂参与。作文可以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语文考试中所占比分最大的一个部分,也是语文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之中是难度比较高的,作文不仅仅是学生对语文课文的理解和运用程度的体现,也是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体现。教师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可以将网络技术运用到语文作文的讲评之中,让语文作文的评讲工作和学生的写作一同进行,让整个语文课堂的效率变得更高,并激发学生在写作方面的欲望。由于网络技术在信息含量方面是比较大的,而且在形象方面也是可以较为直观的展示出来的。所以,教师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是可以同步完成作文评定的。教师在利用网络技术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的时候,要最大程度上给学生创设一个较为宽松舒适、民主自由的环境,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自由地表达出自己的见解或是看法,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评价,而且,也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一些互相性的评价,如此,可以形成一个较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精确的作文点评,较好的网络技术应用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写作方面的欲望,让学生写出一篇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语言文字应用较为得体的文章。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它为高中语文的教学开辟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网络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有一个很大的帮助。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在一些诗词的教学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意境,就可以利用一些音频文件,以跌宕起伏、富有情感的声音,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诗人所创造的情境之中。比如说,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歌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播放著名的艺术家夏青老师所吟诵的这首诗歌的音频文件,在声音的基础上,再用ppt配上一些天姥山的美妙风景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李白笔下奇特的山上风景,让学生深入诗人所描述的世界当中,更好地体会诗人在此意境之中的情感。除此之外,教师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还可以较好地深化学生在情感方面的体验和体会。语文教学是比较注重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体验的,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在教学当中将这四个方面融为一体,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多彩的、丰富的、鲜活的文章意境,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体会其中蕴含的意境。举个例子,教师在教授朱自清先生的《威尼斯》这一篇文章的时候,就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将威尼斯的风光图文并茂地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体会其中美好的景色,理解诗人心中的情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较好地利用网络技术可以丰富语文的内涵和情感。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也越来越发达,语文教学中已经不可避免地会用到网络技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帮助学生学习,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蕴含的内涵。教师要学会更好地利用网络技术,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鲜活起来,让整个课堂的效率有所提升,让学生的语文水平也有所提高。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只有置身于轻松自由而愉悦的氛围之中,带给学生身心的放松与大脑的兴奋,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创新欲望低,参与热情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教学氛围紧张,教师严格控制课堂,学生的学习行为都是在教师的指定下进行。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畏于教师的威严,学生产生了服从心理,不敢提问,不敢发言,一切行为都是在教师的许可之下,而不敢有丝毫的逾越。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必须要改变这种现象,要带动学生与教师一起来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呼吸到自由的气息。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放松的心理状态与活跃的思维状态,能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发挥想象力,畅所欲言,激起学生强烈的创新热情。这样的课堂活跃着学生的身影,拥有了更多学生的声音,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来说,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体现教学的平等。学生并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二是体现教学的民主。真正的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在教学中不能只是教师一个人在讲,而是要体现民主性,不只是在时间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思考与思维,大胆地发表个人见解,让整个教学成为师生交流与互动的平台。

二、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创新动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开端,发现的基石,创新的源泉。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在探究中学会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创新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尽量避免没有悬念的平白教学,而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的审视,在学生的知识增长点与具体的教学内容处来设计丰富的问题情境,以问启思,以问导行,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要提高问题的价值性与提问的时机性。首先,问题的价值性。问题是否具有思考价值,能否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成败。封闭性问题只是让学生寻找特定的信息,只是一个简单的信息提取过程,这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无太大的帮助。因此,我们要设计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留有一定的发挥空间,能够与生活结合起来,带给学生以无限的遐想,展开充分的想象。这样,学生就能从多个角度来思考,更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提问的时机性。正所谓“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不分时机的随意发问,只能让学生产生心理上的疲惫,而懒于思考,怠于思维。因此,教师要在最为恰当的时机提问,如文章的重难点处、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固然重要,但提问同样重要。较强的问题意识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对此,爱因斯坦有过这样的论述:“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提出问题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路,要让学生寻着这条线来展开探究,在探究整合知识、融入生活,来提出富有见地的问题,这正是学生展开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的必然结果,正是学生创新意识的集中体现。

三、创设语文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最终要体现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之中。脱离实践这个平台,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树立真正的大语文教学观,要突破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只注重教材传授的教学,要将学习的空间引向宽广的现实生活,创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展现自己的特长,为学生的创新提供平台。如改编课本剧,文学有着丰富的内涵,我们可以让学生对教材中的某些文章或片段来创编课本剧,这样可以让学生能够真正地站在文中角色的地位,运用语言、动作、表情来体现人物的特点等。这样的活动将静止的文字还原于栩栩如生的画面,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更利于学生感受文字的无穷魅力,促进语言知识的内化,同时有利于学生语文听说读写水平的提高。

四、结语。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立足学生的现实水平,依托语文学科特色,讲究教法学法技巧,为学生营造愉悦的氛围、宽松的环境,创设实践的平台,以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从而造就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