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教育发展论文大全(17篇)

时间:2023-11-30 15:22:02 作者:文轩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写作中的不足之处,提供改进的方向和思路。范文范本是学习和借鉴的宝库,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许多优秀的写作技巧和创作方法。

公平视野下的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弱势论文

为了深入探讨农业科技交流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揭示中国农业发展的轨迹和特征,10月25至27日,在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85周年院庆之际,由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主办、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承办的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11次学术年会在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来自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苏州大学、四川大学、郑州大学、贵州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韩国国立全北大学、韩国国立忠北大学、韩国农林经济研究院、日本大阪外国语大学、日本麻布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日本东京农业大学、日本九州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围绕农业技术交流、区域农业发展、农业经济、农村社会组织、农业文化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提出了很多极有价值的见解。下面对这些论文进行分类介绍。

一、中外农业交流及其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中国农业的发展,与国外作物品种、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引进、推广有着密切的联系,辉煌的中华农业文明正是在中外农业技术交流的环境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正因为如此,中外农业交流问题一直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在这次会议上,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这个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朱宏斌、王雯在《试论秦汉时期农业科技文化交流的类型与模式》一文中,对秦汉时期农业科技文化交流的类型与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根据秦汉时期中央政权同周边地区及民族的远近亲疏和控制方式的差异,提出了秦汉时期中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存在立体移植型、辐射渗透型和远接互化型三种模式。随着交往程度和控制程度的弱化,农业科技文化传播交流的方式、途径、内涵及影响方面呈现出同步的弱化态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作物品种传播方面,四川大学张箭的《咖啡的起源、发展、传播及饮料文化初探》,认为咖啡起源于埃塞俄比亚,15世纪开始在阿拉伯半岛种植和饮用。20世纪初咖啡传入云南,中国大陆开始栽培咖啡。随着咖啡种植、饮用的扩大,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咖啡饮食文化。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生严小青的《宋代及其以前域外香料的传入和影响》,对西汉至宋代期间香料传入的途径、香料种类及其利用状况进行了探讨,分析了香料贸易与国家财政之间的关系,认为香料传入对中国内地的饮食、医药以及农业生产、商业贸易均产生了很大影响。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羌建的《美洲陆地棉的引种、推广及其影响研究》,探讨了我国引种美洲陆地棉的时间、路线和过程,分析了引种和推广美棉的原因和成效。

在农业技术交流方面,华南农业大学倪根金的《甲午战争前近代中国人对西方农业机械的认识》,系统地介绍了清朝后期中国人对西方农业机械的认识与引进问题,认为甲午战争前,近代中国人对西方农业机械的认识呈现出小范围、零碎性和同步性三个特点。南京农业大学王志军、惠富平的《西方育种技术引入与民国时期华北麦作改进》,对民国时期华北麦作改进技术进行了探讨,认为民国时期华北麦作改进以农业高等院校、政府农业改进机构和农事试验场为推进主体,以小麦良种选育和推广为重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我国麦作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农业大学张英利的《近代日本蚕业科技的兴盛及对中国蚕业的影响》,认为日本明治维新以来,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和缫丝机械的引进,其蚕业科技在蚕种选育、缫丝技术和防治蚕病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日本蚕业著作和文献被译成中文、日本养蚕和制丝技术的引进、日本蚕业教育的模式,对中国蚕业科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农业大学赵勇的《民国前期国外农机的引进及其影响》,论述了民国前期国外农业机械的引进情况,认为当时中国农机制造业比较落后,国外农机比较效益显著,是引进国外农机的主要原因。国外农机引进对我国农机制造业及农机教育科研事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还有一些论者从农业科技传播的主体入手,分析了中外农业技术交流状况。徐州师范大学安宇的《农学留学生与民国时期南方水稻改良与推广》,认为农学留学生在我国南方水稻优良品种的培育、栽培、推广和水稻病虫害防治和水稻栽培理论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我国农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南京农业大学宋超的《中苏农业科技合作中来华的苏联专家(1949—1960)》,探讨了新中国建立后苏联援华专家在农业管理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国营农牧场的分布状况,认为他们在中国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和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海洋大学蔡勤禹的《传教士与华洋义赈会灾荒防治》,对传教士与华洋义赈会救灾思想和实践进行了研究,认为西方传教士在中国成立了华洋义赈会,将西方近代救灾思想和理念传到中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救灾事业的发展。

此外,韩国农业经济学会会长朴正根教授针对韩国稻米经济变迁问题作了精彩的报告,韩国农村经济研究院朴锡斗研究员对日本占领时期朝鲜粮食增殖计划和农业发展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全北大学苏淳烈教授介绍了日本占领时期韩国农业试验研究的基本情况,分析了韩国农业试验研究的成效和意义。韩国忠北大学俞镇采教授以韩国忠北法住寺为案例,论述了韩国土地改革对寺院土地所有制的影响。

二、区域农业技术交流与中国农业文明的发展。

区域农业交流与农业发展是这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与会专家们不仅讨论了农作物和农业生产技术在不同区域之间的交流,而且对不同时期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状况进行了探讨。江苏省委党校彭安玉的《论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北方农业技术的南传及其影响》,对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北方农业技术的南传及其影响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在这个时期,由于战乱频繁,黄河流域人口持续地大规模地南迁长江流域,将北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带至南方,促进了长江流域的开发与经济发展,最终促成全国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曾雄生的《技术传播与稻作扩展:以宋代为例》,认为移民、垦殖和官方劝导导致宋代稻作面积不断扩大,而区域之间的稻作传播,更是丰富了各地的水稻品种,因此,水稻种植格局的形成,既是自然的产物,也是农耕技术交流与传播的结果。华南农业大学吴建新的《近代华南甘蔗品种的演变与传播》,阐述了近代广东甘蔗品种的演变过程,认为近代广东甘蔗品种从细茎种向粗茎种演变,不仅提高了甘蔗的品质和产量,而且适应机器糖业的加工需要,引起了蔗种繁育技术的革命。

在这次会议上,区域农业史是一个引人关注的领域,学者们在会议上交流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江南、江西和山西等地区。

对江南地区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社会救济、宗教信仰等方面。南京师范大学慈鸿飞、黄敏的《城居地主与近代江南农村经济》,重新审视城居地主的作用,认为近代江南地区城居地主在土地投资、改良农业原料品种、推行农作物的商品性生产、改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地主离乡进城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步伐,农村经济的衰败并不是地主城居带来的结果。这个观点,对于我们研究近代城乡关系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南京农业大学郭春华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南地区耕地利用研究》,通过对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认为当时苏南地区农均耕地资源数量少,经营规模狭小,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农民生活艰难,因此农民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量种植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苏州大学王卫平的《江南士绅与光绪二年苏北义赈》,对光绪二年苏北海州、沭阳地区的义赈情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苏北义赈是由民间自行筹资、自行放款的“民捐民办”行为,是带有转折性的近代义赈,在中国赈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生张祥稳的《清代乾隆朝中央政府灾民救济政策落实情况研究》,以乾隆江苏三州县水灾赈济为例,阐述了清代中央政府赈济灾民的政策和措施。此外,苏州大学池子华、李勇的《苏南渔民的祭祀活动和宗教信仰》,认为天主教传入苏南地区以前,当地渔民崇拜多种水神以及与捕鱼有关的神灵。天主教传入中国后,特别是近代时期,苏南渔民笃信天主教,信徒数量远远超过该地区其它农民群体。而经济上极端贫困,政治上孤立无助,文化水平低下,是苏南渔民信仰天主教的主要原因。

在江西农业史研究方面,华南农业大学衷海燕的《水事之争与乡土社会纠纷解决机制》,以江西泰和县槎滩陂为中心,通过分析传统乡村社会的水事纠纷,揭示了传统基层社会的权力运作机制。认为乡族组织与乡绅阶层虽然通过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分享了国家的政治权力,强化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但他们的行政职能一般必须经过官僚政府的授权,才能持久有效地运行。在这种情况下,基层社会的自治化进程实际上是国家政治体制的转型过程。与此相适应,官僚政府对于基层社会的控制和影响,主要不是表现为直接的行政干预,而是通过支持传统的民间习惯法,建立一个制衡性制度。江西师范大学万振凡的《民国江西农业院与农业现代化》和郭静、崔存岭的《抗战时期江西农业探析》,主要讨论民国时期江西农业的发展状况。前者侧重探讨民国时期江西农业院的发展演变情况,认为江西农业院在选育农作物新品种、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建立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创新农业管理体制、完善农业教育体系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后者分析了抗战时期江西农业的发展状况,认为江西农业在抗战时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为江西本省抗战提供了物资保障,而且有力地支援了东南诸省。江西农业大学黄国勤教授的《农田养地制度的演变与发展》,从土壤耕作制度和农田培肥制度两个方面,对建国以来江西农田养地制度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认为建国以来江西的土地耕作制度经历了传统多耕多耙、强调少耕免耕、实现轮耕轮作、推广保护性耕作等四个阶段,农田培肥也经历了单纯有机培肥、有机无机并重、化肥为主培肥和生物生态四个阶段。这些认识,对当前江西耕地制度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于山西地区农业史,有两位学者提交了论文。中国农业博物馆李三谋的《清代山西农业生产及其租佃关系》,对清代山西租佃关系的地域性特点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清代山西农民的耕作技术和生产能力在各个地区的差异,决定了境内各处农耕劳动习惯的不同,也决定了各处农村租佃关系的多样性。在晋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落后,佃户劳动能力低下,劳动成果小,所受剥削比较严重,主佃关系严重对立;晋中南一带,农民的劳动技术水平、劳动能力较高,所受剥削就相对较轻,主佃之间冲突较轻。这个结论,使人们对古代租佃关系的地域差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山西大学张俊峰在《明清以来山西水力加工业的兴衰》一文中,对学界提出的“明清时期华北水利加工业完全衰落”的观点进行了纠正,认为明清以来山西境内水利型经济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发展,水力加工业尤其水磨非常普遍,数量惊人,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没有达到完全衰退的地步。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电动机械的广泛应用,以及水库建设、挖煤采矿、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河泉干涸等原因,才使得传统的水力加工业退出了历史舞台。

中华农业文明源远流长。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无论作物栽培和食用,还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改进,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而且丰富了农作物品种。湖南省双峰县徐迪新、徐翔的《中国直播稻、移栽稻的演变及播种技术的发展》,认为中国水稻经历了由直播栽培到育苗移栽,由种子直播到浸种催芽的发展过程,不催芽播种是传统农业技术的创新,这种技术与地膜覆盖栽培、种子丸化包衣等先进技术相结合,将推动生态农业的改进和发展。浙江大学游修龄教授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云飞研究员在《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葡萄种子引起的思考》中,利用近年来发掘的考古资料,认为中国食用葡萄已有5000千年的历史,进而提出欧洲葡萄传入中国之前,中国本土已经栽培驯化葡萄。由于中国古代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导,一直使用粮食酿酒,这就抑制了葡萄酿酒的需求和葡萄栽培驯化的深入,因此野生葡萄没有进一步驯化成像西方那样的优良的食用和酿酒品种。郑州大学王星光和高歌的《中国古代花卉饮食》,则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历代花卉饮食的概况,分门别类地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各类花卉食品、饮品的具体制作方法。这项研究,对于我们今天开发食用花卉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中国昆虫文献研究所王华夫、李微微的《中国蜂产品饮食文化》,介绍了中国古代的蜂蜜食品、蜂花粉食品、蜜蜂幼虫食品及蜂尸食品的配料和制作方法。

在中华农业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先民们为了满足生产的需要,创造了多种多样的生产工具。敦煌研究院王进玉的《敦煌壁画与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研究》,通过对敦煌壁画中农作图进行考察,详细叙述了敦煌地区的牛耕技术、播种技术、以及中耕和收获时所使用的各种农具,向人们展示出敦煌地区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形。中国农业大学张法瑞和柴福珍的《(农器图谱)中诗歌的农学意蕴》,对元代著名农学著作《王祯农书》中农器诗歌进行了研究,认为农器诗歌包含了丰富的农学信息,不仅记录了农器的农学知识,而且揭示出农器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意义,反映了当时农器的推广状况和发展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易华的《与游牧有关的几个技术问题》,讨论了生产生活方式与生产工具之间的关系,认为欧亚草原地区定居居民吸收了周围的畜牧及相关技术创造了独特的游牧生活方式,并引进了青铜与铁器技术,走上了武装化的道路。游牧民不是这些技术的发明者和相关器具的创造者,而是这些技术和工具的使用者和有力的传播者。

中国古代的粮食问题,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卜风贤副教授的《传统农业时代农村人口的粮食安全状况》,对历代人均粮食占有量、不同社会阶层的粮食占有情况进行了考察,并进一步分析了农民负担对粮食安全状况的影响。莱阳农学院王宝卿副教授的《我国历代粮食亩产量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考察了从古到今粮食亩产的变化趋势,认为统治者的重农思想、生产技术的进步、商品经济的推动是影响粮食亩产量变化的有利因素,而天灾人祸对粮食亩产量变化产生了很多消极影响。巢湖学院杨松水副教授的《论清代皖中地区与江南米粮贸易的动因与影响》,论述了清代江南地区与皖中米粮交易的动因,认为米粮贸易对皖中地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密切了皖中与江南的经济交往,实现了双方区域经济的分工协作,促成了皖中地区农业经济的专业化与农产品的商品化,加快了皖中地区的农业经济开发的步伐。

在经营制度方面,本次会议上有两位学者分别讨论了唐代田制和元代马政问题。华南农业大学翟麦玲的《唐代的屯田与营田考论》,对唐代的屯田和营田进行了辨析,认为屯田和营田在管理机构、设置目的、设置地点、经营人员、经营方式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屯田和营田属于两种不同的土地经营方式,屯田和营田都可以转化为均田。中国农业大学张法瑞和大连水产学院王磊合撰的《略论元代的马政》,对元代马政机构、马匹征括、牧养分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认为元代马政较为发达,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所无法比拟的,这与元代统治者以畜牧起家、以马得天下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四、农村社会组织和农业文化。

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演变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领域。从中国历代政治体制的发展演变来看,村社组织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行政组织,但是在维系乡村社会运行、治理农村社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农业大学石华、张法瑞的《元代乡村基层政权组织及运作方式之探析》,系统地探讨了元代的基层政权的组织形式,认为元代的乡村基层政权组织分为乡、都、社三级,它们同时兼有人丁管理和土地管理的双重职能。“社”由传统的劝农组织演变为政府基层行政机构,是国家财政管理体制完善和强化的结果。

民间组织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中国农业大学冯开文教授提交的论文《建国前根据地的合作社——诱致性制度变迁以及规模与退出问题》,利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对建国前根据地的合作社的形成、成长、退出及其规模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合作社一般是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政府在其中只是发挥了引导、宣传和规范作用。因此,根据地的互助合作运动是一场理性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是一种交易成本较低的制度变迁。他的研究,对于今天发展和完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华中师范大学魏文享副教授的《乡村控制与农业建设——试论南京政府时期湖北省的农会组织》,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湖北省农会组织的分布、流变、运作绩效等进行了探讨,认为农会组织在发展农业经济、改善农民生活、稳固农村秩序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国民政府的强烈干预下,农民并未在农会中取得主体性地位,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农会的运作绩效,甚至沦为国民政府加强保甲、征兵调粮、抵制革命的工具。

农业社会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徐州师范大学王健的《汉代祈年与籍田仪式及其重农精神》,对汉代的祈年与籍田仪式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祈年与籍田仪式的文化内涵,认为祈年与籍田仪式对于塑造两汉重农主义的经济政策和国家治理方针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广西师范大学刘文俊的《壮族农事祭祀节日系统的文化属性和功能》,认为壮族的农事祭祀节日系统体现了鲜明的稻作文化特征,具有维持农业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满足人们的宗教信仰需要、促进民族文化的积淀、传承、整合和民族心理的塑造等功能。此外,苏州铁道科技大学朱小田教授的《社会史视野中的“俗例”——以“抢亲”为对象的研究》,则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论述了“抢亲”这种“俗例”存在的社会环境和发生的历史条件,认为地方俗例在整个近代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谓“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中国法制的近代化”等过程并没有对地方俗例构成多少实质性的影响。通过“抢亲”这种“俗例”进行研究,他进而提出“史学范式”转换问题,认为以“整体性”为追求目标的社会史研究,对于传统史学在视角转换方面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公平视野下的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弱势论文

摘要:农村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国家重视的热点,而幼儿教育更是教育中的重点。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和物质条件的限制,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依然不容乐观,教育内容呈现小学化,教学方法单一,教育环境落后,极大地限制了农村幼儿接受良好素质教育。对此,必须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积极提升农村幼儿教育水平,优化教育环境,建设科学合理的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教育模式,提升农村幼儿整体素质水平。

与城市的幼儿教育相比,农村幼儿教育无论是从师资力量上,还是从社会资源上,或者是原生家庭情况上都相差较远,这为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局限性。而幼儿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开端,对幼儿今后的一生都会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无论幼儿今后是走出农村去更发达的地方,还是留在农村建设家乡,都会或多或少受到早期幼儿时期教育的影响。因此,对于提升农村整体人文素质上,幼儿教育发挥了十分重要和关键的作用。因此,农村幼儿教育应当更加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只有农村幼儿教育水平提升了,整个幼儿教育界才能更上一层楼。笔者结合自己的体会,对当前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路径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一)教学资源欠缺。

农村的社会资源有限,资金缺乏几乎是所有农村幼儿园面临的最大问题。再加上农村并没有博物馆、美术馆或艺术馆等公共资源,甚至连基本的电脑和多媒体都没有。在资源如此匮乏的情况下,很多教学内容无法很好地展示,局限了幼儿教育的方法和模式。另外,农村的整体物质条件较差,很难吸引到优秀的幼教人才,现在农村幼儿园的师资水平相对较低,这也不利于农村幼儿教育的开展。

(二)教育内容过于传统。

幼儿教育作为一个人的启蒙教育,却未被计入九年义务教育中,再加上受观念和经济的影响,幼儿教育很容易被有关部门和家长轻视,认为幼儿教育就是去玩玩,学不学到知识都无所谓。而由于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目前很多幼儿园都还以学会多少字、会背几首诗、会唱几首歌为幼儿教学的评价方式,造成幼儿教育偏向“小学化”,教学内容过于枯燥无聊,要求孩子反复诵读古诗等形式也容易使幼儿产生厌学心理。从整体来看,教育内容重知识灌输而非情感素质的潜移默化,重教育功绩而轻幼儿的成长规律,这样对幼儿今后的健康成长可以说是毫无益处。

(三)教育方法陈旧落后。

当前农村幼儿园的一些幼教本身并不具备教育资格,但是因为无法吸引更优秀的人才,只能由这些缺乏系统幼教知识的幼教带领幼儿,而这些幼教本身素质不高,对教育学并不是十分了解,在教育时就容易采用一些陈旧落后的方法,或将所学习到的教育方法生搬硬套到自己的教学中,却没有考虑到农村幼儿的实际情况,使得教育内容或枯燥无聊,或与实际脱节,根本无法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教育效果不佳。

(一)加大资源投入,优化教育环境。

对于农村的幼儿教育,当地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都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加大资金支持和资源投入,完善幼儿园的基础设施。另外,幼儿园也要积极主动出击,与民间团体或社会企业联谊,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在有资金支持的前提下,注重优化教育环境。例如改善教室单调的风格,用野花、芦苇等装饰教室,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舒适的自然氛围,使其天性得到更大的解放。另外,还可以在幼儿园里设立一些饲养角或种植园,这些对于农村儿童来讲并不陌生,更具有生活气息。另外,进一步优化教师资源,高薪聘请优秀的幼教来提升整体的教学水平。鉴于农村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资源,不太好聘请外地幼教,所以最好聘请在本地长大的优秀幼教,以其为中心,加大培训力度,带动全体幼教整体水平提升。

(二)丰富教育内容。

农村幼儿教育的教学内容要注意结合当地有限的资源,利用无限的想象开发更多趣味教学内容。例如农村有得天独厚的大自然环境,教师可以根据季节特点和设置一些与大自然亲近的课程,让幼儿在玩耍中学会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另外,教师应当改变教育观念,要注意丰富教学内容,从良好习惯养成和健全人格培养上引导幼儿进行学习。另外,乡镇政府和领导应集中组织优秀的教师对当地的自然、人文、人力资源进行深刻的研究,找到符合幼儿健康成长的教育资源,并据此编写和编制学前教育教材,解决农村学前教具缺乏的问题,让幼儿到田野等他们可以经常接触的地方去感受、去学习,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教学目标和策略,达到资源和目标相统一的目的。

(三)创新教育方法。

兴趣是幼儿认识科学的动力,它表现为儿童对事物的心理倾向性。农村幼教应该注重创新教学方法,以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基调,结合实际教育内容开展教学。例如通过让孩子们亲自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的方式,使他们对周围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各种愉快的体验中学习科学,获得科学知识,效果显著。另外,为提高幼儿浓厚的活动兴趣,还可以巧用当地物质资源,为幼儿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在体育活动中,带领孩子们走田埂,跨水沟,跳草丛,鼓励每个幼儿勇敢地参加活动。对于教育方法,教师之间也应该加强交流和学习,获得更多的最新的教育方法。

三、结语。

总之,当前农村幼儿教育形势还依然不容乐观,尤其是在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的情况下,这一问题必须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只有发展教育才能为农村建设提供更好的未来,只有提高农村幼儿教育水平才能逐步提升农村群众的整体素养。对于当前农村幼儿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要由政府、社会和幼儿园三方共同努力积极解决,促进农村幼儿教育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兴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

[2]盖笑松,焦小燕.当前村屯学前教育发展的难点与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5).

[3]王默,洪秀敏,庞丽娟.聚焦我国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发展:问题、影响因素及政策建议[j].教师教育研究,2015(3).

农村幼儿教育发展论文

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资助,我们先后于1993年6月、8月及11月,采用问卷、谈话、测查、参观、访问等方法,分别对安徽省绩溪县、祁门县乡镇幼儿教育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八十年代以来,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昔日贫穷山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幼儿教育已逐步得到了重视,并且有了很大的发展,幼儿入园(班)率逐年提高。如绩溪县北村乡幼儿入班率1990年是20%,1991年为23.8%,1992年上升到27.9%。但是,发展中的农村幼儿教育,存在着诸多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寻求这些弊端的矫正对策,尽快地提高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不仅是实现中国政府对《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执行九十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承诺的需要,也是提高二十一世纪我国农村人口素质的迫切需求。

农村幼儿教育在步履维难的发展进程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陷入了许多并非完全因客观条件而形成的困境之中,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办园(班)条件简陋。

农村幼儿园(班)由于缺乏资金、领导不够重视和管理不善等原因,使办园(班)的物质基础条件十分简陋。幼儿班的室内高度一般不足3米,人均占地面积不到1.2平方米,缺乏良好的通风条件和幼儿活动必要的空间;受传统农居窗户狭小的影响,室内采光面积普遍小于地面的1/5,远远低于幼儿活动室规定的采光标准;大多数幼儿园(班)的桌椅、板凳由农户家庭筹借,高低长短不一,极不适应幼儿形成正确坐姿的需要;还有的班级缺少最起码的卫生盥洗设施,没有幼儿厕所、饮水桶、洗手水龙头,茶杯与手巾混用现象十分普遍;更有一些班级的房舍、门窗陈旧破败,严重危及幼儿及教师的人身安全;室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场地狭窄,人均占地面积不足3平方米,教具、玩具和大型户外游戏器械及幼儿读物奇缺,各种游戏活动难以进行。

由此可见,农村现有幼儿园(班)还未能为幼儿创设必要的生活、学习和娱乐备件,这既对幼儿身心的发展、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形成严重的障碍,也阻碍了幼儿基本动作的训练、智力的开发和品行的.塑造。

(二)“小学化”现象严重。

农村幼儿班基本上都附设在小学里,无论是在管理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不同程度地受制于小学,“小学化”现象十分突出,几乎所有的幼儿班没有分设教养员、保育员,而是参照小学的做法,配备一名教师,幼儿教育的保育功能被严重弱化;幼儿的一日活动与小学生如出一辙,到校后坐在教室里上自习,和小学生一起做早操,按照小学的铃声上下课,教学内容方面,使用的是小学一年级教材,注重读、写、算的学习,教学方法上,教师讲、幼儿听,教师念、幼儿读,教师做、幼儿看的“注入式”或死记硬背的方式统治着课堂,教学时数上,每周上课节数多在18节以上,有的甚至达到24节,每节课长达45分钟,幼儿户外活动时间被大量挤占,每天尚不足1小时,给幼儿布置课外作业,进行期中测验、期末考试。

实践证明,这种把幼儿班当成是小学预备班来施教的错误做法,使幼儿未能得到符合其身心特点的适当的教育,天真活泼的稚气、竞争向上的意识和求知的愿望逐渐熄灭,阻碍了幼儿未来的发展。

[1][2][3][4][5]。

公平视野下的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弱势论文

[摘要]一直以来,我国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相关人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越来越多的学校教学效率得到了提高。但是,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当前教育事业发展情况,尤其是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目前,我国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我们必须及时对农村幼儿教育进行改革,从而促进农村幼儿教育的公平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本文对教育公平和幼儿教育公平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且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弱势及其归因进行了研究。

引言。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城乡差距比较明显,很多农村地区的幼儿没有接受到同等的幼儿教育,城乡幼儿教育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农村地区幼儿教育发展问题越来越凸显。面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然后始终坚持公平教育的原则,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弱势问题,为农村幼儿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让孩子从小接受到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这才是我国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各国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国家之间的竞争不仅仅在于经济上的比较,更在于人才的竞争。为了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优势地位,各国开始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他们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培养优秀的人才,我国也不例外。如今,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地开展起来,城乡教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我们发现,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弱势,情况不容乐观,农村幼儿教育和城市幼儿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区别,这种区别也就是众多专家学者所说的“教育公平”。什么是教育公平?我国很多教育专家和学者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思考和研究,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对教育公平进行了分析,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看,“教育公平”可以等同为“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就学权利平等、就学机会平等、学生成就机会均等、教育效果均等几个方面。为了实现教育公平,有的学者提出了“幼儿教育民主化”,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城乡幼儿在接受教育的机会上是均等。第二,有人接受教育的过程平等。幼儿教育民主化的理念已经在很多发达国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是我国关于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上依旧存在很多问题。

如今,我国非常重视教育机会均等,但是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弱势,通过调查研究可知,农村地区缺乏足够的托幼机构,农村地区很多家长的教育意识比较欠缺,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村幼儿的成长。在公平视野下,笔者认为,我国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弱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幼教资源配置欠缺。农村幼儿教育资源配置非常欠缺,很多幼儿难以接受到公平的教育。幼儿教育公平的主要表现就是幼儿和幼儿的家长都可以平等的享有幼儿教育资源,这些幼儿教育资源主要包括了文化背景、学习氛围、校园风气、教育经费、基本教学设施设备、幼儿教育课程设置等。我国在对幼儿教育行政规划决策的时候明确提出了要让更多孩子上幼儿园,这足以体现我国对于幼儿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高度重视。但是,农村和城市所面临的条件不同,如今,很多城镇已经有了非常多的托幼机构,这些机构发展得十分成熟,但是农村的基层托幼机构设置没有被广泛的普及,这就严重影响了农村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经调查显示,很多0-6岁的`农村幼儿难以得到基本的教育保证,他们失去了公平的幼儿园教育机会。

(二)幼儿入园机会不足。幼儿教育公平的重要要素就是入园机会均等,每一个孩子都应当公平的享受到幼儿园教育的机会,它不受幼儿家庭背景、经济情况以及社会地位的影响。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村人口数量比较多,幼儿数量也逐渐增多,这就加大了农村幼儿教育的需求量,但是,农村地区由于托幼机构建设比较之后,很多幼儿家庭条件较差,大多数农村幼儿只能以接受家庭教育为主要受教育形式,这在事实上加剧了城乡学龄前幼儿入园机会的不均等。

当前农村幼儿教育发展问题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他们加强了对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弱势的研究,具体原因如下。(一)精神贫困与农村幼儿家长教育消费理念欠缺。精神贫困与农村幼儿家长教育消费理念欠缺是造成农村幼儿发展弱势的重要原因,很多农村幼儿的家长本身缺乏足够的教育,他们忽视了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他们思想保守陈旧,不重视自身素养的提高和孩子的教育,这就使得农村家长在幼儿教育上的投入较小,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发展。我们发现,在农村地区,有很多家长都认为读书没有用,他们没有给孩子提供基本的教育机会,而是选择让孩子从小就出去打工,还有一些家长在教育消费理念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他们将金钱看到比教育重要,当家长在选择幼儿教育的时候,他们更多的是考虑到花钱的问题。总之,精神贫困与农村幼儿家长教育消费理念欠缺不利于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更不利于我国素质教育的实现。(二)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机会不足。幼儿园是孩子成长的第二个重要场所,在幼儿园,孩子接触最多的就是幼儿教师,他们是实施幼儿教育的主体,幼儿是教育的对象,高素质的幼儿教师能够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所以,为了在公屏视野下促进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各农村幼儿园应当高度重视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保证幼儿接受到公平的教育。从当前的农村幼儿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农村托幼机构的保教人员基本素质不达标,部分民办园保教人员不仅数量不够,远远没有达到“保教分开”的要求,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幼儿公平教育的实现。结束语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我国的教育事业呈现出了较快的发展趋势。面对当前农村教育发展中的问题,我们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及时找到解决办法,实现农村幼儿公平教育,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云奔.近来我国“教育公平”研究进展[j].上海教育科研,(4).

[2]蔡迎旗,冯晓霞.论我国幼儿教育政策的公平取向及其实现[j].教育与经济,2004(2).

[3]张乐天.城乡教育差别的制度归因与缩小差别的政策建议[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3).

公平视野下的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弱势论文

浪漫主义时期的声乐艺术在19世纪的欧洲声乐发展史上起了巨大的历史推动作用。这一时期,涌现出来了一大批的声乐艺术作曲家及声乐演唱家,他们对声乐作品的处理个性十足,强调主观意识和民族观念,使19世纪的欧洲声乐文化呈现出丰富而又有个性的特征。

19世纪的浪漫主义主要渗透于哲学、文学、艺术和科学等较为宽泛的领域,并在欧洲各个国家的戏剧文学和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领域得以呈现。如在德国、英国和法国,它的形式主要表现在小说、诗歌、雕刻以及绘画等方面。浪漫主义在音乐中主要体现在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主义倾向,所推崇的是个人情感最大限度的释放和用心灵感悟世界。

一、欧洲浪漫主义声乐艺术特征。

(一)注重人物形象塑造。

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声乐作品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以人为本”,这个特征主要体现在音乐的人物形象塑造上。如舒伯特的声乐套曲《冬之旅》,作曲家就是通过乞丐艺人的脚印影射了他对自己的命运和前途的担忧。

(二)重视民族特点。

为了强调个人的音乐风格,艺术家们开始重新审视本国和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价值,并着眼于对其的兴趣和挖掘。作曲家通过吸收自己本民族的民间声乐中的传统音乐要素和独特主要特征,并加以改变和创新,从而使其能得到相应的提高,更好地体现本民族的民族特性。

浪漫主义比较重视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最典型的代表是在19世纪的被誉为“钢琴诗人”的波兰音乐奠基人——肖邦。肖邦把他的音乐植根于波兰民族民间文化,以民间生活为创作素材,将民族解放情怀和爱国主义思想融入创作,开创了波兰舞曲和玛祖卡两种钢琴曲的体裁。他的一生致力于弘扬波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并以此创作了一大批钢琴曲。

(三)侧重情感表达。

浪漫主义时期的声乐艺术还非常注重抒情性和幻想性的情感表达。处于弱势的客观理性以及崇尚个人的主观感受,注重感性理解使作曲家在这一时期的声乐艺术诉求中更富有感情色彩,主观空想因素和人物内心精神世界刻画成为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声乐创作的灵魂所在。

二、浪漫主义时期的大歌剧。

(一)大歌剧的兴起。

19世纪,法国大歌剧的兴起及其繁荣对欧洲歌剧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和意义。浪漫主义音乐发展初期,以罗西尼、贝多芬和斯蓬蒂尼等人为主的作曲家创作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大歌剧。这其中又以罗西尼创作的歌剧最为经典,他的歌剧创作强调象征性意义和整体化倾向,他的歌剧作品《摩西》和《威廉退尔》迄今是歌剧音乐舞台中的稀有之物。在浪漫主义音乐发展的后期,来自意大利的作曲家多尼采蒂、贝利尼、威尔第和来自法国的作曲家古诺,他们创作的歌剧作品对大歌剧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繁荣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伴随巴洛克时期阉人歌手退出歌剧舞台的同时,男声歌唱家和女声歌唱家开始逐渐解决歌唱的技术问题,并在大歌剧中扮演重要角色,他们逐步开始登上歌剧舞台并在歌剧艺术中占领主导力量。

19世纪上半叶,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基欧凡尼·鲁比尼被歌剧界称誉为“男高音歌王”。他擅长演唱贝利尼、多尼采蒂的歌剧,以嗓音圆润、音色甜美、音量大、音域宽广,活跃在歌剧舞台上,并成为当时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男声歌唱家。尤其多门尼科·唐采利也是意大利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他的声音丰满、洪亮,擅长罗西尼的歌剧演唱。同时期的男高音歌唱家还有法国的男高音歌唱家阿道夫·奴力,许多的戏剧性男高音剧目都是由他建立流传下来的。

女高音歌唱家有德国的出身艺术世家的施罗德-德夫里恩特,她17岁就出演莫扎特歌剧《魔笛》中的.帕米拉,屡次把德国歌剧搬上歌剧舞台,为浪漫时期德国歌剧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女高音歌唱家林德,以优美清纯的音色、有力而灵活花腔技巧,被称作“瑞典的夜莺”。本时期的著名女声歌唱家还有女低音歌唱家格拉西尔、女中音歌唱家维亚尔多-加尔西亚等等。她们都使烂漫时期的欧洲歌剧舞台和音乐会舞台散发迷人的光彩。

三、舒伯特和舒曼的艺术歌曲。

浪漫主义者认为音乐与哲学一样能够影响人类的思想意识,他们认为各种艺术之间有很大的内在联系,为了能被受众接受和理解这一观点,他们尝试把音乐与其它艺术结合,创造了很多音乐体裁。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的奥德的艺术歌曲。艺术歌曲是由音乐与诗歌的结合产生而来。大多用钢琴单独伴奏,以音乐会为主要演唱形式,主题常以渴望、自然、幻想、幸福和恋爱等为主,演唱的最大特色是具有抒情性和民谣风格。艺术歌曲在演唱时,用声较轻,音色多变,吐字清晰,语调细腻,尤其在高声区的处理上用渐弱来表现温柔的戏剧情感。德奥艺术歌曲在发展时期,舒伯特偏重用音乐去加强歌词的感染力,舒曼则强调用文学去加深音乐的表现力。但他们都没有顾此失彼而失去平衡,而是用自己的创作为德奥的艺术歌曲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也被业界认定是古典主义音乐最后的巨匠。他一生致力于追求自由的声乐艺术创作之路,在生活和艺术的夹缝中谋求生存,受德国的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和启发,他把奥地利的民间音乐素材运用于歌曲创作,写了大量的艺术歌曲。这其中包括室内乐、歌剧、合唱以及宗教音乐等600多首抒情歌曲。在今天还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艺术歌曲有《魔王》、《鳟鱼》、《春思》等。其中,舒伯特的声乐套曲《冬之旅》和《美丽的磨坊女》这两部声乐作品是其本人的生活写照,更像是作曲家的自传抒情小说,可以堪称巅峰之作。

舒曼是19世纪浪漫派音乐家最著名的作曲家,他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爱国主义民主主义音乐文化的灵魂人物,他的艺术歌曲为德国音乐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舒曼一生创作的艺术歌曲将近300首。据说,他在1840年就创作了138首歌曲。其中包括著名的艺术歌曲《桃金娘》、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和《诗人之恋》等。他的艺术歌曲还被称作“声乐室内乐”。

综上所述,19世纪的浪漫主义声乐艺术是欧洲声乐发展史中的一枝奇葩。它以追求个性、解放思想为本,注重作曲家内心情感的表达,并展开丰富的幻想来描写和塑造音乐形象。伴随大歌剧和德奥艺术歌曲的兴起,浪漫主义声乐艺术的风格特点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公平视野下的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弱势论文

二、艺术社会学观念在高等美术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塑造。

(一)充分认识到艺术社会学对高等美术教育改革的研究意义。

艺术社会学的研究客体有艺术品、创作者与欣赏者和社会,它们是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具体而言由社会决定和影响创作者及欣赏者,再由创作者及欣赏者决定和影响艺术品。简而言之,艺术和社会是通过创作者和欣赏者这根纽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著名艺术史家岑家梧在《论艺术社会学》中提出“百数十年来,艺术社会学者在着重艺术与社会关系的分析研究,指出艺术发展的规律性,使艺术学的研究,逐渐脱离了玄学的范畴,这是这派学者重大的灾献。”他还充满信心地说:“现在艺术社会学,不管它的本身怎样的幼稚,在将来,它终必能采取史精密的科学方法,吸收史进步的学说的精华,而成为真正科学的艺术学,这确是一种趋势!”[3]蔡仪认为,包括艺术社会学在内的艺术学是以美学为基础的,没有美学便没有完全的艺术学;而美学的领域应当包括美的存在、美的认识和美的创造,也就是现实美、美感和艺术美。因此,“艺术学和美学的关系,好像内切的两个圆,艺术学是内切于美学的。”由此决定,艺术社会学的意义“是考察艺术及其产生的社会基础的相对应的关系,和其随社会基础的发展而变化的相关联的规律。”[4]据此可知,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的,所以想教好和学好艺术,就必须重视艺术社会学的指导作用,在高等美术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更要充分认识到艺术社会学对高等美术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

(二)严格区分社会学批评与艺术社会学。

社会学批评与艺术社会学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所以应该严格区分二者,不要混淆二者。一方面,社会学批评,是指把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加以考察和研究的批评方法,即是一种艺术批评模式。与社会学批评不同,艺术社会学是将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研究讨论的,是用社会学的先进的理论和观点以及科学的方法对艺术的产生、创作、传递等艺术现象进行考察研究的。另一方面,社会学批评是从社会这个大环境对艺术现象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关系来考察研究艺术现象,从艺术作品、艺术家个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中来考察研究艺术作品,从而在揭示艺术现象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依存的联系关系中体现出的社会学批评的广阔视野。艺术社会学是把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从社会生活的角度对艺术进行宏观的、整体的、综合的研究。由此可见,在高等美术教育改革中,高等美术教育应当立足于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从社会生活的视野对所学习和创作的艺术作品和一系列的艺术现象进行宏观、综合地学习研究。

(三)摒弃“庸俗社会学”的影响。

中国艺术发展史上,中国艺术理论界由于对庸俗社会学缺乏清醒的辨析能力,曾一度错把庸俗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家弗里契视为“马克思主义艺术学之指导者”,庸俗社会学在中国艺术发展历史中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中国艺术发展受到庸俗社会学的干扰和影响是相当严重的。我们所说的艺术社会学立场与庸俗社会学是有根本区别的。艺术社会学是建立在一种综合和包容的立场上,探讨艺术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研究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掌握世界的方式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高等美术教育中如何摒除庸俗社会学对高等美术教育影响的同时,如何正确加强艺术社会学的学科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三、艺术社会学视野下的高等美术教育改革对策。

(一)注重学生关注生活,加强生活体验的培养。

艺术社会学认为艺术现象与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例如艺术与经济、政治、哲学、、宗教等的关系。在进行高等美术教育改革时,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艺术现象产生与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社会背景,艺术现象的社会功能,艺术现象的艺术价值的标准和取向,艺术社会过程中的艺术生产、传播和消费等一系列活动的完整整体的各个环节。因此,在高等美术教育活动中应注重对学生关注生活,加强生活体验的培养。高等美术教育应当以对生活的切入来极大地丰富学生个体的经历和体验。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离开了生活,体验就无法生成。如果高等美术教育中,老师对美术知识与技能技巧的传授得不到学生个体经验的认同,那么学生在这样的高等美术教育中所学习到的相关的美术技能技巧就只能停留于技术层面本身,由于缺乏生活的体验,与社会生活脱节,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就会相应地缺乏艺术生命力。

(二)注重高等美术教育的包容性和多元化。

美国的小威廉姆e多尔在其著作《后现代课程观》提出:教育和文化两个方面,前者可自然称之为教育联系,指课程中的联系赋予课程以丰富的模体或网络,后者也可自然地称之为文化联系,指课程之外的文化或宇宙联系,这些联系形成了课程赖以生存的大的模体,两者相互补充。[5]艺术社会学强调艺术现象与社会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其在揭示艺术与社会诸多因素的关系时,把艺术活动当作多种因素的复合整体,重在宏观研究和整体性考察。这就要求高等美术教育改革中要注重高等美术教育的包容性和多元化。高等美术教育的包容性和多元化不但是指教育内容、方式和类型的繁多,而且也包含着“求同存异”、“包容并蓄”等教育理念和思想。高等美术教育应当是一种综合的教育,高等美术教育的课程改革应主要以综合性为原则,从传统的分科走向综合的发展,实现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融合,建构起综合的学科门类。高等美术教育的课程改革还应当注重美术学科内容的综合,将“工艺美术、现代设计”与强调审美的精神功用的`“纯艺术”结合起来。老师在高等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思考和讨论的空间,并积极地引导学生从一点出发多点结果的多元或从多点出发以多点结果的多元地进行思考和学习。

(三)注重高等美术教育形式与内容的和谐。

艺术的理想就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使二者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伟大的艺术作品不仅仅在于形式,而是期望艺术作品的形式能够体现和表达更为广阔丰富的社会人生意义。艺术形式有其相对独立性,如果不是结合着社会现实而一味地追求形式的创新,那么其就很有可能流于成为一种空洞的形式,所以成功的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是不可分的。艺术社会学的转向就是从对形式技巧的讲究转向对内容意义的追求。简而言之,艺术作品的形式是完成了的内容,内容是具有形式的社会。综上所述,在对高等美术教育进行改革时,我们应当注重高等美术教育形式与内容的和谐,即在进行高等美术教学时,要培养学生具有既要注重艺术的形式创新,又要注重艺术的内容丰富的思维。

(四)注重高等美术教育方式的革新。

在高等美术教育中,我们应当注重对教学方式的革新。在美术课程设置上,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教育目标,改变过去以美术知识、技能为内容标准,而以素质教育为依据,开设社会学、生态学、心理学等相关课程,从而确保学生具有更为全面合理的文化素养。在教学活动中,老师也应当有意识地进一步增强美术第一理论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的美术理论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结构更为完整和合理。老师还应当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如电影、电视、录像、参观、访问、旅游等方式,引导学生更为直观的体验生活和大自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鉴别、判断,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学校还可以多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学校与社区携手,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社区的保护与美化环境的活动,既可以对社区的发展作出贡献,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

总之,艺术社会学是用社会学的先进的理论和观点以及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艺术的产生、创作、传递等一系列活动与社会各现象间的因果关系,及其所蕴含的的社会本质及其社会职能的一门学科。其把艺术现象放置在社会文化大背景之下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考察,充分关注艺术产品作为人类精神产品的特殊性质。在研究艺术社会学对我国的当代高等美术教育改革的重要性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的高等美术教育改革,应当更加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学生的知识结构更为完整和合理,要充分认识到艺术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关系,更为强调学生与社会生活的更多地接触,使我国高等美术教育成为一种综合全面的美术教育。

参考文献:

[1]宋建林.艺术社会学的学科定位及现代形态问题[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4):12.

[2]杨晦.杨晦文学论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248.

[3]岑家梧.中国艺术论集[c].北京:考古学社,1949:142.

[4]蔡仪.新美学(改写木.第三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208.

[5][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54.

农村幼儿教育发展论文

摘要:农村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不排除教学设备的不足,孩子课外资料的短缺等各种因素,在此同时农村的学前教育条件有限和认识上的偏差,影响了对学前儿童能力的开发也是主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进入小学阶段学习时,有些能力水平不能适应课改教材的要求。

因此,农村教育改革要从“头”抓起,从学前教育抓起。

关键词:从“头”抓起;学前教育。

笔者是一名在农村任教的老师,对农村学前教育是贴身有感的,与城镇同龄孩子相比,农村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不排除教学设备的不足,孩子课外资料的短缺等各种因素,在此同时农村的学前教育条件有限和认识上的偏差,影响了对学前儿童能力的开发也是主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进入小学阶段学习时,有些能力水平不能适应课改教材的要求。

因此,农村教育改革要从“头”抓起,从学前教育抓起。

如何才能使学前教育成为孩子们今后有效学习的基础呢?学前教育要重在“学前准备”而不是系统地知识传授。

有学前教育专家曾以批评的口吻对有些学前教育方式进行了这样评论:“现在,很多幼儿园里又教读写,又教计算,……走进其中,如果不看孩子稚嫩的面孔,还以为小学生在上课呢!”对于农村学前教育这种现象表现的更为突出,农村孩子家长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入学之前能多学些知识。

有的甚至在入学之前已经读完了一年级课程的大部分知识,岂不知这种做法可能为学生以后的正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重复学习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课程改革以后的教材内容多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不只为学生记住一些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如识字方面,现在的教学采取的是让学生通过生活积累,字形比较,编谜语等有趣的形式,让学生在记住字的同时掌握记字方法,而这种方式在学前教育时是很难实现的,孩子在学前教育阶段还不具备这种能力,因此他们记生字完全是死记硬背,当他们把这些字记住了后,进入小学一年级再学习时,就形成了重复学习,由于孩子本来已经记住了这些知识,再学习时没有新鲜感,教师难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更谈不上自主探究了。

二、应试教育形式转入了学前教育,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形成厌学心理,学前教育要想使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主要教学方法是死记硬背,其实就是应试教育的方法。

由于学前孩子以无意注意为主,他们的注意时间短,很难接受课堂教学的正规学习,当孩子不会或者坐不住时,就产生了厌学心理,这种心理一但形成将影响今后的一切学习活动,他们在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后会形成很多的不良学习习惯。

如:上课不注意听讲,不愿意主动学习等。

又有些孩子对知识学的是懂非懂,形成了“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的现象,上课时不注意听讲,学习成绩会越来越下降。

我们也发现现在的小学生字写得毛草,自己也想改正,确总是做不到,这也可能是在学前形成的,由于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确还要长时间的练习写字,就造成了这种结果。

三、知识的教学冲击了能力的开发,使孩子在能力水平上无法对接。

其实,学前孩子升入小学一年级后最需要的是能力和对学习知识的兴趣,而这些都应该在学前教育的游戏中形成。

比如对美术、音乐、体育运动的兴趣,在自主学习方面,学前儿童在手工操作方面形成的动手动脑能力等,所有这一类能力的培养才是起真正意义上的学前准备,而在学前教育时,这些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将影响学生在课改前提下的有效学习活动。

从以上几点我们不难看出,学前教育要引起高度重视,要从正确的角度对学前儿童进行培养,否则就会欲速而不达。

真正意义的'学前准备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一是师资培训,为农村幼儿素质教育提供合格的生力军,农村孩子的家长在对孩子的培养上,能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这就造成了农村学前儿童与城镇学前儿童能力上的差别。

二是增加对活动器材的资金投入,使学前教育的“课堂化”变成游戏活动幼儿教育应该是以游戏为主,孩子的很多能力都是在游戏中形成,现在农村学前教育形成“课堂化”一方面原因是学校和学生家长在认识有偏差。

三是学前教师要有前瞻意识,为教育改革做准备,当前的学前教师的教学虽然涉及课改内容较少,但也要为孩子今后的学习打下铺垫,要想到孩子入学后需要什么能力,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如现在的课改教材需要学生有自主能力、合作能力、发现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这些能力都能在游戏中形成,学前教育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就为孩子今后的“课堂化”学习奠定了基础,而在知识学习方面,学前教育要以培养兴趣为主,比如语言方面的教育旨在培养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的兴趣。

综上所述,农村教育改革,必须从“头”抓起。

摘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师资是关键,但当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师资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因此,解决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问题对于加快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在现阶段的重大决策,学前教育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

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也是终身教育体系的奠基工程。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农村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同时,对学前师资队伍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学前教育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性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终身教育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个体早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与效益,提升国民素质,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和社会公平具有重要作用。

1.农村学前教育专业师资不足,教师整体专业素质低。

从总体上看,当前农村学前教育专业师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前教育师资分布不均衡。

由于地区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经济和教育基础较差的地区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相对缺乏。

二是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的流失。

由于幼儿教师是民办幼儿教育的主体,他们收入低且不稳定,且大多数还没有医疗和养老保险。

收入的巨大差距严重影响着幼儿教师从教的积极性。

2.政府管理乏力,制度不够健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使农民群众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途径。

农村学前教育具有教育和福利双重属性,其重要地位决定了推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政府的职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幼儿教育发展问题与对策论文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近20多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持续下降,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如何加强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策略,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发展体能,逐步形成健康和安全的意识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地发展。笔者结合农村中学教学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尝试。

一、剖析农村体育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1.从校园体育场所和教学设备分析,农村学校体育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农村中学达不上国家标准,几乎没有规范的运动场,比如:画线跑道、绿茵茵的足球场,相配套的体育器材和安全防护措施。有的学校限于校园面积太小,就连日常的广播体操难以列队、排队,逐渐取消。

2.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很多学校都是为了本校学生的中考质量,抓文化考试,忽视了体育运动。甚至为了教学质量,学生运动时间太少。

3.学生重视不够。工业社会发达,学生家长九成以上都在外地打工,有的学生形成懒惰习惯,怕晒太阳,怕苦怕累,家里爷爷奶奶也管不了。

4.体育课法制不夠健全。教师怕出安全问题,怕惹祸上身,学生一旦出安全问题,家长就抓住一条“是学校出的安全问题”。教师宁愿少布置体育实践。

二、针对现状,提升体育教学的策略。

(一)转变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1.体育锻炼能使人体运动系统健全。人体运动系统生长发育的完善程度,是决定人的体格壮实健美、运动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经过体育课学习,养成体育锻炼习惯,能促进骨骼的生长,使骨横径变粗,骨密质变厚,骨的质量提高。在同龄人中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孩子比不锻炼的孩子要高两厘米。

2.体育锻炼能提高循环系统的功能。人体通过循环系统,向全身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促进身体的发展和维持生命的活力。经常锻炼的孩子和不爱活动的孩子对比,在安静时,前者的心率一般每分钟65次左石,后者心率一般每分钟75次左右。进行同一种等量活动后,恢复安静时心率情况所需的`时间是:前者一般需2~3分钟,后者需要4~5分钟。这说明,体育锻炼可增强心脏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3.体育锻炼能提高呼吸系统的功能。体育运动时,呼吸系统加速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特别是经常参加剧烈活动的孩子,肺活量能增大,呼吸的节奏和效果明显提高。

(二)转变策略,形成体育锻炼习惯。

1.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示范者,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上课前、上课中、上课后都应严格遵照上课程序,贯彻上课常规,杜绝安全隐患。比如长跑接力赛,跑前必须组织学生热身运动。学生运动,教师观察及时发现问题。一次长跑热身运动,笔者就观察到校园绿化种树挖坑,种树工具占据跑道,立即提防学生绕道而行,避免学生被绊摔跤,跌断手脚。上课中,教师科学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地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并且加强练习方法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能掌握基本的技能与方法,享受体育课成功的喜悦。

2.有规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培养学生锻炼习惯,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选择性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多样性,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生体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等,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在科学锻炼身体的前提下,其实体育锻炼时间和场所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生分组合作锻炼,组建组长和组员,按能力高低和体育特长合理组建。比如早晨晨跑,能力高的做冲锋组领头雁,跑去荒山、田野,带领各组安全有效跑步。其他课后时间可以组织各种游戏,如踢毽子、跳绳、立定跳远、俯卧撑、上下蹲、跳山羊和打羽毛球等等。

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是全社会的呼唤。针对农村体育教学,师生都应转变观念,提升锻炼方法,规范锻炼方式,激发锻炼兴趣。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的教育,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造就学生“四肢发达,头脑同样发达”的新型人才。

文档为doc格式。

元和镇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促进我县幼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推动农村幼儿教育建设,根据县政协xxxx年工作安排及主席会议确定,县政协成立了以xxxx副主席为组长,零佩英副主席为副组长,县政协提案法制委员会及部分县政协委员组成的调研组,于6月17日至25日对我县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在听取县教育局相关情况汇报的基础上,分别到桃城、宝圩、雷平、昌明、福隆、硕龙、榄圩等乡镇深入调查了解,并深入实地察看了部分幼儿园。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幼儿教育事业基本情况。

(一)在园幼儿情况。目前,我县适龄幼儿有12259人,在园(校)幼儿共8016人(县直机关幼儿园1025人,民办幼儿园5430人,小学附设幼儿班1561人),适龄幼儿入园率达65.4%。全县有公办幼儿园1所,民办幼儿园71所,小学附设幼儿班36个。其中县城幼儿园12所,乡镇幼儿园21所,村屯幼儿园39所。

(二)师资情况。全县有幼儿园老师341人,教辅人员117人,其中公办教师84人,民办教师257人。民办教师中专中师以上学历195人,合格率76%。全县有45个幼儿园园长经过培训,执有幼儿园园长资格证11人。

我县幼儿教育发展现状。大多数幼儿园办园方向比较明确;园务管理比较到位;办园条件不断改善;教学秩序逐步规范。所有幼儿园均按照要求征订使用教材,多数幼儿园制定了比较科学的教育工作计划、月教学重点和周教学安排等,幼儿一日室内学习、户外活动、游戏娱乐等安排比较科学合理,统筹幼儿体、智、德全面发展,教育效果较好。大多数幼儿园建立了食品采购、门卫值班、幼儿接送等制度,制订了食物中毒等应急处理预案,提高安全防范能力。相关部门还加强了以幼儿园接送车为重点的安全检查,消除安全隐患,保证幼儿人身安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我县的幼儿教育工作近几年来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幼教事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为:

(一)县乡政府对幼儿教育工作投入不足。相对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来说,由于多方面原因,近年来我县投入幼儿教育工作的资金较少。一是国务院《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中政府应投入的经费未得到有效落实,文件中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保证教育经费投入纳入财政预算,做到逐年增长。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安排幼儿教育专项管理经费,主要用于师资培训、教研活动的开展、支持示范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保证幼儿教育管理工作和业务活动的正常开展。要安排公办幼儿园的发展经费,用于公办幼儿园正常运转、教职工工资、示范性幼儿园建设等方面”。而我县公办的县直机关幼儿园除了教师工资和办公电话费是财政全额拨款外,其余费用如聘用教师工资和教学、生活设备的添置更新几乎全部依赖于幼儿园的收费收入,幼儿园不但要承担扩大事业规模、改善办园条件的经费,还要支付人员经费、公务费等,幼儿园的经费难以确保良性运作。民办幼儿园的运行经费都实行自收自支,自负盈亏,大多数幼儿园在支付校舍租金后能保证正常运转都已经感到步履艰难,幼儿数在50名以下的幼儿园运转更为困难,由于经费来源单一,增加教职工工资、改善办学条件显得力不从心,许多幼儿园只能通过克扣幼儿伙食费、代收交通费及紧缩教职工人员编制、降低工资标准等不规范操作手段,使幼儿园得以勉强运转;二是国务院《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乡镇人民政府承担发展农村教育的责任,负责举办乡镇中心幼儿园。但我县14个乡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成立中心幼儿园,多数乡镇只有中心校有附设幼儿班,教室设施陈旧,师资队伍老化,难以更好地起到乡镇幼儿教育的龙头示范作用。其余均为私立幼儿园,由于私立幼儿园是以营利为目的,与辖区其他幼儿园存在利益冲突,彼此存在着竞争关系,业务指导、经验交流很难开展。(二)办园条件较差,独立的幼教管理体制尚未形成。《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对幼儿园的园舍设备、工作人员、卫生保健、教育工作、经费管理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对照标准,我县多数幼儿园在各个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

二是保教工作欠规范,部分幼儿园办园质量堪忧。包括县直幼儿园在内的各园班额超编现象严重,与此相反,相应的保教人员却严重不足,大多数幼儿园每班仅有1名教师,1名保育员,有些幼儿园甚至两个班才配1名保育员,没有达到两教一保的要求,甚至一教一保的要求也达不到。一些幼儿园违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及认知规律,要么“重教轻保”,采用小学化教学方式;要么“重保轻教”,实行“保姆式”管理,缺乏科学施教方法,幼儿智能得不到有效发展,预期活动目标难以实现。

三是幼儿园卫生、饮食质量令人担忧。部分民办幼儿园厕所简陋不卫生,流动水龙头设置数量不够,有些对幼儿也无饭前便后洗手的要求。厨房卫生条件差,许多民办幼儿园食堂生、熟食不分区摆放,没有配餐间,“三防”设置陈旧,部分幼儿园为幼儿提供的伙食品种单一,营养较差。有些食堂工作人员没有经过卫生知识培训,有的干脆就是办园者的家属担任,无健康证上岗,食堂工作人员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四是幼儿教育管理体制还存在缺失,行政执法方面软弱无力。全县72所幼儿园,36个小学附设幼儿班只配备一名幼教专干,难以应付各项管理工作,对于非法办园者无可奈何。如在新民农场有一原代课老师占用原农场小学内的一间破教室外搭一间厨房收有农场内职工的小孩23人,每人每天收费4元(其中2元是工资、2元是小孩的伙食费),23个小孩吃、住、学都在一间危房中。教育局已经下发了停办通知,但办园者说她不是办幼儿园,而是家长们自愿让她帮带小孩,拒绝签收停办通知书,许多老幼儿园对幼教专干指出的整改意见充耳不闻,继续我行我素。全县幼儿教育还没有象高中、初中和小学一样形成政府部门上下联动的教育管理体制。

(三)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县直幼儿园在园幼儿1025人,按照常规至少编成30个班,教职工按两教一保的标准应配备110人,但目前县直幼儿园有教职工75人,公办教职工只有47人,聘请员工28人。由于近几年没有招聘名额,教师严重缺编,在县政府没有额外拨款的情况下,只靠本校的收费用于聘用人员开支,导致聘请教职工待遇偏低,难于聘到幼儿师范类优秀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构成幼教队伍主体力量的非公办教师,大多是原来的小学或初中代课教师,有些只有高中和中师文凭,没有经过幼教培训就上岗,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技能。加之绝大多数就职于民办幼儿园,缺少学习交流的机会,缺乏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必要条件,素质很难提高。农村幼儿教师工资待遇不高,月工资在600元至750元之间,聘用幼儿教师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普遍没有解决。幼儿教师对其职业缺乏认同感,造成好教师留不住,优秀幼师毕业生不愿应聘的局面。幼儿教师队伍不稳定,整体素质的参差不齐,不利于幼儿园教学水平的提高,严重影响保教质量。县直机关幼儿园教师集资筹建的宿舍楼于xxxx6年将要竣工投入使用时,因种种原因被通知停建,四年来,该园多次书面向县政府请示恢复重建却一直没有得到答复,教师的后顾之忧没有得到解决,直接影响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四)幼儿教育发展不均衡。具体表现在幼儿园布局不够科学,各乡镇的村屯闲置教学点因生源不足等原因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民办幼儿园多集中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如硕龙镇除了中心小有一个附设幼儿班外,只有1所私立幼儿园,辖区内的多数适龄幼儿集中到这所幼儿园上学,现有幼儿160名,教职工14名,边远村屯幼儿上学主要靠三辆面包车接送,存在极大的交通安全隐患。岩应村距离硕龙镇有8公里且路经十九峺,山高路险,有时多达20名幼儿挤在一辆核定座位只有十座的接送车上,一旦发生交通意外后果不堪设想。偏远地区农村幼儿入托难,加之群众对幼儿接受学前教育意识淡薄,因此少数群众在幼儿就读一年级之前只送去上一年学前班或直接上小学一年级,严重影响学前三年教育的普及。

三、加快我县幼儿教育发展的意见建议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大力推进我县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幼儿教育整体水平,特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确保幼儿教育事业顺利发展。县委县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重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将幼儿教育纳入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各有关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进行认真的谋划。

要增强行政主管意识,加强领导和管理。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幼儿教育改革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建议由县政府牵头成立协调机构,建立以政府领导统筹,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幼儿教育管理机制,明确管理权限,逐步形成“政府负责、分级办园、分级管理、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分工协作”的管理体制。切实加强对幼儿教育工作的领导,特别是加大对无证办园和办园中违规行为的监管力度。加强幼教管理力量,建立幼儿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乡镇、社区设立幼教专干,形成幼教管理网络。

(二)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统筹幼教事业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建议加大政府投入,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

一是将幼儿园规划纳入我县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根据居民区人口密度和辐射半径规划建设配套幼儿园,从而使城区幼儿园布局趋于合理。二是加大政府投入,大力发展公办幼教事业。建议财政投资,扩大县直机关幼儿园办学规模,在城区筹建第二所县直幼儿园,使公办幼儿园切实起到全县幼儿教育的龙头示范作用,乡镇要将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创建和常年经费纳入乡财政预算,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起到骨干、示范性幼儿园作用。

三是进一步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切实提高幼儿园办园水平。要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各乡镇要抓住当前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契机,按照各乡镇幼儿教育发展规划,创建中心幼儿园。建议各乡镇充分利用中学闲置校舍,把小学六年级学生转移到中学,腾出小学校舍创办中心幼儿园。目前全县闲置的教学点有104个,可推行联村办园的思路,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利用闲置教学点办园,这样既解决农村幼儿入托难的问题,又减少了幼儿接送车的交通安全隐患,确保幼儿教育有序、健康发展。

四是建议政府给予民办幼儿园政策支持,增加幼儿教育资源供给。鼓励引导硬件设施好、办学质量高的民办幼儿园兼并条件较差、规模较小的幼儿园,对基础较好、有发展潜力的民办幼儿园(如昌明乡新民村的新星幼儿园),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政策扶持,支持其做大做强,优胜劣汰、特色发展、整体推进,使我县幼教事业得到健康发展。

(三)依法保障师资待遇,保障幼儿教育蓬勃发展。建议公办幼儿园实行通过考试选拔、竞争上岗,对从事幼教一线多年的教师给予转正或职称评定等相应待遇;按幼儿园入园人数和班额限制,逐年增加公办幼儿教师编制以达到《纲要》两教一保的要求;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民办幼儿园教师的聘任和录用尽量在教育部门注册合格的教师中选用,逐步解决聘用教师良莠不齐问题;定期进行有效督导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广泛接受社会支持与监督,使公办、民办幼儿教育沿着合法、科学、规范的轨道发展。

(四)进一步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幼教师资队伍素质。一是认真贯彻国务院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及配套规章,做好幼儿教师的资格过渡及认定工作。切实实行幼儿园园长、教师和保健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实行教师聘任制,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二是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教育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要依法保障幼儿教师在评优、晋级、工资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广大幼儿教师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幼儿园的办园质量和水平。尤其是对民办幼儿园的教师,要研究制定保证他们的工资和待遇的实施办法,如监督民办幼儿园聘任教师必须签订劳动合同,解决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以解他们的后顾之忧。三是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在职教师的业务培训。对尚不具备幼儿园教师资格的教师,应采取措施限期使其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具备教师资格的应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要有计划地逐步使大专以上学历占一定比例。

(五)全面实施幼儿素质教育。教育主管部门要进一步督促各幼儿园认真贯彻《规程》、《纲要》,积极推行幼儿教育改革,摆脱“保姆式”的教育模式,制止“小学化”的教育方法,防止“应试教育”的消极因素向幼儿教育渗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合理设置课程,关注个体差异,使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促进体、智、德、美等全面发展,切实使全县幼儿园教育步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良性轨道。

(六)成立民办教育管理机构,规范民办教育行为。建议县教育局成立民办(含幼教)教育管理机构,加强对全县幼教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管服务,切实履行管理职责,制定符合国家规定的准入等级标准,严格幼儿园审批程序,对个别不具备资格的民办幼儿园进行整顿;实行相应专业学历的幼儿教师注册登记制度;建立申报等级评估制度和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强化行业自律;实行分等定级,按级收费,坚决遏制不良竞争和恶性竞争;加强对民办幼儿园在环境设施、师资业务、卫生安全等方面的督导检查,规范办园行为。

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发展探析论文

近几年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新农村建设以及各种惠农政策和改革举措的实施,农民的经济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是,也存在着农村经济收入的增长点少,农民人均收入不高,因此在科教文卫方面的投入仅占1%,由此推出对体育投入更微不足道。经济增长平较低,是塔斯海垦区体育发展最主要的制约因素。

二、建议。

政府部门应该带领农民拓宽收入渠道,增加家庭收入;国家应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特别是文体方面的补贴,应在每个连队建设阳光健身路径;农场财政支出应加大经费投入,大力发展农村体育健身基础设施,加大体育健身重要性宣传使农民增加体育用品的投入资金。

三、塔斯海垦区农村体育场地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据调查,塔斯海垦区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十分滞后,目前农村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刚刚开始,文化体育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场地建设不健全是影响芳草湖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连队投入的健身路径都已落实但是出现了篮球场上停车、打晒谷物等占用场地还有一些健身器材遭到破坏等现象。

四、建议。

每个连队每年的体育事业经费应该列入年初计划,并保证落实到位;加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力度,保证农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和举行大型体育活动的需要;努力提高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效率。

五、服务体系情况。

调查显示46。3%的连队没有体育指导站,有的村农业机构主管体育的人员中没有一位专职的农民体育工作人员,都是兼职管理农民体育,对农民体育的组织,多以村委会、团支部代管,93。4%的农村体育管理干部是兼职的。所调查的村民小组没有一名体育社会指导员由于缺乏相关服务管理直接影响了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得出塔斯海垦区农村农民每年举行的大型体育项目多是自发组织的。

六、建议。

塔斯海垦区政府应以建设各基层体育指导站为重点,线、面结合、覆盖各个的连队,形成体育组织网络。培养一批有较强体育专业知识的社区体育引导员,培育和发展一批区域特色鲜明,建设管理规范、队伍整齐有序、形成明确的管理机构定点定时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比赛或活动,能够吸引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七、农场农民锻炼时间锻炼方式调查。

根据调查由于塔斯海垦区农民大多数进行的是体力劳动且锻炼方式单一,只是简单地跑步锻炼没有具体的时间规定,运动项目相对较少严重打击了爱好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八、建议。

因地制宜,发展农场特色体育健身项目:冬季结冰期保证每个连队浇出一块200米的冰场并组织专业人士进行教学;开展秧歌队并进行表演等;夏天可以开展篮球赛但一定要严格参赛队员的出场条件;适当开展小型运动会提高农民竞争意识;并且利用农闲季节和传统节日元旦、春节、五一、端午、十一、中秋等,组织开展具有本连队特色的活动。

九、结论。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以来,尽管塔斯海垦区农村体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当地农村体育还比较落后,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对当地农村体育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各级地方党政领导应把农村体育工作作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使“体育三下乡”经常化、制度化,继续从农村体育基层的组织制度建设、体育活动指导建设和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加大对塔斯海垦区农民的体育理论和指导。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强化农村的健身舆论氛围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特色体育健身项目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建设,培养农村体育的主体力量建全农村体育村约,促进农村体育良性发展加强农村体育指导使农场职工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

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发展探析论文

摘要:本文思考了小学体育教育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创新发展,关键是将专业与兴趣相结合。

我国提出素质教育这一理念已有近20年,近年来又在大力提倡教育现代化,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从发展进程来看,我国的小学体育教育已经基本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枷锁,已经少有学校对体育分数“斤斤计较”,更多地是关注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但是,小学体育教育如何持续创新发展,真正走出素质教育的路子,目前还在多方探索中,笔者作为常年从事小学体育教育的教师,认为:未来小学教育的模式将是专业教育和兴趣教育的结合。

(1)室外教育。小学生,活泼好动,对室外有更亲切感觉,室外的体育课可以让他们身心得到充分放松。(2)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小学体育课一方面要传授体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又要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是教学与实践合一的课程。(3)人际交往。与其它学科教学中以师生交往为主不同,体育课中学生之间的交往占比更多。对于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小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社交机会。(4)强身健体。这一点很好理解,体育课的宗旨就是要促进学生的机体活动,强壮体魄,增进健康。

笔者从事小学体育教育多年,历经了多次国家和省市体育课程的教改,从实践中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总体来看,专业教育和兴趣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更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首先,“专业与兴趣的有机结合”作为小学体育教育的方向,是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决定的。“专业教育”是体育最为本质的功能,同时,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体育运动具有游戏和娱乐的双重属性,更适应少年儿童的争强好胜、活泼好斗的心理,又可以提高少年儿童机智勇敢,自我防卫的能力。[1]第二,教学方法也应有新的改革。目前普遍使用的“达标测成绩”的方法应该要打破,要因人而异,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状况,参考起点、努力度、参与度等指标,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定要培养孩子的兴趣。针对小学生超强的模仿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在教学中就要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以适合小学生心理需求和学习需要,同时要精心设计体育课的内容,采用一些有效的方法,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笔者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将运动与游戏相结合,让孩子在游戏中找到体育的乐趣。例如,平时家中喝过的饮料瓶,让学生找出其中一模一样的,在学校里灌满沙子或水,作为体育课堂的教具———“保龄球瓶”。游戏的规则大致是,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组为单位比赛,每人掷球一次,累计积分,碰倒一瓶算一分,最后看哪个小组得分最高予以奖励。这项运动使学生全员参与,既收集了家中的“废物”,实现废物利用,又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发挥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第二,从课堂上培养孩子的性格。不同类别的体育项目,对学生的性格特点要求也不同。因而学生通过参加不同的.体育活动,可以培养自身良好的性格,尤其是可以改善性格上的弱点。比如篮球运动,作为集体项目它要求参加者应具有灵活、拼搏、协作等作风和心理品质,常参加篮球运动的学生往往具有开朗、勇敢、顽强的性格,作为教师,平时可多引导那些内向、体弱、胆小的学生多参加篮球运动,对他们性格的培养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最后,增强学生社交能力。没有社会交往的能力就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难以协调人际关系,就无法在社会中生存。特别是对于当下“05后”“10后”的小学生,他们的父母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成长期就是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中长大,而这些小学生中既有大量独生子女,又在国家“二胎政策”下面临家庭成员增多的情况,能否让这些孩子拥有健康的性格和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对他们以后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培养学生性格的关键课程之一,体育课在其中承担的作用不言而喻。笔者在日程的教学中总结了以下方法,供大家参考。(1)激发竞争意识。体育课上,会有一些项目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和挑战性,例如“跳高”,需要学生助跑、起跳、垮杆、落地,一系列动作要一气呵成,锻炼学生的协调性和柔韧性。但有些学生会面对横杆不敢起跳或者害怕摔倒,导致失败。这时候,体育老师不能一味地强求学生完成项目,而是要从身高、性别、体重等不同因素分析不同学生的个人情况,做好充分的保护和指导,给学生灌输“一定能完成”的竞争感。在一次成功之后,有了“胜利”的体验,继续提高横杆的高度,使学生在这项运动中不断实现突破,获得自信。(2)培养合作意识。过去体育教学一直是教师主导,现在我们提倡学生主导,自主学习、自主活动,有更强的合作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笔者在日常教学中,最常使用的就是分组教学的方法,根据学生间存在的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差异,将班级分成几个小组,展开不同的学习活动,小组间可进行竞赛、合作等不同的活动方式,在活动中一起交流、总结,整个教学活动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优化。

4总结。

教育模式要从应试向素质转变,这个方向已经提了很多年,但是实践中需要结合不同的课程采取不同的方法。就小学体育课来说,笔者认为应当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入手。从兴趣出发,逐步培养学生的专业体育素质,是今后小学体育教育的培养方向。

参考文献。

[1]黄巧美.浅谈小学体育教育的专业化和兴趣化[j].科技信息,2011。

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发展探析论文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下面是农村小学教育论文,请参考!

长期以来,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一直走老路,无法适应教育新环境,为了转变这个现状,本文从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实际出发,提出了教育教学管理的具体对策。

1.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走进课堂。农村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深入教学实际,从教学实际之中发现具体的管理工作的问题。具体来讲要做到:第一,从课堂教学之中发现农村小学管理工作存在的制度问题。教学管理工作人员走进课堂,能够发现教师是否做好了教学准备,备课效果是否理想,能不能在课堂上更好地让学生发挥出主动性。例如:农村小学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时,领导推门进去听课,发现教师讲课的过程中忽视了对于“小学数学循环小数、无限小数等数学概念关系的讲解”,通过这个内容的发现就能够明白当前学校对于“教案”的检查过于简单,要加强监督。让教师能够合理安排课时,按课时提前两天备课,教案节数达到课标规定,书写规范、详细,既要背出教师活动,也要背出学生活动,还要有设计意图。第二,在课堂教学中寻找学校的特点和学校的方向。学校的特点就是学校的窗口,如果一个学校在外面世界上似乎没有特色和明确的方向,那么学校不是一个成功的学校,尤其是乡村学校,要使自己的特色和办学理念得到大家的认可,这是很难的。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可以提供更多的思维空间,关键是如何在课堂上找到校长问题。

2.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要研究业务。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缺乏规范性,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教育教学管理要重视对教学业务的研究。首先,农村小学的校长及管理工作人员要做一个教学的行家里手。好校长首先应该是教育家,是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要了解教育和教学规律,并了解教学业务,并熟悉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总是把自己当教师,始终保持教师的身份,经常深入教学的一线班,讲座,评估,掌握第一手材料;坚持和教师和学生学习的问题,教育,参与教学和研究工作,使教师在实践和竞争中不断增长的人才,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外,好校长还应该是优秀的管理者,治学治校,既要带好班子,管好教师队伍,还要管理好学生。引导师生确立并形成科学的教育观、教学观、教育价值观、学生观、评价观、管理观、质量观的教学质量愿景,进一步发挥学校教学指挥系统的作用,引领和促使广大教师朝着这个被广泛认同的、期望的目标,主动地逐步接近。其次,农村小学的校长及管理工作人员要带头搞教研,以此带动教风。始终坚持走“以教带研、以研促教”的路子,在做好教学常规工作检查、督导,领导要经常亲临课堂听课,及时与老师沟通与探讨课堂教学改革试验中碰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关注教师的成长,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较差,很多教师因此丧失工作热情,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教师积极性的培养更需要进一步的受到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重视。首先,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重视对教师队伍进行整体塑造。教育管理工作首先要明确每个教师工作的“点”,明确责任,准确把握权利,让每个教师都明白“什么时候做,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其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重视对教学活动工作的“线”的发展与塑造,规范加工,科学管理,做好“线”。把岗位分成四个层次的领导、团队成员、部门、重要岗位,按规定,上级和发展岗位、独立风险防范管理流程图、各岗位规范、分层工作流程、职能更加明确、操作风险进一步下降、相互制衡、相互制衡。要想成为真正的名师,学习的速度务必大于教育变革的速度。教师要将“学习”作为最重要的职业需要,形成“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处,事事是学习之事”的理念。其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走入教师的心灵,体现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重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看到每一名教师的闪光点,然后重点培养教师的个人能力。

当前,农村小学面临的问题就是不受重视、家长不认可,更多的家长会将孩子送到城市里去念书。这样的现实问题,要求农村小学能够勇于面对问题,敢于创建名校。农村小学名校不同于城市的明星小学,更多的是要脚踏实地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想家长之所想,想学生的长远发展,让更多的人信任农村学校、感激农村学校。在这个理念的基础上,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善于宣传自己的教学优势。其次,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展示,要在农闲时节召开家长,让家长看到我们农村教师进行的教育教学探索,看到自己的孩子多方面展现出来的才华,进而放心地让孩子在农村学习。综上所述,提供优质教育是教师的责任,如果我们不能更好地教育我们的每一个孩子,将难以实现社会发展的最高理想。如果农村学校不能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一流的教育,我们将无法履行机会均等的国家承诺。正因为如此,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高瞻远瞩,重视课堂实际的深入调查,全面关注农村教师的成长,努力创建高素质的农村名校。

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发展探析论文

摘要】为了全面认识和发展新时期农村体育,本文针对农村体育发展中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对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现状进行描述基础上,阐明体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论述了我国农村体育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未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势下体育的发展对策,以期加快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促进农村体育的发展。

1.发展农村体育的意义。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近56%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活动对于增强广大农民体质、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有着重要作用。为此,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新农村的建设不仅要解决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提升物质文明建设水平,同时也要在农村建立现代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作为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的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对新农村建设和体育事业的繁荣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城市和农村的差别,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有体现,体育也不例外。究其原因,存在许多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因素,即农村体育在资金、基础设施、体育人才、体育信息、组织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导致了农村体育开展不力,农民体质较差,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也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2.1农村体育人口偏低,青壮年流动频繁,主体力量削弱。体育人口是一个反映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指标。我国农村人口参与体育的比率很低。而且农村人口中体育参与者在不同年龄段的比例均明显低于城镇人口,且随年龄增长,差距不断加大,呈下降趋势。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农村2亿的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大多数是青壮年劳动力,他们的身体素质要高于一般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水平,理应是新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由于长年漂泊在外,根本没有时间顾及农村体育,这无形中削弱了农村体育的主体力量,从而导致农村的体育人口偏少。

2.2农民体质状况较差。由于农村的经济落后,农民的生活水平较差,医疗保健体系不完善,所以长期以来农民的体质状况不如城镇人口。农民的身体形态、素质、机能等大部分指标低于科技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工人等人群,部分地区的农民仍然是癌症、心血管疾病和各种传染病的高发人群。

2.3农村体育健身指导员匮乏。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一项系统工程。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组织、指导农民进行科学体育健身,传授体育健身知识技能的骨干力量,是新农村体育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在农村,体育健身组织机构缺失、社会体育指导员匾乏的现象较为突出。远远满足不了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

2.4农村体育资金的筹措渠道单一。经费困难是农村体育工作的共性,落后的体育意识阻碍了人们去进行体育锻炼和体育消费。就全国平均水平看,我国社会体育消费水平还很低。广大农民还不具备从事社会体育的物质条件。体育消费能力的薄弱是体育筹资不足的主要内在因素。

2.5农村体育资源匮乏。体育资源是农村体育发展的物质载体,是农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我们国家长期对农村体育的投入不足,使农村的体育资源严重匮乏。城市体育设施由国家拨款投资,而农村则由县、乡财政负责,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城乡居民享有体育资源的不均衡。

2.6农村体育法制建设落后、体育普法宣传力度不够。我国现行体育法是在我国的国情和历史基础上发展和建立起来的,尽管我国体育法制建设在近几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随着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体育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已是不争的事实。

2健全农民体质监测体系。健立健全国民体质检测体系,可以为农民群众参加体育锻炼提供科学依据。各省、区、市体育行政部门要为农民进行免费体质测定。同时应组织义务开展健身指导和健康咨询服务。

3.3加强农民工和流动人员的体育管理。各地政府应根据当地经济条件以及教育、卫生等项事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把农民工体育的发展纳人到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总体发展的规划中,制定切合实际情况的农民工体育发展规划。

3.4完善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发展新农村体育事业应以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为突口,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村现有公共设施。另一方面,多方筹措资金。第一,加大政府体育资金投人向农村地区倾斜的力度。第二,以体育彩票公益金为引导,刺激农民体育消费。第三,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投人新体育文化建设。第四,鼓励农民自筹资金发展新体育文化。

3.5加强农村体育指导员培训。借鉴国外大众体育指导员发展的经验,立足中国国情,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制。建立和发展农村体育职业教育、成人体育教育体系,是有效地开展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途径。

3.6完善我国新时期农村体育法制建设。努力完善我国新农村体育法律法规体系。1995年我国《体育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体育法制建设进入了新阶段,特别是体育立法,出现了空前的大好形势。

参考文献。

1.王建新.开展农村体育重要性的几点认识.体育文化导刊,,8。

2.赵晓红.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的发展对策.上海体院学报,,9。

3.我国农村体育公平研究.

4.基于国内外比较分析的我国新农村体育发展研究.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论文

近年来各地区学前教育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弥补历史欠账,着眼发展需求,打造更加优质高效的学前教育成为了时代所需。各地区要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抓好一批优质的示范园建设,不折不扣贯彻新课程理念,强化教师队伍素质建设,共同着力推动学前教育发展走出困境,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各地基层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许多地区对学前教育投入不足,甚至采取改制等方式一卖了之,影响了基层学前教育的速度和质量,与广大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迫切要求、与社会发展形势对学前教育的任务格格不入。近年来学前教育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发展也迈入了快车道,如何又好又快的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更好地实现发展瓶颈的有效突破,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弥补学前教育历史欠账。

近二十年对农村基层学前教育而言,可以说是一个发展的艰难时期,学前教育并没有像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一样得到大力的财政支持,相反却靠着社会力量多元化投入艰难前行。各地虽然也办出了一些好的优质幼儿园,但是整个面上是不均衡的,整体发展水平是偏下的。在这一过程中,各级财政投入的短板是导致学期教育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在当前各阶段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下,地方政府应当不断加大财政投入,通过有所倾向、有所加快来弥补学期教育过去的历史欠账。县一级政府应当承担起学期教育投入的主要义务,并积极向省市财政争取资金扶持,将各地公办幼儿园建设以及整个学前教育投入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纳入十三五总体规划,纳入教育中长期目标,并且要求乡镇一级配套土地、水电、交通等,所需投入也安排相应的财政投入,共同促进学前教育向前发展,以财政的大投入实现教育的大提速。

二、抓好重点园的建设,发挥整体示范带动效应。

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必须要率先打造一批硬件设施好、软件齐备、师资队伍建设较强、办园质量较好的重点幼儿园,以这些重点幼儿园为示范,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的幼儿园,实现区域范围内学前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在这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首先要抓好县级层面重点幼儿园的建设,以这些幼儿园为龙头分别辐射不同的区域,形成龙头化集团办学的格局,以一拖几的方式带动镇区幼儿园的发展。同时,要在镇区幼儿园中选树一批区域重点园,带动更多的一般幼儿园的发展。建设重点幼儿园除了加大政策和资金倾斜力度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制度建设,将这些重点园的优势、办学经验特长与其他幼儿园联系起来,要通过以奖代补、捆绑考核等形式,激发这些重点园的积极性,使其在整个面上学前教育的发展中更好的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促进一般幼儿园的齐头并进发展。

三、深入贯彻课改理念,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在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幼儿园的经营者、管理者还是一线教师,都要始终将课改理念作为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总方向和总纲领。平时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改的文件精神,把握其精髓,联系自身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提高课改在学前教育阶段的贯彻落实力度。各幼儿园应当将课改理念贯穿于整个办园工作始终,首先要着眼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既要让他们学到一些知识,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的能力,更要重视情感与思想教育,让孩子们知识面开阔、动手能力增强,而且受到良好的思想启蒙教育,懂得尊敬长辈、热爱祖国、与人友好相处等等,这些方面是学前教育阶段促进幼儿素质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各级幼儿园要将促进幼儿的综合素质发展作为重要的目标追求,同时在学前教育工作中,各地要将教学手段的提升作为重要抓手,大力引进多媒体教学设备,更好的展示教学信息,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让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更加生动有趣。学前教育还应当在拓展教学空间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带领幼儿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感悟美丽的田园风光,参观了解感悟生活等等,这些方面都是贯彻落实课改理念,促进幼儿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抓手。各层各级幼儿园都要重视将课改理念的贯彻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结合起来,综合着力为广大幼儿营造更加良好的成长环境。

四、强化教师队伍培养,锻造一支优质学前师资。

教育工作关键在于人的因素,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学前教育的质量。当前正值学前教育恢复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急需一大批有知识、能力强、懂业务、肯奉献的幼儿教师,从地方政府到教育主管部门再到幼儿园自身,要共同着力培养优质师资队伍。首先,地方教育部门要制定中长期规划,加大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力度。可以采取联合培养、定向培养等方式,与大专以上层次师范院校建立合作办学关系,加大招生培养力度,分年度有序的补充到基层学前教育行列。其次,教育行政部门要联合幼儿办学机构强化在职师资的培训,通过严格把关职业门槛、强化履职能力测试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在职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履职能力。既要求他们知识面丰富,而且琴棋书画等技能精通,还要具有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能够熟练的与孩子与家长与社会沟通等等,通过这样的途径提高现有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另外,还要在区域范围内建立能进能出的优胜劣汰机制,以师资队伍的流动激发活力、提升素质。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从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到学前教育单位自身,都要积极思考探索,充分聚合资源走出一条更加科学的发展之路。

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发展探析论文

教学条件是学校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是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物质基础,一般来说,农村小学现有的器材场地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新课改的要求,有些偏远地区的小学甚至连足球场地都没有,往往仅有一个操场,角落里几个乒乓球台,两边只有两个篮球架……陆克珠在《甘肃省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设施的调查研究》中显示:该地区体育设施严重不足,对体育的投入非常少,大部分学校没有正常的体育基本经费,人均投入只有可怜的1.67元;体育经费的投入在真正落实上也面临各种问题,导致体育经费被挪作他用。从此类研究文献中得出,当前我国农村小学体育,体育设施短缺,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都是影响我国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3.师资力量匮乏。

统计表明,在年龄结构方面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很不合理,以青年教师为主,其中22-30岁之间的体育教师占到所调查教师总数的84%;31-39岁的教师占16%,40岁以上的体育老师更少,这说明了农村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年轻化,缺少老、中、青的合理梯队。

4.家长对于体育教育认识的缺失和偏差。

在农村,家长的主要思想还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仍然占有主导地位,认为参加体育锻炼就是在浪费时间,家长仍然愿意让孩子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也不愿意让孩子参加体育锻炼。

二、应对措施。

1.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

自新课改施行以来,素质教育的思想已经是人所共知,但是对于体育的改革大多还处于滞后阶段。虽然体育课被国家教育部规定为必修课,但是上至管理部门,下到普通民众还是对体育缺乏相应的重视。所以,我们就是要转变固有的应试教育思想观念——只以考试成绩论成败,学校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符合本地区特色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让学生真正的掌握该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2.加大经费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体育运动的场地、器材设施是体育教学得以开展的基本物质条件。相对与城市来说,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的体育运动场地和器材设施就显得极为匮乏。上级主管部门可以适当加大对体育专项经费的投入,学校则不能将其挪作他用,同时,在体育运动场地、器材的建设上,还可以争取社会人士的赞助,以改善本校资金的不足状况。

3.提升教师待遇,改善师资力量。

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逐步提升体育教师的待遇,以提升其教学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例如为体育教师发放室外高温补贴和体育服装费,保障体育教师的基本权利等;而鼓励现有体育教师积极参见函授、进修,以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更是有利于改善学校现有的师资力量的重要途径,另外,加强校际间的合作关系,建立健全乡村辅导培训站,吸收优秀教师加入等,更是可以大大改善当今农村地区学校体育师资力量薄弱的局面。

4.创新教学模式,因地制宜的制定教学内容。

各地要根据本地区农村小学现有的实际情况,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有目的的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活动,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例如根据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爱玩、爱闹的特点,教师可以将游戏教学法积极的引入到体育教学中来,在体育课上可以适当的引入一些体育游戏,如拔河、跳绳等。另外,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农村地区特有的现状,创编一些符合当地生活实际的体育游戏对抗性活动,如田间障碍跑、摔跤等。

三、对老师提的几点要求。

1、抓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水平,提高体育教学与研究的能力。

(1)教师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把握教育与心理的基本常识,从而提高自我对学生,对教育的认识能力。从而为抓好体育教学打好基础。

(2)运用教育理论指导体育教学实践,总结体育教学经验,用理论指导实践,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2、培养吸收新的科学信息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1)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开阔眼界。更新和丰富自己的教学理论知识及实践水平,提高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的能力。

(2)利用进修,提高专业水平,拓宽学识领域,培养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3、把握好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

教师要“以人为本”,本着对每一位学生有利的原则,要因材施教、因地施教、因时施教。实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4、组织好一切体育活动,培养组织能力。

学校不举行活动,将会死气沉沉,体育老师要尽量给学校联系,多安排些体育活动。如:田径运动会、班级篮球赛、大课间活动、乒乓球比赛、象棋比赛等等,体育老师在这些活动中就要起主导作用,将一切幕后和台前工作表演好。

我们要认真分析农村实际,制定一个符合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特点、规律,加强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的优化,层层重视,齐抓共管,农村学校体育工作一定会有新的局面。

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发展探析论文

搞好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对我国教育方针的贯彻,一个具有高素质的现代人才,必须具有健强的体魄,而小时候正规系统的训练,就需要从体育课开始。抓好中、小学体育教育,也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使中国在未来实现“保持”体育强国伟大战略目标的需要。农村的中小学生,大多具有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对这些学生进行专业、系统的体育教学和训练,是可以为国家输送大批体育后备人才的。同时,也可以使农村中小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缩小他们与城镇学生受教育的差距。所以大力发展农村体育教育,具有重大意义,也是势在必行的。但农村体育教育的发展,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教育观念滞后。

的农村父母心中形成了定势。他们认为,体育无非是身体运动,而农村的孩子,除了在学校里念书以外,其余的时间大多在劳动中度过,在家长们的心中,平时的体力劳动则完全可以代替体育运动。因此,如何处理体育锻炼与体力劳动的区别,如何处理升学与全面发展的矛盾,如何贯彻党的方针,强化农村体育工作的地位,转变人们的观念,端正人们的认识,便成了影响农村体育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体育教师队伍远远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

由于经济不发达,许多农村学校专职体育教师的配备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要求,特别是村级小学,专职教师可以说了了无几,即使配备了专职教师,也是挂名的,他们大多数人没有受过专业培训,业务素质还不能达到相应的水平。即使很有天赋的孩子,没有一位具备体育知识和技术的.老师去培养,去发掘,而靠自己盲目地去练,或在错误的指导下去练,就有可能形成错误的动作定型,而且还有可能损伤学生的身心健康。建国以来,国家虽然培养了诸多的体育师资。但是,由于城乡差距的存在,农村经济过于落后,都使他们望而却步。所以,导致农村的体育教师极其缺乏,体育教师队伍的短缺,给本就难以开展的农村体育教育雪上加霜。而那些对体育充满渴望的乡村孩子们,在朝气蓬勃的时代没有正确的体育引导,最终即使成长,也只能是一个头脑简单,四肢无力的弱书生。

三、场地器材匮乏。

四、备课缺少成效。

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发展探析论文

(一).教学设施落后。

由于这些年我们国家对农村的投入太少欠账太多,致使农村和城市的教育差别越来越大。教育的均衡发展也成为水中月镜中花。目前偏远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仍然停留在九十年代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上。教育设施设备“普九”后基本没有补充充实更新过。由于经济落后,教育缺少经费的支持,农村的教育设施极其落后。一些教育必需的设施比如基本的体育设施、多媒体、实验器材很少甚至没有。由于基础设施的严重匮乏,导致许多教育内容以及教学管理不能正常的开展并完成。

(二).学生个人问题———留守儿童越来越多。

在农村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长时间的缺乏父爱母爱导致任性、偏执等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问题学生越来越多。也就造成了正常的教学工作无法很好的在他们身上开展并得到相应的效果,使得教学工作的困难日益加剧。并且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与教导,许多儿童的思想顽固不化,身上带有不良的风气,这就给教学工作增加了困难,老师很难的去管理与教育。

(一).加大资金投资力度,切实做好对教育事业的支持。

为了使农村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中央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资力度,政策向农村教育倾斜。当地政府应切实把教育工作放在首位,不仅加大资金的投资力度,同时也要积极协调人力、物力、财力,努力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

(二).加强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

基础设施是农村小学教育管理中一个重要因素,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健全会对小学教育管理起到莫大的作用。因此,面对当前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与关键,当地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基础设施的修建与维护,力图保证孩子们在一个较好的硬件环境中生活与学习。

(三).师资力量的扩充。

首先国家应加大对大学生与农村教书的鼓励与支持,并相应的给予物质上的支持与精神上的支持。大学生是一个国家的中坚力量,是教育事业的最新成果。他们带着无尽的新鲜活力和与时代靠近的知识,让他们去农村教课最合适不过。其次,也要加大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宣传,使这些大学生知道农村小学教育对于他每年的迫切需要与渴求,使他们懂得自己的社会作用。同时,也要提高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使他们的思想境界以及人生观,价值观。

(四).完善老师的管理运行机制。

老师作为农村小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可控对象,如何管理老师,留住老师成为农村小学教育管理中的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工资作为一种调控老师的手段,要与老师的工作和相结合。充分尊重有能力,能者多劳的老师,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局势,让老师真正体会到工作的切实必要性与紧迫性。留守儿童作为一种群体,缺少父母以及周围人的关心,从小心理就会产生变化与阴影。因而心理辅导就极为重要。一个好的心理教育不仅会改变孩子心里的整个世界,同时还会对他以后的健康成长有莫大的帮助。

三.结语。

农村小学教育作为一个备受广大社会群体关注的部分,做好的农村小学教育的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尽管在农村的小学教育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个性,共性的问题。但是在国家,政府,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的帮助下,我相信,农村小学教育会实现更好的发展。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