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蜻蜓教学设计(专业15篇)

时间:2023-12-09 19:44:43 作者:念青松

教学计划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小编整理了一些实用的教学计划模板,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一、课前游戏。(略)

二、导入,揭题。

1、同学们,现在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蜻蜓的文章。 21、放飞蜻蜓

2、谁愿意把课题读一读?齐读课题

(为什么放飞蜻蜓?谁放飞蜻蜓?怎样放飞蜻蜓?蜻蜓的尾巴有什么作用?蜻蜓吃什么?孩子们为什么愿意放飞蜻蜓?为什么放飞?陶行知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自由朗读课文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四、体验捉蜻蜓的快乐 (出示课件)

1、大家请看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一群孩子在捉蜻蜓)

2、谁能说得具体一点呢?我们要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去体会。同桌互相说一说。(一天下午,一群孩子在草地上捉蜻蜓,他们玩得很开心。)

四、放蜻蜓,学习有关蜻蜓的知识

1、、一个名叫翠贞的女孩也捉到了一只蜻蜓,心里甭提多高兴了。孩子们为什么把高高兴兴捉住的蜻蜓给放了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里去找答案吧!

2、汇报: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是陶行知劝他们把蜻蜓给放了。)那他是怎么劝的呢?抓住了蜻蜓的几个方面?(抓住了蜻蜓吃的东西和蜻蜓的眼睛来说的?)出示句子:“陶行知拉着……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那为什么说吃苍蝇、蚊子就是好朋友呢?(因为蚊子它吸血,会传染疾病)(加介绍蜻蜓吃食知识)一只蜻蜓一小时就能吃40只苍蝇或840只蚊子,一只幼蜻蜓一年就可以吃3000多只孑孓,所以说,它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3、出示句子第六段 大家把这一段朗读一遍。这里要读出夸奖的语气,如“还是”要重音,“你们说……”这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4、陶行知除了向孩子们介绍蜻蜓吃的东西外,还介绍了什么?(出示第十段及课件)(尾巴和眼睛)

(1)他是怎样介绍尾巴的?(出示句子)请大家说说,他介绍了几方面?(样子、功能)齐读句子。蜻蜓点水是蜻蜓往水里产卵,每点一次产一只卵,连续动作,人们就看作蜻蜓点水了。后来经常用来比喻工作不深入。

(2)他又怎样介绍蜻蜓的眼睛呢?(看课件)出示句子

引读“蜻蜓的眼睛特点是(很大)结构(很复杂)是……”

同学们,蜻蜓的眼睛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呢?(奇怪、神奇、奇特) “神”在它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四面八方所有的方位。“奇”在它的小眼可达几万个。这两个都是含有数字的成语,你还能说说含有数字的成语吗?细心的小朋友发现没有,课文里也有一个含有数字的词哦。(七嘴八舌、五颜六色等等)这些都是成语,我们要学会积累,用了这些词,会使句子更生动。

(3)我们再把句子读一遍

五、再读课文,认识陶行知

这次要求静静地读,找出有关语句来。(默读)

请各小组讨论交流。

1、汇报:(1、)陶行知是一个知识丰富的人(第六段、第十段)

你能用“他知道……,他还知道……”来说话吗?

(2)在孩子们的心目中,陶行知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出示句子)

从哪些词可以看出看出来他和蔼可亲?(慈爱、抚摸、商量)

第1句边读做动作读、范读,齐读,赛读。

第二句用商量的口吻来读。

2、小结:陶先生尊重孩子,爱护孩子,对人和蔼可亲、教育有方,真不愧为伟大的教育家。

六、放蜻蜓,想象说话

2、蜻蜓又回到了自由的天空,又回到了自己的家园。瞧,它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多么轻松,多么愉快呀!此时此刻,它会说些什么?孩子们又会说些什么?你又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会说:小蜻蜓你飞吧,我们不会再伤害你了……蜻蜓会说“小朋友,再见,你们真是好孩子……)

四、小结:通过陶行知孩子们的对话,让我们懂得了蜻蜓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还知道了陶行知是个和蔼可亲、教育有方的大教育家。大家来找找他们的对话。

1、请各小组先练读(指导朗读)

2、分角色朗读

七、总结全文,体验人性自然美: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谁和谁成了好朋友吗?(陶和孩子、孩子和蜻蜓、蜻蜓和陶,老师和大家也成了好朋友)

是呀,大自然中有很多像蜻蜓这样的好朋友(如蜜蜂、青蛙、蚯蚓、七星瓢虫等等),他们都为我们人类作出了贡献,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关心爱护这样的朋友。这样我们人与自然就能和谐相处,,那样我们的世界也一定会变得更美好!

八、作业;

1、熟读课文;

2、查找有关蜻蜓的资料或观察蜻蜓,进一步了解蜻蜓的特点。

板书设计

21、放飞蜻蜓

陶行知

好朋友

孩子们 蜻蜓

《放飞蜻蜓》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语文三年级下册21.《放飞蜻蜓》教案设计(第一课时)知识能力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堂1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过程与方法3、、帮助学生能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能正确读出句子的语气。了解课文叙述顺序,理解课文内容,情感与态度感受陶行知先生对孩子们的谆谆教导,懂得保护有益动物。4、、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教学难点:陶行知先生为什么要向孩子们介绍蜻蜓的尾巴和眼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理解、感悟陶行知先生和孩子们的五次对话,体会陶行知的和蔼可亲与循循善诱。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说话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较差,要了解蜻蜓、认识陶行知都有一定的难度。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展示蜻蜓飞舞的画面,师导入.1.师:同学们,这些忙忙碌碌的小精灵是谁呢?(板书:蜻蜓)请用一个词形容一下这样一只小蜻蜓,喜爱极了,爱不释手,但最后却把小蜻蜓放了.(板书:放飞蜻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走入课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主阅读,感知课文.(1)第一遍读,读准字词、读通课文。(2)第二遍读,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弄清词语意思。(3)第三遍读,想一想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2.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词语。(2)指名学生读,正音:“贞、蚊”是前鼻音;“埂、衡、蝇、抢”是后鼻音;“舌”是翘舌音。(3)指导书写“蜓”“衡”(3)质疑,有哪些词你不理解,讨论后交流。“孑孓”、“一撅一撅”的意思(4)文章讲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孩子们(谈蜻蜓),使他们懂得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蜻蜓)的`故事。4.合作学习生字。在小组内交流识字的方法,描红书写,互相评议,把字写美观。(三)总结反思,拓展延伸1、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呢?(在“放飞”下加重点号)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1、查阅有关蜻蜓的资料,读一读。2、查阅有关陶行知的资料江伟英老师课后点评:1、幸老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准确、适度,对基础目标,即小学阶段阅读课堂都要关注的基本要求,比如学会本课应当掌握的生字,做到会读会写;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于识字和写字,幸老师不但给予了高度重视,而且针对每个生字的具体情况,分别从音、字形、和正确书写三方面定了教学重点。2、利用多种识字、记字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3、课堂互动气氛活跃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描写了一群小朋友在陶行知先生的帮助下了解到蜻蜓的相关知识,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在陶先生的劝导下把捕捉到的蜻蜓放飞掉的故事,告诉我们必须爱护益虫的道理,是富有启迪意义的好教材。孩子们放飞的是蜻蜓,其实也是在放飞童稚,放飞爱心,放飞希望。

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渐次深入探究。

2、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根据标题“放飞蜻蜓”的特殊性,启发学生由此出发,提出自己的猜想,相机亮出故事结构“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进而兼顾首尾,聚集“放飞”,导向深入探究,使教学不致平板化。

3、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教学中尽量注意陶先生关爱儿童、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等闪光点,让学生对其自然产生敬佩情绪,在心中树起崇高形象。

4、作者描写了一群儿童,充满了童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在创设的意境中去感受情、体味趣,于不知不觉中提高思想认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

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教学准备。

1、了解陶行知的其人其事;

2、理解蜻蜓的有关知识(特点、习性等);

一、展示画面,激趣引出课题。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一个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对色彩鲜艳夺目、活动的东西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一教学片段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蜻蜓飞舞的画面导入课题,不仅激起学生对美丽蜻蜓的喜欢,而且由此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将对后面的教学产生了铺路搭桥的效用。

二、朗读、交流、感悟。

出了“慈爱”“小心”“商量”等词语,同时也突出了“七嘴八舌”“入神”“放了它”等词语,体现了孩子们天真活泼、乐于受教、富有爱心的美好品质。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教学中注意由“果”溯“因”,导入情境,就会使学生学得如临其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谈自己的看法: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由于在一开始我就注意让学生进入角色,边读文,边体悟。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因此学生有的放矢,独立思考、体悟得较深,讨论时也是有话可讲,有情可抒。这样的语文课堂已经变成具有磁石般魔力的智慧碰撞和智慧生成的对话场,文本、作者、教师、学生均是参与者。师生在七嘴八舌的混响声中,过滤和沉淀开启心智的思考,语文课堂成了一个激情、智慧、灵感、创造碰撞和生成的大舞台。

三、拓展、延伸。

在学完整篇课文以后,我又安排了一组图片欣赏,目的是引导学生想象:重回蓝天的小蜻蜓会说什么呢?并自由表达:你们有什么想对小蜻蜓说的吗?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应当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建构的辨正统一。“入境始与亲”,让学生转换角色,自己深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自己去体验,去感受。而配乐的集体分角色朗读课文,更将本课的学习推向了高潮,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到了陶先生的慈爱和善和谆谆教导。

四、演一演这个故事。

让学生想象说话能拓展、丰富、充实课文内容,调动学生平常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语文的情感。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一方面表演的学生会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争取表演得惟妙惟肖,另一方面,台下的学生会津津有味的听,全神贯注地辩,又兴致勃勃地说,能培养学生专心听、仔细辩、大胆说的习惯和能力。

关于蜻蜓的知识其实并不比我们做老师的少!走进新课程,我们为师者首先应是一个善于学习者,向书本学习,更新理念;向学生学习,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陶先生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

次教《放飞蜻蜓》一课,我以为应该很好地让学生了解陶先生其人其事。因为,陶先生的塑像就矗立在我校附近的尊师广场上,每天,他都深情地眺望学生走进校园。

对于这课的教学重难点,老师们意见并不统一,大多是将“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作为重难点。我并不赞同这个观点。尽管教参上有这样的建议,尽管在本单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等是训练重点,但我细读课文后仍觉得将这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并不妥。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1、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至于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我以为并不难,学生只要读读课文就能说出来,但仅限于了解还远远不够,学会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才是重难点。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l、慈爱。

2、七嘴八舌。

3、入神,用商量的口吻。

4、纷纷。

三、填空。

1、一节节的,又细又长,保持平衡,调整方向。

2、很大,复杂。成千上万的眼睛,四面八方的虫子。

3、吃蚊子。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1、玲珑、闪闪发光、灰褐色、光滑、毛茸茸、漂亮。

从前到后的顺序,写出了松鼠的外形美丽,讨人喜欢!

2、用“先……再……然后……最后”来说一段话,可以写写洗衣服、洗碗、做菜等内容,这几个词语一定要用到、用好!要求内容达到四行!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4、初步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初步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理解重点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初步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

一、解读课题,引发质疑。

学习“蜻蜓”:(1)都是什么偏旁?因为……(它是昆虫)

(2)提示:注意“蜓”右边的写法。

出示“蜻蜓”图片:看,一只蜻蜓飞过来了。喜欢蜻蜓吗?为什么?

(可以从外形和作用等方面说。)

2、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3、学生质疑:谁捉了蜻蜓?为什么放飞?

(板书:谁捉蜻蜓?为什么放蜻蜓?)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美丽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理解词义。

1、师配乐范读课文。

2、愿意像老师一样美美地读课文吗?

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读通句子。

3、检查情况。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正音,齐读。

然后分组出示,理解词义:

(1)苍蝇、蚊子、孑孓

发现了什么?

(“苍蝇”“蚊子”读成轻声,都是害虫。)

(“孑孓”是“蚊子”的幼虫;那你知道“苍蝇”、“蜻蜓”幼虫的名称吗?“蛆”,“水虿”。)

(2)一撅一撅、抢着说、掌握、据说

观察字形,发现什么?(都有“手”,都是动词。)

理解哪些,不理解哪些?

(文中说蜻蜓的尾巴“一撅一撅”,看到过吗?指名演示动作。指导朗读这句话。)

(出示文中句子,读“七嘴八舌”这个词语。把句子多读几遍,想想该怎样读才能表现“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四人小组可以商量并合作完成。师读提示语,三名学生配读。或小组合作朗读表示。)

(“掌握”能换个词表示相同的意思吗?——掌控、控制、把握。)

(给“据”组词,“根据、依据”;据谁说?别人说——出示句子,指名读。你看到过蜻蜓咬尾巴的`现象吗?人们还根据这种现象编出一句歇后语,“蜻蜓咬尾巴——自吃自”。当然,依据别人说的话,就有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你觉得呢?老师也不知道答案,怎么办?留作课后查找答案。)

(3)结构、复杂

(“复”这个字怎么记?出示句子,指名朗读,什么结构复杂?为什么这么说?其他动物的眼睛相对蜻蜓来说结构就比较“简单”。)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顺序。

1、交流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谁捉蜻蜓?(一群孩子)

后来为什么又放了?(陶行知先生看见了,给孩子们讲述蜻蜓的有关知识,使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劝他们放了蜻蜓。)

2、板书“陶行知”,指导写“陶”,师介绍: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所以要尊称他为“先生”。我们还曾经学过他专门为小朋友写的儿歌《人有两个宝》“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

陶行知先生非常热爱孩子,对孩子们总是和蔼可亲的样子,文中有一个生词就是讲这个意思的,找一找。(“慈爱”,直到写“慈”,给“慈”组词,“慈祥、慈眉善目”;读出这个词语包含的感情。)

3、陶行知先生就是这样爱着孩子们,当他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时,并没有责怪他

们,而是给孩子们讲述蜻蜓的有关知识,使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劝说他们放了蜻蜓。我们可以把这些内容也归纳成三个字。(“谈蜻蜓”或“识蜻蜓”)

4、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分别讲述了这三个内容?

5、愿意和同学们合作朗读这个故事吗?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1、小朋友放飞蜻蜓是因为陶行知先生跟他们介绍了蜻蜓。那么他都谈了关于蜻蜓的哪些知识呢?孩子们怎么就自愿把蜻蜓放了呢?下节课继续研究。

五、作业。

1、了解有关蜻蜓的知识。

2、阅读《拓展》上有关陶行知先生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捉蜻蜓

19、放飞蜻蜓谈蜻蜓

放蜻蜓

陶行知先生

慈爱

参与文本对话触摸文本灵魂《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研读文本,以读促写,能模仿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教学难点:研读文本,以读促写,能模仿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蜻蜓眼睛、尾巴、翅膀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回顾文本。 。

1、(投影出示)慈爱抚摸商量。

七嘴八舌   入神放飞。

结构复杂  保持平衡  掌握方向。

(1)指名读。 。

(2)集体读。

(相机板书:好朋友)。

二、自主阅读,互动交流。

2、生自主阅读。

3、组织交流。 。

(1)阳光下,它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

4、指导朗读。 。

三、感悟写法,迁移练习。 。

1、(投影出示)。

它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

1、默读比较,发现课文中描写蜻蜓尾巴和眼睛的两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1)指名回答。

(2)小结:描写蜻蜓眼睛和尾巴,都是先写样子,再写作用。

3、过渡:蜻蜓被称为“除害飞行家”,这和它有一对神奇的翅膀是分不开的。

(投影出示蜻蜓翅膀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翅膀的外形。

(1)观察图片,指名交流。

(2)师结合资料介绍蜻蜓翅膀的作用。

(3)迁移练习:(课堂小练笔)。

学习课文的写法,介绍蜻蜓的翅膀。

(4)组织交流,进行评议。

四、创设情境,升华情感。

1、(投影出示)童心留言:如果你就是蜻蜓,你想对人们说:

(相机板书:)保护动物。

五、课后实践 。

观察身边的小动物,学习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板书设计:

19放飞蜻蜓。

好朋友。

保护动物珍爱生命。

【课堂实录】。

19放飞蜻蜓。

一、复习词语,回顾文本。

1、(投影出示)。

慈爱   抚摸   商量。

七嘴八舌   入神  放飞。

结构复杂  保持平衡  掌握方向。

(1)指名读,强调读音注意点。

(2)集体读。

生:第一行词语让我想到了课文中的 陶行知 先生。

生:第二行词语让我想到了课文中的小朋友们。

生;第三行词语让我想到了蜻蜓。

(相机板书:好朋友)。

二、自主阅读,互动交流。

1、提出读书要求。

(生自主阅读课文,师深入指导。)。

2、师:把你的收获先和同桌进行交流。(生同桌交流)。

3、组织集体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的收获和大家分享。

生:它的眼睛很大。师:是呀,大约占了头的一半。

师:这么奇特的眼睛本领可大啦!它能——生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生:它的眼睛能看到 九米 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分。

生:蜻蜓的眼睛能看到千米之外飞行的同类。

……。

师:继续交流,你对蜻蜓还有哪些了解?

师(出示图片)蜻蜓的尾巴是什么样的?

生:一节节的,又细又长。

师:谁能通过读让大家看到这样的尾巴。

生:读(突出“一节节”“又细又长”)。

师:读书就应该这样,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蜻蜓的尾巴又有怎样的作用呢?

生:保持平衡,调整方向。

生(议论纷纷,说法不一)。

:师:为什么我们不能得出肯定的答案呢?

生:因为这句话前面有一个“据说”。

师:“据说”是什么意思,能去掉吗?

生:据说就是听别人说,在课文中不能去掉,去掉意思就不一样了。

生: 陶 先生是听别人说的,他自己也不敢肯定,所以要加上“据说”。

师:继续交流。

生:我知道阳光下,蜻蜓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

师:“一闪一闪”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想到了星星、钻石、金子……。

师:谁还有自己的收获?

生:蜻蜓的尾巴会点水。

师:谁给大家说一说,蜻蜓真的是在点水吗?

生:蜻蜓点水其实是蜻蜓在产卵。

……。

三、感悟写法,迁移练习。

1、(投影出示)。

它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

师:再读一读这两句话,你会发现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生:都是先写样子再写作用。

生:都写出了样子的奇特和作用大。

(出示图片)先观察翅膀的样子。

生:蜻蜓的翅膀是透明的。

生:蜻蜓的翅膀很薄很薄,

生:蜻蜓有两对翅膀,对称。

生:蜻蜓的翅膀上有一些黑色的点。

……。

生;蜻蜓的翅膀能连续飞行一个小时。

生:翅膀上黑色的部分是翅痣,有了它蜻蜓在飞行时,翅膀不会被折断。

……。

师:请同学们模仿课文中描写蜻蜓尾巴和眼睛的句子,写一写蜻蜓的翅膀。

(生动笔写话。)。

师:谁愿意读一读你写的片段。

(组织交流,进行评议。)。

四、创设情境,升华情感。

(投影出示)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

师:“口吻”可以换成什么词?

生:口气。

师:谁来用商量的口气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评价。

师:孩子们纷纷说:

生接: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

师:翠贞张开小手将蜻蜓往上一送,

生接:蜻蜓展开翅膀向空中飞去。

(投影出示)童心留言:如果你就是蜻蜓,你想对人们说:

生:谢谢你们让我重新回到大自然。

生;我们是你们人类的好朋友,请不要再捕捉我们了。

生;希望你们能和我们友好相处。

生:保护我们,不要再伤害我们。

……。

师;你们道出了所有动物的心声。(相机板书:)保护动物。

五、课后实践。

观察身边的小动物,学习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板书设计:

19放飞蜻蜓。

好朋友。

保护动物珍爱生命 。

【教学反思】。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研读文本,以读促写,能模仿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一、读为主线,以读促悟。

二、感悟写法,读写结合。

当然,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对于课堂各个环节的处理都没能做到尽善尽美,尤其对于课堂生成的东西不能及时把握,教学机智明显不足,还需在今后的工作中多学习,多磨练。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语文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初步体会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陶行知是如何引导孩子们放飞蜻蜓的。

确定的依据:三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已具备。重点通过阅读陶行知给孩子们讲解蜻蜓的知识,使孩子明白放飞蜻蜓的道理。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不会有太大的困难,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小组合作学习就能达到要求。

难点:了解蜻蜓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确定的依据:在学习新课前,学生就通过各种渠道对蜻蜓有了浅显而零乱的认识,教学时在朗读的基础上,就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段,通过师生互相补充资料,进一步地让学生认识蜻蜓,才能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蜻蜓的喜爱之情,增强学生保护蜻蜓的意识。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

生活在三年级农村的学生,对于蜻蜓这样的小动物充满了喜爱之情,对于蜻蜓还是有所了解的,他们对学习的文本已具有一定的初读感知能力,所以能够主动热情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的,学习的积极性也比较高。但是由于他们年龄小,认知水平有限,理解能力、说话能力,学习能力有限。况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家庭条件、家长文化水平相对差一些,家长不能为学生提供太多的帮助,学生学习水平有限,要了解蜻蜓、认识陶行知都有一定的难度,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能力以及获取、加工、整理信息的能力都较为薄弱。所以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清晰地了解蜻蜓、认识陶行知,成为进行整合教学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老师和家长要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当好引路者、指导者和协助者,为学生提供一些丰富的信息资源,大力支持孩子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本课文设计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师引领学生自主阅读学习。布置好学习准备工作和阅读要求。

首先猜谜语、展示蜻蜓画面,初步认识陶行知后引出课题。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一个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学生对色彩鲜艳夺目、活动的东西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的好奇的心理特点,通过猜谜语、展示蜻蜓飞舞的画面,背诵有关蜻蜓的诗《小池》,出示学习链接,图文结合让学生了解陶行知先生。这样不仅激起学生对美丽蜻蜓的喜欢,而且由此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将对后面的教学产生了铺路搭桥的作用,水到渠成引出课题《放飞蜻蜓》,师生共同书写课题。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完成:1、标好自然段;2、画出文中的生字词语;3、读通读熟课文。在检查自读情况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生们自己评价点评,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指导学生读准确这些字的读音:前鼻音“贞、蚊”后鼻音“舌、蝇、抢”。在学生扫清生字障碍后,用质疑讨论、词语分类、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的方法,借助多媒体教学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词。扫清词语障碍后,引导学生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概括课文内容。

具体过程:

一、猜谜语、展示蜻蜓画面,激趣引出课题。

1、“头上两只大眼睛,身体细长轻又轻,张着翅膀空中飞,专捉害虫有本一领。”请同学们猜一种昆虫。

2、同学们喜欢蜻蜓吗,通过预习课文,你对蜻蜓有什么认识?(学生描述蜻蜓)出示蜻蜓图片,欣赏可爱的蜻蜓。

3、引导学生背一背写蜻蜓的诗《小池》。

4、出示学习链接,图文结合了解陶行知先生。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位先生吗?学生读老师补充讲解:

这位先生就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1891年出生于安徽省。他自幼聪明好学,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有一天下大雪,当他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他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1927年创办实验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师范学校)。他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对我们研究教育影响很大。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思想。陶行知的一生,为人民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5、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与一只可爱的小蜻蜓之间的故事《放飞蜻蜓》!师生共同书写课题。

二、自读课文,初读感知,学习生字词语。

课件出示词语,检查生字新词认读情况,相机正音,理解词语。

1、学习第一组生字词:蜻蜓苍蝇蚊子孑孓露水,先指名读第一组生字词。再让学生说说你发现这些词之间有什么联系?比如说,蜻蜓与苍蝇、蚊子之间……?蜻蜓是吃苍蝇、蚊子、孑孓、露水的。

2、学习第二组生字词:一撅一撅 掌握方向 据说 结构复杂成千上万 四面八方,先指名读,相机纠正。再指名读,齐读。然后让学生看,得出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些词放到一块吗?最后找一找这些词语在课文的那些自然段?相机理解“...据说”是什么意思?找一找、读一读。据说是听说,别人说,人家说,不是自己亲眼看到的,也没有科学家研究证实的。(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方法)出示句子:(1)刘三姐是在鱼峰山骑鱼升天的。(2)我看见龙潭公园的桃花很漂亮。(3)做眼保健操对保护视力有帮助。(4)换下的牙齿一定要扔到房屋顶上。(5)明年的冬天不太冷。这里面哪些句子可以用上“据说”?再引导学生理解“结构复杂”的意思,课文哪个地方写了蜻蜓结构复杂?为什么蜻蜓结构复杂,请你动笔画出,指名读。指名用“因为……所以……”告诉老师。再让学生说说“成千上万四面八方”什么意思?在课文里指什么?这两个词语在这里表示多的意思,你知道其他类似的吗?也有表示少的,你知道吗?(鼓励孩子主动积累成语,养成积累的习惯)最后让学生齐读第二组生字词语。这些有关蜻蜓的知识又是谁告诉我们的?陶爷爷还在和我们谈蜻蜓呢。

3、学习第三组生字词:慈爱抚摸七嘴八舌入神纷纷。

(在这里读一读这组词语就可以。这组词语在后面放到课文的第2—6自然段,结合语言环境来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孩子的关怀,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

4、课件展示重点指导“蜻蜓陶蚊衡整”等难字的写法,学生观察临摹,教师重点指导学困生运笔情况。

三、默读课文,你能说说课文围绕着蜻蜓讲了哪几件事情?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交流,相机板书:捉蜻蜓 谈蜻蜓 放蜻蜓。教师结合板书总结,课件出示填空:课文主要讲了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     ,就引导他们认识         ,最后孩子们      。

师强调概括内容的方法。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

四、学习课文第2---6自然段。

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关于蜻蜓谈论了几个问题?我们看看课文的第2到6自然段。(出句子:你们知道蜻蜓吃什么?)。

1、陶行知先生是怎么说的?找出重点词“慈爱与抚摸”。老师慈爱地抚摸着发言的学生。引导学生理解“慈爱、抚摸”。(联系生活体验理解词语的方法)指导朗读。

2、孩子是怎么说的?(抢着说,七嘴八舌)“七嘴八舌”是什么意思?“抢”你读懂了什么?表演读。课文里有个词语和“七嘴八舌”的意思很相近,你知道是哪个吗?“纷纷”。那我们能不能通过再现当时热烈讨论的场景?分角色朗读。

3、蜻蜓到底吃什么呢?陶行知先生告诉孩子们:(课件出示句子)说说“孑孓”的意思孑孓指的是蚊子在水中的幼虫。你知道一只蜻蜓一小时能吃多少只苍蝇或者是蚊子吗?夸夸蜻蜓。蜻蜓吃什么,是谁告诉我们的?是陶爷爷在和我们谈蜻蜓呢。(出示图片介绍孑孓及蜻蜓相关资料)。

4、从陶行知先生的介绍中,我们知道了什么?蜻蜓是益虫,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板书;益虫  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5、这句话的提示语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写出了人物的动作)。

6、从这些人物的提示语中,你觉得陶行知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呢?

五、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从蜻蜓的吃食我们知道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

六、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还谈论了什么?我们下一课时再学习。

第二课时:在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本课的教学将着眼整体,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讨论,捕捉陶行知给孩子们讲了蜻蜓的哪些知识,从中感受陶行知是怎样一个人;圈点、勾画,批注,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同时,利用朗读感悟法,本着“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让学生通过读对课文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感情,受到情感熏陶,从而更深刻认识陶行知对孩子,对小动物的关爱。

(一)、复习回顾,问题导入。

1、检查词语(出示词语)。

2、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引导他们认识蜻蜓是人类的朋友,最后孩子们放了蜻蜓。)。

(二)细读感知。

1、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带着轻快的心情,温和的语气,有感情地齐读第二段(7~10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1)我知道蜻蜓长什么样子了。

(2)自由读第7~10自然段,思考:

蜻蜓的眼睛长什么样?有什么作用?

蜻蜓的尾巴又有什么特点和功能?同桌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第二段具体叙述了陶行知给孩子们讲解有关蜻蜓特点和功能方面的知识。同时课件演示蜻蜓的构造及特点,激发情趣再读。这是事情的(经过)。从本文中,我们知道了一件事可以按事情发展顺序,先讲原因,再具体叙述经过或过程,最后讲结果来写。

分角色读第二、三段,评一评朗读效果。

(3)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小练习:

a、填表。

b、填空。

(    )的口吻(     )地飞翔。

结构(      )      保持(    )。

抽两位学生向全班交流,师生点评。

从填表中你知道介绍动物应写些什么了吗?按什么顺序写更好呢?

小结:写小动物可按从头至尾(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去观察。描写时,并不是每一部分都写,而是抓住两三个最能反映动物特点和功能的部位进行具体描述。

当然,除了写外形特点和作用以外,还可以写一写吃、住、活动的情况。

(三)品读感悟。

1、质疑问难:你还有什么不明白,需要向同学或老师请教的吗?

(1):蜻蜓为什么点水?

(我知道。因为我问过爸爸,他说,那是蜻蜓在下蛋!)。

老师赞扬道:“不错,下蛋就是产卵的意思。”

这时,教师急中生智,说:“这个问题提得有水平,把老师都问住了。课下,我们一起查资料搞清楚,好吗?”

2、读句子,正确读出语气。想一想,说一说陶行知是怎样关心和教育儿童的。

a: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着一个叫翠贞的女孩的头,说:“你知道蜻蜓吃些什么?”

b: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

a.我觉得,陶爷爷是一个温和的人。

不错,陶爷爷是个和蔼可亲,循循善诱的人。

b.陶爷爷爱蜻蜓!

对,陶爷爷真是一位善于因势利导,又尊重别人选择,有爱心的教育家呀!

(五)、拓展升华。

1、陶行知先生说: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这个说法对吗?找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组织学生结合问题查找资料,展开交流。)。

2、欣赏《晚霞中的红蜻蜓》歌曲,体味蜻蜓的可爱和陶行知对孩子,对小动物的关爱。

3、画一副蜻蜓绘画或制作有关蜻蜓的小名片,也可以办一期有关蜻蜓的手抄报。

板书:        放飞蜻蜓。

小朋友    陶行知。

捉      循循善诱。

谈    蜻蜓。

放      和蔼可亲。

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为达成教学目标,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基于多媒体技术支持与功能优势,我整合运用了如下教学资源。

1、利用多媒体演示文稿认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拉近学生与陶行知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了解陶行知先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2、利用网络在线搜索加深对蜻蜓“结构复杂”等词语的了解以及认识。

3、利用课件演示蜻蜓的构造及特点,适当补充一些有关知识蜻蜓的知识,认识蜻蜓是可爱的益虫,增强学生热爱、保护小动物的意识。

4、利用课件演示汉字的间架结构,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临摹,写规范、美观的汉字,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悄然传递汉字的文化。

5、利用多媒体欣赏《晚霞中的红蜻蜓》歌曲,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体味蜻蜓的可爱和陶行知对孩子,对小动物的关爱。

21放飞蜻蜓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练习读好人物的对话。

2、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启发猜想。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出一个谜语给大家猜。“头上两只大眼睛,身体细长轻又轻,张着翅膀空中飞,专捉害虫有本领。”请同学们猜一种昆虫。

2、出示图片,瞧这就是蜻蜓,你们喜欢吗?看到这么可爱的蜻蜓大家肯定都喜欢。

3、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蜻蜓的课文,板书:放飞蜻蜓。 齐读课题:放飞蜻蜓。

4、看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质疑:谁捉了蜻蜓?谁放飞蜻蜓?谁让他们放飞的?为什么放飞?)。

板书:?

出示陶行知资料(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创办了多所学校。)。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理清顺序。

2、看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检查词语:慈爱、抚摸、田埂、孑孓、复杂、四面八方、成千上万。

3、同学们对字词掌握的不错,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一)学习1——6自然段。

1、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它放掉呢?自由读1——6自然段。

2、通过读书,大家说一说为什么要放掉蜻蜓呢?

重点: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还是翠贞说得对。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它都吃。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1)为什么说吃害虫就是我们的朋友了呢?

3、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几个自然段。老师做陶行知,指生读旁白、翠贞、一个男孩,其他同学做孩子们。

4、刚才你们都异口同声,齐读的吃草吃树叶吃泥土,课文中却说“七嘴八舌”,这是怎么说?你们快试试。

5再分角色读1——6自然段。

(二)学习7——10自然段。

2、陶行知给孩子们讲了什么知识?再来读读7——10自然段。

重点交流:(1)你们看,它的尾巴是一节一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

a、出示前一句读,尾巴有什么特点、作用?

b、出示图片。

c、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要读出尾巴的特点来。

d、你还了解蜻蜓尾巴的哪些知识?

f、通过“据说”这个词我们知道了陶行知也不确定,课下我们继续研究考证这个问题。

g、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a出示句子读,眼睛有什么特点、作用?

b再读这几句话。

c省略号:陶行知讲完了吗?你还了解哪些关于蜻蜓头部的知识?

d出示图片,看,这就是由成千上万只小眼构成的大眼,我们叫它复眼,几乎占了头部的一半,多么神气啊!

e再读描写眼睛的句子,把眼睛的特点读出来。

3、了解了蜻蜓眼睛、尾巴有这样神奇的作用,你觉得蜻蜓怎么样?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出示:阳光下,蜻蜓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

4、陶行知和孩子们谈论蜻蜓,让我们了解到有关蜻蜓的这么多知识,我们越来越喜欢蜻蜓了,其实陶行知不仅用语言告诉孩子们蜻蜓吃害虫,它身体的特点和作用,我们也来关注关注他的动作,看看你从中有没有新的认识?再来默读1——10自然段,画出相关词句。

5、你找到了哪句话?从他的动作中你了解了什么?(爱孩子们,爱护蜻蜓)。

(三)学习11自然段。

1、孩子们明白了陶行知的用心了吗?读读11自然段,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2、再请同学读读这个自然段。

四、总结课文,感悟深情。

1、课文学到这儿,课前,大家提出为什么要把蜻蜓放飞?现在你知道原因了吗?

小结:现在我们明白了孩子们捉蜻蜓是因为喜欢,放飞也是因为喜欢啊。板书:擦?

2、作业:(1)通过今天这篇课文的学习,你对小蜻蜓有了哪些了解,课后写一篇小短文介绍介绍小蜻蜓。

(2)查阅资料,了解蜻蜓真的能吃自己的尾巴吗?

(3)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益昆虫知识。

板书:

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喜欢、爱护有益昆虫。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个生字,绿线内的7、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1、在读文的基础上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明白道理。

2、学习多种途径收集、处理资料。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蜻蜓的习性、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教学准备: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配套光盘

教学时间:二课时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初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扣题引发,理清脉络。

1、导入: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大家的猜想来写的。不过,这个和小朋友们说蜻蜓的人,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你们想了解陶行知先生让孩子们放飞蜻蜓的经过吗?快读读课文吧!

学习课文,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1、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形成自己的理由。

3、教师组织课堂讨论:联系前后文说明自己放的理由,关键点:

(1)陶行知的语气:“慈爱的”、“商量的”(尊重孩子,耐心、民主,孩子们容易接受他的教育)

(2)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的对话内容: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作用?眼睛的结构。(了解蜻蜓的特点,认识到它是益虫,应该保护)

提问: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什么了解?(学生读议)

(3)孩子们的回答内容和神态。(“入神”说明陶行知先生的话太吸引人了)

4、练习分角色朗读。

(1)同座间练习,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

(2)指名演读,集体评议。

5、启发小结。

师: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谈了蜻蜓后,会自觉自愿、非常乐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呢?请结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对理由作一个小结。

学生小结。(教师点评)

1、师:读了这篇课文,你对文中的哪个人物印象最深?

2、学生整体默读全文,从人物的角度再次感悟。

3、指名谈感受,相机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相关段落。

4、课后研究性学习:陶行知先生说: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这个说法对吗?找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组织学生结合问题查找资料,展开交流。)

21放飞蜻蜓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在读文的基础上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明白道理。

2、学习多种途径收集、处理资料。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蜻蜓的习性、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教学准备:

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配套光盘。

教学时间:3课时(包括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扣题引发,理清脉络。

1、启发猜想:出示课题,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2、导入: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大家的猜想来写的。不过,这个和小朋友们说蜻蜓的人,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你们想了解陶行知先生让孩子们放飞蜻蜓的经过吗?快读读课文吧!

3、初读,理清脉络:

(1)第一遍读,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2)第二遍读,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弄清词语意思。

(3)第三遍读,根据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让学生填上恰当的词,弄清文脉。

二简析首尾,聚焦“放飞”

1、指名读第一段,了解大意,想象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

2、读第三段(11自然段)。

(1)从“纷纷”一词可以看出孩子们都同意放飞蜻蜓。

(2)从“放了它,放了它”连喊了两遍,体会孩子们的心情。

3、激起悬念。

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呢?(在“放飞”下加重点号)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再次认读。

2、学生找出简单的,可以自己写好的字:舌、蝇、蚊、饿、构描红、记忆字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问题导入。

1、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2、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回顾上节课的提问: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2、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形成自己的理由。

3、教师组织课堂讨论:联系前后文说明自己放的理由,关键点:

(1)陶行知的语气:“慈爱的”、“商量的”(尊重孩子,耐心、民主,孩子们容易接受他的教育)。

(2)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的对话内容: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作用?眼睛的结构。(了解蜻蜓的特点,认识到它是益虫,应该保护)。

提问: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什么了解?(学生读议)。

(3)孩子们的回答内容和神态。(“入神”说明陶行知先生的话太吸引人了)。

4、练习分角色朗读。

(1)同座间练习,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

(2)指名演读,集体评议。

5、启发小结。

师: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谈了蜻蜓后,会自觉自愿、非常乐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呢?请结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对理由作一个小结。

学生小结。(教师点评)。

三拓展交流,深化理解。

1、师:读了这篇课文,你对文中的哪个人物印象最深?

2、学生整体默读全文,从人物的角度再次感悟。

3、指名谈感受,相机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相关段落。

课后研究性学习:陶行知先生说: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这个说法对吗?找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组织学生结合问题查找资料,展开交流。)。

21放飞蜻蜓

1、指名读第一段,了解大意,想象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

2、读第三段(11自然段)。

(1)从“纷纷”一词可以看出孩子们都同意放飞蜻蜓。

(2)从“放了它,放了它”连喊了两遍,体会孩子们的心情。

3、激起悬念。

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呢?(在“放飞”下加重点号)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再次认读。

2、学生找出简单的,可以自己写好的字:舌、蝇、蚊、饿、构描红、记忆字型。

3、教师范写:陶、慈、抢(强调左边不是“仓”)、复,抓住重点笔画进行提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问题导入。

1、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2、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回顾上节课的提问: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2、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形成自己的理由。

3、教师组织课堂讨论:联系前后文说明自己放的理由,关键点:

(1)陶行知的语气:“慈爱的”、“商量的”(尊重孩子,耐心、民主,孩子们容易接受他的教育)。

(2)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的对话内容: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作用?眼睛的结构。(了解蜻蜓的特点,认识到它是益虫,应该保护)。

提问: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什么了解?(学生读议)。

(3)孩子们的回答内容和神态。(“入神”说明陶行知先生的话太吸引人了)。

4、练习分角色朗读。

(1)同座间练习,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

(2)指名演读,集体评议。

5、小结。

师: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谈了蜻蜓后,会自觉自愿、非常乐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呢?大家谈谈。(教师点评)。

21放飞蜻蜓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能正确地读出句子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4、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了解课文叙述顺序,渗透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句、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读中感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导。

教学准备:

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读课题,引发质疑。

1、谈话引入课题,学习“蜻蜓”:

学习“蜻蜓”:(1)提问:认识这两个字吗?读一读。

(2)都是什么偏旁?怎样记?

(3)提示:易错处:“蜓”右边不是“延”

对于蜻蜓,你都有哪些了解?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蜻蜓的课文,板书:放飞。

2、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看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3、学生质疑:谁捉了蜻蜓?谁放飞蜻蜓?为什么放飞?

4、板书:捉放?

一.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理清顺序。

1、自由读课文,用以往的学习方式认识课文中的字,标出自然段。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3、初步回答质疑:我们捉蜻蜓我们放蜻蜓陶行知讲蜻蜓。

4、板书:讲。

5、浏览课文:哪几节讲的是捉蜻蜓?哪几节讲的是放蜻蜓?哪几节讲的是讲蜻蜓?

6、自愿选择分别读三部分,再次熟悉课文,熟悉生字,纠正读音,统一认识。

7、小结: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顺序写的。

8、导入:看来小朋友放飞蜻蜓是因为陶行知跟他们谈论了蜻蜓。那么他都谈了。

关于蜻蜓的哪些知识呢?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

二、感悟课文“讲蜻蜓”部分(2——10自然段),了解有关蜻蜓的知识。

1、学生自由读2——10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讲述关于蜻蜓知识的语句。

2、指名读,小组交流,大家议。同时课件演示蜻蜓的构造及特点。激发情趣再。

读再读。

[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边动笔,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同时,在学生。

充分自由品读的基础上合作互动学习。]。

3、总结概括:我们都了解了蜻蜓的哪些知识?用“我知道了……,还知道了……”

的句式练习说话。

[发展学生的语言要落实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三、布置作业,拓展学习: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蜻蜓的知识?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回家收集有关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字词,回顾课文。

1、读生字卡片及词语。

2、指名分角色读课文。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3、板书:捉放讲。

二、交流资料。

1、小组交流:

2、语言训练:能说一句话来说说你对蜻蜓的感受吗?

如:我喜欢蜻蜓。

蜻蜓是我们的朋友。

蜻蜓很美丽。

[再次进行语言训练,激发学习情感。]。

三、研读课文,感悟人物。

1、同学们,如果你捉到一只蜻蜓心情会怎样?课文中哪个自然段讲的是小朋友。

捉蜻蜓?

2、指名读第一段,了解大意,想象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

3、可是他们却把蜻蜓放了,什么心情?读第三段(11自然段)。

(1)从“纷纷”一词可以看出孩子们都同意放飞蜻蜓。

(2)从“放了它,放了它”连喊了两遍,体会孩子们的心情。

4、引导思考:

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却迫不及。

待地要把蜻蜓“放飞”了?(在“放飞”下加重点号)。

此时你对陶行知先生产生了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来探讨一下,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5、研读二、三段。

(1)分角色读第二、三段,想一想:

陶行知先生是怎样跟孩子们谈蜻蜓的?

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

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

(2)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谈自己的看法。

重点探究:

a陶行知的语气:“慈爱的”、“商量的”(尊重孩子,耐心、民主,孩子。

们容易接受他的教育)。

b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的对话内容: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作用?眼睛的。

结构。(了解蜻蜓的特点,认识到它是益虫,应该保护)。

提问: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什么了解?

c孩子们的回答内容和神态。(“入神”说明陶行知先生的话太吸引人了)。

(学生读议)。

6、练习分角色朗读。

同座间练习,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

指名演读,集体评议。

7、启发小结:你觉得陶行知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四、指导写字(略)。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再次认读。

2、学生自学。

3、汇报学会的字。交流。

4、教师示范指导写:“蜓”、“衡”。抓住结构特点进行提示。

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

2、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3、查阅有关陶行知先生资料。

21放飞蜻蜓

学 科。

语文。

年级班。

三年级一班。

课 题。

课 时。

第一课时。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重点指导书写“慈、复”两个生字,理解“七嘴八舌”“孑孓”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能正确地读出句子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

发展。

性目。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

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

朗读法、谈话法。

多媒体课件。

板书。

孩子们                陶行知。

朋友。

捉                   放。

爱护。

组词:

慈(  ) 握(  ) 舌(  )。

复(  ) 构(  ) 抢(  )。

思考:

教 学 活 动。

教学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学生读谜语,猜一猜。

(谜底是蜻蜓)。

学生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

齐读课题。

指名读生词。

同桌轮读。

男女生读。

小老师领读。

质疑:“田埂”是什么意思?

“孑孓”是什么?

生自由读书,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己读读1-6自然段,看看从对话中知道了什么。

指名读读书上的句子。

读一读感受“慈爱的问”是一种怎样的语气。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读对话。

理解“七嘴八舌”

学生分角色读读这段对话,再现当时热烈的场面。

师生合作分角色读对话。

学生读读课文7-10自然段,看看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学生说一说自己通过读书了解到什么。

生: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 。

生:尾巴是掌握飞行方向的。

生:眼睛很复杂,能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学生交流资料。

学生思考说说孩子们对蜻蜓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指名回答(如下):

他们更加了解蜻蜓!

会更加喜欢蜻蜓!

会更加爱上蜻蜓!

指名读11自然段。

读中体会商量的口吻。

读中体会纷纷说是怎样说。

生:陶行知。

学生认真看陶行知的小资料。

学生再读课文,画出描写陶先生语言和动作的词语,体会一下他是一个怎样的教育家。

学生交流。

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课题——放飞蜻蜓!

读一读生字,组个词语。

生书空。

观看演示。

生描红。

1.    抄写课后生字生词。

1.出示谜语:

细细身体长又长,身后背着四面旗,斗大眼睛照前方,飞来飞去捉蚊蝇。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蜻蜓有关的课文,题目是《放飞蜻蜓》。

板书课题。

1.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都预习好了吗?老师检查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

第一组(生词)。

陶行知  慈爱  七嘴八舌 据说。

苍蝇    蚊子   掌握 抢着说   。

构成    复杂   成千上万。

第二组(难读的词)有信心读好吗?

抚摸  保持  入神  。

翠贞  田埂  孑孓   。

平衡  商量  口吻。

“田埂”是田间稍微高起的小路。

“孑孓”是蚊子的幼虫。

2.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老师巡视。

老师小结:

陶行知看见翠贞和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他就和孩子们交谈最后孩子们放飞了蜻蜓。抓住开始、经过和结果就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希望大家掌握这种阅读方法。

1.    师:(出示课文插图)。

一天午后,陶行知从村里走出来,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这时陶行知和孩子们有一段对话。

师:翠贞想了一下,回答道——引读:吃虫子。

师:一个男孩说——引读:吃露水。

师: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引读:吃草。吃树叶。吃泥土。

师:对,就像同学们这样人多嘴杂,议论纷纷就是七嘴八舌。

老师小结:

就是这场对话,孩子们明白了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所以他们最后会——放飞蜻蜓。

2.    对于蜻蜓这个人类的好朋友,你还有哪些了解?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出蜻蜓。

师:大家在预习的时候还搜集了有关蜻蜓的小资料,让我们一起来补补第10自然段的省略号吧。

老师结合蜻蜓图片小结:

可爱的小蜻蜓不仅吃害虫,他还有又细又长的尾巴,能保持平衡、调整方向;它的眼睛很大,叫做复眼,能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全世界的蜻蜓有5000多种,我们中国就有300多种,蜻蜓是昆虫世界中最出色的飞行家。人类在制造飞机的时候都要向蜻蜓学习呢!

是啊,所以孩子们入神的听着。

(出示11自然段)。

师生谈话:

师:让我们来看一看陶行知吧!

(课件出示)。

教师相机梳理:

慈爱地抚摸着     平易近人。

滔滔不绝的介绍   博学多才。

对一群孩子耐心地教育讲解 循循善诱。

对蜻蜓那小心的动作       富有爱心。

……。

老师小结:

看来是陶行知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正是他那朴实的语言,让孩子们明白了深刻的道理,孩子们带着对蜻蜓的喜爱之情,带着一份责任与希望,放飞了蜻蜓。

课文学完了,课文中有两个生字需要大家注意一下。

出示:

慈:上下结构兹+心中间部分不能少了两点。

复:中间是一个“日”,不要写成“目”,下面是折文,横撇连在一起是一笔。

老师范写。

导入环节设计猜谜语不但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词语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对陶行知这个人有一定的认识,这种认识不在枯燥的介绍中,也不是简单的概括中,而要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来感悟。只有对陶行知这个人有全面的认识,才能让学生理解到是他通过声情并茂的教育,让孩子们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才有了孩子最后“放飞蜻蜓”的举动。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6个字,掌握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能正确读出句子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导,懂得保护益虫。

4、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理解陶行知如何耐心细致地引导孩子们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启发孩子们放飞蜻蜓。

了解蜻蜓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生字卡片、图片

第一课时

一、展示图片,激趣导入

1、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张美丽的图片,这是什么?(出示图片)(板书: 蜻蜓)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这只蜻蜓(美丽、可爱)你们喜欢吗?今天有几个小朋友要把蜻蜓放飞(板书:放飞)

2、齐读课题,引导质疑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3、简介陶行知

(设计意图:紧扣课题,图片导入,从而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兴致勃勃地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小组学习,大家互相读,注意听字音是否读准确,互相评价。

3、检查识字情况,“开火车”组词认字,分小组竞赛识字。

(1)指导学生读准生字字音。

(2)小组派代表交流识字方法,教师归纳总结。

(3)出示词语认读

(4)出示带生字的句子测读

4、指名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放飞蜻蜓?谁让孩子们放飞蜻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他们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方式。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应独立解决,不依赖他人。)

三、再次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讨论交流上面思考题:

第至第自然段写捉蜻蜓

第至第自然段写谈蜻蜓

第至第自然段写放蜻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2、出示生字词,再次认读

3、教师范写,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1. 指名读第一段,了解大意,想象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

2. 指名读第十一自然段。

(1) 这群孩子捉了几只蜻蜓?

(2) 这只蜻蜓当时在谁的手里?

(3) 只是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吗?哪里看出?

(4) 个别读孩子的话。这里有两个“放了它”,你从中感觉到了什么?读这种心情来!练习朗读。

3. 激起悬念。

1. 自渎课文二至十一自然段,想想:如果你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情后,你会很自觉自愿地将捉到的蜻蜓放飞吗?找出课文中有关能说明自己乐意放飞蜻蜓原因的句子。

2. 指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同桌商量。

3. 课堂讨论:为什么你也同意放飞蜻蜓?

(1) 从蜻蜓本身讲。(学生交流收集的相关资料,了解蜻蜓的尾巴,眼睛分别有什么特点和作用。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知识。)

(2) 从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的方式讲。

a. 与孩子说话态度和蔼可亲,方法巧妙。

b. 不摆架子,尊重孩子。

c. 知识丰富,说的是孩子们不知道的新道理,新知识。

4. 这样一个知识丰富,和蔼可亲的先生,讲得孩子们心服口服,所以答应放飞蜻蜓。

5. 你们愿意同桌分角色来朗读一下课文吗?

6. 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1. 老师指着题目,问学完了课文,你们知道这群孩子为什么同意放飞蜻蜓吗?

2. 看到蜻蜓展开翅膀向空中飞去时,此时,你们会想些什么?或者会说些么?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