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蜻蜓教学设计大全(15篇)

时间:2023-12-02 19:16:43 作者:念青松

通过制定教学计划,教师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看看其他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对比自己的教学计划,或许能够发现一些改进的空间和创新点。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4、初步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初步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理解重点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初步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

一、解读课题,引发质疑。

学习“蜻蜓”:(1)都是什么偏旁?因为……(它是昆虫)

(2)提示:注意“蜓”右边的写法。

出示“蜻蜓”图片:看,一只蜻蜓飞过来了。喜欢蜻蜓吗?为什么?

(可以从外形和作用等方面说。)

2、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3、学生质疑:谁捉了蜻蜓?为什么放飞?

(板书:谁捉蜻蜓?为什么放蜻蜓?)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美丽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理解词义。

1、师配乐范读课文。

2、愿意像老师一样美美地读课文吗?

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读通句子。

3、检查情况。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正音,齐读。

然后分组出示,理解词义:

(1)苍蝇、蚊子、孑孓

发现了什么?

(“苍蝇”“蚊子”读成轻声,都是害虫。)

(“孑孓”是“蚊子”的幼虫;那你知道“苍蝇”、“蜻蜓”幼虫的名称吗?“蛆”,“水虿”。)

(2)一撅一撅、抢着说、掌握、据说

观察字形,发现什么?(都有“手”,都是动词。)

理解哪些,不理解哪些?

(文中说蜻蜓的尾巴“一撅一撅”,看到过吗?指名演示动作。指导朗读这句话。)

(出示文中句子,读“七嘴八舌”这个词语。把句子多读几遍,想想该怎样读才能表现“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四人小组可以商量并合作完成。师读提示语,三名学生配读。或小组合作朗读表示。)

(“掌握”能换个词表示相同的意思吗?——掌控、控制、把握。)

(给“据”组词,“根据、依据”;据谁说?别人说——出示句子,指名读。你看到过蜻蜓咬尾巴的`现象吗?人们还根据这种现象编出一句歇后语,“蜻蜓咬尾巴——自吃自”。当然,依据别人说的话,就有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你觉得呢?老师也不知道答案,怎么办?留作课后查找答案。)

(3)结构、复杂

(“复”这个字怎么记?出示句子,指名朗读,什么结构复杂?为什么这么说?其他动物的眼睛相对蜻蜓来说结构就比较“简单”。)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顺序。

1、交流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谁捉蜻蜓?(一群孩子)

后来为什么又放了?(陶行知先生看见了,给孩子们讲述蜻蜓的有关知识,使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劝他们放了蜻蜓。)

2、板书“陶行知”,指导写“陶”,师介绍: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所以要尊称他为“先生”。我们还曾经学过他专门为小朋友写的儿歌《人有两个宝》“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

陶行知先生非常热爱孩子,对孩子们总是和蔼可亲的样子,文中有一个生词就是讲这个意思的,找一找。(“慈爱”,直到写“慈”,给“慈”组词,“慈祥、慈眉善目”;读出这个词语包含的感情。)

3、陶行知先生就是这样爱着孩子们,当他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时,并没有责怪他

们,而是给孩子们讲述蜻蜓的有关知识,使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劝说他们放了蜻蜓。我们可以把这些内容也归纳成三个字。(“谈蜻蜓”或“识蜻蜓”)

4、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分别讲述了这三个内容?

5、愿意和同学们合作朗读这个故事吗?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1、小朋友放飞蜻蜓是因为陶行知先生跟他们介绍了蜻蜓。那么他都谈了关于蜻蜓的哪些知识呢?孩子们怎么就自愿把蜻蜓放了呢?下节课继续研究。

五、作业。

1、了解有关蜻蜓的知识。

2、阅读《拓展》上有关陶行知先生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捉蜻蜓

19、放飞蜻蜓谈蜻蜓

放蜻蜓

陶行知先生

慈爱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放飞蜻蜓》一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对于本课我主要的设计理念是这样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课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在阅读的语气背后挖掘人物品质的学习过程。

【学生学什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4、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科学态度,查找有关资料验证蜻蜓到底会不会吃自己的尾巴。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指读以下词语:放飞理想、放飞青春、放飞心情。

2、理解“放飞”:纵放出去,任其高飞。

3、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题目是: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

(蜻蜓的曾经不自由是怎么造成的?为什么要“放飞”?谁放飞?怎么放的???)。

二、初读课文。

1、带着心中的疑问听老师读课文。

2、自读课文:

a、一读注意编写小节,画出生字词语。

b、二读联系上下文或者查字典,理解课文中的词语的意思,有不懂的可以四人小组讨论。

c、三读注意把每个词语句子读正确读流利,然后思考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的大意。

3、读后交流:

a、读准字音:蜻蜓陶行知慈爱抚摸孑孓复杂。

b、理解:

慈爱:慈祥。

孑孓:蚊子的幼虫。

口吻:口气。

d、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4、再读课文,按照以上“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5、分小节指名朗读课文,涉机纠正读音。

三、学习生字。

四、布置作业:

1、练习生字。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本课字词的掌握情况。

2、介绍陶行知其人。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第一段:

1、指名读。

2、是一个孩子在捉蜻蜓吗?

第二段:

1、指名读。

2、这群孩子捉了几只蜻蜓?

3、这只蜻蜓当时在谁的手里?

4、只是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吗?

“纷纷”一词可以看出,是所有的孩子都同意放飞蜻蜓。

5、个别读孩子们的话。

这里有两个“放了它”,你从中感觉到了什么?(快快放飞蜻蜓,迫不及待地放飞蜻蜓的心情。)。

读出这种心情来!

课文重点段:

(在课题下的“放飞”二字下加着重记号!)。

2、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有关蜻蜓的呢?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二到十小节多读几遍,想想: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情后,你会很自觉自愿地将捉到的蜻蜓放飞掉吗?说说原因。(要找出课文中有关能说清楚自己乐意放飞蜻蜓的理由。)。

3、指导学生课堂讨论,引领他们自己思考、同桌商量、四人组讨论,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4、课堂讨论:为什么你也同意放飞蜻蜓?

a、从蜻蜓本身讲:它是益虫,吃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

b、从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讲:

与孩子说话态度和蔼可亲,不摆架子,方法巧妙。

(1)“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

(2)谈话不是指责,而是问翠贞蜻蜓吃什么入手。

(3)从孩子“七嘴八舌抢着说”看出孩子和陶行知先生是朋友——涉机理解什么情况是“七嘴八舌抢着说”,可以让学生表演“七嘴八舌”抢着说“吃草”、“吃树页”、“吃泥土”的样子。

(4)陶行知“拉着孩子坐在田埂上”。表扬翠贞说得对??

c、陶行知先生知识丰富,说的是孩子们都不知道的新道理,新知识,所以孩子觉得新鲜有趣。

5、这样一个知识丰富,和蔼可亲的先生,讲得孩子们心服口服,所以答应把蜻蜓放飞。我们练习一下谈们的对话,注意把握人物的特征。

6、指导同桌练习——全班展示。

三、归纳总结。

1、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谈了蜻蜓以后,回自觉自愿地把蜻蜓放飞?把前面大家讨论的做个归纳。

2、听了他们的理由,我们真的也想把这只蜻蜓放飞,一起读一读“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读出大家一同的愿望。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查找资料: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

【积累运用】。

描写昆虫的诗句:

《放飞蜻蜓》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3、研读文本,以读促写,能模仿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教学重点: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并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

教学难点:研读文本,以读促写,能模仿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课本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

(1)揭示课题。

(2)指名读。

(3)集体读。

(4)提问:课文讲述的是一件什么故事?

(5)过渡,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2、生自主阅读。

3、组织交流。

4、找出蜻蜓的尾巴和眼睛各有什么特点?完成下列表格。

5、指导朗读。

6、默读比较,发现课文中描写蜻蜓尾巴和眼睛的两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7、师讲解蜻蜒点水。

8、检查预习情况:说说蜻蜒的翅膀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作用?

9、迁移练习:

10、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过渡)看起来普普通通的蜻蜓却如此神奇,孩子们听得都入神了。(引读最后一节)。

孩子们入神地听着。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说着,把蜻蜓还给翠贞。(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有这样的觉悟,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放飞蜻蜓)翠贞看看小伙伴们,孩子们纷纷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焦急的心情,希望蜻蜓早回家。)翠贞张开小手往上一送,蜻蜓张开翅膀向空中飞去。

如果你就是蜻蜓,你想对人们说什么?

指导朗读:将这些描写陶先生的句子读一读,看看陶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总结全文。

1、听录音朗读课文。

2、学完这篇课文,你都有什么收获?

3、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观察身边的小动物,学习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板书设计:

19放飞蜻蜓。

好朋友--蜻蜓。

保护动物珍爱生命。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19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记事的文章,通过讲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爱护有益的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通过人物具体明白的对话,推进故事的发展,引起学生的阅读的兴趣,从中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受到教育,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心爱护和谆谆教导。

“捉蜻蜓”--“识蜻蜓”--“放飞蜻蜓”,这三部分环环紧扣,前后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本文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通过角色朗读等形式,练习读好人物的对话,从而激起对蜻蜓极其他动物植物的有关知识的求知欲,并领略老一辈教育家的风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练习读好人物的对话。

2、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扣题质疑,理清脉络,学习生字新词。

一、揭示课题:

1、指读以下词语:放飞理想、放飞青春、放飞心情。

2、理解“放飞”:纵放出去,任其高飞。

3、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题目是:放飞蜻蜓(板书课题)读题。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蜻蜓的曾经不自由是怎么造成的?为什么要“放飞”?谁放飞?怎么放的?……)。

二、初读课文:

1、带着心中的疑问听老师读课文。

2、自读课文:

a、一读注意编写小节,画出生字词语。

b、二读联系上下文或者查字典,理解课文中的词语的意思,有不懂的可以四人小组讨论。

c、三读注意把每个词语句子读正确读流利,然后思考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的大意。

3、读后交流:

a、读准字音:蜻蜓陶行知慈爱抚摸孑孓复杂。

b、理解:慈爱:慈祥。孑孓:蚊子的幼虫。口吻:口气。

d、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4、再读课文,按照以上“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5、分小节指名朗读课文,涉机纠正读音。

三、学习生字:

1、学生带读生字,注意“抢、蝇”后鼻音。

2、分组互相学习生字,识记字形。

3、交流,辨析:抢--枪蝇--绳纹--蚊钩--构饿--我夏--复。

4、指导书写。

5、描红习字。

四、布置作业:

1、完成《习字册》。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读文入境,探究自悟,从中得到启迪。

一、复习导入:

1、检查本课字词的掌握情况。2、介绍陶行知其人。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第一段:1、指名读2、是一个孩子在捉蜻蜓吗?

第三段:

1、指名读2、这群孩子捉了几只蜻蜓?3、这只蜻蜓当时在谁的手里?

4、只是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吗?“纷纷”一词可以看出,是所有的孩子都同意放飞蜻蜓。

5、个别读孩子们的话。

这里有两个“放了它”,你从中感觉到了什么?(快快放飞蜻蜓,迫不及待地放飞蜻蜓的心情。)。

读出这种心情来!

课文重点段:

(在课题下的“放飞”二字下加着重记号!)。

2、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有关蜻蜓的呢?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二到十小节多读几遍,想想: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情后,你会很自觉自愿地将捉到的蜻蜓放飞掉吗?说说原因。(要找出课文中有关能说清楚自己乐意放飞蜻蜓的理由。)。

3、指导学生课堂讨论,引领他们自己思考、同桌商量、四人组讨论,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4、课堂讨论:为什么你也同意放飞蜻蜓?

a、从蜻蜓本身讲:它是益虫,吃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

b、从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讲:

与孩子说话态度和蔼可亲,不摆架子,方法巧妙。

(1)“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涉机理解“慈爱”,体会陶行知先生热爱孩子?

(2)谈话不是指责,而是问翠贞蜻蜓吃什么入手。

(3)从孩子“七嘴八舌抢着说”看出孩子和陶行知先生是朋友--涉机理解什么情况是“七嘴八舌抢着说”,可以让学生表演“七嘴八舌”抢着说“吃草”、“吃树页”、“吃泥土”的样子。

(4)陶行知“拉着孩子坐在田埂上”。表扬翠贞说得对……。

c、陶行知先生知识丰富,说的是孩子们都不知道的新道理,新知识,所以孩子觉得新鲜有趣。

5、这样一个知识丰富,和蔼可亲的先生,讲得孩子们心服口服,所以答应把蜻蜓放飞。我们练习一下谈们的对话,注意把握人物的特征。

6、指导同桌练习--全班展示。

三、归纳总结。

1、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谈了蜻蜓以后,回自觉自愿地把蜻蜓放飞?把前面大家讨论的做个归纳。

2、听了他们的理由,我们真的也想把这只蜻蜓放飞,一起读一读“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读出大家一同的愿望。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2、查找资料: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作者:莺语流泉。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练习读好人物的对话。

2、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准备:

ppt课件1个,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扣题质疑,理清脉络,学习生字新词。

一、揭示课题:

1、指读以下词语:放飞理想、放飞青春、放飞心情。

2、理解“放飞”:纵放出去,任其高飞。

3、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题目是: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

(蜻蜓的曾经不自由是怎么造成的?为什么要“放飞”?谁放飞?怎么放的?……)。

二、初读课文:

1、带着心中的疑问听老师读课文。

2、自读课文:

a、一读注意编写小节,画出生字词语。

c、三读注意把每个词语句子读正确读流利,然后思考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的大意。

3、读后交流:

a、读准字音:蜻蜓 陶行知 慈爱 抚摸 孑孓 复杂。

b、理解:

慈爱:慈祥。

孑孓:蚊子的幼虫。

口吻:口气。

d、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4、再读课文,按照以上“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5、分小节指名朗读课文,涉机纠正读音。

三、学习生字:

1、学生带读生字,注意“抢、蝇”后鼻音。

2、分组互相学习生字,识记字形。

3、交流,辨析:

抢——枪     蝇——绳     纹——蚊。

钩——构     饿——我     夏——复。

4、指导书写。

5、描红习字。

四、布置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读文入境,探究自悟,从中得到启迪。

一、复习导入:

1、检查本课字词的掌握情况。

2、介绍陶行知其人。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第一段:

1、指名读。

2、是一个孩子在捉蜻蜓吗?

第三段:

1、指名读。

2、这群孩子捉了几只蜻蜓?

3、这只蜻蜓当时在谁的手里?

4、只是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吗?

“纷纷”一词可以看出,是所有的孩子都同意放飞蜻蜓。

5、个别读孩子们的话。

读出这种心情来!

课文重点段:

(在课题下的“放飞”二字下加着重记号!)。

2、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有关蜻蜓的呢?

4、课堂讨论:为什么你也同意放飞蜻蜓?

a、从蜻蜓本身讲:它是益虫,吃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

b、从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讲:

与孩子说话态度和蔼可亲,不摆架子,方法巧妙。

(2)谈话不是指责,而是问翠贞蜻蜓吃什么入手。

(4)陶行知“拉着孩子坐在田埂上”。表扬翠贞说得对……。

6、指导同桌练习——全班展示。

三、归纳总结。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查找资料: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课文《放飞蜻蜓》这一课是一篇记事文章,是按“捉蜻蜓——识蜻蜓——放蜻蜓”的顺序来写的。课文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蜻蜓有关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蔡老师的这堂公开课中有以下几个明显的优点:。

一、块状教学凸现。

在课堂中,能清晰地感受到教学设计中的“识蜻蜓——识陶行知”这两大板块的存在,师生的多层次对话也是在这一基础上展开的。

二、文本解读精致。

蔡老师对让学生了解蜻蜓知识这一教学设计中,能从图片入手,层层深入,并将课外资料适时补充,让学生对蜻蜓的了解由肤浅走向深刻。

商讨:1、课后作业能否增加一项:为蜻蜓做一张动物名片。

2、板书“陶行知”的位置应调整,不要与课题对齐。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自我反思。

一、在美读中培养语感。

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个体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色,设计出不同的语言实践训练,使学生用新学到的语言材料,进行说话、写话训练。在教学完本课后,我出示了说话要求,让学生练习说话,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课文提供的材料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在句式的训练中又一次体会到了作者细致的观察和精彩的描述。

《放飞蜻蜓》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情意目标: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

教学难点: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配套光盘。

21放飞蜻蜓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情意目标: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

教学难点: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

【学习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重点。

二、布置预习任务:

1、读第一遍课文,达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准下列字、词的音。

据 构 抢 陶行知 慈爱蚊蝇把握孑孓七嘴八舌复杂。

3、读第2、3遍课文,达到读正确、读流利,做到不添字、不掉字、不错字、不重复,停顿恰当。

4、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写一写。

5、从文中标出下列词语,并联系上下文写出它们的意思,不明白的查阅资料。

田埂:

慈爱:

七嘴八舌:

成千上万:。

6、我知道:

陶行知:

7、从陶行知和小朋友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

8、在课本上描红;在生字下面写出生词(从文中找一个生字的词语),把生词和课后第三题在下面抄写2遍。

9、预习了这篇课文,有以下问题不明白:(写在下面)。

21放飞蜻蜓

学 科。

语文。

年级班。

三年级一班。

课 题。

课 时。

第一课时。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重点指导书写“慈、复”两个生字,理解“七嘴八舌”“孑孓”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能正确地读出句子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

发展。

性目。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

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

朗读法、谈话法。

多媒体课件。

板书。

孩子们                陶行知。

朋友。

捉                   放。

爱护。

组词:

慈(  ) 握(  ) 舌(  )。

复(  ) 构(  ) 抢(  )。

思考:

教 学 活 动。

教学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学生读谜语,猜一猜。

(谜底是蜻蜓)。

学生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

齐读课题。

指名读生词。

同桌轮读。

男女生读。

小老师领读。

质疑:“田埂”是什么意思?

“孑孓”是什么?

生自由读书,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己读读1-6自然段,看看从对话中知道了什么。

指名读读书上的句子。

读一读感受“慈爱的问”是一种怎样的语气。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读对话。

理解“七嘴八舌”

学生分角色读读这段对话,再现当时热烈的场面。

师生合作分角色读对话。

学生读读课文7-10自然段,看看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学生说一说自己通过读书了解到什么。

生: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 。

生:尾巴是掌握飞行方向的。

生:眼睛很复杂,能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学生交流资料。

学生思考说说孩子们对蜻蜓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指名回答(如下):

他们更加了解蜻蜓!

会更加喜欢蜻蜓!

会更加爱上蜻蜓!

指名读11自然段。

读中体会商量的口吻。

读中体会纷纷说是怎样说。

生:陶行知。

学生认真看陶行知的小资料。

学生再读课文,画出描写陶先生语言和动作的词语,体会一下他是一个怎样的教育家。

学生交流。

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课题——放飞蜻蜓!

读一读生字,组个词语。

生书空。

观看演示。

生描红。

1.    抄写课后生字生词。

1.出示谜语:

细细身体长又长,身后背着四面旗,斗大眼睛照前方,飞来飞去捉蚊蝇。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蜻蜓有关的课文,题目是《放飞蜻蜓》。

板书课题。

1.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都预习好了吗?老师检查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

第一组(生词)。

陶行知  慈爱  七嘴八舌 据说。

苍蝇    蚊子   掌握 抢着说   。

构成    复杂   成千上万。

第二组(难读的词)有信心读好吗?

抚摸  保持  入神  。

翠贞  田埂  孑孓   。

平衡  商量  口吻。

“田埂”是田间稍微高起的小路。

“孑孓”是蚊子的幼虫。

2.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老师巡视。

老师小结:

陶行知看见翠贞和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他就和孩子们交谈最后孩子们放飞了蜻蜓。抓住开始、经过和结果就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希望大家掌握这种阅读方法。

1.    师:(出示课文插图)。

一天午后,陶行知从村里走出来,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这时陶行知和孩子们有一段对话。

师:翠贞想了一下,回答道——引读:吃虫子。

师:一个男孩说——引读:吃露水。

师: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引读:吃草。吃树叶。吃泥土。

师:对,就像同学们这样人多嘴杂,议论纷纷就是七嘴八舌。

老师小结:

就是这场对话,孩子们明白了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所以他们最后会——放飞蜻蜓。

2.    对于蜻蜓这个人类的好朋友,你还有哪些了解?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出蜻蜓。

师:大家在预习的时候还搜集了有关蜻蜓的小资料,让我们一起来补补第10自然段的省略号吧。

老师结合蜻蜓图片小结:

可爱的小蜻蜓不仅吃害虫,他还有又细又长的尾巴,能保持平衡、调整方向;它的眼睛很大,叫做复眼,能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全世界的蜻蜓有5000多种,我们中国就有300多种,蜻蜓是昆虫世界中最出色的飞行家。人类在制造飞机的时候都要向蜻蜓学习呢!

是啊,所以孩子们入神的听着。

(出示11自然段)。

师生谈话:

师:让我们来看一看陶行知吧!

(课件出示)。

教师相机梳理:

慈爱地抚摸着     平易近人。

滔滔不绝的介绍   博学多才。

对一群孩子耐心地教育讲解 循循善诱。

对蜻蜓那小心的动作       富有爱心。

……。

老师小结:

看来是陶行知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正是他那朴实的语言,让孩子们明白了深刻的道理,孩子们带着对蜻蜓的喜爱之情,带着一份责任与希望,放飞了蜻蜓。

课文学完了,课文中有两个生字需要大家注意一下。

出示:

慈:上下结构兹+心中间部分不能少了两点。

复:中间是一个“日”,不要写成“目”,下面是折文,横撇连在一起是一笔。

老师范写。

导入环节设计猜谜语不但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词语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对陶行知这个人有一定的认识,这种认识不在枯燥的介绍中,也不是简单的概括中,而要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来感悟。只有对陶行知这个人有全面的认识,才能让学生理解到是他通过声情并茂的教育,让孩子们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才有了孩子最后“放飞蜻蜓”的举动。

21放飞蜻蜓

文本解读:

本文是一篇记事的文章,通过讲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爱护有益的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课文层次清楚,语言见解,通过人物具体明白的对话,推进故事的发展,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从中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受到教育,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心爱护和谆谆教导。

本课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位语言文字,激起对蜻蜓及其他动物的有关知识的求知欲,并领略老一辈教育家的风范。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了解蜻蜓的有关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重难点:

1、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2、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体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放飞蜻蜓》这一课。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上节课学到了什么?(板:吃虫子、陶行知)。

所以孩子们要——读题。

2、你从哪里知道每一个孩子都同意放飞蜻蜓?

(“纷纷”一词可以看出,所有的孩子都同意放飞蜻蜓。)。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出示:孩子们纷纷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

这里有两个“放了它”,你从中感觉到什么?

(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放飞蜻蜓的心情。)。

读出这种心情来!(指名)。

二、教学课文7—10小节:

1、这节课,我们就当自己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认真读一读课文的7—10小节,想一想:你愿意放飞蜻蜓吗?找找自己乐意放飞蜻蜓的理由,划一划有关的词和句子。

2、四人小组讨论:为什么你也同意放飞蜻蜓?

(你从文中什么地方知道蜻蜓是我们的朋友?)。

3、课堂讨论。

a、从蜻蜓本身讲:

(1)出示:它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

理解“据说”:表明他也不是很有把握,只是听说而已究竟是怎么回事?谁查了资料?请你为大家做介绍。(蜻蜓繁殖后代时,由于生理的需要,会咬自己的尾巴,看起来像“吃”尾巴,其实并没有吃掉。)真是一种有趣的昆虫啊!(板:尾巴保持平衡)。

“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其实是蜻蜓在河里产卵。成语:蜻蜓点水,比喻做事肤浅,不深入。

(2)出示:阳光下,蜻蜓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

多可爱的昆虫呀!你有没有看到蜻蜓的样子?谁还会补充几个这样的句子?

蜻蜓好象会说话,你听到它说什么了吗?

哪个词给你印象比较深?“成千上万”还可以换成什么词?(板:眼睛四面八方)。

(更喜欢蜻蜓了)。

(5)是呀,因为了解蜻蜓,才会更喜欢蜻蜓,也才会——读题(放飞蜻蜓)。

让我们一起把描写蜻蜓尾巴和眼睛的语句读一读。

b、从陶行知先生角度讲:和蔼可亲,知识丰富。

“高高举起”——举得高,孩子们才能看得清。关心孩子,处处为孩子着想。

“小心地翻过去”——要求孩子们放飞蜻蜓,自己也十分爱护蜻蜓。

“用商量的口吻”——非常民主,尊重孩子们。——你能把这种语气读好吗?

知识丰富:告诉孩子们许多有关蜻蜓的知识,孩子们觉得新鲜有趣,让孩子们心甘情愿地——读题(放飞蜻蜓)。

多好的一篇文章啊,读了它,我们了解了蜻蜓是我们的朋友,了解了陶行知先生的和蔼可亲。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读读陶行知和孩子们的对话,可以吗?(配乐朗读课文)。

三、归纳总结:

1、课文学到这里,我们真的也很想把这只蜻蜓放飞。一起读一读。

再次出示:孩子们纷纷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

读出大家共同的愿望。

2、小结:大自然中有很多像蜻蜓这样的朋友,它们都为我们人类作出了贡献。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关心爱护这些可爱的朋友,那样我们的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3、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4、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想知道什么?

(蜻蜓的其他知识,其他昆虫的知识,人类保护动物的情况等)。

相机拓展,引导课外探究。

21放飞蜻蜓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练习读好人物的对话。

2、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启发猜想。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出一个谜语给大家猜。“头上两只大眼睛,身体细长轻又轻,张着翅膀空中飞,专捉害虫有本领。”请同学们猜一种昆虫。

2、出示图片,瞧这就是蜻蜓,你们喜欢吗?看到这么可爱的蜻蜓大家肯定都喜欢。

3、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蜻蜓的课文,板书:放飞蜻蜓。 齐读课题:放飞蜻蜓。

4、看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质疑:谁捉了蜻蜓?谁放飞蜻蜓?谁让他们放飞的?为什么放飞?)。

板书:?

出示陶行知资料(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创办了多所学校。)。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理清顺序。

2、看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检查词语:慈爱、抚摸、田埂、孑孓、复杂、四面八方、成千上万。

3、同学们对字词掌握的不错,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一)学习1——6自然段。

1、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它放掉呢?自由读1——6自然段。

2、通过读书,大家说一说为什么要放掉蜻蜓呢?

重点: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还是翠贞说得对。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它都吃。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1)为什么说吃害虫就是我们的朋友了呢?

3、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几个自然段。老师做陶行知,指生读旁白、翠贞、一个男孩,其他同学做孩子们。

4、刚才你们都异口同声,齐读的吃草吃树叶吃泥土,课文中却说“七嘴八舌”,这是怎么说?你们快试试。

5再分角色读1——6自然段。

(二)学习7——10自然段。

2、陶行知给孩子们讲了什么知识?再来读读7——10自然段。

重点交流:(1)你们看,它的尾巴是一节一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

a、出示前一句读,尾巴有什么特点、作用?

b、出示图片。

c、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要读出尾巴的特点来。

d、你还了解蜻蜓尾巴的哪些知识?

f、通过“据说”这个词我们知道了陶行知也不确定,课下我们继续研究考证这个问题。

g、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a出示句子读,眼睛有什么特点、作用?

b再读这几句话。

c省略号:陶行知讲完了吗?你还了解哪些关于蜻蜓头部的知识?

d出示图片,看,这就是由成千上万只小眼构成的大眼,我们叫它复眼,几乎占了头部的一半,多么神气啊!

e再读描写眼睛的句子,把眼睛的特点读出来。

3、了解了蜻蜓眼睛、尾巴有这样神奇的作用,你觉得蜻蜓怎么样?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出示:阳光下,蜻蜓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

4、陶行知和孩子们谈论蜻蜓,让我们了解到有关蜻蜓的这么多知识,我们越来越喜欢蜻蜓了,其实陶行知不仅用语言告诉孩子们蜻蜓吃害虫,它身体的特点和作用,我们也来关注关注他的动作,看看你从中有没有新的认识?再来默读1——10自然段,画出相关词句。

5、你找到了哪句话?从他的动作中你了解了什么?(爱孩子们,爱护蜻蜓)。

(三)学习11自然段。

1、孩子们明白了陶行知的用心了吗?读读11自然段,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2、再请同学读读这个自然段。

四、总结课文,感悟深情。

1、课文学到这儿,课前,大家提出为什么要把蜻蜓放飞?现在你知道原因了吗?

小结:现在我们明白了孩子们捉蜻蜓是因为喜欢,放飞也是因为喜欢啊。板书:擦?

2、作业:(1)通过今天这篇课文的学习,你对小蜻蜓有了哪些了解,课后写一篇小短文介绍介绍小蜻蜓。

(2)查阅资料,了解蜻蜓真的能吃自己的尾巴吗?

(3)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益昆虫知识。

板书:

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喜欢、爱护有益昆虫。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个生字,绿线内的7、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1、在读文的基础上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明白道理。

2、学习多种途径收集、处理资料。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蜻蜓的习性、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教学准备: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配套光盘

教学时间:二课时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初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扣题引发,理清脉络。

1、导入: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大家的猜想来写的。不过,这个和小朋友们说蜻蜓的人,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你们想了解陶行知先生让孩子们放飞蜻蜓的经过吗?快读读课文吧!

学习课文,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1、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形成自己的理由。

3、教师组织课堂讨论:联系前后文说明自己放的理由,关键点:

(1)陶行知的语气:“慈爱的”、“商量的”(尊重孩子,耐心、民主,孩子们容易接受他的教育)

(2)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的对话内容: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作用?眼睛的结构。(了解蜻蜓的特点,认识到它是益虫,应该保护)

提问: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什么了解?(学生读议)

(3)孩子们的回答内容和神态。(“入神”说明陶行知先生的话太吸引人了)

4、练习分角色朗读。

(1)同座间练习,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

(2)指名演读,集体评议。

5、启发小结。

师: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谈了蜻蜓后,会自觉自愿、非常乐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呢?请结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对理由作一个小结。

学生小结。(教师点评)

1、师:读了这篇课文,你对文中的哪个人物印象最深?

2、学生整体默读全文,从人物的角度再次感悟。

3、指名谈感受,相机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相关段落。

4、课后研究性学习:陶行知先生说: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这个说法对吗?找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组织学生结合问题查找资料,展开交流。)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1. 指名读第一段,了解大意,想象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

2. 指名读第十一自然段。

(1) 这群孩子捉了几只蜻蜓?

(2) 这只蜻蜓当时在谁的手里?

(3) 只是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吗?哪里看出?

(4) 个别读孩子的话。这里有两个“放了它”,你从中感觉到了什么?读这种心情来!练习朗读。

3. 激起悬念。

1. 自渎课文二至十一自然段,想想:如果你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情后,你会很自觉自愿地将捉到的蜻蜓放飞吗?找出课文中有关能说明自己乐意放飞蜻蜓原因的句子。

2. 指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同桌商量。

3. 课堂讨论:为什么你也同意放飞蜻蜓?

(1) 从蜻蜓本身讲。(学生交流收集的相关资料,了解蜻蜓的尾巴,眼睛分别有什么特点和作用。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知识。)

(2) 从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的方式讲。

a. 与孩子说话态度和蔼可亲,方法巧妙。

b. 不摆架子,尊重孩子。

c. 知识丰富,说的是孩子们不知道的新道理,新知识。

4. 这样一个知识丰富,和蔼可亲的先生,讲得孩子们心服口服,所以答应放飞蜻蜓。

5. 你们愿意同桌分角色来朗读一下课文吗?

6. 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1. 老师指着题目,问学完了课文,你们知道这群孩子为什么同意放飞蜻蜓吗?

2. 看到蜻蜓展开翅膀向空中飞去时,此时,你们会想些什么?或者会说些么?

21放飞蜻蜓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在读文的基础上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明白道理。

2、学习多种途径收集、处理资料。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蜻蜓的习性、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教学准备:

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配套光盘。

教学时间:3课时(包括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扣题引发,理清脉络。

1、启发猜想:出示课题,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2、导入: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大家的猜想来写的。不过,这个和小朋友们说蜻蜓的人,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你们想了解陶行知先生让孩子们放飞蜻蜓的经过吗?快读读课文吧!

3、初读,理清脉络:

(1)第一遍读,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2)第二遍读,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弄清词语意思。

(3)第三遍读,根据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让学生填上恰当的词,弄清文脉。

二简析首尾,聚焦“放飞”

1、指名读第一段,了解大意,想象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

2、读第三段(11自然段)。

(1)从“纷纷”一词可以看出孩子们都同意放飞蜻蜓。

(2)从“放了它,放了它”连喊了两遍,体会孩子们的心情。

3、激起悬念。

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呢?(在“放飞”下加重点号)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再次认读。

2、学生找出简单的,可以自己写好的字:舌、蝇、蚊、饿、构描红、记忆字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问题导入。

1、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2、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回顾上节课的提问: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2、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形成自己的理由。

3、教师组织课堂讨论:联系前后文说明自己放的理由,关键点:

(1)陶行知的语气:“慈爱的”、“商量的”(尊重孩子,耐心、民主,孩子们容易接受他的教育)。

(2)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的对话内容: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作用?眼睛的结构。(了解蜻蜓的特点,认识到它是益虫,应该保护)。

提问: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什么了解?(学生读议)。

(3)孩子们的回答内容和神态。(“入神”说明陶行知先生的话太吸引人了)。

4、练习分角色朗读。

(1)同座间练习,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

(2)指名演读,集体评议。

5、启发小结。

师: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谈了蜻蜓后,会自觉自愿、非常乐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呢?请结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对理由作一个小结。

学生小结。(教师点评)。

三拓展交流,深化理解。

1、师:读了这篇课文,你对文中的哪个人物印象最深?

2、学生整体默读全文,从人物的角度再次感悟。

3、指名谈感受,相机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相关段落。

课后研究性学习:陶行知先生说: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这个说法对吗?找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组织学生结合问题查找资料,展开交流。)。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