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模板13篇)

时间:2023-12-18 05:16:43 作者:字海

读后感是人与书的一次心灵对话,它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情感和人生智慧。以下是一些读后感范文的摘录,它们通过真实的感受和发自内心的表达,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反思。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字

我一直不赞成上来就说要培养“社会学想象力”,让学生从社会学的视角来分析问题,因为任何“想象”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任何一种视角的培养也必须建立在对知识的了解、掌握的基础上。如果一个人一张口说话、一动笔写文字别人就可以看出他是社会学出身,就好比别人一看就知道你是戴着什么颜色的“有色眼镜”来看世界的,那这时候再说“社会学的想象力”也不迟。

作为一个刚入校的社会学专业的学生,要想尽快摸着社会学的边,对社会学略有一点感觉,首先不是要看什么书,而是要对“人、社会及其关系”、“为什么人以社会的形式存在,而其它动物在自然中的存在形式不是社会”、“社会是何以可能的”等问题有点思考。这种思考可以不必很深刻、更不一定很系统(当然能够深刻、系统更好),但通过这点初步的思考,激发起学生自身寻求答案的兴致、兴趣。

人群中的另一个你。

接下来,找一本国内的《社会学概论》教材,像高教出版社吴铎老师的《社会学》等,都可以。(在此并不建议先用郑杭生老师的《社会学概论新修》,因为郑老师的书主要是从社会运行这个角度来对社会构成基本内容进行阐述的,或者说是从动态、纵向上对社会构成的基本阐述。这种阐述对于略有一点点基础的学生或教科书的编写者、研究者来说是相对新颖、独到的,但个人认为并不适合高考压力下刚解放出来从未接触过社会学书籍的学生。当然读了其他教科书之后,郑老师的教材也是后面的必读之书。)这本教材越浅显、越易懂越好。

先从社会化这部分着手读起,然后依次社会互动、家庭、社会角色、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区、社会文化;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变迁及现代化;社会问题与控制、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等。也就是从微观向宏观、从静态向动态(后面去读社会学的发展史时讲到孔德的社会动力学、社会静力学时也就较容易理解、再读郑杭生老师的教材也就能接受并且可以看出该教材与其它教材的不一样)、从社会常态向社会异态一步步阅读,因为这比较符合常人的思维逻辑习惯。

读完这样一本或几本教材,无论纵向还是横向上,对社会的基本构成内容都有个大概的了解了,同时对前面思考的问题也会形成一点点自己的看法。就算没有找到答案,但我想最基本的东西应该已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或深或浅的轮廓。此时会激发更多的关于社会的思考,如:由自身想到“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责任”,甚至会联想到中外古人的一些对待社会的态度、如何立世等,像中国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时,可以读一下一些国外的社会学教材。如:戴维·波普诺的《社会学》、安东尼·吉登斯的《社会学》。

下一步,就要阅读一点社会学发展史方面的书。上来千万不要先读什么亚历山大的《社会学二十讲》这样的书,就读杨善华的《西方社会学理论》、贾春增的《外国社会学史》、郑杭生的《中国社会学史新编》等。这些书是中国的研究学者写的,而非翻译的,好处就是语言易懂、不致于使初学者产生烦躁、畏难情绪。通过这些阅读,一方面对中外社会学的发展脉络有个大概的了解,另一方面对中国社会学大师们及其主思想也基本掌握。读了这些之后,就可以看一下前面提到的《社会学二十讲》等这类国外作者对西方社会学发展脉络的梳理,以便于了解在不同国度的学者眼里对社会学发展的理解的不同及对各个大师们思想的解读和地位的不同。

人类的进化。

在阅读发展史的同时,建议可以看一下《希腊神话》、《罗马神话》,柏拉图的《理想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等这些关于人类社会起源的传说和美好构想。因为这些书比较简单易懂,而且能进一步促使同学们从社会哲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当然有的同学说:为什么非要看外国的呢?我看中国的上古神话传说、桃花源记不行吗?我的回答是:行,但外国的一定也要读。

方法的阅读。

第三步是方法,当然这一步可以和社会学史的阅读同时进行。关于方法,无论你的方法课老师怎么讲、用什么教本,你都要先看一下风笑天的《社会研究方法》(注意不是《社会调查研究》,而是《社会研究方法》。读了,你就会知道这两者的差别)。如果有的同学数学、统计学的功底特别好,那恭喜,学会sas、spss、epinfo、statistica等软件应用,以后的研究走实证路线,你杠杠的。

经典阅读。

好了,到现在,你就开始研读大师们的经典吧。如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达伦多夫的《社会冲突论》、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等(下面会有书目的列举,在此,就不一一说了)。看看他们各自的研究方向是什么、侧重点在哪里,他们的理论为什么能够自圆其说,是怎么样自圆其说的,可以用来分析、解读哪些社会现象或问题,再进一步看其理论是否有缺憾,如果有,是什么,是否能够用其他人的理论进行弥补。

经典之一《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在读了若干本书之后,许多同学会发现自己的记忆力没有那么好了,先前明确的社会学的逻辑体系和内容甚至都有点模糊了,而且社会学和非社会学的边界似乎也没有那么明晰,似乎看任何一本书都是社会学的书了,那么,再次恭喜你,你的“社会学想象力”初步具备。

现在,你基本就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解读任何一本书、以社会学的眼光分析任何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并且能够发挥自己的社会学想象力啦。而且,你可以选择一位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大师的著作进行研读,以前你认为的晦涩的、莫名其妙的著作,现在你都可以尝试,并且最好对之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甚至,你可以想象一下和你将来的研究生导师探讨你的这些想法和看法时的惬意及争论时的焦虑吧。更甚至,你可以跟他谈一谈你准备研究的方向是什么。比如,你是不是觉得布迪厄的区隔对文化、教育的理解有点狭隘,而你又恰恰对这个很感兴趣、同时对当今的文化、教育又有点自己的想法。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字

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共分十章,再加上一则附论《论治学之道》。而关于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书中前后呼应的说到是“有能力从一种视角转换成另一种视角,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起对于整个社会及其组成要素的充分观照。”

请先允许我从个人理解的角度对本书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第一章总结出社会学研究的三个整体方向,并提出个体在社会维度和历史维度上的意义,强调将个人经历同社会变迁结合起来,以及透过纷繁多样的情境捕捉关联。

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抨击了主流社会科学的两股主导趋向,一是“宏大理论”的夸夸其谈,二是“抽象经验主义”的边角零碎。

第四章阐释了社会科学的各种实用取向,提出问题应当来自于价值观,和一个伦理议题“人们并不总是对符合自己利益的东西感兴趣”。

第五章提出在米尔斯所处的历史时期,似乎委身科层建制中的精英们是否做出关键决策越来越成为历史变迁的源泉。

第六章阐述绝大多数经典风格的研究都介于抽象经验主义和宏大理论之间,避免内容宽泛,也要避免内容吞噬想法,并且提出梳理任何问题,必须先说清楚价值和面临的威胁,再次阐释问题来自于价值。

第七章阐述“社会学”特色就在于将某一特定特性与其他特性相关联,以求获得有关整体的概念,并强调边界的流动性以及应当专业化重点关注的“问题”,而不是恪守学院边界。

第八章提出社会科学所处理的问题关乎人生、历史,以及它们在社会结构中的相互交织,并且有关任何社会的意象都有其历史特定性,而历史的相关性本身就受制于历史特定性的原则。

第九章提到理性与自由有着内在固有的关联,但并非合理性的增长会推动理性的实现。

第十章建议将注意力投向议题和困扰,让理性以民主的方式在自由社会中与世间人事紧密相关,并由此实现支撑着我们研究承诺的那些经典价值。

附论《论治学之道》,米尔斯从自己治学的角度阐释如何避免前十章中主流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学术过程中关于问题、关于方法、关于理论进行了阐述。

由于篇幅较长与记忆限制,以及限于个人理解,部分章节的梳理和内容可能会有失偏颇。

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对本人来说前四章读起来非常生涩及枯燥,但是坚持下来,就觉得接下来的章节读起来没有之前那么难,而且每个章节之间的内容其实是相互呼应的,或者说前后彼此关联且互相解释的,随着阅读的不断推进也开始反过来更能理解前四章的内容。尤其是在读到“附论:《论治学之道》”时,感觉是米尔斯从自己的学术进程解释了整本书的内容,能从他个人的治学过程中理解到他关于主流社会学两种趋向的批判原因,以及他个人如何进行社会学的研究。其中,“投身学术,既是选择一种职业生涯,也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你必须在学术工作中学会运用你的生命体验,并坚持不懈地加以审视和解释”,这两句话让我记忆深刻,而这也再次阐释他的观点“个人经历同社会变迁结合起来”。

此外,本章节中激发社会学的想象力的一些方法,比如:重新梳理档案;轻松嬉戏的态度对待界定各式议题的那些词汇和短语;交互分类的习惯;考虑极端状况,思考你直接关注东西的对立面,来获得最佳洞见;有意颠倒你的比例感(微小东西想象庞大);用比较的方式把握材料;安排材料展示,会影响你的工作内容等,都让我觉得启发颇深。托德・吉特林对于这章的评价:“所有的研究生都该读读,因为它与其说是一部按部就班的说明书,不如说是学术工作这场冒险历程的备忘录。”可谓是言符其实,研究生读了本章会避免在初始接触科研或者说学术中一些基本的错误,并且学会如何梳理问题,以及问题的切入点。

当然,本书的其他十个章节对本人的启发也很大。让我意识到在未来读书和科研过程中要有问题意识,而问题既不能囿于情境的细节,又不能太过宏大,要学会跳出常识。如果是社会学相关的问题应该来源于公共价值及实际意义,且纳入历史变迁的框架考虑。梳理任何问题,必须先说清楚它们蕴含的价值和面临的明显威胁,而这些价值及危险就构成了问题本身的切入角度。也就是说对于问题的梳理应该包括明确关注一系列公共议题和个人困扰,并开启对于情境与社会结构之间因果关联的研究。同时,要明白问题首先在于要证明什么,然后才是如何去证明它。

《社会学的想象力》的读后感

这本书问世于1959年,作者米尔斯在当时的体制是失败的,终其一生都没有转为“正教授”,但是这本书却成为了社会学科长期以来的入门经典读物。在书中,米尔斯批驳了已有观念,给出了思考,抛出了问题,但却并未提供答案。他像阿基米德要找到一个支点翘起地球一样,颠覆了我们的旧有理论,将我们的思想逻辑库重新洗牌。

这本书让我们去思考社会所认可价值背后的观念。虽然某种价值观为我们一直所信奉或批判,但是经过思考,支撑这些价值的观念就真的站得住脚吗?我们一直赞同的东西就一定是对的吗?为我们一直摒弃的就断然是错的吗?当这种想象力扩散为民众的批判与理性精神的时候,我相信社会的车轮一定会是向前捻转的。

“社会想象力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历史和个人的生活历程,以及社会两者之间的联系,这是社会学的使命和前景。”可见米尔斯认为社会学的想象力包括了社会结构和以历史视角看待个人的经历和命运。在这本书这个观点得到了很大的体现。一些看起来是个体的事情,放在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中时,却变成了社会学的现象。其中有一个著名的咖啡理念:人们喝咖啡,什么时候喝,喝多少,和谁喝,目的是什么和咖啡的销售等等,种种社会存在都会因为时间地点人物身份的变化而不同。当今社会学的基本框架是由宏大的理论和抽象的经验主义方法和实用性构成,但是由于历史运用古板等原因这一体系在今天看来死气沉沉。米尔斯承认“共同价值”的客观存在却质疑“共同价值”形成的理由,他还批评宏大理论对于概念的盲目而偏执的崇拜是理论脱离了普及,成为了臃肿艰涩的概念。社会学想象力有助于人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观念与外界其他的价值观念存在的关系,能够区分外来的价值观念是否符合自己本身的价值观念,从而不轻易受人支配。目前看来,人们的思想逐渐多样化,人们之间的沟通也复杂化和多样化。这样导致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碰撞更加激烈,而个体内部也同样会产生矛盾,需要寻求调节。

最终一个理性的状态是社会多样化的发展,人们及时发现生活中的矛盾,而且有关人员能够始终有效的解决问题,这样人们对于社会对于生活的认识又会更进一步。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字

作者米尔斯是美国社会学家,他深受德国古典社会学理论和米德的实用主义社会学的影响,在政治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内颇有建树。米尔斯批判了50~60年代在社会学领域占主导地位的学说,分别是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大理论”和以拉扎斯菲尔德为代表的“抽象的经验主义”,指出当代西方社会学正面临着深刻的理论危机。而这本出版于1959年的《社会学的想象力》,是其非常有代表性的社会学著作。

该书分共十章,分四部分。

第二至六章批判了社会学科几个久而成习的偏向,分别是宏大理论、抽象经验主义、各种实用取向、科层制的气质、各种科学哲学,点出社会学研究中脱离实质性问题而沉浸于概念王国中,或因受制于方法论的规制而背离社会学研究的初衷。

第七至十章是提出自己对“社会学研究”的理解,人的多样性、历史的运用、论理性与自由、论政治,这是作者的对研究社会学的新方法与新视野。

最后一部分是附论:论治学之道,其核心内容是米尔斯独特的社会学方法论。

诚然,我认为对我们初学者来说,比较实用的就是部分就是“附论:论治学之道”,值得敬仰的思想家们并没有把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割裂开来,而是希望让两者相得益彰。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学术工作中,要学会运用个人的生命体验,并坚持不懈地加以审视和解释。通过这一章,可以看到米尔斯全书的写作逻辑和行文思路,更为重要的是,米尔斯的治学之道,对我们初学者来说,是完全可以参考他的理论方法的,他一步步告诉我们做学术研究的具体步骤:。

1.建立学术档案。在这种档案中,个人体验和职业活动彼此交融,鼓励捕捉“边角闪念”,甚至是梦境。档案可以用来核查避免重复工作,也能节省精力。

2.维护学术档案。维护学术档案本身就是一种学术生产,通过维护学术档案,并由此培养自省的习惯,学会保持内在世界的清醒。

3.定期回顾笔记。在社会学科的研究中,应该出现三类中间讨论--关于问题、关于方法、关于理论,并重新导回研究。

4.阅读他人的笔记作为补充。总体来说,我觉得附论部分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细读吸收并且运用的。

下面是我自己基于个体和社会的一些思考。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生活在特定的时空里的,都是社会人,你是社会人,我也是社会人小佩奇,我们就会不同程度的参与到对社会的改造过程,参与到时空变迁的发展过程。诚然,每一个个体的存在,于整个历史洪流来说,犹如蜉蝣之于沧海,渺小又短暂。那么,我们身处的社会,到底以何种形式、在何种程度上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短暂的个人又是如何参与到社会的建构中,二者又是以怎样的方式发生着怎样的关联?我觉得这是社会学研究比较有意思的点。

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心智的品质,一种帮助利用信息增进理性,看清世界、分析事件全貌的能力。

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区分了“环境中的个人困扰”和“社会结构中的公众议题”,这是一种视角的转化能力,即个体到现象级,由特殊性到普遍性。

这种社会学的想象力,简单理解就是不能让所谓的“专业”的界限、“学科”的界限来阻碍这一思维能力在一般社会大众生活中的发展与运用。也就是说,社会学、历史学、文学、哲学所给予我们的内容的意义,在于培养一种能够超脱个体的思维能力,就像是站到一定的高度,高屋建瓴一般从云层来俯瞰芸芸众生的世间百态,同时又要从高处走下来找到我们在这个社会中的位置,去探寻人与人、人与社会、各个社会角色之间的关联,去参与现实和历史的建构。

形容的再简单形象点,就像我读这本书的痛苦感触一样,先把我的灵魂先抽离出来让它飘在半空中,去审视这个叫“小可爱”的人,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是怎么形成她这个性格和人格的、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是什么力量使得“小可爱”是“小可爱”,而不是别的谁。进一步,她与在座的人的联系是什么、彼此之间如何沟通关联。再进一步,我们这群人为什么会坐在这里、我们的沟通交流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状态。更进一步,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又是什么样子的、在人类历史上处于什么位置,是什么力量在推动它的变迁、它的存在又有何意义。再发散一下,离开社会学的框架,人类的存在又有何意义,宇宙的终极真理是什么,宇宙的存在和人类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而意义又是什么。

当灵魂回归这个躯壳之后,“小可爱”还是该完成“小可爱”的个人使命,走完人生这场宿命。作为个人,我们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中,才能理解自己的经历并有能力把握住自己的人生走向,不至于在社会历史洪流里无所安放而感到茫然。

用作者的话来说,社会学的想象力相当程度上就在于有能力从一种视角转换成另一种视角,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起对于整个社会及其组成要素的充分关照。它是一种“社会文化生活的共同尺度”,帮助我们面对“正在发生的各个社会结构的非人性的急剧变化”,并通过“控制在其身后发生的结构性变迁的方式”来处理个人生活中面临的种种困惑,帮助我们找到“所珍视的价值”,以及“威胁到这个价值的要素”,以避免冷漠和焦虑的滋长。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字

读完以后,我感叹作者的内容翔实,思路清晰,临界深度。虽然我对于这些例证的研究相当不足,不过其中的关键、哲学的见解让我觉得十分有趣,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人的多样性。我很佩服作者用延伸的思维观察到了人类主体的多样性,不同学科,不同重点在这里得到集中展现。

由于我的职业也涉及到教育,所以对于治学我也很敏感。米尔斯的总结简易而独特,他列举了的七种方式刺激社会学想像力的方法堪称经典,也同时适用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当然对于文章我也有很多我不明白的地方。例如,在第一章中,作者凭什么就断定我们的时代是焦虑和冷漠的?我认为这只是一个人偶尔的心情?作者也没有给出一个基础描述,这样的写作容易引发读者尖锐的批评,我觉得这是一点作者不够高明的地方。

不过,细微的瑕疵在所难免,我们不能够单纯因为一点瑕疵全盘否定《社会学的想象力》的意义。《社会学的想象力》之中还是有很大内容,我们还需要慢慢揣摩,我希望更多的读者欣赏这部作品。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字

这本书由美国社会学家、文化批判主义代表人物米尔斯撰写,被视为米尔斯一生学术精华的大成之作,自1959年首次出版以来,已经逐渐成为全世界社会学教学中备受推崇的入门经典。在这部书中,米尔斯运用知识社会学的观点并结合自身在社会阶层的研究经验对美国社会界的成果和传统学科的抽象与僵化界限进行了批判,并以此强调了社会学的想象力的重要性。

对于社会学的想象力这一定义,作者在第一章伊始就做出了解释:它“是一种特定的心智品质,这种品质能够有助于他们运用信息,发展理性,以求清晰地概括出周边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他们又会遭遇什么。”对于这一含义,我是这么理解的,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思维方法、思考的方式,它要求我们从历史变迁和制度矛盾的大角度来看待问题,既要能够将自己的生活模式与世界历史的进程相联系,又要能把握人与社会、人生与历史、自我与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就是我们要有站在宏观立场看待问题的思维。我一度将它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法,而且它也确然与之雷同,即,用联系的、发展的和矛盾的观点看待问题。仔细想想,社会学的想象力竟然还蕴含着哲学的味道!

至于它的运用,米尔斯在书中也有所涉及,“社会学的想象力使我们有能力把握历史,把握人生,也把握这两者在社会当中的关联。”“借助社会学的想象力,人们现在可以期望把握世事进展,理解自身遭遇,并视之为人生与历史在社会中的相互交织的细小节点。”作者的意思已经很明确,社会学的想象力的运用有助于个人更理性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和思考问题,使个人更有能力透过纷繁多样的情景捕捉到社会结构中的复杂观念。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字

本书结构很简单,我们完全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的经典套路解读。本书共有十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是第一部分,也就是“是什么”部分,那么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论述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除此之外,作者还对写作背景进行了说明。第二章至第六章是第二部分,也就是“为什么”部分,这一部分是本书的主体部分,也是我将要重点论述的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对当时比较流行的几大趋势进行批判进而强调社会学的想象力的重要性。第七章至第十章是第三部分,也就是“怎么做”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对怎样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和怎样研究提出几点建设性意见。其实按照我的构想,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完全就是多余的。从本书书名来看,我想大多数人的写作思路应该是,对社会学的想象力解释一番即可,再不济举例说明就是了。但是我们完全没想到,作者其实是在借助解释社会学的想象力对当时美国社会学界流行的几大趋势进行批判进而对社会学未来的发展做蓝图规划。不得不说,作者的格局很大,非一般人可比。

米尔斯以批判当时美国社会学界的主要成果为全书讨论的主题,也就是第二部分,作者对当时美国流行的五种趋势的批判,即作者所说的“久而成习的偏向”。这五种偏向分别是:宏大理论、抽象经验主义、各种实用取向、科层制气质和各种科学哲学。下面简要说明作者对以上五种趋势的批判观点:

第一,宏大理论。“所谓‘宏大理论’,也就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组合与拆解”,它“究竟只是一堆胡乱堆砌的繁文冗词,还是究竟有些深意蕴藏其间?我的答案是:确实有些干货,虽然埋藏很深,但毕竟不乏洞见。”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宏大理论的批判:对问题的分析停留在概念层面,既有以概念解释概念,理论晦涩难懂之嫌,又有以静止的观点看待社会的问题,缺乏历史观的思维,看不到社会变迁。

第二,抽象经验主义。“他们研究了抽象经验主义的问题,但对于那些问题和回答的陈述都只是囿于任意武断的认识论中那些奇怪的自行强加的限制。”“作为一门学派,它是新的;作为一种方法,它的确有待时日检验;而作为一种研究风格,它现在还在逐步扩散到更全面的‘问题领域’。”作者批判这种趋势脱离实际,忽视对社会现象的深入观察,而对以往的研究结果做机械堆积、增加,缺乏方法论的指导。

第三,各种实用取向。说实话,这一章看的是连一知半解都算不上,只是作者感觉在批判:当时部分学者急于求成、贪图利益而不追求科学真谛的浮躁风气。

第四,科层制气质。“从事应用型社会研究的社会学家通常不会以‘公众’作为自己的受众。”“要界定什么是‘好的研究’,就是看它如何契合于特定的流派,因此学术上的成功往往有赖于主动接受占据支配地位的流派的信条。”这种趋势具有迎合逢迎的官僚作风,其学者在学术研究中往往对政治迎合,丧失了自主性。

第五,各种科学哲学。“任何对于某个问题的充分解答,都将包含寻找战略干预点,即寻找据此维持或改变结构的杠杆,并对那些有能力干预却没有这么做的人做出评估。”作者批判这种趋势采用科学办法的教条模型而失去了研究的灵活性和创新性,阻碍了社会学的发展。

这五种趋势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脱离了社会学研究的本真——观察社会现象,研究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服务社会。它们或脱离实际,或缺乏方法论,或被其他事物束缚,总之它们已经无法真正完整地完成社会学研究的任务。作者正是看到这一点,才出手批判以指明社会学的发展道路。

《社会学的想象力》的读后感

最近在读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时我注意到这个观点:一些看起来是个体的事情,当把它放到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中去的时候,就会成为社会学的现象。书中他举了一个很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喝咖啡的问题,人们喝咖啡,什么时候喝,喝多少,跟谁喝,喝咖啡的目的,咖啡的生产和销售等等,种种社会存在都会因为时间、地点、人物、身份、阶级的变化而不同。

米尔斯又说,社会学是社会生活复杂化,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尖锐化的产物。他指出,在古代社会生活条件下,不可能产生也不需要社会学。我个人的观点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人类的生产生活的活动都会因为知识的积累而发展,或者说是复杂化,因为我个人认为,人类本质上的追求还是没有变化。

人们在生活变得复杂的同时,自然也会觉察到不同的复杂体之间,或是一个复杂体自身所产生的矛盾。并且又由于人们的智慧在日益的增进,所以就会有人探索和解读这些社会问题,试图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渐解决这些问题。而社会学研究正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门科学。就如书中所说孔德创立社会学说根本目的不是填补学科空白,是适应当时社会需要,探寻认识社会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理论和方法才是其根本目的。因为当时,社会已经发展到需要一门科学解释并解决其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的阶段。

同时,因为社会的发展,社会学学科也会继续发展。最显而易见的原因就是,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失,它当然是会不断的复杂化,矛盾会不断地增加。就像书中说的那样,一百多年来,社会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创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各国的努力下,社会学的“本土化”工作发展迅速,社会学这一学科已在世界各国扎根、成长。

也许马克思曾经提出人类社会发展到最后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但这毕竟离我们的社会太遥远。就我目前所能看到的是,人们的思想逐渐多样化,人们之间的沟通也逐渐多样化和复杂化。就像先前所说的,不同的复杂个体之间可能会产生碰撞,需要调节,复杂的个体内部同样也会产生矛盾,需要寻求调节。单从这个方面看来,社会学的研究就需要继续进行下去,还要求发展。

当然,在人们的理性思维控制下,社会的发展应该不会最终是不至于因为矛盾的不断发展和多样化而走向灭亡。而这应该就是社会学研究发展有其重要地位的原因。社会学的产生即是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而随着社会发展,社会矛盾不断多样化和复杂化地同时,社会学学科也在不断地发展,有可能会向不同的形式扩展,比如运用到学校教育中。

我想象这样的发展,最终一个较为理想的状态是社会多样化发展,人们可以及时的发现生活中的矛盾,并始终有相关的专业人员能够及时有效地帮助解决问题。这样,不仅问题得到了解决,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又会进一步深入。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

整本书读下来,我的感受是晦涩难懂,一时间很难理解人们为什么会把这样一部理论性和专业性较强的书作为入门书籍,难道他们没考虑到社会学初学者或者是社会学知识匮乏的人的感受吗?难道他们没考虑过这样做会沉重打击社会学初学者吗?我就是怀着这样一种怀疑的态度读这本书的,这样的态度使我慢慢理解这本书被作为社会学入门书籍的原因,也使我逐渐加深对社会学的认识。

难归难,但安静地读下去也不至于什么都获得不了。从这本书中我获得了三点心得: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含义及其运用,对本书内容和结构的整体把握以及本书的现实意义。以下作简单阐述:

这本书由美国社会学家、文化批判主义代表人物米尔斯撰写,被视为米尔斯一生学术精华的大成之作,自1959年首次出版以来,已经逐渐成为全世界社会学教学中备受推崇的入门经典。在这部书中,米尔斯运用知识社会学的观点并结合自身在社会阶层的研究经验对美国社会界的成果和传统学科的抽象与僵化界限进行了批判,并以此强调了社会学的想象力的重要性。

对于社会学的想象力这一定义,作者在第一章伊始就做出了解释:它“是一种特定的心智品质,这种品质能够有助于他们运用信息,发展理性,以求清晰地概括出周边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他们又会遭遇什么。”对于这一含义,我是这么理解的,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思维方法、思考的方式,它要求我们从历史变迁和制度矛盾的大角度来看待问题,既要能够将自己的生活模式与世界历史的进程相联系,又要能把握人与社会、人生与历史、自我与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就是我们要有站在宏观立场看待问题的思维。我一度将它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法,而且它也确然与之雷同,即,用联系的、发展的和矛盾的观点看待问题。仔细想想,社会学的想象力竟然还蕴含着哲学的味道!

至于它的运用,米尔斯在书中也有所涉及,“社会学的想象力使我们有能力把握历史,把握人生,也把握这两者在社会当中的关联。”“借助社会学的想象力,人们现在可以期望把握世事进展,理解自身遭遇,并视之为人生与历史在社会中的相互交织的细小节点。”作者的意思已经很明确,社会学的想象力的运用有助于个人更理性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和思考问题,使个人更有能力透过纷繁多样的情景捕捉到社会结构中的复杂观念。

本书结构很简单,我们完全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的经典套路解读。本书共有十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是第一部分,也就是“是什么”部分,那么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论述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除此之外,作者还对写作背景进行了说明。第二章至第六章是第二部分,也就是“为什么”部分,这一部分是本书的主体部分,也是我将要重点论述的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对当时比较流行的几大趋势进行批判进而强调社会学的想象力的重要性。第七章至第十章是第三部分,也就是“怎么做”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对怎样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和怎样研究提出几点建设性意见。其实按照我的构想,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完全就是多余的。从本书书名来看,我想大多数人的写作思路应该是,对社会学的想象力解释一番即可,再不济举例说明就是了。但是我们完全没想到,作者其实是在借助解释社会学的想象力对当时美国社会学界流行的几大趋势进行批判进而对社会学未来的发展做蓝图规划。不得不说,作者的格局很大,非一般人可比。

米尔斯以批判当时美国社会学界的主要成果为全书讨论的主题,也就是第二部分,作者对当时美国流行的五种趋势的批判,即作者所说的“久而成习的偏向”。这五种偏向分别是:宏大理论、抽象经验主义、各种实用取向、科层制气质和各种科学哲学。下面简要说明作者对以上五种趋势的批判观点:

第一,宏大理论。“所谓‘宏大理论’,也就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组合与拆解”,它“究竟只是一堆胡乱堆砌的繁文冗词,还是究竟有些深意蕴藏其间?我的答案是:确实有些干货,虽然埋藏很深,但毕竟不乏洞见。”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宏大理论的批判:对问题的分析停留在概念层面,既有以概念解释概念,理论晦涩难懂之嫌,又有以静止的观点看待社会的问题,缺乏历史观的思维,看不到社会变迁。

第二,抽象经验主义。“他们研究了抽象经验主义的问题,但对于那些问题和回答的陈述都只是囿于任意武断的认识论中那些奇怪的自行强加的限制。”“作为一门学派,它是新的;作为一种方法,它的确有待时日检验;而作为一种研究风格,它现在还在逐步扩散到更全面的‘问题领域’。”作者批判这种趋势脱离实际,忽视对社会现象的深入观察,而对以往的研究结果做机械堆积、增加,缺乏方法论的指导。

第三,各种实用取向。说实话,这一章看的是连一知半解都算不上,只是作者感觉在批判:当时部分学者急于求成、贪图利益而不追求科学真谛的浮躁风气。

第四,科层制气质。“从事应用型社会研究的社会学家通常不会以‘公众’作为自己的受众。”“要界定什么是‘好的研究’,就是看它如何契合于特定的流派,因此学术上的成功往往有赖于主动接受占据支配地位的流派的信条。”这种趋势具有迎合逢迎的官僚作风,其学者在学术研究中往往对政治迎合,丧失了自主性。

第五,各种科学哲学。“任何对于某个问题的充分解答,都将包含寻找战略干预点,即寻找据此维持或改变结构的杠杆,并对那些有能力干预却没有这么做的人做出评估。”作者批判这种趋势采用科学办法的教条模型而失去了研究的灵活性和创新性,阻碍了社会学的发展。

这五种趋势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脱离了社会学研究的本真——观察社会现象,研究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服务社会。它们或脱离实际,或缺乏方法论,或被其他事物束缚,总之它们已经无法真正完整地完成社会学研究的任务。作者正是看到这一点,才出手批判以指明社会学的发展道路。

关于本书的现实意义,我想就是它对于我国社会和社会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的发展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米尔斯明确表示“社会科学将日渐成为我们这个文化时代的共同尺度,而社会学的想象力也将日益成为我们最需要的心智品质。”社会学的想象力不仅为社会学提供思维方法,也可为其他社会科学借鉴、应用,从而为其它社会学科学提供新的方法指导,推动它们的发展。

对于作者在书中提到的美国社会学的发展问题我不敢妄言它们在中国也存在,但从中美社会学发展历史来看,相同或者是类似的问题必然会在中国发生甚或已经存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扩大开放范围,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深化改革,持续扩大开放范围,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矛盾,必然会出现以往没有出现的社会问题,那么,我们该怎样应对,如何做出处理措施。我想社会学的想象力一定是解决问题的必不可少的心理品质,虽然它无法提供确切的、具体的解决方法,但它至少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及能帮助解决问题的类似的案例。

《社会学的想象力》的读后感

“他是激进传统的激进纠偏者,是对社会学课程满腹牢骚的社会学家,是屡屡质疑知识分子的知识分子,是既倡导个体手艺也呼吁民众行动的辩护士,是深怀绝望的乐观主义者,是充满干劲的悲观主义者。”吉特林的这段话或许是对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的很好刻画。作为一位“特立独行”的学者,米尔斯短暂的一生,留下的作品中,或许《社会学的想象力》最为人了解。

半个多世纪以来,米尔斯的这本《社会学的想象力》名声在外,甚至成为一些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入门必读书目,但或许正如本书中文新版译者李康老师所说,“它不是面向大一新生,而是面向所有打算回顾一下自己或长或短、有深有浅、间喜间悲的社会学生涯的学人。”因此,“它不是人云亦云者所荐由零开始的入门教程,也不是半通不通者所见一切归零的解构檄文,而是将悟未悟者所鉴重整积累的反思读物。与其说它能教给你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不如说它更能提醒你什么不是社会学的想象力。”

如果只是将其理解为米尔斯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学主流的批判和反叛,或者认为他通过此书“确立”了一种独特社会学方法论,或许都是对本书的误读。这本书讲的更多的是我们怎样看待我们生活的世界与我们自身,这也是社会学的经典理论预设——无论它被称为结构与行动还是个人与社会。

米尔斯敏锐的观察到学术与政治间的复杂关系。哈贝马斯曾整理出来三套关于学术与政治之间关系的模型,即决断论、科技行政及实践论。决断论模式以政治领袖和官僚之间的截然分工为基础。具有强烈意志、有能力自行采取立场的领袖,善用具备了事实信息且受过专业训练的官僚之服务,至于公民,只能对在技术上正确地执行了的领袖之主观决定表示赞同。而在科技行政的模型里,非理性的决定乃是多余的。决策的前提在决策过程中会自行成形,并受技术可行性的支配,却对技术可行性本身没有置喙余地,政治领导于是变成了行政管理,政治参与甚至说不上是由民意来直接表达赞同,而是完全沦为接受技术上的必要。

至于实践论的模型,既不怀疑就技术与实践决策之间的关系进行理性探讨的可能性,同时,进行讨论的公共领域也未消失,学术与公众意见之间进行持续的沟通,成为了一种公认的必要,进而促成政治的公共领域的组成,在这样的公共领域中,技术性的知识与方法可以和依附于传统的自我意识产生开通的互动。实践的问题可以转变成学术的问题,而这些学术的问题一旦获得厘清,又可以用学术信息的形式,回馈给具备了解能力的公共领域。在这种意义上,米尔斯的看法或可归入第三种模型。

作为韦伯著作的英文翻译者,米尔斯的这本书中时现韦伯思想的痕迹。韦伯指出“理性化与合理化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对他的生存状况有更多一般性的了解”,米尔斯同样认为现在“创造历史的进程超出了人们根据所珍视的价值调试自身的能力”,人们无法看清自己面临的处境,深处一个“焦虑与漠然”的时代,或者说是所谓的“大众社会”,因此他们需要一种心智的品质,一种视角转换的能力,分析个人所处时代的生活历程,历史以及二者的交织,理解并把握自己的境况。

而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由过去的历史塑造,那么在理解我们面临的“公共议题”时就不能忽视历史分析,借由“社会学的想象力”,即“将个人困扰与公共议题结合起来,在结构和个人、历史与传记、宏观与微观之间穿梭”,透过对历史结构中权力的分析,跳出工具理性造就的“铁笼”,重拾人类理性和自由的价值。而作为一名社会研究者,在个人生命体验与学术生活的激荡之中,反思作为一名学者的定位与志业,向人们指出那些想当然的思维危险。换言之,用米尔斯在《治学之道》文末的话来说,就是“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

社会学的想象力

一种特有的心智素质,它思考人们实际上需要的是什么以及人们感到自己所需要的是什么,它能帮助人们运用所了解的情况发展理性,以清醒地总结世界上正在进行和将要发生的事情。

社会学的想象力主张通过个人置身于所处时代及社会中,才能理解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己的命运。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人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能看清世事,以及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的清晰全貌,理解自己所置身的时代对自身生活意味着什么,通过控制其身后发生的结构性变迁的方式处理好个人的困扰。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

开篇,米尔斯先论述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种种制度的、非制度的困扰:普通人所直接了解及努力完成之事总是由他个人生活的轨道所界定;他们的视野和权力要受工作、家庭和邻里的具体背景的制约;处于其他环境时,他们则成了旁观者,间接感受他人。人们之所以对于生活中围绕在自己身边的困扰感到焦虑茫然,是因为他们没有把个人生活进程与社会的历史背景及其结构性变迁联系在一起。

由此,米尔斯说:“个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之中,才能理解他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身的命运,他只有变得知晓他所处的环境中所有个人的生活际遇,才能明了他自己的生活际遇”。这让我想到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我们在社会研究中,要回到某一行为发生的具体历史情境中想问题,了解行为发生的历史背景,而不是借着今人的眼光去看过去的问题,也不能拿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衡量他人的行为。

米尔斯认为,社会研究中,除了要关注具体社会历史和社会结构外,还应该注重人本身与人性。他认为人类面临的困扰产生于个体的性格之中,产生于他与别人的直接联系之中,这些困扰与他所直接了解的有限的社会生活环境有关,也与他自身有关。

因此,米尔斯说,在社会研究中,“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社会历史,不同时了解这两者,就无法了解其中之一。”而米尔斯所认为的拥有社会学想象力的学者,恰恰是能够关注到:社会结构、社会历史、人本身这三类问题的人。

而培养社会学的想象力之所以是当务之急,就在于米尔斯所看到的当时社会上、社会科学界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人们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劳动生产中日渐异化(像乔治·奥威尔《1984》中谈到的人那样,被机器和僵化的制度操纵)、信息爆炸泛滥、政治界权力关系错综复杂。在学术界,学者研究内容受科层制影响(将论文发表数量作为师生评定指标)、价值中立不受重视(有特定的政治立场)、学术研究被标签化(课程教学侧重知识的灌输,而不是鼓励独立思考和创造,文科教育不开放)。而这些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培养社会学的想象力。

这一章作者对流行于美国社会研究界中的一种理论方法:宏大理论进行了批判。我认为这章很有意思的是米尔斯用四段文字转述了帕森斯的《社会系统》一书,而且每次转述之后还不忘讽刺帕森斯几句。不过看到米尔斯在“怼”帕森斯时,我觉得挺大快人心!因为我们平时看到一些学术著作时也是很痛苦,明明一两句话就说清楚一个观点了,但作者还是要用大篇幅我们看不懂的文字词语来论述这一句话,感觉自己好不容易懂了作者说什么,但接着看下去就又被绕晕了。我想如果其他的社会学学术著作也都被米尔斯以几段文字转述出来,那我们在读这些书的时候肯定会省不少劲儿。而这也就是米尔斯提出的“宏大理论家”的一个缺陷:玩弄语义暧昧的术语,常常围绕着几套复合的事实,阅读时必须了解、控制其隐含的意义并予以明确。

除此之外,宏大理论还有其他两个缺陷:一、思考层次过于一般化,宏大理论无法落实到现实情景的观察和处理中去;二、错误地构想了价值取向的规范性结构,也就是帕森斯认为社会就是一个宏大的体系,人们“困”在其中,也必须接受一定的“社会化”教育,使之成为社会化的人。我觉得帕森斯夸大了制度和规范的作用,也忽视了社会是动态的,他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整个社会发展,想用一套“万能理论(制度)”来总揽社会古今之变,是不可取的。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这本书问世于1959年,作者米尔斯在当时的体制是失败的,终其一生都没有转为“正教授”,但是这本书却成为了社会学科长期以来的入门经典读物。在书中,米尔斯批驳了已有观念,给出了思考,抛出了问题,但却并未提供答案。他像阿基米德要找到一个支点翘起地球一样,颠覆了我们的旧有理论,将我们的思想逻辑库重新洗牌。

这本书让我们去思考社会所认可价值背后的观念。虽然某种价值观为我们一直所信奉或批判,但是经过思考,支撑这些价值的观念就真的站得住脚吗?我们一直赞同的东西就一定是对的吗?为我们一直摒弃的就断然是错的吗?当这种想象力扩散为民众的批判与理性精神的时候,我相信社会的车轮一定会是向前捻转的。

“社会想象力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历史和个人的生活历程,以及社会两者之间的联系,这是社会学的使命和前景。”可见米尔斯认为社会学的想象力包括了社会结构和以历史视角看待个人的经历和命运。在这本书这个观点得到了很大的体现。一些看起来是个体的事情,放在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中时,却变成了社会学的现象。其中有一个著名的咖啡理念:人们喝咖啡,什么时候喝,喝多少,和谁喝,目的是什么和咖啡的销售等等,种种社会存在都会因为时间地点人物身份的变化而不同。当今社会学的基本框架是由宏大的理论和抽象的经验主义方法和实用性构成,但是由于历史运用古板等原因这一体系在今天看来死气沉沉。米尔斯承认“共同价值”的客观存在却质疑“共同价值”形成的理由,他还批评宏大理论对于概念的盲目而偏执的崇拜是理论脱离了普及,成为了臃肿艰涩的概念。社会学想象力有助于人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观念与外界其他的价值观念存在的关系,能够区分外来的价值观念是否符合自己本身的价值观念,从而不轻易受人支配。目前看来,人们的思想逐渐多样化,人们之间的沟通也复杂化和多样化。这样导致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碰撞更加激烈,而个体内部也同样会产生矛盾,需要寻求调节。

最终一个理性的状态是社会多样化的发展,人们及时发现生活中的矛盾,而且有关人员能够始终有效的解决问题,这样人们对于社会对于生活的认识又会更进一步。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