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的故事教案(热门19篇)

时间:2023-12-13 07:49:35 作者:FS文字使者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教学的路线图和行动指南,可以帮助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活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梁思成的故事北师大版初二语文教案

【使用说明】1、课前预习:多读、多写、多查、;2、自学探究(参考时间20分钟):结合课本完成导学案;3、合作探究(25分钟):先小组学习再小组合作探究。

一、【作品简介】。

(一)作者简介。

李辉:1956年生,湖北随县人,当代作家。

代表作:

《秋白茫茫》《李辉文集》一、预习。

1、读课文,积累常识及字词(必做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勘察()黯淡()枯朽()。

锈蚀()斗拱()钦佩()。

宝坻()巍峨()()。

深沉:

巍峨:

幸免:

壮硕:

惋惜:

(2)多音字辨析:

折腾()骨折()折本()。

(3)区分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拆()()钦()()。

折()()饮()()。

《梁思成的故事》教案

2、过程与方法:了解本文的写作思路。

计划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梁思成,教师做补充介绍。

2、写作背景介绍:1993年4月,作者登上了山西应县木塔,观塔思人,为梁思成的精神所感动,后写下此文。

二、整体感知:学生默读课文,要求:

1、积累文章的的字词:勘察叹为观止钦佩轩昂巍峨黯淡灰飞烟灭壮硕锈蚀。

二是梁思成对建筑的认识;

三是为保护奈良所作的努力;

四是梁思成对中国古建筑被毁的忧愤。)。

三、重点品读:

1、要求学生重点品读课文二、三、四部分,深入了解梁思成的事迹,并说说这些事迹体现了梁思成怎样的精神?(梁思成的精神是:对工作认真,执着,无畏,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对人类文化遗传的无限热爱。)。

四、小结:

《梁思成的`故事》主要写他在建筑方面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们了解了梁思成作为建筑专家对建筑的“爱与撼”。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同步练习一、二、三、四、六。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解词。

二、重点语句品析:

1、你是怎样理解“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这句话的?(这是对梁思成在这个世纪做出重大贡献的肯定,也是对梁思成以后中国古建筑、世界古建筑遭到损毁,再无可以来让他施展才能的古建筑而声出的深深遗憾。)。

2、作者说梁思成拥有了“建筑的灵魂”,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他以做学问起步,从枯燥的架构分析、材料分析、形状勾勒、)。

3、为什么说古建筑在梁思成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副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

4、梁思成如何看待北京古城墙?(他将古城墙视为一种生命来述说:环绕、)。

三、探究本文的写作特色:

1、从正反、侧面多角度刻画梁思成这一形象。

正面:梁思成登山西应县木塔的情形。

侧面:通过别人的认识来写。

2、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梁思成的敬佩之情。如: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

3、文章多用短句、独句段,表意明确,起到强调作用。

四、课堂练习:

1、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2、完成同步练习五、七、八。

五、布置作业:

预习下一课。

《故事》教案

学习运用比喻和类比推理讲明道理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学习这一推理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和辩证性。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晏于不凡的勇气和智慧,学习他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领会辩论艺术的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要注意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包括成语的意义和用法。要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语言,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理解语言的逻辑力量,并进而分析人物形象。亦可排演课本剧,让学生点评。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l、重点:学习比喻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解决方法:找优秀学生讲解,教师点拨。

2、难点:比喻、类比对讲明道理的作用。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3、疑点:哪些地方可体现晏子思维的敏捷,他是如何巧妙攻击对方的。

解决方法:前后桌四人一小组讨论,教师明确。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l、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包括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2、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晏子使楚的'故事。

3、表演课本剧,并组织点评。

七、教学步骤。

可见巧妙的语言能让人转败为胜,由被动走向主动。今天,我们学习《晏子》故事两篇,仔细品味晏子过人的智慧、犀利的语言。

(一)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

以,因为;短,身材矮小;延,迎接,引进;道,通“导”,引导;于,您;睡,脚后跟;宜,适宜;辱之,羞辱他;坐,犯罪;盗,偷窃;赐,赏赐;诣,到……去;曷,同“啊”;固,本来;席,座具;徒,只是;其,它;然,这样;熙,同“嬉”,开玩笑;取病,自取其辱;焉,相当于“啦”。

2、指定两名优秀学生讲解,各讲一则故事。第一则略,第二则详。

3、小结。

第一段,写楚王君臣定计欲辱晏子。

第二段,写晏子机智巧妙地折服楚王。

4、突出重点(教师强调)。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一比喻证明“齐人到了楚国之后就变成盗贼了”这一论断,并通过推理证明“楚之水土使民善盗”的结论,楚王无言以对,自嘲“寡人反取病焉”。

5、如果晏子不使用比喻推理而直接和楚王辩论,结果会怎样?

一开始,晏子便处于被动地位,如不运用巧妙的比喻,很难解围,因为晏子不能躲避问题,如他承认这人“盗”则说明齐人善盗;如否认,则使楚人瞧不起,稍不留意,晏子就会陷入两难境地。如不使用橘、枳比喻,从而推出楚水土使人善盗,便不能转被动为主动,就不能削减楚王的嚣张气焰。

6、前后桌四人一小组讨论,晏子是如何不卑不亢,巧妙攻击对方的?

他抓住了楚王“齐人固善盗乎?”一句,由一个“固”字打开了缺口,表面回答楚王的问话,实则步步紧逼,置楚王于理屈词穷的境地。

(二).总结、扩展。

l、.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称雄争霸。外交上的胜负,成为当时兼并战争的重要辅助手段。晏子出使楚国的具体原因姑且不问,但是楚王妄图尊大,无缘无故欺辱来使,两件事充分表现了他的逞强霸道。晏子清醒地认识到,这不是对他本人的侮辱,而是关系到齐国的尊严,因此以极其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他在蛮霸的楚王面前不卑不亢,从容镇定,针对楚王所持的口实,巧妙设喻,给以有力的反驳,而且乘胜反攻,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使民善盗”的帽子扣到楚国的头上,置楚王于理屈词穷的尴尬境地,表现了一位外交使臣不凡的勇气和智慧。

晏子折服楚王的话不长,却十分尖刻有力,主要是很好地运用了类比推理和比喻的方法。当楚王先发制人突然提出“齐无人耶?使子为使。”、“齐人善盗”的侮辱之词后,晏子神思妙语,或推理或比喻,句句设伏,步步逼近,终于胜利地折服了对方,显示了一位外交家所特有的应变才能。而愚钝逞强、目中无人的楚王被晏子预设的逻辑绳套牵着走,最终只有陷入羁绊,彻底服输。

2、扩展。

辩论会: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应试教育的缺点:教育观念封闭;教育功能偏颇,忽略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内在需求;教育目标、教育内容表面;教育对象少数,不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是选拨适合教育的儿童,被淘汰的学生过多;教育方式的机械,教师忙于满堂灌,强化训练,题海战术;教育评价单一,以升学为教育目的,以考试分数作为惟一评价标准;教育效益的近利,侧重于眼前既得利益,无暇顾及社会的变革要求和学生自我发展的实际需要。

八、布置作业。

1、找出这篇文章中的成语并解释。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l)使狗国者从狗门人。

(2)使子为使()(3)今方来()。

(4)何坐()。

(5)叶徒相似()。

(6)其实味不同()。

3、翻译下列句子。

(1)吾欲辱之,何以也?

(2)缚者局为者也?

(3)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4)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5)圣人非所与熙也。

(6)寡人反取病焉。

九、板书设计。

《故事》教案

1.理解故事,进一步了解作品中动物的特点。

2.知道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自己的优点要看到,别人的优点也要看到。

准备。

猴子、狗熊、大象、鳄鱼、蚂蚁卡片5——6套。

过程。

1.说说这些动物。

教师出示猴子卡片,请幼儿说一说喜不喜欢猴子,说出喜欢或不喜欢的原因。

把准备的动物卡片分别发给每一个小组,请他们讨论:喜不喜欢这些动物,为什么?

每组幼儿派一个代表说一说自己组的讨论结果。

2.听听动物夸自己。

刚才你们说了自己喜欢这些动物的.哪些地方,动物们也知道自己的优点。我们听一听它们是怎么夸自己的。

讲述故事,并按故事情节中的先后次序将动物呈现在黑板上。

这些动物夸自己有什么特点?它们看别人呢?

教师小结: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夸自己的优点是对的,但是夸自己时不能把别人说得什么都不好。

3.夸夸自己和别人。

请幼儿夸夸自己的优点,同时也夸夸别人的优点。

建议:

最后一个环节可根据幼儿自信与不自信的情况,引导幼儿选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如“我学会了跳绳,xx小朋友也学会了,我们跳得很好。”或“xx小朋友会讲故事,我也会讲故事。”要注意鼓励那些不自信的幼儿,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长处,从而树立自信。

《故事》教案

活动目标:

一、欣赏和理解故事内容,知道贪吃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二、注意倾听故事,能按故事情节顺序,粘贴相应的水果图卡。

活动准备:

自制与幼儿人数相等的水果记录表与水果图卡。

小蛇多多与小蚂蚁。

活动过程:

介绍小蛇多多。

(出示小蛇)谁知道,这是什么动物?

这条小蛇的名字叫多多,为什么叫它多多呢,听了故事你就知道了。

一、欣赏故事前半部分――小蛇多多吃水果。

(一)欣赏教师讲述故事的前半部分。

(二)欣赏后理解。

1.多多到外面去玩,为什么后来既不能向前走,也不能回家呢?

2.水果吃得太多,小蛇回有什么感觉呢?

(三)听故事,按情节顺序粘水果图。

1.小蛇吃了这么多水果难受极了。它到底吃了哪些水果,我们一边听故事一边把小蛇吃的水果找出来,按照先后次序,由上到下粘在记录表的格子上。

2.教师再次讲述故事前半部分,幼儿操作粘贴于故事情节相符的水果图。

3.展示粘贴记录,与邻座交流――多多先后吃了哪些水果。

4.现在你们明白,小蛇的妈妈为什么给小蛇取了个多多的名字?

5.多多贪吃水果,会有什么感觉?不能回家了,怎么办?

二、欣赏故事的后半部分――多多和蚂蚁。

(一)教师操作教具并继续讲故事的后半部分。

(二)故事后理解。

1.多多已经把水果吃进肚子里,怎么会把吃下去的水果送蚂蚁呢?

2.为什么多多把水果送给蚂蚁,就能轻轻松松地回家呢?

3.如果你是多多的妈妈,你会告诉多多以后该怎么做,身体才健康呢?

三、延伸活动。

(一)提供小蛇、蚂蚁、水果等大图,让幼儿按情节粘贴制作多页图书。

(二)与老师、同伴交流自己制作的图书故事。

附故事小蛇多多。

有一天,小蛇多多要到外面去玩,妈妈叮嘱它不要乱吃东西。小蛇多多回答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

走着走着,小蛇多多看见了一根香蕉。它想:香蕉软软了,吃了一定很舒服!于是多多吃了一根香蕉。走着走着,多多看见一串葡萄。它想:葡萄酸酸的一定很好吃,于是,多多吃下了一串葡萄。走着走着,多多看见一个苹果。它想:苹果脆脆的,一定很好吃!于是多多又吃下一个苹果。多多的小肚子已经饱饱了,可是,不一会儿,多多又看见了一块西瓜,它费劲地把西瓜也咽了下去。哎呀呀!多多吃了太多的水果,不能动了。肚子涨涨的,真难受呀!既不能向前走,也不能回家。

《梁思成的故事》教案

二、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品读文章精彩语言。

发现本文写作上的巧妙之处并学习运用。

一、导入。

1、多媒体展示梁思成的作品: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引导学生体会中国的传统建筑的风格特点。)。

梁思成,男,广东省新会人,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1901年4月生于日本东京。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勾画生字词,小组内解决。

2、思考:本文主要写了梁思成的几件事,请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来。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回答后教师明确:

第一件事:60年前勘察应县木塔。

第二件事:二战期间保护奈良古城。

第三件事:50年代感叹古庙拆除。

文中的三件事分别表现了梁思成怎样的精神风貌?试结合相关语句进行品析。(学生合作交流、品读语言,培养综合思维的能力,更深入的了解梁思成。)。

预设答案:

1、勘察应县木塔:对建筑事业的热爱和执著。

2、保护奈良古城:保护人类文化遗产。

3、感叹古庙拆除:惋惜无奈。

1、文中哪些语句对梁思成的精神做了高度的概括和评价,试找出并进行评析。

2、也可提出自己在文中的疑惑,大家共同解决。

(理解本文诗意和智性的特色,更深层次的了解梁思成,对梁思成的精神进行总结。)。

预设:

1、“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

2、“梁思成恰恰在这方面拥有了建筑的灵魂。”

3、“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

李辉。

勘察应县木塔:热爱建筑事业。

保护奈良古城: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建筑灵魂。

感叹古庙拆除:惋惜无奈。

梁思成的人物生平故事

梁思成,梁启超之长子,是梁启超原配夫人李蕙仙所生,建筑大师,中国古建筑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是解放后致力于保护古建筑的旗帜性人物。

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原籍为广东省新会县(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

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林洙回忆,梁思成“开玩笑说”,“他的生日,4月20日,和希特勒是同一天。”

1912—1914年在北京汇文中学学习。

1915—1923年在北京清华学校学习。

1923年5月,他去天安门广场参加二十一条国耻日的纪念活动,在途中被军阀金永贵的汽车撞伤,左腿骨折,使他留学美国不得不推迟一年。

1924年,梁思成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

1927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院建筑硕士学位。接着他到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习(肄业),准备进行“中国宫室史”的博士论文,但是他感到研究工作不能光在书本中寻找资料而必须到实践中去考察研究,于是决定离开哈佛到欧洲考察建筑。

1928年春,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接着到南欧结婚旅行并观摩各地建筑和美术半年才回国任职。

1928年,梁思成回国后应东北大学之邀去沈阳创办了建筑系,任系主任和教授(1928—1931年)。

1931—1946年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及兼任研究员。

1944—1945年任教育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

1946年,梁思成赴美国讲学,受聘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建筑师(1946—1947年),因他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

同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任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1946—1972年)。

1947年,被中国政府派往美国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团的中国顾问。

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9年梁思成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2年与林洙结婚。

1972年1月9日逝世于首都北京。

1.出身。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在日本东京出生时,是他父亲梁启超因“戊戌政变”失败后流亡日本的第三年。梁思成(1901.4.20~1972.1.9),原籍广东省新会县。童年时代的梁思成在日本的华侨学校上学,在父亲的影响和督促下,梁思成自幼就攻读《左传》、《史记》等古籍,使他对中国古文化有良好的基础和浓厚的兴趣。当时是和庚子赔款以后,中国屡受外国欺凌,这种环境培养了梁思成浓厚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

梁启超曾经送给长子梁思成这样一副对联: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这是一个父亲希望自己的儿子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勇往直前。

1925年,梁启超得到一本重新出版的800多年前宋朝颁布的一部建筑书《营造法式》,当即托人带交给梁思成与林徽因,并在扉页上写道:“……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族文化之先宠也,……遂以寄思成、徽因永宝之。”梁思成与林徽因尽管当时还看不懂书中的宋代建筑术语和内容,但父亲激励的话促使他们产生了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愿望。

2.求学。

1924年,梁思成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他刻苦好学,尤其对西方文化和建筑历史有特殊爱好,获学士学位。他自己说是用“笨功夫”到图书馆博览群书,研究古代历史,参观古代文物,把著名古建筑一个个默画下来。

3.工作。

1928年,梁思成在回国之前,曾到欧洲参观了希腊、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地的著名古建筑。他亲眼看到国外的古建筑受到妥善保护,许多学者在对它们进行专门的研究,而对比自己的国家,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祖先给留下了如此丰富的古建筑遗产,如今却是满目苍凉。珍贵的龙门石窟、敦煌壁画任意被盗卖,被抢劫,千年文物流落异邦,大批古建筑危立在风雨飘摇之中。只有少数外国学者对它们进行过一些考察,而国内学者反而无力从事研究,甚至中国人学习自己祖先的文化遗产都要依靠国外编著的书刊,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状况。梁思成深深感到这是一种民族的耻辱,他下定决心:中国人一定要研究自己的建筑,中国人一定要写出自己的建筑史。

梁思成认为,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对建筑物表面上的赞扬和发思古之幽情上,而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去剖析这份遗产,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因此,一开始他就把近代的科学方法应用到研究中国古建筑上。他说:中国古代建筑在文献上记载很多,但不经过实地调查,即使读破万卷书,仍只能得隐约之印象及美丽之词藻而终不得建筑物的真正印象。他生动地比喻,犹如古人熟诵《史记》对刘邦的记载,“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但如果在路上遇到刘邦仍不认识。所以他坚持研究古建筑,首先必须进行实地的调查测绘。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梁思成举家迁到北平,他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这是专门从事对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学术机构,他担任法式部主任,从此投入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

从1931年起,他将毕生精力投入到这项事业中去。一开始梁思成就把近代的科学方法应用到研究中国古建筑上,他明确提出:“近代学者治学之道,首重证据,以实物为理论之后盾,俗谚所谓‘百闻不如一见’,适合科学方法。”所以,他坚持研究古建筑首先必须进行实地的调查测绘。选择北京故宫作目标,因为这是目前留存最大量的明、清两代古建筑的代表。他手执清代朝廷公布的《工部工程作法则例》为课本,对着实物,从整体到局部,一一逐个辨识、测量、记录。他求教老工匠,在他们帮助下逐渐弄清了清代建筑的结构与形制,这如同跨入了门槛,为扩大调研范围创造了条件。

从1932年4月开始,梁思成对蓟县独乐寺辽代建筑进行了调查,写出了详细的报告。在以后的几年里,梁思成和中国营造学社的其他同事一起查阅史料、翻看县志,找出何省、何县曾有古代寺庙及塔刹;深入地方,访问老者寻找古建的线索。梁思成在蓟县时遇见一位中学教员,言谈中得知这位教员的家乡河北省宝坻县(现属天津市)有一座类似独乐寺的大庙,梁思成闻之大喜,回北京后又立即带人去宝坻县调查,找到了已有900余年历史的广济寺三大士殿。民间谚语中说:“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梁思成就据此调查了民间传说的四件宝贝中的三件。在不长的时间里,他写出了《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赵县大石桥》、《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曲阜孔庙之建筑及修葺计划》等10余篇论文和报告,将一座座从汉唐、宋辽到明清各式的古建筑珍宝展现在人们面前。

对古建筑的调查研究,梁思成坚持测量力求细致,分析要有根据,绘图严格,所出成果要与世界水平比高低。

20世纪30年代的华北地区,百姓生活极端困苦,梁思成每次外出调查都要经受不少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1932年他去河北宝坻县,如今只需3小时的汽车行程,那时却要经历8、9小时。

途中过箭杆河土桥,乘客都要下车涉水过河,让汽车空车过桥;一路在泥泞中颠簸,左右摇晃,倾斜几达30度;下车还要换乘骡车到县城,然后身带几十斤重的仪器、用品,步行几十里才能到达山中寺庙。当时的不少县城,也十分破旧与贫困,找不到一家干净的旅店可以住宿,在贫穷的雁北地区,甚至于买不到白面做的主食。

有时住在庙中,白天随着和尚吃素斋,晚间与蚊子、虱子为伍,有一次住在正定隆兴寺附近的小学校内,晚上冻得只好把报纸压在薄被上以御寒冷。

就是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梁思成对测绘工作的要求都坚持一丝不苟。对建筑从整体到细部,都要详细绘图测量;对各种构造、装饰,从里到外,从正面到侧面都要摄影记录;对所有碑文、史料都抄录无误。他和助手们经常爬上梁架,手按几十年的积尘,佝偻身体,俯仰细量,惟恐探测不周。那时室内摄影还靠在现场点燃镁粉闪光,每当镁粉一亮,躲藏在梁架间的成群蝙蝠见光振翼惊飞,扬出难耐的秽气。他们有时心中还惦记着时局的变幻,耽心着日寇会随时侵占华北,为了抢时间,往往一天坚持连续工作十几小时。1934年,在调查应县木塔时,为了摄取塔顶照片,梁思成登上60多米高的塔顶,手抱铁链,两脚悬空地攀登塔刹,去丈量尺寸;又退到塔顶边缘去拍摄塔刹的全景,助手们都为他捏一把汗,终于摄取了宝贵的资料。梁思成后来回忆说:当时也忘了害怕,要是再后退几步,真要“一失足成千古恨了”。

他对自己对助手都要求严格,力求研究成果达到高水平。有一次,他把当时还只十几岁的莫宗江叫到房中,拿出几本当时认为是最高水平的国外建筑书刊,指着上面的图对莫宗江说:“这就是现在的世界水平,我们的图就要达到这个水平,你画的图也要达到这个水平”。莫宗江教授回忆说:当时梁思成就培养大家要有一股志气,中国人研究中国自己的东西当然应该达到世界水平。

正是凭着这种民族自尊心与民族志气,梁思成和他的助手虽然工作艰苦,但却乐在其中。当他们借着老工匠的指点弄清楚了古建筑的某一处构造时,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当他们不顾污秽,爬梁攀架,在昏暗中发现一组宏大的斗拱时,会顿时忘却疲劳而欣喜若狂;当他们在古建筑上见到一个宋代《营造法式》上刊之有名的构件时,真像突然遇见久别的故人一样,引起长久的兴奋。他们不仅调查名刹古寺,同时还有意识地到山沟荒野里去发掘那些不见经传的民间遗迹。为此,梁思成、林徽因曾专程到晋汾一带调查,途经8县,还两次到北京四郊访古寻迹。

1932年,他们夫妇二人在京郊八大处到香山的途中,发现在马路旁边,微偻的山坡上有3座小小的石佛龛,佛龛由几块青石板合成,貌不惊人,但都已经历了七百多年的风霜,龛上的石雕呈现出南宋的遗风。梁思成赞赏这3座石龛:“分峙两崖,虽然很小,却顶着一种超然的庄严,镶在碧澄澄的天空里,给辛苦的行人一种神异的快感和美感”(《平郊建筑杂录》)。巍峨的长城,嶙峋的古城楼,晨曦中的塔影,这些记录着中华民族不朽历史的胜迹都会给予人们以无尽的诗情画意,但是在建筑师眼里,除了诗情画意之外,还会有一种特殊的感触,梁思成把这称之为:“建筑意”。他们在调查中,就经常因为领悟到这种“建筑意”而兴奋。梁思成深深感到正是通过这些实地的调查和研究,培养了他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由衷深情和对劳动创造的无比尊敬。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梁思成收到日方主办的“东亚共荣协会”的请柬,邀他出席会议,他坚决不与侵略者同流合污,立即带领全家长途跋涉于1938年1月到达昆明,1939年,又搬到四川省南溪县的李庄乡下,这时,营造学社的经费来源断绝,有时连工资也发不出。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患了严重肺病,长年卧床不起,他自己也得了脊椎软组织硬化症,行动极为不便,全家陷入了贫病交加的境地。当时美国有好几处学校和机构邀请梁思成全家去美国工作和治病,但他表示:“国难当头,绝不离开祖国”。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梁思成与营造学社同仁先后到过50余座城市,调查了建筑、崖墓、汉阙、石刻等古迹800余处。乡间的民房是他们的工作室,晚上靠小油灯照明,只能借用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图书资料作参考,出版的刊物不能用照片,也无钱用铅印,完全靠用毛笔手抄文字,用钢笔画线条图,用石板一张张印刷,依靠连家属在内的全体人员用手工装订成册。尽管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从写出报告的内容到绘制的图纸仍保持着很高的学术水平。梁思成率领营造学社的少数同仁坚持在抗日战争后方继续古建筑的调查研究工作,直至抗日战争的胜利。

从1932年到1941年的10年期间,梁思成和营造学社的同仁们一共调查了2700多处古建筑,足迹遍及190县市,自宫殿、寺庙、石窟到园林、民居,从唐代古建到清代建筑,它们给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史提供了充足的资料,梁思成正是根据这些丰富的资料,于1942年开始撰写《中国建筑史》。这时多病的身体折磨着他,脊椎软骨硬化病使他不得不经常穿戴着铁马甲工作,学社经费来源的断绝又使他不得不四出募化微薄的津贴,十分短缺的物质条件使得只能靠大量的线描图来代替照片的不足。在多病的妻子林徽因和莫宗江、卢绳等人的协助下,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中国古代建筑史终于在抗日时期西南后方的小山庄里完成了。

在这部著作中,梁思成根据大量的调查和文献资料,第一次按中国历史的发展,将各时期的建筑,从文献到实物,从城市规划、宫殿、陵墓到寺庙、园林、民居都作了叙述,并对各时期的建筑特征作了分析和比较。在这部著作中,梁思成提出了对中国古代建筑特征的详细分析,他按中国建筑结构方法及其发展列举了中国古建筑的7大特征,并且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思想道德观念,建筑的传统体制等几方面论述了这些特征的形成原因。这些论述和分析都远远超过了过去外国人对中国建筑的研究水平,达到了前人所没有达到的高度。接着梁思成为了向外国人介绍中国建筑文化又用英文写了一部《图象中国建筑史》。

美国学者费正清对梁思成的这一时期工作作了如下的评价:“二次大战中,我们又在中国的西部重逢,他们都已成了半残的病人,却仍在不顾一切地,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致力于学术,在我们的心目中,他们是不畏困难,献身科学的崇高典范。”

194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胜利。1946年10月,美国耶鲁大学聘请梁思成去美国讲学,梁思成携带着《中国建筑史》和同时完成的《中国雕塑史》的书稿和图片,以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心情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宝展示在国际学术界面前。他以丰富的内容和精湛的分析博得了国外学术界的敬佩和赞扬。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为此赠授梁思成以名誉文学博士的学位。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教授称梁思成是“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宗师”。

当新中国首都北京的大规模建设活动开始时,作为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全身心地投入到首都建设工作之中。他根据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性质,参照世界其他国家城市建设的经验,预见到古都北京与新首都之间的矛盾,于1950年初,与都市规划专家陈占祥一起向政府提出了新北京城的规划方案,提交了《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主张将新的政府行政中心区放在旧北京城的西郊。

他们从新行政区占地面积,交通联系,长远发展等几方面加以分析比较,论证如将这个新区放在旧城之内则将带来一系列不可克服的困难。他们认为北京旧城是一座规划严整,保留有众多文化古迹而且至今仍保存得十分完整的古城。他们主张尽可能把这座世界上少有的历史名城保留下来,在改建中保持她的传统风格。梁思成还专门写了《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一文,建议把北京城的城墙、城楼、护城河都尽可能地保存下来,一方面她们代表着古老北京的传统特征,构成了北京特有的体形环境与城市空间轮廓;另方面又可以加以改造,古为今用,为新社会服务。

护城河加以疏浚可以调剂城市气候;城楼可以改为文化馆、展览厅供群众活动;城墙上加以绿化布置可以成为群众休息娱乐的大环城公园,梁思成还为此专门画了设想图。遗憾的是这些建议当时都没有被采纳,北京的城墙、城楼被拆毁了,城内的牌楼被拆除了,梁思成为此痛心疾首,四处奔走呼号,有一次遇到拆除北海团城的争议,梁思成在会上详细地陈述了团城是国内仅有的几座古代高台建筑之一,他不仅在建筑史上有重要价值而且也是北海整体景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对方坚持说因妨碍交通而必须拆除,梁思成生气地说:“照这样说,干脆推倒团城填平三海,修一条笔直的马路通过去。”他心急如焚,特地去找到周,亲自到现场勘察,最后采纳了现行的改建方案,既畅通了交通又保住了团城。

20世纪50年代初,政府各部门都想在北京长安街新建办公大楼,梁思成为了保证这条市中心主要干道的质量,保护北京城的民族传统风格,特写信给周,要求这条干道的建设必须在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的集中领导下进行;要求各部大楼设计应具有民族形式,注意相互协调,而且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有权修改这些设计。中南海要兴建楼房梁思成设计出方案,特别采用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比例和门窗形式,以取得新建筑与周围古建筑的和谐,探索民族形式新建筑的创作道路。梁思成所作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保护北京这一座世界上仅存的,规模宏大的中国封建时代的古城,即使在整体上难以保住,也力争在局部保住古城的一些带有标志性的建筑,以求古都北京不致于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消失。

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在这个城市蔓延。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担起了解释拆除工作的任务,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因政治因素而毁于一旦,梁思成与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由于吴晗的言论,梁思成被气得当场失声痛哭。其后不久,在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郑振铎邀请文物界知名人士在欧美同学会聚餐会上,林徽因与吴晗也发生了一次面对面的冲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思成是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除了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和建筑系主任外,一直以高度热情参加了各项建设工作,先后担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梁思成还积极参加国家的政治领导活动,曾任: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政协北京市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三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代会常务委员。1959年,梁思成加入中国共产党。

4.磨难。

1966年,史无前例的““””爆发。原本已经在学术研究领域举步维艰的梁思成一下子被抛进命运的深渊,不仅学术生命戛然而止,而且人生之路也在无限的困惑和痛苦中走到了尽头。

梁思成没有想到他自己精心培养、视为儿女的学生们在“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声浪中,将斗争的矛头指向自己的师长们。““””开始不久,清华大学建筑系的造反派们就贴出攻击梁思成的大字报——《梁思成是彭真死党,是混进党内的大右派》。在极度压抑的政治氛围中,梁思成被勒令一遍又一遍“交待”自己的“罪行”。但由于没有按照造反派的意思去歪曲事实,因此所写材料都不通过,只能一步一步加重他的“罪行”。

1966年7月,梁思成被造反派们从建筑系馆推了出来,胸前挂着一块巨大的黑牌子,上面用白字写着“反动学术权威梁思成”,“梁思成”三个字还打了一个大大的叉。梁思成踉踉跄跄地站在大门口,剧烈的疼痛几乎使他直不起腰。之后,只要梁思成出门就必须挂上那块黑牌子。工作干不了,工资停发了,住处被勒令一搬再搬,全家老少被赶到清华大学北院一间没有水暖供应的小平房中生活。反派们肆意查抄、勒索梁思成的家,梁思成多年以来收藏的艺术珍品损失殆尽。

为了保护梁思成的文稿,包括《营造法式》的稿子,林洙将它们交给了保姆李阿姨--一位出身贫农的善良老人,最后使这些珍贵的稿子完整无缺地保存下来。林洙说:“在“”中他遭到了批判,但是他说,宁愿被打倒踏上千万只脚,也要死在祖国大地上,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觉得他有点儿迂,因为很多人都跑了,但是他就是这样坦然。”“梁先生说北京城是封建社会的博物馆,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情况,现在已经没有以前的味道了。”

半个多世纪前,梁思成和陈占祥提出了著名的“梁陈方案”,主张“从整体上对老北京进行保护”。然而方案没有被采纳。

半个多世纪后,当北京城里许多青砖灰瓦的四合院已经在推土机前灰飞烟灭,当人们为出行和堵车问题怨声载道时,当初的保护主张再次被提起,被热议。

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故事

梁思成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大师。人民英雄纪念碑、重建的江南名楼滕王阁均出自大师的手笔。梁思成毕生从事古建筑研究和保护工作。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早年留学美国,游历欧洲。回国后定居北平,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和东北大学建筑系,并且开始潜心撰写《中国建筑史》。1937年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乱,梁思成只得带着夫人和儿子梁从诫南下,在离重庆300多里的里庄落脚。日军的入侵让他们全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梁思成的健康状况也是日益恶化。由于长期低头伏案画图颈椎受损,他就用花瓶拖着下巴,继续创作。

炮火连天、兵荒马乱,即便在这个偏僻的小镇也难得片刻安宁。1944年夏天,抗战形势扭转,进入战略反攻阶段。这天,几个陌生人忽然出现在梁思成面前,他们奉盟军司令部之命,前来邀请梁思成商议大事。听明来意,梁思成二话不说立即乘竹筏从水路出发,到达重庆的朝天门码头,又弃筏登岸。司令部早已等候多时,梁思成甚至来不及喝口水,一张军用地图已经摆在面前。盟军正在准备大规模轰炸日军,为了保护敌占区的古建筑不至于毁于炮火,所以专门把他请来请教。

梁思成手拿着红笔,在地图上仔细的圈点,每个重要部位都做了明示标记。圈点完毕,当他交还地图时,稍作沉思,忽然说:“我还有个建议,希望另外两个城市也能得到保护,但是不在中国。”美国人感到奇怪问他是哪两个城市?他说:“日本的京都和奈良,这是日本最富盛名的两座古城,古建筑林立。”话一出口所有的人都大感意外,觉得不可思议,当时两国交战正是你死我活之时,对于梁思成这个建议,就连司令部也不能擅自做主。

第二年夏天,日军兵败如山倒,却仍在垂死挣扎,拒绝投降。为了打击日军的战争潜力,早日结束战争,盟军在太平洋上集结重兵对日本本土发起了持续大规模的战略轰炸。在连连的炮火笼罩之下,直到日本宣布投降,国内几乎只剩下了废墟,唯有两个城市幸免于难,京都和奈良。盟军最终听取了梁思成的建议。

硝烟散尽,隆隆的炮声已经成为遥远的记忆。战争带给人们的伤痛,仍然难以愈合。然而幸运的是京都和奈良躲过了那场浩劫,两座千年古都,依然是生机勃发。时至今日,多处古建筑群已经被列为世界遗产。让日本人引以为豪,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来此观光览胜。当人们漫步古都,徜徉于历史和现实之间,为人类的智慧而发出由衷的赞叹之时,不会忘了60多年前的那个中国学者。

文化遗产是全世界人类共同的财富,大师的远见和胸襟令人钦佩,日本人尤其心存感激,都说梁思成是古都的恩人。后来梁从诫赴日本演讲,谈起此事,眼眶湿润的说道:“父亲当时作出这个决定是不容易的,我们家有两个亲人都牺牲在抗日前线。”台下鸦雀无声,无不悚然动容。如果说这是两个人的战争,胜负其实早已分晓。

古建筑和文物是人类共有的财富,人类有共同保护的责任。

1948年底,在取得辽沈战役的胜利后,毛主席随即拟订了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并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完成了对北平的包围。鉴于弃守只是时间问题,国民党当局试图迫使在北平的高校南迁。

就在迁与不迁争议之间的一天,有两位穿灰布衣服的人,在一位朋友的'引领下,来到梁思成先生家中。来人取出一幅北平的军事地图,说:“我们的部队正在做进驻北平的准备,出于完好保护北平城中珍贵的文物古迹、书籍档案的考虑,党中央和毛主席主张和平解放北平,但是如果傅作义拒绝接受和平改编,我们只能强行攻城。我们早知先生是国内著名的建筑学家,现请先生把有重要文物古迹和古建筑的地方在地图上标出来,以使之避开炮火。”

当时,梁思成正为北平城中大量的名胜古迹、古建筑群落的命运担忧,他害怕北平遭受劫难,使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瑰宝毁于一旦。因此,以前从未直接和中国共产党人打过交道的梁思成听了来人的这番话,感到十分惊愕:共产党对保护文物古迹竟如此重视!而当他又听来人说他们的上级表示,宁可付出流血牺牲代价,也要尽最大可能保全古建筑一砖一瓦时,他更被深深地感动了。他随即和妻子林徽因,用红笔在那幅军用地图上,把他们认为必须特别加以保护的地点,一一圈点了出来。北平最终获得和平解放,国人额首称庆。而梁思成夫妇昼夜圈点禁止炮轰地图一事,则成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永久佳话。有了这次经历,梁思成毅然做出了留在清华大学等待解放军到来的选择,拒绝了国民党派飞机接他到台湾的邀请。

如何在解放战争中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仅仅有高层领导人的重视是不够的,还要有一些措施保障。中共中央特地派人来请教梁思成,倾听他的看法和意见。这一做法正符合梁思成千方百计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心愿,于是他慨然应允,为中央人民政府和解放军编印一本《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以供在解放各个城市和地方时用。

梁思成担纲这件大事,率领清华建筑系的部分教师及中国建筑研究所人员一起动手,从《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的内容、封面到书的版式设计都亲自定夺。1949年6月,这本《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印出,发给各路解放大军。在该书的说明中,明确写道:“本简目的主要目的,在供人民解放军作战及接管时保护文物之用。”

这本饱含了梁思成等人心血的《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发到解放军手中之后,不仅在解放各个城市、地方时避免了不少盲目的破坏,而且对解放初期开展古建筑调查、保护、研究工作也提供了指导,它可以称为新中国文物保护史上重要的历史文献。

当时在中国建筑研究所工作的罗哲文,直接参加了《简目》的编写,并担任了初稿的全部油印刻制和印刷装订工作。

听故事讲故事教案

1.理解故事内容,能大声、有感情地在同学面前讲述故事。

2.尝试根据故事情节有序地合作表演故事。

难点1.理解故事内容,能大声、有感情地在集体面前讲述故事。

2.尝试根据故事情节有序地合作表演故事。

课时一课时。

1.理解故事内容,能大声地、有感情地在同学面前讲述故事。

2.尝试根据故事情节有序地合作表演故事。

各角色头饰。

一谈话导入,引出故事

师:老师这几天经常去吃喜宴,小朋友们去吃过喜宴吗?(吃过)喜宴上肯定要见到新娘、新郎,小朋友们见过的新娘、新郎是怎样的?(漂亮、帅气)(这里可以允许同学们自由表达、交流)今天有一个小动物要办喜事,是谁呢?(出示课件:老鼠)原来是老鼠家的女儿要出嫁,你们知道新郎是谁吗?老师今天要给小朋友们讲个故事,你们只要认真听就能知道新郎是谁了。

二听教师讲故事,欣赏故事

1.故事的名称是什么?(板书:老鼠嫁女)

2.老鼠的女儿要出嫁,最后嫁给了谁?(猫)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老鼠被猫吃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

三出示图片,教师逐一讲述图片上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1.老鼠爸爸真糊涂,说了句糊涂话:“谁神气就嫁给谁。”小朋友们知道神气是什么样的吗?(威武、强大)学习词语:神气。(板书:神气)

2.老鼠爸爸找到了谁?(太阳)为什么它认为太阳最神气?(太阳会发光,象征着光明,没有太阳就没有世间的万物)

3.学习故事中人物的对话。

老鼠爸爸找到太阳说什么?(板书:太阳)

(太阳,太阳,你是不是世界上最神气的啊)

太阳是怎样说的?

老鼠爸爸找到乌云说什么?(板书:乌云)

(乌云,乌云,你是不是世界上最神气的啊)

乌云是怎样说的?

老鼠爸爸找到大风说什么?(板书:大风)

(大风,大风,你是不是世界上最神气的啊)

大风是怎样说的?

老鼠爸爸找到围墙说什么?(板书:围墙)

(围墙,围墙,你是不是世界上最神气的啊)

围墙是怎样说的?

最后老鼠爸爸找到了谁?(猫)你们说老鼠能嫁给猫吗?(不能)为什么?老鼠应该嫁给谁?(老鼠同类)

四分组自由讲述故事,要求人人参与讲述

1.教师分好小组人员,学生分组讲述故事。

2.小组派出代表在集体面前讲述故事,老师用动画演示。

五讨论分角色表演故事

1.小组讨论:为每个角色配上相应的动作。

2.集体交流,选出最合适的动作。

六学生尝试表演

分组表演(选出五个人分别扮演太阳、乌云、大风、围墙、猫),教师扮演老鼠爸爸。

七总结全文,延伸拓展

老鼠嫁女

神气:太阳乌云大风围墙猫

听故事讲故事教案

1、知道火柴、打火机、厨房灶具等用品使用不当会有危险。

2、不碰触易燃、易爆的用具,不玩火。

3、练习遇到火险时的自救方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

1、打火机、蜡烛、纸张等实验用品一套。

2、一大铁盆枯树叶树枝

3、多媒体教学资源。

1、猜谜导入。

谜语:红彤彤一大捧,见风它就逞凶狂,无嘴能吃天下物,单怕雨水不怕风。(火)

2、讨论:火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和危害。

教师边播放多媒体教学资源边进行小结:

好处:可以用它来做饭、取暖等。

危害:可以引起火灾。

3、观察小实验“纸的燃烧”。

老师用打火机将蜡烛点燃,将一张纸放在蜡烛的上方,让幼儿观察纸的燃烧过程,帮助幼儿了解有些物品很容易被引燃。

4、让幼儿说一说生活中的易燃物品和家中的主要火源。

教师播放多媒体教学资源认识火源和易燃物品。

火源:有打火机、火柴、鞭炮等。

易燃物品:有纸、衣服、玩具、煤炭、汽油等。

教师小结:火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但是如果不会正确使用火,火娃娃也会生气,给我们带来伤害。所以小朋友不能玩火,也不要随便碰易燃物品。

5、让幼儿讨论如果遇到火灾应该怎么办?火场又应怎样逃生?

教师小结:如果发现火灾,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从安全出口逃离现场,再求救大人或拨打火警电话119。

6、播放警报音乐同时点燃枯树叶树枝发出烟雾,引导幼儿快速撤离到安全地带。

本活动通过让幼儿了解有关“火”的知识,认识到了玩火的危险性,知道了不能随便玩火,让幼儿掌握了更多的自我保护、自救的方法。

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故事

1948年,北平解放前夕,解放军兵临城下。一天晚上,梁思成的老朋友、民主人士张奚若带着两个解放军来到梁家。来人摊开一用地图,请梁思成在图上标出重要的古建筑,划出禁止炮击的地方。梁思成非常认真地将北平的重要古建筑一一标注地地图上,并十分恳切地对来人说:“请你们务必保护好这些古建筑”。解放军代表慎重地对他说:“请您放心,为了保护中华民族的文物古迹,我们就是流血牺牲也在所不惜。”

1949年10月1日,梁思成受邀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1950年初,梁思成向中央政府提出了新北京城的规划方案----《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议》。主张保护北京古建筑和城墙,建议在西郊建新北京,保护旧北京城,不在旧城建高层建筑。最终,首都城市规划“一边倒”地采纳苏联专家的建议,拆旧城原地建新城,并按照领导人的设想,从一个消费城市变成生产城市。

城墙倾毁,思成心碎。梁思成有一句名言:“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他说,“五十年后,会有人后悔的。”悲伤的预言不幸全部言中。北京交通拥堵和严重污染,成为当今最头痛的问题。

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故事

现在已经没人能说清他们彼此第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但是彼时,梁正是人生的最好年华——十七岁。家门风范使他看上去与众不同,俨然一位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言语间略显稳重但不乏幽默。而林则风华初露——十四岁,正值水般澄澈、花般娇艳的年纪,明眸皓齿,神采飞扬。她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语言所不能表达的魅力,似灵动的精灵,只一眼,便住进了梁思成的心里。

世家的教育与文化的底蕴使他们志趣相投,心有灵犀一点通。经常是林笑谈之中迎上梁眼里闪烁着的调皮的火花,就知道他已经完全理解了自己的思想。还有很多时候,梁思成对林徽因讲着什么,使得她很吃惊,这正是自己想要说的,怎么从他的嘴里表露出来了呢。精神的交融和灵魂的互相抵达使他们的心渐渐贴近,终极碰撞出了爱的火花。

梁并不是个善于言辞的人,但他不动声色的谐谑,经常让林徽因开怀大笑。他也并不高大,但他的笃诚宽厚却让林徽因感到有一种安全感。他又是个胸襟开阔、坦荡无私又能细致进微地照顾别人的人,是个真正的男子汉。林在生活里所碰到的任何烦扰和偶然涌起的茫然心情,在他那里都会得到劝慰和开解。

两个年轻人沉醉在爱的幸福中,充分享受着爱情的欢快与甜蜜,他们第一次知道,原来真正的爱可以让心变得像白云一样柔柔。温情仿佛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沐浴在爱河里的两个人想诉说,想欢笑,想歌唱,想把这欢乐带给每一个人。这不是一般意义的欢乐,这欢乐来自灵魂,将引领他们飞往天堂。

婚前,梁问林:“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

婚后,梁思成曾诙谐地对朋友说:“中国有句俗话:‘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对我来说: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

一天,梁从外地回来,林很沮丧地告诉他:“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梁听后非常震惊,一种无法形容的痛苦笼罩了他,经过一夜的思想斗争,虽然自己痛苦,但想到另一个男人的长处,他毅然告诉妻子:

“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金岳霖,我祝你们永远幸福。”而林不仅没有离开他,反而感动万分地对梁思成说了一句能让世上所有男人都无法拒绝的话语:

“你给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一生来偿还!”

是的,她已经是个传奇,是只能仰望的女子。她早已隔着如许烟波岁月,隔着那些男子的深情,美成书页中的一个剪影。所有人都知道她和徐志摩的故事。他为她写下那样的诗句,可是最后她还是没有选择他。可是,比起徐志摩那样激烈的爱,金岳霖的脉脉深情更令人动情。

汪曾祺写过一篇《金岳霖先生》,其中有个这样的细节:林徽因去世多年,金先生忽有一天郑重其事地邀请一些至交好友到北京饭店赴宴,众人大惑不解。开席前,他宣布说:“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顿使举座感叹唏嘘。

他为了她终生未娶,因在他心中,世界上已无人可取代她。即使多年后,当他已是八十岁高龄,年少时的旖旎岁月已经过去近半个世纪。可当有人拿来一张他从未见过的林徽因的照片,来请他辨别拍照的时间地点的时候,他仍还会凝视良久嘴角渐渐往下弯,像是要哭的样子,喉头微微动着,像有千言万语哽在那里。最后还是一言未发,紧紧捏着照片,生怕影中人飞走似的。许久,才抬起头,像小孩求情似的对别人说:给我吧!

林的追悼会上,他为她写的挽联格外别致,“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四月天,在西方总是用来指艳日,丰盛与富饶。她在他心中,始终是最美的人间四月天。他还记得当时的情景,他跟人说,追悼会是在贤良寺举行,那一天,他的泪就没有停过。他渐渐说着,声音渐渐低下去,仿佛一本书,慢慢翻到最后一页。

有人央求他给林的诗集再版写一些话。他想了很久,面容上掠过很多神色,仿佛一时间想起许多事情。但最终,他仍然摇摇头,一字一顿地说,我所有的话都应当同她自己说,我不能说。他停一下,又继续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他说完,闭上眼睛,垂下头,沉默了。

他从来没对她说过要爱她一辈子,也没说过要等她。他只是沉默地,无言地做这一切。爱她却不舍得让她痛苦选择,因此只得这样沉默。因为,能够说出来,大约都不是真的。

爱固然值得珍惜,但是要人爱你一时一刻并不难。但是最美最好的,是有个人在至老时候还会想起你。那样深刻,深刻到他一生都从未忘怀过你。他会想起你年少时候的容颜,在他心中,你永远都是十七岁的那个穿白衣裳的小仙子。他会想到嘴边不自觉地轻轻地微笑起来,叹息地说,她啊……之后便是沉默,沉默之下,原本是有千言万语的,可是已经不必说了。那样的你,在那样的他的心中,便是独一无二的万古人间四月天了。

梁思成的故事阅读及答案

京都建于公5261元794年,直到19世纪中叶一直是4102日本的首都。古京都的1653最初设计是模仿中国隋唐的长安和洛阳,整个建筑群呈长方形排列,以贯通南北的朱雀路为轴,分为东西二京:东京仿照洛阳、西京模仿长安城、中间为皇宫;宫城之外为皇城,皇城之外为都城。京都市内历史古迹非常多——列为“国宝”的建筑物有38处,定为重要文物的建筑物有199处。而我对京都有印象并且最终极度的想去是因为有“京都恩人”之称的梁思成先生。

1944年夏天,盟军准备轰炸中国日军占领区,盟军司令部请梁思成建议,轰炸的时候要保护哪些古建筑。梁思成当即向司令部交了一张圈了红圈有明确保护标记的图纸。随后,梁思成又说,还有两个城市我也希望能够保护,但这两个城市不在中国。美国人当时感到奇怪,即问他是哪两个城市,梁思成说:日本的京都和奈良。对梁思成的这一建议,盟军司令部没有当即作出反应。1945年夏季,美、英等国在太平洋上集结了两百万军队。对日本进行持续而强有力的轰炸。因为梁思成的嘱托,日本京都、奈良没有轰炸,日本最重要的这两个有着众多古建筑的古城得以保存。日本人对这件事情非常感激,说梁思成是古都的恩人。梁从诫一次在日本讲台上说:“我父亲做出这个建议是不容易的,我们家有两个人直接死在抗日战争前线。”台下的日本听众听了梁从诫的陈述,都被感动得鸦雀无声。

编故事教案

1、理解作品内容,掌握作品的主要情节,并明白:只要肯动脑筋,什么事都能办到。

2、根据已有的相关经验,创造性地续编故事。

3、充分发挥想象,大胆地讲述。

多媒体课件。

“看见小鸟在天上飞,小朋友你们想不想飞?”(幼:想)“我们来看看,看见小鸟在飞,还有谁也想飞。”

1、打开多媒体大屏幕,出现第一幅画面:许多动物在看小鸟飞。教师引导幼儿看图片。

2、教师讲述故事一遍(不逐页出示图片)。

3、提问:

(1)看见小鸟在天上飞,还有谁也想飞?

(2)那小蚂蚁、小青蛙和小猪自己会飞吗?

(3)它们想出什么办法让自己飞起来?

4、教师再次讲述故事(根据故事的展开逐页出示图片)。

5、教师讲述故事后,逐页图片提问:

(1)看见小鸟在天上飞,大家都很羡慕,乌鸦奶奶怎么说?

(2)小蚂蚁它怎么说?然后想了什么办法让自己飞起来?

(3)小蚂蚁飞起来了吗?为什么会飞起来?

(4)小青蛙想了什么办法让自己飞起来?

(5)小青蛙为什么不摘朵蒲公英而要吹个气球?

(6)小猪想了个什么办法?

(7)大家都飞起来了,还有谁没飞起来?

1、教师引导幼儿大胆想象,为小兔和大河马想个办法飞上天。

2、幼儿集体讨论:用什么办法让小兔和河马也飞起来。

3、请个别幼儿讲讲,并讨论这个办法好不好。

4、请全体幼儿从多种办法中挑出二个最好的办法。

1、教师用语言启发调动。

幼儿的积极性,引导幼儿也讲述故事。

2、教师提问:乌鸦奶奶最后说了一句什么话?你听了这句话心里有什么想法?

3、点明故事内涵:只要肯动脑筋,什么事都能办到。

师:我们也要想个办法让自己飞起来,走,我们去把好方法画下来。

童话故事《我也能飞》

看见小鸟在天上飞,大家都很羡慕。乌鸦奶奶说:"你们没有翅膀,永远也飞不起来!"

"我偏要飞!"小蚂蚁说着,摘了一朵蒲公英当小伞。

"我能飞起来喽!"小蚂蚁高兴得叫起来。

"我也试试看!"小青蛙吹了一个大气球。

"我也能飞起来喽!"小青蛙好快乐。"噢,这是什么?"乌鸦奶奶戴上老花镜。

胖小猪说:"这是我制造的飞机。"

"我也能飞起来喽!"胖小猪开着飞机上了天。

乌鸦奶奶想了想说:"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谁都能飞起来!"

梁思成的故事

1915年,14岁的梁思成考上清华预科,读书期间在体育、绘画、音乐方面表现出杰出的才能。在全校运动会上,他曾获跳高第一名;在音乐和美术方面也有很好的修养,他擅长钢琴、小提琴,还是学校管弦乐队的队长并当第一小号手。他还十分关心政治,“五四”运动中,他是清华“爱国十人团”和“义勇军”等社团中坚分子。一次,他和同学进城宣传被拘,他与同学们坚持斗争,迫使军阀政府派参议员曾彝进当众道歉,在军队护送下凯旋回校。同学们叫他“一个有政治头脑的艺术家”。

1923年,是梁思成在清华读书的最后一年,5月7日这天,梁思成骑着大姐赠送给他的摩托车,后座带着弟弟梁思永,从北京城西驶向南边追赶游行示威队伍。8年前的巴黎和会上,日本从德国手中接管山东,这一天是“国耻日”。车骑到南长街口,被北洋政府陆军部次长金永炎的轿车撞倒,金永炎竟然连车都没下,从窗口扔出自己的名片给前来的警察处理后事,然后便驾车扬长而去。军阀金永炎嚣张惯了,但他的名气比起梁启超来差得远,在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下,他出面道歉并承担全部医疗费,还拿司机做替死鬼,最后连总统黎元洪也出面替他求情,梁家才罢休。

梁思成受伤后,在协和医院接受治疗,因为当时的医疗技术和设备均不太好,梁思成的脊椎骨和腿部的手术都没有做好。结果,使他的脊椎骨出现了弯曲、驼背,使他的左腿短了一厘米。在以后的年月里,粱思成的鞋子都是专门定做的。

编故事教案

1、幼儿了解故事内容,理解小动物们齐心协力动脑筋摘苹果的过程,学习词蹦蹦跳跳、慢慢吞吞。

2、幼儿创造性地续编故事,并能用较连贯的语言讲述小动物们想办法摘苹果的简单过程。

3、懂得遇到问题应与同伴团结合作、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大背景图、小动物的活动图片等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提问:图片上有什么?什么样的苹果?你们想吃吗?

二、关键中断,讲述故事,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1、有一只小乌龟想吃苹果,可是树太高了,够不着怎么办?你有办法吗?

2、正在小乌龟发愁的时候谁来了?小兔子是怎样来的?一起学一学。(学习词蹦蹦跳跳)

3、小乌龟想了个什么办法摘苹果?它是怎样对小兔子说的?它们能摘到苹果吗?

5、他们三个发愁的时候谁来了?小熊慢慢吞吞地走来了,小熊怎样走路的?小朋友学一学小熊走路的样子。(学习词:慢慢吞吞)

6、小乌龟看到小熊来了心情怎样?小乌龟会对它说什么?这次他们够到苹果了吗?

三、讨论交流,续编故事,体验创编的乐趣

1、引导幼儿讨论摘苹果的办法,并能较连贯地讲述。

2、教师与幼儿共同完整讲述故事,引导幼儿重点续编故事结尾。

四、游戏结束,引导幼儿感受问题解决后的快乐

听故事讲故事教案

让孩子依照小故事的开端与结尾,绘出小故事的首要情节,并可以用完好无损、连续贯通的句子表述自个儿设想的用意。

每个人一张白纸片、水彩色笔

一、交代任务,激起孩子听、编小故事兴致。

二、幼儿教师述说小故事的开端与结尾

兔子住于漂亮的大树林中。一日,兔母亲对兔子讲:“小兔子,今日是你外婆的生日,我们一块儿去给他过生日吧。你先带蛋糕到外婆家,我把衣衫洗好了就来。”小兔子听了母亲的话,带着蛋糕开心的先去外婆家啦。

小兔子母亲洗完衣衫,心想:外婆与小兔子孩子一定等急啦,但当它赶到外婆家时兔子尚未有到,兔子上哪儿去了?兔子母亲与外婆十分焦急,他们刚刚要去找,唯见小兔子七踹吁吁地跑到外婆家。兔外婆、兔母亲又心疼又焦急地问:“小孩,你上哪儿去啦?怎样此刻才来呀。”

孩子,小兔子是怎样回答的啊?请你把兔子为何来晚啦,画在纸上。

三、孩子画画,设想小故事的中间部分。

提示:孩子想想,兔子在路上会遇见何事?有何事哩?兔子是怎样做的?

四、幼儿教师巡视来回看孩子画画,清楚他们设想的用意。

五、选场景情节设计比较新鲜奇特的孩子在集风光前编说故事。

听故事讲故事教案

1、知道故事名称,理解故事内容。

2、能大胆想象,并初步尝试续编。

3、萌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帮助幼儿树立环保意识。

故事ppt。

一、激发学习兴趣,引出故事主题

师:你们见过大森林吗?它是什么颜色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发生在森林里的故事。

二、观察ppt理解故事内容

教师有感情地根据ppt讲故事,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1、教师边播放ppt边讲述故事1~2小节后提问:

蓝猴子玩累了,他回到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2、教师继续播放ppt并有表情地讲述故事至第四小节提问。

(1)蓝汽车发生了什么事情?

(2)是谁把蓝汽车救上来的呢?

3、继续播放ppt并有表情地讲述故事,讲完后,提问:

(1)故事叫什么名字?

(2)蓝汽车来到森林后做了些什么?

(3)它为什么要把一切都变成蓝色?

(4)你喜欢这个蓝色的世界吗?为什么?

三、完整欣赏故事并尝试续编故事

1、蓝汽车为什么会掉进大海呢?

2、海龟爷爷对蓝汽车说了些什么呢?(模仿海龟爷爷的话)

3、海龟爷爷说的对,世界不能是一种颜色。假如你是蓝汽车,你听了海龟

爷爷的话,你会怎么做呢?(幼儿自由讨论)

四、结束部分

1、师:听了海龟爷爷的话,蓝汽车到底怎么做的呢?

2、师幼共同小结:蓝汽车知道自己错了,又把蓝色的世界变成了五彩缤纷

的世界。我们相信它以后一定会爱护花草树木,再也不搞破坏了。

3、引导幼儿说说自己以后该怎样保护美丽的世界呢?鼓励幼儿争当保护环

境的小天使,树立环保意识。

在故事《蓝汽车》中老师创设很多幼儿想象和讲述的空间,通过有趣的故事情节,引发幼儿想说、大胆说的愿望。《刚要》中也提到: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创设一个使幼儿想说、敢说、有机会说的语言环境,教师要关注孩子的需求,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利用多种形式调动幼儿运用语言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语言、学会表达。所以在设计活动的时要抓住以下三点:

1、倾听和理解故事内容。

2、引导和鼓励幼儿用较清楚的语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通过创编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在实施的过程中,结合ppt的演示,幼儿很快就记住了故事的情节,为幼儿完整讲述做好了铺垫,而老师的适时引导使幼儿讲述的语言更生动。活动最后抓住环保教育的契机,渗透保护环境的具体方法,鼓励幼儿从自己做起,从提醒身边的人做起。

梁思成的故事阅读及答案

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

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了木料的特长,创始了骨架结构初步方法中国系统的梁架。这以后他们发现了木料性能上的弱点,当水平的梁枋将重量转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产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将上面的粱枋托住,使它们的重量一层一层递减集中到柱头上来。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这是一种文法,而斗、拱、梁、枋、橡、檩、檀柱、棂窗等,就是主要的词汇了。

斗和拱组合而成的组合物,近代叫做斗拱。至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它不仅可以承托粱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说檐头出去之远。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到要到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全座建筑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都以一个拱的宽度作度量单位,以它的倍数或分数来计算。宋时把每一结构的做法,把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线,撑卯如何衔接等都规格化了,形成了类似文法的规矩。

中国建筑的文法还包括关于砖石、墙壁、门窗、油饰、屋瓦等方面,称作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彩画做作法和瓦作做法等。

屋顶属于瓦作做法。它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庄严无比、美丽无比的一部分,瓦坡的曲面,翼状翘起的檐角,檐前部的飞橡和承托出檐的斗拱,给予中国建筑以特殊风格和无可比拟的杰出姿态,这都是内中木构使然,因为坡的曲面和檐的曲线,都是由于结构中的举架法的逐渐垒进升高而成。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略加处理使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油饰本是为保护木材而用的。在这方面中国工匠充分地表现出创造性。他们使用各种颜色在梁枋上作妍丽繁复的彩绘,但主要的却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而以金为点缀,所谓青绿点金,柱和门窗则只用纯色的朱红或黑色的漆料,这样,建筑物直接受光面同檐下阴影中彩绘斑斓的梁枋斗拱,更多了反衬的作用,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

至于建筑物之间的组合,即对于空间的处理,我们的祖先更是表现了无比的智慧。院落组织是中国建筑在平面上的特征,无论是住宅、官署、寺院、宫廷、商店、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如殿堂、厅舍,加以附属建筑物,如厢耳、廊庞、院门、围墙等周绕联络而成一院,或若干相遂的院落,这种庭院,事实上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这样便适应了居住者对于阳光、空气、花木的自然要求,供给生活上更多方面的使用,增加了建筑的活泼和功能。数千年来,无论贫富,在村镇或城市的房屋没有不是组成院落的。一样,在一个城市部署方面,我们祖国的空间处理同欧洲系统的不同,主要也是在这种庭院的应用上。

1.下列对斗拱作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整座建筑物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是根据它们相对于拱的宽度,按倍数或分数计算出来的。

b.用斗拱承托梁枋,是为了减缓梁枋直接压在木柱上所产生的剪力,以消除梁折断的危机。

c.斗拱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既可以用来承托梁枋和出檐,也可以用来装饰美化建筑物。

d.檐下彩绘的梁枋斗拱,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色彩显得更加绚丽,艺术效果格外强烈。

2.下列涉及中国建筑文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屋顶的辉煌,表面上出自瓦脊、脊吻、重脊和脊兽等的奇妙组合,实际上全都源自建筑物内部的木构。

b.盖顶的瓦,有一些具有双重功能,既能在结构上发挥作用,也能成为美化屋顶的饰物,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c.梁枋上妍丽繁复的彩绘,使用了各种颜色,主要的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并以金为点缀,这就是青绿点金。

d.如果说彩画作做法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文法,那么木柱和门窗上朱红或黑色的漆料,就应该是它的语汇。

3.本文阐述了中国建筑的多种文法,请列举其中的三种。(3分)。

【答案】。

1.d。

2.a。

3.梁架做法、瓦作做法、彩画作做法院落组织法。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