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七年岁月知青演讲稿(精选23篇)

时间:2023-12-02 14:13:19 作者:XY字客

演讲稿范文是为了传递特定主题或观点而撰写的一种文字材料,它可以准确表达说话者的意图。以下是一些成功演讲者的演讲稿范文,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习近平的七年岁月知青演讲稿

根据自治区党委安排,会前,与会同志进行了认真自学。会上,大家集体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陈全国、雪克来提·扎克尔、乃依木·亚森、努尔兰·阿不都满金、孙金龙等同志,结合各自思想和工作实际,畅谈了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认识和体会。

大家一致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新疆工作,十分关心新疆各族人民。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赴新疆考察,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做好新形势下的新疆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新疆时和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博大精深、内涵深刻,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疆工作的科学判断、战略谋划,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党的治疆方略的创新和发展,是指导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要进一步强化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进一步增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切实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步调、统一行动。

会议强调,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组织开展好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新疆时和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活动,融会贯通、入心入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学,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坚持搞好结合系统学,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新疆时和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疆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切实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坚持形式多样广泛学,以理论中心组学习、集体研讨、集中宣讲、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组织好学习,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各族群众广泛宣传,持续掀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坚持坚定信念认真学,始终把维护习近平总书记这个核心作为最大的政治,坚定不移地在思想上认同核心、在政治上维护核心、在组织上服从核心、在行动上紧跟核心;坚持带着感情反复学,自觉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始终做到新疆距离首都北京虽远,但自治区党委、全区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的心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地贴在一起、紧紧地连在一起;坚持忠诚使命深入学,提高政治站位,保持政治定力,勇于担当、主动作为,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

会议要求,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长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坚持以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统领、为指导,推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治疆方略特别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在新疆落地生根。要坚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立足抓早抓小抓快抓好,认真落实各项维稳措施,保持严打高压态势,提升快速处置能力,全力保护各族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改革开放,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持续开展好“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引导各族群众增强“五个认同”,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要促进宗教和睦和谐,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推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要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学前3年免费双语教育、全民免费健康体检、脱贫攻坚、扩大就业等为重点,持续推进惠民工程,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禁“三高”项目进新疆,加大污染防治和防沙治沙力度,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新疆;要确保边境安全,实行军民警民边民联防,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筑牢稳固的边境防线;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建强基层组织,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学转促”专项活动为载体,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习近平的七年岁月知青演讲稿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为我们再现了青年习近平扎根陕北黄土高原,七年来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青春面貌。本书通过访谈生动描绘了青年习近平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作为新时代成长的青年人,品读此书能够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从口述史中洞察大时代,从真情怀中感受大担当,从奋斗史中汲取大智慧。

毋庸置疑,本书意义非凡,对青年来说更为意义深远。它是当代青年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活教材,也是当代青年人励志成才的重要典范,还是当代青年人绽放青春光芒的党史宝典,更是当代青年人汲取真理光辉的精神宝藏。

1969年,从北京同乘一列火车去插队的知青,大多数人在插队一到两年内都陆陆续续离开了,而习近平在陕北一待就是七年。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提到,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每个人也都有一个历练和成长过程,虽然没有“天生伟大”这一说,但习近平七年来经历的恶劣的自然条件、繁重的生活劳动、严酷的政治考验、巨大的心理压力,磨炼了其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品格风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先贤的这句话在习总书记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印证。

习近平在梁家河村不到两年时间内,办沼气、办铁业社、办磨坊、种烤烟、办代销店,打井、搞河桥治理、打5大块坝地等。对无所事事的人来说,两年时间很漫长,但若想在两年内做出这么多大事实事,两年时间又实在太短。每件事情都不是特别大事,但是把所有事情集中起来就有很大很显著的效果。习近平在梁家河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之前村子里从未有过的事,每一件事都是便民惠民的事,每一件事都是身体力行、苦干实干做出来的事。充分体现了青年习近平苦干实干精神和勇于担当精神。习近平在艰苦时期的苦干实干,为百姓做实事,切实解决了老百姓的生活需求,解决了人民生活的后顾之忧。干在实处,取得实效,正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真实写照。

2013年习总书记寄语青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习近平“从15岁刚到黄土高原时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时,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七年来,习近平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在这七年时间里,他靠自己的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在实干中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当今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很多青年在社会的高速发展中迷失方向,我们从习近平的知青经历中学习到,年轻人要不畏困难,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经受考验,在努力实干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时就已悄然扎根,“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们可以更加系统、准确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内涵,更加全面、历史地认识到确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全党核心的重大意义,更加深刻、直观地领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精神所在,更加具体、清晰地理解“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的执政为民情怀。习总书记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的执政为民情怀与目前的“厕所革命”是呼应的。五十年前,习近平在梁家河做知青时就进行过厕所整改,此后,从河北到福建,从浙江到上海,都一直高度重视。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三年两次重要指示“厕所革命”,充分体现了习总书记对百姓民生问题的高度关切,彰显了习总书记“民生之事无小事,民生之事一抓到底”的执政为民情怀。

青年有理想,国家才能有希望,青年有信念,民族理想才能实现。七年的知青岁月将青年习近平于黄土高原和基层百姓深深融合到了一起,其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促使他在大学毕业后果断走向穷困人民、走进基层百姓,选择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青年习近平从破旧的农村通过苦干实干走进繁华的大都市,大学毕业后又从繁华的大都市主动回到农村,其青春再次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楷模和榜样。这是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有大责任感和大使命感的人,才能做出的选择。

习总书记七年的知青岁月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当时的严酷考验与巨大困难,准确把握了当时的时代际遇与历史潮流,在艰难的岁月里爱学习、能吃苦、有追求、办实事、重辩证、敢担当,充分体现了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和鲜明的创新创业精神。习总书记七年的知青岁月告诉我们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不忘初心,励志勤学、刻苦磨炼,敢为人先,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争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见证者和全程参与者,争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实践者和奋力开拓者。

七年知青岁月读书笔记

《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是8、9月份出版的,印象很深,当时是由团中央带领广大青年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学习之风,特别是青年干部,可以说是推荐必读之书了,这本书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我本人由于各方面原因当初没有特别在意,也就没有做到相关的学习要求,现在想起来很惭愧,如今有机会我借到这本书,利用一些时间,很快读完了,并且很有感触。

我不是一个特别喜欢读书的人,相反作为一个工科男生,对科技和本专业的相关内容更感兴趣,所以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就让我的同学、研友不太理解,认为我现在做的事情不合时宜,我能理解,因为作为一个还在任的学生干部,有很多事情,并且还要上课,在这个时期其余时间只能全部用来考研复习,才不会被别人甩在后面。我借这本书的初衷原本是换换心情,调整自己,让自己的心态更加稳定,对复习有很多好处,后来逐渐读完这本书,我知道我不仅没有选错,而且我还“赚大了”。

先介绍一下这本书,这本字数在31万字左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的前身是11月到3月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连载刊出的采访实录。这是我读过的唯一一本全部以采访实录为内容的书,里面共有19篇采访实录,采访对象包含“当年的知青”、“当地的村民”和“各界人士”共30人左右,从各个角度全面的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到1975年在梁家河插队时的种种经历。

这本书所描绘的情景,都具有很鲜明的时代背景,这七年处在“”期间,老实说,我对这段历史细节知之甚少,这本书很大的充实了我对这段历史的了解程度,也清晰的看到当时国情在最基层、最贫困地区的真实表现。简单概括总书记当年的成长变化就是,从一个为了减少“迫害”牵连选择去陕北插队的年龄最小的普通知青,成长为所在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一心努力为当地老百姓做实事的大队支书。

七年知青岁月读书笔记

《习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部讲人民领袖的书,是一部记录人民领袖如何“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成长经历的书。这本书是中央党校策划组织的系列采访实录,通过29位受访者讲述自己当年亲身经历的往事,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主席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读后对于青年时期的主席能吃苦、敢担当、重实践等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热爱读书方面,印象尤为深刻。

利用一切可能读书。在梁家河插队7年间,没书可看了他就四处借书,哪怕要走十几里山路;白天干活他随身带着书,充分利用收工、放羊、吃饭的点滴空闲读;晚上则点起煤油灯挑灯夜读……就是以这样的毅力和坚持,习当年读完了所能借到的所有书籍。反观现在我们,读书条件良好,书目齐全、借阅方便,但有多少人坚持读书。有调查显示,中国人均图书阅读量仅为4.58本。我们都应像习那样,抓紧大好时光,见缝插针地多读书,读好书。

利用有效方法读书。“他看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较几种说法的同异,也推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例如读《共产党宣言》时,习找到著作的不同译本,分析其不尽相同的理解和各有侧重的翻译,在分析对比中真正学深悟透。我们只有像习那样分析对比地去读书,才能提高读书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掌握知识间的关联,也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素质。

重点书目精读细读。习对一些重点书目,总是花功夫认真研读。比如他在读苏联军事著作时,将《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重要战役》图册摊开铺在炕上,对照文章仔细寻找一个个文中涉及的不熟悉的地名,熟悉之后又进行“兵棋推演”复盘,力图从纷繁杂乱的战役经过中总结出两军对垒所展现的战略思维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之处。这告诉我们,有些书,需要我们定下身来读书,静下心来钻研,才能在读书中提升自我。

广泛阅读各类书籍。习既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又读中外历史著作;既读中国古代文学,又读世界经典名著;既读军事理论,又读国际政治。广泛的阅读不仅带给习思维的拓展、视野的开阔和心灵的滋养,更带给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惊人学识和兼容并包、胸怀天下的宏大格局。我们只有在平时涉猎广泛,才不至于“书到用时方恨少”。

七年知青岁月读书笔记

最近有幸拜读了《习的七年知青岁月》,书中再现了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习扎根陕北黄土高原,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青春面貌,描述了习“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整本下来似乎是目睹了习在陕北插队时的成长与奉献。让我不由想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被感动着,也被激励着。

习在七年的上山下乡学习生活中,知道了什么是中国的实际,他真正把自己融入了人民之中,在梁家河村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办沼气、办铁业社、办磨坊、种烤烟、办代销店、打井、搞河桥治理、打5大块坝地等。对无所事事的人来说,两年时间很漫长,但若想做出这么多大事实事,两年时间又实在太短。习在梁家河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之前村子里从未有过的事,都是便民惠民的事,都是身体力行、苦干实干做出来的事,这充分体现了青年习苦干实干精神和勇于担当精神。

书中提到,在陕北梁家河要过五个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观,过关的过程,是战胜自己的过程,更是自我升华的过程。在老三届知青当中,习“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眼看着一起来的知青陆陆续续都走了,梁家河就剩他一个知青的时候,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学习、工作,一点也没有彷徨。这样淡定、从容地面对未来,是因为在艰苦岁月里,他已经把心留在了延安,决心无论自己的境遇怎样,都要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事,不辜负光阴、不辜负自己。就是这样的心态,这样的信念,让他从平凡的起点开始,走上了不平凡的人生道路。

15岁到22岁,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习选择在艰苦的陕北农村度过。正是这七年的知青岁月,磨练了总以苦为乐、敢想敢干的优秀品质,也让他找准了人生的坐标。

作为一名铁路职工,我是车站一名普通的客运员,每天面对着形形色色的旅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常抱怨工作枯燥乏味,却忽视了铁路“把旅客当亲人,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的服务宗旨,和当时身处梁家河的习相比,我深刻认识到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更需要像习那样不忘初心与使命,脚踏实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每一步。

七年知青岁月读书笔记

选择做知青,书中介绍,习近平同志“是被形势所迫下去的”,因为在当时,“做知青,是身不由己,没有其他路可走”。对他而言,这无疑是选择了一个新的未知的环境。而这个环境,从1969年1月13日出发,1月16日到梁家河(走了三天),从那时起在那里度过了7年。

对习近平说,“由于家庭原因目标大,早已经被一些人注意上了”,“别人是从零开始,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他是在困境中从一个迷茫的十五六岁的中学生,成长成为一个饱尝人生酸甜苦辣的青年。在这个新环境里,他从不适应到适应,从积极性不高到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从语言交流有困难到融入环境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最终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胸怀为民谋福利的抱负实现精神上的升华,确实是一个持续的艰难的过程。如书中所述,过四个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个关是一个体系(锤炼)三个范畴(生活、工作、思想),容不得一块短板。习近平一开始的时候也是不适应的,“我们由于懒…”,“刚到生产队时劳动积极性都不那么高”,“当然,时间长了,思想有了变化,和老乡接触多了,劳动也习惯了,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工分也涨到10分了”。这也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历练和成长过程,没有“天生伟大”这一说。

在这里,我们也看到了环境起到的积极影响。当时,“梁家河后队的老乡都很同情和理解这些知青”,是“陕北的人民收留了他,爱护他也保护了他”。“延安的红色历史文化和陕北人民豁达、包容、厚道、质朴、奉献的集体人格,滋养了他崇高的政治理念,铸造了他不变的初心”。他是北京知青中最后一批离开的,在农村入了党,当了支部书记。我们还看到了组织的催化,比如冯家坪公社书记赵廷璧对这个“转变”起到了很大的“催化”作用。

对这个过程中,习近平曾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叫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每一代青年人都有自己的机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去谋划人生,创造历史。

纵观这七年,这是一个人与环境,内因与外因双向互动,促成升华的过程。对我们来说,面对新的环境,首先是适应,尽快的适应和融入,然后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聚力推动各项事情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如果有机会的话,要充分利用基层加艰苦的客观环境,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完成蜕变,为人生道路指明正确路向。

二、相信和依靠党组织,以合适的方式和途径发挥作用。

1、坚定的追求进步,坚决相信和依靠党组织。习近平同志是高干子弟,但顶着“黑帮弟子”的帽子。对此他显得很坚毅,常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意思就是,正人要先正己,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在他一直坚定追求进步,不懈追求上进和一贯努力奋斗下,1972年秋天正式被批准入团。在基层党组织坚持客观公正的锻炼考察下,1974年元月,经县委研究讨论批准入党,当时正好赶上村领导班子换届,村上党员大会推举习近平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

需要强调的是,“在当时,入党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如果有一个经手人思想僵化,严守当时所谓的政治标准,都会影响到习近平入党”。从中也可以看到,对习近平同志的一贯表现的认可,群众和组织是有其客观的内生动力。

2、以合适的方式和途径发挥作用,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作用。习近平坚持认为,“不能光停留于议论抱怨,要争取入党,在党内发挥驱浊除弊,改造时势的积极作用”。同时认为,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比如,他一次次找我(武刚文),让我多为集体考虑,要用自己的能力给全生产队的人贡献,他还问我:“你听不听党的话?不听党的话,说明你觉悟不够高,我就给你办学习班。”前后谈了十几次,最终把我说动了,我说:“行,我当这个队长”。再比如,“像张卫庞,都这么大年纪了还当队长,咱们要重视培养年轻的村干部”。这就是出于对干部队伍传承和事业可持续性的考虑。

三、传承家风,为人仁义,性格坚毅,处事公正。

1、传承家风。书中介绍的“习仲勋的儿子帮我(警卫冯俊德)拉过车,领导人教育的孩子就是不一样”,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习近平充满了对父辈那一代革命者的崇敬,也传承了父辈的高贵品格。而早在延安时期,习仲勋就被毛主席誉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习近平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也这么回忆:…没有长期待下去的观念,别的知青天天上山干活,我却很随意,后来受到姨姨、姨夫的教育,很快融入了陕北农村新的环境,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练。书中还介绍,在梁家河接受采访,一讲到群众的功劳就滔滔不绝,一讲到自己就讲的很少很简单,“这个年轻后生,功成不居,谦虚谨慎,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我想,这就是家庭家风的作用。

2、为人仁义。帮(冯俊德)拉车赠送衣物后,面对别人的不解,习近平表示“我现在就是个普通农民,他骗我什么,他不会骗我的”,可见“心地非常善良。按陕北人的说法,很‘仁义’”。其坦诚也确实令人肃然起敬。习近平会做思想工作,批评人时没有说一句污染辱人格的话,而是以平和的态度,给他讲道理,教育他改正错误。社员(因为打坝被砸伤)受伤,可把近平急坏了,借用赵福友的话就是“他把咱群众的安危放在心上,咱不能忘”。习近平认为,要当好一个村的领导,必须一碗水端平。群众最讲究的就是公道二字,最信服的就是公正的人。“多少年过去了,习近平还是这么朴实,这么平易近人。他待人真诚,为人人实在的品格始终没有变”。

3、性格坚毅。“他很有个性,绝不是软弱的人”,“少年老成,遇事不慌,跟村里任何人说话都是稳稳重重的,从不和别人乱开玩笑”,坚信“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矢志以恒,一以贯之,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夙愿”。

4、处事公正。“很多农村人党领导,裙带关系很严重…他一视同仁…”,“梁家河的姓比较复杂,有十几个姓,选书记一定要选一个威望比较高的,大家都认可的人,既要考虑到有本事,还要考虑办事公道。考虑来考虑去,大家都想到了近平”。“农民是非常实际的,他就看你能不能做事,能不能公道。只要做到这两条,什么问题都好处理”。而习近平面对队里人多嘴杂,主意也多。他每一次都能调解的很好,他说话能说在理上。做事情稳稳妥妥,和村里谁也没有发生过矛盾。近平处事非常公正。

四、紧紧依靠群众,服务群众。

1、对基层群众感情至深。这是习近平的显著特点。说话办事很稳妥,考虑问题也很周全,和村民关系融洽,是一种乡亲、亲人、家一般的感觉。个人认为,在当时环境中形成了朴素的共同体意识。

2、坚持从实际出发的群众立场。在那个时期,“脑子里那些阶级斗争,实际上和陕北的现实不是一码事。人们并不知道社会主义道路,资本主义道路在农村的体现到底是什么,却要每天面对最现实的问题:怎样才能够在这种环境中生存下来”。这是当时的实际。因此,只有在基层受过苦,知道百姓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才能够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才能够有真确的工作方法,才能真正为百姓做实事、做好事。山西原平县委书记,80年代调研正定,习近平当时曾说:“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这都告诉我们,一个共产党的工作者,如果不真切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和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的艰难,就无法真正站稳群众立场。至今对这几句话印象深刻。

3、全心全意为群众谋福利。为群众做实事是他始终不渝的信念,让人民过上好生活是他工作和风斗的目标。早在,习近平同志在公开发表的《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写下了“为人民做实事”的誓言――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当年他思想上准备在陕北当一个农民,并非虚言。当他下决心回梁家河挑重担前,曾长时间躺在土地上,望着蓝天,下决心像父兄一样好好在农村干一场,这辈子就当个农民吧!”,他不搞形式主义,不搞那个时代时兴的学习、运动,而是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比如当时除了过“四关”,还有一个“厕所关”,联系到现在的“厕所革命”,这可能就是习总书记关心的文明的最不起眼处的源头;比如制定了村规民约;比如带领村民打坝、取火、办铁业社、代销店等等。一句话,他迫切地想为这块贫穷落后的地方改变面貌尽一份力。

五、志高行稳有担当。

1、志当存高远,事须从实做。习近平同志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志存高远。但他的远大理想,恰恰不是当多大的官,不是走到多高的位置,而是看似平凡的“为老百姓办好事”。“1972年到1973年这两年,是近平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大部分知青走了,近平因为父亲受到政治迫害,就是走不了。那时候近平的思想有很明显的转变,他渐渐意识到了,他苦苦期盼的光明大道,其实就在自己的脚下。记得近平跟我(武晖)聊过他那时候的想法:我为什么就不能在梁家河扎根呢?我为什么就不能留在这里为老百姓干好事呢?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可以说,那个时候近平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就开始形成了。”习近平同志曾经说过,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个有大学问的地方。1975年大学招生,习近平填报志愿的时候,三个志愿填的都是清华大学…表现了独特的性格和自我人生设计上的理念。毕业后又放弃了看似平坦舒适的道路,下沉到基层,沉至社会实践的最前沿去工作。并表示“这次下去,干得好,将来成就一番大事业,干得不好,就在下面给老百姓做些实事,也没什么”。他是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实,走的很充实。他是一个有准备的人,一个明确了人生道路的人,一个有很强求知欲、上进心和定力的人(从《知之深爱之切》、《之江新语》等书中也可以看得出其一贯的知行观)。

2、敢说、敢做、敢担当。习近平同志有一个特点,就是:我说的话,如果有错你们就指出来,我肯定改;如果我说的没错,你们就照着办,不能打折扣。如果是你不对,我就要纠正你,而且不能说一下我就不管了,还要督促你真的改过来。如果有人指鹿为马,颠倒黑白,不对的事情还要说对,那绝对不行。近平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工作上首先严格要求自己,然后再严格要求别人,他非常善于团结同志,关心群众。

书中介绍过一件事:有一次我(石春阳)到他窑洞里去,他跟我说:“随娃,我要上大学走了,支书谁当?”我说:“这个事情难说,大家选谁是谁。”他说:“你可以当。”我说:“我不行,当不了。”他说:“你咋当不了?我以前也没当过,现在不是当得挺好吗?”我说:“我怕我当不好。”近平说:“你还没当,你咋就知道当不好?”过几天,近平召集大家开党员会。在会上,近平和大家说:“我快走了,下一任支书谁来当,咱们得选。我个人推荐随娃当。”紧接着就是投票,大家写的都是“随娃”。这个结果,其实不是因为我有多好,而是我们村里人都信任习近平,他推荐了我,大家就都选我。近平说:要当好一个村的领导,必须一碗水端平。群众最讲究的就是公道二字,最信服的就是公正的人。然后又当众对我说:随娃,梁家河以后要发展,你必须起模范带头作用。你是年轻人,当支书以后,要多动脑子,多思考问题,还要多联系群众,这样工作才能做好,支书才能当好。如果处理问题不考虑群众的感受,支书也当不好。

又比如,习近平“敢担当,能做事,总是为村里着想。当时办铁业社、代销店,方便了群众,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一切以粮食生产为中心,搞这些副业,有一定的风险,很容易被扣帽子。他对政策方面把握的很严谨(铁业社为了生产,为村里人打农具修农具不盈利;代销店非营利性质,公对公,为社员生活提供便利)。他这个人,心里装着老百姓,又有一股闯劲”。

六、坚持学习和独立思考。

习近平说,先贤们的思想结晶,许多人的智慧和成功的经验都在书里,无需其同意便可以拿来为我所用,何乐而不为?只有愚蠢的人才不去读书。他通过“读书…佐证…扩展…联系…不同点,养成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起到了活跃思想、拓展思路的效果”。正所谓“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他坚持独立思考,当时,“逐渐对这种长期无休止激烈的阶级斗争有了疑问,引起思考”;“对马列著作版本阉割是很注意的。他感慨地说,这么一个小薄本经典,就有这么多名堂,可见认识真理很不容易”。他以辩证思维方式看问题,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反复推敲。互相印证,而不简单只从一个方面刻板地考虑问题,更不自以为是。

七、做好新时代财政监管工作的启示。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知青岁月》启示和激励我们,做好新时代财政监管工作要有新的精神风貌、新的工作标准、新的时代担当、新的工作干劲、新的工作作风。简要汇报几点。

1、为人民服务需要知道对方需要什么。比如,在当时习近平同志就是从民生生计、生活必需入手,如打淤地坝,为的是能让大家吃上饭、多吃一口饭;从铁业社、代销店入手,为的是让大家能更好的“活”一点;从修沼气池、厕所入手,为的是让大家生活得更舒适一点。

2、遇事要有定力。书中介绍,习近平很很喜欢曾国藩的一段话:“愈是军情棘手,众议纷纭,愈要心明力定,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做大事者要具备冷静心态和自控能力,这样即使事务再紧急,也可以条分缕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谈到智商和情商的关系,他认为,智商是重要的,而情商则是关键,尤其是做大事者。

3、注意方式方法。比如,习近平“不但见多识广,知识丰富,而且性格很随和,说话既不偏激也不保守,非常实在”,对工作和对群众,需要采取不同的思路理念,对待工作是认真加鲜明地坚持正确的反对错误的;对待群众是服务。又如,插队期间,农村经常搞社会主义路线教育活动。习近平是怎么做的?“近平讲话,能把人听憨了”,就是说用群众的语言,用群众爱听想听的话,表达对路子。另外,习近平还注意采用合适的方式正确处理与群众的关系,“近平把粮票和钱压在了碗底下”(一碗鸡蛋面,垫了1斤2两粮票和三毛钱)。

4、办事实、作风实。“那个时候,农村基本建设就能够考验村干部的实际能力,你能说动大家打坝,修梯田,你就是有本事”!习近平带头干,做到了。后来的取火记(修沼气池),在那个年代,一无所有的条件下,建材、路、技术,能够完成一件有一定的技术含量的事,也是非常不容易。到了主持(正定)县里的工作,到乡镇和农村检查,从来不提前打招呼,都是骑着自行车就去了。到了实地,他去看领导在不在,工作做的怎么样,实地去看,不给对方提前准备的机会。如果看到什么工作做得不到位,当时就把相关领导叫到现场,督促他拿出整改方案。重内容而不是形式、过场之类的花架子,重一手的直接信息而不是二手的信息。

5、重视榜样力量。书中介绍,“其实,习近平的才华初现,不是在他插队落户的梁家河,而是在他搞社教的赵家河。赵家河是习近平才华初现的地方。能去搞路线教育的就不是一般知青了,这对所在队的工作有了话语权,对这个大队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有了影响。榜样,产生了巨大的力量。”这也是从小我(自我提升)到大我(人民领路人)的升华。

6、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7、守规矩。“要调动力量,没有规章制度可不行。近平把规章制度定的严严的,大家一起按规章制度办事,制度不认人”。

8、注意团结,注意策略,注意保护自己。

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心得

最近认真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用受访者的亲身经历和小故事为读者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七年历练经历。作为一名90后青年,虽然没有经历那些知青岁月,但是从这本书中确实感受到了艰难困苦的气息,感受到青年习近平成长的艰辛与不易。习近平总书记身上有太多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的感触就是这本书为我们青年描述了“理想”是成长之基,是成长之魂。青年要健康成长,离不开理想信念的支撑和指引。

理想信念是支柱,能指引人在困境中坚持和成长。书中描述,在当时习近平总书记的父亲受迫害、受批斗,被下放到河南,母亲当时也过着受审查的生活;而习近平总书记本人,成分是“黑帮子弟”,知青的两大出路――征兵、招工,对他来说都几乎不可能实现。这样的艰难困苦可以磨炼一个人也可以打垮一个人。正因为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有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才能成为在困境中崛起的人。他心中的信仰和希望一直都没有变。他从没有怨恨谁,始终坚持追求真理和进步,始终对党充满信心。他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才如愿以偿,是有多么坚定的信念才让他可以把一件事坚持了那么久。在许多人忍受不了都急于逃离“苦海”时,习近平总书记没有,他说“我为什么就不能在梁家河扎根呢?我为什么就不能留在这里为老百姓干好事呢?”一个二十岁不到的青年就树立了这样“扎根农村”的信念,并踏踏实实地付诸行动。这足以启示当代青年应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在基层历练、积累,打牢成长的根基,真正树立为中国梦奋斗的远大理想。

为了实现理想,就不能任由自己在环境中浮沉,要不断追求进步,要有勤奋好学,勤于思考的进取精神。这本书中几乎每一个被采访者都会提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两箱书。他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都是书。煤油灯下熏面看书,走三十多里山路借书,“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一位受访者描述“一个十五六岁的小伙子,同龄人都跑出去玩耍,他还能饿着肚子坐得住,能踏下心来看书、阅读、思考,这确实需要一定的定力,需要有很强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当前,我们处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读书的环境已经好了很多,更应珍惜青年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养成勤读书,勤思考的习惯,并将理论联系实践,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

现在很多人包括我或许因为社会的压力、生活的负担,慢慢忘却了自己的理想,忘记朝着优秀的方向前进。只想找到一份好工作,为了房子、车子、票子不断地奔波,思想被各类速食文化充斥着,很少去思考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能为集体为国家做些什么。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岁月故事,相信很多人会和我一样思考理想信念的重要性。理想信念犹如定海神针,只有深化于心,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敢为人先、坚持到底、不辞辛苦”的昂扬斗志,才能干一件成一件,不半途而废。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都能努力克服,坚持到底。

理想信念固然要积极向上,但也要切合自身实际。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待了七年,之后又返回北京到清华大学深造,毕业之后依次在国务院、军队工作了一段时间,又主动回到基层。经过那段艰辛岁月,再做出这种决定,不禁肃然起敬。而作为年青人我们更要敢于和善于从基础做起,好高骛远往往就会在实践时陷入曲折与反复之中,最后一事无成。事实上,原本自己认为“低层”的目标未必就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相反,脚踏实地,夯实基础,多学习思考,成长和进步才会更快。

跟大家分享一句歌词: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青年一代的奋斗不只是为了让个人有一个更好的生活境况,千千万万青年的奋斗更是国家进步与发展的助力器。青年不应该没有理想信念,即使外表被社会磨平了棱角,但心中也应有一团熊火在燃烧。当国家和集体有重要任务的时候,青年能够给力,能够顶上。理想信念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总是要体现在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上,我也会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立足本职岗位,艰苦奋斗,勤读书,多思考,将自己的理想付诸行动。既要做一个思想上的巨人,也要做一个行动上的巨人。

近日,我反复品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感触颇多,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里“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这是一本指导广大党员干部淬沥党性的生动教材。《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心系百姓、勤奋上进、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寄语青年朋友,“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习近平总书记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刻诠释了如何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196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时年15岁,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与当地农民一同吃粗粮、住窑洞、睡土炕、干农活。当时的陕北农村,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不仅食品匮乏、饮水困难、环境恶劣、卫生条件极差,而且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比较陈旧。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就在这样极度困难的环境中,经受了七年艰辛磨炼,不仅真实而深刻地了解了中国农村和中国社会,也锻造了极为坚强的意志品质,铸就了高尚的人格精神,系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不仅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活教材,也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坚定理想、提升素质的生动教材。

这是一幅激励我们坚定跟随核心的感人画卷。在书中,29名采访对象通过口述实录,用大量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7年间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工作历程。书中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每一个故事都真实动人,每一句话语都朴实无华。特别是青年习近平的鲜明形象和独特魅力,可感可信、可亲可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感染力。《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讲述的虽然是40多年前的故事,但其中蕴含的伟大精神穿透时空历久弥新,进一步激发了我们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衷心爱戴。精心研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对于我们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更加自觉、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奋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名乡镇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该如何践行呢?我思考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要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作为全镇党员干部做好迎接党的十九大的思想、政治、理论准备的重要内容,组织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7.26”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学习意识,提升学习能力。

1、精心组织学习。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纳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作为开展党性教育的必备教材,作出周密安排,制定详细计划,确保学习时间、人员、内容全面得到落实。

2、领导带头示范。充分发挥党委中心组学习的示范引导作用,镇党政班子成员要带头学习、深入思考,做到以上带下、以点带面,为广大党员干部作出表率。

3、确保全员覆盖。推动学习由领导干部向普通党员干部延伸,努力做到共同参与、全面覆盖,特别是要抓好青年同志的学习,引导他们自觉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励志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4、拓宽学习载体。以支部为单位,结合自学、集中研讨、撰写学习体会等形式,认真开展学习交流,用好全镇干部交流群、各支部党员微信群等载体,开展多角度、全方位的学习宣传,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5、坚持学以致用。把学习成果真正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厚植为民情怀,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开拓进取,抓好全镇当前各项重点工作任务落实,推动全镇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习近平的七年岁月知青演讲稿

座谈会上,《学习时报》、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党委党校、自治区团委有关同志结合各自实际,畅谈了学习心得和体会。

陈xx指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全区各级党组织、各族干部群众要坚定不移地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坚定不移地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

陈xx强调,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长期的重大政治任务,不断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取得新成效,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不懈奋斗。

六要做聚焦总目标的模范践行者,坚定不移地盯紧抓牢总目标,持之以恒地贯彻落实总目标,奋发有为地推动实现总目标,不断开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黄xx指出,要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同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要深刻理解和践行书中展示的青年习近平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提升精神境界和政治能力,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推进各项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七年知青岁月读书笔记

近日,我反复品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感触颇多,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里“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这是一本指导广大党员干部淬沥党性的生动教材。《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心系百姓、勤奋上进、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寄语青年朋友,“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习近平总书记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刻诠释了如何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196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时年15岁,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与当地农民一同吃粗粮、住窑洞、睡土炕、干农活。当时的陕北农村,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不仅食品匮乏、饮水困难、环境恶劣、卫生条件极差,而且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比较陈旧。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就在这样极度困难的环境中,经受了七年艰辛磨炼,不仅真实而深刻地了解了中国农村和中国社会,也锻造了极为坚强的意志品质,铸就了高尚的人格精神,系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不仅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活教材,也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坚定理想、提升素质的生动教材。

这是一幅激励我们坚定跟随核心的感人画卷。在书中,29名采访对象通过口述实录,用大量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7年间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工作历程。书中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每一个故事都真实动人,每一句话语都朴实无华。特别是青年习近平的鲜明形象和独特魅力,可感可信、可亲可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感染力。《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讲述的虽然是40多年前的故事,但其中蕴含的伟大精神穿透时空历久弥新,进一步激发了我们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衷心爱戴。精心研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对于我们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更加自觉、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奋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名乡镇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该如何践行呢?我思考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要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作为全镇党员干部做好迎接党的十九大的思想、政治、理论准备的重要内容,组织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7.26”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学习意识,提升学习能力。

1、精心组织学习。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纳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作为开展党性教育的必备教材,作出周密安排,制定详细计划,确保学习时间、人员、内容全面得到落实。

2、领导带头示范。充分发挥党委中心组学习的示范引导作用,镇党政班子成员要带头学习、深入思考,做到以上带下、以点带面,为广大党员干部作出表率。

3、确保全员覆盖。推动学习由领导干部向普通党员干部延伸,努力做到共同参与、全面覆盖,特别是要抓好青年同志的学习,引导他们自觉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励志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4、拓宽学习载体。以支部为单位,结合自学、集中研讨、撰写学习体会等形式,认真开展学习交流,用好全镇干部交流群、各支部党员微信群等载体,开展多角度、全方位的学习宣传,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5、坚持学以致用。把学习成果真正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厚植为民情怀,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开拓进取,抓好全镇当前各项重点工作任务落实,推动全镇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习近平的七年岁月知青演讲稿

7月28日,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王莉霞主持召开自治区政府常务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安排部署贯彻落实工作。

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也为内蒙古做好相关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各地各部门要深入学习领会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为内蒙古确定的战略定位和行动纲领,从实际出发抓好贯彻落实。

会议强调,要抓紧抓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以有形有感有效方式增进文化认同,按照“模范自治区”标准做好各项工作。要紧紧扭住保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将发展与稳定、民生、人心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发展成果惠及民生、凝聚人心。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拿出有针对性的举措推动一二三产业全面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全年目标任务。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口岸疫情防控与通关的重要要求,统筹“放”与“防”,在确保口岸疫情防控安全前提下,全力推动边境口岸应开尽开、能开尽开。

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心得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很难想象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年岁月是竟然是这样度过的。杨绛先生曾经说过:”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当时的青年习近平,我猜想也许就是这样的心态。

从背上行囊向陕北开始,青年习近平就展现出和火车上的人不一样的心态,众人同戚戚,惟他独笑,一问因由,却是苦中作乐,乱中求活的达观。如书中所说,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时候,别人做事从“零”开始,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别人可以平地建塔,他却还得垫平脚下的坑,夯实基础,才能开始建塔。然而,残酷的现实没有使他消沉,反而使他形成更为稳重顽强的性格,比同龄人更具有刻苦的学习精神和拼搏奋进的顽强意志。

在梁家河村不到两年时间内,办沼气、办铁业社、办磨坊、种烤烟、办代销店,打井、搞河桥治理、打5大块坝地等。对无所事事的人来说,两年时间很漫长,但若想在两年内做出这么多大事实事,两年时间又实在太短。每件事情都不是特别大事,但是把所有事情集中起来就有很大很显著的效果。他在梁家河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之前村子里从未有过的事,每一件事都是便民惠民的事,每一件事都是身体力行、苦干实干做出来的事。充分体现了青年习近平苦干实干精神和勇于担当精神。习近平在艰苦时期的躬身为民,切实解决了老百姓的生活需求,解决了人民生活的后顾之忧。干在实处,取得实效,正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真实写照。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和实践的历史起点,也是他执政理念和责任担当的实践源头。

在当时如此艰苦和恶劣的条件下,他不但做到每天能完成10个工分,更是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上山放羊时,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在当时知识贫乏的年代,很多人想着挣工分填饱肚子就够了,很少有人能做到青年习近平的“白天去山上劳动,晚上回家一有空就看书”,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并且广泛涉猎政治、历史、哲学、文学、军事等领域,这为他的成长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习近平的大视野、执政大胸怀和大境界,便成就与此。刘勰在《神思篇》提到:“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青年习近平正是积基层经济之学问,酌乡土百态之道理,研阅万卷经纶之博雅,真正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我们不仅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执着信念、思想方法、群众感情、博大胸怀、吃苦精神、创新意识、务实作风,还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能吃苦、敢担当、善作为、重创新、求实效等优良品质,对标和校正我们自己在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精神状态和能力素质方面的差距与不足,增强责任感、提振精气神,围绕我们在新的历史方位中的新的职责定位,在新时代中作出新的作为。

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笔者深深为习近平主席青年时期如饥似渴读书、孜孜不倦学习的精神所敬服。在回忆当年知青岁月中的读书生活时,习近平主席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习近平主席读书,可谓“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在梁家河插队7年间,没书可看了他就四处借书,哪怕要走十几里山路;白天干活他随身带着书,充分利用收工、放羊、吃饭的点滴空闲读;晚上则点起煤油灯挑灯夜读……就是以这样的毅力和坚持,习近平主席当年读完了所能借到的所有书籍。反观现在我们的读书条件,阅览室,窗明几净;书架上,琳琅满目。可一提读书,一些学生却总说没时间。时间都去哪儿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一些学生把大把时间都空耗在闲聊中,浪费在游戏里,却不愿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有调查显示,中国国民年人均图书阅读量仅为4.58本,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我们都应像习近平主席那样,抓紧大好时光,见缝插针地多读书,读好书。

习近平主席读书十分注重方法,“他看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较几种说法的同异,也推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习近平主席读书,一方面,看一本书时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同时寻找相关书籍作为佐证,从不同侧面了解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形成独到见解和观点,经过反复论证、消化吸收后归纳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读《共产党宣言》时,习近平主席找到著作的不同译本,分析其不尽相同的理解和各有侧重的翻译,在分析对比中真正学深悟透。我们只有像习近平主席那样分析对比地去读书,才能提高读书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掌握知识间的关联,也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素质。

习近平主席对一些重点书目,总是花功夫认真研读。比如他在读苏联军事著作时,将《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重要战役》图册摊开铺在炕上,对照文章仔细寻找一个个文中涉及的不熟悉的地名,熟悉之后又进行“兵棋推演”复盘,力图从纷繁杂乱的战役经过中总结出两军对垒所展现的战略思维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之处。这告诉我们,“非学无以成才,非志无以成学”,如果不下功夫认真揣摩仔细研读,就不可能深入领会书中的精髓要义,不可能深刻把握精神实质,不可能深度理解精华内涵。只有定下身来读书,静下心来钻研,像习近平主席那样联系个人成长去读书,联系工作实际去读书,联系客观规律去读书,才能在读书中提升自我,在钻研中掌握真理,在提炼中升华认知。

习近平主席读书涉猎极其广泛,既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又读中外历史著作;既读中国古代文学,又读世界经典名著;既读军事理论,又读国际政治。广泛的阅读不仅带给习近平主席思维的拓展、视野的开阔和心灵的滋养,更带给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惊人学识和兼容并包、胸怀天下的宏大格局。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读书是一个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读书带来的知识储备让我们受益终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孜孜不倦的精神、高效的方法和辩证的思维,更将伴随我们的成长,产生愈来愈重要的影响。“学不可以已”,多读书、读好书,带来的只有益处。

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最近,我有幸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这是一部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这本书既是一部青葱少年的成长史,又是一部干事创业的奋斗史,还是一部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从政史。

1969年,不到16岁的习近平到陕北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大队插队落户。习近平是当时下乡队伍中“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他戴着“黑帮子弟”的身份走进知青队伍里的,被扣帽子、被歧视,忍受着各种各样的不公。除了生活环境的恶劣和劳动强度的困难外,习近平的父母当时还处于被迫害、审查中,他本人也背负着“黑帮子弟”的压力,知青的两大出路——征兵、招工,对他来说都几乎不可能实现。七年知青岁月里,他从不会做饭、不会干农活的北京知青,成为乡亲们眼中能挑一二百斤麦子走10里山路不换肩、“有知识、点子多、吃苦耐劳的好后生”。

习总书记曾说过,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即使插队生活艰苦,劳动强度大,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没有放弃过学习,在其他人都将精力专注于满足口腹之欲时,他痴迷于阅读和学习。

在繁重劳动之后,在低矮昏暗的窑洞里,他研读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了大量军事、国际政治著作以及历史著作。“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这些话正是他从自己读书学习经历中得出的深刻认识。如今,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进,我们更应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努力学习,将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习总书记曾说过,青春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更应该脚踏实地,珍惜一切锻炼自己的机会,遇到困难不害怕,不放弃,积极面对,勇于经受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自己得到更全面的成长。

总书记把“老实做人,扎实做事,不事张扬,只求实际,勿忘人民,甘做奉献,鞠躬尽瘁,奋发有为”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我会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更加自觉地向总书记看齐,树立正确价值观、成长观,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将来为建设更美好的中国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思想的宝库。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笔者深深为习主席青年时期如饥似渴读书、孜孜不倦学习的精神所敬服。在回忆当年知青岁月中的读书生活时,习主席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习主席读书,可谓“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在梁家河插队7年间,没书可看了他就四处借书,哪怕要走十几里山路;白天干活他随身带着书,充分利用收工、放羊、吃饭的点滴空闲读;晚上则点起煤油灯挑灯夜读……就是以这样的毅力和坚持,习主席当年读完了所能借到的所有书籍。反观现在我们的读书条件,阅览室,窗明几净;书架上,琳琅满目。可一提读书,一些同志却总说没时间。时间都去哪儿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一些同志把大把时间都空耗在闲聊中,浪费在游戏里,却不愿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有调查显示,中国国民年人均图书阅读量仅为4.58本,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我们都应像习主席那样,抓紧大好时光,见缝插针地多读书,读好书。

习主席读书十分注重方法,“他看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较几种说法的同异,也推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习主席读书,一方面,看一本书时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同时寻找相关书籍作为佐证,从不同侧面了解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形成独到见解和观点,经过反复论证、消化吸收后归纳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读《共产党宣言》时,习主席找到著作的不同译本,分析其不尽相同的理解和各有侧重的翻译,在分析对比中真正学深悟透。我们只有像习主席那样分析对比地去读书,才能提高读书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掌握知识间的关联,也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素质。

习主席读书涉猎极其广泛,既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又读中外历史著作;既读中国古代文学,又读世界经典名著;既读军事理论,又读国际政治。广泛的阅读不仅带给习主席思维的拓展、视野的开阔和心灵的滋养,更带给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惊人学识和兼容并包、胸怀天下的宏大格局。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读书是一个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读书带来的知识储备让我们受益终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孜孜不倦的精神、高效的方法和辩证的思维,更将伴随我们的成长,产生愈来愈重要的影响。“学不可以已”,多读书、读好书,带来的只有益处。习主席说:“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广大官兵唯有像习主席那样博览群书、勤学不辍,不断从书籍中汲取营养,厚实根基,才能在军营中学以成才,成为文武兼备、全面过硬的“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

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这本书是真实反映习近平总书记青年岁月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题实录。七年的知青岁月不仅仅见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也是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书一出版,即在全党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最近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感触颇深。这本书采用了口述历史的方式,通过受访者的亲身经历,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这本书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也学到了甚多。

一要稳扎稳打、吃苦耐劳。在七年知青岁月里,别人做事从“零”开始,青年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将自己的青春贡献给了黄土地,贡献给了农村。不管多累多苦,青年习近平总是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一步一步地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年轻干部应该将心沉下来,将脚步慢下来,扎根人民,贴近现实,将自己的青春贡献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二要勇于担当、为民谋福。“敢说、敢做、敢担当”,这是梁家河的乡亲们对青年习近平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领导风格的一致评价。当年,总书记做事“有决心、有毅力,轻易不说出口,只要说出口的话,只要认定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打坝、办沼气、办代销店、办铁业社,等等,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想办法克服。特别是在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搞副业是有风险的,很容易被扣帽子。但是,只要群众需要、对集体有利,总书记就会在严谨把握政策的基础上,带领大家坚决地干。这就是一种担当。新时期的年轻干部必须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定不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三要保持上进,坚持学习。在闭塞而荒凉的黄土高原,青年习近平从来没有放下过书本,放弃过思考。“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碰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碰到自己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年轻干部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真正在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中打牢自身成长的根基。

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1969年至197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插队期间,同乡亲们一起劳动、生活,和乡亲们成了一家人。作为知识青年,习近平有文化,有思想,敢担当,能做事。任梁家河村支书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建设沼气池,解决了当地缺柴烧的问题;还办了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以及磨坊等,切实解决了村民们的生产生活问题。当年与习近平一起劳动、生活的知青和村民们,讲述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梁家河村民说,“无论近平当年是我们村的支部书记,还是现在全党的总书记,他的心一直都在我们老百姓中间。”

七年知青生活,决定了习近平总书记完全能够回答好、解决好“当代中国之问”。究其原因,其一是感情最深。与人民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的生活经历,使人民始终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居于最高地位,也使得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群众的衷心支持中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其二是国情最清。习近平总书记从梁家河这一学校“毕业”后,基层是什么样、群众在怎么想、事业该怎么干在他心中都清清楚楚。其三是积淀最实。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学习、阅读并不是在象牙塔里进行的,而是在广阔天地中,与学习“无字之书”同步进行的,这正如毛泽东同志青年时期在湖南开展农村调查的经历一样,能够实现最为厚实的积累。这些积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岁月中,与新的实践进一步结合,产生了改变中国、影响世界、指引未来的重大思想。

通过学习,我心里对习总书记充满了崇敬和爱戴之情,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群众路线,带领和团结广大群众奋战在脱贫攻坚的一线,作为一名学生干部,要把政治自觉与行动自觉结合起来。坚决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绝对一致,进一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树立正确价值观、成长观,努力践行好学生干部标准,为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通过学习,我将严格要求自己,将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加强自身工作相结合,查找自身不足,边学边改,边改边做合格共青团员。我将从实际出发,立足岗位,主动作为,敢于吃苦,勇于挑担,立场坚定,踏踏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做事。

如果不喜欢,那就去改变,如果改变不了,那就去适应。如果做不到适应,那就只好回避。如果连回避也做不到,就只有放手。一般的状况是,能干的人会选取改变,懒惰的人会选取适应,懦弱的人选取回避,勇敢的人选取放手。

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阅读习总书记的知青岁月,我感受颇深,很多地方会产生共鸣,像在说本应如此,特别的,有两个方面觉得自己应该加强学习。

一方面是养成爱学习、爱读书,这个会让我们受益终身的好习惯。我感动于下乡时,总书记的两个“死沉死沉”的书箱,感动于炕沿上、铺盖上、枕头边上全都是书,感动于晚上凑近煤油灯看书,煤油烟经常熏得他脸上、鼻子上都是黑,更感动于村民对他手不离书印象深刻,笑称有“书瘾”,“他在梁家河待了七年时间,我就没见他离开过书本,没见他放弃过读书。”

更为可贵的是,对于那时候的习近平说,因为父亲受到严重的政治迫害,本人也被划分为“黑帮子弟”,即使刻苦读书,一般也是没有上大学的机会的,读书没有明显的功利性,是一种长期坚持的好习惯,是对于知识的渴望。

所以后来的也就是现在的习总书记总能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在很多国事访问中,列出诸多不同国家的名师大家的优秀作品,这是多年来的积累沉淀,是爱学习、好读书这个好习惯回报他的宝贵财富。

“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年轻时的阅读、苦学所能学到的知识和信息,很多已经改变,或不那么重要了,但年轻时养成的不倦学习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以及通过学习所养成的思维能力,则可伴随人一生,对后来各阶段起作用、发挥影响。故而,我要努力养成爱学习、好读书的好习惯。

另一方面要志存高远,更要做好小事。与陶海粟的访谈中,他提到之所以会和近平他们多接触、联系是因为他们之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其中的一个共识就是:要志存高远,但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当时上大学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大家都梦寐以求上大学,用知识充实自己的精神和头脑。但1972年有人“戴帽下达”得到了上大学的名额,我们的态度是:内心深处都是想走的,并没有把“扎根农村一辈子”当做挂在嘴上的口号,如果因为各种客观原因走不了,也没什么大不了,不消沉应对,而应把身边的事尽量做好。基于这样的想法,他们几个上学前,都在队里踏实干活、工作,都入了党,担任党、团组织的重要干部。

也正是这样的想法和认识,青年习近平在七年知青岁月里,从扁担把肩膀磨得一层一层掉皮出血到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不再怕扁担磨了;从“躺在跳蚤堆里睡觉,一咬一挠,浑身发肿”到“对跳蚤的毒素产生抵抗力”;从一开始劳动“连婆姨都不如的每天五六个工分”到两年后“拿到壮劳力的10个工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不管多累多苦,青年习近平总是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一步一步地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厕所关,跨过一个一个小磨难,克服一个一个小挫折,踏实勤奋,做好每一件小事,最终成就不平凡。

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心得体会

《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是2017年8、9月份出版的,印象很深,当时是由团中央带领广大青年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学习之风,特别是青年干部,可以说是推荐必读之书了,这本书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我本人由于各方面原因当初没有特别在意,也就没有做到相关的学习要求,现在想起来很惭愧,如今有机会我借到这本书,利用一些时间,很快读完了,并且很有感触。

我不是一个特别喜欢读书的人,相反作为一个工科男生,对科技和本专业的相关内容更感兴趣,所以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就让我的同学、研友不太理解,认为我现在做的事情不合时宜,我能理解,因为作为一个还在任的学生干部,有很多事情,并且还要上课,在这个时期其余时间只能全部用来考研复习,才不会被别人甩在后面。我借这本书的初衷原本是换换心情,调整自己,让自己的心态更加稳定,对复习有很多好处,后来逐渐读完这本书,我知道我不仅没有选错,而且我还“赚大了”。

先介绍一下这本书,这本字数在31万字左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的前身是16年11月到17年3月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连载刊出的采访实录。这是我读过的唯一一本全部以采访实录为内容的书,里面共有19篇采访实录,采访对象包含“当年的知青”、“当地的村民”和“各界人士”共30人左右,从各个角度全面的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到1975年在梁家河插队时的种种经历。

这本书所描绘的情景,都具有很鲜明的时代背景,这七年处在“”期间,老实说,我对这段历史细节知之甚少,这本书很大的充实了我对这段历史的了解程度,也清晰的看到当时国情在最基层、最贫困地区的真实表现。简单概括总书记当年的成长变化就是,从一个为了减少“迫害”牵连选择去陕北插队的年龄最小的普通知青,成长为所在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一心努力为当地老百姓做实事的大队支书。

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个青头小伙成长为具有坚韧品质和人民情怀的国家领导人的成长史,更是一个基层党员干部锤炼党性、锻造心智的生动范本。这部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采访实录,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总书记,从曲折的少年时代,到奋斗的青年时代,辗转中国大部分地区沉淀、历练,直到十八大以来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继往开来,成就一段史诗般的励志人生,传递出充满人生智慧和担当的榜样力量。

树立冥冥之志,不渝理想信念。艰难困苦是人生的常态,在困难中崛起还是毁灭,取决于一个人持有什么样的信念。习近平是在困境中崛起的人——“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与习近平一同插队的知青王燕生说:“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在梁家河的7年知青岁月中,习近平离职为老百姓办大事、为群众做实事,在“黑帮子弟”的政治污蔑中保持清白内心,坚持追求真理和进步,始终对党充满信心、对百姓充满责任心。为了这个理想信念,他先后8次写入团申请书,先后10次写入党申请书,历经周折入团入党,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路途上有了响当当的理由与身份。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这颗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决定了习近平未来的人生都是在胸怀天下、济世为民的信念和抱负引领下踏实前进,当身边不断有同伴因为畏惧困难而离开、因为享乐贪欲而堕落,他还能从容坚守并不断奋发有为。

培养学习意识,终身不懈上进。知识改变命运,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在这本采访录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总书记的勤思好学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总书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他的行李很简单,却很重,两个普通箱子里装满了各种书籍,且涉猎广泛,政治、历史、文学、哲学、军事……他的精神世界因这些书变得丰富精彩,他的人生境界也因这些书变得博大厚重。想想我们总说工作忙、事情多、没时间看书,那习近平呢?知青的日常劳动繁重不堪,知青的生活环境艰苦恶劣,但在这种境遇下,他并没有借口放弃读书——在劳作休息时读、在夜深人静时读,在田间读、在破屋中读,书中自有黄金屋,他甘之如饴。当我们惊叹于习总书记在各类讲话中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叹服于他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充满哲学底蕴和政治智慧,我们还应该看到在每一天国事活动结束后,他注重读书、勤于思考的坚持。“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他以自身做表率,生动诠释了什么叫做“厚积薄发”。

7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人生经历中十分重要的起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实践的根脉源头。他的领袖魅力、思想魅力、人格魅力从梁家河溯源,他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梁家河发轫。通过还原这段历史,我们清晰看到一个全面的、生动的、历史的总书记,也更加理解那些夙夜为公背后的执着追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一个崭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总书记将带领我们矢志不渝奋斗下一个五年。五年,于我一个年轻党员和基层干部而言,是满怀理想、坚定信念、学习本领、求真务实的五年,习近平这座熠熠生辉的坐标,将时时刻刻激励我、鼓舞我——青春恣意、淬炼成钢;激扬斗志,始于脚下。

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心得体会

是一部讲人民领袖的书,是一部记录人民领袖如何“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成长经历的书。这本书是中央党校策划组织的系列采访实录,通过29位受访者讲述自己当年亲身经历的往事,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主席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读后对于青年时期的主席能吃苦、敢担当、重实践等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热爱读书方面,印象尤为深刻。

利用一切可能读书。在梁家河插队7年间,没书可看了他就四处借书,哪怕要走十几里山路;白天干活他随身带着书,充分利用收工、放羊、吃饭的点滴空闲读;晚上则点起煤油灯挑灯夜读……就是以这样的毅力和坚持,习近平主席当年读完了所能借到的所有书籍。反观现在我们,读书条件良好,书目齐全、借阅方便,但有多少人坚持读书。有调查显示,中国人均图书阅读量仅为4.58本。我们都应像习近平主席那样,抓紧大好时光,见缝插针地多读书,读好书。

利用有效方法读书。“他看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较几种说法的同异,也推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例如读《共产党宣言》时,习近平主席找到著作的不同译本,分析其不尽相同的理解和各有侧重的翻译,在分析对比中真正学深悟透。我们只有像习近平主席那样分析对比地去读书,才能提高读书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掌握知识间的关联,也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素质。

重点书目精读细读。习近平主席对一些重点书目,总是花功夫认真研读。比如他在读苏联军事著作时,将《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重要战役》图册摊开铺在炕上,对照文章仔细寻找一个个文中涉及的不熟悉的地名,熟悉之后又进行“兵棋推演”复盘,力图从纷繁杂乱的战役经过中总结出两军对垒所展现的战略思维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之处。这告诉我们,有些书,需要我们定下身来读书,静下心来钻研,才能在读书中提升自我。

广泛阅读各类书籍。习近平主席既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又读中外历史著作;既读中国古代文学,又读世界经典名著;既读军事理论,又读国际政治。广泛的阅读不仅带给习近平主席思维的拓展、视野的开阔和心灵的滋养,更带给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惊人学识和兼容并包、胸怀天下的宏大格局。我们只有在平时涉猎广泛,才不至于“书到用时方恨少”。

***七年知青岁月体会

近日,记者从陕西师范大学了解到:由百篇学生学习心得集结而成的《理想信念与卓越教师人才培养——〈***的七年知青岁月〉导读》将要出版发行。

从2017年秋季开始,陕西师范大学为新入学的免费师范生开设“理想信念与卓越师范人才培养——《***的七年知青岁月》导读”通识教育核心必修课,并逐步将范围扩大到了全体免费师范生。

“课程主要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总书记青年时代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意志和品格的奋斗故事,引导和激励大学生以青年***为榜样,自觉树立‘扎根西部、脚踏实地;爱岗敬业、服务教育;心系人民、矢志报国’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早日成长为优秀教师,为未来成为教育家奠定基础。”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任晓伟说。

自2007年国家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实施以来,陕师大每年承担2000余名免费师范生培养任务,占年度本科招生总人数的45%左右,其中80%来自中西部地区,75%来自西北地区。根据相关政策,这些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将回到生源地从事基础教育工作。

课程设计了4个由专家团队开设的专题讲座,分别为“理想信念的生成”“学习青年***的扎根精神”“学习青年***的谋事干事思想”以及“学习青年***的报国情怀”。专题讲座之外,每15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由主讲教师指导,一位教师和一位研究生担任助教,引导学生开展读书沙龙小组活动,活动包括教师讲授、小组主题交流讨论、小组研讨总结汇报。

“我感到习总书记离我们更近了。”外国语学院2016级英语专业卓越教师实验班学生冉秘读完《***的七年知青岁月》后,写下了这样的体会。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了解了总书记的成长经历,也了解了历史、国情,这是件很有意义的事。”任晓伟说。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学生的千余篇心得体会进行了梳理,从中遴选100篇归类,分为“像青年***那样去吃苦”“像青年***那样去奉献”“用青年***的精神激扬青春的梦想”等4个篇章结集出版。

七年知青岁月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以独特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习总书记早期的成长经历,让我们对党和国家领导人有了更为鲜活的认识。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读《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则使我们看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让我们更能深刻地了解到他的真实生活。虽然我们这一代人无法亲身经历所谓的知青岁月,却能从书中的字里行间体会到当时生产和生活条件之艰苦,当然,也正是在梁家河七年的知青时光,沉淀出了习近平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为我们所有身处基层的工作者拨开了迷雾,指明了工作的方向和目标。

在基层工作要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习近平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过在农村的“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和“思想关”这四关,文中的知青说部分也为我们详细说明了当时的情况,作为90后的我很难想象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习近平总书记如何在其中磨砺自己、不断学习进步的。现在我们作为基层的工作人员,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比之好上百倍千百,我们就更应该扎根基层,树立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理念,为人民做实事。基层工作固然会繁琐,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生活之余不断提升自我价值、补充精神上的“钙”,在思想上做到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

“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才能有所得。书中反复提及到,梁家河的村民去接知青回村的时候,习近平两个箱子里面装的全是从北京带去的书本和他一空下来就读书的情景,都让我感受到了青年时期的习总书记对学习的热爱。正是这些在知青岁月中从没放弃过读书和思考的坚持和习惯,对习总书记后来的各个阶段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书和学习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要求我们在年轻的基层工作者不断加强学习。增强自我的学习能力,将自己的所学都投入到伟大的基层工作事业中去。

“干字当先,干在实处”,以实事求是为准则,到基层磨砺意志和品格。不论是修沼气池、修公路、开办代销社和铁业社还是修筑淤池坝,这些举措都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这些举措都是习总书记在深刻了解了人民群众真实诉求和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之后才着手去推进的,也都体现了习总书记敢为人先,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思想。书中以七年的知青时光为例,为我们诠释了基层干部应有的担当和魄力,值得我们去不断学习和领悟。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的使命是为人民谋福祉,这就要求我们充分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和人民群众真实的诉求,做到“实干”而非“蛮干”。

在当初如此艰苦的环境之下,七年的知青岁月却成为了习近平总书记生中的宝贵经历,也希望自己和每一位工作者也能够在工作中多学习,远离浮躁,实事求是,保持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为早日实现中国梦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文档为doc格式。

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心得体会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在顾城的诗里,陪伴就是这么简单而美好。在我们的青春里,也会有很多陪伴,除了人和事,还有志气、勤奋、实践与告别。

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国家领袖。

青春需要志气的陪伴。我们正青春,我们需奋斗,青春仿佛是一种宣言,是一种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激情;青春也是一种态度,心有猛虎,细嗅蔷薇;青春更是一种勇气,加速奔跑,带着渴望奔向明天。一个15岁的青年,突然从大城市来到偏僻的穷山沟里,住土窑洞,干农活,白天面朝黄土背朝天,晚上几个知青躺成一排,挤在一个炕头上。面对巨大的落差,他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他没有因为困难被打倒,而是在真正融入梁家河的农村生活、深切了解农民生活现状后,立下了“为群众做实事”的理想。就是这份志气,让习近平总书记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坚持不放弃。

青春需要勤奋的陪伴。人生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人生不得勤奋,不明智理。在做知青的时候,听说,为了找一本书,青年习近平跑了三十多里路。上山放羊时,他揣着书;锄地休息时,他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在那个年代,社会文化很落后,再加上黄土高原的闭塞和凄凉,青年习近平以书为伴,在知识里寻找心灵的慰藉。正是这种勤奋,这种对知识的渴求,让他在当时的社会下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事物有自己的思想与看法。

青春需要实践的陪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止矣”。在担任村支书之后,他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办沼气,解决了当地缺柴烧的问题,沼气普及以后,梁家河点燃了陕北第一盏沼气灯,当地人做饭、照明都可以用沼气,沼气池里清出来的肥料,还可以给庄稼上肥,一举多得。办铁业社和代销点,起到了方便群众的作用,类似这样的实事好事,他在短短两年时间里还做了很多。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正是这种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支撑他在陕北这块红土地上取到了父辈革命者缔造的“真经”,完成了他最初的梦想。

青春也需要不停地告别。海子说“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与稚嫩的自己告别,告别是通向成长的苦行之路”。最后这个主题我想写给自己。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不禁会问自己:如果换作是我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还能否坚持初心呢?在信息发达的当代,知识的获取变得轻而易举,但我们的思考却越来越少。遇到困难,没有足够的勇气面对。不想再逃避问题,也不能再逃避,所以我想跟自己的怯懦和懒惰告别,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下去,不负青春。

读罢此书,我思绪万千,没有这些陪伴的青春注定是苍白无力的孤行。雨果有一句名言,“谁虚度了年华,青春就将褪色”,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是用来挥霍的。而我终会找到克服困难的勇气,锲而不舍地努力,将想法付诸于行动,让它们陪伴在我的青春里,活出自己的精彩!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