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比的意义教案(专业15篇)

时间:2023-12-09 15:48:29 作者:LZ文人

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活动。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小学教案的经典范本,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写一写、折一折、涂一涂等体验活动中理解单位“1”,感受并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2.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渗透数学于实际生活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

(四)教学难点:

理解单位“1”的概念。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此,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法,并穿插自学、练习。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都离不开学法。在本课的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一)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动手的材料8颗棋子、2块糖、10粒豆子、一幅熊猫图等,让学生用这些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他们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表示1/2。然后观察、比较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领悟出单位“1”不仅仅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达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二)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对事物本质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

学生在在动手操作、比较之后归纳出了单位“1”也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让学生进行2次操作体会由于分的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不同,产生的分数也不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概括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四、教学程序。

(一)展示资料,了解分数的产生。

通过谈话自然引入,让学生通过调查、把自己知道的说给大家听。使学生有满足感,产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感受到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二)唤醒已知、探究未知。

1.通过回顾旧知,为学习新知作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一次动手操作理解单位“1”的含义。

(1)教师提出:1/2除了可以表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还可以表示什么呢?为了便于同学们研究问题,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动手材料(8颗围棋子、1米长的绳子、一张圆形纸片、一幅熊猫图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他们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用这些学具试着表示1/2。

(2)集体交流、共享成果。

各组选派代表到实物投影仪前,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操作方法及成果。

(3)重点、难点问题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予以突破。

如:学生用8颗棋子、6只熊猫表示1/2这个分数后,教师出示,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单位“1”可以是一个圆、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4)引导归纳,通过比较相同与不同,让学生亲自去发现,去学习,去探究,体会、理解单位“1”并结合实际谈单位“1”,体会生活中的单位“1”

2.再次操作,领悟分数意义。

(3)阅读课本86页什么叫分数,自学分数各部分所表示的含义。

(4)巩固分数的意义和分子分母的含义。

(三)反馈练习。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吗?为什么?

以上两道题是基本练习题,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游戏“夺红旗”

男、女各一队,派代表到前面夺红旗,但要听老师指挥,拿对了红旗归这一队,错了机会自动转给下一队,老师当发令员,其他同学当小小裁判员。女同学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学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学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奖给全班。

此题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四)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小学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知识目标:1、通过教学情景中几个不同的实例学习,让学生知道“比”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广泛地应用于生活。

2、让学生学会分析“按比例分配”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的“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白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比的应用”和“黄金分割”等知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数学美”。

【教学重点】学生学会并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分析和解决“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教学难点】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渗透数学思维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100ml的量筒五支,水等等。

【教材分析】。

“比的应用”实际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按比例分配”知识,在小学数学中,“比的应用”主要有两个内容,即“比例尺”和“按比例分配”,比例尺与比例的知识属于六年级下册内容,按“比例分配”是学习下册内容的一个重要知识基础。所谓“按比例分配”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旧知识“平均分”问题的一个发展。我们习惯把按“1:1”分,称为平均分;把按“x:y”这种称为按比例分配,显然,平均分是按比例分配的特例。按比例分配问题有三种不同解法:一是把“比”看作分得的份数,用先求出每一份的方法来解答;二是把比化为分数,用分数乘法来解答;三是用比例知识来解答,由于以前通常采用第三种解法,按比例分配的名称由此而来。新课改后,教材一般以前两种方法进行教学,尤以第二种为主,因为学生在理解了比和分数的关系,并掌握分数乘法实际应用的基础上,比较容易接受这种方法。本课时教材编排上也主要要求学生掌握这两种方法。

【学情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尤与“平均分”的知识有一个特殊的联系与拓展,在学生此前接触的分东西问题上,主要以“平均分”为基础进行的,但此课很大一个切入点是让学生明白“不平均分”在生活也普遍存在着。在本课设计上,我主要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情景与旧知,来帮助学生把“平均分”与“不平均分——按比例分”联系起来,相信学生理解起来并不会很困难,在此基础上再利用情景让学生学习“按比例分配”过程中体会数学的魅力与数学美。

【教材处理】。

生活中广泛存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学生会解决生活中的“按比例分配”的问题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经验的特点,设计上,我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改编,达到“活用”教材的目的。本课我为学生设置了一个“爱心活动”情景,始终贯穿着全课,教学采用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小组讨论——解决问题,过程中还主要体现问题解决中学生的主体性,感受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性。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分析和解决按比例分配的问题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主要是放手让学生尽量的展开讨论,感受在生活实际中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旧知。

(一)、全课主体情景创设。

师:今天,黎明小学六(4)班全体同学去敬老院做义务劳动,我们有没有兴趣跟着他们一起帮帮爷爷奶奶?(有)。

师:真不错!同学们真有爱心,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帮爷爷奶奶解决的问题最多,看一看谁最有爱心好不好?(好)。

师:现在他们正清点一下人数,准备出发。

(二)、复习“分数乘法”和“化简比知识”:

师:六(4)班全班同学有40人去敬老院,其中的3/8是女同学,5/8的是男同学。为了能适当安排劳动任务,请同学们来算一算:

(1)女同学和男同学各有多少人?

(2)写出女同学、男同学的人数比,并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全班同学独立解答,指名上讲台板书:

(1)40×3/8=……=1540×5/8=……=25。

(2)15:25=……=3:5。

师:指名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把六(4)的40人看作一个整体,也就是“单位‘1’的量”,求男女学生各有多少人,就是求40的3/8和5/8各是多少人,所以用乘法计算。

师:其它同学有不同意见吗?

※学情预设:在已知单位‘1’的情况下,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就是求比较量,用乘法。

师:看来同学们对分数乘法知识掌握得不错,在这里男女同学在一个班里的人数,显然不是平均的,我们可以把40人,平均分成8份,每份多少人?(5人)女的有几份?(3份),男的有几份?(5份)这样来确定男女生人数的比可以吗?(可以)!其实不平均的比在生活中随处可以,并广泛应用着,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的意义》教案

知识与技能:初步建立单位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单位的意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主动学习探究,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借助为分数配图,发展学生对美的体验与欣赏;揭示分数的产生,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通过同学间的合作,养成学生倾听、质疑等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建立单位的概念,能从具体实例中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单位.

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法。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整堂课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课堂中教师力求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在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让他们归纳总结。

多媒体课件,准备圆形纸,正方形纸、练习纸、小木棒等多种学具。

1、谈话交流引入。

教师板书,同学们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是几?今天我们就从这个小小的来开始展开学习这节课的内容。

老师往这一站就可以用几来表示?除了可以表示一个人,还可以表示什么?(生答:一台电脑、一块黑板、一张桌子等等)。

这个问题太简单了,一年级的孩子都知道,但现在我们是五年级的同学了。除了可以表示一个人、一台电脑、一块黑板等等,还可以有其它的表示方法吗?(引导学生说出还可以表示一群人、一堆物品、一排桌子等等)。

演示:课件出示生活中的物体,深入理解一个物体和一些物体都可以用来表示,加深对整体单位的理解。

比较:现在的和以前的还是一样的意思吗?(现在的不但可以表示一个个物体,还可以表示一堆物体、一群物体等等。)。

结论:通过我们刚才的谈话和观察我们发现一个物体或是一些物体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都可以用来表示。在数学中我们通常把这个广义的叫做单位。

2、深入理解单位。

课件出示:三个西瓜你会用几来表示?如果我想用单位来表示应该怎么办?(用集合圈把它圈起来)。六个西瓜还能用一来表示吗?那应该用几来表示呢?为什么?12个西瓜呢?为什么?(因为这里有四圈也就是4个)。

总结:原来我们发现有一个单位就可以用1来表示。有几个单位就可以用几来表示。

课件出示四分之一,看到这个分数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回答,回忆三年级学过的内容。)。

1、理解一个物体的四分之一。

同学们刚才说的很好,课前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学具圆片、正方形纸、和练习册等等,利用这些材料折一折、分一分、画一画,找出四分之一。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的想法:

生:把一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圆片的四分之一。

生:把一张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一份就是这张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

生: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张圆片的四分之一。

强调:你在分时应该怎样分才合理?你找到的四分之一是把什么看作单位?是谁的四分之一?。

2、理解一个整体的四分之一。

课件出示下面一些物体:你能不能从下面这些物体中找到出四分之一呢?我想让同学们先交流交流,在练习纸上分一分,画一画找出四分之一,小组交流后汇报。

生:把这四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一份就是这4个苹果的四分之一。

生:把八个正方体看做单位平均分成4份,1份就是这八个正方体的四分之一?

生:把十二个五角星看作单位平均分成4份,1份就是这十二个五角星的四分之一。

这个四分之一是把谁看做单位一呢?怎样才能把这四个苹果看做单位呢?课件展示四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操作:你们的学具袋中也有一些像老师这样许多物体组成的单位,拿出来画一画、分一分,从单位中找出四分之一,并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生:我把8个圆圈看做单位,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就是这8个圆圈的四分之一。

强调:你在分时是把谁看作单位。

3、对比总结。

引导学生理解:虽然它们的单位不相同,但它们都是把单位平均分成四份,取了其中的1份。

4、寻找分母是四的其他分数。

5、创造分数。

生:我把这些小棒分成了6份,我找到了六分之一,六分之二等等。

生:我把这些小棒分成了3份,我找到了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等等。

教师顺势板书学生找到的分数。

在前面观察、操作、交流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总结出分数的意义:把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告诉学生:分数和整数一样也有它的分数单位。在分数中把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就是分数单位。如:四分之一、六分之一、三分之一、十二分之一都是分数单位。并让学生说说都是哪些分数的分数单位。如六分之一是六分之五的分数单位等等。

练习:老师报数学生说出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并说说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1、读读下面有关分数的资料,说说每个分数的具体含义,并谈谈你的感受。

(2)小学生睡眠不足的人数大约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小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应占一天(24小时)的八分之三。

(3)死海的表层的海水中含盐量达到了十分之三。

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见课件)。

3、下面各图中用分数表示的阴影部分对吗?说说理由。(见课件)。

4、图形中找分数。

图中蓝色部分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重叠后得到的,根据图形填空。

图形中的蓝色部分面积各占大正方形面积的(),占大长方形面积的()、占整个图形面积的()。

5、数学智慧。

小学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教学分析:

按比例分配的练习。

学情分析:

已初步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应用,将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目标:

能运用比的意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策略:

练习、反思、总结。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一)六1班男生和女生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把250按2比3分配,部分数各是多少。

二、变式练习。

1、被减数是36,减数与差的比是4比5,减数是多少?差是多少?

小学数学比的教案字

1.联系长方体表面积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2.在摆、算、想象、猜想等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有序思考、合理分类、化繁为简的思维方法,并发展空间观念。

3.会根据实际需要,合理策划选择包装样式,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思考过程。

教学过程。

师:生活中,常把几个长方体物体包成一个大长方体。这样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包装。

学生间相互交流了解的情况。

师:前几天,我曾让大家去了解这方面的情况,谁来说说你带来了什么?

生:火柴盒、香烟盒或药盒等。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研究长方体物体的包装问题。(揭题)。

2.试一试:要求摆得出,还要说得明白。

交流:有哪几种?为了方便表达,最大面用字母a表示,次大面用字母b表示,最小面用字母c表示。

归纳:三种不同包法:a面重叠(上下叠);b面重叠(前后叠);c面重叠(左右叠)。

生:6、7、8、9、10、12种等。

师:那么,究竟有几种呢?想试试吗?(生:想!)。

师:两人一组,边摆边思考,怎样说才能让大家明白你的摆法?

合作学习:

生:包装方式多,记一记,不会重复。

(2)大组交流、汇报。

两人一组汇报,要求一位同学边说边摆,另外一位同学选择相应的直观图贴在黑板上。

学生汇报:总共有9种不同的包法。(见下图)。

师生归纳:按接触面思考:a、b、c各一种;ab、ac、bc各两种。

师:这种方法怎么样?它是按什么思考的?

生:按接触面来思考;这样思考有序,不容易漏掉。

生: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拼摆,有3种包法。

师:大家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还可以怎样考虑?。

生:哦,我明白了!还可以将两个b面重叠(前后叠)的长方体看作一个大长方体,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拼摆,又有3种包法。

生:还可以将两个c面重叠(前后叠)的长方体看作。

生:(抢着说)对,对!它也有3种包法。因此6个长方体共有33=9种不同的包法。

师: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这种方式很好,很清楚。

师:先把2个小长方体看作一个大长方体,那么6个小长方体就可以看作3个大长方体。2个小长方体间的位置不同,就得到了3个不同长方体的包装问题。这种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简单问题,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很重要。

4.师:现在我们来猜猜,哪些样式的表面积较大、较小?说理由,并算算。

师:哪个表面积更小些呢?

生:可以算一算。

师:假设a面面积为6,b面为3,c面为2.

生:62+312+212=72,64+36+212=66,64+312+26=72.这几个表面积都比较小。

教师取一种物品(火柴),先请大家猜可能的包装样式,再说说理由,结合实际谈想法。

学生打开一包火柴观察后说,(见图)这种样式表面积小,也就是材料省。

师:是不是厂商对商品的包装都考虑节省材料呢?

生:不一定。

师:分小组,互相观察带来的其他物品,说说自己的看法。

学生纷纷举例说明:有的考虑经济、实用,有的考虑美观、大方,有的考虑方便不同的需要就有不同的标准。

师:这节课对你有什么启示?

探究活动。

设计包装盒。

活动目的。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活动题目。

某工厂生产a、b、c、d、e五种产品。厂方要设计师设计一种通用的包装盒子,能包装这五种产品中任一种。设计师按要求设计了如下图中所示的包装盒子。

五种产品:

包装盒子:

活动方法。

学生利用学具分小组拼摆。

小学六年级数学《百分数的意义》教案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学法指导:

引探教学法教具。

学具课件:

通案个案。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交流收集到的百分数。请同学们把收集到的百分数展示给大家。

(1)羊毛衫羊毛的含量是90%。

(2)上衣腈纶的含量是23%。

(3)白酒中酒精的含量是52%。……。

大家收集到百分数真不少,看来百分数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百分数。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生:会读百分数、会写百分数……。

2、教师示范“%”和百分数的写法。(写百分号时,两个圆圈要写得小一些,以免和数字混淆)。

3、让学生写出几个喜欢的百分数,并读出来。

(1)教师提问:什么叫百分数呢?生答。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可以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2)教师解释: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倍比关系,它的后项是一种固定的数100,所以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3)讨论: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哪些数呢?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各组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5、讨论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及区别:联系是:都可以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即都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区别是: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又可以表示一个数,表示数时可以带单位名称。而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它的后面不能写单位名称。

6、练习:下面的这些分数哪个能写成百分数。

(1)六一班的同学中男同学的人数占48/100。

(2)一个苹果重27/100千克。

(3)一堆煤重87/100吨,运走它的`32/100。

三、巩固应用熟练掌握。

(1)完成p78“做一做”(2)在规定时间内写出10个满意的百分数,结束后让学生说出实际写的个数是规定的百分之几。

四、课堂小结体验收获。

五、课堂检测。

(一)必做题。

1、25%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单位。

2、分母是100的分数叫做百分数。()。

3、一杯牛奶重25%千克。()。

(二)选做题。

选择合适的百分数填空。2%15%120%100%0.0001%。

1、今天上课,积极举手的同学占全班人数的()。

2、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这个单元的及格率一定会达到()。

3、大海捞针的可能性是()。

小学六年级数学《百分数的意义》教案

1、课前谈话。

同学们,昨天看新闻了吗?谁能给大家发布一条体育新闻。(生:第十二届亚运会于昨天在日本广岛结束,中国队共获得137枚金牌,名列第一。)对,中国的体育健儿在赛场上顽强拼博,为国赢得了荣誉。(注:上课当天为第十二届亚运会结束的第二天,1994年10月17日。)。

亚运会结束后,通常要对各国获得金牌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有的制成统计表,有的绘成统计图,请同学们看这样一张图。

第十二届亚运会金牌分布情况统计图。

1994年10月。

像这样的图,同学们见过吗?(见过)图中的数叫做百分数,你们见过百分数吗?(见过)在哪里见过?(生:在报纸上看见过;在包装盒上看见过;在爸爸单位的办公室里看见过;在像老师给我们看的这样图上见过……)。

揭示: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比较时,经常要用到百分数。

2、导入:为什么经常要用到百分数,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什么叫做百分数呢?今天我们学习百分数。(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揭示特征。

1、引导学生自学教科书上第128页的例题。

思考:

(1)例题中为了比较什么,通常用百分数进行比较的?

(2)用百分数比较有什么好处?

(3)什么叫百分数?

让学生自学课本后,同座同学议论思考题。

[唤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百分数的意义。]。

2、集体讨论,揭示意义。

(1)例题中为了比较什么,是用百分数进行比较的?(三好学生所占比率的大小)。

(2)在这里,“比率”这两个字怎样理解?(三好学生人数占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3)六年级三好学生人数所占的比率是多少呢?是怎么得到的?五年级呢?学生回答的同时,板书成下表:

年级。

三好学生人数。

学生人数。

六年级。

17。

100。

五年级。

30。

200。

(5)用百分数进行比较,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后,能约分的要不要约分?(揭示:百分数是分母是100的分数。)。

(6)表格中,两个百分数的上面一格应填写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三好学生人数占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8)百分数的概念中提到了几个数?(两个数)百分数表示它们之间的一种什么关系?(倍数关系)。

3、举例辨析,揭示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出示:(1)鸡的只数是鸭的;。

(2)绳长是铁丝长的;。

(3)一堆煤重吨。

师生讨论:

(1)这三句话中的三个分数,哪个是百分数?为什么?

(2)吨为什么不是百分数?

学生回答后出示下表:

分数。

百分数。

意义。

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可以表示某个具体数量。

只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从而得出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它只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百分数后面通常不带单位名称。百分数又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二)教学百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1。为了区别于分数和便于书写,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采用百分号“%”来表示。教师示范百分号的写法后,让学生板演,进行书写练习,并让学生比较哪一个写得最好看。

2。教师示范书写百分数,引导学生写黑板上和上例中的百分数。

3。教学读法。指出百分数只读作“百分之几”,而不读成“一百分之几”,齐读百分数。

百分数是特殊的分数,它特殊在哪里呢?引导学生说出百分数的特征:

1、分母相同,便于比较;。

2、只表示倍数关系;。

3、采用百分号“%”表示。

三、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读出百分数,然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先让学生自由地读练习三十第1题中的百分数。读后提问:

(1)1%是最小的百分数吗?这组百分数中还有比1%小的百分数吗?(0。5%)。

(2)百分数的分子有的是小数,有的是整数,有的大于分母,有的小于分母,这是为什么呢?(指出:百分数固定分母是100,也就是把比较的标准平均分成了100份,相比较的量就可能是这样0。5份、1份、121。7份、300份等)。

2、教师投影出示下图,

(1)用百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教师先用红色画上8格,让学生用百分数表示出来,并说出8%的含义。然后用蓝色画出32格,让学生用百分数表示后提问:你还能看出一个百分数吗?(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40%;图中空白部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60%)。

(2)用阴影表示百分数。

借用上图,让学生用阴影部分表示出65%和100%。然后让学生独立练习练习三十的第3题。

3、口答。

先让学生写出10个百分号,学生动笔书写的过程当中,教师突然叫停笔。然后要求学生用带有百分数的句子回答已经写好的个数。(如一学生写好3个百分号,则回答:已经写好的个数占要写个数的30%,或完成任务的30%。)。

4、选择练习。

出示一组百分数。

6%3。9%120%98%100%。

(1)提问;这一组百分数中,哪个最大?哪个最小?哪两个最接近?

(2)选择合适的`百分数填空。

(1)今天的课上,由于学生们认真听讲,学会同学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100%)。

(2)大同小学学生每月的零花钱占学校买图书钱数的50%。开展节约活动后,只占()。(3。9%或6%)。

(3)小汽车的速度是卡车速度的()。(120%)。

(4)由于全班同学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这个单元考试的及格率一定能达到()。(100%)。

5、读出下面的句子,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1)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5%。

(2)我国的人口约占世界的20%。

(3)人脑的重量约是人体重量的2%-3%。

(4)一本书已看了40%。

(5)自行车厂上半年完成生产计划的60%。

提问:

(1)第一、二句话中的百分数表示谁与谁比?把这两句话联系起来看,我国用只占世界5%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0%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如果我国人口有所控制,如我国的人口只占世界的15%,甚至更少,那么,人民的生活水平将会怎样?(提高)我国的经济建设的速度将会怎样?(更快)。

(3)自行车厂上半年完成生产计划的60%,如果下半年也完成计划的60%,这样,全年的计划完成了吗?是正好完成,还是超额完成?超额了百分之几?(20%)你是怎么算出来的?(60%+60%-100%=20%)。

6、再出示第十二届亚运会金牌分布情况统计图,让学生读出图中的百分数,并说出表示的意义。

四、课堂作业。

教科书练习三十第4、5题。

五、课堂小结。

六、游戏。

教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大大的百分数:“25%”,说:“这个百分数表示第一次离场的同学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第一次可以走多少人?”(一个组同学的人数14人)老师让第一组同学先离场。接着,又板书一个“25%”,提问:“这个百分数表示第二次离场的同学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又可以走多少人?”又让第二组同学离场。还剩下两组同学,提问:“老师再写一个什么百分数,大家都可以离场?”(50%)这个50%表示谁是谁的50%?学生回答后,一起离场。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

本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小数的认识》。

(二)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学生认识小数的第一课,本节课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以后的相关教学,所以上好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分数初步知识的基础进行教学的,所以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对原来分数意义的回忆,加强印象,便于更好地进行教学。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但是在知识和认知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数感不太强。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小数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存在,但是对于小数所包含的一些意义知道的并不是很多。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小数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由于学生的基础、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自然也有不同层次,因此本课的学习就让学习充分利用好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全面参与新知识的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四)教学目标。

恰当的目标,科学的方法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编排特点,我个人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学情的进一步分析,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够认识小数,并能够正确读写小数。

2、通过对以元、米等为单位的小数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小数的初步含义。

3、使学生知道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化成一位小数,百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化成两位小数。

4、让学生感受小数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培养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由于什么叫小数和小数的读写比较简单,学生学起来不用费太大的劲,所以我觉得本课的重点应放在如何让学生掌握把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上。分数与小数在写法上区别较大,要让学生把分数和小数联系起来,从而理解小数的意义比较困难,所以我把“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定为教学难点。

学具准备:课件、答题卡。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习后能做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

1、自主尝试法。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学生通过自己学习新知识,比听教师讲解学习新知识记忆更加深刻、兴趣更加浓厚。因此,在教学时,简单问题小数的认、读、写,我让学生自己和小组合作尝试、讨论,在尝试的过程中顺利而迅速地学习本内容。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2、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小数的意义与转化的过程时,我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深化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发展迁移法。运用迁移规律,注意从旧到新、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分数学习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二)说学法。

根据本节内容“生活性”强的特点,以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学法指导上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配以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思考,锻炼学生思维,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为凸显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切实高校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

在课伊始,我创设了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旅游的情境。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游乐园超市标价牌上的数字和我们前面学过的数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通过学生的观察,自然引入小数。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开始我就引用了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顺利进入第二环节。

(二)交流点拨。

1、尝试学习。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能学会的知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生生互动、生生互助,体现开放、多元的课堂模式。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小数的意义。

通过实际的价钱和身高,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会以元和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意义。激发学生的独特思维和精彩的回答。

(四)反馈小结。

采用冲关之旅的习题形式。

第一关青蛙跳跃帮助青蛙选择小数的荷叶进行跳跃,

第二关机灵耳朵请同学们仔细听并将听到的填在答题卡上。

第三关放飞气球判断出说法正确的气球并放飞。

第五关智慧大挑战想一想,谁来说?

延伸拓展:组一个一位小数,比它大的,比它小的,组一个两位小数。

(五)数学史。

同学们,小数就是十进分数。它的发展由来已久,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就在《九章算术》一书中运用了十进分数。古代人为了表示小数,就把小数点后面的数放低一格。

数学教案-比的意义

活动目标:

1.体验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排列顺序。

2.大胆地用语言表述排列的结果。

活动准备:

1.事先联系好一个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来幼儿园配合幼儿活动。(也可利用图片的方式)。

2.《幼儿画册》(第三册p7)。

活动过程:

数学教案-比的意义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教材还介绍了每个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比值的概念,说明比值的求法以及让学生议一议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并学会求比值。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

学生是在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所以在教学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本课的导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搅拌水泥沙引出课题,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背景,设计形象而又蕴含一定的与数学问题有关的情境,在开放性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活跃,并积极主动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变“让我学”为“我要学”。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所以以上的例子采用“导、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几分之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意在节省教学时间,也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比值的求法时,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课本的方式,因为自学课本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充分相信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意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讲授,让学生借助教材、板书、计算机课件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习。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比的意义说课稿

(1)师:刚才同学们已经说了,咱们班有男生35人,女生20人。要对咱们班的男女生人数进行比较,可以用什么方法?(注:为了便于叙述,先假设上面的数据,实际讲课时根据当时学生提供的数据进行教学。)。

启发学生说出:

用减法,比较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或女生比男生少多少人;

用除法,比较男生是女生的几倍或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

学生回答用除法比较时教师板书:

男生是女生的几倍:35÷20=1。

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20÷35=。

师:(指着黑板上的板书)刚才我们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对男女生人数进行了比较。用除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时,还有一种新的表示方法——比。

师:(指35÷20)同学们看这个除法算式,求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比较)。

师: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比较,也就是几和几比较。(35和20比)。

师:求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又可以说成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5比20。(板书: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5比20)。

师:谁来说一说,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还可以怎样说?

师:同学们再看,求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

师:根据上面的例子,同学们想,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还可以怎么说呢?

启发学生说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还可以说成女生和男生人数的比是20比35。(教师板书)。

小结: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知道,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

师:这两个例子都是对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进行比较,为什么一个比是35比20,一个比是20比35。

引导学生回答:35比20是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20比35是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

教师指出:两个数量进行比较一定要弄清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不能颠倒位置,否则,比表示的具体意义就变了。

(2)师:在日常生活中,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例子还有很多。

师:4月18日,全国铁路第五次提速。(教师出示火车图片)。

“火车提速后,一列火车2小时行驶了320千米。这辆火车行驶的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320÷2=160(千米)。

师:同学们看,求火车行驶的速度,是用哪两个量进行比较?(路程和时间)。

师:那么,火车行驶的速度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

启发学生说出:火车行驶的速度又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是320比2。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路程和时间的比是320比2。

(3)提问:在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单价可以说成是谁和谁的比?(总价和数量)。

工效可以说成是谁和谁的比?(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教师指出:在实际生活中,具有相除关系的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时,都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教师在“相除”下面加上重点号)。

(6)提问:5÷8可以说成谁比谁?15÷25可以说成谁比谁?

(教师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学课本第47页的内容,看完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收获。)。

师:谁来汇报一下,通过看书自学,你又了解到有关比的哪些知识?

学生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汇报:(允许学生无顺序汇报)。

(1)比的各部分名称。

(2)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3)比的分数写法。

(学生汇报时,教师相应板书或出示课件演示。)。

学生汇报后,教师重点提出以下问题:

讨论: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区别?

学生汇报时,教师相机穿插下面两个练习:

2、把下面的比改写成分数形式。

21:10032:15。

三、实践应用,巩固深化。

白球和红球个数的比是(),比值是()。

(2)小红的爷爷今年63岁,小红今年9岁,小红和爷爷的年龄比是()。

(3)两袋米的重量比是0.7:3.5。这个比的比值是()。

(4)小红3小时走了11千米。她所走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5)航模小组8个人共做了27个航空模型。做的模型总数和人数的比是()。

2、判断:

3、既然比的后项不能是0,而足球赛中常出现的“2:0”的意义是什么?它是一个比吗?(让学生展开讨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还有什么不清楚的问题吗?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之加法的意义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24、25页。

本课虽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问题,但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学生缺少的是对于加法含义的理解,说不清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因此,教师要根据这个年龄段的特点提供生动、有趣的学习素材,让学生不仅通过具体、直观、形象的方式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还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实际问题体验,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学会计算5以内的加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5以内的加法。

难点:掌握5以内的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ppt。

一、旧知辅垫,引入新课。

1、按要求读数。

2、游戏(快速抢答。)。

师:看来小朋友们对前面所学的5以内数的合与分掌握得非常好。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教学第24页的主题图。

出示气球图。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数一数有几个红气球和几个绿气球?(指名回答)。

课件演示。(把3个红气球和1个绿气球合起来。)。

让学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演示点子图。(三个红点子和一个绿点子合起来)。

说学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数一数把3个红气球和1个绿气球合起来,一共是几个气球?(指名回答)。

全班一起数气球。

师:3个红气球用几表示?(生:3)1个绿气球用几表示?(生:1)(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师:3个红气球和1个绿气球合起来一共是4个气球,我们可以用一个算式来表示。(板书:3+1=4)。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十”。(说明:“+”表示合起来的意思,在算式里读作加。)。

领读两遍(3加1等于4。)。

2、“3+1=4”表示什么呢?谁能结合图片再说一说吗?(集体回答)。

看图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让学生先读算式,再说一说算式的含义。

小结:把两个数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揭示课题并板书)。

3、教学5以内的加法的计算方法。

出示图片。

引导学生发现什么数学信息?

你能根据信息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指名回答)。

引导学生列算式。(3+2)。

学生交流计算方法。

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会回答:生1:生2:生3:)。

(板书=5)。

集体读算式。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25页“做一做”的第1题。

数学游戏。

四、全课小结。

你知道了什么?

五、板书。

3+1=43+2=5。

加号。

数学教案-比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并能运用它进行验算.。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的意义及其运算定律――交换律.。

教学难点:

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14×350×302×5015×415+15+15+15。

4+4+4+430×1260×404×259+9+9+9+9。

2.导入:刚才的口算题同学们算得很对,那么同学们想不想即算得对又算得快呢?好!为了实现你们的愿望,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的有关知识.乘法的意义和乘法的交换律.(板书课题)。

二、探求新知。

小学数学说课稿《比的意义》

“比的意义”是小学六年级第十一册教材中教学重点之一。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已有的两个数相比的知识得以升华,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比的性质、比的应用和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比的意义”这部分知识内容繁杂,学生缺乏原有感知、经验、不易理解和掌握。针对知识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组织学生围绕“比”的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较、总结的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从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以下目标。

(一)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与写。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并会正确求比值。

(二)通过主动发现的讨论式学习,激发合作意识,理解并正确掌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三)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

(一)用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

(二)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能够发现数学问题。

(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四)当堂巩固,当堂反馈练习,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学习方式的活动中理解比的意义。

(五)采用激励、评价等多种有效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比较、多思考,善于探究与协作交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一则消息引起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学生对这则消息进行讨论、交流时,不但可以受到思想教育获得情感体验,同时能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第一步给出班级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两个条件,请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根据学生列的除法算式,明确是男生和女生两个量在比,启发学生思维,除了用以前学的除法知识对两个量进行比较外,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进行比较。然后展开“比的意义”教学活动,说成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比多少。第二步看算式,运用新知识说说。(说明:从学生身边的数量中提取数学问题,从而引出新知识。运用旧知识进行传递,轻松快乐。)第三步,出示表格(填表)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不同类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在上面两个例子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出比的意义。

2、比的读法与写法、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的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比的读法和写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自主探究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的方法。然后组织同学们汇报学习成果,引导学生介绍求比值的方法。知道后,并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能够写出几个比的实例,计算出比值,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汇报过程中,寻找比值的`规律,即可以是分数、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3、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零?

通过引导学生看板书,合作交流能够比较出“比”、“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填写出表格,再通过“相当于”这一词的理解,明确他们的区别。

(三)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谈学习感受。

通过本节课学习,同学们学到了那些知识,请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好吗?在学生汇报中,使本节课的知识点得以巩固。

(四)多层次练习,巩固新知识。

练习形式多样,既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又增加了乐趣,特别是培养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小数的意义》

2.知道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

4.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

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本单元内容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这是在三年级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有了小数的读、写基础,够在具体情境下理解小数的含义,能够依托长度单位、货币单位实现分数与小数之间的沟通,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但是小数的意义属于概念教学,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所以我决定利用正方形、正方体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沟通小数和分数的关系,从而突破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昨天跟大家一见面我就发现,咱们班的同学思维特别的好,表达也非常的'清晰、完整,而且学习习惯也特别的好,你看现在各个做的多好,眼睛都看着老师,真棒!”

生答。

好了孩子们,准备好了吗?上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谈话:小巨人姚明的身高是xx米,这是一个什么数,生活中,你都在哪些地方见过小数?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小数。(板书小数)关于小数,你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在日常购物、测量的过程中都见过或用过小数,对小数已不陌生。从简单回顾到“你还想知道什么”?从已知到未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借助直观、迁移推理,理解小数的意义。

1.借助直观,认识计数单位0.1、0.01,感知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意义。

(1)借助直观,认识0.1。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研究整数时是从几开始的吗?(1)师:从1开始,我们认识了一位数,一位数所在的数位是xxxxx,它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再大一些的计数单位有xxxxxx,这些计数单位就像数的根一样,生出了许许多多的数,借助这些根让我们对数有了深入的认识,今天,我们要研究小数,你认为应该从几开始?生:从0.1开始。

师:真是一群有见解的孩子!(你真是一个有见解的孩子)。

师:(出示正方形)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这是什么?用哪个数来表示?师:你能这个正方形表示出0.1吗?这一份用分数怎么表示?师: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们的意义相同,也就是说1和0.1都表示其中的一份,它1011就是0.1,0.1表示的就是。101010.1)(相等的)10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板书:

(2)借助直观,认识0.01。

师:我们继续平均分。(课件出示:平均分成100份)。

师:现在平均分成了多少份?(100份)这一份用分数怎么表示?(学生说出分数百分之一,)师:“能说说为什么吗?”师:那用小数又该怎么表示呢?(0.01)。

师:动手之前,请看老师给你们的几点提示,谁来读?生读。

师:同学们的推理能力真强。再仔细观察这两组分数,你又有什么发现?

师: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们刚才的这些发现吗?分母是10的分数用几位小数表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分母是10的分数用一位小数表示,推想出两位小数和什么样的分数有关,有意识地促进迁移,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师:一份是0.1,2份就是2个xxxxx,也就是0.2。师:那5份呢?0.7呢?

师:那你们觉得这些小数的根是谁?生:0.1。

师:就是那1份,十分之一也就是0.1。师:那两位小数的根是谁?生:0.01。

(课件正方体平均分成100份)。

师:平均分成100份,一份是0.01,8份呢?25份呢?表示多少个0.01?

师:那这一份百分之一也就是0.01就是两位小数的根。

设计意图:从“形”到“体”,让学生理解只要是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就是0.1;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一份就是0.01.有了前面的铺垫,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的这些根其实就是小数的计数单位。2.认识0.001。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