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第五单元教案大全(15篇)

时间:2023-12-08 14:35:37 作者:念青松

教学工作计划应该贯彻育人为本的教育目标,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请大家参考下面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了解如何做好教学计划的具体步骤。

语文第六册第五单元教案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诗中词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能默写一、三首古诗。

3、培养学生理解古诗的能力和观察、大胆想象的能力。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1、弄懂每个词的含义,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借助图片启发想象,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教学图片、词语卡片。

1、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古诗。这三首想象独特,你们一定会喜欢。(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首《独坐敬山亭》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1、出示自学提示:

(1) 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 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3) 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1) 齐读全诗。

(2) 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

尽:没有了。完了。孤云:孤单的云。闲:休闲,休息。

厌:满足。

诗句的意思:后两句意思怎么说才通顺呢?

一群群的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山亭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写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2、齐读全诗。

3、背诵全诗。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摘抄在摘抄本上。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宿建德江》。(板书课题)作者孟浩然。要求我们和学上一首诗一样,借助注释,利用字典,自己理解古诗内容,并在议论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范读全诗。

2、指名读全诗。

3、指导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

自学提示:

(1) 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 诗句没有注释的还可以理解。

(3) 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

(4) 提出疑难。

1、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

移舟:划船靠岸的意思。

泊:划船靠岸。

烟渚:雾气笼罩下的江中陆地。

愁新:由落日到黄昏,引起诗人新的愁苦。

因为作者此时身在异乡,不免会引起一种思乡之愁。

野旷:野外。旷,空旷。

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2、出示图片。

在一个江中的孤岛上,几棵高高的树被风吹得东倒西歪,远远望去由于是在空旷的野外感觉天比树还低。清幽的月光照在水面,感觉月亮离人是那么的近。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心情,此时作者远在异地,举目无亲,孤苦无援,身处这空旷的野外,一种思想之情油然而生。夜幕降临,水中月,船中人,又似乎离得那么近。有了一丝喜悦,也带来一丝慰籍。待到明天诗人又会想些什么呢。

1、理解这首诗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要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

2、指导停顿,表达情感。

我们已经学过了两首古诗。哪位同学会背了?今天我们学习第三首古诗。(板书课题:舟夜书所见)。

1、解释提问。

舟:船。舟夜:夜间在船上。书:写,记。所见:见到的东西。

诗题的意思:记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从题目你能想到诗句的内容吗?

2、作者简介:清代诗人慎行。浙江海宁人。

1、朗读两遍,读准字音。

2、逐句读。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结合看图想象诗句意思。

3、同桌相互讲讲对诗句的理解。

1、指名朗读。

2、出示诗句,引导学生试着讲解字词句的意思。

1、教师朗读诗句,出示图片。

2、这首诗的前两行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后两行写了什么景色?(前两行写了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一盏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后两行写了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影出“散作满天星”的情景。)

3、启发想象。

(1) 闭上眼睛想一想,在这没有月亮的晚上,诗人做在船上看到一只小渔船,那盏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多么美妙啊!这时,一阵微风吹来,风儿簇拥着波浪,灯火在浪中聚集、荡漾、散开,一点光亮变成许多光亮,就像许多闪烁的星星,多么神奇啊!

(2) 朗读全诗。

4、教师小结。

诗人观察仔细,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把他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了出来,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我们也要象诗人那样,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17 古诗三首

独坐敬山亭

鸟飞尽

云独闲 孤独寂寞

山相对

宿建德江

日暮 愁

野旷 天低 孤独寂寞、思念家乡

月近人

舟夜书所见

渔灯——一点萤 美妙

风簇浪——满和星 神奇

二年级第五单元教案

教材p68、p69。

1、通过直观的数数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并掌握数数方法,掌握10个一百是一千。建立数的概念,培养数感。

2、初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能熟练地数千以内的数。

拐弯数。

汇报收集到的有关1000以内数的资料。

1、数的认识。

1000有多大?(估计说不清)。

大的'数往往可由一些小的数组成,咱们看看电脑演示。

动态演示p68例题1。

(1)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

边演示边数。怎么数的?

(2)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

边演示边数。怎么数的?

(3)如果要数更大的数,你想怎么数?为什么?

边演示边数。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1000。

2、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10个一是10。

10个十是100。

10个一百是1000。(板书)。

观察后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学习。

任务:

[1]数数(100——1000以内)。

[2]找出你认为最难数的地方,说说为什么?如何解决这些困难?

[3]汇报。小结。

4、数数练习。

[1]集体数,p68做一做。

[2]数数接龙游戏。

5、猜数游戏。

九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一)品读第2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进一步感知作者具体描写了哪些事物在夏天里成长。

2、同学们读书的时候可真认真。是啊,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可是夏天的长是。

3、学生汇报。

(1)瓜藤:一天可以长出几寸。

过渡:你们知道一寸是多长吗?一寸大约是三厘米多一点,几寸就是几个三厘米那样长。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段植物生长的视频,让我们去感受一下吧。看,瓜藤生长得多快,这也说明了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2)竹子林、高粱地:一夜可以多出半节。

过渡;竹子真像作者写的那样长得那么快吗?让我们看一段视频。竹子果真长得那么快,那谁能用你的朗读来让大家感受到竹子、高粱那拔节的声音呢?(指名读)。

(3)苞蕾: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

过渡:老师这里准备了一段蒲公英生长过程的视频,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这里,作者为了突出植物长得快,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让我们再读这句话,感受植物那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昨天――今天――明天)。

(4)石头、草坪菜畦等。(欣赏图片)。

(5)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4、听了几位同学的汇报,我们感受到了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受齐读第2自然段。

(二)品读第3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向我们描写了哪些事物在夏天里成长呢?

2、学生汇报: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

3、铁轨柏油路怎么也在长呢?有知道的吗?

(物体遇热膨胀,体积增大,所以铁轨的缝隙越来越小,柏油路也是这个道理,所以路面好像是高起来了。)。

4、是啊,不热不大,不热不长,因为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所以什么都在生长。无论是有生命的植物动物,还是没有生命的山水、铁轨都在长,这也说明了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那么谁愿意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让我们感受夏天是万物生长的呢。

(三)品读第4自然段。

1、的确,夏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人也是一样,在人的生长过程中,有些是看得见的长,有些是看不见的长,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学生汇报读懂的地方。(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升级、跳班。)是啊,每到夏天,暑假开学的时候,我们都会从一个年级进入到高一年级,这些是我们看得见的长。我们不仅是年级在增长,还有什么在增长呢?(知识、能力、智慧。)这些是我们看不见的长。

三、回顾课文,拓展延伸。

1、看板书,作者为什么选取这几种事物来写?

2、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3、朗读文中你最感兴趣的事物,读出这些事物在夏天里生长快这一特点。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是啊,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在夏天都有力地生长着,老师也希望同学们在自己人生中的夏天同样有力地生长。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再读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感受夏天的生机勃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语文第五单元《动物》教案

有2篇主题课文《啄木鸟》、《大熊猫》和一个“语文天地”,第五单元 动物。主题课文下面依次列识字表、写字表和供学生思考讨论的问题。培养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语文天地”包括写字及拼音的要求和指导,巩固扩展主题课文知识和培养语文能力的练习。以及各种旨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语文活动。

1、读课文,回答课后问题。

2、初步了解啄木鸟和大熊猫的特点。

3、认字28个(最低),写字16个。

4、通过课文学习初步培养科学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力、判断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

1、初步了解啄木鸟和大熊猫的特点。

2、认字28个(最低),写字16个。

投影仪、小黑板、生字卡片、挂图

7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啄木鸟》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课:

二、听录音,读课文:

1、先让学生说出自己以前已经认识的`字。

2、放录音。

3、谁愿意再把课文读给大家听?(一人一段。)

要求:其他人认真听,想一想,啄木鸟是怎样为苹果树治病的?

4、小组内互相学习读课文,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第五单元 动物》。

5、一组一段,讨论苹果树的病是怎样治好的回答。

6、比赛:看哪个组学得最快最好。

三、巩固生字:

出示生字卡,请学生来说一说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找出其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偏旁部首以及一些笔画。

棵 病 体 虫 医 治 鹰 气

对 捉 鹊 干 啄 敲 坏 术

学生观察后说说应注意什么?

作业设计:

制作生字卡片。

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棵 病 体 虫 医

治 鹰 气

对 捉 鹊

教学内容:

学会本课生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啄木鸟》。

二、复习:

1、朗读《啄木鸟》。

2、开火车读生字。

3、指五名学生分段读一读。读音请学生自己纠正。

4、学生读后说说学了这篇课文知道了些什么?

三、学写字:

1、出示生字卡,请学生来说一说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找出其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偏旁部首以及一些笔画。

2、你认为这个字怎样写好?

3、学生自由讨论字的笔顺师纠正并在田字格里示范:

说 病 体 虫 气 棵 起 术

学生观察后说说应注意什么?在自己的本子上写。

四、师生沟通:

你对啄木鸟这样的动物感兴趣吗?课下留心对人类有益的动物积攒一些有关它们的知识会很有用的。

板书设计:

说 病 体 虫 气 棵 起 术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大熊猫》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可爱的客人,出示图片:大熊猫。你们想和他交朋友吗?谁来说说大熊猫为什么可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里是怎样说大熊猫的。

二、新授:

1、(放音乐,老师朗诵课文)

要求:边听边看,标出你还不认识的字。

2、分组读课文,说一说,通过读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

3、指名读课文,集体纠正读音。

4、找一个你记得最牢的生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5、谁想当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

6、游戏:我说你对。

7、小组合作进一步学习生字。

8、谁能说说自己是如何记住生字的。(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字分析生字)

9、带着感情读读课文。

先练习,再指名读。

开火车读课文,小组比赛。

10、你能看着图画,描述一下大熊猫吗?

三、配乐朗读

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可以边读边表演。

教学内容: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学写生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读生字卡片。

朗读课文。

二、学写生字:

1、读生字,纠正字音,

2、出示“起、爪”,学生自己交流谈区别及书写规则。

结合语文天地中,描一描、写一写。

“四、国、物、爱、毛、耳、两、爪”:

3、你能说出这些字的笔顺吗?

4、小组同学说一说,再指名回答。

5、你能把这些字写的漂亮吗 ?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教材第49页例3以及“做一做”。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有括号的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有括号的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有括号的两部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掌握含有括号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知道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投影仪。练习本。

1.口算,说说下列运算的顺序。

(1)出示:56-8+9=49÷7×4=。

说说这两题是什么样的题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两题是同一级的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说说这两题是什么样的题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学生口算,说出得数。

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得出结论:15-6×2是既有乘又有减的两级运算,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结果是3,小明得出的结果是18,说明他是先运算的减法,后运算的乘法,他的运算顺序是错误的。

追问:那么,15-6×2,如果要先算减法,有办法吗?怎么办呢?

预设:添上小括号。

1.出示15-6×2。

师:小括号的作用可大了,算式里添上小括号,不管小括号里面是加减还是乘除,都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算式。

教师填上小括号:(15-6)×2。

现在这道题,变成先算什么?(小括号里的15-6),再算什么?

你能计算吗?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

师生共同交流。

(15-6)×2。

=9×2。

=18。

提问:如果小明解决的是这道题,他算得对不对?(对)因此,我们再计算混合运算的时候,不要像小明一样粗心,一定要先分析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以免计算错误。像这样,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教学例3。

出示例题,让学生试着在自己的本子上做一做。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并寻找错例。

计算完,集体交流。

交流时,请学生说是他们是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计算的对吗?翻开课本第49页,核对一下。

同桌互相交流、校对。

3.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拿出练习本,学生计算,划出第一步先算什么,第二步再算什么。同桌互相交流。

1.完成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2题。

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计算。

变式后和原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在计算顺序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比一比每组两题的得数,你能发现什么?

2.完成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3题。

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学生交流汇报自主学习成果。

教师提示交流内容包括:问题是怎么解决的,每一步列式的含义,列综合算式时因注意什么。

教师适时评析错例。

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算式里有小括号,我们应先算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计算算式里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算式里有小括号的,我们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算式。

二年级第五单元教案

1、学习课文,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写后面的四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集体的力量大,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学会与他人合作,领悟友谊的真谛,分享集体生活的快乐。

一、复习旧知。

复习生字组成的.新词:娃娃、皮肤、争吵、忠厚、麦田、一支歌、架起。

二、联系生活实际,读文感悟。

1、学生围绕“争吵”这个话题,讲述生活中的小故事。

2、学生自由朗读1、2、3、4、5自然段,了解蜡笔娃娃们为啥争吵?

3、分角色朗读2、3、4、5自然段。重点指导朗读“蓝娃娃”说的话,读中理解“傲慢”一词,要求学生读出“蓝娃娃”傲慢的态度。

4、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和看法,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读中理解“忠厚”一词,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

三、图文结合,深化体验。

1、出示插图,欣赏蜡笔娃娃们一起画的“蓝天”、“红日”、“青山”、“小溪”、“麦田”……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第8自然段,体验蜡笔娃娃的感受:“啊——真是美极了!”理解“惊叹”一词、再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要读出惊叹的语气。

2、在“蓝天”、“红日”、“青山”、“小溪”、“麦田”的画面上添加“一道彩虹”,让学生联系前文,展开讨论:“一个蜡笔娃娃能画出美丽的彩虹桥吗?”自由练读最后几个自然段,体验蜡笔娃娃们的自豪、快乐的心情。

四、自主选择,读文背诵。

1、学生朗读全文,说说自己喜欢哪个蜡笔娃娃?为什么?

2、自主选择合作角色,朗读课文。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五、学习生字词。

2、教师重点指导“麦”字。

3、生在书上描红。

4、在本子上练习。

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本单元具体例题安排如下表:

1. 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验探索等活动,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 通过分类、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3. 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 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这些知识与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为使儿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认识新问题,建构他们自己新的知识与经验,教材的编写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数学知识。例如:对“三角形的分类”这一内容,教材根据学生已懂得了角的分类,能区分锐角、钝角、直角、平角与周角这一基础,设计了“给三角形分类”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了解和把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2.重视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

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特点之间的矛盾,就要充分运用其直观性进行教学。基于这样的考虑,教材在提供大量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加强了数学问题情景、操作探索活动的设计。例如“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部分内容,创设了“我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是什么原因呢?”这种学生熟悉而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探索、去实验、去发现。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教学内容的呈现不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给学生留有充分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经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直接经验,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为感受、理解抽象的概念,自主探索图形的性质打下了基础。为方便教师领会教材编写的理念与意图,开展有效的教学,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教材在呈现具体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形成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为教师灵活地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这主要体现在: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提供丰富的动手实践的素材,设计思考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获得。例如,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等,均是让学生在操作、探索中发现,形成结论。

4.加强对图形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本单元增加了“图形的拼组”,让学生再次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探索能力。

1.三角形的特性。

(1)情境图。

教材提供了一幅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直观图,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并说一说“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趣,而且引起学生对三角形及其在生活的作用的思考。

(2)例1。

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在已学的垂直概念的基础上,引入了三角形的底和高。最后,教材说明为了便于表述,如何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3)例2。

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让学生对三角形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设计思路是“情景、问题—实验、解释—特性应用”。

(4)例3。

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思考。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规律。

2.例4。

教学三角形的分类。用集合图直观地表示出,三角形整个集合与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之间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三角形按边分类,教材不强调分成了几类,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边和角的特征。

3.例5。

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先通过让学生度量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内角度数,并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和,使学生初步感知到它们的内角和是180?。在此基础上,教材再提出用实验的方法加以验证。

“做一做”应用这一结论解决问题。

4.图形的拼组。

(1)例6。

用同样大小的三角形拼四边形的活动,让学生体会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关系。具体活动时,不一定只按教材提供的思路拼,可以让学生自主拼,看用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出哪些四边形,并说一说是怎么拼摆的。

(2)例7。

用三角形拼出美丽图案的活动,进一步感受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同时享受创作的快乐,感受数学美。

1.适度把握本册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目标。

这一学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探索图形及其关系的愿望不断提高,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在比较抽象的水平上认识图形,进行探索。因此,本册对三角形认识的教学目标与第一学段“获得对简单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有所不同,应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三角形。因此,在进行本单元的教学,如落实“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等内容的具体目标时,不仅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而且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分析、推理思考和抽象概括,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2.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

“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是在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推理想像等都是学习理解抽象的几何概念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教学时,应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抽象出几何图形的、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对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3.注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几何图形的直观性为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利用各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技术,可以使学生认识和探索图形的过程更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也是进一步发展学生空观念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时,要注意切合实际,易操作而有实效。一些农村学校由于经济困难,不能配备丰富多彩的教学具,教师必须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资源,积极发动学生制作。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不但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语文第六册第五单元教案

1、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女娲补天》这一神话故事。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学习女娲不畏艰辛为人类造福、无私奉献的美好心灵。

4、通过阅读课文,体会到古代神话故事所表现出来的美。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女娲不畏艰辛为人类造福的美好心灵。

1课时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有指挥,他们凭借丰富、大胆的想象,创造出了许多瑰丽、多彩、优美的神话故事,创造出了一个个离奇的神的形象,女娲就是其中一个。(板书女娲。)传说中的女娲长着蛇的婶子,人的头,她见大地上没有人类,就用黄泥捏成小人,创造了人类,她为了人类的生存,不顾辛劳,不怕凶险,不停地工作,为人类造福,创造出了一个个美丽的故事。

1、出示自学提示。

(1)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2) 有弄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准备提出。

2、学生自学。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课文些了一件什么事。

2、说出使你受感动的地方。

说说你为什么受到感动?能把你这部分内容读一读吗?

3、质疑。

2、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20 女娲补天

找雨神

造了船 不畏艰险,造福人类

找五彩石冶炼补天

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问题解决思想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在列表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类似归一、归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节课知识,将为学习用列表等方法解答求两积之和(差)等实际问题奠定知识和思想方法的基础。

1、本节课是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例题从三个小朋友买相同笔记本的信息,分两次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找出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条件并进行整理,通过呈现表格让学生思考怎样解决问题。随后学生很自然的自主分析数量关系,解决第二个问题。

2、在练习中安排了与例题结构相同的实际问题,学生都能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

3、在解答第二个问题时,有大部分同学想不到方法,要从小明的信息算出单价,再用除法求出小军能买多少本。这是本节课的障外点。

1、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提高学生收集并整理信息,发现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3、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难点: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第五单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多种组合图形的多种方法。

能正确地分析图形,并能正确地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2、能力目标:

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3、德育目标: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地分析图形,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就是求几个简单图形面积的和或差的计算。

三教材分析。

在三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在本册的第二单元,学生又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提醒的面积计算,本课时的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是这两方面知识的发展,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

师:我们把由这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图形叫做组合图形(板书),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些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

师:不错,看来同学们对基本图形的面积掌握得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组合图形的面积。

同学们愿意帮老师装修房子吗?那我们就从铺地板开始吧。

二、探索新知,合作交流。

(一)探索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

(多媒体出示课本客厅平面图)。

这也一个组合图形,那么你知道怎样求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请看活动要求。

1、你能把它转化成你学过的基本图形吗?请用虚线表示。

2、四人小组合作求面积,并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师:看清楚要求了吗?好,开始!(学生自主探索)。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找到了很多的好方法了,谁愿意介绍一下你们小组的方法?

(展示学生方法,并让学生自己说明介绍)。

(二)小结,方法优化。

师:黑板上已经展示了很多好方法了,你可以把他们分一分类吗?

生:分为两类,分割法和添补法。

生:不是,应该分的越少越好,这样比较方便计算。

师:讲的真好,无论分割还是添补,都是为了求面积,所以要尽量分成简单的少的基本图形,才方便计算。

生:还要根据条件分割。

师:地板铺好了,下面我们来刷刷墙吧。

(三)巩固练习,自主学习。

三、小结、反思。

师:房子装修完了,你有什么收获?

二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能辨认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发展空间观念。

2、轴对称。

(1)通过欣赏图片,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

(2)通过折一折剪一剪说一说等活动,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找到一条恰当的直线即对称轴,对称轴两边的部分形状相同、大小相同、位置相同、方向相反即能够完全重合)。

(3)能辨别轴对称图形,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或点子图中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镜面对称。

(1)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2)经历探索、掌握镜面对称现象基本特征的过程(镜子里外的两个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相同、位置相同、方向相反),发展空间观念。

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

1、7的乘法口诀。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编制7的.乘法口诀,学会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方法。

(2)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

2、倍的意义及应用。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2)利用操作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并探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3)能利用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4)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8的乘法口诀。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编制并掌握8的乘法口诀。

(2)会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9的乘法口诀。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编制并掌握9的乘法口诀。

(2)会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实践活动(二):看一看、摆一摆。

(1)利用主题图复习第3、4、5、6单元的相关知识(观察物体、角的认识、表内乘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数学的价值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五单元教案

沉潜于中国历史文化的长河,顺流而下,玩味了唐诗,品赏了宋词,谛听了元曲。泊船于明清港湾,古代白话小说成了最迷人的风景。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宏伟不朽的《红楼梦》,百看百新的《水浒传》,诙谐幽默的《儒林外史》。这些不朽的著作在漫长的世代、广袤的地域,给予了众多读者以巨大的感动。岁月能够改变山川的容颜,却无法掩饰这些经典著作里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的光辉。

九年级(上)第五单元荟萃了以上四部著作中最精彩的篇章:智取生辰纲,几多智慧,几多无奈;杨修之死,几多离奇,几多感慨;范进中举,几多喜气,几多悲哀;香菱学诗,几多痴迷,几多崇拜。

学习这一单元,要引领学生透过文字,在引人入胜的情节里结识那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洞察作品的主题,更要让这一段学习历程成为学生青睐名著、关注古典文化的源动力。

《智取生辰纲》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说读——以多形式、多角度的说来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把握、写作技巧的探究。

主要教学步骤:

1.引入式说:《水浒传》是施耐庵所著的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它是中国白话文学的一座里程碑。它塑造的人物用金圣叹的话说“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今天我们就以说读的形式来领略它的魅力。

2.复述式说:要求学生默看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整个故事。

3.发散式说:根据课前安排,请学生介绍与节选相关的情节(汴京城杨志卖刀、青面兽北京斗武、七星聚义、青面兽双夺宝珠寺),从而大致了解杨志的人生经历。

5.想象式说:假如请你从晁盖等人的视角来讲这个故事,你将如何进行?

6.鉴赏式说:文章以杨志等人的角度叙述故事妙在何处?

[方案二]。

教学角度:主问题研究——整堂课提出一个问题,通过对这个问题三个层次的探究,完成对文章的解读。

主要教学步骤:

1.导入:学生齐唱《好汉歌》,然后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水浒传》中的好汉。

2.复述选文情节:(1)快速浏览课文,大体把握故事内容。(2)小组内复述(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

3.问题研究:杨志押送生辰纲是以失败告终的,请问: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层次探究:结合课文中描写杨志言行的语句,联系你所知道的杨志的其他故事,试着从杨志本人身上找答案。

第二层次探究:文题为“智取生辰纲”,吴用、晁盖等人想了哪些计谋最终取得生辰纲?试着从他们身上找找杨志失败的原因。

4.拓展:说几个逼上梁山的英雄的故事,比较他们与杨志性格的不同。

《杨修之死》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编演课本剧——在编、演、访中完成对人物形象、文章主题的解读,培养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主要教学步骤:

1.默读课文,按时间顺序复述故事(杨修数犯曹操之忌、曹操以“惑乱军心”为由杀死杨修、曹操兵败斜谷厚葬杨修)。

2.学生分成八个学习小组,每一组选择其中一个小故事改编成课本剧(要求充分发挥集体才智,先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将故事创编得生动具体些,然后分角色活灵活现地将故事表演给大家看。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

3.分组活动15分钟,然后按故事的发展顺序,各小组分别上台表演。

4.评选最佳创编组、最佳演员。

5.一线采风。

现场采访最佳创编组负责人:你们大胆创编的依据是什么?

现场采访曹操最佳扮演者:当你走进角色,你对曹操这一人物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现场采访杨修最佳扮演者:你认为杨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他身上得到了哪些教训?

[方案二]。

主要教学步骤:

1.导入激趣:教师讲述《世说新语•捷悟篇》“魏武过曹娥碑下”,学生初识杨修的才智。

2.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全文,结合注释读懂文意;(2)为每一则小故事拟一个小标题;(3)按行文顺序复述故事。

3.细节品味:细读课文写杨修数犯曹操之忌的几则故事,思考:(1)杨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揣摩曹操的心理,说说曹操在这几个故事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4.难点探究:杨修之死,谁之过?(先小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如果分歧较大,可适机展开辩论,教师适时介入,引导学生认识杨修是曹氏政权争斗的牺牲品。)。

5.拓展延伸:讲几则曹操的故事,说一说你心目中的曹操。

《范进中举》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一字经纬——围绕一个“变”字组织课堂教学。

主要教学步骤:

1.教师简介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引入。

2.整体把握:默读全篇,在最短时间内提取课文主要信息,了解故事情节,然后分别用一句话、一段话概述课文内容。

3.寻“变”——请同学们带着发现的眼光读课文,你能捕捉住文章里人物的变化吗?

4.说“变”——在学生充分朗读发现之后,集体交流寻读所得。

6.读“变”——选择文中某一处最典型的最鲜明的变化读一读,读得夸张、生动些。

7.续“变”——老童生范进垂老之年意外收获了功名,无米下炊、遭人唾弃的生活状态彻底改变。他的有生之年还可能演绎什么变幻莫测的故事呢?请在想象的国度帮他策划吧(提出要求:秉承讽刺艺术,关照社会现实,合乎人物性格,想象大胆新奇)。

[方案二],。

教学角度:演读——感受文章的讽刺艺术;演说——加深对作品主题的认识。

主要教学步骤:

1.由古时流传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趣谈引入。

2.整体把握:(方法同上2)。

3.走进演读厅:(1)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可笑之处。(2)思考批注:可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3)交流。(4)根据个人的喜好,择其一处或几处文段进行表演朗读。

4.登上演讲台:(1)出示演说主题:范进中举,大家一片欢喜。所谓的“大喜”,其实是他个人的“大悲”,乃至民族、国家的“大悲”。(2)请同学们分学习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围绕这句话进行讨论。(3)每个小组推荐一人到台上进行一分钟演说。

《香菱学诗》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探究式阅读。

主要教学步骤:

1.故事导入,引起阅读兴趣。教师简要介绍《红楼梦》,讲一讲香菱进大观园之前的遭遇。

2.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3.问题探究:(1)香菱初学写诗就写出了这样的好诗,她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首先结合文章内容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再集体交流(领悟香菱的“苦志学诗,精血诚聚”,要求学生联系课文里有关她学诗的细节进行分析)。(2)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谈到了哪些问题?)。

4.拓展反思:小说详细叙述了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及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你觉得其中哪些内容对你的阅读或写作有启发?用二三百字写写自己的阅读心得。

[方案二]。

教学角度:说读。

主要教学步骤:

1.导入:说说香菱的身世与遭遇。

2.初读课文:说说故事梗概。

3.精读赏析:说说香菱的三首诗。:。

4.悟读明理:(1)浏览全文,先说说学诗中的香菱(这一活动目的有两个,一方面认识香菱的“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另一方面体会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2)再说说你从香菱身上受到的启迪。(3)结合黛玉指点的作诗门径,谈谈在阅读与写作中受到的启发。

第五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欣赏器乐曲《三个和尚》。

教学目标:

1.欣赏器乐曲《三个和尚》。

2.识别和记忆堂鼓、木鱼、小钹三种打击乐器。

3.引导学生欣赏音乐并表演《三个和尚》。

教学重点:感受乐曲幽默、诙谐的情绪。

教学难点:表演乐曲。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大风车》,拉开《动画城》节目的序幕。

1.播放歌曲《大风车》。

2.教师设问:动画城节目又要开始了,今天播放什么动画片呢?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

3.教师播放器乐曲《三个和尚》,随着音乐发展变化,配乐讲《三个和尚》的故事片段。

前奏部分:“从前,在一座高高的山上,有一座寺庙·····”,主题音乐第一次响起:“一个小和尚,背着行李,兴致勃勃地来到寺庙前,看到空无一人的寺庙,他兴高采烈地打扫、清理、收拾、挑起水来,忙完了这一切,他安静地坐在佛像前念经,念着念着,他打起瞌睡来……”

主题音乐第二次响起:“一个瘦和尚,背着行李,也兴致勃勃地来到寺庙前,看到大大的寺庙里只有一个小和尚,他高兴地同小和尚打过招呼,也非常积极地打扫寺庙、清理佛堂、挑起水来,忙完了这一切,两个和尚面对面地在佛像前打坐、念经起来……”音乐到此为止。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哪个同学能给我们讲讲?”学生七嘴八舌纷纷补充后面的故事。

4.同学们给故事起名字。

教师:看来,许多同学都知道这个故事,请同学们告诉我这个故事的名字。

(二)认识打击乐器:堂鼓、小钹、木鱼,并用打击乐器为主题音乐伴奏。

1.聆听器乐曲《三个和尚》,说说乐曲与前面的故事有什么关系。

教师告诉学生,刚才听到的乐曲是作曲家金复载特意为动画片《三个和尚》创作的音乐。

2.为什么乐曲的名字也叫《三个和尚》,聆听乐曲前奏。

3.教师展示打击乐器堂鼓、小钹、木鱼。示范敲击这几种打击乐器,引导学生了解和熟悉堂鼓、小钹、木鱼的音色。

4.聆听乐曲前奏,教师在各件打击乐器前示意前奏使用了哪种乐器,也可让学生随乐曲前奏在各打击乐器上做虚拟动作。

(三)聆听主题,设计打击乐器伴奏。

1.教师告诉学生,乐曲除了使用木鱼等打击乐器,暗示故事发生了地点和人物,还设计了一个“和尚主题”,表现和尚的性格。弹奏主题旋律第一段,请学生说说这段音乐的情绪。

2.教师弹奏主题旋律的第二段,请学生说说第二段与第一段情绪有何不同(第一段明快、活泼,第二段舒缓、宁静等)。启发学生结合故事情节,就主题旋律的两种情绪展开联想(勤快与懒惰等)。

3.聆听乐曲主题旋律,请学生说说乐曲中使用了一种还是两种乐器来演奏主题旋律。乐曲的主题旋律,分别用尖细、清亮的坠胡与暗哑、低沉的二胡两种乐器演奏主题旋律的第一段、第二段。

4.请学生用打击乐器,分别为教师弹奏的主题旋律第一、第二段伴奏,要求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情绪。

(四)聆听全曲,判断主题在乐曲中出现的次数。

1.教师播放乐曲,请学生思考在乐曲中和尚主题出现了几次。

2.启发学生安静聆听,回忆动画片的画面(没看过动画片的学生,可自由展开联想)。

3.在动画片中,有这么一个故事情节:三个和尚谁也不去挑水,忍受着干渴,呆坐在佛堂前。偏偏这时,寺庙里的老鼠打翻了佛堂前的烛台,火苗烧着了纱帘,火势蔓延,寺庙刹那间笼罩在一片火海之中。三个和尚慌乱地打水救火。

教师启发学生,表现上述情景配上哪段音乐比较合适。

4.教师播放乐曲展开部,请学生随音乐表演手忙脚乱救火的情景。

(五)小结。

第五单元教案

《我们所经历的科学探究过程》属于“探究的探究单元”,是六年级上学期引导学生系统认识“怎样做科学”的总结单元。本单元承担的二级目标是使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或者一个成功的探究案例)的过程和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对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以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课强调通过科学探究来进行教学,也就是小学生应该像科学家那样研究身边的事物和现象。科学家是怎样成功地开展科学探究的?我们发现,无论国籍、无论古今,虽然探究的问题、方式、方法等各不相同,但科学家们的科学探究都要经历一定的过程或阶段,解决一个问题大致要经过形成问题、猜想假设、制订方案、收集证据、形成结论、表达交流等类似的活动过程或阶段。同时,在科学探究中,为了发现和揭示自然现象或事物的本质,科学家们还要运用包括观察、计划、分类、实验、比较、归纳、推理、模型等等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来寻求对于科学问题的答案,深化对自然世界的理解。当然,不同门类的科学家在不同的研究领域,针对不同的问题,可以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存在固定或统一的模式。

本单元教材以一个成功的探究案例为线索,一边了解弗罗蕾斯女士与学生研究蚯蚓的过程,一边引导回顾学生以往的探究活动,进一步深入认识了科学探究的各个重要环节,为今后开展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单元由《案例分析:对蚯蚓的探究》和《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两课组成。

第一课首先呈现的是一个典型的、成功的探究案例,弗罗蕾斯女士针对同学们在研究土壤的活动中动态生成的“蚯蚓问题”,没有生硬地打断同学们的思路和兴趣,而是结合本学期的教学目标灵活地改变了教学内容,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开展了研究蚯蚓的活动。他们对蚯蚓的探究大致经历了如下的几个环节:问题的形成(同学们对蚯蚓的样子和行为入了迷,并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了解同学们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弗罗蕾斯女士顺势决定研究蚯蚓,并让同学们为它们营造一个舒适的家)——搜集事实与证据,建立初步的概念(查阅书籍、请教大人、观察蚯蚓等)——确定研究专题、制定计划、分组研究——形成结论(整理事实、撰写报告)——成果应用(再一次为蚯蚓设计住所)——表达交流(对小同学做报告、向家长汇报、与科学家交流等)。教材在呈现案例的同时,有目的地指导读者对自己曾经经历的科学探究活动进行回顾与反思,像“我们以前也进行过观察活动,比如……”、“如果是我们,会选哪个问题进行探究呢?”、“他们还可以这样观察蚯蚓……”等等,两者互相对照,能更清楚地理解过程与方法对科学探究的重大意义。最后,同学们回顾“他们探究蚯蚓的过程是怎样的?”、“在这个探究活动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再次从整体上把握这个案例的全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

一、课题安排。

课题 主要活动内容 课时建议。

案例分析:对蚯蚓的探究 分析案例并反思 1课时。

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 角色扮演:探究过程游戏 1课时。

制作:“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卡片 。

交流:探究过程卡片展示 。

二、教学准备。

课题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 其他。

案例分析:对蚯蚓的探究  小科学家记录本、笔 。

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 空白卡片纸 笔 。

三、教学思路。

本单元是对几年来科学探究的回顾与反思,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案例,深入而透彻地分析、理解弗罗蕾斯女士与学生研究蚯蚓的过程与方法,并引导同学们回顾以前的科学课学习活动中的活生生的例子,理论联系实际,用事实说话,采取多种“做中学”的形式,在活动中反思,在反思中升华,切忌为了理论而理论,避免空洞乏味的说教。

5-1案例分析:对蚯蚓的探究。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探究经历分析案例,体会案例中的过程与方法的科学性,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2)深入认识科学探究的各个重要环节。

教学重点:

分析案例,深入认识科学探究的各个重要环节。

教学过程:

(1)教师讲述案例情节,边讲边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2)先由学生通读课文,再回过头来分析课文中的几个问题。

(3)先根据课题提出猜想,拟订学生自己的研究方案,再对照案例的探究过程,比较两者的异同,感悟科学探究的真谛。

(4)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科学探究的各个重要环节。教学无定法。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选择学习方式,或加以改造创新。

五上第五单元教案

一、作文的材料从生活中来。教学时,我借助文本,挖掘文本资源,引导学生展开回忆,拓宽思维。然后从表达的内容、表达的方式等角度,给学生创造充分自我表达的空间。

二、通过教师的创文和习作例文,进行针对性地引导,促进学生从会说到会写,从会写到写好的过程。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