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第五单元教案(实用19篇)

时间:2023-12-10 08:51:10 作者:JQ文豪

通过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可以提前规划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给教师们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教材第49页例3以及“做一做”。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有括号的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有括号的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有括号的两部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掌握含有括号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知道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投影仪。练习本。

1.口算,说说下列运算的顺序。

(1)出示:56-8+9=49÷7×4=。

说说这两题是什么样的题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两题是同一级的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说说这两题是什么样的题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学生口算,说出得数。

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得出结论:15-6×2是既有乘又有减的两级运算,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结果是3,小明得出的结果是18,说明他是先运算的减法,后运算的乘法,他的运算顺序是错误的。

追问:那么,15-6×2,如果要先算减法,有办法吗?怎么办呢?

预设:添上小括号。

1.出示15-6×2。

师:小括号的作用可大了,算式里添上小括号,不管小括号里面是加减还是乘除,都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算式。

教师填上小括号:(15-6)×2。

现在这道题,变成先算什么?(小括号里的15-6),再算什么?

你能计算吗?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

师生共同交流。

(15-6)×2。

=9×2。

=18。

提问:如果小明解决的是这道题,他算得对不对?(对)因此,我们再计算混合运算的时候,不要像小明一样粗心,一定要先分析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以免计算错误。像这样,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教学例3。

出示例题,让学生试着在自己的本子上做一做。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并寻找错例。

计算完,集体交流。

交流时,请学生说是他们是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计算的对吗?翻开课本第49页,核对一下。

同桌互相交流、校对。

3.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拿出练习本,学生计算,划出第一步先算什么,第二步再算什么。同桌互相交流。

1.完成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2题。

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计算。

变式后和原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在计算顺序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比一比每组两题的得数,你能发现什么?

2.完成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3题。

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学生交流汇报自主学习成果。

教师提示交流内容包括:问题是怎么解决的,每一步列式的含义,列综合算式时因注意什么。

教师适时评析错例。

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算式里有小括号,我们应先算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计算算式里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算式里有小括号的,我们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算式。

二年级第五单元教案

教材p68、p69。

1、通过直观的数数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并掌握数数方法,掌握10个一百是一千。建立数的概念,培养数感。

2、初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能熟练地数千以内的数。

拐弯数。

汇报收集到的有关1000以内数的资料。

1、数的认识。

1000有多大?(估计说不清)。

大的'数往往可由一些小的数组成,咱们看看电脑演示。

动态演示p68例题1。

(1)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

边演示边数。怎么数的?

(2)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

边演示边数。怎么数的?

(3)如果要数更大的数,你想怎么数?为什么?

边演示边数。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1000。

2、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10个一是10。

10个十是100。

10个一百是1000。(板书)。

观察后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学习。

任务:

[1]数数(100——1000以内)。

[2]找出你认为最难数的地方,说说为什么?如何解决这些困难?

[3]汇报。小结。

4、数数练习。

[1]集体数,p68做一做。

[2]数数接龙游戏。

5、猜数游戏。

九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1、读写词语,利用生字词语卡片,组织学生读写。同桌互相检查评议。

2、指读课文。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展示交流、拨升点华。

1、提出问题,引导读书: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2、合作学习:结合插图,想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想办法弄清楚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启发学生可以用语言叙述过程、画路线图、表演等方法。

3、汇报交流:鼓励学生采用自己的方法,展示自己的读书收获,教师相机引导。

如:学生用画画加辅助语言的形式,画出“列宁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等景物,然后按课文内容进行叙述。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边说边指,理解课文。

学生用语言叙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如“因为……所以……”“先……然后……最后……”等,把话说清楚。

4、抓住重点词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读书。鼓励学生有创意的理解、表达,在读书和汇报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想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识。体现整合的思想。

三、合作探究、品味感悟。

1、启发学生思考:你认为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强调抓住课文的相关内容,把自己的理由说得有理有据。

通过交流,挖掘人物的精神,让学生在理解与分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突出文章的中心。同时强调抓住内容进行说明,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四、写字指导、练习提高。

1、出示“我会写”中的“讶、敲”,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2、学生尝试书写,教师巡视,注意重点笔画的指导。如:“敲”字应左宽右窄。注意右边“攴”不能写成“支”。

3、同桌互相练习评议。

板书设计:

蜜蜂引路。

列宁住处、花丛、园子、小房。

第五单元教案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生活,学习灯塔坚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人类服务的品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灯塔吗?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

(灯塔在大海中为人们指引方向。)。

2.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灯塔有关的文章。

(二)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课文,思考: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讲了灯塔不畏狂风暴雨的侵袭,依然坚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人类服务。)。

3.再读课文,思考文中写了哪几种事物?

(文中写了船只、海鸥、暗礁、灯塔、海浪。)。

4.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不同事物的思想。

5.由这几种事物,你又联想到了什么?

(联想到了有些人为了维护正义,不畏艰险,努力去与恶势力抗争,最终取得胜利。)!

6.分角色朗读课文。

语文第五单元《动物》教案

有2篇主题课文《啄木鸟》、《大熊猫》和一个“语文天地”,第五单元 动物。主题课文下面依次列识字表、写字表和供学生思考讨论的问题。培养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语文天地”包括写字及拼音的要求和指导,巩固扩展主题课文知识和培养语文能力的练习。以及各种旨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语文活动。

1、读课文,回答课后问题。

2、初步了解啄木鸟和大熊猫的特点。

3、认字28个(最低),写字16个。

4、通过课文学习初步培养科学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力、判断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

1、初步了解啄木鸟和大熊猫的特点。

2、认字28个(最低),写字16个。

投影仪、小黑板、生字卡片、挂图

7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啄木鸟》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课:

二、听录音,读课文:

1、先让学生说出自己以前已经认识的`字。

2、放录音。

3、谁愿意再把课文读给大家听?(一人一段。)

要求:其他人认真听,想一想,啄木鸟是怎样为苹果树治病的?

4、小组内互相学习读课文,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第五单元 动物》。

5、一组一段,讨论苹果树的病是怎样治好的回答。

6、比赛:看哪个组学得最快最好。

三、巩固生字:

出示生字卡,请学生来说一说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找出其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偏旁部首以及一些笔画。

棵 病 体 虫 医 治 鹰 气

对 捉 鹊 干 啄 敲 坏 术

学生观察后说说应注意什么?

作业设计:

制作生字卡片。

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棵 病 体 虫 医

治 鹰 气

对 捉 鹊

教学内容:

学会本课生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啄木鸟》。

二、复习:

1、朗读《啄木鸟》。

2、开火车读生字。

3、指五名学生分段读一读。读音请学生自己纠正。

4、学生读后说说学了这篇课文知道了些什么?

三、学写字:

1、出示生字卡,请学生来说一说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找出其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偏旁部首以及一些笔画。

2、你认为这个字怎样写好?

3、学生自由讨论字的笔顺师纠正并在田字格里示范:

说 病 体 虫 气 棵 起 术

学生观察后说说应注意什么?在自己的本子上写。

四、师生沟通:

你对啄木鸟这样的动物感兴趣吗?课下留心对人类有益的动物积攒一些有关它们的知识会很有用的。

板书设计:

说 病 体 虫 气 棵 起 术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大熊猫》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可爱的客人,出示图片:大熊猫。你们想和他交朋友吗?谁来说说大熊猫为什么可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里是怎样说大熊猫的。

二、新授:

1、(放音乐,老师朗诵课文)

要求:边听边看,标出你还不认识的字。

2、分组读课文,说一说,通过读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

3、指名读课文,集体纠正读音。

4、找一个你记得最牢的生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5、谁想当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

6、游戏:我说你对。

7、小组合作进一步学习生字。

8、谁能说说自己是如何记住生字的。(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字分析生字)

9、带着感情读读课文。

先练习,再指名读。

开火车读课文,小组比赛。

10、你能看着图画,描述一下大熊猫吗?

三、配乐朗读

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可以边读边表演。

教学内容: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学写生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读生字卡片。

朗读课文。

二、学写生字:

1、读生字,纠正字音,

2、出示“起、爪”,学生自己交流谈区别及书写规则。

结合语文天地中,描一描、写一写。

“四、国、物、爱、毛、耳、两、爪”:

3、你能说出这些字的笔顺吗?

4、小组同学说一说,再指名回答。

5、你能把这些字写的漂亮吗 ?

九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同学们,当我们想去一个地方,却不知道路怎样走,你通常会想什么办法呢?(学生交流),那你们听过蜜蜂也能当向导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读一个故事---------《蜜蜂引路》(板题)。

同学们,你们了解蜜蜂吗?可是你们知道蜜蜂能给人带路吗?教师相机板题。(小学生大多喜欢小动物,从对蜜蜂的了解引入课文,激发学生读文热情,交待了文章主要内容。)。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不太熟练的地方多读几遍。

2、边读边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3、组内合作识字:互读、互听、正音。

4、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小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重点交流识字记字方法。

5、游戏巩固识字:让学生说出一种识字游戏方法,并让该生当小老师主持游戏,巩固识字。

6、指读课文,检查识字和朗读情况,师生评议,正音。

抓住低年级教学的重点,突出识字教学,引发学生自主识字的热情,充分尊重学生识字的个性经验,转换师生角色,培养学生能力。

三、展示交流、点拨升华。

1、引导学生寻找故事发生的起因。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节。

2、组织学生读书,引导阅读交流。

(1)边读边画,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相机理解“附近”的意思(可以语言叙述,可以画画表示。)。

(2)体会列宁为什么要去找养蜂人?理解“常常”和“往常”的意思(引导学生换词或造句理解。)结合课文内容,用“因为……所以……”或者“……是因为……”说说列宁去找养蜂人的的原因。

3、联系事情结果,引发学生读书兴趣。

思考:列宁能找到养蜂的人吗?从列宁的话里,你知道他是如何找到养蜂人的?

结合阅读课文最后一自然节,体会故事情节的生动性。通过朗读理解养蜂人的“惊讶”。

教师适时启发思考:蜜蜂是怎样引路的呢?

抓住故事情节上的特点,从因、果入手,适时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语感,训练学生思维。同时引导学生寻找列宁如何找到养蜂人的答案,激发学生研读故事经过的热情。为下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四、写字指导、练习提高。

1、出示“我会写”中“附近、谈、派、引、列、蜂”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特征,想办法记住这些字,找出难点字和书写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3、教师范写难点字,强调重点笔画。如:谈:右边上面的“火”字一捺变成“点”;派:右边不要写成“瓜”字。

4、学生练写,共同评议。优秀作业展示。

重点指导本节课中出现的生字,教学中应该在识字的环节加强识记字的交流。指导写字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写字。

板书设计:

蜜蜂引路。

附近、谈、派、引、列、蜂。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巩固识字,正确朗读全文。

2、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清楚的。

3、初步懂得遇到疑难的事情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就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课时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全文。

难点:用表示先后顺序的关联系说话。

懂得留心生活,遇事要思考的道理,并能指导自己生活与学习。

七年级上第五单元教案5

一、单元学习目标:

1.能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能准确读写理解汉字。

2.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学习资料,扩大阅读量,同时积累描写四季的精彩语言。

3.反复朗读课文,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涵其间的美好感情。

4.张开想象的翅膀,品味美的语言,学会几种写景的语言技巧。

5.学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分层描写景物的方法。

6.锻炼说话能力,使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二、单元学习内容及课时安排。

单元整体学习一课时。

《春》二课时。

《三峡》二课时。

《济南的冬天》二课时。

《夏》一课时。

诵读欣赏一课时。

写作三课时。

口语交际一课时。

[4][5][6][7][8][9]。

语文第六册第五单元教案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诗中词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能默写一、三首古诗。

3、培养学生理解古诗的能力和观察、大胆想象的能力。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1、弄懂每个词的含义,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借助图片启发想象,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教学图片、词语卡片。

1、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古诗。这三首想象独特,你们一定会喜欢。(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首《独坐敬山亭》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1、出示自学提示:

(1) 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 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3) 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1) 齐读全诗。

(2) 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

尽:没有了。完了。孤云:孤单的云。闲:休闲,休息。

厌:满足。

诗句的意思:后两句意思怎么说才通顺呢?

一群群的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山亭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写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2、齐读全诗。

3、背诵全诗。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摘抄在摘抄本上。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宿建德江》。(板书课题)作者孟浩然。要求我们和学上一首诗一样,借助注释,利用字典,自己理解古诗内容,并在议论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范读全诗。

2、指名读全诗。

3、指导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

自学提示:

(1) 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 诗句没有注释的还可以理解。

(3) 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

(4) 提出疑难。

1、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

移舟:划船靠岸的意思。

泊:划船靠岸。

烟渚:雾气笼罩下的江中陆地。

愁新:由落日到黄昏,引起诗人新的愁苦。

因为作者此时身在异乡,不免会引起一种思乡之愁。

野旷:野外。旷,空旷。

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2、出示图片。

在一个江中的孤岛上,几棵高高的树被风吹得东倒西歪,远远望去由于是在空旷的野外感觉天比树还低。清幽的月光照在水面,感觉月亮离人是那么的近。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心情,此时作者远在异地,举目无亲,孤苦无援,身处这空旷的野外,一种思想之情油然而生。夜幕降临,水中月,船中人,又似乎离得那么近。有了一丝喜悦,也带来一丝慰籍。待到明天诗人又会想些什么呢。

1、理解这首诗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要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

2、指导停顿,表达情感。

我们已经学过了两首古诗。哪位同学会背了?今天我们学习第三首古诗。(板书课题:舟夜书所见)。

1、解释提问。

舟:船。舟夜:夜间在船上。书:写,记。所见:见到的东西。

诗题的意思:记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从题目你能想到诗句的内容吗?

2、作者简介:清代诗人慎行。浙江海宁人。

1、朗读两遍,读准字音。

2、逐句读。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结合看图想象诗句意思。

3、同桌相互讲讲对诗句的理解。

1、指名朗读。

2、出示诗句,引导学生试着讲解字词句的意思。

1、教师朗读诗句,出示图片。

2、这首诗的前两行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后两行写了什么景色?(前两行写了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一盏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后两行写了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影出“散作满天星”的情景。)

3、启发想象。

(1) 闭上眼睛想一想,在这没有月亮的晚上,诗人做在船上看到一只小渔船,那盏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多么美妙啊!这时,一阵微风吹来,风儿簇拥着波浪,灯火在浪中聚集、荡漾、散开,一点光亮变成许多光亮,就像许多闪烁的星星,多么神奇啊!

(2) 朗读全诗。

4、教师小结。

诗人观察仔细,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把他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了出来,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我们也要象诗人那样,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17 古诗三首

独坐敬山亭

鸟飞尽

云独闲 孤独寂寞

山相对

宿建德江

日暮 愁

野旷 天低 孤独寂寞、思念家乡

月近人

舟夜书所见

渔灯——一点萤 美妙

风簇浪——满和星 神奇

第五单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多种组合图形的多种方法。

能正确地分析图形,并能正确地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2、能力目标:

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3、德育目标: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地分析图形,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就是求几个简单图形面积的和或差的计算。

三教材分析。

在三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在本册的第二单元,学生又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提醒的面积计算,本课时的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是这两方面知识的发展,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

师:我们把由这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图形叫做组合图形(板书),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些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

师:不错,看来同学们对基本图形的面积掌握得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组合图形的面积。

同学们愿意帮老师装修房子吗?那我们就从铺地板开始吧。

二、探索新知,合作交流。

(一)探索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

(多媒体出示课本客厅平面图)。

这也一个组合图形,那么你知道怎样求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请看活动要求。

1、你能把它转化成你学过的基本图形吗?请用虚线表示。

2、四人小组合作求面积,并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师:看清楚要求了吗?好,开始!(学生自主探索)。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找到了很多的好方法了,谁愿意介绍一下你们小组的方法?

(展示学生方法,并让学生自己说明介绍)。

(二)小结,方法优化。

师:黑板上已经展示了很多好方法了,你可以把他们分一分类吗?

生:分为两类,分割法和添补法。

生:不是,应该分的越少越好,这样比较方便计算。

师:讲的真好,无论分割还是添补,都是为了求面积,所以要尽量分成简单的少的基本图形,才方便计算。

生:还要根据条件分割。

师:地板铺好了,下面我们来刷刷墙吧。

(三)巩固练习,自主学习。

三、小结、反思。

师:房子装修完了,你有什么收获?

第五单元教案

《我们所经历的科学探究过程》属于“探究的探究单元”,是六年级上学期引导学生系统认识“怎样做科学”的总结单元。本单元承担的二级目标是使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或者一个成功的探究案例)的过程和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对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以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课强调通过科学探究来进行教学,也就是小学生应该像科学家那样研究身边的事物和现象。科学家是怎样成功地开展科学探究的?我们发现,无论国籍、无论古今,虽然探究的问题、方式、方法等各不相同,但科学家们的科学探究都要经历一定的过程或阶段,解决一个问题大致要经过形成问题、猜想假设、制订方案、收集证据、形成结论、表达交流等类似的活动过程或阶段。同时,在科学探究中,为了发现和揭示自然现象或事物的本质,科学家们还要运用包括观察、计划、分类、实验、比较、归纳、推理、模型等等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来寻求对于科学问题的答案,深化对自然世界的理解。当然,不同门类的科学家在不同的研究领域,针对不同的问题,可以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存在固定或统一的模式。

本单元教材以一个成功的探究案例为线索,一边了解弗罗蕾斯女士与学生研究蚯蚓的过程,一边引导回顾学生以往的探究活动,进一步深入认识了科学探究的各个重要环节,为今后开展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单元由《案例分析:对蚯蚓的探究》和《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两课组成。

第一课首先呈现的是一个典型的、成功的探究案例,弗罗蕾斯女士针对同学们在研究土壤的活动中动态生成的“蚯蚓问题”,没有生硬地打断同学们的思路和兴趣,而是结合本学期的教学目标灵活地改变了教学内容,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开展了研究蚯蚓的活动。他们对蚯蚓的探究大致经历了如下的几个环节:问题的形成(同学们对蚯蚓的样子和行为入了迷,并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了解同学们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弗罗蕾斯女士顺势决定研究蚯蚓,并让同学们为它们营造一个舒适的家)——搜集事实与证据,建立初步的概念(查阅书籍、请教大人、观察蚯蚓等)——确定研究专题、制定计划、分组研究——形成结论(整理事实、撰写报告)——成果应用(再一次为蚯蚓设计住所)——表达交流(对小同学做报告、向家长汇报、与科学家交流等)。教材在呈现案例的同时,有目的地指导读者对自己曾经经历的科学探究活动进行回顾与反思,像“我们以前也进行过观察活动,比如……”、“如果是我们,会选哪个问题进行探究呢?”、“他们还可以这样观察蚯蚓……”等等,两者互相对照,能更清楚地理解过程与方法对科学探究的重大意义。最后,同学们回顾“他们探究蚯蚓的过程是怎样的?”、“在这个探究活动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再次从整体上把握这个案例的全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

一、课题安排。

课题 主要活动内容 课时建议。

案例分析:对蚯蚓的探究 分析案例并反思 1课时。

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 角色扮演:探究过程游戏 1课时。

制作:“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卡片 。

交流:探究过程卡片展示 。

二、教学准备。

课题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 其他。

案例分析:对蚯蚓的探究  小科学家记录本、笔 。

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 空白卡片纸 笔 。

三、教学思路。

本单元是对几年来科学探究的回顾与反思,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案例,深入而透彻地分析、理解弗罗蕾斯女士与学生研究蚯蚓的过程与方法,并引导同学们回顾以前的科学课学习活动中的活生生的例子,理论联系实际,用事实说话,采取多种“做中学”的形式,在活动中反思,在反思中升华,切忌为了理论而理论,避免空洞乏味的说教。

5-1案例分析:对蚯蚓的探究。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探究经历分析案例,体会案例中的过程与方法的科学性,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2)深入认识科学探究的各个重要环节。

教学重点:

分析案例,深入认识科学探究的各个重要环节。

教学过程:

(1)教师讲述案例情节,边讲边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2)先由学生通读课文,再回过头来分析课文中的几个问题。

(3)先根据课题提出猜想,拟订学生自己的研究方案,再对照案例的探究过程,比较两者的异同,感悟科学探究的真谛。

(4)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科学探究的各个重要环节。教学无定法。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选择学习方式,或加以改造创新。

语文第六册第五单元教案

1、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女娲补天》这一神话故事。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学习女娲不畏艰辛为人类造福、无私奉献的美好心灵。

4、通过阅读课文,体会到古代神话故事所表现出来的美。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女娲不畏艰辛为人类造福的美好心灵。

1课时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有指挥,他们凭借丰富、大胆的想象,创造出了许多瑰丽、多彩、优美的神话故事,创造出了一个个离奇的神的形象,女娲就是其中一个。(板书女娲。)传说中的女娲长着蛇的婶子,人的头,她见大地上没有人类,就用黄泥捏成小人,创造了人类,她为了人类的生存,不顾辛劳,不怕凶险,不停地工作,为人类造福,创造出了一个个美丽的故事。

1、出示自学提示。

(1)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2) 有弄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准备提出。

2、学生自学。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课文些了一件什么事。

2、说出使你受感动的地方。

说说你为什么受到感动?能把你这部分内容读一读吗?

3、质疑。

2、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20 女娲补天

找雨神

造了船 不畏艰险,造福人类

找五彩石冶炼补天

第五单元教案

沉潜于中国历史文化的长河,顺流而下,玩味了唐诗,品赏了宋词,谛听了元曲。泊船于明清港湾,古代白话小说成了最迷人的风景。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宏伟不朽的《红楼梦》,百看百新的《水浒传》,诙谐幽默的《儒林外史》。这些不朽的著作在漫长的世代、广袤的地域,给予了众多读者以巨大的感动。岁月能够改变山川的容颜,却无法掩饰这些经典著作里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的光辉。

九年级(上)第五单元荟萃了以上四部著作中最精彩的篇章:智取生辰纲,几多智慧,几多无奈;杨修之死,几多离奇,几多感慨;范进中举,几多喜气,几多悲哀;香菱学诗,几多痴迷,几多崇拜。

学习这一单元,要引领学生透过文字,在引人入胜的情节里结识那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洞察作品的主题,更要让这一段学习历程成为学生青睐名著、关注古典文化的源动力。

《智取生辰纲》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说读——以多形式、多角度的说来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把握、写作技巧的探究。

主要教学步骤:

1.引入式说:《水浒传》是施耐庵所著的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它是中国白话文学的一座里程碑。它塑造的人物用金圣叹的话说“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今天我们就以说读的形式来领略它的魅力。

2.复述式说:要求学生默看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整个故事。

3.发散式说:根据课前安排,请学生介绍与节选相关的情节(汴京城杨志卖刀、青面兽北京斗武、七星聚义、青面兽双夺宝珠寺),从而大致了解杨志的人生经历。

5.想象式说:假如请你从晁盖等人的视角来讲这个故事,你将如何进行?

6.鉴赏式说:文章以杨志等人的角度叙述故事妙在何处?

[方案二]。

教学角度:主问题研究——整堂课提出一个问题,通过对这个问题三个层次的探究,完成对文章的解读。

主要教学步骤:

1.导入:学生齐唱《好汉歌》,然后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水浒传》中的好汉。

2.复述选文情节:(1)快速浏览课文,大体把握故事内容。(2)小组内复述(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

3.问题研究:杨志押送生辰纲是以失败告终的,请问: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层次探究:结合课文中描写杨志言行的语句,联系你所知道的杨志的其他故事,试着从杨志本人身上找答案。

第二层次探究:文题为“智取生辰纲”,吴用、晁盖等人想了哪些计谋最终取得生辰纲?试着从他们身上找找杨志失败的原因。

4.拓展:说几个逼上梁山的英雄的故事,比较他们与杨志性格的不同。

《杨修之死》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编演课本剧——在编、演、访中完成对人物形象、文章主题的解读,培养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主要教学步骤:

1.默读课文,按时间顺序复述故事(杨修数犯曹操之忌、曹操以“惑乱军心”为由杀死杨修、曹操兵败斜谷厚葬杨修)。

2.学生分成八个学习小组,每一组选择其中一个小故事改编成课本剧(要求充分发挥集体才智,先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将故事创编得生动具体些,然后分角色活灵活现地将故事表演给大家看。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

3.分组活动15分钟,然后按故事的发展顺序,各小组分别上台表演。

4.评选最佳创编组、最佳演员。

5.一线采风。

现场采访最佳创编组负责人:你们大胆创编的依据是什么?

现场采访曹操最佳扮演者:当你走进角色,你对曹操这一人物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现场采访杨修最佳扮演者:你认为杨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他身上得到了哪些教训?

[方案二]。

主要教学步骤:

1.导入激趣:教师讲述《世说新语•捷悟篇》“魏武过曹娥碑下”,学生初识杨修的才智。

2.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全文,结合注释读懂文意;(2)为每一则小故事拟一个小标题;(3)按行文顺序复述故事。

3.细节品味:细读课文写杨修数犯曹操之忌的几则故事,思考:(1)杨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揣摩曹操的心理,说说曹操在这几个故事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4.难点探究:杨修之死,谁之过?(先小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如果分歧较大,可适机展开辩论,教师适时介入,引导学生认识杨修是曹氏政权争斗的牺牲品。)。

5.拓展延伸:讲几则曹操的故事,说一说你心目中的曹操。

《范进中举》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一字经纬——围绕一个“变”字组织课堂教学。

主要教学步骤:

1.教师简介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引入。

2.整体把握:默读全篇,在最短时间内提取课文主要信息,了解故事情节,然后分别用一句话、一段话概述课文内容。

3.寻“变”——请同学们带着发现的眼光读课文,你能捕捉住文章里人物的变化吗?

4.说“变”——在学生充分朗读发现之后,集体交流寻读所得。

6.读“变”——选择文中某一处最典型的最鲜明的变化读一读,读得夸张、生动些。

7.续“变”——老童生范进垂老之年意外收获了功名,无米下炊、遭人唾弃的生活状态彻底改变。他的有生之年还可能演绎什么变幻莫测的故事呢?请在想象的国度帮他策划吧(提出要求:秉承讽刺艺术,关照社会现实,合乎人物性格,想象大胆新奇)。

[方案二],。

教学角度:演读——感受文章的讽刺艺术;演说——加深对作品主题的认识。

主要教学步骤:

1.由古时流传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趣谈引入。

2.整体把握:(方法同上2)。

3.走进演读厅:(1)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可笑之处。(2)思考批注:可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3)交流。(4)根据个人的喜好,择其一处或几处文段进行表演朗读。

4.登上演讲台:(1)出示演说主题:范进中举,大家一片欢喜。所谓的“大喜”,其实是他个人的“大悲”,乃至民族、国家的“大悲”。(2)请同学们分学习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围绕这句话进行讨论。(3)每个小组推荐一人到台上进行一分钟演说。

《香菱学诗》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探究式阅读。

主要教学步骤:

1.故事导入,引起阅读兴趣。教师简要介绍《红楼梦》,讲一讲香菱进大观园之前的遭遇。

2.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3.问题探究:(1)香菱初学写诗就写出了这样的好诗,她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首先结合文章内容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再集体交流(领悟香菱的“苦志学诗,精血诚聚”,要求学生联系课文里有关她学诗的细节进行分析)。(2)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谈到了哪些问题?)。

4.拓展反思:小说详细叙述了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及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你觉得其中哪些内容对你的阅读或写作有启发?用二三百字写写自己的阅读心得。

[方案二]。

教学角度:说读。

主要教学步骤:

1.导入:说说香菱的身世与遭遇。

2.初读课文:说说故事梗概。

3.精读赏析:说说香菱的三首诗。:。

4.悟读明理:(1)浏览全文,先说说学诗中的香菱(这一活动目的有两个,一方面认识香菱的“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另一方面体会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2)再说说你从香菱身上受到的启迪。(3)结合黛玉指点的作诗门径,谈谈在阅读与写作中受到的启发。

五上第五单元教案

一、欣赏南极风光,引入课题。谈话导入(出示课件)。

神秘的南极不仅美丽,而且还蕴藏着许多矿藏资源。这些深藏的资源等待我们的科考队员去发掘它。让我们随着科学考察队员的足迹到南极去看一看。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老师要求大家做到以下几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

2、运用自己学过的批读方式,写出自己的感受。

3、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感受。

2、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四、细读课文,加深感悟。

1、“我”考察的文森峰是什么样的地方?找出有关语句。

出示课件:重点语句生细细品读。

(1)文森峰,没有人烟,没有生命,人称“死亡地带”。那里山势险峻,海拔高度为5140米。

(2)即使夏季,气温都在零下40摄氏度左右,因而终年被冰雪覆盖。

2、读后讨论:既然是考察,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来描写“文森峰”这个死亡地带?

(南极环境恶劣考察队员的工作条件艰难等衬托作用)。

3、思考:全文围绕哪个中心词来写?(骄傲)。

4、那么,谁骄傲?祖国为什么而骄傲?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反馈。

(1)“我”是第一个登上南极的女科学家。

(2)“我”在艰难环境里,以事业为重,以理想为荣。

(3)“我”克服困难发现铁矿战友们登上文森峰。

(4)无私奉献的精神。

5、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谈体会)。

五、总结。

师:文森峰这个死亡地带,没有人烟、没有生命,山势险峻,终年冰雪覆盖,冰原随时可能吞没地质队员的生命。但是当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时,南极科学考察的队员不畏艰难险阻,心中始终装着的是祖国,想着的是为国争光。所以我们要高呼——骄傲吧,祖国!

六、延伸。

读文后,你有什么话想说?(提示:可以对科考队员说,可以对南极说,可以对祖国说。)。

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问题解决思想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在列表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类似归一、归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节课知识,将为学习用列表等方法解答求两积之和(差)等实际问题奠定知识和思想方法的基础。

1、本节课是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例题从三个小朋友买相同笔记本的信息,分两次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找出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条件并进行整理,通过呈现表格让学生思考怎样解决问题。随后学生很自然的自主分析数量关系,解决第二个问题。

2、在练习中安排了与例题结构相同的实际问题,学生都能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

3、在解答第二个问题时,有大部分同学想不到方法,要从小明的信息算出单价,再用除法求出小军能买多少本。这是本节课的障外点。

1、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提高学生收集并整理信息,发现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3、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难点: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七年级上第五单元教案5

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养成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的良好习惯。

2、以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了解作品所描写的民俗风情,欣赏文章所描写的优美画面,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语言。并利用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开展一次调查家乡民俗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领略当地的民俗风情。

4、懂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

5、走进图书馆,学习检索书目,检查工具书,根据需要进行摘录,养成做读书卡片的习惯。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社戏》3课时。

《端午日》1课时。

《本命年的回想》1课时。

《中秋咏月诗》2课时。

写作――从生活中找“米”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1课时。

单元小结(学习反思)1课时。

三、单元介绍。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民俗文化绚丽多姿,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所选的三篇阅读教学文章,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异地的民俗风情,有的是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如鲁迅的《社戏》;有的是对湘西端午民俗的介绍,如沈从文的《端午日》;有的是对京郊运河家乡旧时过年习俗的深情回忆,如刘绍堂的《本命年的回想》;文章的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朴实清新的语言,展现了一幅幅别开生面的优美画面。读文如临其境,有在“画中游”之感。读罢这些文章,更可激发我们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更加热爱我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确定本单元的学习专题。

第一块:明确单元专题含义: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分节日,搜集不同的民俗文化搜集、整理。

2指导语:将搜集来的民俗文化分门别类交流、综合。

第二块: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巡视、参与、指导浏览目录、课文,做好记录。

3指导语:交流读后感悟并提出思考交流、记录单元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块:确定单元学习专题并拟定实施方案: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第四块:学习评价。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2小结自我反思。

教学反思。

第2课时《社戏》(一)。

学习目标:通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叙事有详有略的安排。

课前学习:了解鲁迅及其主要著作。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课前学习情况检查汇报成果。

2指导语:组织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并能了解文意。自读。

3组织交流、检测检测、发表见解。

5组织交流、评价发表见解。

6、课文中的哪个词能概括平桥村在少年鲁迅心中的地位?发表见解。

第二块:理清文章脉络,想像优美画面。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组织交流、评价小组代表发言。

4巡视、参与、讨论小小组交流、讨论、绘画。

5组织交流小组代表发言,自评、互评。

课后学习:1、划出文中描写精彩的语句,熟读成诵。

2、搜集所生活的'环境中的趣闻逸事。

第3课时《社戏》(二)。

学习目标:1、感受文章描写的优美画面;

2、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谈自己对城市生活或农村生活的感受;

课前学习:1、划出文中描写精彩的语句,熟读成诵。

2、搜集所生活的环境中的趣闻逸事。

课堂学习:

第一块:品位秀美画面,评价城乡乐趣。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组织学生阅读划出的精彩片段,并加以点拨和评价阅读并阐述理由。

第二块:语文活动:辩论赛。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将学生按城乡分成两组交流趣事。

4组织辩论:正方:城里的生活更有趣反方:乡下的生活更有趣开展辩论。

5主持、参与、评价自评、小组互评。

第4课时《社戏》(三)。

学习目标:把握人物的性格,体会作者对平桥村人的深厚感情。

课前学习:完成上堂课的思考问题。

课堂学习。

第一块:把握人物性格,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组织交流,小结人物性格小组代表发言,补充、评价。

3指导语:你较喜欢哪个人物形象,为什么?组织交流,鼓励、评价发表见解,谈感受。

第二块:拓展质疑,领会作者的.写作感情。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组织讨论:豆和戏都很普通,作者在意的是什么呢?讨论。

2组织交流发表见解。

3设置情境:在你的生活中,有类似作者的经历吗?思考、.写作。

4指导语:对文章本身还有可质疑的地方吗?思考、质疑。

5解疑、小结自我小结。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推荐资源。

图书资源《鲁迅全集》(1938年版作者:鲁迅鲁迅全集出版社)《鲁迅选集》(上下册)(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传》(作者:王晓明)。

第5课时《端午日》。

学习目标:1、了解湖南湘西端午习俗;

2、学习本文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手法;

3、开展一次探讨“端午习俗”的研究活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第五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欣赏器乐曲《三个和尚》。

教学目标:

1.欣赏器乐曲《三个和尚》。

2.识别和记忆堂鼓、木鱼、小钹三种打击乐器。

3.引导学生欣赏音乐并表演《三个和尚》。

教学重点:感受乐曲幽默、诙谐的情绪。

教学难点:表演乐曲。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大风车》,拉开《动画城》节目的序幕。

1.播放歌曲《大风车》。

2.教师设问:动画城节目又要开始了,今天播放什么动画片呢?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

3.教师播放器乐曲《三个和尚》,随着音乐发展变化,配乐讲《三个和尚》的故事片段。

前奏部分:“从前,在一座高高的山上,有一座寺庙·····”,主题音乐第一次响起:“一个小和尚,背着行李,兴致勃勃地来到寺庙前,看到空无一人的寺庙,他兴高采烈地打扫、清理、收拾、挑起水来,忙完了这一切,他安静地坐在佛像前念经,念着念着,他打起瞌睡来……”

主题音乐第二次响起:“一个瘦和尚,背着行李,也兴致勃勃地来到寺庙前,看到大大的寺庙里只有一个小和尚,他高兴地同小和尚打过招呼,也非常积极地打扫寺庙、清理佛堂、挑起水来,忙完了这一切,两个和尚面对面地在佛像前打坐、念经起来……”音乐到此为止。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哪个同学能给我们讲讲?”学生七嘴八舌纷纷补充后面的故事。

4.同学们给故事起名字。

教师:看来,许多同学都知道这个故事,请同学们告诉我这个故事的名字。

(二)认识打击乐器:堂鼓、小钹、木鱼,并用打击乐器为主题音乐伴奏。

1.聆听器乐曲《三个和尚》,说说乐曲与前面的故事有什么关系。

教师告诉学生,刚才听到的乐曲是作曲家金复载特意为动画片《三个和尚》创作的音乐。

2.为什么乐曲的名字也叫《三个和尚》,聆听乐曲前奏。

3.教师展示打击乐器堂鼓、小钹、木鱼。示范敲击这几种打击乐器,引导学生了解和熟悉堂鼓、小钹、木鱼的音色。

4.聆听乐曲前奏,教师在各件打击乐器前示意前奏使用了哪种乐器,也可让学生随乐曲前奏在各打击乐器上做虚拟动作。

(三)聆听主题,设计打击乐器伴奏。

1.教师告诉学生,乐曲除了使用木鱼等打击乐器,暗示故事发生了地点和人物,还设计了一个“和尚主题”,表现和尚的性格。弹奏主题旋律第一段,请学生说说这段音乐的情绪。

2.教师弹奏主题旋律的第二段,请学生说说第二段与第一段情绪有何不同(第一段明快、活泼,第二段舒缓、宁静等)。启发学生结合故事情节,就主题旋律的两种情绪展开联想(勤快与懒惰等)。

3.聆听乐曲主题旋律,请学生说说乐曲中使用了一种还是两种乐器来演奏主题旋律。乐曲的主题旋律,分别用尖细、清亮的坠胡与暗哑、低沉的二胡两种乐器演奏主题旋律的第一段、第二段。

4.请学生用打击乐器,分别为教师弹奏的主题旋律第一、第二段伴奏,要求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情绪。

(四)聆听全曲,判断主题在乐曲中出现的次数。

1.教师播放乐曲,请学生思考在乐曲中和尚主题出现了几次。

2.启发学生安静聆听,回忆动画片的画面(没看过动画片的学生,可自由展开联想)。

3.在动画片中,有这么一个故事情节:三个和尚谁也不去挑水,忍受着干渴,呆坐在佛堂前。偏偏这时,寺庙里的老鼠打翻了佛堂前的烛台,火苗烧着了纱帘,火势蔓延,寺庙刹那间笼罩在一片火海之中。三个和尚慌乱地打水救火。

教师启发学生,表现上述情景配上哪段音乐比较合适。

4.教师播放乐曲展开部,请学生随音乐表演手忙脚乱救火的情景。

(五)小结。

第五单元教案

一、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背诵全文;对韵文和韵脚有初步的认识;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和言简意丰的写法。

2、布置预习,首先让学生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

3、体会刘禹锡安贫乐道、高洁伟岸。

三、教学重点:

1、让学生反复送读短文,在诵读中品味文章的意境。

2、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

3、托物言志的写法和衬托的运用。

四、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的写法和衬托的运用。

五、教学准备:

1、教师阅读教材、教参,制作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认清字词,并在疑难处作出标记。

数学教案-第五单元测试题

(1)15×3=(2)42÷7=(3)9×5=(4)28÷4=(5)12×3=。

二、计算。

(1)9×8+12=(2)20+24×2=(3)72÷8+30=。

三、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1)8+16÷8。

=24÷8。

=3。

改正:

=25×2。

=50。

改正:

五上第五单元教案

一、作文的材料从生活中来。教学时,我借助文本,挖掘文本资源,引导学生展开回忆,拓宽思维。然后从表达的内容、表达的方式等角度,给学生创造充分自我表达的空间。

二、通过教师的创文和习作例文,进行针对性地引导,促进学生从会说到会写,从会写到写好的过程。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