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精选19篇)

时间:2023-12-03 14:36:50 作者:雨中梧

优秀作文能够启迪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探求。为了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小编搜集了一些优秀作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浅谈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方法

汉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枯燥乏味,致使低年级学生学习汉字时兴趣不高,学生识记生字主要靠反复的抄写,对生字印象不深刻所以容易遗忘。识字教学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识字能力的培养也是语文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要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怎样才能使这些刚上小学的孩子将这些枯燥的字认得清、记得牢,而且能正确运用呢?《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因此,我在识字教学要不断寻找发现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语言文字,并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心理规律培养主动识字习惯,同时,采用各种识字方法指导学生识字,激发和提高学生的识字热情。如何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接受并学习汉字,根据自己从教经验,我总结了以下几点识字的方法。

一、在游戏中识字。

根据低年级孩子喜爱做游戏的特点,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与各种游戏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游戏中识字,如学习生字前,先让学生预习生字,谁预习的好就可以参加“小老师”。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生字的热情,还可以锻炼他们自信心。再如“摘苹果”游戏,我会把生字做成苹果形状的卡片,并贴到黑板上,凡是能够正确的认识生字的学生我就让他摘走。还有“找朋友”,我把字拆分开,分别写在两个卡片上,打乱顺序发放给学生,学生在找朋友的过程中组成生字,并读出来,这样既认识了字的结构又学会了交流。在各种游戏中,学生喜欢上了生字,他们把生字当成一个个的小朋友,而不再是毫无生命的符号。这样充满趣味的教学设计,极大提高了识字的效率,也改善了课堂沉闷的现象。

二、在生活中主动识字。

在识字教学中,如果只让学生被动的记,机械的抄写,学生只会感到厌倦。生活处处是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主动识字。我们班有一个学生家里是开婚纱店的,但他竟然连自己家牌子上的字都不认识。作为老师,我很自责,从那以后我就鼓励学生生活中有很多生字宝宝,在等着我们发现,比一比看谁找到的最多。没多长时间,学生学会了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如塑料袋上的字,广告牌上的字,牙膏盒上的字,新衣服挂牌上的字,他们都会读一读认一认。无形中就识记积累了许多的生字。

三、在编儿歌中识字。

儿歌琅琅上口,生动有趣,一旦记住便永久难忘。低年级学生想象力极为丰富,可以让学生编生动活泼的儿歌来学生字,这又给课堂添加了一道色彩。如教学生字“元”时,学生说:二儿子,很有钱,捐学校,百万元。在教学“腾”字时,学生说:八月十五那一天,一个夫人骑着马,头上插着两朵花。在教学“蚕”时,学生说:天下一条虫。在教学“飞”字时,编成“长嘴巴,小脑瓜,挺胸收腹翘尾巴。一撇一点展翅飞,风吹雨打都不怕”。教学“爬”字时,编成“平撇短,竖撇长,中竖直,捺脚放。小巴小巴别害怕,团紧身子轻滑下”。教“法、丢”时,先复习“去”字,再以旧字带新字,编成一句儿歌:“去”字头上戴斜帽,丢丢丢,去字旁边冒水泡,法法法。如此一编,易学易记,妙趣横生。在教学生字时,出现这样的小插曲,是多么开心的事啊。在识字教学中,借助儿歌教学有助于调动儿童识字的积极性,更好地识记和应用汉字。

四、在归类中识字。

归类识字在学生识字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既有助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形成一定的识字结构,又有助于学生触类旁通拓宽识字面。汉字本身有它自己的特点,从汉字的造字法来看,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几种,都有一定的规律。教学时,我们如果能够帮助学生进行适当的归类,既对学生提高识记效果有很大的帮助,又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扩大识记的范围。如生字“河、湖、江”都是形声字,都带有三点水,教学时,我就引导学生观察,从而发现这些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得出结论:这些字都带有三点水,都跟水有关系。同时进行拓展,让学生想一想还认识哪些字带有三点水,然后进行交流。比如在学习“膀”,这个字中的“月”字作为偏旁的时,意为“肉”,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识记生字,我们可以找到带“月”字旁的生字归类识记,如:腰、胳、膊、脚、腿等。这样不仅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还明白了汉字背后的意义。

五、在画中识字。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认识事物简单的特点,采用形象的教学方法,把事物原来的样子临摹到纸上,学生看懂图以后,再写出这个字,如:“月、云、雨”。简笔画形象生动,给人极大的想象空间,低年级的学生对图画的兴趣要大于汉字,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生字画一幅画,如:教学“唱”“跳”等字时,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画画中感受字的含义,培养了他们识字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重识字教学,对识字教学提出了更新、更科学的教学要求,我们应该继续学习传统识字教学的经验,转变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必须走进课程,不断探究各种高效的识字教学方法,真正培养学生主动识字、自主识字的能力,赋予枯燥的语言文字生命,让识字教学更精彩,让语文课堂更生动。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们有责任对传统的学习模式探索改革,让孩子们能在高效的语文课堂中愉快、自主的学习。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

在人教版教材中,收编了一部分古诗词教学内容,这是我国悠久而灿烂文化传承的需要。同时,古诗词丰富的文化内涵、经典的写作、凝练的词句、优美深邃的意境,都是学生丰富自己文化积累的最有效途径。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古诗的学习,了解历史、了解我国的文化,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写作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导入阶段要富有趣味性。

小学生的学习主观动力主要是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他们学习活动开展的原始动力。所以在古诗学习中,要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尤其是导入阶段,这是一节高效语文课的关键一环。教师可以将作者的生平用故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在了解作者的生平后,可以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导入环节对于一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制约作用,教师一定要重视导入阶段的设计和内容,围绕教学重点进行设计。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料,给学生呈现一个作者的其他作品,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文学知识积累。

二、重视诗词情感的领悟。

教材中搜集的古诗,多数都是作者的抒发情感之作,诗词中包含许多情感,有的学生可以理解,有的学生无法理解。无法理解的内容就要由教师帮助理解,通过一定的讲解,深入作者的内心,深入文本中,深刻体会作者要表达什么情感,这种情感的根源和外延,都是学生学习中应该掌握的内容。理解文本情感的途径有许多,朗诵是一条,熟读成诵,熟读得悟;另一种就是抓住关键字词进行理解。古人的写作讲究的是用词准确凝练,一个词就是一段话,一句话即一幅图或者是一篇小文章。要让学生理解这些,就得学习古人遣词造句的功底。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他们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不强,理解是第二位的,背诵是第一位的。学生掌握得多了,以后的学习中可以进行反刍式的理解和提升,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

每一首古诗流传下来,都是有一定的理由的。否则几千年来,早被历史淘汰了。每一首诗都有经典的句子,让后人千古传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关键字词句,理解诗词的美,体会其中蕴含的意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实现高效教学的目标,打造出一节一节的高效课堂。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浅谈

阅读教学不能仅限于现成的教材,那样学生的阅读量会太少,阅读面太狭窄,学生的视野放不开。但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教材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在一般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力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最后由教师“点拨引导”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就是让学生先把课文“读一读”,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能发现问题,做到整体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一个大概意思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想一想”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再“议一议”,不仅要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还要“议一议”你对哪些问题或哪个句段、人物、环节感兴趣,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教师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不仅能解决课文中的问题,而且有一个明确的阅读思路,掌握了这种阅读方法,学生对阅读课文的理解会感觉轻松许多。以前那种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需要5课时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只需1课时学生就能轻松驾驭。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感到阅读量的不足,因此,他们的阅读内容就会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他们需要从课外读物中获得阅读知识,汲取丰富的阅读营养。我们连续10多年组织学生成立“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范围由课内扩展到课外,由教材拓展到图书角、学校阅览室以及图书馆、书店乃至网上阅读等等。我特别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多读、多看、多想。

由读到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这里说的写,并不是说写写生字、写写课文,而是从大语文教学观来考虑。从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写句子,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把人物、动物、活动、事件等写具体,这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语文教师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他们养成勤于动手,勤于练笔的习惯,逐渐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兴趣的激发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以教材为突破口,找准聚集点,捕捉契机,依据学生特点,灵活变换角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并把学生引入情景,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延伸。

1、实体情境。教师充分利用实物指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此法尤其适用于中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如教材中的《庐山的云雾》,有条件的话,可让学生观察“云雾”这些自然现象,了解云雾的一些特点;又如《触摸春天》、《桂林山水》、《荷花》此类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

2、模拟情境。教师根据讲解的需要,可运用电教手段,如放幻灯,使学生获得形、声、色的直观感觉;或出示相关的摄影、图画,再现教材中的情境;或根据课文内容,师生分角色进行表演,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寓教于趣,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学《鸟的天堂》时,可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创设了小鸟生存的情境,鸟的后面藏着一些词语,让学生认读,并用话语和音乐为辅助手段,做到意境交融,情真意切,使人如身临其境,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3、语感情境。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老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渲染也是创设情境的很好方式。例如教学《白鹭》,当白鹭的图象出现在孩子眼前时,老师若以富有情感色彩的形象化的语言加以描绘:“看,这是一只多么美丽的白鹭,闪闪发光的双眼,它洁白高贵的外衣,脚上还穿着一双金黄色的高筒皮靴,多酷啊!”学生听了老师的描绘,便能充分感受白鹭的美丽。教师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能培养学生正确敏锐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体会其情境。

4、想象情境。运用扩散思维的方法,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关注人物的命运,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强化感受,由“动情”到“悟理”。如在教学《麻雀》中老麻雀救小麻雀时,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想象小麻雀遇到了什么危险,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设身处地为小麻雀着想,为老麻雀着想。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整堂课学生始终能以饱满的情绪参与学习,提高了教学效率。

设计有效的导学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是教师突出授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从而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会根据教师的导学提问,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上,使自己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

1、抓题眼导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而问题导入最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我们可利用语文课程的有效资源,抓住课文题眼巧设问题。如《蝙蝠和雷达》一课,上课伊始,可让学生质疑提问:什么是雷达?蝙蝠和雷达好像是不相干的两种事物,怎么会连在一起?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在学习文本时,他们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解决这些自己心中的困惑。小学语文教材中类似的课题很多,比如《小苗和大树的对话》、《长城和运河》、《水上飞机》等等,都可以在课前或由老师设问,或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发学生阅读期待,为学生进入文本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2、抓关键词句导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词语学习是项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别是对课文中的关键词、难懂词语更应该不惜时间,深入理解。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拓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从小处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散学生思维,使词义理解得更透彻。使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可导问:“同学们,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文眼)的?”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语组织教学,紧扣文本,让学生对“纹丝不动”的感悟层层深入:从对“纹丝不动”的字面意思到“纹丝不动”的原因及“纹丝不动”的结果,最后到不“纹丝不动”的后果,对话剥笋似的不断深入,让学生多元解读文本,全方位感受英雄的伟大形象。

3、抓主要线索导问,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本脉络清晰,条理清楚,在文本教学时,教师如果抓住主要线索教学,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渔夫的故事》一文中,渔夫是怎样遇见魔鬼的呢?在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渔夫又是怎样做的呢?渔夫战胜魔鬼,凭的是什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魔鬼如此狡猾,它怎么会上当呢?由于所提的'问题起到了提纲契领的作用,整堂课避免了出现“满堂问”的现象,学生在读中思议,在读中质疑释疑,在读中理解感悟,学得自主,学得愉悦,学得扎实。

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正逐步由单一的教师评向多元评价转变,也就是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在教学中巧用评价,激活学生的情绪,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于永正老师曾在一次公开课上一位男同学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于老师听完他的朗读后主动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生握手,并真诚的说:“你读的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篇课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于老师。在这样充满爱意的课堂中,学生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享受到了语文的欢乐。

由读到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这里说的写,并不是说写写生字、写写课文,而是从大语文教学观来考虑。从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写句子,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把人物、动物、活动、事件等写具体,这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语文教师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他们养成勤于动手,勤于练笔的习惯,逐渐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兴趣的激发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浅谈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方法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一年级的识字量明显增多,如何让学生识记生字成为教学的难点。在识字教学中,我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达到识字的目的。

一、电脑动画识字。

教学课件的运用,把枯燥的识字变得形象、有趣了,加以声音的画面吸引了孩子。如学习“采”时,色彩鲜艳的画面:一棵树上有一些果子,一只手灵活的采摘着树上的果子。辅以字理与解说:“采”树上采果子。动感的画面,形象的解说,艳丽的色彩吸引着学生把画面与相关联的汉字“采”联系在一起。再如“走”字的学习,出现画面a:以一条宽广的大道为背景,一个疾跑的人闪现在屏幕。教学中组织学生观察,进行语言训练:(1)这是一个()的人。这个人()。(2)他跑得()。画面b:出现“走”的字理,加以解说:古人说“走”就是跑的意思。“儿童疾走追黄蝶”就是这个意思,后来才单指步行。小朋友你明白了吗?你又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个字?教学中的课件,以揭示字理让孩子们了解字的本源,加深对字的理解,既形象又生动。

二、故事联想识字。

调动孩子的观察、分析、想象等各种能力,运用语言来描述,创造性的识字。

(1)学习“首”时,学生讲到:“首”字上面点、撇象头发,横向头顶,脸上最突出的是鼻子。古时鼻子的图画代表自己,所以“首”字下面是“自”。

(2)学习“壮”时,学生讲到:“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当上将军的士兵才是真正的壮士。”

此外,诸如:“师徒两人徒手走在路上”学习徒;“我非常伤心”学习悲;......通过孩子们的语言描述,把识字与语言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丰富了孩子们的识字方法,促进了各种能力的提高。

三、字型联想韵文识字。

当学过同一类字后,启发学生由一字想多字,把字串成串,辨字义记字形,并利用韵文帮助识字。如学习过“青、清、请、晴、情、蜻、睛”后,组织学生观察联想,编写韵文:“河水清清天气晴,小小青蛙大眼睛。池上蜻蜓眨眼睛,它们一同捉害虫。请出专家评一评,庄稼丰收好心情。”再如:学习了“各、处、落、洛”时编写韵文:“三人同日踏春去,赏观洛阳名牡丹。各个争奇斗艳处,花落东都满城香。”

此类识字,借鉴了“字族文识字”中的“字以族聚,族以文存”的原则,把本字和由之派生出的字归拢起来,看成一个“族”,把这一族字编进韵文,使生字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出现,既明字义,又辩清了字形。使学生在学过一族文字后,在头脑中形成了一种识字框架,形成识字能力。

四、比较联系识字在生字中有许多相近的字,在学习时,不让学生单独去认字,而是把相近的字一并出现,在比较中识字,在联系中区别。如:学习“目”字,可与“日”字相比较,“日”太阳只有一个,所以“日”里只有一横,“目”眼睛有两只,所以,“目”里有两横。如;学习“她”字,可与“他”“地”相联系比较,在学生观察比较后,让他们总结出:这三个字的右边都是“也”,但又有不同,男人他是亻,女人她是女,地是土。这样,学生通过比较它们的偏旁及其表示的意义,便不会混淆了。

五、表演动作识字。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肢体动作演示字的形义联系。在所学生字中,有一部分是动词。学动词时可以想一想动作,再做一做动作。如:学习“”看”字,把手放在眼睛(目)上,像孙悟空一样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如:学习“跑”字,先想一想跑的动作,然后再做一下,这样学生就会明白“跑”是用(足)跑,所以是足字旁。这样不但让学生记清了字形,而且弄懂了字义,学起来不费力气,学生还很踊跃。

六、游戏巩固识字。

学生学过的字很快会忘记,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利用游戏,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乐学,喜欢学,有主动学习的意愿,能够主动识字,快乐识字。学习了合体字后,设计了一个游戏“摘苹果,找朋友”。把所学字的偏旁与部首分别写在半个苹果上,打乱贴于一棵苹果树上,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思考、判断把偏旁和部首组成字,并读准了,读对了,就把“苹果”送给他。这样学生不仅学习情绪高涨,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快速思考、判断的能力。

七、结合生活识字。

汉字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让学生养成留意周围事物,学习生字的习惯。创设识字环境,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让学生将自己的作业本上的名字都表上拼音,让学生轮流发本子,扩大识字量。还可通过“每日一句话”“每周一首古诗”诵读活动,让学生巩固学过的生字,认识新字,同时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各种教法,各种途径,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生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识字学习由枯燥变为有趣。让他们独立探索、大胆想象,去想各种各样的巧妙办法,这样,识字教学会变的很容易。

十、八、子”这三个字组成的,有的学生说“李”就是“木、子”这两个字组成的。出现这种情况,老师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总之,识字教学的方法很多,当我们不在以长者自居,俯下身来,与孩子们共同学习探索时,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思维之广阔,潜能之无边。只有相信他们,为他们营造更多的锻炼空间,相信孩子们会更主动学习,更好的发展。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当我们还在解读《课标》,准备贯彻落实时,走在课改前沿的人们已经在反思课标了,提出“课标不是真理,还在实践中,还要纠正修改,不能照办,不去思辩,一味地引用‘新课标中强调……所以……’这样是不对的。”

诚然,此次新课程改革尤如一场“大规模的,轰轰轰烈烈地运动,”政府介入,自上而下,面积之大,速度之快,其时代背景是在整个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大浪潮下进行的,可以说是形势所迫。因此势必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有了自己的点滴感受,愿把体验过的东西与大家交流一番:

反思之一:对探究性学习的反思

有这样两个例子:一位老师教学生“区分前后鼻音的汉字”,从分、纷、芬……锋、峰……的读音入手,让学生从班级同学姓名中去找前后鼻音的字,再从字典中去发现,找出规律。这样提出问题,又安排途径,提供资料的探究是可行的。另一位老师上《荷花》一课,用探究性学习就有认标本之嫌疑,光让学生探究“未开的花是怎样的?”找出有关句子读读,而后又问:“只开了两三片花瓣儿的、全开的花是怎样的?”让学生讲述,整个课堂一点意境都没有,干巴巴的,提出问题,解答问题都很简单,没有体验,这种课文就不适合用探究性学习方法。

我在平时教学中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小音乐家杨科》文中有一句话:“从小溪那边传来笛子的声音。杨科听村子里的演奏,这是最后一次了。树皮做的小提琴还躺在他的身边。”我抓住“躺”字问:“‘躺’什么意思?”学生说“躺”是“放”、“摆”的意思。从字面看,这样的理解已合乎语意。但我没有就此打住,继续引导学生作深层次的感悟:“噢,那在这里为什么不用“放”或“摆”,而用“躺”字?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有的学生欲言又止。于是我又用感人肺腑的语言启发:“想一想扬科怎么会死的?无非是想摸一摸心爱的小提琴而被活活打死的,他那么酷爱音乐,是个音乐天才,可他将远离这个人世,与我们永远地告别了,此时的他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有,只有——”学生恍然大悟,语思畅达,情感溢动,语言喷涌:“所以,扬科离开人世时,只有小提琴陪伴着他。”“此时此刻,在扬科眼里,它不仅仅是一把小提琴,而是生命中最知交的朋友了。”“这样的课堂,教师以智启智,以情唤情,课堂在师生心灵交汇的平台上,探究学习就有了实效。

反思之二:对“综合性”课程的反思

语文综合性学习最核心的就是语言实践,真正用语言来解决实际问题,语文活动课的阅读要真正解决需求,现在很多老师都注意到了“整合”,一节课唱、跳、画、写、算各种形式轮番上阵,令人琳琅满目。

“语文综合性学习”尽管注重综合,把自然、社会、人类历史等方方面面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但它首先应该姓“语”,即,不管我们的学习活动涉及到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些方式,其落脚点都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是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正如“语文课标”所指出的那样,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如,以“昆虫与古诗”为题让学生学习,尽管学生在收集、理解古诗中昆虫的诗句,或者创作新的昆虫诗时,需要到生活中去观察昆虫,了解它们的生活,但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培养自己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不是获取关于昆虫的生物知识。

上完“秋天的画”后,有位老师进行了语言活动,发动学生收集一些树叶,贴贴秋天的画,配以音乐,再加上一些舞蹈,整个课堂热闹非凡,但是语言实践很少,虽然活动的形式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了,而且艺术色彩也很浓厚,但对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帮助并不大。而且在活动过程中,不难发现有很多老师对学生倾听习惯的忽视,没有倾听就谈不上交流,为了让学生有话说,有的老师在活动中创设了情境,然而并不实用,比方《打电话》创设的情境是小白兔生病了,要向山羊老师请假,模拟的是童话世界,首先要变成动物,而一会儿又要变成“我”,要进入情境得转好多的弯,而一会儿童话世界,一会儿现实生活,切换频繁,让学生不知所措。

综合活动应该为学生的阅读量,写作水平、认知能力提高服务,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

由此可见,“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带有综合性质的语文学习,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综合学习”,不是学科的整合学习。单从命名来看,“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性”字便体现了这个意思。

反思之三:对生成性课堂的反思

自新《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以来,素来被视为戴着镣铐跳舞的语文教学似乎可以无拘无束地手舞足蹈了。一个超越预设现今弥香的新生命向我们走来,这就是生成!“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育者不再囿于一孔之见,定于一家之言,而是尊重异端,容纳叛逆。课堂俨然成了多声部思维合奏曲。于是《亡羊补牢》既可以解读为为时未晚,也可以解读为追悔莫及;《滥竽充数》既可读出南郭先生之伪,也可读出齐湣王之智;《落花生》中的花生未必是理想中的人生,苹果、石榴、桃子既好看又实用才是尽善尽美……诸如此类异彩纷呈。生成的.课堂渐为众多专家、学者、教育者所激赏和倡扬。

的确,生成性课堂正是新课程理念期待下孜孜以求的。但是,我们有些语文课堂因刻意的标新立异而流于追奇猎怪,诸多生成让人颇难释怀。

某教师教柳宗元的《江雪》,教学接近尾声时,老师问:还有什么不懂的吗?“老师,这位老翁为什么那么冷的天还要去江中钓鱼?”一生满脸疑惑。“我知道。因为那老翁爱吃鱼。”“我认为是老翁家里穷,没什么吃的了。”“我想,那老翁钓鱼是要去卖的。”学生接二连三地解读。教师若有所思。“嗯,有些道理,你明白了吗?”“啊!”被问学生一脸茫然。突然又一个学生站起来:“教师,现在江面结着冰,不可能钓鱼的。”“是吗?有没有不同意见?”教师无所适从,把“球”踢回给学生。“那有什么,可将冰凿破呀!”“嗯……有点明白了……”那学生也只好作罢!

老师质疑引导,可当学生提疑并一个接着一个提出不同见解时,老师不能敏锐地把握教学契机,任由学生牵着鼻子走,不知从哪儿入手深入点化、引导,去巧妙地召唤潜藏在字里行间的人文内涵。双方交流着一些俗不可耐的回答,做着一个有趣而无意义的游戏。面对生成,教者无所适从。

动态生成的课堂,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做到让自己的设计简单些,又要做到对于课堂要充分预设。这两者是相统一的。简单设计是针对通常教学中“精心设计”的教案而言的。以往我们上的公开课教案条理分明,环环相扣,步步为营,问题一个接一个,设计相当精确详细。甚至每一句话都已写好了,一堂课的时间安排也是完美无缺。但是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思多惠说过:“一个不好的老师给人真理,一个好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上述的现象在有形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教案”像一根无形的绳索牵动着学生严重地束缚着学生。

学设计的“简单”并不是说我们不用课堂准备,不用钻研教材。恰恰相反,教学设计的简单是建立在教学充分预设的基础之上。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不同的课堂,不同的学生甚至不同的时间都会有着不同的情况的发展趋势。每种情况应如何处理,如何才能最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兴趣,教师需要有多条思路,一一把它们考虑到。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预设是全方位的,“板块式”的能够顺利应对一般的课堂动态生成。

当然,计划赶不上变化,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把全部的课堂情况考虑到,学生的思维具有无限的创造性,平等的对话,互动的课堂,有时学生的“忍不住”抢嘴,竟是如此的经典。有位老师在教学生字“柴”时,为了让学生明白上面是一个“此”而非“比”,是这样解释的。“此”要复杂,柴要很多木堆在一起的,同学们听了以后,有的点头称是,有的皱眉,显然不太同意这种方法。“那你有更好的方法来记住这个字吗?”老师把问题抛给了他们。“老师,我知道,此地有木就是柴。”一个学生等不及站起来,只举了一下手,就脱口而出了。在一阵沉默之后更是热烈的掌声。谁能不说这个解释不完美。动态的课堂是师生合作、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是学生主体性,个性化发展的舞台。

小学语文为什么而教?一路走来,曾经为政治而教,而今更明确是:为人而教,我们能做到的:面对每一个学生,把他教好;为人的生存和发展而教。过去我们受儒家思想影响严重,强调“没有大家哪有小家”结果集体主义,使很多没责任感的东西就出来了,抹杀了个体的智慧,致使最终整体素质下降了。其实个体水平提高了,整体素质当然就提高了。有关人士作过中美教育20年发展调查,美国专家发现中国孩子起得早,一到学校没的空,回家还要做作业,得出预言:中国小学生是最忙的,最勤奋的,20年后定会超过美国。然而20年后,事实上,中国的整体教育实力还是远远落后于人家。对个体的漠视是教育者最大的错误。今天我们已经明确指出课改是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那么让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少一些功利性,多为学生以后的生存和发展考虑吧!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摘要: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和重要目标,高度重视诗歌教学,是语文新课程改革在国际化、全球化背景中追求教育本土化和民族化的战略选择,也是捍卫母语教育民族尊严,引导学生吸收本民族文化智慧的有效措施,本文就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明确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中的主体参与就是学生作为具有自为性、可为性与作为性的主体对教学在自己角色上的一种主观能动性行为。这种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非常像中国传统谚语所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学生自己感受到学习的需要,并能从学习中得到快乐,这种学习才是最有效的,这种课堂才是最受学生欢迎的。

2.以读为本、领会诗意、感悟诗情。

以读为本“是语文教学的魂。古人对诗歌的理解有着十分精辟的论断,他们强调读诗主要品味诗中表达出来的一种意,一种情,一种韵,而不是落得太实,讲解太清楚,因为很多诗是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回肠荡气,使人百读不厌。只有把节奏韵律全读出来,才能渐渐体会诗歌之精妙,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诗歌教学。

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的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根据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作品。我所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有两方面特别优势。一方面是多媒体的画面,因为教材上的图画比较简单,不够生动形象,激发不出学生的感情,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让学生欣赏更多的图片,这些图片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领悟诗意、诗境。诗是抒发诗人的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如果教师能把诗歌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多媒体具体形象的图画联系起来,将诗歌中的形象化为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那诗歌教学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是多媒体的音乐。许多诗歌都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读来琅琅上口,扣人心弦。

4.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4.1了解背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4.2想象力的培养。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可见一斑。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例如:《江上渔者》学习古诗后,请同学们想象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捕鱼人冒着生命危险,打捞鲜美的鲈鱼,使人不由对捕鱼人产生同情与怜悯。

4.3课外拓展的必要性。从最简单的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开始,我就引导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来理解诗句。自居易的《忆江南》我搜集一些江南美丽风光的图片,在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叹下,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为何难忘江南,从而读出对江南的赞美。送别诗我通过让学生讲述与朋友离别时的故事和心情,来体会朋友间依依不舍得离别之情……古诗词虽然离我们很远,但古人的心情与感受无不包含在这短小精炼,意味悠远的诗文中,只有贴近我们心灵的诗句才是千古名句,我们也只有用自己的生活做比照,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文。

5.在古诗朗读中引导学生体会音韵美。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读起来琅琅上口。古诗以它特具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古诗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采用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要指导他们反复诵读。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而不以背诵为满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总之,小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课。在古诗的教学中,诗句的理解,基础知识的训练固然重要,但最终还是要归宿到能力的培养上。我们在教古诗要时注意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一是朗读能力;二是理解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三是诗的欣赏能力。因为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另一位先哲也曾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些都说明了培养能力的重要性。对于古诗教学来说,它也是十分重要的。总而言之,把握好以上三个环节,小学古诗教学就能达到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并重,基础训练与能力培养兼顾的目的。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板书

板书是指教师上课时根据教学需要,用来传递教学信息进行教书育人的在黑板上呈现给学生的一些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板画等。

教学板书的作用:

1、建立知识框架。教师通过课堂板书将教学内容、知识之间的联系、整课的线索等以基本框架凸现在学生面前,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一目了然。由于板书的内容是从原文中精选出来的,凡与文章主题、中心关系密切的词语都可通过板书体现出来。凭借板书理出线索,自然会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事物,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2、理清教学思路。好的板书设计能直观地显现教学内容的脉络,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概括能力的提高。板书把教材表达中心和重点的潜在因素挖掘出来,使复杂的关系简明化,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我们可借助板书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顺着这条线索,读书,思索,品味,逐步理解课文,环环紧扣中心,学会读书的方法。

3、突出重难点。板书书写浓缩了教学内容,突出教材的精华,提纲挈领,做到让学生一抬头,便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一目了然,从而使学生看得明白,记得扼要,学得精当,对学生的听讲、笔记和复习都有很好的作用。

4、有利于捕捉课堂灵感。多媒体教学在现在的课堂中运用得越来越广泛,但它在学生思考体会、笔记记录,教师点拨、学生回味、准备时间、课堂生成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弱点和缺陷。而教学板书书写灵活互动,我们可以借助板书这一特点把那些不能够完整呈现,需要经过逐步动态和师生共同板书、演绎推理才能逐步完善形成整体的教学内容,通过黑板板书的形式,以扼要的文字或简明的图画,生动地反映其互动、演绎、推理的过程。

5、示范和审美陶冶功能。布局合理、设计精美、字迹娟秀,并配以不同色彩的板书,能引起学生的美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感染、美的熏陶,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赏心悦目,兴趣盎然,活化知识,对知识加深理解,加深记忆,并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规范化的书写技能。

板书是根据教学任务、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而设计的。弄清板书设计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板书效率、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1、目的明确,有启发性。板书设计第一重要的就是目的明确,课堂教学的主心骨就是教学目的。

2、内容凝炼,重点突出。板书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要紧扣教学目标,体现教学意图,反映主要教学内容,做到重难点突出,真正起到提纲契领、画龙点睛的作用。

3、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在板书时,要按照某种顺序或知识结构,根据教材内容的重点要求,构成一个完整系统的提纲,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外化思维,从而较好地完成教学。

4、布局合理,主次分明。板书在内容实用的前提下,还必须有“中看”的形式。这就要求板书的设计要结构合理,布局匀称得体,给人以美感;同时,在书写的时候,要根据黑板的大小、板书的内容,对黑板的利用有一个合理的安排。主体部分应写在黑板的正中间,辅助部分应写在黑板的两侧,以突出重点,分清主次。

5、形象直观,表达准确。板书要以直观的形象诉诸于学生的视觉,要注意准确、恰当的表达,使学生能够很快地领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6、讲书同步,富于变化。板书的内容确定以后,什么时候书写,写在什么地方,决不能随心所欲,要根据讲课的具体情况而定,尽量使板书和授课融为一体,保证教学活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7、书写规范,形式多样。备课时设计好了板书,课堂上还要运用恰当,书写规范,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浅谈

人类本质最殷切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赏识。老师要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清代学者颜元也说过:“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这都是讲赞扬欣赏的激励效用。赞赏是廉价的,也是无价的。同学的掌声,老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品,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课堂上笔者采用多种表扬方式:或用赞许的口吻——“你说得真好!”“你的想法真棒!”“你想象力真丰富!”;或用亲切的动作——拍拍肩膀,轻轻一点头,微微一笑。

语文课堂要体现人文性的特点。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是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师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合作,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学生才能轻松愉快、活泼热情、兴致盎然地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进入语文学习,焕发出语文课堂独有的活力。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将在师生沟通时起到重要作用。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老师掌握着“话语霸权”,学生只能当作一个个容器,等着老师往里灌东西,可结果,园丁的辛勤,往往扼杀了学生的天性,“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变成了统一模式铸造的标准件。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多倾听学生的发言。笔者认为,学生“讲”教师‘听”。有三大好处:一是通过“听”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笔者通过“听”常常被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独到深刻的见解、幽默睿智的语言所折服。二是通过“听”可以真正使教师领悟“教学相长”的真谛。三是通过学生“讲”教师“听”,可以锻炼学生。学生越说越会说,越说越想说,越说越自信,课堂成了他们发挥的舞台,这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焕发出课堂的活力。

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

核心提示:略读课文是教材重要组成部分,略读课文教学有着其重要的地位。我们不能忽视它,把它一略而过,必须重视它,必须准确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特点,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之与精读课文相辅相成,有的放矢,择优而教,从而共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了解编排数量。

翻开现行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略读课文篇数的逐年增加。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三年级上下册课文64篇,其中略读课文16篇,占25%;四年级上下册课文64篇,其中略读课文29篇,占45%;五年级上下册课文56篇,其中略读课文28篇,占50%;六年级上下册课文49篇,其中略读课文25篇,占51%。数据表明,略读课文在语文课程中所占的比重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与精读课文可谓是平分秋色。略读课文教学已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占有一席之地。

二、明确编排意图。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课文是对精读课文在阅读方法、写作方法上的巩固迁移;是对精读课文在内容、思想、方法方面的拓展;是丰富学生阅读量,增加学生文学感知力的重要途径。说明白点,略读课文教学就是让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用于阅读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归纳、分析、理解、应用阅读的能力。

《课程标准》明确了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目标要求,其中一二年级要达到5万字以上,三四年级要达到40万字以上,五六年级要达到100万字左右。这样大的阅读量,要求学生篇篇课文都精读是不可能的。大量的课内略读课文作为补充,对于扩大学生阅读量,完成阅读任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从要求来看,它是精读课文学以致用的迁移。在学习精读课文后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文中,这就要求教师在略读课文进行阅读方法上的指导,让学生逐步掌握略读方法,具备阅读能力。从结构来看,需要让学生掌握多种结构方法,总分总、分总、总分等,如四年级上册老舍写的精读课文《猫》的文章,结构清晰,采用了总分式,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和淘气可爱。在学习略读课文《母鸡》时,让学生了解《母鸡》一文的结构,并说出《母鸡》一文的结构也是分为母鸡孵鸡雏以前和孵出鸡雏以后这两部分的;从题材来看,不同的文章有着不同方法的指导。说明文需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说明方法:如教学五年级上册《鲸》和《新型玻璃》两篇精读说明文时,教会学生学习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从思想来看,略读课文让单元主题思想更充实。现行教材大都以单元主题的形式呈现,即每个单元的几篇课文都围绕同一主题思想来组成。略读课文作为一种补充,它与精读课文共同承担深化主题思想的任务。

三、精心设计教学。

以上的数据分析和编排意图,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略读课文略而不“略”。掌握分寸,拿捏得当,是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技能。我就如何进行略读课文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拙见:

“牵牛要牵牛鼻子”。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明确、恰当、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能为有效教学提供有力支撑。在一堂课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中都蕴含着知识点、感悟点和训练点,如果每一篇略读课文的教学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俨然又成了精读课文的教学模式了。这就要求教师熟悉课标,明确要求,根据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单元训练要求,准确定位,确定课文的知识点、感悟点和训练点组织教学。

知识点、感悟点、训练点,这三“点”在教学中至关重要,因为一篇课文涵盖的信息量多,特别是略读课文,一般只有一个课时,在这样的有限时间内,应根据课文特点有所侧重,有所取舍,灵活设计,有所创新。我们必须要抓住每篇文章的“点”,只有抓住这个“点”对症下药,才能使我们教学事半功倍,有的放矢,才能使略读课文真正起到它应有的功效。知识点要精确: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系统都是由无数个相互联系的知识点构成的。语文也不例外。与其它学科相比较,语文教学的知识点往往不很明显。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钻研教材,精确地找出这个知识点。

感悟点要精巧:文章不是无情物,情感是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目标。培养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感情,让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悲,教会学生敢爱敢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感悟真善美情感的过程。

训练点要精选:我们在大量的实际课堂教学中,常常这样做:遇到什么,就讲什么,遇到什么,就训练什么,这样做往往使学生负担加重。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盲目地进行,应该精心挑选,找准训练点,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这样才能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当然,在“点”的教学基础上,要量身定衣因材施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读情况及教材特点进行点拨,疑点再读读,趣点再品品,重点再议议,帮助学生真正读懂文本,提高阅读能力。

浅谈初中语文个性化教学的策略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中的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阅读是一种再创造、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带有浓厚的个人情感,不能用教师的个人见解与阅读代替学生自我阅读的实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知识传递、情感表达的枢纽,在阅读中还能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与情感倾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对于阅读这一环节,常常带有走马观花、随便带过的情形。阅读教学提倡的是阅读的个性化表达,一百个人读一篇文章就会产生一百种感想,不能一概而论。只有提高语文阅读的个性化体验,才可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因为每个学生的审美情趣、生活环境、文化积淀、语文功底各有不同,所以在阅读同一篇文章时会产生许多不同的感想,这就导致了初中语文教学的个性化阅读行为。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提倡在不脱离课本的基础上,要求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到语文阅读当中。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可以根据文字本身,加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阅读经验、文化背景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但这种解读需要建立在尊重作者与写作文化背景的基础上,不可以故意地曲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自己的体验与理解,注重个性化阅读教学,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近作者,接近课文,理解作者的感触。下面就让我们来分点探析一下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有三个特征:批判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因为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是一种有意识的重新体验,带有一定的批判观念。阅读是一个多变动态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把握课文的本意与关键,就需要学生在阅读中自我反思,对前人误读的内容进行重塑与修正,在批判阅读中把握那些隐喻、虚构、不确定的内容与情感,加强阅读的准确性。阅读的自主性表现在每个人都可以自我掌控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有自己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能够充分地感受自我的意识。在自由的语文阅读中,让每一个阅读的学生主体处于主导的位置,能有效控制自己的阅读过程。除了阅读的批判性与自主性,阅读还具有独特的创造性,语文阅读的创造性表现在个性化阅读的文本构建上面。在语文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由教师引导,提倡学生用多个角度去阅读同一篇文章,从不同的视角去解决思考问题,开拓学生的视野与思维空间。在这个过程中特别需要教师的参与,可以依据学生的层次与水平适当地转换阅读视角,让学生体验个性化阅读带来的美妙体验。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在教学的开端需要引入个性阅读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出学习、感悟、竞争等的学习氛围。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引入可以提升一节课的质量,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入打下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开始之际,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阅读,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比如,在学习《三峡》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带着浓厚的情感去惟妙惟肖地描绘三峡那诗意的画面,再配合上美妙轻快的音乐,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智慧,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境界。在这样的导入过程中,可以大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课堂上,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所以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的语言也需要个性化。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自己个性化的表达与肢体语言向学生展现语文的魅力与个性,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独特情感,让学生有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个性化的教学语言非常需要教师的创意与意味深长的内涵,在授课的时候教师的语调、情感都需要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变化万千,需要结合语言与视觉的双重冲击力与效果。比如,在教《出师表》时,可以体现文中那种情谊深厚、忠肝义胆的情感。随着课文教学的深入,教师还可配合肢体语言,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快感。然后再让学生自主阅读,带着那种诗意的情愫,可以快速地进入阅读的无人状态,体验个性化阅读带来的冲击与快感。

关注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理解域。

学生在初中语文阅读中的理解域受三个方面的影响:(1)该课文和学生的认知及其相关课文的关联。(2)对所阅读课文的.字、词、语、句、逻辑、修辞、类型等的熟悉程度。(3)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课文的相关性。因为不同的学生或许处于不同的理解域,这就使得阅读具备了选择性,这也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就需要教师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域,提倡认同学生阅读的不同见解,提升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自主思考的能力。比如,在教《愚公移山》一课时,愚公对河曲智叟的嘲讽反驳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此文主要体现了愚公坚持不懈、不畏艰难地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精神。但除此之外,在个性化阅读域理解的过程中,学生或者会考虑到现实条件,认为愚公移山的精神固然可贵,但方法不恰当,死脑筋,不懂变通。这个时候教师不能单方面地否定某一种观点,要告诉学生,看一个神话故事应该用辩证发展的眼光来思考问题,任何有道理的解说都可以保留。像这种多角度、多创新的阅读,可以很有效地启迪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四、重视文本精神层面上的阅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教师、学生、文本之间互动的过程。阅读的互动、路径的选择非常重要,通过路径的选择就建立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在个性化阅读中,对文本精神层面的解读很重要。精神层面解读的目标设计主要是情感的培养和能力的培养。这两点可以作为对文本的解读设计的主要定位点,然后根据这两个标准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筛选,用来确定阅读的解读视角。

在解决定位的基础上,还要组织、收集资料来帮助学生解读目标的相关内容。这需要结合课文本身来制订方案。然后对于课文的几处情境,不同的学生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解读。为了将学生导入精神层面的个性化阅读,就要根据课文几个重点情境,提出几个能够统领全文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个性化阅读,可以让学生通过独立的阅读思考,贯穿全文,理解全文。

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不仅要依靠上述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还需要建立个性化阅读的评价体系,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初中语文的个性化阅读评价体系一定要打破原来的单一式的教学评价观念,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制,用来促进和保障学生个性的和谐自由发展。主要建议是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注重发展的评价方式,还由于学生水平的差异,提倡评价标准的差异化,不偏向那些成绩好的学生,也不遗漏那些有着独特思考方式的学生。总之,在初中的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用心地探析,寻找适合学生的阅读方式,让学生通过个性化阅读体会到课文的情感与内涵,有效提升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他们自身的思想境界。

参考文献: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东桥中学)。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自己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平时积累,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颐和园》这课后,就让学生以后写熟悉的景物作铺垫。

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二、注重学以致用,结合实际及时指导。

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大家都知道《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包含深情的文章,我在教完这篇课文后,举行了一次“我思念的××”为主题班会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最思念的亲人(不管是生离的,还是死别的)用几句话描述出来。(同学们踊跃发言,其中有一位女同学是这样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啊,转眼间一年的中秋节又到了,半年前与妈妈分别的情景又浮瑞在我的眼前,记得妈妈要去广东的前一天夜晚,我总跟在跟身旁,她出去我跟着,她睡觉我伴着,而且我还紧紧地捏着她的手,生怕她即将离去。第二天,我早早地起床了,发现妈妈提着包已跑出了家门,我连头也没梳,散着发就在后面追,我边追边喊,妈妈也边跑边抹泪。到了夜晚,我觉得房子里空荡荡的,怎么也睡不着,只好抱着妈妈睡过的枕头闻闻她留下的体味)这样的描写最感人,学生也能说真话、实话。

三、注重作文的评价。

[1][2]。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论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体现,教师除了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有计划的“育人”.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塑造良好的性格,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的同时,应兼顾德育,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的.

作者:李桂莲作者单位:衡阳市祁东县洪桥镇第三小学,421600刊名:科学与财富英文刊名:sciences&wealth年,卷(期):2010“”(7)分类号:关键词:无痕教育德育渗透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各位老师:上午好!这次优质课竞赛是探讨有关文言文教学的问题。

在二十多年前,我就写了很多关于文言文朗诵教学的文章。今天,我要说不是题外话的话题。前不久,我参加了上海社会科学年会为于漪老师举办的从教六十周年年会的活动。于老师简短的发言令我们深思,她说,教一辈子书,做一辈子人。时常怀着两种心:感恩之心和敬畏之心。八十多岁的于漪老师为我们耸立起了三座丰碑:中学语文的`丰碑;中学语文教师的丰碑;知性女性的丰碑。关于文言文教学,拎出我困惑的四个关键词与大家共勉。

一、关于意境意境是客观景象与主观情感的交融,以我观物,以物观我。《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冈而写的最为辉煌的篇章之一。山水诗在美学上讲究三要素,所知,所察,所感。文人们借助悠闲的情调调节紧张的生活。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意境美,深秋的夜晚,月色入户,月色撩人,勾魂摄魄,撩拨起苏轼悲凉的心境,在静的月光中有了赏月寻美的心动和行动。月色与心灵合一,没有被叩动的心灵,就享受不了月色的美妙。

二、关于文化深厚精润的文化应落实在语文课的方方面面,语就是吾知言,要有自己的个性和见解,要对文本有与众不同的解说。文,是言之美,文质彬彬为美。《公输》这节课中,老师设计了墨子与公输的表演,学生用食指指着老师,学生的肢体动作与墨子的坐而论道是完全不符的。学生的演绎与文本产生了严重的偏差。从而对学生的人格构建也产生了错误的引领。

三、拓展对教材的解读存在两个问题,拓展过度和不研究。以《狼》为例,蒲松龄笔下的狼,象征着污吏和坏人,他的文章是启示我们如何立于世间,怎样面对像狼那样的人。而教师却展示狼的群体性,合作与智慧,误导学生去学习狼的精神。四、意象意象是客观的象与主观的意(主体情感)的结合体。比如,杨柳依依的柳与离情,梅兰竹菊与四君子。《爱莲说》中周敦颐对莲的感受,周敦颐构建的莲这个君子意象。爱菊,爱莲、爱牡丹都是人生的一种生存状态,都是一种生命形式,都应受到理解和尊重。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改进

(一)加强引导,正确认识语文的“学”与“教”

1、加强思想引导,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正确认识。

现今社会,提倡的是培养合格的创新型人才,作为一名合格人才,沟通交际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实施教学方法的时候也会轻松容易一些,当前教学方法的现状也会有所改善。

2、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在应试教育之下,不仅是学生学习理念,老师的教学观念也相对存在一些问题。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教师要从自身做起,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改善教学方法,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兴趣,学习汉语的热情也会有所提高。

1、精心设计导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因“时”、因“地”,运用有效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不断发展更新创造的。在不同的时期以及不同的地域语文教学方法都应该有所不同。综合多种因素,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方法因“时”制宜。近几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技术成分比重越来越大,多媒体支持下的情境教学方法越来越多的适用于教学当中,以景触情、以情触趣、以趣触思,多媒体支持下的情景教学更有利于现代语文教学。如在《黄河的主人》一文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来教学,通过播放音频和视频,调动学生对外部事物的感觉,让学生感受到黄河的雄姿和气势,赞美了艄公机智勇敢敢为战胜险恶的大无精神。

教学方法因“地“制宜。对于农村地区的学生的教学,语文教师要利用其丰富的生活体验、独特的地理优势,将其与语文课堂联系起来。偏远地区的地方可能没有那么多的课外读物,教师应该结合实际多拓展他们的课外知识。

3、营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的“活”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有必要创设问题情境,启动“互动对话”,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同时,学生在“互动对话”这一交流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参与,控制交流时间,以保证学生的高效学习。

(三)改善教学方法,实施素质教育。

1、德育、智育等均衡发展。

素质教育的今天,提倡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据调查显示,在新课改下,仍然还有很多学校其在教学方法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教育工作者只重文本知识,而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2、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素质教育下,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知识范围是很有必要的。大量的阅读可以促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改进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译文。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欢迎大家参考!

"徜徉品味"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营造的情境中细细品味。例如,对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精彩的细节,可采取联想、想象重现情境,以推敲品味的方法来感知它鲜活的表现力,理解它对形象塑造所起的重要作用。精彩的细节是以精确的语言为载体的,因此,品味细节描写的语言不仅可以获得语言方面的审美感受,还可以深入地认识作者所塑造的"形象"。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道:"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枝小小的蜡烛!"这里的一个"敢"字就值得细细琢磨:小姑娘究竟是"敢"还是"不敢"?为什么她一整天都不敢抽出一根火柴来为自己暖和一下?为什么这时候居然"敢"了?再如"终于"用在这里极有分量。抽一根火柴本是毫不费力的事,为什么,那么艰难,要用上"终于"?还有,一根火柴热量很少,光亮很小,安徒生怎么说"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通过这些词句的推敲,我们的心就能跟作者慢慢融合,就可以真切感受小女孩生活的痛苦以及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艺术。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创设的意境,揣摩诗中人物活动的场景、人物行为、人物情感。入境索意的过程即是培养学生通过想象再创造能力的过程,学生根据诗歌语言,在头脑中再造情景或体悟诗歌未直接道出的人物神态、行动以及情感。如,在教学《小池》这首古诗时,可以这样问:"你能根据这首诗画一幅漂亮的画吗?"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则可从"望"字展开,"日照""紫烟""瀑布""银河"具有色彩美,"挂前川""飞流""直下""落九天"具有线条美,两者构成了一幅雄伟壮美的庐山风景画。想象再现法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还可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高尚情操。

联想迁移法,即教师引导学生凭借作品中的人、景、物、事,联想到其他的人、景、物、事,来准确地把握意象,领悟诗歌情境。联想是指在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相类似时,往往会从这一事物引起对另一事物。在文学作品鉴赏中,利用事物之间的联系点(相关、相似、相反、因果等)展开联想,是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重要抓手。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作品时,应抓住联系点,启发学生联想。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穷人》,主人翁桑娜因邻居西蒙死后留下两个孩子无人抚养,而不顾自己一贫如洗的困境毫不犹豫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中。小说至此戛然而止,没有了下文,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这样假设: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后,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有哪几种可能?有的学生说,随着生活负担的`加剧,桑娜和渔夫不堪重负相继病死;有的说,桑娜宁可送自己的孩子去当学徒,也要抚养西蒙的孩子;也有的说,正当他们生活困窘时,渔夫出海打鱼发生了奇迹:打到了一条会说话的鱼……这样的讨论无疑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把自己的想象说出来或写出来,为故事续一个结尾,既深化了对原文的理解,又开拓了学生思维。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一定的基础知识固然重要,切实地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自主的阅读鉴赏能力更为重要。好的阅读教学法能使学生学会如何解读一篇文章,对学生语文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是有显而易见的作用的。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都是依托于教学板书和教师的口语表达,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即学生在下面“听”和“记”,这种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教学方法,致使上课氛围枯燥,学生的学习情绪低沉,上课容易出现走神、开小差、做小动作等的课堂不良现象。要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进而调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题地位,将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为辅,进行创新教学。简单来说便是:教师要走下讲台,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状态,了解学生的学习盲点,找出学生学习困难的地方,倾听学生的学习想法,对症下药,做到“精准”教学;教师要围绕学生展开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必要引导,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尽最大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就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小学生的学习自控力差,而且上课注意力集中能力也差,需要教师变化教学方式,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以其易接受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分组比赛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进行课文讲解时,可以根据小学生爱看动画片的特点,以放影像的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讲故事、扮演动画人物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利用小学生的求胜心理,在对字词的记忆内容上,以比赛的方法,进行生词生字的教学,如此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会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也会相应提高。

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是教育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工作,对提高教学效率很有裨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语文教学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相比数学、英语等其他学科来说,具有较强感性认识的特点,教师在上课前,为学生安排一定的知识进行预习,或者进行导学案教学,使学生对于将要学习的知识能提前有一个认识和熟悉的过程,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教学过程中能减少对新知识的引导时间,也使节约的时间能花在对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的教学中,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也要为学生安排一定量的课后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总结,使学生能对课堂中学习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强化和巩固,这些强化和巩固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俗话说:“眼看十遍不如手写一遍,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手抄生字生词,对于小学生生字生词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有着重要作用。现如今,随着电子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许多小学生受到社会或成年人的影响,喜欢玩电子产品,主观的认为手写生字生词毫无意义或者意义不大,这种错误观念,造成学生或者教师对于课后抄写生词生字有抵触心理。所以教师一定要认识到手抄生词生字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还要引导小学生转变观念,勤于手写,少用电子工具代替手写。采用手抄方法使学生在生字生词学习方面能有牢靠的记忆,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间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小学语文教育是教育课程中的基础课程,对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直接影响到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重视手抄背诵等这些方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希望能给广大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教育者提供参考。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师还要结合时代的变化和小学生心理的变化,积极探索新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方式方法,教师也要结合教育和学生需要,不断完善自己,创新思维,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使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

朗读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基本训练。它是指书面语言转化为出声的口头语言的阅读,是发声阅读。教学法理论中对朗读有过这样的论述: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研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如同进行解剖,朗读却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却能使人感受。

现代语文教学中有个比较流行的词“语文味”,然而这种“味儿”具体指什么,未见有个专家定论。但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致的,那就是——朗读是语文细酌入“味”的佳法。由此可见,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语感训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朗读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基本训练。它是指书面语言转化为出声的口头语言的阅读,是发声阅读。教学法理论中对朗读有过这样的论述: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如同进行解剖,朗读却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能使人感受。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是,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实谓语文教学之佳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能成为千古名言,理也就在此吧。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教学中该如何指导学生练好朗读呢?

1、读得正确,即要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顿读。

2、读得流利,即不复读,不断读,不读破,停顿间歇分明,语气连贯流畅,速度适中。

3、读得有感情,即要绘声绘色,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语调能准确地传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情的表露要朴实、自然。

首先可以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这样,孩子们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如教《大海》一文,在一阵海鸥哨叫和波浪声过后,我放出了一首有关大海的钢琴曲。学生跟着悠扬起伏的琴声开始朗读。大海的宽阔、美丽、富饶都在他们动情的朗读中体现了出来。

在多种读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中,教师们常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如小组比,男女生比等。既然有赛,就有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主体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而渐渐形成的,有了主体意志,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教师不要只是强调某个字词该读大声或是读小声,以免造成形式化、表面化的指导。这就是新理念的最好体现。

针对孩子好胜的心理,引入竞争机制,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不管是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都给打分,在评分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了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其次,经常利用早读课、读书课开展朗读比赛,每次评选出一名“朗读天使”,让得奖的同学尝到成功的喜悦,让失败者继续努力,争取夺魁。

学生的朗读水平与教师的示范朗读密切相关。因此,必须重视示范朗读的积极作用。示范朗读即通常说的范读。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讲应该怎样读,而不应该怎样读,学生是很难学好朗读的。他们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的,并不知道怎样读才算表情达意了。但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他们亲耳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学起来就容易得多,读起来也就有情有意得多。因此,教师的范读及录音示范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朗读的语气,并进行模仿。在朗读课文的同时,再配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音乐,更能吸引住学生,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教师在范读之前应认真“备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发挥出最佳的水平,让学生听了以后,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学生是积极地参与表演和模仿活动的,给他们营造一个情境,他们就会在情境中绘声绘色地进行表演,伴随着的朗读训练就会简洁高效。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一开始,学生有可能顾此失彼,注重了演的形式,又忘了词。这时,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诵读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就是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尽情诵读。可独自读,也可约伴读,还可邀老师一起读。

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朗读不但要重量,重质,同样也要注重读的形式和方法;读要读出情,机械的重复只会使学生“食”之无味,“言”之无语;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训练,是学生、教师、作者激情碰撞的世界,是让学生情藏于心间,而溢于言表的深刻体验,是永远具有生命力的永恒不变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流。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而阅读课教法正是实现这一教学目的的手段和行为方式,在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活动中,能否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不仅关系到能否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关系到能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其智力与能力。运用的方法科学合理,教学就会事半功倍,运用的方法落后陈旧,教学就会事倍功半。我根据自己十年来的教学实践的探索与总结,及对优秀语文课的观摩,对语文教学理论的学习,及周围教师的探讨,下面就谈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以此来大家共同交流、学习。

一、重视字、词、句的训练。

进行字、词、句教学为阅读服务呢?

(一)、认真、灵活抓好“听写”:也许在很多教师眼中“听写”是并不起眼的,也是比较容易的,所有作业中也是学生正确率最高的。要是学生达不到老师的要求还可以反复听写直到符合要求。可我却很喜欢在“听写”上大做文章,几届学生下来一开始都十分害怕我的听写,因为往往得不到漂亮的分数,有些学生还认为比考试还难。每当在开学初我就会反复强调听写的要求,我改变了以往只听写几个简单的词语的方法,在听写中有可能会让学生根据听写的词语造句、解释带点字,有时还需要写出整个词语的解释。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对几个词语进行辨析,说出其共同点和不同点,甚至还可以让学生多义字组词或多音字组词。这样一来一次简单的听写就变成了一次综合的字词句的检查,学生摒弃了以往存在的一种侥幸心理,逐渐就会养成一种认真的学习习惯,对整个语文教学都非常有利。当然在听写之后教师要认真指导订正,因为学生的正确率不高。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积累的作用。几次下来学生的心中就有了一定的充实感,对听写也就产生了兴趣,端正了态度。另外,非常重要的是要是要经常鼓励学生,以免他们遇到困难而失去信心、兴趣,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班的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积累的重要性,我们不是为了分数而听写,要看自己学到了多少知识并能合理运用。

程中是十分重视的,每课都必须让学生利用工具书自己预习字词。学生发现奥妙养成习惯,自然也就认真,这就是他教不如自学吗!

(三)抓好诗词与句的训练:掌握了字词,要是成不了句那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在学习字词的同时我也不忘培养学生写句子的训练,像造句、解释等。这里要讲的是古诗词及句子的练习。抓好次项工作就是做好学生句子的积累工作,为阅读打下基础。古诗词其实是句子的精华,学生掌握一定的诗词和学会运用诗词对阅读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所以我要求每一个学生背诵古诗70首,这也正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当然我们的学生不但要会读句子,还要对一些病句、不同形式之间句子的转换如:反问、陈述、双重否定三者之间的互改或修改。这就需要一些专项的训练了,因为书上一点点练习难以使学生真正搞懂。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把句子的训练题海战术化,那样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不会真正地理解,那不是我们的目的所在。同样诗词与句子的教学也是为了更好为阅读“积累”,不要过多地去追求分数,但对诗词与句光“积累”已经不够了,我们还要教会学生去理解、去分析、去辩解。

二、注重语段教学。

要远远大于作文,因为作文要是写上几句字数还可以,不离题多少是有点分数的,可语段就不同了,特别是课外语段有些学生是无从下手。试想短短的一个语段都无从下手,更何况一篇文章了,所以要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还得从语段教学入手。

三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对阅读的方法有了初步了解,学会了零碎的阅读,我们就应该对阅读进行整合,学会从整体来阅读,真正学会阅读、感悟阅读。语段的教学是为了文章的阅读作好准备工作,它的方法自然同样适用于整篇文章的阅读,语段阅读教学成败与否直接决定着文章整体阅读的成败。但是语段阅读始终是零碎的我们的学生还需要整体的阅读能力,这就要让我们老师花一番心思了。那么,在最后我们就要为学生的阅读创设良好的环境,教给学生整体阅读的方法,指导好学生的阅读,充分拓展学生的阅读实践。所谓“阅读”就是我们既要教好学生“阅”的能力,也要教好学生“读”的能力。另外,我们不要过多地强调阅读的成绩,我们的目的是要在阅读中积累。

阅读是一种积累,也是一门艺术。真正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阅读的世界中去博览群书、翻阅工具书、探索、去思考、去讨论、去争辩、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那么就让我们的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积累,在积累中学会创新。还孩子们一个自由、舒适的阅读环境,让孩子们在阅读的天空里自由翱翔,展翅高飞。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教师由题目入手,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去了解课文的内容,设置问题,更加准确地指导梳理课文(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结果)。

2初读课文。

学生通过手中的资料自学生字新词,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自学效果进行检查,并对学生较为薄弱字词进行讲解。随后让学生对整篇课文进行朗读,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结果)。

3学习课文。

两种方式:一是逐段精读课文,朗读和分析相结合,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对每一段落进行详略得当的字词句的分析和段落大意的把握。二是从课文的主旨段落开始讲解,详细了解故事的发生、经过和结果,在对课文的细节把握之后再按照文章的顺序进行梳理。一般来说,低年级的学生可以用第一种方式,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对事情的了解;而高年级的学生可以用第二种方式,并且可以在此基础上配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概括理解。

4领悟道理。

对于神话故事,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神话人物,使学生正确地理解神话作品的思想内容,认识神话的本质。对于童话故事,教师要知道学生通过朗读、复述、表演、编写(包括续写、缩写、扩写、改写等)童话等手段,加深对童话内容的理解,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帮助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于寓言故事,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寄寓在故事中的哲理,同时要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领悟,并学会用寓言中的道理来评论现实中的人和物;当然在教学活动中也要注意学生的独特思想,不应当要求学生完全一致的认识,主要是“求同存异”,体味寓言中的伦理道德和人生哲理。

5总结课文。

帮助学生,使学生可以全面地对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清晰的讲述,并结合实际生活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对于诗歌的阅读教学设计模式,笔者根据教材上出现的不同体裁,将其详细地分为古代诗歌阅读教学和现代诗歌阅读教学这两类。

1古代诗歌。

2揭示课题。

教师通过语言的描述,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引出诗歌的主题,以此来引导学生积极的探究兴趣和学习热情。

3初读指导。

教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地方,之后由教师进行检查,并对有问题的地方随机指导。

4学习诗句。

运用学习古诗的四步法:“释诗题”,教师帮助学生学习课题中的生字并理解课题的意思;“知诗人”,教师对诗歌作者的生平进行讲解并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明诗意”,让学生互相提出难以理解的词语,交流解释,之后对诗句进行朗读,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教师在此基础上总结诗句的大意;“悟诗情”,在总结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用图画、语言等方式创设美妙的诗句情境,使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自己的所感所想。

5体会写法。

帮助学生品味诗人的“炼字”(即诗句中语言的凝练),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指导学生对诗句的描写方式进行梳理,比如写景的诗句,描写的顺序(先后顺序)、描写的远近、描写的动静等等;写情的诗句,描写的手法、描写的深浅(一眼可见还是渐入佳境)、描写的表现(是扬还是抑)等等。

1指导背诵。

2现代诗歌。

3导入新课。

教师用言语创设情境导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运用图片、音乐和视频来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课文提出疑问。

4初读指导。

首先学生自学课文,自由地朗读,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对课文中的生字词会写会认,之后教师出示词语,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纠正字音以及指导书写。

5理清脉络。

对课文进行分段概括,找出每段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大致了解诗歌的内容和描写的方式,总结课文的写作情感,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6学习课文。

教师将课文按照段落指导朗读,并提出相应的问题,要求学生在自读时找出答案并有感情地朗读,随后,用优美、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创设情感共鸣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情感。

7总结课文。

在对全文的把握之后,让学生将自己所领悟到的情感融入诗歌之中,读出自己的独特韵味。当然,对于好的诗歌应当要求学生背诵精彩之处。一般情况下,还要将这一思想感情放入实际生活之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第二种是从实用文的阅读教学来划分的,主要是指记叙文教学和说明文教学。具体教学设计模式归纳如下: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20xx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还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阅读教学设计理念应当是“以生为本”,简单地说,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今天的阅读课堂教学设计,应该努力使“设计”的方方面面,都能为学生的参与创造留下空间。举个例子,北师大版六年级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救助车夫”一段中有个词“饱经风霜”,在教学时,教师往往会抓住这个词语来展开教学。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课前预习,查词典,课堂上谈到这段话时,老师就问:有谁知道“饱经风霜”的意思,一个学生就站起来很流利地说出这个词的意思,于是老师就让其他学生跟着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全班同学闭上眼睛都能脱口而出才继续往下讲。另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讲到这个词时,先问:在生活当中,有谁见过饱经风霜的脸的请举手,然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车夫的这张脸,要求是不能用“饱经风霜”这个词,但要把意思说出来;第三步,让学生说说从这张脸上看出什么来;第四、让学生体会: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怎么做;最后引到一个问题上:“鲁迅先生是怎样对待这个车夫的?”比较一下,这就是理念的不同。第一个老师把学生当成了知识的容器,以书本为本进行教学设计,第二个老师则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体验、猜测、想像、感悟”中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同时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就能较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1、有效地设计教学活动。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有效的合作学习应该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其础上进行,并且要注重合作学习的内涵和实效性,学生能自己思考自己解决的问题或是简单的问题就不宜采用合作的形式,合作学习的活动设计要用到点上,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2、有效地设计问题。阅读教学中,教师设计精当的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就会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进入课文“情境”中去,进行有效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精心地设计问题,只有设计的问题带有启发性,问在“刀刃”上,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有效。还是以课文《七色花》为例:为了引导学生明白“帮助别人最快乐”这个主题,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最喜欢哪一片花瓣?为什么?”教师的设计本意是希望学生能回答“青花瓣”(因为青色花瓣让小男孩维佳的脚好了起来),可是在教学时,学生却不是这样回答的,孩子有孩子的想法嘛!他们有的喜欢红花瓣,有的喜欢蓝花瓣,有的喜欢……因为在孩子的心里,那些花瓣实现的愿望也是很有趣的。结果到下课了,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后来在第二次备课时,那位教师就换掉那个问题,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哪一片花瓣用得最有意义?为什么?”这样一来,学生经过读文思考就回答出“青花瓣”(前一篇课文才学过“意义”这个词,所以孩子们能理解)接下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于“帮助别人最快乐”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由以上的教学设计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学要有效,教师的`提问“简约而有效”至关重要。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沉下心来想一想,读一读,再读一读。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特点是这样描述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同构共生,一直是教学中所关注所争论的问题。如果在教学设计中能准确地捕捉到工具与人文的精妙结合点,充分地利用文本的资源,努力地设计贴近儿童的教学环节,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就可以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还以上文两位老师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救助车夫”对“饱经风霜”一词的教学设计为例,第一位的课堂教学设计从表面上看,是体现了语文工具性的特点,学生都掌握了词语的意思,但是,这种工具性是僵化的,静态的,学生并没有从中受到人文的教育,而第二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则把工具与人文有机结合起来,教学生学习语言、使用语言,让情感的体验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呈现出来,从而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只要我们能够站在儿童的立场来开发课程,能够跳出静态的僵化的“文本统一”,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教学统一”,每一个语文教师就能理直气壮地站稳自己的讲台,“工具”与“人文”就可以画出一条快乐和谐的曲线。总之,一个有效的阅读教学设计,应该有“以学生为本”的设计理念,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作者:陈燕露单位:福建省永春县桃溪实验小学。

小学生正处在对外界事物都好奇的阶段,好的课堂导入方式能让他们很轻松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之中。其中,悬念导入就是一种有效导入方法。悬念能激发学生急切探究未知领域的心理,能激发小学生探索、追求的新知识的浓厚兴趣。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设置悬念,以疑促学,激发学生们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在探究《向大树道歉》这一文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在做的每一位学生应该都有犯错的经历,当我们犯错了,要主动向别人赔礼道歉,及时弥补自己的过失。但是,如果当着众多媒体记者以及围观的群众向一棵大树道歉,对一个人来说可能就是一件很不好意思的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跟着媒体记者的脚步到现场一探究竟。学生们这个时候都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其中,课堂氛围也异常活跃。有的学生充当大树接受主人公的道歉,在其他学生的带动下,连班级中最不爱发言的学生也都想跃跃欲试,课堂效果也是非常理想的。

新课讲解之前,开门见山地导入,也是教学时常采用的导入方式。直接导入的最大好处是直接阐明学习目标与要求,简洁明了地介绍新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程序。例如,在教学《水上飞机》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水上飞机》。这是一篇科学童话,文章主要是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介绍了水上飞机的种类与广泛的用途。学习本文需要认识掌握1个生字,还要会写10个生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篇文章;要了解水上飞机的主要作用。”这种直接导入能让学生一开始就清楚地了解学习的主要任务和要求,为接下来的新探究做好准备。

游戏是每一位小学生都喜欢的一种活动,游戏也是最能带动孩子兴趣的活动。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借助一些小游戏导入,能快速带动学生的情绪,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一些比较常用的游戏包括击鼓传花、丢手绢等,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短暂的时间来缓解学生烦闷的学习心理,而且还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的和课文内容相关的一个重要环节,便于引起学生对新课的探究欲望,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呈现出一种更为积极的状态。果。在游戏环节中,对取胜的学生要及时进行表扬,也要为那些没有取胜的学生提供一些学习的任务,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能独立完成的,因为小学生的争强好胜精神是很强的,要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实际需要。例如,在分析《小守门员》一文时,就可以带领小学生们到操场开始一场和文章内容一样的简易足球赛,可以借用书包和帽子搭建球门,让孩子们自己也做一回小守门员和小运动员。实践证明,很多小学生都很乐意参与到其中来,既能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又提高了他们的身体素质,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兴趣爱好。

小学生主要是以感性认知为主,对事物的认识还处在感性的认知阶段,思维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在上课伊始,结合课文内容,借用直观的事物导入新课,更能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这些实物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方说可以是挂图、卡片、自制教具等等。例如,在学习骆宾王的《鹅》这首诗时,笔者就事先准备了一只玩具橡皮鹅,外观上和诗中的描写极像,而且还准备了一盆水,放在地面上。孩子们都很好奇,伸着脖子看。通过实物演示,诗中所描写的鹅的形象真实生动地呈现在小学生们的面前,教学时,教师也不用再费口舌讲解,学生们的印象也会极其深刻。实物导入会使课堂教学更加的直观,恰当的实物可以说是一把打开课堂奥秘的钥匙,能发挥出四两拨千斤之效果。假如没有这些事物,单凭小学生的想象力,有时候会非常困难的,因为孩子们的生活阅历不够丰富,脑海中积累的各种形象还不够多,因此,联想力和想象力都要差些。这也是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借助实物导入最大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总而言之,“在多种教学方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活’。这也就是说小学语文课堂的导入方法还有很多种,但是归根结底,导入要灵活运用,要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吸收新知识;在导入的引导下,点燃学生们思维的火花,开启智慧之门,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导入的引导下怀着一颗好奇之心和求知欲走进文本,让他们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