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模板20篇)

时间:2023-12-07 15:27:18 作者:纸韵

教案中应该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内容。下面是一些优秀的二年级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教师们的教学能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

2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地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学重点:

直观地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

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积累,建立起角的概念,从直观上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教具三角尺一套。

实物投影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要在图形王国中认识一位新朋友,(教师板书单元题目:七、认识图形)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我们学过的图形。

生找出图形后,指名回答。(有三角形、长方形、椭圆形等)。

学生独立观察找“角”,教师请同学到电脑前指“角”。学生指出后,教师利用电脑演示从图中抽出“角”。

(创设小房子的情境找“角”,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存在“角”,利用电脑课件演示,使学生经历从图形中抽象出“角”的过程,通过观察,能初步感受到“角”的样子。)。

(二)指一指:初步认识“角”

1.师:请同学在三角板上指出一个“角”。

学生试着指出“角”,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完整地指。

2.教师示范指,注意动作强调从顶点开始。

(引导学生正确指出“角”,为学生独立画“角”做好准备。)。

(三)画一画:了解“角”的特征,知道各部分名称。

1.学生试画。

师:你能把三角板上的一个“角”,画在纸上吗?

生1:我把三角板放在纸上,沿着它的两条边描。

师:你是利用三角板把“角”描在纸上,还有谁也是这样描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借助三角板描出一个“角”。

生2:我看着三角板上的“角”,自己画出来的。

2.教师示范。

(1)描“角”

师:有同学用三角板描了一个“角”,请你仔细看老师描,从尖尖的点开始,贴紧它的边描一条直直的线,再从这个尖尖的点开始,贴紧它下面的边描一条直直的线,这样就把这个“角”描下来了。

师:请同学说一说“角”是什么样子的?

生1:“角”是尖尖的。

生2:“角”的样子像小于号。

生3:“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

生4:“角”有两条边,比三角形少一条边。

生5:我们只描了一个“角”,比三角形少两个“角”。

师:我们把这个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大家知道了“角”各部分的名称,一会儿看看谁会用。

(借助三角板引导学生描出一个“角”,可以使学生经历从图形中抽出“角”的过程,同时体会到三角形与“角”之间的内在联系。)。

(2)画“角”

师:请同学仔细看,老师画一个“角”。(教师指着黑板说)我把“角”画在这儿,就先点上一个点,(教师边说边点)它就是“角”的――顶点。(教师故意停顿,请同学回答,强化学生对名称的记忆。)再从顶点开始,用尺画一条直直的线,它就是“角”的――边,(教师仍然停顿,请同学回忆并说出名称)还从顶点开始再画一条直直的线,它就是“角”的另一条边。(在学生说出“角”各部分名称的同时,教师板书)。

师:请同学观察,“角”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师:由一点引出两条直直的线就组成一个“角”。(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出“角”,使同学通过观察教师的手势,再次感悟出什么是“角”。)。

(3)表示方法。

师:怎样表示呢?从“角”上面的这条边到“角”下面的这条边画一条弯弯的线,它就表示由这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这个“角”。现在有两个“角”,为了清楚的表示是哪个“角”,我们可以给“角”编编号。(教师边说边给一个“角”编上1号,学生自觉想出另一个“角”要编2号。教师再介绍“角”的符号,并板书)。

师:请同学观察“角”的符号像什么?

生1:它像一个小小的角。

生2:它像我们美术课上画的鼻子。

生3:它像写4的第一笔。

生4:它像钟表的时针和分针。

(教师请同学观察并想象,帮助同学记忆“角”的符号。)。

师:注意“角”的符号下面的线是平平的。

3.学生再次画“角”

请同学对比自己画的“角”,再次画“角”,画好后要边指“角”边介绍,讲给小组同学听。

(四)摆一摆:感受影响“角”大小的因素。

1.感知“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师:请同学用两根小棒做一个会活动的“角”。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关注学生制作情况,等学生做好,要求都把做的“角”

举起来,并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师:你能把“角”变得大一些吗?

生1:我拿着“角”的两条边往外一拉,“角”就变大了。

生2:我和他不同,我只动了“角”的一条边。

师:你能把“角”变得小一些吗?

学生操作后,请同学汇报,说说你是怎样把“角”变小的?

生:把“角”的两条边往里推,“角”就变小了。

师:通过玩活动“角”,你有哪些发现?

生1:我发现“角”有大有小。

生2:我发现把“角”的两条边往外一拉,“角”就变大,把“角”的两条边往里一推,“角”就变小。

听了生2的回答,大部分同学都满意的点点头,看起来很多同学都同意生2的说法,同学们已经悟出“角”的大小和谁有关系,只是在用语言叙述时还有困难。

教师利用电脑演示,“角”的一条边慢慢展开使“角”变大,再逐步变小的过程,结合电脑演示,教师说:同学的意思是说,“角”的两边叉开的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边叉开的越小,角就越小。

2.感知“角”的大小和两边的长短无关。

生1:“角”的两条边都变长了,两边叉开的大小没有变。

生2:“角”的两条边都变长了,“角”的大小没有变。

教师利用电脑演示,请同学再次观察、体验“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五)比一比。

师:请每位同学把5个“角”摆好,仔细观察。你认为哪个“角”最大,(教师请同学选出最大的“角”并举起来)互相看一看是几号“角”。

生:4号“角”。

师:为什么4号“角”最大?

生:4号“角”的两条边叉开的最大。

师:你能找出几号“角”最小吗?

生:2号“角”、4号“角”的大小很明显,1号、3号、5号“角”的大小很接近,看不出它们的大小了。

师:请同学自己想办法,比一比1号、3号、5号的大小。

学生自己动手比较,教师请同学汇报。

生1:我比1号“角”和5号“角”,我把它们的顶点对齐,5号“角”的两。

条边在外边,所以5号“角”大。

生2:我比1号“角”和5号“角”,也是5号“角”大,我还把一条边对齐了,看另外一条边就可以了。

师:生1比较方法是把顶点重合,生2比较方法是把顶点和一条边重合。生3:我是用直尺量的,我用直尺量1号“角”的开口是21mm,5号角的开口是22mm,所以5号“角”大。

教师征求同学的意见,显然同学都认同生3的方法,于是我用活动角进行演示,帮助同学理解。

生:不公平。

生3:我把1号“角”和5号“角”的两条边都延长到3cm,再量它的开口就可以比大小了。

生4:我用三角板量,都用三角板的一个角,它比1号“角”大一些,比5号“角”小一些,所以5号“角”大。

师:生4是借助另一个角帮助比大小。

师:还有3号“角”,它的大小怎样?

生1:我比1号“角”和3号“角”,它们一样大,我是把顶点和一条边重合来比的。

师:请同学都比比看。

同学自己把1号“角”和3号“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比大小,这时许多同学露出惊奇的神情,“它们真是一样大”。此时,再一次使同学认识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六)找一找:使同学体会生活中处处有“角”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角。今天我们身边的许多物体上就有“角”,你能找出它吗?并请你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独立观察后,在全班汇报。

生:桌子上有角,这是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习后学生再找“角”,已经能很清晰的找到一个面上的“角”了,更加接近数学中所说的“角”,不再是随意的立面上的“角”。

(七)全课小结:

师: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角”。

生2:我知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生3:我知道怎样比“角”的大小。

(八)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反思模板

二年级的孩子们,已经初步接触了基本的几何图形,而这节课也是在一年级学生学习了平面图形之后进行教学的,可以说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但是孩子们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

经过对教材的反复研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节课的的侧重点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两个层面上。对于本节课设计分成了3部分:课前的微课学习;课上在活动中感知建立角的正确表象,并在操作中体会角的大小;课下拓展提升(找一找家里的。角,并摸一摸、说一说)。有了这样的整体构思,使得这节课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课后的感悟也有些许。

1、从生活中找角,在活动中建立角的表象。

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五角星引入,在学生初步讲解角的基本特征之后,让学生指角,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知识“盲点”,结合角的特征,不断反复的指角,最终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在过渡到生活中找角、指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在学生建立角的初步表象之后,让学生利用自己做的活动角进行体会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由2个大小相同,边的长短不同的角,课件演示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究,到底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小鸭嘴巴大”的活动,更是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明确的角的大小与角开口的大小有关,得出结论顺其自然。学生在活动中成长。

3、每一节课都不是完美的,留有缺憾才让我不断反思进取。

(1)学生已经进行了微课学习—画角,但是课堂我在这个环节用时较多,导致后面探究活动比较紧张。

(2)学生建立了角的基本表象,但是指角的练习较少,不够扎实。

(3)对于活动角的利用还比较局限性,个别学生的活动角做的不够规范,没有提前整改。

一次备课、一节课、一次反思、一次提升,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不断丰实我的臂膀,让我的教学之路走的更长。

二年级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手口一致点数1—5,说出总数。

2)尝试按数取物,感受数与量的关系。

3)体验与同伴共同参与游戏的愉快情绪。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红、绿、黄糖若干。

活动过程:

一、游戏:找宝贝(糖宝宝)。

1)今天糖宝宝来和小朋友做游戏,它们都躲起来啦,大家去找找吧。

2)提醒幼儿要仔细地寻找,听到信号回到座位边。

二、集中数数:

1)你们找到了什么?让糖宝宝排排队,数一数有几颗?

2)请幼儿数一数、说一说:你有几颗糖宝宝?

幼儿介绍,教师展示教具,集体数数验证,要求能手口一致点数,说出总数。

3)区别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

4)幼儿听信号按数取物,感受5以内数与量的关系,要求听清楚老师的信号。

三、请幼儿品尝糖果,给于成功的鼓励。

四、游戏:

糖宝宝找朋友要求唱完〈找朋友〉的歌曲后,糖宝宝按老师的信号找到相应的朋友并拥抱在一起。

在活动中,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特别高,因为这是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只是个别孩子对这方面的知识欠缺,但是在活动中,他们能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来参与活动,我个人认为,这节课还是成功的。

二年级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合作能力。

3、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

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

课件、各种对称的图片,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猜一猜、激趣导入。

老师:在这花儿盛开的季节里,昆虫们欢快的飞舞着,看!它们向这儿飞来了,不过它们只有半个身影。它们说:“只要你猜对它们是谁,它们就会出现。”

老师:请你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课件出示:蜻蜓、蜜蜂、蝴蝶的半个身影,让学生猜一猜,猜中的就出示昆虫的另一半。)。

老师:同学们真棒!那你们仔细观察这些昆虫,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两边都是一摸一样的。

老师:像上面的左右两边都一样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对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更多对称的知识。

观察、感知,互议自己的发现。有的同学从图案的形状上观察出对称的特点。

汇报自己的发现:这些图形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轴对称图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剪一剪,教学教科书29页例1。

(1)老师示范,先将一张纸对折,再画一画,最后沿画的线剪。打开是一件上衣。

(2)学生模仿,做一个剪纸。学生动手剪时,老师:用剪刀时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的小手。

完成后观察这件上衣有什么特点?(是对称的)。

(3)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剪对称图形的?

(4)展示学生剪的作品。(把优秀作品贴黑板)。

老师:同学们剪得都很漂亮,在对称图形的中间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所有图形的中间都有一条折痕。

老师:对,这些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这条折痕把这个对称图形分成了左右(或上下)完全一样的两部分。那咱们能给这条折痕起一个名字吧!这条折痕在数学王国中叫做对称轴。(板书:对称轴)翻到教材29页,拿出剪刀、长方形纸,照样子剪一剪,剪好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刚才我们发现图片里都是对称的图案,能不能通过我们的小手也来找一找对称图形呢?

2、折一折。

(1)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先左右对折,打开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左右对称)再上下对折,又发现了什么?(上下对称)。

(2)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上下对称,左右对称,对角也对称。)。

(3)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折一折,你又有什么发现?(不管怎样对折,都是对称的。)。

教师小结:通过对折,我们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都是对称图形。

老师:先用直尺标齐,再用虚线画出对称轴。

学生自由发言。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29页,做一做。

图形中哪些是对称的,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2、下面的字母、数字和汉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123456789。

3、教材第33页练习七第1-3题。

四、回顾整理,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2、师小结:同学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是啊!只要我们用眼睛仔细去观察,用双手去创造,就能用对称图形把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

文档为doc格式。

二年级数学课教案及反思例文

成功之处:

一、课堂有鲜明的价值取向:突出情趣化与实践性、应用性。

《方向与位置》这节课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有一定难度,因为二年级学生的方向感不强,推理思维能力较弱,平面图中的方向知识对于他们来说,较难理解掌握。要让孩子能水到渠成的完成从现实生活到平面图的转变,我认为必须要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大多数是建立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所以我在教学本节课时,充分考虑这一情况,让孩子们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实实在在地学习数学知识,进而顺利的过渡到平面图的方向之中。

设计环节:

1、让学生回顾方向儿歌。

2、快速指出教室的北面及说一说自己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

3、交流野外迷路辨认方向的方法。

4、学习地图上辨认方向的方法并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5、练习:在图上找到正确的位置和设计自己身边熟悉的环境——学校的路线图。

二、充分考虑了课堂内涵的厚实度:关注了学生的认知、体验和感受。并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这节课我注重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东南西北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认识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先在教室里引导学生辨认方向,设计了“指一指”、“认一认”、“转一转”等活动,辨认其他方向,并设计了“对号入座”的游戏,使学生对实际的方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体验和感受。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在教学中善于把学生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转化成学习材料,有效开发了课程资源。在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指南针辨认实际的方向后,教师问学生还知道哪些辨认方向的办法,学生说出了利用北斗星、树叶、树的年轮和手表等多种从课外书上了解到的方法,有很强的实用性,丰富了课程资源。

三、以合理的程式来满足内涵的需求,以达到整体过程的集约与高效。

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所以,整节课用学生比较喜欢、熟悉的旅游情境贯穿始终,每个环节都适合学生的心理期待,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以达到整个过程的集约与高效。

不足之处:

1、备学生备的不够充分,有几个学生左右分得并不是很清楚,所以在找平面图中的位置时,东西位置经常颠倒。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每讲一课必须要做必要的课前调查,以便让每个孩子都能当堂的知识当堂掌握。

2、学生在平面图中分辨谁在谁的哪面时出现的问题较多,究其原因是找观察点练习的还是不到位。所以以后应加强找观察点的练习,让他们找出观察点,再分辨出它的上下左右,最后确定东南西北。

视导评估使我在思想和方法上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提高了我的知识水平和业务水平,使我更有信心地去面对课堂和学生。视导评估结束了,但这种研修精神一定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发扬光大。

二年级上教案带反思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巩固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区分、应用克和千克,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并学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目标解析:

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比较抽象,在复习克和千克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估测的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在复习简单推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巩固克和千克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引入新知。

(一)回顾复习过程请学生回忆已经复习过本学期的哪些内容,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复习克和千克、推理这两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反思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复习克和千克。

1.梳理。

(1)说一说,你在水果店买东西时都见过什么?

(2)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质量单位有哪些?

2.直观感受。

(1)看到1克和1千克,你会想到什么?

(2)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克或者1千克?

(3)实物展示:1片口香糖约重1克,2袋500克的盐重1千克。

3.进率关系。

(1)已经明确了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那么克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2)说一说多少块口香糖加在一起和2袋500克的盐同样重?

4.测量。

(1)测量物体的轻重要用到什么?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说一说自己所认识的秤。

5.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时重点说一说第3小题,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7题。

要求学生课前调查,填写调查结果,课上根据调查结果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关注,通过操作、提问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在练习时要让学生说说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和原因,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

(二)复习推理。

1.复习推理(一)。

(1)创设情境:李冰、王明、张强、夏雨一起排队上车。张强在李冰和王明的中间,夏雨是最后一个,李冰不是第一个。请把他们的名字从前往后写下来。

(2)思考:你先确定谁的位置?为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推理的过程,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

(4)指名说一说推理的方法及过程,其他同学补充,引导学生注意表达的有序性。

2.复习推理(二)。

(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教师注意适时点拨。

设计意图:推理重在过程,复习中让学生经历想推理过程、说推理过程、演示推理过程、观察推理过程等环节,有意识地对推理的方法进行提炼和改善。让学生明确推理时一般要找到一个关键句,作为推理的突破口。完善表格填数的方法,将“确认”与“排除”交替进行,这样提升了效果,学生也能轻松接受。

三、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你能用我们今天的复习内容解决身边的哪些问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相帮助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画平移的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数平移距离。

1、观察43页第一题,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样数平移的距离。

2、动手涂颜色。

3、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样找到那条船的。

二、画平移后的图形。

1、先让学生给43页第二题的四个点标上记号。

2、问学生,图形移动3格上边的点移动几格?图形的'大小还是保持原来的样子吗?

3、学生讨论,该怎么样画平移后的图形。

4、学生汇报方法。

5、老师总结:先找好四个点移动后的位置,再把四个点连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平移后的图形。

6、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第2题的两个要求。

7、独立完成44页第5题。

三、判断练习。

1、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和旋转。

2、判断哪些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

四、动手操作。

自己动手或小组合作完成45页的做一做。

五、动手完成剪一剪。自学剪一剪,在全班展示作品。

教学反思:结合动手操作,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平移现象。强调无论怎么平移,方向是不变的这个道理。

二年级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4以内手口一致地数数以及认识数字1、2、3、4。

2、复习红黄蓝绿颜色,巩固方形、圆形、三角形及半圆形的图形。

3、乐于参加数学操作和游戏活动。

4、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5、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红、黄、蓝、绿四间蘑菇房子,在每座房子的房顶上分别有贴有1个半圆形、2个三角形、3个圆形及4个方形;一只小鸡、两只小猫、三只熊猫、四只兔子的图片。

2、幼儿数学用书及人手一份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师:

今天董老师要带小朋友去小动物家玩,你们想去吗?

二、学习4以内的数数,感知4以内的数量。

1、教师出示绿房子,引导幼儿观看房子上的图形。

师:小朋友看,这个蘑菇房子上有什么图形?(三角形)。

我们一起来数数有几个三角形?(2个)。

猜猜里面住着谁?(小猫)。

请小朋友手口一致地点数,说出房子里面住着2只小猫。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分享的乐趣。2个三角形和2只小猫都可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2)。

2、依次出示黄房子、红房子和蓝房子,学习1、3、4手口一致的点数。

三、游戏活动:学做小动物。

请幼儿们当小动物,教师用三角铁敲几下,幼儿就学做小动物叫几声或跳几下,进一步巩固4以内数的感知。

四、幼儿操作。

小熊的袋子里是什么形状的宝石?(方形)有多少颗?(4颗)教师示范用油画棒涂画4颗宝石。

2、幼儿操作,分别数一数小动物找到了什么形状的宝石,有几颗,在相应小动物的图片旁边涂画相应数量的宝石。

活动反思。

《纲要》指出:“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能感知到事物的数量关系并能手口一致地点数4以内物体的数量,是小班幼儿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本节课我注重从感知入手,结合生活经验,感知4以内的数量,通过游戏使幼儿学习手口一致地点数和按数量匹配相应的实物。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认识厘米》

我在教学长度单位《厘米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时,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因此教学重点是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使学生建立起单位长度的观念,《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一)抓住重点,认识“1厘米”。

“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容易让学生认识。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认识。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估一估,量一量。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长度单位表象进行估测,再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看一看。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

3、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总之,在“厘米”概念的教学中,利用量、看、找等环节,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切实、清楚地建立起“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空间观念。

(二)运用迁移,认识“几厘米”。

学习了“1厘米”以后,我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认识“几厘米”。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迁移过程中很自然地学会了知识。这样设计,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学会测量,实际应用。

认识了尺子上的“1厘米”、“几厘米”之后,教会学生用尺子进行测量,使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方法,同时也理解了掌握长度单位、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的意义。

总之,数学教学中始终贯穿学生主体性和活动性的教学思想。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主动去探索,主动去发现,让学生逐步建立起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一种思想。利用多种形式、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获得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才是我们教学要达到的真正目标。

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模板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理解运算顺序,掌握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技能。

2、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

3、树立学习的信心,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一、重视情境的引入。

数学源于生活,课堂上我利用书中的情境图图书阅览室读书,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这样不仅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

二、多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发现、交流。

课堂上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也出现了不同的想法。列出了算53-25+38这样的算式,计算时不能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我抓住这个时机进行的运算顺序的教学,安排请学习好的学生来讲解,又安排了同桌交流等学习方法,学生自然而然的认识到要先走了25人后的人数,再加上下午来的人数就是下午一共有的人数,突破了难点。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将问题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交流中解决了问题。

三、多种练习形式结合。

在练习题中设计了说运算顺序,计算,解决问题和改错几种类型,根据学生中出现的典型错误选取,问题从学生中来,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即能纠正自己的错误,又能体验到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乐趣,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问题与不足。

今天的学习还是比较顺利的,孩子们对两位数加减的竖式计算方法掌握得也比较理想。只是在实际计算过程中,错误率还是较高,如我们班的崔俊辉、赵溢林、黄裕田等主要是抄错数字、抄错运算符号、忘记进位或退位、只写了第一个算式忘记第二个算式等等,还有的同学如李雨辰、赵运通掌握的不够灵活,能够口算的仍进行竖式计算。看来今后要在抄题、检查,培养灵活性上下功夫,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

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新课教授。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第11页主题图。问: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子。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2.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3.小结。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板书课题:进位加法。

4.完成练习二第3题学生看图,了解题意。再列竖式计算。学生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5、总结算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算理。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p14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

2、完成p14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订正,指两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学生能更为熟练地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板书设计。

二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p2~p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密切联系。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出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体会余数一定比除数少。

3、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

重点难点:

1、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2、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教师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

每个人准备若干圆片。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分苹果。

二、探索新知。

1、学生自学教材“分苹果”,认识竖式。

2、体验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3、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

有20个苹果,如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呢?

(1)进行全班集体交流。

(2)同桌同学合作摆20个圆片,验证推算结果。

(3)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

a.除法横式:20÷6=3(个)……2(个)。

b.除法竖式。

3、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1)先由学生操作(用圆片分一分)。再列出除法竖式,独立解答“课本第3题试一试中的第(1)题”。

(2)学生讨论:淘气的列式对不对,为什么?

(3)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6还可以接着分”,正确的式子应是笑笑做的。

(a)讨论:根据刚才这道习题,你发现什么?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b)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

指名板书,全班齐练。练习完,比较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回答: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习。

第3页“练一练”第1、2题。

四、总结。

除法竖式的写法,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在教学设计时,我先复习数数,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数,一十一十地数,紧接着又复习了数的组成,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用小棒摆数(教师报数,孩子们摆数),其中让学生两人一组摆出24根小棒,先说说它的组成,然后想一想,2捆(即20根)应摆在计数器的哪个数位上?4根呢?孩子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24,边拨珠边叙述:2个十在十位上拨2颗珠,4个一在个位上拨4颗珠。教师再摆出42根小棒,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以上过程,让学生对比24与42中的“4”、“2”的意义,加深对不同数位的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突出了一个“学”字。我让学生通过感受具体的事物(小棒)到半具体半抽象的事物(计数器)到抽象的数这个过程,来学习100以内数的读、写。课堂上通过个位和十位上的珠子换位子,激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加深了他们对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达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在例题的教学中,我突出了一个“辩”字。通过开展整十数写法的练习,在“辩”的过程中,学生明确了,当个位上一个也没有时,应用“0”占位。加深了对数位意义的理解,并且在读、写、辩中,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

在例6的教学中,我突出了一个“逼”字。通过给学生一个只有个位和十位的计数器,请他们表示100,学生们发现仅有原来的两个数位已经不能解决问题,就“逼”他们想出一个新的数位!百位就闪亮登场了!百位的出现满足了学生的自身需求和渴望,这从孩子们兴奋地给计数器上的百位插上小棒的样子就可以感受到了!他们更自主地学习,理解数位意义及数位的排列顺序。通过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十进制计数法的基本原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我觉得完成得比较好,在上课的过程中,如果能更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增加一些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多鼓励和表扬一些学生,学生学习情绪一定会更高涨。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上了《认识整百数》,课后对此节课作了一个总结。

本节课的目的是认识并识别整百数;使学生会写、读整百数和一千,并学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

本课首先出示一板小方块,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10个十是一百)来过度到新知。接着借助图形直观的帮助学生建立几板是几个一百,是几百的表象,并抽象出几个百是几百,几百就是几个百,培养学生数感。

由这一层次看来,如果单纯的运用说课的形式给学生灌输整百数的定义,效果并不是理想中的状态,图象始终比文字更容易引起大脑的活动,更直接,符合小学生低年级的认知水平,从形象到抽象。水到渠成。

接着第二层次让学生读、写整百数和一千、,教师借助计算器,使“拨、读、写一体化”。首先让学生回忆计数器上的数位顺序,接着教师在计数器上拨一个一位数,一个整十数和一个整百数,学生读出这些数,并依次写出来。让学生体会到所在的数位不同,它所表示的数不同,同样,所在数位的珠子粒数不同,所表示的数也不同。最后指名上来报一个整百数,拨出相应整百数以及写出相应的整百数。

从这一层次来看,借助计数器来让学生读写整百数,更具体,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这比教师一味的在课上讲来的更丰富,更有意义。学生也能真正的掌握整百数。

最后第三层次是让学生利用整百数来做一些简单的整百数加减整百数的计算。

从这一层次看来,在计算时要提倡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探索、交流的能力。在这一层次中,教师可适当的出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题目,达到知识的灵活应用。比如书上的练习4到练习6。让学生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思考到小学生学习数学时对数学活动本身的趣远远高于对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了生动搞笑.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这样几点思想:。

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为此,教学中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王爷爷买电器的情景,然后根据电器的价格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顺利的引出新课.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

2、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构成和发展,这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的新理念。教学中先让学生搜集信息.获得初步感知,再让学生同桌互交流,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接下来的全班汇报中我们看到,由于留给学生充分发表想法的时间与空间,学生的思维是生动活的,提出了多种的计算方法,这些算法都是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动脑思考获得的,有些还十分具有创造性。

3、重视学生的情情感体验。

评价作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教学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评价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教师反思和改善教学的有利手段,评价更尊重学生的一种手段,让每个学生都能扬起自信的风帆。课堂上要透过教师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被尊重.被认可的成就感,被人尊重是幸福的.快乐的,尊重他人同样是幸福的,快乐的,所以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创造性。评价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应当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因此,课堂上我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用心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还让学互评,让学生获得一种用心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殊途同归,鼓励算法多样化.

各个学生因其个人经历与社会环境的不同无疑有着不同的知识和经验,即便就同一数学资料的学习而言,不同的学生个体也完全可能由于知识背景和思维方法等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思维过程,不同的认识风格,学习态度,学习信念以及学习动机等。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选用什么方法是他的选取,从某种好处上说此方法是最好的方法(是基于自已探索的.理解的).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不足于一种标准答案,多角度,全方位,甚至在异想天开中解决问题。教学可借助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方法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我在教学中挖掘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敢于发展自已的意见,及时表扬有独创见解的学生.引导扶正有错误的意见,补充不完善的意见。无论学生意见正确与否,只要他们能发表意见,都要鼓励表扬,激励他们各种创造动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总而言之,教师在数学中要注意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有机整合,注重现实与开放的有机融合.注重双基培养与数学应用合理渗透。在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基础上,处理好基础.开放.应用等方面关系。把握好这样的原则和思想,使我们的教学在继承中创新,在实践中调整,在改革中不失严谨,走出浮燥,把开放性.基础性.生活性.发展性.数学性有机融合,使我们的数学更加科学.合理.真正为我们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

自信受到成功率的制约。一个人的自信程度与他的成功率成正比。成功次数越多,自信心越强;反之,失败次数越多,自信心越弱。

班级中原有一名后进生,各科成绩都很差,他自己也很自卑,对学习没有兴趣。我原以为这个孩子成绩差是因为家长对他放任不管。但是在一次家访中我意外地发现,其实他的母亲为了孩子的学习费了很多心思,作出了很大牺牲,尽管孩子学习不理想,可她还是一如既往地给儿子信心和帮忙。我震撼于母爱的力量如此伟大,同时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们往往在重视学习成绩的同时忽视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我决心从培养他的自信心入手:

机会最之后了!一次数学课上,这个“笨孩子”兴奋地举着手,迫切期望回答问题,看着他自信的表情,我暗想,等他回答完了必须要好好表扬表扬他,可没想到他站起来后就不明白该怎样回答了,我示意其他学生耐心地听他讲,可他绞尽脑汁还是不明白。怎样回事?看他举手的神情就应是有自己的思路。难道是紧张导致暂时遗忘。想到那里,我对全体学生说:“×××这天能主动举手,我们很高兴,让我们为他的勇敢而鼓掌”。在大家的掌声中,他显得很意外,既而腼腆地笑了。我发现,这一节数学课,他听得个性专心,而且举手也个性用心,基于上面的经历,我也不敢轻易请他发言,只是试探性地挑了一个个性简单的问题请他回答,他好不容易答对了。我暗暗地松了一口气,同时给了他热烈的掌声。望着他灿烂的笑容,我似乎看到了他向着成功迈出了一大步。

在以后的数学课上,他举手的次数越来越多。我尽量挑一些适合他的问题让他回答,并适当地鼓励他,他逐渐有了自信。在应用题单元的教学中,我意外地发现他在这方面的理解潜力个性强。有一次大部分学生都对一道应用题的另一种解法感到困惑,这时他站起来不紧不慢地说:“其实这很简单,---------”他自信的语气和清晰的思路令全体学生和我目瞪口呆。

新的《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我将在这方面继续探索,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后备人才而努力。

学生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以学生为主体”是当代教学的基本思想。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改为主动,是终身学习的基础。我认为,数学预习有以下四个优点:

一、利于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潜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自学课本时,学生由于认知潜力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识,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让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尽管在老师看来十分简单,但这些问题是学生思考后的思维断点。由于学生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问题具有思考的价值,有的甚至幼稚,我们重在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长此以往,水滴穿石,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越来越精彩。

二、利于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经过预习后,有些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能够解决,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设置情境让学生解决。在单位时间内,解决三个问题与解决两个问题,哪个更有效率?不言而喻。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对自己疑惑的问题肯定会倍加关注。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经教师的点拨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对教师来说,间接实施了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易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如果没有预习,学生的大脑会一片空白,不能及时与旧知识链接,会毫不批判的无条件理解。预习后,当认知发生冲突时,及时反思学习成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构建知识网络。

由于学生生活得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对同样的知识构建的途径必然也是多样的。但因课本编排的局限,不可能将各种想法全部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在借鉴课本想法的基础上,展现多样化的见解,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获得,敢于向课本挑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运用自己的智慧填补课本的空白点,从而到达对课本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构建自己清晰的知识网络体系。

四、利于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潜力。

一、二年级的学生),教师能够在一节课结束时流出5分钟时间来一齐预习下一节课的资料,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为他们在家如何预习给予示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预习的潜力和意识。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就能够透过布置预习作业来促进学生预习。在预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时光荏苒,转眼间这个学期就要结束了,这个学期以来,无论是教学方面还是对学生的管理方面,都有太多的反思。

这个月的第一个星期,我们二年级的课程还没有结束,主要原因在于,学习前几单元的资料时,总觉得对学生不太放心,于是节奏放得很慢,当然慢还是有好处的,比如说第二单元的列竖式,全部同学都能掌握基本的方法,比如说: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一,这三条基本的运算法则同学们都能熟记于心,但仍有个别学生在计算时由于不认真导致错误,针对这种状况,要求学生在计算时必须要仔细,同时做好检查。

在本月的第二个星期,我们还有差不多两个单元的资料没有学,虽然这两个单元:认识时间和数学广角的搭配,资料不算太多,但是在考试中还是占有必须的比例。于是我们就改变了策略,不完全按之前那种边学新课边处理习题然后考试的策略进行,而是按照先学新课,在处理习题的方式进行的,也如期的在第二个周的的周五结课。

本周是我们最忙的一周,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我们先是制定复习。

计划。

做好分工然后就开始一单元一单元的复习为了到达更好的效果我们找副科老师借课占用自习课每个单元都是先复习知识点然后考试占用休息的时间批改试卷最后再进行讲解并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过关之所以这样做只是想让复习的效果更好一些让每个学生都能多得几分拿到满意的成绩回家过年。

虽然这样很累,很辛苦,但是很充实,累并快乐着!

在课外阅读中我了解到分层教学,它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与理解潜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先后到达课程的要求。在一年教学的实践中总结,我认为分层教学的方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

一、学生分层。

了解学生,是使教学活动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更为有效,从而是大面积取得成功所不可缺少的前提。了解学生的学习技巧,思维和记忆的发展水平,知识面、日常生活状况,对群众,教师和学校的态度等。对全体学生进行前期调查和测试工作。资料包括学生的智能、体能、心理、学科成绩、在校表现、在家表现及家庭环境等,并对所获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建档。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习小组,而这不同层次小组的学生不是长期固定的,而是可升级(没有降级)。让师生都明确某一个同学在某一阶段时间内所处的层次。同时,要让学生建立起对学习的乐观主义态度和真诚的学习信心,正确对待分组方式,明确教师的分组目的,防止优生骄傲自满,中等生得过且过,差生心灰意冷等不良情绪的产生。

二、备课分层。

学生彼此在基础知识,基本潜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距,为了到达普遍提高,全面培养的教学效果,我们有必要在备课过程中,从教学目标、教学资料、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式到教具准备都坚持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强调针对性,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提优"、"补差",使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抓住三类学生。[复习巩固](10分钟左右)。针对新授与练习中的反馈信息作适当处理,对普遍存薄弱点或个别不及矫正的问题进行补救,将本节课所学资料系统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运用,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目标延伸](5分钟左右)。分好、中、差三类学生的要求。对优生,设计一些基础题让他们完成,并让他们探索思考拨尖题;对差生,诊断他们学习本课中的疑难,采取有效方法补救,让他们完成基础题;对中等生,要求他们自我复习巩固,完成基础题和提高题。

这样,我们就能把每个学生的培养和提高都置于自己视线之中,充分调动了各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用心性,有利于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课堂教学分层。

那里重点是分层施教和分层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后进生务必基本上到达课程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用心作用。

四、作业分层。

作业由浅入深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放缓题、基础题、提高题、拨尖题。向好、中、差三组学生布置三种作业,并采取三种作业批改方式,"差组"--放缓题+基础题,教师当天面批,学生当天纠正;"中组"--基础题+提高题,全部批改;"好组"--基础题+拨尖题,只批改革1-2本,其余由学生自己核对,组长检查。在分层练习中,我们应用心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突破,从调动学生求知的用心性。

五、考核分层。

考核包括单元关检测和阶段性检测。由教师自己依照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每份题都包括放缓题、基础题、提高题和拨尖题四大类,放缓题面向差生,仅供"差组"生做;基础题面向全体学生,全体学生必做;提高题面向中等生,"差组"选做;"好组"和"中组"必做;拨尖题面向优生,供"中组"选做,"好组"必做。考核后,对已达标学生提出"巩固性"或"扩展性"的目标;对未达标学生,透过补课,个别辅导建立互帮互助小组进行"矫正帮忙"。以确保各类学生都到达预定的阶段目标。

透过阶段考核,对各个学生进行多次的综合分析,并进行必要的组别调整。对进步明显的提高一个层次;对有后退的,一次可提醒、鼓励,下次仍跟不上的个别辅导,绝不降级。这样做,不但能够帮忙学生及时调整适应自身发展的教学起点,而且有利于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而对这样的个别学生,切忌冷嘲热讽,应热情关心,帮忙分析原因,树立信心,以确保学生用心进取的学习热情。

一学期又即将过去,能够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计划。

转变思想用心探索改革教学把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用心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善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

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潜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

创新。

潜力。

创新。

求发展,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潜力”,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二、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善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构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潜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数学教师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搞笑,学得实在,确有所得,向40分钟要效益;分层设计资料丰富的课外作业,教法切磋,学情分析。

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复习重点:使学生在理解乘除法含义的基础上探索并理解乘法口诀,能熟练得口算表内乘除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复习难点: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象形统计表,会填补相应的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且回答简单的问题。

1、精选习题。

围绕复习的主题,一定通览教材,把其中经典的题目圈画出来单独呈现,让学生再次练习,围绕平时单元测试中,学生出错率高的题目,单独摘抄出来,供学生反复训练,教师自己编写或者从资料中查找综合性强的典型题目,作有益的补充。在复习过程中查漏补缺,抓学生的薄弱环节。将零散知识集中起来,使知识纵成行、横成片,形成互相联系的知识网络。

2、复习时少讲精讲,让学生多练,在练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各种类型的题目全班都要意义过关,各别同学单独辅导,练习时采用变换练习的方式,开展游戏活动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练习时注意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有一个竞争与合作的伙伴。

3、重点指导学困生,加强对中下生进行个别辅导,缩小他们与优生的差距。对于学困生要分模块辅导,比如解决问题的,统计类型的,选择填空等分类复习。复习时有张有弛,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快乐学习,快乐成长,让他们有复习获得知识的满足感,成就感。

4、减少失误、培养做题习惯。

(1)培养学生静心,认真做题的习惯。

(2)养成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4)培养学生仔细检查的好习惯。

只要从学生自身需要为出发,有计划、有条理地组织学生进行复习,全方位调动学生参与复习的积极性,充分以学生为复习为主体,取消一味的题海苦战,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牵引下主动去复习,让他们体验复习收获的快乐,相信他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今天所要认识的这些图形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而且其命名也是有章可循的,所以学生对此不难了解,因此,本课的难点就转为灵活应用。我感觉这节课做得比较成功的方面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创。

1、创设情景,激发探究的兴趣

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能使学生较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的生动形象,饶有趣味。而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所创设的情景只要是他们熟悉的,在他们已有认知经验基础上,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学生的求知欲自会激发。在上述“认识四边形”这一环节中,以学生熟悉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引入到它们的相同之处,再由它们的相同之处过渡到新知“由4条边围成的图形是四边形”,学生兴趣即刻激发,思维活跃,当引导学生判断生活中常见一些图形是否是四边形时,通过直观呈现图片认识并区别四边形,从而感悟出四边形的基本特征,形成清晰的表象。

2、重视操作,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需针对相应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以操作实验,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形式来完成。作为教师,应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参与到活动中去,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达成师生互动,以实现数学活动的有效性。在“认识图形”、“搭图形”和“剪正方形”三个环节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了多边形的基本特征,如数、说、判断、搭、折、剪等,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多边形的特征,巩固了新知,体验到获取知识的乐趣,体验到经历合作探索、交流倾听的过程,更激活了思维、增长了见识、积累了经验。因而,课中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得以促进学生更有效的学习。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适当地对教材进行改动,使学生学习的素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认识厘米》

《认识厘米》是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这节课的内容挺多,要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形成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学会用尺量1厘米的长度。上课时首先让学生体会测量长度必须要有长度单位,同时了解到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某部分作为长度单位,但是由于各人的差别,量的结果也会不同,让学生明白测量单位不统一,测得的结果自然不一致,从而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后来人们发明了测量长度单位的工具,尺子的长度单位是统一的,厘米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通过观察、比画、比较、测量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用厘米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通过具体方法的知道,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学生在学习厘米这个概念的时候并不困难,但是要加强他们的感性认识,要让他们自己比划1厘米是多长,找出生活中1厘米的物体。在判断一个物体是几厘米的时候,如果图示是从“0”刻度线开始,学生能够准确判断,但如果不是从“0”刻度线开始,就产生了比较多的错误:第一个错误是直接写右边对准的刻度线,第二个错误是多数了1厘米,究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几厘米的含义,是要从“0”刻度线开始到几厘米的长度,0是物体起始点,学生也没有透彻理解1厘米的含义,是从一条长刻度线到相邻的一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段,而不是数刻度线。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这天,数学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了。看到自我可怜的分数,我感到很内疚。因为我作为班长、大队委,在学习方面没有给同学们做到好的榜样,没有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而且,我失分的题都是一些简单的计算题。

当你问起我为什么错时,你们肯定会猜到我要说:因为马虎。但是我不会这样说,反而会说:知识掌握得不牢固。老师教了许多做题的方法,而我却用超常的思路解决一些简单的题,导致了错误。

妈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语文和数学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如果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当然就走不成路了。虽然你的语文成绩不错,但数学成绩不理想。必须要把数学赶上,才能不瘸腿,才能走得稳,跑得快呀。我牢牢地记住了这些话。

这次数学成绩不理想,我必须会努力加油。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加油,加油,加油!!!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比大小》,期望对大家有所帮忙。

太多的收获令我感动,课堂上学生对学习资料的激情和热情着实令我动容,整个教学活动中,能够说我将自我完全置于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位置上,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教学伊始,我就直接切入主题,创设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利用教材所带给的情景图,引发具有思考行极强的问题“仔细观察,哪盘鸡蛋多?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这样的问题一经抛出,即刻触动了学生思考的兴趣,听听孩子们的回答“只需要比最后一排就能够了,因为前几行都一样多”,“老师,第一个盘子的只空了两个格,第二个盘子空了四个格,所以第一个盘子的鸡蛋多”“老师,我能很快的数出每盘鸡蛋的个数,我5个5个地数,很快”就在这七嘴八舌中,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使其立刻变得鲜活而灵动。同时更从侧面充分体现了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主动性,学生的语言可能稚嫩,可能不够缜密,但孩子的潜力着实令我称道,我欣慰于孩子们在课堂上能够灵动的展现自我,更称道于学生能够赋予课堂新的生命,我怎样不为之动容。学生能够自然,简单、愉快地走进课堂,这不正是我一向苦苦追求的目标吗,静下心细细想来,其实它很简单,其实有时甚至是触手可及,但有时却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问题。

能够说本节教学资料对于学生来说,要想到达教学目标并不难,我一向在思考,如何能够让这样一节看似普通而平凡的教学资料,富有新意与创意,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在干巴巴的大小比较方法之后更能体现出课堂的有效性,我将本节课定位在让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层面,宗旨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练,让学生在活动中个性得到张扬。我充分利用了课前发给学生的卡片(100以内的数)巧妙地利用这张小小的卡片,并将其贯穿于教学始终,在学会了比较大小的方法后,设计了同桌两人比,四人小组比,随意找同学比,和老师比,甚至全班同学比,难度在不断地提高,更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能够说就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比较中,学生巩固的不仅仅仅是比较方法的运用,更激发了学生挑战的欲望,同时也收获了一次又一次成功。

有收获,也有遗憾,课堂的调控,教学拿捏的火候与尺度,教师就知识的归纳与总结的时机,还需要完善。但透过这天的教学,更使我深刻的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切不可低估这天的学生。教师看多远,学生就会走多远,我们也许能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我们也许能做到,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地位,但更要求我们要学会反思,学会汲取,不断学习,不断地完善自我,完善课堂,追求理想的课堂首要目标是有效,真可谓“任重而道远”。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昨天进行了观察用正方体搭建的图形,学生情绪很高,还没上完就下课了。课后和晋老师讨论了一下上这一课的感受。认为除了会观察外,还可以增加一个内容,也就是拔高的内容:教师说一个图形从各个方向看到的情况,学生根据信息搭建图形。

今天接着上。早晨起得很早,就思考该怎样上才能将这一部分的知识上得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呢。我吸收了晋老师提问的风格。

首先常规训练过后,我提出:让我们来观察。学生静静等着下文。我问,你有什么要问我?我想问你观察什么?观察正方体搭成的图形。又有学生站起来:这个图形是什么样的?根据学生的提问,我出示了小黑板。还有问题吗?我不知道在哪儿观察啊?对,我们还必须知道从哪个方向观察。我顺势提出了要求:观察图形(1)的正面、上面、侧面是什么样的'。你准备怎么观察啊?学生说:我准备照着图形的样子用正方体拼成,再进行观察。很好,补充一个,再把你看到的正面、上面、侧面的样子画下来。学生积极性很高。

观察了2幅图后。我提出了新要求:如果我们手中没有正方体,可是又要观察正方体搭建的图形,该怎么办呢?学生是聪明的,我把正方体放在脑子里。我的脑子里有几个正方体在搭建,我再观察。是不是都将正方体装进脑子里了呢?学生很肯定。那我来考考你。脱离了实物,过渡到抽象的图形的观察。孩子们的观察能力真的很强,似乎是脑子里真有一个模型。

如此之后,为了进一步发展孩子的空间思维能力,我很神秘地说,淘气和笑笑他们也用正方体搭了图形,想知道是什么样的吗?孩子们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想。不告诉你。可以告诉你一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搭出来吗?学生兴趣空前高涨。从正面看有3个正方形,从上面看有5个正方形(板图),从侧面看有2个正方形。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开始小组合作。当得到我的肯定后,一个个兴奋得欢呼起来,下课铃也在欢呼声中响起了。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