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的风俗(汇总13篇)

时间:2023-12-10 17:05:31 作者:纸韵

优秀作文的精彩之处在于情感真挚、观点独特,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最后,我为大家精选了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广西三月三节日的由来及风俗

在农历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奔向活动场所,抢得花炮的人被认为来年最有福气,也最受姑娘青睐。

2、对歌谈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每逢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

3、打扁担。

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4、绣球传情。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5、打铜鼓。

广西的一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或祭祀中击打铜鼓的习惯,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现在东兰、天峨等地壮族群众每年过三月三和春节,都安、巴马、大化等地瑶族群众过祝着节,南丹瑶族举行葬礼祭祀,南丹中堡苗族过春节或遇上喜庆时都要以击铜鼓的方式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

6、碰彩蛋。

彩蛋是把熟鸡蛋染成彩色用以传情之物。小伙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意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运气”的意头。

广西三月三由来及风俗

五色糯米饭是广西壮族人民的传统食品,因糯米饭呈现五种非常美丽的色彩而得名,它是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也代表壮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和祝愿。黑、红、黄、白、紫5种颜色的糯米饭,五彩缤纷的,让人看着都觉得好想吃,虽颜色鲜艳,它用的都是天然的植物色素——枫叶、黄姜、紫饭叶、红蓝草等植物的汁液,每逢清明节、农历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端午节等民间传统节日,壮族家家户户都喜欢做五色糯米饭吃,以作赶歌圩食用,或祭祖之用,寄托着人们五谷丰登的祝愿。五色糯米饭有“坚筋骨、益肠胃、能行、补髓”的作用之说。三月三当天,南宁的。街头早餐店也可以见到。

武鸣两江镇的八宝鱼生最出名,用花生、木瓜丝、萝卜丝、酸姜丝、香菜、紫苏,还有自腌的柠檬、酸梅,这些配料与鱼生拌在一起,吃起来可谓五味杂陈。

清明节前后,是艾草生长茂盛且最为鲜嫩的时节,由于农历三月三与清明节靠近,艾叶糍粑也成了“三月三”必吃的美食,俗话说,“年年艾叶绿,岁岁馃泛香,当天,艾叶糍粑遍布南宁街头巷尾,得到很多人喜爱和追捧,艾叶糍粑也有清凉香甜,味道鲜美,有消除腻意,增进食欲的作用。

蕉叶糍是壮家民间风味小食,南宁街头巷尾随处可以买到,也是南宁人的家常早餐的选择,磨好的米浆加糖搓匀,用蕉叶包成长条状,放到蒸笼上蒸,蒸好的蕉叶糍有股淡淡的清香味儿,一口就能咬到馅料,一般的蕉叶糍有花生馅或者芝麻馅的,也根据各人口味,有咸和甜两种。

在广西梧州,吃乌米饭是“三月三”的传统习俗,很多人会选择在市场上买枫叶,自己在家里做乌米饭,三月三当天,街道上乌米饭飘香。乌米饭的口味分为咸、甜两种,有人说乌黑发亮的乌米饭有祛邪扶正,健身暖胃的功效,吃起来也是相当美味。

广西生活中,常常会见到竹筒饭。岭南一带盛产竹子,凭祥的气候和环境十分适宜竹子的生长,竹筒饭是把大米和水放到竹子的节中,密封后烤熟,吃起来粒松软,既有米香,又有竹香,清爽可口,很受人们的喜爱。

红薯糍粑是扶绥县有名的特产之一,具有壮家的独特风味,扶绥当地的做法是把选好的红薯洗干净后放在蒸笼里蒸熟,然后剥去薯皮,再和糯米浆放在一起搅拌均匀,就做成了具有天然清香味儿的糍粑皮。

壮族称粽子为“粽粑”,宁明壮粽是用糯米、猪肉等煮制成的一种大粽粑,是壮族“三月三”特制的传统食品,也是用来祭祀拜祖的食品。壮粽比我们一般吃的粽子要大很多,一般要几个人一起吃才能吃完。

角粽形状似牛角,所以壮话叫“角莫”,“角莫”是用上乘的糯米做的,用粽叶或楠竹叶卷成斗斗状,用禾草捆扎,金龙镇的村民们把“角莫”当成送礼佳品,特别是寻亲访友时,都喜欢带上几串“角莫”。

农历三月三吃鸡屎藤面,是广西北海本地人的一种传统习俗,鸡屎藤面是选用刚采摘下来的新鲜的鸡屎藤叶子与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一片片的鸡丝藤面,用这种面做成的鸡丝藤粿仔汤,味道清香甜美,是当地人喜爱的特色小吃。除了面,还有鸡屎藤糍粑。

把荷鱼丸,是崇左市天等县地道的地方风味小吃,汤煮、酥炸、煎蒸均可,韧而不硬,营养丰富,没有腥臭味,清爽不腻,味道别具一格,深受人们青睐。

莲花发糕是南宁人拜祖祭祀必不可少的的特色食品,莲花发糕有焦黄、泥黄、雪白三色、焦黄色发糕是最传统地道的做法,一般是用红糖做的,不过现在很少人早餐会选择吃发糕,只有过节的时候才买得比较多。

菜包是用牛皮菜做皮,用糯米、五花肉、香信、木耳、咸鱼、虾仁、葱花、老蒜等做馅,菜叶包好馅后放在锑锅和猪筒骨一起焖熟即成,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最为正宗。据传菜包是六十年代困难时期艰苦条件下的产物,当时是用野菜包制而成的。

广西三月三的风俗有哪些

在很多地方都有这个传统做法,在三月三当天,大家要求亲朋好友一起去沐浴,所谓的沐浴并不是像我们平时简单地洗澡,传说在沐浴过程中,是一个人反思和清醒的过程,是把身上的污垢和不好的东西全部都洗去,而和朋友亲人一起集体沐浴,是聚财聚福的象征,因此在三月三就有集体沐浴的做法!

广西三月三的风俗有哪些

“三月三”,是壮族、汉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农历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相传是黄帝的诞辰,是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还有的说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至今。

壮族:壮族能歌善歌之俗,宋代《太平寰宇记》等即有记载。壮族对歌的场所叫歌坪,壮语“欢龙洞”。意思是到田间唱,也叫“欢窝敢”,即到岩洞外唱歌。届期,人们用枫树叶、黄花草、三月花煮染糯米饭,以祭奠刘三姐,并自己食用,俗说食此可以像花木一样兴旺茁壮。对歌时男女分别三五成群结队,双方选定后即开始对歌,歌词多为情歌,但由浅入深,所涉极其广泛,在“谈情说爱”的一问一答中歌唱现实生活、历史传说等等。其歌词旧时多为即兴编唱的。现在也有利用传承歌词的。曲调单一重复,但婉啭悠扬。这种对歌往往从傍晚开始,直到天亮,也有昼夜连续歌唱的。在歌圩上,青年男女还有碰彩鸡蛋、抛绣球等习俗。现在,壮族三月三的活动仍然十分盛行,届时有政府组织的,更多则是民众自发的。现在的规模较旧时尤大,人如海,歌如潮,蔚为壮观。

“三月三”是壮族的重大节日之一,是传统骆越文化的主要表现,统称为“三月三”歌圩。目前在广西壮乡南宁市武鸣县举办了六届“三月三”歌圩暨武鸣骆越文化旅游节。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田阳县的乔业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

侗族:侗族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苗族:三月三是苗族的情人节,这一天苗族姑娘穿着盛装,来到一个固定的地方展示她们的美丽。小伙子们也等着这一天,他们有机会认识很多姑娘,和她们对歌,如果相互喜欢的话,马上就可以拉回家去。所以歌会散了之后就可以看到很多男男女女拉拉扯扯的。这一天,苗族人民家家杀鸡抓鱼、蒸三色饭,祭祀先祖。

瑶族:也称“干巴节”,干巴节是瑶族集体渔猎的节日,这天天刚亮,瑶族成年男子手持弓弩、火枪,带上粑粑于破晓时踏上捕鱼打猎征途,留下的妇女便在家杀鸡、宰鸭,做糯米饭,备办丰盛的节日食物;渔猎归来男人们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晚上大家聚于广场,男的敲铜鼓,女的舞蹁跹。人们尽情享受劳动之余的欢乐,预祝丰收,欢度佳节。

布依族:布依族于节日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

黎族:每年的`“三月三”,正当山花烂漫、红棉争艳、槟榔飘香的时候,黎族男女便会穿上盛装,带着山兰米酒、竹筒饭和粽子,从四面八方来到集会点祭祀始祖。当夜幕降临,山风送爽时,上年纪者聚饮叙旧,而青年男女们就成群结队相会对歌,表达爱情。天将破晓时,才依依惜别,相约明年“三月三”再相会。

畲族: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许多人家往往选择这一天举办婚礼。夜幕降临时,则举行篝火会,竞相对歌。畲民善对歌,此日往往要邀请省内外各地的畲族歌手登台献艺,场面十分热烈。节日里还要赶舞场,跳起火把舞、木拍灵刀舞、竹竿舞、龙灯舞、狮子舞、鱼灯舞。同时还有问凳、操石磉、腹顶棍、操杠、赶野猪等畲族民间竞技。

土家族:土家族的三月三,则是土家族的情人节了。三月三的那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为媒,以踩脚定亲。

三月三歌会是白族的传统节日。三月三歌会,一是按照民族传统,男女公开对唱,唱白调,从三月三日起至九月九日止。三月三日是白族男女在一年中可以尽情歌唱的第一天;二是保和寺内送子娘娘和太子塑像香火兴旺,前来赶会的妇女中不少人怀有求子的愿望,老年妇女多为还愿而来,中青年则为对歌、听歌或者寻找知音而来。三月三的这一天,大理坝子各村的白族人云集保和寺,白天一群群、一伙伙的对歌,黄昏之后,对歌进入高潮。对对情侣在寺内或村间低吟浅唱,曲调悠扬。

三月三歌会也是广西壮族、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

三月三,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关于它的来历,民间有许多动人的传说。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爱意。

歌节不仅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据记载,歌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头或江边饮宴欢歌。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风俗由来

壮族三月三,最常见的就是对山歌,对唱情歌择偶的传统已延续了两千多年。现在的“三月三”,除传统歌舞外,还有经贸交流等活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广西壮族三月三的风俗由来,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农历三月初三,俗称“三月三”,是壮族人民举行歌圩的日子。因此,又叫歌婆节(歌舞节)。

“歌圩”,是外族人给壮族定的汉名,壮语叫“欢龙垌”,意思是到田间去唱的歌;有的地方叫“欢窝敢”,意为出洞外唱的歌。因为过去壮族人很少建寺庙,神像都放在岩洞里。岩洞里是神圣的地方,必须保持肃穆,只有到岩洞外才能放声自由歌唱。

“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这句在广西流传的山歌歌词,说明壮族歌圩节的起源,和歌仙刘三姐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说刘三姐是唐朝人,出生在广西宜山一个渔民家里。从小爱唱山歌,成年以后容貌美丽,出口成歌。附近有个财主莫怀仁想强抢刘三姐与他成亲,刘三姐誓死不从,莫怀仁叫人把刘三姐抛入河中。刘三姐顺水漂流到柳州,幸被搭救,生活在鱼峰山下。乡亲们闻讯,纷纷赶来学歌。后来她与一青年猎人结为夫妇,就一直在这里传歌。莫怀仁得知后,又勾结官府,把刘三姐夫妇抛入鱼峰山下小龙潭。半夜,月明星稀,当乡亲们把他们两个打捞上来时,忽然一阵清风,只见刘三姐和青年猎人骑在一条鱼背上,一边唱歌一边腾空而去。自此,人们都说刘三姐成仙去了,便把刘三姐称为歌仙。后世的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刘三姐“成仙”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据记载,歌圩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宋人着的《太平寰宇记》中,已有壮族“男女盛服……聚会作歌”的记载。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墟”。

每到歌圩期间,青年男女便穿上节日的盛装,云集山头旷野或竹林草坡即兴对唱,相互盘答,歌声此起彼伏。在歌墟中,勤劳智慧的壮族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山歌,使这一传统的民族节日充满了迷人的音韵。

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关于它的来历,民间有许多动人的传说。

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爱意。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两人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双双殉情。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传说最广是关于刘三姐的:壮族歌仙“刘三姐”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有一年的三月初三,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着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也很兴盛。

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女子将绣球抛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到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圩活动的就有二十六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壮族对歌的场所叫歌坪,壮语“欢龙洞”。意思是到田间唱,也叫“欢窝敢”,即到岩洞外唱歌。届期,人们用枫树叶、黄花草、三月花煮染糯米饭,以祭奠刘三姐,并自己食用,俗说食此可以像花木一样兴旺茁壮。

壮族歌墟,是壮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它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它的来历,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以“赛歌择婿”的`故事流传最广。传说在很久以前,一位壮族歌师的女儿,品貌端序、美丽,歌声婉转清脆。歌师一心想为女儿选一个歌才、人品都出众的青年做女婿。消息传开,男青年一批接一批前来赛歌,负者自然离去,歌才最好的一个小伙子留下来与歌师的女儿成了亲,他们的结合被传为佳话。从此,男女青年借歌传情择偶。就形成了歌墟。

要说“三月三”的来历,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词是这样描述蟠桃宫庙会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传说西王母原是我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汉书·礼仪志上》)。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晚上,家家户户在字己家里每个房间放鞭炮炸鬼,传说这天鬼魂到处出没。

江南地区的汉族,特别是洞庭湖区的人民还保留着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地菜又称芥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虽说是野菜,却鲜香可口、营养丰富。据说,吃了地菜煮的鸡蛋有去风湿,强身健体之功效。难怪在七仙湖区一带至今还流传着“三月三,荠菜当灵丹。”、“吃了地菜煮鸡蛋,鹅卵石头踩得烂”的说法。他们除了用地菜煮鸡蛋、煎水当茶饮外,还把地菜用开水烫过之后当菜肴呢。春天正是采食地菜的季节。春食地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诗经》就有“其甘如荠”的吟咏;辛弃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句。清朝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曰:“三三令节重厨房,口味新调又一桩。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词中的地米菜即指荠菜。地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能治疗多种疾病。在中药里,荠菜的药用价值非常广泛,被誉为“菜中甘草”。祖国医学认为:荠菜味甘、性凉,归肝、脾、肾经,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

农历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在中原有三月三拜祖先三月三拜轩辕说法,传说这天是盘古、黄帝、王母、真武大帝的诞辰。

也是广西汉族、壮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歌节不仅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据记载,歌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

“三月三”是壮族的重大节日之一,是传统骆越文化的主要表现,统称为“三月三”歌圩。目前在广西壮乡南宁市武鸣县举办了六届“三月三”歌圩暨武鸣骆越文化旅游节。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田阳县的乔业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

充满奇风异彩的壮族节庆,多数是以村寨或家庭为中心的。说到交际最广泛、规模跨州过县、可以把所有人都牵动起来的节庆,莫过于三月三的歌墟了。

壮族人的能歌善舞是举世闻名的,他们以歌来讲述事情、表露情感、渲泄情绪,自古以来就有以歌会友、赛歌选贤能、以歌传情择偶、赛歌择婿等风俗,逐渐形成了“歌墟”这种以歌为主的节日盛会。

每到农历三月初三,壮乡处处成了歌的海洋。盛装打扮的人们向“歌墟”涌去,他们带着节前已做好的五色糯米饭和彩蛋,先去祭祀歌仙刘三姐的神像,祈求她赐予歌才。刘三姐是壮族人心目中美与爱、智慧与才能的化身,据说“歌墟”便是为纪念刘三姐而起的。

人们敬过刘三姐后,即争相亮七歌喉相对唱,歌声此起彼落。打擂台式的对歌是最有趣的,应对双方或单对单、或组对组,歌词往往都是脱口而出,即兴“爆肚”,以难倒对方为胜,当然大不乏戏谑诙谐之词,逗得听众哄堂大笑。

节日期间,不但有欢歌笑语,还有抢花炮,耍杂技、舞龙舞凤、演壮戏等各种文娱活动;而最终硕果累累的,却是造就了双双对对的美好姻缘。

实际上,壮族男女青年把三月三视为他(她)们的“情人节”,谁不想抓住这每年一度最好的交际机会,觅得意中人呢?这时,传情择偶的对歌便在歌墟的一角展开。通常先是小伙子唱“游览歌”观察特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就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如果有意,便以歌声回应,彼此有了倾慕之心,就唱爱慕歌。若姑娘觉得小伙子的人才、歌才都合意,就会悄悄将自己精心绣制的绣球赠给意中人。

绣球是用12块花瓣结成的一个圆球,每瓣代表一个月份,它是壮族人的传情信物。有的专访,歌墟场上还会搭起彩棚让男女青年互抛绣球,那场面既欢乐又让人感到情意绵绵,煞是动人。隆重的歌墟往往要一连狂欢几天。而近年来,壮族歌节更发展成为“广西国际民歌艺术节”,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民歌好手也云集而来,自然,活动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了。

广西三月三的风俗有哪些

“三月三”,是壮族、汉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农历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相传是黄帝的诞辰,是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还有的说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至今。

壮族:壮族能歌善歌之俗,宋代《太平寰宇记》等即有记载。壮族对歌的场所叫歌坪,壮语“欢龙洞”。意思是到田间唱,也叫“欢窝敢”,即到岩洞外唱歌。届期,人们用枫树叶、黄花草、三月花煮染糯米饭,以祭奠刘三姐,并自己食用,俗说食此可以像花木一样兴旺茁壮。对歌时男女分别三五成群结队,双方选定后即开始对歌,歌词多为情歌,但由浅入深,所涉极其广泛,在“谈情说爱”的一问一答中歌唱现实生活、历史传说等等。其歌词旧时多为即兴编唱的。现在也有利用传承歌词的。曲调单一重复,但婉啭悠扬。这种对歌往往从傍晚开始,直到天亮,也有昼夜连续歌唱的。在歌圩上,青年男女还有碰彩鸡蛋、抛绣球等习俗。现在,壮族三月三的活动仍然十分盛行,届时有政府组织的,更多则是民众自发的。现在的规模较旧时尤大,人如海,歌如潮,蔚为壮观。

“三月三”是壮族的重大节日之一,是传统骆越文化的主要表现,统称为“三月三”歌圩。目前在广西壮乡南宁市武鸣县举办了六届“三月三”歌圩暨武鸣骆越文化旅游节。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田阳县的乔业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

侗族:侗族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苗族:三月三是苗族的情人节,这一天苗族姑娘穿着盛装,来到一个固定的地方展示她们的美丽。小伙子们也等着这一天,他们有机会认识很多姑娘,和她们对歌,如果相互喜欢的话,马上就可以拉回家去。所以歌会散了之后就可以看到很多男男女女拉拉扯扯的。这一天,苗族人民家家杀鸡抓鱼、蒸三色饭,祭祀先祖。

瑶族:也称“干巴节”,干巴节是瑶族集体渔猎的节日,这天天刚亮,瑶族成年男子手持弓弩、火枪,带上粑粑于破晓时踏上捕鱼打猎征途,留下的妇女便在家杀鸡、宰鸭,做糯米饭,备办丰盛的节日食物;渔猎归来男人们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晚上大家聚于广场,男的敲铜鼓,女的舞蹁跹。人们尽情享受劳动之余的欢乐,预祝丰收,欢度佳节。

布依族:布依族于节日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

黎族:每年的`“三月三”,正当山花烂漫、红棉争艳、槟榔飘香的时候,黎族男女便会穿上盛装,带着山兰米酒、竹筒饭和粽子,从四面八方来到集会点祭祀始祖。当夜幕降临,山风送爽时,上年纪者聚饮叙旧,而青年男女们就成群结队相会对歌,表达爱情。天将破晓时,才依依惜别,相约明年“三月三”再相会。

畲族: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许多人家往往选择这一天举办婚礼。夜幕降临时,则举行篝火会,竞相对歌。畲民善对歌,此日往往要邀请省内外各地的畲族歌手登台献艺,场面十分热烈。节日里还要赶舞场,跳起火把舞、木拍灵刀舞、竹竿舞、龙灯舞、狮子舞、鱼灯舞。同时还有问凳、操石磉、腹顶棍、操杠、赶野猪等畲族民间竞技。

土家族:土家族的三月三,则是土家族的情人节了。三月三的那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为媒,以踩脚定亲。

广西北海风俗礼仪

北海位于广西的最南端,那里生活着叫做“疍家”的渔民。疍家人少文化,普遍迷信鬼神,不管吉凶都要托诸神灵。每年的农历年正月十六是疍家渔民一年一度向龙母庙祈福的日子。当地的居民都会举办一次很隆重的祈福仪式。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坪摆设案桌,焚香点烛,摆上茶果牲醴,虔诚地向上苍祷告,祈求各方神灵保佑新的一年四季平安、万事如意、添福增寿。同时他们扛着龙母神像,抬着烧猪,拉着水果,浩浩荡荡走在大街上,最后来到龙母庙前舞狮舞龙,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幸福、丰收。

等到活动结束后,他们将现场分到的烧猪肉和水果与全家人分享这些祭拜后的贡品,预示能带来好运,庆丰收,保平安。这一民俗,看起来是迷信,其实通过“祈福”、“惜福”,教育人们要勤劳节俭、行善积德,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所以,能被人们认可接受,以至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祈福还福是北海一项古老的民间活动,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它的历史是从一八二三年始建至今。拜过龙母,一整年都必将顺顺利利,平平安安。人们通过年初的祈福,年终再还福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也是他们对他们的生活和劳动的热爱的一种表达方式。

特色美食。

家乡家常菜。

北海地的家常菜以海鲜为主,很有特色,很容易做,便宜实惠也很好吃。

各种海鲜,各具特色,各有充分发挥其优势长处的做法吃法。如:石斑鱼以鱼头煮汤为最好。

龙利鱼、狗利仔(鱼)以蒸法为佳。沙挤鱼以盐水煲为习惯做法。沙箭鱼则较全面,既可以盐花香煎,亦可煮汤,又可焖黄榄。榄钱则宜焖车螺。沙虫既可用干货,又可以吃新鲜的。而泥虫只适宜鲜食,并无晒干的做法。做鱼丸是马鲛鱼的专利,家乡人极少直接用它的肉做汤,只有马鲛鱼丸汤。鲨鱼酸笋汤则是天然组合,很少以其他鱼煮酸笋汤的。花蟹以不加水干煮为上品。青蟹多煮汤,清热、滋补。鰡鱼煲酸菜,墨鱼炒酸菜,大眼鸡鱼焖菜头仔等,都是经典组合。泥丁炒菜头(萝卜),沙螺炒葱头,车螺焖芋蒙,红螺炒黄瓜皮,蚝蛎芥菜汤等都是传统最佳搭配。奎龙鱼煎鱼饼是唯一专利,其他鱼都不能如此做法。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各种海鲜佳肴要趁热食用,凉了冻了可能稍为有点腥。

当下各种菜系融合,饮食文化交汇,北海许多餐馆的当地菜、家常菜也变了,变咸变辣,油炸的多了,也变贵了。本人还是提倡北海的家乡家常菜要发挥优势,守住特长特色。近年收集整理编成《北海家常菜谱》,共有汤、菜108道,主食、点心、甜品50种。这是具有北海地方特色和传统风味、有代表性的家乡家常菜的汇集,但很不齐全。这些也并非笔者儿时家乡都有的或享用过的,而是发展了的。菜的做法,有的来源于家乡、家庭,有的源自向餐馆师傅讨教、偷师,学不到家,本人未曾开过餐馆未做过厨师,缺乏全面系统的实践,难免有纸上谈兵之嫌,只期对提倡推广家乡家常菜有一点积极意义。

北海家常菜谱》汤类。

儿时家乡人们把汤叫羹,这可能源自古代。古时汤是热水的意思,羹是现在的汤或盛食物的器具。刘邦落魄之时,曾遇其嫂“戛羹示尽”,即刮羹釜响以表示没有食物可以给刘邦吃。随着时代发展进步,饮食文化演进,这羹也就多称汤了,笔者也应随流。

1、干沙虫三丝汤这是家乡第一汤,味极鲜美、特别。儿时平时难得食,只有吃酒席或过年待客时偶然能吃到。这汤以干沙虫、瘦猪肉丝、笋丝干精制而成。制作过程稍稍复杂,也很讲究。本人实践过,限于篇幅,这里就不赘述了。

2、鱼、虾、蟹三鲜汤。这是一个海鲜蛋白集聚的特色靓汤,鲜美滋补,当属海鲜汤之最,我也叫它极品海鲜汤。

3、石斑鱼头汤。石斑鱼属深海鱼,大条的俗称鲈魨,皮较厚叫鲈魨皮,传统珍品“燕翅鳘魨”中的魨就是鲈魨皮,很珍贵。现在很少人专吃这鲈魨皮了,而多吃鲜肉。石斑鱼头大肉细幼嫩滑,煮汤当属海鲜上乘之汤。海鲜煮汤一般都先煎过,既可以除腥味,又能使鱼肉中的蛋白能更好地分解出来,煮汤时加上适量姜酒能有助于除去腥味。有的讲究的师傅煮鱼汤要煎两三次,然后加水加配料煮成,一般人可能就做不到了。

4、沙箭鱼汤。

5、金鼓鱼汤。这种鱼的背刺腮刺有毒,整理时要小心。

6、小杂鱼汤。这汤以各种不起眼的较低值的小鱼如巴鲽鱼、毛活鱼、甘草鱼等(但要新鲜)为原料,可以两三种鱼一起做,也可以一种鱼单独做。别看这些鱼小,其味之鲜美,其高蛋白的营养价值,与石斑等高价鱼并无太大差别,更多的只是心理差距而已。

7、鲨鱼酸笋汤。这是一味开胃消食的靓汤,也是比较独特的搭配,乡人极少以其他鱼煮酸笋汤的。

8、青蟹韭菜汤。

9、青蟹冬瓜汤。这两味是夏日清补消暑的靓汤。

10、青蟹生地汤。这是一味有解毒功效的药膳,可惜因生地之故做成之后色泽太黑,客面”不好看。

11、车螺芥菜汤。

12、车螺韭菜汤。

13、白鸽螺冬瓜汤。

14、沙螺葱花汤。

15、沙螺芥菜汤。这五个都是简便、清补、清爽的海鲜汤,物美价廉。

16、咸蛋芥菜汤。

17、蚝蛎芥菜汤。这芥菜取骨弃叶切碎为佳。

18、歪嘴妹(螺仔)冬瓜汤。这种螺仔虽小很廉价,但肉极鲜,难取出,妹仔吮螺肉很费力,嘴都吮歪了,所以有此名。

19、鲎脚冬瓜汤。这个汤的冬瓜须带皮,最为清凉,但这鲎现在是保护动物,大家不吃也罢。

20、蛋花葱花汤。

21、花蟹苦瓜汤。

22、鳝肚瘦肉汤。

23、姜酒鸡汤。

24、老鸭天麻汤。

25、排骨芥菜汤。

26、猪尾花生汤。

27、猪手花生汤。猪的四脚以前后分优劣,前脚为好叫猪手,后脚次之叫猪脚。

28、猪骨头西洋菜汤。这汤要熬久一些,熬到西洋菜变黄,猪骨头的钙质充分析出。

28、猪肝瘦肉汤。

29、猪肝粉肠汤。在儿时乡人的观念中,这两个汤是有钱人的美食,现在人们都说这些东西胆固醇高了。

30、猪骨干菜汤。31、排骨莲藕汤。32、海参鸡汤。这是一味最具营养价值的海味汤了。据说海参有补肾益气之功,乡人夜尿床、夜尿多,往往吃点海参。海参名贵好吃,制作极讲究,在泡制过程中不能够沾油,一旦沾了油就要煮,延迟了就会腐烂发臭。

婚礼习俗。

(一)送日子单。这个仪式通常是在搭棚之前的早上7、8点钟开始举行。

(二)搭棚。男女双方在搭棚前均放鞭炮,男方搭完棚后先挂横披(一块红花布),然后再挂上大字(即新郎的名字),接着点燃蜡烛,待双方都搭完棚后便各自吃饭。

(三)抽礼。这个仪式在第二天进行。抽礼是不能超过中午12点的,一般都在11点后和12点前完成,这是男方给女方送提亲礼。

(四)采花。“采花”就是采鲜花,一般都在中午前进行,紧接“抽礼”程序。“采花”在于表达生男生女的意愿。如采白花就是生子,采红花就是生女,这是前辈老人说的,寓意是心想事成。“采花”这个程序从古时一直延续至今,通常是由男方挑派生育子女多的、命好的大嫂大姑到路边、公园或野地里去采,如果希望生男孩的就多采些白花,想生女孩的,则多采一点红花,并派两人撑伞遮护,把采集的花带回来。

(五)坐夜盒。晚饭后,抽(送)一个坐夜盒(即花篮)给新人(新娘),盒子里放有糖、水果、饼干等食品,这一晚,新人(新娘)不得睡觉,要坐一夜。

(六)叹家姐“叹家姐”是新娘出嫁前10天的哭嫁,实际是以歌代哭,“哭”的内容多是倾诉父母的养育之恩,兄弟姐妹和婶嫂伤离惜别之情,以及寄情赠言等。

(七)拜饭。“拜饭”就是姐妹们围坐在一起,手拿纸扇对饭而拜,表示新娘离家前与姐妹们围着圆桌在一起吃饭,意为送行。这个出嫁前夕的礼仪是在棚里的花篮前进行的。

(八)接亲。接亲是新娘拜完饭后,男方按选定时间去接新娘,时间通常是在天亮前(即第三天的凌晨2点至4点钟左右,也有少数是天亮接亲的)。待新娘回到新郎家拜堂(也叫拜神)后,新郎新娘才得回娘家。

(九)男女方脱学。一曰:“脱学”表示双方已长大成人,不再是小孩子了。二曰:“脱学”也叫“脱契”,小时契神契人,现在脱开了,自己独立做人了。脱契后,男女双方便请师傅把“平安符”一条一条地贴上雨伞,直到贴满为止。之后,将符揭下来烧,灰烬撒进准备好的一盆水里,再用这盆水来洗脸洗澡。沐浴后,新郎新娘所有的内外穿戴衣物全部更新。寓意成人生活开始,前程吉祥安康。

(十)上红。“上红”是在新郎身上系一条红带。上红的时候,亲戚大小围圈而坐,有的给金戒子,有的给金镯或玉镯,有的给布做被、做衣服,以此当作恭喜。新郎新娘则用筷子挟青枣等水果给亲戚朋友们吃。

(十一)拜堂。这是婚礼第三天举行的仪式,首先给祖公(神位)敬上3杯茶3杯酒,然后再摆上9支香,男女双方分别上香3支,其余3支放在一旁待燃续敬。接着,新郎或新娘往茶托丢“元宝”,意思是敬奉祖公。新郎新娘拜堂后,男方便送新娘回娘家(做法与接亲一样)。

(十二)摆酒。摆酒是在接亲后设宴请客。酒宴后,新郎捧水给亲戚朋友们洗脸。亲戚朋友便以封包(红包)酬谢,表示你捧水给我洗脸,我给你一个利市,礼尚往来。

广西壮族三月三风俗的作文

节前家家户户准备五色糯米饭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或黄栀子、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米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

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绣球传情。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打扁担。

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舞者多为双数。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

对歌谈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每逢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若有意就答应。男青年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唱爱慕歌、交情歌。歌词皆即兴发挥,脱口而出。若姑娘觉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与意中人,“他”则报之以手帕、毛巾之类的物品,然后歌声更加甜蜜,遂订秦晋之好。

打铜鼓。

广西的一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或祭祀中击打铜鼓的习惯,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东兰、天峨等地壮族群众每年过“三月三”和春节,都安、巴马、大化等地瑶族群众过祝着节,南丹瑶族举行葬礼祭祀,南丹中堡苗族过春节或遇上喜庆时都要以击铜鼓的方式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

碰彩蛋。

彩蛋是把熟鸡蛋染成彩色用以传情之物。小伙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意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运气”的意头。

三月三节日起源。

农历“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壮族为典型。在古代,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在壮族传说中,三月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汉族为上巳节。三月初三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在我国北方中原地区也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轩辕生”的说法。

家乡广西的风俗作文

说起我们壮族的节日,那最熟悉的便是“三月三”了。

在“三月三”这天,人们会唱山歌、抛绣球、打花炮、吃五色糯米饭。说起唱山歌,就会想起刘三姐,她聪慧美丽,歌如泉涌,歌声优美动听,深受民众喜爱,被人们称为“歌仙”,所以人们还专门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这天纪念她。

在我的家乡,每逢三月三,人们便会一起对山歌。有时就算我听不懂方言,但是我也乐在其中。

五色糯米饭有黑、白、红、黄、紫这几种颜色,象征着五谷丰登。小时候我很疑惑,为什么糯米饭有这么多的颜色?这些颜色是怎么来的呢?问了妈妈才知道,哦,原来是用植物染成的。黑色用的是黑豆;黄色用的是栀子;紫色用的是红蓝草;而红色是用枫叶染的。

去年三月三,我们一家人回了老家。经过了大约四个小时的路程,终于到了家里。一进家门,只见奶奶拿着栀子和红蓝草正在泡水。我连忙跑向厨房,兴奋地喊道:“奶奶这个什么时候才泡好啊?今晚可以吃了吗?我想吃糯米饭了。”奶奶笑了笑:“要到明天,你先去吃外面的那些糯米饭吧。”我吃到的是白色的糯米饭,不甘心地想:唉,这些糯米饭只有香和味,要是有颜色,那才叫好吃呢!毕竟美食都讲究色香味俱全嘛。

我记得那天我总是在厨房里进进出出,恨不得马上吃到黄色和紫色的糯米饭。终于我从中午熬到了晚上,连睡觉都梦到自己在吃五色糯米饭,真想快一点到明天。到了第二天,我匆匆洗完漱就跑进厨房,看到已经煮好的糯米饭,那色泽光鲜亮丽,五彩斑斓,摆在簸箕上,仿佛开了一朵五彩的绒花。那诱人的香味扑鼻而来,真是让人口水直流三千尺啊!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除了我们壮族的三月三,还有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我爱我的家乡,我爱我的祖国。

广西的风俗作文

一到冬至,在玉林,几乎家家都包粽子,不包粽子的也会到市场上买粽子吃。玉林人还有“糯米补气”一说,冬至日吃米粽,寄寓了劳动人民补益力气,以待来年的朴素愿望。

玉林米粽以精盐、南乳、豉油、五香粉等为调料,再选以猪肉、海味、绿豆、荷包豆、粟子、花生等作馅,熬熟后香味四溢,是人们最喜欢吃的.一种食品。在北流、容县、陆川等地,冬至除了包粽子还有包水饺、米花等习俗。

冬至前后,气温骤降,天气晴好,是做腊味的好时节。冬至前夕,在玉林部分县区已有不少居民趁冬至前的晴好天气早早腌制好了腊肉和腊肠。一串串红白交错的腊肉、腊肠,在阳光下油光闪烁,在寒风中浓香散发。闻到腊味香,离过年也就不远了。

冬至祭祀祖先是玉林人最为重要的活动之一,这天,人们会杀鸡杀鸭祭祀祖先。而在博白和陆川等客家人聚居地区,则有做社的传统习俗。所谓“做社”,即杀牲置酒祭社,祭地神。社,又称社皇伯公,实即是土地之神。冬至这天,这些地方做社、祭祀祖先,其礼节一丝不苟,风俗一直延续至今。

吃团圆饭,是玉林人在冬至这天的一个重头戏,往往是在祭祀完毕之后进行。冬至节团圆饭,其受重视程度堪比年夜饭,许多离家在外奔波的游子,不论多远这一天都会往家里赶,就是为了能与家人一起吃上这顿团圆饭。团圆饭肴酒丰盛,喜庆异常,一家老小欢聚一堂,其乐融融。

在玉林,不少居民在冬至这一天还吃羊肉等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广西三月三的风俗作文

对于三月三这个传统的节日,别人认为似乎是热闹的,而我却并不喜欢它,因为三月三的吃、住、玩我比较讨厌。

我讨厌三月三的住。因为这几天,姑姑、姑父以及一个哥哥、一个弟弟都住在我家。这倒还好些,可还有其他留宿的客人,那只能勉强了。可客人睡在我家,糟糕的是他们必定在楼下打扑克牌,而且喧闹声萦绕耳畔,还要打得很晚,让我想睡却又睡不着,睡不好。

三月三的玩不仅讨厌,而且给我带来的是苦恼。因为,我们这个村子不大,操场里没有多少摊位。即使有玩的,也只有蹦蹦床和旋转木马之类的,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的了。说到蹦蹦床,那是一个不大的充气垫子。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好玩的,因为蹦蹦床不仅面积小,而且玩的人也太多了。如果你去玩,只能是你碰我,我碰你,实在没意思。旋转木马只能适合低年级的小朋友或者更小的孩子,根本不适合像我这样年龄段的人玩。

广西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

农历三月初三,俗称“三月三”,是壮族人民举行歌圩的日子。因此,又叫歌婆节(歌舞节)。

“歌圩”,是外族人给壮族定的汉名,壮语叫“欢龙垌”,意思是到田间去唱的歌;有的地方叫“欢窝敢”,意为出洞外唱的歌。因为过去壮族人很少建寺庙,神像都放在岩洞里。岩洞里是神圣的地方,必须保持肃穆,只有到岩洞外才能放声自由歌唱。

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关于它的来历,民间有许多动人的传说。

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爱意。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两人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双双殉情。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传说最广是关于刘三姐的:壮族歌仙“刘三姐”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有一年的三月初三,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着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也很兴盛。

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女子将绣球抛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到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圩活动的就有二十六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壮族对歌的场所叫歌坪,壮语“欢龙洞”。意思是到田间唱,也叫“欢窝敢”,即到岩洞外唱歌。届期,人们用枫树叶、黄花草、三月花煮染糯米饭,以祭奠刘三姐,并自己食用,俗说食此可以像花木一样兴旺茁壮。

壮族歌墟,是壮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它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它的来历,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以“赛歌择婿”的故事流传最广。传说在很久以前,一位壮族歌师的女儿,品貌端序、美丽,歌声婉转清脆。歌师一心想为女儿选一个歌才、人品都出众的青年做女婿。消息传开,男青年一批接一批前来赛歌,负者自然离去,歌才最好的一个小伙子留下来与歌师的女儿成了亲,他们的结合被传为佳话。从此,男女青年借歌传情择偶。就形成了歌墟。

壮族三月三歌节这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那天,青年男女三五成群,互找对象以歌对答,此起彼伏彻夜不息。所唱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一不唱。在歌圩中,还有抛绣球作为定亲信约的,所以,它又是恋爱中青年传达情意的场合。

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或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答应,就唱“询问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随编随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青年男女经过对歌后接触,建立一定感情,相约下次歌圩再会。

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男女青年山歌对唱,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绣球则是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

歌圩上还举行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有热闹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壮戏等。

农历三月初三,又称“上巳节”。春秋时期就已在流行。

《论语》有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大约写的就是当时的情形。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巳日多逢三月初三,魏晋以后,上巳节定为三月三,后代沿袭。“上巳”在汉代定为节日。

《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ji,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chn,病),为大絜”。

祓除也叫祓禊,即去水边沐浴。“上巳节”正处于季节交换,阴气还没有完全褪去,人容易患病,去水边沐浴可以祛除病痛和灾祸,并祈求福祉降临。

广西三月三家乡风俗作文

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而荠菜的谐音是“聚财”。荠菜又称地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荠菜煮鸡蛋不仅可能祛风湿、清火,令腰腿不痛,而且还可预防春瘟。因此,民间有着“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民谚。

五色糯米饭。

每年农历三月三或清明节,壮族人家家户户都蒸五色糯米饭过节。五色糯米饭,因呈黑、红、黄、紫、白五种颜色而得名。壮族人把五色糯米饭看做是“吉祥如意”和“五谷丰登”的象征,是用来招待客人的绝佳美食,也是用来祭扫先祖的供品之一。壮族人十分喜爱五色糯米饭,但因语言差异,不同地域的壮族人对五色糯米饭有不同的称。有的叫糇能,还有的叫乌米饭、青精饭、五色饭、花饭等。

蒿子粑粑。

传统江南——蒿子粑粑又称蒿子粑。是传统江南青团衍生出来的另一种做法。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吃蒿子粑,是安徽江淮,江南一带汉族民间传统风俗。每年三月,家人采来粑粑蒿的嫩叶,洗净,然后拌以粘米和糯米粉,做成扁平溜圆的粑粑,放入锅内,用旺火蒸熟,吃起来软糯香甜可口。而吃蒿子粑粑的习俗是为的是纪念死者,同时祝愿人人健康长寿,不为邪灵所侵。

艾叶粑粑。

三月三是壮族人的歌节,是家庭祭祖祈福的节日,这一天也会吃艾叶粑粑。艾叶是一种中草药,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食材,南方人素来就有食用以艾叶为原料制作的美食。用糯米粉做的艾叶粑粑就是今天我们要吃的传统美食。

鸡屎藤。

农历三月三吃鸡屎藤是广西北海本地人的一种传统习俗。将鸡屎藤叶与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一片片的鸡屎藤面。味道清香甜美,是本地人喜爱的特色小吃。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诞辰,北海人以此纪念这位伟人。

三月三有哪些禁忌。

一、三月三前后不要买车,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二、三月三前后不要购屋,免得好兄弟住进来。

三、三月三前后不要结婚,免得遭好兄弟眼红。

四、三月三前后晚上不要出门,这是好兄弟们的活动时间。

五、三月三前后不要去海边,免得不慎失足成了水鬼的替身。

六、女人在三月三前后如果正好是生理期,那么,一些动工、祭祀活动都不宜在场观看,以免触犯神灵,导致不幸。

七、三月三当天走在荒郊野外,如果感觉有人叫你,不要轻易回头,那可能是好兄弟。

八、三月三这天不要捡路边的钱,这些钱可能是用来买通牛头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们东西,就很容易被他们教训。

九、三月三这天晚上不要穿戴绣有自己姓名的衣物,以免元神被附身。

十、三月三这天晚上,别乱靠墙休息,没事不要乱靠墙,因为好兄弟平时最喜欢依附在墙上休息,此举很容易引鬼上身。

1、祭祖。

有些地方的三月三主要是以祭祀为主,他们会所有人出动带上祭祀用品去祭拜祖坟,其仪式主要有:除草添土,修整墓地,烧香上坟,供上祭品,跪拜敬酒,焚烧钱物,插标挂钱,燃放鞭炮,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幸福安康。祭拜完了大家会聚在一起吃饭,这种聚餐的方式很融洽,能够增加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和家族感。

2、五色糯米饭。

“三月三”节庆开始前,家家户户都会选出优质的糯米,用不同草药的汁液浸泡糯米,使之染色后蒸熟,即为五色糯米饭。五色糯米饭除了象征着五谷丰登、幸福吉祥外,因为五种颜色代表着阴阳五行、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用于祭祀祖先,可祈求一年家人平安、庄稼丰收。此外,每年的三四月份正是人体寒气最重的时候,而五色糯米饭有驱寒避邪的功效,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适当进食一些五色糯米饭,有利于驱赶身体内的寒意。

3、撞彩蛋。

在节庆期间,各家各户精选出鸡蛋,煮熟之后用各种颜料上色,其中大部分以红色为主,因为红色代表着红红火火的好兆头。小孩们会将彩蛋挂在身上,在外出游玩时,碰见相同挂彩蛋的伙伴,便可以玩起“撞彩蛋”的游戏,将两只鸡蛋对碰,没有裂痕的一方则为胜者,在民间,成功撞破彩蛋的人寓意着撞到好彩头。

4、绣球传情。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