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的风俗(热门14篇)

时间:2023-12-15 12:45:13 作者:碧墨

优秀作文是逻辑清晰且结构严谨的写作,能够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如果你对写作有困惑,别担心,接下来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和写作技巧。

广西三月三的风俗有哪些

在很多地方都有这个传统做法,在三月三当天,大家要求亲朋好友一起去沐浴,所谓的沐浴并不是像我们平时简单地洗澡,传说在沐浴过程中,是一个人反思和清醒的过程,是把身上的污垢和不好的东西全部都洗去,而和朋友亲人一起集体沐浴,是聚财聚福的象征,因此在三月三就有集体沐浴的做法!

广西三月三由来及风俗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为最隆重。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以下简称“三月三”),大地回春,春阳荫动。我国部分地区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以各种形式欢度这一传统节日。三月三源于我国古代的“上巳节(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又称‘修锲节’)”,是周代华夏族民间一祓祸祈幅的节日,上巳节原初的意义就是以巫术信仰为依托举行的乞婚配、求生育习俗活动,后演变成为我国古老的男女相恋的歌节。汉代,三月“上已”被确定为节日。魏以后,将上巳正式定为夏历三月初三日,即春楔,作为每年岁时中的重要令节。到晋朝时,上巳修锲巳演变为春游踏青和水边宴饮的娱乐性节日。宋元时,上已节春游踏青逐步让位于清明节,流楔游戏已不限于三月三。广西三月三,有的地方又称“三月三歌节”,是壮族的传统歌节;有的地方则是祭祖扫墓,是传统的扫墓拜山节日,别样的`风采,各有来历与不同的习俗。

关于壮族“三月三”歌圩(或叫歌会、歌节)的由来,有好几种传说:一说,古老相传唱歌可以乐神,可以消灾除难,求得风调雨顺,后来发展为定期的三月三的歌圩。二说,很久以前,有一对青年男女,从小相爱,他们很会唱山歌,谈情说爱都是用山歌来表达,但因受到家人反对,他们不能结为夫妻,便双双殉情。青年们为了纪念这对坚贞的情侣,每年在他们殉情的日子,聚焦起来唱山歌,并逐渐形成三月三歌圩。三说,唐代出了歌仙刘三姐,以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并揭露财主们的罪恶,因而财主们怀恨在心,趁她上山砍柴时,派人斩断山藤,使三姐跌山身亡,后世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三姐逝世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四说,远古时期,某家有三个很漂亮的女儿,上门求婚的人络绎不绝,但父母都看不上。后来父亲想了个点子——让求婚的后生仔当场唱歌,谁唱得最好,漂亮的女儿就嫁给谁。结果通过唱歌,三个女儿都找到了如意郎君。从此之后,唱歌成了一种男性求偶的形式,并发展成为歌圩。这几种传说,虽不是正史记载,但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年广西三月三风俗一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每年农历的三月三是中国的上巳节,女儿节,也是广西壮族的歌圩节。关于三月三的由来,有一段悠久的历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广西三月三的风俗一览,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包五色糯米饭。

节前家家户户准备五色糯米饭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或黄吉、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米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

2、打铜鼓。

广西的一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或祭祀中击打铜鼓的习惯,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东兰、天峨等地壮族群众每年过“三月三”和春节,都安、巴马、大化等地瑶族群众过祝着节,南丹瑶族举行葬礼祭祀,南丹中堡苗族过春节或遇上喜庆时都要以击铜鼓的方式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

3、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4、绣球传情。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5、打扁担。

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舞者多为双数。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

6、对歌谈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每逢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若有意就答应。男青年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唱爱慕歌、交情歌。歌词皆即兴发挥,脱口而出。若姑娘觉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与意中人,“他”则报之以手帕、毛巾之类的物品,然后歌声更加甜蜜,遂订秦晋之好。

7、碰彩蛋。

彩蛋是把熟鸡蛋染成彩色用以传情之物。小伙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意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运气”的意头。

三月三是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相传在古时候,农历三月初三不仅是黄帝的诞辰,也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汉族、壮族、苗族、瑶族最为典型。在古代每逢三月三时,壮族青年男女都会聚集在街头欢歌跳舞。

壮族在三月三会做五色糯米饭,用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等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米饭。而汉族一般是用荠菜煮鸡蛋,荠菜又被称为地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鲜香可口、营养丰富的野菜。

每逢三月三,家家户户就会采摘芥菜并清洗干净。放进锅内与鸡蛋一起煮,这样煮出来的鸡蛋会有一股淡淡的荠菜香味。就连辛弃疾的诗句中也出现过芥菜的身影“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可见食用芥菜是从民间流传已久的习俗。

农历三月三,亦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汉族、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自古皆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轩辕生”的说法。

每年这一天,世界各地的华夏子孙都会来到黄帝故里新郑市寻根拜祖;这一天,也是古上巳节,是古人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论语》中所记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兰亭序》中“曲水流觞”都与上巳节相关。

“三月三”在壮族传说中,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在广西,农历三月三,不仅是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每到三月三时节,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同时,“壮族三月三”不仅是壮族重要的传统习惯节日,也是广西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

据记载,三月三歌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头或江边饮宴欢歌。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风俗由来

壮族三月三,最常见的就是对山歌,对唱情歌择偶的传统已延续了两千多年。现在的“三月三”,除传统歌舞外,还有经贸交流等活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广西壮族三月三的风俗由来,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农历三月初三,俗称“三月三”,是壮族人民举行歌圩的日子。因此,又叫歌婆节(歌舞节)。

“歌圩”,是外族人给壮族定的汉名,壮语叫“欢龙垌”,意思是到田间去唱的歌;有的地方叫“欢窝敢”,意为出洞外唱的歌。因为过去壮族人很少建寺庙,神像都放在岩洞里。岩洞里是神圣的地方,必须保持肃穆,只有到岩洞外才能放声自由歌唱。

“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这句在广西流传的山歌歌词,说明壮族歌圩节的起源,和歌仙刘三姐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说刘三姐是唐朝人,出生在广西宜山一个渔民家里。从小爱唱山歌,成年以后容貌美丽,出口成歌。附近有个财主莫怀仁想强抢刘三姐与他成亲,刘三姐誓死不从,莫怀仁叫人把刘三姐抛入河中。刘三姐顺水漂流到柳州,幸被搭救,生活在鱼峰山下。乡亲们闻讯,纷纷赶来学歌。后来她与一青年猎人结为夫妇,就一直在这里传歌。莫怀仁得知后,又勾结官府,把刘三姐夫妇抛入鱼峰山下小龙潭。半夜,月明星稀,当乡亲们把他们两个打捞上来时,忽然一阵清风,只见刘三姐和青年猎人骑在一条鱼背上,一边唱歌一边腾空而去。自此,人们都说刘三姐成仙去了,便把刘三姐称为歌仙。后世的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刘三姐“成仙”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据记载,歌圩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宋人着的《太平寰宇记》中,已有壮族“男女盛服……聚会作歌”的记载。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墟”。

每到歌圩期间,青年男女便穿上节日的盛装,云集山头旷野或竹林草坡即兴对唱,相互盘答,歌声此起彼伏。在歌墟中,勤劳智慧的壮族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山歌,使这一传统的民族节日充满了迷人的音韵。

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关于它的来历,民间有许多动人的传说。

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爱意。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两人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双双殉情。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传说最广是关于刘三姐的:壮族歌仙“刘三姐”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有一年的三月初三,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着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也很兴盛。

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女子将绣球抛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到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圩活动的就有二十六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壮族对歌的场所叫歌坪,壮语“欢龙洞”。意思是到田间唱,也叫“欢窝敢”,即到岩洞外唱歌。届期,人们用枫树叶、黄花草、三月花煮染糯米饭,以祭奠刘三姐,并自己食用,俗说食此可以像花木一样兴旺茁壮。

壮族歌墟,是壮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它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它的来历,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以“赛歌择婿”的`故事流传最广。传说在很久以前,一位壮族歌师的女儿,品貌端序、美丽,歌声婉转清脆。歌师一心想为女儿选一个歌才、人品都出众的青年做女婿。消息传开,男青年一批接一批前来赛歌,负者自然离去,歌才最好的一个小伙子留下来与歌师的女儿成了亲,他们的结合被传为佳话。从此,男女青年借歌传情择偶。就形成了歌墟。

要说“三月三”的来历,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词是这样描述蟠桃宫庙会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传说西王母原是我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汉书·礼仪志上》)。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晚上,家家户户在字己家里每个房间放鞭炮炸鬼,传说这天鬼魂到处出没。

江南地区的汉族,特别是洞庭湖区的人民还保留着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地菜又称芥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虽说是野菜,却鲜香可口、营养丰富。据说,吃了地菜煮的鸡蛋有去风湿,强身健体之功效。难怪在七仙湖区一带至今还流传着“三月三,荠菜当灵丹。”、“吃了地菜煮鸡蛋,鹅卵石头踩得烂”的说法。他们除了用地菜煮鸡蛋、煎水当茶饮外,还把地菜用开水烫过之后当菜肴呢。春天正是采食地菜的季节。春食地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诗经》就有“其甘如荠”的吟咏;辛弃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句。清朝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曰:“三三令节重厨房,口味新调又一桩。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词中的地米菜即指荠菜。地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能治疗多种疾病。在中药里,荠菜的药用价值非常广泛,被誉为“菜中甘草”。祖国医学认为:荠菜味甘、性凉,归肝、脾、肾经,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

农历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在中原有三月三拜祖先三月三拜轩辕说法,传说这天是盘古、黄帝、王母、真武大帝的诞辰。

也是广西汉族、壮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歌节不仅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据记载,歌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

“三月三”是壮族的重大节日之一,是传统骆越文化的主要表现,统称为“三月三”歌圩。目前在广西壮乡南宁市武鸣县举办了六届“三月三”歌圩暨武鸣骆越文化旅游节。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田阳县的乔业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

充满奇风异彩的壮族节庆,多数是以村寨或家庭为中心的。说到交际最广泛、规模跨州过县、可以把所有人都牵动起来的节庆,莫过于三月三的歌墟了。

壮族人的能歌善舞是举世闻名的,他们以歌来讲述事情、表露情感、渲泄情绪,自古以来就有以歌会友、赛歌选贤能、以歌传情择偶、赛歌择婿等风俗,逐渐形成了“歌墟”这种以歌为主的节日盛会。

每到农历三月初三,壮乡处处成了歌的海洋。盛装打扮的人们向“歌墟”涌去,他们带着节前已做好的五色糯米饭和彩蛋,先去祭祀歌仙刘三姐的神像,祈求她赐予歌才。刘三姐是壮族人心目中美与爱、智慧与才能的化身,据说“歌墟”便是为纪念刘三姐而起的。

人们敬过刘三姐后,即争相亮七歌喉相对唱,歌声此起彼落。打擂台式的对歌是最有趣的,应对双方或单对单、或组对组,歌词往往都是脱口而出,即兴“爆肚”,以难倒对方为胜,当然大不乏戏谑诙谐之词,逗得听众哄堂大笑。

节日期间,不但有欢歌笑语,还有抢花炮,耍杂技、舞龙舞凤、演壮戏等各种文娱活动;而最终硕果累累的,却是造就了双双对对的美好姻缘。

实际上,壮族男女青年把三月三视为他(她)们的“情人节”,谁不想抓住这每年一度最好的交际机会,觅得意中人呢?这时,传情择偶的对歌便在歌墟的一角展开。通常先是小伙子唱“游览歌”观察特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就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如果有意,便以歌声回应,彼此有了倾慕之心,就唱爱慕歌。若姑娘觉得小伙子的人才、歌才都合意,就会悄悄将自己精心绣制的绣球赠给意中人。

绣球是用12块花瓣结成的一个圆球,每瓣代表一个月份,它是壮族人的传情信物。有的专访,歌墟场上还会搭起彩棚让男女青年互抛绣球,那场面既欢乐又让人感到情意绵绵,煞是动人。隆重的歌墟往往要一连狂欢几天。而近年来,壮族歌节更发展成为“广西国际民歌艺术节”,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民歌好手也云集而来,自然,活动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了。

广西三月三的风俗有哪些

“三月三”,是壮族、汉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农历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相传是黄帝的诞辰,是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还有的说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至今。

壮族:壮族能歌善歌之俗,宋代《太平寰宇记》等即有记载。壮族对歌的场所叫歌坪,壮语“欢龙洞”。意思是到田间唱,也叫“欢窝敢”,即到岩洞外唱歌。届期,人们用枫树叶、黄花草、三月花煮染糯米饭,以祭奠刘三姐,并自己食用,俗说食此可以像花木一样兴旺茁壮。对歌时男女分别三五成群结队,双方选定后即开始对歌,歌词多为情歌,但由浅入深,所涉极其广泛,在“谈情说爱”的一问一答中歌唱现实生活、历史传说等等。其歌词旧时多为即兴编唱的。现在也有利用传承歌词的。曲调单一重复,但婉啭悠扬。这种对歌往往从傍晚开始,直到天亮,也有昼夜连续歌唱的。在歌圩上,青年男女还有碰彩鸡蛋、抛绣球等习俗。现在,壮族三月三的活动仍然十分盛行,届时有政府组织的,更多则是民众自发的。现在的规模较旧时尤大,人如海,歌如潮,蔚为壮观。

“三月三”是壮族的重大节日之一,是传统骆越文化的主要表现,统称为“三月三”歌圩。目前在广西壮乡南宁市武鸣县举办了六届“三月三”歌圩暨武鸣骆越文化旅游节。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田阳县的乔业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

侗族:侗族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苗族:三月三是苗族的情人节,这一天苗族姑娘穿着盛装,来到一个固定的地方展示她们的美丽。小伙子们也等着这一天,他们有机会认识很多姑娘,和她们对歌,如果相互喜欢的话,马上就可以拉回家去。所以歌会散了之后就可以看到很多男男女女拉拉扯扯的。这一天,苗族人民家家杀鸡抓鱼、蒸三色饭,祭祀先祖。

瑶族:也称“干巴节”,干巴节是瑶族集体渔猎的节日,这天天刚亮,瑶族成年男子手持弓弩、火枪,带上粑粑于破晓时踏上捕鱼打猎征途,留下的妇女便在家杀鸡、宰鸭,做糯米饭,备办丰盛的节日食物;渔猎归来男人们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晚上大家聚于广场,男的敲铜鼓,女的舞蹁跹。人们尽情享受劳动之余的欢乐,预祝丰收,欢度佳节。

布依族:布依族于节日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

黎族:每年的`“三月三”,正当山花烂漫、红棉争艳、槟榔飘香的时候,黎族男女便会穿上盛装,带着山兰米酒、竹筒饭和粽子,从四面八方来到集会点祭祀始祖。当夜幕降临,山风送爽时,上年纪者聚饮叙旧,而青年男女们就成群结队相会对歌,表达爱情。天将破晓时,才依依惜别,相约明年“三月三”再相会。

畲族: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许多人家往往选择这一天举办婚礼。夜幕降临时,则举行篝火会,竞相对歌。畲民善对歌,此日往往要邀请省内外各地的畲族歌手登台献艺,场面十分热烈。节日里还要赶舞场,跳起火把舞、木拍灵刀舞、竹竿舞、龙灯舞、狮子舞、鱼灯舞。同时还有问凳、操石磉、腹顶棍、操杠、赶野猪等畲族民间竞技。

土家族:土家族的三月三,则是土家族的情人节了。三月三的那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为媒,以踩脚定亲。

广西三月三的风俗有哪些

“三月三”,是壮族、汉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农历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相传是黄帝的诞辰,是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还有的说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至今。

壮族:壮族能歌善歌之俗,宋代《太平寰宇记》等即有记载。壮族对歌的场所叫歌坪,壮语“欢龙洞”。意思是到田间唱,也叫“欢窝敢”,即到岩洞外唱歌。届期,人们用枫树叶、黄花草、三月花煮染糯米饭,以祭奠刘三姐,并自己食用,俗说食此可以像花木一样兴旺茁壮。对歌时男女分别三五成群结队,双方选定后即开始对歌,歌词多为情歌,但由浅入深,所涉极其广泛,在“谈情说爱”的一问一答中歌唱现实生活、历史传说等等。其歌词旧时多为即兴编唱的。现在也有利用传承歌词的。曲调单一重复,但婉啭悠扬。这种对歌往往从傍晚开始,直到天亮,也有昼夜连续歌唱的。在歌圩上,青年男女还有碰彩鸡蛋、抛绣球等习俗。现在,壮族三月三的活动仍然十分盛行,届时有政府组织的,更多则是民众自发的。现在的规模较旧时尤大,人如海,歌如潮,蔚为壮观。

“三月三”是壮族的重大节日之一,是传统骆越文化的主要表现,统称为“三月三”歌圩。目前在广西壮乡南宁市武鸣县举办了六届“三月三”歌圩暨武鸣骆越文化旅游节。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田阳县的乔业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

侗族:侗族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苗族:三月三是苗族的情人节,这一天苗族姑娘穿着盛装,来到一个固定的地方展示她们的美丽。小伙子们也等着这一天,他们有机会认识很多姑娘,和她们对歌,如果相互喜欢的话,马上就可以拉回家去。所以歌会散了之后就可以看到很多男男女女拉拉扯扯的。这一天,苗族人民家家杀鸡抓鱼、蒸三色饭,祭祀先祖。

瑶族:也称“干巴节”,干巴节是瑶族集体渔猎的节日,这天天刚亮,瑶族成年男子手持弓弩、火枪,带上粑粑于破晓时踏上捕鱼打猎征途,留下的妇女便在家杀鸡、宰鸭,做糯米饭,备办丰盛的节日食物;渔猎归来男人们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晚上大家聚于广场,男的敲铜鼓,女的舞蹁跹。人们尽情享受劳动之余的欢乐,预祝丰收,欢度佳节。

布依族:布依族于节日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

黎族:每年的`“三月三”,正当山花烂漫、红棉争艳、槟榔飘香的时候,黎族男女便会穿上盛装,带着山兰米酒、竹筒饭和粽子,从四面八方来到集会点祭祀始祖。当夜幕降临,山风送爽时,上年纪者聚饮叙旧,而青年男女们就成群结队相会对歌,表达爱情。天将破晓时,才依依惜别,相约明年“三月三”再相会。

畲族: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许多人家往往选择这一天举办婚礼。夜幕降临时,则举行篝火会,竞相对歌。畲民善对歌,此日往往要邀请省内外各地的畲族歌手登台献艺,场面十分热烈。节日里还要赶舞场,跳起火把舞、木拍灵刀舞、竹竿舞、龙灯舞、狮子舞、鱼灯舞。同时还有问凳、操石磉、腹顶棍、操杠、赶野猪等畲族民间竞技。

土家族:土家族的三月三,则是土家族的情人节了。三月三的那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为媒,以踩脚定亲。

三月三歌会是白族的传统节日。三月三歌会,一是按照民族传统,男女公开对唱,唱白调,从三月三日起至九月九日止。三月三日是白族男女在一年中可以尽情歌唱的第一天;二是保和寺内送子娘娘和太子塑像香火兴旺,前来赶会的妇女中不少人怀有求子的愿望,老年妇女多为还愿而来,中青年则为对歌、听歌或者寻找知音而来。三月三的这一天,大理坝子各村的白族人云集保和寺,白天一群群、一伙伙的对歌,黄昏之后,对歌进入高潮。对对情侣在寺内或村间低吟浅唱,曲调悠扬。

三月三歌会也是广西壮族、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

三月三,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关于它的来历,民间有许多动人的传说。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爱意。

歌节不仅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据记载,歌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头或江边饮宴欢歌。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

广西三月三由来及风俗

传统的三月三歌节,古今各地都举行不同形式的歌会。有的以峒场坡地举行歌圩。有的在村头搭歌棚接歌手。有的沿着公路边、寨边举行歌圩。在歌圩场四周,摊贩云集,民间贸易活跃。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据初步统计,全区642个歌圩场中,以三月三为歌圩日的有96个,占14%。分布在东兰22处、武鸣县20处、都安19处、忻城7处、马山和龙州各6处、巴马5处。桂西较少,只有靖西县有2处。传统著名的三月三歌圩有武鸣县城、那羊、宁武、小陆,东兰三卡坳,马山永州,巴马的盘阳河畔,靖西化峒,都安的棉山、吉发,融水三防三月三,忻城三逢,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处。传统歌圩场上有赛歌、赏歌;也有男女青年对歌交情,对歌、碰蛋,谈情说爱,互赠信物,以物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演壮戏等娱乐活动,男女老少在热闹非凡的节日氛围中度过。

当代的三月三歌圩,有的由官方定期连年举办。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武鸣、巴马、隆安、环江、柳江等县每年“三月三”都举行歌节或壮族三月三旅游节。如武鸣县自1985年以来,每年都举行“三月三”壮族歌节,活动内容有千人竹杠阵表演及竞赛、广西第三届歌王大赛、民族体育竞技展演、广场文艺演出、旅游美食节等。又如上林县自2006年以来,成功举办了六届三月三“石门龙母节”。除了官办以外,更多的是由民间自发组织开展三月三山歌会。如柳城县崖山景区,荔浦县五登村,风山县袍里乡坡心村、长洲乡百乐村八龙屯,大化瑶族自治县北景乡平方村,鹿寨县平山镇石豆屯等等。三月三歌会不仅在广西举行,也在外地举行。如北京、上海、深圳等,每年也以各种形式举行壮族三月三活动。规模最大、办得较好的首推上海市。该市自2009年以来,已连续成功举行五届“广西三月三歌圩唱响大中国”系列活动。真是:祖国处处闻歌声,浪漫歌圩满中国。

三月三不仅是壮族的传统歌节,也是广西汉族、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汉族地区的玉林市,近年来民间也自发举行三月三歌会,已连续举行了五届,三月三山歌会响彻南流江畔。而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苗族乡每年农历“三月三”都举行抢花炮活动,已连续举行第129届民族传统花炮节,是侗乡独一无二的传统文化活动,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节日期间,有传统龙狮表演、芦笙踩堂、侗族大歌、六甲山歌、彩调、桂剧、侗乡电影、侗戏、传统扮故事、篝火多耶晚会等表演活动。此外,还有千人品茶、斗鸡、斗鸟等表演活动和奇石展、民族服饰展示、商品交易会、侗族香油茶等美食展。

广西“三月三”不仅是歌节,也是壮族祭祖扫墓节。那一天,桂西崇左、百色等市县的。壮族同胞各家各户都举行隆重的一年一度祭祖扫墓。所谓扫墓,就是各家、各家族聚焦到墓地祭祀祖宗的坟墓。桂西南壮语称扫墓为“参坟”,或“碑坟”。扫墓节是壮族一年一度最隆重、最庄严的节日,人们认为农历三月三是最重要的节日,在远方的人们都会回到家乡扫墓,这一天是一年之中最多人相聚的日子。在壮族流传了千百年的《嘹歌》中有《三月歌·蒸黑饭拜山》唱道:“三月逢初三,家家蒸黑饭,分我一二团,拿去拜坟山。”这便是壮族三月三扫墓习俗的记录。壮族扫墓,内容十分丰富。通常是老少带着祭品来到墓地,其仪式主要有:除草添土,修整墓地,烧香上坟,供上祭品,跪拜敬酒,焚烧钱物,插标挂钱,燃放鞭炮,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幸福安康。每当扫墓节,桂西大地满山遍野,墓头挂钱飘扬,鞭炮声声不息。既是一年一度聚会祭祖,也是开春踏青。

广西端午节的风俗

赛龙舟、包粽子、挂艾草……每年端午,人们所熟知的传统习俗都会重复上演。昨日,南宁扬美古镇、坛洛下楞村等地群众,都自发组织了隆重的龙舟竞赛及相关民俗活动,欢度端午佳节。

不过,过端午的习俗在广西各个地方,又都呈现不一样的特色。看看曾居住在广西各地的老人,听他们聊聊自己记忆中的端午都是怎么过的。

从小在桂林平乐长大的潘女士,几年前才来到南宁定居。她告诉记者,每年端午,平乐一带的居民也会家家户户忙着包粽子。不过,他们包的粽子与大家常见的有所不同。“甜的、咸的都有,材料均取自天然的植物药草。”潘女士说,甜粽就是当地人俗称的“灰水粽”。包甜粽必须采用当地人所说的“黄金柴”,或将稻草燃烧成灰,泡水过滤后制作而成。“只有取用这两种材料,煮熟的粽子才会呈现金黄的色泽,碱性也较强。”至于当地的咸粽,多用花生、绿豆、板栗、黑芝麻混合糯米,在当中包裹一块排骨或一块五花肉包制而成。

潘女士说,自她懂事至今,端午到来,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家门上挂艾叶。老辈人说艾叶可以辟邪;现在的年轻一辈则认为艾叶具有驱风祛湿的作用,有益于健康。

“此外,端午节当天正午时分,老人们还会在房前屋后洒些雄黄酒。”潘女士回忆道,历年端午节前夕,人们都会自行采购雄黄、米酒泡制雄黄酒。因为祖辈大多依山而居,山上蛇虫较多,为了防止蛇虫进屋,当地人习惯在端午这天将泡好的雄黄酒绕屋喷洒一圈,这一习俗也因此流传至今。

在下楞村,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已延续数百年,除此之外,当地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节日习俗。

卢婶年轻的时候嫁到下楞村,至今已在村里生活了30多年。她说,在下楞村生活,首先要学会每一个下楞妇女都要掌握的技能,就是制作河灯。每年到了端午节,龙舟赛事过后,家家户户都会以巷子为单位,老老少少乘上船,到河里放河灯。“用蓝色、红色、青色等颜色的彩纸,叠成四角形的河灯,中间放上蜡烛。夜晚点燃蜡烛之后,将河灯小心置放于水面,就叫点河灯。”

卢婶说,端午节前,村里每条巷子的妇女们都围坐在一起做河灯,每个巷子大约制作两三百盏,到了夜晚,河面上星星点点,非常漂亮。下楞村人认为,他们祖辈依水而居,河灯能为他们祈福、保平安。

另外,端午的夜晚,下楞村人还会集中在空旷处,请来道公,在事先搭好的“天桥”上做法,当地俗称“上天桥”。其实,“天桥”就是以一些桌子搭建而成的金字塔状结构的架子,村民们围绕着“天桥”敲锣打鼓,热闹非凡。

家住边阳街的老南宁老农说,住在邕江边一带的街坊,小时候过端午都有这样的印象,就是在端午当天清晨去邕江取“龙舟水”(也有居民称“龙船水”),取回之后用来煮饭、熬药、洗澡。不过,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人延续这一风俗了。

不过,很多老南宁还是习惯在端午这天买回一些药草,回家用水烧开,再给全家人洗浴。“我们小时候一直是这么过来的,现在有了儿子、孙子,也希望他们遵从这一习俗。”永宁街一位阿姨对记者说,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习俗,每到端午,各个农贸市场、菜市以及大街小巷,才会有那么多销售药草的商贩。他们销售的.,大都是鲜艾草、菖蒲、银花藤、野菊花、麻柳树叶、桉树叶、九节枫、活麻、柳树枝、野薄荷,以及桑叶等植物的叶茎,大家认为这样的“草药浴”可以解暑镇痛、散风清热,用在孩子身上可以去湿气、预防长痱子。

冷女士说,在她的记忆中,每年端午,家乡都有一番别样的景象。其中靖西一带的壮族群众,除了做“牛角”粽粑纪念屈原之外,当天还有一个非常热闹的风俗街日——赶药市。这一天,四面八方的群众挑着一担担中草药汇集圩镇。仅在县城,药摊就摆满市场和附近街头。赶药市的男女老少成千上万,现场人头攒动、人声鼎沸。

“我们小时候就常跟着长辈一起赶药市,所以也能辨识不少药草。”冷女士说,当地端午赶药市的习俗已经延续数百上千年,因此,每逢端午,靖西县远近村医药农,以及周边德保、那坡、田东、田阳、右江区、天等、大新乃至云南、越南等地的民间医生和群众,也会将自采自种的各种中草药,或各种药用动物、矿物等运至靖西出售,在集市上,可以见到许多奇珍异草。

“随着时代变迁,现在的药市早已不再只是单纯买卖药草了,而是发展成了一个民间药材交流大会,以及民间医学交流的一个大舞台。”冷女士说。


广西三月三家乡风俗作文

三月三是广西壮族人民的重要节日。为了让我们真正感受到这个传统节日的浓烈氛围,我们学校举行了“传承传统文化,走进三月三”的活动。

当天早上8点钟左右,我们班分成八大组,在课桌拼成的大桌上,摆上各自带来的美食。哗,真美!每组的食物都是那样丰富多彩,有五色糯米饭、茶叶蛋、三角粽、鹌鹑蛋……但每组都少不了一种食品,那就是五色糯米饭,有的平铺在小簸萁上,看似一朵五色花,有的躲在透明的碗里,宛若一朵五色花苞,有的则被捏成一团团,像一个个彩球……看着那么精美的食物,我们真舍不得吃掉它们,只静静地看着,轻轻地赞叹。最后在老师的命令下,我们才动起了手。

品尝完了美食,已是8点半左右了,我们便拿好小凳子排好队到操场参加活动。

没几分钟,台上激动人心的音乐响了起来,第一个节目以非洲鼓开场,接着就是老师们跳舞,走秀……节目都完了,接下来就是让大家都很期待的竹竿舞了。

“开开合合,开开合合……”这是竹竿摆动的节奏,我们跳竹竿舞时就要跟着这个节奏来跳。“开开”的时候,我们要把一只脚放在里面,点两下,“合合”的时候,我们要把脚放在外面,点两下,需要重复这些动作两次,到了第三次“开开合合”的时候,我们应该先把一只脚跳在里面,另一只脚进去的时候,我们还要把刚刚跳在里面的脚给伸出来,伸到地面后,我们把还在里面的脚,像刚才一样跳出来,就这样竹竿舞就跳得又顺畅又好了。

时间就这样悄悄地溜走,不知不觉已到了活动结束时间,我们只好恋恋不舍地收起了竹竿。虽然是这样,可大家的情绪还停留在那开心的时刻,脸上写满了兴奋。

那天我们都很开心,既真正感受到了我们壮族的传统文化,还可以吃到壮族的特色食物和跳上了令人身心愉悦的竹竿舞,真是一次有趣的活动。

在我国“三月三”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相传三月三是皇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但是现在,每个民族的三月三都是不同的形式。壮族的三月三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

大家都知道山歌是壮族的特色,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

壮族山歌简称为“壮歌”,又称“壮族民歌”,一般指壮族人民用壮话演唱的民间歌谣。壮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壮族原始社会时代狩猎时的呐喊。虽然呐喊不能算是歌,但它无疑孕育出了壮族山歌的种子。真正义意上的壮歌应该是从壮族原始社会中的生产劳动和祭祀活动开始,这从现在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可见一斑。广西壮族古老的歌圩集会和绣球一直流传至今。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盛誉。壮民善以山歌来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壮族山歌历史悠久,壮民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几乎人人能歌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

歌圩节上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不过壮族人玩绣球,以抛绣球为乐,也不是近一两百年的事物了。南宋人朱辅所著的《溪蛮丛笑》,对歌墟的抛绣球活动描述道:“土俗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彩新囊豆粟,往来抛接,名为飞纶。”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也说:“土已日(三月三),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纶。男女目成,则女受纶而男婚已定。”所谓飞纶,就是今天的绣球。

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载,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宋《太平寰宇记》中也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已经相当兴盛。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墟活动的地方就有多达26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一年一度的三月三到了。三月三是我们壮族人民传统的盛大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杀鸡宰羊、蒸糯米饭、煮彩蛋。

三月三的早晨,天刚蒙蒙亮,妈妈就已经把蒸好的五色糯米饭倒进大圆盆里,热腾腾地活像一个鲜花竞艳的花盘。我吃了几口糯米饭,就来到妈妈身边,帮她选蛋煮蛋。妈妈说:“煮蛋的时候,火不要太旺,以免蛋在锅里开裂。等水开后,你在一旁用筷子将蛋上下翻一翻,好让它们受到均匀的热度,蛋在锅里就安然无恙了。”妈妈说完就忙别的去了。我照着妈妈说的煮好蛋,并把这些蛋涂上七彩颜色,码在竹篮里就像一篮五颜六色的贝壳。

你可知道,碰蛋比赛是三月三孩子们的最大乐趣。我和妹妹拣了几个又尖又大的彩蛋,朝村口跑去,找伙伴们展开碰蛋大战。

村里的伙伴也纷纷来到村口。我们有的把蛋放在衣兜里,走得慢慢的,生怕蛋在衣兜里“打起架”来;有的把蛋放进毛线网袋里,挂到胸前;有的两手中各拿一个蛋,兴冲冲地跑来。碰蛋开始了,村口顿时热闹起来,小伙伴们这一群那一伙地围在一起碰蛋比高低。“啪!”一个蛋被碰破了,人群里爆发出一阵欢笑声。

我和妹妹拿了四个鸡蛋、四个鸭蛋,和小伙伴碰了起来,结果三赢五输,我们把碰破的蛋一个个剥开皮吃掉了。小伙伴们也在剥蛋,大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用涂满各种颜色的手抹着沾在嘴边的蛋,笑了。

我们回到家里,只见妈妈正把一碗碗、一碟碟热气腾腾的鱼、肉、菜摆满一桌。这时,爸爸笑盈盈地拎来了几瓶好酒,同邀来的亲戚好友开怀畅饮。一桌人高高兴兴地吃饭、喝酒,欢笑声在屋里回荡着。

广西三月三风俗的作文

1.又到了阳春三月,花红柳绿的时节。万物复苏,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

2.昨日象那东流水,流走生活的琐碎,流来问候来相陪,流动牵挂共相会,愿你生活最和美,愿你日常不太累,祝福你时时顺心,刻刻陶醉。

3.三月三,一世情缘相伴永远。

4.不好的日子赶快过去,温暖的日子尽快到来,三月三一个美好的日子。

5.燕儿枝头鸣,剪辑精彩欢快;草儿绿芽尖,编辑努力开拓;花儿迎风笑,转播成功幸福;祝福心中飘,直播关心甜蜜;春色灿烂,财源滚滚低头看见;岁月荏苒,祝福深深从不间断。春日里,愿幸福尽情浏览,好运时刻萦绕身边。祝快乐无限!

6.农历三月三,是传统的“风筝节”,在我的故乡,这个时候是孩子们的天堂。春风微微地吹过田野和山坡,天空中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大的小的,圆的方的,长的短的风筝。有蜈蚣,有蜻蜓,有瓦片,还有燕子。

7.春天里,花是香的,草是绿的,你是幸福的,我是知足的。春天里,风是暖的,天是朗的,你是健康的,我是快乐的。祝你春天过的健康幸福!

8.真正有价值的生活,是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而不是依附于别人的评价,三月三,早安。

9.踏着春天的脚步,我们走向新的一天。托付这微风,托付这春意,带去我真诚的问候。多少思念与牵挂汇成一句:祝你天天快乐幸福安康!

10.三月的小雨,三月的微风,从我的脸上轻轻走过。

11.春风和气和风春,福寿双全双寿福;清风轻雨轻风清,延年益寿益年延;财气旺旺旺气财,名就功成功就名。祝福朋友事业蒸蒸日上,财运亨通,健康长寿!

12.当风吹来时,我的祝福化作雨来滋润你;当桃花盛开时,我的祝愿碎成片片的花瓣飞向你;在这万物复苏的时候,我用春天盎然的心祝你天天快乐!

13.又是一年三月三,一江春水暖,一世爱相伴。

14.又是一年三月三,我在等花也等你。

15.丝丝杨柳随风吹,衔泥燕子迎春归;新鲜空气藏春意,吴侬春梦待时飞;拟展歌喉呼良朋,踏青由来需同行;抛开烦恼去寻梦,哪管他人睡与醒;做自己的梦,让别人失眠;祝君春风得意,开春大吉!

16.真的希望你把微笑带走,把美好留下,真的希望你把幸福带走,把牵挂留下,真的希望你把快乐带走,把欣慰留下,真的希望你把祝愿带走,让我的愿望成真!

17.冶游风景似江南,佳节欣逢三月三。千队红妆万枝桨,桃花春水白鹅潭。

18.岁月匆匆人渐老,日子天天新模样,愿你容颜天天16岁,永远美丽又俊俏,在三月三祝福你美丽的姑娘,青春永驻,白马王子天天围着你,爱情甜甜蜜蜜,生活幸福美满。

19.花是春天的名片,花是吉祥的祝愿。二月,愿你容颜如花,笑颜如花,青春如花,心情如花,爱情娇艳如花,事业锦上添花,天天乐开花!

20.春播一粒“快乐籽”,三月三愿你岁岁多福禄。

文档为doc格式。

广西北海风俗礼仪

北海位于广西的最南端,那里生活着叫做“疍家”的渔民。疍家人少文化,普遍迷信鬼神,不管吉凶都要托诸神灵。每年的农历年正月十六是疍家渔民一年一度向龙母庙祈福的日子。当地的居民都会举办一次很隆重的祈福仪式。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坪摆设案桌,焚香点烛,摆上茶果牲醴,虔诚地向上苍祷告,祈求各方神灵保佑新的一年四季平安、万事如意、添福增寿。同时他们扛着龙母神像,抬着烧猪,拉着水果,浩浩荡荡走在大街上,最后来到龙母庙前舞狮舞龙,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幸福、丰收。

等到活动结束后,他们将现场分到的烧猪肉和水果与全家人分享这些祭拜后的贡品,预示能带来好运,庆丰收,保平安。这一民俗,看起来是迷信,其实通过“祈福”、“惜福”,教育人们要勤劳节俭、行善积德,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所以,能被人们认可接受,以至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祈福还福是北海一项古老的民间活动,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它的历史是从一八二三年始建至今。拜过龙母,一整年都必将顺顺利利,平平安安。人们通过年初的祈福,年终再还福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也是他们对他们的生活和劳动的热爱的一种表达方式。

特色美食。

家乡家常菜。

北海地的家常菜以海鲜为主,很有特色,很容易做,便宜实惠也很好吃。

各种海鲜,各具特色,各有充分发挥其优势长处的做法吃法。如:石斑鱼以鱼头煮汤为最好。

龙利鱼、狗利仔(鱼)以蒸法为佳。沙挤鱼以盐水煲为习惯做法。沙箭鱼则较全面,既可以盐花香煎,亦可煮汤,又可焖黄榄。榄钱则宜焖车螺。沙虫既可用干货,又可以吃新鲜的。而泥虫只适宜鲜食,并无晒干的做法。做鱼丸是马鲛鱼的专利,家乡人极少直接用它的肉做汤,只有马鲛鱼丸汤。鲨鱼酸笋汤则是天然组合,很少以其他鱼煮酸笋汤的。花蟹以不加水干煮为上品。青蟹多煮汤,清热、滋补。鰡鱼煲酸菜,墨鱼炒酸菜,大眼鸡鱼焖菜头仔等,都是经典组合。泥丁炒菜头(萝卜),沙螺炒葱头,车螺焖芋蒙,红螺炒黄瓜皮,蚝蛎芥菜汤等都是传统最佳搭配。奎龙鱼煎鱼饼是唯一专利,其他鱼都不能如此做法。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各种海鲜佳肴要趁热食用,凉了冻了可能稍为有点腥。

当下各种菜系融合,饮食文化交汇,北海许多餐馆的当地菜、家常菜也变了,变咸变辣,油炸的多了,也变贵了。本人还是提倡北海的家乡家常菜要发挥优势,守住特长特色。近年收集整理编成《北海家常菜谱》,共有汤、菜108道,主食、点心、甜品50种。这是具有北海地方特色和传统风味、有代表性的家乡家常菜的汇集,但很不齐全。这些也并非笔者儿时家乡都有的或享用过的,而是发展了的。菜的做法,有的来源于家乡、家庭,有的源自向餐馆师傅讨教、偷师,学不到家,本人未曾开过餐馆未做过厨师,缺乏全面系统的实践,难免有纸上谈兵之嫌,只期对提倡推广家乡家常菜有一点积极意义。

北海家常菜谱》汤类。

儿时家乡人们把汤叫羹,这可能源自古代。古时汤是热水的意思,羹是现在的汤或盛食物的器具。刘邦落魄之时,曾遇其嫂“戛羹示尽”,即刮羹釜响以表示没有食物可以给刘邦吃。随着时代发展进步,饮食文化演进,这羹也就多称汤了,笔者也应随流。

1、干沙虫三丝汤这是家乡第一汤,味极鲜美、特别。儿时平时难得食,只有吃酒席或过年待客时偶然能吃到。这汤以干沙虫、瘦猪肉丝、笋丝干精制而成。制作过程稍稍复杂,也很讲究。本人实践过,限于篇幅,这里就不赘述了。

2、鱼、虾、蟹三鲜汤。这是一个海鲜蛋白集聚的特色靓汤,鲜美滋补,当属海鲜汤之最,我也叫它极品海鲜汤。

3、石斑鱼头汤。石斑鱼属深海鱼,大条的俗称鲈魨,皮较厚叫鲈魨皮,传统珍品“燕翅鳘魨”中的魨就是鲈魨皮,很珍贵。现在很少人专吃这鲈魨皮了,而多吃鲜肉。石斑鱼头大肉细幼嫩滑,煮汤当属海鲜上乘之汤。海鲜煮汤一般都先煎过,既可以除腥味,又能使鱼肉中的蛋白能更好地分解出来,煮汤时加上适量姜酒能有助于除去腥味。有的讲究的师傅煮鱼汤要煎两三次,然后加水加配料煮成,一般人可能就做不到了。

4、沙箭鱼汤。

5、金鼓鱼汤。这种鱼的背刺腮刺有毒,整理时要小心。

6、小杂鱼汤。这汤以各种不起眼的较低值的小鱼如巴鲽鱼、毛活鱼、甘草鱼等(但要新鲜)为原料,可以两三种鱼一起做,也可以一种鱼单独做。别看这些鱼小,其味之鲜美,其高蛋白的营养价值,与石斑等高价鱼并无太大差别,更多的只是心理差距而已。

7、鲨鱼酸笋汤。这是一味开胃消食的靓汤,也是比较独特的搭配,乡人极少以其他鱼煮酸笋汤的。

8、青蟹韭菜汤。

9、青蟹冬瓜汤。这两味是夏日清补消暑的靓汤。

10、青蟹生地汤。这是一味有解毒功效的药膳,可惜因生地之故做成之后色泽太黑,客面”不好看。

11、车螺芥菜汤。

12、车螺韭菜汤。

13、白鸽螺冬瓜汤。

14、沙螺葱花汤。

15、沙螺芥菜汤。这五个都是简便、清补、清爽的海鲜汤,物美价廉。

16、咸蛋芥菜汤。

17、蚝蛎芥菜汤。这芥菜取骨弃叶切碎为佳。

18、歪嘴妹(螺仔)冬瓜汤。这种螺仔虽小很廉价,但肉极鲜,难取出,妹仔吮螺肉很费力,嘴都吮歪了,所以有此名。

19、鲎脚冬瓜汤。这个汤的冬瓜须带皮,最为清凉,但这鲎现在是保护动物,大家不吃也罢。

20、蛋花葱花汤。

21、花蟹苦瓜汤。

22、鳝肚瘦肉汤。

23、姜酒鸡汤。

24、老鸭天麻汤。

25、排骨芥菜汤。

26、猪尾花生汤。

27、猪手花生汤。猪的四脚以前后分优劣,前脚为好叫猪手,后脚次之叫猪脚。

28、猪骨头西洋菜汤。这汤要熬久一些,熬到西洋菜变黄,猪骨头的钙质充分析出。

28、猪肝瘦肉汤。

29、猪肝粉肠汤。在儿时乡人的观念中,这两个汤是有钱人的美食,现在人们都说这些东西胆固醇高了。

30、猪骨干菜汤。31、排骨莲藕汤。32、海参鸡汤。这是一味最具营养价值的海味汤了。据说海参有补肾益气之功,乡人夜尿床、夜尿多,往往吃点海参。海参名贵好吃,制作极讲究,在泡制过程中不能够沾油,一旦沾了油就要煮,延迟了就会腐烂发臭。

婚礼习俗。

(一)送日子单。这个仪式通常是在搭棚之前的早上7、8点钟开始举行。

(二)搭棚。男女双方在搭棚前均放鞭炮,男方搭完棚后先挂横披(一块红花布),然后再挂上大字(即新郎的名字),接着点燃蜡烛,待双方都搭完棚后便各自吃饭。

(三)抽礼。这个仪式在第二天进行。抽礼是不能超过中午12点的,一般都在11点后和12点前完成,这是男方给女方送提亲礼。

(四)采花。“采花”就是采鲜花,一般都在中午前进行,紧接“抽礼”程序。“采花”在于表达生男生女的意愿。如采白花就是生子,采红花就是生女,这是前辈老人说的,寓意是心想事成。“采花”这个程序从古时一直延续至今,通常是由男方挑派生育子女多的、命好的大嫂大姑到路边、公园或野地里去采,如果希望生男孩的就多采些白花,想生女孩的,则多采一点红花,并派两人撑伞遮护,把采集的花带回来。

(五)坐夜盒。晚饭后,抽(送)一个坐夜盒(即花篮)给新人(新娘),盒子里放有糖、水果、饼干等食品,这一晚,新人(新娘)不得睡觉,要坐一夜。

(六)叹家姐“叹家姐”是新娘出嫁前10天的哭嫁,实际是以歌代哭,“哭”的内容多是倾诉父母的养育之恩,兄弟姐妹和婶嫂伤离惜别之情,以及寄情赠言等。

(七)拜饭。“拜饭”就是姐妹们围坐在一起,手拿纸扇对饭而拜,表示新娘离家前与姐妹们围着圆桌在一起吃饭,意为送行。这个出嫁前夕的礼仪是在棚里的花篮前进行的。

(八)接亲。接亲是新娘拜完饭后,男方按选定时间去接新娘,时间通常是在天亮前(即第三天的凌晨2点至4点钟左右,也有少数是天亮接亲的)。待新娘回到新郎家拜堂(也叫拜神)后,新郎新娘才得回娘家。

(九)男女方脱学。一曰:“脱学”表示双方已长大成人,不再是小孩子了。二曰:“脱学”也叫“脱契”,小时契神契人,现在脱开了,自己独立做人了。脱契后,男女双方便请师傅把“平安符”一条一条地贴上雨伞,直到贴满为止。之后,将符揭下来烧,灰烬撒进准备好的一盆水里,再用这盆水来洗脸洗澡。沐浴后,新郎新娘所有的内外穿戴衣物全部更新。寓意成人生活开始,前程吉祥安康。

(十)上红。“上红”是在新郎身上系一条红带。上红的时候,亲戚大小围圈而坐,有的给金戒子,有的给金镯或玉镯,有的给布做被、做衣服,以此当作恭喜。新郎新娘则用筷子挟青枣等水果给亲戚朋友们吃。

(十一)拜堂。这是婚礼第三天举行的仪式,首先给祖公(神位)敬上3杯茶3杯酒,然后再摆上9支香,男女双方分别上香3支,其余3支放在一旁待燃续敬。接着,新郎或新娘往茶托丢“元宝”,意思是敬奉祖公。新郎新娘拜堂后,男方便送新娘回娘家(做法与接亲一样)。

(十二)摆酒。摆酒是在接亲后设宴请客。酒宴后,新郎捧水给亲戚朋友们洗脸。亲戚朋友便以封包(红包)酬谢,表示你捧水给我洗脸,我给你一个利市,礼尚往来。

广西三月三家乡风俗作文

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而荠菜的谐音是“聚财”。荠菜又称地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荠菜煮鸡蛋不仅可能祛风湿、清火,令腰腿不痛,而且还可预防春瘟。因此,民间有着“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民谚。

五色糯米饭。

每年农历三月三或清明节,壮族人家家户户都蒸五色糯米饭过节。五色糯米饭,因呈黑、红、黄、紫、白五种颜色而得名。壮族人把五色糯米饭看做是“吉祥如意”和“五谷丰登”的象征,是用来招待客人的绝佳美食,也是用来祭扫先祖的供品之一。壮族人十分喜爱五色糯米饭,但因语言差异,不同地域的壮族人对五色糯米饭有不同的称。有的叫糇能,还有的叫乌米饭、青精饭、五色饭、花饭等。

蒿子粑粑。

传统江南——蒿子粑粑又称蒿子粑。是传统江南青团衍生出来的另一种做法。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吃蒿子粑,是安徽江淮,江南一带汉族民间传统风俗。每年三月,家人采来粑粑蒿的嫩叶,洗净,然后拌以粘米和糯米粉,做成扁平溜圆的粑粑,放入锅内,用旺火蒸熟,吃起来软糯香甜可口。而吃蒿子粑粑的习俗是为的是纪念死者,同时祝愿人人健康长寿,不为邪灵所侵。

艾叶粑粑。

三月三是壮族人的歌节,是家庭祭祖祈福的节日,这一天也会吃艾叶粑粑。艾叶是一种中草药,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食材,南方人素来就有食用以艾叶为原料制作的美食。用糯米粉做的艾叶粑粑就是今天我们要吃的传统美食。

鸡屎藤。

农历三月三吃鸡屎藤是广西北海本地人的一种传统习俗。将鸡屎藤叶与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一片片的鸡屎藤面。味道清香甜美,是本地人喜爱的特色小吃。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诞辰,北海人以此纪念这位伟人。

三月三有哪些禁忌。

一、三月三前后不要买车,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二、三月三前后不要购屋,免得好兄弟住进来。

三、三月三前后不要结婚,免得遭好兄弟眼红。

四、三月三前后晚上不要出门,这是好兄弟们的活动时间。

五、三月三前后不要去海边,免得不慎失足成了水鬼的替身。

六、女人在三月三前后如果正好是生理期,那么,一些动工、祭祀活动都不宜在场观看,以免触犯神灵,导致不幸。

七、三月三当天走在荒郊野外,如果感觉有人叫你,不要轻易回头,那可能是好兄弟。

八、三月三这天不要捡路边的钱,这些钱可能是用来买通牛头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们东西,就很容易被他们教训。

九、三月三这天晚上不要穿戴绣有自己姓名的衣物,以免元神被附身。

十、三月三这天晚上,别乱靠墙休息,没事不要乱靠墙,因为好兄弟平时最喜欢依附在墙上休息,此举很容易引鬼上身。

1、祭祖。

有些地方的三月三主要是以祭祀为主,他们会所有人出动带上祭祀用品去祭拜祖坟,其仪式主要有:除草添土,修整墓地,烧香上坟,供上祭品,跪拜敬酒,焚烧钱物,插标挂钱,燃放鞭炮,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幸福安康。祭拜完了大家会聚在一起吃饭,这种聚餐的方式很融洽,能够增加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和家族感。

2、五色糯米饭。

“三月三”节庆开始前,家家户户都会选出优质的糯米,用不同草药的汁液浸泡糯米,使之染色后蒸熟,即为五色糯米饭。五色糯米饭除了象征着五谷丰登、幸福吉祥外,因为五种颜色代表着阴阳五行、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用于祭祀祖先,可祈求一年家人平安、庄稼丰收。此外,每年的三四月份正是人体寒气最重的时候,而五色糯米饭有驱寒避邪的功效,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适当进食一些五色糯米饭,有利于驱赶身体内的寒意。

3、撞彩蛋。

在节庆期间,各家各户精选出鸡蛋,煮熟之后用各种颜料上色,其中大部分以红色为主,因为红色代表着红红火火的好兆头。小孩们会将彩蛋挂在身上,在外出游玩时,碰见相同挂彩蛋的伙伴,便可以玩起“撞彩蛋”的游戏,将两只鸡蛋对碰,没有裂痕的一方则为胜者,在民间,成功撞破彩蛋的人寓意着撞到好彩头。

4、绣球传情。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广西的风俗作文

一到冬至,在玉林,几乎家家都包粽子,不包粽子的也会到市场上买粽子吃。玉林人还有“糯米补气”一说,冬至日吃米粽,寄寓了劳动人民补益力气,以待来年的朴素愿望。

玉林米粽以精盐、南乳、豉油、五香粉等为调料,再选以猪肉、海味、绿豆、荷包豆、粟子、花生等作馅,熬熟后香味四溢,是人们最喜欢吃的.一种食品。在北流、容县、陆川等地,冬至除了包粽子还有包水饺、米花等习俗。

冬至前后,气温骤降,天气晴好,是做腊味的好时节。冬至前夕,在玉林部分县区已有不少居民趁冬至前的晴好天气早早腌制好了腊肉和腊肠。一串串红白交错的腊肉、腊肠,在阳光下油光闪烁,在寒风中浓香散发。闻到腊味香,离过年也就不远了。

冬至祭祀祖先是玉林人最为重要的活动之一,这天,人们会杀鸡杀鸭祭祀祖先。而在博白和陆川等客家人聚居地区,则有做社的传统习俗。所谓“做社”,即杀牲置酒祭社,祭地神。社,又称社皇伯公,实即是土地之神。冬至这天,这些地方做社、祭祀祖先,其礼节一丝不苟,风俗一直延续至今。

吃团圆饭,是玉林人在冬至这天的一个重头戏,往往是在祭祀完毕之后进行。冬至节团圆饭,其受重视程度堪比年夜饭,许多离家在外奔波的游子,不论多远这一天都会往家里赶,就是为了能与家人一起吃上这顿团圆饭。团圆饭肴酒丰盛,喜庆异常,一家老小欢聚一堂,其乐融融。

在玉林,不少居民在冬至这一天还吃羊肉等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家乡广西的风俗作文

春天来了,春姑娘从南方赶到我们身边。小草是她充满阳光的眼睛,小花是她五光十色的衣裳,解冻的小溪是她送给大家的歌声。

“二月二,搓麻线,三月三放风筝。”三月初三,许多地方都有放风筝的习俗。这一天,大家纷纷走到户外放风筝,既陶冶情操,又锻炼身体。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非常喜欢放风筝。

周末,万里无云,碧空如洗,李明、李欢和李丽一家人早早地来到郊外放风筝。李丽拿了一只蝴蝶风筝,李欢和李明拿了一只燕子风筝。

开始放风筝了,三个孩子兴冲冲地来到一片空空的绿草地上。李欢迫不及待地把风筝举到头顶,大声喊:“燕子来报喜喽!”

“小燕子,飞高一些,再飞高一些。”李丽高兴地说。可当她抬头看时,发现有一只老鹰正在天空盘旋,像是在觅食。李丽便皱起了眉说:“你还是别把这个燕子风筝放上天吧!放上天他会被吃掉的。”

李欢笑了,接着说:“那是一只老鹰风筝,不会吃燕子的。”

李丽定睛又看,还真是风筝。

远处,爸爸妈妈早就把三角形的风筝放上了高空。风太大了,妈妈的头发随风xxx舞蹈xxx,连他自己也没注意到。

渐渐地,放风筝的人渐渐多起来,天上的风筝也逐渐多起来,蜈蚣风筝、红鲤鱼风筝;有的刚飞过头顶,有的只能隐隐约约看到一个黑影子;有的在空中翻着跟头,有的直冲云霄……真是各式各样、千姿百态、五颜六色。天空中,还飘一只断了线的风筝,在漫无目的的飞!那是放风筝的人故意放飞的,因为他们想让风筝把自己美好的祝愿带给远方的亲人。

快乐的三月,美好的春天。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