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教案人民版(优质17篇)

时间:2023-12-05 10:04:17 作者:JQ文豪

教学工作计划应该与学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相衔接,形成有机的教学体系。接下来是一些教师在编写教学工作计划中的常见错误和改进建议,供大家参考借鉴。

新文化运动教案

(一)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传播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围绕“思想解放、探索救国”这一主题,通过“新旧碰撞风云起”、“破旧与立新铸国魂”、“十月惊雷现曙光”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和影响。(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3)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1、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2、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打出幻灯片:本课标题《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播放歌曲《最美的歌献给你》的旋律。

【设计意图】渲染气氛,提前调动学生的情绪,为新课讲授做铺垫。

(一)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来回顾一下近代以来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探索救国的脚步,然后播放幻灯片,说明辛亥革命后,思想解放依然继续,探索救国还在前行。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利用激昂的旋律、熟悉的图片、激情的语言进行课堂导入,可以渲染气氛,引出本课的主题,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愿望。(二)新课讲授:

一、“新旧碰撞风云起”——看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教师:这些新变化是否意味着中国就能实现富强吗?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从中概括民国初年中国的社会的政治思想逆流。

学生:……。

教师:从视频中可以看出,“作为共和国大总统的袁世凯,却也大搞帝制复辟和尊孔复古”,这种倒行逆施,资产阶级会答应吗,他们又会如何的选择呢,于是在新与旧的碰撞中一场风云席卷而来,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教师:介绍一本激情洋溢的刊物,一所激情四射的学校,一群激情飞扬的人物,感悟他们如此年轻却已经站在时代的前沿,敢于担当。

教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73页,从宏观上把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学生活动后,展示幻灯片“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我们从不同的视角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涵。

1、国家的角度:共和之殇。

一切的黑暗。”——陈独秀《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教案

一、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二、重难点。

三、导入:复习导入。

四、背景。

师过渡: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是谁首先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呢?生:陈独秀。

生:----------------------。

五、概况。

学生阅读课本53页第4段内容填写此表格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其在校外之言动,悉听自由,本校从不过问,亦不能代负责任。例如复辟主义,民国所排斥也,本校教员中,有拖长辫而持复辟论者,以其所授为英国文学,与政治无涉,则听之。„„夫人才至为难得,若求全责备,则学校殆难成立。

--蔡元培。

思考:北大为什么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以上这段话体现的是什么办学宗旨?实质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本54页第一段找出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

思考:新道德与旧道德分别指的是什么?

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以此之故,吾主张今日作文作诗,宜采用俗语俗字。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华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钱玄同《中国今后文字问题》。

思考:文学革命的利与弊?4.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通过课件材料学生找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思考: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以及如何学习外来文化?

七、高考题演练。

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八、拓展作业。

新文化运动教案

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自学与同学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爱国自强、不断求索、勇于实践;客观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

1、重点:《新青年》的创办;胡适、鲁迅与新文化运动。

2、难点:如何认识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点:

(一)创办《新青年》。

(1)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进步知识分子,以《xx》为阵地,高举和的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提倡xxx,反对xxx;

提倡xxx,反对xxx;

提倡xxx,反对xxx;

提倡反对,斗争锋芒直指维护封建统治的。

(二)文学革命。

(1)1917年,胡适发表了《xx》,随后,陈独秀发表了《xx》,由此掀起了文学革命。

(2)鲁迅是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他创作了《xx》《xx》等文学作品,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成为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3)“新世纪的曙光”

(4)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xx》和《xx》两篇,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5)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它大大激发了广大青年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探索的新出路,为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1、填表: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可总结为四提倡、四反对,请你把相应的内容填入表中。

提倡反对。

提倡反对。

提倡反对。

提倡反对。

2、议一议:为什么人们打这场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性质是什么?

《新文化运动》教案

(一)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传播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围绕“思想解放、探索救国”这一主题,通过“新旧碰撞风云起”、“破旧与立新铸国魂”、“十月惊雷现曙光”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和影响。(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3)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1、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2、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打出幻灯片:本课标题《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播放歌曲《最美的歌献给你》的旋律。

【设计意图】渲染气氛,提前调动学生的情绪,为新课讲授做铺垫。

(一)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来回顾一下近代以来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探索救国的脚步,然后播放幻灯片,说明辛亥革命后,思想解放依然继续,探索救国还在前行。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利用激昂的旋律、熟悉的图片、激情的语言进行课堂导入,可以渲染气氛,引出本课的主题,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愿望。(二)新课讲授:

一、“新旧碰撞风云起”——看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教师:这些新变化是否意味着中国就能实现富强吗?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从中概括民国初年中国的社会的政治思想逆流。

学生:……。

教师:从视频中可以看出,“作为共和国大总统的袁世凯,却也大搞帝制复辟和尊孔复古”,这种倒行逆施,资产阶级会答应吗,他们又会如何的选择呢,于是在新与旧的碰撞中一场风云席卷而来,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教师:介绍一本激情洋溢的刊物,一所激情四射的学校,一群激情飞扬的人物,感悟他们如此年轻却已经站在时代的前沿,敢于担当。

教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73页,从宏观上把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学生活动后,展示幻灯片“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我们从不同的视角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涵。

1、国家的角度:共和之殇。

教师:共和政体名存实亡,主要是什么思想未清除?那新文化运动人士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材料一“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即民主)并重。”——《敬告青年》。

材料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

一切的黑暗。”——陈独秀《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教案

1、知识与能力。

知识: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以“背景,主要内容,历史评价”为线索,让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图片、文字资料,对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提高学生梳理知识、驾驭知识的,提取有效历史信息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自强御侮而进行的新探索;

体味新文化运动主要代表人物反封建的大无畏精神和寻求真理的品质;进一步体会马克思主义和思想解放在近代中国乃至当今的重要作用。

二、教材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三、手段和方法:教学过程中,除了运用一般的讲述法和讲解法,将重点采用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和史料分析法,并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历史思维能力。

四、板书设计: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问题式导入。

师:1840年自鸦片战争以来,为了摆脱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欺辱,中国人曾作出了种种努力,不断在寻找着中国的出路,于是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那么首先学习的是什么呢?首先学习的是什么呢?生:技术。

师:对,是武器和技术。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以及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惨败,一些有志之士突破了“器物”的限制,开始学习什么呢?生:思考。

师:是制度。随着维新运动的失败,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的夺权,也就预示着从君主立宪制到民主共和制都失败了。确切的说,无论是学器物,还是学制度,都失败了,于是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寻找救国真理的道路上又进行了新的探索,于是兴起了什么运动?生:新文化运动。

师:新文化运动,是中国人开始从思想文化方面来寻找中国的出路,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解放广大人民的思想,才是救国之根本。于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决心发起一场新的启蒙运动,即新文化运动。接下来让我们翻到书72页,一起进入这一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1、结合图片,用讲授法从当时经济、政治、思想方面来分析新文化运动爆发的背景。

师:为什么在这一时期爆发了一场如此空前盛大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接下来让我们看一组材料,一起来寻找答案。师:大家看材料一,材料说明了什么?生:袁世凯的卖国行为及其复辟帝制„„师: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废除了临时约法,恢复帝制,实行独裁统治。师:请阅读材料二,材料说明了什么?生: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师:为什么民族资本主义在这一时期的进一步发展?与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有什么联系?

生:思考。

师:回答得很好,总结来说是西方启蒙思想。随着“睁眼看世界”和“维新变法”的兴起,大量有关西方启蒙思想的书籍传入中国,使启蒙思想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统治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但在此时,袁世凯兴起尊孔复古的逆流,遭到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反对,于是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

师:好,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新文化运动爆发的背景„„生:记笔记。

2、放一段视频,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有大概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图片介绍陈独秀和蔡元培引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代表人物、主要阵地及其活动基地;提问“北大为什么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基地”,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教师通过设置由浅入深的小问题,以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针对性的阅读能提高学生阅读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师: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先对新文化运动概况有个大概的了解。生:看视频。

师:这个图片是谁?师:蔡元培。

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使北大成为宣传新文化运动的阵地之一。师:那这位?(陈独秀)。

生: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创办了《新青年》,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3、接着以“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这一问题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以教材为依托,我将整合教材和教参提供的史料,让学生理解“民主与科学”口号的内涵和提出背景。学生也将通过新旧道德和新旧文学具体例子的对比,理解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实质。第一手史料和具体生动的例子相信学生更容易接受。至此,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已有了解,要求他们归纳新文化运动,锻炼其驾驭知识和理解概括能力。

4、由于课本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论述较为简单,对局限性甚至没有提及,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因此,我将补充几段史料,让学生通过原汁原味的历史材料来总结概括其进步性和局限性。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科素养。

5、指导学生阅读最后一个子目,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找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代表人物、表现和影响。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最后点明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建构主义主张合作学习,讨论法符合启发式原则并增进学生间的合作,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和学习主动性。

(一)课文小结。

通过课后习题来检查同学们掌握知识的程度,同时也培养同学们运用知识的能力。

新文化运动教案

作者:admin资源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

【课标要求】。

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标志、主要代表人物,简述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思想文化是当时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同时在一定条件下又对政治、经济发挥反作用;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的分析和探讨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创新学习的初步能力;收集并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品,从作品中深化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和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历程,使学生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而不断追求真理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从新文化运动时期饱含激情的作品中,体会一种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认识人生的意义总是将个人的价值融于社会价值之中。

【重点难点】。

一、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指导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查阅有关资料,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导学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谈话法、图示法等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学生观看《袁世凯攫取辛亥革命胜利成果》和《袁世凯复辟帝制》等资料,指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并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革命的胜利果被袁世凯所攫取。为了根除封建思想,在思想领域进行反封建运动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学习新课:

(课件出示)。

设问: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代表人物有哪一些?

(师生自主学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第43—44页,找出答案,对于学生无法得出答案的问题师生进行共同探究,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归纳)(1)政治上,北洋军阀实行独裁专制统治。

(2)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3)思想文化上,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指导学生掌握分析历史背景的方法,一般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归纳,指出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的尊孔复古逆流虽是其直接原因,而政治、经济领域的原因则是其深层次的原因,并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认识事物要全面。对于政治、经济上的原因,教师可做简单叙述补充,而思想领域的原因的认识的时候,可出示《袁世凯穿起祭祀服在天坛祭天》图,认识其实质和目的实质并非是真的尊孔复古,吸收儒家文化的精髓,而是借此恢复封建伦理道德和纲常,为其复辟帝制进行大造舆论)。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主要阵地。

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出示图片《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陈独秀》、《蔡元培》、《鲁迅》、《胡适》、《新青年杂志》等图片,并出示板书:

时间:1915年9月。

标志: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主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以上内容,尽量由学生归纳总结,在归纳代表人物的时候,运用图片出示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的图片,逐一进行介绍,并说明,在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后,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邀请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到北大任教,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齐集北大,而他们的新思想又主要通过《新青年》杂志进行发表,所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课件展示第二版块)。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找出答案,教师逐一进行讲解,认识其内容其实就是“三提倡三反对”)。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出示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材料。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

“德先生”(democracy)指的是民主,即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用以反对封建专制;“赛先生”(science)指科学,包含自然科学和西方的社会科学理论,以及对事物看法的科学态度。

由于当时尊孔复古的思想很严重,反对借孔孟之道恢复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突出问题,而反对迷信只能借助科学,同时,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制度来批判在当时还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思想,不但新鲜,而且对科学在中国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中国的广大青年和知识分子追求民主献身科学起了重要作用,因此,“民主”和“科学”成为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两大口号和主要内容,成为了新文化运动“新”的特点,从而为启发国民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起了重大作用。

(过渡)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上的革命,同时也是一场文学革命。

2、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课件出示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部分内容:

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引导学生认识到,胡适所提出的文学改良的主张,其实质就是从文学形式和内容上同时进行改良,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于是,白话文在全国推广起来,其中,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和胡适的白话诗成为了其中的典范。在《狂人日记》中,鲁迅用辛辣的笔调,外科手术般的手法对封建道德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吃人的历史,号召人民起来进行革命,推翻那吃人的旧社会。

(在此基础上,出示胡适的新诗《老鸦》,学生集体朗读)。

我大清早起,站在人家屋顶上哑哑的啼。

人家讨嫌我,说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讨人欢喜!

天寒风紧,无枝可栖。

我整日里飞去飞回,整日里又寒又饥。

我不能带着鞘儿,翁翁央央提人家飞。

也不能系在竹竿头,赚一把黄小米。

引导学生体会旧体诗和新诗的区别,认识文学是思想的载体,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认识提倡新文学的本质是推动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过渡)在中国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的时候,俄国爆发了著名的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带来了民族解放和复兴的希望,新文化运动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课件展示第三版块)。

设问:

1、在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和内容有什么变化?

2、最早在中国举起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大旗的人物是谁?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

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的新内容就是宣传十月革命和宣传马克思主义,而在中国首先举起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大旗的人物就是李大钊。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两篇文章:《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热情地欢呼:“试看将来的环球,必将是赤旗的世界!”同时,在1918年,李大钊、陈独秀等创办了《每周评论》杂志,积极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邓中夏、周恩来等一批先进青年纷纷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先后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

(课件展示第四版块)。

(引导学生从前期内容的三提倡三反对到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进行分组讨论,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指出)。

中国的近代化过程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学习西方的器物制度,以地主阶级掀起的洋务运动为代表,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成为了近代化的开端;第二阶段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以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的戊戌变法和革命派掀起的辛亥革命为代表,对宣传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而新文化运动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传统的文化和思想进行了反思、批判和宣战,高扬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对人们的思想进行了一场大洗礼,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进一步设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新文化运动代表了一种什么精神?(探索精神、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精神、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等等)。

【巩固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本课的基本知识结构,并用歌诀进行记忆:

新旧思潮起冲突,《青年杂志》运动搞。民主科学摇大旗,陈李胡鲁做代表。十月革命送曙光,马克思主义响中国。新文化运动载史册,人们思想大解放。

【达标训练】。

a、《青年杂志》的创办b、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

c、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d、鲁迅发表《狂人日记》。

2、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宣传()。

a、民主和科学b、救亡图存。

c、自强求富d、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教案

(一)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传播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围绕“思想解放、探索救国”这一主题,通过“新旧碰撞风云起”、“破旧与立新铸国魂”、“十月惊雷现曙光”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和影响。(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3)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1、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2、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打出幻灯片:本课标题《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播放歌曲《最美的歌献给你》的旋律。

新文化运动教案

陈独秀。

青年如初春,如朝阳,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亡;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

……欲救此病,非太息咨嗟之所能济,是在一二敏于自觉、勇于奋斗之青年,发挥人间固有之智能,决择人间种种之思想,--孰为新鲜活泼而适于今世之争存,孰为陈腐朽败而不容留置于脑里,--利刃断铁,快刀理麻,决不作牵就依违之想,自度度人,社会庶几有清宁之日也。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若夫明其是非,以供抉择,谨陈六义,幸平心察之。

(一)自由的而非奴隶的。

(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原载1915年9月《青年杂志》一卷一号)。

文学革命论。

陈独秀。

吾苟偷庸懦之国民,畏革命如蛇蝎,故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尝稍减。其原因之小部分,则为三次革命,皆虎头蛇尾,未能充分以鲜血洗净旧污。其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根深底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并此虎头蛇尾之革命而未有焉。此单独政治革命所以于吾之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也。推其总因,乃在吾人疾视革命,不知其为开发文明之利器故。

……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之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

……今日中国之文学,委琐陈腐,远不能与欧洲比肩,此妖魔为何?即明之前后七子及八家文派之归方刘姚是也。此十八妖魔辈,尊古蔑今,咬文嚼字,称霸文坛,反使盖代文豪若马东篱,若施耐庵,若曹雪芹诸人之姓名,几不为国人所识。若夫七子之诗,刻意模古,直谓之抄袭可也。归方刘姚之文,或希荣慕誉,或无病而呻,满纸之乎者也矣焉哉。每有长篇大作,摇头摆尾,说来说去,不知道说些什么。此等文学,作者既非创造才,胸中又无物,其伎俩惟在仿古欺人,直无一字有存在之价值。虽著作等身,其与时之社会文明进化无丝毫关系。

际兹文学革新之时代,凡属贵族文学,古典文学,山林文学,均在排斥之列。以何理由而排斥此三种文学耶?曰,贵族文学,藻饰依他,失独立自尊之气象也;古典文学,铺张堆砌,失抒情写世之旨也;山林文学,深晦艰涩,自以为名山著述,于其群之在多数无所裨益也。其形体则陈陈相因,有肉无骨,有形无神,乃装饰品而非实用品。其内容则目光不越帝王权贵,神仙鬼怪,乃其个人之穷通利达。所谓宇宙,所谓人生,所谓社会,举非其构思所及:此三种文学公同之缺点也。此种文学盖与阿谀夸张虎伪迂阔之国民性,互为因果。今欲革新政治,势不得不革新盘踞于运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学。使吾人不张目以观世界社会文学之趋势及时代之精神,日夜埋头故纸堆中,所目注心营者,不越帝王权贵,鬼怪神仙,与夫个人之穷通利达,以此而求革新文学,革新政治,是缚手足而敌孟贲也。

欧洲文化,受赐于政治科学者固多,受赐于文学者亦不少。予爱卢梭、巴士特之法兰西,予尤爱虞哥、左喇之法兰西;予爱康德、赫克尔之德意志,予尤爱桂特、郝卜特曼之德意志;予爱培根、达尔文之英吉利,予尤爱狄铿士、王尔德之英吉利。吾国文学界豪杰之士,有自负为中国之虞哥、左喇、桂特、郝卜特曼、狄铿士、王尔德者乎?有不顾迂儒之毁誉,明目张胆以与十八妖魔宣战者乎?予愿拖四十二生的大炮,为之前驱!

(原载1917年2月1日《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

文学改良刍议(节选)。

胡适。

今之谈文学改良者众矣,记者末学不文,何足以言此。然年来颇于此事再四研思,辅以友朋辩论,其结果所得,颇不无讨论之价值。因综括所怀见解,列为八事,分别言之,以与当世之留意文学改良者一研究之。

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

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烂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

选自〈中国现代文学运动史料摘编〉北京出版社1985年第1版。

from:中国现代文学运动史料摘编北京出版社1987年第1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认识人民币教案

1.认识面值10元以内的以元、角为计量单位的纸币,能说出它们的单位名称。

2.结合生活经验,了解钱的用途。

3.尝试计算一组“钱币”。

1.1元、2元、5元、10元、1角、2角、5角纸币若干。

2.铅笔,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1.复习对硬币面值的认识。

出示已认识过的硬币并复习硬币的面值。

2.认识面值10以内以元、角为计量单位的纸币。

(1)出示纸币,逐一认识10以内以元、角为计量单位的纸币。

(2)提问:“你们认识这些钱吗?它们一样吗?”(引导幼儿观察,认识硬币与纸币)

(3)师:“它们分别是多少钱呢?”“你怎么知道是×元钱呢?”(通过观察钱币上的数字让幼儿认识它们不同的面值)

2.游戏:小孩小孩真爱玩。巩固对纸币面值的区分。

玩法:教师把各种面值的纸币贴在周围,幼儿念儿歌:“小孩小孩真爱玩,摸摸这,摸摸那”。当幼儿听到指令“摸摸×元(角)跑回来!”后,跑到相应面值的纸币前摸一摸,跑到教师面前:“我摸到×元(角)跑回来!”同时教师检查幼儿是否摸错。

3.结合生活经验讲述,了解钱的用途。

(1)你们知道钱是用来做什么的吗?

(2)你见过谁什么时候使用过人民币?它对人们有什么用处?

小结:人们通过钱来买东西,缴费等;钱虽然不能代表一切,但是生活中如果没有钱,我们都无法生活下去。

4.连线游戏:出示幼儿用书,让幼儿将钱币和相应面额用线连接起来。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认识的人民币,并知道面值大小区别。

八年级人教版新文化运动教案

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去中的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

教法选择朗读、点拨、导读法、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组织与学生学习任务设计相关预设设计意图反思与改进。

二、讲授新课。

(一)检查预习。

1.比一比,看谁读的准。

凹凼()门槛()涎水()砌()黏性()尴尬()撬()憋()半晌()揩()。

二、介绍本节课流程--攀登台阶、体会弄清。

三、与文本对话--讲故事。

1、快速浏览课文,试用第三人称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别人家的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高台阶的新屋,于是终年辛劳,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造成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2、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几十级,自己家的台阶只有3级,被人家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觉得自己没有地位”,想有地位却没有地位,所以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

3、父亲为了台阶做了哪些准备?

捡砖、捡瓦、捡石头、存角票、种田、砍柴、编草鞋、踏黄泥。

四、与人物对话--评人物。

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对文中父亲的认识.以“父亲是一个---的人”为话题。

父亲是一个坚强的人。

父亲是一个要强的人。

父亲是一个勇敢的人。

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

父亲是一个朴实的人。

总之: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五与作者对话--悟主旨。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探究主旨。

明确: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六、重温经典,感受父亲艰辛。

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

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等我长大后。

山里孩子往外走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

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都说养儿能防老。

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都说养儿为防老。

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儿只有清歌一曲和泪唱。

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七、与心灵对话--表真情。

以“父亲,我想对您说......”向父亲直抒胸臆。

八、总结…。

九、作业布置。

1,课外寻找关于“父亲”的文章、诗歌进行自主阅读。

推荐书目:苏童《父爱》、梁实秋《代沟》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2,练笔:(二选一)。

a.将父亲,我想对您说:……整理成一片情真意切的随笔。

b.以我与父亲为题,写一篇短文.

导学预设1:

让学生能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正确朗读字音,语句的节奏,作家作品介绍。

评价预设1:

学生分组分层量化评价,按1-6号分别1-6分的办法,同时对速度快的、表述好的、想的全面的、较低层次作答的学生做口头评价。抢答的形式更具竞争性。

导学预设2:引导学生抓住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准确把握父亲的形象。

评价预设2: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果的观察,发现评价点,针对特定对象作出评价,如谁预习的好。

导学预设3:

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问题。

评价预设3: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果的观察,发现评价点,针对特定对象作出评价。

导学预设4:

教师要对学生小组回答内容作总结,如本小组在学习中表现的是否积极,每个人是否按要求完成任务了,谁表现的突出,谁表现的不好,得分、失分原因,和其它小组比较还有哪些不足,应该怎样改进等等。教师对学生回答情况做必要的总结,表扬优秀小组。

设计意图1:

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养成学会预习的良好习惯。

设计意图2:

以歌曲唤起孩子们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设计意图3:

概括事件,培养学生语言概括能力。

设计意图4:

1.让学生速度课文,掌握信息,准确把握人物特点。

设计意图5:

利用小组评价解决问题,通过评价引导小组派较低层次的同学回答,从而培养小组关注弱势,形成得分策略。同时也为较差学生建立自信和使他们感受成功快乐。

设计意图5:

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以激励学生并引发互相之间的竞争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反思与改进1:

表情与肢体并用,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基本能做到坐姿端正并持续。

反思与改进2:

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深情。

反思与改进3:

通过对课堂效果观察,口头即时激励性评价优于隐性量化评价,灵活量化评价更具调动性,分层评价应多引导,以内化为小组关注每个成员的主动行为,因此总结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反思与改进4:

学生的自主意识还没有充分建立,所以在完成这个任务中,很多同学缺乏自信,更倾向于与同伴交流。所以培养自主意识还需要引起重视,独立思考、完成任务必须做到独立。口头激励的运用,效果明显,对学生树立自信有一定作用,需要教师有目的的去做这项工作。

反思与改进5:

有意识的随时发现评价点,并有目的的实施相应的评价,无疑是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很好的方式,需要教师重视并加以实施。

板书设计:

台阶。

父亲是一个坚强的人。

父亲是一个要强的人。

父亲是一个勇敢的人。

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

父亲是一个朴实的人。

课后回顾及反馈:

本节课学习,引导学生分析台阶的象征意义,归纳文章故事情节,训练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如果加进短篇训练更有利于学习。

作业批改记录:

学生作业上交及时,大部分学生作业工整,出现问题采取集中订正和个别辅导的方法。

侯晓旭。

[《台阶》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人教版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二课时四、拓展延伸:过渡: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三峡大坝工程。大家有查到关于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师生共同交流,多媒体展示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20xx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20xx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20xx年,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xx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认识人民币教案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认识人民币”。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知道1角=10分,初步学会简单的角、分的换算。

2、知道爱护人民币和合理计划、节约用钱。

3、初步培养推理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准备:投影仪一台,打有5分2枚、2分5枚、1分10枚硬币的胶片一张,大红花10朵。

学生准备:5分2枚、2分5枚、1分10枚的硬币。

师用投影仪出示打有5分2枚、2分5枚、1分10枚的硬币图,边指图边说:“今天,老师要看看同学们,看谁上课时最爱动脑筋,最爱交流汇报,老师就给最聪明的同学戴上大红花,希望每个同学都能争取。好吗?”

生:好的。

师:用图上的硬币,你能用几种方法凑成一角?能说一说,并写出算式吗?

师:请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5分、2分、1分硬币,像老师这样,按图在书桌上排列。(图略)。

每4个同学为一组,小组协作活动,通过摆一摆、说一说、议一议,动手实践,合作研究,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的汇报师板书:

(1)2个5分就是10分,等于1角。

算式为:5分+5分=1角。

(2)1个5分、2个2分、1个1分是10分,等于1角。

算式为:5分+2分+2分+1分=1角。

(3)5个2分就是10分,等于1角。

算式为:2分+2分+2分+2分+2分=1角。

生:先摆5分的,再摆2分的,最后摆1分的。

师:好的,你真聪明。(师给他戴上一朵大红花)。你能具体说出摆的方法和算式吗?

生:1个5分的、1个2分的、3个1分的。

算式为:5分+2分+1分+1分+1分=1角。

生:5分的摆完了,那么可以用2分的、1分的来摆,凑足10分就是1角。

师:你真了不起。(师给他戴上一朵大红花)。现在照这位同学说的,再进行小组讨论,说出凑的方法,写出算式。

(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自由讨论,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师:数一数,用图上的硬币凑成一角的方法共有几种?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生:共有10种方法。没有其它的方法。

师:同学们通过动手摆一摆、说一说、议一议、交流论证、归纳总结,写出了10种凑法和算法。戴上大红花的10名同学为这次活动课的“智慧之星”。

今天,我们学习了2个5分、5个2分、10个1分凑成一角的10种方法。希望同学们把这节实践活动课的研究方法用到以后的学习中,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认识人民币教案

人民币是我们国家的钱币,孩子对钱的认识与生俱来,孩子经常出入超市商场见的多用的少,抓住孩子的好奇心,我们开展了一节科学活动《认识人民币》,运用孩子已有的经验正确认识人民币的面值和图案!

1.初步了解人民币的特征,知道人民币有各种面值和各种图案。

2.知道人民币是我国的货币,懂得要爱惜人民币。

硬币和纸币若干

一、以谈话方式引入主题,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提问:“去超市用什么才可以买到东西?”“你们想自己去买吗?”

2.想学着去买东西,必须认识钱,我们一起去认识吧!

二、区分硬币和纸币

1.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区分出硬币和纸币。

2.知道印有中国人民银行字样的钱又称“人民币”。

三、认识钱币的面值与图案

一一认识硬币和纸币的面值与图案。

四、知道人民币是我国的货币,懂得要爱惜人民币

延伸活动:

1.幼儿向家长介绍学到的关于钱币的小知识。

2.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认识其它国家的钱币。

3.让爸爸妈妈带自己去超市,运用自己认识的钱币去购物。

人民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2.学习在说明中运用记叙的方法。

3.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激励自己继承先烈未竟的事业,奋勇向前。

教学重点:

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2.说明的顺序和说明对象的特征。

教学难点:

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

生字词(结合课文生词表以及课下注释整理后与同学交流)。

2、说明文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一篇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

3、说明事物要抓住,即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主要标志。本文主要抓住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的特征。

二、合作探究: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打比方、画图表等。试找出本文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

读课文根据给出的层意划分课文结构。(写出段落)。

第一部分:瞻仰纪念碑的心情和纪念碑的总体特征。

第二部分:具体介绍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碑的构造、题字、碑文以及十幅浮雕。

第三部分:抒写瞻仰后的深切感受。

第二课时。

三、交流展示:

1、自己分析题目。

5、再次速读2~5节,找出表明顺序的关键词,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纪念碑一步步介绍给我们面前?(即作者的活动顺序)。

6、在平台前瞻仰,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说明纪念碑的结构、题词、碑文和造型。

8、文章那些部分是介绍大碑座的?是采用什么结构?先总写浮雕的、、。以及雕刻了英雄人物的数目、大小和各不相同的形象特点。

9、阅读7~10节,这一部分运用哪些表达方式,简要说明一下。

11、研究课文,思考p92练习2。

12、读课文11小节,它在文章结构和表达中心起到了什么作用?

四、归纳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用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抓住特征以说明为主有机插入叙述;以瞻仰者本人的活动顺序为主,空间顺序为辅,兼以逻辑顺序通过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具体而全面的介绍,热情赞颂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和他们英勇奋斗,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学生见过纪念碑却不一定有比较深的印象,为了帮助学生很好地学习这篇说明文,本人做了一下尝试,教完本文后,有如下几点感想。

一、预习的必要性。

课前先让学生查找资料和图片,在形象感知上先对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和了解。结合查找的文字资料,为很好地理解碑文内容作了充分的准备。课堂证明,预习之后在教学时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图表的合理使用。

为了帮助学生能直观形象地了解说明顺序的使用,除了在书本上让学生划出标志性的词句,我还特地制作了一张表格,画了一幅纪念碑方位的简图,然后让学生结合书上标志性的词句,填图,学生根据提示,很快填好图表,然后我按方位顺序依次参观给学生看,并请一个同学在旁边扮演导游,做一个简要的讲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我一起亲身感受了参观的过程,也对什么是空间顺序有了形象的了解,并且更好地掌握了纪念碑的浮雕内容。

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运用。

说明方法虽然以前也曾接触过,但往往学生在考试的时候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所以这节课上,我先带着大家回顾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它们有哪些作用。然后先让学生找出一个说明方法,由我示范分析其作用,让学生从我的示范分析中寻找分析要点。学生掌握要点后,我再让学生在书上划出使用说明方法的语句,并尝试批注分析其作用。最后课堂交流,点评并补充纠错。几个学生下来,就发现这样做是很有效的,学生既掌握了方法,还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课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介绍某个物品,使用两个说明方法,并在语句后做一个说明方法的分析。这样就又锻炼了学生的笔头表达能力。

八年级人教版新文化运动教案

小结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我相信,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作业:1对三峡工程众说纷纭,你的看法呢?结合课文和你查找的资料,谈谈你对建立三峡水利工程的看法。2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以“三峡”为主题的板报。

《新文化运动》教案

浙江省瑞安中学李晓敏。

一、课程标准:

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设计思路:

主标题:“一本杂志与一场运动”,副标题:重返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新文化运动为历史现场,以陈独秀办刊物为线索,落实三维目标。

三、教学流程:

导入: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是因为每当黑暗笼罩时,总有思想的先驱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题记。

生: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

屏幕显示:“让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都全改观。——陈独秀”这次陈独秀的探索目标锁定在哪里?改变国民思想。他想通过什么途径?办杂志。

这堂课我们就从陈独秀1915年创办的这本《新青年》杂志入手重返新文化运动的现场,看看“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先驱们如何将犀利的文章化作一把把锋利的匕首,刺向封建专制,封建礼教。

师:当时要办好这本杂志,还需要哪些必要的环节?

我们先借助民国元年的这套老教材看当时社会的一个侧面,屏幕呈现材料:

图片:1912年面世的《共和国小学教科书》。

从民国元年教科书编委会的编书宗旨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新:西方民主、自由思想受知识阶层欢迎。但当时社会的统治者和国民的思想又是怎样的呢?屏幕显示:

材料一1914年12月,袁世凯率领百官,在孔庙演出一场“祭孔”丑剧。

材料二辛亥革命后百姓门户前的对联。

师:通过这两幅图片,我们又看到了民国社会的哪些现象?学生回答: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推行“尊孔复古”逆流;国民仍深受专制思想影响。

师:透过刚才这两个侧面的调查,同学们会得出什么反馈结果?

生:自由发言。

师:确实,民国初期的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正如历史学家陈旭麓所说“由辛亥革命所唤起的中国社会的希望,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黑暗之间形成一种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产生了巨大的波潮,于是而有新文化运动。”

过渡:面对现实的黑暗,陈独秀将聘请哪些特约专栏作家来冲破旧思想的藩篱?

2.聘请作家:落实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生: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他们符合《新青年》杂志定位的有哪些作品?学生看书本回答。

通过这些作品他们想传递哪些思想?

我们先来看陈独秀。他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希望青年能进取、向上。而他最有影响力的想法则发表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这篇文章中。

我们在看看李大钊的文章:《孔子与宪政》《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师:在这些文章中,我们又能看到哪些那个时代的思想精华?

生:猛烈抨击儒家伦理道德;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师:接着来看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这篇文章中,胡适提出了哪些新观点?

生:主张文学革命,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过渡:为推广白话文,胡适还身体力行,写了很多白话诗,我们来欣赏其中一首。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远。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生:有意义,白话文更浅显易懂,方便了文化的传播;但确实有点“无病呻吟”的缺点。就这个问题,胡适自己是这么解释的。

我们也知道单有白话未必就能造出新文学;我们也知道新文学必须要有新思想做里子。但是我们认定文学革命须有先后的程序:先要做到文学体裁的大解放,方才可以用来做新思想、新精神的运输品。

——胡适《自序》。

师:在文学革命遇到瓶颈的时候,一个关键人物出场了,他就是——鲁迅。读完《狂人日记》这段文字,结合胡适刚才的话,分析鲁迅在新文化运动的特殊贡献。

生: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形式结合,树立新文学的典范。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回顾,归纳新文化运动有哪些内容?咱们全班同学一起来填空。

过渡:有了充实的内容后,我们下面来帮着设计版面。为了加强与读者的互动,我们把第四版预留。请大家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给前三个版块定个合适的名称。

3.版面设计: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再运用。学生自由发言。

如:第一版:民主科学;第二版:平等博爱;第三版:文化视角;第四版:编读往来。

师:这场规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并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课堂小结:

新文化运动初中历史教案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同时,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新授课

一、教师准备

1、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给出预习目标,指导学生预习。(全体学生)

二、学生准备

全体学生据预习目标预习课文。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为主。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但并没有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到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此导入新课。

一、检查预习目标。(找一排学生依次回答)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间、标志、代表人物、主要阵地、主要内容、两大口号。

2. 新文化运动新阶段到来的标志。

3.李大钊发表的文章。

4.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小组合作讨论: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

学生讨论后,教师补充:新文化运动: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不过,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绪,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种看法一直影响到后来。

三、老师据大纲强调重点(指导学生掌握):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代表人物、历史意义。

2.强调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四、多媒体展示。

五、课堂展示。

指导学生列表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间、标志、代表人物、主要阵地、主要内容、两大口号、发展、历史意义。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

2、 预习新课。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