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知识点总结(专业19篇)

时间:2023-12-17 17:02:37 作者:念青松

知识点总结是培养我们学习和思考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培养我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借鉴以下知识点总结范文,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地理高中知识点总结

洋流按成因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三种。

风海流:形成动力为大气运动,规模很大。例如,西风漂流、信风带内的洋流。

密度流:由密度差异引起,多出现在封闭海域与外洋之间。例如,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红海与印度洋之间。

补偿流:分为水平流和垂直流,多在大洋两岸。例如,赤道逆流、秘鲁寒流。

按性质。

洋流按性质分为暖流、寒流两种。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多由低纬流向高纬或为下降流。典型的有,日本暖流、墨西哥湾暖流。

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多由高纬流向低纬或为上升流。典型的有,千岛寒流、拉布拉多寒流。

按地理位置。

洋流按地理位置分为赤道流、大洋流、极地流、沿岸流四种。

赤道流:分布于赤道附近海区。例如,南北赤道暖流、赤道逆流。

大洋流:分布于大洋中心,这种洋流类型较多。

极地流:分布于极地海域。例如,南极绕极流。

沿岸流:分布于沿海海域,受陆地影响大。例如,我国的沿岸流。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1、一个原理:东边的时刻早。因为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所以东边先看到日出。东时区区时早于西时区区时;东西时区内越往东区时越早。

2、二种线:特殊的时间经线和两个日期界线。

特殊的时间经线:

(1)6时经线: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

(2)18时经线: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

(3)12时经线: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

(4)24时经线:平分夜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

两个日期界线:

(1)180°经线:固定性;日期为向东减一天,向西加一天。

(2)0时经线:不确定性。

3、计算区时和时区计算的三个步骤。

(1)计算当地时区:将已知经度数除以15,若余数小于7。5,则除得的商就是该经度所在的时区数:若余数大于7。5,则该地所在的时区数为商+1。东经为东时区,西经为西时区。

(2)计算时区差:同为东时区或同为西时区,时区数相减,一个在东时区一个在西时区,则时区数相加。例如东八区与东二区相差6个时区,东八区与西五区则相差13个时区。

(3)计算区时:利用所得的时区差,向东加向西则减。例如当东二区为6时,东九区区时为6+7=13时;西三区区时为6—5=1时;西7区区时为6—13=—7,24—7=17时(日期减去一天)。碰到跨年月时,要注意大月、小月、平年、闰年,才能准确作答。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2、自然条件:

(1)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作物一年一熟,作物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2)地形分布:西部高原(畜牧业)、中部和东北部平原(种植业)、周围山地(林业)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3)土壤: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

(1)良好的工业基础;。

(2)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3)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地广人稀),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1、耕作农业区:

(1)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区;。

(2)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水稻等。

2、林业和特产区:

(1)林业: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2)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3、畜牧业区:

(2)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1、生产特点:

(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2)地区专业化生产。

2、其他知识:

(1)三江平原商品率最高;。

(2)国营农场,机械化程度最高。

3、农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1)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商品粮豆等的生产,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

(2)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3)山区农业:森林资源保育,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区域经济发展知识点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1)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2)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最先改革开放的地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3、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1、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

2、工业化进程:

3、城市化进程:

(1)城镇数量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

(2)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1.水系特征(a.流域广,支流多;b.含沙量大;c.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水文特征(a.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b.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气候特征(该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势起伏状况。

3.(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分布。

4.(剖面图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征。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1.长度。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况。

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

4.空气密度。

1.降水(当地气候特征情况;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

2.气温(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不同纬度的温度变化、0℃等温线的海拔的高低)。

1.纬度:.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

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带谱可能越复杂。

3.热量(即阳坡、阴坡):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

【自然因素】。

1.地形(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b.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c.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

2.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

3.河流(供水、运输功能)。

4.资源条件。

【社会经济因素】。

1.交通条件。

2.政治因素。

3.军事因素。

4.宗教因素。

5.科技因素。

6.旅游因素。

1.便利的交通条件(设立原则:交通最优环路或市区边缘,公路沿线)。

2.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稳定的商品来源。

3.广阔的市场或经济腹地(设立原则:市场最优)。

【自然方面】。

1.地形(a.平坦:对选择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运)。

2.地质(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渗漏;b.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

3.气候(a.公路、铁路: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b.水运、航空:防大雾、大风)。

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会经济方面】。

1.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使更多人受益。适用于:地方公路)。

2.里程和运营时间(尽量修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适用于:国道)。

3.其他(尽量远离重要文物古迹、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1.完善了当地的交通网络,使交通便利通达。

2.加快了物资流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政治:巩固国防、保持稳定、促进区域繁荣。

1.地理位置。

2.资源因素:原料、燃料。

3.农业因素。

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网络的通达度):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

5.市场因素。

6.科技因素。

7.劳动力因素:劳动力价格、素质。

8.历史因素。

9.政策因素:国家、地区政策扶持。

10*.军事因素:国防安全需要。

11*.个人因素:个人偏好情感。

2.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各类资源。

3.消除污染,整治美化环境;搞好区域规划,加强生态建设。

4.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络。

5.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水平,繁荣经济社会地理3。

地理高中知识点总结

又如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和北美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受挪威暖流和北太平洋暖流的影响可以逼近高纬度;冬季,湾流的水温要比周围海水高出8摄氏度以上,加上流量极大,因而对沿途气候产生很大的影响,使得等温线在北大西洋东北向北凸出。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1、气候资源:特点(共同点、独特之处)、开发利用(农业与种植制度、日照与街道方位、风与城市规划、交通线的选址、飞机场的选址)。

2、海洋资源:海洋生物资源与渔业生产(大陆架生物资源丰富的原因、五个渔业地区和四个渔场及成因)、海底矿产资源与油气开发(大陆架矿产资源与开发、深海锰结核、海洋能源)、海洋空间利用(港口腹地、港口建设的陆域和水域条件、世界石油运输线、围海造田的利与弊)、海洋的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洋环境问题(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

3、陆地资源:四个特点、能源资源(常规资源和新能源)、陆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尤其是能源资源与社会进步)。

二、自然灾害。

1、气象灾害:台风(气旋)、暴雨洪涝、干旱、寒潮(源地是冷高压、冷空气南下形成冷锋)、干热风(对华北农业的影响)。

2、地质灾害: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泥石流产生的三个条件)、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地质灾害的防御。

高中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

由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

地球陆地表面有11%的面积为现代冰川覆盖,主要分布在极地、中低纬的高山和高原地区。

第四纪冰期,欧、亚、北美的大陆冰盖连绵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为宽广的地域,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

冰川是准塑性体,冰川的运动包含内部的运动和底部的滑动两部分,是进行侵蚀、搬运、堆积并塑造各种冰川地貌的动力。

但它不是塑造冰川地貌的唯一动力,是与寒冻、雪蚀、雪崩、流水等各种营力共同作用,才形成了冰川地区的地貌景观。

冰川地貌可分为冰川侵蚀地貌和冰川堆积地貌。

冰川侵蚀地貌是冰川冰中含有不等量的碎屑岩块,在运动过程中对谷底、谷坡的岩石进行压碎、磨蚀、拔蚀等作用,形成一系列冰蚀地貌形态,如形成冰川擦痕、磨光面、羊背石、冰斗、角峰、槽谷、峡湾、岩盆等。

冰川堆积地貌是冰川运动中或者消退后的冰碛物堆积形成的地貌,如终碛垄、侧碛垄、冰碛丘陵、槽碛、鼓丘、蛇形丘、冰砾阜、冰水外冲平原和冰水阶地等。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1.土地:地形、土壤。

2.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

3.水源(灌溉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

2.交通:

3.国家政策。

4.劳动力。

5.科技: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

6.工业基础。

【自然条件(决定港口位置)】。

1.水域条件:港阔水深(等深线密集,有利于停泊靠岸避风)。

2.筑港条件:陆地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

【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港口兴衰)】。

1.经济腹地条件:经济腹地是否广阔、客货流量大小、腹地经济性质(经济腹地的广阔与否影响着客货流量;客货流量影响着港口的兴衰;腹地经济性质决定港口性质综合港、专业港等)。

2.城市依托(交通便利;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3.政策条件:对外开放地区建成自由贸易港。

【自然条件】。

1.地形:平坦,流经平原,水流平缓。

2.气候:降水丰富均匀,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冰期短。

3.河道:宽阔平直,水深。

【社会经济条件】。

流域内人口多,经济发达,联系密集,运输量大。

上游:调洪。

中游:分洪、蓄洪。

下游:泄洪、束水。

上游: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征(a.流域广,支流多;b.含沙量大;c.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水文特征(a.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b.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气候特征(该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人为原因】。

1.植被破坏(a.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b.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湖泊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某地区缺水原因的分析与解决措施:

※原因。

【自然原因】。

1.气候:降水较少或不充沛、蒸发量大、季节分配不均。

2.河流:地表径流量较少。

【人为原因】。

1.用水量大: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

2.利用不合理: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1.开源: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沿海地区的海水淡化,以提高供水能力。

1.坝址在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口袋形区域有利于建坝:工程量小,造价低,库区容量大)。

2.选择地质条件好的地方,避开喀斯特地貌、断层。

3.气候水文条件:保证水量充足。

4.考虑修建水库是否需要移民,占地搬迁情况,尽量减少淹没居民点。

1.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

2.有利于发展水产养殖业。

3.有利于发展旅游业。

4.具有防洪作用。

5.具有发电价值。

6.具有灌溉功能。

7.提高航运价值。

1.气候:气温高、降水少、多风、日照强:有利于蒸发。

2.地形:面积广阔的平坦海滩、淤泥质海岸。

1.地形:面积广阔的大陆架(阳光直射、光合作用强、饵料丰富)。

2.温带海域:气温变化大、海水上泛。

3.河口处: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4.洋流:(交汇流或上升流)海水上泛,带来海底营养盐类,饵料丰富。

【自然条件】。

1.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2.纬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

3.地势:平坦开阔。

【人文条件】。

1.人口:单位面积人口密度低,地广人稀。

2.交通:交通便利。

3.军事: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要选择在背斜处(a.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向两侧渗流,不容易发生渗漏问题;b.背斜为穹形构造,不易塌方。)。

1.路况:周围道路宽阔。

2.与市内外交通联系。

3.工程量大小。

【自然条件】。

1.地形: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

2.地质:有良好的地质条件。

3.气候:少云雾。

【社会经济条件】。

1.交通条件: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

2.经济: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1.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加大绿化,有计划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

2、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3、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4、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5、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6、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7、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8、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9、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10、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11、地方时的计算: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12、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13、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14、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16、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地球自转、公转。

1、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2、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3、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4、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5、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7、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8、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9、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10、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

1.注意大陆和大洲的区别:世界上有六个大陆,七个大洲,但并不能说大陆比大洲范围大或者大洲比大陆范围小,比如亚欧大陆比亚洲大,澳大利亚大陆比大洋洲小。

2.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并不是面积最大的亚洲,而是南极洲;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洋也不是面积最大的太平洋,而是面积最小的北冰洋。

4.北美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亚地形特征的异同:都可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西两侧高、中间低,但具体地形类型存在差异。北美洲东部为高原和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山地;南美洲东部为高原、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大山系;澳大利亚东部为山地、中部平原、西部为高原。

5.注意北九州与九州的区别:北九州是日本工业区的名称,九州是日本四大岛屿之一。

6.印度河主要流经巴基斯坦,而不是印度。流经印度的河流是恒河。

7.西亚石油运往西欧和北美地区最近线路是经过苏伊士运河的航线,但石油运输量最大的航线是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的航线。

8.埃及盛产长绒棉,但其经济支柱是石油、运河、侨汇和旅游。

9.摩尔曼斯克港地处北纬70°,但终年不冻,是因为北大西洋暖流源源不断地向它输送温暖气流。

10.渤海是我国内海,而不是边缘海。

11.我国位置最靠北的省级行政区是黑龙江省,而不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置最靠东的省级行政区是黑龙江省,而不是台湾省。

12.主要山地与山区的区别:山地是一种地形类型,指海拔在500米以上、地表起伏较大的地区;而山区既包括山地,又包括丘陵和崎岖的高原。

13.东南丘陵包括江南丘陵、浙闽丘陵和两广丘陵。

14.青藏高原虽然太阳能辐射最强,但其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因为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也弱。

15.注意几条地理界线的区别: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16.我国冬小麦和春小麦种植区的分界线是长城,小麦与水稻种植区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17.浙赣线是指浙江省杭州市至湖南省株洲市之间的铁路。京广线、浙赣线与湘黔线交会于株洲市,而不是长沙。

18.注意河套平原与河西走廊的位置:河套平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黄河沿岸,而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境内祁连山以北。

19.我国的河流除注入太平洋外,还有一线河流注入印度洋(如雅鲁藏布江、怒江等),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

20.注意我国两个有色金属矿的矿产地名称:湖南锡矿山——锑矿;青海锡铁山——铅锌矿。

21.注意鞍山与马鞍山的区别:鞍山位于辽宁省,马鞍山位于安徽省。两地都是我国的铁矿产区,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但两地位置相差很远。

22.东部和西北地区的河流的汛期都在夏季,但其主要影响因素分布是降水量和气温。

23.注意西部经济地带与西部大开发范围的区别:西部经济地带指西部十个省(市、区);而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西部经济地带的全部、中部经济地带的内蒙古自治区和东部经济地带的广西壮族自治区。

24.注意三江源、三江平原和三江并流中“三江”的区别:三江源是指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位于青海省境内;三江平原指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条河流冲积形成的平原,位于黑龙江省境内;三江并流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在横断山脉自北向南平行分布而形成的并流景观,位于云南省境内;这里的“三江”是指不同的河流。

25.注意水资源与水能资源的区别:水资源一般指淡水资源;水能资源主要指某河流所蕴藏的水能。

26.修建三峡工程的主要目的是防洪,而不是发电。

地理高中知识点总结

2、区域的属性: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边界、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3、区域的特征:差异性(行政区边界明确,干湿地区边界具有过渡性),整体性(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东北平原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7、遥感(rs):a原理:不同的地面物质和地面物质的不同状态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不同。b、应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广泛应用,除了森林火灾、洪水监测外,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地质、海洋研究、环境监测等许多方面。

8、全球定位系统(gps):

(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称为全球定位系统,

(2)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

(3)地位:gps卫星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全球任何地点在任何时刻地平面上空至少有4颗gps卫星。无论是在何时何地,只要拥有gps信号接收机,就能提供准确的三维信息(经度、纬度和高度)和时间。四颗卫星可确定运动物体速度。

(4)组成:空间部分—cps卫星星座、用户部分—gps信号接收机、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

9、地理信息系统(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汁算机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

功能: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查询检索、空间分析等功能,还可对区域内自然资源和条件、区位和交通条件、人口和劳动力条件,以及经济和社会条件进行更精确的分析、评价。对环境和自然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及评估预测。

10、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已得到推广,如110指挥系统、119火警指挥系统,120急救指挥系统等。

11、数字地球: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数字地球是将不同空间、时间的自然、人文的大量信息,按地理坐标,从区域到全球进行整合,并进行立体的,动态的显示,能为复杂的生产、研究活动提供实验条件和试验基地。

地理高中知识点总结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还有人类活动如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业、交通、人口、城市等。分论按分区论述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发展状况、人文景观、人地协调发展等,以及地域之间的差异。掌握知识的层次、脉络及相互关系,绘出知识系统图或列出系统联系表,是复习的重要环节。

地形包括地势、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形特征及成因、特殊地貌等;

气候包括气候因素、气候要素、气候特征、气候类型、气候分布、气候资源、气象灾害等;

河流包括源流概况、水文特征、各段划分、利用与改造等;

湖泊包括类型、特征、演变、利用等;

工业包括部门、布局、产品与市场、原料与能源、资金与技术等;

农业包括类型、分布、作物或产品、耕作制度等;

交通包括类型、路线、作用或意义、枢纽站或港口等;

城市包括职能、规模、位置特点、发展方向等。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因果关系、主次关系、并列关系、包含关系等。绘制图表时可把组成要素列在方框内,然后根据它们的关系分别用箭头、大括号、破折号等联系起来。

二、重视空间分布建立联系线索。

地理事物的存在,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变化,都需要依存于一定的空间位置,在此基础上才有空间联系、空间结构,以及空间思维、空间想像的出现。这一切要密切结合有关图像,以具体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为凭借,展开想像,拓宽思路,建立联系线索,使知识多方联系,形成网络,便于提取应用。例如:七大洲和曲大洋,要从名称、位置、轮廓进行读图记忆,再了解界线及相互关系,最后还要从图上掌握通过该大洲或大洋的重要经纬线,或通过其中部的经纬线,以作为参照。

在掌握某项地理事物空间位置的基础上,即可进一步联系记忆其他地理事物,形成联系线索。如:七大洲四大洋——板块分布——全球火山地震带一年轻的褶皱山及其附近的高原——古老的高原——世界重要的平原——世界大河的分布。又如:七大洲四大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洋流的分布——气候类型分布——世界自然带分布。并由此可联系植被类型的分布——农作物的分布——农业类型分布——土地利用类型等。

再如:把城市、交通线、区域三者联系起来,按点、线、面结合,点连线,线穿点,点线带面,来思考点的分布规律、线的延伸方向、面的区域特征。这都需要以图像上的地理事物分布为基础,才能分析联系、总结规律、综合特征、类比差异、了解发展变化,使地理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便于记忆、理解和应用。

三、

掌握图像要领熟悉判读技能。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建立空间概念和发展形象思维都需要以图像作为主要媒介。运用地理图像是地理学习的特色和优势,也是复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学具。地理图像类型很多,如各种地理事物分布图(可分综合图与专题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景观图(单项或综合、自然或人文)、各种等值线图、各种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模式图(成因、过程、分布)、系统联系框图等。它们或展示了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或说明了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变化过程,或展现了地理事物的具体情况,或以数据图表的形式反映它们的数量特征,或从多个侧面显示它们的内部状况、成因剖析、阶段特征、分布规律、结构关系等,以直观形象的手段帮助我们理解、记忆、分析、比较,因此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掌握主要图像的组成要素、绘图要领,并进而熟悉判读技能。

反之,如线间点低于线上点,则线间点的连线为集水线,地形为山谷。

在等温线图上即表示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

在等温线图上即表示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

在等水温线图上则表示有寒流经过。

反之,如闭合曲线上数值与高值相同,则表示其内部比周围数值高。据此可以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或说明该项等值线所显示的特征。

对于各种统计图表的判读,要掌握绘图的要领,知道纵横坐标的含义,了解不同形式的图表所表现的内容和意义(如柱状、折线、曲线、饼状、扇状、三角形、金字塔形等),经过判读,可说明特征、比较差异、分析原因、预测趋势、根据定量分析作出定性结论。

再看月平均气温数值高低来判断所在温度带,同时计算年较差来分析气温变化;

根据降水的月份分配看雨季的长短和迟早,还可大致计算一下年降水总量;

最后把气温和降水二者结合起来分析,得出气候特征(如终年高温多雨、雨热同季、夏干冬雨、温凉湿润、降水均匀、炎热干早等),从而判断气候类型。

四、综合区域特征类比区域差异。

区域地理是多项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有机组合。复习区域地理,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区域特征,了解区域差异,并懂得因地制宜的道理。对中国区域地理不要局限于教材中的四大分区,还要外延至: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秦岭一淮河以北与秦岭一淮河以南、外流区与内流区、中国地势的三级阶梯、经济发展的三个地带,以及工业区、农业区、旅游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经济特区等。世界地理也不要局限于教材中出现的13个分区和8个国家,也应外延至:大洲、大洋、重要海域、世界气候区、全球地形分布、自然带、工业区、农业区等。

区域特征就是自然和人文要素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体现。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于所处的位置、所具备的条件、影响的因素有别于其他地区,因此形成该地区所独有的特征。区域差异是不同地区因自然条件、历史沿革、经济发展、文化景观、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不同而形成的差异。了解认识并综合区域特征。分析比较区域差异,以便“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方向,制定国土开发整治或改造措施,并进而认识和理解我国地理国情、基本国策及有关政策法规。这是复习中国地理应该注意的。世界地理则应注意各大洲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与整体性,并了解资源分布与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对当前世界中的地缘政治敏感区、民族矛盾尖锐区、自然灾害多发区、经济持续增长区、高科技产业集中区、战略资源丰富区、海陆交通枢纽区、生态环境脆弱区等,应掌握一二案例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学会方法,切忌堆砌大量所谓热点焦点,进行猜题押宝,那是与“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背道而驰的。

地理高中知识点总结

2、天体类型及特征。

3、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5、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以及地球拥有生命的条件。

知识结构。

一、宇宙。

1、天体:概念和类型。

2、天体系统:概念和级别。

二、太阳。

1、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

(1)太阳大气的分层及活动。

a光球层:太阳黑子。

b色球层:耀斑和日饵。

c日冕层:太阳风。

(2)对地球的影响。

a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

b磁暴和极光。

c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二、地球。

1、普通性。

(1)九大行星共有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特征。

(2)按结构分类,属于类地行星。

2、特殊性。

(1)有生命存在。

(2)有生命存在。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地转偏向力。

3、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日界线。

知识结构。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概况。

(1)方向:自西向东,自北极上空向下看呈逆时针方向,南极反之。

(2)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04秒。

(3)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及分布规律。

2、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

(2)产生时差:

a地方时: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

b时区的划分:全球每隔15度划分成一个时区全球划分成24个时区。

c区时的计算: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d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与180度经线重合,西比东日期多一天

(3)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向。

1、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特征。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知识结构。

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概况。

(1)方向:自西向东。

(2)速度:1月初在近日点附近,速度较快;7月初在远日点附近,速度较慢。

(3)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2、黄赤交角。

(1)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2)度数:目前是23°26′。

(3)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2)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3)四季的划分:天文四季;气候四季;我国传统四季;候温四季。

地理高中知识点总结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况。

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

4、空气密度。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1、降水(当地气候特征情况;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

2、气温(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不同纬度的温度变化、0℃等温线的海拔的高低)。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1、纬度:.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

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带谱可能越复杂。

3、热量(即阳坡、阴坡):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1、地形(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b.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c.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

2、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

3、河流(供水、运输功能)。

4、资源条件。

【社会经济因素】。

1、交通条件。

2、政治因素。

3、军事因素。

4、宗教因素。

5、科技因素。

6、旅游因素。

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昼夜现象、昼夜更替与昼夜:

昼夜现象——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它是由地球本身的性质造成的。

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极昼、极夜地区除外)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

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赤道以外的地区昼夜长短产生周期变化的现象。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与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三大金锁链条件,液态水、适宜的温度和适合呼吸的大气。

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是指形成三大条件的地球自身和宇宙条件,如日地距离适中、地球体积质量适中、八大行星各行其道等。

初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各位热爱地理科目的初中同学们,小编通过认真仔细的分析和详细明晰的整合,为大家带来了初中地理知识汇总。供大家参考。

1.位置

我国的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我国的经纬度位置:我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我国东西跨越经度60度多,最东端的乌苏里江畔和最西端的帕十尔高原高原时差4小时多。

2.辽阔的疆域

我国领土辽阔广大,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我国领土的四端为:最东端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oe多),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附近(73oe),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端在曾母暗沙(4on)、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3on),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

3.疆界和邻国

我国陆上疆界两万多千米与我国相邻的国家有14个。东邻朝鲜,北面是俄罗斯、蒙古,西北和西南面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接界。南接越南、老挝、缅甸。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濒临的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我国的领海,是指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渤海和琼州海峡为我国内海。沿海分布有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5000多个大大小小的岛屿。同我国隔海相望的邻国有: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六个国家。

4.行政区划

我国现在行政区基本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市、自治县、自治州)和乡(镇、民族乡)三级,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在历史上全国划分东北区、华北区、华东区、中南区、西南区和西北区6个大区。香港、澳门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中英两国政府于1984年12月签署有关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我国政府于1997年7月1 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在香港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 我国同葡萄牙政府于1987年4月在北京共同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声明重申,澳门是中国领上。我国政府已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在我行使主权下的澳门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截止2006年12月31日, 我国约有13亿人口,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略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的分布是东南多,西北少。农村人口比重大,占57%,城镇人口比重小,只有43%。

2.华侨与华人 我国的有3000多万华侨和华人分布世界各地。侨胞原籍以广东、福建两省最多,这两省许多地方一向以侨乡著称。

3.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素质 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因此,推行计划生育仍然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素质,仍然是加速实现四化的当务之急。

4.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全国共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的92%。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统称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600多万。人口在400万以上的还有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蒙古、藏族等汉族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总之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中考地理的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增长

对于世界人口的增长知识,我们做了下面的`知识讲解。

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世界特别各洲是不同的,非洲是世界人口增

北美洲为10%;南美洲为17%;大洋洲为14%;非洲为27%。

以上对世界人口的增长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哦。

中考地理的知识点:铁煤石油的分布

下面是对铁煤石油的分布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认真看看下面的知识。

(1)世界上的铁矿主要分布在俄罗斯、马西、国、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和美国。

这七个国家的铁的储量约占世界的90%。

(2)煤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亚欧大陆和北美洲中部,在世界各国中,煤储量居世界前列

的有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国。

(3)世界上石油资源的分布很集中,中东地区约占世界石油储量的一半还多。主要输往日本、欧洲和北美洲等地。

通过上面对铁煤石油的分布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希望可以很好的帮助同学们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会学习的很好的哦。

中考地理的知识点: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关于大自然的总调度室知识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认真看看下面的讲解内容。

森林有调节大气成分、净化空气、含蓄水源、增加空气湿度、防风护田、保持水土等作用。所以,人们把森林叫做“大自然的总调节室”。世界有森林面积40  亿公顷,主要在以针叶林和阔叶林为主。全球森林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

通过上面对大自然的总调度室知识的讲解学习,希望可以很好的帮助同学们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学习的更好。

中考地理的知识点: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

同学们认真看看,下面是对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

地球上的水主要有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三种存在形式。

陆地水又有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水、沼泽水、河水和生物水等多种存在形式。地球上的水

总量很多,但是  96%以上的是海洋水。在淡水资源中,冰川中储存的水量最多,现在人们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水、湖泊水(淡水湖的水)和部分地下水。保护水资源,主要途径有:节约和合理用水,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防止和治理水污染;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淡化海水,扩大淡水来源。

上面对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学们会好好学习的吧。

中考地理的知识点:土地资源

关于土地资源的知识点学习,希望同学们认真看看下面讲解的内容。

土地的利用类型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类型。

温带湿润的平原地的地势平坦,气候温暖,适宜发展农业,是世界耕地的主要分布地区。

气候冷湿的亚寒带地区和炎热多雨的热带地区,保留了大片的针叶林和雨林。热带和温带半干旱地区草地面积广阔,是世界畜牧业的主要分布区。

以上对土地资源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会从中学习的更好的哦。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超全!!!!高中地理知识点全归纳

1.地形:面积广阔的大陆架(阳光直射、光合作用强、饵料丰富)。

2.温带海域:气温变化大、海水上泛。

3.河口处: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4.洋流:(交汇流或上升流)海水上泛,带来海底营养盐类,饵料丰富。

【自然条件】。

1.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2.纬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

3.地势:平坦开阔。

【人文条件】。

1.人口:单位面积人口密度低,地广人稀。

2.交通:交通便利。

3.军事: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