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3篇)

时间:2023-12-09 09:46:21 作者:紫薇儿

计划书是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它可以引导我们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计划书需要包含明确的目标、详细的步骤和合理的时间安排,以确保工作的高效和顺利。制定计划书是我们每个人在实现个人目标和职业规划时不可或缺的一步,我们需要认真对待并定期更新自己的计划书。接下来是一些来自不同领域的计划书范文,向大家展示出不同领域的经验和方法。

教学设计方案

1.能流利正确地朗读课文。

2.能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教育学生给予比被给予更快乐。

1.今天,我带来几件小礼物,奖给昨天家庭作业做的好的同学。给学生发礼物,请获奖者谈一谈此时的心情。

2.教师小结,得到是快乐的,其实给予更快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给予是快乐的》。希望同学们大胆地提出问题,学完课文将根据大家的提问,评选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

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评价问题的质量。(估计学生会提出:谁给予谁?在怎样的情况下给予的?给予了什么?)从好的问题中小结发现的方法,即针对课题提问时,要抓住关键词“给予”进行思考。

3.学生选择好的问题朗读思考。

4.交流,请学生回答。(随机板书)。

新车坐车、停车承诺。

保罗的哥哥保罗、保罗小男孩、小男孩弟弟。

坐车、观光给予是快乐的。

保罗小男孩及其弟弟、小男孩保罗。

5.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简要地复述课文的内容。

1.教师引导:哪一个给予最珍贵?

2.学生朗读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讨论。

3.交流。指名发言。引导学生展开争论,在思维的碰撞中进一步理解课文。

3.学生朗读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讨论。

4.交流,各组派代表发言。要帮助学生打开思维,根据三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丰富、合理的想象。

1.朗读课文思考:你认为课文在选材、描绘等方面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2.讨论并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可能会提出:人物的语言描述的具体。以此为锲机,引导学生体会说话的语气,并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1.学习中遇到哪些不懂的问题?

2.学生质疑,共同讨论解决。同时评价问题的质量。从好的问题中小结发现的方法,即不能一有疑就问,应在深入思考后,的确无法解决问题才可以提问,问题要有助于对课文的深入思考。

而感到快乐,小男孩因为而感到快乐,保罗因为而感到快乐,我也曾因为而感到快乐。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进一步受到助人为乐的教育。)。

2.师生共同评选最佳问题、最佳提问人,赠送小礼品,颁发荣誉证书。

本课故事性强,人物角色鲜明,对话较多。让学生把课文改写成剧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排练,再组织汇报表演,评选最佳小演员。

教学设计方案

1.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种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5.背诵全文。

1.理解“修、窥、美、私、昳、蔽、刺”等词语的意义。

2.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的意义和用法。

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录音机、《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卡片。

2课时。

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2.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自学指导]一、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245年的历史。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作为“士”的这一阶层人物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采纳。《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史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籍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再放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借助注释、词典自行解决)。

(二)再读课文,读准句读,理解文章。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学生齐读)。

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指名一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文意简析。

提问:此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三问三答。

提问:在妻、妾、客的三答中,邹忌领悟到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道理为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第二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相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

(2)“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是“土地”,方是“方圆”,因此在“今齐”之后一大停顿后,“地”“方”之间作小停顿。

文意简析:

提问:请同学们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此段大意。

明确:邹忌以切身体验通过三比讽劝齐王。

第三、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1)“善”要读出齐威王的心悦诚服。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此所谓”后要略作停顿。

文意简析:

提问:第三、四自然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写齐王纳谏的三赏,悬赏求谏之后的三变,及取得的成果。即“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指名一学生读三、四自然段,然后齐读课文)。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三问。

缘起三答。

邹忌进谏内容三比。

教学设计方案

背诵,默写古诗。

1.重点指导:

晓:从日不从目,日出而晓。与烧比较字形,右上没有一点。

眠:目字旁,闭目则眠。

闻:与问比较字形,课文中是听到,现在的意思是用鼻子嗅气味。

2.请学生说说字义。

1.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春晓,看到作者把景色描绘得这么美丽生动,你们想不想写一写呢?那么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看一看春天的美景。

2.出示挂图(画面是春景),再听听音乐,想象春天是什么样的,小组互相说一说,然后写下来。

3.师生共同点评。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春晓》教学设计三,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1、能正确拼读音节,读拼音写出汉字。

2、能区别同音字、形近字,并组成词语。

3、根据例句把句子写具体,会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4、能看图把每幅图意补写完整。

重点:

音近字、形近字的比较练习,懂得如何把句子写具体以及怎样修改错句。

难点:

修改错句和看图补写句子。

教学时间:二教时。

第一教时。

1、能正确拼读音节,读拼音写出汉字。

2、能区别同音字、形近字,并组成词语。

3、根据例句把句子写具体。

1、自己拼读音节,指名拼,评议正音。

2、填写,

3、指名板书,校对。

4、同桌批改。

1、自由说说每组两个字在音形义上有哪些不同,哪些相同或相近。

2、给每个字口头组词。

3、划去不能搭配的字。

4、校对。

1、自己比较每组字的相同点、不同点。

2、反馈,得出结论:

下面一行字是上面一行字加偏旁而来的,说说这个偏旁与字的意思有什么联系?

3、口头组词。

4、书面完成,同桌交换批改。

1、读例句,比较句子,你认为哪一句写得好?好在哪里?具体在哪里?。

2、指名说,

3、口头填空,自由说——指名说,评议。

4、书面完成。

5、小结:我们把句子写具体可以在“什么”的前面加上“怎么样”的词语。

作业1——4。

第二教时。

课时目标:

1、会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2、能看图把每幅图意补写完整。

听写本单元词语。

1、读第一句,理解题意。

明白每一行都是按字——词——句的顺序排列的。

2、学习第一句。

a、读一读。

b、说说“明亮”是有哪几个字组成的,“明亮”是什么意思?它在句子中说明什么?

c、抄写第一句。

3、按学习第一句的方法学习二、三句。

1、读三句话,想想错在哪里。

2、指名说,错在哪里,为什么是错的,正确的应该怎么说?

3、反馈:

第一句:把“春天”改成“夏天”,或把“荷花”改成“桃花”

第二句:删去“和白杨树”,在“梨树”前加个“和”

第三句:删去“月亮和”

4、书面完成。

1、读题,了解题意,明确要求。

2、仔细看图,看懂图意。

3、想想每句话应补写什么,才能连成一段完整的话。

4、补写。

地方飞过海酿母菌,没,那么点忐忑后飞过海发挥。

5、交流反馈。

作业本作业5——7。

教学设计方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2、在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真挚感情的同时,学习如何把这种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并进行语言积累。

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涵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

1、收看关于动物方面的科普电视,尤其是关注海鸥。

2、收集关于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

(对于每一单元的导读是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的,他们会明确这一单元课文的主题是什么,也会运用其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目标都比较明确,有助于他们的自主学习。)。

和人一样,动物也有自己的爱憎、自己的情怀。在这一单元,我们将走进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去感受它们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

1、学生通读全文,看看在预习的基础上还有哪些字词没弄懂的?

2、小组交流,教师注意巡视,收集学生学习情况,以便进行指导。

3、集体交流: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帮忙解决。

4、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可引导学生把课文分作两部分:

一段(1~13自然段):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

二段:(14~19自然段):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1、学生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地方,你特别感动?或者哪些地方你有疑问。在文中标注出来。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学生的疑问。教师注意收集、整理。

正确地书写课文中的生字词语。

教学设计方案

1、认识所、牧等12个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

学会本课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2课时。

本课挂图或课件,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出示课文插图:

图中画了谁?他在干什么?他想干什么?

(指名说)。

清代有一位诗人为这写了一首诗,你想读读吗?

板书课题:

指导读准平舌音所。

1、自由读古诗: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对读:

检查字音。

3、再自由读:

说说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

4、指名说。

1、出示挂图,师指牛与牧童图,问:

这是什么?

(牧童骑黄牛)。

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歌声振林越)。

2、多美的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1、师配乐读古诗:

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根据画面练习背诵:

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从林樾、鸣蝉可以知道这首古诗是写哪个季节的?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

学生认读。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占格位置。

3、教师范写,同时讲解。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5、评价。

1、出示挂图:

这是什么?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

(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

1、自由读古诗:

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字音。

1、看图:

池塘是怎样的?诗中是怎样写的?

(引出: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引导学生理解泉眼和晴柔。

2、图上还有什么?诗人是怎样写的?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全班齐读。

1、个别读。

2、评读。

1、分小组练习(一人读诗,其他人想画面):

你看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

3、指导背诵。

1、出示带音节的生字认读。

2、去掉音节认读。

3、小组合作,认记字形。

学生背诵其他自己学会的诗,比如杨万里的诗,或描写夏天的诗等。

1、练习书写生字。

2、背诵一两首描写夏天的古诗。

所见。

骑振捕闭。

小池。

泉眼树阴。

小荷蜻蜓。

教学设计方案

1、能按顺序填写汉语拼音的大写字母。

2、能正确拼读音节写汉字,了解“名词组合”式的构成。

3、缩写、仿写句子,能把句子补充句子。

4、能抓住关键词句读懂短文。

2课时。

第1课时。

1、能正确拼读音节写汉字,了解“四字并列”的构词法。

2、缩写、仿写句子,能把句子补充句子。

1读拼音,写词语。

(1)出示,自由拼读,指名认读。

(2)独立完成,巡视,集体校对。

2、读读写写。

(1)自由认读。指名读。

(2)观察词语在构成上有什么特点。

可稍举一例提示。

(3)在书本上抄写一遍。

1、自由完成书本第4、5、6题。

2、缩写句子:

(1)学生试说答案。

(2)教师归纳缩写要点。

3、补充句子:

(1)回顾完整句子的构成。

(2)指名说说题中各题所缺的部分。并补充完整。

4、仿写句子:

(1)说说“不但……而且……”句式填写时的特点。

(2)校对。

第2课时。

1、能按顺序填写汉语拼音的大写字母。

2、能抓住关键词句读懂短文。

1、能按顺序填写汉语拼音的大写字母。

(1)完成第1题。

(2)记忆。在书本上再抄一遍。

2、能抓住关键词句读懂短文。

(1)自学短文,回答问题。

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短文的意思的。

(2)回顾本单元的《学习提示》。

(找出关键句理解整段话的意思)。

用本单元学过的方法再读一遍短文。

(3)回答问题:

短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擅长”是什么意思?哪几个句子最能说明齐白石擅长画吓?

(4)自由朗读短文,想想作者是怎样把“齐白石擅长画虾”写具体的。

教学设计方案

同学们经常和父母一起散步吧!一家人手牵手,轻轻地,自由地漫步田间、道旁。清新的空气,秀丽的景色,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散步是生活中平平常常的事情,然而这平常的小事,恰恰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散步》,它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一支感人肺腑的歌,让我们来体会一家三代之间那种互敬互爱的深挚感情吧!

1、学生自由发言,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师归纳:感受最深的句子往往是:优美抒情的句子;带有生活哲理的句子

明确:

情节 发生:母亲老了、身体不好;我提出“散步 ”(爱母) 内容

波澜 发展:母亲走大路 ,儿子走小路;我委屈儿子,顺从母亲(爱幼更尊老) 真切

起伏 高潮:母亲变了主意,决定走小路(听从儿子更爱 孙子) 感人

3、人物活动总离不开一定的环境,“散步”选择了什么样的环境呢?

明确后齐读第4节。问:景物描写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征?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 大地新绿(铺) 大自然的生命

(南方初春的田野) 树 上的嫩芽(密) 生命 写 抒

田野的冬水(起) 景 情

人类社会的生命

春天生机盎然的特征,写景为抒发对生命的热爱

4、设计“我”这个形象的好处?

“我”(祖孙间的桥梁)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心理描写

(人到中年 承前启后)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责任使命

摘句1、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这是有序生活的再现,词语的位置不能换。其一,母亲老了,自然是我陪伴;其二,儿子有妻子带着;其 三,妻儿走在前,母亲的视线就会受影响。这样安排,体现了儿子的匠心。

摘句2、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抱”不如“背”,母亲不能去抱,背,一是稳,二是视野开阔。

摘句3、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教学设计方案

你喜欢邮票吗?小小的方寸之间蕴藏着许多秘密,不知在其中你是否也发现了许多美丽的色彩。

(一)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你喜爱美丽的集邮册吗?赶快打开书来读一读。

2、老师提要求:看准生字,读准音,要读流利。

3、学生自读课文,老师巡视,着重指导能力不强的学生。

4、[出示投影]

神圣 庐山 琢磨

轩辕 敦煌 歌颂

不朽 硕果

5、这些词语你会读吗?小组内互相检查一下,评选出“识字能手”。

6、老师随机检查生字掌握一般的学生。对每组评选出的“识字能手”,给予奖励。

7、谁想把课文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学生初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出示挂图):

看在这些图中,你看到邮票上都有什么图案。

2、学生小组内互相交流。

3、指大面积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表情、动作和其他画面来表达)

4、老师小结,引出下一环节:

是呀!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从这些缤纷的邮票中发现了什么

5、分小节朗读诗歌,你从诗歌中了解到什么?

6、将全班交流的结果在读书笔记中作摘抄。

学生自己练习朗读课文,老师巡视指导。

7、指朗读优秀的学生进行师范朗读,大家来点评。

8、小组内互相朗读点评,评选小组内“朗读优胜者”和“朗读进步者”。

9、全班进行“朗读大比拼”,一人读群人评,评选“朗读快乐之星”。

10、老师小结:同学们在五彩的世界里,快乐的长大。

五彩的邮票给大家带来了快乐,用你明亮的眼睛去发现去欣赏吧!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生字。

(一)巩固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1、出示生字卡片

2、随机抽一组学生读生字卡片。

3、出示词语卡片

(二)认识新生字,记忆新生字。

[出示投影]

你认识这些生字吗?

谁来带领大家读一读?

老师巡视了解情况。

老师根据学生记忆生字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

(三)学习生字的书写方法。

出示这三种结构的生字:

小组讨论,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指学生说说这几类生字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重点指导“蔚乘”的写法。

(老师范写)

老师巡视指导个别学生。

老师根据巡视的情况,指学生上黑板范写。

[出示小黑板]

集体交流订正后,学生再练写,并且在组内评选“书写最棒”和“书写进步最大”的学生。

今天我们学习了7个生字,同学们通过自己独立的观察,把这些生字写的十分规范,同学们在不断的进步,希望大家今后继续努力,把生字写的更美观。

教学设计方案

1. 认识12个生字,会写“牛、羊、小、少”4个字。认识1个笔划“竖勾”和1个偏旁“提土旁”。

2. 掌握“多少”、“大小”两组反义词。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3.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课时

1.中找出本课要学的生字,做上记号。

2.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3.借助拼音朗读课文,读熟为止。

1. 本课挂图

2. 词语卡片:黄牛、花猫、鸭子、小鸟、杏子、桃子、苹果、红枣熟字卡片:棵

3. 录音带:儿歌《一边大,一边小》

4. 把本课生字卡片贴于黑板上。(拼音部分折叠起来。)

一、认读生字词

1. 昨天你们在家预习时都作了哪些工作?本课的生字都会认了吗?老师把生字上的拼音都去掉,再把他们从书上搬到黑板上,你们还会认吗?自己认认看。哪些字你记不起来了,你可以看看书,或者向你的同座请教一下。

2. 你再读这些生字时发现那些字音不容易读准?提示一下同学们。

[设计说明:从学生实际出发,鼓励学生自己找出难点,并提示其他同学,培养其成就感]

3. 认读生字卡片。

4. 这些生字组成词语以后,你还会认吗?(读词语卡片,读完后贴于黑板上)

[设计说明:初步建立字词概念;给生字变换语言环境,巩固识字。]

5. (出示挂图)这幅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设计说明:初步渗透看图方法——从整体到部分]

6. 对照图,再读词语卡片,看看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把词语卡片贴于对应的事物旁边。)

7. 用一句话说说,图中都有些什么?

[设计说明:进行初步的语言训练]

二、学习量词

1. 图中的这些事物各有多少呢?

(1)当学生用上“群、堆”时,先引导学生从生字卡中找出来,再相机点拨,了解他们表示的数量较多。

(2)当学生说到“一棵红枣树”时,出示“棵”字,引导学生说出“一颗枣”后,比较“棵”与“颗”。

2. 我们的课本把这些都编进了一首有趣的儿歌里,不信,你读读看。(学生自由朗读)

三、指导读文

1. 指名读短文。访问其中一名学生:是看汉字读的还是看拼音读的?提示学生读书时,会读得要看汉字读,遇到困难再借助拼音读。

[设计说明:主要目的是读准字音,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2. 听儿歌录音,鼓动学生随着节奏做拍手游戏。

[设计说明:既可作为课中游戏活动,又营造了儿歌的朗读氛围,出示了朗读样板]

3. 这个孩子(指录音)读的好吗?你们可以比她读得更好。同做同学互相读读看。

[设计说明:激发朗读欲望,促进合作学习]

4. 指名读、齐读,老师、学生拍手伴奏。

四、理解短文,指导说句

1. 看看课题“比一比”,到底在比什么呢?

[设计说明:在充分的读文后,学生很容易找到答案——比大小,比多少。]

2. 指导说句:________比________多,________比________少。

________比________大,________比________小。

[设计说明:此练习既可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又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教学设计方案

多彩的插图中,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们有滚铁环的;有抓子儿的;有捉迷藏的;还有的正兴致勃勃地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玩是孩子的天性,每个孩子的口袋里都存放着数之不尽的玩法。这样一个贴近孩子生活的话题,无疑能激起孩子们表达的冲动、交流的热情呢!

学生爱玩的游戏很多,如:转呼啦圈、翻跟头、踢毽、跳绳等。交流时,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大胆说、开心说,说出自己的见解,说出自己的玩法,还要注意对不健康的游戏给予正面的指导。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流自己玩过的游戏,并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2)交流时,要学会倾听、应对,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

(3)交流时态度大方,表达清楚。

(1)看图引出话题

(2)互动交流话题

同桌互说自己平时最爱玩的游戏以及玩法。

抽生汇报,大家评议。(强调介绍玩法要清楚、有条理)

(3)现场模拟体验。

(4)畅谈交流感受。

(板书:认真倾听礼貌交流学习应对)

教学设计方案

1.通过文章寓言式的情节构思,理解人物形象的鲜明的对比特色。

2.学习文章含蓄凝练的语言,欣赏本文的结尾。

3.认识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含蓄凝练的语言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录音材料、课件或小黑板。

小小说短小易懂,结尾往往出人意料,发人深思。可引导学生讨论这样写作的妙处,从而理解两个病人的形象,小说的主旨就会迎刃而解。

教师导人:嫉妒心是人人都具有的,但是如果你把嫉妒心埋在心底,让理智支配自己为目标而努力,那么嫉妒就会发挥它的积极意义;相反,一味让嫉妒滋生漫长,结果会如何呢?(板书课题。)

(出示课件1。)

1.默读课文,圈点字词。

2.文章是如何塑造人物的形象的?与其它小说的人物写作有何不同?

3.小说的结尾有何特点?你是怎样理解的?、

4.你对两位病人持什么样的态度?

1.找出文章精彩的语句,小组交流。

2.找出不理解的语句,小组交流。

(出示课件2。)

1.给加点字注音。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本课的“积累运用”部分。

2.小说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明确:(小说一般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文章中心。而本文运用的寓言式的构思,人物简单,两个病人既无肖像描写也无多少语言、动作,只用叙述来介绍他们,连个姓名,外号也没提。但作家选择两个病人作代表人物,有深刻的意义。)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并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3.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它留给读者广阔的思考

空间,读者会想些什么呢?这个病人会想些什么?

明确:(读者会想,这个自私的夺窗者,会不会由此又感到惭愧,原来病友看到的是他编造的一套景色,目的是安慰自己这个躺在床上看不到景色的重病号……抑或非但不惭愧。反而责怪病友胡编乱造,让自己受骗而导致为了这扇窗而白天受困扰,晚上彻夜难眠,加重了病情……还是怀疑自己的眼睛怎么了,怎么会看不到那景色呢?)

(这是一道开放性题,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心中有佛,就会满眼是佛;心中有墙,就会满眼是墙。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明白哲理:襟怀坦白、目光高远、热爱生活的人,会看到生活中的美,体悟到生活中的美。)

4.你对文中两位病人持什么样的态度?

明确:(认识作品中两个人物的意义,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出示课件3。)

“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另一位病人仍然盯着天花板。”

明确:(“照例漫游着”:表示这是公园里湖中一般常见的景象,是靠窗病人根据生活实际的想像。)

(“照例睁着”表现不靠窗病人为想法所困扰,突出盯着天花板看已不止一次。)

(同样的诃语却表现了两住病人不同的心态和其心理之高尚与卑劣可见一斑。)

明确:(这一细节描写突出表现不靠窗病人的自私,一心夺窗。所以面对病友在生死线上挣扎时,态度冷漠,巴不得他死了,可以让出靠窗床位,于是对此置之不理。其灵魂丑恶、冷酷无情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让学生学会分析细节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3.试思考本文以《窗》为命题的作用。

明确:(“窗”喻指心灵之窗;小说的情节紧紧围绕“窗”展开。)

学生同位交流本节课所学知识。

(如有时间,在课堂上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部分。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泰格特

善良 自私

心零之窗

高尚 冷酷

教学设计方案

折纸是一种材料简单、操作方便、效果显著的手工创造劳动,是深受学生喜欢的一种小工艺,它通过剪、折,粘贴、描绘等手段,巧妙地把纸制成各种生动有趣的形象。如人物,动物,服装,建筑,花卉等。可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想象、创造等多种能力。由于折纸的过程是将点、角、线等反复重合,构成三角形、正方形、菱形等各种形状,折纸时必须遵守从前至后的折叠步骤,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数理概念的形成和空间知觉的发展。学生在折纸的过程中,通过手部肌肉群的运动,能促进学生大脑相应部位的发育,能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和做事的顺序性、调理性教学重点:折纸的基本方法的掌握。

教学难点:学生创作构思的过程

教学方法:引导法、讨论法、比较法、讲授法

教具:多媒体计算机、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千纸鹤》flash入课。歌曲的名字是什么,纸鹤代表着什么?

我为学生提前准备好步骤图,以利于学生自己主动看图进行折纸活动。出示《纸鹤》步骤图,要求同学们先自己研究,然后找个同学上来带着我们一起来操作。这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很高了,这样在兴趣十足的状态下开始了自己的折纸过程,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感也在我的“帮助”过程中培养起来了。他们自己进行折纸的时候,很轻松的就折出来了,因为他们已经很清楚折纸的方法了。

的折纸直接折叠,自己创作也可以。每一组的成品都让其他小组去猜测是什么,比如“守株待兔”、“三只小猪”、“刻舟求剑”等等。展示作品的时候,不仅仅要展示他们的折纸,也要讲述和表演这个故事,这样也大大的提高了学生们的兴致。通过学生自己的创作、讲述和表演,学生有了很强的成就感。

折纸是中国的民间艺术的一种,你们还知道那些民间艺术,有很多民间艺术已经失传,课后可以关注一下你所喜欢的民间艺术。

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并非只是教师教学的结果,也是学生主动获得经验的过程。这种学习形式是学生自主发现式的学习,即:老师象一个学习者一样提问问题,他们像教师一样说出如何进行,教师则根据学生说的方法进行操作。因此我们教师只有善于发现孩子感兴趣的事物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满足孩子的探索兴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有意义。总之,通过各种感官,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去尝试,探索,并发现问题,且通过互动来解决问题,享受活动和成功的乐趣。我觉得,学生通过折纸活动不仅是要获得浅显的折纸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主活动学习中去探索,去尝试,培养他们认真的探索精神以及耐心细致的学习习惯,增强兴趣,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今后适应时代的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