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四年级(汇总15篇)

时间:2023-11-30 21:15:17 作者:笔砚

通过写作,我们可以拓宽视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展现自己的才华与独特见解。这是一篇经过多次修改和润饰的优秀作文范例,大家可以参考其中的写作技巧和结构安排。

传统元宵节四年级作文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元宵姑娘。

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风趣而善良。一日冬天去御花园赏梅,遇一宫女欲投井。朔搭救后问明原委,原来宫女名叫元宵,因进宫后长久不能见到亲人而思念,遂起轻生念头。东方朔同情并答应帮忙。东方朔摆摊占卜,所有人问卦结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长安城大恐慌。汉武帝向东方朔请教,朔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解释说:正月十五晚家家挂灯吃元宵,城外百姓进城看灯,好似满城大火,以瞒玉帝。是日晚,元宵双亲进城观灯。在东方朔的帮助下一家终于团圆。

皮影相思。

相传,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死后,汉武帝非常想念她,于是一位宫女就穿上这位妃子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皇帝看到这位宫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后人做诗:“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影徘徊却逼真,环佩姗姗莲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说的就是汉武帝思念爱妃的典故,这也是皮影戏的最初来源。

破镜重圆。

隋朝军队灭南陈时,南陈昌乐公主与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铜镜,各执一半,作为以后相见的凭证。并约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卖镜于市,以探对方消息。隋灭南陈后,昌乐公主入杨素府做妾,次年元宵节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个老头在叫卖半片铜镜,价钱昂贵,无人问津。徐德言在破镜上题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杨素得知,成人之美,昌乐夫妻终于团圆。

燃灯七盏。

宋代福州有个太守名叫蔡君谟,面对千里饿殍却要粉饰太平。他下令一道,要求治下所有百姓,每家在元宵节之夜必须燃灯七盏。有个穷人叫陈列,制了一个一丈多高的大灯,上书一首诗:“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穷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消息传到太守耳中,他只好收回成命。

双喜临门。

王安石20岁时进京赶考,元宵节时路过一地,一大户人家悬灯出题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不会答,却记在心中。到京后谁知主考官所出之联竟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提笔就以招亲联作答,得中进士。衣锦还乡时发现那联居然仍未有人会答,王安石便又以考题联作答,竟又得了个漂亮媳妇,实是双喜临门。

传统元宵节四年级作文

元宵节,南方人吃汤圆,主要祈求全家团团圆圆。做汤圆所用的糯米性平、味甘、补虚调血、健脾开胃、益气止泻,有暖中、生津和润燥的功能。再者各类汤圆常规馅主要以果料和干果为主,包括芝麻、核桃、花生,再加上植物油,营养价值就“更上层楼”。水煮汤圆是最简单的做法,其实也是最健康的吃法。

2、元宵。

元宵节,北方人要吃元宵。说到元宵,不少人以为汤圆就是元宵。其实元宵和汤圆尽管在原料、外形上差别不大,实际是两种东西。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制作工艺上。做汤圆相对简单,一般是先将糯米粉用水调和成皮,然后将馅“包”好即成。而元宵在制作上要繁琐得多:首先需将面和好,把凝固的馅切成小块,过一遍水后,再扔进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滚,一边滚一边洒水,直到馅料沾满糯米面滚成圆球方才大功告成。

3、生菜。

广东人过元宵节时喜欢“偷”摘生菜,拌以糕饼煮食,据说这种食品代表吉祥。广东人的性格平和实在,对节庆也最图一个好意头,平时最常用于新店开业等节庆场合的生菜,也是元宵节必备的节庆用品。经常成为南方饭桌上常见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财”谐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征富贵吉祥的喜庆之物。

4、元宵茶。

在陕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风俗,就是在热汤面中放进各种菜和水果,很像古时的“元宵粥”。此茶增加了纤维素、矿物质及维生素的摄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么油腻,对于由于节日多食动物性食品而呈现的酸性体质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营养更为全面。

元宵节民间活动。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在我国已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就已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元霄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美其名曰“元宝”。现在的“元宵”即“汤圆”,以白糖、豆沙、芝麻、黄桂、玫瑰、枣泥、果仁、核桃仁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球形,可素可荤,风味各异。可汤煮、蒸食、油炸,有团圆美满之寓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成的,而是在糯米粉中一层层“滚”成的,或煮或炸,预示着亲人们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2、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为明帝提倡佛法,正逢蔡愔自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年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圣佛舍利,是参佛的良辰吉日。于是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传令正月十五夜,宫中及寺院都“燃灯表佛”。从此,元宵观灯的习俗就由原来仅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年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平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挂灯的习俗,到唐代发展成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生活富庶。在皇帝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自然办得越来越豪华。时至中唐,已发展成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期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非常大,燃灯达五万盏,花灯式样繁多,皇帝令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二十间,高一百五十尺,金光璀璨,甚为壮观。

于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或灯饰的奇幻精美,皆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是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元宵灯会经过历代的发展,灯节的举办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十五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增加了两日,明代则又在前面加了五天,从初九到十八整整十天。

3、迎紫姑。

紫姑传说是民间一位善良的姑娘。某年正月十五,紫姑却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因此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于是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天夜晚,人们就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模样。妇女们纷纷站在紫姑常做活的厨房、猪圈和厕所旁边迎接她,象对待自己的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贴心话,并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非常生动,反映了劳苦人民忠厚、善良、同情弱者的真实的思想感情。

闹元宵的意义。

正月十五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此时一元复始,大地回春,同时国人历来重首尚新,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比如唐《两京新记》云:“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灯,光若昼日。”同时,元宵节还突破了长安宵禁的限制,使得民众社会娱乐空间和时间大大拓展。与此相对应的,是女性这一历来为礼教所束缚的群体,也暂时获得自由,可以尽兴参与到元宵节狂欢中。在唐朝,不仅平常深锁宫闱的宫女们可以参加元宵节的盛装游乐,长安郊县的少女少妇们,也可以在灯轮下踏歌三日夜,“欢乐之极,未始有之”。这狂欢喜庆的习俗,随着明清市民社会的发展,不仅日趋极盛,还增加了舞狮子、闹龙灯、猜灯谜等新的习俗。小说《镜花缘》里记载多九公在智佳国猜了一个出典于《孟子》、谜面为“万国咸宁”的灯谜,谜底为“天下之民举安”,可见元宵节还有祈求国泰民安的寓意。

说到祈福,这也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文化主题。清代苏北地区,元宵夜要引火烧田,祈求丰收,童谣唱:“灯笼亮,火把红,正月十五炸麻虫,场边田边都炸到,炸得害虫影无踪。”陕西一带还有挂灯笼“照黑角”的习俗,寓意把家里所有黑暗角落都照亮,以示驱邪纳福。另外,清代广东还有妇女元宵节祈子的习俗。

元宵节还是一个充满浪漫气息的节日。有情人在元夕夜或初盟月下,或终成眷属。前者有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里所载的“东风夜放花千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浪漫描写。后者有《太平广记》所记载的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与其妻乐昌公主,饱经世乱而忠贞不渝,最终破镜重圆的温暖故事。这些,都为元宵节注入了温馨的文化气息。

元宵节是中国最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蕴,鼓舞和温暖了我们千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中华儿女的共同精神家园,我们一定要把它珍惜好、传承好。

传统元宵节四年级作文

元宵节,南方人吃汤圆,北方人吃元宵,都是为了求一个全家团团圆圆的美好寓意。制作汤圆和元宵的主要原料都是糯米,其性平、味甘、补虚调血、健脾开胃、益气止泻,有暖中、生津和润燥的功能。汤圆的内馅甜、咸、荤、素皆有,而元宵则多为甜馅,一般是果料和干果为主。

2、生菜。

广东人过元宵节时喜欢“偷”摘生菜,拌以糕饼煮食,据说这种食品代表吉祥。广东人的性格平和实在,对节庆也最图一个好意头,平时最常用于新店开业等节庆场合的生菜,也是元宵节必备的节庆用品。经常成为南方饭桌上常见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财”谐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征富贵吉祥的喜庆之物。

3、元宵茶。

在陕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风俗,就是在热汤面中放进各种菜和水果,很像古时的“元宵粥”。此茶增加了纤维素、矿物质及维生素的摄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么油腻,对于由于节日多食动物性食品而呈现的酸性体质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营养更为全面。

4、油茶。

元宵节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圆”,一天吃饺子,一天吃元宵;山区则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谓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搅着茶面下锅做油茶也叫面茶。

5、油锤。

元宵节的应节食品,在南北朝时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据史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过元宵节的风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又有一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是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在民间过元宵的习俗有很多种,不同的民族过元宵的方式也会有所不一,以下是不同民族人们过元宵节的方式。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

2、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传统元宵节四年级作文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在国外,元宵也以thelanternfestiva而为人所知。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

2、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3、中国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4、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5、放焰火。

元宵节最为喜人的活动。元宵节夜在广场都要进行放烟火活动,到时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丽的烟火,烟火越来变得越美,越来越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颜色越来越美越来越艳丽。

6、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7、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8、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9、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传统元宵节四年级作文

哦,我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元宵节挂灯笼、放烟花的缘由啊!祖国的每一个传统文化里都藏着一个神奇的传说啊!我深深地又一次陶醉在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里。

明年元宵节,我一定要亲自挂上灯笼,燃放烟花,让我们家团团圆圆,红红火火过上一年又一年。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中华传统文化,蕴天地之精神灵魂,藏天地之生命力量,以永不竭息的生命力量孕育着人类生生不息,以永不竭尽的智慧光明,照耀着每一个众生。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志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喜欢经典,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熟读成诵。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学生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内容。

1、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第三册)中的《大学》。

2、弟子规中的总叙及〈入则孝〉。

3、千字文选句: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四、教学措施。

1、以诵读为主,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师讲解、学生讲故事、读书、多形式诵读比赛等。

2、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播放视频、录音等,让学生直观地感知、理解所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国学的积极性。

3、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合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4、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最终达到人人熟读成诵的目标。

5、充分利用班级墙报,年级宣传栏等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五、教学进度。

第一学期。

第三周语文园地一中的对联: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

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

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第四周《弟子规》总叙入则孝(初学,正音)。

第七周《大学》第二段。

第八周《大学》第三段。

第九周《大学》第四段。

第十周《大学》第五段。

第十一周语文园地五中的对联:

一径竹阴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纱(北京颐和园月波楼)。

树红树碧高低影。

烟淡烟浓远近秋(四川青城山真武殿)。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山东济南大明湖)。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江苏苏州沧浪亭)。

大学》第六段。

第十二周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第十三周《大学》第七段。

古诗:《过故人庄》。

第十四周《大学》第八段。

第十五周语文园地七中的名言: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刘备)。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第十六周《大学》第九段。

第二学期。

第一周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

第二周复习《大学》一至九段及弟子规。

第三周语文园地一中的古诗名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王士禛)。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

浮天水送无情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

第四周《大学》第十段。

第五周语文园地二中的名言: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第六周《大学》第十一段。

第七周《大学》第十二段。

第八周《大学》第十三段。

第九周《大学》第十四段。

第十周《大学》第十五段。

第十一周《大学》第十六段。

语文园地六中的古诗名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

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半掩扉。(王驾)。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白居易)。

第十二周古诗词三首: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第十三周《大学》第十七段。

第十四周《大学》第十八段。

第十五周语文园地八中的歇后语: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

早开的红梅——一枝独秀。

砌墙的石头——后来居上。

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

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传统元宵节四年级作文

元宵节,南方人吃汤圆,主要祈求全家团团圆圆。做汤圆所用的糯米性平、味甘、补虚调血、健脾开胃、益气止泻,有暖中、生津和润燥的功能。再者各类汤圆常规馅主要以果料和干果为主,包括芝麻、核桃、花生,再加上植物油,营养价值就“更上层楼”。水煮汤圆是最简单的做法,其实也是最健康的吃法。

2、油茶。

元宵节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圆”,一天吃饺子,一天吃元宵;山区则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谓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搅着茶面下锅做油茶也曰面茶。

3、元宵。

元宵节,北方人要吃元宵。说到元宵,不少人以为汤圆就是元宵。其实元宵和汤圆尽管在原料、外形上差别不大,实际是两种东西。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制作工艺上。做汤圆相对简单,一般是先将糯米粉用水调和成皮,然后将馅“包”好即成。而元宵在制作上要繁琐得多:首先需将面和好,把凝固的馅切成小块,过一遍水后,再扔进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滚,一边滚一边洒水,直到馅料沾满糯米面滚成圆球方才大功告成。

4、元宵茶。

在陕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风俗,就是在热汤面中放进各种菜和水果,很像古时的“元宵粥”。此茶增加了纤维素、矿物质及维生素的摄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么油腻,对于由于节日多食动物性食品而呈现的酸性体质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营养更为全面。

5、生菜。

广东人过元宵节时喜欢“偷”摘生菜,拌以糕饼煮食,据说这种食品代表吉祥。广东人的性格平和实在,对节庆也最图一个好意头,平时最常用于新店开业等节庆场合的生菜,也是元宵节必备的节庆用品。经常成为南方饭桌上常见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财”谐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征富贵吉祥的喜庆之物。

返回目录。

元宵姑娘。

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风趣而善良。一日冬天去御花园赏梅,遇一宫女欲投井。朔搭救后问明原委,原来宫女名叫元宵,因进宫后长久不能见到亲人而思念,遂起轻生念头。东方朔同情并答应帮忙。东方朔摆摊占卜,所有人问卦结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长安城大恐慌。汉武帝向东方朔请教,朔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解释说:正月十五晚家家挂灯吃元宵,城外百姓进城看灯,好似满城大火,以瞒玉帝。是日晚,元宵双亲进城观灯。在东方朔的帮助下一家终于团圆。

皮影相思。

相传,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死后,汉武帝非常想念她,于是一位宫女就穿上这位妃子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皇帝看到这位宫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后人做诗:“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影徘徊却逼真,环佩姗姗莲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说的就是汉武帝思念爱妃的典故,这也是皮影戏的最初来源。

破镜重圆。

隋朝军队灭南陈时,南陈昌乐公主与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铜镜,各执一半,作为以后相见的凭证。并约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卖镜于市,以探对方消息。隋灭南陈后,昌乐公主入杨素府做妾,次年元宵节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个老头在叫卖半片铜镜,价钱昂贵,无人问津。徐德言在破镜上题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杨素得知,成人之美,昌乐夫妻终于团圆。

燃灯七盏。

宋代福州有个太守名叫蔡君谟,面对千里饿殍却要粉饰太平。他下令一道,要求治下所有百姓,每家在元宵节之夜必须燃灯七盏。有个穷人叫陈列,制了一个一丈多高的大灯,上书一首诗:“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穷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消息传到太守耳中,他只好收回成命。

双喜临门。

王安石20岁时进京赶考,元宵节时路过一地,一大户人家悬灯出题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不会答,却记在心中。到京后谁知主考官所出之联竟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提笔就以招亲联作答,得中进士。衣锦还乡时发现那联居然仍未有人会答,王安石便又以考题联作答,竟又得了个漂亮媳妇,实是双喜临门。

返回目录。

1、黑芝麻汤圆。

材料:糯米粉300克,黑芝麻300克,白砂糖150克。

做法:

(1)黑芝麻炒熟,碾碎,拌上猪油、白砂糖,三者比例大致为2:1:2.

(2)适量糯米粉加水和成团,以软硬适中、不粘手为好,揉搓成长条,用刀成小块。

(3)将小块糯米团逐一在掌心揉成球状,用拇指在球顶压一小窝,拿筷子挑适量芝麻馅放入。

(4)用手指将窝口逐渐捏拢,再放在掌心中轻轻搓圆,然后下水煮就行了。

2、花生汤圆。

材料:糯米粉,花生,蜂蜜。

做法:

(1)将熟花生仁打成粉,加入蜂蜜,搓成小剂子备用。

(2)取五分之一的糯米粉用温水和成面团,用手压扁,水烧开后放锅内煮至浮起。

(3)将煮好的面团取出与剩余的糯米粉混合,慢慢加入锅内的水,揉成新的面团。

(4)将面团分成若干小份,压成面皮状,包入馅料。将馅料包住收口,滚圆,放入煮开的水中,就可以了。

3、紫薯汤圆。

材料:水磨糯米粉100g,紫薯25g,红豆沙粉40g,椰蓉20g,绵白糖20g,猪油10g。

做法:

(1)用温水把水磨糯米粉和成面团,加入紫薯揉匀,静置20分钟。

(2)红豆沙粉用温水混合,加入椰蓉、绵白糖制成馅料。

(3)和好的面团搓条,分剂子,包成汤圆。烧水至沸,包好的汤圆下锅煮至浮起即可食用。

4、枣泥汤圆。

材料:糯米粉5000克,白糖1500克,熟面粉1250克,枣泥250克,大油500克。

做法:

(1)将白糖掺上大油、枣泥和1000克熟面粉搓勾。

(2)再用250克熟面粉加水打成浆糊,加入馅内揉匀,用刀拍紧,切成400克馅块备用。

(3)糯米粉放入筐内,将馅块浸水,倒入糯米粉内滚动,反复6一8次即成。

(4)锅内加水烧开,下入元宵,边下边用手勺将开水推转,煮至汤圆浮起即可。

5、油炸汤圆。

材料:糯米粉二两、面粉一大匙、豆沙馅约半两、蜜瓜条二至三根、白糖二两、清水三两、熟芝麻一大匙。

做法:

(1)将水中放锅中,再放入白糖,用小火慢慢熬至刚变微黄色成糖汁,盛碗里晾凉。

(2)将糯米粉和面粉放一个碗里,加适量清水(这次的清水不在所列的三两之内),揉成粉团;蜜瓜条切碎。

(3)取适量粉团捏成碗状,取指头大一块豆沙捏扁放在粉碗里,再放一点熟芝麻、几粒蜜瓜条粒。收拢碗口,然后搓圆。

(4)全部做完后,将置中火上,放油烧至三成热,用牙签在汤圆上逐一扎几个孔,放入油中慢慢炸呈微黄色。捞出沥干油分,摆盘中,淋上糖汁即可食用。

面对热滚滚、香喷喷的汤圆,忍不住想要大咬一口,老少一定要特别注意,吃汤圆切记缓慢、小口,避免汤圆哽住喉头或气管。由于汤圆含高量糖分,加上花生、芝麻、鲜肉馅含高油脂及高热量,一定要少量食用,不要一次吃得太多。

返回目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传统元宵节四年级作文

元宵节放天灯也是一大民间习俗。天灯又称孔明灯,为三国时代诸葛亮所发明,放天灯的习俗,据传是由福建惠安的移民传入,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传说天灯能将愿望上达天神,所以施放者均以毛笔在白纸灯上书写姓名、地址和祈求的心愿,并燃放鞭炮助长天灯升高的气势。

元宵节习俗2、耍龙灯。

耍龙灯,又称玩龙灯、舞龙灯、龙舞,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文化活动之一。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备受各民族的崇敬与爱戴,一直被视作中国五大瑞兽之首。每至年末岁尾,或重大节日节气,上至国家庆典,下至民间活动,都要欢欢喜喜耍龙灯,以祈求神龙降瑞,保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百业兴旺。

元宵节习俗3、吃元宵。

民间过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节习俗4、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元宵节习俗5、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元宵节习俗6、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元宵节习俗7、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这也是人们用来消灾祈健康的一种活动。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在元宵节之夜,很多妇女就会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就样就能祛病延年。元宵节这天单身的朋友利于多走动,也可以提升自己的情感运势。

关于元宵节赏灯习俗的由来,历来流传有几种说法。一说过去有元宵燃灯之俗,此俗始于汉代,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虔诚的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就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关于元宵燃灯观灯的另一种说法,则说元宵燃灯的习俗源于道教的“三元说”,即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农历十月十五为下元,而主管“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其中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成为灯节,至唐代中期已成定俗。唐玄宗曾于先天二年(7)正月十五重开宵禁,命点千盏花灯,张灯三夜,成为一时之盛。到了北宋乾德年间,放灯时间又增至五夜。起于十四,止于十八。更为兴盛。故有“宋时汤圆隋时灯”之说。而且在宋代出现了灯谜,即将谜语系于灯上,使人们在赏灯之际伴以猜谜,更添情趣。“灯谜”一词即源于此。

明永乐七年,宫廷下诏:“元宵节自十一日始,赐节假十日。”成为历代最长的灯节,也形成了全民性的节日。到了清代,灯节假日改为四天,但盛况不减。从正月“十三上灯,十四试灯,十五正灯。”一直热闹到“十八落灯”整个新春佳节才算落下帷幕。

传统元宵节四年级作文

元宵节在每年的正月十五。这时候我们一般都还在假期当中。去年,我的元宵节过得很开心,今天就让我跟你们二两棉花——细细弹(谈)吧。

我的家在福州,福州是一座美丽的榕城。正月十五闹元宵,福州人会在这一天吃元宵,猜灯谜,赏花灯,舞狮,送孩儿灯……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使得城里头热闹非凡。

吃元宵是福州人必不可少的一样民俗活动,吃汤圆之前可得先包汤圆,每次我和妹妹包汤圆,都非常快乐。我们争先恐后地抢着包。有一次,我的妹妹把汤圆皮儿包破了,逗得我们哈哈大笑,我笑着对妹妹说:“鞋儿破、帽儿破,你包的汤圆破……”

最后,我吃上了我亲手包的汤圆,一口咬下去,那芝麻浓香溢了出来,果然自己包的最好吃!

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汤圆,爸爸说:“吃汤圆就代表着团团圆圆”。原来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是这样来的呀!

四年级写传统文化的作文

中华传统文化—国画我们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的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给我们留下一座巨大的宝库,宝库里有着许多的“宝藏”。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等;有古老的民间艺术,如戏剧、国画等;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元宵节闹花灯等……但是,我对民族艺术国画情有独钟。

张择端画这幅画下了很大的功夫,光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撑着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摆小摊的摊贩,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每一行的人都画上了。

那里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各样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里面热闹极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赶着小毛驴,有的小孩在欢快地放风筝,有的挑着担子,有的推着那时的独轮车,有的悠闲地街头溜达……画面上的人有的还不到一寸,但我们能看清楚人们都在干什么。

我国的民族艺术真是有趣!咱们中国真不愧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哦,我忘记了,我们可不要只观看不发扬呀,我们要把祖国流传下来的东西发扬光大!

传统元宵节四年级作文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在元宵节的那天,家人们都会团聚在一起,吃着汤圆,汤圆代表着团圆的意思。

今天是正月十五,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又到了。每当这个时候,我就想起了看烟花。

呵!看烟花的人人山人海,大家都在议论,想象着美丽的烟花。仰首望天,盼望着黑夜中出现光点。”嗖“一声火苗冲天的'汽笛,打破了刚才的话语,火苗像彗星一样,拖着金色的小尾巴,投进了黑夜的怀抱。”轰“火苗驶出齐天大圣的”七十二变“,瞬间在空中绽开了美丽的笑容。嘿!瞧,一个光彩夺目的花中皇后——大牡丹闪亮登场!颜色多得数不胜数:赤、橙、黄、绿、青、蓝、紫,比朝霞云朵还要丰富,硕大无比。它那高雅素洁的舞姿令观众们赞不绝口,我也情不自禁地大叫,接着,那牡丹那牡丹分散成了闪烁着的小星星在空中摇摇欲坠,这个牡丹还没有谢幕,哪个紫色兰花又接踵而至。烟花们一个又一个地粉装登场,他们那优美的舞姿令我们眼花缭乱,连连叫好。

四年级传统美德教案

弟子规总叙:圣贤教诲。

教学内容:

学习《弟子规》的总序。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2、弟子规的大概内容是什么?教学过程:

一、释题: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故名思义;教训启蒙幼童的文章。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内容采用《论语》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等文字编写而成,后改叫《弟子规》。是启蒙学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

学生齐读: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二、讲解内容:

1、解释内容。

弟子规——是(古代)小朋友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古人云:学。

有学业、退有居业。弟子规就是教育小朋友学习以外应该做到的事情。

圣人训——圣人是指古代有很高成就的人。比如:孔子、孟子等。我们一般人叫凡人、俗人,智慧不高就不能称为圣人。训:可以做为准则的话。指圣人对我们的教诲。

首孝悌——首:首要、头,这里指第一件事,就是要孝顺父母。举例;父母生养我们、辛苦劳作,供给我们衣食住行。我们首先要孝敬他们。

悌:代表顺从兄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处也就等于孝顺了父母。

次谨信——次:次要、二,这里指第二件事。首先你做到了孝、悌,其次就要做到谨和信。谨:谨慎。做事要慎重小心。比如走路要遵守交通信号,做人也要按着准则去做。不能任意随便去做事。做事还要讲诚信。不能欺骗别人,讲信用。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长大就不会染上不良的言行习惯。

泛爱众——泛:广泛。不是指单纯的情爱。人与人之间要有爱,更要爱世间一切众生、花草树木,小动物、小昆虫等。做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而亲仁——仁:指同情友爱,仁慈之心。我们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使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以上四条是做人的根本。不管你有没有文化知识,但忠、孝、礼、义、信必须要做到。

2、学生表演节目:

一个的小孩,他不但学会了弹钢琴,而且会说英语。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大人都叫他为客人表演。一天,他表演了节目后,大家都在赞扬他。他骄傲地说了一句语惊四邻的话:“姥姥你是个大笨蛋,什么都不会!”客人愕然。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看法。

3、学生说故事故事一《黄香温席》学生说感受。

故事二《董遇读书的故事》学生说感受。

三、课堂总结:

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因为它是我们行动的准则。弟子规的内容是教育小朋友在家懂得孝顺父母,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在外要敬师长、懂礼貌、讲信用。和别人平等相处,不自私、不傲慢、爱大众、爱国家、爱民族。在培养好了自己的品德后,再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我们能够做到这些你就是一个优秀的人。

四、课后思考:

说一说你对《弟子规》的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自己原来哪些方。

面做的不够。

第二课时。

入则孝:顺承父母。

教学内容: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入则孝”经文。

2、运用“入则孝”经文讲授的规则,分辨日常生活中哪些是孝的行为,哪些是不孝的行为。

3、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情,养育之恩,培养恭敬的态度,感恩的心态。

教学过程:

一、学生读背圣贤经典: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二、简单释义:

父母亲叫你的时候,要立刻答应,不能延缓。父母亲让你做事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懒。

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的聆听,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地接受。

三、读故事明道理。

1、什么是真正的孝?

故事1:一个老和尚带着徒弟来到郊外,看见一堆骨骸,师傅吩咐小和尚把母亲的骨骸和男子,孩子的骨骸分开埋葬。小和尚非常惊奇地问:“师傅,您是如何区别这些骨骸的呢?”老和尚说:“有些骨骸的颜色偏灰,这是做母亲的骨骸,她们因为生养,把自己的精血都输送给了自己的孩子,因此骨头的颜色也就不一样。”

故事2:乌鸦是一种通体漆黑,面貌丑陋的鸟,因为人们觉得它不吉利,而遭嫌弃,但它们都有一种值得人类称赞的美德。据说这种鸟在母亲的哺育下长大后,当母亲年老体衰,不能觅食或者双目失明飞不动的时候,它的子女会四处寻找食物,衔回来嘴对嘴地喂到母亲的口中,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乌鸦反哺”。

学生小组讨论: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汇报。

2、什么是真正的孝呢?

又是如何获得的呢?

学生分组讨论:“孝”需要我们怎么做?。

汇报小结:

1、倾听父母的需求;

2、体谅父母的难处;……。

四、学生读课文中的故事。

《孟母断机》、《岳母刺字》,说说感受。

五、总结。

1、父母叫你的时候——我要……。

2、父母叫你去做一件事情——我会……。

3、父母的教诲和责备——我会……。

六、课后作业:我们要怎样孝敬父母?

第三课时。

入则孝:心系父母。

教学内容: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圣贤经典,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圣贤经典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圣贤经典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2、老师讲故事。

《子路借米》、《陈毅侍母》。

3、反馈: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圣贤经典,理解意思。

1、课件出示两幅图(图1:小孩为母亲扇风。图2:小孩出门前请示父母。)。

2、请大家仔细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的内容。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很清楚。

3、引出这两句话,齐读。全班一起读。

4、男女生比赛读。男女同学比赛读。

5、指名读。

6、谁来说说,平时你帮父母做过什么事?指名说。

三、总结:

师:我为你爸爸妈妈有这么一个孝顺的孩子感到自豪。师:看来,大家都是好孩子,懂得帮父母干活,都是孝顺的孩子。

四、布置作业:

为父母洗一次脚,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

第四课时。

入则孝:不伤亲心。

教学内容: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教学目标:

1、背诵《弟子规——入则孝》,体会古文韵味,初步理解这些经典话语的大意。

2、感受古人的孝敬,时刻以这些经典话语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学会孝顺父母,试着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3、让学生懂得要感恩父母,如何做一个孝顺的孩子。教学重点:

体会父母为家庭所付出的艰辛,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在家为父母分担家务,在校尊敬老师,好好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弟子规》中包含处事之道,非常浅显易懂。现在就请大家请出《弟子规》。

二、自由诵读、整体感悟。

(1)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虽然是小事也不可以任性而为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意妄为让父。

母担心,不止是不孝的行为,更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

引导:班级存在一些不协调的音调:以作弄别人为乐,喜欢趁同学坐下不注意时将他的椅子拉开,害同学跌坐在地下。这样的行为有损于中学生的道德规范。

(2)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别人的物品虽小,也不可以私自藏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会很伤父母的心。

引导:有些同学不经过他人允许,擅自拿取他人的课本、橡皮等等,这种现象在一些班级存在,但这种行为是相当可耻的,违背于仁义道德。就算是一块钱或一颗糖果,这样小的东西也不可随意拿取,不然就是小偷的行为。

三、古今故事串联。

1、古:舜的故事。

而得见舜,他非常赞赏他的为人,便把两个女儿嫁给舜,而舜的孝行最终亦感动了继母和弟弟,一家人最终和和乐乐的过日子。最后尧将王位禅让给舜,在舜的治理下,国家得以兴盛太平。

明确:孝顺父母是人的天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请用一颗真心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

故事二:

北京有个外商公司正在招聘员工,去应征的都是很优秀的人,而且要经过多次的考试,还要考外语及很多专业知识。考试下来,只剩几个人做最后面试。当这些通过最后考验的人到了会议室,长官就对他们说:“我现在有点急事,出去一下,十分钟以后我们继续面试。”结果他走出去以后,在这十分钟当中,这些年轻人就站起来东摸西摸,看到桌上的资料拿起来看一看,还顺手拿给其它的人看。十分钟以后,这位主管进来,他说对不起,你们统统没有录取,因为会议室里装有摄影机,你们连最基本的“事虽小,勿擅为”都没做到。他们很不服气就说:“从小到大,没有人教我们不可以乱动。”

明确: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人类缺乏一种做人、做事的正确态度。纵使他们的能力很好,学历也很高,但是这些微细环节都没有顾及到。

恶也会变成大恶。

四、总结。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是一种人生的智慧,我们在处世为人时,要多想一下,多走一步,积累善良的本性,善待自己的父母和家人、朋友,相信日积月累的力量是无限的。

五、布置作业。

课后与同学交流学习《弟子规》的感受。

第五课时。

入则孝:孝亲可贵。

教学内容: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教学目的:

通过圣贤的教诲,启发培养孩子的孝心,让他们知道怎么具体去做!教学过程:

一、学生读背圣贤经典:

二、讲解内容:

1、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好:喜欢恶:厌恶父母亲喜欢你做的事情,你要尽量去做,不要敷衍了事,漫不经心。力:是尽我们的力量。父母厌恶的事情,你要小心谨慎的去除,包括你的一切坏习惯。例如;父母喜欢让我们好好读书,将来有能力做事。可我们不愿学习,一心贪玩,这就是不够孝心。还有父母不喜欢我们出去和别的小朋友打架,那我们就尽量不让家长为我们操心。做什么事情之前先想想父母知道了会不会高兴我去做?用心体会父母对我们的教育,要使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互动请小朋友自己来讲家长喜欢自己做什么?同时老师也要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如何?如不正确的老师要帮助指正。如;某个小朋友就说:“我爸爸说:‘在外边,谁要是打你,你就打他。不要怕’!”以免不好的家教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时代不同,人的素质不同,结合今天的社会,进行正面的教育。

2、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古人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可见古人对父母的孝心,入微入髓。我们的身体是父母给的,我们不敢随便毁伤,即使是手臂上划一个口,父母都会担心的,何况大病父母会难过伤心的。现在社会有很多人,一遇到不顺心的麻烦事,就要自杀,跳楼。没有替父母双亲想一想,含辛茹苦把我们培养大,还没有报答父母,就要去死。父母会怎么样呢?身体有伤,只是让亲人为你担忧。可是你做出了不道德的事情,你的父母会跟着你蒙受耻辱。那你更是不孝的子孙。

3、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父母爱护子女,子女孝顺父母,那是极其自然牟事,这样的孝顺又有什么困难呢?如果父母不喜欢子女,而子女还能够用心尽孝,这是难能可贵的。

4、读课文中的故事:《芦衣顺母》、《郯子奉亲》学生小组讨论,说感受。

三、总结。

四、课后作业:

回家询问自己的父母,希望自己做什么?不喜欢自己做什么?写一篇日记。

第六课时。

入则孝:悦谏亲过。

教学内容: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教学目标:

1、诵读《弟子规》,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

2、感悟《弟子规》中的做人真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事例,对照弟子规的每一条进行落实。培养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朗读《弟子规》“入则孝”部分。

二、经典释疑。

1、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父母亲有了过失,当子女的一定要劝谏父母亲改正。劝谏的时候,绝对不可板起面孔,声色俱厉,脸色要温和怡悦,话语要柔顺平和。

2、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假如父母亲不接受我们的劝谏,那就要等到父母亲高兴时再劝谏。若父母亲仍固执不听,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陷于不义,甚至放声哭泣来恳求父母改过,即使遭父母亲责打,也毫无怨言。

三、贤人故事。

《孙元觉苦心劝父》、《李世民劝父》。

四、总结。

古人的孝心感染着一代代炎黄子孙,也感染着我们这群追求梦想的人。让我们用爱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吧。

五、布置作业。

找一些和孝顺父母有关的小故事读一读。

第七课时。

入则孝:孝亲礼诚。

教学内容: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教学目标:

1、背诵《弟子规——入则孝》,体会古文韵味,初步理解这些经典话语的大意。

2、感受古人的孝敬,时刻以这些经典话语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学会孝顺父母,试着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3、让学生懂得要感恩父母,如何做一个孝顺的孩子。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入则孝》,请大家请出《弟子规》。

二、经典浅释:

1、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疾”是疾病,“尝”是用舌头品尝。在古时候,治病下药都是用煎煮的汤剂,所以当父母亲有了疾病,煎好了汤药,作子女的一定要先尝尝看,是否太凉或太热?这样父母既不会烫到,也能发挥药性,让父母病情好转。

引导:我们小时候生病的时候,父母半夜不晓得要起来看我们几次,看我们有没有踢被子,摸摸看我们的额头,看我们有没有发烧。在父母重病时,最需要有人照顾。尤其是自己的子女能在身边陪伴,照顾起居,是父母心中最感温暖与满足的。在父母临终病重之际,为人子女的应该不分白天或夜晚,都应侍奉在父母身边,不可随意离开父母太远。

2、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父母过世后,子女常常悲伤哭泣,“咽”是指伤心到哭不出声音来。古礼中规定父母过世后要守丧三年。自己的生活起居必须调整改变,不能贪图享受,住的地方也改为简朴,并戒除喝酒吃肉的生活享受。守丧期间要常常追思、感怀父母教养的恩德,因为思念父母就常常悲伤呜咽起来。孔子的学生宰我曾问老师说:“为父母守丧三年是不是太久了?”孔子回答:“孩子生下来三年之久,才离开父母的怀抱,能够自己走、自己吃,让父母稍稍松一口气。因此为父母守丧三年,是天下通行的丧期。”

3、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办理父母的丧事,要依照礼仪,不可草率马虎,也不可以为了面子铺张浪费,祭祀时要尽到诚意。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要像对待父母生前一样恭敬。

三、贤人故事。

1、仲由负米。

子路是孔子的学生,非常孝敬父母,他因为家境贫寒,非常节俭,经常吃野菜。当家里没有米,他为了让父母吃到米,必须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回家,然而他却甘之如饴。后来父母过世,楚王聘他当官,给他很优厚的待遇,出门有马车、饭菜很丰盛。但他没有因此欢喜,反而时常感叹,因为父母已经不在了,他多么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过好生活,即使他想再负米百里之外奉养双亲,都永远不可能了。

2、汉文帝亲尝汤药。

汉高祖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被封为代王。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每次喂母亲药汤时,自己总先尝一尝,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

四、总结。

“跪羊图中有句歌词:“莫到忏悔时,未能报答父母恩。”也许大家的年纪还小,不能切实地领悟,但请不要“失去后才懂得去珍惜”。

五、布置作业。

1、观看《让世界充满爱。

父母篇》,写一写你的感想。

2、查找感恩歌曲,谈谈你的感受。

四年级写传统文化的作文

书法一个传统文化;书法深受外国人们的欣赏;书法是一种艺术文化。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五千年来最具有经典标志的民族符号。它是用毛笔书写汉字并具有审美惯性的艺术形式。书法堪称中国的“第四宗教”,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仪式感和大众参与性,故有五千多年来,各时期代表人物灿若星河,相信大家最熟悉的人物有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王献之、柳公权、毛泽东等。技法上讲究执笔、用笔、点画、结构、墨法、章法等,与中国传统绘画、篆刻关系密切。

大家都知道文房四宝吧!文房四宝可是大大有名气的。它们分别指笔、墨、纸、砚,笔指毛笔,墨指墨水,纸指宣纸,砚指砚台。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及艺术。它是汉字书写的一种法则。中国书法艺术已经逐渐被日本和韩国文化接受。

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为上古时代的汉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由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被取名为“汉字”,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楷书(楷书主要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写得最好)。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

书法一个历史悠久,并且深受广大人们喜爱的文化。

四年级传统文化的作文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多年历史。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历史诗人,相传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每年的端午节,外婆都会带我包粽子,我最喜欢吃白米粽。那天一大早外婆买了很多的粽子叶,我用水把粽叶刷洗干净,然后在水盆里泡一个小时后,放锅里加一点油再用慢火煮半小时,粽叶准备好了。用清水把糯米浸泡半小时。等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就开始包粽子了。

先把粽子叶子对折成圆锥桶,再倒入糯米,然后顺着圆锥桶的边缘把多余的叶子裹起来,再用绳子把粽子寄紧,不一会儿,我们就把糯米全部包成了粽子。

“上锅煮粽子喽!”我大声喊起来,外婆把粽子一个个放进锅里,用水煮半个小时,带着粽叶香气的粽子就出锅了,清香四溢。我打开粽叶,把粽子放进白糖碗里,沾着白糖吃,可甜可香了,我一口气可以吃好几个粽子呢!

我最喜欢过端午节了,因为我爱吃粽子!

四年级传统文化考查报告

试题总共为五道论述题,任选两道作答,满分100分,每小题50分。

一、谈谈当代中国人了解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1、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10分)。

2、陈述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生活、思想中的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和意义。(15分)。

3、陈述传统文化对现代人个人修养方面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和意义。(15分)。

4、陈述传统文化对未来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和意义。(10分)。

二、中国古代宗教的特点是什么?你怎样理解宗教和信仰?

1、贫乏性(5分)宗教在中国从未占统治地位。中国大众看待宗教没有特别的热情,只停留在实用的层次。没有为宗教献身的事情。(5分)。

2、兼容性(5分)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多种宗教的并存,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中国公民信仰的四大宗教。(5分)。

3、民族性(5分)不同的民族信仰不同的宗教(5分)。

4、实用性(5分)为现实和今生求福免灾。具有功利性。(5分)。

5、简要叙述出自己对宗教和信仰的看法。(10分)。

三、简要叙述中国传统节日饮食习俗?

1、例举出中国法定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5分)。

2、分别详细叙述这几个节日由来、历史等。(20分)。

3、分别详细叙述这个节日中饮食特点,并简要叙述饮食所包含意义等。(20分)。

4、总体归纳总结中国传统节日饮食习俗特点等。(5分)。

1、风味多样(5分)详细叙述(5分)。

2、四季有别。(5分)详细叙述。(5分)。

3、讲究美感。(5分)详细叙述。(5分)。

4、注重情趣。(5分)详细叙述。(5分)。

5、食医结合。(5分)详细叙述。(5分)。

五、什么是文化?什么又是传统文化?

1、叙述文化的含义(15分):广义文化(5分),狭义文化(5分),总结文化的含义(5分)。

2、叙述文化的结构和分类。(5分)。

3、叙述传统文化的含义(15分)。

4、叙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区别和联系。(15分)。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