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整理和复习的教学设计(通用20篇)

时间:2023-12-26 21:03:07 作者:雁落霞

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有序地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计划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70—87页。

1、使学生通过经历整理、交流、解决问题等数学活动过程,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进一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知道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利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并用所学的面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通过学生的整理和复习,建立面积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讨论、归纳整理的活动过程中,树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养成学数学、用数学的好习惯。

3、在小组的示范、交流中,孩子能够学会用这种网络图的方式以小组或自己为单位进行单元整理复习。

指导学生整理学过的面积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结构,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在整理中构建面积知识之间的联系,正确地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一、回忆所学,导入新课。

师:这段时间,我们一起学习了第六单元《面积》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对这一单元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赶快回忆一下,在这一单元中我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面积的定义、面积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面积的计算)课前我们借助导学单已经在小组内对这四部分内容进行了整理,并且每个小组选择了其中的一个部分,做了重点准备,下面再给大家一分钟时间,各小组组长确认好分工,准备好一会你们组交流时要用的东西。

二、小组交流,梳理知识。

(指一小组上前汇报)。

小组交流第一部分面积的定义。

学生补充。

师小结进行评价。

2、师:好,接下来面积单位这部分内容,哪个小组愿意来?看看哪个小组最勇敢?

小组交流第二部分面积单位。

学生补充。

师小结进行评价。

师:看大家对面积单位的内容认识得这样清楚,老师也给大家补充个小题,考考你,有信心吗?看大屏幕,巧填单位。

房间面积是18()卧室的门高约2()。

课桌面的面积约是24()果园的面积大约是3()。

爸爸身高是180()小学生的一颗大门牙大约是1()。

山海关区的面积约是192()。

3、师:真棒,大家不但认识的清楚,还能灵活运用。了不起,咱们接着往下交流。

小组交流第三部分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学生补充。

师小结进行评价。

师:大家看,老师这有个问题,看谁能想办法,让1()=100()。

学生回答。

师:大家真了不起,想到了这么多种填法,别看这些小小的单位名称不起眼,用巧了还就真的能让1=100。来我们为自己鼓励鼓励!

4、师:最后看第四部分面积的计算,看哪个组交流的更精彩。

小组交流第四部分面积的计算。

学生补充。

师小结进行评价。

三、巩固基础深化理解。

1、师:咱们先来热个身,看着我们最熟悉的桌面,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课桌面的面积是多少?

师:要想求它的面积得知道什么条件?(长和宽)怎么算?(长×宽)还能提什么问题?

生:桌面的周长是多少?

师:要想求它的周长得知道什么条件?(长和宽)怎么算?(长+宽)×2。

那桌面如果是正方形,它的周长怎样计算呢?(边长×4)。

师:为了保护桌角,要给桌面的四周镶上铝合金边,需要多长的铝合金边条呢?(这是求什么)。

师:想要在桌面上放一块玻璃保护桌面,至少要多大的玻璃呢?(这是求什么)。

曹老师最近新买了一套房,(出示图片)你知道这个房间的面积是多少吗?

不是刚复习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怎么不会算呢?

(长为9米,宽为6米)这回知道了吗?

大家看这面墙,曹老师想要把这面墙刷上彩漆,你知道刷彩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长和宽不是都告诉你们了吗?

再告诉你这面墙高3米。墙上有一扇面积是2平方米的窗户。

谁把这个问题完整的解答一下。

指名到前面给大家讲解题过程。

四、总结。

师:看,只要我们能把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就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你就会真正成为生活中的小能手了。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们经历整理、交流、解决问题等数学活动,来进一步加深对面积这一单元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建立了面积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小组的示范、交流中,学生们学会了用这种网络图的方式以小组或自己为单位进行单元整理复习的方法。在学生们的整理和复习中,培养了学生们归纳、概括的能力,在讨论、归纳整理活动的过程中,树立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因为我们是从本学期开始慢慢的尝试上这样的复习课,我和学生们都需要适应,毕竟三年级学生还小,如果完全放手让他们自己来,孩子们也无从下手,因此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看书,复习已学知识,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借助导学单把这单元的知识整理了出来,从而整体上把握了这部分知识的结构,然后在小组内先进行了交流,通过整理、对比等过程,让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网络图,介绍整理思路,最后相互补充、相互质疑、相互评价,达成共识,完成了本课知识网络的构建。这样做,主要也是想告诉学生们还有这样的学习方法,为了给大家做好示范,课下我对个别小组进行了指导,是为了引导其他学生及小组交流时该怎样表述。

课标中还特别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因此在后半节课中,我创设了装修的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引发情感,来激发学习兴趣,以达到数学知识的活学活用。

在上课时,我注意保持和学生亲密融洽的关系,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对于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评价,在这种宽松、愉悦的氛围下,学生的思维积极,能主动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积极性高,真正成为了学习的小主人。

《比例的整理和复习》的教学设计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比例的有关知识,能用比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整理知识的能力。

3、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重点:理清知识间的结构,形成完整的知识网。

难点:运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一)回忆知识点。

师:刚才同学们很认真地进行了交流。在比例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生:意义、基本性质、用比例解决问题、正、反比例(板书)。

师:同学们的整理能力真不错。

(二)复习比例的意义。

师:什么叫做比呢?

师:比例又是怎样的?(课件出示:比和比例的意义)。

师:还有什么不同吗?(基本性质不同)。

师:比的基本性质怎么说的?这可是我们上个学期学习的内容,还记得这么清楚,真不错。再说一下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出示)。

师:形式上也有不同,比a:b,比例a:b=c:d。

(三)复习比例尺。

生:比。

师:1:40000000在地图当中你知道又叫什么吗?

生:比例尺。

师:什么叫比例尺?

生: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板书)。

生:图上距离。

师:在这幅地图中,测得浙江到北京的距离是3.5厘米,你又会求出什么?

生:实际距离。

师:拿出我们刚才发的练习纸,写在反面。(表格出示)图上距离3.5厘米。

师:看大屏幕,请发表意见。

生:他0少(多)算了一个。

实际距离2400千米比例尺1:400000001:40000000。

师:数量关系对吗?你觉得要注意什么?

(四)复习正反比例的含义。

师:小明一家是坐磁悬浮列车去北京旅游的。小明还得到了列车行驶时间和路程的统计表。小明的妈妈花300元买一些老北京的特色小吃——艾窝窝,带回来分给亲朋好友。艾窝窝的单价和数量如下表。

生:成正比例。2345列车行驶1。

生:反比例。

师:请说说你的想法?1015203060数量/袋。

师:老师描出路程和相应时间的点,再按顺序连起来,形成的图像是怎样的?是的,的确是一条直线。

师:根据右表中的数据描出来的图像也是一条直线吗?(课件出示)它是一条光滑的曲线。在初中学习正反函数时,图像也是一块重要内容,大家现在可要记住图像的样子哦。

师:真不错,找出了这么多的不同点。这里还有几道题,请你判断一下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1)小华从家里去学校所需的时间和速度。

(2)《小学生作文》的总价和数量。

(3)圆周长一定,圆周率和直径。

(4)图上距离一定,比例尺和实际距离。

(四)解决问题。

师:现在老师把这张表格边变一变,(出示表格)时间路程。

师:从这张表中,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课件出示:

a、一辆汽车2小时行600千米,照这样计算,行驶210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师:大家读的能力真不错,一读就读出了两道应用题,老师相信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一定很棒的,请你用比例来解决。

反馈:2:160=x:560。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每千米行的时间一定。160:2=560:x。

生:速度一定。20×15=25x。

生:工作总量一定。

师:回忆一下,解答比例应用题有哪些步骤?

1、分析题意,判断成什么比例。

2、600:2100单价/元数量/袋201525?

2、设未知数,列比例式求解。

3、检验,写答句。

师:现在老师把第一题的问题变一变。

师:什么一定?600+2100表示什么?你怎么想到求出总路程的?

生:现在求的是总时间,那我们就要找出总时间所对应的总路程。

生: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现在求的是剩余的时间,就要找出剩余时间所对应的剩余路程。

师:这三题解题思路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师:再把第二题的问题变一变。

a、妈妈用一些钱去买艾窝窝,如果买20元一袋的可以买15带,实际每袋增加了5元,实际可以买几袋?20×15=(20+5)x。

生: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现在求的是实际可以买几袋,就要找出实际可买袋数所对应的实际每袋的价钱。根据实际每袋增加5元,求出每袋的价钱是20+5=25元。

b、妈妈用一些钱去买艾窝窝,如果买20元一袋的可以买15带,实际每袋的价钱是计划的125%,实际可以买几袋?20×15=20×125%x。

生: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现在求的是实际可以买几袋,就要找出实际可买袋数所对应的实际每袋的价钱。根据实际每袋的价钱是计划的125%,求出每袋的价钱是20×125%=25元。

c、妈妈用一些钱去买艾窝窝,如果买20元一袋的可以买15带,实际每袋的价钱比计划多1/4,实际可以买几袋?20×15=20×(1+1/4)x。

生: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现在求的是实际可以买几袋,就要找出实际可买袋数所对应的实际每袋的价钱。根据实际每袋的价钱比计划多1/4,求出每袋的价钱是20×(1+1/4)=25元。

师:这四道题在解题思路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单价×数量=总价(一定)。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网络.

课前布置学生自主梳理“比例”单元的知识,学生在自主梳理的过程中刷新了知识、盘活了知识,在小组交流中受到启发,无形中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网络图的模型,在教师的引导下整理出完整的单元知识结构图,并找出比和比例的联系、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异同点。这样让学生亲历梳理知识的过程,自主构建知识网络,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独立思考的空间,在培养学生梳理知识能力的同时,又清晰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与质的区别。复习时还多次采用对比的方法,如比和比例的对比,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求实际距离的对比,用正比例解决问题和用反比例解决问题的对比,通过这样一些对比让学生清楚地掌握这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形成一些清晰的概念,正确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解决实际问题,深化梳理结果。

掌握所学的知识,构建认知结构是复习的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应用。通过应用,能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复习应用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简单应用,所使用的数据题目中都是已知的;第二层次,综合应用,需要学生从条件或问题出发,先找出中间量再进行计算。我是尝试练习,再反馈,再反馈时抓住关键进行提问,为什么要先算?为什么要减呀?表示什么呀?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让学生感受要用比例解决问题时量要“对应”。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沿海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123124页,复习已学过的各种计量单位,完成练习二十相关的练习。

2)让学生学会分类归纳,有序整理,系统复习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

3)让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学习习惯,发挥个人与小组合作讨论的作用,体现协作精神、创新意识。

4)能够较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化聚和换算。

对量的计量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有序整理,使其知识系统化。

对量的计量知识有序整理及其各种计量单位间的特殊进率。

实物投影仪,米尺、单位体积、重量的实物等。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p26页第1-4题,第6题,完成练习七1、2、6题。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分数,并能应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理解倒数的意义并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分数乘法的熟练程度和灵活进行计算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归类意识。

复习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1.启发学生回忆整数乘法的意义:5个12是多少?怎样列式。

2.启发学生回忆本单元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

8/15×5,5个8/15的和,

8/15+8/15+8/15+8/15+8/15=8/15×5。

3.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口算75×=×=×=36×=。

4、p26第1题。

板书:

让学生看教材第26页的第1题,问:为了计算简便,在分数乘法中应该先做什么?(先约分,再做乘法)在本题中,都有一个因数是整数,约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整数与分数的分母约分)。

问:我们学过哪些乘法定律?它们在分数乘法中适用吗?然后独立完成第26页第2题,练习七第1、4题,再请个别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着重说说在进行简便运算时运用了什么定律。

5、p27页第4题。

6、复习倒数:整理和复习第6题。什么是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完成教材第26页第4题及27页第7题。

1、口算,完成练习七第1题。

2、完成练习七第2题、第6题。

课后作业:必做作业本p13/1、2、3、

选做作业本p13/4、

回家作业:必做课时特训p26-p27/1、2、3、

选做课时特训p27/4、5、思维拓展。

分数乘以整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一个数乘以分数。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

1、学会通过信息窗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运用简单的的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

2、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索,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3、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功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课件圆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

1、引入(课件出示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2、从情境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3、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出示本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解决问题:躯干和下肢共占身长的几分之几?学习同分母分数加法。

1、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谈话:怎样列式?想一想:怎样计算?

2、组内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手中的图片折一折、涂一涂,看看3/8+4/8是不是等于7/8,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3、小组选派代表汇报。

4、全班交流算法。

(1)3/表示8份中的3份,4/表示8份中的4份,3加4是7份,8份中的7份就是7/。

(2)3/是3个1/,4/是4个1/,3个1/加4个1/就是7个1/,即7/。

5、小练习(4道同分母分数加法)。

6、观察以上4道算式,你有哪些发现?

分母相同同分母分数。

7、对比总结、深化方法。

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二)解决问题:成年人的下身比上身长的`部分是身高的几分之几,学习同分母分数减法。

1、独立计算。

谈话:根据同分母分数加法想一想:同分母分数减法怎样计算?

2、班内交流。

3、小结算法:同分母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三)通过刚才的计算,总结如何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

《比例的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

"比例”属于概念课,为了让学生对比例的知识形成整体的认识,又能把握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我将比和比例的'知识进行对比复习,深化基本概念。主要体现在:

我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把部分幻灯片做成超链接,进入复习时,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复习内容,这样清晰地引领,使学生明确了复习方向,同时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

我让学生以回忆并填写相关表格的方式参与整理和复习,指导学生参与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再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更清楚的理解比和比例在意义、各部分之间关系和性质上不同,求比值、化简比和解比例方法与结果上的不同。

复习课提问要注意广度而不能拘泥于一个方面。如:课前我让学生回忆交流有关比和比例的知识,而不是只让学生回忆比的知识或者比例的知识,这样学生的回忆搜索就被打开了。

我要求学生整理概念的同时,还同步练习一些具体的概念的应用题目和学生平时作业中容易混淆和错误的题目。比如在复习到比的化简和求比值这部分知识时,首先针对学生结果容易混淆的情况我出示一个练习让学生自主完成,然后提出问题“求比值和化简比有什么区别?”学生通过这样的对比练习,就解决了容易混淆的问题。

通过对这节课的教学,我意识到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准,把学生的学放到主要地位上来,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构建知识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形成一条条知识链,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和运用知识。

比例的和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

二、新课。

1、自学解比例。

(1)学生自学教材35页的解比例。

(2)学生交流解比例的意义。

(3)教师归纳:(出示课件)。

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2、教学例2。

出示例2。

(1)学生读题,理解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

(2)学生试着解答此题,一名学生演板。

(3)师生共评。

(4)归纳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

a.设出题目中要求的未知量为x;

b.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

c.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d.检查、写答语。

(5)试一试:完成练习六第8题。

3、自学例3。

(1)学生独立把例3补充完整。

(2)学生口述解答过程和解答依据。(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就得出方程,再解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求知数x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

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

4、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

(1)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2)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3)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5、完成第35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做的。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六的第7、9、10题。

四、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第12*、13*题。

傲第12*题的第(1)题。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这道题需要逆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是: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现在这道题是知道两个积相等,如果我们把左边的两个数当作比例的外项,那么右边的两个数就应作为比例的内项。这样就能推出比例式了:如果把左边的两个数当作比例的内项。那么右边的两个数就应作为比例的外项。世可以推出比例式。然后让学生自己写出比例式。写完后,教师板书出来。如果把3、40作为外项,有下面这些比例式:

3:8=15:4040:15=8:3。

3:15=8:4040:8=15:3。

如果把3、40作为内项,有下面这些比例式:

15:3=40:88:40=3:15。

15:40=3:88:3=40:15。

可能有的学生写比例式时是按照数的排列规律来写的,有些可能没什么规律性。学生做完后,可以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才能写全所有的比例式。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1、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归纳、整理能力。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3、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一、呈现故事,提出问题。

1、老师讲“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

猜一猜,听完这个故事用了多少时间?(1分52秒)。

2、这个小故事在书上68页,想一想,这篇文章大概有多少字?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内交流。

3、汇报展示不同的方法。

(1)一个字一个字的数。

(2)先数每行有多少个字,再数共有多少行。用每行的字数22乘行数13得到算式22×13,22≈20,20×13=260。所以这篇文章大约有260个字。

(3)22×13≈200。

(4)可以用笔算,22×13=286。

二、归纳知识。

1、小组内交流自己整理知识的方法和方式,并进行整理。

2、小组代表汇报,大家进行评判。

板书:乘法口算。

乘法估算。

乘法笔算:不进位乘法。

进位乘法。

三、巩固拓展。

1、基本练习。

(1)练习十七第1题:比一比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2)估算练习。

42×1839×1157×2842×1263×47。

你是怎么估算的'?能有几种方法?

2、尝试编题并解决问题。

请学生寻找生活中可以用口算、估算、笔算乘法解决问题的例子,由小老师亲自请学生回答。

3、小企鹅想回家。(练习十七第2题)。

4、完成练习十七第3、4题。

第3题:

第4题:

(1)读题后学生独立思考,这两道题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2)小组讨论: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3)汇报: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4)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把题目的意思弄明白再去做。

四、总结收获:

今天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通过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课堂作业本》第35页。

乘法口算。

乘法估算。

乘法笔算:不进位乘法。

进位乘法。

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整理的能力还比较差,讲得很零乱,东一点、西一点,没有系统性,以后还需要慢慢地进行培养。

作业反馈:此次作业有5道题。第1题是笔算后再连线,学生完成得很好。第2、3题与前面的时间有稍许联系,有些条件是暗藏,如七月份可运多少垃圾?已告诉每天运18吨,七月份是31天。又如每月用水17吨,一年共用水多少吨?一年是12个月。学习困难的学生需要指点。第5题是带星号的题目,理解力好的学生做得比较好。尤其是第2个小问题,剩余的票按每张18元全部卖出,可以再收多少元?剩余是584-370是三位数,好多学生能根据二位数乘法的方法进行计算,得到正确答案。但小部分的学生还有困难,但对他们不作要求。

《比例的整理和复习》的教学设计

1、对比例的有关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和复习,对一些重要的、易混淆的概念,通过对比复习,使学生明确它们的区别,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利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敢于质疑的精神,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理清知识间的结构,主动建构知识网络,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

课件、学具袋。

一、创设情景,回顾旧知。

1、谈话引入。

同学们,如果我们留意观察,就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比如:每天早上,老师都会骑自行车去学校上课,下面图像表示我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提问:

(1)老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为什么?(口答)。

(2)利用图像估计,老师8分钟的时候,行了多少米?行了3000米时大约用了多长时间?(口答)。

(3)我7:20出发,7:40分到达学校,老师家离学校有多远?

(要求学生,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吗?先在练习本上做一做,在和同桌交流一下。)。

可能出现算术法和比例解决两种方法,重点交流用比例解决的方法。

(4)追问:老师家到学校的路程一定,行驶的速度和时间又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5)师:同学们在解决这几个问题时,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成正比例的量成反比例的量解比例用比例解决问题)。

2、师:看,这是彭老师按1:8的比例在校园拍摄的一张照片。(出示手中的小照片)。

(1)师:如果照片上我的身高是20厘米,你能算出老师的实际身高吗?

(a)20×8=16(厘米)(b)解设:同学的实际身高是x厘米。

20:x=1:8。

x=20×8。

x=160。

(2)照片太小,后面的同学能看清是谁吗?生:看不清。

师:我把它装进计算机里(大屏幕显示,照片放大)现在能看清是谁了吧。(本班学生李蒙)。

问:无论是缩小后的我还是放大后的我,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大小变了,形状没变)。

师:刚才我们友用到了什么知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3、师:彭老师所在的学校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学校,每年都发生着变化,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我们美丽的校园吧。(点击课件,定格在操场)我们的学校还在进一步的规划和建设中,如果学校决定在操场内建一个小型足球场。

足球场长50米宽25米。

50厘米。

25厘米。

问: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比例尺)。

二、诱发引导,梳理知识。

1、回忆:在解决刚才的几个问题时,我们所用到的这些数学知识都是第三单元比例的有关知识,想一想这个单元除了这些知识,还学了哪些知识?(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

2、揭题:同学们,比例的有关知识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现在我们就对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一次系统的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3、梳理:你们能把这些凌乱的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一下吗?

4、学生按小组讨论,可参考课本,整理知识点。

5、按小组汇报。

6、小结:整理好的知识更条理、更系统了,我们每学完一部分知识都可以系统的整理,使之形成知识网络。

三、质疑问题,查漏补缺。

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你认为哪些内容容易混淆和出错。

(学生随便说,可能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1、正反比例分辨不清(也就是分析正反比例的相同与不同)。

2、比和比例容易混淆(也就是找出比和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3、比例尺的单位问题……(一人提出,全班一起举例分辨)。

通过本节的学习,同学们把凌乱的知识加以整理,看到了千变万化的知识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知识结构显得很清晰,希望同学们把这种整理方法也能用到以后的学习当中。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1、对全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忆整理,使学生体会分类总结,归纳整理和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学生对其计算方法的理解。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加深学生对其计算方法的理解。

口算卡片,

一、分类整理:

出示一组口算卡片。

25+839+4036+759+2。

50+1621+642+347+30。

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情况:

1、25+821+636+759+242+350+1639+4037+40。

2、21+642+325+836+759+250+1639+4047+30。

告诉小朋友你为什么会这么分呀?

(板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不进位加),两位数加整十数。)。

二、计算各题,总结计算方法:

这些都是我们学过的知识,你能很快算出来吗?比一比谁算得快?

总结: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突出进位加法。(请学生说算法)。

三、练习:

这类的题目有很多,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谁愿意再给大家出几道这样的题?(分小组活动)。

每个小组都有这样的.一张表,请你们把表填写完整,各个小组四个朋友合作完成。

(小组活动)。

四、汇报交流:谁愿意把你们的结果公布给大家,让大家评评(重点讲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回忆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小朋友们自己出题,自己做题都很棒。

两痊数加整十数。

加法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进位。

减法两位数减整十数。

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

退位。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2、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谈话。

1、口算练习(开火车)。

2、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前几天学过了哪些数学知识?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对表内除法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一)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师出示一道乘法算式:12÷3=。

提问:看到这道算式你想到了什么?

追问:为什么12÷3=4,你怎么知道的?(引出乘法口诀。)。

1、小组比赛背乘法口诀。

2、同桌互考口诀,补充口诀。

3、根据口诀写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追问:任何一句口诀都能写出两道除法算式对吗?

(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看到12÷3=4这道算式你还想到了什么?

引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被除数、除数、商)。

(三)除法运算的含义及解决问题。

看算式12÷3=4,利用学具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

摆学具的形式:

1、自己先摆一摆。

2、同桌合作摆。

3、指名板演。

引出除法运算的含义。

练习题。

1、看图列算式。

说一说是怎么想到?怎么算的?

2、解决问题。

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做?

三、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2、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谈话

1、口算练习(开火车)

2、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前几天学过了哪些数学知识?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对表内除法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一)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师出示一道乘法算式:12÷3=

提问:看到这道算式你想到了什么?

追问:为什么12÷3=4,你怎么知道的?(引出乘法口诀。)

1、小组比赛背乘法口诀。

2、同桌互考口诀,补充口诀。

3、根据口诀写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追问:任何一句口诀都能写出两道除法算式对吗?

(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看到12÷3=4这道算式你还想到了什么?

引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被除数、除数、商)

(三)除法运算的含义及解决问题

看算式12÷3=4,利用学具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

摆学具的形式:

1、自己先摆一摆

2、同桌合作摆

3、指名板演

引出除法运算的含义

练习题

1、看图列算式

说一说是怎么想到?怎么算的?

2、解决问题

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做?

三、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圆柱与圆锥整理和复习的教学设计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步掌握圆柱、圆锥体积计算方法,沟通已经学过的一些形体体积计算之间的联系。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圆柱、圆锥体积计算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1、把课本34页第5——7题在作业本上写一下。

2、把课本35页第8、9题自己动手做一做。

—、预习效果检测。

1、计算下面圆柱的表面积。

底面半径6厘米,高8厘米。

底面直径1米,高2米。

底面周长6.28分米,高3分米。

2、计算下面物体的体积。

圆柱:底面直径5厘米,高7厘米。

圆锥:底面半径3分米,高是底面半径的2倍。

二、合作探究。

1、复习公式。

2、做复习第5----7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指名学生口答每题算式,老师板书出来。

提问:刚才一题是求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一共是多少,根据刚才一题的解答,你能找出数量关系解答这道题吗?(让学生说说数量关系)。

3、我们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做第8、9题,学生讨论。

三、当堂达标检测。

完成补充习题的作业。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复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知识?

教学设计:整理与复习

1.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概念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能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能灵活运用。

2.在学生对这些形体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梳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火柴盒魔方特仑苏牛奶练习纸。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看一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什么?

生1:火柴盒、魔方、牛奶。

师:它们各是什么形状?

生:火柴盒是长方体,魔方是正方体、牛奶是长方体。

师:今天这节数学课,这些小小的物品就将成为我们学习中的小助手,和我们一起来整理和复习有关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

(设计意图:从学生平时接触较多的“火柴盒、魔方”入手,给学生一种亲切与熟悉的感觉,能更好地使学生从心理上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二、第一次尝试:自我梳理,形成网络。

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有什么特征?(7号抢答)。

形体相同点不同点联系面棱顶点面的形状面的面积棱长长方体6个。

师:在这一单元中,你还学过哪些知识?(棱长和、表面积、体积、容积)。

师:你能说出它们的意义吗?

小试牛刀:必答题(6号同学)。

填空:棱长和、表面积、体积、容积。

1、给一个玻璃柜台的各边都安上角铁,是求这个玻璃柜台的()。

2、给一个乒乓球台喷漆,是求这个乒乓球台的()。

3、一个长方体容器,里面量长5cm,宽3cm,高2cm,装满水后,水的()是30cm。

4、一个长方体容器,从里面量长5cm,宽3cm,高2cm,这个容器的()是30ml。

5、给一个洗衣机做布罩,是求这个洗衣机的()。

三、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引导学生利用表格在小组内进一步整理(2号填写,3号、5号汇报)。

形体表面积体积(容积)定义计算公式。

s=(ab+ah+bh)×2。

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平方米。

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100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v=abh。

v=sh。

立方厘米(升毫)。

立方分米(升)。

立方米。

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正方体。

s=6a。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回忆和整理知识,有利于他们主动地梳理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加强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网络。而让他们自由地独立或合作设计,也较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与合作性。)。

四、第二次尝试。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汇报和老师设计的表格,同学们已经对本单元知识有了系统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做几道练习题,检验一下同学们是否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

(一)抢答题(4号同学)。

判断并说明理由。

1、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2、a=3a()。

3、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4、电饭锅的体积大约是20立方厘米。()。

师:看来有关它们的数学问题还真不少。请同学们看老师设计的问题。

问题一:

如果把这个火柴盒放在桌子上,它所占桌面的面积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

师:以后再摆放物品时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知识合理利用空间了。

问题二:

做这样1个火柴盒的外壳要用多少纸板?做这样1个火柴盒内盒要用多少纸板?(衔接处忽略不计)。

要求只列式,说明每步求的是什么。

师:你还能举出类似计算火柴盒内盒这样只计算5个面面积的例子吗?

师:火柴盒不能只有内盒吧?(外壳)计算几个面?(4个)。

类似计算火柴盒外壳这样只计算4个面面积的情况,在生活中还有哪些?

(设计意图:问题二通过计算火柴盒的内盒和外壳所用纸板即表面积的大小,以及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问题三:

用两盒牛奶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体积与原来两盒牛奶的表面积、体积和相比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了多少?小结:拼的方法不同,表面积减少的也不一样。

(小组合作,拼一拼,汇报方法,集体评价。)。

学生计算,并测量高度。

(设计意图:知识应用分成两个环节:基础练习给定数据的题目,学会熟练应用数据,巩固所学知识;实践练习要由学生自己测量出数据,解决实际问题,这自然需要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这种练习设计体现了课标所倡导的“基础性”“层次性”“应用性”的特点。)。

五、课堂小节。

像火柴盒这样的一系列问题,在生活中有很多。这就说明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今后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物体,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比例的和复习教学设计

今天学习的内容是“比例的整理和复习”,下面就本节课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1、关于知识点的复习与巩固。比和比例这部分内容的概念较多,知识点比较复杂,而且这些知识点之间都有联系。因此,在一个课时之内完成所有的复习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本课属于复习环节的第一课时,即知识点的复习与再现。在教学设计上,我采用的方法是通过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比,来练习求比值的方法,再说出另外一个与它相等的比引出比例的意义,尽可能做到将零散的知识点贯穿成线,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有序地联想,最终形成知识网络。

2、在学生回顾知识点的过程中,我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回顾一部分知识,再安排相应的练习,使知识逐渐清晰地呈现出来,从而达到内化的目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反比例的复习,通过正反比例的意义和显著特征,帮助学生更好的比较判断正反比例。最后安排适当拓展,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的正反比例的情况,使学生彻底掌握所学知识,突破知识重难点,做到层层反馈。训练,达到巩固提高效果。用少量的练习,举一反三。

总体来看,我设计的本堂课比较扎实,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积极主动的情感。当然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在教学设计方面不够精致和创新,练习的密度稍显不足,时间分配也不够合理。我会在今后的复习课教学中多学习、多用心,争取上好每一节复习课。

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对前一阶段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熟练地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2、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回顾与反思的能力。

3、先让学生在交流汇报中将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回顾与整理,然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数学、怎样学数学和用数学,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对一至四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有条理地进行整理与复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些淘气和笑笑以及他们的同学一起学习的图片,大家想看吗?

1、出示教学情境挂图。

2、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分小组交流前一段时间学到了什么?

2、组织全班交流,对前一段时间所学的内容进行整理回顾。在整理回顾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言将前四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分类板书,并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强调与说明。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第1题。(1)学生弄清题意后独立完成;(2)抽取几道算式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

2、第3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数字信息?

(2)独立完成第(1)---(4)个问题。

(3)全班订正。

3、第3题。教师可根据本班实际,适当规定时间(2~3分钟),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查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今天我们对开学来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收获,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你留下怎样的成长足迹?我们来一起说一说吧。

1、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提示,从什么是数学、怎样学数学、怎么用数学等角度来寻找自己的成长足迹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成长足迹以写“数学日记”的方式纪录下来。

3、课外作业:第2题。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整理与复习

教学要求: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步掌握圆柱、圆锥体积计算方法,沟通已经学过的一些形体体积计算之间的联系。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圆柱、圆锥体积计算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预习作业:

1、把课本34页第5——7题在作业本上写一下。

2、把课本35页第8、9题自己动手做一做。

—、预习效果检测。

1、计算下面圆柱的表面积。

底面半径6厘米,高8厘米。

底面直径1米,高2米。

底面周长6.28分米,高3分米。

2、计算下面物体的体积。

圆柱:底面直径5厘米,高7厘米。

圆锥:底面半径3分米,高是底面半径的2倍。

二、合作探究。

1、复习公式。

2、做复习第5----7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指名学生口答每题算式,老师板书出来。

提问:刚才一题是求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一共是多少,根据刚才一题的解答,你能找出数量关系解答这道题吗?(让学生说说数量关系)。

3、我们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做第8、9题,学生讨论。

三、当堂达标检测。

完成补充习题的作业。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复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知识?

比例的和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65页,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对比例的有关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和复习,对一些重要的、易混淆的概念,通过对比复习,使学生明确它们的区别,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利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敢于质疑的精神,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清知识间的结构,主动建构知识网络,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回顾旧知。

1、谈话引入。

同学们,如果我们留意观察,就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比如:每天早上,老师都会骑自行车去学校上课,下面图像表示我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提问:

(1)老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为什么?(口答)。

(2)利用图像估计,老师8分钟的时候,行了多少米?行了3000米时大约用了多长时间?(口答)。

(3)我7:20出发,7:40分到达学校,老师家离学校有多远?

(要求学生,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吗?先在练习本上做一做,在和同桌交流一下。)。

可能出现算术法和比例解决两种方法,重点交流用比例解决的方法。

(4)追问:老师家到学校的路程一定,行驶的速度和时间又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5)师:同学们在解决这几个问题时,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成正比例的量成反比例的量解比例用比例解决问题)。

2、师:看,这是彭老师按1:8的比例在校园拍摄的一张照片。(出示手中的小照片)。

(1)师:如果照片上我的身高是20厘米,你能算出老师的实际身高吗?

(a)20×8=16(厘米)(b)解设:同学的实际身高是x厘米。

20:x=1:8。

x=20×8。

x=160。

(2)照片太小,后面的同学能看清是谁吗?生:看不清。

师:我把它装进计算机里(大屏幕显示,照片放大)现在能看清是谁了吧。(本班学生李蒙)。

问:无论是缩小后的我还是放大后的我,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大小变了,形状没变)。

师:刚才我们友用到了什么知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3、师:彭老师所在的学校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学校,每年都发生着变化,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我们美丽的校园吧。(点击课件,定格在操场)我们的学校还在进一步的规划和建设中,如果学校决定在操场内建一个小型足球场。这是它的平面设计图:

足球场长50米宽25米。

50厘米。

25厘米。

问: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比例尺)。

二、诱发引导,梳理知识。

1、回忆:在解决刚才的几个问题时,我们所用到的这些数学知识都是第三单元比例的有关知识,想一想这个单元除了这些知识,还学了哪些知识?(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

复习(板书课题)。

3、梳理:你们能把这些凌乱的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一下吗?

4、学生按小组讨论,可参考课本,整理知识点。

5、按小组汇报。

(随学生回答,师生共织知识网络图)如下: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

解比例。

成正比例的量。

比例正反比例的意义。

成反比例的量。

比例尺。

比例的应用图形放大和缩小。

用比例解决问题。

6、小结:整理好的知识更条理、更系统了,我们每学完一部分知识都可以系统的整理,使之形成知识网络。

三、质疑问题,查漏补缺。

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你认为哪些内容容易混淆和出错。

(学生随便说,可能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1、正反比例分辨不清(也就是分析正反比例的相同与不同)。

2、比和比例容易混淆(也就是找出比和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一人提出,全班一起举例分辨)。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同学们把凌乱的知识加以整理,看到了千变万化的知识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知识结构显得很清晰,希望同学们把这种整理方法也能用到以后的学习当中。

比例的和复习教学设计

【案例】:

一、课前准备。

把学生分成四大组,让学生给自己组取名(如追梦先锋、阳光组合等),把比和比例分成“比和比例的意义”、“比和比例的性质”、“求比值和化简比”、“比例尺”“正比例和反比例”五大块,让每一组确定本组的一个研究主题,然后分组研究本部分的知识包含哪些我们需要掌握的内容,有哪些重点和难点,最后拟定五个问题。要求这五个问题反映本组全体同学的水平,它们要能基本概括你们所研究主题的全部内容以及重点难点,而且为了本组能取得好成绩,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要有一定的思考性。然后依次向其它小组提问。请他们作答。

二、展开活动,自主复习。

小组合作探究:

师:对于比和比例,你都学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你课前整理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补充,并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形成完整、准确的知识网络。(以小组为单位)。

三、汇报展示。

【反思】:

明确复习课的任务。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功感”。而是担负着查漏补缺、系统整理和巩固发展的任务。在设计复习课时,一要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知识结构;二要通过复习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归纳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三要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扫除学习上的障碍,从而在自己的知识基础上建立一个更高的学习的平台。

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复习,在组织教学时,应营造一个轻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活泼愉悦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如果只采用师生之间问答式的交流,只能实现第一个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经历整理、归纳复习的全过程,从中了解学生的需求。在实际教学过程前,可以课前布置具体的预习要求,这样才能让他们在小组里都能积极交流自己整理的知识要点。

整理复习教学设计

1、使学生熟练掌握圆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2、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的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3、能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重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难点:应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提问: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用到和谁有关的知识?

2、这节课我们就对圆的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自主整理。

说一说本单元你学习了有关圆的哪些知识?

(1)学生可翻阅课本,并简要记录各节要点。

(2)小组内交流.

(3)整理知识点:

内容。

知识要点。

举例。

圆的认识。

圆的周长。

圆的面积。

2.小组汇报。

学生分组汇报整理结果,汇报时其他学生认真听,完善补充。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基础知识。

(1)圆是平面上的()线图形。()决定圆的位置,()决定圆的大小。

(2)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圆的()。

(3)圆的半径扩大3倍,它的周长扩大()倍,面积扩大()倍。

(4)正方形的边长是2厘米,剪下一个最大圆的半径是()厘米,周长是()厘米,面积是()平方厘米。

2.判断:教材79页的6题。

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进一步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

3.解决问题:

(1)79页的4题:明确场地的直径是8+1+1=10m。

(2)79页的9题:仔细观察图,明确四个扇形合在一起正好是一个半径1m的圆。

(3)79页的10题:

提问:操场跑一圈是多少?

让学生明确圆的周长加上正方形两条边的长度,就是操场的周长。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1.判断题。

(1)圆的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

(2)半径2厘米的圆,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3)一个圆的半径扩大4倍,它的面积扩大8倍。()。

(4)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圆中,圆的面积最大。()(5)半圆的面积就是圆面积的一半.()。

(6)半圆的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

2.解决问题:

练习十七的1、2、3、5题。

小组内评价。

3.师:谁来评价一下自己这节课的表现。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