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师爱上教学读后感(热门19篇)

时间:2023-12-13 09:35:09 作者:温柔雨

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书中的主题和哲理,并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为了帮助大家写出更好的读后感,下面是一些经典作品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让教师都爱上教学》读后感字

大学毕业后,我的绝大部分同学都做了老师,而我那时候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去企业发展,因为做都市白领一直是我的梦想。然而,结婚生子后,随着自己孩子年龄的增长,又觉得公司里的工作量大,休息时间少,不利于陪伴孩子学习和成长。于是,在我女儿6周岁上小学时,我又毅然决然地转行做了深圳一家公办学校的小学语文教师。

我本以为小学教师没有升学压力,下班也早,更爽的是还有接近三个月的寒暑假期,非常适合陪伴和帮助女儿培养学习习惯,完全符合我中年时期的职业规划。

然而,人生果然处处是围城。一直认为轻松的教师工作,真正接触起来简直令我叫苦不迭,做老师的压力和操心程度远在公司白领之上。自从从事教师职业以来,白头发如同雨后青草,蔓延得无边无际;累到眼睛难睁,却又一夜无眠的日子擢发难数。

作为半路出家的非科班教师,我没有经过培训,没有经过磨砺,完全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辞职的念头觉不比七年之痒时想离婚的念头少,但又觉得好不容易转行,好歹也要珍惜一下,不能轻易放弃。于是,我硬着头皮熬了二年半的时间。

回首这五个学期的教学生涯,虽然获得了领导和家长的认可,但我自己心理清楚,在课堂教学和育人方面,因缺少经验,又加上脾气急躁,我错误百出。每当假期翻出专业书籍认真研读,就会将书上的内容和自己的实践经历进行对照,然后便愧疚得一个假期都如同下了地狱。

这几天经同事推荐,又读一本《让教师都爱上教学:307个好用的课堂管理策略》的专业书籍,感觉其中很多建议仿佛都是在对我发出的警告,令我读后瑟瑟发抖,但又十分庆幸这本书能够及时提醒我让我以后在教育的路上尽量不再犯普遍性的低级错误。

为避免看完遗忘,现将特别有针对性的建议进行提炼:

1、你不可能取悦所有人。

“取悦所有人”是我每天都在追求的最高工作境界。我从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的那一刻起就立志要让所有学生喜欢我。但我的性格和教育方式根本无法让我完成这个愿望,这令我苦恼万分。

不过,当我看了这个小标题后,我便放松和释然了,因为作者以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能保持清醒、认真学习,甚至在你开玩笑的时候能哄堂大笑,那你就坚持这种取悦大多数人的教学策略吧,毕竟你不可能取悦所有人。”

2、每一件事情都会让学生感觉丢脸。

在我们成年人看来,一个10来岁的小孩子很单纯,无忧无虑,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放在心上,因此,老师有时候说话可能有些苛刻或挖苦也认为他们不会在意。而事实上,孩子是十分敏感的,“每一件事情都让学生感觉丢脸”。比如,当一个学生没有认真听课时,把他突然叫起来回答问题,这会让他觉得丢脸。而此时,我们如果严厉地提醒他上课要专心则远比让他尴尬地站在那里更有效果,也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宽容的力量。

回想起我这两年多的课堂教学,基本都是用提问的方法来制止不专心听课的学生了,读了此书,悔不当初。

3、放低音量。

在课堂上,如果学生纪律涣散,安静不下来,一般老师们都会采用放大自己的音量或干脆使用麦克的方式来让学生听到自己的声音。以前,我还曾因为没有与我搭班的数学老师嗓门大而感到遗憾不已。

教师突然把声音放小放轻柔,学生就会感到紧张,更想要听清老师说的话,于是他们就会渐渐停止讲话。但这一招如果待到课堂上的嘈杂声已经大到如钱塘江浪潮声时恐怕就不管用了。

4、利用“我”来传达信息。

作为教师,平时在教育学生时,一般总喜欢说:“你应该如何如何……”,然而作者却认为教师应当“利用’我’来传达信息”。比如,不应该这样说:“你在这里一点都没有学进去,你会不及格的。”而应该这样说:“我觉得你在学习上落后于别人了,我担心这样下去你可能会不及格。”

告诉学生,“我”是有感情的;让学生知道,“我”对你所犯的错误是忧虑的,担心的。人心都是肉长的,相信多用“我”来传达信息,一定会事半功倍的。

5、简明扼要地说话——一个词或一句话就足够了。

很多时候,我们总喜欢重复自己说过的话,因为学生太多怕有的没听见,有担心听见了没往心里去,所以磨磨唧唧没完没了反反复复地说了一堆。这是我典型的缺点。

本书的作者认为,作为教师说话一定要指令清晰、简明扼要,有时候只要一个词或一句话就足够了。话说多了不仅学生听得不耐烦,而且也会降低说出的话的效力。

6、你会用这种方式和成年人说话吗?

教师批评学生,很多时候并没有在大脑中的语言储备里进行词语筛选,经常是想到什么说什么,甚至还会说得比较难听。

孩子的内心柔软得连轻轻触碰一下似乎都会碎掉,我们如果不能保护它们,但至少不应该伤害它们。

7、不要预言未来。

与其说这是指点迷津,倒不如说是一种恐吓。但即使是恐吓,孩子也不会怎么害怕,因为孩子关心的时间范围一般是现在和明天,最多延展到一星期以后,他们才不会关心上不上大学的事情呢。

8、不要混淆了表扬和批评。

有时候我们看到学生有一些进步便喜出望外,于是便充分利用好这个契机进行表扬,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却有很多教育者总要趁机把学生的毛病拿出来说一说,比如:“你看你学得多好,就就证明了如果你不再吊儿郎当的话,你能学得更好。”

9、不要急于纠正学生的答案。

在课堂上,有的学生一站起来回答问题就会紧张不已。当学生回答的问题不正确时,如果老师立即反馈说:“错了,你坐下吧?谁知道这个问题怎么回答?”,那么这个回答错了的学生会有多窘迫,大家一般心理都清楚。

因此,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最好不要立即简单地否定学生的答案,否则会使学生变得胆小,甚至以后都不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这样就扼杀了学生的表达能锻炼的机会。

我们可以说:“虽然这并不是我所想的那个答案,但这样想问题也很有意思啊”或者“这是个很不错的猜测”。

10、“我知道你能做到”(甚至做得更好)。

当学生把自认为无法完成的任务做好以后,如果教师鼓励说一句:“我知道你能做到”,这会令学生更加充满自信,自我效能感提高。但有时候仅仅这样说是不够的,应改告诉他们为什么:“我知道你能做到”。

让教师爱上教学读后感

最近学校向我们推荐了赵国忠的《让教师爱上教学》这本书,看完后真的很受益匪浅,特别是对于我刚踏上教师岗位的新教师来说,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

本书针对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为我们提供了高效教学的45个技巧,共六篇,分别为课前准备篇,课堂讲授篇,有效提问篇,教学点拨篇,学法指导篇和调控管理篇。在各篇中,作者针对各种教学问题和状况,提供给教师日常用的精囊妙计让教师可以针对自身情况加以参考运用,以减少尝试错误的时间,是课堂教育进行的更具有效率。在赵老师的任何一个篇章里都在不断的指引着我,读着这本书,我也在不断的审视我自己。其中有些内容对我印象深刻,下面就针对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和思考。

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美术课程本身就是一个趣味性比较强、孩子比较感兴趣的一个课程,但是如何上好一节美术课并不是那么容易。所以挖掘美术课本中有趣的因素去调动孩子们的兴趣,这样就更好的让孩子们在乐中学了!

反思从课前开始。

通常我们的反思是从课后写的教学反思,而作者提出,在上课前也应该有所反思。的确如此,之前我在准备《漂亮的房间》这一课时,我开始的设计就在想着如何让学生做出漂亮的房间就可以了,到时让他们拼装组合就好了而忽略了本课的三维目标和重难点,所以师傅看到我的教案时告诉我说我设计方案不符合本课预订的目标,不能很好的引导和培养孩子的动手制作能力。是的,一个好的课程的设定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反思,反思自己是否真正读懂教材,我的设计是否真正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

创设课堂情境,培养创新个性。

创设课堂情境对于美术教学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因为情境的设置会把孩子带入一种氛围中,从而增强他们对美术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之前听过丹阳小学何梅老师的《花儿朵朵》,她所设置的情境贯穿于整个课堂中。她将自己扮演成了花仙子唱着歌把孩子带入花儿朵朵的世界,最后他们一起创造出了美丽的花园。孩子们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大胆的创作出了自己的作品。所以说创设课堂情境对于美术教学来说是非常棒的!

课堂提问,教师要积极评价。

赵老师的这个技巧是我比较容易忽略的,记得我在上课提问的过程中,我常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会重复学生的回答,这样做我是为了肯定学生的回答。这个技巧也提醒了我,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我应该有积极的评价而不是以这种重复的方式去肯定。我记得师父也和我说过这类问题,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及时的回应和积极的评价,这样有利于孩子更加积极的去思考去动脑筋。

引导学生设疑自探。

在这个技巧上我通常都是以教师来设疑共探,很少会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就比如我设计《会说话的手》的这一课,当我揭示这一课题时,我就有这样的提问看到这个标题大家有什么疑问吗?大家会说:为什么手会说话呢?手是怎么说话的呢?最后通过学习就会豁然开朗起来。其实孩子们萌生的一些疑问或许是我们老师想不到的。之前我是没想到要这样设置,我会自己直接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这样会和孩子们发现问题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后来听了其他老师的这一课受到了一些启发,我们需要充分的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让孩子们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其实在美术教学中我还存在很多问题去反思,赵老师的这本书真的是点亮了我前方的路,我会好好汲取赵老师的宝贵技巧运用到我的美术课堂中去。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爱上自己的教学工作,也只有真正产生兴趣,才能作为强大的前进动力。我想只要让孩子们在我的课堂中有所益、画出优秀的作品、喜欢我的课都将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

让教师爱上教学读后感

让孩子爱上读书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有什么好处,而且它也告诉你,如何让孩子爱上读书。我以为,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书香的家庭,想让你的孩子的成长得到书香的滋润,就读一读这样的书。当然,我个人更欣赏这本书里饱含着的人文情怀,和其中浸润着的对童心世界的`爱!

教学工作漫谈的教师读后感

刚刚踏上教育岗位,对教学任务的一些方法还在慢慢地摸索当中,读了魏书生先生的《教学工作漫谈》使我受益颇深。下面我就从书中的“教书篇”和“育人篇”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悟。

当班主任已满两年年,在这两年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最好。备同一篇课要查找几篇不同的教案来研究、抓重点;遇到拿不定主意的问题总是第一时间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总结出一套自认为适合班级、学生满意的班训班规……自认为一直做的还可以,可今天读了魏书生先生的这本书才发现,我这一年的教学成效微乎甚微。平时只是过于关注孩子是否掌握了他应该学会的知识,恰恰忽略了怎样教会学生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和学习过程,更重要的是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应有的自由权。

看完“教书篇”的目录后,突然发现魏老师告诉我们的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自由。我们不难从目录中看到“激发、引导、培养、研究”这些词,恰恰是这些词告诉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单单只是盲目的接受者。其中有一篇“培养学生的能力要靠实践”,开篇以一个关于学骑自行车是一种能力的锻炼与实践还是一味的讲解骑车技巧展开了讨论,无可辩驳,学生学骑自行车的能力确实是靠自己的实践锻炼出来的。由这个例子,我们就能认识到,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自己实践。

其实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会让学生更容易接。

受、消化。我们要努力建立起跟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不能只拘泥于课本的知识,而是要延伸到我们现实的生活中去。一堂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课应该是富有创造性、充满乐趣同时意义深刻,而不会是枯燥无味的,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事物总是会不断地发生变化。

如果我们不把知识和实践加以结合,那教学就像是在真空环境中发生的一样,老师就孤孤零零地站在真空的中间,而学生则漂浮在周围。不幸的是,这时候学生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

作为老师,我们当然不想对着四面的墙壁上课,但这种情况却时常发生。老师有权利改变这种现状。要学习的知识可能存在于课本中、练习册中、电脑里等等,但老师却是将这些知识带入实践的源泉。课堂一定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一定要为学生设计那些充满乐趣、令人兴奋的课程,以及在一天结束时可以让我们问心无愧地称为自己为“老师”的课程。

书中的“育人篇”有一篇“和家长共同教育效果好”的文章,读过以后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超越知识的智慧,在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我觉得一些方面极为重要。

首先是“尊重”是老师与家长沟通的前提,尽管在老师与家长关系中,老师起主导作用。但两者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高低之别的。因此,老师必须遵守学生家长的人格,特别是要尊重所谓“差生”和“不听话”孩子家长的人格。作为老师,不要当众责备他们的子女,更不能训斥,指责家长,否则会造成老师与家长之间的隔阂甚至对立。还可能引起学生家长对老师的不满,损害老师的形象,降低教育效果。

其次是“倾听”,任何老师,无论他具有多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修养,都不可能把复杂的教育工作做的十全十美,不出差错。而且家长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他们的许多见解值得老师学习和借鉴。有时,家长比老师更容易发现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因此,老师也可经常向家长征求意见,虚心听取他们的批评和建议,并改进自己的工作。这样做,也会使家长觉得老师可亲可信,从而诚心诚意地主持和配合老师的工作,维护老师的威信。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长的文化水平,素质和修养都不同。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与不同类型的家长进行沟通。比如对于后进生或是认为自己对孩子已经管不了的家长,老师应尽量挖掘其孩子的闪光点和特长,让家长看到孩子的长处和进步,对孩子的缺点适时地每次说一点,语气委婉,并提出改正孩子缺点的措施,重新燃气家长对孩子的希望,使家长对孩子充满信心,只有这样,家长才会主动地与老师交流孩子的情况,配合老师共同教育孩子。

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方式无处不在,涉及的内容更是方方面面,但一定要注意向家长“多报喜,巧报忧”,更要把老师自己对学生的那份浓浓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充分地流露给家长,让家长深切的感受到老师是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他的孩子,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那么我们工作一定能够得到家长理解,支持与配合,也一定能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人民教师这一职业是非常辛苦的,不仅担负着教学工作,更担负着管理全班学生的重担。班主任是学生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学校教育工作主力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边教边学,争取做到做好。

文档为doc格式。

教学工作漫谈的教师读后感

这个学期马上就要结束了,回顾紧张而有序的日子,不仅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外,我还特意的抽出了点时间来看书,补充自己,使自己更加完善。其中让我感触颇深的是魏书生老师的《教学工作漫谈》,读完以后,思虑良多,禁不住想写点东西。

把心灵的摄像机对准真善美,教会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教育孩子孝敬父母,使孩子得到心灵的洗礼,崇高而无私的爱心,是魏书生身上熠熠闪光的灯塔。

照亮了学生内心深处颓废、阴暗的角落。他有着海洋般宽广的胸怀,能容纳和理解学生所有的错误。因而,他从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公平、公正地善待每一个学生,从不偏私。对待学生的错误,从不体罚,而是让学生唱歌或做件好事来改正错误。在充满爱的教育中,真正体现出他在学生心目中伟大的地位。学生怎能不受到感动,不受到爱的熏陶呢?学生从内心深处信服、崇敬和爱戴他,所以,能够主动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魏老师伟大人格魅力熏陶下,学生才能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才会敢于承认自己的所作所为,这足以说明,老师的典范作用及伟大人格的写照。

魏书生的教学特色是民主育人!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管。因此他们班上的每一位同学都是民主的对象和主体。他们是一人为全班,全班为一人。魏书生把班级的事务分解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使每一位同学都有当家作主的感觉,于是便习惯为班级作出贡献。这种由集权制向分权制发展,把每一位同学都调动起来。每个同学都能各显其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自己的才干,既为集体和他人服务,也享受集体与他人对自己的帮助。

魏书生在谈到自己教学和管理班级的经验时,常常提到一个词:商量。制定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方法、布置课外作业,要商量;制定班规,组织班级活动,要商量;甚至在外地借班上观摩课,也要和学生商量,临时用举手表决的方式决定所上的篇目。魏书生的巨大成功,固然有很多原因,如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锐意改革的精神,高尚的人格修养和渊博的学识,但他极简单朴素却又有丰富内涵的“商量”二字,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极具现代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崭新的教育观。有利于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有利于集思广益,形成集体凝聚力和教育合力。

魏书生说:“民主化与科学化是互为条件的,民主本身就需要科学,另一方面更需要在民主的土壤上生存。没有民主常常找不到科学的方法,即使找到了,也常因缺乏民主而难以实行。”由此可见,班级民主管理至关重要。学生中蕴藏着极大的创造热情,但这种热情只有善于唤起,才能迸发出能量。学生是老师教学和管理措施的实施对象,是直接实践者,也是最权威的评判者。措施是否有效,学生的感受最具体。只有班上建立了民主制度,学生才会畅所欲言。当学生的意见真正为教学和班级建设所用时,他们才会有成就感,才会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使决策更有科学性。这样集思广益,人人为集体建设出谋划策,使师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真正形成教育合力,班级自然会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实现“整体大于个体之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未与学生协商,只由老师独立做出的决定,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认为那无非是教师作为管理者的需要而做出的决定,自己只是被管理者,甚至是被束缚者,因而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到了教师的对立面,消极应付,使决定的效力打了折扣。而经过学生酝酿讨论作出的方案,既“避免了脱离学生实际带来的较大失误。同时,又获得了学生们自觉、热情的支持。因为学生都有维护自己选定的方案的心理。”(魏书生语)。

这样的方案,学生会感到那是教师帮助自己进步的方案,是师生的共同需要。这样,才有可能变“他管我”为“我管我”,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真正成为管理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人。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受益终生我们的社会无疑正在走向法制、文明、进步,同时又需要与此相适应的具有现代意识的人来推动时代车轮。班级民主制度是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沃土,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才会自尊、自信、自爱、自强。

魏书生的人格魅力、知识魅力、成就魅力使他在恶劣的环境中催化自己发奋图强而更加卓越,他以自己的经历勉励着取经者要做到“天人合一,解放自我”,正是这种解放才使魏书生有能力有勇气去创造一般人难以创造出来的奇迹。做为一个师者,不能用狭隘的人与人之间权与利争夺禁锢自己的聪明才智,歪曲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要努力管理好自己的内心世界,作自己的心灵主人,胸怀坦荡,淡泊名利,发扬光大自己内心的大智慧,真正的将生命付于教育事业,真正地做到燃烧的蜡烛,在发光发热中不断思考、学习与进步,自强不息,真正做到博学为师,厚德为范。

让教师爱上教学读后感

一、教育学生不仅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发展中的学生,更是如此。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诸如这样那样的问题,你如何对他们进行教育呢?是批评说教,还是严厉惩罚,我认为沟通师生感情的方法最佳。记得前几年我带的班级里有一个学生,平时总是自由散漫,无组织无纪律,上课不听讲,下课不交作业,还经常惹是生非,老师多次批评,他左耳进,右耳出,真是拿他没办法。可是后来一件意外的小事却改变了他。一次放学路上,他跑得过快,一不小心被一块砖头绊倒了,我路过那里,立即跑上去扶起了他,并把他送到药铺进行简单的处理,告诉他今天的作业可以缓写。没想到就这么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却使这个学生从此改变了对老师的看法,改变了学习态度,学习一天天好起来,最后还考上了城中呢!古人曰,亲其师,信其道,可见教师与学生若无感情,是很难取得教育效果的,他不爱你,也就不太愿意听你讲话。如果我们能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如春雨,既入情又入理,那么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必然能使其亲其师,信其道。

二、教育学生,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一个人如果丧失了自尊心,那就像丧失了弹性的弹簧,失去存在的意义。一个孩子变坏,往往是从破罐子破摔,不顾廉耻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十分小心细致地对待和处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不仅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还要想方设法培养他们的自尊心。比如,当你发现学生作业没有做完,而说谎忘在家里时,决不能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揭穿它,更不能用恶毒的语言伤害他,可以给他一个补救机会,如:“下午带来好吗?老师相信你是个听话的学生,一定能按时完成作业。如果大声斥责,他非但不听,反而会变本加厉。

三、教育学生,一定要宽严相济,松管严教。

如果把学生比作一颗种子,教育就是土壤、阳光、温度、空气和水,种子要生根、发芽、长大,需要合理、适度的养分。养分过多或不足,都会使幼苗生长受阻,而不经风吹雨打,甚至过早夭折。同样,对孩子过分溺爱或缺少关爱,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关键就在于教育方式要科学。过分的宽容,放纵孩子,或苛刻束缚孩子,都将事与愿违。对学生生活能力,学习方面持一种放手态度,有意给孩子做好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对于关系到学习习惯、人格发展、日常生活规范的问题,应从身边小事做起,一丝不苟,严格要求。

四、要教育好学生,还要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

小学生身体、心理、生理都处在发展阶段,他们是非观念模糊,好奇心强,容易模仿,因此,教师的言传身教,像“润物细无声”的雨露一样,对他们的教育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首先必须做到。另外,我们还可时时处处想办法为他们树立榜样。比如,给他们讲一些伟人的故事,让学生抄写伟人性格教育的10条原则,并贴于床前。我还在班级经常开展树优评差活动,让优秀学生利用专门时间做一些学习、纪律、卫生方面的经验交流等。我让学生时刻以他们为榜样,永不自满。这样以来,学生身上的毛病渐渐少了,优点多了。这样的教育,效果甚佳。

著名教育家徐特立在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任校长时,对教师们说:“教育不应该用强制的办法,更不应该有粗暴的态度,中国古代温柔敦厚的诗教,今天的学校教育中还用得着。”他所说的诗教就是爱的教育,只有爱意浓浓,才能有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像花朵,老师是园丁,有了爱的雨露,祖国的幼苗才会茁壮成长,爱是教育的源泉,让我们把全身心的爱都倾注给我们的学生吧!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的心灵》的作者把教师心中深处的想法和做法以及心中的矛盾阐述出来了,而且剖析的非常深刻。

书中告诉我们: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课程以及他们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为他们自己编织出一个世界。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作为教师,内心必须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帕尔默引导我进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帮助我们建立了对教学的共同认识。

书中从教师对于自身完整的探索到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计划,都有所涉猎。其中:我们怎样保持对教学的乐趣与热爱?这个普遍的问题使我陷入了沉思。是啊!作为老师只有对教学充满乐趣与热爱,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更好更快地成长。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学习是最明朗的、最坦然的、最快乐的、最健康的、最充实的;学习后的学识是高山的、是大海、是天空和大地、是弥漫无边的风、是青草和花朵、是永远的郁郁葱葱、是永远唱不完的歌;学习和学识后的智慧则又是永远的微笑,是无言的矜持,是君临的自信、是白云的舒适与秋水的澄清、是绝对的不可战胜、不可屈服。

对于教学中的困惑,他认为:我们教授的学科是象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的,因此我们有关学科的知识总是残缺不全,无论我们自己如何致力于阅读和研究,教学对控制内容的要求总是使我们难以把握。其次,我们教的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要清晰、完整地认识他们,对他们快速的做出明智的反应,需要融入智慧。如果学生和学科可以解释所有教学的复杂性,我们使用目前的标准教学方式,学习足够的教学技术以及保持在专业领域的更新就可以。但发现这样远远是不够的。

最吸引我的是另一种解释教学复杂性的理由:”我们需要教导自己认识自我“事实上,认识学生和学科主要依赖于关于自我的知识。当我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的特点,我就不能够教好他们。当我不能够清楚地了解自我,我就不能够懂得我教的学科——不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次的、个人意义上吃透学科。我只是在抽象意义上,遥远地、孤立看待学科,就象我远离自己的本真一样。

作为教师,无论我们获得哪方面有关自我的知识,都有益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学术。优秀教师需要自我的知识,这是隐蔽在朴实见解中的奥秘。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自身认同是指一种发展的联系,在这种联系中,自我生命中所有的力量汇聚,进而形成自我,它就象与我们现有的能力和潜能有关一样,也与我们的缺点和局限有关,与我们的伤痛和恐惧有关。自身完整要求我识别那些能整合到我的自我个性中的东西,分辨哪些适合我,哪些不适合我。

在本书中,举例说明了如果教师没能将他的自身认同的中心特质融入到他的教学生涯中去,他将处于自我分裂状态,内心一直在打内战。内心世界的冲突投射到外部世界中去,他的教学就成了战争,而不是艺术。分裂的自我总是使自己与他人隔离,甚至为了维护那脆弱的自身认同去伤害他人。

当我唤回我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时,当我牢记我的自我个性和我的天职意识时,威信就树立起来了。这时教学就能够发自我自己真实的内心深处——这是一种有机会在学生的内心获得默契的回应,共鸣的真实。

在这本书中,我可以真正体会到自我反省获得的增能过程,从而真正感受到用心灵联系心灵、互通智慧能量产生的巨大力量,真正体验到用心灵联系课程和教学产生的无穷魅力。不仅使我从令人兴奋的新视角来体验教学的喜悦,还使我沐浴了一位伟大导师的教诲。

教学工作漫谈的教师读后感

打开《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走进了魏书生的世界,读着魏老师朴实的文字,感受到了他对教育的一片赤诚,看到了魏老师教育路上坚定的步伐,更享受到了他的收获。

《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一书从教书篇、育人篇、修身篇、管理篇等四大方面的100多种实际情况展开家教漫谈,涵盖了以教书育人为主题的全方位教育、教学、管理的策略和实施方法。整本书,魏书生以大量生动感人的事例,全面阐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内容丰富具体,富有故事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蕴含深刻的哲理,字里行间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看书的同时,我也在进行自我剖析、自我反省,进而使心灵得到了净化。也由衷地感到魏书生真不愧为中国教育界的一个奇迹:教学二十多年,无论什么样的班级,经过他的点化,学生快乐健康,综合素质高,班风积极向上,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他的教改严整而科学,他的教育理念极具前瞻性。十几年前他有互动教学、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育方式,民主科学的管理指导思想,已成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籍着文字的桥梁,籍着《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我走近了魏书生。追随着魏书生的文字,我更懂得了应该怎样去“培养自信心从扬长开始”的道理。也曾看到这样的报道说一位教育专家做过一个试验,将一个学习成绩较差班级的学生当作学习优秀班的学生来对待,而将一个优秀学生的班级当作问题班来教。一段时间下来,发现原来由成绩距离相差很远的两班学生,在试验结束后的测验中平均成绩相差无几。原因就在于问题班的学生受到不明真相的老师对他们所给予的鼓励,学习积极性大长,而原来的优秀班的学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怀疑态度的影响,自信心被挫伤,以至转变学习态度,失去了自信心,影响了学习成绩。回顾自己的教学历程,想一想自己对学生的态度,看来数学教学也不是简单的对和错,更需要鼓励和鼓舞,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树立起自信的风帆,还应该多一点,再多一点的表扬,多一次鼓励的眼神,多一个翘起的大拇指,这些,对学生来说可能都是一个老师的表扬。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从儿童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要善于看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他们身上所有好的东西”。在我们所教的学生当中,有些孩子并非一无是处,关键是要了解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哪怕只是小小的优点,加以充分肯定与鼓励后,学生的表现就会有所不同,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读着《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书中那智慧的光芒照亮了我蒙昧的双眼,读着《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那探索的精神为我燃起了追寻理想的火炬,读着《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使我学到了很多方法。《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我还要继续看!认真读!慢慢品!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我觉得自己一直就是一个自信的人,但工作以来,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渐渐的丧失了信心和勇气,内心也产生了巨大的痛苦和恐惧感,所以当我看到“教学勇气”四个大字的时候,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这本书,这是一本直面那些为恐惧所纠缠的痛苦的心灵的书,作者帕尔默是一个诚实的勇于自我解剖的人,在这本书里,他讨论了产生恐惧的原因,探讨如何走出恐惧,获得一种真正的勇气来直面职业生涯,重新获得职业幸福。

在导言部分,作者帕克帕尔默提出:“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仅仅源自于其所爱,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我觉得作者认为只有热爱自己事业的教师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才能和他产生共鸣。

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是热情百倍,极有耐心,对待学生和颜悦色,极富亲和力,真正和学生达成了一片,成了学生的知心朋友,到现在,过去的那些学生遇到我,谈起话来还经常聊起我们师生过去的快乐时光。

那时候,看到办公室里有的老师对学生动不动就厉声呵斥,声色俱厉,我常常替学生感到委屈,常常想怎么不对学生的态度好一点,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也渐渐地对学生失去了耐心,虽然心里总想和学生在一起聊聊知心话,和学生在一起玩一玩,可总觉得没时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每天却总觉得很忙很忙,累得不行。

幸好我遇到了这本书,我庆幸与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相遇,看作者从关注教师心灵的角度来解读教师,解读教学,解读教育,让我有豁然开朗。

帕尔默告诉我,核心问题是“认识自我”,是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他说:“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们是谁。……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的学科。”优秀教学需要教师的内心世界资源,因此,我们要去探索教师的心灵世界。这是帕尔默独特的眼光,崭新的视角。

在反复阅读《教学勇气》一书的过程中,我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感动,惊奇于这本书丰富的资源。我会继续阅读,继续发现,也希望更多的朋友去探索其中的宝藏,共享这美妙的教育经典。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捧读《最震撼心灵的教育》这本书,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所感动,更为那一位位教师的教育事迹所折服。吸引我的,是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师生之情。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每位教师对爱的执著。中国教坛的“保尔”张学成曾说“人是为了克服困难而降生的,为了孩子献出全部的爱和生命,这才是我唯一的选择和人生归宿。”乡村女教师李子梅老师也说“我从不认为我有多高尚,但离开学生,我的心都是空落落的。让我离开讲台,还不如让我去死。”

他们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能够像吴玲老师对待王强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能够像方佑青老师一样用教书的快乐抵挡病魔,难!能够和特殊山村教师申增江一样将农村教育看的和自己生命同等重要,难!从这许多的教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教育信念。只有爱心的坚持和执着的信念才能创造这一个个的奇迹。

真的,跟这些教师比起来我感到卑微和惭愧,回想以前,面对个别孩子的顽劣和松散,尤其是反复不定时,我总是忍不住会烦躁,会发怒。试问自己,对于一个责备或是训斥过自己的人,既不是父母又不是兄长,你能这样去宽容和包容吗?可这些孩子们能做到。他们眼中没有丝毫的杂质,透出的都是单纯、坦诚。人之初,性本善,在这个社会给予孩子更多影响之前,我们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品行端正、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富有个性、独立见解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自信自强、永不屈服、愈挫愈奋、乐观向上的学生。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渡人的小船,……”这些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赞誉。“以天心点燃烛光,引导人类走向光明”更道出了为人师表的神圣和职责,怎样做才无愧于这些称呼和赞扬呢?热爱学生,教育学生是个艰巨的灵魂,性格塑造工程,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像这些教师一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他们的教育故事使我认识到:真诚的师爱是促进学生上进的动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高”和“身正”是教师执业的资本。教师更应该学为人先,与时俱进。藤野先生那严谨的治学态度,公正无私的师德深深地影响着鲁迅先生,时刻激励着他去英勇斗争;陶行知先生一生为师,注意表率,良好的师德风范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被人们誉为“万世师表”,成为世人学习的典范。我们要以前辈为楷模,并向身边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学习,建立起以教为荣,以教为乐的专业思想情感。只有对自己的学生充满执着的爱,才能生发出做好这一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才能坚定不移地辛勤耕耘,获得丰硕的教育之果。

读了这本书,让我的心灵受到一些激荡,让我渐趋平庸的心不再麻木,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当教师就要努力以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心情,去干实实在在的事情。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当读这本书的时候,让自己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我深深的被书中通透教师心灵世界的深邃智慧和深刻启迪所震撼。作者用自己的阅历和思想带领我们进入教学工作最深奥的领域,并以他足以永远改变我们的洞察力和勇气给我们以心灵的启迪,整合了严谨与典雅、热情与精确、智慧与人性、热爱与勇气、以关注教师心灵为基础,从智力、情感和精神来解读教师、解读教学、解读教育、让我如沐春风,如有醍醐灌顶之感。

面对教师以及教育,帕克·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里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的很多观点都给我震撼的感觉,加之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让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读,去体会。帕尔默认为教学的困惑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我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教师只能在面具后隐藏,与内心隔离、与学生隔离、与学科隔离、与同伴隔离……此刻,教师深感疏离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离”。所以,帕尔默呼唤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

只有克服恐惧,继而努力寻找改变的源头,一而再,再而三,不断的拼搏、努力、奋斗、终于,一定会有小小的收获……我惊叹作者从自己做教师的角度出发,将他几十年教学生涯中获得的心得通过许多真实的教学故事,生动地为我们一一展现。身为教师的我也进行了一次认识自我的心灵旅程。而且读到一些地方,我心中就会不自觉地产生一些共鸣:“教师的内心有一个警卫,守护着自己的个性,把有损我们自身完整的任何东西拒之门外,把有益于我们自身完整的一切东西拥入怀中”,“教师需要找到各种可能的方式来倾听来自心灵内部的声音,并认真的接受内心的指引,不只是为了我们的工作,更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

成功并没有一个固定模式,不是一定要当什么“家”、什么“长”才算成功。内在的成功是凡事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符合自己的性格,满足自己的兴趣,让自己高兴和快乐。以这样的标准看待成功,成功才有意义,也容易获得成功,包括实现外在的成功。深刻的认识我们自己,知道我们自己所需要的,认识自己的心灵,让自己的心灵在成长的道路上也不断地向前迈进,这样才是我们的根本所在,才能让我们走得更稳,走得更远。如同一句广告词“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所以,只有我们自身的心灵强大,我们才能走得更远,才能到达更广阔的天地。

文档为doc格式。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教学勇气》通过相互渗透的三个方面,即智力、情感和精神,来处理这些问题。全书的思想轨迹以教育观为指导对这三个方面进行解释,这是本书令人满意的地方。

有没有这种感觉?与刚刚走上讲台时的我们相比,现在我们的心慢慢地变得硬起来了?那时候,在办公室看到有些老师很严厉地批评学生,甚至体罚学生,心里总是替学生委屈,觉得老师太过分了。什么时候,我们也加入了对学生厉声呵斥的行列?想象一下,再过几年,十几年,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觉得可怕。我们很容易发现,我们身边有很多不快乐的老师,教师这个职业,给他们带来的是压力,是痛苦,是无可奈何的谋生手段。”着书只为稻粱谋“,又谈何快乐。他们把这种不快乐写在脸上,传给学生,传给同事。

”我“是什么样的?先认识自己,再谈教学。听从自己的的心灵呼唤是那么不易。也许要经过一段漫长的”折磨“,才能找到自己的心灵所在。还记得《时代广场的蟋蟀》中的那只”蟋蟀“吗?只为选择自己完整的独特的生命,而拒绝按世俗的成功标准歌唱与生活。作为老师,你是否为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而委屈?大可不必,在”与学生的生命重新相逢时“,你有了新的发展机会。不要吝啬”赠予“,在”赠予“的同时,你已悄悄收获。在没有体验之前,你也许会觉得这是老生常谈,这是一种道德说教。只有自己充分体验之后,在真正获得自身认同后,你才知道此言不虚。有些老师,他们只顾一个劲儿地责怪学生。他们的话听上去像医生在说:”不要再把有病的病人往我们这儿送――我们不知道拿他们怎么办。给我健康的病人,以便使我们看上去像医生。“我们假定学生的大脑是死的,这种假定导致了一种使他们的大脑麻木的教学。我们很少考虑到学生在教室里可能会死气沉沉,因为我们用一种不当他们是活生生的人的方法来教他们。在课堂上看上去沉默和表面上忧郁的学生,他们的大脑不是死的:他们充满了恐惧。他们的沉默不是由于天生愚蠢或才平庸,而是出于一种想保护他们自己生存的愿望。那是一种对成人世界的恐惧所驱使的沉默,在这个成人世界里,他们感到疏离、无力。我们的学生在恐惧、沉默的背后,是想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去发出他们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一个好老师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之声音――这样有一天学生才会能够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我们很少这样去观察发现学生,很少这样去设身处地地设想学生,在一些老师的眼中,学生不是具体的”人“,而只是抽象的物体。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观察他们,去倾听他们,去了解他们,我们才会有更多的宽容和理解,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只有认清了我们自己的恐惧才能够洞察到学生的恐惧。

教书的工作会让我们承认许多的恐惧:我们的工作不受赏识,没有足够的报酬,在一个不错的早上突然发现我们选择了错误的职业,把我们的生命都耗费在琐事上,到最后感觉自己像骗子。但是我们还有另外一种自己极少识别的恐惧:我们对来自年轻人的评判的恐惧。那些对学生如此恐惧的教师选择了停滞状态。他们把自己关在他们的资格、他们的讲台、他们的身份、他们的研究之内,不许别人接近。如果我们明白了我们会像学生害怕我们一样害怕他们,我们会更有可能走过灾祸到达幸福――然后就会为了服务于年轻人的创造力而学会解读他们的恐惧,学会解读我们自己的恐惧。认识自己,认识学生。认识自己,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学生。从”恐惧“的这一角度来谈对老师自身的认识,来谈对学生的认识,应是首创吧。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读了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的确是带给我一次心灵的精神之旅,虽然其中有些章节让人颇难读懂,但此书还是让我受益匪浅。书后作者的话:“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与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缘于其所爱,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

教学需要勇气,需要保持自己心灵开放的勇气,这是我在此前所没有认识到的。我们有没有这种感觉?与刚刚走上讲台时的我们相比,现在我们的心慢慢地变得硬起来了?那时候,在办公室看到有些老师很严厉地批评学生,甚至体罚学生,心里总是替学生委屈,觉得老师太过分了。什么时候,我们也加入了对学生厉声呵斥的行列?想象一下,再过几年,十几年二十年,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觉得可怕。我们很容易发现,我们身边有很多不快乐的老师,教师这个职业,给他们带来的是压力,是痛苦,是无可奈何的谋生手段。另一个感觉是现在的学生教起来怎么越来越难了,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要求越来越高了,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从这些抱怨声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理解教学,我们也是在这个角度上来进行着我们的教学,很少从认识自我这个角度来理解教学,去理解我所教的学科,去认识我所教的学生。在帕尔默看来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去简单的复制这个世界,而不是在改造这个世界。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容许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的时间表”这个才是真勇气。有多少人,敢于去面对“意想不到”呢?教学设计从四平八稳出发,是多数国人的天性。这个当然也是保护自己的自尊,未知的事物,发生在课上,极其考验人的课堂机智能力。而这一切,都和什么有关呢?除了教学常识,更多的是还是教师在精神方面不断超越自身从而让学生更好发展的机遇,也就是说,那些敢于让“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的教师,是具有生命弹性的人,成全自己生命过程,是以成全每一个不同的学生为根本前提的。而这样的课堂,才具有永恒的魅力。

所有真实的生活在于相遇。”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当我们寻找到了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就不需要躲在讲台后面,利用我们手中的“权力”去控制学生,与学生造成分离;我们也不需要简单的模仿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而是去寻找契合自己个性的教学方式,真正好的教学应该是源自教师的心灵。当我们把自己自身的独特优势整合于教学中,教学于共同体中,在于自我、学生、学科的密切联系中彰显生命本质时,就能发挥出有效的教育力量,体现出我们教师应有的价值。

孩子的教育不能重来为了孩子的明天,让我们今天就做起来!从小事做起,重新找回我的教学勇气,重新点燃我的教学激情,为孩子的一生发展和幸福献出自己最大的力量!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选择看这本书的原因是,书后作者的话:“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与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缘于其所爱,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曾经,许多人为着心灵的自由,带着美好的愿望,选择了教师作为职业,并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学生和课堂,但是外部的“教学要求”常常使得我们心灵失落,激情消退,以致于无心教学,失去了教学的勇气。于是,有的人选择了坚持,有的人选择了改变,有的人选择了离开,略带哀伤头也不回地走了。这就是我对教学现状的深切感悟,也是教师现实心灵的真实写照!正如书中所说:“教师为着心灵的自由选择他们的职业,但是教学要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师心灵失落。”

在《教学勇气》中,帕克·帕默尔带领着教师,为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相对于其他鼓舞过我的思想家来说,帕克。帕尔默用心写作,也更能打动人心。他的作品罕见地整合了严密与典雅、热情与精确、智慧与人性。他的书给所有热爱教与学的人们一份厚礼,特别是那些挣扎于痛苦重重的教与学的`热爱者。

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一书,带领着我,重新点燃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这是一次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教育在改革,在这样的空间里,我们寻找自己的心灵。那曾经热爱教育的心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在琐碎的工作中,在传统的认可与奖赏中逐渐迷失。读了《教学勇气》,我在作者的引导下逐渐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拨开迷雾,认清自己的内心,即使是在寒风中摇曳的一点烛光,也坚信自己的光芒,自己的温暖那是给予一拨又一拨学生的关爱与呵护。我相信自己有勇气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发现、并忠诚地栖身于此。

帕尔默的书总是使人激动、令人感动。这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对教师生涯进行探索的书。教师、和教师相关的人,以及任何关心教育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一直知道有这本著作,想拿来读一读,不曾想真正读的时候,确实有些难懂,理论性很强,有的地方我不得不跳过,适合反复阅读,仔细品读,进而体会作者的真知灼见。帕克帕尔默的这本书,一方面是作者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的自述和回忆,一方面对于我来说是醍醐灌顶,受益良多。

序中作者提醒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一下子来了兴趣。因为在平时教学中,有时教室毫无生气,任凭我使出浑身解数,学生还是没有反应,是我最痛苦的时候,但是看到孩子们在某一方面取得喜人进步时,亦是我最快乐的时光。本书基于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前提: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因为我们教的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所以作为教师,认识自我与认识学生和学科同样重要,并且有益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学术。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要讲“我”的意识带给学生,印证了我们常说的哪个老师带的学生就像谁,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认识自我,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同时,能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个人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才是好的教学的体现。好老师在生活中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习联合起来,是我不断努力的方向。

教学的勇气就在于自己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特别是在那些要求超过本人所能的时候仍然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的结构中。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一次偶然的机后在网站上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之后,其中提到了《一种恐惧文化》,我被作者对教师内心的剖析而震撼。他用自己亲身的例子告诉我:“在课堂上看上去沉默和表面上忧郁的学生,他们的大脑不是死的:他们充满了恐惧。可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的眼睛里看到的、心里想到的,绝不是孩子们的恐惧,而是他们为什么不能好好听课,这不是不尊重老师、不尊重我付出的劳动吗?!

是的,在如今课改的浪潮中,我们把课堂学生的参与度作为评价一节好课的主要尺度,而当我们深入反思自己的课时,我觉得有三类学生:一类课堂上积极参与,与教师密切配合,使课堂的小主人;一类是倾听类,他们不善于发言,但是也积极参与了学习活动,跟着课堂节奏读、写、练习,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表现,第三类是那些在课堂是看起来好像跟着课堂节奏在活动,而实际上心不在焉的孩子,他们对课堂的态度是“快点下课”,他们更喜欢教室外面的世界。

其实当课堂上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不仅仅是这些孩子们感到恐惧的时候,也是我们教师应该感到恐惧的时候——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听我讲课呢?是我讲的不好吗?可是事实上大多数教师为了掩饰自己的恐惧,而无视孩子们的恐惧,批评、指责孩子,这会让孩子们更加恐惧!想想我们平时在课堂上给孩子制造了多少恐惧啊!试想一下,我们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不也体现在自己的声色俱厉中吗?我们的声音越大,代表我们内心的恐惧越大,也更加剧孩子内心的恐惧!我们总是靠责备受害者来忽视我们的弱点和无能!

孩子们因为恐惧,他们懂得不说话比较安全,所以在老师批评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一句话都不说,其实他们是在用这种方式保护自己,而做老师的.呢,却更为孩子的闭口沉默而恼羞成怒,甚至大发雷霆。这就更加剧了孩子内心的恐惧,其实又何尝不在加剧自己对教学、对孩子的恐惧呢?此时我们的恐惧是相互的啊!“为什么我们不能看到他们内心的恐惧并找到帮助他们克服的方法,而是责备他们的无知和平庸呢!”

在书中作者帕尔默告诉我们,只有渐渐理解学生的恐惧,不再不准确、自私地去评价学生,体谅他们内心的恐惧,倾听学生尚未发出的声音,才能使孩子的心灵健康成长,才能培养出快乐的孩子!从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也会慢慢超越恐惧,慢慢地让孩子不再害怕,让自己也走出恐惧的阴影!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每天周而复始重复的工作,早已让教师忘记了最初的教学理想,冷却了教学的热情。面对教师这种心灵的迷失,帕克。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里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生物学、心理学、甚至物理学、化学、宗教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的很多观点都给我震撼的感觉,加之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让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听,去体会。帕尔默认为教学的困惑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我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

教师只能在面具后隐藏,与内心隔离、与学生隔离、与学科隔离、与同伴隔离……此刻,教师深感疏离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离”。所以,帕尔默呼唤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

1、“但是我执著于‘谁’的问题,因为它在探究教育改革问题中显然是少人踏足的小径,一种优秀教学永远需要的重获内心世界资源的小径。真正的改革是如此强烈地需要它……”

我是谁?这里我想起古希腊神庙“我是谁”的刻字,太阳神阿波罗神庙的门楣上的神谕:认识你自己。弗洛伊德说:“人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当一个老师如此真实的了解自我是谁时,才会了解他的学生们是谁。

其实,作为教师,我们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于对“我们自己是谁”的认识。好的老师,正如作者所说,具有联合的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基于这样的前提,我懂得: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2、“也许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

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学科中心说”“教师中心说”,而今已步入“学生中心说”,学生和学习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重要,教师的角色在促进者、学习同伴和必要的监控机制间转换。而帕尔默认为这几种方式均有启发性和优点,但又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要么教师成为权威,要么学生永远不会犯错。他提出应该以“第三事物”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它就是一个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影响”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里,真正的教学和教师的自我完善也就产生了。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本书的作者是帕克·帕尔默。曾有人这样评论过《教学勇气》:他的作品罕见地整合了严密与典雅、热情与准确、智慧与人性。《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表达了对教学的呼唤以及教学的痛苦与喜悦,生动鲜明、充满感情、热情洋溢、引人共鸣。它是任何一位教师的必读书,令人信服地激起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真心。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共有七个章节,它的导言是“源自心灵的教学”;第一章是“教师的心灵”;第二章是“一种恐惧文化——教育和分离的生活”;第三章是“潜藏的整体——教与学的悖论”;第四章“认识于共同体中——为伟大事物魅力所凝聚”;第五章“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第六章“学习于共同体中——共事切磋”;第七章“不再分离——心怀希望教学”。

在本书中,作者带领着教师,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同时也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工作的热情,强调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

让我感受颇深的是“‘有问题背景’的学生”这一小节。虽然我们带领的幼儿园孩子没有问题背景,但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对于那些个性特点特别强的孩子我们在教学生活中应该有耐心的引导。

我以前教过一个小朋友叫晨晨。他爸爸常对我说:“我们家晨晨很调皮,请老师多多提醒教育。”由此,使我对这个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调皮!果然,开学一个月间,他正如他爸爸所说的“十分调皮”,把皮球扔到楼下、推同伴、打人、在学习活动中开小差……连班中的小朋友都知道:晨晨很调皮、不听话。每次他出现状况,孩子都告状说晨晨的不是。后来班里小朋友开始迷上了玩飞行棋,而一向喜欢玩闹的扬扬也对飞行棋产生了兴趣。当我来到益智区观察他们活动时,扬扬高兴地跟我介绍:“老师,我是老二,他第一,我第二,他第三,他第四。”看他介绍的有模有样的,但真的轮到他玩的时候发现他只是负责抛骰子,棋子是由其他小朋友帮他走的。我感到好奇,扬扬平时数学很好,走几格棋应该难不倒他啊!于是我鼓励他:“扬扬下一圈轮到你的时候棋子自己来走,好吗?”在老师的关注与鼓励下,扬扬自己走了棋,成功的体验让他感到无比的开心,直催着后面的小朋友赶紧,并期待着下一轮。瞧他耐心等待他人游戏,认真观察的样子,我为扬扬感到高兴。高兴游戏时间扬扬不再是那个爱捣乱令人头痛的孩子、高兴扬扬能与同伴友好地玩。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我多观察他的表现,抓住他的闪光点,从正面采用鼓励的方法进行引导,增强他对自己的信心。应该说每一个表面顽劣的儿童背后都潜伏着他的闪光点,晨晨也是如此,如:他在进餐方面表现得就较好,能熟练地用筷子独立地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对集体游戏活动感兴趣,积极投入;愿意帮助同伴……于是,我首先对他的优点表扬、肯定;接着对他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要求他改正;并与家长积极联系,取得他们地配合。果然在不断地表扬、鼓励下,在家园共同努力下,他不再像以前那么调皮、捣蛋了。

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同时也是非常脆弱的,需要教师用自己一颗真诚、热爱、赏识孩子的心去唤醒、去呵护。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我认为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孩子。给孩子爱心,他就会认可你;给孩子爱心,他就会愿意亲近你;给孩子爱心,他就会喜欢你;给孩子爱心,他就会感到幼儿园如家一般温暖;给孩子爱心,他就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去关爱别人。相信每个教师其实都是爱孩子的.,让我们用发现、期待的目光去看待每一位幼儿,发现每个人身上的可圈点之处。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抓住教育的最佳契机,在幼教岗位上全方位地奉献出我们的爱心,让孩子在爱的海洋里不断茁壮成长。

《教学勇气》这本书就像陈年酿酒,是越读越香醇。这也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书,能带领教育者们,对教学生涯进行永无止境的探索。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美国作家帕克?帕尔默的著作。在导言部分,作者帕克?帕尔默提出:“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仅仅源自于其所爱,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

“自身认同”是《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在这本书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句子:“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源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自身认同是指一种发展的联系,在这种联系中,自我生命中所有力量汇聚,进而形成神秘的自我”、“自身完整,就是说,无论怎样我都是一个整体,这种整体特点能后在朝着一定方向形成和再形成我的生活模式时的内在联系中发现。”……而自身完整与自身认同又是密不可分的。个体通过对自身认同中的工作与各种联系进行整合,可以提高自身完整。

作者认为,优秀教师的核心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这讲的是榜样的力量,“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一万遍,不如自己做一遍,可见教师的.品质在日常的生活中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品德低下的教师,无论他技术怎样纯熟,他也不可能把学生教好。因为,学生在时时模仿着他的行为。相反,一个好的教师,不需要繁多的话语,只要一个个动作示范,自会带动着一批学生。

作者强调了优秀教师的一个共同特点,“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做深层次的交流”,也就是我们说的,和学生打成一片。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有血有肉的孩子,他们有思想,有感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和他们进行感情交流,时刻地关心着他们。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