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师爱上教学读后感(优秀16篇)

时间:2023-12-04 22:28:20 作者:MJ笔神

读后感可以是对作品的赞美和欣赏,也可以是对作品的批评和反思,关键在于提出富有观点的见解和有力的论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和启发。

教学工作漫谈的教师读后感

这个学期马上就要结束了,回顾紧张而有序的日子,不仅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外,我还特意的抽出了点时间来看书,补充自己,使自己更加完善。其中让我感触颇深的是魏书生老师的《教学工作漫谈》,读完以后,思虑良多,禁不住想写点东西。

把心灵的摄像机对准真善美,教会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教育孩子孝敬父母,使孩子得到心灵的洗礼,崇高而无私的爱心,是魏书生身上熠熠闪光的灯塔。

照亮了学生内心深处颓废、阴暗的角落。他有着海洋般宽广的胸怀,能容纳和理解学生所有的错误。因而,他从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公平、公正地善待每一个学生,从不偏私。对待学生的错误,从不体罚,而是让学生唱歌或做件好事来改正错误。在充满爱的教育中,真正体现出他在学生心目中伟大的地位。学生怎能不受到感动,不受到爱的熏陶呢?学生从内心深处信服、崇敬和爱戴他,所以,能够主动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魏老师伟大人格魅力熏陶下,学生才能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才会敢于承认自己的所作所为,这足以说明,老师的典范作用及伟大人格的写照。

魏书生的教学特色是民主育人!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管。因此他们班上的每一位同学都是民主的对象和主体。他们是一人为全班,全班为一人。魏书生把班级的事务分解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使每一位同学都有当家作主的感觉,于是便习惯为班级作出贡献。这种由集权制向分权制发展,把每一位同学都调动起来。每个同学都能各显其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自己的才干,既为集体和他人服务,也享受集体与他人对自己的帮助。

魏书生在谈到自己教学和管理班级的经验时,常常提到一个词:商量。制定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方法、布置课外作业,要商量;制定班规,组织班级活动,要商量;甚至在外地借班上观摩课,也要和学生商量,临时用举手表决的方式决定所上的篇目。魏书生的巨大成功,固然有很多原因,如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锐意改革的精神,高尚的人格修养和渊博的学识,但他极简单朴素却又有丰富内涵的“商量”二字,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极具现代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崭新的教育观。有利于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有利于集思广益,形成集体凝聚力和教育合力。

魏书生说:“民主化与科学化是互为条件的,民主本身就需要科学,另一方面更需要在民主的土壤上生存。没有民主常常找不到科学的方法,即使找到了,也常因缺乏民主而难以实行。”由此可见,班级民主管理至关重要。学生中蕴藏着极大的创造热情,但这种热情只有善于唤起,才能迸发出能量。学生是老师教学和管理措施的实施对象,是直接实践者,也是最权威的评判者。措施是否有效,学生的感受最具体。只有班上建立了民主制度,学生才会畅所欲言。当学生的意见真正为教学和班级建设所用时,他们才会有成就感,才会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使决策更有科学性。这样集思广益,人人为集体建设出谋划策,使师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真正形成教育合力,班级自然会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实现“整体大于个体之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未与学生协商,只由老师独立做出的决定,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认为那无非是教师作为管理者的需要而做出的决定,自己只是被管理者,甚至是被束缚者,因而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到了教师的对立面,消极应付,使决定的效力打了折扣。而经过学生酝酿讨论作出的方案,既“避免了脱离学生实际带来的较大失误。同时,又获得了学生们自觉、热情的支持。因为学生都有维护自己选定的方案的心理。”(魏书生语)。

这样的方案,学生会感到那是教师帮助自己进步的方案,是师生的共同需要。这样,才有可能变“他管我”为“我管我”,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真正成为管理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人。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受益终生我们的社会无疑正在走向法制、文明、进步,同时又需要与此相适应的具有现代意识的人来推动时代车轮。班级民主制度是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沃土,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才会自尊、自信、自爱、自强。

魏书生的人格魅力、知识魅力、成就魅力使他在恶劣的环境中催化自己发奋图强而更加卓越,他以自己的经历勉励着取经者要做到“天人合一,解放自我”,正是这种解放才使魏书生有能力有勇气去创造一般人难以创造出来的奇迹。做为一个师者,不能用狭隘的人与人之间权与利争夺禁锢自己的聪明才智,歪曲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要努力管理好自己的内心世界,作自己的心灵主人,胸怀坦荡,淡泊名利,发扬光大自己内心的大智慧,真正的将生命付于教育事业,真正地做到燃烧的蜡烛,在发光发热中不断思考、学习与进步,自强不息,真正做到博学为师,厚德为范。

教学工作漫谈的教师读后感

刚刚踏上教育岗位,对教学任务的一些方法还在慢慢地摸索当中,读了魏书生先生的《教学工作漫谈》使我受益颇深。下面我就从书中的“教书篇”和“育人篇”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悟。

当班主任已满两年年,在这两年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最好。备同一篇课要查找几篇不同的教案来研究、抓重点;遇到拿不定主意的问题总是第一时间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总结出一套自认为适合班级、学生满意的班训班规……自认为一直做的还可以,可今天读了魏书生先生的这本书才发现,我这一年的教学成效微乎甚微。平时只是过于关注孩子是否掌握了他应该学会的知识,恰恰忽略了怎样教会学生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和学习过程,更重要的是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应有的自由权。

看完“教书篇”的目录后,突然发现魏老师告诉我们的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自由。我们不难从目录中看到“激发、引导、培养、研究”这些词,恰恰是这些词告诉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单单只是盲目的接受者。其中有一篇“培养学生的能力要靠实践”,开篇以一个关于学骑自行车是一种能力的锻炼与实践还是一味的讲解骑车技巧展开了讨论,无可辩驳,学生学骑自行车的能力确实是靠自己的实践锻炼出来的。由这个例子,我们就能认识到,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自己实践。

其实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会让学生更容易接。

受、消化。我们要努力建立起跟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不能只拘泥于课本的知识,而是要延伸到我们现实的生活中去。一堂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课应该是富有创造性、充满乐趣同时意义深刻,而不会是枯燥无味的,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事物总是会不断地发生变化。

如果我们不把知识和实践加以结合,那教学就像是在真空环境中发生的一样,老师就孤孤零零地站在真空的中间,而学生则漂浮在周围。不幸的是,这时候学生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

作为老师,我们当然不想对着四面的墙壁上课,但这种情况却时常发生。老师有权利改变这种现状。要学习的知识可能存在于课本中、练习册中、电脑里等等,但老师却是将这些知识带入实践的源泉。课堂一定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一定要为学生设计那些充满乐趣、令人兴奋的课程,以及在一天结束时可以让我们问心无愧地称为自己为“老师”的课程。

书中的“育人篇”有一篇“和家长共同教育效果好”的文章,读过以后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超越知识的智慧,在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我觉得一些方面极为重要。

首先是“尊重”是老师与家长沟通的前提,尽管在老师与家长关系中,老师起主导作用。但两者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高低之别的。因此,老师必须遵守学生家长的人格,特别是要尊重所谓“差生”和“不听话”孩子家长的人格。作为老师,不要当众责备他们的子女,更不能训斥,指责家长,否则会造成老师与家长之间的隔阂甚至对立。还可能引起学生家长对老师的不满,损害老师的形象,降低教育效果。

其次是“倾听”,任何老师,无论他具有多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修养,都不可能把复杂的教育工作做的十全十美,不出差错。而且家长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他们的许多见解值得老师学习和借鉴。有时,家长比老师更容易发现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因此,老师也可经常向家长征求意见,虚心听取他们的批评和建议,并改进自己的工作。这样做,也会使家长觉得老师可亲可信,从而诚心诚意地主持和配合老师的工作,维护老师的威信。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长的文化水平,素质和修养都不同。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与不同类型的家长进行沟通。比如对于后进生或是认为自己对孩子已经管不了的家长,老师应尽量挖掘其孩子的闪光点和特长,让家长看到孩子的长处和进步,对孩子的缺点适时地每次说一点,语气委婉,并提出改正孩子缺点的措施,重新燃气家长对孩子的希望,使家长对孩子充满信心,只有这样,家长才会主动地与老师交流孩子的情况,配合老师共同教育孩子。

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方式无处不在,涉及的内容更是方方面面,但一定要注意向家长“多报喜,巧报忧”,更要把老师自己对学生的那份浓浓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充分地流露给家长,让家长深切的感受到老师是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他的孩子,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那么我们工作一定能够得到家长理解,支持与配合,也一定能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人民教师这一职业是非常辛苦的,不仅担负着教学工作,更担负着管理全班学生的重担。班主任是学生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学校教育工作主力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边教边学,争取做到做好。

文档为doc格式。

让教师爱上教学读后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身教大于言传,父母的一言一行会时刻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发展。学校大多数孩子都是独身子女,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挣钱,靠祖辈们照顾。孩子生活上懒散,学习不求上进,得过且过。家长对孩子听之任之,学生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回家后忘得一干二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严重脱节。

2、学生的学习经历。

我校一部分学生大多有多个学校上学的经历,多则几年,少则几个学期。他们中很少有人能完整的在一个学校学完一个学段的课程。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很难形成好的班风、学风,一些想努力学习的学生,看到班里面其他同学不怎么努力,自己也就随波逐流。从而出现一些不思进取,厌学逃学,贪图享乐的学生。

3、社会环境。

当今时代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的读书无用论又流行起来,“拼爹”现象严重,孩子每周六返校时都会从父母那里得到一些数量可观的零花钱。他们只想在初中混三年,毕业后就外出打工。他们有外出打工的渴望,却没有在校读书的激情。有些同学节假日外出打工挣钱,到校后在同学中间鼓吹打工的乐趣,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学科特点。

在农村中小学,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班级管理,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都没有城区学校做的规范、细致。学生以前接受的教育是注入式的,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发散思维于探究精神的培养,且学生在小学学段接触主要是最基本化和概念化的知识,进入初中(七一九年级)学段以后,不仅科目增加了,而且深度和难度也增加了。要记得内容多了,有些概念性的东西的确需要死记硬背,但要多的内容需要理解记忆,部分同学进入初中学段后仍旧抱残守缺,机械听课,只听不记,不思考,甚至上课打瞌睡,复习时只看不做,懒于动笔,课后作业也是抄别人的完事,这种老旧的学习方式,必然造成学习成绩下降,进而加重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

让教师爱上教学读后感

1、学习生活给予“偏爱”

对学困生仅仅做到一视同仁是很不够的,必须满腔热情给予偏爱,学困生帖于各种原因在班集体中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故有一种不如别人,低人一等的自卑情绪,他们怕老师提问,怕教师检查作业,怕考试不及格,因而怕接近老师,有的甚至产生对立情绪。为了转移这种状况,我要求自己不断提升事业心和责任心,以多关心,多过问,多给予炽热的情与爱,以此点燃学困生心中上进的火花,为此我平时常请班里的学困生来当面辅导,并关心他们的思想和生活,同时发动班上优等生同桌互帮互学,共同进步,使学困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增强学习上进的信心和力量。如,我刚接手的这个班,在开学初的第一次语文单元检测中有8名同学不及格,而且都在二三十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进步相当大,在第三次单元检测中,已消灭了六个不及格。我好高兴呀!借机在班上大表扬,特表扬,同时又将他们叫下来帮忙分析本次考试进步的原因和失分的地方。学困生个个心悦诚服。大家都知道学困生他们的反复性较强,为此,我并不因他们一次的进步而沾沾自喜掉以轻心,我继续给予“偏爱”,使其彻底扫除学习的障碍。

2、课堂提问给予“偏爱”

在课堂教学中,好多老师都怕延误教学时间,往往习惯提问优生,把学困生冷落在一旁。久而久之,学困生听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果自然很差。为此,我采取了课堂提问优先照顾差生的措施,办法是降低提问难度,讲究提问方式,让学困生在老师的提示帮助下,经过自己的思考能够做到正确划比较正确地回答问题,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达到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目的,引导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其逐步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3、批阅作业给予“偏爱”

由于学困生的听课这一环节上有“障碍”,因此作业马虎潦草,错误百出。对此,我要求自己做到:决不能有厌烦情绪,不能草草批阅了事,做到优先批阅,仔细认真,不放过一字一句一个标点。同时把握住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于他们的作业划分层次,因人而异,不一刀切。布置专项作业宜少不宜多,强调讲究质量。对于他们的作业、试卷我尽量做到面批,对不懂的问题耐心辅导,还经常给他们开小灶,请随时到老师跟前来关注他们的作业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及时调整对他们的作业要求。随时提醒他们做到先复习,后作业,以提高作业质量。

教师《教学勇气》读后感

正式拿起这本书是在前天,从封面浏览到封底,封底的那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仅仅源自于其所爱,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

受这句话的鼓舞,我静下心来比较认真地阅读了前几页,但说实话,这本书真的挺深奥的,不经仔细推敲,很难理解它的意思。我看到在书的第10页上有这样一段黑体文字。

这本书基于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前提: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因为实在是才疏学浅,所以把这句话咀嚼了很多遍,也还是有点一知半解,就和办公室老师进行了探讨,才有了一点收获。我现在是这样理解这句话的:不能用一堂课上是否使用了先进的教学手段,或者在课堂上教会了学生多少知识来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一个好的教师具有联合能力,能将自己、所教学科和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让学生能够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好的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会淡忘,但对好的老师本身却会长久铭记。学生心目中好的老师标准在不同学龄阶段有差异。小学低年级学生比较偏重感性,对老师的外表、性格和态度比较在意。他们喜欢年轻漂亮的、和蔼的、有爱心的教师。高年级学生更在意教师的知识层次和教育教学水平以及人格魅力。他们喜欢知识渊博,既重视知识传授、又重视能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我曾经在班上让学生以书面形式写出对我和其他老师的要求和希望,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希望所有的老师带着微笑上课。学生小徐是这样写的:“老师,我想对您说:上课不要老板着脸,带点笑容。上课有趣味,不要干巴巴地讲课。下课也是同学的朋友,和同学一起玩。”学生小杨说:“我希望老师不要总是训斥我们,试想,如果我们站在讲台上大声训斥坐在台下的您们,您们会有什么感受呢?”学生小李说:“我们希望老师既做良师,又做益友。”学生小倪说:“希望老师上课时多和我们做游戏,多给我们自由交流讨论的机会,让我们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我们经常会聆听一些特级教师的课,不一定有多么精美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也不一定会创设多么巧妙的情境,但是听特级教师的课真的是一种享受,是他们深厚的教学功底、自身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着学生,吸引着听课老师。他们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多才多艺、既教书又育人。

再看看自己的课堂,用“死气沉沉”来形容也许过于贬低了我和我的学生,但是,用“平淡如水”来形容每天的数学课堂一点都不过分。看着台下稀稀拉拉举着的几只小手,心里总有很多的无奈,总是埋怨我的学生学习被动,总是感叹为什么绞尽脑汁都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沉闷的课堂气氛日复一日,我的心也变得麻木,刚刚接手这个班级的时候,面对这样的课堂气氛,总有种要抓狂的感觉,现在却也已经能够坦然面对,无法改变他们,只能让他们来改变自己。但是真的纯粹是学生们木纳、不解风情吗?试想一下,如果张齐华来我们班级上课的话,学生们在他教学魅力的影响下,也会这样无动于衷吗?所以,要改变课堂沉闷的气氛,首先还是要改变教师的教学风格,多考虑学生的需要,多了解学生的想法,采取他们喜欢的教学方式,用微笑感染他们,用自己的热情点燃他们的激情,以自身的魅力牵引着他们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但是我知道,这种境界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成的,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需要我们多学习、多反思、多总结,从“教书匠”逐渐发展成为“学者型教师”。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的心灵》的作者把教师心中深处的想法和做法以及心中的矛盾阐述出来了,而且剖析的非常深刻。

书中告诉我们: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课程以及他们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为他们自己编织出一个世界。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作为教师,内心必须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帕尔默引导我进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帮助我们建立了对教学的共同认识。

书中从教师对于自身完整的探索到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计划,都有所涉猎。其中:我们怎样保持对教学的乐趣与热爱?这个普遍的问题使我陷入了沉思。是啊!作为老师只有对教学充满乐趣与热爱,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更好更快地成长。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学习是最明朗的、最坦然的、最快乐的、最健康的、最充实的;学习后的学识是高山的、是大海、是天空和大地、是弥漫无边的风、是青草和花朵、是永远的郁郁葱葱、是永远唱不完的歌;学习和学识后的智慧则又是永远的微笑,是无言的矜持,是君临的自信、是白云的舒适与秋水的澄清、是绝对的不可战胜、不可屈服。

对于教学中的困惑,他认为:我们教授的学科是象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的,因此我们有关学科的知识总是残缺不全,无论我们自己如何致力于阅读和研究,教学对控制内容的要求总是使我们难以把握。其次,我们教的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要清晰、完整地认识他们,对他们快速的做出明智的反应,需要融入智慧。如果学生和学科可以解释所有教学的复杂性,我们使用目前的标准教学方式,学习足够的教学技术以及保持在专业领域的更新就可以。但发现这样远远是不够的。

最吸引我的是另一种解释教学复杂性的理由:”我们需要教导自己认识自我“事实上,认识学生和学科主要依赖于关于自我的知识。当我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的特点,我就不能够教好他们。当我不能够清楚地了解自我,我就不能够懂得我教的学科——不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次的、个人意义上吃透学科。我只是在抽象意义上,遥远地、孤立看待学科,就象我远离自己的本真一样。

作为教师,无论我们获得哪方面有关自我的知识,都有益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学术。优秀教师需要自我的知识,这是隐蔽在朴实见解中的奥秘。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自身认同是指一种发展的联系,在这种联系中,自我生命中所有的力量汇聚,进而形成自我,它就象与我们现有的能力和潜能有关一样,也与我们的缺点和局限有关,与我们的伤痛和恐惧有关。自身完整要求我识别那些能整合到我的自我个性中的东西,分辨哪些适合我,哪些不适合我。

在本书中,举例说明了如果教师没能将他的自身认同的中心特质融入到他的教学生涯中去,他将处于自我分裂状态,内心一直在打内战。内心世界的冲突投射到外部世界中去,他的教学就成了战争,而不是艺术。分裂的自我总是使自己与他人隔离,甚至为了维护那脆弱的自身认同去伤害他人。

当我唤回我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时,当我牢记我的自我个性和我的天职意识时,威信就树立起来了。这时教学就能够发自我自己真实的内心深处——这是一种有机会在学生的内心获得默契的回应,共鸣的真实。

在这本书中,我可以真正体会到自我反省获得的增能过程,从而真正感受到用心灵联系心灵、互通智慧能量产生的巨大力量,真正体验到用心灵联系课程和教学产生的无穷魅力。不仅使我从令人兴奋的新视角来体验教学的喜悦,还使我沐浴了一位伟大导师的教诲。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每天周而复始重复的工作,早已让教师忘记了最初的教学理想,冷却了教学的热情。面对教师这种心灵的迷失,帕克。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里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生物学、心理学、甚至物理学、化学、宗教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的很多观点都给我震撼的感觉,加之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让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听,去体会。帕尔默认为教学的困惑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我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

教师只能在面具后隐藏,与内心隔离、与学生隔离、与学科隔离、与同伴隔离……此刻,教师深感疏离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离”。所以,帕尔默呼唤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

1、“但是我执著于‘谁’的问题,因为它在探究教育改革问题中显然是少人踏足的小径,一种优秀教学永远需要的重获内心世界资源的小径。真正的改革是如此强烈地需要它……”

我是谁?这里我想起古希腊神庙“我是谁”的刻字,太阳神阿波罗神庙的门楣上的神谕:认识你自己。弗洛伊德说:“人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当一个老师如此真实的了解自我是谁时,才会了解他的学生们是谁。

其实,作为教师,我们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于对“我们自己是谁”的认识。好的老师,正如作者所说,具有联合的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基于这样的前提,我懂得: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2、“也许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

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学科中心说”“教师中心说”,而今已步入“学生中心说”,学生和学习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重要,教师的角色在促进者、学习同伴和必要的监控机制间转换。而帕尔默认为这几种方式均有启发性和优点,但又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要么教师成为权威,要么学生永远不会犯错。他提出应该以“第三事物”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它就是一个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影响”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里,真正的教学和教师的自我完善也就产生了。

《教师点亮教学写作》读后感

在《教师点亮教学写作》一文中写到:让思考和写作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这已成为时代的召唤。教师作为承担着人类灿烂文化代代传递的使者,自然应当是一个边思边行的智者。幼儿教师走在教育前沿的第一线,更应该把教学写作作为一种生活常态,走一条专业成长的绿色通道,提升教育的信念,反馈于教学生活中,与幼儿共同回到思想的家园;回到个性的家园,成为心灵的绿源;回到实践的家园,点亮行者的路程。从这段话中,告诉我们写作和思考是一种习惯,如果你养成了一种勤思考勤写作的习惯,那么写作就会变的轻松和快乐。

整篇文章共分四部分阐述。第一部分:“教学写作”并不等同于“教育写作”。它详细地告诉我们教师什么是教学写作?什么是教育写作?的含义。文中写到:“教育”是泛指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就学校教育而言,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播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而“教学”是指师生双方的协同活动,也就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实践积累起来的文化知识,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道德品质和世界观,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第二部分:“教学写作”的分类。文章重点向我们介绍了教学写作的两大分类。(1)“教学应用”写作。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中经常见到的那些写作活动,如制定工作计划,编写教案,撰写工作总结,写作各类评语等。(2)”教学研究“写作。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研究相关的写作活动,如教学日记、教学札记、教学随笔、听课笔记、读书笔记、教学案例、教学研究文章、教育、教学论文,或教学专著。从阅读中,使我进一步地了解和明确了教学写作的'分类,为今后的实践教学写作提供了有利的帮助。

第三部分:探析幼儿教师的教学写作。文中以6小点告诉我们写作的好处,它可以促进教师的思考,使教师及时反思、改进自身的教学实践。如:文中写到:大作家果戈理曾经说过:“如果有一天没有写,怎么办?”拿起笔来写‘今天不知什么原因我没有写’,‘今天不知什么原因我又没有写’。把这句话一遍又一遍的写下去,直到写得厌烦了,你就要写作了。果戈理的办法确实有很好的心理效应,一来写上“今天不知道什么原因我没有写”,虽然没有写出具体内容,但却坚持了“动笔”的行为。播种行为就能收获习惯。其次,写下这句话,其实是一种自责、自警和自励。本质上是为了“促思”,你即使不写也得想想这件事。“多想出智慧”吧。

第四部分:教学写作的修炼将教学特色凝聚成教学风格,优化幼教的专业生命的内在机理。在文章中指出:教学写作是教师精神生命的倾吐。精神生命的困顿和压抑无疑是痛苦的,那么表达和倾吐必定是一种快乐。教师是“三耕族”,读书是“目耕”,上课是“舌耕”,教学写作是“笔耕”,真可谓是名实相符。若“舌耕”不断,要卓有成效,谈何容易;要以“目耕”养足底气,认真读书,博览广识,方有学养;更要以“笔耕”反思教学,提升理念。

总之,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教师能逐渐养成一种写作的习惯,一定能够在笔下开出“花”结出“果”的。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我觉得自己一直就是一个自信的人,但工作以来,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渐渐的丧失了信心和勇气,内心也产生了巨大的痛苦和恐惧感,所以当我看到“教学勇气”四个大字的时候,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这本书,这是一本直面那些为恐惧所纠缠的痛苦的心灵的书,作者帕尔默是一个诚实的勇于自我解剖的人,在这本书里,他讨论了产生恐惧的原因,探讨如何走出恐惧,获得一种真正的勇气来直面职业生涯,重新获得职业幸福。

在导言部分,作者帕克帕尔默提出:“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仅仅源自于其所爱,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我觉得作者认为只有热爱自己事业的教师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才能和他产生共鸣。

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是热情百倍,极有耐心,对待学生和颜悦色,极富亲和力,真正和学生达成了一片,成了学生的知心朋友,到现在,过去的那些学生遇到我,谈起话来还经常聊起我们师生过去的快乐时光。

那时候,看到办公室里有的老师对学生动不动就厉声呵斥,声色俱厉,我常常替学生感到委屈,常常想怎么不对学生的态度好一点,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也渐渐地对学生失去了耐心,虽然心里总想和学生在一起聊聊知心话,和学生在一起玩一玩,可总觉得没时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每天却总觉得很忙很忙,累得不行。

幸好我遇到了这本书,我庆幸与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相遇,看作者从关注教师心灵的角度来解读教师,解读教学,解读教育,让我有豁然开朗。

帕尔默告诉我,核心问题是“认识自我”,是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他说:“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们是谁。……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的学科。”优秀教学需要教师的内心世界资源,因此,我们要去探索教师的心灵世界。这是帕尔默独特的眼光,崭新的视角。

在反复阅读《教学勇气》一书的过程中,我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感动,惊奇于这本书丰富的资源。我会继续阅读,继续发现,也希望更多的朋友去探索其中的宝藏,共享这美妙的教育经典。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当读这本书的时候,让自己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我深深的被书中通透教师心灵世界的深邃智慧和深刻启迪所震撼。作者用自己的阅历和思想带领我们进入教学工作最深奥的领域,并以他足以永远改变我们的洞察力和勇气给我们以心灵的启迪,整合了严谨与典雅、热情与精确、智慧与人性、热爱与勇气、以关注教师心灵为基础,从智力、情感和精神来解读教师、解读教学、解读教育、让我如沐春风,如有醍醐灌顶之感。

面对教师以及教育,帕克·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里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的很多观点都给我震撼的感觉,加之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让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读,去体会。帕尔默认为教学的困惑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我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教师只能在面具后隐藏,与内心隔离、与学生隔离、与学科隔离、与同伴隔离……此刻,教师深感疏离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离”。所以,帕尔默呼唤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

只有克服恐惧,继而努力寻找改变的源头,一而再,再而三,不断的拼搏、努力、奋斗、终于,一定会有小小的收获……我惊叹作者从自己做教师的角度出发,将他几十年教学生涯中获得的心得通过许多真实的教学故事,生动地为我们一一展现。身为教师的我也进行了一次认识自我的心灵旅程。而且读到一些地方,我心中就会不自觉地产生一些共鸣:“教师的内心有一个警卫,守护着自己的个性,把有损我们自身完整的任何东西拒之门外,把有益于我们自身完整的一切东西拥入怀中”,“教师需要找到各种可能的方式来倾听来自心灵内部的声音,并认真的接受内心的指引,不只是为了我们的工作,更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

成功并没有一个固定模式,不是一定要当什么“家”、什么“长”才算成功。内在的成功是凡事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符合自己的性格,满足自己的兴趣,让自己高兴和快乐。以这样的标准看待成功,成功才有意义,也容易获得成功,包括实现外在的成功。深刻的认识我们自己,知道我们自己所需要的,认识自己的心灵,让自己的心灵在成长的道路上也不断地向前迈进,这样才是我们的根本所在,才能让我们走得更稳,走得更远。如同一句广告词“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所以,只有我们自身的心灵强大,我们才能走得更远,才能到达更广阔的天地。

文档为doc格式。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开放心灵战胜恐惧。

江苏沙溪高级中学李琴。

岁月如梭,时间飞逝,转眼间,我工作已经了。虽然从事教育教学多年,但我每次精心备好课后,充满信心进教室,却总是有遗憾地走出教室,难得有几堂课自己觉得是挺满意的,包括同学的每次作业、每次考试都有感到不满意的地方,不知大家有没有我这样的感受。我从不怀疑自己的内心,我是一个热爱教育教学工作的人,为了教好学生,可以倾己所有,包括时间、精力、感情、知识等。

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我明白这种“不满意”就是教育中存在的一种“恐惧”,因为教学是每天都进行的、随时让人检测成效的工作,因而“恐惧”自己教学失败,“恐惧”自己落下“误人子弟”的恶名。有时上课提出问题,学生回答不出,总是疑惑自己设计的问题是否太难了,还是学生因惧怕而不回答?觉得自己教学了这么多年连这点把握都没有,不该犯这种低级错误。课堂气氛不浓烈时,不明白是我或我的课不受欢迎呢?还是学生习惯于“只听不讲”了?对教学目标能否真正达成心中无底。我也明白我们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提倡个性化教学,但在目前形势下如何真正有效开展问题颇多,心存疑惑。

我们当中的很多人,是出于心灵的原因,再加上热衷于某个学科、乐于帮助人们学习等愿望的激励而成为教师的。但由于常年遭受“恐惧”,使很多人失去了这种心灵的力量,教学热情受到挫。我认为,要战胜“恐惧”,唯有与学生、与同事真诚沟通,才能释放心灵,因为心灵是干好所有工作的源泉。

教育的实质就是一个心灵引导的.过程,而心灵引导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不仅仅学生要遇上合适的教师,教师也要遇到合适的学生。在这种心灵相遇的过程中,不仅显示出教师的素质,也引发出学生的素质。但现实是学生很难有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师的机会,而教师也没有选择自己学生的余地。但我相信,教师与学生能够彼此相遇就是一种缘分,只要在这既定的师生范围内做到真诚沟通,彼此调适,互相适应,一定能战胜彼此的“恐惧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当然作为教师负有更多的责任,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丰富自己的知识涵养,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开放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此时进行心灵引导,才能产生优秀的教学,才能使教学富有实效性,才能培养出富有个性素质全面的人才。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当数着自己的教学生涯,离退休已经过去了一半多,感觉自己已经渐渐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人也慢慢地懒惰下去了。心里常常告诫自己,必须好好地抓紧时间,改变自己,多看看书,充实自己,却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推卸,让自己对自己心灰意冷的。当学校布置寒假作业时,我选了这本《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里能多看看书,坚持学习。通过对这本书的初读,感受也有那么一点,稍微激动了一把。

这本书适合这样的教师: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教学,热爱教学生涯。当你非常热爱你的工作——如许多教师所做的那样——摆脱困境的唯一途径是深入地了解教学。面对教学中的困惑,我们须知难而进,而非逃避,对其更好地理解和更得体地协调,不仅仅是为了守护自己的灵魂,更是为了爱护学生的心灵。

整本书基于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前提: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这个假设十分简单,但含义深远。

所有教学的复杂性可以由学生和学科解释,但是还存在第三种解释教学复杂性的理由:我们教导自己认识自己。事实上,认识学生和学科主要依赖于关于自我的知识。“认识你自己”的要求既不是自私也不是自恋。作为教师,无论我们获得哪方面有关自我的知识,都有益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学术。

不好的老师把自己置身于他正在教的科目之外——在此过程中,也远离了学术。而好老师则在生活中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当优秀教师把他们和学生与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生活时,他们的心灵就是织布机,针线在这里牵引,力在这里绷紧,线梭子在这里转动,从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精密地编织伸展。毫不奇怪,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打开教师的心,甚至伤了教师的心——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越伤心!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特别是在那些要求超过本人所能时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

充满信念地为学生服务,提高我们自己的幸福感,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帮助教育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光明和生机。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一次偶然的机后在网站上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之后,其中提到了《一种恐惧文化》,我被作者对教师内心的剖析而震撼。他用自己亲身的例子告诉我:“在课堂上看上去沉默和表面上忧郁的学生,他们的大脑不是死的:他们充满了恐惧。可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的眼睛里看到的、心里想到的,绝不是孩子们的恐惧,而是他们为什么不能好好听课,这不是不尊重老师、不尊重我付出的劳动吗?!

是的,在如今课改的浪潮中,我们把课堂学生的参与度作为评价一节好课的主要尺度,而当我们深入反思自己的课时,我觉得有三类学生:一类课堂上积极参与,与教师密切配合,使课堂的小主人;一类是倾听类,他们不善于发言,但是也积极参与了学习活动,跟着课堂节奏读、写、练习,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表现,第三类是那些在课堂是看起来好像跟着课堂节奏在活动,而实际上心不在焉的孩子,他们对课堂的态度是“快点下课”,他们更喜欢教室外面的世界。

其实当课堂上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不仅仅是这些孩子们感到恐惧的时候,也是我们教师应该感到恐惧的时候——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听我讲课呢?是我讲的不好吗?可是事实上大多数教师为了掩饰自己的恐惧,而无视孩子们的恐惧,批评、指责孩子,这会让孩子们更加恐惧!想想我们平时在课堂上给孩子制造了多少恐惧啊!试想一下,我们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不也体现在自己的声色俱厉中吗?我们的声音越大,代表我们内心的恐惧越大,也更加剧孩子内心的恐惧!我们总是靠责备受害者来忽视我们的弱点和无能!

孩子们因为恐惧,他们懂得不说话比较安全,所以在老师批评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一句话都不说,其实他们是在用这种方式保护自己,而做老师的.呢,却更为孩子的闭口沉默而恼羞成怒,甚至大发雷霆。这就更加剧了孩子内心的恐惧,其实又何尝不在加剧自己对教学、对孩子的恐惧呢?此时我们的恐惧是相互的啊!“为什么我们不能看到他们内心的恐惧并找到帮助他们克服的方法,而是责备他们的无知和平庸呢!”

在书中作者帕尔默告诉我们,只有渐渐理解学生的恐惧,不再不准确、自私地去评价学生,体谅他们内心的恐惧,倾听学生尚未发出的声音,才能使孩子的心灵健康成长,才能培养出快乐的孩子!从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也会慢慢超越恐惧,慢慢地让孩子不再害怕,让自己也走出恐惧的阴影!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当你非常热爱你的工作――如许多教师那样――摆脱困境的惟一途径是深入地了解教学。面对教学中的困惑,我们须知难而进而非逃避,对其更好地理解和更得体地协调,这不仅仅是为了守护自己的灵魂,更是为了爱护学生的心灵。

早在数年前,就有很多朋友尤其是名师推荐阅读本书。但听不少人说该书内容较深奥,理论知识很多,很难读懂读透。因此,自然而然对该书产生了畏读心理。参加了青葵园共读活动,坚定了阅读信息,于是网购了一册《教学勇气》,尝试着阅读。无奈不能深度读进去,仅仅是蜻蜓点水的浏览。但是,也为其中的段句而叹服。

尽管读来不是那么轻松,但是每读一次,就有一次收获。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多,我发现这本书写得真得非常棒,书中有很多精彩论述,不少地方描写的简直就是我们自己的心声。这本书讲述的是美国教师的教学故事,或真实有趣,或充满智慧,或深切感人。美国教师为学生成长付出的努力令人敬佩,他们爱学问、爱学生,渴望将自己热爱的学科与学生建立牢不可破的联系,总是千方百计点燃自己的教育激情,积极与同事合作,探讨和研究,创造更好的教育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最好的品质。这些故事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教师。

通过阅读,我才知道,原来这世上的教育有很多的共通之处;我才知道,并非只有我一个人对教育有如此复杂曲折的心情;我才知道,经历煎熬和苦闷,经历彷徨和警醒,享受快乐与痛苦并存,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顿时释然。我会努力像帕尔默所期望的那样,真正地向世界、向生活、向同伴、向学生敞开心扉,做一名享受教育幸福的“心灵之师”!

《我的教学勇气》自始自终沿袭一个这样的主要观点:“真正好的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如此,教师的心灵便是关注的焦点。因为,“教学得失与其说是取决于教师是采用的具体方法,不如说取决于教师奉献的仁爱之心,取决于用仁爱之心穿针引线将自己、学生、学科编织在一起,使三者之间进行面对面、声对声、心对心的沟通和互动。”(《我的教学勇气》p。12)但是,要维系并呵护教师的心灵何其难也!面对教学中的困惑,我们须知难而进而非逃避,对其更好地理解和更得体地协调,这不仅仅是为了守住自己的灵魂,更是为了爱护学生的心灵。

记得电视连续剧《太行山上》有句台词:“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其实,我们的教学工作,不也是这样的道理吗?纵观中外的教育名家,无一不是从关注课堂基础入手的,他们有的甚至在教育一线工作数十年,才会对教育洞悉若微。我们教育同仁也经常会参加一些教学培训会、教学研讨会、名师讲座,大凡那些讲析透彻、内容丰盈的讲者,均是活跃在一线的师者;而那些夸夸其谈者,因为缺少了一线教学的经验,讲座很热闹缺不能通过做课展示自己的实力,实为一大缺憾。

尽管对本书领悟得还不够透彻,但是,通过比对、反思、实践,通过和同伴交流、研讨,阅读本书让我真切体会到自我反省获得的过程,从而真正感受到互通心灵、互通智慧能产生的巨大力量,深刻体验到用心灵联系课程和学生的教学所产生的无穷魅力,使我从令人兴奋的新视角来体验教学的喜悦,真正使我沐浴了一位伟大导师的谆谆教诲。在此,感恩帕克帕尔默教授,感恩吴国珍教授等翻译团队把这么好的典籍带到我们面前。本次阅读,只是一个小小的历程。今后,我还会重新来读、来悟并汲取书中更多蕴含无穷的深邃力量!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美国作家帕克?帕尔默的著作。在导言部分,作者帕克?帕尔默提出:“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仅仅源自于其所爱,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

“自身认同”是《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在这本书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句子:“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源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自身认同是指一种发展的联系,在这种联系中,自我生命中所有力量汇聚,进而形成神秘的自我”、“自身完整,就是说,无论怎样我都是一个整体,这种整体特点能后在朝着一定方向形成和再形成我的生活模式时的内在联系中发现。”……而自身完整与自身认同又是密不可分的。个体通过对自身认同中的工作与各种联系进行整合,可以提高自身完整。

作者认为,优秀教师的核心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这讲的是榜样的力量,“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一万遍,不如自己做一遍,可见教师的.品质在日常的生活中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品德低下的教师,无论他技术怎样纯熟,他也不可能把学生教好。因为,学生在时时模仿着他的行为。相反,一个好的教师,不需要繁多的话语,只要一个个动作示范,自会带动着一批学生。

作者强调了优秀教师的一个共同特点,“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做深层次的交流”,也就是我们说的,和学生打成一片。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有血有肉的孩子,他们有思想,有感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和他们进行感情交流,时刻地关心着他们。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选择看这本书的原因是,书后作者的话:“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与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缘于其所爱,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曾经,许多人为着心灵的自由,带着美好的愿望,选择了教师作为职业,并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学生和课堂,但是外部的“教学要求”常常使得我们心灵失落,激情消退,以致于无心教学,失去了教学的勇气。于是,有的人选择了坚持,有的人选择了改变,有的人选择了离开,略带哀伤头也不回地走了。这就是我对教学现状的深切感悟,也是教师现实心灵的真实写照!正如书中所说:“教师为着心灵的自由选择他们的职业,但是教学要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师心灵失落。”

在《教学勇气》中,帕克·帕默尔带领着教师,为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相对于其他鼓舞过我的思想家来说,帕克。帕尔默用心写作,也更能打动人心。他的作品罕见地整合了严密与典雅、热情与精确、智慧与人性。他的书给所有热爱教与学的人们一份厚礼,特别是那些挣扎于痛苦重重的教与学的`热爱者。

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一书,带领着我,重新点燃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这是一次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教育在改革,在这样的空间里,我们寻找自己的心灵。那曾经热爱教育的心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在琐碎的工作中,在传统的认可与奖赏中逐渐迷失。读了《教学勇气》,我在作者的引导下逐渐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拨开迷雾,认清自己的内心,即使是在寒风中摇曳的一点烛光,也坚信自己的光芒,自己的温暖那是给予一拨又一拨学生的关爱与呵护。我相信自己有勇气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发现、并忠诚地栖身于此。

帕尔默的书总是使人激动、令人感动。这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对教师生涯进行探索的书。教师、和教师相关的人,以及任何关心教育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