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复习心得(专业23篇)

时间:2023-11-28 12:40:03 作者:GZ才子

写心得体会是一个思考和反思的过程,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在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写心得体会的经典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心得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都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

(2)“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分子的性质。

(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一般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同时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必考知识点二。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q: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a: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必考知识点三。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于化学反应中可再分,构成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化学反应前后并没有变成其它原子。

相似点:

(1)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2)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均有一定间隔,处于永恒的运动中;。

(3)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

(4)都具有种类和数量的含义。

原子的核外电子层分布。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最外层不超过8个。每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2个(n代表电子层数),即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第三层不超过18个;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只有1个电子层时,最多可容纳2个电子)。

原子中的电量关系。

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心得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分子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都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

(2)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分子的性质。

(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一般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同时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初中化学总复习知识

在化学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新授课结束后如何进行初中化学总复习,使学生能熟练掌握重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提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坚持一条“主线”.突出两个“依据”,采取三个“阶段”,注意四个“不要”.

作者:刘志刚作者单位:乐亭县王滩镇聂庄初级中学,河北,乐亭,063606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7)分类号:g63关键词:初中化学总复习一条“主线”两个“依据”三个“阶段”四个“不要”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心得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1)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2)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均有一定间隔,处于永恒的运动中。

(3)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

(4)都具有种类和数量的含义。

原子的核外电子层分布。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最外层不超过8个。每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2个(n代表电子层数),即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第三层不超过18个;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只有1个电子层时,最多可容纳2个电子)。

原子中的电量关系。

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心得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二)、离子的检验。

6.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加入锌粒。

7.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8.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9.氯离子: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

10.硫酸根离子: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

11.铵根离子: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12.铜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则是铜离子。

13.铁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则是铁离子。

(三)、相关例题。

14.如何检验naoh是否变质: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变质。

15.检验生石灰中是否含有石灰石: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含有石灰石。

18.淀粉:加入碘溶液,若变蓝则含淀粉。

物质的除杂。

1.co2(co):把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2.co(co2):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3.h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通过氢氧化钠固体。

4.cuo(cu):在空气中(在氧气流中)灼烧混合物。

5.cu(fe):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6.cu(cuo):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7.feso4(cuso4):加入足量的铁粉。

8.nacl(na2co3):加入足量的盐酸。

9.nacl(na2so4):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

10.nacl(naoh:加入足量的盐酸。

11.naoh(na2co3):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钙溶液。

12.nacl(cuso4):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13.nano3(nacl):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

14.nacl(kno3):蒸发结晶。

15.kno3(nacl):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

16.co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

化学之最。

1.未来最理想的燃料是:h2。

2.最简单的有机物是:ch4。

3.密度最小的气体是:h2。

4.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是:h2。

5.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

6.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原子。

7.ph=0时,酸性最强,碱性最弱。

ph=14时,碱性最强,酸性最弱。

8.土壤里最缺乏的是n、k、p三种元素,肥效最高的氮肥是:尿素。

9.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10.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是:中国。

1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13.空气里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14.空气里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

15.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16.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碳。

有关“不同”

1.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排列不同。

2.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是因为含碳量不同。

3.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氧气和臭氧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水和双氧水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4.元素种类不同:是因为质子数不同。

5.元素化合价不同: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6.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有毒的物质。

1.有毒的固体:亚硝酸钠(nano2)、乙酸铅等。

2.有毒的液体:汞、硫酸铜溶液、甲醇、含ba2+的溶液(除baso4)。

3.有毒的气体:co、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心得

初中化学考试旨在考查学生对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现象或分析解决生活、生产中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在中考复习中,若想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复习时就要以《河南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范围与要求》为指导,了解中考内容和层次要求,把握复习的高度与难度,从而在复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降低重心,回归课本。中考化学所涉及的知识点基本都源于教材,关注教材细节也往往成为命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首轮复习时:

首先要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认真、细致的梳理。其中包括:基本概念和原理、化学用语、实验基本操作、实验现象、活动与探究、家庭小实验、课本例题习题、教材插图、单元小结等等。

其次,所谓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就是指化学不仅有理科中的逻辑思维过程,还有文科中的记忆任务。对于需要记忆的知识,要依据知识的特点,采用简化、理解、对比、归类、联想等记忆方法。科学的记忆方法既可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减轻大量记忆的负担。

建立知识体系。物质是化学研究的对象,在建立知识网络时,一方面要以物质的结构性质变化用途为主线,另一方面还要关注知识的延伸和知识点间的联系,以加深对知识内涵的理解、外延的分析及应用。

二、重视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在近几年的中考中,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在复习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教材中演示实验、活动探究实验的操作与设计原理,还要关注对重组、变式等综合性探究实验的评价、分析与改进等内容,尤其是情景实验探究题。此类试题貌似复杂,但解答起来并不困难。

这类题所需要的知识点和解决方法要么隐藏在题目中,要么就是课本知识的信息迁移。所以,解题时只要静下心来,通读题目,通过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原理、设计实验、得出结论等环节即可顺利完成。

三、科学练习,培养阅读、分析、解题能力。

在复习备考阶段,适当地进行练习是很有必要的。但试题一定要精选、精析。有一种说法叫51小于15,就是说将同一类题目做5道,其实际效果远小于从5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讨论、探究一道题。

如果在做每一道题时都能从多种角度进行考虑,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那么你的阅读、分析、解题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势,在复习中我们要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专项训练或限时训练。例如,限时50分钟完成一套试题或用20分钟完成选择、填空等等。

四、整理错题,理清思路,提高审题能力。

考场上错误审题或多次在一个问题上反复出错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致命伤。所以,在平时练习时,我们要养成将出现的问题、学习中的盲点、易错点及时记录在更正本上的良好习惯。归纳和剖析常见的错误案例,不仅有助于及时弥补知识上的盲点,理清解题思路,避免犯重复错误,还能达到提高审题能力的目的。

五、注重语言表述的严谨性,答题的规范性。

每年中考都会出现化学术语、仪器、药品名称的错别字,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解题过程书写不规范,实验现象、简答题语言表述不准确等现象。在复习备考阶段,同学们一定要把规范化答题、严谨准确的表述等内容提到复习日程上来。如,要分清实验现象的描述与结论的叙述的区别、计算题的解题步骤等。

六、重视心态的调整。

复习不是一个简单的拼时间和精力的过程,心理素质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同学们在考场上水平的正常发挥。所以,一方面要科学地、有计划地复习,另一方面还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复习和考试。从自我反省、自我调整、自我激励中收获自信。

解度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心得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是ch4。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3、组合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15、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中国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省;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中国(西汉发现【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宋朝应用);最早发现电子的是英国汤姆生;最早得出空气是由n2和o2组成的是法国拉瓦锡。

1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1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18、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19、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心得

2、物质的俗称和主要成分:

1、金属活动性顺序:knaalfepb(h)cuagau。

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位置越靠前,金属在水溶液(酸溶液或盐溶液)中就越容易失电子而变成离子,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3、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排在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元素)。

(2)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除外)。

1、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

钾(盐)、钠(盐)、铵盐全都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碳酸盐只溶钾(盐)、钠(盐)、铵(盐)。

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溶。

3、四微溶物:

ca(oh)2(石灰水注明澄清的原因)、caso4(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不用稀硫酸的原因)。

ag2so4(鉴别so42-和cl-时,不用硝酸银的原因)、mgco3(碳酸根离子不能用于在溶液中除去镁离子的原因)。

4、三个不存在的物质:氢氧化银、碳酸铝、碳酸铁。

(1)不溶性碱只能与酸性发生中和反应。

1、指示剂---溶液的酸碱性紫色的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

无色的酚酞试液只遇碱溶液变红注:不溶性碱与指示剂无作用;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特例: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

2、ph值---溶液的酸碱度:ph7溶液为酸性(越小酸性越强);ph=7溶液为中性;ph7溶液为碱性(越大碱性越强)。

cl-(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氯离子。

so4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钡、或氢氧化钡)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或盐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硫酸根离子。

co32-(1)(固体或溶液)---在被测物质中加入稀酸溶液,如果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物质中含碳酸根离子。

(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银溶液,如果产生能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且同时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溶液中含碳酸根离子。

(注:1、在鉴别cl-和so42-时,用氯化钡溶液,不要用硝酸银溶液,这是因为硫酸银为微溶性物质,使鉴别现象不明显;2、在一未知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若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可能含银离子也可能含硫酸根离子。)。

1、固体(多为白色)。

黑色---cuo、c粉、mno、2fe3o4、

紫黑色---kmno4。

红色---cu、fe2o3红褐色---fe(oh)3。

蓝色---cu(oh)2、cuso4.5h2o绿色---cu2(oh)2co3。

2、溶液(多为无色):

浅绿色溶液---(亚铁盐溶液)fecl2溶液、feso4;。

溶液蓝色溶液---(铜盐溶液)cucl2溶液、cuso4溶液、cu(no3)2。

溶液蓝绿色溶液-cucl2溶液(较浓)。

1、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

2、浓硝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有强氧化性。

3、浓硫酸---无挥发性。粘稠的油状液体。有很强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溶水时能放出大量的热。有强氧化性。

4、氢氧化钙---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5、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潮解,溶水时放大量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6、硫酸铜---白色粉末、溶于水后得蓝色溶液(从该溶液中析出的蓝色晶体为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

7、碳酸钠---白色粉末,水溶液为碱性溶液(从溶液中析出的白色晶体为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8、氨水(nh3.h2o)---属于碱的溶液。

1、酸的通性。

(1)酸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色。

(2)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3)酸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4)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5)(5)酸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2、碱的通性。

(1)碱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并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能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3)碱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4)某些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3、盐的性质。

(1)某些盐能与较活泼的金属反应生成新的盐和金属。

(2)某些盐能与酸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3)某些盐能与某些碱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4)有些不同的盐之间能反应生成两种新的盐。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心得

2、物质的俗称和主要成分:

二、金属活动性。

1、金属活动性顺序:knaalfepb(h)cuagau。

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位置越靠前,金属在水溶液(酸溶液或盐溶液)中就越容易失电子而变成离子,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3、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排在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元素)。

(2)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除外)。

三、酸、碱、盐的溶解性。

1、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

钾(盐)、钠(盐)、铵盐全都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碳酸盐只溶钾(盐)、钠(盐)、铵(盐)。

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溶。

3、四微溶物:

ca(oh)2(石灰水注明澄清的原因)、caso4(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不用稀硫酸的原因)。

ag2so4(鉴别so42-和cl-时,不用硝酸银的原因)、mgco3(碳酸根离子不能用于在溶液中除去镁离子的原因)。

4、三个不存在的物质:氢氧化银、碳酸铝、碳酸铁。

四、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有气体、水或沉淀生成(即有不在溶液中存在或在水溶液中不易电离的物质)。

(1)不溶性碱只能与酸性发生中和反应。

五、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的测定。

1、指示剂---溶液的酸碱性紫色的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

无色的酚酞试液只遇碱溶液变红注:不溶性碱与指示剂无作用;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特例: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

2、ph值---溶液的酸碱度:ph7溶液为酸性(越小酸性越强);ph=7溶液为中性;ph7溶液为碱性(越大碱性越强)。

六、离子的检验。

cl-(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氯离子。

so4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钡、或氢氧化钡)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或盐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硫酸根离子。

co32-(1)(固体或溶液)---在被测物质中加入稀酸溶液,如果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物质中含碳酸根离子。

(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银溶液,如果产生能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且同时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溶液中含碳酸根离子。

(注:1、在鉴别cl-和so42-时,用氯化钡溶液,不要用硝酸银溶液,这是因为硫酸银为微溶性物质,使鉴别现象不明显;2、在一未知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若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可能含银离子也可能含硫酸根离子。)。

七、物质的颜色。

1、固体(多为白色)。

黑色---cuo、c粉、mno、2fe3o4、

紫黑色---kmno4。

红色---cu、fe2o3红褐色---fe(oh)3。

2、溶液(多为无色):

浅绿色溶液---(亚铁盐溶液)fecl2溶液、feso4;。

溶液蓝绿色溶液-cucl2溶液(较浓)。

八、酸、碱、盐的特性。

1、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

2、浓硝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有强氧化性。

3、浓硫酸---无挥发性。粘稠的油状液体。有很强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溶水时能放出大量的热。有强氧化性。

4、氢氧化钙---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5、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潮解,溶水时放大量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6、硫酸铜---白色粉末、溶于水后得蓝色溶液(从该溶液中析出的蓝色晶体为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

7、碳酸钠---白色粉末,水溶液为碱性溶液(从溶液中析出的白色晶体为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8、氨水(nh3.h2o)---属于碱的溶液。

九、酸与碱的通性和盐的性质。

1、酸的通性。

(1)酸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色。

(2)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3)酸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4)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5)(5)酸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2、碱的通性。

(1)碱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并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能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3)碱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4)某些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3、盐的性质。

(1)某些盐能与较活泼的金属反应生成新的盐和金属。

(2)某些盐能与酸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3)某些盐能与某些碱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4)有些不同的盐之间能反应生成两种新的盐。

2.

3.

4.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心得与总结

1、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多变一分解反应:一变多。

置换反应:一单换一单复分解反应:互换离子。

2、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正价):

一价钾钠氢与银,二价钙镁钡与锌,三价金属元素铝;。

一五七变价氯,二四五氮,硫四六,三五有磷,二四碳;。

一二铜,二三铁,二四六七锰特别。

3、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

“茶(查)、庄(装)、定、点、收、利(离)、息(熄)”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盛装药品,连好装置。

“定”试管固定在铁架台“点”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收”收集气体“离”导管移离水面。

“熄”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4、用co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

“一通、二点、三灭、四停、五处理”

“一通”先通氢气,“二点”后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三灭”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四停”等到室温时再停止通氢气;“五处理”处理尾气,防止co污染环境。

5、电解水的实验现象:

“氧正氢负,氧一氢二”:正极放出氧气,负极放出氢气;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为1:2。

6、组成地壳的元素:养闺女(氧、硅、铝)。

7、原子最外层与离子及化合价形成的关系:

“失阳正,得阴负,值不变”:原子最外层失电子后形成阳离子,元素的化合价为正价;原子最外层得电子后形成阴离子,元素的化合价为负价;得或失电子数=电荷数=化合价数值。

8、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口诀:

固体需匙或纸槽,一送二竖三弹弹;块固还是镊子好,一横二放三慢竖。

液体应盛细口瓶,手贴标签再倾倒。读数要与切面平,仰视偏低俯视高。

滴管滴加捏胶头,垂直悬空不玷污,不平不倒不乱放,用完清洗莫忘记。

托盘天平须放平,游码旋螺针对中;左放物来右放码,镊子夹大后夹小。

试纸测液先剪小,玻棒沾液测最好。试纸测气先湿润,粘在棒上向气靠。

酒灯加热用外焰,三分之二为界限。硫酸入水搅不停,慢慢注入防沸溅。

实验先查气密性,隔网加热杯和瓶。排水集气完毕后,先撤导管后移灯。

9、金属活动性顺序:

10、“十字交叉法”写化学式的口诀:

“正价左负价右,十字交叉约简定个数,写右下验对错”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心得

2.惰性气体:一般由一个原子组成:he,ne,ar,kr,xe。

3.化合物:氢化物居多:h2s,hcl,h3p,hf,hbr,hi。

常见物质的颜色。

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氧化汞。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铜绿),七水硫酸亚铁(绿矾)。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9.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10.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液体的颜色。

1.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

2.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

3.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不无色。

4.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5.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6.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7.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8.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9.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气体的颜色。

1.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2.黄绿色气体:氯气。

3.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

(一)质量增加的。

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

(二)质量减少的。

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精,汽油,浓氨水;。

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物质的检验。

(一)、气体的检验。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2.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则是氢气.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二)、离子的检验。

1.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加入锌粒。

2.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3.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4.氯离子: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

5.硫酸根离子: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

6.铵根离子: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7.铜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则是铜离子。

8.铁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则是铁离子。

(三)、相关例题。

1.如何检验naoh是否变质: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变质。

2.检验生石灰中是否含有石灰石: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含有石灰石。

3.检验naoh中是否含有nacl:先滴加足量稀硝酸,再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nacl。

4.检验三瓶试液分别是稀hno3,稀hcl,稀h2so4?

5.淀粉:加入碘溶液,若变蓝则含淀粉。

6.葡萄糖: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若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就含葡萄糖。

 

初中化学复习重点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硫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1)s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什么叫分解反应?分解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分解反应?

(1)有三种方法制取氧气,原料分别是什么?反应原理分别是什么?三种方法的优缺点?

(2)用mno4制取氧气的`装置需要哪些仪器?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1)在空气和纯氧中的现象分别是什么?

(2)为什么木炭点燃后要缓缓插入集气瓶中。

(4)通过上述实验得出氧气的什么化学性质?

(1)碳、硫、磷、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符号表达式?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符号表达式?

初中化学复习计划

我校化学备课组为了争取在今年的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帮助学生在最后阶段能有所进步和突破,现拟订了下列工作计划:

第一阶段:学习新课。用3周的时间,按单元顺序对每单元重、难点、知识点进行整理分类,铺开知识网,夯实基础知识。

第二阶段:用3周的时间进行分块复习。采用分块复习及章节复习相结合,具体分为五部分:物质构成的奥秘、身边的化学物质、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计算。在复习时应将课本中各部分相应的知识点按其内在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片、织成网,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做到知识精讲、分块练习并重。

第三阶段:用2周的时间进行综合试题及实战模拟。结合近年来的中考动向,进行信息题、能力探究题等专题复习。根据情况及时分析,及时补漏。其次,以《课标》和《考试说明》为依据,命几套高质量的中考模拟试卷,并做好讲评,以便查漏补缺,进行答题指导。

由于时间紧、内容多,为了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在复习时要讲究一定的策略。

1、紧扣《考试说明》,加强复习的针对性

仔细阅读《考试说明》,熟悉“九年级化学测试评价标准语水平要求”,了解纸笔测试的卷式结构、题型示例等,不“超纲”复习,不随意加大复习的难度。

2、回归课本, 但不拘泥于课本

教科书是命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课本中的习题、例题、实验、插图等厂用作编题的材料。分析中考试卷不难发现,许多试题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它们的“影子”,不少中考题就是对课本原题的变形、改造及综合,有的是类题,有的是变题。因此,回归课本,但不拘泥于课本,在系统的高度上重新审视课本。

3、夯实基础,训练思维和方法

质的组成、构成、性质、用途和变化规律、初步的化学计算能力,实验操作的基本原则和程序等构成了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复习中,一定要打下坚实的基础,充分体会通性通法在解题中的作用,系统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仔细阅读和信息迁移能力、准确的书面表达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4、注重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

“化学实验”的考查是基础和探究并存、操作和表达并重。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更突出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关注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性、研究性和创造性。从近几年的中考化学实验试题看,几乎每一道题都能在课本相应的地方找到出处。这种命题的方式有很好的导向作用:一方面引导中考复习要重视课本;另一方面,很好地体现公平、公正的中考命题原则。但试题中也突显出新课程的理念,要求考生根据所掌握的实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有关化学知识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但回答的内容基本来源与教材。在复习中应明确实验考查要求,掌握大纲中规定的实验。

5、研究中考试题,寻求命题智慧

研究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从中了解新课程背景下的中考命题趋势,把握中考复习方向。命题应该还会坚持考查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化学思想方法的宗旨,坚持主干知识重点考查的传统,并有所创新,稳步推出新增内容的试题。从而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稳中求进”的命题思想。

中考复习需要智慧,有了中考复习的智慧,中考复习的课堂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中考复习中,我们要始终保持明确的目标、清醒的头脑和有效的策略,能够对中考复习的课程资源做出正确的判断、恰当的取舍和合理的运用。研究《课标》,研究《考试说明》,研究中考试题,不断反思复习过程,使中考复习效果达到最大化。

初中化学总复习计划

结合全县统一部署,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校化学复习方案如下:

(一)总体思路。

我校初三化学中考复习采用“四个阶段”的复习过程:

第一阶段(3月16日―3月23日)“分单元复习第一、二单元,”,完成相应“中考题例”的讲评。

第二阶段(3月28日―4月20日)“分单元复习第三至十二单元,”,完成相应“中考题例”的讲评。

在第一、第二阶段每周做一份综合试卷,备课组统一考试、批阅、反馈。

第四阶段(6月1日―6月13日)“回归课本和查漏补缺”。最后冲刺阶段,只进行一至两次全真训练,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并对学生没能掌握的知识进行尽量的补充和合理的指导。做好考前指导。

(二)具体措施。

在第一轮复习阶段,要紧紧围绕基础知识,进行“一轮复习校本教学案”修改,在有效课堂的打造上追求教学质量的持续、健康的提高。做到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能让学生减轻负担的同时不减学生的成绩。要制订详细的课时教学计划,每周定期摸底练习反馈;要发挥备课组集体智慧,努力吃透教材、紧扣“中考说明”;对学生要着力夯实基础,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要引导学生跳出题海,注重精练,重视错题再现。

在专题复习中,要按知识体系归类,总结规律,进行重点讲解和分析。每个专题既有专题分析讲解,又有专题小测验,还有专题的试卷讲评,让学生对重点知识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初中化学的知识网。

在最后冲刺阶段,要认真研究盐城市11、12、13、14、15五年中考试卷,研究其考查内容及知识点,根据知识点的考察方向,编制或寻找类似的模拟试题供学生练习。教师要从批改学生的练习题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思维和能力方面存在的缺陷,进行查漏补缺,达到学生缺什么,教师想方设法补什么,特别要重视学生在“双基”知识方面存在的缺漏。增加知识的覆盖面,小结归纳一些易记易忘、考前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摸索一些规律性的知识点。使得学生能尽量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和网络,能熟练的应用和掌握知识。我们要留一些时间指导学生看书,看做过的练习,看错题集,或者看以前做的习题和试卷中自己用特殊笔迹做出的标记。使学生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熟悉题型。

(三)教学安排。

二、今年中考化学复习力争要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一)解决好学生复习主动性的问题。

在整个复习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保持学生复习的主动性,是教师要思考和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学生的思想工作,多鼓舞学生不断的取得进步,二是教师要以饱满的工作激情来调动学生,对学生要多表扬、多肯定、少批评,对学困生要有耐心,找准症结,多帮助、多关心,帮助其树立信心,促使其转变。

(二)解决好分层教学、全面提升的问题。

提高中考复习有效性的关键是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复习教学的针对性就是要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适宜的教学,能解决各自的问题,学业成绩都能得到提高,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教学问题。在班级各个学习小组内建立“1对1”或“2对1”手拉手结对帮扶制度,让一至二个优秀学生帮扶一个学困生,让学生教学生,这项工作如果教师落实早、落实好,效果十分明显,同时,教师对学困生的帮助、指导针对性要强,方法、策略要灵活,落实程度要高。

(三)解决好核心主干知识落实的问题。

初中化学是化学教学的启萌阶段,使学生掌握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学的主要目标,也是中考的重点。纵观盐城市历年化学试题,都体现了基础知识考查履盖面广,突出对核心主干知识考查的特点。

(四)解决好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培养的问题。

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的培养是中考复习中的关键问题,教师要有策略、有计划地将这项工作融合入中考复习的整个阶段,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初中化学复习计划

20xx年中考即将来临,为了帮助更多的九年级学生更好的应对化学中考,记者特地采访了学大教育的化学老师们,老师们经过认真的研讨,为学生们制定了在接下来两个月中的复习计划。

20xx届九年级的化学课本出现了新的改革,九年级上册的课本中知识章节出现了变化,第三章先学习物质构成的知识,第四章学习自然界中的水,更加符合学生们对于新知识的认知规律。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应当回归课本,将课本中知识点以及基本概念梳理清楚,新教材中对于部分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这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更加的仔细,对于重要的概念更要逐字逐句的去理解。比如在课本中对于分子的定义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最小的粒子”。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只记得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粒子这一句话,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屡屡出现错误,原因很简单,大家忽略了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包括了分子,原子,离子,因此那些由离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性质并不是由分子来保持。所以,希望在最后的两个月里,学生们能够静下心来,认真研读课本,将课本知识理解透彻。

在化学中,会有很多的专有名词,比如分子,原子,离子,化学式,化合价,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符号,化学反应方程式等等,这些都是学好化学的最重要的工具。学生在初期接触这些用语时候感觉模糊,容易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因此,在后期的学习中,学生们应当将这些化学用语与具体的化学物质相联系起来,寻找其中的联系,加深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

九年级的学生们对于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表现出不熟练,甚至对于基本的化学式的书写出现错误,化合价的应用不熟练,直接导致方程式错误。在九年级的化学中,大家系统的学习了碳和碳的氧化物,金属和金属材料,酸碱盐等基础元素化合物知识,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学生们在复习起来的时候觉得不能很好的把握住重点。建议学生通读课本,利用好课本中设置的实验,在复习的时候翻开目录,采用自主回忆的方式,理解每个章节中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让知识系统化。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九年级的课本中设计了很多简单有趣的实验,通过这些实验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们直观的获得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实验尤为重要。学生们在复习中要学会总结,例如在二氧化碳的制备这一节中是以实验探究的形式出现,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大家可以将九年级学习过学到的气体制备的方法联系到一起,寻找制备一般气体时候对于发生和收集装置的设计的方法。

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与实际的联系非常密切,化学知识渗透在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学以致用,将学习的课本知识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是一个基本应用,因此学生要格外注意课本中出现的相关社会热点问题,例如空气污染的问题,水的净化原理基本方法,温室效应,酸雨的危害等。能够做到结合课本学习的基本理论知识提出相关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最后,希望学生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做到知己知彼,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认真分析出题者的意图,发现基本考点是什么,这样便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解答习题。在做完练习以后要学会总结,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及时的加以强化。细心加上用心,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学会应用。相信大家在最后的考试中都能取得良好的成绩!

初中化学的复习规划

进入初三,学生接触了化学,很多学生也从期中考试之前的学习中感觉到了化学的难度不大,不过是需要背的内容比初学物理的时候多了一些。在初期的学习中,作业、测验、第一次月考成绩都比较理想,都导致了家长和学生认为:化学,如此简单。其实不然,接下来的学习,由于学生认为化学课程简单,学习意识也逐渐松懈,成绩在从宏观物质进入微观粒子的单元中发生了转折,导致在期中考试中成绩下滑,在11月-12月的月考里成绩跌入低谷。有些学生为此焦虑,有些学生为此迷茫,甚至有些学生想放弃化学。其实初中化学自物质构成的奥秘开始,学生需要掌握宏观现象和微观实质之间的联系,如果只知道自己死背硬记,而忽略了老师的引导,不注重兴趣、积累和总结,想要在初中化学学科有稳定的成绩是几乎不可能的事。

首先,初中阶段,60%以上的内容会结合微观粒子进行考察,而考察的题目都是书本上找不到的,必须在平时练习过程中加以总结,结合老师的经验引导,进行整合,学会用自己积累的知识和老师讲授的方法共同解决“会而不对”的问题。

其次,初三的知识会在溶液、酸碱盐这几个单元进入中高难度知识点综合。如果这几个单元还是按照学习上册书初期的学习方法,那么在中考前的专题复习和总复习中,学生的成绩更会大幅度下滑,而这几个单元是学生想要得到高分、满分所必须攻克的。

最后,初中化学相比物理和数学的分值较少,导致了家长和学生重视程度下降,但是化学成绩在最后的中考排名中的重要程度和一栋摩天大楼的地基一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化学,不是比谁会的更多,而是比谁错的更少;零瑕疵,不难做到。

初中化学复习计划

结合全县统一部署,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校2016年度化学复习方案如下:

我校初三化学中考复习采用“四个阶段”的复习过程:

第一阶段(3月16日—3月23日)“分单元复习第一、二单元,”,完成相应“中考题例”的讲评。

第二阶段(3月28日—4月20日)“分单元复习第三至十二单元,”,完成相应“中考题例”的讲评。

在第一、第二阶段每周做一份综合试卷,备课组统一考试、批阅、反馈。

第四阶段(6月1日—6月13日)“回归课本和查漏补缺”。最后冲刺阶段,只进行一至两次全真训练,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并对学生没能掌握的知识进行尽量的补充和合理的指导。做好考前指导。

在第一轮复习阶段,要紧紧围绕基础知识,进行“一轮复习校本教学案”修改,在有效课堂的打造上追求教学质量的持续、健康的提高。做到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能让学生减轻负担的同时不减学生的成绩。要制订详细的课时教学计划,每周定期摸底练习反馈;要发挥备课组集体智慧,努力吃透教材、紧扣“中考说明”;对学生要着力夯实基础,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要引导学生跳出题海,注重精练,重视错题再现。

在专题复习中,要按知识体系归类,总结规律,进行重点讲解和分析。每个专题既有专题分析讲解,又有专题小测验,还有专题的试卷讲评,让学生对重点知识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初中化学的知识网。

在最后冲刺阶段,要认真研究盐城市11、12、13、14、15五年中考试卷,研究其考查内容及知识点,根据知识点的考察方向,编制或寻找类似的模拟试题供学生练习。教师要从批改学生的练习题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思维和能力方面存在的缺陷,进行查漏补缺,达到学生缺什么,教师想方设法补什么,特别要重视学生在“双基”知识方面存在的缺漏。增加知识的覆盖面,小结归纳一些易记易忘、考前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摸索一些规律性的知识点。使得学生能尽量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和网络,能熟练的应用和掌握知识。我们要留一些时间指导学生看书,看做过的练习,看错题集,或者看以前做的习题和试卷中自己用特殊笔迹做出的标记。使学生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熟悉题型。

在整个复习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保持学生复习的主动性,是教师要思考和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学生的思想工作,多鼓舞学生不断的取得进步,二是教师要以饱满的工作激情来调动学生,对学生要多表扬、多肯定、少批评,对学困生要有耐心,找准症结,多帮助、多关心,帮助其树立信心,促使其转变。

提高中考复习有效性的关键是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复习教学的针对性就是要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适宜的教学,能解决各自的问题,学业成绩都能得到提高,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教学问题。在班级各个学习小组内建立“1对1”或“2对1”手拉手结对帮扶制度,让一至二个优秀学生帮扶一个学困生,让学生教学生,这项工作如果教师落实早、落实好,效果十分明显,同时,教师对学困生的帮助、指导针对性要强,方法、策略要灵活,落实程度要高。

初中化学是化学教学的启萌阶段,使学生掌握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学的主要目标,也是中考的重点。纵观盐城市历年化学试题,都体现了基础知识考查履盖面广,突出对核心主干知识考查的特点。

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的培养是中考复习中的关键问题,教师要有策略、有计划地将这项工作融合入中考复习的整个阶段,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初中化学复习计划

本学期九年级化学新课将在4月底结束,其余时间将转入复习,剩余时间约为50天,现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经过一个学期的接触,我对学校学生的情况已经比较熟悉,他们的总体情况是:基础较差,缺乏对问题的钻研精神,一旦遇到难一点的问题往往是后退,自主性学习差,对学习比较缺乏信心,这些是我的教学的出发点。

1.立足教材,不超出课标,注意紧扣课本。回到课本,并非简单地重复和循环,而是要螺旋式的上升和提高。对课本内容引申、扩展。加强纵横联系;对课本的习题可改动条件或结论,加强综合度,以求深化和提高。

2.做到全面复习。复习目的不全是为升学,更重要是为今后学习和工作奠基。由于考查面广,若基础不扎实,不灵活,是难以准确完成。因此必须系统复习,不能遗漏。

3.提高做题能力。复习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发散性、独立性和批评性,逐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探究能力和综合多项知识或技能的解题能力。

1.循序渐进。学习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第一阶段的全面复习必不可少。初三化学知识的一个特点是:内容广泛,且分散渗透。总复习就要把分散的知识集中起来,以线网或图表形式把它们联系起来,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按照知识的有机组合,以课本为依据,按课标进行全面、扼要、系统的复习,并充分利用直观教具,以比较法、提纲法、列表法、归纳法、竞赛法等形式进行。

2.讲练结合,专题讲解,加强训练。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抓住重要内容进行专题训练。尤其是有一定难度,有一定代表性的内容更要加强,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严谨性和适应性。

3.进行题型分析,掌握解题规律。不论什么题型都有各自的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对解题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反对题海战术,但多种题型的训练却是必要的。教师必须在阅读多种资料的基础上,整理出适量题目给学生练,切不要照抄照搬。

在总复习中要重视信息反馈。正如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所说:有效行为必须由某种反馈过程来提供信息,看它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最简单的反馈是检验任务的成功或失败。我们通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谓检验就是要通过反馈信息来了解实际与预期目的是否符合。让教学的信息反馈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1、课堂教学注意捕捉学生情感因素的反馈信息。教师对一个知识点的复习,学生反应会有所不同,如精神集中或焕散、迷惑不解或思索、轻松愉快或愁眉不展。多少可以反映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教师可以从中了解输入学生头脑中和知识是否被学生接受贮存?哪些仍含糊不清?从而调整复习的程序,达到教与学的和谐。

2.课后听取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必然受到各种干扰。每个学生接受程度不同,常会造成种种的差异。教师课后及收集真实和准确的信息,对下一节课的复习有较强的针对性,避免闭门造车,易被学生所接受。

坚持做到按时、按量、按评分标准、科学分析试卷、评讲试卷。并注意与不同层次学校的测验成绩对比。要求学生对测验情况进行知识点、知识面、掌握情况及学习上的主、客观因素进行书面分析,寻找原因。教师做好统计工作,找出教学上的弱点,进一步改进教学的方法,及时调整复习计划。这样才能使实际掌握情况与预期定下的目标更加吻合,做到有质、有量地提高学习成绩。

1.加强审题训练。不在审题上下功夫,就难以做到既快又准。我们提出:审题要慢,解题适当加快。通过审题训练,提高分析、判断、推理、联想的能力。特别是一些分步解决的问题,须得依次作答,才可取得较好成绩。审题是解好题的前奏,磨刀不误砍柴工。

2、注意心理训练。在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在炎热的环境中,要连续进行三天超负荷的严格考试,毅力不坚,缺乏斗志,则难以坚持。因此,考前要减压,减轻思想压力和心理负担,使学生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考出水平。

在最后阶段(约考前两周),主要安排学生自我复习,自我完善。由学生自己阅读、消化整理知识、巩固和扩大复习成果。教师则重点加强个别辅导,查漏补缺,提高后进生。

希望同学们中考各科都取得较好成绩。

初中化学复习计划

以《化学课程标准》为纲领,以教材为载体,以《中考说明》为模式,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我们复习的指导思想。重视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培养。确定基本知识点,对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作专题讲授,反复运用,以加深理解。

1、循序渐进:化学知识点多,分散,不好记,复习时需要把知识集中起来,从中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按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由低到高,由浅到深,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

2、讲练结合,专题讲解,加强训练。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抓住重要内容进行专题强化训练,有一定代表性的内容更需要加强。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严谨性。

3、采取灵活多样的复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4、进行题型分析,掌握解题规律。

5、通过形成性测验,检查复习效果。

6、注重对学困生的学习指导,同时要设计作业,以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采取多鼓励、少批评;多督促、少布置;多辅导、少轻视的情感教育,以便在提高全体学生的成绩上体现出它们的价值。

7、重视过关检测,及时掌握学生复习情况。

复习内容

复习要求

所用课时

序言、第一、二单元

1、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实验探究的过程、实验基本操作

2、了解空气的成分、用途、污染与保护

3、理解氧气的性质与制取

4、会判断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氧化反应

1课时

第三单元

1、了解水的组成与作用、水的净化与水资源的保护

2、会对物质进行分类

3、知道物质的构成及分子性质的运用

1课时

第四单元

1、知道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

2、知道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作用,含义、书写规则、读法

3、理解元素的概念和化合价的运用

4、会利用化合价写化学式、及根据化学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1课时

第五单元

1、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与解释,会用其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推断

2、会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3、会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1课时

第六单元

1、了解碳和碳的氧化物的性质、结构与用途

2、理解碳和碳的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

3、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1课时

第七单元

1、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知道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1课时

初中化学的复习资料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1、显酸性的溶液:酸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硫酸氢钠、硫酸氢钾等)

2、显碱性的溶液:碱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碳酸钠、碳酸氢钠等)

3、显中性的溶液:水和大多数的盐溶液

(一)质量增加的

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

(二)质量减少的

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精,汽油,浓氨水;

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一) 、气体的检验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二)、离子的检验.

6、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加入锌粒

7、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8、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9、氯离子: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

10、硫酸根离子: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

11、铵根离子: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12、铜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则是铜离子

13、铁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则是铁离子

(三)、相关例题

14、如何检验naoh是否变质: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变质

15、检验生石灰中是否含有石灰石: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含有石灰石

16、检验naoh中是否含有nacl:先滴加足量稀硝酸,再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nacl。

17、检验三瓶试液分别是稀hno3,稀hcl,稀h2so4?

18、淀粉:加入碘溶液,若变蓝则含淀粉。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 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9、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不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10、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

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11、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生成水、气体或者沉淀

12、三大化学肥料:n、p、k

13、排放到空气中的三种气体污染物: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14、燃烧发白光的物质:镁条,木炭,蜡烛(二氧化碳和水)。

15、具有可燃性,还原性的物质:氢气,一氧化碳,单质碳。

16、具有可燃性的三种气体是:氢气(理想),一氧化碳(有毒),甲烷(常用)。

17、co的三种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19、三种黑色金属:铁,锰,铬。

20、铁的三种氧化物:氧化亚铁,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

21、炼铁的三种氧化物: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22、常见的三种强酸:盐酸,硫酸,硝酸。

23、浓硫酸的三个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24、氢氧化钠的三个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25、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的三种氧化物:氧化铜,水(氧化氢),二氧化碳。

26、实验室制取co2不能用的三种物质:硝酸,浓硫酸,碳酸钠。

27、酒精灯的三个火焰:内焰,外焰,焰心。

28、使用酒精灯有三禁:禁止向燃着的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

29、玻璃棒在粗盐提纯中的三个作用:搅拌、引流、转移

31、固体配溶液的三个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32、浓配稀的三个步骤:计算,量取,溶解。

33、浓配稀的三个仪器:烧杯,量筒,玻璃棒。

34、三种遇水放热的物质:浓硫酸,氢氧化钠,生石灰。

35、过滤两次滤液仍浑浊的原因:滤纸破损,仪器不干净,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37、金属活动顺序的三含义:(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在水溶液中越容易失去电子变成离子,它 的活动性就越强酸里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里的氢;(3)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9、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1)温度,(2)是否搅拌(3)固体颗粒的大小

40、使铁生锈的三种物质:铁,水,氧气。

41、溶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42、影响溶解度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

初中化学复习的方法

初三年级:新课还未完全上完,新教材还剩二节未教,主要是酸、碱、盐的知识,老教材相应的也有些知识未教。因此对于初三学生,在寒假中可做三方面的努力,一把已学知识中的比较独立的,如:物质的组成和构成、化学用语、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质量守恒定律、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有关溶液的计算、常用仪器的使用、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气体的制取、有关物质性质的实验、物质的分类、常见的单质等知识进行一下系统复习;二是预习一下还未教的化学内容;三要从本学期的学习中,寻找薄弱环节予以弥补(极其重要),才能在下学期学完全部初三化学内容后快速进入基础扎实、有效的复习迎考之中。

一、物质的微观世界及化学基本概念,其中原子核中原子的.组成、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发展、同位素、元素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中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中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电子式。化学键及其基本类型中化学键的概念、化学键的基本类型;影响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熔沸点的因素等。

二、物质的变化及其规律,其中主要复习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燃料的充分利用,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三、卤素元素的化学性质及递变性,复习时可以通过氯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转化关系把众多知识联系起来,使知识网络化。遵照由个别到一般的规律,以氯为例掌握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然后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得出溴和碘等元素在原子结构和性质方面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四、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和得失,表现为化合价的升降。用化合价来判断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要充分理清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这三对概念,熟悉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的判断,了解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能够对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进行简单的判断。

五、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高中化学的计算以物质的量为基础,联系微观与宏观世界中各个物理量,如微粒个数、物质质量、气体体积、溶液浓度与体积等等,必须理清各物理量之间的基本公式及一些常见的推导公式,如:标准状况下气体密度的计算、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百分比浓度之间的换算、气体平均摩尔质量的计算等等,方能熟练运用,顺利解题。

抓住知识点,利用寒假进行一下补漏补缺,才会有收获,同时也能为下学期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初中化学复习计划

本学期初三化学新课计划在3月中旬结束,其余时间将转入复习,为提高复习效果,结合上学期的整体情况现制定如下复习计划:

力争中考化学科a率海口市第一名。

1、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教学,注意对化学实验的复习。

2、备课要抓准重点、难点和易错点,把握课堂。

3、加强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场所。

4、精讲巧练,跟踪检查。

5、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充分利用辅导课,加强培优辅差的针对性和实效。

6、加强反思,每上完一节课,要从中找出成功的、不成功的地方。

7、针对中考新动向,把握中考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答题技巧、审题和应考能力。

8、注重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让学生轻装上阵。

1、结束新课(大约两周时间)

2、第一轮复习(大约六周时间)采用的方式是按章节顺序进行,以《达标指导》为依托,使学生初步掌握各章节的知识内容,着眼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把教材"放大",将教材中隐含的内容挖掘出来,全面、深入、系统地完成课本上所有知识内容的复习。

3、第二轮复习(大约四周时间)专题复习是依据知识点进行横向复习, 把知识点分为若干个小专题进行复习,是中考复习的关键环节。通过专题复习,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对比,加强知识的融合与应用,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中,通过对本专题中的重要考点进行归纳讲解,以及学习指导等方面的点拨,并剖析适当数量的与生活、社会、环保、科技等实际问题相联系的例题和专题训练巩固知识,形成能力。

4、第三轮复习(约2周半时间)第三轮复习(模拟训练阶段及回归课本):这一阶段是中考的冲剌阶段,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紧迫感,因此这一阶段主要通过摸拟训练,有针对性地把历年中考的热点、学生的易错点进行有效训练,最后回归课本。

5、在最后阶段(约考前两周),主要安排学生自我复习,自我完善。由学生自己阅读、消化整理知识、巩固和扩大复习成果。教师则重点加强个别辅导,查漏补缺,提高后进生。

初中化学复习计划

通过复习,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化学知识,使他们的知识水平上升一个新的层次形成各种能力,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复习前的诊断,以历年中考试卷为住找出考点及学生存在的问题。

综合分析近三年的中考试题,挖掘考点确立复习重点;用上年的中考试题,在复习之前检测,进行诊断,发现问题,明确复习难点,向学生下发复习意见,征求意见,收集学生对复习的建议和要求。

2.复习方法(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单元为重,以基础知识为主,归纳、整理知识网络,并弄清记忆内容,理解的内容,综合运用的内容。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体,全面夯实基础。让学生构建思维导图,运用发现探究,抓紧考点。复习之前,大同基础知识记忆关;元素符号,化合价,原子团,化学式的书写,化学方程式,物质分类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等,总之该牢记住一定先过关。

第二阶段运用训练为主,强化知识点,以中考说明为主,要复习依据,按内容进行专题复习。配以中考复习训练题,进行综合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阶段借助多媒体,增大复习教学的容易,课件集体设计,共同使用,还要走近实验,既培养学生能力又能挖掘兴趣。

第三阶段把时间还给学生,进行查漏补缺,并对学生的考试方法进行辅导,看成长记录本,看重点试题,同学之间讨论,向教师质疑。

1.组织学习《银川市2014年初中毕业,开学考试学习考试说明》《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了解命题和要求,了解通常知识的考点,使整个复习有针对性。

2.研究复习方法与复习教学模式注意讲练结合,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复习中各准备一节示范课,与校内同行观摩与借鉴。交换班级传授,学生有新奇感,在方法上是有互补性。

3.统一进度,统一方法,统一使用资料(用好中考说明,选择性使用),统一考试时间,统一使用中考信息。注意阶段性检测,把好命题关,阅卷阅卷流水作业,教师逐题分析,主要错误出现在哪里,分析产生的原因,如何帮助学生改正,找出学生答题中的亮点,便于教师讲解。

4..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投入更多关爱,提出更多的建议,展示给学生更多的希望,让学生尽力去做,并且做的更好。

1.4.20,—4.30复习酸.碱.盐知识的学习

2.5.8,—5.15进行全书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复习

5.化学与生活实际问题

6.化学计算(化学式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第一阶段按章节复习,目的在于夯实“双基”

第二阶段分块复习

构成物质的奥秘

物质的化学变化

身边的化学物质

化学与社会发展

目的在于弥补化学知识掌握过程中的某些缺陷,增强知识结构化,网络化的程度,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第三阶段进行模拟训练,能在增强应试能力由于时间短,内容多,为了达好的复习效果,同学们在复习时要讲究一定的策略:

1.在前期复习中更要注意基础。

2.由于试题“能力立意”命题的特点,在中期复习中,将抽象的化学概念和理论结合,习题化有机的融入实践探究内容,提高各部分知识的融汇。

3.在中后期复习中,要紧密联系实际。

4.把握热点,关注社会,知识迁移。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